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阅读

2024-06-15

数学中的阅读(精选12篇)

数学中的阅读 篇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大批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型应用题涌现出来, 好多学生中考之后说好多题看不懂, 更别说解题了, 为什么呢?这类题型往往需要先阅读较多的文字, 要求考生对文字、符号、图形和式子进行概括、分析, 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调整, 就其本质进行归纳、加工提炼, 然后作出解答.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应用题呢?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 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把数学阅读融于数学课堂, 已成重中之重.首先, 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不能限于“课堂上精讲多练”, 更不能天天担心学生不会做, 而在课堂上反复透彻地讲, 陪着学生做题.从新课标要求看, 而应该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 以达到学生能独立学习的要求,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应试来看, 数学阅读题已成为近几年中考、高考中的热点.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题, 提高初中生“数学阅读”已迫在眉睫.如何提高“数学阅读”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中考中常见阅读题类型

1. 方法迁移型阅读

该类试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 理解解题过程, 掌握解题方法, 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新问题.

例1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等都需要密码.有一种用“因式分解”法产生的密码, 方便记忆.原理是:如对于多项式x4-y4, 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x-y) (x+y) (x2+y2) , 若取x=9, y=9时, 则各个因式的值是: (x-y) =0, (x+y) =18, (x2+y2) =162, 于是就可以把“018162”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对于多项式4x3-xy2, 取x=10, y=10时, 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密码是:__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分析通过阅读, 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 设计探究性阅读题目, 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和探究新知识, 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案为:101030

2. 归纳、猜想型阅读

此类问题, 常常是事先给出问题背景, 但在问题背景中却蕴含某种变化规律或不变性的结论.

例2为了求1+2+22+23+…+22008的值, 可令S=1+2+22+23+…+22008, 则2S=2+22+23+24+…+22009, 因此2S-S=22009-1, 所以1+2+22+23+…+22008=22009-1.仿照以上推理计算出1+5+52+53+…+52009的值是 () .

分析该类试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提供的新知识、新方法, 收集解题信息, 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 拓展应用它要求读者通过阅读与理解, 不仅要归纳、猜想出背景问题所蕴含的规律或结论, 还要应用所蕴含的规律或结论去解答后面所提出的新问题.

3. 改错型阅读

此类问题, 以阅读一篇作业为主, 常常是事先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但在解答的过程中却设下错误的陷阱, 解答者必须要认真读题, 仔细审题, 在“细”字上下工夫, 可谓细节决定成功.例如, 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例3已知a, b, c为△ABC的三边, 且满足a2c2-b2c2=a4-b4, 试判断△ABC的形状.

∴△ABC是直角三角形.

问: (1) 上述解题过程, 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___.错误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

(2) 本题正确的结论为:________.

分析该类试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 弄清材料中的本质内涵, 找出错误之处、错误原因, 从而订正错误, 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4. 试验探究型阅读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为背景, 来考查从各类统计图表中读取相关数据、相关信息及绘制统计图表等能力.

例4 (2009绵阳市) 将正整数依次按下表规律排成四列, 则根据表中的排列规律, 数2009应排的位置是第___行第___列.

分析该类试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 从中归纳数式规律、图表规律、算理规律, 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与此类似的实际问题, 已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针对中考数学阅读理解题, 解题思路主要是“阅读—理解—应用”, 解题关键在于处理问题, 获取信息.从中挖掘相关信息, 掌握其中解题的关键技巧.将数学阅读融入课堂, 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进行数学阅读的方法

任何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同样数学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寓于数学教学之中,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展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规律,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师正确、恰当的指导与引导.

具体做法: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本, 让学生自读课本并自学上课的内容, 找出其中的重、难点.

课后阅读:阅读复习内容和数学小故事.

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 因此, 需要我们和学生克服急躁和功利心理, 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摘要:把数学阅读融于课堂, 为学生学习服务, 已成当务之急.首先, 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不能限于“课堂上精讲多练”, 更不能天天担心学生不会做, 而在课堂上反复透彻地讲, 而应该养成学习的习惯, 以达到学生能独立学习的要求,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中考,数学阅读

数学中的阅读 篇2

1.让学生养成善于阅读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2.让学生养成会读的习惯

(1)在“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2)在“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3)在“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读与想相结合,注重数学阅读活动中的思考与交流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说:“读而不思也则罔,思而不读也则殆。”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语言,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学生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此观点很清晰地强调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创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并且能够获得想要知识的教学情境是多么的重要。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有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关键。适当进行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小学数学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多彩的画面、形象的例证使学生愿意且更容易接受老师所要讲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过多地引用现代教学技术也比较容易产生不良效果。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什么时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较好。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巧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就运用了讲故事设疑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指出锐角、直角、钝角三者的关系埋下伏笔: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角氏家族”,“角氏家族”有三兄弟,它们中的老二是我们学过的一个角,大家猜一猜,是谁呀?那谁是他的哥哥老大和弟弟老三呢?你们认识吗?想和它们交朋友吗?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最先认识它们,并和它们交上朋友!

