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2024-10-04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精选8篇)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1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1]。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提高患者健康意识,纠正不良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及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措施。珠海区域内本地非知识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占相当比例,就非知识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探讨对其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

1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的特点

1.1 文化程度低,知识面窄,依赖性强

由此而缺乏学习及更新知识的欲望,尤其不懂得不理解,所以对健康的维护非常难。对于其个体来讲只限于解除病痛,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漠不关心,认为过多的讲解也没用,自己又记不住,理解不了,以致很难有很好的效果[2]。

1.2 经济能力的不足

大多数的人为农村医保或自费患者,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的病是否治好了。不发病就不愿意住院治疗,因住院系统化、规范化,治疗费用相对增多。

1.3 老年患者的记忆力欠佳

由于非知识型老年患者出现机体的退行性病变已发生了5~10年以上,健康教育对于他们来讲,听了当时明白且很快就忘记,健康教育实施有很大的难度。

2 方法

2.1 做好健教前准备

相关专科护士接受正规的专科培训,熟悉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治疗、运动、饮食、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的方法,并能针对患者的个案进行专科指导。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1)合理膳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血糖、血脂、和所需的热量。(2)评估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受教育程度,了解其理解能力确定学习方法,对文盲患者以口头讲解和图为主,言语通俗易懂;如果患者受过了小学教育应给予一些文字资料、图标类,对中学教育的可以结合书面材料,向患者讲解专科理论。(3)制定计划:确定需解决的问题,对所收集的个体资料进行收集评估。(4)起居有序:教育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采取平和注意,根据季节及时增减衣服。(5)运动指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进体质。(6)药物治疗:对一些对药物有依赖的老年患者确定健康教育的药物指导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及家属应对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

3 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口头讲解与书面资料材料并用

针对非知识型老年患者还是应该把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及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及方法以书面材料形式发给患者的家属,对文盲及视力降低的患者只采取口头宣教看录像等,具体措施[3]。

3.1.1 沟通了解

由于老年人多存在固执、记忆力减退、反应慢,分辨能力差,灵敏度降低,有时刻板等特点,所以护理时要耐心、体贴、及时观察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全面掌握患者的身心状态,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对于信息交流障碍患者,可使用手势、演示、图片等沟通途径促进互动交流,热情地服务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有关注意事项[4],要用同感心协助患者自我表达,使患者被理解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身心痛苦的患者得到安慰,加深护患情感,由此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健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5]。

3.1.2 老年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

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板报、电视、录像、讲座,以边护理边教育的方法,积极、正确地引导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告知服药的重要性及进行饮食调理的方法。同时要采取鼓励安慰、启发诱导的方法,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老年患者,可发小册子、提供保健书籍给他们,并随时讲给他们听,使其学到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3.1.3 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给予恰当的称谓,如大伯、老师等,见面问候、握手,根据个人的性格及身心情况,可选择面对面的交谈,这样可促进交流及沟通,反映热情友好的态度,使患者感到关心体贴,同情、理解、消除隔阂,缩短距离。如对一些特殊的患者,在他们悲观、绝望、抑郁、寂寞、孤独时、给他们过一个特殊的生日,送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问候,在病房唱生日歌,他们会精神振奋、激情满怀,心情愉悦,感到被关心、重视、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疾病恢复。

3.1.4 要把握时机进行教育

要体谅患者的感受,由于患者住院时心理状态不稳定,如患者入院时就给患者讲太多的医院规则和制度、疾病知识,患者难以接受,顾不上记住并照着去做,易产生逆反心理。要不失时机地宣传,要把宣传贯穿于具体的护理操作中,随时随地进行,如在输液时、发药时,告知他们药名、作用、注意事项等,这样做比较实在,患者容易接受。

3.1.5 综合性的教育宣传

老年患者同时有多种疾病或几种并发症,因此涉及健康教育面比较广,如有康复锻炼内容、时间,以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内容,所以教育应连续、反复、总结、有反馈,如作息、服药、功能锻炼的合理安排,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每日给患者有序的安排后打印成长,发给患者,才适合患者的需要。

3.2 随机性教育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随时随地进行。例如:给患者讲解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胰岛素。

3.3 示教与图示

对于技能性相关知识如血糖的测定、胰岛素注射,在讲解操作后,可让其回示,至完全掌握。

3.4 出院指导

告知其遵医行为的重要,保证定时、定量、进食、定时测血糖,劳逸结合。预防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发生。

3.5 发放糖尿病救助卡,以备急用。

内容包括患者的基础资料、电话、就诊联系医院等。

4 小结

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要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学习新知识,仔细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系统的、一体化的健康教育,才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精神,身体和社会关系的完美状态。患者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同时,使其这一特殊群体对糖尿病有了更好的了解,并也使家属提高了其协助自我护理及监护能力,以使非知识型糖尿病老年患及家属得到了系统的、动态的、连续的健康教育。患者更新了知识,减少并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从中也提高了专科护士的自身素质和护理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方法 。方法 对非知识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应根据其生理及心理特点,运用几种有效方法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主动参与健康活动,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的效果。结果 效果显著,使糖尿病患者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得到改善。结论 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非知识型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7-808.

