实现有效预习(精选11篇)
实现有效预习 篇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预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呢?
一、 预习的作业要科学合理地规划
现在的教学倡导的是“ 先学后教”。 在教学中,“ 先学”主要体现在预习中, 但是教师在布置预习的时候也不能把过多的文本理解、 字词的掌握放在预习这个环节内, 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还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我们可以 在预习的 方法方式上、内容上、检查的形式上科学合理地规划,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布置三项预习作业,可以两个是知识性的, 一个是实践性的。 在教学《 梦圆飞天》( 苏教版五下) 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预习作业:( 1) 对照拼音,读通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 2) 画出文中优美的词句, 借助上下 文和工具 书尝试理解,适当地作记号。 ( 3) 搜集关于“ 神舟5号”的相关资料,准备交流。 ( 4) 观看“ 神舟5号” 发射的全过程,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减轻学生的压力,我检查预习的时候, 只要学生完成了第4项, 前3项即使没有完成好, 也算完成了作业。 因为只要观看过视频, 即使不读课文、不查工具书,理解课文对学生来说也很容易了。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完 成其中的 一项也算完成。 能力强的学生,预习题都完成则受到表扬与奖励。 这样的预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也不会把预习当作负担。
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的考评, 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 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喜悦的舞台, 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 预习要结合年级段布置任务
在预习中, 读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要善于根据年级段的不同,相机地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如低年级的预习,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借助课后拼音大声地朗读课文的作业,读准、读正确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知道在家预习也是一种学习,并能长期地做这件事。 对于中年级的预习, 学生能熟知课文内容, 能正确地把所学生字带入文中, 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能力后, 教师再逐步地提高预习要求, 让学生学会深入地读思质疑, 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等等。 在不断地自己问自己的过程中, 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针对自己提出的疑问, 能够自己去动手解决一些; 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 、 预 习 应 要 求 学 生 动笔墨
1“. 动”在疑难问题处。
在预习中, 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圈画出来, 在不理解的内容旁边画上问号, 写出自己的疑惑。 然后, 学生可以将这些疑难问题整理出来, 查查工具书和其他资料或者请教同学或老师。 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另外,对于有些仍然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 学生还可以集中注意力 听老师在 课堂上讲解,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2“. 动”在好词好句处。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多数是文质兼美的。 所以,学生在预习中会遇到很多好词好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句子摘抄在摘抄本上, 并背诵下来。 这样,一方面,学生积累了词句; 另一方面, 因为有具体的语境, 在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能够学会运用自己摘抄的词句。
总之,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教师一定要在此环节上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巧妙设计,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其受益终身。
实现有效预习 篇2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预习;预习方法;终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80-01
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知识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起点,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是新课标理念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战场。预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优劣。我校“三五五”教学模式提出“没有预习的课不上”,因为预习课是落实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先决条件。
一、有效预习的作用
其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找到学生自己的困惑点。
其二,学生预习的困惑点是教师进一步整改设计教学的第一手素材,教师通过学生的预习问题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三,课前预习给学生更充分的探究时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成就感。
二、日常教学中存在现象
《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下列种种现象。
1、预习要求不具体,导致预习不到位。有的老师布置作业时,只说:“今天下去预习×××内容。”有的学生就走马观花的看一遍,有的学生下去把老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也有的学生直接不把它当回事,于是预习作业形同虚设。
2、教师疏于指导,导致预习不得法。有的教师虽然编制了导学案,但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没有预习方法,无从下手。
3、教师忙于赶课,预习得不到落实。上节课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老师不管不问,教师用“讲授法”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预习结果得不到及时反馈,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
三、有效预习要注意几个问题
1、目标明确,监督到位。要像上新课一样重视预习.预习要求要具体,导学案要精备,要突出重点,要有启发性和引领性,要层次分明,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要求。要抓实预习作业的检查力度。初期教师逐个亲自检查,并尽量做到面评,待时机成熟后可由组长代评或学生互评。
2、加强指导,因材施教。对于数学预习课,教师要根据内容多少和难易程度安排预习时间。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比如对于几何,优秀生可以根据文字来探索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定理,后进生特别是不容易静下来看书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先通过图形来观察猜想,先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进行推理探索,因为孩子们往往对直观的东西更敏感,更容易接受。
3、善于改进,培养习惯。有的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课余时间做预习的质量较差。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们有必要“牺牲”一些课内时间。如在每节课的课前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预习,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但是此方法往往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会有新课完不成的现象。
四、有效预习的一般步骤
1、“勾圈点画”读教材。预习时要先浏览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再认真读定理定义公式法则,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把关键词画出来,并加以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作出记号。遇到动手操作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主动尝试,敢于质疑,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究习惯,不要被动的接受。
2、例题为师讲方法。预习例题要引导学生先自己分析题目,清楚已知和未知,并根据已知条件自主探索未知结果,不能直接去看教材怎样解答。