2、在操作中提供乐学的条件。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我在教学公式、概念等时,除运用直观的演示方法外,更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也把圆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进行计算?接下来通过小组操作活动一:将圆8等分后进行剪拼;操作活动二:将圆16、32等分后进行剪拼。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S=圆周率π(3.14)×半径(r)的平方。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结协作的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设计课件辅助教学,能使静止的数学符号动态化、复杂的数学公式简单化、抽象的数学公式概念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学习过程生活化。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一课时,就充分运用了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资源,通过课件的展示,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了乐教乐学。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吝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真诚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是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相互融合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这个过程就无从谈起。学生的思维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在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不是急于给学生解答。因为也许可能会把问题弄得很复杂甚至偏离方向。教师在学生出错时,不要一味的指责他们,这样会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只要是他们认真思考得出的结果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功了。只要他们经常性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我们就应该给他们真诚的鼓励、真心的帮助、精心的呵护,这是他们前进的一种动力。

有的教师害怕学生出错也不能容忍学生出错,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点错误动辄批评指责,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更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至于学生对教师和学习都产生“敌意”。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在与事物作斗争中取得胜利的经验中发展的。一旦学生产生“敌意”,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再要修复学生自信心就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错误的纠正,学生的思维就会日臻完善,以至成熟。所以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的语言和鼓励的眼神,让学生在尊重赞扬的环境中成长。

创造条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能力

在前面说过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轻松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培养爱学乐学得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点滴做起,构建适当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用数学的能力。鸟能飞翔,是因为它有能飞的翅膀,人要成长,一定要有良好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

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篇3

关键词:数学;阅读;效应;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05-01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里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在新一轮课程的实施中,数学阅读教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作用,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数学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加强数学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笔者认为,数学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根据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和功能性,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小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自学能力。

一、阅读在预习中的效应

自主学习是一种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而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学课前预习,就是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给予学生独立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真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有两位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了一道题:用a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怎么搭?那么,搭a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这两位学生对得出的结果“不一样”而争论不休,最后求助于教师。有心的教师就争论问题组织了一次“问题讨论会”,把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题目中所需的火柴棒根数是:

1、4+3(a-1);2、4a-(a-1);3、3a+1;4、a+a+a+1;5、(2a+2)+(a-1)

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的表现,即“我要学”、“我能学”和“我如何学”。学生在预习中,就阅读中不明确的地方,整理出自己的疑问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或在讨论中解决一些低层次的疑问,提炼出较高层次的问题,同时教师则把学生的问题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教法中,逐一扫除解决,从而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二、阅读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往往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思维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如在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给学生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自己发现问题,3分钟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1、双曲线部分曲线会不会是圆弧?

2、为什么说双曲线有“两个分支”,有没有第三个分支?

3、有没有过原点的双曲线?

4、双曲线永远不能到达坐标轴,是不是在很远的地方与坐标轴平行?

5、在函数y=kx(k≠0)和y=kx+b(k≠0)中系数都有一定得几何意义,但书上为什么不提反比例函数 (k≠0)中的几何意义?

在新课程教学时,让学生提出疑问、发现问题正是课前阅读的目的。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问题信息后,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提问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二来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提问是有教学价值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而且可以作为思维的动力,推动思维的展开、运作,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的:“创造始于问题”。

三、阅读在复习中的体现

阅读理解类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新题型。该类题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往往需要先阅读较多的文字材料加以理解,然后再进行解答。阅读理解题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结、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因而教师在复习中要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同时应注意:(1)阅读材料时要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2)看懂过程的同时要注意挖掘数学思想和方法;(3)材料中的本质内涵、错因是解答要素;(4)除了模拟外,注意迁移发展,探索求新。

解密中考数学中的“阅读理解” 篇4

一、考情比照

近几年全国中考数学试卷中,涉及阅读理解型问题的试题每套都有,其特点有:

(1)全面性: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都有分布.

(2)创新性:考查数学思想方法、理论依据和方案设计等.

(3)综合性 :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类比能力.

(4)灵活性 :有的信息直接给出 ,有的隐含其中 ,有的众多知识的交汇编拟成题目.

(5)思想性 :体现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二、考题探源

1. 在往年中考题中探源

探索规律:71= 7,个位数字是7;72 = 49,个位数字是9;73= 343,个位数字是3;74 = 2401,个位数是1……由此可判断7100的个位数字是 __________.

[精析 ] 本题通过观察发现71,72,73,74的个位数字依次是7,9,3,1, 且当n取5,6……时, 个位数字按规律循环出现,有了这样的规律,问题不难解决.

2. 在高中数学中探源

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方程x2= -1在实数范围内无解 ,如果假想一个数记为i,并规定i2= -1,那么方程x2 = -1可以化为x2 = i2,则x = ±i是方程x2= -1的两个根 ,对于i具有如下性质 : i1 = i,i2 = -1;i3= i2·i = -i,i4= i2·i2= (-1)·(-1) = 1,i5= i4·i = i,i6= i4·i2=-1,i7= i4·i3= -i,i8= i4·i4= 1·1 = 1,……

(1)请你观察上述等式,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i4n+1= ______,i4n+2=______,i4n+3=______,(n为自然数 ).