[2]许樟荣.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担着重大责任.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7-729.

[3]彭刚艺.讨论护士健康教育职能的强化.护士进修杂志,1999,1 (12):28.

[4]曹佩珍,杨佩璇,吴佩雁,等.沟通理论在暂时性信息交流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14-515.

[5]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患者的沟通的重要技巧——同感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6-398.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2

【关键词】 老年;急性非外伤性;腹痛;诊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50-01

在临床中,急腹症属于常见急诊,主要是指在一周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腹腔内外的脏器出现病变,从而引起的腹部疼痛,其突出表现主要为急性腹痛[1]。由于该类疾病受病变情况、生理、心理及刺激程度等影响较大,导致一样的病症在不同的个体中差异较大,特别是在老年群群体中[2]。本次分析研究了我院79例老年急性非外伤性腹痛的诊断及治疗,探讨其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疗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共收治79例老年急性非外伤性腹痛患者,所有患者的主诉就诊均为腹痛,且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均小于1天。其中男46例、女33例,年龄65-82岁,平均(71.98±4.78)岁。其中腹痛性质为:17例为绞痛,17例为胀痛,16例为隐痛,12例为钝痛,11例为烧灼样痛且6例伴有放射痛。其腹痛部位为:16例为左上腹痛,17例为右上腹痛,12例为剑突下,11例为左下腹,9例为右下腹痛,7例为脐周痛,4例为弥漫性全腹痛,3例部位不定。79例患者共伴有17种临床症状,且最多伴有5种:呕吐24例,腹胀11例,全身乏力12例,恶心14例,头晕13例,嗳气10例,畏寒及发热8例,胸闷及气促7例,腹泻6例,心悸6例,排尿异常5例,反酸4例,咳嗽及咳痰4例,腰痛3例,便秘或者停止排气及排便2例,黄疸1例,吞咽困难1例等。67例患者有临床阳性体征,其中60例为腹压痛,29例为肠鸣音异常,19例为腹肌紧张,1例为“墨菲氏征”,9例为肾区叩痛,8例为发热,6例为皮肤巩膜黄染,5例为“麦氏点”压痛、4例为反跳痛,3例为双下肢水肿,2例为腹水征,1例为腹部包块,1例为恶液质,1例为皮疹,1例为肝肿大。74例(93.67%)伴有既往病史,其中最多可达6种;其中因为胆系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而长期进行服药患者39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询问以了解其相关病史,并给予常规的血、尿、心电图、粪便、X线及B超进行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其他的辅助检查如内镜和CT等。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在确定诊断后进行急诊留观或者住院治疗,若病情复杂难以诊断,需要向上级医师汇报。若生命体征及其不稳,以及出现胸闷、面色苍白等,要及时给予抢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

2 结 果

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异常69例(74.68%)(30例白细胞升高,6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异常27例(34.18%),粪便常规异常20例(25.32%),心电图异常13例(16.46%),B超异常22例(27.85%),X线异常15例(18.99%)。

该病的早期诊断9例(11.39%)出现误诊,其中1例急性胰腺炎首次诊断为胃肠炎,3例急性心肌梗死首次诊断为胃炎,1例结肠癌首次诊断为结肠炎,2例带状疱疹首次诊断为胆囊炎,1例卵巢囊肿蒂扭转首次诊断为急性盆腔炎,1例肠结核首次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通过详细的检测最终79例患者最后均得到确诊,其中腹内腔疾病45例(56.96%),腹外腔疾病34例(43.04%);其中内科腹痛48例(60.76%),外科腹痛25例(31.65%),妇科6例(7.59%)。共有65例(82.28%)住院进行治疗,3例死亡(3.80%)。

3 討 论

急性腹痛约占急诊科就诊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发病较急、变化迅速、病情较重、病因较复杂等,需要给予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处理,否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死亡[3]

由于伴随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最终其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抗病能力和反应能力有不同程度下降。所以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常常不典型,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主要体现在临床体征和疾病严重的程度极不相符。高龄患者在出现急腹症时,其疼痛的症状不明显。本次临床资料显示仅有17例(21.52%)表现为绞痛,而胀痛、隐痛、钝痛共39例(49.37%),与报道相符[4]。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对炎症反应变得较迟钝,所以其体温及白细胞升高均不会很快表现出来,但中粒细胞则会明显上升。而本次研究显示65例(82.29%)患者出现中粒细胞上升,30例(37.80%)患者出现白细胞上升,可见对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可更有效的帮助对该疾病的诊断。