3、七嘴八舌共促进。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要积极主动的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4、牛刀小试做检测。预习完例题,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做做课本中的练习,完成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导学案对预习起到引领、检测和查缺补漏的作用,教师要精编,学生要按时完成,教师检查要落实到位,要及时了解收集学生存在问题。
5、补旧迎新巧衔接。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而糊涂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在预习时设法弄明白,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为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架起桥梁。
6、体验收获有小结。有效预习,要让学生逐步习惯于总结预习内容的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和自己预习的收获多少,特别要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与师生交流探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但在短期内,要让大部分学生从主动预习到有效预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教师不断的尝试与改进方法,精心设计导学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预习,最终达到正确实施课前预习,课前、课内、课后都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展现,营造和谐、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就是交给了学生一把终身受益的钥匙!
参考文献:
实现有效预习 篇3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 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 笔者认为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以新课程理念、目标为参照, 我们可以将有效预习概括为:在学生学习新课前, 让学生自主地利用情景、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对旧知进行复习, 对新课进行探索, 以达到初步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产生缘于对目前知识的不满足。为了引起意义学习的发生, 必须提供一些情境或经验去制造学习者对自己现有理解的不满或“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预习过程中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在学习新目标英语Unit 3 This is my sister.第一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时, 我们先让学生通过预习, 了解本单元的知识背景,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开展研究性学习, 收集主要家庭成员的英语词汇。学生有了预习目标和方法, 预习不再空洞、乏味, 预习也就成了他们自觉的行为。有了这样的预习前提, 课堂自然就轻松活跃了许多, 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 因为他们都急切地等待预习成果的课堂展示和教师的评价。
二、合作预习, 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含有社会性成分。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过程, 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情境脉络中产生的。认知的发展产生与社会性互动, 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和加深个人的理解。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新单词时, 作了如下安排:
(1) 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 每组7至8人, 指定好小组长, 小组成员围着课桌坐成一圈。 (2) 英语课代表放录音, 其他同学听录音, 边听边划出听不懂的单词。 (3) 一个小组负责寻找课文中一个自然段中的生词, 组长将小组成员所写的单词集中, 确定该段有哪些生词。 (4) 小组成员分工, 查字典讨论, 找出读音, 明确词意。 (5) 上课时, 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代表们将写着生词、音标和意义的词汇表放在实物投影下, 简要解释生词的发音与词义。 (6) 所有生词解释完毕后, 课代表将预先准备好的标准版本放在投影仪下, 请学生朗读, 纠正读音。
以合作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要求他们先自我协作, 独立思考, 通过反思, 修改和提炼自己的方案, 然后再相互协作, 对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 从而达到初步的意义构建。通过这样的合作预习, 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由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师引导, 服务学生
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也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是以专家型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跟学生一起组成的学习者共同体中, 成为学生建构科学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和资源中介。
1、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小组。
教师在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合作小组之前, 有必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 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 使小组成员具有分布式的专长。成员的专长不同, 可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互为资源, 彼此取长补短, 促进个人知识及集体知识的增长。
2、为学生创设预习的趣味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 通过英语活动与同学交流获得认识, 并把这种新认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把新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并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调整、修缮, 使之更趋科学、和谐。
3、成为学生预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教练、伙伴和帮手, 要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 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 使学生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帮助学生沿着自己的预习探究逐步攀升, 完成意义建构。
总而言之, 现代教学理念从注重学习知识结论转变为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单纯教学生学习知识结论, 而是教学生如何去获取新的知识, 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要努力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转换自己的角色, 预习这个环节也不例外, 高效的预习要以教师充分准备为前提, 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基础。
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探究型的预习。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是怎样发现或获得这些结论的, 关注自己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想法, 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如果学生能长期在这样一种方法下预习, 相信他们在对英语教材更透彻理解的同时, 也必然会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这些体验和感悟也正是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所期待的多元化的生成性内容, 学生自然生成的有效学习成果真正保证了高效课堂的实现。
摘要:本文对传统课前预习的弊端进行了描述, 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英语学科的有效预习, 需要教师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兴趣, 同时, 教师要成为学生预习的服务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关键词:课前预习,合作预习,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施斌.互动的深化——“多元互动”教学模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
[2]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 1995-12-29.
