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2024-06-17

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精选12篇)

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篇1

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教育的过程, 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 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 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 是学生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过程。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教育创新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首先, 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地位和作用,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质疑, 勤于思考, 开动脑筋, 合理想象。语文教师不是语文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要尽可能多的研究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组织语文研讨活动, 引导阅读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帮助、参与、评价的作用, 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探索、积极合作。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 教给学生预习, 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善于总结和归纳, 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 要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 建立新的评价观念,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同时要让学生随时体验到学习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二.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 信其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 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选播《三国演义》片段, 视频中的插曲刘欢苍凉悲怆的倾情演唱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内容的情境和气氛中, 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和探究的积极性。另外, 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事实证明, 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气氛才能活跃, 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创设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创设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平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 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创造型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比较、抽象、概括, 然后对某种事物、问题和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 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 就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思维活动发生质的飞跃, 从而使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老师做到:首先要摆脱教材和教学参考的束缚, 推陈出新, 大胆改革, 精心设置课堂提问, 促进学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是打破传统教学, 创设学生质疑的环境和条件,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如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题, 引导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另外, 组织主题阅读论坛活动和课外阅读辩论会, 开辟论坛网站, 增加交流和辩论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善于创新, 锐意改革, 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 以新视角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发展创新思维,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篇2

张雅茹1,徐春江2

(1.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2;2.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创新教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方针政策,强调的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体育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当下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老套,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单调,体育教师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能力提升上,对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实施方法比较欠缺。而在创新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必须做出调整,由单一的实践教学向综合教学转变,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本文对创新理念下体育教学进行了诠释,并针对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实施建议,希望对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8-02

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地处偏僻的大西北,特别是甘肃教育落后的甘南实施创新教育尤为必要。在中学,山区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受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很难在实际中付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忽略了对新课改的实施。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特别重要的。

这一点,已受到中国教育界专家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特别关注,提出了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大改革。又在2011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提出并制定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所以目前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动机等方面的培养。所以在物理课改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前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下面就物理课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设法培养自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授课时,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愉悦、自主、活妖的学习氛围。我们这里农村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虽然低,但对新事物的好奇和亲自用实验探究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对学生渴望的东西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实验后通过交流和评估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发散。如此学生感觉豪不拘束,爱动脑、爱动手探究知识。这样学生就对物理学习感兴趣。就会自主的去学习、去探究,慢慢地培养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识。另外要多鼓励学生的细微观察,进一步激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并完成书中的实验要求,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并且能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二、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学生觉得物理不好学除了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外,主要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在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上,我认为可以从知识的获得去做,如在探究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中,诱导学生在探究了内能的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个数、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因素后,再诱导他们分析这些因素都是物体内部的微观因素的影响,然后进行思维的发散,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宏观因素质量、温度、体积或状态有什么关系吗?通过这一思维的发散因此扩大他们就这一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知识的应用入手,如在浮力题的计算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用不同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最终都能殊途同归,从而激励学生在知识的研究问题上另辟蹊径,在知识的应用方面为他们铺下创新的种子天地。在培养他们逆向思维能力上,可从知识的框架上入手,如在讲地球表面的物体由于受重力的作用掉到地球,让学生逆向想象:力的产生是相互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地球不掉到物体上?来达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有时可以发散、逆向思维同时应用,也就是用综合法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雄厚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老师做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要发展和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从老师自身做起,老师必须先解放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原来的主导者变为思想的引导者,从原来一节知识的传递和灌输的课堂,变为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去探究问题有趣的一节课堂。这样通过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达到“量”的积累,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多样性,前面提到发散思维、逆向性思维、量的积累等等,还有如集中性思维、个体性思维、批判式思维等多种方式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求解三个电阻“10Ω,5Ω,2Ω”的三个电阻并联的总电阻时,5Ω可以看成是2个10Ω并联的总电阻,2Ω可以看成是5个10Ω并联的总电阻,所以这个题就转化8个10Ω并联的总电阻。问题就简化了很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思考问题。上面的这个题无疑是最好的体现。

