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古诗的自学能力

2024-10-24

培养学生古诗的自学能力(共13篇)

培养学生古诗的自学能力 篇1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小学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按照这种模式教学,只能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古诗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做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呢?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某生回答:“何日是归年”中一个“归”字表明作者身在他乡,看到他乡的美丽景色,凄凉之感顿生。那么,哪些景色引起作者这种情感呢?学生逐一找出“江”、“鸟”、“山”、“花”等描写景色的词语。这些景色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呢?

学生再次划出:“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通过朗读、联想,学生沟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图,从而使学生懂得正是这些美丽的景色引起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也使学生获得了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意的能力。

培养学生古诗的自学能力 篇2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学能力重要性。“二十一世纪的文盲, 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学生所追求的一种基本技能, 一种追求成功的必备条件, 变“要我自学”为“我要自学”。一方面, 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 就会“自学、自补、自强”, 为后面阶段的顺利学习提供保障。另一方面, 要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转化为自觉积极的行动, 积极地利用一切时间展开自学, 并时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我在进行七年级语文教学时, 每次上课前, 学生都会拿到一份学案, 期中第一部分为预习, 我告诉学生先要自己阅读课文, 并且把难理解的字词自己先尽力处理, 同时把你认为好的词句画下来。在上课时, 由于学生已进行了阅读, 教学也就会比较顺利。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如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 也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过来, 如果没有任何兴趣强硬让学生学习, 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 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主动参与,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黄河颂》时,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黄河的照片:蓝天白云下波涛滚滚, 汹涌澎湃……学生一下被图片中黄河的壮观景象吸引住了, 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 让我们一起走进雄奇壮丽的山河, 感受黄河母亲豪迈的颂歌。”接着, 伴随着雄壮的乐曲, 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黄河美景的课件, 并请学生们谈一谈自己看到黄河的感受。这一下,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认真地看, 细心地体验, 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 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黄河的美景时, 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个个抢着读、比着读, 读得那么令人陶醉。又如在教学《马》一课时, 先创设情境, 播放图片, 展示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 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马进行比较, 后让学生自己揣摩着读, 最后进行诵读比赛, 体会作者对天然野生马的由衷赞美, 对人类驯养的马的深刻同情;共同来品味被赋予人格魅力的马, 或像英勇忠义的战士, 或像驯服诚实的奴仆, 或像豪迈而狂野的游侠, 或像典雅高贵的绅士……由此可见, 恰当地创设情景, 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 研究美的内涵, 探索美的真谛。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善于使用各种学习工具的习惯

要求学生尽量备齐工具书, 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 首先要求助的就是工具书, 然后自己亲自动手查找, 逐步成为一种习惯。从事教学十几年以来, 几乎每节课我都要查看一下学生有没有带工具书, 而且遇到不懂的字词, 都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解决, 逐渐形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只有不断的反思, 才能够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才能不断地去改进, 才能日益进步。如教学《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课时, 让学生与文中作者的童年进行比较, 探索成长的足迹, 体会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趣味, 生活中有很有趣事, 要善于去发现、去品味。经过这样的反思, 再让学生写童年趣事, 学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 而且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坚持培养学生进行反思, 使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感悟, 逐渐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大有好处的。在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 让学生反思两个话题, 一是斑羚在生与死面前, 做出了令人震撼的选择, 老斑羚以自己的死搭就了年轻斑羚生的桥, 它们的行为是伟大的, 它们的精神是可贵的, 这给我们以震撼, 震撼之余静静地想, 我们人类在这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难道我们真是世界的主宰?难道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二是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 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我们人类, 当灾难面临时,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斑羚那样, 不苟活, 视死如归?经过这样的反思, 把斑羚与人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去体会斑羚的智慧与勇气, 启发学生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

三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自学方法

1. 课前做好预习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下面几个环节起到很好的预习效果。首先是读, 读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其次是画, 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把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画出来。第三是思, 积极思考问题。在预习时, 思考问题, 并进行质疑, 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就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如在进行《社戏》一课的教学时, 我就让学生先放开声音读, 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明白文中大致讲了哪几个片段。然后, 再默读, 边读边画, 对有疑问的字词句进行标注, 同时也把你认为比较好的词句或者是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标记, 最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尝试解决疑问。经过这样的预习, 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把握, 在教学时也就比较顺利, 学生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预习方法。在进行《猫》一课教学前, 让学生默读思考, 本文共写了几只猫, 每只猫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对每只猫的结果, 作者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要求边读边画边思考, 如不能解决, 可能与周围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协商, 最终有疑问的标识出来, 在课上提出来。经过这样的预习, 在课上学习进行的非常顺利, 通过猫的故事, 引起共鸣, 激发和呼吁我们要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者。