(2)用i表示方程x2+ 2 = 0的根是 ______________.

[精析 ]本题关键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新知识、新信息,运用对比、模仿、迁移等手段加以理解和运算,此题既考查学生适应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的收集和迁移应用能力.

三、范例选讲

数学家们研究发现,弹拨琴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例如,三根弦长度之比是15∶12∶10,把它们绷得一样紧,用同样的力弹拨 , 它们将分 别发出很 调和的乐 声do,mi,so. 研究15,12,10这三个数的倒数发现 :,我们称15,12,10这三个数为一组调和数,现有一组调和数:x,5,3(x > 5),则x的值是____ .

答案:15.

四、预测与建议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初中升学考试的题型越来越新,测试范围越来越广,阅读理解型试题在中考试卷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常见题型有:

1 阅读新知识,研究新应用.

2 阅读新的数学公式,理解运用新公式.

3 在阅读理解解题过程中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阅读特殊范例,推出一般结论.

4通过阅读图表信息, 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图形性质.

2. 解答这类型试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

1阅读给定材料提取有用信息

解答阅读理解题,读题很重要,要注意情景、数据、关键语句、图表中蕴含着的大量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加工,避免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通过提炼信息,在头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2分析、归纳信息,建立数模

对阅读理解类题,理解题意要全面,避免想当然,要在看懂内容的同时,注意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意迁移发展,探索创新,其关键在于文字语言向数学语言的“翻译”和“转化”,包括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数表、关系式等.

3解决数模,回顾检查

在建立好数学模型后,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克服因侥幸思想带来不必要的失误.

3. 目前有很多学生对阅读理解型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理解题意,不熟悉问题背景,对已知的条件认识不全面、不到位,甚至认识有偏差、有错误,不能熟练正确地解决问题.

1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 平时要加强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

2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平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篇5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陈芳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重视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主要理念。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下面浅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阅读指导

课前阅读是指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关键的一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阅读指导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策略。例如:小学低段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老师可采取“演示性阅读”的方法,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通过提示与指导,带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高段学生,教师可采用“独立性阅读”的方法,放宽阅读时间与空间,通过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有个性地独立阅读,达到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效果。

二、课中阅读指导

(1)读图指导

读主题图是一个观察与转化的过程,是学生将生动有趣的图画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是将零散的数学信息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有思想地读懂图意,阅读中不仅要读懂显示性文字,更难的是要通过认真观察主题图读懂隐性文字。(数学教学论文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7 练习中的第五题,情景图中显示性文字为:这里有9 张空桌,35 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另一个隐含的条件:“每张桌子坐4 只小动物”,则需要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仔细观察、深刻理解才能获得。

(2)读题指导

读题是一个理解与分析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题时,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写一写”等过程全面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使思维得到升华。例如:人教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P56 练习中的第二题:一根绳子长19米,剪8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 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先引导学生读一读,理解题意后,反复推敲,深刻理解关键词句:“剩下的每2 米做一根短跳绳”,再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

最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桌交流达到迎刃而解的学习效果。

(3)读算式

读例题的解答算式是一个消化与感悟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例题算式,了解算式格式,感悟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4)读结语

读结语是一个归纳与提炼的过程。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结语,把分散的数学知识条理化、有序化、逻辑化、规律化、使学生能更精确、更深刻的记忆。

三、课后阅读指导

(1)读作业

读作业是一个反馈与反思的过程,是师生间“无声”的对话交流。但学生往往疏于看批改过的作业。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每次批改过的作业,发现问题并找出错误原因,对于不能找出错误原因的,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这样,通过对作业的有效反思,才能达到巩固新知、强化记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有强烈的收获感。

(2)读课外书籍

读课外书籍是一个补充与扩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依赖教材是不够的。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有效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数学阅读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阅读: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字家的故事等有关数学书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开阔视野。

总之,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指导,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数学课内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学生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让阅读与数学教学快乐同行,与学生的学习快乐同行。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58

不识“字”是二十世纪初的文盲,不识“现代科技符号”是二十世纪末的文盲,不具“自学能力”必将是未来的文盲。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数学化”,阅读早已不是文科的专利。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得阅读的,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是数学教师的职责。研究表明,不会阅读也就不能很好地学习,部分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的关键还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数学阅读方法——由表及里,形成习惯,发展能力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也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启示,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阅读对学生数学素养的真正形成十分重要。学生的数学阅读方法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不是短期形成的,需要持久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更不是一朝一夕之能及,需要讲究科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认为可经历解读数学“文字性的语言——符号化的语言——图式性的语言”这样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强化训练的过程,带着学生结合具体数学阅读材料去探讨适合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数学阅读文本,有效地进行自主解读。训练阅读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以“问”导读——给定阅读重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逐步形成能从材料中自我提炼重点的能力。如“负数的认识”可在导读题之下,去除教材中上与下、高与低、轻与重等表面的信息,求得正负相反的实质。

