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

2024-05-24

物理教育(通用12篇)

物理教育 篇1

当前我国教育处于新课程改革阶段,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物理教育与现代物理教育究竟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如何用现代理念进行物理学科教学呢?我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下。

一、从教育目标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和现代物理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传统物理教学思想重知识和解题能力的训练;而现代物理教学重学生素质和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物理教学使很多学生对物理有厌学情绪, 他们害怕学物理, 甚至厌烦物理老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对我们严峻的考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有多种方法, 但是我认为加强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 对同学来说, 往往有一种新鲜感, 许多学生学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 多给学生动手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 让四位同学用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 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 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毕后, 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版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 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讶。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示有良好的启迪。注意我们老师不要讲实验, 我们应该做实验。有可能这种办法所产生的效果是我们事先无法估量的。

二、从认知角度来看

传统物理教学是教师讲和学生听, 这是多年来采用的教学模式, 都是强化训练, 搞题海战术。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多方面的过程, 不是老师光讲, 是一个以培养人、教育人,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思想是教师对学生反复刺激, 最终希望的结果是带来强反应。那么是不是强刺激学生就一定带来强反应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强反应有一个中介, 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能抓住这些, 有可能产生强反应, 否则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而对于学生来讲, 不是他们仅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 也不是他们能做课本上的题目, 而是在掌握学过的知识后, 他们能应用吗?能创新吗?这才是关键之处。下面我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杠杆的平衡是我们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内容, 而且好多同学都能很熟练地把它的内容和公式表达出来, 也能很好地应用它做一些题目。但是很少有同学把它进行创新。例如这个问题:

器材:一个长约40厘米的均匀直尺, 一个带把的普通铁锤和若干长的细绳;

问题:如何能把锤子挂在直尺上, 使直尺水平平衡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但真正做起来, 同学们则感到比较难。这是个典型的把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和创新的题目。这个题的关键是锤子的重心应在直尺支点的正下方, 这才能把锤子挂在上面, 使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我们物理教师能够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我想一个学期、一年或者二年, 一定能够改变你的学生。

三、从教育论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思想通常是从教学原则、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角度来指导,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应该用创新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还是以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例。我们知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本上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如动力等于4牛顿, 动力臂等于3厘米, 阻力等于6牛顿, 阻力臂等于2厘米, 于是我们老师就对同学说:动力×动力臂等于12, 阻力×阻力臂等于12, 所以动力×动力臂等于阻力×阻力臂。但是有同学就问了, 你老师为什么一上来就把动力×动力臂呢?为什么不把动力+动力臂呢?这个时候老师就不好回答了。在这里我要重点说一下这个实验的处理方式, 对于数据的处理办法应该是比较复杂的。老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我们知道研究问题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定性的, 一个是定量的, 我们学习物理时, 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应该用数学方法, 拿数据进行试探。首先是定性, 如刚才的几个数据, 动力等于4牛顿、阻力等于6牛顿, 而动力臂为3厘米, 阻力臂为2厘米, 也就是说, 力大了, 而力臂却变小了。这是定性的观察数据。第二是定量, 可以用我们数学上的知识, 如正、反比例函数, 以及其他的方式进行处理数据, 最后通过我们老师的提示, 同学们这才明白过来, 力和力臂成反比例, 于是他们很容易总结出杠杆的平衡公式。最后还要和他们说清楚, 我们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们在刚开始研究物理数据的时候, 也是经历了多年的验证、思考等, 才最终得出现在的物理理论的。你不妨将此方法论用到自己的教学上, 我想它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四、从教育定位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理念是重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本身。书本上的黑体字、定义、规律很重要, 用这种方法来对付应试教育, 而对于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的来龙去脉不作交待。教师讲完后则要求学生多做题, 以期掌握课本上的公式等。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物理概念、公式等很重要。但对概念、规律、公式的发展及联系更重要, 应该把这些搞清楚。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是重掌握知识的数量,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的能力, 知识固然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

传统物理教育理念重知识的纵向深度,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不光重视知识的纵向深度, 更重视知识的广度。下面以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问题:在雷雨天气时, 一个人在户外如何避雷?

这是一个涉及较多知识的问题, 它用到的知识有最近距离放电、跨步电压、尖端放电等等知识。可以说这个问题既涉及了知识的深度, 更涉及了知识的广度。那么你能不能用以上的知识把它完整地答出来呢?

第二个例子, 初中物理课本上有一个“覆杯实验”, 此实验要求很高, 而且杯中水是满的。你有没有想过, 杯中水不满也能成功地做实验吗?你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 然后再回答。这个实验也涉及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是我从几个方面闸述了传统物理教育和现代物理教育的比较, 当然还有其他的区别,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叙述了。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处于新课程改革阶段,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 我们大多数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他们的教学成绩在一定阶段也可能得到提高, 也可能缓解中、高考的压力, 有时也能得到一部分人的赞同。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 这种成绩只是暂时的, 是昙花一现的, 对于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无益的。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统物理教育,现代物理教育,深度,广度