创兴思维的培养虽然有多个渠道、多种方式,我想最基本的是从我们老师做起,因为老师是他们的指引着,是他们创新思维能不能得以顺利发展的培养者,所以我们责任重大,思想要变,课堂要革新、方式要变化。就是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不破不立,摒弃旧习,用于新规。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创造欲,锻炼他们的能力,并且需要我们时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的教育振兴着想,为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奋斗。

参考文献:

创新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篇4

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 因此, 教师应在思想上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重视德育导向作用

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通过专业知识讲授, 渗透德育教育, 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和谐的春风细雨, 浸入学生心田,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最终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 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在创新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 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 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过去, 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 重视知识教育, 忽视能力教育, 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个性受到压抑, 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因此,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转变过去的应试教育, 不仅给学生授予“鱼”, 而且还应给学生授予“渔”,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宝贵的素质, 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 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 寓创新意识培养于教学之中, 可通过史实简介, 宣传科学家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通过学生实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笔者以“苯”的教学为例做些探讨。

苯是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苯分子的结构和它的化学性质是本部分教学重点及难点。对此, 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1、简介史实, 激发兴趣。

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式是在梦中受到启示的。这一史实脍炙人口, 同学们听来十分有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 顺势引导:“今天, 让我们也像科学家那样来探索苯的奥秘吧!”

2、设疑引思, 演示启发。

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讨论: (1) 从目前所学知识你如何制苯? (2) 请你分析苯易发生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 (3) 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应有几种, 即是否为同一种物质?引导学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证明苯的饱和性或不饱和性, 演示高锰酸钾溶液滴入苯液实验, 实验结果打破学生的知识平衡, 产生疑问:“为什么苯中氢原子没达到饱和, 而出现饱和烃的性质?”接着, 指导学生带疑看书, 追根寻源, 进行探索。

3、辩证讲解, 发展智力。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讲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苯的结构特性, 决定苯的化学性质的特殊性, 即既能发生取代反应, 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同时, 把苯的性质与烷烃、烯烃性质对比, 让学生加深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

4、解答疑难, 及时反馈。

设计课堂练习: (1) 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物质:己烯和苯; (2) 写出苯的取代、硝化、磺化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3) 你能写出几个苯的同系物吗?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教师在练习中解答疑难。

从教学效果看, 这样的处理使课堂讲座热烈, 学生思维活跃,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加强素质教育, 重点在落实。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因此,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基本保证。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就不应该只满足能教好课, 而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 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努力探索并创造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 研究大纲教材、研究学生, 因材施教。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师再按传统模式教学已过时, 那种靠“时间加汗水”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作法必须彻底摒弃, 转而接受并自觉应用现代化教学理论, 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加强实验教学是途径之一。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培养高素质学生, 就要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所以, 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 课堂上讲实验的方式, 切实落实大纲要求的实验, 并注意启发学生大胆实验, 引导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克服依赖心理, 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喜悦,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促进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充实自己。