以“动”带读——这是种独特的数学阅读方法,学生一边品读材料,一边采用画、量、折、做、试、拼等动态的阅读方式,透过字面深入思考。如“三角形的认识”以画、拼的动态阅读可以明了图形的基本特征。

以“比”细读——引导横比、竖比,让学生在阅读中细细品味,加以甄别,建立关联,求得深化理解。如“比的基本性质”用比读的方法,可以建立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关联,求得理解的“通透”。

以“议”共读——组织共读,进行协作阅读,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迪,进行思维,甚至是错误的碰撞。如“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用议读的方法就容易发现其规律。

数学阅读方法的训练过程也可概括为“见字是字——见字是意——见字是理”的逐步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当然对于符号、图式这些数学语言也应是一样)。

二、自主阅读数学教材——由厚到薄,悟得精髓,发展思考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认为:要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材的阅读。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权威专家与一线骨干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自身特点等诸多因素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现在的教材也越发呈现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留空”之妙笔,这给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空间。自主阅读,对一个课时来说,要将内容薄至一种公式、一种性质;对一个单元来说,要将内容薄至一个算法、一个策略,对整个教材来说,要将内容薄至一张知识网络图,乃至是跨年级的知识框架。对于单一内容的教材,好比大树,它的由厚到薄的阅读可历经三个阶段,并各有重点:

课前感性自读——削枝强干。课前的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先期“下水”,用数学的眼光去除教材中非本质的“叶”,筛选出自己上课应关注的“干”,这或是已经理解的圈点,或是“愤悱”之态的疑问,或是不解之惑的求通。初读之后,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上课的效率自然会很高。自读速度,基础好的或许一遍即可,基础差的可再读,再再读,这样也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同一个教师用同一个预案进行同一个速度传授,给基础差些的学生带来的更差的可能。

课中知性共读——去皮留骨。数学阅读是一种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得将教材内容同化、顺化、理解和记忆,而数学教材浓缩、简洁,所以光有感性的自读是不够的,课堂教学应改变学生远离教材的弊病,课中得再次品读。一是将学生已经普遍理解的,加以多元思考和交流,促进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能主动多思多想;二是将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内容,拿出来让学生共读,交流心得相互启迪加以疏通,拨开云雾见青天,促进学生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三是将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解之惑或隐含在知识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方法,进行辅导式共读,猛攻“拦路虎”,帮助学生去掉知识和方法的表皮从而见到真骨,提高学生动态阅读教材能力。

课后反刍再读——去骨寻根。多数数学教材,历经自读和共读应该是能顺利理解的,但学生适时反刍还是必要的,在反刍中不仅要再忆精要的知识、方法、思想这些“骨”,更要反刍获得这些“骨”的几番阅读历程,寻出埋在其下的“根”,甚至能通过此“根”建立与那“根”的积极关系,这才是数学阅读的最高境界。这样既促进及时消化,又在反刍中促进对自我阅读历程的反思。当然,对于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多次反刍,并主动寻求他人阅读的支持,持久努力,是一定能逐步“脱贫”的。

三、自由阅读课外书籍——由薄到厚,拓展视野,发展素养

在终身学习的社会,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逐步形成。阅读数学教材如只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仅是着眼当前之举。放眼长远,数学阅读还应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等课外材料的阅读,将学生从阅读教材中获得的方法和体验延伸到课外书籍中去,让“由厚到薄”的数学教材,因为课外阅读的量和质的增加而又“由薄到厚”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数学视野,与教材阅读相得益彰,更能发展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数学课外阅读主要有:

阅读数学科普。数学科普读物,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故事为载体,融数学原理与科学常识为一体,亦图亦文,通俗易懂,妙在其中,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数学应用的意识,提升了数学思考的能力。张景中院士的“数学小品”《数学家的眼光》等,就是学生爱不释手的精品读物。《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小灵通》更常刊载数学大师的智慧之作,抑或同龄伙伴的童趣之品,都为学生进行数学科普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和空间。如数学的“对称”与春联中的“对仗”是相通的,“狼、羊、白菜过河问题”体现的是小学生所能理解的“统筹安排”思想。

阅读数学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显著标志”,这其中也当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现在的教材已经让数学文化走入每册教材,但量还是不够的,大量的内容需要链接课外。阅读数学文化,就是要让学生在品读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感知社会进步与数学发展的关联。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足以让学生佩服和自豪,“杨辉三角”能让学生欣赏到数学无穷的魅力。当然积极选读国外的优秀数学文化史料,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积极有效开展数学阅读,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步达到了读、能读、善读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亲近文本时能拥有一个数学的心境,在拓宽视野时拥有一双数学的慧眼,在发展心智时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

例谈中考数学中的“阅读理解” 篇7

一、考题探源

例题1.探索规律71=7,个位数字是7;72=49,个位数字是9;73=343,个位数字是3;74=2401,个位数是1,…,由此可判断7100的个位数字是________.

精析:这一类阅读理解题往往给出了具有某种规律的一组信息,我们应注意分析并找出这一规律,再把这个规律用于解题。本题通过规察发现71、72、73、74的个位数字依次是7、9、3、1,且当n取5、6、…时,个位数字按此规律循环出现,有了这样的规律,问题不难解决。

例题2.阅读理解:对于任意正实数a, b,因为.只有当a=b时,等号成立.