物理教育 篇2

(一)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增加可行的物理演示实验,尽可能得把物理实验搬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近距离地观察物理现象。在观察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思考,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而使物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也更好地掌握物理理论知识。逻辑思维包含抽象、概括、断定、比较、鉴别、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学生对生活严谨科学观察与实验带来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果不经思维加工,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一堆混乱无章的东西。这种对感性材料的思维加工,也是由浅入深的,并根据重要的规律,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如: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过程。从生活中我们知道运动着的物体一旦不受到推动力的作用,最终就会停下来,所以从表面看,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有力才会有运动。但是当我们让质量、速度都相同的小车不受动力作用后,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时,其运动的距离有长有短,水平面越粗糙,物体就越快停下来。大量的实验后,可归纳出三点:

⑴不受推力作用后,物体都不会马上停下来。

⑵物体在运动时,不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受到阻力作用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变小。

⑶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就越长。

对归纳出来的观点进一步推理:

⑴物体不会马上停下来,说明不受力作用时,物体也可以运动。

⑵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长,不受阻力时,则运动着的物体就不会停下。运动不需要力的保持。

从而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力改变其运动状态为止。这个过程不但让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还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还经常遇到一个理想化模型的概念,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一定树立模型的概念。同时,中学物理对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还体现在习题上。因而,在给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搞题海战术,而应在做习题的时给学生一定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

2.培养科学理性思维。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应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在物理学中,科学思维主要包含科学想象、科学推理和科学断定三方面。

⑴用科学想象的思维方法分析物理问题,推导、论证物理规律。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科学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学习一些规律、公式。同时,想象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⑵用理想化方法建立理想化模型。对于一些物理理论知识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但对于一定的实际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物理过程都比较复杂,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都会引入一些简单的,理想化模型。

3.养成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一种反响,也是科学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阐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在对物理知识的讲解和范例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态度。比如在功这一章中,我们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这一自然界广泛规律,不仅要学生知道这一规律的文字表述,同时,学生也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永动机是无法实现的。

⑵联系物理学史的实际,开展科学态度的教育。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在物理史中不仅纪律了物理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纪律了许许多多闻名于世的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杰出任务。通过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学,可以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①通过物理学史提示科学发展的规律。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理论的确立和被人们所认可,都是科学工作者们辛苦劳动的结果。②利用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的精神。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科学家是他们的崇拜偶像,科学家的精神品质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简要的讲述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科学家们为科学不断努力奋进的科学精神。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和科学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树立科学家们那样的崇高事业心和培养他们勤奋钻研、严谨认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⑶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础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点上,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好引导和示范作用。首先,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即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在分析和讲解物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有逻辑的思维方法,合理的分析结构,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在实验演示的时候,我们要注重科学,在演示中要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不能因为不符合而去凑实验数据。在学生实验的时候,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让他们懂得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物理方法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懂得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并如实地记载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能对实验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合理的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活动,同样对他们在学习以外的活动中有所受益。

新世纪是科学理性主导的世纪,实施素质教育仍将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目标。而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老师大都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育,虽然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却没有学会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导的作用,并重视对学习主体的科学理性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育叙事

(二)教师要有一颗年轻的心,涌动着青春的激情。当然幸福并不永远表现出轻松自在的人生,幸福便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有丰富的人生内涵而又有无尽的生命回味。

我想我们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还在从事它,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就应努力再把它变成事业,寻求价值和理想,寻求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必需。

要想幸福首先要你的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你是孩子们学习好你带的这门功课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时,最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爱、爱生如子,并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快乐的、愉悦的、进而快乐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作为人民教师我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让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影响学生的心灵。做到以情感人、以礼育人、以身示人、以德服人、以能教人,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与我彼此相互的信任。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很多事情难忘忘记,其中最难忘的那是发生在几年的一件事。那年我带毕业班的物理课,这天我进行单元检测,在教室里,我没有什么事情,就要求最右排的学生交基础训练。我让组长帮我打开基础训练,突然在一本书里面掉出来一张纸条。我拣了起来,上面写着:xxx: 我一生就爱你一个!我本来打算课后再处理这件事情,没想到几个调皮的学生看见了。他们问:“老师,上面写了什么呀?”这时,其他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我,问:“老师,上面写了什么呀?”

“没什么。” 我说。

“我知道,是要传递的情书”一个调皮的男生脱口而出,“老师,念念看。”

“好,那我就念给你们听。”我把纸条慢慢地展开了,我就一本正经地念道:“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随后,我就把纸条折了起来,()把它放入口袋里。旁边一个男生问:“老师,就这个?”

“ 当然了。” 我郑重地告诉他,“学习不就是这样吗。”

我朝她那里看了看,发现她的脸一直红到了脖子。我又接着说:“继续认真做题。”

第二天中午,她来到我的办公室里,低着头红着脸不敢说话。我说:“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男女同学之间相互有好感,这非常正常。因为你们的年龄到了青春的发育期,但是你们毕竟还是孩子,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不告诉你的家长,也不告诉其他教师,但是希望你今后好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功课成绩。因为你们今后的路还很长,你知道吗?”

