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引导

2024-10-04

自学引导(共12篇)

自学引导 篇1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从今年起, 全市各校重视学生“三会”的氛围越来越浓。“三会”, 就是会自学、会休息、会健体。会自学, 就是学会自主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 制定学习计划, 做到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面对新课程, 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 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起学习需要, 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 进行自主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会学习?

首先,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 那不是由于别的, 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 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 多反问, 不要包办代替, 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 脑子也懒, 有一点难题就想问, 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 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 学生仔细一分析, 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 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 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 是思考的起点, 是深钻的体现!

其次,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 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 是知难而退, 是指望老师讲解, 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 共同合作解决, 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 寻找解决策略, 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学生要发言, 要听取同学的意见, 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 这样, 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 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然后,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 发现别人, 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 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 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 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 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下转第166页)

(上接第165页) 例二,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 提倡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 看哪一组先解决, 解决的方法多, 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 互改作业, 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 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 要求特别严格, 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样, 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 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 提高了认识水平, 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 组织学生批改, 内容要选择, 如果是开放性题目, 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 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 因此, 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 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 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优秀生“吃”得好, 让后进生“吃”得饱。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 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 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 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主动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和创新, 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就要不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自学引导 篇2

兰坪小学惠 锋

内容摘要:“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激发兴趣,做好笔记;示范引导,循序渐进来让学生学会做笔记;通过课堂展示,鼓励监督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笔记读书笔记

正文:

语文教学是学习语言的,老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培养和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做好自学笔记,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做圈划批注,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水平的有很大提高。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也有益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的认识,课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完全有能力做自学笔记。为此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榜样示范,激发兴趣。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这是古人曾经总结出的一条教训。勤做读书笔记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勤做读书笔记可以丰富知识,温故知新;勤做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向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古人以蒲草、陶罐、布袋、树干做笔记。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

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学习古今关于读书的名言。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激发学生学习时善于做读书笔记,做一个认真读书的人。

语文书上,新语文读本上,学生是不是真学,翻开学生语文书,翻开新语文读本一看便知。学生学的状态,学的效果都可以由此得到检阅。

做预习笔记,这是学好语文的根本之途。白的,光的,也是寒碜的,没有思想的痕迹。我曾要求学生在新语文读本扉页上写下:“圈圈画画的线条是我思想的舞蹈,密密麻麻的批语是我成长的见证。”

二、示范引导,循序渐进。

我说的做笔记,主要是预习笔记,就是在书中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根据问题和自己的理解在书中做记号。

做记号的方法有很多,简明扼要,快速记笔记,自己能看懂就行。可以用实线、双实线、波浪线、括号、圆圈、三角号、星号、着重号等符号记录。在自己的理解、体会、心得、评价、疑问等地方写出文字,做出记号。

课堂上做笔记和课前做预习笔记相结合。先在在课堂上多给以示范性的引导。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在文中找到课后的生字。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在文中找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经过多次引导,这要形成预习的习惯。

在课堂上也要给以相应的时间,指导学生圈点批注。

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要求学生划出节奏,方便朗读;把部分注释写在正文旁边,方便理解句子。学习古诗文,都可以这么做。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划出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细细阅读。学习《武松打虎》时,把武松打虎的动作词语划出来,再去读一读,就能读出人物的神韵。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读读人物的语言,再想一想,就能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学习《金色的鱼钩》时,抓住人物的对话,对理解人物很关键。学习写事的文章时,找出事件的高潮部分,圈划批注,细细品味。学习《再见了,亲人》时,划出前三自然段每段末尾的反问句,能知道文章的结构。鼓励学生在插图旁边写话。读完文章,简要的写感想。

在课堂上知道怎样批注了,再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圈划批注,提出疑问。循序渐进,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课堂展示,鼓励监督。

日常的检查、督促、展评必不可少。学习兴趣的养成要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课堂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本身就是一种鼓励。以写得整齐、整洁美观、简明扼要为标准,每周挑出比较好的笔记,让大家学习。教师也要做好读书笔记,到时候和学生“晒

一晒”,学生还是很喜欢的,乐于接受这样的方法。对于懒惰的学生要勤于督促。

将“引导自学”课堂进行到底 篇3

关键词:自学能力;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集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41-1