2. 学会总结归纳

学完内容后, 对知识内容进行由点到线, 再由线到面的总结, 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总结归纳就是要让学到的知识“由厚到薄”, 是一个逐步提高总结归纳能力的过程。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 让学生养成勤于归纳的习惯, 把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分门别类地纳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里, 以便应用自如。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 让学生先把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列出来, 然后归纳成几个主要段落, 逐步条理化, 通过平时这样的训练,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 便形成习惯, 逐渐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又如在总结《社戏》一课时, 先让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写了三个人物, 分别是双喜和六一公公和我;再来想想分别写了他们的哪些事情, 戏前有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返回;而文中主要是写哪件事, 知道是看社戏的过程。再把看社戏的几个片断进行连缀, 最后来体会本文的主线, 由盼望到去看, 再到怀念, 经过样的逐步引导小结, 学生对文章的线索就会更明白清晰, 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奠定了基础。然后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是否可以先把写作的线索先列出来, 明白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要确定出所写事件的重点是什么, 把它再细分成几个片断, 进行连缀。课后, 要求每位同学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童年趣事, 待到作文课时, 适当进行点评, 得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学生也感到有内容可写, 而且也明确了重点该如何突出, 写作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 不可一蹴而就。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 螺旋上升的过程。传授知识, 数量有限, 培养能力, 受用无穷。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摆在重要位置上, 坚持不懈地指导、启发和督促,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 笔者发现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遇到新知识, 一旦离开教师的讲解, 学生就无从下手, 具有严重的依赖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古诗的自学能力 篇3

一、“知诗人,解题目,分类别”,学会“查、解”方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坚持“知诗人,解题目,分类别”的训练,有如下好处:1.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在查阅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写作风格;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全面理解诗词做铺垫。2.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整体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3.分清诗词类型,可以明白古诗词常见的类型(咏物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即事感怀诗)及鉴赏要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坚持进行“知诗人,解题目,分类别”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读诗句,明诗意”,学会“释、换、猜、调、补”方法

在高中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方法释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释译诗句。

2.换——通过调换词语辨析词义。如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了江岸的原野与天际的稀星互成动势,原野因星垂而寥廓,稀星因野阔而低垂。“星垂”,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涌”,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如果换成“落”“低”“照”“明”就没有这种效果。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释译。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学习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寻诗眼,悟诗情”,学会“寻、想、悟、诵”的方法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詩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诗寻找诗眼,紧扣诗眼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词哲理与情趣,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诗。如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即“入云深处亦湿衣”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一个“弄”字将山中的满目生机和春光无限恰切地烘托出来:争奇斗妍的山花、欢唱不已的溪水,千回百啭的鸟啼、飘移不定的云雾,一切均在可以想象的山光物态之中,并使人依恋起那生机盎然的春晖来。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写出8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再现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种常见的生活中现象;品出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的美妙情趣。悟出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魅力。这一训练过程,不但体现了诗人张旭用词的精妙,而且玩赏吟诵了“留客”的美妙意境与精妙诗句,培养了学生“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我把这段话抄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莱辛为什么这样说,学生都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学习。他们举例说: “如果我们有了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那么没有老师时自己也能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而且是几

十、几百篇文章的。”学生的讨论说明,口子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话,决不仅是教者一厢情愿的教学最佳境界,更重要的是这话体现了学生们渴求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这是从理论上讲自己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自己的实际情况看,我尤感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我在接这个班前是学校副教导主任,分工负责全校 1500 多名学生的辅导工作。我再三请求当班主任,终于在 1979 年 3 月获得了校领导的批准:教初一.七班的语文课并做班主任,但有约法三章:第一,全校学生的辅导工作不能耽误;第二,其他兼职诸如党支部委员、校工会副主任、组织文科考古工作等不能推辞;第三,当班级工作与学校工作冲突时,即应放下班级工作。我答应了这三条,便想: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自然可以腾出时间做学校工作,那就大致能做到班级、学校工作两不误了。