该类病症涉及到多学科,如内科、外科及妇产科等,若医师对其发病特点的认识不够充分或者医院的条件不够全面、检查及问诊不够仔细等,在此种条件下均容易导致误诊。特别是在老年群体中,据报道该类疾病的误诊率在4%左右,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误诊9例,误诊率为11.39%,显著高于文献报道[5],这是主要因为老年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同时伴有多种疾病,在加上老年人的记忆力等受到各种影响而出现退化,导致无法提供精确病史,以致误诊率增大。文献报道[6]其死亡率在0.5%至5%之间,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再加上误诊等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本次研究其死亡3例(3.80%)。

综上所述,鉴于该类疾病的引发病临床症状不典型,需要医生熟练的掌握导致急性非创伤性腹痛的相关疾病,通过询问详细了解其病史,在配合相关的辅助检查,以便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及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徐庆,陈先汉.老年急性非外伤性腹痛142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922-924.

[2] 鲁正贤,李勇,卫平霞.彩色多普勒高频率超声在诊断小儿非外伤性腹痛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09,30(9):1110-1111.

[3] 吴鹏程,郑焕城,陆品端.成年人非外伤性急腹症病种构成及临床特点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3):6-8.

[4] 柴明祥,王珊珊,杜保波.成人急性非外伤性腹痛533例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24-26.

[5] 董利军.急性腹痛的诊断思路[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8,7(3):241-244.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1年6月来我院经皮射频消融 (PRFA) 治疗后的患者68例, 所有患者经过肝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或血清标示物检查确诊。其中老年组患者34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22例;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为 (65±1.2) 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3例, 转移性肝癌20例, 肝血管内皮瘤1例, child分级:A级31例, B级2例, C级1例, 肿瘤平均直接在 (3.2±0.45) cm。非老年组34例,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24例;年龄25~58岁, 平均年龄为 (42±1.2) 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4例, 转移性肝癌20例, child分级:A级30例, B级2例, C级2例, 肿瘤平均直接在 (3.1±0.55) cm。两组患者肾、肺、心脏等主要器官均无明显损伤, 两组各项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取病人的左侧卧位或平卧位, 通过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并配合盐酸哌替啶100mg肌肉注射, 后用B超来确定患者肝癌部位, 做0.5~1.0cm切口。在确定患者肿瘤的多少、大小、部位后, 用Redionics公司生产的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术 (Cool-tipRF) 进行治疗。依据病灶直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 病灶直径≤3cm的采用单针, 病灶直径>3cm的采用集束针。为了避免出现遗漏部位, 在消融病灶部位的范围上向外至少扩展5mm, 如存在较大肿瘤是应用多点为布针重叠进行消融。患者在术后如存在肿瘤为完全灭活或随访的过程发现复发情况, 采取重复射频消融或无水酒精进行治疗。

1.3 护理

1.3.1 心理护理

肝癌患者身心具有一定压力, 导致患者丧失信心, 表现为痛苦、多疑、紧张、恐惧、焦虑和绝望等心理。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 联合其亲友对其进行心理安慰、鼓励, 关心、体贴患者, 细心倾听患者心声, 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不孤单, 加速患者康复脚步,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做好护理满足患者身心需要。

1.3.2 一般护理

(1)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 脉搏、血压、温湿、皮肤色泽、呼吸、尿量、度变化等, 定期采血化验患者生化指标; (2) 对于患者给予高蛋白质、低脂肪、无刺激、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患者要少量多餐, 减轻消化道负担。

1.4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进过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病灶进行CT检查, 患者病灶部位为低密度无增长迹象即为完全消融, 否则为部分消融。治疗1年内每月进行一次检查, 治疗2年后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 治疗3年后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对患者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肝功能、AFP及超声检查。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回访, 回访时间为30个月。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集后,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 对于两组间的生存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的统计, 组间差异以对数秩检验 (Log-rank test) 。

2 结果

2.1 治疗1周后的效果

二组治疗结果显示, 老年组完全消融30例, 未完全消融4例, 清除率88.2%;非老年组完全消融29例, 未完全消融5例, 清除率85.3%, 两组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P>0.05。

2.2 复发率、复发时间比较

经过检查证实两组的复发率、复发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P>0.05。老年组、非老年组在1、2、3年内生存率分别为88.2%、65.5%、34%和80.5%、49.6%、30.0%, 虽然老年组的生存率略高于非老年组但无明显差异, P>0.05。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并且无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现象发生。其中主要的并发症为发热、局部的疼痛、胸腔少量积液等, 经过治疗后治愈。

3 结论

肝癌作为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4]。肝癌晚期会伴有肝硬化, 且具有不适宜手术切除和较强的复发率的特点[5]。针对肝癌的特性我院选择射频消融技术, 其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 借助超声影像技术定位, 并可以直接将设备的电极针插入病灶部位, 通过射频产生的热量, 最终将凝固和消灭肿瘤细胞。

老年肝癌患者多伴有其他脏器的疾病, 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但从本研究证明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经过经皮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后即时效果、复发率、复发时间、并发症、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肝癌复发性占主导地位, 反映出肝癌具有较高的复发性。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经皮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后能获得相同程度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尚春生, 王峰, 刘永晟.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J].中国介入放射学, 2009, 1 (3) :57-59.