一、在个体学习状态下培养美术自学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针对个体学习的状况和兴趣,教师选择的方法要灵活、有针对性。而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上,所以通常教师指导学生一般采取以下几点:1.准备学生美术学习的相关知识,学生能自我感知材料;2.创设情境,学生有了一定的意识就会进行思考、实践体验并及时的自我反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药有针对性,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如:开展自觉实践活动;3.合适的小结、评价与拓展,学生在课堂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了一定的收获,急需和同学老师分享,如:在小组中自由建立美术沙龙小组,这样每位学生能力有了培养的途径,教师的知识点能更好地落实,学生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创新意识。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3课《会变的线条》时,设计了“试一试”的小游戏,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感受线条的长短、粗细、曲折韵律。通过作品欣赏,进一步领悟线条的魅力。从而明白线条的组合能产生不同效果的空间感,同时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然后教师提供共同的主题来装饰花瓶,学生在讨论、反思后进行创作。在课结束时,请学生从小组中拿出一件优秀作品,再拿出一件需要完善的作品,请同学从线条的表现形式和线条的美感来评价。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游戏中来,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加强了对线条魅力的感悟,在操作中积累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和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合作学习状态下培养美术自学能力

合作研究小组一般由4至6人组成,老师培养好小老师来作为组长、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让小组开展自觉学习活动,通过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让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性、表现性和创造性美术作品。促进分工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随后我们实施自评和互评的工作,教师及时做好总结、拓展工作并给其指导,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

笔者在五年级第11课《在快乐的节日里》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故事资料,他们兴趣很高,有的是拍的照片,有的是挂历,有的是书刊,有的是画报,来源各不相同,收集到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门,但个人收集到的毕竟是有限的,没有集体的力量大。于是笔者就让同学之间进行介绍交流,使他们尽量看到更多的故事,这对他们能表现本课快乐的节日内容打好基础。绘画来源于生活,只有有了更多的生活储备,才能厚积而薄发,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下实施,利用个体与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儿童自由学习美术,在互助、竞争、共享的氛围里,不断提升自学能力,陶冶审美情操、进行心灵交流,完善人格力量。

三、在集体学习状态下培养美术自学能力

集体这里特指班集体,需要所有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通力合作,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笔者利用本班“我爱大自然”的班会活动,与小学美术四年级第1课《植物写生》相连接。首先,我们会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环境,这样给学生一段熟悉适应坏境的时间。完成时间三课时。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农村自然风光,观察植物的造型和色彩,植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和灵性的,这是它的人文特质。欣赏它们多姿的外观,奇特的枝叶、生长的结构和表皮的肌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在大自然的风光中,感受它们的温度,与它们心灵交流,并在图画本上速写大自然的文章……教师协助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对于出现的问题做集体和个别的指导。学生们搜集了各种树叶,有的同学将树叶组合拼贴成小动物;有的同学将枝干进行处理也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另外有部分女生把她们见到的很具特色的树叶纹理画了下来;更甚至还有同学用他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这点点滴滴,笔者在一旁用相机为他们也记录了这一切。最后,进行总结交流,这让大家再次领略了每个人眼里的大自然,学生们的作品更加生动、激情和深刻。有的学生还为同学介绍了他是如何来观察的,不仅开阔了其他同学的视野,而且还锻炼了他的思维自学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跃然于纸上的作品往往是经过观察生活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再现,或是高于生活的再创造。我们要让孩子在发现中成长,而不是在教授中成长,就像皮亚杰说过:“每次过早教给儿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就好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些东西理解。”相信每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才能和能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儿童才会自觉地学会美术学习的方法。

引导自学, 着眼学生发展 篇4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教师应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营造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 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的主战场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 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如在学习实践活动课“了解周围的家庭”时, 我布置学生调查10 个家庭最近一次水费、电费、电话费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 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后填表, 并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上课交流时, 学生个个积极参与, 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用生活眼光提出建议, 通过调查活动, 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 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也增加了自主探究的愉悦感。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一股使学生能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 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时, 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 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 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俗话说:“授以一鱼, 可食一日;授以捕鱼之技, 可食一生”。因此, 教师必须在学习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 去打开数学的知识大门, 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生的独立性比较差, 尤其是自学意识, 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数学的习惯, 即使有, 也只是简单的看看例题。因此,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 用心想一想。预习时要认真地阅读, 把重点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对于公式、概念、法则、规律等要思考是怎么探索出来的, 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独立思考, 同时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以便听课时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

(2) 用笔写一写。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 包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也可以把自学的例题尝试做一遍, 以检验自己对例题的理解。做完对一下答案, 如果出现错误, 要想想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了, 应该怎么改正。如果找不到错误的原因, 可在课堂上重点听, 逐步领会。自学后也可以完成例题后面的“试一试”、“练一练”, 以检查预习的效果。

