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阅读素质教育

2024-10-13

物理阅读素质教育(通用3篇)

物理阅读素质教育 篇1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 重视学生读书,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能力, 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是当前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的、基本的工具。因为教材体现了物理科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及技能和研究方法, 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物理学习的全过程 (即课前预习, 课内听讲, 课外复习、练习、考试, 试卷分析与评讲) 中, 学生都不能离开教科书。同时, 学校学习, 尤其是课堂学习, 在时间、空间、知识范围和深广度、智能培养与训练方面, 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 科学知识急剧增加, 今后将面临很多需要认识、探讨、分析和解决的复杂问题。这就使得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有了读书能力, 学生今后可以从工作需要出发, 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本中去寻找和猎取大量必要的知识。只有这样, 才算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终身受用。就眼前来说, 物理概念抽象, 规律公式繁复, 而高考对学生“双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很高, 要求学生会读书, 也是解决物理难教难学这一长期困扰广大师生的老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 常见学生在阅读时出现“四不”现象。

读不惯:学生开始学物理, 由于不了解物理学的特点, 常常认为学物理就是背公式, 做习题, 只要完成了作业就万事大吉, 不习惯阅读课本内容。

读不细:阅读时, 有的类似看小说、翻连环画, 一晃而过, 不加思索;有的用朗读语文、外语的方法来读物理, 死记硬背, 不重视将现象与概念、规律联系起来, 阅读之后, 收效甚微。

读不懂:一开始阅读物理, 由于方法不当, 常常现象与概念脱钩, 便感到读不懂, 产生倦怠情绪, 以致觉得物理难学。

读不实:好动好奇是现在的高中学生的特点之一, 因此导致注意力不持久, 兴趣易转移, 使阅读流于形式, 收不到实效。

针对这些现象, 在教学中, 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 因材施教, 可采取以下阅读课文的基本程序:

(1) 首先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条理。课文大致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想要探讨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 抓住重点, 反复琢磨。概念和规律作为第一节内容的重点, 要真正理解它们的物理含义和使用条件, 有时对一个概念或规律要逐字“咀嚼”。对于重要的地方, 可采用眉批和标注的办法, 以加强认识, 帮助理解。

(3) 看完后归纳、总结, 形成体系。只有形成了知识体系, 才能融会贯通, 牢记于心, 使知识得到升华。

这一基本程序要与通常用的“三读法”结合起来。

通读:上新课前, 要求学生预习, 通读新课内容, 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 不忙于解疑答题。阅读中, 了解哪些是新内容, 对概念和规律要用着重号标出, 疑难地方作记号。

细读:要求具体地将现象和概念、规律等联系起来, 细致地逐句阅读, 弄清其内涵、外延, 明确逻辑联系, 对抽象难理解处反复多读、多思, 并同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对比, 抓住实质识记, 以了解知识的脉络。

精读:做到弄清重点字句, 懂得术语含义, 能把来源于现象的概念、规律活化, 达到见“物”能明其“理”, 知“理”能联其“物”, 能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精读关键字句, 以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楞次定律是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重要规律, 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 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中关键词是“总是”、“阻碍”、“变化”。“总是”指出了楞次定律适用于任何电磁感应现象, “阻碍”不是“阻止”, 并说明“原磁通”增大时, 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原磁通”减小时, 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课文阅读指导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 答疑性阅读。即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从中解答疑难。一边看书, 一边圈画重点句子, 一边做笔记。最后大家讨论, 解决疑难问题, 再整理成笔记。

