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2024-08-23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精选12篇)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 也应该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的物理教师都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以期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科学方法的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教育呢?

一、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应把对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 教给学生方法应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为有了科学的方法, 学生就能建立起正确的思维过程, 而科学的方法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必备条件。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二、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 现举例如下:

1. 累积法的思想

有些微小的物理量难以直接测量, 或直接测量误差较大。这时, 就需要用到累积法的思想。例:测一张纸的厚度、一枚硬币的厚度以及测一枚邮票的质量等, 都用到了累积法的思想。

2. 替代法

有的物理量, 不便直接测量, 通过替代可得到与其相等的量。测出替代后的量, 也就得到要测的量。例:测硬币的直径、曲线段的长度等均可用替代法测出。

3. 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法是利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方法, 其直观性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在物理问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 如:路程问题中的行程图、光学中的光路图、力的图示及力的示意图、杠杆示意图、电路图等。数形结合法在物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能帮助我们认清物理过程, 解决物理问题。

4. 假设法

为了顺利地解决物理问题, 人为地引入某些虚拟假定的内容, 以便形象、准确、简洁的表述物理情景和事实。例:光线及连通器原理中的假象液片等。

5.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次用到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例: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关系,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等。

6. 类比法

类比法是人们用具体的, 有形的, 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说明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 使人们对所要揭示的事物有一个深刻地认识, 例:用水流类比电流, 由水压类比电压, 就运用了类比的方法。

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还经常用到极值法、整体法、比例法、隔离法等其他方法。

三、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1. 利用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和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复杂、长期的演变过程, 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方法, 例如:伏打电池的发明过程中就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伏打电池发明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 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结合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方法,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例如: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 先引导学生对可能影响的因素作出猜想, 再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学生提出多种影响因素之后, 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要验证液体表面积大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 其他几个因素也在变化, 那能否说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3. 通过典型习题的讲解,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习题的讲解应避开以题论题, 而应借题发挥, 以题论法。例如:在讲解速度计算时, 未来使学生明确物理过程, 可利用图形把物理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一列长为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 测的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时108s, 求火车的运行速度。

分析:有些学生会把火车过桥问题与人过桥问题等同起来, 为了便于学生明确火车过桥的全过程, 可通过图形 (如下) 让学生清楚地看出火车过桥行驶的路程为:S=S车+S桥=2160m, 从而顺利解题。

已知:S=S车+S桥=2160mt=108s

求:v

解:v=s/t=2160m/108s=20m/s

答:火车的速度为20m/s

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 物理思维方法是物理知识的精髓,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思维方法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通过“渗透—积累—重复—内化”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经验的一部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物理知识, 逐步渗透, 反复训练, 层层推进, 才能使物理思维方法的教学结出硕果。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

清华大学一学生用硫酸泼伤黑熊、大学生频频自杀(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跳楼身亡)等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也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代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情感失落”,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在大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的必要性.

作 者:殷红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教书育人(高教论坛)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年,卷(期):2007“”(9)分类号:H3关键词: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3

一、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应把对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教给学生方法应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有了科学的方法,学生就能建立起正确的思维过程,而科学的方法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必备条件。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二、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现举例如下:

1.累积法的思想

有些微小的物理量难以直接测量,或直接测量误差较大。这时,就需要用到累积法的思想。例:测一张纸的厚度、一枚硬币的厚度以及测一枚邮票的质量等,都用到了累积法的思想。

2.替代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直接测量,通过替代可得到与其相等的量。测出替代后的量,也就得到要测的量。例:测硬币的直径、曲线段的 长度等均可用替代法测出。

3.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法是利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方法,其直观性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在物理问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如:路程问题中的行程图、光学中的光路图、力的图示及力的示意图、杠杆示意图、电路图等。数形结合法在物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我们认清物理过程,解决物理问题。

4.假设法

为了顺利地解决物理问题,人为地引入某些虚拟假定的内容,以便形象、准确、简洁的表述物理情景和事实。例:光线及连通器原理中的假象液片等。

5.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次用到了控制变量的方法,例: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关系,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等。

6.类比法

类比法是人们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说明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使人们对所要揭示的事物有一个深刻地认识,例:用水流类比电流,由水压类比电压,就运用了类比的方法。

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还经常用到极值法、整体法、比例法、隔离法等其他方法。

三、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1.利用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和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复杂、长期的演变过程,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方法,例如:伏打电池的发明过程中就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伏打电池发明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结合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方法,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例如: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先引导学生对可能影响的因素作出猜想,再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学生提出多种影响因素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要验证液体表面积大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其他几个因素也在变化,那能否说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3.通过典型习题的讲解,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习题的讲解应避开以题论题,而应借题发挥,以题论法。例如:在讲解速度计算时,未来使学生明确物理过程,可利用图形把物理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一列长为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的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时108s,求火车的运行速度。