学生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是重点中学按 4 : 1 选拔之后剩下的。我们班级语文平均成绩 45 分,最低的 24 分。我和学生谈心,了解到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有几个共同点:一对语文课缺乏正确理解,怕学语文耽误其他科,而不愿做语文练习;二不自己写作文;三不看课外书;四不是为获取知识学语文,而是为了应付老师,不得不上语文课。

这些,从理论和实践上告诉我,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做法

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我也注意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

(一)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我讲许多青年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讲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讲爱迪生、高尔基自学的辉煌成就。最使学生们感动的是埃及自幼双目失明、后来顽强自学成为教育部长、埃及文豪地塔哈·侯赛因。听了法国自幼断臂用嘴叼着笔作画,成为世界著名画家的戴尼斯的事迹,学生们震惊了,他们在日记中热切地表达了要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

(二)情。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直接兴趣固然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但间接兴趣,即在理智指导下的行动的成功,同样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人的生理欲望能够服从心理欲望;理智的满足产生的幸福感常常比本能的满足所产生的幸福感更为坚实、持久。我让学生要在获得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中的字、词;自己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大部分学生都解决了这些问题。再一鼓励,学生感情上充满了劳动者收获自己劳动果实的那种幸福和喜悦。

(三)行。人的行动主要分两部分:第一向何处动(学什么),第二怎么样动(怎样学)。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的问题。先说定向,即学什么 ? 越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越不知如何学语文。讨论时学生发言说:“学习理科,知道从哪下手,掌握几个公式就可做所有因式分解题,理科是学什么考什么。语文从哪下手呢 ? 语文课天天分析课文,可哪次考试也不考分析课文。”是啊,从哪下手呢 ? 我让学生画其他科的知识树(即对各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他们很快就画出来了。语文知识树却无从下手,有的画了一堂课,还是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后来经过启发、讨论,学生把语文知识列成这样几个大分枝:拼音、标点、难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阅读、写作。学生们感到自己看到的语文试题,基本都跑不了这样的程序。我们自学语文,就要学这几类知识。学生视自己对这几类知识掌握情况来决定自学时的侧重面。

我想,让学生定向,自己的教学必须定向,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少做无效的劳动。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我把这种系统的知识比成一棵有干、有枝、有权、有果实的树,叫作“语文知识树”,尽可能教给学生一点儿可以当“定理”、“公式”性的东西,教给学生钥匙。比如阅读这个分枝,按照传统教法,学生只是一篇篇的听老师分析课文,常常是听了几年课也没掌握自己读课文的钥匙。我告诉学生初中阅读分枝上有三个小枝:(1)分段归纳段意。(2)归纳中心。(3)分析写作特点。每一小枝又有几个可以当定理用的杈。比如分析写作特点这个小枝上又有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这样几个杈。杈又生小权。如表达的杈上又分为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这样几个小杈。小杈仍可繁衍。如描写又分为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我之所以把语文知识比喻为树,只是为了取其形象之长给学生系统的认识,树的系统性远不及科学本身的系统性严密,人们是不应该用科学的尺子去苛求比喻的精确度的。这样可避免重复劳动,学生又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样除字词(浸透在课文中讲)之外,一个个的分枝讲完了,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初中语文知识。学生从初一到初三,6 次画语文知识树,一次比一次枝叶更繁茂,这说明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提高了。

由于这样归纳、分类、整理,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再通过他们写(我的自我设计)、(中学语文知识简介)、(第 X 册语文教材分析)等文章,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学生就基本知道了自己在哪个分枝的哪个杈上知识薄弱。学什么的问题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就确定了。其次是怎样动,即怎样学。学生学语文大多有这样几个毛病:

一、效率低。一篇课文拖一两个月也不能按要求背诵,一篇作文写半个月还写不完。

二、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片面。不少学生认为要学文必然挤理。理由是时间是个常数,文用多了,理自然少了,因此不舍得花时间学文。