3、教学中突出学法指导是关键。

在“满堂灌”及应试教育的冲击下, 学生是很难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必将处处碰壁, 这对教育工作者以提示, 那就是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的同时教会学生“会学”, 突出学法指导是关键, 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 改变学习观念,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提高学习效率。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程, 必须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创造新的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寓素质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篇5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创新,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 陈兰珍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富民强国的关键。当前,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英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同样肩负着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实践者和最终设计者的教师,如果不进行自我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其次要通过教学实验和课题研究构建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后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并努力学习英语的专业知识,使自己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如是说。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尤其要去备学生,上课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让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甚至妙趣横生。比如我们教师在讲授定语从句时,不妨多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A bookworm is a man who likes reading very much/A couch potato is a man who spends a lot of time watching TV.etc.从笔者长期的教学一线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有情趣。众所周知,听话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我们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听、做、唱、玩的各种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培养“竞争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就像把学生推入了知识的海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于“专心听、认真记”,这样我们教师就往往会人为地扼杀学生想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识”,而让其一次次只能体验失败和痛苦。所以,为了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体验成功,我尝试着用以下方式来不断帮助写作能力稍差的学生,收效极好:Before you start writing,you need to think what you are going to write.List good ideas and make notes.Think what the readers already know and what they need to know.Consider what you are going to tell them and what you need to explain or give examples of. 我们尤其要帮助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制定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并及时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然而,在当今机遇和竞争并存的现代社会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意识,让学生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具体的如我们在教学生会话时,可采用比比谁对话说得既正确又流利,也可以比比哪个组或哪个同学最先背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马上高涨起来,学习的自觉性当然也就随之增强,学习效率的提高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这是所有在一线的普通教师都想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交际化、趣味性”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英语教学倡导的最一般的教学理念,这也就要求我们整个的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活动,使之在动中学、在学习中交际、在交际中创造,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总之,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各种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勤于动脑、乐于学习、大胆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栋梁之才。

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 篇6

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老师则教学学生主动寻求真知。”“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单要教会学生怎样建造建筑物,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制造砖瓦,并要和学生一起动手施工,教会学生建好房屋的本领。”“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由此可见,教师的职能不在于传授、发扬已有的知识,而在于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应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二、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运用符合学生人格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活动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自然会对师生产生影响,师生都会变化。特别是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所以语文教学就要顺应这一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渐进的,而非跳跃式的,我们应该构建相应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跟上这一变化,按部就班,健康成长。

第一、要注意引导启发。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过的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例如,阅读教学从指导阅读开始,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许多中间环节。一般来说,一个技术的掌握,一个观念的形成。基本上是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过程。灌输法是越过“提出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这两个重要阶段,直接进入“问题解决”阶段,很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这样,学生仅仅知道了老师传授的要领,而对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则没有什么用处。而启发式教学则不同,它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寻找规律的能力,使之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因此要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把启发诱导的思想贯通于教学方法之中,以创新的方法带动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第二、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才会投入到其中去,为之欣喜,或为之惆怅;也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否则,即使向他传授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也毫无用处,他只会被动地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主动要求学习的内驱力,才能把学习搞好,甚至为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篇7

一、演示实验中应注重其效果

要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 能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 激发其浓厚的兴趣, 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演示实验务必做到使全班同学都能看得清楚。如在演示电流的热效应实验时, 可以把白纸直接包住电阻丝进行演示, 使学生先看到烟, 再见到火,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让学生主动学习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民主管理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 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为了保证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验证性实验中要充分“放权”,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阅读实验教材, 充分预习, 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设计表格及思考题等。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可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器材, 根据教师提出的两个要求:1.杠杆自身重不影响实验结果;2.力臂可在杠杆上直接读出。以此设计实验方案, 并设计实验表格。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在学生可能疏忽的地方适当点拨、指导, 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归纳总结, 顺利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三、要努力尝试探究实验

科学是对知识的探求, 教师应该努力尝试探究实验。例如, 在《密度》一节的教学中, 每一个实验小组准备体积相同的铁、铜、铝三个圆柱体和质量相等的铁、铜、铝三个圆柱体及天平、量筒、水, 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六个圆柱体的密度值, 通过实验针对数据提问。

1. 当不同物体体积一定时, 密度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得出:当不同物体体积一定时, 密度跟质量的大小有关。

2. 当不同物体质量相同时, 密度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得出:不同的物体质量一定时, 密度跟体积的大小有关。

3. 两次测定中, 铜的密度各是多少?铁的密度各是多少?铝的密度又各是多少?

4. 铜的质量、体积发生改变时, 铜的密度有没有改变?其余两种物体呢?