她点了点头,眼里噙着泪花。

最后,那位女同学非常用功的学习,在她毕业考试时数学成绩是班级前3名。记的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确实,通过这个事例,我深深感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精神是行为的支撑。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多从精神上关心孩子,教化孩子,那么对孩子行为上的过错,我们也会多一份理解,对孩子的迷惑行为我们也可以找准标本兼治的对策。

我认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我是做教育的,我的工作理念是:“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初中物理教育叙事

(三)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不少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枯燥无味,因此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恰当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物理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唯有新颖别致、出奇制胜,才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可采用做实验、举实例、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作好了铺垫,从而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受到关注和优化。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等也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等等,都是作用于学生感官的刺激条件,都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就说一句话的效果吧,在一次上课时,当讲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大部分学生齐声答道:“听懂了。”我又不放心地问道:“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吗?”这时有一位女生十分胆怯的站起来,小声地问了一个还不懂的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我耐心认真的作了解答,最后又补充一句:“以后要专心听讲!”就是这看似很关心的一句话,使得该同学当时就脸红了。课后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时,联想到学生的大红脸,突然意识到这个细节处理得有问题,最后补充的这句话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很不妥的!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当属正常。如果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懂,就认为是没有认真听讲,未免过于武断。就是这样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就是没有认真听讲。事实上,学生存在没听懂的问题,本身就难为情,是鼓足勇气才讲出来的,老师如果再给他扣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满腹委屈,而且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使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非同小可!于是我赶紧找到那位同学了解她的想法,果然,她感到很是委屈,思想压力较大。我真诚地与她交换了看法并作了自我批评,从而及时地消除了她的思想负担。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教师的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学的实效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对学生的物理表达习惯和书写规范性就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一度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物理作业、试卷等书写得凌乱潦草、不整洁、不规范,经再三强调收效甚微。后来经过自反思,我发现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平时上课时自己的板书就比较随意,凌乱、潦草,例题讲解也不太注意书写的规范性,而学生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乱写乱划、不认真、不规范的毛病自然就在作业和试卷当中体现出来了。找到原因后我就对症下药,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板书坚持不懈地做到工整认真、整齐美观,解题准确规范,一丝不苟。渐渐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也开始工整、规范起来了。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优化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上。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莫过于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在物理解题的各种策略中,除了认知结构的因素外,思维的变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变通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联通、不受思维定势的局限。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能灵活地变换其他方法,及时找到行得通的方法。变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其细节之一就是改变题设条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换。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处理进行细化,并作适当的拓宽和引伸,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发散性,达到扩展思路,学会变通,启迪智慧之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物理课程教育与STS教育 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STS教育;有机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索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根据课程标准,在中学物理课程中进行STS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进一步认识STS教育,探索将STS融入到物理教育中的途径,对在物理课程中进行STS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STS教育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STS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技术教育,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将技术融入到教育中,技术教育既包括从理论上对技术原理、技术内容的了解,也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应用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推动,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应将两者隔离开来。所以,科学不仅是通过其完善的理论广为人们所接受,还要通过它的应用发展为技术,并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科学与技术结合在一起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

二、物理教育与STS教育的融合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的第一条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实际上已明确规定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目标,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使新一代的公民能够形成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福利、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并由他们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物理知识。

三、合理选择、组织STS教育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结合紧密的内容。选择STS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教材来选择;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兴趣,所选用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社会生活相适应;必须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和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和教学内容同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内容有:(1).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如新型电池、超导体、激光、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2).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太阳能的综合利用、三峡船闸。(3).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制冷设备、安全用电、改造家庭炉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自制各种实验仪器等。(4).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

四、物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途径

由于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STS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

1.课堂有机渗透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找出渗透点,合理组织渗透内容,设计渗透途径。教材中许多章节开头提出的问题、课文中穿插的问题和实例,大多都是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甚至是社会热点问题,希望学生对这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有所了解。例如:在学习《惯性》时,让学生了解、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成因并学会避免交通事故。在学习了《电阻》后,又可渗透当今世界先进的交通工具——利用超导体制成的磁悬浮列车,并介绍高速磁悬浮列车技术引进和发展计划及上海磁悬浮列车试行成功等。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和科技应用的新成就,激发了学生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又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这些内容,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立志将来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的高尚品德。

2.开展STS活动

将学生课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STS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实施STS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潜水艇、橡皮筋测力计、安装照明电路等、请民警到学校举办“交通事故原因及安全知识”讲座、举办“生活用电知识竞赛”、“惯性与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等、灵活应用现代媒体等宣传工具进行STS教育,充分利用科技环境感染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五、实施STS教育的意义

物理教育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育,文科生现象,完整性

多年来, 文科生因缺乏应有的基本物理知识而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只是闹出了笑话, 比如不知道电池正负极装反会导致电器开不了机; 而有的却给生命带来危险, 如冬天不知道让室内通风导致煤气中毒, 等等。笔者在此把文科生严重缺乏基本物理知识的现象称为“文科生现象”。面对此“现象”, 作为物理老师, 我不禁感到愧疚, 这种物理知识的缺乏, 是我们没有尽到应尽责任, 物理教学没有面向他们的未来, 是物理教育不完整的结果。

一、从高考模式看高中物理教育现状及成因

多年来, 我国一直采取文、理高考分科选拔的模式。这样一来, 各高中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 在高二甚至高一就开始文、理分科, 以减少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学习的投入, 从而达到提高高考成绩的目的。

学校超前分科的做法, 表面上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然而, 实际上导致了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不完整性, 也给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埋下问题的种子。

二、从调查分析看高中物理教育的不完整性所带来的问题

当前, 高中生接受的是不完整的物理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表现在文科生身上, 理科生同样接受了不完整的物理教育。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我校及本地区兄弟高中6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并对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300多名理工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文、理分科后你是否觉得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了?