三、一暴十寒。语文考试成绩低时。他们也急一阵子,学一阵子,一阵子过后依然如故。针对这样的病,我开了这样的药方:(1)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学生把任务与时间紧密联系起来,研究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办法。我让学生写过 < 三谈记忆力)、(三谈大脑的潜力)、(五谈注意力)、(谈大脑的最佳状态)、(效率最高之时)等文章。当学生学会研究自己大脑的时候,效率自然成倍增长了。(2)打消顾虑。即学文不一定挤理。在效率提高之后,按照定额给学生算账,即使每学期完成 10 万字的语文练习,8 万字的日记,20 篇作文,除了课内,课外也不过用 1 小时时间。在一二年级科目不多的情况下,每天用 1 小时学语文,难道还算多吗 ? 这样一算,学生放心了。学起语文来心里觉得踏实。(3)制定严格的计划,防止一暴十寒。比如班级规定,每天早晨锻炼身体之后的 30 分钟,做“记忆力体操”,早自习用五六分钟抄格言、名诗,晚放学前 30 分钟写日记,回家 30 分钟做语文练习。每天都执行这样的时间表,再在每段时间内规定出必须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既提高了效率,也防止了一暴十寒。这种规则运动,比起学生以前盲目学习的不规则的运动来,既提高了效率,又在心理上有一种轻松感。

(四)恒。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好,从感情上体验自学的欢乐也好,自学时的定向、规则运动也好,都必须持之以恒。反复加深认识,不断重复,才能由一次次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班级不但制定了每天的时间表和计划,还制定了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计划。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多方面的兴趣以及在其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班级规定:每周一班会讨论思想战线的问题;周二图画课;周三游戏;周五音乐课(这天的语文课阅读欣赏);周六作文;星期日或节假日有目的地去观察、厨游,为下周作文寻觅素材。在阅读欣赏课,我们读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周六下午第一节,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第二节写作,在讲清基本要求、写作知识之后,重在写训练思维力(如 < 谈大脑的潜力)、< 自学好处多)、< 过犹不及))、观察力(如(月蚀)、(摸鱼)、< 炉长))、想像力(如(三十年后的班会)、< 站在月球上想到的)、(飞碟发射之前))的文章。星期日的早晨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时候,我们一起到野外开荒种地、摸鱼、抓蚂蚱,到苇塘里找鸟蛋,在结冰的河上跑接力,在冰雪地里寻找生命的踪迹……这些事情,由于计划时算清了所占的比例,学生谁也不觉得挤了学习理科的时间。全班学生每月都要对自己德、智、体等方面的 12 个数据进行统计,找出弱点,定出下月的计划。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全年学习计划统计表,这张表上有 156 个数据。由于持之以恒,867 天来,平均每个学生完成了 25 万字的语文练习、24 万字的日记、104 篇作文,读了 75 本课外书。学生初一到初三的试卷、练习本都在教室前面积攒着,累积起来有 26 米多高(单是语文)。班级日记记了 860 天。班级共积累了每个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学习、发育情况的数据 6000 多个。

三、效果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 篇5

一、自学能力培养上的主要障碍

对于普通学校的高中生,当前在物理学习上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看来这是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回家急于完成作业,解题时急于凑答案,并不从中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正确答案得出了,而错误思路却被掩盖了。这些学生的作业,平时都整齐无误。一旦考试,就六神无主,原本会的也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所以总觉得高中物理“难学”,摆脱不了学习被动的境地。

这种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大多数是由于长期依赖教师、套公式、套例题的结果。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从教法改革入手。

二、让学生“向教师要说法”是克服学法障碍的好办法

教学的宗旨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敢于在教师面前“班门弄斧”是难得的好事,只有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例如,对一些选择题,按常规写出选项就行了。但有的任课教师却没有简单处理,也没有因为某道题有一定难度,举一个类似例题,教会学生解这道题了事;而是鼓励学生对问题首先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在前,结论在后”。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教育。

不仅对选择题进行解析,还要对填空题进行解析,我们在试点班中还让学生当“教师”,让他们坚持对选择题、填空题写求解思路,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考试成绩上得到了提高。

“班门弄斧”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应体现出这一特点。要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这种最佳匹配的保证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三、强化课堂教学是自学能力培养的基础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有序启动的各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重在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以下环节构成:设问质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检测和小结。下面以“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说明设计思想。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1.“设问质疑”的设计思想

①用学过的磁通量φ来回答△φ、△φ/△t,重点突出针对性很强的预备知识△φ=?