分析:有些学生会把火车过桥问题与人过桥问题等同起来,为了便于学生明确火车过桥的全过程,可通过图形(如下)让学生清楚地看出火车过桥行驶的路程为:S=S车+S桥=2160m,从而顺利解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物理思维方法是物理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思维方法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渗透—积累—重复—内化”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经验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物理知识,逐步渗透,反复训练,层层推进,才能使物理思维方法的教学结出硕果。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4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转换的系统知识。物理的教学包括物理知识教学、物理能力培养和物理方法教育三部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重视了物理知识的教学和物理能力的培养, 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物理方法的教育。其实物理教学的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教学实践中这三者不能独立进行。方法教育比之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 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较为含蓄, 但它处于更高的层次, 它是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骨架和指南。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自觉地把物理学方法的教育渗透、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和统计

1.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类别

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可归纳为三类:物理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方法, 如下图所示。由此, 物理方法教育、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能力培养互相联系, 构成中学物理教学的全部。

2.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物理方法统计

初中物理教学中获得知识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8种物理方法

初中应用知识的物理方法在课标中出现次数的统计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建议

首先, 不少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 往往只注重结论, 忽视过程, 记笔记也只记黑板上的条条杠杠。这样所学到的必然是死的物理知识, 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材中涉及到概念及引入规律教学时, 我们可以模拟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实施教学。其大体顺序是:提出问题、引起猜想、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明确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并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是否正确, 需要实验证实, 进一步让学生考虑两个因素对压强的影响又该如何研究?再提出控制变量法, 再经过归纳总结得到压强的定义。这样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与学习物理学方法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对于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 我们还可以用归纳、概括、抽象的方法。比如要建立“力”的概念, 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中先举了几个有力发生的例子, 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 通过抽象、概括, 把“推、拉、提、压”等现象的本质归结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入“力”的概念。

再次, 物理学的方法教育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对于初中学生, 考虑其接受能力, 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紧, 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方法应当以隐性为主, 不必对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 (少数除外) 。另外, 有些方法的理论较难, 学生不易接受, 如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能潜移默化, 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方法。例如力学和电学综合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 对学生来说, 一直是个难点, 学生不太可能一次掌握。我们可以在研究力学问题时, 按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建立模型, 然后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 画出受力示意图, 最后选择合适的的规律列方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方程的思路进行分析, 长期言传身教的结果是学生必然掌握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再如研究电学问题时, 坚持按分析电路特点及变化过程, 画出各种情况的分析电路图, 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学规律建立方程 (组) 的正确方法进行, 这对于学生是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长期下来学生必然掌握了这些重要的方法。

第四, 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就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物理实验不能像“看戏”一样, 仅仅觉得好玩就行了。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一次物理实验的许多现象中有目的的观察主要的现象, 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逐步推理得到该实验的结论。当然要想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还需多做几个实验或多举几个例子归纳总结, 从而由特殊到一般得到实验结论。那种只看表面现象, 就死记结论, 忽略过程分析的方法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例如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的压缩空气点火的演示实验中, 学生能够观察到棉花燃烧的实验现象, 燃烧需要氧气和达到燃点这两个条件是学生所知道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厚玻璃筒内的温度达到棉花燃点的呢?通过分析推理, 学生逐渐认识到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 使空气的内能增大, 温度升高所致。另外, 再举钻木取火、弯折铁丝、锻打牙膏皮等大家熟悉的例子, 就能归纳分析出对物体做功, 物体的内能增大, 伴随着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一实验结论。同样, 在演示物体对外做功, 本身内能减少的实验时,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塞子跳起现象, 但这不是本实验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观察到塞子跳起时瓶中出现水雾, 为此,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多演示几次, 引导学生观察, 并进一步推理出瓶内空气推动塞子做功时, 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 使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雾。

第五, 数学和物理联系密切, 许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初中物理中用的比较多的数学方法有图象法、比例法等。

1.图象法是初中物理应用最多的一种数学方法, 在速度、热现象、光学、力学、电学中都有图象教学的内容。图象有简明直观的特点, 用它描述物理规律, 容易被初中生接受。例如:在《熔化和凝固》一节教学中, 在实验的基础上, 得出了图象, 再通过分析与比较,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2.比例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也很多, 所有用公式描述的物理概念与规律, 都有比例法教学的内容。比例法还往往和变量控制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公式中运用比例法时不能违背实际的物理含义。例如在密度、比热、电阻等定义公式中就要注意这一点。这也是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相区别的一个地方。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不仅能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也会逐步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 树立了科学的观念,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各种基础能力, 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摘要:伴随着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对科学方法教育也在逐步走向深入, 本文就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了探讨和例证。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学方法,物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哲诚著《.物理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1997年