2.作为文科生, 你是否认为应该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 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因物理知识的缺乏给你带来的麻烦等?

3.作为已经升入大学的理科生 , 你是否觉得有必要在高中接受完整的物理教育? 为什么?

调查结果如下表:

分析调查结果发现:

(1) 文理分科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负;

(2) 文科生从主观上愿意学习更多物理知识, 迫于高考压力, 只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高考科目上;

(3) 理科生对接受“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有很高的呼声, 因为他们感受到由于高考范围划定后, 不在考查范围内的知识点及物理分支学科几乎都没有学习, 而物理作为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影响大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学习与发展。

这些问题的出现由高中物理教育的不完整性直接导致。而这些问题将不仅影响学生本身未来的生活、学习与发展, 最终将延缓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展。因此, 对高中生进行“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已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解决减负与教学完整性之间的矛盾的建议

鉴于当前高中物理教育不完整的现状及其带来的诸多问题, 我们必须思考怎样做到真正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实现高中生物理教育的完整性, 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推迟高中文理分科时间或不分文理科。

在我国, 高中生在高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班, 个别地方学校为了“提前”给学生减负, 还出现了提前分文理科的现象。这种过早分文、理科的模式不利于高中生接受完整的高中物理教 育, 也是对学生的未来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 应推迟高中文、理分科或不分文理科。近期, 我国部分省市率先推行改革。如: 北京市提出的高考方案是, 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科目不再高考, 而是进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这意味着取消文、理分科, 还高中生“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

2.有效降低高中物理教学及考查的难度, 扩大考查范围。

据我校文理分科统计显示, 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文、理科时是出于成绩的考虑, 而不是喜欢。可见高难度的考查已毁掉了许多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而信心和兴趣正是每 个人学习的最关键因素。因此, 有效降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和考查的难度, 消除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理是关键, 恢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在文、理分科中让“兴趣”去选择比让“分数”去选择更重要。

高中物理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 学生能多做几道难题并不代表具备了较高的能力, 因而降低考查的难度也不代表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对科学的兴趣才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 而扩大考查范围可以引导学生重视高中物理的各个部分知识, 可以领略到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 有利于解决高中物理教育的完整性问题。

3.增添教学实用性 , 让学生感到 “学有所用”, 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除了要消除高中生对高中物理的恐惧感之外, 我们还应在教学内容上下工夫, 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时时感受到“我”在物理中。这样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是进行完整高 中物理教育的重要因素。

如学习机械运动时, 我们可以举出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机械的例子, 而要了解这些机械工作的运行原理, 就需要物理知识。例如工业生产机械运作;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电饭煲、微波炉等厨房电器;办公室工作人员使用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器材;常见的交通工具等无不闪烁着物理的光芒。

高中物理教育做到以上几点, 可有效解决“减负”与“教育完整性”之间的矛盾, 进而有利于高中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 篇5

高一物理

邓德安

教学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和为即将进行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做好认知与心理准备以及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与听课中,发现真正符合这些标准,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教学引入却不算多,现将自己的所见一二交与同事们交流汇报。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2、“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理千百万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引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案例二:在《自感》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请一位同学进入设计的电路中(学生有点紧张,有点悬念),闭合电键(电源是两节干电池),该学生没有感觉(有点放松),突然断开电键,学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惊讶万分),并向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断电反而有电击的感觉,强烈的肢体语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电压,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呀!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极了,此时就是引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

3、“猜想比知识更重要”。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做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或提出预期的看法。综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掀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猜想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并非胡猜瞎想,同时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它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严密性、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忽视猜想思维的倾向,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往往从问题、猜想开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出发,让思维自由驰骋,冲破原有知识圈,强化对重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不失为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好方法。

论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篇6

在物理教育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是可行的,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只要在物理教育实践中努力探索,认真实践,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必将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将来结出硕果。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而是和谐的、统一的,协调共存的。其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物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在认识上,感情上和行动上的交流与探讨的动态过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存在并贯穿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那么只要教育者深刻地把握这些关系,在传授物理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系统地而不是点缀地开展教育活动,物理教育就能较好地发挥出它固有的人文素养教育力能。

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途径、方法方式、手段是可行的,实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物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途径尽可能“回归自然”

物理学本身具有“自然性”。在物理教育中,应该让学生广泛、充分地接触自然,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小培养并树立善待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正确态度,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乃至其他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传统的物理教育使不少学生认为,物理就应该是形形色色的定理、定律、公式、就是大量的习题、严密的推导、繁琐的计算,给学生的一个明显感觉是,物理学似乎就是相互割裂开的力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几个大块,从大量理想模型和抽象定理中,学生得到更多理性,失去的是形象,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使学生感到物理太抽象,太难学、学习物理的动力靠“升学压力”来维持,这不是物理教育的目的。