2.自学议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提出预习要求时也可以出示一些自学提纲, 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 引导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自学。例如, 在一次苏州市教学研讨活动中, 一位老师执教“圆的周长”, 课前较好地布置了一些讨论题: (1) 什么是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2) 你能用哪些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至少3 种, 看谁的方法多!) (3) 画4 个大小不同的圆, 剪下来, 量出它们的周长, 再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4) 关于“圆周率”, 你知道些什么?上课时, 学生围绕提纲进行议论研究, 大家畅所欲言, 大胆提出问题, 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自学议论, 能加深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 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3.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 想源于疑。培养自学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创设积极争辩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我常鼓励我班学生提问, 开始时学生觉得没啥好问的, 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我就以作业形式迫使学生必须提出问题, 逼学生去思考, 只要学生肯问、敢问, 就表扬其学习精神, 并且让问题提得好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 请其他学生回答, 他们相互答疑, 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提示, 又在答疑时促使进一步的思考, 发现新的问题。同时, 学生人人想做一回小老师, 时间一长, 就慢慢学会了设疑提问。我也有意识地举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来引发学生讨论, 启发他们大胆质疑, 从中让学生获得知识, 促使学生多思、深思,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整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段时间过后, 学生难免对所学知识产生遗忘, 因此在复习单元时, 我都是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通常的做法是:用10 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整理, 用15 分钟相互研究, 交流整理并形成知识体系, 用15 分钟练习巩固。在学生自主整理之前, 我通常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 引导他们通过复习, 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分别怎样计算面积?”“这些公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引导学生把学过的面积公式, 用列表或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学生整理后, 展现整理的表格和图形, 并组织学生一起评价, 重点引导学生评价用图形整理的过程, 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思想。

数学复习课需要学生根据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整理扩展知识结构, 让学生自主整理, 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形成知识系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要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 是在数学自主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 就将成为一种内在的倾向和需要, 并自动表现出来, 良好的自学习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教师坚持不懈, 反复抓, 抓反复, 细水长流, 以致水到渠成, 习惯成自然。

魏书生老师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时, 指出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必须经过训练, 经常训练, 反复训练, 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同时,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形成良好的品格。

自学引导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会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自由读52页—53页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新词。2.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分几部分?说说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10分钟后,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 2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献身的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读第一部分,思考: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的? 2.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 3.齐读课文第三部分,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人们对盘古的赞颂? 4.通读课文,复述课文。

(10分钟后,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自学引导 篇6

【关键词】初三 语文 读写 复习 引导自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86-02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最终全面达成总教学目标”等,新课标的这些要求表明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任何一个语文学段都需要服务于提高语文整体素养的最终目标。

1. 初三语文读写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轻主体,过分关注读写目标

初三语文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荣辱和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就是考试的分数,面对阅读和写作这两个中考重要内容,教师会不由自主的抬高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者的地位,忽视教学主体,在读写课程上,教师会按照考试的内容给学生制定学习的内容,忽视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剥夺学生读写复习的主动性,将学生的主动复习变为被动复习。

1.2 试题过分关注阶段性读写特点

初三语文试题,为了彰显考试的公平公正,试卷出题者在出题过程中,对阅读的题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客观化处理,这样一来就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念,致使初三语文读写复习中朝着“试题化”的方向发展。初三大多数的教师为了考试成绩,会根据试卷的内容,过分的重视读写的阶段性特点,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对应试技巧的研究上,在教学中忽视语文知识的衔接性,只传授应试的方法和技巧。[1]

1.3 创新观念滞后

虽然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教师已经逐渐摆脱了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束缚,但是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旧发展滞后。教师只重视现阶段的语文学习,结合整个初中的语文学习,引导学生复习,但是忽视了与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没有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和高中的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引导自学”在初三语文读写复习中的实施策略

2.1注重主体 明确教学目标

2.1.1注重主体

为了彻底贯彻“引导自学”,教师不能大谈中考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中考的竞争压力,而是需要重视教学主体——学生,呼唤学生对语文的“真情”、“真趣”。例如,在初三语文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一、导入。回顾初一、初二所学的语文知识,那篇文章或者那个作者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分享。教师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文章。三、唤醒主体、激发回忆。让学生自己回忆印象深刻的文章,并将文章哪些方面的真情感动自己写下来。

2.1.2明确引导自学目标

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知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中,要求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应用和鉴赏”。因而,教师在进行初三语文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摆脱机械的阅读,提高学生应用、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举一反三。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教师要制定引导学生向写作技能转变的引导自学教学目标。

