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4-10-24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共8篇)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丹阳市马相伯学校 丰双喜 212300 内容摘要:探究式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在我从事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探究欲望 交流空间 体验成功 探究能力

一、学生探究欲望的培养和激发。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恰当的,有诱发性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

案例1: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劲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5×5×〔30÷(2×3.14×5)〕=75(立方厘米),这种解法,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就给他们留下一个疑问,如何巧妙的计算呢?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我提示学生,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30÷2×5=75(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有圆柱侧面的一面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所谓教育失败从深层次而言,是教师的自我封闭而导致的直接后果。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

二、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

案例2: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我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三、反馈调整,形成技能。

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是贯穿了技能发展的全过程,它是智能发展的中枢。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智力技能首先要培养一般智力技能,在培养一般智力技能的同时培养专门的智力技能。如运算技能、验算技能、审题与解题的一般程序与基本规律等等。其中运算技能的形成包括观察、选定、调整、计算四个程序。如教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后,还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以保障计算的准确、合理。由此可见,数学运算能力一是指对于具体数字进行运算的能力;二是指对于数式进行变换的能力。以其实质而言,就是运用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运算规律进行推理的过程。按照题目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运算,不仅可以使运算迅速,而且能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五、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我注意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我则给以呵护。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并且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还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奇思异想中形成主动型人格。

五.要让学生在反思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就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在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体会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把学生的成果尽量多的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学习园地公布,探究完毕,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经验与得失。学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生活方式。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从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出发,把训练智力活动放在首位,以训练智力动作为起点,在培养一般智力技能的同时培养专门智力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中学数学教育》

《初中数学教与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2

三、结合周围环境, 进一步理解绿色环保的含义

幼儿园内有着得天独厚的绿色环境资源, 充分利用这些环境资源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春天, 我们会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孩子们在操场边找到了绿绿的树姑娘, 在小路旁找到了五彩的小花, 在种植园里种下种子……孩子们被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 用彩笔描绘春天, 小心地剪下花朵进行艺术插花。夏天, 我们会寻找孕育的各种小生命, 在种植园中观察长大的蔬菜、瓜果……初秋, 正是小蚂蚱活跃的时节, 孩子们耐心地趴在草地上, 找寻小蚂蚱, 辨别纺织娘, 偶尔也会尝尝种植园里的水果蔬菜……

每天, 我们都带孩子去散步、去闻闻大自然的气息, 去寻找“百草园”的乐趣, 去找寻动植物的秘密。孩子们在这么整洁、干净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游戏, 心与大自然贴得更近, 不由自主地去维护这种美好的环境。因为我们经常组织孩子拔草、捡拾园内垃圾, 这种意识已经深入到孩子心中。来园、离园时, 有个别家长随地扔纸屑、在幼儿园门口吸烟等, 都会受到自己孩子或其他孩子的批评。也许我们不一定能从根本上提高每一个家长的素质, 但我们希望孩子们会从一定程度上带动家长, 和家长、同伴、老师共同来维护幼儿园的干净整洁、维护社区的清洁卫生, 结合周围环境, 共同来装扮我们的“地球妈妈”, 让绿色充满整个世界。这样, 每一个孩子, 都会成为自觉保护环境的“绿色小卫士”。

(昆山市花桥花溪幼儿园)

本文以几何图形分析为例, 介绍在初中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而言, 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探究能力, 就不可能主动地去研究所学知识, 这样也很难真正提高一个学生的成绩或者能力。新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 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教师采取适当的措施, 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 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热情。接下来, 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介绍。

一、创立情景教学法

新课标的要求是,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和理解各种问题。而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般都是因为学生存在疑问, 或者是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的情景, 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探究的方向。所以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课堂上要注意适当设计情景,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进一步探究。比如说, 在几何图形的分析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较为复杂的图形的组合, 让学生在这一组合中寻找各种角的数量, 比如三角形的补角有几个等。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为学生设定固定情景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主动进行深入研究, 这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方式。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就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因为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原因。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固定的解题方式, 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或者是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认真分析这些想法, 对于正确的要予以鼓励, 错误的要认真解答, 这样学生才能在争论、探讨中获取更多知识。例如, 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再以此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三、重视课堂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 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 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教师应该重视实践, 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练习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说, 在学习求解圆锥体积这一节课时, 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 就介绍这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学生展示两个圆锥图形, 并要求学生求解这两个圆锥图形的体积。第二层次:为学生展示由橡皮泥捏成的立体的圆锥, 圆锥的底面积为10平方厘米, 高为5厘米。请学生将其变成体积不变, 但底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圆锥, 并求其高。第三层次:一个圆柱形的木料, 它的底面直径为20厘米, 高为24厘米, 请将其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逐层递进的练习方式, 学生的思维可以逐步拓展, 这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四、保证问题的开发性