小学语文的有效预习方法 篇4
(1)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跳水》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跳水的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所描述的难以想象,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及形成原因,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我们祖国的神奇与美丽,从而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4)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要教给学生自己看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自己看书时做到认真读、动手写、动脑想、动笔画。认真读就是读准字音,眼睛要看得快,由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动手写就是写生字、生词、句子或重点段落。动脑想就是想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想一想是否明白了,多问几个为什么。动笔或就是对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或对课后思考练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标记,及时查阅工具书自己攻破,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或同学质疑。
有效预习 高效教学 篇5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因为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知识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的重点、疑难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听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的过程,是初次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不仅自己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有效预习,更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有效预习的重要作用,要让他们懂得:通过有效预习,可以提前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通过有效预习,可以提高学习自信心与学习效益,增强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课文呢?以语文教学为例,笔者认为预习主要做好以下六个字:
一、读。大声地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做到不读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反复多读几次,直到读准确、通顺为止。
二、圈。对照生字表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一读,再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对于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写出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是不理解的词语,就在它的下面打上个小“?”。
三、画。画出课文中优美句子,比如修辞句、中心句,或是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在下面写自己读后的体会和不理解的小疑问。
四、分。先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再按照一定的顺序用“||”给课文分一分段,并写一写段落大意。
五、思。积极思考课后的问答题,尝试着在文中找到答案,再从文章的课题、课文内容、作者思路等方面自主提几个问题,并把问题写下来,质疑问难。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从课题入手提问:课题中的“美丽”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从作者思路提问:课文为了表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她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六、查。借助课外书籍或网络查一查有关课文的一些资料,如了解作者的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
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预习要求应注意分学段要求,不同学段要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要求要注意循序渐进,预习要求不宜过高,应以鼓励为主。如低学段的预习,只要做到“自主地读好课文、圈认生字”等简单的几项预习工作,就应该多表扬鼓励。到了二年级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文中优美的句子。中学段的预习,除了做好低学段预习的这几项之外,要开始引导学生画一画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给课文分一分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到了高学段,就要引导学生按照“读、圈、画、分、思、查”六个方面去预习课文。
2.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预习效果的反馈。如在教生字词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圈了哪些生字词,让学生认一认,让学生汇报自己查字典了解到哪些词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再适时地指导正音或是补充对词语的理解。在教学课文前,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检测学生预习中的读书情况。划分课文段落时,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划分的,然后再说明自己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教师再适时地引导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前,让学生说一说对于课题,他们提出了哪些疑问,哪些疑问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自行解决了,哪些疑问目前还没有解决?总之,教师的教学要注意检测预习的结果,及时评价学生的预习状况,多肯定与表扬学生预习的成果。
3.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课文渗透学习方法的总结。如划分课文段落的方法,可以按结构来分“总—分—总、总—分、分—总”,也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分,按不同内容分等。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课题扩充法、段意串联法、中心句归纳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方法的教学,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以后的预习,从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4.做好预习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因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有了预习作业的时候就不再布置其他的任何作业。开学初的时候,教师得用上两三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预习,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形成了习惯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预习作业。
