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共12篇)
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 篇1
一、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人文教育主要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即通过人类在认识自我、解决物我关系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意识形态, 使人具有感悟人生, 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自觉地提升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及其知识能力的教育。人文教育内容的主要价值问题, 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它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对人生意义的升华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可见, 人文教育是相对自然学科教育而言的。
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科学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把握科学本质, 养成科学精神, 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 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良社会文化的教育。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在科学教育中因其重要的基础性而有着深远的意义。
简而言之, 科学教育重在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而人文教育则关注人的道德培育和精神教育, 二者各有侧重。但从本质上讲, 科学与人文本来是有机结合、无法严格分割的知识整体。所以, 在经济社会, 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科学与人文交汇结合的需求。
二、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 古代的人文科学比较发达, 自然科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系统, 因而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不难理解了。到了近代, 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几次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 同时也推动了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分工。于是, 教育业逐步倾向于专业化,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出现端倪。毫无疑问,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物质富裕, 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威胁不再像以前那样巨大。可想而知,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也带来了人口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正是因为自然科学对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显现出无比的重要性, 使得各国更加重视自然学科而轻视人文学科。
科学是以物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 人文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本质, 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 关注人的权利、价值和人类的命运。其中, 人的本质是理解的基点。正是科学教育忽略了对于人的关怀, 所以才导致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人文教育正是以对人的关怀为中心的, 所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物、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理教育应该努力吸收人文教育的知识与精神, 并以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这种理念下, 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也应该朝着融合人文教育的方向发展。
三、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不难理解, 物理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不在于过分重视科学及其意义和功能, 而在于狭隘地强调了科学的功利性价值, 从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文价值。换言之, 只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 而并未对其危害性加以深入探究和有效规避;只注重渲染物理学家对物理知识体系的贡献, 而忽略他们对社会与人类命运的关怀不周等。举世瞩目的1986年4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和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后的福岛核辐射造成的危害, 无不说明科学进步也伴随着灾难。如果不加匡正, 这种科学教育会让学生因已拥有物理学应用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感性认识, 不断助长他们只从功利性认识物理学的自然倾向, 而会逐渐削弱物理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如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深远影响, 物理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人们对事物理性的怀疑和批判, 科学研究中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平等开放精神, 科学家崇尚正义追求高尚的情操等, 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四、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基础。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雕塑者, 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导师。因此, 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不可替代的, 其言行往往是学生效仿的模范, 这是一切书本知识无法比拟的。有了这个基础, 才有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
教学与生活联系是关键。物理学起源于生活实践, 而现行的中学物理教育却忽略了这一基点, 使教学基于物理模型, 成了抽象的表述且远离现实生活。这样的教育, 学生当然没有学习热情。为此, 中学物理教学着实要抓住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这一关键, 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价值的同时, 真正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物理学的终极目的。
突出教学主体是基本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营造情境, 建立起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自由辩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要求教师鼓励学生间相互协作, 尊重不同意见, 培养合作精神。
找准美育价值的切入点。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的美育无处不在。物理中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 具有简洁、对称、统一的特点。但是, 物理中的美因其不具备显性, 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挖掘, 并找准切入点实施美育。如力学中力的平衡、电磁学中的电磁感应等, 都蕴涵着美。
渗透物理学史不可忽视。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物理学史的适宜渗透, 教育学生深切感受物理探索的艰辛与曲折, 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发展历史, 体会物理学家的独立和创新精神等人文要素。
(通渭县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中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 自然科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 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中学物理教育应该怎样融入人文教育?本文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等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中学,物理教育,人文教育
