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预习题

2024-09-11

有效教学预习题(共12篇)

有效教学预习题 篇1

摘要:预习是一种课堂前的准备, 是课堂学习前的自学。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所以搞好预习,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设置预习题可以从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写演讲稿, 融表演艺术于语文教学中;设疑陈难, 提出问题;让学生写教案提纲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预习,设置,推陈出新

预习, 是一种课堂前的准备, 是课堂学习前的自学。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对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增进学习效率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促进学生自动学习的环节、提高课堂听讲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搞好预习,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前, 我们常常是学生课前不预习也照样讲下去, 即使有了预习, 也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 往往随便说一声:明天上什么课, 大家回去预习一下。结果预习的要求往往落空。“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希望学生的是他们能离开课文, 独立地正确理解分析没有教过的文章。但这种能力, 只有在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认真阅读中才能形成。我们强调预习课文, 目的正是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分析。学生预习课文以后, 讲课时老师就不会局限于细节问题上, 而且通过对预习的检查, 可以发现学生阅读时存在的问题, 切实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 提炼精讲的内容, 避免盲目性, 从而教得更生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认真负责地预习课文呢?基于语文这一科目的特殊性, 我以为预习题的设置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一、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写演讲稿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在预习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演讲稿。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发言的可能性, 所以, 一般都不敢抄袭。比如《守财奴》, 由于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之一, 为了深刻把握葛朗台的形象, 我让学生编写演讲稿, 分别以“我的父亲葛朗台”、“我的丈夫葛朗台”、“葛朗台自述”为题。要求内容忠实于原文, 突出性格特点。同学们参与积极, 思考活跃, 在发言中大多数同学达到了我的要求。印象最深的是高二 (五) 班的王广娜同学的《我的父亲葛朗台》, 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和夸张, 塑造的葛朗台形象真是吝啬到家了, 惹得全班同学笑声不断, 而那一堂课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所以我认为, 这种方法既能达到预习目的, 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融表演艺术于语文教学中

融表演艺术于语文教学中,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会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高二第四册好多课文, 表演性非常强, 如《项链》, 独幕话剧《三块钱国币》等。讲课前, 我都提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自由组合课余排练,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老师再对有关重点问题讲解, 并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品评。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表演者回答相关问题, 比如让杨志的表演者谈谈对杨志这一形象的理解等。这样, 老师教的知识就会在这个不自觉的欢乐气氛中被同学们吸收, 整节课就会在愉快声中结束。当然, 这些都得益与课前预习的布置。

三、设疑陈难, 提出问题

要设置一道好的预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联想, 比如, 在讲完《窦蛾冤》第一课时后,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预习时思考:比较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蛾三位女性形象。这三位女性都是本学期学过的, 学生肯定感兴趣:她们身上有什么异同?我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三位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的影响, 但她们身上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各异, 同学们不妨找找看。这样一来, 学生们马上找到了突破口, 第二节课上的讨论真是各抒己见, 气氛非常活跃。同时, 学生对这三位女性的形象把握比较到位。再如, 讲到《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三课前, 我是这样布置预习思考的:文中有25处直接写笑, 36处直接写哭, 看看哪些人在笑, 哪些人在哭, 或者他们为什么笑或哭, 通过他们的笑和哭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因为第三课时只要分析人物形象, 这样预习目标明确, 学生马上认识到自己阅读时的浅显以及知识上的不足, 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答案, 自然也会积极到课文中等找答案了。

四、让学生写教案提纲

《失街亭》是本学期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小说。在这之前, 老师已讲了两单元的小说鉴赏, 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一点鉴赏的方法呢?我想了一个既能检验教学效果, 又能让学生预习课文的办法: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教案”提纲,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派代表到讲台“试讲”, 充当一回教师。这么一来, 学生兴趣大增, 都想过一把“老师瘾”。上台讲课的学生各有特色, 影响最深的是高二 (3) 班的黄长春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设计了相当精彩的导语。高二 (4) 班的王文龙同学还发挥自己的特长, 画了一张街亭的地图, 根据地形图把课文讲得有声有色, 别说学生, 就连我也觉得受益匪浅。

当然,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老师这个车头能否带着满车的学生胜利前进, 全看这个“车头”是否疏通了各个环节, 其中, 预习题的设置就是至关重要的一关。只有过了这一关, 火车上的学生才能胜利到达终点。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在预习题的设置上一定要多下工夫, 尽量推陈出新,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有效教学预习题 篇2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 CaO +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其它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

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5、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让预习促进有效教学 篇3

第一、预习的低效与泛化

现状一:预习低效——走马观花

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预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因此对如何预习并无明确的预知,大多采用粗略读一遍课文、浏览生字等简单方式。由于课前的“走马观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未做细致的思考,浏览课文之后既无感受,更无疑问,这样的预习对于真正的课堂学习并无一点实际帮助。

现状二:预习泛化——喧宾夺主

有部分学生,将一本本的课外教辅材料作为自己预习时的“金钥匙”,将教辅材料中深奥、晦涩的长篇大论作为对课文的最好注解,不仅将其搬到了课本上,更搬到了课堂中。有了这些教辅材料的帮助,课堂上的难题似乎已不再成为难题,乍看上去,每一个笔者所精心设计的质疑之处,总有比较优秀的学生准确地接到教师所抛下的“彩球”,但大部分的学生却在这样单一的师生交往中成为了“布景板”,这种“繁荣景象”是真实的学习所需要的么?