5.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自己也应该做好预习工作,自己也按照这六个方面去做一做,然后再来思考教学的思路,寻找教学课文的突破口。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在学生中很好地起到表率作用,教学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指导学生预习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教师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预习效果,要培养学生坚持预习的习惯,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小学)
让预习真正有效 篇6
但目前学生的预习只是流于形式, 或只是一种敷衍。他们将这项“预习作业”视做一项可有可无的机动作业。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怎样指导学生有效预习?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 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巧妙激发预习兴趣
好奇心是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是小学生探求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源泉。据此, 我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1. 唱比说好
在新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前, 我紧扣这一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先从歌曲入手, 与学生共唱《中国娃》。“……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 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 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她。最爱做的事呀是报答咱妈妈, 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两三遍唱或听下来, 学生们早已豪情万丈, 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而后我告诉学生, 不仅仅是歌曲, 还有许多现代诗歌、古诗、人物故事……同样能激发我们的这种美好情感, 如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不信, 你去读读看!这样, 通过师生共唱的方式不仅仅将学生巧妙引入到课本中, 还将学生引入到课本所描写的意境中, 完成了单元整体感知的预习任务。
2. 视频显示情境
在教学《负荆请罪》前, 我播放了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的相关镜头, 并在紧要关头就此打住。这样, 不仅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学生难免要探究廉、蔺两人的结局。欲知结局, 学生就会细读课文。
3. 巧妙设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之前, 我这样对学生说:“俗话说:‘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们唇枪舌剑, 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在激烈讨论之后, 我不马上评定, 而是微笑着对他们说:“今晚回家好好阅读《鞋匠的儿子》, 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当然,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此“疑”,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己质疑, 从而逐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有效指导预习方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准备工作愈充分, 做事效率就会愈高。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 有效预习可说就是“磨刀”。
开学初, 我与学生共商并制定了我班的“三阶梯预习法” (下一阶梯的预习必须在完成上一阶梯的基础上进行) 。具体如下:
A阶梯简要预习
这一阶梯的预习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正确;其次, 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 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介绍了什么人, 描摹了什么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阶梯的预习属于基本预习, 我要求人人参与。
【简要预习可让学生在简短的时间内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有利于上课主动学习。】
B阶梯重点预习
这一阶梯的预习要求: (1) 用横线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口头说说它们的意思或口头造句; (2) 用波浪线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或你不理解的句子; (3) 摘抄你喜欢的或觉得用得好的词、句, 并注明理由, 带到学校与老师、同学交流; (4) 回答:读了这篇课文, 我知道 (明白、懂得) 了什么。
【重点预习阶段是学生对字、词、句、篇进行全面预习的阶段。此时的学生已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到了文章的语言美, 并将有关词句储备到了自己的口语库中。实践证明, 通过这样的预习,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效果显著。】
C阶梯质疑预习
古人说:“读书贵能疑, 疑能得教益。”因此, 此阶梯的预习, 我要求学生们在完成A、B阶梯的基础上能对所预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己初步的探索。
【质疑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这样的预习只要教师对学生常导不懈, 学生便能自获其知, 自增其能。】
如何有效预习, 提高课堂有效性 篇7
一、关注学生预习兴趣, 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创设多样性预习作业.一成不变的预习作业模式常常使学生产生腻烦和无趣感, 进而使得预习作业完不成或达不到预习的要求.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有助于提高预习的效率.教师要把学生的预习作业和课内外活动充分联系在一起, 丰富生动的预习作业, 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之前, 让学生上网或看有关的书籍收集一下古今中外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
这样, 每个学生都会认真搜索、阅读, 通过这样的预习会使学生了解到勾股定理不同的证明方法, 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知识, 从而掌握了勾股定理.通过这一有效的课前预习, 会使学生自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 学生自身也在这样的实践探索和情感体验中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也更加全面、更有深度和广度.
二、关注学生的差异, 分层确立预习目标
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态度, 并能与学生知识差异和学生实际相结合, 制定有效的预习方案, 并按方案组织实施,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 教师在备课中要正确处理好预习指导的相关问题.