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 篇2
(试 行)
一、登记对象
全省在职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企业自办学校教师)。
二、登记范围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我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且符合以下规定的培训,取得合格证或学时证明的,其培训学时实行登记。
(一)集中培训
1.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集中培训; 2.经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或委托的县级及其以上教师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教育科研部门举办的集中培训;
3.学校选派参加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组织的教科研培训活动。
(二)远程培训
由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由教育部推荐的具有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资质的机构承办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三)校本培训
1.经本地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中小学校与县级及其以上培训机构或高等院校合作,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的集中培训;
2.由学校集中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教科研活动,校际间联片教研活动等。
三、登记办法
(一)学时登记
学时登记采用由省统一印制的“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证”(简称“登记证”)。
学时登记由学校负责。学校设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员和审核员。登记员和审核员对登记结果负责。教师参加符合登记范围的培训后,登记员根据培训的有关文件、通知、学习记录和培训单位颁发的结业证、合格证或学时证明等进行相应的学时登记并签字(盖章),经审核员审核后签字(盖章)认可。
(二)学时计算
登记的学时含“集中培训”学时和“校本培训”学时两类。1.集中培训:
县级及其以上集中培训计为“集中培训”学时。按实际培训天数计算。全天计8学时,半天计4学时。五年累计集中培训登记学时数不得低于240学时,其中学科培训登记不低于200学时,师德培训(含法制教育)不低于40学时。
2.远程培训:
完成学习内容,取得合格证,按培训模块规定学时数的50%计算为“集中培训”学时。五年累计登记学时数不高于50学时。
3.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按1课时为1学时计算为“校本培训”学时。五年累计校本培训登记学时数不高于120学时,其中学科培训登记不高于100学时,师德培训(含法制教育)不高于20学时。
4.其他培训
(1)学历提高培训:五年内,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在取得与其任教学科同专业的学历或学位证的当年,一次性记 入“集中培训”学时。其中,小学教师取得大专学历、初中教师取得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取得硕士学位的按60学时计;小(2)脱产学习:经组织安排教师参加离岗脱产学习,取得合格证后,按实际培训天数计算“集中培训”学时,但学时数最多按20天计为160学时。超过的培训时间不再计算学时。
(3)主讲教师:中小学教师担任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的主讲教师,凭承办单位证明、课程表(加盖公章)及讲稿等资料计算相应学时。担任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送教下乡、巡回讲学等授课的,按其实际授课时数3倍计算“集中培训”学时,其登记学时数累计不超过150学时;担任校本培训授课的,按其实际授课时数2倍计算“校本培训”学时。
(4)新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参加岗位培训的120学时实行单独登记,不记入集中培训360总学时。
四、组织管理
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进行审查、审核和备案。
(一)实行培训备案制度。各市(州、地)、县(市、区)、乡(镇)、校组织符合登记范围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须将培训文件和方案(含培训时间、培训学时、培训内容、课程安排、师资配备、食宿安排、经费预算等)等至少提前15日报上一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简称“工程办”)备案。
(二)学校对登记结果进行审查。各级各类学校要及时、如实地登记和审查教师培训学时,做到内容翔实、资料完备、数据准确。学教师取得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取得硕士学位的按80学时计。每学期末,学校对学时登记情况进行一次校内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加盖学校公章。学校每学年对学时登记情况进行一次汇总并填写汇总表,将汇总情况报县一级工程办审核。
(三)县一级对登记结果进行审核。县一级工程办根据培训备案资料对学校学时登记汇总情况及汇总表进行一年一次审核,同时对“登记证”登记情况进行随机抽查,然后签署意见和盖章。
每五年,县一级对经审核认定完成规定培训学时的教师进行统计汇总,将汇总情况及汇总表上报市(州、地)进行审核,然后报省工程办备案,并作为颁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格证的依据。
(四)各级使用的汇总表格由省统一制作。各县要建立和完善登记管理信息化体系,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五)各级工程办要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的监督管理。通过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填写问卷、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培训登记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和抽查,使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管理程序规范、结果真实。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对违规者要视其情节予以严肃处理。
(六)考核评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是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省工程办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地培训登记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物理教师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素质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标对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物理教师要向传统教学观、教师观提出挑战并转变观念,重新角色定位;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依靠科技丰富教学,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萌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标要求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是师生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找到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
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主体有三个领域:一是系统掌握普通物理的基本理论,了解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物理实验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掌握一定的邻近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三是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懂得教育和教学的规律,热爱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总之,中学物理教师要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需要自己具有过硬的素质水平,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精益求精地投入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为中学物理教育的总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肖紅梅.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A].2000.