物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应该包括谋求人对自然界的伦理精神,审美体验和求真的统一,通过直观和感官体验自然内部秩序性和神秘性,通过实验和观察触及自然的奥秘性和开放性,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到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从而产生对自然界内部和谐、统一,庄重、崇高的感受中,提升人的品格,完善人的素质,物理教学法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探究来实现,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习物理的驱动力。

二、物理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应回归社会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在尽可能多的实验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理解、关心、同情、责任感:可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融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化集体观念,课堂设计尽可能多一点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教训以及成功的经验,学生将从正面和反面逐渐找到与他人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正确途径,逐步树立敢于单独负责和与他人共同分担责任的责任感,逐步学会如何清晰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耐心的、真诚的听取他人的意见,逐步学会如何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勤奋”无形中得到培养,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效率无形中得到提高,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无形中得以实现。

三、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展、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物理教师应尽量营造一个愉悦的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从体验知识,发挥自己所有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以使他们不仅以“求真”的角度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从“求善”、“求美”的角度来体验科学知识的精神价值。

在條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实验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取得成功的喜悦、自然的奥妙物理知识的美妙等,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逐步形成并巩固。

教学过程不应是单向、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的形式要尽可能是师生互动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平等地与学生一起研究。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放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由掌握,并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心里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及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注意培养、学习方法要多给予指导使他们逐步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规律,理解并实行“实验的精髓是控制”的思想,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理知识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不能只记结论,要领会科学真理的神韵,注重科学思想的理解。如通过学习“密度的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测量”、理解“测量变换”思想在现代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科学哲学、科学史的教学,要让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都对解放人类思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重大意义;要让学生理解法拉第、爱迪生等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在因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被迫辍学,边当学徒边自学,以借书或从旧货市场买书的方式,通过刻苦的认真研读、学习,最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四、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体现“美”

作为物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亲其身,信其道”的含义要以美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循序善诱的启发方式、机智幽默的连珠妙语、旁引博证的知识功底、生动形象的例子、巧妙的实验设计来拨动学生心弦,赢得学生的赞美,以逐步培养这方面“美”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要不断创新,青少年对于重复出现或一成不变的刺激易出现熟视无睹甚至厌烦现象,而对于新奇的刺激着会出现极大的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以新奇的目光和美的感受激发起饱满的学习热情。

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型组合,给学生以物理学科的整体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世界图像,尽可能是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的心里互相吻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到物理知识内容及条理清楚、又不单调乏味、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美的享受。

学生喜爱教师、与教师的融洽关系、学习的兴趣、有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并保持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都有深刻体会,我们为何不在此方面不断努力探究并实践呢?

参考文献:

[1]《物理教育新理念》

[2]《物理教育学》

[3]《物理教学参考》

[4]《科学、哲学论坛》

物理创新教育杂谈 篇7

关键词:物理,创新,教育

1 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1.1 运筹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成功的教学总是以融洽的师生情感,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后盾的。所以,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就必须蓄意运筹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和途径。首先,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激情, 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对渴求知识的学生的热爱, 对所教物理学科知识的热爱, 创造一个有情感的学习氛围。其次, 要取得师生情感的良好效应, 还必须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 知他们之所想, 释他们之所疑, 一切为了学生, 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 充分发挥甚至夸张其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这个氛围里, 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苛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 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1.2 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 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 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 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 他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 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 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 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现。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 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 引发思考研究, 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3 设计巧妙问题情境

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主要从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实验的设计、实验数据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创设情景中, 同时应用多种手段,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理论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 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例如, 对于合力的概念, 教学前学生对合力的认识停留在“劲往一处使, 合力总比分力大”的日常生活经验水平上。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设计, 来营造引起学生观念冲突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合力比分力小的实验:在讲台上放半桶水, 先请一位女生来提, 很容易就提起来;再请两位大个子男生上台合力来提, 也很容易就提起来, 仿佛杀鸡焉用牛刀。当我要求他们逐渐增大两臂夹角时, 明显感到越来越费力, 当两臂放平, 却无论如何也提不起来了。学生露出迷惑不解的表情, 不自觉就会冒出这样一些问题:“合力怎么反而小呢?”, “什么是合力呢?”, “合力与分力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产生观念冲突, 诱发学生好奇心。

2 诱发动机,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 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2.1 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创造性行为。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2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的条件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应具有:创新的科学思想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正确成功的科学方法。

2.3 建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

在探索创新过程中, 常会遇到失败。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介绍科学家伟大发现背后的艰辛, 几百次乃至上千次失败中改进摸索再实验。爱迪生说过“失败是我需要的, 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 我才知道做好一切的方法是什么。”一个新的设想在开始时不遇到失败, 这种情况是罕见的, 发明者和创新者可能一而再地失败, 爱迪生和他的合作者经过试验1600多种不同的灯丝后才找到合格的灯丝。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内容

物理教学中, 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 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 应注重前人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

3.1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想象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 哲学家康德曾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 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 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 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 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 其阻力恒定, 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 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 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 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3.2 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有新的理解, 体现在对实际问题或创设的实际情境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应变能力, 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等。