[2]张主方著《.物理方法教育内容的构建和实施途径》

[3]张培荣著《.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5

摘要:传统的生物学教育方法为了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老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中大段的段落,而学生根本就不能集合实践来理解概念,不仅让学生感觉到厌烦,还会反感生物课程。为了改变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一边掌握概念知识,一边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生物教学

一、科学方法的概念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方法中较高级、较复杂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和手段,老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概念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方法教育对初中生物的作用

1.科学方法教学比知识教学更具有意义

学生在生物教学中受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目的的教育和培养,将终身有益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初中生物,是初中开始学习的课程,对于刚接触的课程大多数学生表示是比较难学的科目。因此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因此,掌握科学的方法比掌握科学知识更具有意义。

2.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们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没有了知识就没有了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方法,更谈不上什么能力。科学的方法则是使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

3.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的研究方法、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现行的教材是按知识体系编的,科学方法大多都隐藏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中,从中找出教育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的过程。对一些学生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模拟研究过程,切实运用到科学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

1.结合生物学知识的教育,渗透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教育既需要在日常的学习教学中慢慢的感染学生,也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既不能脱离科学知识只对学生讲科学方法,也不能大而空的对学生大讲科学方法,而不讲知识,两者不能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空谈。因此,科学方法的教育应该渗透在生物学知识的教育中,只有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科学方法,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不仅能学到概念知识,而且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更深刻的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要相互结合,共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体验科学方法

实验法和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所有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方法。生物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验的过程,理解教材中的生物的规律。在实验课上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过程,研究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观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老师在学习教学方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分组实验法和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下根据想要得出的结果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在课上老师可以让每组的学生代表说明每组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实验心得。讨论过后,老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去认识规律,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小错误,鼓励学生继续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生物知识。

3.巧妙的设计习题,训练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老师如何生动的讲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并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更不能达到运用的水平。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并达到运用的水平。因此老师需要创设环境,强化习题的训练,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生物学中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在习题的训练中主要进行思维方法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要宏观的把控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点,仔细研究题型、对习题的训练目的进行归类,有目的的挑选典型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科学方法,并学以致用。

四、通过生物科学史“解读”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中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要想积累大量的知识、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生物科学史,从已有的科研中学习更多的理论和新方法。老师在教导学生生物学习时,生物学史占据着重要的角色,里面有大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老师需要找准生物学史位置,既不要忽略它的重要性,也不要过度的重视而忽略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和分析生物科学史中的知识,同时专家研究中所用的方法、思维品质、观念等需要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科学史中事实的思想和精神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史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生物学史的学习不应该强制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中已得的生物规律,知识让学生在必要的时候积累一些生物学历史上已有研究成果,减少学生研究生物知识的时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能轻松便捷有效率的理解生物知识,并达到运用的效果。

五、总结

生物学的学习非常有意思,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要枯燥地让学生背诵,而是应该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教学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深刻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方法 篇6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化修养,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诚挚的爱,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爱、欢乐兴奋;使学生在爱心中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惊人的进步。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道:“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国古代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因此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新知识,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对生活的新鲜感以及思维的张力,并把这种新鲜感带进课堂,融入讲授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发言、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教师的满堂灌。如,在讲孟子的文章时,有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同学们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后,让大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感受,一个人如要成大器,是否如孟子所说,必须经得起苦难,受得住磨练?有的同学提出“逆境出人才”的观点,并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实例来旁征博引,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教育家海伦凯乐,音乐家贝多芬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使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现代社会中,采用书面语的比例大约只有10%,采用口语的比例竟高达90%。可以说,口语已成为人类语言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最便捷的工具。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优美的课文,要求必须读得准确流利,能达意,有感情。2、大胆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课堂即兴演讲,每次每人2─3分钟,当场给每个学生打分,并由学生或教师点评。

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人学”“心学”的文学作品,以其可读性和感染性,在点点滴滴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以及做人的能力。它的效果和抽象说教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人性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首先,培养学生的良知。著名的道德学家赛缪尔 斯迈而斯曾经指出“一个人没有良知,他就没有做人的资格,他将做不了任何事情,哪怕他身居高位,名声显赫,也是品行恶劣的人渣”。良知能使一个人坚定地站立起来,能摆脱自己的激情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使人的行为规范化、合理化,符合他所属的社会或群体的利益。

其次,培养学生的爱心。“爱”能使人美丽,使人愉悦,使生活变得美好﹔爱也能给人力量,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但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有一颗博爱之心的人才能拥有。正如古人所言:“爱人,人恒爱之。”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怀揣一颗“爱心”走上社会,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爱”、社会的“ 爱”,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实现其人生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方法 篇7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基本特征