结论:在 (a, b均为正实数)中,若ab为定值p,则,只有当a=b时,a+b有最小值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若m>0,只有当m=________时,有最小值________.

思考验证:如图1, AB为半圆O的直径,C为半圆上任意一点 (与点A、B不重合) , 过点C作CD⊥AB, 垂足为D, AD=a, DB=b.

试根据图形验证a+b≥2姨%ab,并指出等号成立时的条件.

探索应用:如图2, 已知A (-3, 0) , B (0, -4) , P为双曲线 (x>0) 上任意一点, 过点P作PC⊥x轴于点C, PD⊥y轴于点D。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并说明此时四边形ABCD的形状.

答案:阅读理解:m=1, 最小值为2.

思考验证:当CD等于半径时, 等号成立.

探索应用:S四边形ABCD有最小值24,此时,P (3, 4), C (3, 0), D (0, 4), AB=BC=CD=DA=5,所以四边形ABCD是菱形.

二、预测与建议

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 初中升学考试的题型越来越新, 测试范围越来越广, 近年来, 阅读理解型试题在中考试卷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常见题型有:

(1)阅读新知识,研究新应用;

(2)阅读新的数学公式,理解运用新公式;

(3)在阅读理解解题过程中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4)通过阅读特殊范例,推出一般结论;

(5)通过阅读图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图形性质。

2.解答这类型试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阅读给定材料提取有用信息;

(2)分析、归纳信息,建立数模;

(3)解决数模,回顾检查。

3.目前, 在初三年级中, 有很多学生对阅读理解型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遇到实际问题, 往往不理解题意, 不熟悉问题背景, 对已知的条件认识不全面、不到位, 甚至认识有偏差、有错误, 因此, 不能熟练、正确地解决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年龄结构有关, 也与我们平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有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创新能力。

(1)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要加强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渗透联系实际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2)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能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应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从问题情境到数学建模再到解决问题和应用拓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4)注意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及与高中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只是涉及数学的一招一式,可能涉及到其他知识与能力,应用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读书,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归纳,学会抽象和概括。

试论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8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

自学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特别指出教师 “要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正是由于数学阅读具有上述重要作用,而且这些作用中有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同一般阅读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因素,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数学阅读又不同于一般阅读,认识这些,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的交融,这就决定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材料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并加以理解,才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含义,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 就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符号的精确含义。数学语言表述形式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 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借助逻辑推理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所以逻辑性是数学语言不可或缺的。

数学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阅读内容上,更要通过数学阅读,对教材中提供的 “原材料”进行加工,通过抽象、概括、分析、 综合、归纳、猜测等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再加上数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数学教科书的编排特点,使得数学阅读必然不同于普通阅读,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和策略。

所谓主动阅读,就是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运用归纳、 推理、概括等方法,主动通过思考去推断出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阅读课本上给出的这个结论,课本上的结论仅作为自我概括或预测结论的一种规范化的修正。因此,这种阅读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归纳、综合、概括、猜测、预见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这种阅读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去“做数学”,从做中主动获取知识。

如数学证明的阅读,应采用主动阅读:(1)看完定理内容后不看证明,而是分析一下定理条件、结论及可能的证明途径和方法,试着证明;(2)若证明出来了,再阅读课本,并将自己的证明与之对照,方法相同,依照课本过程修正自己的证明,从中吸取经验;若思想方法不同,试比较优劣;(3) 若证明不出来,就阅读课本证明,但也不是一口气读完,可在适当地方暂停,再启动思维,试着完成后半部分的证明。

因此,在数学阅读方法指导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在适当地方暂停下来,进行主动思考,力求做出一些个人猜测、估计,养成主动式阅读习惯。所谓适当的地方是指如下醒示语处“:根据…… 可以归纳得出……”“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就是”“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想一想,……?”“一般的,有”等,以及概念定义后对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公式和定理等给出后的主动探证,例题内容读后的自主分析,解证过程中某一步的思索等。

摘要:从数学本质及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阐述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并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独特性解析,将数学阅读与普通阅读进行对比,解释数学阅读的特殊意义,从而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篇9

一、失衡:分析当前“数学阅读教学缺失”的现状

缺失现象一:阅读教学中被遗忘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总有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 解题能力差, 真是“题读一半就解题”, 原因就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多数老师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不需要花时间去进行阅读.课本已经成为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

缺失现象二:阅读教学湖光掠影, 蜻蜓点水.在笔者所观察到的仅有几次熟悉的阅读中, 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上, 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 浮光掠影, 草草而过, 读不出要点, 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髓, 更读不出问题, 读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

二、追问:探究“数学阅读教学缺失”的深层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阅读应该是语文课的事.一提到阅读, 人们联想到的通常是语文教学中的读文学名著, 品美文妙句.对于一节只有40分钟的数学课, 如果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花费了时间, 倒不如让学生做些练习, 这样比较“实惠”.无论是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及平时的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深入浅出, 娓娓动听地讲解, 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 之后进行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沦为习题集.教师对课本的关注度降低了, 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 数学的教科书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练习本.