3.3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 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a.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b.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c.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重视实验,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实验, 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实验中, 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 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 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 要让学生经受挫折,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实验,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获得成功, 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4 教师的语言

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 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风趣、讲解生动, 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 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物理教育 篇8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学史,素质教育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处理物理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我们都能从物理学史中得到启示,科学家们生动、鲜活的探索历程无不折射出伟大的思索、智慧的火花,他们留给我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思维能力,热爱科学、追求其理的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构成了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对科学以和科学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之上,在自身不断努力、勤奋学习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意识主要指对科学本质及其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信任、依赖和追求科学的强烈兴趣等。科学精神是指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顽强执着、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勤奋严谨、勇于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主要指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系列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主要蕴含在科学研究及探索的过程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中学生来说,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任重而道远。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中影响科学素质发展的因素,加强对物理学史的开发和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料中的科学家———人,研究和探索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课堂氛围,努力打造精品课堂。

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例,比如哥白尼为捍卫“日心说”竟遭到了罗马教堂的残酷迫害,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利赫曼为探究电现象,因雷击而捐躯,法拉第积四十年之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拉开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的序幕;著名的阿尔法粒子的散射实验中卢瑟福以他敏锐过人的胆识,科学精辟地“描绘”出“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人们认识原子的“模样”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玛丽·居里因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患白血病逝世,为科学而献身。科学家们的这些令人敬佩的大师风范和可歌可泣的传奇与发现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二、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中学物理教学也不例外。通过认识本质的认识—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多次反复,学生会对已学的物理知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得到升华,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提高整体技能,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支配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对变化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们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比较系统的规律,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一些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对比的方法,实验分析的方法,归纳类比的方法,构建模型的方法,等效代替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抓主要、次要的方法,“变”中求“定”、用“定”理“变”的方法,以及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无疑给中学生学好物理提供了方便。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和探索历程,而这些方法又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之中: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对中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我们必须改变以前那种课堂上讲物理故事,黑板上做物理实验,书本上学习物理知识,作业本中提高技能,死记硬背中训练素质的老方法,让他们尽快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练就过硬的科学素养,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

真理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人们在各个时代认识水平的限制,前人的成果中有些是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的速度就越快”等观点,就是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带有经验主义色彩,被后来的伽利略等人在实验桌上推翻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光的微粒说到波动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近代的量子力学,从传统的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是否领悟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真理只能更接近于自然,而不能等同于自然,只有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去粗取精,取伪存真,以史为鉴,事实求是,承前启后,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才是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好物理学的科学态度。这样,我们才能跟大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

四、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了解过去、丰富自我、探知未来。

物质的共性与个性深刻地反映着物质运动变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也正是无数科学家们为之献身的动力所在,就像火炬接力一样。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了解着过去,丰富着自我,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前沿,探究着一个个未知领域,丰富着物理学的知识宝库,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物理课堂教育习真知 篇9

当回头看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物理在生活中运用是数不胜数, 比如秤“称”, 在菜市场同学们随处可见, 看到商贩们用“秤”给顾客称蔬菜, 无疑这就是我们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这样联系生活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并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物理课堂就是一个神奇的乐园, 可以给同学解释大家在生活中所好奇而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 对我们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可以会不假思索地说出, 因为苹果熟了。不错, 是苹果熟了, 可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让我们跟着教师的步伐一点点地去了解吧。正确引导学生喜欢上物理, 激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 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及时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 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来调整知识的输入。

在学生还小的时候, 我们的家长就会给学生买这本书———《十万个为什么》, 想必我们的学生都不陌生, 也许当时还不能理解是为什么, 只知道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所不知道的, 也没见过的, 所以很吸引自己。也是处于那个阶段对自己所没有见过和听过的知识的渴望。同学们不妨回家翻看这本书上, 有不少的知识都涉及物理知识。在物理课堂上, 我们学到的不仅只是文化知识, 还有对于文化背后深远的历史意义。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他坚持实践, 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知识, 还有的是伟人的精神, 要学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 但这些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就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现在, 我们只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这样去要求自己, 能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一直问到明白为止。在学习中也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 不能因为在学习的道路上受到一点挫折就放弃了对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 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德、智、体永远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口号, 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任一方面的学习。只有从一点一滴中, 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 关注人文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我们教师要通过教学, 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为自己的学习添加动力。

对物理教育的思索 篇10

目前一些学生家长及学校老师认为要培养优秀的学生, 主要靠的是个别辅导及课外小组的研究活动, 与课堂教学并无多大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实际上一切的研究活动都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 所以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到最好。比如学生学习物理的时候, 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 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搞好物理定律的教学。物理定律是我们以后做题、实验、推理的主要依据。教学物理定律, 不能只是简单地依靠课本, 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比较注重结果, 每一个物理定律的成立都有着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多讲解一些这个定律成立的路程, 以及成立的依据, 这样学生们会觉得这一个物理定律是活生生的, 掌握和应用起来都会更加得心应手。学生掌握了这一物理定律就可以自如运用, 能够在实验与试题中应用以后,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思索这一物理定律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它之所以能够确立起来, 其中一定有着恰当的思维和推理方式, 还有比较合理科学的探究方式, 这种探究精神的学习才是最为重要的, 才是物理学科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东西。这可以说是物理教学甚至是一切的学习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