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 篇4
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农村中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是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中学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农村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教育政策
国家教育政策的偏斜拉大了城乡学校之间、城乡教师之间的差距。教育改革使城市学校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而贫困的农村中学及其教师则愈发贫困,农村中学培训经费短缺,虽然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①但是,在目前“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中,县财政收入能保证发放教师工资已属不易,根本无力专项列支继续教育经费。而农村中学目前可支配收入几乎不存在,也无力负担教师培训费用。从当前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村教师培训都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由教师本人承受培训费用。然而,以目前农村教师收入水平来看,每次几百元的培训费用几乎无法承受。结果是县里无力办培训,农村学校不敢派人参加培训,农村教师不肯来接受培训,最终导致农村教师受培训机会不足。其次,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主要以城市教师为蓝本,不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出台,但该政策对待城市、农村“一视同仁”,没有体现出对农村教育应有的关怀。尽管有“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②的条文,但同时又有“学费、差旅费按各地有关规定支付”③的规定。而实际上贫困的县、乡镇政府无力支付教师的学费、差旅费,所以这些相应的规定形同虚设,无法兑现。④另一方面,虽然《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⑤但《教师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实质上没有完全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完全是一种附属或者补充,且多表现为个人行为。
(二)培训机构
当前,农村中学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是县教师进修学校。由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学,教研部门管理教学常规、考核教学质量。多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工作分散、无序、低效。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任务,从不同侧面承担着农村中学教师的培训。这种多元化培训并存,自成体系,互不沟通,独立运作的培训模式,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首先,县级进修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专业实践能力偏弱,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各县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历史原因和现实考虑,教育骨干都放在中小学,很难将学科专业骨干教师选拔到进修学校执教。教师进修学校现有教师,调入的多是贡献多年资格老的原基层学校领导,由于多种原因,进修学校教师远离教学一线,对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教材教法研究较少,教师培训理论性强,而实际性、针对性不强,使教师培训效果不甚理想。有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其教育教学不具榜样学习作用。⑥其次,办学条件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对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信息基础建设提出了高标准要求。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远没有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快。滞后的信息技术设备无法满足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需要。第三,培训功能和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方法陈旧,培训手段落后。
(三)培训内容
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训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问题是继续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继续教育又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培训单位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没有制订出因人而异,因人施教的教学计划,只是简单地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这使得参训教师再学习的效益,再学习的目标,再发展的思想得不到充分体现,这也挫伤了参训者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一教学内容不实用,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不规范,缺乏科学性。二是教学内容重复,脱离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一方面,培训者选择培训内容,很少考虑教师的需求和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及水平,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师之前所学内容叠加,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并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培训专家很少考虑到教师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其讲授的内容不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无法让农村教师学以致用。讲授示范课的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忽视城市和农村中学之间的差距,农村教师可从课程中借鉴的内容不多。重理论培训导致培训目标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四)教师自身
首先,培训经费不足。由于身处农村中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较低,教师收入不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要交培训费、伙食费、交通费、住宿费,培训经费占教师收入很大比重,且通常情况下经费一律由教师个人负担。因此农村教师视继续教育培训费为负担,一些教师对这些没有顾及他们收入水平的收费标准很不满,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训工作大面积、深层次的开展。最终导致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后劲和动力。其次,教师工学矛盾严重。目前基础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特别在贫困的乡村地区,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加之地方财力不足,对教师定编较紧,教师的工作量过大,致使工作与学习提高存在着较大矛盾。教师经常因工作量大,挤不出足够的时间学习。⑦
