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途径

2024-07-16

自学途径(共5篇)

自学途径 篇1

自学能力是指导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教师而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

叶圣陶曾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加强自力锻炼,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解,斗争能自奋,感观能自免的主动境界。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推动人们探求新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成功的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东方之珠》时,揭示课题后,我出示几个句子: (1) 香港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取名叫“东方之珠”? (2) 香港的三大景观是什么?先让学生读清楚几句话,接着要求学生思考,并从中选一个适于解释题意的句子。学生紧张思考后仍莫衷一是。我告诉他们:只要细心阅读课文,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然后就势导入新课。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学生怀着浓厚兴趣进入教学轨道。

二、注意教法研究,使学生学会自学

要贯彻以“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的原则,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抛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旧式教法,探究“读、议、讲、练”四步阅读教学法。这体现了教学一篇文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读

读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阅读要求,主要让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读包括初度、细读、精读。

读,整体粗读,初读感知。从整体方面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运用工具书认字,释词解句。

细读,认真熟读,理清思路。顺着作者的思路抓住“部分”的主要词句,阅读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精读,仔细研究,抓住重点。纵观全文,抓住文章的重点段结合主要词句研读意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体会意境,概括中心思想,研究文章特色。

2.议

议就是议论、讨论、交流。议论的内容既可以是阅读思考题,又可以是自己没弄懂的疑难问题。

议论研究,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自由发言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口动脑,自己想、自己说,互相听、争论,形成多向信息交换评价,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集思广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讲

讲是在学生“读议”基础上进行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生既可以讲出自己或小组通过读、议对课文的理解的情况,又可以发表对别人讲解内容的不同意见或补充深化别人的讲解。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深化、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讲解学生不掌握的而又必要的新知识。进行恰当的过渡和精辟的归纳总结,教授系统完整的知识。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重点、调控时间,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设计,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4.练

练是指练习,它培养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良好习惯。

三、注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自学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中,只重视教法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法的研究,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 教给学生掌握一些单项的学习方法

如,分段的方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章好词好句,概括中心思想的地方法,以及朗读、背诵写作等单项的学习方法。

(1)短意合并的方法。如《卧薪尝胆》这篇文章, 第一段讲吴国和越国都想征服对方。第二段讲越国战败,勾践卧薪尝胆,时刻不忘复仇。第三段讲二十多年后,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联系各段段意,就可以概括处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按问题抓住主要内容。如《第八次》这篇课文, (1) 布鲁斯为什么抗击侵略? (2) 布鲁斯抗击接连失败、失去信心是什么原因? (3) 布鲁斯受到什么启发、树立信心? (4) 布鲁斯为什么想到第八次抵抗? (5) 布鲁斯第八次抵抗的结果怎样?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后就能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 教给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不同学习方法

如,写人记叙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活动理解人物:议论文可以从结构入手,编列提纲,最后归纳理解内容,抒情散文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含义、理解思想内容。

3. 教给学生按课后习题自行探索的学习方法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集中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训练重点,因此,可按课后习题组织阅读教学。

四、注意习惯培养,使学生坚持自学

1. 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通过认真地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有的问题通过读便能理解。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时,学生问:课文最后一节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第一次加引号,第二次为什么不加引号呢?我让学生反复认真读这两句话,然后请一名朗读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再要求每个学生自己读一句。通过反复读,学生领会到:第一次加引号,表达这是老红军说的话,第二次不加引号,说明这句已经成为“我”的决心。

2. 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的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自学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点点,把一些关键词语、重要句子和疑难的地方标出来。有时还要求学习给文章加上批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经常采用的方法:(1)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3)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能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掌握无穷知识的方法,受益终生。

自学途径 篇2

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教育应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理科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查找所需资料,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的基本途径。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们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这就是使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和将来学习的东西,变成了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了,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求知愿望就表现的越明显,这样的学生思维就越敏锐。依据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研究目标,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特点,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使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

根据高二、高三的教材特点,在开学初对学生提出的化学课要求时就明确指出,高二《醛》、《酯》、《石油和煤》四节为自学的内容,高三的《中和滴定》、《化学反应速率》两节为自学的内容。把自学的内容公布后,使学生心理有了自学的准备,在自学这些节前采取了布置自学作业,如《醛》一节布置的作业是:

1.醛基与羟基的`不同点;

2.醛基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醛基的检验方法;

4.乙醛的性质,制法,用途;

5.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醛类结构特征及分类;

7.通过实验证明醛基的特征;

8.醛类的通性,命名;

9.小结或网络图。

学生们根据布置的自学作业与自己亲手做探索性实验(教师精心的布置好探索性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准确的结论,然后选择三组学生上讲台,分别写出本节的笔记,用投影片打出实验报告,本节的小结及注意事项、网络图及规律。最后由教师评价,表扬自学好的和笔记认真的及能够总结出规律的学生,并把本节知识点及与其他节的知识联系加以说明,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延伸。这样