比如学生在学习电学当中最著名的欧姆定律这一物理定律时, 预习以后会觉得欧姆定律非常简单, 仅仅认为就是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而已, 没有什么困难, 不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器材, 电压表电流表可变电阻器、电源、导线若干、连接一个恰当的电路就可以了吗?当然以一个现代的学生看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没有非议。可是我给他们的讲解是, 在欧姆那个时代, 不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之类的仪器, 而且连电压、电流、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 欧姆在当时面临的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经过什么样的思索获得这一物理定律的呢?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的过程时, 我通过电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 大量搜集演示各种可能的实验过程。在最后阶段我根据欧姆的实验方式, 简单介绍了可以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式。其实物理定律的教学与学习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 如果记住物理定律只是学会了皮毛而已, 能够运用也只不过是为了取得高分,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这种学习精神是物理学习中最为宝贵的, 有了这种探究精神就可以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老师在参观一所美国的学校以后对校长说:能否给我们一套你们的教材, 以便我进一步了解美国课程的情况。当时校长很为难, 没有马上回答。那位老师觉得这校长挺小气的, 几本教材还舍不得。可是过了两个星期, 那校长突然打来电话说:“教材给你搞到了, 马上送去。”结果来的是一个货运卡车, 一共10大箱教材———从出版社直接运来的。里面不仅有学生和教师用书, 还有光盘和图片等。这时, 这位老师才知道为什么那位校长当时没有马上答应。原来对于美国教师而言, 一套教材意味着所有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辅助资料。这是价值上千美元的财产, 没准儿经过学区董事会决议才能定。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确实有很大区别, 单单从观念上来说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眼光放宽一些, 深挖教学资源的潜力, 运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参考补充。不能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和教材, 否则太狭隘、太片面。要想让学生学好, 我们一定要多参考多学习, 一定要让学生学好物理, 学会探究性学习。

掌握了非常重要的物理定律之后, 我们可以运用定律进行做题和实验探究活动。我们还要注重例题教学, 开拓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们多多思考, 多想解题方法。我们在上例题课的时候, 要在重点题型上多做分析, 在学生悟不出、想不出的时候, 要在物理模型物理原理上多做分析下工夫, 教给学生针对研究的问题应用物理模型和实验解决。

物理教育 篇11

【关键词】趣味性 科学性 创新意识 学生个性

在实施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机结合,为了使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提高,教学中必须渗透许多趣味性的物理知识,才能使学生喜欢物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行列中去。例如,我们八年级的课本,在学习第一章《声现象》之前,课本中给出了几个有趣的实验:摩擦起电、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鸡蛋的沉浮……使学生正式学习物理前,激发学生认识物理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物理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中的趣味知识与生活中各种物理知识的联系呢?

一、用物理学中的趣味性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興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讲到声现象中的次声波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为什么会集体死亡》:太平洋上有一艘货轮在随浪颠簸,玛丽号船长见了,便发信号联系,可是对方没有响应,玛丽号船长令客轮靠近这艘货轮,以便看个究竟。当他踏上货轮时发现,这艘货轮上的25名船员全部死了,船长赶紧报警,警察迅速赶到现场,他们既找不到这些船员中毒的线索,也不见这些船员身上有伤,经过尸体的解剖,25人的心脏都有问题,像是心脏病突发而同时去世。昨天的航海日子写着:“今天有海啸得赶紧返回”后面没了续文。估计是遇难中断,警方调查了半天,也未能查出真凶!是谁同时杀死了这25个人呢?

其实,凶手是海啸引发的次声波。次声波能致人死亡,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到与次波相关知识,并认识到次声波是人耳是听不到的,通过趣味故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提倡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入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其实许多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如在光学中“渔夫杀河中鱼”为什么要往看见的鱼的更深处杀才能把鱼杀到。这实际上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还有“猴子捞月”为什么捞不着?这是平面镜成的虚像。还有为什么我们在下雨天会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光速与声速的原因;霜的形成、露的形成、覆杯实验、怎样鉴别真假“金戒指”等等,这些知识联系生活,学生学习起来很贴切,就会有兴趣,也会激发他们对学好物理知识的渴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从许多实验中获取知识。实验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这几步。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把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发现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能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实验的几个过程中,最有难度的是设计实验,它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步骤,通常要学生集思广益。对于探究的结果正确与否,与假设是否相符,也需要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在探究《测小灯泡功率》这个实验中,本身有一定难度。不但要求学生要进一步熟悉电伏特表、安培表的使用,还要设计实验、设计表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表格和做出实验方案,鼓励学生用同一方法设计不同实验,或用不同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如可用本实验测小灯泡的电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兴趣中提高能力,成就科学梦想

许多伟大的发明:如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制成电动机、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制成发电机、人造卫星升空……这些科学成果不但造福了人类社会,同时也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每一个科学成就首先是来源于兴趣和爱好的,再通过长期的实验与探究,找出规律与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成就。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实验探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哪来无数次的探究和实验?有了兴趣爱好,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成就一代科学梦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一些风趣的物理知识的教师更能使学生热爱物理,勇于探究物理学中许多深奥的知识。