第二、预习的标准与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生预学有四个思考层次: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用的是什么知识,有没有其他做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自己有何见解。“做什么”就是告诉学生预学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心中有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阅读教材。“怎样做”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泛读与精读结合,适当地做标记。“为什么这样”反映了学生思维的角度和方向,明确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对不明确的地方,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预习行动可分为五个步骤:

读 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了解课文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即把握记叙的要素。

画 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画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

注 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如果平时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不易做好。“注”,往往可与“画”同步进行。

思 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弄清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了基础。

第三、预习的利用与成果

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重点环节的设置也是教师心目中的“重点”,若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心中的“难点、重点”,那就会直接导致接受者对新的认识对象缺乏共同认知,只是“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不但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因而,课堂的设计要以预学问题为核心,预学问题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在课堂上要适当扩展预学内容。如果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预学内容一样,学生要么不会认真参与,要么下次预学就会大打折扣,这样的预学就是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预学情况。学生预学时己经掌握了的问题,课堂上不需要多重复和强调,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

然后课堂上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学生自己先讲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预学问题,可以由一个或几个学生讲,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对于简单一点的问题,讲解的学生可以要求某个学生作答,以检查他的预学效果,而较难的问题,解题方法可通过小组讨论在全班征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剖析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典型方法进行小结。

预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当学生面对一篇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又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而这种了解、分析和吸收又会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受益匪浅,学生自然而然会爱上预习,同时,预习也激发了他们今后的自学兴趣。

预习有效,高年级阅读教学更有效 篇4

一、预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倍受重视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学习则是其它学习方式的基础, 没有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和合作学习。我在学习中发现, 各地课改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践探索中, 成功的范例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学习方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学习模式, 无一例外的都非常注重自学和预习, 都把课前自学和预习作为其学习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

笔者对此也深有感触, 课改伊始, 我们老师都绞尽脑汁地使用各种现代的学习方式, 为了使课堂出彩有新意, 甚至出现了“不管什么都探究”、“逢公开课必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 往往让学生讨论很长时间,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看似热闹, 其实课堂处于无序状态。在逐渐摒弃形式主义理性地“回归传统”之后, 我们都深深地意识到:扎实的自主学习, 尤其是有效的预习才是高效课堂模式流程的首要前提。

二、低效、无效预习的原因探析

教师重视预习, 也布置了预习作业, 可往往收效甚微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怪学生懒、马虎, 显然不能。我通过分析自身和身边同事的教学情况, 觉得造成低效、无效预习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预习目标要求不明, 见过有老师一句话布置预习作业:“今天晚上把某某课预习一下。”至于预习什么、怎么预习, 学生不明了, 他不糊弄你才怪呢?二是预习作业程式化, 形式单一, 比如有老师将预习要求固定为:“生字写几遍, 每个生字组几个词, 课文读几遍等等”, 学生对此难免缺乏兴趣, 草草应付了事, 自然不会有好的预习效果。三是对于预习的效果缺少有效的检查手段, 这也是造成低效、无效预习的最主要的因素。种庄稼“望天收”不会有好收成, 学生预习光布置不检查或者检查不到位同样不会有好效果。叶圣陶先生指出:预习要收到实效, 方法必须切实, 考查必须认真。对缺乏自觉性的小学生而言, 只有切实认真地关注他们的预习效果, 严格检查验收, 才能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 从行动上落实, 才能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有效预习要“四会”

有效预习, 既要让学生对预习目标明明白白, 又要让学生能对预习任务有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每一次的预习作业都要做到精心预设。我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己的实际, 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预习法, 即要求学生预习做到“四会”———“会读、会查、会记、会思”。

“会读”, 这是学生完成预习目标的基础。我的“会读”要求是:你用什么形式读、读几遍我不管, 但我一定会在课堂 (或早读课) 上检查朗读效果, 正确、流利是必须的, 力求做到有感情。我每次检查时让你读第几自然段, 你读错段落或者朗读效果不好, 都得接受“惩罚”———背诵或抄写被抽查的段落, 并且我会一直跟踪落实。这种看似“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 实际上倒逼学生自己必须做实预习过程。

“会查”, 主要包括查字典词典认识理解生字词、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作者情况等。学生读文时遇到生字新词就标出来, 要求标注拼音、注明大意;要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或请教他人等方式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可爱的地球》一课, 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要求:

“会查”, 识记生字词, 使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新词释义;选择恰当的方式查阅资料,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课堂上, 我先检查了生字词识记情况,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了易错、不理解的字词, 又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搜集获得的有关地球的资料, 学生的收获还真不少:有介绍地球的一系列科学数据, 有与地球有关的故事, 还有丰富多彩的图片, 图文并茂, 既补充和拓展了文本内容, 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这些信息资料可有许多都是我的教参上没有的, 学生们的能量和潜力可不该小视, 我惊喜之余忙夸奖他们一番。

“会记”, 主要指识记生字词和用批注法做预习笔记。到了中高年级, 学生已具备独立自主识记生字词学习的能力。我在今年的五年级语文教学中, 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识记生字词, 课堂上只安排检查识记效果、纠正错误这个环节。识记方式学生自己把握, 根据各人具体情况, 已掌握的可少写或不写, 未掌握的难度大的多写, 写的遍数不限;注重对学生识记方法的引导, 让学生能识记更要巧记。鼓励学生用批注法做预习笔记, 可以在预习本上摘录, 也可以直接在书本上用“?、○、△、__、……”等标注符号标注出文中重点词句段落, 写出自己理解、疑问, 为课堂上探究、合作学习做好铺陈。

“会思”, 主要指在预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初步探索, 对课文进行理解、思考, 进而学会质疑, 这应该是预习的最高境界。我鼓励学生在做批注笔记的过程中, 对自己喜欢的或不理解的词句和内容, 提出自己的理解或疑问;对课后的思考题进行初步的解答。在教学《搭石》一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要求 (“会思”) : (1) 作者在文中告诉了什么?她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2) 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文句或不理解的内容, 写出喜欢的原因或不理解的困惑。 (3) 结合课后习题, 说说这篇课文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和联想?在上新课前, 我专门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预习中的理解、疑问和体会, 既检查了预习效果, 又能顺带引导出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预习题 篇5

一、搜集资料1、20世纪30年代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二战)

2、纳粹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地迫害犹太人?