三、反思:数学阅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价值

数学是一门学科, 也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语言.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离不开阅读, 阅读是人类吸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数学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 它能锻炼人的思维, 数学课离不开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数学化, 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 特别是解决问题的学习, 由图到意再到题, 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能力弱, 加之“解决问题”都是由生活实际加工而成的, 它既保留了一些生活用语, 又添加了一些数学术语, 有时还会有一些干扰因素 (答案不唯一、多余条件等) , 容易造成解题的失败.在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阅读的同时, 数学课程改革也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感的培养、数学自学能力的积累都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以及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打破“讲练”单一的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读、讲、练”的教学流程, 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让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真正体现数学阅读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四、对策:数学阅读的教学途径

对策之一:课前让学生初读

课前让学生初读所学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感知教材, 从中对新知有个初步的认识, 能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

一、二年级, 要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读、自上而下的读.

三至六年级初读的具体要求:

1. 目标:初读的学习目标是识记, 留下印象.

2. 方法:边读边记, 了解.多表现为自学 (预习、复习) 、简单的练习或作业.

3. 效果:

(1) 输入 (记忆) , 将某些知识信息准确输入信息库 (记忆) . (2) 学会, 能对某些知识的内容进行识别和记忆 (3) 尝试课本中的“试一试”.

4. 注意点:

(1) 课本中的主题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初读要准确, 要发现问题. (2) 防止似是而非, 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计算方法. (3) 防止将初读当作任务, 教师要求预习就粗略地读一遍完成任务, 明确初读是深入、探究学习的需要.

对策之二:课上让学生细读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教学, 特别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学生要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穿针引线, 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知识网络.

细读的具体要求:

1.目标:就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就是将初读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内化. (1) 理解题意. (2) 问题的提出. (3) 解题方法、策略、步骤及思想方法透析.

2.方法: (1) 带着问题读主题图. (2) 读卡通语. (3) 读解题过程. (4) 读注释和结论.

3.效果: (1) 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 (2) 学会学习. (3) 会独立解决问题.

细读是在初读的基础上使其对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豁然冰释”, 使自己的心情“轻松和谐、自驱激励”, 用所读理解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时“手解千难”.

4.注意点:防止生搬硬套、盲目对号.

对策之三:课后让学生研读

如何使学生数学阅读有厚度与广度?适度的多维拓展很有效.多维拓展必须立足文本, 采用研读的方式:一可借助于联想, 向深处和广处思考、拓展, 引领学生超越文本;二可联系“你知道吗”适当扩展阅读一点数学常识、故事.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的“你知道吗”“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等.要注意的是, 阅读拓展必须立足基础, 重在培养兴趣, 发展学生思维, 但不可一二一式地齐步走;拓展需要有老师的指点, 但又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材料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一、阅读材料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对中学生而言, 走进多彩的数学世界后, 他们充满了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望, 除了书本中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和教师组织的动手操作、实验外, 其实学生还想了解自己身边的数学.如他们去商店买书或买学习用具时, 服务员只需用电脑轻轻地扫描一下书本或学习用具的条形码, 商品的名称、序号、价格等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全部记录并打印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学习了《生活中的数学》内容后, 就懂得了这是因为商品的条形码, 也可以说是商品的“身份证”.商品的条形码是由“条”、“空”及对应数字字符“码”组成的, 它可以表示商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等信息.如数学课本的条形码中“9771671216014”, 它的前8位数字是厂商识别代码, 接着的4位数字是商品项目代码, 是各个厂家根据不同产品进行的编号, 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这是由前12位数按一定公式计算得出来的.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信息后, 对商品的条形码、书本条形码会更感兴趣, 也明白了服务员的电脑扫描技术给商场工作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加向往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

二、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归纳数学知识

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 如果早晨天空中有棉絮状的高积云, 那么午后常有雷雨降临, 于是归纳出“朝有破絮云, 午后雷雨临”这条谚语.在数学里, 我们也常用这种方法探求规律.例如, 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它内部的n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 能把原三角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呢?通过观察、比较, 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 三角形内有一个点时, 分成的三角形有三个, 三角形内的点的个数每增加一个, 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增加两个; (2) 三角形内的点的个数×2+1=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 (如1×2+1=3, 2×2+1=5, 3×2+1=7) .于是猜想:当三角形内有n个点时, 原三角形被分成 (2n+1) 个三角形.像这样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 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这类现象规律 (提出猜想) 的思想方法称为归纳.当然这种猜想有时是正确的, 有时是错误的.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互相交谈时, 常常有人在列举了一些现象后, 说“这 (即列举的现象) 说明……”, 其实就是运用了归纳的方法.你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吗?