过去, 教师在设计题目时, 过于重视贴近考试题型或者是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状况的考核, 这些题目不利于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开发。所以,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开发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知识容量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 题型较为灵活。这样, 就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这才能既保证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说, 在学习图形的性质时,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融合了多个性质的题目, 并且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这些性质。这样, 学生就可以通过一道题的训练, 掌握多种性质, 也可以通过题目的探究,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 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教师采取适当的措施, 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而言, 是否具有探究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介绍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案例, 展示了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具体措施, 希望能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3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学应以探究为基础,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活动学到科学知识,训练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1、联系生活,以问题为动力,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内因最好的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表现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提问:"人为什么要吃东西?""为什么冰棍也会冒出'热气'?"......这些"为什么"有的显得那样的幼稚可笑,然而它们却是孩子们求知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的演示,引发学生重发"旧问"。有了这些他们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愿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热情。比如,在教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在学习热空气上升时,用点燃的酒精灯和纸蛇演示了生活中"炉火上方晾晒的手帕不断飘动"的生活现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许多学生都急切地发出犹问已久的问题:"为什么火炉上方的手帕会不断飘动呢?""是什么使手帕不断飘动的呢?"......同学们带着自己急于了解的问题,一个个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去寻求科学的真实性。

2、注入探究活力

在科学课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同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火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且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3、留有参与空间,让学生有探究的机会,培养探究的能动性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拥有时间才能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即便是在带领学生做科学实验也会因为时间不足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出现所谓的"虎头蛇尾"现象。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实验、观察,各种能力怎么能得到有效的培養?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弹性化"的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的各项活动,切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二、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各种自然科学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科学素养基础。

1、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如面对某一具体的认识对象,采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中找出有用的事实材料;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进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等等。

三、指导学生质疑与再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拓宽探究空间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研究的自然事物也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内课外的相互结合,课后不断延伸,不仅使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探究习惯,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不要以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改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打破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界限,打破课堂40分钟的限制,打破教室、实验室的狭小空间,走进生活,走进广大的自然界中,去发现科学,在课后去完成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40分钟的课堂内完成的内容。如《土壤与植物》单元中的《植物与土壤》,学生不可能在40分钟内观察到不同的土壤中植物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这就需要把课内观察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内课外的相互结合,课后不断延伸,不仅使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探究习惯,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4

试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滩头中学

丁小云

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以来国际上诸多心理学派和教育学派所共同认识并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它同时也对许多教学模式产生过巨大影响并成为其理论内核。在国内,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各种研究中,人们对其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对其与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还太少。如果我们不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迁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一种空话。因此,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

一、重视自主行为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吸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吸向老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从这一点出发,我先从道理上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更注重的是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与鼓励和肯定。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创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学生根据提示确定了学习目标,并选择了每己喜欢的段落作重点学习、赏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畅所欲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效果比老师讲给他们要好许多倍。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例如,每节课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制度,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提高学生的素养,设置了“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赏析”“心灵寄语”等内容,学生轮流来讲。

二、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小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为:首先是任务定向,教师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加以选择、接纳;其次是组内交往,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往,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评价。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民主性,要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分享成功快乐。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结合提示、注释、练习展开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有疑难问题,还可以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也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桥“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工合作,收集的资料大大增加了,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辩论赛活动,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当他遇到困惑或矛盾的情况时,这种心理倾向会更强烈。少年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收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