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 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新课标更加注重和优化人文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预习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 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这三对关系, 要充分利用这一环节为教学预热,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学习.例如,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一课之前, 我将预习目标进行了分层设计, 在知识技能方面, 后进生只要求了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函数概念, 会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等生在以上要求的基础上要了解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优生则在以上两种要求的基础上要了解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这样分层次的目标设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 摘果子”, 进而提高课前预习的实效性.
2. 预习也要循序渐进.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花一定的时间专门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阶梯指导, 教师必须随时督促学生按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 一旦发现学生在预习上出现问题, 应立即纠正并及时在班级评价, 让学生看到教师对预习的重视, 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外认真预习.当然班级中会存在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这个时候, 教师不仅要在指导预习上花更多的时间, 为了增强其自信心还要在其对于预习出色或有进步时进行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预习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进而促进预习.
三、重视反馈评价, 提升预习兴趣
预习后“考查必须认真”.教师要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多辅导, 认真检查.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当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光口头布置的作业, 而不实施检查, 这样的作业等于没布置, 学生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 很多学生预习时较难做到自觉, 更难做到坚持.因此, 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
1. 经常调查.
教师要经常多从侧面打听学生的预习情况, 并给予鼓励、纠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最具有积极意义.
2. 课堂检查.
每次上课, 教师都可以设置“预习抢答”环节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检查,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学生检查.
学生可以自行检查, 即学生个体对自己的预习行为进行及时反省.反省的内容包括“我是否预习了”“预习的效果怎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在预习完某课之后, 要求写下自评的等级及日期.同时, 要求学习组长认真检查本组学生的自评记录, 并记录检查的情况.
4. 家校互动.
有效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篇8
一、教师播一颗“种”, 让“预习”在学生心中生根
1. 指导预习的方法:
由课内走向课外。预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抓起, 但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经验, 也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所以教师要面对面地作专门的指导。在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想办法让学生明白“什么叫预习”“为什么要预习”等, 还要教给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 在课堂上留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真正学会预习。
一年级汉语拼音学完之后, 教师就应该逐步指导学生学习预习。指导预习的初始阶段,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 教学生如何进行初步预习, 包括标小节号、画出生字词、朗读课文、标一些简单的记号等。如在预习《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时, 教师应先带着学生标出小节号, 然后指导读课文, 画出生字词语, 在不理解的词语下面画上问号。对于文中涉及到的课外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 还可以让家长配合, 帮助孩子查找资料并读给孩子听。
经过认真预习的学生, 能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在课堂上就能把生字完全掌握。充分预习后, 课文朗读了多遍, 对于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 学生也很快就能背诵出来了。
2. 拓展预习的范围:
由常规走向探究。常规性预习一般是先通读一遍课文, 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初步的印象。疏通文义后, 圈画出课文的生字词, 在不理解的语句旁标上记号, 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 或向别人请教等, 初步理解词语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经过初步预习后, 让学生再静静思考一下, 自己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思想意义等哪些地方还不太清楚, 在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老师讲或向他人请教。有些问题, 可以直接在书上标记号, 也可以记下来。
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却能体现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强弱、预习效果的好坏及预习习惯的优劣。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 仅仅有常规性预习还不能满足课堂上学生交流的需求, 这就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究性预习。
探究性预习是学生在常规性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读, 培养学生在自读中的探究意识, 可以是对讲读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如在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提出:“爱因斯坦为什么和小女孩成为了朋友?”“爱因斯坦穿着邋遢, 是一个伟大的人吗?”这些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预习的学生说法多样, 有的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爱因斯坦平易近人”, 有的说“因为小女孩非常可爱, 讨人喜欢, 乐于助人”等等。对于“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个问题, 学生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 那么在课堂上必定会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课堂就会愈加精彩, 学生的收获也就会更多。对于有些文章,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究式的问题让学生去预习, 如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说自己的体验。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搜集资料等方式来了解隐藏在课文背后的有关信息, 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理解课文。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一课时, 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 不仅了解了毛泽东的生平, 也了解到了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的艰辛历程以及毛泽东的很多诗词。学生还知道在红军长征途中, 毛泽东不仅写下了《七律·长征》, 还有《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 知道在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这些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上交流起来的时候, 学生会有更强的自豪感, 增添了学习的信心, 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添一把“火”, 让学生的预习动力十足
1. 检查督促添推力。