浅谈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篇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一、充分利用讲读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平日结合语文教学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意义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自学成长的故事,介绍一些学生自学的经验等。

2.在阅读方法上,教师应多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自学一篇文章,让学生先通读几遍,不要读一遍就完。初读时,主要先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疏通主要词句。再细读几遍,进一步掌握文章是怎样写的,材料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有多少层、段,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等。最后再精读数遍,确定文章中心思想,找出主要写作方法,并能结合写作看看自己应当从中学习什么、懂得什么、认识到什么等。

二、培养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

《大纲》中提出八种要着重培养的习惯。即:认真思考的习惯,使用字典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听广播的习惯等。

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从语文课文的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行习惯培养。比如,预习、使用工具书、受举手答疑等习惯,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2.利用第二课堂培养习惯。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在课堂之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学习的,在这种情况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显得更重要一些。

3.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靠老师严格要求、反复实践。正如叶老说:“凡是习惯不是几天工夫能养成的。”这就要靠教师平时严格要求,从点滴做起,反复锻炼,直到习惯养成。

三、不同学段自学能力培养的重点

小学三个不同阶段是指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阶段。学段不同,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不同。因此,在能力的培养上,针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一、二年级主要是过好字、词关,为读书、自学打好基础;三、四年级要狠抓句段教学、过好句段关;五、六年级狠抓篇章教学,过好篇章关。

总之,自学能力途径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不管学段如何不同,内容有何差别,但教师从总体上要始终把握住:“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秉承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这个根本宗旨。

自学途径 篇4

一、利用课外书籍培养学生进行自学式阅读

首先,结合课本自学式悦读《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是配合教材所选的同步内容体例的优秀文章,作为课外阅读,《读本》的实用性最强,通过阅读,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上所学课文的理解,同时扩大阅读面与知识面。如《读本》根据课本的体例配套的“咏物抒怀”,它选取了同体例的文章,《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窗外的声音》等,“小说之林”,它选取了同体例的《一茎灯草》﹑《一张车票》﹑《外国微型小说两则》等。同体例的文章比课文多了几倍,学生通过对该体例的文章阅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拓宽﹑深化。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单一的课堂阅读是不够的。借助《读本》的自学式阅读,学生可以直接获取大量信息。可见,学会自学式阅读决定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多少和信息获得的快慢,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他的成功与否。再从广义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阅读”,“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所以学好语文应该不断阅读,不仅要阅读课本,更要在课本之外阅读,掌握更多信息。《读本》具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是有关专家针对性编选的,所以对它的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相当数量的作品阅读是完全奏效的。

其次,联系课本名著推荐,自学式通读优秀长篇小说。

新课标对每册课本推荐了一部名著,课本中只选录了片段,但要求学生通读整部小说。这些名著的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健全他们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通过与保尔·柯察金的对话过程,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学生是这样感受的:“读着,读着,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他呢?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伟大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们创造奇迹,这就是他们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的动力,通过自学式式阅读,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一定会实现梦想。”

又如《水浒传》,学生通过与英雄人物的对话,生成了对故事人物的喜爱,学生感怀:其中许多著名的故事使我无法忘怀,《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一个个故事鲜活地呈现在面前,其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武松打虎》,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和它那声震山冈的吼声写得活灵活现,而武松的英雄形象和超人本领更是惟妙惟肖。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对此我有了深切感受。课文所选作品,如:《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等无不是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让孩子们如痴如醉。

再次,自学式泛读报纸杂志,拓宽信息空间。

当前,初中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回家后习题做得太多,报纸杂志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学好语文那就要读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报纸杂志,从中学生可以了解人生万象,懂得符合时代意义的人生道理。一学生读《读者》中《饿死的鹦鹉》一文后的感受:“笼子危机”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而导致这种结局的,正是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对孩子侍候得周到入微的父母,年幼时不学会自立的孩子,长大后将品尝苦果,如果让“鸟儿”冲出牢笼,自由飞翔,那么在将来的生命行程中它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报纸杂志对学生了解生活,体悟人生有很大帮助,也让学生对“大语文”有了切身体会。

自学式式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且对考试有直接帮助,多读书可以增强语感,中考作文可突破模式,实现我以我手写我心。

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学式式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从文字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学生的知识获得增长,认识得到提高,思维获得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也得到培养。那么如何加强课外阅读呢?