二、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在思想观念上的重视是农村地区教师培训获得关注的政治保证。可以说,国务院和教育部已经深刻认识到,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意义极为深远,因而在颁布的诸多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法令与法规中,强调加强对农村、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以及对一些不称职的教师的教育与提高,这些决策无疑是高瞻远瞩的。目前关键要做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入贯彻中央和教育部的决策与方针。这是解决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最有力政治保证。 其次,加强对乡村、边远、少数民族等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是确保农村地区教师获得培训机会的物质前提。各级政府不仅要从思想和意识方面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采取得力的措施,加以认真地执行。对于广大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而言,执行中央政策的最大障碍便是经济的制约,因而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是确保政策得以贯彻的物质支持。有了中央政府财力的支持,加强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政策才能得以切实贯彻。
(二)完善培训机构
首先,在岗培训者应该加强学习和修炼,提高专业化水平,熟练掌握课改理论,熟知中学教育教学,既能当理论专家又能当实践高师,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培训者要积极深入到中学,走进课堂,积极调研,参与课改,熟知中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才能找准问题、解决问题,送去中学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同时,也要组织培训者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的培训模式和经验,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其次,要重视兼职培训者队伍的建设,组建一支科目齐全、数量充足、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培训者兼职团队,让每一轮教师培训工作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突显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好中学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三,解决好进修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信息技术设施,多方筹资并用好用足师训专项经费、改善设施和装备,与电教、仪器部门合作,资源共享,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以适应培训工作的高要求。建立培训实验基地。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几所学校进行教本培训实验,实施培训课题的实践和创新。最后,加强和教研部门的合作。教研师训协调工作,统筹规划,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促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努力减轻交叉重复给学校和教师带来的负担。
(三)优化培训内容
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时,要调整和充实农村教育的内容,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内容体系。培训内容不但要突出“新”、还要突出“用”。 “新”是指培训内容是发展性的,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经验;有特色的新成果、新发展,有利于教师知识更新、技能提高,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用”则指培训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能够帮助教师学以致用,突出实效。要达到上述目标,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应当首先吃透新课改精神,了解、熟悉当地农村中小学教育,认真研究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从而设计和确定培训内容。因此,培训内容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可操作性,要有超前意识,使教师能够“高瞻远瞩”,并可用来解决素质教育中的实践问题,培训内容还要体现多样性,充分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要,把每一项培训内容的设计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联系。
(四)提高教师觉悟
农村中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质量观,真正领会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转变教学思想,剔除陈旧的教学观念;补上新鲜的、先进的、切合中小学教学实际的专业知识,使教师的专业知识真正得到更新和深化。要破除只为文凭而学习或只为提高办学效益而从事教育活动的功利思想。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抓好学历补偿教育,又要抓好教师素质提高和能力更新的教育,真正做到学历与学力、学习目的与教育目的、学习内容与教育内容协调统一。⑧同时还要宣传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继续教育的方案、内容与形式。通过广泛的宣传,不断强化教师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自觉性,逐步形成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为继续教育的推进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起点低、任务重、难度大,我们只有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才会有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科教兴国”的目标最终才能变成现实。
注释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Z].1999.
2田锐.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泰安学院学报,200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1993.
4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课题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0) .
5王思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咸宁师专学报,2002(2).