[2]莫正英, 骆志国, 李芳, 等.提高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方法与途径[J].山东医药, 2009, 28 (49) :107-108.

[3]成建萍, 倪雪君, 周国雄, 等.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4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14) :1412-1416.

[4]杜锡林, 马庆久, 褚延魁, 等.射频消融 (RFA) 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 2008, 4 (16) :260-261.

老年失眠患者的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篇4

关键词:失眠,针灸疗法

众所周知, 失眠可使患者生活质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并导致机体损伤和发生疾病。随着社会老龄群体越来越大, 资料显示, 该群体因睡眠质量下降, 导致安眠药的消耗量超一般群体2~3倍[1]。鉴于药物治疗失眠存在一定的不足, 非药物性睡眠障碍治疗成为强调重点[2]。大量传统医疗文献记载显示, 针灸对失眠 (不寐) 的治疗有奇特功效, 为此, 特对我院就诊的37例失眠老年患者进行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我院针灸科就诊患者, 依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 (CCMD-2-R) 中有关失眠症 (307.4;F51.0) 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简称《原则》) [3]相关条件确诊具有失眠典型症状的37例患者,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21例, 平均年龄66.2岁;所有病例均排除严重精神病或药物依赖;治疗期间, 停止其他失眠治疗方法。

1.2 穴位选择

主穴为百会、神门、内关、三阴交等;配穴为:肝郁化火型配行间、风池、肝俞;阴虚火旺型配穴为太溪、大陵、肾俞;心脾两虚型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虚胆怯型配胆俞、心俞、阳陵泉;痰热内扰型配丰隆、内庭。

1.3 治疗方法

穴位75%乙醇常规局部消毒后, 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相应穴位, 根据病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天1次, 每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间隔2 d, 2个疗程后改为隔天治疗1次, 3个疗程后评判疗效。

1.4 疗效评判条件

疗效评判等级按《原则》设定为4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痊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h以上, 睡眠深沉, 醒后精神充沛;显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睡眠明显好转, 夜间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 睡眠深度增加;有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减轻, 夜间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2 结果

2.1 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

37例失眠 (不寐) 患者, 经针灸3个疗程治疗后, 治疗结果, 按疗效评判等级条件进行疗效评估, 有效率为75.7%, 详细结果见表1。

2.2 病例患者基本情况及针灸治疗效果跟踪分析

通过对来诊中老年失眠患者的问询回答内容进行归纳发现:被问询患者的90%以上, 期间基本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失眠治疗, 如:采用民间偏方、服用中药及服用西药镇静剂等;失眠也影响了大部分患者心理, 如:对于药品的依赖心理、对睡眠质量的担心及精神紧张等等。对37例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跟踪调查发现:针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时效性, 即其效果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维持时间的长短, 与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身体素质较好及年龄较小的患者, 针灸效果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 反之, 则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

3 讨论

传统医学如《景岳全书·不寐》、《灵枢·大惑论》等对失眠 (不寐) 的病因及诊断都有论述, 也有大量文献如《针灸大成》、《灵枢·九针十二原》等载有针灸失眠的内容。37例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显示, 其有效率低于CNKI数据库收载的部分相关资料的结果。对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 现代医学将其归因年龄的老化及继发慢性疾病使得失眠质量降低所导致[1], 按此推论, 通过外界方法改善其睡眠质量, 由于导致老年失眠患者的因素不能跟除, 其效果会因此受影响。对来诊老年失眠患者问询:失眠期间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效果跟踪:针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与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有相关性等结果证实此推论。对CNKI数据库收载的部分针灸治疗失眠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针对老年群体失眠治疗的相关治疗报道缺乏, 包含老年患者治疗的资料, 也缺乏对疗效维持时效性的考察, 因此, 对于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效果的评估, 由于缺乏相关对照数据, 并不能确定针灸治疗方法优于其他失眠治疗方法, 同时,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 对于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的评价, 应避免使用“治愈”这样的名词。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进行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其生理和病理因素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tit L.Non-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secondary insomnia among older people:review of assessmenttools and treatments[J].Age Ageing, 2003, 32 (1) :19-25.