(1) 形象性。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形象性, 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想象力, 拓宽初中生的视野范围, 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知识。

(2) 问题性。情境教育中的问题性, 能够培养初中生独立性和自主性, 提高初中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情境教育中的问题必须要有着针对性、目的性和适应性。

(3) 学科性。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有效探讨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 使初中生能够有效理解和认识课文中的知识。

(4) 生活性。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育方法, 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将初中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同时要全面利用初中生的经验,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方法

(1) 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情境教育。初中语文主要是为了培养初中生情感认识和价值观, 通过情境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 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在应用情境教育时, 需要教师充分认识情境教学, 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视频和文章增强情境教学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情境教学活动, 善于发现情境教学中的缺陷, 并及时学习优秀的情境教学内容,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 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现今教学方式中都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 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课文情境进行展现, 提高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和认识, 并且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文内容利用视频和图片形式进行展现,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效果, 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 其中有一段是“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将美景进行呈现, 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春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在情境教育中也可以利用视频和音乐对课文内容进行渲染, 提高初中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 教师可以找到关于社戏的视频, 在教学时进行播放, 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社戏, 并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有更好的理解。

(3) 科学创建课文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初中语文情境教育中, 合理创建课文问题, 确保问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 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查找关于赞美母亲的诗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爱护, 写一百字左右的感想。同时让学生积极预习课文内容, 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谈论对这篇课文的感想和理解,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

(4) 利用实践方法进行初中情境教育。初中语文情境教育中, 通过实践活动, 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可以由学生上台演讲, 学生能够及时体会到课文内容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悟,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方法, 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情境教育的重要性, 并可以灵活运用情境教育方法。同时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科学地创建课文问题,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初中教育受到重点关注。为了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培养初中生全面人格, 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水平是重中之重。在初中教学中, 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现今情境教育方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晓燕,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改进[J].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2012 (37) .

[2]朱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对策分析[J].教学研究, 2013 (6) .

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学方法初探 篇8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指从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出发, 全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接受职业培训的过程中, 能系统地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收集专业技术信息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市场人才需求、技校培养标准、学生的学习愿望、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力) 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组, 按层次进行重点培养, 实施“双元制”教学及“一体化”教学;根据企业人力素质需求,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围绕目标设置课程, 组成课程模块, 实行模块化教学;然后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把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融为一体, 使技校生在学好必备的文化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 培养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这种关键能力的锻炼将会使技校生素质更高、能力更强, 使职业教育有新的目标和方向。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全面推选阶段、效果评价阶段和总结提高阶段。教师首先将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再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准备,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决定实施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技巧;然后由听课的师生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最后总结经验,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评价得到反映和体现。如笔者在讲授《多媒体编辑工具Authorware》时, 把学生分组, 使用角色互换法, 学生扮成教师授课, 教师扮成学生服务, 通过课件演示, 提供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学习成果, 掌握正确思维方法, 提高思维能力。这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使教学变得生趣盎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前期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三、教学理念的创新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挑战传统教学理念, 实现了五种转变。

1. 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所谓的“三中心”) 。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教学常常是“满堂灌”, 使学生学得吃力,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习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如使用Authorware制作交互型课件时, 教师要求每组学生自己制作课件, 并把不同类型的课件通过投影仪演示出来。为了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学生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 并且使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网络、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收集文字、图片, 同时运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图片进行加工、整理。当一个个新颖活泼的课件在师生面前演示的时候, 没有人不为之惊叹, 学生竟然有这么大的潜能。如果不是创新教学方法, 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怎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2. 由传统的单一化教学转变为多样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和方法, 教学活动单一、呆板、枯燥。“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提倡“多模式、多手段、多方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情境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互动交往教学模式等, 同时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幻灯、实验仪器等实施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角色互换法、知识竞赛法、模拟演练法、娱乐教学法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学生在制作Authorware课件时, 加入了大量鸡公山的风景图片, 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鸡公山, 并在讲解中使用了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学生进入角色, 体验生活,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使听者犹如身临其境, 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发展。多样化教学使课堂教学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给“传道、授业、解惑”注入新动力, 焕发勃勃生机。

3. 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是培养学生发挥独立见解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多媒体编辑工具Authorware》的创新教学, 在开放的环境中, 变身导游的学生带领大家游览鸡公山, 听着那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看着那一层层古朴高雅的建筑, 岁月的痕迹仿佛触手可及, 那些沉淀了多年的历史和文化, 都活生生地印在脑海里。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呢?

4. 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识记, 忽视能力的培养, 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 工作以后不能适应社会。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进行教学, 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 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做过导游的学生知道了怎样引导游客, 过了“教师瘾”的学生也懂得了如何组织教学, 这些基本素质的获得不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结果吗?