预习后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安排检查反馈的环节。检查的形式可以由教师提问, 也可以采用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形式, 以此来促使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如在新授古诗《春雨》一课时, 就可以先采用交流的形式, 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预习你对这一课有了哪些了解?”“这首诗的作者你了解吗?”“这首诗你会读了吗?”这样一交流, 要讲的问题有不少已经解决了。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便于检查预习的问题:“这首诗中有哪些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一首诗的意思学生通过交流就能基本上掌握, 教师只需做适当的补充就能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的过程就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过程, 从课堂评价体系来看, 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 交流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自主学习”才有实现的可能, 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
2. 评价预习增动力。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的一个动作, 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我们尤其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 为学生提供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 这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蜗牛的奖杯》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同学们见过蜗牛吗?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查找了相关资料, 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准备的学生个个都想到讲台上来介绍, 这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介绍蜗牛后, 教师说:“在很久以前啊, 蜗牛可没有身上这个重重的壳, 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很多学生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 他们能大体上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用各种话语表扬学生:“你是认真读了好几遍课文。”“这些课外知识你懂得真多!”听到这些鼓励的话语学生总会露出笑容, 认真地听课。
实现有效预习 篇9
关键词:整体把握,扩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能迁移
众所周知, 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机械的、硬性的记忆, 这种形式的学习, 不能真正消化理解知识本质的学习, 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学习, 所学知识大量遗忘也就在所难免。而另一种而后者学习则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使然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内容, 包括掌握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持久的掌握并能有效地运用。因此,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该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灵活的有意义的学习为指导的教学宗旨, 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链接, 灵活、持久、本质意义上的学习才得以实现, 就此, 我们可以说, 预习在地理课堂上的重要, 它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由机械性的、生硬的、死板的数据、名词术语的记忆转化为饶有兴趣的、有实际意义的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规律成因、现象分析等的了解、探究。教师如何控制预习环节, 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预习, 就是预先学习, 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也是一节好课的基本保障,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初步感知新课, 为课上听讲和理解新课做好初步准备的主动学习过程。一般有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课外预习指学生在没有教师解惑指导、释疑阐释, 有更灵活的自由的时间供学生充分思考的学习, 这样的学习在当今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今天, 会因为占用时间多, 困惑不能快速解决而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厌倦, 就此中断、放弃学习, 达不到预习的效果。而课内预习指在教师无论从学习的重点、还是方式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下的预习, 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探究欲望, 集中学生注意力为目的, 通过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自然而然地, 学生就会从不良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向有兴致、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转变, 这样更利于对新知的获取, 便于长期记忆, 当学生得到了学习方法、学识上的收获后, 那些因为学习方式不当造成的焦虑、怨怒、烦闷等不良情绪子让就会消失。学习精力自然会集中到学习上。
那么, 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该如何做好预习这一教学环节, 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第一, 预习前教师向学生明确预习中的学习目标, 有的放矢, 有了明确的目标, 更容易激发情趣, 有学习动力。第二, 预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浏览教材要点, 了解新课大致内容。第三, 引导学生详读教材。最好带着问题去阅读, 找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重点等, 并作以标记。在疑难问题的解读中, 最好让学生将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的简单分析或独立思考的理解等做好标记, 这样的教师指导下的预习循序渐进地进行, 学生就会在思维的链条下形成学科知识点的逻辑识记, 熟知课标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学习效率自然提升。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预习, 学生即可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听老师的新授时, 便能清晰地把握教学过程, 教材内在联系, 相关的知识点等得到进一步理解深化, 预习也能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听, 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也能沿着自己的思考执因索果抑或执果索因, 这样, 学习思路更清晰, 脉络更分明, 针对性也更强。而预习也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生的思维品质, 即思维的敏捷性、探究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和培养,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 能力也相应提升。从教师来说, 高效的预习也能避免我们地理教师教学上的照抄照搬, 照本宣科。能从对学生简单机械训练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精讲精练, 如此才能利于课堂各个层级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目标的达成也正是教师的主导性的体现, 这主要表现在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思维上的点、拨、诱、导, 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深入地思考, 并很好地运用教师所确定的学习目标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并充分利用来自课上的信息反馈, 来查漏补缺、改进方法等, 提升自我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预习是上好地理课的重要前提之一, 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的有效途径, 不仅开发着学生的智力因素, 更能开发着学生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发法等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能在巩固已有知识经验中构建新知识。这样, 既优化了地理课堂教学结构, 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了地理教学中知、情、能的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岳牙婷.谈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89) :93.