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自己去探究文章并提出问题还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到示范性,给学生以“方法的示范”“思维的示范”设问注意环环相扣,先后有序,体现教学环节。如教学《背影》一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文中几处写到背影?(2)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次?找出这一段,并体会其语言表达。(3)文中没提到背影的段落写了什么?(4)如果把2、3、4节去掉如何?这样,运用这些问题体现出了本文响教学环节,教师由一个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示范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自主式的创新学习时,也可以引寻学生对教材进行以下探索:欣赏课文的一个最佳处,提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引入与此文写法相同(或相反)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空白是可以展开想象的,此文所用材料可否增一个或减一个、换一个等等。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教法,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多想、多说、多交流,这也是很好的探究。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为“我”买书的过程文中没有提及,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间。我让学生分组交流对买书过程的看法,并推荐学生表演“阿长买书”的过程。于是不识字的阿长在学生的想象中活了起来,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买书的艰辛过程,更加深了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5

一、借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很难弄懂化学学科性质,不知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目,也不知如何学习化学这门课,因此或多或少地对化学学科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性质,然后再按部就班地去认识、去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化学的第一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它是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的关键。上第一堂化学课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我带了一瓶石蕊试剂和一瓶酸溶液;一根木条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来到课堂上,神秘地说要为学生变一个“戏法”。学生瞪着大大的眼睛,想看我究竟要做什么。这时我向无色的酸溶液里滴了一滴石蕊试液,无色酸溶液呈现出红色;在学生啧啧的好奇声中,我就势点燃了木条,把这个燃烧正旺的木条伸进了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木条瞬间熄灭……看着学生们充满疑问的眼神,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这就是化学的奇特,学生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很快就被激发起来了。这种简易的化学实验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和魅力。初中学生活泼爱动,尤其是对动手操作情有独钟。我便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感觉化学这门课程的乐趣。例如,在上化学课时,我尽量选择在实验室上,因为在实验室,学生心情轻松愉悦,对教师讲的较抽象的化学知识,借助形象的实验理解得会更透彻,掌握得会更快。在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亲自指导学生的操作步骤,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借助实验培养学生勤动手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通过有效地设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做到有效设疑,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际教学中,我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化学方面的问题或不解的现象,都可以在兴趣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探讨。这样一方面能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把化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为什么在生煤炉的房间里,如果房间密封较好,人容易中煤气甚至有生命危险?还有长久不进人的菜窖为什么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若蜡烛熄灭,人就不能进去,以免发生事故,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的设置,会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意识。

三、通过展示我国在化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历史上,有关化学的成就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事实资料,来增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例如,我国自建国以来,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胰岛素,这标志着我国在人工合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86年,我国率先发现了高温超导体,实现与世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伟大目标。另外,我国独立的解决了稀土分离、生产和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应用稀土的第二大国;我国还自行解决了石油炼制和加工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等,这些史实资料都会让学生感觉到骄傲和自豪,也增加了他们希望学到更多化学知识的信心,为国家争光添彩。在展示这些资料的同时又不失机会地为学生上了一趟生动的励志课。

四、利用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化学教学时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生活实际来讲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例如,生活中水污染非常严重,但为了人们的健康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大部分人都在饮用纯净水,那么纯净水厂家又是如何净化自来水呢?让学生怀着这个问题来探究水的组成以及水净化的原理,学生兴趣浓厚。这样类似的问题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就更加愿意弄清楚问题的`原因了。另外,还有铁这种金属,大家都很熟悉,并且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铁生锈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样是铁制品,为什么有的很容易生锈,有的却很难生锈,放在潮湿的地方铁很容易生锈,而在干燥处的铁却很难生锈?裸露在空气中的铁很容易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制品却很难生锈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其原因,思考有关铁的化学知识,无意中就实施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化学知识知道了氧气和水是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能预防铁生锈:氧气在有水的环境中和铁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氧化铁的东西,它就是铁锈;至于涂了油漆的铁不容易生锈的原因,是油漆起到了隔绝空气和水的作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怎样预防和减少矿井的爆炸,以减少更多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不能向下水道丢烟头,以防引起爆炸等等。教师若能这样有效地利用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其实,生活中存在的有关化学知识的情形,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些都待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开发,从而让其为人们所利用、所使用,使化学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6

开题报告

扬州市仙女镇双沟小学翟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自主学习”方兴未艾,但如何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何使创意意识的培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本课题试图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创新教育的体系,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究,更新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探寻与探究能力的生成相关联的因素,建立探究学习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形成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科学课程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的知识,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从理论层面上讲,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的指导思想。如今,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实施能力正逐步提高。但是各地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实施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本课题把实验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关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一种新的课题研究思路,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向前的进一步发展。