5. 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知识为本位, 多以课堂讲述来完成, 教材一成不变, 教学步骤程序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受到启发引导, 教师的创新精神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发挥, 工作长期陷入被动。引入“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后, 旧有的理念和模式被打破, 学生从幕后走到台前唱起了主角, 教师由台前退到幕后。学生有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空间, 在进行创新教学的同时, 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创新也要“量力而行”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作为教学上的创新, 在实施过程中, 不能盲目模仿, 必须结合学校的实力、教师的能力、学生的接受力等实际情况, 同时还要考虑到专业内容、学科特点, 还要通过教学调研、课程实验、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环节来验证实际教学效果, 如果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 不仅调动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 推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我国刚刚起步, 但已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学校和广大师生因此受益匪浅。因此, 实施创新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是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之举。创新教学永无止境, 我们只要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不断探索, 创新教学就一定会在全国普及推广, 并把职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张建平, 李慧桂.问题解决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 .

[4]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9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健康的心理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在成长期渴望独立, 但心理依旧不成熟, 他们精力旺盛, 接受事物能力较强, 这对他们心理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不成熟的成长导致他们产生许多生活中的困惑, 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 学校应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体育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增强社会适应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 协助人与人的沟通, 增强人们的交际能力, 协调人际关系, 是步入社会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其心理上渴望得到社会及其他人的认可和鼓励。经常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 可以使他们接触不同的人, 学到更多处事方法, 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在给他们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 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 也给他们提供更多良好的展现自我的机会, 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投入到集体、社会,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 体育能有效缓解压力, 改善情绪状态

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成熟状态, 处理事物难免会不全面, 而中小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 处理事情不当成为他们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之一。如许多人失败时自暴自弃, 沉闷不堪, 而这些就需要有一定的释放与调节。体育运动作为特殊的运动, 其对调节心理有很大帮助。有节奏的呼吸、全身心的投入可以使人忘记烦恼, 力的释放、自由的运动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发泄, 宣泄心中的不快, 从而达到放松与改善情绪的效果。

3. 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意志的好坏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 意志品质的培养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项目, 能否将体育运动很好地进行到底, 需要个人具有良好的意志。就此而言, 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体育训练中, 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 有来自自身的和来自外界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心理因素, 忽视外界的不利因素, 如何顺利地把体育训练进行下去, 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品质强弱的标准, 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因此, 体育运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学校体育能净化学生的情感, 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心理疾病大都是由于情感处理不当, 压抑的心情得不到释放而引起的。体育运动能释放心理压力, 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精神状态达到平衡, 从而使学生情绪得到缓和, 消除心理疲劳, 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 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达到放松的效果。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时, 能使他们忘记烦恼、消除疲劳、净化心灵、释放心理压力和控制不良情绪, 逐渐净化学生的情感, 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5. 学校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由于体育大都以竞技形式存在, 因此, 在体育运动中就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竞争的胜负不能单靠一两天的努力, 或先天性的因素决定, 它不仅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还需不断努力。体育竞争越激烈, 对参与者的要求也就越高, 参与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 能承受一切失败或胜利的心理, 真正达到“胜不骄, 败不馁”。在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 积极进取, 在胜利中不断进步, 从而达到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目的。体育成绩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取得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这些特殊的要求就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些精神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 改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体育教学多以技术为主, 其组织形式多样, 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 多在室外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仅充当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 同时还充当着整个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师生关系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和整个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 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如何改善师生关系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首先, 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应该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被尊重的, 所以师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 学生都不甘自己的才能被埋没, 希望得到足够的表现机会, 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 提高教学质量。

2. 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任何一种教学, 其内容都离不开教材的范围。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 如何对教材进行筛选, 有的放矢地培养就成了教学内容能否顺利进行的要素。田径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 其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 但田径课较为枯燥, 练起来比较辛苦, 并且毫无乐趣。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选编时, 应尽量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编写与安排, 在优化教法的过程中,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执着的精神。球类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 其能否顺利地展开, 主要靠整体的配合。在球类课程教学中, 教育学生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 并学会关心他人, 关心集体。

3.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配合的双边动态平衡。无论少了哪一方的参与, 体育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但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 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这些无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往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时, 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难以掌握动作要领, 感觉体育课生硬、乏味, 从而失去兴趣。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做到积极主动学习, 对体育教学的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技术练习, 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 给予适当的表扬,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 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往往能振奋人心, 比赛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最后的决胜阶段, 这不仅是观众欢呼呐喊的最后时刻, 也是运动员最后考验心理的时刻。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局势, 领先的一方如何保住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这种情况下, 运动员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多经历这样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类似情境, 让学生亲自经受身心的考验, 从而磨练他们的意志,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因此, 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使学生了解运用体育运动改善情绪的方法, 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中所产生的良好心理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兰自力, 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体育与科学, 2003 (1) .