②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化△φ是否“零”的条件,为E∞△φ/△t作准备。

③由实验导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以上内容不需教师讲述,也不抄笔记,一般学生都能独立填好教学材料上要求填写的内容。基础好的学生把实验结果和小结写在反馈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公布;多余的时间回答有关这部分练习题。这样的设计,上课之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他们主动想问题,而不是听众。其结果就可避免死记硬背,因为每步都紧扣教学目标。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设计思想

能力的培养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内化进行的,内化的外因又总是寓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电磁感应这节课由φ、△φ、△φ/△t出发,重点解决E感的产生,突破“感应动势“这一难点。感应电动势是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低位经验(电动势等同为电压)概括纳入到高位结构中去。

由于问题提出的顺序符合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逻辑关系,所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改变和更新。对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力的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落实。

3.“检测和小结”的设计思想

通过挂图、模型、实验和练习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存在的误区,让学生口答、笔答,到黑板上画图等,获得即时反馈,小结的做出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结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和锤炼的具体内容是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对一般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提高要求会使用楞次走律。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绝大部分内容和时间的支配都交给了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材料上,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只是起监控和调度作用。当然,教师还要做到保证双向反馈的沟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遵从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三条基本原则,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6

531413广西平果县海城乡中心小学韦凤娇

【摘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学 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我们不但要给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学会自己去探取知识。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叶圣陶先生曾今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自学能力是不可能自发的、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来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分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该循序渐进,不同的学段采取相应的自学指导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独立去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教师要结合课程要求,事先设置好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带着学生一起看书,指导学生按设置好的问题逐一解决,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学的成就感,了解自学的基本过程,激发自学的内在动力。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作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作适当的讲解,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

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布置思考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自己查阅资料,或者自由交流讨论;也可边看书,边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从问题出发,一面思考,一面查找相差知识,把学生自学的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因此,刚开始引导学生自学时,应以自学书本内容为主,只要求学生能自学课本中一些容易自学的片段,以获取自学带来的愉悦。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逐渐要求学生自学整课内容,甚至整节内容,逐渐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整理,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去自学完成,还要考虑到学习效率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1.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因让学生自学。如三年级教学认识分数,有关分

数的读法、分数各部分名称以及小知识,让学生看看书,读一读就会了,像这样的内容因该让学生自学。

2.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是对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深化,这样的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如学习了分数的通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接下去学简单的异分母加法,像这样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一般也能学会,应鼓励学生去自学。

3.收集资料、简单的调查、整理归纳等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如调查学校每个班男女生人数,并制成统计表。像这样的内容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调查,收集资料,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三、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一是在别人的传授中获得,二是在自己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是非常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如给学生讲述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的故事;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通过自学登上数学的高峰的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增强他们的信心。

教师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在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不知道应该看哪里,记哪里。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五、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

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另外,适当地组织学生把自学的心得和方法进行交流,使好的做法,学法得以在同学中分享,强化自学能力较强学生的成就感,开辟自学能力较弱学生进步的途径,也可以增强学生自学的兴趣。

六、优化自主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具有导向、反馈、矫正、激励、评判、驱动等功能,正确的学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

1、评价目标多元化;

2、评价内容具体化;

3、评价形式多样化。自主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评价的全面性、适应性和创造性。评价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教师评价角度看,应重视探索激励性评价。首先,制约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与学习新知识经验水平;学习新知识所需要以认知能力为核心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对学习成败的归因方式。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分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应对每个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到位;其次,评价应及时准确,褒贬有度。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切不可采用如“对”、“错了!”“坐下”等

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评价,更不可采用冷嘲热讽式的评价来“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挫伤学生的自尊。”

2、从学生评价角度看,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开展自我评价,能使学生从多向信息交流中开拓思路,自我调控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进而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判断能力,拾遗补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至少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①提出学习目标,学生依据目标进行自我评价;②把握自我评价时机,如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巩固练习环节;③教给学生自评、互评方法,如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结论评价,根据问题的不同条件、性质进行条件评价等;④提供自我评价形式,如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小组对辩、师生对辩、互查等。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导论》,张奠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解月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旭远 主编