从现实层面上讲,当今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而一切创新源于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其次,课题研究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第三,科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还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生龙活虎,蒸蒸日上。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步骤

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

(2)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起步阶段(2013.4~2013.8)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信息,进行资料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9~2014.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3.总结阶段(2014.1~2014.12)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分年级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

2、学会预测。

3、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4、观察、思考、实验、制作。

5、整理、汇总信息。

6、汇报交流结论。

研究思路: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

2、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

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科学探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7

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成, 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内容, 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材的编制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也确实反映出各地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 命题者对于这方面在命题过程中, 时常会出一些独树一帜的好题, 成为试卷的 “亮点”, 所以, 这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 积极开展探究, 避免探究的形式化,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育活动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到有趣、快乐, 就会愿意主动参与, 寓教于乐, 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提高吸引力。 苏科版初中教材就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 突出了以学生为本, 注重科学探究,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中有很多科学探究的引入, 这些是编写组成员精心设计的, 有一定的新颖性。 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做一个魔术引入, 魔术前向学生设问:“蜡烛可以在火中燃烧吗? ”绝大多数学生大胆回答“不能”。 然后教师展示魔术, 教师在茶色玻璃后放了一支蜡烛, 它竟然能在 “水中燃烧”, 大多数学生都发出惊奇的感叹:“怎么可能啊, 肯定有诈! ”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揭开魔术谜底, 实质上是平面镜成像, 由此引入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这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快乐地进入今天新课知识的探究中,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设计多样化,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构成, 而这七个环节的结构关系是环环相扣、彼此促进的。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可以涉及全部要素, 但笔者认为一开始七个环节全部由学生探究完成, 难度太大, 教师也反映这样会比较费时耗力, 完不成教学任务,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探究内容确定, 有选择性地重点涉及某个或某些探究环节进行探究设计。

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教学中, 通过对学情的详细分析, 如果探究目标确定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上, 那么探究设计的重点就放在 “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 又如“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若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并分析图像, 试着找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所以探究的重点可设计在数据和图像分析与归纳上,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间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 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 通过多样的设计, 让学生有所侧重地体验某一个或某几个探究环节, 通过教师长期有的放矢的训练, 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

二、观察方法多, 增强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 在学生周围有很多可以观察的事物, 但现在的学生往往视而不见, 不会观察, 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或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也不能全怪学生, 他们为了应付中考需要做大量脱离实际、重复的练习, 所以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端正, 需要加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减少学生的死记, 教材中有许多给学生观察发现的机会, 教师在平时探究实验中可以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 当学生参与了实验活动, 发现了许多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现象, 提出一些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 他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

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方法一:整体全面观察。 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既要观察角的大小关系, 又要观察线的位置关系, 更要判断三线是否共面。 又如“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熔化的特点。 这样从多角度、全面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 全面分析各种现象的联系,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方法二:按顺序观察。 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 1在u>2f区域,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在u=2f处,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在f<u<2f区域, 成倒立放大实像, 4在u=f处, 获得平行光, 5在u<f区域,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这样的有序观察不仅可以使学生明晰实验的操作程序, 而且可以确保观察结果既全面又准确。

方法三:在对比中观察。 “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冰、烛蜡熔化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 获得清晰印象,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数据保真实,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探究实验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 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尊重证据、坚持真理的优良品质。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真实地记录数据。 一些学生操作不认真, 根据已知规律拼凑数据, 这在具体探究中要及时制止和纠正。 在“探究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中, 在实际操作中,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是正好等于物重的1/2。 有些学生明明测出的数据也不是正好等于物重的1/2, 但是仍然根据自己既有的规律凑数据, 学生的这些不严谨的态度往往也造成了考试中的失分点, 教师要充分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数据, 认真分析数据, 论证出多种原因导致弹簧测力计示数不是正好等于物重1*2,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要让学生知道, 探究过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严谨的分析过程领悟最后的结论, 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成果来自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场所, 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实验严肃认真的态度, 对实验结果实事求是,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并把实事求是的作风带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有位伟人曾经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 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也就是说, 要尊重事实, 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样才能客观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浅析 篇8