3、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方式有哪些?

4、犹太人面对这样的迫害做出怎样的反应?

二、熟读课文

1、通过字典你解决了哪些生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

2、了解每则日记的内容

3、课文中有哪些地方(字、词、句)不理解?

三、思考

1、你眼中的安妮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2、安妮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15岁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她的日记记录了怎样的痛苦心情?

3、安妮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

4、如何理解7月15日的日记中所写的“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这句话

三、拓展阅读

古德隆·希姆莱,1929年8月8日生于德国慕尼黑,纳粹党魁海因里希·希姆莱之女。古德隆日记始于1941年夏,记有家人对她的期待、周围发生的事及她从大人谈话中的所闻,还录下她蜷缩于自身小世界的孤独和对形势急转直下的无奈。日记由其母连同希姆莱的重要文件一并保存,后落入盟军手中,被公布于众。

安妮日记1943年10月29日

“(密室中的气氛令人窒息、呆滞、沉重),我像只会唱歌的鸟,但被剪去了翅膀,不断用身子去撞那阴暗的笼子铁栏。‘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声音在哭喊。”

古德隆日记1943年11月1日

“林登菲希特(Lindenfycht)(希姆莱发迹后迁入与其身份相当的庄园)以后准归我所有,囚徒们已在周围安上了篱笆。”

安妮日记1943年6月15日

“收音机是我与世界的惟一联系,真的!周围的气氛很糟,但有这来自太空的神奇之声相助,给我鼓气:振作起来,形势定会好转!”

古德隆日记1943年11月1日

“战况难以言状,形势急转直下。在东线,不久前我们还在斯大林格勒,现已退至基辅一带„„,还有那可怕的毁灭性轰炸。遗憾的是不少德国人已不再相信会胜利。我们准会胜利的,老爸会不遗余力,尽力为之的。”

安妮日记1944年6月6日

“今天是D日(指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击退德军,大举进攻之日),12点英国电台广播。说得好!确实如此!登陆进攻已经开始,背街的屋在摇晃,盼望已久的解放果真临近?这太美了,太不可思议了,真的吗?1944年能给我们带来胜利?对这我还不太清楚,但愿我们能振作起来,再次鼓足勇气,使我们变得坚强。”

古德隆日记1944年7月15日

“运动场上正在筑地下掩体,挺可怕的。闹哄哄的没完没了,还有,老见到那些犯人,我们也就不能去那儿玩了„„瑟堡已失守,我们正从意大利和俄国大规模撤退。罗马早已失落,俄国人已进入边境,这太可怕了!爸爸说,我们还相信我们会胜利的。我作为备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名人的女儿也必须这样认为,而且我也这样做了。”

安妮日记1944年6月27日

“形势很好,一切顺利。今天攻占了瑟堡、威特斯克和斯洛宾,缴获了许多德军装备,抓获了许多俘虏。五名德军将领在瑟堡丧命,两名被俘。神奇武器(WUWA)全用上了,但这些火箭又能怎样?德国佬在报上大肆吹嘘,但对英军造成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古德隆日记1944年7月15日

“简直不能设想,要是我们失败了„„。眼下我们拥有全新武器对付伦敦,神奇武器复仇1号(V1)可射到海峡对岸,有了V1定会有V2。”

安妮日记1944年7月21日

“形势终于转好,我们有望了!一点不假,形势很好!还有条特大新闻,有人行刺希特勒,不是犹太共产党人干的,也不是英国资本家干的,而是一名正统的德国将军,是个伯爵,还挺年轻的呢?元首算他命大没死,真遗憾!只受了些皮肉之伤和有几处灼伤。他身边的几名军官倒是死的死,伤的伤。行凶主谋遭枪杀。这也许是最好的证明:许多军官和将领对这场战争已深恶痛绝。”

古德隆日记1944年7月22日

“7月20日一帮德军将领行刺元首,他们全是贵族。元首周围的人受了伤,他倒没什么的。我洗澡回来,听到这消息,失声惊叫。谢天谢地,行刺时爸爸不在场,当然,说到底,他要对此负责。”

(安妮日记记至1944年8月1日,8月4日在密室中被捕。)

古德隆日记1945年4月18日

“我们在欧洲已无盟友,只有靠自己。内部出现许多背叛者,不少军官不想再打仗,干脆逃之夭夭。空袭之惨,难以言状,德累斯顿遭炸,大批难民从东涌来„„。昨天元首发布一日令,情况也许会有好转,我对胜利又坚信不移。”

(古德隆,你可知,你所崇拜的偶像,你父——党卫军头目希姆莱,在德国法西斯行将土崩瓦解时,已与盟军秘密接触,准备投降。)

古德隆的最后一篇日记记于1945年4月29日,9天后战争即结束:“世上发生的事太多了,尤其是我们这儿。”道出了她的无奈与悲哀。

有效课堂教学从预习开始 篇6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一次完整的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

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钻研得比较深入,对学生原有认知经验比较了解的话,课上才可能做到运用自如,浅显易懂。