2.2引导学生自读

2.2.1引导学生自读初三语文课本

很多学生在拿到语文课本时,都喜欢通读全书,学生的这一习惯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全书,增加他们对课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在自读课本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能将“自读”理解成放羊式阅读[2]。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多样化的阅读要求,如,要求学生在自读中,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者是默写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词名句。

2.2.2引导学生自读单元组合文本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教科书的编排也发生了变化,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这样的单元组合文本能够使课本的内容条理分明,便于初步自学的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自学。教师要重视课本,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本之后,要根据课本编排的单元内容,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进行自读[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按照“自我标度-讨论修改-自我小结”的步骤进行。其中,自我标度是指引导学生确定自读目标。即,在课堂中,学生结合每一个单元的导言,课后练习以及相关的参考书进行浏览跳读,然后编写自学提纲,制定适合自己的自读目标。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练习题目对自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反馈。讨论检修是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自读目标是否合理,并对目标进行纠正、补充,最后完善学习目标[4]。自我小结是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练习。

2.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扩充

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要适当的进行扩充。1.由初三向初一、初二的课本扩充[5]。如初三课本中的讲自然山水的散文,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整理整个初中所学的重点的山水散文:如,《苏州园林》扩充到《春》、《济南的冬天》、《记承天寺夜游》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还能够强化同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同时对中考复习也做了准备。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扩充。教师可以根据某一主题引导学生想课外知识进行扩充。如,教师根据某一主题,要求学生查找下一单元或是课外类似的文章或书籍进行自读,并做好自读笔记。

2.4重点精读,引导复读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们对整个初三的语文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下面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选出重点课文进行精读。[2]语文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引导学生自学读写复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向课文更深更广的知识海洋迈进,加深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例如,让学生精读《我的母亲》一文,在精读的过程中了解母爱的伟大,从中感受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意,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该文章的过程中,更加敬爱自己的母亲。

2.5引导复读收获向写作方向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将复读知识向写作方面迁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将读写穿插在整个引导复读的过程中;二、引导复读之后,进行系统的读写迁移训练。如,在讲授《敬业与乐业》中,该文章结构简单,论据点到为止,仅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进行阐述。该文的讲解过程,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的例子在进一步的进行补充和变换,从而让学生在掌握论据怎样为论点服务。最后结合该文章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自行写一篇相关的文章,进行巩固和联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三语文读写复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段,但是这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终点,而是为下一个新学段的准备,基于此,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考试,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毕业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独立写作,学会独立思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引导自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扩展课外知识,开拓语文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热情,真正学会独自自主的进行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刘颖仪.初三语文备考复习课型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2(11)

[2]任苏民、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04)

[3]黄静华.初三语文,冷落课本不应该[J].语文教学之友.2007(07)

[4]曹志奉.注重设计、关注学生,让初三语文复习活起来-浅谈初三语文复习课的做法[J].考试.2012(7)

引导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篇7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笔者体会到越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并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越是提高快。积极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要构建自主、开放、合作的思想政治学习的环境, 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目的, 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

一、在学习方式上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起主导的作用, 而学生起着主体的作用。要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 就要靠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尤为重要。比如:在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发动学生在家里自学, 通过课前的预习,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真切、直接的体验, 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知道, 学习知识不仅靠课堂上, 课外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笔者还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学到的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这样, 笔者觉得在教学中越教越轻松, 同时学生也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有趣, 而每次考试学生成绩都很好。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 提高学习的能力。总之, 在学习方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尽千方百计,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知识的兴趣。

二、引导合作交流

在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学习的同时, 还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那里获得知识, 还可以在同伴身上获得知识, 要达到这一目的, 同学之间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真诚的合作,

(一) 实现共同进步, 合作克服懒惰。

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他们在一起独立学习, 而是要使学生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 如果自己不努力学习, 其他组员也不会成功, 也就是要“同舟共济”, 要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这种关系, 必须向学生讲明道理, 明确目的, 大家展开监督, 这就不会滋长懒惰, 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二) 在小组合作中, 要合理安排小组发言的顺序。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 承担一定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促进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在合作小组分组讨论的时候应合理安排小组发言的先后顺序, 先让方案少的小组汇报, 如果让方案多的小组先汇报的话, 那么他们汇报完了别的小组就感觉到无话可说了, 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当观察者, 注意每个小组的活动, 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