得出:对同一物质的密度是一个定值, 对于不同物质的密度往往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探索性实验后, 对物理概念懂得透、记得牢、用得活。

四、进一步重视实验设计教学

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选用仪器、安排操作, 学生间可以相互讨论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而到时只抽其中一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 设置一些实验设计提供给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拟订实验方案, 然后对拟定的方案进行论证或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设计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实验设计教学。

五、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和“小制作”

对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物理是启蒙教育。新教材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和小制作, 教师也可通过开放实验室、评比小制作等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证明, 这个活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促进作用。

对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课外实验和“小制作”也很有兴趣, 但不知如何实验和操作。教师就应该帮助和指导他们去阅读课本、开放实验室, 说明具体做法, 使他们感到教师很信任他们。

对原来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除了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上的内容外, 还大量阅读杂志, 大大地丰富了知识, 开拓了眼界。

六、实施“主体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主体教育”, 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讨论, 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 还有利于学生增强整体意识, 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同时, 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巧设练习, 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 这样, 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之, 实验教学首先要做到促进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多探索,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它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 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品质, 开发创新思维, 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 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8

一、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 不仅学会制作、验证知识, 而且通过实验, 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化学教学全过程。如在讲Fe (OH) 2制备和性质时, 教师先讲清楚Fe (OH) 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 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 结果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 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淀。这一“反常”现象肯定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原因, 为何将滴管伸入液面之下?NaOH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悟到是氧气作怪时, 换一瓶已煮沸过的NaOH溶液再操作, 先得到了白色沉淀, 但过了一会儿就转变成灰绿色, 以后逐渐就变为红褐色, 这一现象肯定又会引起学生的惊奇。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生成的的Fe (OH) 2氧化速度变慢?在新制的液面上, 滴加几滴苯, 将试管伸入液面之下, 滴加NaOH溶液终于制得了白色的沉淀, 并保持了较长时间, 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 既使学生更新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新发明或发现一种方法或用以处理某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创新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生思维灵活, 往往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 对老师讲的课本知识产生疑问, 这是很正常且非常可贵的。在教学中, 作为教师就是要利用中学生的这一特点, 诱导学生对每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再把每个为什么追问下去, 沿着这种思路去思考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质疑则是创新的开始, 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七种元素, 这在元素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就在于他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当199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 发明了伏特电池, 第一次将化学能转变成了电能后, 化学家戴维却思其反, 进行了电化学研究, 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 他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 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1908年用电解法制备的汞剂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性金属。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将知识学活、学透,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大胆而缜密分析问题的创新思维。

三、在启发和讨论中,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技巧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终目的。化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 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 作为化学教师, 应积极利用这一有利因素, 以学生为主, 更新观念, 注重采用启发和讨论的方式教学。如在讲铁时, 为了提示铁生锈的原因, 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比如在通常状况下, 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容易生锈, 而涂了油漆的则不易生锈, 干燥的铁制品也不易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铁生锈, 是空气中的氧作用的结果;

铁生锈,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的结果;

铁生锈, 是氧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后, 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去推论结果, 然后通过不同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要给予引导和帮助, 最终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9

一、把握课堂——创新教育的关键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 各项教学改革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 课堂才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质量, 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结合教学的实际, 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安排上, 也需要有创新精神, 根据时间学的观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课文的需要大胆设计, 使课堂结构既严谨有序, 又生动活泼。例如在课文讲解过程中, 笔者穿插了学生“说读”活动, 使课堂结构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角。再如一堂课的最后5分钟可安排学生讨论、点评、表演、精彩回放 (在大脑中回映一节课的内容) 等。又如, 特级教师洪仁瑞老师上《孔雀东南飞》的时候, 就别具一格地把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 自读——学生分拟情节标题;第二步, 改编——学生编写课本短剧;第三步, 品评——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三个教学步骤循序渐进, 集读、思、写、说于一体,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的活动构成。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总之, 在45分钟内,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安排, 使课堂结构产生创造性的改变。

同时, 课堂又是学生思维最积极、最活跃的场所, 这里经常能撞击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 如果不被发现, 则可能自生自灭;如被教师发现并予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则可能因为受到鼓励而将之发扬光大。