二、重视预习方法指导,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教好自己的学生,就得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获取新的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一句话说出了预习的重要性。因为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布置不同类知识的预习前,先花点时间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预习,那么学生不仅学会了预习的方法,更能发挥预习的作用,真正做到每次上课时带着自己对新知的理解或者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听课效率。

1. 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时,要从教材例题的情景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尝试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 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对于空间形体类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来感受和理解;对于计算类或解决实际问题类的知识,教材常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因为有些有答案,会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精读难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对新课的学习就有了目标。有目标的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如果教师再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预习效果的检查,增强预习的反馈性

教与学的优化存在于调节、校正之中。没有调节、校正,就没有优化。而作业检查是优化的中介,因为没有作业检查就失去了调节、校正的客观基础。

教师检查作业,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在教学效率与教学目的的对比中做出评估,从而得到调节未来教学计划与安排的可靠依据。学生则把教师的评估与自己的作业进行对照分析,最终也要获得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安排的可靠依据。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这样才能让学生重视预习,而不流于形式。

四、指导预习交流,重视预习的交互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为使学生的预习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以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想法、体会、见解、经验、实实在在地讨论,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关注交流的过程。在交流时,要求组长进行必要的组织,每个小组成员要主动参与,把自己完成的预习内容充分地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看法,能够及时进行适当的评价,使交流有序有效。在交流过程中,对于自己完成的不对的地方要及时修改。

有效预习——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篇7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预习, 进一步放大预习效果,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每天晚上的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我给每一篇课文量身订做了一份份“预习清单”。预习清单上大致有基础展示 (字词) 、能力拓展 (阅读) 、积累运用 (综合实践) 三个板块。学生们根据预习清单上的内容对新课文进行初步感知, 完成相应习题, 扎扎实实将预习工作做到位, 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坚持每天预习近一年以来, 我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学生从预习清单开始, 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预习, “预习清单”成了他们语文学习生活中一本快乐的工具书。

一、预习清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原本学习兴趣不浓, 上课参与意识比较淡薄, 还想学习兴趣不够浓, 其实在很多时候, 这些孩子是因为课堂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吃力, 久而久之, 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变轻松, 让学生感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不再陌生, 让他们在课堂中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是增强学习兴趣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为, 在二年级的时候, 根据教材要求, 学生们都学会了使用字典等工具书来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所以, 根据学生本年段知识结构及自学能力的特点, 在本阶段的预习清单中, 通常会有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帮助学生们自学记忆新课文中的生字词, 在课前扫清甚至障碍, 使阅读变得轻松。例如:基础展示中“看拼音, 写词语”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需要解决的生字, 并查字典弄清子的读音及字意;“比一比, 再组词”, 通过生熟字的对比让学生迅速记忆生字;“理解字词”, 重点让学生和课文中比较难理解的支持初步接触, 大致了解字词含义。

课前扫清了文字障碍,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虽然不够准确, 不够全面, 心里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 但对于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 这足以是他们大大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课堂中, 他们会感觉文本使他和老师同学有了共鸣, 直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意识。于是, 课堂上举手发言踊跃了, 因为有了预习时的思考, 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感知, 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显得顺利多了, 质量也明显提高, 时而思想的火花会激烈碰撞。原本“一言堂”的课堂经常充满智慧的交锋, 大部分的学生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中可以不断获得成功感。

为了进一步开发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在上课前, 教师必须认真阅读学生的预习作业。教师备课, 不但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 阅读学生本课的预习清单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针对学生目前的知识准备来及时调整掌控课堂。及时了解学生已知的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可以是课堂更具针对性。如在生字教学中, 对于学生在预习中已掌握的知识不必花很多时间, 而应将普遍暴露的错误集中讲解。课堂上, 教师收放自如, 可以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有效时间, 阅读、思考、讨论……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

二、预习清单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经常将学生的阅读视野都集中在课外阅读上, 老师利用课文讲方法, 学生做阅读题巩固。诸不知, 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是一本高质量、最适合学生的阅读题库。教材中每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均经专家之手精心编纂, 这是他们潜心研究个年龄学生特点, 整合出的一套最系统、最全面、最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阅读教材。于是在预习清单能力拓展 (阅读) 中, 经常可以看到针对于每课重难点事迹的理解课文练习。在上课前, 把它当成一篇很好的阅读练习, 既使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 有避免了在培养阅读能力时的盲目性。

预习清单在指导学生阅读是设计的条例清晰的思考题分层指导着学生的独立阅读行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其效果将远远超过将课文读上数十遍。渐渐的, 学生们学会可边看边想, 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 遇到困难首先自己查工具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阅读行为更科学, 更有效。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三、预习清单突破了教材文本的限制, 拓展了教材外延。

教材是一步十分系统有全面的学生必读书目, 在学生阅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学生阅读则应以此为出发点向更浩瀚的知识海洋发散。预习清单积累运用 (综合实践) 为此会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课文的相关资料, 或者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找点资料, 既方便学生课堂上将课文理解的更深更透, 又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从教材出发, 学会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预习题 篇8

一、加强学生有效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传统的预习方法是教师将相关预习内容进行罗列, 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预习。这种传统的预习枯燥乏味,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学生在知识点的预习中寻找乐趣, 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促进预习效果的提高。例如, 让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预习时, 教学活动开始进行前,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具体问题可以是:怎样将长方形转变为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转变成平行四边形后, 其长、宽、高等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存在联系, 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预习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 预习活动的进行会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学生可运用对比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预习。

以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预习, 可有效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不管对怎样的知识点预习, 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提高预习效果。

二、多种方式预习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除了依靠教师和家长加强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教学中, 及时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评价。