[2]王秀兰, 赵伟秦, 张淑文.临床药物治疗学精神性疾病[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7.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5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次所选36例患者均系我科自2006年9月30日-2009年3月31日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6例, 女10例, 年龄61~91岁, 平均 (75±2.62) 岁。均经医生诊断, 符合临床痴呆评定表 (CDR) 。其中血管性痴呆12例, 占30%。

1.2 方法

采取建立家庭病房的方式, 实施个性化、人性化护理干预及“家属互动式”健康教育。

1.3 结果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GQOL) [2], 从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4个纬度上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问题行为发生率为0。对家庭主要照顾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36份, 回收36份, 显示家庭主要照顾者对护理干预工作满意率达98.7%。

2 护理干预

2.1 对家庭主要照顾者的激励与教育

家庭主要照顾者是指在居家环境下为需要照顾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情感、经济照顾的人。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主要照顾者为其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帮助与支持, 是长期照顾系统的骨干, 提供服务占长期照顾服务的80%。经受着体力、心理上的重负, 并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 通过护理干预, 激励主要照顾者用坚定的态度适应生活上的改变。护理人员主动介入, 以热情、负责的态度, 循序渐进地与照顾者真诚沟通, 倾听其心理感受, 给予充分地理解和肯定, 引导其释放压力,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就家庭实际情况与之一起探讨患者的饮食起居, 康复锻炼等问题。制定个性化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

2.2 改善患者认知行为能力, 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访谈、交流, 搜集患者资料、评定认知、行为能力损害程度, 采取适宜的认知刺激疗法 (CSF) , 是一种综合的干预方法。通过护理人员的辅助、引导主动回忆或重温既往成功经历, 患者能够体验正向的情感、心境, 从而提高了生活满意度, 降低问题行为, 如自伤、伤人、走失、纵火等问题行为的发生。认知行为训练的原则是:联系实际、启发兴趣、诱导联想、耐心示范、反复强化。

2.3 家居环境与人性化设施改良

患者居室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环境整洁、温湿度适宜, 物品放置有序, 常用物品就近放置, 活动范围宽敞。改良生活设施便于病人活动:撤掉门槛、地板不打蜡、撤掉零碎物品、安装扶手、制作轮椅坡道、锯掉部分床腿便于起卧、家具尖锐的角和边缘宜修钝;洗手间夜间开长明小灯;用颜色鲜艳的标贴来帮助辨认开关;把电话放在显眼的地方选用加大按键数字。

2.4 个人护理方面

(1) 梳洗、穿衣鞋袜。利用粗柄牙刷有助于握紧, 用电动剃须刀降低受伤几率。选择宜穿脱的宽松开襟衣服, 用大纽扣减少扣扣困难, 裤腰使用松紧带便于穿脱, 用鞋抽和穿袜辅助器避免弯腰困难。 (2) 移位和就寝。转身和起床时可设辅助器, 睡床高度以脚着地为理想, 必要时在床尾系宽布带利以起床时拉着做起。 (3) 沐浴、如厕。浴缸内置防滑胶垫, 浴室地板上盖防滑地毯, 浴缸中可放置浴椅以便坐着淋浴。加高坐便器或用马桶增高器令患者较为舒适, 在坐厕安扶手。为方便患者夜间如厕, 在床边置大便接取器, 减少失禁或跌倒的危险。 (4) 轮椅和助行器的安全使用。经常检查轮椅的刹车制动手闸, 失效及时更换。在轮椅上放坐垫或水垫预防褥疮。定期检查助行器并更换磨损胶脚。

2.5 对患者居家日常生活上照顾原则

在患病中期, 患者时常会感到沮丧, 影响情绪, 生活懒散。应尊重患者, 不要指责嘲笑, 鼓励患者建立起健康的自我意向, 保持仪容整洁, 鼓励其会客, 积极参与家居活动, 增强成功感。照顾者应按患者的需要和能力给予配合, 灵活地运用照顾技巧, 注意家居安全。

2.6 饮食指导

(1) 合理搭配营养。老年痴呆病人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营养素吸收利用障碍, 应给予均衡、多元化膳食。如坚果、肉类、蛋奶含软磷脂、核糖核酸, 防止记忆退化。鱼油、胡萝卜、绿色蔬菜含丰富的维生素A, 保护大脑细胞免受自由基侵害。减少进食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注意饮食中补充钙质。每日饮水6~8杯以上, 多吃蔬菜、全麦馒头等粗纤维食物, 预防便秘的发生。若便秘出现, 每天做腹部按摩,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 吞咽功能不良的家庭护理。注意口腔卫生, 进食后避免食物残渣存留, 易诱发感染。避免进食坚硬、粘滑 (元宵) 或圆形 (蛋) 食物, 避免噎食。不可将豆腐和肉一起放入口中进食, 必要时用搅拌机加工成糊状喂食。吞服药物宜研碎冲服。食物不可过热过冷。提供安静的环境, 确保患者专心进食。每周测体重1次, 了解体重变化情况。

2.7 健身运动指导

根据个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有氧健身运动 (散步、太极拳) , 健脑运动 (深呼吸、冥想、手指操) , 及打牌、下棋、拼图等娱乐活动。不可过劳, 每次30min左右。照顾者在患者锻炼过程中易产生过度保护倾向, 应避免。早期应在看护和指导下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预防卧床不起。照顾者也不要以个人意志强拖患者运动, 多鼓励赞赏, 增强患者运动动机。