4、《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乐学, 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提高自学的效率, 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 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如介绍一些现代科技的现状, 对世界的影响以及未来如何?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自学起来会更加积极主动, 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作用更大。另外, 应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学意义, 这一点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怎么办?不还得靠自己吗?如果学生明白了自学的意义, 那么学生自学起来会更为积极主动。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

给学生留有充裕的自学时间, 有精力去自学。应把更多的自学时间放在课上, 让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给学生充分的自学辅助资料, 如词典、网络等教学工具, 让学生借助资料自学。

三、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1.要让学生循序渐进。

开始自学时起点要低, 如从课文的题目、作者、出处三方面自学, 进而养成习惯。让学生体会自学相当容易, 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 能读准字音, 识记字形, 准确理解词语含义。节奏要慢, 既然学了, 就得学会。切记为了赶进度, 而走形式。

2.要目标单一, 强化训练。

避免大而全, 蜻蜓点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是自学内容越小越好, 目标越单一越好, 理解的越透彻越好。例如, 自学时, 如何确立体裁, 如何根据体裁确立自学内容, 如何理解中心,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使之形成一种能力, 进而养成一种习惯。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对于一个自学内容, 教师应有意识地反复训练, 让学生反复体味, 在体味中感受自学的乐趣。例如, 提示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第三”“第四”“中心句”和“过渡句”;“过渡句”和“总结句”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反复训练, 让学生感到自学有规律可循。

3.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养成随时查阅资料的习惯。

对于多音字要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意义。如“深”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9个意象: (1) adj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2) n深度。 (3) adj深奥; (4) adj深刻深入; (5) adj (感情) 厚, (关系) 密切; (6) adj (颜色) 浓; (7) adj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8) adv很;十分; (9) n姓。这九个义项如果老师讲课, 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只讲一两个, 如果学生自学, 就会出于好奇把这九个义项都记下来。如果像这样坚持学下去。学生理解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对于一些名词, 如果常查工具书, 会对名词有很深刻的理解。如“纳米”“胶原蛋白”“高端”“海星”等名词, 一查就会豁然开朗, 不仅理解了这个词, 而且会对这个词相关的知识产生兴趣。因此,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有规律可循。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其必要性, 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 自学能力 信心 方法 环境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这个时期正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如何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能,使其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而,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例如介绍一些历史上刻苦学习的伟人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自主学习意志,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深入教育。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将来立足社会的必备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质疑问难、敢说敢议,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坚实的基础。只有有了信心才能使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大胆地走下去。

二、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必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和是否科学。同样,小学数学常见的自学方法有很多,比如:阅读自悟、目标导学、分析推理、质疑问难、讨论验证、类比迁移、整理复习等。学生自学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平时悉心地渗透与指导。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些途径,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1.會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数学教材。阅读的方式一般有三种:①粗读。粗读一般是在预习的时候。只要在教之前简单了解一下学习的内容,了解一些基本的公式、概念、定运算理等。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前,给学生提供导学的提纲,以便学生读起来有目的性,把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记录下载,以便在教师上课时能抓住重点。②精读。一般用在课堂或课后。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教材,把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知识的迁移。还要进一步地进行思考,联系老师的讲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③联读。一般用于复习阶段。可以在学完一个单元或是一个章节以后,回过头来把整个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读一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使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便于学生的记忆。

2.会思。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消化和记忆。思考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重学生思考的品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动性,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预习时带着教材提纲中提出的问题思考;②在课堂上对于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后进行再次思考;③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思考;④在平时的练习以后要做好反思,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⑤对于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3.会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学生通过把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促进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悬念、导谬、串联、排谬、反问、比较、转化、递进等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让学生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发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4.会说。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去说,启发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师生切磋、大组交流、全班共议等,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为学生营造自学的环境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也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怎样给学生营造适合自学的环境呢?