(三) 通过合作学习, 分享成功的快乐。

合作性学习强调学生不仅与教师合作, 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 还强调与同伴合作, 从同伴身上获得能力, 小组成员必须向别人或接受别人的解释, 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 以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完成学习的要求, 在彼此帮助和影响中构建自己的新知识, 达到提高自己, 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 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 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 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当然, 任何教学模式总是对应一定的教学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课程, 应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不同, 模式要不断调整, 产生种种变式, 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实施合作学习, 改变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 它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 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每个组员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这种评价方式, 不只是评价小组的成绩, 更主要的是让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想象力、创造力、知识掌握的程度、技能运用的程度, 在小组中合作的状况都充分展示。提高合作意识, 增强自信心。

提高语文自学能力重在教师引导 篇8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阐述了读书态度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 也是学习的有效动力, 是学习内在动机中最关键的心理因素, 也可以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入门向导。因此, 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主动积累知识, 才能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真正成功, 最终也必然有好的成绩。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就要求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 做到边学边用, 边用边学, 让语文学习生活化。例如,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石拱桥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桥, 观察的结果可以在全班展示, 并相互评论。这样, 就会激发学生了解这类文章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桥。当然,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所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必要条件。

二、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进程中,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优化, 同时要在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上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能力, 真正有效地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1. 引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语文学习计划是学生根据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水平、爱好而制定的, 并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 给予充分的指导, 让学生制订的学习计划目标明确, 有学习意义。

2. 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古语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学生通过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中细心地理解感悟, 体味到阅读兴趣和阅读的收获, 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将读书所获取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 运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运用到生活之中,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读多了, 记忆的知识也就多了, 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 那就要养成写作的好习惯。教师要指导利用别人的文章框架, 融入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长此以往, 学生写作自信和兴趣自然会慢慢培养起来。

3.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

古语说:“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语文学习主要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知识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取文本中的各类信息, 从一个成语、一个典故、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中积累词汇和语言, 这样的知识积累多了, 落笔生花, 语言就丰富活泼, 言之有物, 这种长期积累语文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语文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 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 发现法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发现学习是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 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教师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现事物的特性、原理和原则,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样就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1.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去发现知识。教材文本中的字词、句子、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都可以成为学生发现的对象。比如学生预习古诗文时, 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自己发现并解决字形、字音知识;在翻译课文时就会发现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知识;在分析文章时就会发现文章逻辑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消化。

2.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 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 去获取大量的知识。当学生学习新课文时, 会碰到很多问题, 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学过的各种知识和想象加以解释。教师只需点拨, 学生们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中许多知识都会被发现、挖掘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提取信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发现信息、组织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例如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广泛摄取信息是首要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阅读名篇名著、收看新闻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运用互联网来提取信息, 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文美、景秀、情真、理谐、意深、态真的信息, 既渲染了美妙的意境, 又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联想, 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加强有效的学法指导

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来, 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 有效传授学习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是广大教师达成的共识。加强有效的学法指导, 就是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同时, 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根据不同的基础和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 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例如在教学《背影》时, 在预习环节可以布置学生具体任务: (1) 借助工具书, 能够读准生字、释义生词; (2) 通读全文, 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从作者描写背影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并加以理解; (4)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明确具体任务, 学生就会逐渐掌握预习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来提高自学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 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要提高中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前提。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 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断启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由教师的“教”向自己“会学”转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提高中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9

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 让学生自学呢?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有一定量的学法指导, 尤其是自学方法的指导。每篇课文的教学, 都应有利于学生思考, 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分析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教与学本身是一对矛盾, 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与学中, 存在两个积极性, 一个是教师教的积极性, 一个是学生学的积极性, 但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被忽视, 我们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 切不可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懂, 什么也不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被动地听老师讲, 一跃而变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自己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读懂文章。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我曾在二年级进行试验, 对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读课上, 教师讲读、示范,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如课文《画鸡蛋》中“用心”一词的教学, 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运用“上挂下联法”。先让学生找出达·芬奇学画鸡蛋时前后不同态度的词, 如“不耐烦”、“用心”等。强调这两个词, 是为了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后留下总的印象: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时的态度很不耐烦, 后来却变得用心学画, 究竟为什么? 这个内容就是我们在读课文中要明白弄懂之处。当教到“用心画”这一段落时, 请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能说明他“用心画”的词语。学生举出“许许多多”、“一张又一张”。 这样的答案只能说明学生从数量上有所认识, 我就启发他们联系前面第二段老师要求达·芬奇要训练好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内容, 找出体现达·芬奇接受老师意见之后用心画的词语。这下, 学生很快发现“形状不同”这个至关要紧的词语。因为鸡蛋形状虽然每个都不一样, 但是它们非常相似, 差别十分细微, 要看出它们的差异需要很好的眼力。达·芬奇之所以后来能画出不同形状的鸡蛋, 说明他接受了老师的帮助, 努力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推敲, 学生不但理解词义, 而且掌握揣摩词语的方法。