[2]赵绛波, 丁大伟.论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南中医, 2003 (12) .

[3]余贞凯, 杨文斌.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读与写杂志, 2007 (11) .

[4]谢如畅.浅析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 .

[5]李大为, 马艳.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1) .

[6]姬上兵, 冯要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2) .

[7]高华.浅谈体育锻炼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电力教育, 2003 (10) .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10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将教学融合与生活中, 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思考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生活化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其主要特征有: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生活化的场景, 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教学, 可以使幼儿置身于教师建立的学习场景中,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 使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学材料生活化。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是重要的工具, 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将教学材料进行生活化, 有助于提高幼儿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促进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程作业生活化。幼儿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基本情况, 布置适当的生活化的课程作业, 使幼儿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 也可以使教师掌握幼儿的学习效果, 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活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 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中常会碰到数学问题, 幼儿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且主动的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培养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使他们发现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幼儿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生活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 为幼儿设立不同的生活场景, 场景要与数学材料相结合, 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在幼儿熟悉的场景中进行, 使幼儿能够更加喜欢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2. 生活环境数学化。

幼儿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活环境数学化, 使幼儿的生活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 提高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和趣味。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带着探寻数学的态度, 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巩固其在课堂学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学的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 数学中常用的1和许多, 教师应带着幼儿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双眼去感知1和许多的不同, 贴近生活, 更利于幼儿的理解。

3. 运用多种生活形式展开数学教学。

在幼儿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的生活形式, 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幼儿数学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的过媒体教学系统, 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充满生活趣味的数字图片, 或者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 或者运用多媒体为幼儿设置生活场景, 让幼儿进行角色的扮演, 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幼儿营造更为生动的场景, 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并能够积极投入进去。幼儿时期一般都比较喜欢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放松幼儿的心情, 通过在游戏中进行数学教学可大幅度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教师要不断的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同时在游戏中设置相应的数学问题, 这样在娱乐中有目的的进行数学的教学, 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使幼儿能够更加灵活的掌握各种数学知识。幼儿的数学教学工作应该把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幼儿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增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幼儿的数学学习水平, 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光.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5, 04:221.

[2]刘振霞.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5, 01:196.

[3]张培.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才智, 2015, 07:13.

[4]沈海燕.生活融入数学数学回归生活——浅谈数学生活化的尝试[J].新课程 (小学) , 2014, 11:36~37.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11

《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强调:“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足见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最近,研读了张宪魁教授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一书,感触良多,激起了笔者对当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兴趣.如何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从而使物理课堂的效果更加明显呢?结合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特点,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摸索,我们在初中物理课堂适时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期对当下物理课堂的变革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展现方式

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类比法、抽象法、实验法、替代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等.

教材中关于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先以“隐性”后以“显性”的方式展现的,即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科学方法都是通过插图、实验等“暗线”慢慢地浸透给学生,到了九年级再通过信息快递、物理方法等“明线”展示给学生,循序渐进、由暗及明,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同时通过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两条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初中物理的探究学习,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2现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析辩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进行研究以来,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改革的先进地区,还没有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实施,尤其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区域和农村区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是以“暗线”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科学方法教育,但由于科学方法教育的反馈不能立即达成,加之科学方法的显性考核很少,长此以往,广大的物理教师感觉科学方法教育犹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导致现行的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可有可无、一盘散沙,这与课程的理念是有偏差的.

物理是一门科学,物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再进行物理探究,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现今阶段,做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仍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本文以《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为例,阐述如何在初中物理的电路问题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应用——以《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为例

3.1定义法——观察法

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而物理又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见,观察法是物理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

利用定义法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是:如果电路中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图1);如果电路中各元件是并列地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并联(图2).

例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各元件首尾相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为串联电路;而图2中两只电灯首端连在一起,末端也连在一起,然后接在电源的两端,为并联电路.

根据定义法来识别电路的连接方式主要应用的是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组织的感知活动,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

在电路问题的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观察电路,观察好了再进行解答,长期坚持,显性的教学行为,隐性的方法渗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自然地掌握了观察法的操作要点.

3.2电流法——类比法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古人就知道应用类比法来分析问题,足见类比法应用之广,它同时也是物理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利用电流法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是:让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各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这些用电器就是串联(图3);如果电流在某处分为几条支路,然后电流又在某处汇合,若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几个用电器就是并联(图4).

例如,在图3所示电路中,电流只有流经灯泡L1、L2一条路径,判断其连接方式为串联;而图4中电流有通过S1、L1或S2、L2两条路径的选择,判断其连接方式为并联.

利用电流法来识别电路的连接方式,可以进一步巩固类比法的相关知识,类比法是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得清楚明白,人们常常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的一种推理方法.通过类比使人们对所要揭示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认识,找出类似的规律.