要实现对学生预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激发, 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刚开始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教师需要用强制性的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 灵活应用相关方式, 每天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评价, 重点是对学生予以肯定, 并对认真进行知识点预习的学生及时表扬, 让其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增强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未受到表扬的学生也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加法》时,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关于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大家都做了哪些预习呢?在预习过程中, 大家觉得学习的难点在哪里?”预习过的学生均可轻松地回答出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将他们认为的学习难点写在黑板上, 然后让全班学生讨论, 让学生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长处, 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发言、讨论情况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评价。表扬认真预习的学生, 激励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说、去想、去做,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学生个性及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课前预习的乐趣, 提高了预习的主动性。

2.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预习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及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只有得到肯定后, 学生才会感觉到课前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从而提高其预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进行《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时, 在预习阶段, 教师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使用较多的百分数。部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非常认真, 他们不仅可以罗列出很多与百分数有关的知识, 还可讲述百分数在生活应用中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高度肯定和表扬,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预习方向和方法是正确的。同时, 其他学生也可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正确的预习方法, 并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会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前预习。有效的课前预习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体验到预习的好处后, 其预习习惯便可持续进行, 并在其他学生中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拓宽思路, 将预习延伸至课外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内、课外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 教师教学生课前预习时, 不应仅限于课内, 而应该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 指导和鼓励学生拓宽思路, 将预习延伸至课外。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相关课外知识的学生, 往往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付自如, 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相关知识。面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相关问题, 他们总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相应的回答, 因此, 他们总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学生的羡慕。这种表扬和羡慕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豪感, 从而促使他们在以后的预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的课外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他们也会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 带动全班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前预习。例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手中总共有13枚硬币, 其中8枚为壹分币, 1枚为伍分币, 4枚为贰分币, 那么在这些硬币中抓出9分钱, 总共可以有几种抓法?这是个较为简单的题目, 但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如果学生掌握相关的课外知识, 他们就会知道可以利用列表的方式来解决这类繁杂的问题。应用表格可以将繁杂的多个数据清晰地表现出来。这就是预习过程中注重对课外知识了解和学习的好处。

有效教学预习题 篇9

一、明确预习要求, 争取家长支持

预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埋头完成的, 有上网查询的, 还有体验调查型的。有些家长误认为不是书面的就不重要, 也有的家长担心学生在网上玩游戏而禁止学生上网, 还有的家长因为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而认为一些体验活动与调查是毫无意义的。针对上述情况, 教师有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在合适的场合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应的预习方法与内容。不仅要引导家长明确清楚预习是学好知识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而且要引导他们让孩子也知道做好预习是帮助他们认真听讲并真正掌握好新学知识的有力保证。只有认识清楚了, 父母才能在家教实践中坚持支持并督促孩子做好预习。如果父母不能坚持下去, 孩子也就难以养成这个习惯。毕竟好习惯的养成贵在持之以恒。

另外, 当家长在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出现了任何问题, 教师都应该及时通过交流给予必要的引导。例如, 我在实践的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学生以完成作业为理由, 上网至深夜, 家长因为缺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能力而无法干涉。家长及时地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我, 我通过询问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通过同时向家长和学生明确上网时间, 帮助家长合理监督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 想想学生在做什么, 需要什么, 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情况, 灵活地调整预习内容和形式, 使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预习活动中来。

二、组织预习小组, 平衡个体差异

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平衡个体差异, 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才有可能从学习每一篇课文的前奏开始, 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来, 有了这样好的前奏, 到了课堂教学阶段, 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在进行小组预习这种预习形式的过程中, 教师组织者的角色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全面情况的基础上, 将学生按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特长, 家庭情况等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 再选择有一定组织能力较为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这个预习小组的组长, 并赋予这位小组长一定的权力, 以此来树立他在小组中的威信。当然, 教师在预习小组初步完成组织之后, 还要动态观察各个小组的预习情况, 并适时地作组员和组长的人员调动和分组标准与形式的变动。

在小组合作预习中, 小组同学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还相互影响。家中没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可以共享小组组员的网络资源。以前不怎么爱读书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在小组预习中发现自己的同学从课外书中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 会从内心的羡慕转为学习。以前学习粗心马虎的同学, 在小组预习中, 会发现别的同学由于学习细心, 可以发现课文中许多有趣味又有意义的问题, 进而督促自己也开始细心读书、认真思考……久而久之, 小组同学在共同完成预习作业中, 还会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学之间学会合作, 促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例如在学习“读书单元”时, 我曾经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摘录读书格言的预习任务。但在后来的检查中, 发现有些学生并没有准备好, 所以我在班中积极表扬了那些认真准备的学生, 并推迟、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预习的展示时间, 告诉他们此次预习作业将评奖, 鼓励他们认真对待。于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前有所提高, 完成预习任务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三、加强预习指导, 注重预习方法

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 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 指导他们去思索, 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这提示即是定向、启发, 包括明确预习的目标与要求, 划一个大致的范围, 提出一些问题, 指点一下方法等。其中指导学生质疑就是重要的预习方法。

1. 围绕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围绕题目质疑, 可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如《中国石拱桥》一文, 可根据课文题目, 可提出如下问题: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解说石拱桥的特征?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学生在阅读中弄清了以上问题, 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如何就文章题目质疑呢?我引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 (1)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质疑; (2) 把题目转化成疑问句。