1.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无穷的潜能。要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足够的自学信心和自学空间。要让学生勇于尝试,大胆设想和提出问题,做到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快乐。

2.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合理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探索和思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自学。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问题情境、矛盾情境、图像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探索情境等。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篇9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状况令人担忧,接着从教师的.角度探究了如何多途径地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作 者:王亚娣 作者单位:五家渠市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公共教学部,新疆,五家渠,8313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教师培养

在教学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教师只有带学生融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先用声色俱佳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呈现桂林山水的美景,再现书中所写“无暇的翡翠”“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拔地而起”“翠绿的屏障”的情境,播放以《桂林之歌》为背景音乐的“桂林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解疑。如教《将相和》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将指谁?相指谁?将相之间发生了什么?怎样和好的?”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指导阅读

阅读往往是由“为何读”、“读什么”、以及“怎样读”等几方面构成。

在解决“为何读”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导”字上下功夫,将“情商”与“智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从“他律”(别人约束)向“自律”(自己要求)转变。

关于“读什么”的问题,对不少以学为主的学生而言,这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学生认为:我也知道将来没有文化不行,但你能说未来什么书一定有用,什么东西一定无用?因此,在阅读方面,教师的合理引导、详细说明和认真指点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阅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读”是阅读的核心部分。好的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但往往离不开“查”、“议”、“摘”三个方面。

所谓“查”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生疏的问题,这时往往需要查找相应的工具书、文献书籍等,以便从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对它进行了解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查”是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谓“议”是指对阅读材料是非得失的综合评估。读而不议,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材料融合在一起,才会学有所得。

所谓“摘”是指将所阅读到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启迪;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原文照抄,也可以是概括大意。“摘”实际上是将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火花加以定格,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三、课堂教学

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便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在听课时,我特别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示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四、掌握方法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解析连接语。从精读到略读,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学生从主要听老师讲课到尽量自己独立阅读。以前老师在指导略读课文时,往往先向同学提出相关要求,自从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略读课文前设置连接语后,同学的自学就更方便了,只不过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学会利用连接语。我在辅导略读课文时将连接语分解成“上篇课文简述——过渡——引入略读课文要求”,一旦学生掌握了连接语这一格式,就容易理解连接语的内容,那么学生独立阅读的目标就明确了,思路就清晰了。

二、朗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兴趣首先来自朗读,所以并非说略读课文就不用安排学生朗读。我在设计略读课文朗读时,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初读时,学生可以默读或自由读;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读;有对话内容的课文可以分角色读;自然段中出现非常优美的语句时可以全班齐读;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旦学生爱读了、喜欢读了,他们就能够在读中获得乐趣,能够把无声的文字化为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语言,他们就会自觉地找书读,无形中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思考。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学生可以不加思索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大量令他们入迷的信息。受流行文化的影响,中低年级学生也许更喜欢“读图”、更喜欢看动画,不大喜欢思考课文中的内容,所以要求中年级学生思考是一件难事。那么如何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呢?除了课文本身要精彩外,根据连接语中的要求,我安排学生带着问题边朗读边思考。有的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查阅工具书及有关资料就能够加以解决。同学在阅读中能够直接解决问题时就显得很有成就感,这时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增强阅读课本的吸引力。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则要求同学标上记号或把它们写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四、讨论。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让学生从习惯依赖教师的灌输转变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是要有个过程的。我鼓励学生把读课文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多说,让学生在说中体验自我展示的愉悦。同学在讨论时表达不好的不要紧,教师必须让同学明白每个人都是从不会说到学会说的,若学生这样做了,其表达能力也就得到了训练。在讨论中出现不同认识的,我暂不给予解决,让同学们再去看书或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此反复后,我才给予点拨。此外,我还通过设置重点问题来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步学会抓住解决重点问题并过渡到学会抓准课文内容大意,提高自学能力。

小议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篇12

自学能力包括课堂之外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范围内学生的自学。本文主要讨论课堂内学生自学, 课堂内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分别从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以及记忆方法指导四方面讲述。

1. 预习方法指导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寻“疑”, 每课学习之前,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要求, 对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据此, 记录预习中的疑难词组、句型等问题, 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被动求知转化为了主动求知。培养预习习惯就是培养自学能力中的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听课方法指导

学生的听讲是使学生在听取知识时, 能充分调动一切感官, 培养眼、耳、口、手等科学协作的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时, 能把源于眼、耳等的信息及时记录下来, 同时还要不影响其他新鲜的接受。听讲过程中, 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判断、分析等方法寻求答案。在听讲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等自学能力。