第二, 示范性阅读。对于比较难以看懂的课文, 教师给予示范性阅读。如《光子说》一节, 可逐段阅读, 逐段解释:第一段, 经典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实验规律上遇到的矛盾:第二段, 光子说的提出及光子说的内容;第三段, 光子说解释了第一、第三个实验规律;第四段, 光子说解释第四个实验规律:第五段, 光子说解释第二个实验规律, 特别对于光电效应方程, 如何从能量守恒出发, 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叙述, 并将其变形。通过较详细的阅读解释,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 预习性阅读。对于重点课文要抓好预习性阅读, 如对《表征交流电机的物理量》、《光的干涉》、《光电效应》等课文, 要求学生通过预习阅读, 列出提纲。上课时, 抽查同学们所列提纲, 请几个学生向大家公布自己的提纲。然后, 再让大家讨论取得较一致的意见, 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课文的重点。

第四, 复习性阅读。即抓紧系统复习性阅读。每章学完之后, 全面整理阅读课文, 然后编织知识网, 做小结。

实践证明, 学生的读书能力随着知识的增长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生的成绩也得到切实的提高, 同时也会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阅读能力 篇2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 而兴趣和动机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要激发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兴趣, 使其产生阅读动机, 并对他们进行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和训练。

1.抓好课前阅读, 就是通常所讲的预习

对于预习, 我们绝大多数物理老师都非常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而难以坚持。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必须十分注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从而使其产生阅读动机。

在给学生布置阅读预习时, 我常常是在课要结束的两三分钟内,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 在授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节课的最后, 我用录音机播放出几段不同而同学们又都很熟悉的声音, 问学生应如何区分这些声音, 请他们于下节物理课之前阅读第二节, 试着自己去找到答案。

随着学生预习时阅读动机的稳定, 我常常是对照某节知识内容, 拟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在预习时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阅读, 并在下节课检查预习情况时尝试让学生先回答这些问题, 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比如, 在预习“怎样描述运动”这节课时, 我给学生提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叫机械运动? (2) 什么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否可以任意选择? (3) 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 阅读效果便会进一步提高。

九年级学生进行预习时, 大多数学生已不再需要教师强调或给出阅读提纲了, 因为他们已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这时我要求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后, 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来, 供课堂上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2.辅助课堂阅读

在课堂上适时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 可以是学生经过探究实验后, 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 再通过阅读课文得出结论;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叙述较复杂的段落给予分析和解释。例如, “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一节课是通过探究得出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咬文嚼字地阅读这一段文字, 使学生深入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原理的实质。课堂阅读是课前阅读的一种延伸, 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主要途径。

3.指导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学生课后复习小结教材内容, 查阅其他相关资料, 并完成作业的一种阅读形式。从时空范畴来看, 课前和课后阅读都属于课外阅读, 但它们却有目的和效能上的不同, 指导学生课后阅读往往不能引起物理教师的足够重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 要求学生一方面要重视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另一方面要写阅读笔记。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益。

当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前、课堂和课后阅读时, 他们就会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物理教材中有对现象的描述, 也有对动手实验活动的介绍;有对物理规律的分析概括, 也有对定量计算的逐条罗列。在表述方面, 既有语言描述, 又有公式图表和插图照片。阅读物理教材, 既要读懂文字插图表达的意思, 又要理解数学符号和公式的含义, 还要弄清图表反映的物理事实和规律。所以, 学生阅读物理语言时, 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能事倍功半。

1.阅读不同物理语言的方法

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 描述的是物理概念、规律及其应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让他们养成推敲文字的习惯, 可引导他们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关键词。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中“或”字的含义、“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电压”中的“不高于”的含义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符号语言, 是用符号、数值和数学式的推演来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可引导学生尝试着把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 从而加深对符号语言的认识。例如, 把“ρ铝<ρ铜<ρ铅”译成“钢的密度比铝大, 比铅小”;将“I=U/R”译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把“g=9.8N/kg”译成“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图象和图表语言能形象直观、简单明了地表达物理概念, 是反映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 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图象所反映的物理事实, 公式图表所反映出的物理规律。