2. 围绕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质疑。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 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搞清楚了其中难词、难句的意思, 便基本了解了文章的意思,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积累词语、句子。例如史铁生先生在用血和泪写就的《秋天的怀念》中反复说了这样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这是史铁生的母亲在临终前对双腿截瘫的儿子留下的最后的叮嘱。学生初读这句话, 可能觉得没什么, 但教师可以补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让学生一并预习, 让学生抓住母亲说的这句话, 就句子的含义、反复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质疑, 进而细细品味。学生在预习后自然会发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词正是我们要找的精神和心灵的入口。弄懂了这个关键词, 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

3. 围绕内容质疑。

对写人的文章, 可提问:写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和品质?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的?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 教师便可提问:小说写出祥子的什么性格和品质?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祥子的?从祥子的遭遇中你看出什么社会问题?通过研读学生便能同情祥子的悲惨遭遇, 明白在旧社会, 世态的炎凉, 人情的冷暖, 让祥子饱受摧残, 祥子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像树叶在命运的风雨中飘摇。对叙事的文章, 可抓住事件质疑:文章写了一件 (几件) 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件事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件事给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例如预习《散步》, 教师便可提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因为他带给你什么感受?你观察到哪些小事能体味出浓浓的亲情?对状物一类的文章, 可提问:“物品的特点是什么?样子怎样?它有什么作用?”对写景的文章, 可抓住“景物的特点, 景物的描写, 作者写作的顺序”提出问题。

4. 围绕写法质疑。

学习文章的写法是语文课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质疑,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学习, 更能有效地掌握文章的写法, 学习运用文章的写法, 最终集百家之长, 形成自己的写法。教师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质疑: (1) 文章用什么方法开头? (2) 各段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3) 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 文章结尾和开头及中心的关系?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 作者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学《谈生命》时,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题目有“谈”出现, 而表达方式却不是议论?

5. 围绕标点质疑。

文章的标点有着它特殊的作用, 弄清标点的含义, 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阅读时教学生充分注意文章中的“引号, 叹号, 问号, 省略号”。例如《孔乙己》中的“跌断, 跌, 跌……”“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 你知道?”“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等的省略号究竟表示什么意思?由此可见, 在学生的预习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学贵有疑”, 问题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动机,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学习。因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质疑。

四、检查预习效果, 调整教学结构

在学生预习之后, 教师要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重组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的目标、难点重点, 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计划自己的讲述层次感, 用以对应学生的层次, 从而形成很好的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时内受益。比如, 上海向明中学姚旭老师的公开展示课《绝版的周庄》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前预习阶段, 她要求学生们在熟悉文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从选材、结构到情感、思想等各个方面, 对文章进行质疑。并由课代表进行汇总、分类, 把学生集中提问最多的几个方面, 一一罗列。上课伊始, 就将这些问题列出在黑板上, 包括: (1) 文章写到了沈万山、三毛、阿金姑娘, 他们与周庄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人? (2) 文中提到“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 这样的说法是否合适? (3) 文章第五自然段短短八行字, 却用了14个“三毛”, 显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种写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4) 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以第一人称描写周庄, 从第二自然段起改为第二人称, 这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5) 文章第一句写“你 (周庄) 可以说不算太美”, 后文又说“你依然很美, 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 这是否构成前后的矛盾了?……

姚老师在上课时就是以这些预习中的问题架构整个课堂。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通过阅读课文, 交流资料后, 进行思考、讨论。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引导。这样的课堂, 就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把分析课文的权力放手给学生。由于分析的问题来自于学生, 因此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课堂显得较为活跃。学生的预习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层次、有目的的重组, 抓住一两个重要的问题进一步使它深化。“深”就是对问题进行追问, 使它触及文章的本质;“化”就是要使问题具有包容性, 能够涵盖全篇课文, 能够包容其他的质疑问题。老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 第一、第二个问题都提到了“三毛”。与周庄有联系的文化名人不是少数, 可是作者为什么不提这些人而独独选择了三毛呢?因为文中有明确的语句“富贵、茶、周庄、女子, 几个字词在濛濛春雨中格外亮丽”, 可见周庄是女性化的, 周庄与女子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样就又能把第一、第五个问题给串起来。文中写周庄是“江南的古典美女”, 而写苏州是“脱掉了罗衫长褂……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 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周庄与苏州有着怎样的联系?她将来的命运会不会与苏州相同?而“我”对周庄的美的理解, 对那种朴素的、妩媚的刻画, 也体现出了女性化的特点。甚至包括第四个问题, 第一自然段使用第一人称, 也是表达了一种对爱人的深情呼唤。

可见, 以围绕预习质疑问题探讨的课堂教学, 绝不是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他们的思考, 更需要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课堂的组织架构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只是如何让课堂更加有条理、有深度。和传统的课堂模式比较而言, 新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临场应变发挥、判断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把握学生特点, 合理安排预习

1. 注意开展由浅入深的预习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师在设计学生预习环节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 学习基础与能力等情况, 合理地安排预习任务, 以促进学生预习。例如, 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应该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 选择了不同形式的预习形式与内容。应该把七年级上学期预习放在课内进行,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并给予明确的指导,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预习内容侧重于初读课文, 理解字词和句段,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刚开始学习时, 要求要简单、明确, 不要太高。可把预习大致分以下五步进行: (1) 初读课文, 扫除文字障碍; (2) 再读课文, 理解重点词句; (3)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4) 细读课文, 找出疑点难点; (5) 阅读习题, 明确学习重点。在指导预习时要教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逐渐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随着学生对预习步骤的掌握, 可逐步把预习放置于课外。如七年级下学期就可把预习放置在课外。高年级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训练组教学的特点, 每组前有“导读”, 在学习每个训练组前应布置学生读“导读”, 明确本组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在具体学习每篇课文时还应指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 结合中年级学到的方法, 预习课文, 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 重视学生差异, 实施分层预习和多元预习。