【关键词】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情境创设;移植应用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实践与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物理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的方法。如何通过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就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培养探究能力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实验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精神需要,并能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精心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显得可贵”。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唯有学生爱上物理,对物理学习产生内在动力,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我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学生很自然会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又如在讲授“静摩擦力”一节时可设计如下小实验:把一只牛皮纸信封夹在一本不厚的书中,尽量使信封靠近书装订的一边。用手提信封就能将书提起来并能使之升高。与同学一起分析在书本升高的过程中书本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很容易得出信封对书本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上,且是书本运动的动力,这个启发性的物理情境实验很简单,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再如在讲“力的合成”时,让两个学生拉一条中间挂有砖头的绳子,当二人怎么也拉不直时,学生就会明白1+1≠2的道理。

二、利用实验功能,培养探究能力

1、感受设计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

当前实验教学中,实验理论和方法是以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对于学生理解实验理论和方法是必要的。然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因此,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若能铺设台阶,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将激发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

教学实例1: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设计探究教学

(1)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得出a与F、m的定性关系。

(2)让学生猜想它们的定量关系,并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教师引导及学生思考,学生自己提出此实验的方案。

①测量加速度a: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加速度。

②测质量m:用天平来测量。

③小车的合外力F的测量:让学生知道不能用弹簧秤直接测量,猜想到用重物通过定滑轮去拉小车,来获得合外力F。

(4)数据处理:启发学生画出a-F,a-1/m的关系图研究数据关系。

(5)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做法,共享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2、拓展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新方法能力

教材中学生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都比较简单,这也是充分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可接受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实验理论和方法引起的实验误差较大。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原有学生实验的探究功能,可以通过拓展原有学生实验(改变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控制条件、实验仪器、实验情景等)创设新的探究情景,来引导学生揭示原有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的适用条件,探究适用于新实验情景的新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新方法的能力。

教学实例2: “伏安法测电阻”实脸拓展创新教学

实验原理: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由R=U/I计算出电阻的阻值,此实验是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电流表进行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作如下拓展。

实验拓展1: 两个同种电表,如两个电流表或两个电压表。

此情况一般电表内阻至少一个是已知的。由于缺少一种电表,此时就应将多出的一种电表进行电表的改装。

实验拓展2: 已知一个电阻(如电阻箱)和一种电表。

由电阻定义R=U/I,只需已知两个量则第三个量可求。这种类型中由于已知电阻和一个电表,即已知两个量,待测电阻仍间接可求。又可分成两种情况。

① 若已知电阻R为电阻箱,则用等效替代法较方便求解。

② 若已知电阻为定值电阻,则列方程组可求。由全电路欧姆定律E=U+Ir列方程组可计算求得。

实验拓展3: 已知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和电压(电流)表内阻,测电流(电压)表内阻。

测电表内阻,往往会少一种电表,但是不要忘记仪表本身的示数。待测电表是一个会说话的特殊电阻。具体地讲,测电流表内阻时,通过电流表内阻的电流是已知的。测电压表内阻时,两端电压是已知的。这样按前述伏安法可测量。

实验拓展4: 测电表内阻在某些情况下演变成半偏法测电表内阻。

如要测某电流(电压)表内阻,有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及电压(电流)表。若仍舊采用前述伏安法,因电流表内阻很小,用电压表测不出两端电压(或测量误差很大)。这时伏安法测电阻就演化成半偏法测电阻。

3、创设应用情景,培养学生移植应用能力

物理实验综合了很多相关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把这些成功实验中的巧妙的设计思想方法和高新技术进行移植应用。移植应用能力也应该是科学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学生实验中一些有较高迁移价值的实验理论、方法和技术,创设一些实验应用的问题情景,创造性地解决实验应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移植应用能力。

例如,学生电学实验中多次用到分压电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关分压电路移植应用的应用课题

(1)运用分压电路设计电压调节范围大的家用台灯;

(2)运用分压电路和弹簧、电压表设计压力计等。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总结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能辅助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任务;(2)注重教学和探究的过程而并非只注重结果;(3)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评出最具创意的探究设计等等。不要急于肯定或者否定学生,从成功或者失败中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我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努力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会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沈建民.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

[3]杨云生. 创设探究性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通报: 2004年5月.

上一篇:建党培养对象考察表下一篇:西方感恩节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