[2]高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Z].
实现有效预习 篇10
关键词: 语文预习 题目形式 预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真地把握好三个阶段,即“预习—讨论—历练”。其中“预习”在课前完成,“讨论”以课内为主,“历练”则以课外为主。由此可见,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思想上没有重视这一环节,备课中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淡化预习作业。教师重视不够,学生自然受影响,以致在语文教学中,预习作业设计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预习多以题目形式出现,但缺少预习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容易导致学生以解决问题代替预习,认为预习就是找出问题的答案,达不到预习的效果。笔者认为应积极采取如下对策:
一、方法指引——事半功倍
英国数学家贝尔特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由此可见,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预习作业同样需要方法的指引。初中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但很难准确地独自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有效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预习作业可以采用学案形式,从四个方面入手:通读、查阅、勾画和点评。学生刚接触课文,首先养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习惯,让学生在预习中做实“读”这个环节。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勾画课文语言优美的地方,感动你的地方,让你产生有疑问的地方,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索,寻找答案并做好记录。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试着对课文结构、语言特点进行初步的欣赏揣摩,写一写读后感悟。
二、目标学情——追本溯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和展开的。预习作业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布置合理的预习作业,预习作业设计的质量也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写的作品,在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点,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的语言运用和不同的写作手法进行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预习作业的设计与教学目标应紧密结合,根据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预习作业。
如学习《创造学思想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预习作业:你所知道的创造发明家有哪些?他们有哪些发明?你觉得他们与常人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吗?你认为创造发明需要哪些条件?前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想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改良蒸汽机等,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后两个问题难度稍大,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需要较强的概括和表达能力,语文水平低一些的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预习作业的布置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挥各自的潜力,基础好一点的能“吃得饱”,基础弱一点的能“消化了”,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多元形式——精彩纷呈
适量地布置形式多样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预习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预习作业的布置不能拘泥于课文学习内容,也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而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多种形式。《一双手》一文中,描写张迎善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劳动者这一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本文是一篇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文章,学生与实际生活接触比较多,此类的文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是农民,我让学生回家认真观察父母的手,并写一段话,以此作为预习作业。全班学生都较好地完成预习作业,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妈妈的手瘦骨嶙峋,骨节突出,像老树根。尤其是右手的小拇指,特别弯曲,骨节也特别地突出,我知道那是做鞋子做的。”观察得仔细,写得非常感人。预习作业不应局限于单一枯燥的教材,而应让预习作业走向生活,作业设计灵活而变得形式多样。
四、思想教育——融入渗透
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二者相比,育人更重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教材融入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一定要适时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感悟文章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或深邃的哲理。如学习《享受生活》一文,本文教学的归结点就是要让学生从海伦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做热爱生活的人。我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从海伦的思想境界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试结合海伦的生平事迹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启发。通过预习作业,学生不仅要学到文化知识,借鉴写作技巧,更要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受到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湖北大学出版社,1999.