讲读课上, 还可以试探性地运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掌握读书方法。在进行课文教学时 , 通过“扶”引 导学生学 习知识、掌 握学习方 法 , 再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 、训练技能。如课文《狐狸和乌鸦 》重点部分 (狐狸骗取乌鸦嘴里那片肉的经过) 的教学, 我采用摘句法, 抓能表现寓意的关键句挖掘寓意的分法。教学这篇课文, 难在如何引导他们认识狐狸对乌鸦所讲的话好听顺耳, 但都不是真心实意, 甚至最后一次还说出奉承话。“奉承”该怎么突破?首先, 示范性地讲清最后一次狐狸说的话 (奉承话有两句) 中的第一句内容, 让学生说说乌鸦黑乎乎、麻雀羽毛上有花纹的特点, 麻雀与乌鸦外表相比的结果是乌鸦丑, 麻雀美;认识狐狸的话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合; 理解狐狸这么说的目的就是让乌鸦惊喜到得意忘形, 张开嘴巴笑后失掉嘴里的肉;明白这类的话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讨好人家, 这叫做奉承。然后请学生按照学习第一句奉承话的方法自分析理解第二句奉承话, 弄懂“明明乌鸦嗓子不好, 声音‘哇哇’叫难听极了, 狐狸却硬要说乌鸦嗓子真好, 叫声像歌声一样动听, 大家都爱听的原因, 是要吃到乌鸦叼着的肉, 就得让它再次得意忘形, 张嘴高唱, 使嘴里的肉迅速落地。狐狸真是个狡猾的坏东西。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既读懂句子意思, 理解内容, 明白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它自己听信奉承话, 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能听奉承话。爱听奉承话, 会受骗上当;不听奉承话, 就不会上当, 又认识到抓课文重点句理解的学法, 有助于领会文章中心, 即文章所阐明、告诉人们的道理。

自读课上,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能“自我策动、自我受理”。自修课, 要求学生自己读全篇课文, 一般运用联系法, 即运用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本领 (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前后文的照应及对比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在书中找答案解决问题等方法) , 把课文读懂, 并读有所得。如《看企鹅》一课是本学期第一次出现的自读课文。本课内容浅显易懂, 故事性强, 接近儿童生活实际, 还附有插图。读书时, 借助拼音, 边读书边观察图画, 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小光正看得起劲, 为什么突然脸红? 以往都是老师提的问题或课后现成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 而这一课他们自己能发现、提出有关书中很重要的问题。围绕问题, 从书中找答案, 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句, 并展开讨论。课堂上还安排他们重点细读第三段有关企鹅吃食的情景, 让两个同学分别上台摆出小光想象企鹅吃食的情景及企鹅实际吃食的情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 都想争着上台摆一摆, 这样一摆弄, 检测出他们自读的理解程度, 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摆的原因, 是因为扣紧书上的“抢、拥、一定”和“有秩序”的词语意思。甚至还可在课外创设情境 :如果还有一只小企鹅在大家排队吃食时, 它才来到, 这时你们想它站在哪里呢? 为什么? 学生自觉说出这只企鹅虽然小, 但是也会有秩序地排着队等吃食, 不会挤到前面去的。通过自读课的学习, 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 还明白了上自读课, 要自己不断反复、努力读懂文章, 可以边读边想边划 (重要的字词句) 边摆等。只有这样做, 自己才会读懂课文或者看懂课外读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看似可怕的自读课的任务。

自学引导 篇10

然而人们大多强调独学中的“独立自学”,重视对学、群学中的思维碰撞、课堂展示,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有效性。而独学的充分有效与否,学生能否获取“独得之见”,决定着课堂学习能否向纵深发展。

一、对学生的要求

1.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它秉持不等不靠,不怨不悔的态度,一事当前,自己制定规则,自己担当责任,自己实现目标。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

2.问题意识的培养。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训练。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要敢疑敢问。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究,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3.书写习惯的培养。思维的火花往往转瞬即逝,学生在独学环节中,应及时地批注、记录,学会用双色笔、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自己的独学成果,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对教师的要求

(一)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向更深处漫游。采用变式教学,变换题型,使多题重组,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素质。

(二)精心设置问题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探究学习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思考状态,才能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可围绕课文题目,课文反复处、细微差别处、文中插图、标点处、课文结尾等地方提出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 质疑: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珍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在独学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

2. 设疑:

教师提出重点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一个角度透视,必然所见有限,而且这条路走惯了,也丧失了另辟蹊径的勇气。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不妨做多维透视,既见花,又见刺;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认识会随之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再塑生命的人》中,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莎利文老师,而要先写“我”的现状和家人的等待呢?学生在探究中就会明白铺垫蓄势的作用。

3. 激疑:

教师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认知冲突。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因为思维相对静止。教师提出引起学生争论问题,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形成看法,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又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风雨》的主题,到底是表现自然风雨巨大的力量还是表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渺小?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自学引导 篇11

【关键词】培养; 主动; 学习能力; 方法1还学生课堂,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课堂是学生的,应该还给学生。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真正做到: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讨;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得更多、感悟得更多、能力培养得更多。

当一个老师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之后,学生就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路难免会脱离老师的思路,一旦脱离很难再跟上,这样的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但假如说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课堂的思路就由学生自己来把握,自己的思路自己会清楚的多,也容易理解的多,而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的是引导者,帮助学生共同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处理好这“个度”。

老师花了很多心思给学生系统的知识点归纳和整理,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很不好,因为这里学生是在被动接受知识,又是复习课,很多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又不愿意听,效果自然很差。另一种情况,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讲,整堂课上下来,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原本枯燥的习题课也变得生动有趣了很多。

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这是“授人以鱼”,而我们新型的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做到“授人以渔”。一般来说,高效的一节复习课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讲解及点评和学生练习三部分构成。按照我们学校的要求,每节课老师所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自己去支配,但是要注意学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该组织反复强调:21世纪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两段引文的意思归结为一点,就是“会学”、会“自主”学。可见,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2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1利用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的阶段性过程训练中,由学生自己作答、评判、纠错、归因;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注意布置的课外作业要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体验化学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成为学科知识的实践者;

2.2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课后反思。指导学生每节课后要反思当堂课的主要知识点、知识点间内在联系、易错易混点、联系的时政热点问题。例如在复习了Na及其化合物以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写出知识网络,以及知识网络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自己试着去写,不会,再看书,再复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其次,指导学生学会练后反思。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准备错题本,将典型的错题归纳整理好,明确正确答案,准确分析错因,适时温习巩固。最后,指导学生学会考后反思。每次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找出差距、找准原因、找到改进措施;弄清楚那几点知识不会,一定要弄清楚,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

2.3教育学生关注生活,联系实际。要教育并教会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并在运用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学习了糖类知识后,要联系生活中的糖精是糖吗?肥皂是怎么做成的,漂白粉的作用是怎样的,等等知识。同时通过引申学习和研究,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4营造自主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过程抓起,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材施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例如,有些学生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可多安排他们进行化学实验;有些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教师应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去做调查研究;有些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感兴趣,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学习的乐趣,更加主动地去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小组学习,让“优”帮“落后’的。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必须积极、主动参与,确保每位同学每天至少举手发言一次;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写错的作业必须更正,更正时要分析错误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好双边活动,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十分重要,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认真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这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积极寻求开放、生动、变化的课堂教育模式,认真实施诱导、鼓励、尝识的教育策略,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钟锦《中国教育研究论坛》. [M],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 [M],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常汝吉.《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导(教育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对分组引导自学教学法的若干反思 篇12

关键词:引导自学教学法,反思,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数学》的第二章的2.2.1节,有一个小节是“函数的最大(小)值”(教材第53页至第55页),内容包括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概念,以及三个配套的例题,如下:

例5:定义在区间[-2,2]上的函数f(x)=x 2 +2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

例6:求函数f(t)=t+1/ t在(0,+∞)内的最小值。

例7:某公司在甲、乙两地销售一种品牌车,利润(单位:万元) 分别为L1=5.06x-0.15x 2和L2=2x, 其中x为销售量 (单位 : 辆)。若该公司在这两地共销售15辆车,则能获得的最大利润为多少万元?

该小节内容计划用一个课时完成,并在四个相同教学班分时进行。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2.理解三个例题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思路;3.理解并学会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4.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5.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6.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函数的单调性的具体用法到应用意识的形成;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分组引导自学教学法。

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学习 ;教师板书要解答的问题。

2.每小组一个代表发言 ,分享各组的理解看法。

3.教师和学生共同针对各小组同学的发言做评价。

4.教师解答学生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5.学生做相关的练习。

6.课堂小结。

学生的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包括集合观点下的函数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单调性;给定区间上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

课前猜想:1.知识方面:最值概念中“在区间I上至少存在一个x0,使f(x0)=M”可能被忽视或不好理解 ;例题6中函数f(t)=t+ 1/t在(0,+∞)上的单调性不好理解;2.能力方面:例题5和例题7 的关系意识不到, 即它们都是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求解应用,例题5是纯数学问题,例题7是实际应用题;3.不会归纳总结,不能形成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一般性方法。