如教《阿Q正传》一课, 在课堂上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有学生提出, 当今社会有时也需要这种精神胜利法。此言一出, 立即招来其他同学的狂轰滥炸。但笔者及时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 并要求此学生“自圆其说”, 从而引发了课堂上的一场激烈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 学生的视野已由课内拓展到了课外, 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到《项链》中“失项链”这一情节时, 有一学生犹豫而轻声地问, 这项链究竟丢在哪里了呢?一般的老师可能不会去注意, 但这位老师没有让这个“智慧的火花”无声无息地消失, 而是及时肯定了这一问题, 并因势利导, 组织全班同学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同学说, 项链可能丢在舞会上了, 因为玛蒂尔德当时被成功的喜悦所陶醉, 以致忘乎所以, 乐极生悲;有同学说, 项链可能丢在舞场与马车之间的地方, 因为玛蒂尔德担心自己的穷酸样子被其他贵夫人看见, 因而走得太匆忙太慌张, 以致忙中出错;又有同学说, 项链有可能丢在马车上, 因为这是辆破马车, 马车颠簸有可能震落项链;也有同学认为, 项链丢在上马车的一刹那……课堂讨论气氛相当热烈,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玛蒂尔德的项链应该丢在她的虚荣心里。此时学生也猛然醒悟, 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立足教材——创新教育的土壤

应当指出的是, 任何创新教育的尝试都应立足于教材, 因为教育依据的主要是教材, 教材虽“无非是一些例子” (叶圣陶) , 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它同时也是知识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教师运用教材, 不仅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 更要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用“袅娜”一词来写荷叶, 字典上此词是“柔软细长”之意, 如按此理解, 学生很难接受,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可以联想到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身段, 联想到公园里随风摇摆的杨柳细枝, 联想到仙女美妙轻柔的飘带……这样“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就宛然在眼前了。教完了《胡同文化》后, 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中国还有哪些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 如酒文化、穿文化、吃文化等等。这一延伸,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深化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项链》时, 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 传统的观点总是持批评态度, 认为她爱慕虚荣, 十年辛苦换一条假项链的结局是罪有应得。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玛蒂尔德身上究竟有没有闪光点?一番思考之后, 学生提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能买一条真项链还朋友, 是为诚信;为偿还债务, 不惜付出十年艰辛, 是为勤劳。有学生还指出, 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比起那些为了金钱可以出卖朋友、出卖爱情、出卖贞操的人, 玛蒂尔德实在高尚得多。通过这样的思考活动, 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辩证、更全面,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篇10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现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不能只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教师除了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应用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具备基本素质: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创新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先进的学习观。在教学中教师变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其次是先进的人文观。实施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和主体的人格特征。再次是先进的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在教学中只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学才会有新意。最后是先进的民主观。只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质疑。二要具备相关学科整合素质。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知识的现代化,各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关学科拓展能力,即“一专多能”,实现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到博学,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为创新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三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现代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利条件,教师必须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先进教学仪器设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教学中能适时、适度地使用相关教学媒体,用自己的教育技艺激励学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四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创新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才能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振奋的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求知欲、想象力及创新品质的培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自然就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就不会乐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如果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推动着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的情绪体验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学生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篇课文教学往往就是从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五大块来讲解的。这种教学方法根本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教学中没有创新因素渗透,只是教师口干舌燥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内容就显得苍白无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标新立异,不断追求创新教育模式,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孔乙己》这一课时,可以叫学生构想、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及动作,通过学生自我构思和表演,把握了人物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特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有选择地推荐给学生一些名篇名著,让学生去阅读,写出读后感,掌握作品的写作方法。

3. 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学方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创新;实施