2.写阅读笔记的方法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 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理解记忆, 还要做笔记, 做了笔记才能加深记忆。写阅读笔记的方法很多, 有画线圈点, 有眉批注释, 有归纳小结等等。就物理阅读笔记而言, 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时直接在课本上画线圈点, 眉批注释,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和规律, 或其中的关键词找出来, 引起注意;或是把自己还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 引起注意;也可把自己对概念或规律的理解进行注释。在课堂阅读时, 我要求学生经过探究实验活动后, 把归纳得出的结论填在课文的相应处, 并完成问答或填空;在课后阅读时, 我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一是要写下对章节的归纳小结;二是要记下查阅报刊、浏览网页时获得的物理知识和信息。

三、引导学生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进行阅读时的兴趣难以持久, 动机容易丧失, 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挫折时更是如此。所以,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

1.让学生尝到阅读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管是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还是在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还是在课后阅读后让学生汇报心得体会, 教师都要从实际出发, 以生为本, 多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 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2.在布置作业或进行单元训练时千万不要太难, 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

我们老师不要太吝惜分数, 要让学生从得分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就会有通过自主阅读获取物理知识的动力。

3.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化为自学能力

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篇3

一、培养学生物理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1. 培养学生物理阅读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改的主要目的, 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改强调要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

2. 培养学生物理阅读能力是物理学习的需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初中物理中, 许多物理用语、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都要求学生掌握, 学好这些内容, 离不开学生的阅读与记忆。初中是学生接触物理和走进物理世界的第一步,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须培养他们的物理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

1.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在组织学生阅读或布置阅读任务前, 可给学生讲故事或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从而创设一种情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喜欢物理, 热衷于物理阅读。

2.启发鼓励, 树立阅读信心。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进行阅读时, 兴趣难以持久, 动机易丧失, 特别是阅读过程受到挫折时。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 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

(1) 让学生尝到阅读获得成功的喜悦。不管是课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还是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或是课后阅读以后学生汇报心得体会, 教师都要从实际出发, 以生为本, 多给予引导启发, 多给予肯定鼓励。

(2) 促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化为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 教师要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把阅读学习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逐渐减少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变成为自学能力, 发生质的飞跃。

三、抓住关键, 培养阅读习惯

将课堂阅读贯穿于物理教学中, 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一位爱读书的教师, 他所教的学生也会喜欢读书。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示范, 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抓好课前阅读环节。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时, 我常常是对照该节知识内容, 拟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展开阅读, 而在下节课检查预习情况时, 就尝试让学生先回答这些问题, 然后进行新课教学。

2.抓好课堂阅读环节。在课堂上适时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 可以是学生经过探究实验后, 进行分析比较归纳, 再阅读课文得出结论, 将结论填写在课本上;对课文中叙述较复杂的段落教师要给予分析解释。

3.抓好课外阅读环节。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 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石, 是学生跨进这门学科的导航器。但是, 要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还需要学会课外阅读和网络阅读。因此, 教师必须抽出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四、指导引领, 教会阅读方法

1.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 也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动力。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之前, 要明确阅读目的, 列出解决问题的提纲, 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阅读, 在学生阅读后回答,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在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后, 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内容, 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间展开讨论, 归纳知识重点, 教师做最后的总结补充。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动笔, 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和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在学生阅读时,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读的时候, 指导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摘抄等,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读法。学生阅读时, 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避免形式单一、千篇一律的阅读, 从而抓不住内容的主次。

(1) 简单内容粗略读, 对生活中熟悉的知识, 或已经学过的内容, 在读的时候应一扫而过, 从而节约阅读时间。 (2) 概念原理着重读, 在物理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阅读关键的字词, 从而让学生在概念、原理的学习中理解更准确、更完全。 (3) 重点、难点反复读, 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要让学生反复去读, 直到理解为止。这样学生才可能理解和应用它们。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 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因此, 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 培养其阅读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阅读能力是物理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 教师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物理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物理资料, 获取物理知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扩大知识面、形成用物理的观点去解释各种现象的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物理,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云中.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上一篇:运动参与兴趣下一篇:中油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