如当我们上电磁铁应用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爱迪生洗冤》: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年轻的时候,在新西纳东站干过电工。一天晚上,工友亨利约他来家看一个自制的电报接收机,以便让心灵手巧的爱迪生帮忙改进。亨利的实验室是马棚改装的,在开门时他对爱迪生说“里面放的东西很挤,我先进去点上灯,你再进。就在他刚点上灯的时候,突然一声枪响,爱迪生吃惊地冲进门,看到亨利被打死了。亨利的家人赶了过来,认定爱迪生就是凶手。他们叫警察拷住了爱迪生。爱迪生为了洗冤,一直在冷静地观察现场,他向警察说:请看,手枪是从那根柱子上掉到地下的,柱子上有个大弯钉,那里还有被火药烧焦的痕迹。看把手枪放上去枪口朝下,正好能对准亨利点灯时候所站的位置。警察拿起手枪推到大弯钉上,为了能推牢必须把扳机插到大弯钉的圈里。还有这样一来,手枪是一动不能动了,那么是谁扣动扳机的呢?难道是自动发射的?警察问。爱迪生早已注意到枪口离柱子很近,仅1厘米不到。而且在枪口上方的柱子上还钉了一个铁片,还有一根电线顺着柱子通天花板,下通地面,电线在地面被一个木板压住,掩盖了电线的方向,他对警察说:请把柱子上枪口这边的那个铁片取下来。想不到亨利的堂弟极其蛮横地阻挡着不让取下铁片。爱迪生全明白了,大声对警察说:凶手就是他!请把他看住,我来揭穿他的阴谋。

爱迪生以其丰富的电学知识和经验使真相大白。在罪证面前,亨利的堂弟无法狡辩。他为了占有亨利的职位和财产,竟想出如此恶毒的诡计,本想杀死亨利又可嫁祸于人,却不料被爱迪生实破了,爱迪生是怎么样破案的呢?

警察取下柱子上那块铁片,果然看到了爱迪生预料的电磁铁,就是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如果通入电流,这铁片就有很强的磁性,这磁力足能向上吸动枪口,这样扳机就被扳动了。那谁来给电磁铁通电呢?警察问?是亨利点灯的时候接通了电流,当然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个回答使警察更为诧异。爱迪生接着说:请把地面压住电线的木板拿开。果然有电线通过,亨利点灯的时候站的地方,下面有两个小铁片,平时是不接通的,人一站上去,把两个小铁片压在了一起,就通电了。所以这是简单的开关。那么电源在哪里呢?警察问。肯定是在天花板下,你顺着电线往上找就找到了。很快,爱迪生的话证实。警察认定亨利的堂弟是利用电磁铁作案。

物理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感教育,实施

一、在教学内容上培养学生的品质

物理学科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物理学史中包含着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结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物理学史不仅是物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还包含着物理学家们坚持不懈探求真理的历程,包含着科学家们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物理学史中记载了丰富的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定律等,学生在讲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应该增加对物理学史的讲述,让学生了解这些物理结论是怎么被发现和推理出来的,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物理现象,学会对知识的应用.物理学家发现问题并证明和推理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包含了各种辛酸和执着精神,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的理论都是靠实验来证明的,因此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积极的情感,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教师可以用实验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探索问题的究竟,从而在学习中更积极主动.在课程开始前,由于学生的大脑得到了休息,情绪比较高涨,精力比较充沛,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时间特点,结合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先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比如,在讲圆周运动时,可以借助易拉罐做水流星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产生好奇心,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出答案.中学生有追求刺激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实验的操作中多设置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以利用单摆来做实验,使单摆靠近教师的面部,然后放手让单摆自由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单摆是否能碰到教师,会集中注意力观察,结果没有碰到教师,教师下面就可以为学生进行解答了.物理实验并不是全部要求在实验室里进行,有很多简单的实验是能够在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实验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去证明它.

三、在师生关系中渗透情感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如果学生喜欢教师,那么在课堂上就容易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课堂纪律也有保证,相反,学生不喜欢教师的话,高中生的叛逆心理就使得他们上课不听讲,甚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再给学生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传统的教师形象让师生之间存在距离,学生也不敢提出问题,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学生就会放松心理负担,和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意见,帮助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受到学生的爱戴,传授的信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双赢的效果.教师要与学生做好沟通,做到理解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那么学生也无法和教师真正的沟通,教师也就无法知道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理解学生,会让学生感动,在心里更加相信教师.

四、在合理的评价中培养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信心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是对学生的物理知识进行评价,并且评价手段也比较单一,不利于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教师要丰富评价的内容,不仅评价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信息,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方面的信息.由于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不同、性格也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合理的评价,对物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要制定过高的要求标准,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多多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气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或命令,时间久了学生也会自暴自弃.相反,如果教师多多采用温和的语气和鼓励的语言,会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从而树立信心,学生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向上,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李妮娜.中学数学的情感教学实践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

[3]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

上一篇:西北农村小学下一篇:DLG数据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