三、阅读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阅读,数学教学中的一朵奇葩 篇11

关键词:数学阅读;多元开放;成长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55-02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播撒阅读之种

与文学故事相比,数学阅读素材没有动人的情节更缺乏鲜艳的色彩,学生一般不会自发地对其产生兴趣。数学没有吸引儿童兴趣的外表,于是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营造书香氛围,感受阅读乐趣

浓厚书香氛围的营建,是学生产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基础。譬如在教室两边墙壁粘贴“读书标语”、“名言名画”等,像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狄德罗的“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寥寥数语,既营造出了浓浓的书香氛围,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再如,在教室的一角开辟“数学园地”,内容都是学生亲自开垦出来的,是从他们平时撰写的数学学习体会、数学小故事、数学趣题赏析、我欣赏的数学家……众多作品里精心挑选出来的“佳作”,当然在考虑作品质量的同时又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示的机会,园地内容一般两个星期更新一次。每个月,学生还会从自己本学期的所有作品中挑选出满意的,制作成一份数学小报在全班展示,班级再制成“数学展板”在年级部乃至全校展示。通过此类活动的创设,不但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开阔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二)创设多彩活动,体验阅读趣味

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是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譬如举办“数学故事会”,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数学故事,并在全班交流评选出“最吸引人的数学故事” “我最喜爱的数学故事”……孩子的收集能力、演讲水平还真不可小视,更有甚者自编自创自演,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还开展“数学科普知识竞赛”、“数学小报评比”、“数学趣味阅读比赛”“我是预习小能手”等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活动,并鼓励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鼓励帮助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巧借特色课程,激起阅读热情

学校每天安排了10分钟的特色课程时间,年级部数学组确定活动主题为“数学阅读与欣赏”。这个时间段师生共同欣赏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品味数学名题介绍、了解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对数学感到亲切有趣。一次我和学生一同欣赏了《数学的童年》后,有一个学生悄悄地走到我身边:“老师,我觉得古代数学真有意思!”,能在学生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这正是10分钟短课的特色所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从而激起对数学的热情,并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二、掌握方法——扎下阅读之根

读书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进行课内阅读应做到:

(一)多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课内阅读时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譬如引领学生与有关概念对话时,可借助“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合适吗?”“能举出正反例吗?”“倘若用自己的语言该如何叙述呢?””等等来理解。经过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有助于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进行数学课外阅读必要时也需做到精读。

(二)多动手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譬如可以动手做标记,学生尝试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可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再如动手去操作,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数学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蕴蓄的信息,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在进行数学课外阅读时还可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有用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摘抄。

(三)多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边读边思,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各具千秋,如果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提升思维的目的。于是,要进行适时引导,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更助于阅读能力的调整和提高。

三、多元开放——绽放阅读之花

在学生有了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应采用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放数学阅读的空间、时间。

(一)专栏设置——建立“数学阅读小屋”

数学阅读不仅仅包括数学课本的阅读,还包括数学科普知识等课外材料的阅读。我们在“数学园地”下方设置了“数学阅读小屋”,里面的书籍来源渠道:有学生自己订阅的相关数学课外书籍;有学生定期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阅读书籍;还有向学生推荐的学生阅读网站。

(二)练习关注—— “练习中穿插阅读理解题”

在数学练习中巧妙地设计数学阅读理解题目,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悄然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资料储备——“我的日记我做主”

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活动、不同的想法、收获以及看到的一些数学现象,还有的记叙自己异想天开的质疑和创造性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过程等。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养成了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储备写作素材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四)时间保障——“校内校外常阅读”

除了每天的10分钟特色课之外,每周两次的数学早读课,中午30分钟的阅读时间,学生都会沉浸在数学阅读之中,充分享受着数学阅读的快乐。另外,还通过家校合作,由家长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氛围,进一步拓展了数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四、体验成功——结出阅读之果

我借助“成长记录袋”将孩子的自我反思、生生互评、教师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学生充分经历过程性评价,享受其间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幸福。

(一)每月一评,自我反思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一月一次的成长袋评价活动。成长袋里收集着学生的“数学小报”“预习记录单”“数学日记”,大家还用各自喜爱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在“数学故事会”、“数学科普知识竞赛”、“数学小报评比”、“数学趣味阅读比赛”“我是预习小能手”等活动中的表现,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及不足,畅想后续活动中的新表现。有的学生把作品用蓝丝带和红丝带扎起来,其中用红丝带扎起来的是自己认为更为满意的作品。

(二)展示作品,同学互评

学生将各自的成长记录袋带到教室里,其他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打开,互相欣赏、交流,并分别对作业、作品、记录卡上的记录等予以评价,对其好的地方予以赞扬、欣赏和学习,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希望。此时教师适时地参与评价,并将好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或年级部的展示板上,学生在展示自己收获同时,体验着数学阅读带给自己成功的快乐。

(三)家校联系,促进发展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成长记录袋交流展示会上,家长通过翻阅孩子的成长记录袋,用发展的眼光综合地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待孩子的潜力,并在教师制作的家校联系单上写上评语、提出建议及期望,激励着学生更好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中。