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 篇5
工 作 总 结
本,我校根据大石桥市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有关文件,为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理念先进、具有较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依托本校的研训模式,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现将本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思想到位
我校建立了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为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落实了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各科组长为考核人。领导小组对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规范、组织、实施、检查。学校将继续教育纳入了学校工作总体规划之中,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建章立制是继续教育工作的保证。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并落实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各种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学校领导带头自觉遵守各项制度,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各项活动。为了让继教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保障了继教时间,一方面学校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障。一方面通力合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教师进修学校布置的继续教育任务,领导重视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积极筹措继续教育经费,保证了各项活动的成功开展。
二、加强管理,认真总结
1、严格执行继续教育与管理制度
我校把教师继续教育与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续聘的必备条件之一。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有关制度,完善了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2、科学管理继续教育过程
我校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高质量地完成继续教育五大板块的任务,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校本培训,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考核、过程记载详实。
3、认真总结继续教育经验
我校定期对继续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实施办法,探
索出了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三、卓有成效,不断提高
1、继续教育档案科学规范、材料齐全。
我校将继续教育的周期计划、计划、自评报告(总结)等各种继续教育制度,过程管理资料(如教师集中学习通知、出勤考核表、教师学习心得体会等)按时纳入学校档案;及时收齐本校教师继续教育资料,归入教师个人继续教育业务档案,按时按要求送审。
2、按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效果好。
我校继续教育在册人数58人,教师参训率应达到100%,任务完成率100%,所有人员计算机初级已过关,合格率100%。
3、教师师德高尚
教师人格高尚、师德好,尊重学生、遵纪守法,考核至少应达到合格及以上。
4、教师业务能力显著提高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快,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撰写经验论文,本已有20余篇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奖励有教研成就的教师,并积极配合进修校开展继续教育研究与实践。我校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提高。
(1)多渠道的材料获取。
我校阅览室供教师借阅和查找资料,学习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改动态。学校尊重教师个性,出资让教师自己选择喜欢的一种教学杂志订阅,鼓励教师上网学习和搜集资料。提倡教师阅读个性化读物,与同事经常交换读物。
(2)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凭借学校提供的学习材料独立自学,并做好自学笔记。可摘录,可写学习心得,可结合平时教学,写课后反思。通过开展小组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小课题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大组教研活动,运用理论讲座、名师引导、教艺探讨等方式进行学习。
(3)多角度的学习检测。
教师学习后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测。明确自己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仍需通过进一步学习与研究加以弥补。学校通过月评工作和平时对教师的抽测,个性化评价教师的学习,激励教师的学习与研究向纵深发展。学校通过对全体教师灵活性的统一检测,摸清全校教师的学习与研究动态,了解全校教师及教师个体的发展势态,为拟订全校教师及各层次教师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4)综合化的学习提升。
我校通过自培自研、集体学研、校本培训、借助外力等多种形式让教师多渠道、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学习与研究,教师素质得到综合提升。
5、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建立校级骨干教师队伍,精心培养和合理使用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按要求向上级部门推荐骨干教师人选。目前已有4名教师成为营口市级骨干教师,6名教师成为大石桥市骨干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成为校级骨干,组织教师送课下乡,得到一致好评。我校实施“青蓝工程”,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有计划、指导方案和培训结果,新教师校本培训达60学时以上,培训合格率为100%。
6、加强教师自学,严格考试制度
我校建立教师自学制度,树立教师自学意识,摸索自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人人有自学计划和自学笔记。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考试,要求教师遵守考试纪律,无违纪违规现象。
本,我校认真履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来年我校将不断创新,科学管理,让继续教育工作再上台阶。
当代德育与中学物理教育渗透 篇6
【摘 要】德育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当前世界学校教育的教改内容,并且已提高到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来重视,我国也提出要以德治国。因此,本文从爱国教育、美德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学习与团队精神教育、科学探究与科学精神教育诸方面谈谈如何让德育教育与时俱进,达到现代德育目标,并谈谈笔者的见解和主张。
【关键词】德育 中学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35-02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种国际形式,各国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等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良好的道德素质对社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德育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成为当前世界学校教育引人注目的教改内容,并且把德育提高到了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来重视。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法治国;同时,也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1]今天的学生是明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如何让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的确有其重要意义,笔者想就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育之中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一、物理知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各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是个人和社会的无价之宝。当今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当代中学生也受到了不少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直接对他们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奇妙地从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挖掘出一些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物理学家的爱国壮举,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种种现状,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是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的动人故事,还感受到当代文化气息中弥漫着我国的伟大民族思想。如力学方面,介绍我国著名力学科学家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为优厚的物质生活所惑却冒着杀头的危险,虽遭受美国囚禁5年之久,却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为我国的导弹火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感人故事。讲解我国航天的发展史和“神六”,“神七”上天,运用网络教学给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体会多媒体模拟状态下的卫星发射全程。回顾2008北京奥运的种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力学场景等。在磁学方面,讲解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仪“司南”,北宋时期的沈括发现磁偏角比欧洲发现要早400多年,当代我国的磁悬浮列车在世界各国的运用也是屈指可数。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溶合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教育者置身于充满爱国主义的氛围中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里潜移默化,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使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继而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内动力。