3 小结

家庭护理是当前老年慢性病护理的主要形式。老年痴呆患者迫切需要家庭护理指导。通过护理人员实施家庭护理干预, 使护士与家庭主要照顾者关系更融洽, 沟通更有效, 增强了照顾技巧, 降低了问题行为的发生。使患者及家庭成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它在老年痴呆患者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浩, 高普.实用老年病诊断与治疗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59.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8例, 女36例;60~69岁64例, 70~79岁50例, ≥80岁1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Ⅲ级;手术类型:34例为骨科, 22例为胸外科, 32例为泌尿外科, 36例为普外科。

1.2 麻醉方法

实施下腹部手术的92例患者运用低位硬膜外麻醉, 进行常规穿刺置管后给予3~4 ml浓度为1.0%~1.5%的利多卡因, 经过5 min的观察无椎管麻醉症状, 然后用原浓度药物进行维持麻醉。14例患者运用慢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将10 mg地塞米松, 每千克体质量0.08 mg氟哌利多, 每千克体质量1.0 mg哌替啶以及每千克体质量0.04 mg咪达唑仑进行静脉输注, 确保患者安静入睡。通过环甲膜进行穿刺, 快速将2.5 ml浓度为2%丁卡因注入气道内, 再静脉追加2~3 mg咪达唑仑, 3~5 min后测定患者对口咽部刺激无明显反应时, 动作轻柔地完成气管插管操作。12例运用连续硬膜外联合快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 根据手术切口的位置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插入连续硬膜外导管。用5 ml 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以及试验麻醉, 硬膜外麻醉选择8~10 ml 0.25%罗哌卡因, 每小时给予1次。首先通过静脉注射0.2 mg芬太尼和5 mg咪达唑仑, 当患者意识逐渐消失后, 再通过静脉注射0.08~0.10 mg/kg泮库溴铵或维库溴胺, 并进行面罩吸氧, 静脉注射10~20 mg依托咪酯注射用乳剂, 停止自主呼吸, 确定肌松程度良好时, 实施气管插管, 通过麻醉呼吸机对呼吸进行控制。4例患者实施颈丛神经阻滞, 2例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完成手术操作。

1.3 术前准备

择期手术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外, 对于可能存在严重脏器功能变化的患者, 应进行相应的检查, 确定重要脏器的代偿力以及功能情况;术前进行3~10 min的降血压、极化液、降血糖、抗心律失常以及抗感染等治疗[3]。术前心电图 (ECG) 检查或以往存在心绞痛的患者有心肌供血不足时, 应每周进行极化液静脉滴注, 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血压控制, 将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频发室性早搏时, 应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同时注意增加冠状动脉灌注, 增加心肌氧供。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 应在营养心肌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情况下, 控制心率不超过每分钟100次。对于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给予阿托品试验观察, 假如效果不佳, 应准备临时起搏器或安装起搏器, 以便及时抢救[4]。对于同时存在肝肾、呼吸、血液系统、内分泌功能异常的患者, 应积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确保各脏器功能处于最优状态。

1.4 心理护理

加强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提升对麻醉手术的耐受程度, 也可缓解痛苦。进入手术室时, 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应分散其注意力, 让患者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对于实施局部麻醉的患者, 适当应用镇静催眠的药物, 抑制其中枢神经系统[5]。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操作, 缓解其焦虑心理, 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

2 结果

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患者经过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均未见因麻醉而病死的患者。

3 讨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治疗前的麻醉, 术前应进行积极地准备和治疗, 给予合理的治疗及正确的麻醉方法非常重要。患者在麻醉过程中, 应根据心脏疾病病理生理特点, 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状态, 手术部位来选择, 前提是确保患者心功能稳定, 降低心肌受损程度[6]。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加强全面的管理措施, 根据不同药物之间相互应用合理用药, 尽量稳定心率、血压, 保证镇痛效果的完全, 积极预防心律失常, 给予吸氧治疗。本研究所选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 选择的麻醉方法具体为慢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低位硬膜外麻醉、连续硬膜外联合快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颈丛神经阻滞以及局部麻醉加强化麻醉方法完成整个手术操作, 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 未出现因麻醉病死的患者。

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根据手术范围和心功能, 除了进行常规的麻醉准备外, 需要监测的项目也有一定的差异。心功能较好需择期手术的患者基本项目为心律、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ECG等。心功能代偿不全实施大手术的患者, 除了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外, 还需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以及动脉压, 测定留置导尿的尿量。在围术期多注意收缩期高血压, 对于预计手术操作复杂或者存在高危冠心病、术中失血过多、手术较大或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根据情况选择有创的监测设施, 可直接进行动脉内置管对血压进行连续测定, 安全性更高, 性价比较高, 能够及时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为围术期处理提供有力的依据[7]。

综上所述, 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制订正确的麻醉方案, 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加强麻醉管理, 有效降低手术麻醉中出现的风险。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医院诊治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治疗, 合适的麻醉方法、正确的药物、良好的调控措施、及时监测等对患者围术期的心肌缺氧缺血、应激反应、术后疼痛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预防。结果 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患者经过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均未见因麻醉而病死的患者。结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制订正确的麻醉方案, 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加强麻醉管理, 可有效降低手术麻醉中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冰舒, 许德芳, 周春晶, 等.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前病例讨论[J].上海医学, 2010, 24 (2) :415-416.