在深入贯彻实施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学课堂不断地涌入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且大都实现了理想的效果。为此,基于新课改的影响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务必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涵盖了比较多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思维、空间、记忆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数学思维能力,其中,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立足于学生感知知识,注重开展直观性的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首先需要启发学生转化平行四边形为长方形,且确保其面积不发生改变。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教师还应启发学生通过割补的方法进行探究,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最终实现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只有在社会实践当中应用知识,才可以切实体现知识的价值与作用,数学也是这样。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把握其社会价值以及知识的发展历史等,以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能力,教师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多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探究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真正地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圆的时候,能够将教学的重点划归为“生活实际当中的不少物体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分析圆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关注社会的意识,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地统一社会实践与教学课堂,从而便于教师接下来要讲解的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并非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也不是任意由教师与家长加工的材料,而是能够独立于教师与家长的具备自身意愿的活生生的人,并且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具备个性、充满理想和情感。教师的教学任务并非一味地讲解知识,而是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计算圆周长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借助自身的学具各自测量出大圆、小圆中圆的周长,在学生通过滚动法测量圆周长的时候,教师提问学生:“可以滚动测量圆形的水池吗?”这样能够推动学生探究其他的方式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在一条绳子的一端系上一个小球,在空中旋转,紧接着提问学生:“可以通过绕绳法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吗?”事实表明,绕绳法与滚动法测量圆周长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再次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与思维意识。学生在积极地思考、仔细地操作、反复地验证和实践之后,不难探究出圆周长跟其直径之间的关系: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总之,教师借助一个个环节的提问,持续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理、有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会学习的学生又不想学习,进而造成学生的懒惰和学习不理想的后果。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且逐步地形成学习的兴趣。为此,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迫切。这就需要改变以教师作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逐步地通过旧知识分析与解决新问题,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法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两位数的乘法,然后让学生着重分析三位数乘法当中的百位数如何跟被乘数相乘,以及得到的积需要如何对位等,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和尝试,进而获得计算三位数乘法的方法。事实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比教师一味地讲解更加容易实现理想的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苏会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创新,实施

在深入贯彻实施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学课堂不断地涌入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且大都实现了理想的效果。为此,基于新课改的影响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务必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涵盖了比较多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思维、空间、记忆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数学思维能力,其中,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立足于学生感知知识,注重开展直观性的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首先需要启发学生转化平行四边形为长方形,且确保其面积不发生改变。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教师还应启发学生通过割补的方法进行探究,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最终实现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只有在社会实践当中应用知识,才可以切实体现知识的价值与作用,数学也是这样。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把握其社会价值以及知识的发展历史等,以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能力,教师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多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探究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真正地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圆的时候,能够将教学的重点划归为“生活实际当中的不少物体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分析圆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关注社会的意识,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地统一社会实践与教学课堂,从而便于教师接下来要讲解的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并非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也不是任意由教师与家长加工的材料,而是能够独立于教师与家长的具备自身意愿的活生生的人,并且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具备个性、充满理想和情感。教师的教学任务并非一味地讲解知识,而是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计算圆周长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借助自身的学具各自测量出大圆、小圆中圆的周长,在学生通过滚动法测量圆周长的时候,教师提问学生:“可以滚动测量圆形的水池吗?”这样能够推动学生探究其他的方式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在一条绳子的一端系上一个小球,在空中旋转,紧接着提问学生:“可以通过绕绳法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吗?”事实表明,绕绳法与滚动法测量圆周长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再次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与思维意识。学生在积极地思考、仔细地操作、反复地验证和实践之后,不难探究出圆周长跟其直径之间的关系: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总之,教师借助一个个环节的提问,持续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理、有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会学习的学生又不想学习,进而造成学生的懒惰和学习不理想的后果。 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 且逐步地形成学习的兴趣。为此,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迫切。这就需要改变以教师作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逐步地通过旧知识分析与解决新问题,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法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两位数的乘法,然后让学生着重分析三位数乘法当中的百位数如何跟被乘数相乘,以及得到的积需要如何对位等,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和尝试,进而获得计算三位数乘法的方法。事实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比教师一味地讲解更加容易实现理想的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上一篇:美国大学的人性化管理下一篇:P-糖蛋白抑制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