二、物理学科蕴育的美德教育
物理学科蕴藏着许多美德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的规律美,认识物理规律所表现的秩序美、和谐美。可以讲解牛顿把神秘的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物体运动统一起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体现宇宙的秩序和谐美。可以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美。还可以刻画物理学家的品格魅力美。如布鲁诺为捍卫真理在烈火中永生;中国的“两弹之父”邓稼先身患绝症,仍将头脑中的数据和资料拼命地保留下来,献给祖国等。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伟大科学家无私奉献、忘我追求和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崇高品德。通过这一系列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会物理内涵的基础上去追求真知,努力学习。具有美德的人,也不会出现三鹿奶粉的事件,成就事业能经受良心的拷问。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
世界是全球的世界。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今面临的全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观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是中学各科教学的主题,也是现代德育的核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整个教学过程。”[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人类必须倡导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能源,拯救人类的责任。这不但需要当代人的觉醒,尤其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唤醒青年一代的责任感,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德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都已达成共识,并着手付诸实施。在教学中有很多关于能源环境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握好这个锲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他们在新的社会时期能成为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今后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能源,拯救人类的责任。
四、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实现全才通才。由此,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微软公司副总裁兼微软蕾蒙德研究院院长凌大任博士说:“事业发展,更强调的是在集体中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因此除了关注个人的发展,更需要关注团队的进步,团队协作能力对事业的成功十分重要。”[3]所以,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认为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品德。在物理教学设计时,对合适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有意识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善待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相互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情感,增长能力。如在物理作业练习中可以提倡合作学习。在一些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网上查索,互相合作,共同提高。通过这样的物理教学,学生学会的不再仅仅是物理知识,同时还学会共处,学会学习。而且也认识到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使他们今后能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而不是狭隘眼光的“窝里斗”。
五、开展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潜在教育内容。物理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的贪图省力、不肯动手、粗枝大叶、抄袭数据等不良现象, 通过探索与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冷静细心、坚忍不拔等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能在当今社会存在的浮躁的现象沉静下来冷静思考,脚踏实地工作学习。
最后,引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4]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要把握时代脉搏,在物理教学中用心体会,独具匠心的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多摸索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目标,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注释】
1 王 伟.论“以德治国”.光明日报[J],2001.2.9:A1版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第六章
3 http://hi.baidu.com/zvv8/blog/item/097681b1d14565540923029b.html
4 叶 澜教授.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R].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学术报告会,2006.11.9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解析.中国教育报,2005.9.16:第5版
2 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耀灿.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 篇7
( 一) 教师继续教育的自主选择权较小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把它看成一种义务去完成,忽视了自身在继续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教师存在学历、教龄、年龄、职称等差异,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学习需求。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教师有权选择自身所需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时间,甚至是培训教师,但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区域是被事前指定的,培训时间也相对集中在假期等。培训的形式虽然采取了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说课试讲、参观考察等不同形式,但课堂讲授仍是主要的培训方式。通过调查,许多培训院校在培训方案中设置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宽、专业技能提升、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但菜单式课程较少。此外,笔者在与教师访谈中了解到,许多教师都感觉培训内容过于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虽有一定提升,但教学实践知识的缺乏还是无法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困难。此外,较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阻碍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构建,影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 二) 教师继续教育的时效性有待提高