教师在给不同的班级或全班不同的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 不能忽视了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我们可以采用分层预习, 多元预习的方式, 合理安排预习, 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预习形式提出适当的预习内容与要求, 以此来促进学生预习。无论是哪一种预习作业, 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既发挥他们的特长, 又利用他们的特长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总之, 预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思想上能有充分的准备, 发现学习中的困难, 在可能的范围内解决那些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让教师在学生的预习中了解学习困难, 以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满足他们的需求, 使指导更切合学生的需要。但是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 安排最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预习内容;如何处理好预习过程中“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的关系, 使学生既达成预习目标又无需面面俱到;如何在运用网络进行初中语文预习中, 避免“过”与“不及”两种倾向等问题, 需要深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2]王曙.《绝版的周庄》学生课堂学习思考程序设计[J].现代语文, 2008, (6) .

[3]贺青山, 张冬梅.重视语文预习环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J].教育革新, 2010, (9) .

[4]顾晓白, 康剑嵘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J].中学语文教学, 2010, (11) .

做好结构化预习 推进有效教学 篇10

在几年有效教学的实践中, 我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做好结构化预习工作至关重要, 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结构化预习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什么是结构化预习

所谓结构化预习, 就是学生依据学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 它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

二、结构化预习的功能

结构化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 了解重点, 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的过程中, 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疑难问题提出来, 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预习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具体而言, 预习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 对即将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懂, 哪些内容自己还未弄懂, 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没弄懂的部分, 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了。 (2) 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 课堂上同学展示什么、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 盲目记笔记而顾不上交流、听课。 (3)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 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独立地质疑、探究、接受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 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 有时还需要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弄清前后知识的联系, 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这比单纯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三、如何进行结构化预习

1. 改革传统的预习方法, 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活动。

传统的预习方法只是让学生看看新课内容, 尝试做一做习题, 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结论, 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预习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阅读教材, 在书本之中获取知识, 也可以通过理解概念、原理、定理、公式后, 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预习问题, 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制作学具等方式积累感受, 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搜集整理, 加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组织上也不局限于学生的个体行为, 根据内容的不同, 组织群体行为, 像小组合作、请教家长教师等。

2. 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 为学生设计预习方案。

预习方案至少包括三点内容: (1) 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 (2) 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 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要求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使教师备课更具针对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预习中产生的问题。

3. 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选择和运用恰当的预习方法。

(1) 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 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2) 带着问题, 边思考边读第二遍。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 在第二次阅读时, 头脑里要始终带着这个问题, 深入思考, 仔细钻读教材, 教材中的非正文部分也要认真阅读, 如生物教科书中的旁栏思考题、与社会的联系、相关信息等栏目。这时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遇到困难, 可以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 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克难点, 把问题解决。 (3) 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有两种, 一种是做在书上, 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笔记要边读边进行, 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同时也可在书面的空白处做眉批, 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 也可在阅读后再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心得体会。 (4)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抓住预习的重点, 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提出的学生预习四字读书法:读、导、作、问。第一, 读———学生预习要认认真真读文本。让学生带着“六字”读:查。查着工具书读;划。划着重点内容读, 如生物教科书中的黑体字部分;写。写着感想读, 你又想到了哪些问题;记。记着内容读;练。练着重要内容读;思。思考着问题读。文本读少了, 永远得不到理解的层面。第二, 导——学案导读。预习任务要明确, 表述要清晰。如酶概念的教学, 制定预习任务时, 把掌握酶的概念表述为从酶的产生、生理作用、化学本质等方面掌握酶的概念,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把握。师生共同制定结构化预习导学评价单, 用问题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和文本对话, 如在导学案上设计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等栏目。第三, 作———预习时做作业。要打破传统的作业方式, 预习时要自主完成作业, 作业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四, 问———通过自主的预习学习, 完成结构化预习问题导学评价单, 生成了什么新问题, 带着这些新问题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问题解决课。

4. 灵活设计预习任务和习题。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题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预习题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设计多样化。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练习题型, 如概念性的知识, 可选择一些填空、判断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降低学习的难点。再比如有关规律的教学 (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 设计预习题可以让学生记住规律的内容, 看看教科书是如何得出这个规律的, 利用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 预习题的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预习毕竟不同与课堂学习, 留给学生的题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新的内容, 而不是解决所有的新授内容, 所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贴合学生的实际, 不宜过难, 防止学生畏难而退。因此预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同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3) 预习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设计预习题时, 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得一些新知识, 还要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一些疑问, 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设计要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结构化预习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学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预习,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篇11

一、预习——使课堂交流更充分

预习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他能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前解决,在预习的过程中所有的思考过程及相关的疑问便成了课堂上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便显得很重要,这样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对书本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在布置学生预习后,我总是在课前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的情况,解决相关疑问,没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让小组长统计出来,等到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再次交流。

如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时,教师出示图片后,提问:你是怎样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生: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所以我们要通过添加辅助线让它变成规则的图形。

师:很好,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那我们可以怎么添加辅助线呢?

生1:可以横着添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12×4+(12+15)×(10-4)÷2=129(平方米)

生2:还可以竖着添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12×10+3×6÷2=129(平方米)

生3:还可以斜着添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4+10)×12÷2+15×6÷2=129(平方米)

生4:我添加了两条线段,把它变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和一个梯形。15×10-(4+10)×3÷2=129(平方米)

师:刚才通过我们集体的智慧一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仔细看看这儿的几种解法,你能将他们分分类吗?