[2]李秋霞, 卿恩明.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30 (7) :42-43.

[3]霍为国.对心脏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麻醉风险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2 (25) :745-746.

[4]李乐春, 张炜华, 程冰湖, 等.老年窦性心动过缓390例麻醉分析[J].人民军医, 2009, 14 (1) :142-143.

[5]郭小平.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麻醉[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09, 22 (5) :610-612.

[6]李秋霞, 卢家凯, 卿恩明.高龄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经验[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9, 33 (3) :647-648.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7

1材料和方法

1. 1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后出院的年龄≥60岁的83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824例, 占57. 7% , 女3536例, 占42. 3% ; 年龄60 ~ 103岁, 平均 ( 76. 33 ±7. 79 ) 岁, 研究对象均为非急诊住院患者, 且每位患者患≥2种慢性疾病。

1. 2方法

1. 2. 1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调查工具为中文版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目前,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常用的日常生活能力 ( ADL) 的量表, 中文版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 系数> 0. 92, 各领域的重测信度系数均> 0. 82。中文版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各时间点的累计贡献率范围为75. 03% ~ 76. 49% , 显示了较好的效度。中文版Barthel指数量表共有10个项目, 总分值为100分, 其评分标准是: ( 1) 生活自理: 100分, 日常生活能力良好, 不需他人帮助; ( 2) 轻度功能障碍: 61 ~ 99分, 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 但需一定帮助; ( 3) 中度功能障碍: 41 ~ 60分, 需要极大帮助才能完成; ( 4) 重度功能障碍: ≤40分, 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完成或完全需人照料。

1. 2. 2护理干预: 我院自2009年起对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工作, 其中包括ADL的评估, 采用的量表是中文版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在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工作之前对全院护理人员分层次、分批进行评估量表知识的培训。患者入院后进行老年综合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ADL有障碍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如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通过老年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让老年人获得健康知识, 保障其应用自我护理的知识,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 加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患者康复出院时再次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估。

1. 3统计学方法调查所得资料应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一般资料用描述性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 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老年患者入院时ADL功能障碍的患者占86. 8% , 日常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占13. 2% , 经过住院治疗后, 出院时老年患者ADL功能障碍者占81. 6% , ADL完全自理的患者占18. 4% 。经过住院康复治疗后的ADL与患者刚入院时的ADL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1) , 见表1。

注: 与入院时比较, **P<0. 01

2. 2住院患者经治疗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与入院时的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比较, 1952例 ( 占23. 3% ) ADL提高, 6091例 ( 占72. 9% ) ADL不变, 317例 ( 占3. 8% ) 的ADL下降, ADL下降的317人平均年龄 ( 81. 56±6. 37) 岁, 至少患3种慢性疾病, 其中196例的ADL分级下降, 其中生活能自理者100% 下降至轻度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在行走、上下楼梯和移位几方面能力下降, 轻度功能障碍者中54% 下降至重度功能障碍, 46% 下降至中度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在如厕、穿衣、进食和修饰几方面能力下降, 中度功能障碍者100% 下降至重度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在穿衣、进食方面能力下降; 另外121例的ADL评定分数在同一分级内有所下降, 其中68% 为重度功能障碍者, 主要表现在进食、修饰、穿衣以及控制大小便几方面能力下降, 另外32% 为轻、中度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在行走、上下楼梯和移位几方面能力下降。

3讨论

3. 1 2005年中国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 “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者2169万人, 占15. 02%[3], 而本研究住院患者情况分析, 入院时ADL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占总的老年住院患者的86. 8% , 而ADL完全自理的患者只占13. 2% , 联合国2007年的报告里特别指出, 2005年中国拥有1. 44亿≥60岁人口, 到2050年将有4. 38亿老年人口, 占世界老年人口 ( 20. 06亿) 的21. 8% , 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治疗前后的ADL进行比较, 患者住院经过医疗护理后的ADL与患者刚入院时的ADL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1) , 说明经过医疗护理后老年人的ADL有所提高, 从而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老年群体规模急剧膨胀, 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增加, 导致住院的老年患者需要照料的比例与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 未来医疗资源将有近50% 的比例用于老年人口[4], 这种变化是对现有的医疗资源以及医疗系统的一个大挑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问题也将成为临床护理以及护理管理的重点。

3. 2我国>65岁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人均患病数、活动受限率、残疾率均远远高于全人群[5]。我院老年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只有23. 3% 的老年患者ADL有所提高, 有72. 9% 的老年患者ADL保持平衡不变, 而3. 8% 的老年患者ADL反而下降。可见,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同时各种生理功能减退, 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 因而老年人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最大的人群。

参考文献

[1]李硕雅.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J].经济论坛, 2012 (498) :89-91.