3. 复习方法指导

复习就是培养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英语学习要挑战“遗忘”就必须不断强化学习, 即复习。科学的复习方法既能巩固知识, 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用语的兴趣及信心。我们知道每节课的作业是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具体运用能力的反映和听课效果的反馈。学生在做作业前, 应先要求他们将本节所学的词汇、句型等要点在脑中回忆, 系统化复习一遍后, 再让他们独立做作业。这样有助于他们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同时也能强化他们归纳和总结的自学能力。这反射到学生的品格上, 多具有做事有条不紊、统筹安排得当等良好品质。利用早自习时间及时将前一天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英语属于语言, 练唱固当不可少, 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早自习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有效地支配时间, 把学生的语言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4. 记忆方法指导

记忆的基本思想是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加工。俗语说得好“是艺好学, 一窍难得”, 说明记忆要有窍门, 即需有科学的记忆方法作先导。

(1) 口头记忆法这是一种记忆零碎无序单词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法。它的优势是能把所学的毫不相干的单词互相“联系”起来。如在Unit 1 My name’s Gina中, 一节课只学了八个单词, 于是我让学生这样记忆:nice to meet you look clock answer question汉语意思是:见到你很高兴, 看钟回答问题。类似这样有“创意”的记忆方法, 印象比较深刻, 所以记忆会持续较长时间。

(2) 派对法反义词成对记忆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提高记忆效果。如white---black short---tall

(3) 归类法根据同音归类或对应归类来进行分类记忆。如

I.two---to---too r---are u---you for---four right---write no---know

II.good---nice---fine---great hi---hello

III.I---my---me---mine you---your---you---yours He---his---him---his she---her---her---hers

记忆对象不同, 应采用相应对的记忆方法。但无论用怎样的记忆方法, 须特别强调是:影响记忆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是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够集中, 即使再好、再高明的方法, 记忆收效也会微乎其微。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3

笔者就自己几年来对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点滴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世界出现的新知识结构。然而,我国中学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激烈的分数竞争,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能力差,更别说自学能力了。因此,教育者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学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依赖的心理,如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难点等。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即可为将来进入高校或走向社会的学习打下是好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预习时对新课文知识的理解,熟悉所学知识的内容,因此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阅读是能力的发展,是自学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自学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对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点滴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预习能为听课做好准备,也是获得上新课主动权的最佳手段。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预习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课堂上释疑。学生通过预习,找到疑难点,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一部分难点。新课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大的收益是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养成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词典等不良习惯,这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阅读速度,容易使得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学生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因此,我常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略读和详读)。

2.由段落阅读逐步过渡到简易读物、新闻、小说,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将精读与泛读统一运用初中英语外研版教材中每个Module的Workbook里面都有一篇比较长的Reading text,这些Reading均是课本的补充和延伸,是课文背景介绍或相关知识的铺垫,学生从中可了解到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可利用这一部分材料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综合等阅读能力。如: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回答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把握文脉、获取信息、分析推理、深层理解的阅读能力。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充,巩固“精”中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挑选各种文体的简易英语读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逐渐达到精读与泛读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我在实践的几年中,所带的学生阅读英文杂志或小说平均每月一本,他们阅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主要实施途径

实施途径是教育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形式。培养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主要通过培

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形成。

(1)在管理上,建立学习小组,研究初期强调每位学牛认真做好预习,辅之以检查督促评比;中期以特色为主,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后期互帮互助,小组竞争。

(2)在教学上,以人为本,以情为线,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操作上,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我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①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做调查。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做对比,二是了解学生对待预习和阅读的前后不同态度作比较。②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反馈,不断调整充实研究的内容,使研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达到更好的效果。③ 个案研究法:抓好两头带动中间,通过对好、差两头个案追踪调查,有更多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带动全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践效果

1.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实践中多数的学生能自觉地查找资料、辞典等途径来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由过去的识记课本知识变为能自觉地加深知识的难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原本上课不够专心,不善于发问的学生,也改变了学习态度,他们变得爱思考爱发问了。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了听课效果、学习效果。从学生群体的变化来看,学生已由过去盲目地、被动地听课变为有目的、主动地参与教学工作。学生通过预习确定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大家讨论释疑,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上用回答问题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补充学生预习方面的不足。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上一篇:小鹰学飞教学设计PPT下一篇:写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