为了满足新的教育改革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十分必要的[1]。但就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并不高。通过对近200名各科教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过参训经历,但其参训目的有所不同。通过培训想要提高自身教育素质的教师占62. 2% 、为了晋职涨工资的32. 1% 、想要提高科研水平的占38. 3% 、还有13. 3% 的教师想要提高学历等。笔者在与教师的访谈与调查中还了解到,虽然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但每一次新的基础课程改革还是给一部分教师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他们已有的教学经验得到重构,面对新理念、新形势,他们还是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是中学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就河南省部分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论文发表情况来看: 51% 的教师没有论文发表过,26% 的教师只发表过1篇,发表2 - 3篇的占22. 4% ,发表4篇及以上的比例较低。由此可见,中学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比较薄弱,科研知识仍比较欠缺,教师参训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因此,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
( 三) 部分学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工学矛 盾突出
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笔者通过对部分参加继续教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得到: 对于继续教育,校领导非常重视的只占10. 1% ,比较重视 的占23% ,持一般态 度的占42. 9% ,还有24% 的校领导不重视。可见要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要端正思想,从学校的领导抓起,并兼顾各学科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共同发展。
由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原因,各个学校都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工作重点,而且有些学校的教师身兼数职、身教数科,教学、批改作业、试卷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导致师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工作地点与学习地点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继续教育,确有困难。教师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更为明显。这种现象既制约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到教师参训的实际效果。
( 四) 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从事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组成多以高校的相关学科专家为主,有些地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还邀请国家级相关学科专家加入到师资队伍当中。国家级学科专家、高校专家虽有着最新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但他们的工作环境却远离中学一线教学实际,对中学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缺乏了解[3]。他们虽能够提升中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但并不能直接地解决中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构建[4]。在问卷调查中,让教师在“中学优秀教师、高校教师、各级教研员,国家级学科专家”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喜欢的培训教师,其中45% 的教师选择了中学优秀教师,选择各级教研员的教师也达到37. 2%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不仅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和视野也较高。可见,合理的培训师资队伍应增加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比重。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而教师职后培训则主要集中于各级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的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及各类教师进修学校,导致教师培养不衔接。
( 五) 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和监督系统不完善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工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应评价系统与监督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较偏重社会效益,施训单位较偏重经济利益,而参训教师则偏重个人利益,所以就形成了“你来培训我接收”的局面。目前,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评价多以考查为主,评价流于形式。在继续教育的考核过程中,许多时候是不严格的,也没有相关标准,所以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并没有起到诊断性的作用。许多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只注重教师的课时与作业完成情况,并不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实质性的提高,也不注重教师完成培训后在实际教学中自身的教学素养是否真有所提高,这种缺乏规划与规范的培训制约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
( 六) 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经济是继续教育的有力保障,没有经济基础,继续教育无从谈起[5]。近年来,国家在教师培训中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中学教师培训,但仍是杯水车薪。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一直是困扰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与发展的瓶颈。尽管有关文件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列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前期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但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 需要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该机制在运行中就出现了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较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多数教师表示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就在于存在经济压力,个人负担较重。
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 一) 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学校,拥有不同的学历、职称、教龄等。因此,在继续教育中, 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年轻的教师,他们入职不久, 教学经验缺乏,课堂驾驭能力亟待加强,教学“三板”技能还需提高。但另一方面,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因此,继续教育中简单的计算机信息运用和软件操作课程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他们该方面的素养。那些职称较高和教龄较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驾驭和课堂组织能力较高,但是计算机信息运用和软件操作是他们的短处。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软件操作是他们急需学习的。在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 所有教师都学习同样的课程,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没有针对性。因此,我们应该事先做好教师实际需求的调查,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并采用菜单式的选课方式[6],使教师课程的选择能满足自身需求。
( 二) 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1. 创新机制,开展网络研修,构建开放性的继续教育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交流学习已成为一种新趋势。我们可以将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放到网络上, 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让教师根据自身时间和需要去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这样不仅调动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还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7]; 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 促进教师同行交流; 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