在电路问题的教学中,将电流类比成水流进行分析,重点是分析清楚从电源正极回到电源负极的路径,通过学生熟悉的水流进行讲解,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同时又能够巩固学生对类比法的有效掌握,慢慢地体会到类比法的本质含义.

3.3节点法——抽象法

“不管物理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可见,抽象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紧密性,人类认识事物也在经历实际——抽象——实际的螺旋上升中,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普遍方法.

利用节点法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是: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中没有电源、用电器,导线两端点均可以看成同一点,这样就可以找到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然后把公共点按照原来的电路连在电源上,就得到了等效电路,从等效电路就较容易找出电路连接的方式.

例如,在图5所示电路中,在电路的节点处分别标上相应的字母,相同导线所标的字母应该相同,得到如图6的电路,然后把相同的节点按照原来的电路连在电源上,得到的等效电路如图7所示,进而判断三灯并联也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节点法进行电路的识别,其关键是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是现阶段初中生感觉抽象法困难的地方,它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找到事物的内在本质,而抽象法就是利用概念,借助言语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基本方法协调运用,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电路问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导线的两个端点看成同一点,抽丝剥茧、按图索骥,找到用电器两端的公共节点,进而引导学生的电路想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抽象能力.

3.4拆除法——实验法

“任何人都得承认实验是科学之父.”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旋律,经过实验法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的说服力,也正因为如此,实验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直接的一种研究方法.

利用拆除法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是:拆除其中一个用电器,看其他用电器是否还能工作,若其它用电器都不能工作,则这几个用电器是串联的;若其它用电器正常工作,则这几个用电器是并联的.由于这一方法中用电器的工作与否易于观察,可以应用实验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识别电路时,常遇到用电器被短路的现象,可将被短路的用电器从电路上拆除,如图8所示,一根导线直接连在灯L1两端,灯L1被短路,没有电流通过灯L1,因此,用拆除法将灯L1从电路中拆除,等效电路如图9所示,然后再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

电路的识别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简化电路的能力,而在学习的初期,通过实验法可以将研究的过程具体地展现出来,对其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分析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实验法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人为地制造或改变某些客观条件,控制或模拟某些自然过程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在电路问题的教学中,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应电路识别的实验器材,在遇到不会简化电路的实际问题时,通过物理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拆除法对电路的实际作用,在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中将拆除法的隐性含义显性体会,同时形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良好习惯.

3.5滑动法——替代法

“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可见,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远比物理知识本身的教学重要得多,而替代法也是初中物理阶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滑动法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是:在某用电器A的两端沿导线滑动,若不经过任何用电器就能滑到电源的两极,则此用电器和其他用电器是并联的;若滑动时要经过某一用电器B才能滑到电源的两极,则用电器A与B是串联的(电流表、开关不算做用电器).

例如,我们用滑动法来分析如图10所示的电路.电压表的负极接线柱保持不动,而电压表的正极接线柱可以沿着导线通过开关滑到电阻R2的右端,这样就容易判断电压表测量的是电阻R2两端的电压.

滑动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转化意识和用已知的、便于观察的现象替代未知的、不易观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分析电路问题.替代法是指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的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这样的替代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在电路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动态滑动替代,辅以实物器材的实验,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找出替代的本质真实含义,内化为自身的解题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

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篇12

“进入角色”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进入医生角色, 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内容。包括:①让学生提出诊断依据;②学开临床医嘱;③开展病案讨论。由于是外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尝试, 难免有不妥之处。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教学形式。老师根据教学大纲, 教材内容, 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等五大顺序讲课。学生听起来单调、枯燥, 老师也感到呆板, 难以吸引学生。一次课上讲解急性阑尾炎, 同学反映:急性阑尾炎教科书上有, 我们会自学。老师吃力地讲一遍需几个学时, 何不讲解诊断一个急性阑尾炎的主要依据是那些?应该同哪些疾病鉴别?在医院怎样治疗这个病, 即如何开医嘱。这几个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目前教学的方法问题, 明确地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2如何实施

2.1让学生提出诊断依据

外科学新大纲和教材要求的教学重点是基础与普通外科疾病。通常讲解各疾病时的共同程序是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等五个方面。而笔者我首先打破了这个程序。即让同学先提出疾病诊断依据 (要点) , 而这些依据可在教材中寻找:①病史 (病因) ;②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③辅助检查 (X线、B超、CT检查等) 。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 由浅入深进行分析。从每个疾病临床表现的普遍性中找特殊性, 并与其他相关疾病的特殊性加以鉴别。例如:讲解急性阑尾炎时, 须强调其同右侧输卵管妊娠的鉴别, 从两病的特殊性, 就不难鉴别, 使同学易于理解、记忆。课后同学反映这样讲课, 兴趣提高了, 上课时能学到那些依据来诊断疾病、鉴别疾病。课后复习抓住了重点, 时间也少了, 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 思考面也宽了。学生上课时能随老师思路去思考、去探索诊断疾病的依据;并弄清这些诊断依据的来源和可靠性;能联系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的理论知识。学生能较自觉地学习课本知识, 奋发地钻研专业知识。