有效预习促进高效课堂 篇11
(一) 学生不重视预习作业
许多学生认为预习是没有意义的, 浪费时间, 很多内容老师上课都会讲, 作为学生只要等老师讲了以后, 自己去记去背就没问题了, 不必要再花时间去预习。
(二) 教师对预习不够重视, 对预习缺乏设计
首先, 部分教师并没有把预习当作一项常规作业, 而是临时布置, 就算布置也是缺乏设计的, 这就导致了预习方式的单一、枯燥,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次, 对于学生的预习, 教师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检测方式。往往预习只是口头上要求, 并没有对预习进行检查、落实。许多学生也就往往应付了事。另外, 许多教师依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握不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度, 上课总是怕学生遗漏了知识点, 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也乐得偷懒, 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现成的答案, 何乐而不为?久而久之也使学生养成了不预习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养成了不预习的习惯, 将不利于其自主学习, 限制了其自我发展。
因此, 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布置预习, 并且注重关注预习的有效性。
二、预习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预习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
预习的针对性即是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师教学是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 预习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布置预习作业应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才能达到效果, 实现其有效性。另外, 有针对性的预习设计也会促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具有目的性。
(二) 预习的设计需要有层次性
学生各不相同, 教师布置预习作业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设计, 而不能脱离学生。对于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 应该侧重基础知识部分的预习, 避免因为基础薄弱而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 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更应该侧重在对文章较深层次的理解, 让预习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提高他们对预习工作的兴趣, 更好的实现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三) 预习设计要注重评价和检测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检测方法, 这就会使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由于缺乏监督而对预习工作应付了事, 不但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反而使程度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三、按照三维目标大致可以把预习分为三个层次
(一) 基础层次——初读文本
这部分预习要求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对文章有初步的解读。对于现代文来说, 这个层次的预习是较为容易的。但对于文言文来说, 这个层次的预习是较难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授文言文时, 大部分教师都会交代学生要去预习, 例如要求学生课前翻译全文。很大程度上, 这种预习方式是有效的, 不管学生是认真的自己去翻译了, 还是不够认真, 仅仅是到参考书上将翻译抄了一遍。文言文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疏通字词, 掌握关键字词的意思及相关语法内容。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去翻译, 了解文意, 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讲了半天, 一些程度较差的同学还在云里雾里。当然, 为了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在布置预习上可以对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为细致的预习作业布置。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下发学案, 帮助学生预习。对于一篇陌生的文言文, 即使学生翻译了也并不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重要的。教师若在课前将重要字词、重要语法内容作为学案布置下去。可使预习更加有针对性, 避免学生走马观花, 盲目预习。
再如, 在《声声慢》的教学中, 一些较为基础的层次预习也可以通过学案来促进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对于诗歌中“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理解。教师可设计学案, 让学生课前搜集带有这些意象的诗句, 并分析这些意向所蕴含的情感意义。通过学案的形式上交作业可以使学生预习有针对性, 直接解决了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内容。
(二) 中级层次——深入思考、注重方法
这部分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 对文本内容进行相应的思考, 质疑问难, 掌握文本学习的方法。在这部分中, 教师的预习设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应该通过预习作业, 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让学生根据预习作业能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质疑, 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 可按组分配人物, 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相关细节描写中去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并可从《红楼梦》其他章回中找出相应的故事情节来进一步验证自己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这是一个较为开放的题目。这部分预习作业除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外, 也可以在课堂上抽出一部分时间,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质疑、讨论。最后,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我学习及合作讨论后的结果。这就是学生自我学习、提出质疑、合作探究的一个过程。这样的预习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语文预习作业设计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 高级层次——体会情感, 树立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 除了应该实现其工具性外, 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人文性。情感是思维的载体, 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情感, 才能活跃课堂氛围, 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只有完成了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才算是真正上好这堂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预习能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忧伤, 体会琵琶女身世飘零的痛苦, 这有很多种方法。但诵读诗歌是实现这一情感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在布置学生在课前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预习,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著名的教育家钱梦龙先生也提出了语文讲课的基本式:自读——教读——练习。教师只有重视预习设计,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新课程中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摘要:新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但是, 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将改革的目光和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上, 而忽视了对语文教学中预习的设计。古语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高中语文中, 预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先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预习作业的设置, 预习的有效性所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策略。
【实现有效预习】推荐阅读:
有效实现08-11
要实现有效教学07-01
六个优化实现有效教学10-27
政治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12-02
夯实基础 强化管理 实现企业有效经营10-19
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11-19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实现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有效途径11-18
有效的预习07-04
进行有效英语预习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