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篇12

关键词:选,到,读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寒窗苦读的中学生,许多人步入了高中这一人生中的重要学习阶段,高兴地分别接触到高中里门类繁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 然而,不少在初中阶段的高才生,进入高中之后,常常感到许多地方不适应,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那么从初中到高中在学习方法上有何变化呢? 如果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较初中阶段有一个质的飞跃,则它主要体现在自学能力的提高. 尽管在初中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习的科学知识,无论是质或量上都比初中高了一个层次. 就数学知识来看,它已转向变量数学的纵深方向,接触到近代数学和现代数学的不少抽象内容; 就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上来看,由于这时的青年学生智力发展已逐渐成熟,更需强调通过学习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更何况“自学”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云集着千千万万的高才生,他们更迫切地期待着培养和发展其自学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形成自学本领呢? 我认为应主要训练自学“十会”: 一会独立读书,二会能进能出,三会错中取胜,四会精力聚焦,五会自选课题,六会自寻资料,七会解决问题,八会博采众长,九会合理用时,十会自我评价.

在此我只谈———如何学会独立读书.

1. 恰当选择用书. 自学一门课程时,常常会遇到不少同类型的书,如《高中数学练习》就有十几种之多. 东读一本, 西看一册; 见本新书,弃旧图新; 读书虽多,支离破碎; 缺乏完整,思想不清; 读来翻去,不知所云. 因此,选书必须恰当, 选中务必精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当前的水平、学习时间的长短等等来选择书. 比如普高的学生学高中数学时,应以教师选好的教材为主要读物; 有余力亦可选用内容详尽、原理清楚的其他书籍配合阅读. 若对单招的学生只求掌握一般内容但还需要掌握和自己专业有关的数学知识. 若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方向深造的更高要求,就得选择在该专业方向上认为是比较经典、基础宽厚和观点比较现代化的专业书籍来精读.

2. 选好读书模式. 读书有两种模式: 一是“购货式”,即阅读者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作代价,用以索取书本中所含的信息; 另一种是“研究式”,即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读书的内容、范围,将粗读与精度相结合,并深入钻研、探索,直到问题圆满解决为止. 研究式读书能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使读书的价值在“用”中显现,这是一种最能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最易取得最佳学习效益的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

3.“眼到、心到、手到”. 阅读数学书时,由于其学科特征,离不了计算、画图、推证. 因此,自学数学绝不能偷懒,务必做到眼看、心思、手写( 或算或写) ,不要像看小说那样看书,而要像徐特立老人告诫我们那样: “不动笔墨不看书. ”读书“三到”之中,心到为本. 心到必注意集中,专心思索,伴随眼看手算,必促进理解,加深记忆,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 用心做好“三读”: 粗读、复读、精读

对于选择好的精读教材,自学时要采取粗读———复读———精读的良好独立读书程序.

第一,粗读———浏览全书,掌握概貌. 为此必须以较快的速度,迅速浏览. 看书时,应先看目录和前言、编者的话等,以了解书的章节大意. 阅读正文时,从默读逐渐加快眼的视力速度,以加强大脑皮层上视觉区的神经兴奋,直接以文字、数学符号作为信息传入脑的视觉区,既加快了阅读速度,又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粗读中,重点在于了解书的概貌,掌握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理,学会初步的运算和论证. 阅读进度可以配合教学进度阅读,也可以按章、按篇划单元阅读.

第二,复读———弄清结构,掌握思想. 阅读数学书,重要的在于弄清书的结构,了解全书的系统和来龙去脉,掌握它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复读阶段十分重要,它要在初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扫清留下的障碍. 此阶段建议采取“追、疑、补、记、注”的对策.

所谓“追”,是指重点追读和思索书中的关键、难点. 要深入思考基本概念的意义、作用; 加强对重点问题的演算和论证练习,从而把握有关原理、命题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回头追读难点,扫清知识障碍.

所谓“疑”,是指质疑,就是说在自学过程中,要学会“自疑寻答”.

所谓“补”,是指补上你学习中的知识空白. 学习,特别是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事先把需用的基础知识都准备好; 相反,恰恰是学而知不足,用方知补缺. 那么,你就采取缺啥补啥,补到够用即可的方法,必能助你学习.

所谓“记”,是指在自学中做记要. 要读书记要,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为后继的学习垫牢基础,更可培养索取知识的动手能力. 写读书记要的方式多样,常用的方法有摘记原文、写概要笔记、列表对比摘要、小结式摘记等等. 这些都将对你的自学增加补益,从中亦可看出自己思想深化的过程.

所谓“注”,是指自学时在书的“天头”“地脚”、空白处加批注. 这种批注,可以是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体会,也可以是“慎读”“审视”、思索后提出的疑问,也可以是空白知识的补充、易忘公式的记载,也可以是对书中某问题的评价及个人的创见,等等. 读书批注,是自学深化的过程,也是破除对书本的“迷信”,发展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持之以恒,大有裨益.

第三,精读———深入思索,激发创见. 经过各章、各篇的粗读、复读以后,应该说基本上已掌握了该书的结构和知识体系,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任何一本书中的知识都并非尽善尽美; 一本书尽管编得再好,也不是就没有不足之处. 因此,尚有许多东西值得推敲、玩味,尚需进一步深入思索.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下一篇: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