2.2使学生学开临床医嘱

外科医嘱是学生进入外科临床实习时, 处理病人的重要书面材料, 一般同学感到为难。“往往是护士催促, 自己干着急无从下手”。实习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恼。往往需要多次请教临床老师, 有时不得不反复涂改。对为何加开或停用一项医嘱也常一知半解。即使书面知识学得不错的同学, 要在实习中有机结合起来运用, 还是有困难的, 开医嘱时连给病人做那一种手术的名称都不知道。例如, 术前术后处理, 要开出术前术后的医嘱, 大多无从着手, 而要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需花时间更长。这些都是目前外科课堂教学上脱离实际的常见问题。怎样把所学的课本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技能中去呢?笔者初步尝试采取集中讲解和让学生练习开写四大医嘱 (长期、临时、术前、术后) 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加以解决。在医嘱讲解时穿插介绍课本上治疗原则及方法。例:急性胆囊炎医嘱应强调:①分级护理 (据病情轻重) ;②低脂饮食 (忌油腻、控制胆汁分泌) ;③抗菌素使用 (控制感染) ;④补K+、Na+、Cl-、碳酸氢钠等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⑤补液 (增加血容量) ;⑥术前医嘱 (术前准备) ;⑦术后医嘱 (术后处理) 等。把教材中记载的治疗方法和实际遇到不同病情需要哪些治疗, 以活学活用的形式结合在医嘱中一并讲授, 使同学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学到实践体验。同学课后反应, 这样学习好像自己就在给病人会诊、讨论处理病情——开医嘱。这样课堂学习比较生动。对教材中呆板的治疗原则及理论也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边听边探索, 体验到自己是“医生”, 好像在给病人治病, 脑子在不断思索着应开那些医嘱来检查或治疗, 自觉地去学习。

2.3 “一病一案”讨论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采用了“一病一案”讨论的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假戏真做”。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当医生”进行病案讨论。利用病案启发学生思考分析, 做出正确诊断, 排除其他干扰, 开出医嘱。在学生热烈讨论中去鉴别他们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掌握知识的水平。例:讲完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一节课, 向学生提供一份急腹症病案。全班讨论气氛活跃, 在选出四名同学上台发言时, 他们把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病、宫外孕、肺炎都想到了。各自说出了诊断依据、鉴别方法, 开出医嘱;老师再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一致认为这样上课, 自己就像是一位医生, 把所学的知识都用到病人身上去了, 而且所学知识已对他们产生强大吸引力。通过初步模拟“现场” (病房) 训练, 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为临床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进入角色”教学方法的效果

“进入角色”教学方法实施了3个班。学生进入医院实习, 各实习医院普遍反映实习生好像是工作了1~2年的医生, 从询问病史到体检, 基本上能独立接待病人, 书写/打印病历质量也较好;能开初步医嘱, 能积极参加科内病案讨论及在会诊时热烈发表见解, 在老师指导下能独立开展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等技术操作;基本上能开出完整四大医嘱, 还能较顺利而熟练地开写手术通知单, 并能在老师指导下处理常见急诊病人。

4教学体会

按照“进入角色”教学方法对一堂课50min进行安排:①开始10~15min一病一案讨论 (课前病案讨论) ;②中间20~25min新课讲解诊断依据内容;③后15~20min介绍新课医嘱内容 (有些疾病1-2节课讲不完时也按上述比例分配) 。

小组讨论后,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做好书面发言, 并计入平时成绩。

5结论

(1) 为实现临床医疗大专学生培养目标, 加强学生“三基”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工作。师生均尝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甜头, 对目前教学大纲的执行及教学的科学管理落实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2) “进入角色”教学方法, 加强了三个能力培养, 把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3) 促使“高分低能”向“高分高能”转化。通过2届临床大专班教学及医院信息反馈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尤其在基本技能操作—动手能力上明显提高。能把书本知识在临床中结合运用, 目前, 有些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能顶班处理病人, 逐渐向“高分高能”转化, 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4) 本教学方法初探原则是以全国高职高专《外科学》统编教材新大纲要求为宗旨。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依据, 突出“进入角色”教学。只是初步尝试, 虽然不够成熟, 其目的是为外科教学改革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 2000 (5) .

[2]何玉刚.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行为引导型教学法[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7) .

[3]国云玲.高等师范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理论界, 2006 (7) .

上一篇: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下一篇:风景写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