下面是笔者就四个班级教学实施情况, 谈谈对自学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的反思。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班级。首先备教材,要仔细钻研教材,拟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培养目标,通过板书的自学问题,体现教师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和导向;其次备学生,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小组根本没有讨论,只是自顾自地在看教材,原因之一是小组讨论时没有一个能牵头的人。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合理搭配好,最好每小组选一个较好的学生当小组长,课前先跟小组长交流,布置好课前预习要求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备班级,笔者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和要求,在不同班级实施教学时, 出现了较大的差别。有的班级学习氛围浓,情绪高,班级学生能力均衡,讨论比较激烈,自学效果特别好;而有的班级则恰恰相反,对于学习热情不够高的班级,通过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对学科产生好感,从而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之,课前准备得如何,是成功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责任心和耐心的考验,也是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的体现。

2.自学问题的拟定是引导的关键

学生自学的目标,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笔者以给出自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自学问题的设置很关键,很有讲究。在四个不同班级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自我反思的结果,对板书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整。下面是三次板书问题情况分析。

第一次课的板书问题: 谈谈你对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概念的理解;谈谈你对三个例题的理解。

第二次课的板书问题:函数概念中“在区间I上至少存在一个x0,使f(x0)=M”怎么理解 ? 说说你对三个例题的解答过程的理解? 说说三个例题的解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三次课的板书问题:说说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概念的理解要注意什么? 说说三个例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第一次课的板书问题是没有经过分析处理和归纳总结的,希望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结果学生并没有做到这点,他们只是把例题的解答过程做了理解性的解释,而没有更深一步地研究行为,概念的理解也不透彻。第二次课时,问题写得很具体,结果同学们很快就朝着老师给定的方向进行思考了,事实是,这样具体的问题 等于老师 替代学生 完成了自 学中的一 个关键步 骤———通过自学发现问题, 当然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三次课时的板书问题显然好得多,即考虑到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同时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有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

3.重视学生的表述或提问

在例题6的理解过程中,有同学对 函数f(t)=t+1 /t在 (0,+∞)上的单调区间的证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只是分别在两个区间(0,1)和(1,+∞)上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即为什么只是证当t1、t2∈(0,1)时,或t1、t2∈(1,+∞)时,f(t1) 与f (t2) 的大小关系,为什么不考虑t1∈(0,1)和t2∈(1,+∞)时,f(t1)与f(t2)的大小关系 ? 当时笔者的回答是 ,根据先判断出t1t2-1在区间 (0,1) 上是小于零的,而在区间(1,+∞)上是大于零的,从而知道该函数在(0, +∞) 上有一个单调递减区间 (0,1) 和一个单调递增区间 (1,+ ∞),然后分别证明在两个单调区间上的单调性即可 ,当然不用在两个不同区间上分别取自变量的值来讨论,其他同学也赞同笔者的观点,但是笔者感觉到这个学生并不满意这个回答。课后笔者再反复思考? 为什么这个学生不理解这个证明的思路? 后来笔者悟到可能是这个同学对函数的单调性理解不够,不能很顺利地接受单调性的应用,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下一次课时,笔者重新回答了这个学生的问题,笔者先问大家:如果一个巨大的操场上,站了千千万万的人,要你很快找出哪个是最高的,哪个是最矮的,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同学们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笔者又说:如果让这些人按高矮次序排好队,那你能很快找出最高的和最矮的人吗? 这时大家同意能很快找到,然后笔者说函数的单调性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先找出排好了队的函数值的队形 (即函数的单调区间), 然后根据队伍(单调性)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笔者这样一说, 发现很多同学都眼前一亮, 瞬间感悟到了单调性的应用原来如此。

这段教学经历当时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的想法、表述和提出的问题,哪怕觉得很荒唐,也应该深思,通过深思,有可能会发现学生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问题,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好的启发。通过对学生表述或问题的理解研究,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常常对教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总之,引导自学法,引导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教师可以通过预先给出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问题的设置要体现自学的目标,难度要适中,同时要有一定的导向性, 既能让学生沿着你希望的方向思考, 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引导自学法,自学是根本。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 同时分组讨论过程很重要。分组讨论便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发现问题,也会尝试去解决问题。要鼓励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多多的提出问题,同时分组时要对班集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要注意对能力强弱的学生均衡分组,要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讨论起来,有利于班级整体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非知识型老年患者下一篇:反垄断实施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