生:前面的3种都是将原来的图形分成规则的图形,我们分别算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而第4种是将原来的图形补成规则的图形,算出他们的面积后再想减的。

师:观察真仔细,这两种方法在数学上分别称为“分”和“补”,我们要善于根据图形选择适当的方法。

正因为学生有了课前的预习、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对知识有了相应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能够交流与探讨,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认知体验不断加深,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二、预习——使课堂探究更深刻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践表明,只有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有了内在的需求,才会有学习的兴趣,这样学习对学生而言才能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预习后的课堂,可以帮助学有余力的孩子将知识挖得更深。

如在教《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交流了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拼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老师提问:“除了课本上我们刚才的方法外,你还用其他办法推倒出梯形的面积吗?”“利用一个梯形你能推倒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被完全激起,这些问题便成了学生急于想解决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地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之中。通过操作交流,学生知道了可以先找出梯形两条腰的中点,分别经过两个中点画底边的垂线,再沿着这些垂线剪,得到两个三角形,最后通过旋转、平移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梯形的高,长就是梯形的上、下底的一半,也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为上、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由于探究的深入,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反思,也就有了深刻的感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预习——使课堂内容更充实

预习使新知识变得不那么神秘,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简单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拓展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像年、月、日这部分的知识点较多,如果是老师讲解的话,既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课前可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调查了解自己及家人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并在日历上找出来。

2观察年历,看你有什么发现?

3通过询问或上网了解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通过学生的预习作业,知道绝大部分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年有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等,所以在第二天教学时将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比较及归纳上,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知识。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数学课堂教学要更充实,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预习后,使课堂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为巩固、拓展知识获取了更多的时间。练习的设计要参考学生预习的情况,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的认知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增强。

有效教学预习题 篇12

一、传统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多半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课前预习仅仅是按照老师所要求和布置的简单的、带有强制性的任务来完成, 学生没有一点创造的余地, 就提不起兴趣, 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有的同学误认为英语预习作业就是背背单词, 读读课文等。究其原因, 一是部分学生认为学业繁重, 没有时间;也有学生认为课堂上听好讲,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够了。总之, 没有课前预习的概念和习惯。二是由于预习的目标不明确, 效果欠佳。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预习加以利用。以课文教学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是很习惯掌控整堂教学的进程, 尽管会有提问、有活动, 但学生总体上是被动的, 主要体现在:1.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自由阐述自己思想的习惯, 不会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即使偶尔有些学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如果与教师的设计有冲突, 也会被挡回去的;2.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所形成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 也提不出问题;即使有疑问, 也不敢去质疑, 不愿去思考, 出现了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 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 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 学生跟着想到哪里的现象。而且, 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把老师课堂上教授的内容理解了, 课后再认真巩固, 考试就不会差。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消极被动性, 不仅与新课标的理念背道而驰, 它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还有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就不怎么感兴趣, 在预习中偷懒, 再加上教师对课堂的掌控, 就更不动脑筋了。

教师没有很好地去设计预习, 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去预习。预习不应该仅仅是布置家庭作业, 在整个预习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是课前预习的设计者。预习的设计与预习效果有密切联系, 是提高预习效率的关键。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预习之前, 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确保:1.预习要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开放性。2.要注意面向全体, 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 有所作为。3.要有趣味性。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4.要有可操作性。学生们普遍认为:数理化作业是硬任务, 不得不做, 而英语预习作业是软任务, 有时间就做, 没时间就靠边, 形成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英语的预习作业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预习题的可操作性很关键。5.要给学生展示的空间。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于教会学生自学。”要真正发挥学生在预习中的主体作用, 还必须使学生的预习任务有充分的展示空间, 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把他们的预习成果展现出来。

二、培养预习习惯是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的关键

初中英语课程强调: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是象征性地问几个问题、做几个活动, 而应该真正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活跃在课堂上, 而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还是课前预习, 尤其是多种多样的预习方式。

预习是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一些准备,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和要求, 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预习新课的单词、词组、句型, 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搜索相关的背景材料, 这样, 学生就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就能真正地参与进来, 听得进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还要对预习题目精心设计, 一要有针对性,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二要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思维;三要有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要难易适度。预习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预习单词、短语, 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点, 自己查资料等。预习既可以是个人行为, 也可以是集体行为, 小组相互协作, 共同去完成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任务。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教师课前要有极大的投入, 也需要学生真心的配合, 两者缺一不可;这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任务, 那么, 我们该从哪里着手呢?

1. 从思想着手。

万事开头难, 只要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预习的重要性, 他们就会主动地去预习。教师要把预习的重要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明白预习绝不会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而是在节约时间, 提高学习的效率。一旦学生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 他们就会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 从需要着手。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 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需求, 他们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什么, 他们想知道什么, 这些都不可能整齐划一;要避免有的学生吃不了, 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只有这样做了, 才能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 让他们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一个单元整体教学之前, 我会让学生用上一个单元的重点短语造句, 再预习新单元的单词、词组, 注意读音, 不会的要自己查词典或与同伴讨论, 或问老师直到弄清楚为止;还会布置一些与本单元有关的任务型活动, 如主持节目、小组表演、朗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等。无论预习成果怎样, 都要以鼓励、引导为主, 最终让学生自主地愿学、乐学。

3. 加强检查、监督。

很多学生因为课业负担重, 认为课前预习只是走走形式, 应付了事。这样的预习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 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 既然布置了预习任务, 就必须加强检查、监督:一是让小组长进行检查, 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二是同学之间互查,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教师检查, 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 看是否在书上划出重点单词、词组、句型;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来检测预习效果。同时要对检查的结果进行自评、互评, 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长处和不足, 把预习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上一篇:花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下一篇:电工教学中提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