[2]杜鹏, 武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人口研究, 2006, 30 (1) :50-56.

[3]陈友华, 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 2011 (186) :34-39.

[4]黄成礼, 庞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发展, 2011, 17 (2) :33-39.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心脏病患者62例, 其中男44例, 女18例, 年龄60~69岁32例, 70~79岁25例, 80岁以上5例。美国麻醉学会麻醉前评估 (ASA) I~Ⅲ级, 心血管疾病指有下列一项者:高血压/低血压, 心绞痛, 慢性心脏病史, 心肌缺血, 室性早搏>5次/min, 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和 (或) 左束支传导阻滞, 房颤, 窦性心动过缓等[2]。病例包括:骨科17例、胸外科11例、普外科18例和泌尿外科16例。择期手术患者除作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外, 对疑有重要脏器功能改变者, 则作相应的进一步检查, 以明确各重要脏器功能及代偿能力。术前患者均经过3~10d相应的极化液、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和抗感染等治疗。

1.2 麻醉方法

46例下腹部以下手术选用低位硬膜外麻醉, 常规穿刺置管后给予1%~1.5%利多卡因3~4mL试验量, 观察5min无脊麻症状后给予1%~1.5%利多卡因维持麻醉。7例采用慢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 经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0mg、咪唑安定0.04mg/kg、哌替啶1.0mg/kg、氟哌利多0.08mg/kg等患者能安静入睡, 经环甲膜穿刺, 迅速将2%丁卡因溶液2.5mL注入气道内, 再继以咪唑安定2~3mg静脉注射, 待3~5min患者对口咽部刺激无明显反应, 动作尽可能轻柔的完成气管插管。6例采用连续硬膜外联合快诱导气管插管全麻, 按手术切口部位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进行穿刺并置入连续硬膜外导管。用1%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及硬膜外试验量5m L, 硬膜外维持用0.25%罗哌卡因, 每次8~10m L, 每小时1次。在硬膜外阻滞范围能达到手术切口需要后, 开始全麻诱导。先静脉注射国产咪唑安定5mg, 芬太尼0.2mg, 待意识消失后, 静脉注射肌松药维库溴铵或潘库溴铵0.08~0.1mg/kg, 同时面罩吸氧, 静脉注射国产乙托咪酯乳剂10~20mg, 在自主呼吸停止, 肌松程度极佳情况下, 行气管插管, 接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2例患者行颈丛神经阻滞, 1例患者行局麻加强化完成手术。

1.3 术中监测

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采用生命体征监护仪常规监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脉搏氧饱和度 (Sp O2) 、心电图 (ECG) , 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低血压时间。

1.4 术后镇痛

手术结束前半小时, 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5~8mL。术毕立即由静脉持续泵入镇痛药, 配方为芬太尼2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 L, 泵速2mL/h。

2 结果

本组患者麻醉诱导平稳, 术中HR、SBP、DBP、SpO2、ECG基本正常。62例老年心脏病患者术后需行呼吸支持5例 (8.06%) 、循环不稳定10例 (16.13%) ,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4例 (6.45%) , 62例患者术后镇痛, 均达满意镇痛效果。麻醉病死率为0, 术后4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6.45%。不同年龄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 见表1。

3 讨论

心脏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应依心脏疾患的病理生理特点、手术部位、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状态, 保持心功能稳定, 不致进一步耗损。避免剧烈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尽力给予维护, 故全面加强管理;合理选择用药;注意药物相互配伍作用, 保持血压、心率稳定, 保证镇痛完全, 预防心律紊乱, 避免缺氧。本组资料中我们对62例老年患者分别选用低位硬膜外麻醉、慢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连续硬膜外联合快诱导气管插管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局麻加强化完成手术, 均达满意效果, 麻醉病死率为0。心脏患者行非心脏手术依心功能和手术范围, 除常规麻醉准备外, 监测项目有所区别。心功能较好的择期手术以无创监测血压、心律、心率、ECG、SpO2为基本项目。心功能代偿不全又行大手术时, 除上述监测外应行动脉和中心静脉置管连续测压, 置导尿管测尿量。在围术期更重视收缩期高血压。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或预计手术复杂、术中失血较多, 心功能不全和/或手术较大者, 酌情选用有创监测, 应行直接动脉内置管连续测压, 安全性大, 性价比高, 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 为围术期处理提供更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毕丽丽, 武中泰, 沙淑喜, 等.老年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4, 18 (1) :66-67.

上一篇:综合疗效下一篇:自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