首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至关重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需要氛围。营造读书氛围,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起着重要作用。那么语文老师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应该注意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建设,争取为班级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建设学生学习的书香教室,通过书香班级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慢慢地使学生的内心开始渴求读书。在书香的教室里,学生可以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可以尽情阅读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可以饱览世界各国的经典。为此,我在班级里为学生订阅专门的报纸杂志,设立专人负责的图书角,建立专门的阅览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做好必要的摘抄笔记,并围绕所读文章上交心得体会。促使学生主动阅读,这里重要的步骤就是定期检查督促,并建立评价制度。

其次,提高学生的自学式阅读能力,阅读课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课上,我专门开设阅读课,课上我着重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入手,阅读课主要在学校阅览室上课,以介绍报纸杂志及书籍为主,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通过读的过程让学生主动贴近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良好的习惯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课上,结合辅导的方法、养成的习惯,课外阅读有了长足进步,他们在不断阅读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品质。

再次,提高学生的自学式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广泛地涉猎文学作品。

一学期只是推荐几部作品显然是不对的,有些名著学生不一定爱读,有些作品学生读不了,而学生喜欢读的作品不在此列,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曾说:“每个人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老师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气度,要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喜欢的作品。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在茫茫书海中找到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红颜知己”,让学生达到一种理想的阅读状态:爱上书,并拥有自己的文学偶像,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最后,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结合阅读,组织文学作品朗诵会﹑演讲会和故事会,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展评读书笔记,比比谁买的书多,谁读的书多等。在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书本吸引了学生,学生“迷”了进去,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忘情其中,和书成为好朋友。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浓厚兴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在教书先生的学堂里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对阅读产生无穷兴趣,在课外阅读中才有可能读成千上万卷书,也才有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自学途径 篇5

“教会学生会学”要明了什么是“会学”。首先,搞清楚“会学”与“学会”的区别。“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而“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学习。比如有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都总结对了,都记住了,说明学生都达到了“学会”的要求。但要是再给一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独立的总结中心思想,这时能按照教师以前教的方法去阅读、分析、总结,并能成功的学生才是达到了“会学”的要求。可见,“会学”是要求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它是研究学生如何才能迅速而有效地独立获得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一门科学。从古至今,对于学习,人们一直在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自学是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 ,凭借教科书、有关资料、群体交流信息、独立钻研 ,以把握新的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从某些意义上讲 ,它是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最终目的。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从观察感知材料,到记忆、分析材料,最后运用理解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如果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就可以独立的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例如:面对一篇新的历史课文,无自学能力的学生只好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等待教师的讲解;而自学能力高的学生,可以在教师讲解之前,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利用掌握的学习此类历史课的方法步骤,结合课后习题来分析课文,写读书笔记,并编写类似教师板书的知识结构;在实际生活中还可以应用课文中的精彩语言与独特思想。后面这种现象正是我们期盼的,学生能依靠自学能力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了,掌握了学习一类课文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学生真正“会学”了,并不是依赖教师,教师讲就会,教师不讲就不会。这也就达到了教师教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不仅教师变得轻松了,而且学生也会受益终生。

由此可见,“会学”重在掌握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的应用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能力的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所以,现在的教学要想从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转变为既重结论也重过程,从“学会”转变到“会学”,必须依靠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轻易能够形成的,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大胆探索。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指导学生预习,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阶段,学生一般都缺乏主动预习的愿望和能力,要让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老师必须进行指导。比如提前编写预习提纲和思考题,让学生预习时有目标、有方向,便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其次要有适当的检查手段,比如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对预习过的内容作简单的提问,或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概括的阐述,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讲课,就可以只讲思路、讲方法、讲重点、讲难点,对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看懂的内容,只要作疏导式的串讲或提纲挈领的总结,就可以节约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创造条件。

2.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学生课前进行过预习,教师又进行了一次讲解,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毕竟是零散的,课后还需认真地阅读课本才能使所学知识系统、条理,最终牢固掌握。

3.指导学生看课外书,攻克学习难点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丰富多彩的知识只靠看课本是不可能全部搞懂的,对通过看课本搞不懂的问题,只有借助于课外参考书。若拿到一本参考书就从头至尾的看,既浪费时间,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看,那个问题搞不清就看参考书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这样多看几本直至彻底搞懂。当一章的内容讲完时,教师可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含混不清的概念和容易出現的错误,编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查阅参考书,攻克学习难点。

4.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完一章的内容后,如果不回过头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就会感到所学的知识多而无序,只有通过认真的总结,才能明确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搞清其适用范围和应用特点,了解其因果关系和纵横联系,使所学的知识既系统又条理。对中学生来说,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也比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指导,开始可给学生把本章的内容串一串,理出框架,甚至可以列出标题,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节。然后逐渐地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完每章后,不仅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而且要对解题的方法进行小结,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教师除平时指导学生解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还能否用别的方法解出外,在学完一章后还要指导学生对解过的题目进行分类,归纳出题目的类型,搞清那一种类型的题目应采用什么方法,应用什么定理求解,这样做对提高解题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改进我们的教学实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以往重“教法”轻“学法”,重“学会”轻“会学”的现状。要让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里“学会会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够自主地运用学习方法去探究、去发现、去实现自我的发展,去开创美好的生活。教育的真谛所在:“教会学生会学”的神圣使命也就完成了。学生可以终身享用教育所给予他们的宝贵财富了。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会会学”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

《心理学》

《中小学综合能力训练》

《师范语文大词典》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下一篇:低年级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