2. 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既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8],也是构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有效方法。校本培训立足学校,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为载体,在教师PCK构建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校本培训中,教师能将所学知识、教学经验与反思用于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这与教师PCK的经验反思性和实践性特点相契合。教师通过自身PCK的构建,既寻求了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也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 三) 多层面组建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应该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建多层次的师资队伍。教育部( 教师[2013]6号) 文件要求: “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首先, 我们要组建站位高、视野宽的省内外著名专家团队,从教育理论、学科发展前沿等问题进行教学[9]。其次,我们要组建高校学科专家团队,讲授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最新学科动态。再次,聘请相关学科的各级教研员和中学的特级、高级教师授课,尤其是一线优秀教师比例应该大于50% ,从他们的经验和教学实际出发传授教学知识和方法。此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聘请国外的相关学者专家,讲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 四) 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效率
1. 加强立法,规范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目前,虽没有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律,但在《教师法》与《教育法》中, 明确提出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明确给出了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职责。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工作,使教师本身、政府、教育机构都能够更加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2. 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很多参训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还是现有的考核制度存在问题,教育部门需要改变现有的考核制度。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10]。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 职称) 聘任的必备条件,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同时教育培训机构也应该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教师在继续教育学习中的行为,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实现。
( 五) 考核评价多样化,完善监督体系
教师考核评价与继续教育发展联系密切,合理的考核评价会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反之,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会制约其发展[11]。就目前继续教育考核评价来看,评价的方式、内容、主体是极其单一的,这样的考核评价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丰富评价方式,完善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将教师培训中的过程性考核和培训完成后的终结性考核以及教师回归教学工作中的追踪性考核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12]。在评价主体上,可以采用同行互评、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所在学校领导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国家已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作为对各地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 市县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督导,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培训列入中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针对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各办学机构也要加强教育质量把关,加大教育投入,真正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从授课教师质量到课程质量结合教学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继续教育监管体系。
( 六) 加大投入,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施
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导致地区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地级市面临着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和农村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建立健全、稳定、通畅的资金来源及运转模式才能保障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各地要切实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新增财务教育经费要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投入重点之一。中学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投入的监管力度,建立规范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监管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发挥政府的作用,保证继续教育可以正常开展,多方承担继续教育经费,对于相对贫困的地区可以在财政上有所倾斜,增加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
摘要:文章就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培训模式与考评方式多样化、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合理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提高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美国中学教师教育研究 篇8
一、中学教师的教育制度
(一) 教师教育培养机构。
当前, 美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由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负责, 但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其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性, 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始, 出现了一股非传统的院校培养方案的运动[2]。以1990—1991年为例, 有31—48个州采取了40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师证书获取方案。这些培养方案有些是单独由公立学校的学区负责, 有些是学区与州教育部共同负责, 有些是由公立学校与大学院校联合负责, 还有些则涉及了公立学校、大学院校, 以及州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委员会。该运动推动了“全美可选择的新教师培养中心”及其他几个类似的机构的成立。
(二) 教师教育认定制度。
1. 全国教师教育认证认定制度
当前, 美国实行全国教师教育认定制度, 只有通过相关资格认证的教育机构才能进行教师教育培训。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 (NCATE) 是全国教师教育最权威的学术认可机构, 为美国联邦教育部 (USDE) 和高等教育认可委员会 (CHEA) 所共同承认。NCATE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教师教育认定制度的形成, 同时对美国教师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凡经全国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认定的教师教育机构, 其在校生所学的课程和所得学分, 可以在各校之间互相承认, 其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证书可以在全国许多州通用或互换。另外, 这种认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如果获得该委员会的认可, 其学术地位即可确立。
2. 地方教师教育管理与认定机构
美国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地方分权制, 州一级的所有教育行政事务都由本州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因此, 各州的教师教育机构, 以及机构内所有的教师培养计划都必须经过州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与审查, 而州一级认可制度与全国性认可制度是有所不同的。州一级的认可是对某一教师教育机构内某一培养计划的评估, 具有强制性, 其要求是最基本的。此外, 美国还有6个地区性专业组织负责当地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工作, 它与州一级认可一样, 具有强制性[3]。
二、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 各州的具体情况也不太相同, 在此, 仅以个别州的本科水平师资培养作为参照对象。其主要的培养模式如下。
(一) 4年制模式。
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 必须完成普通文理课程, 这也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如果选择教师为未来的职业, 那么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形式有多种。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不一定确定专业, 可按照学校要求, 在规定学分内从学校提供的各类课程中广泛选取文理课程, 在二年级结业时依据选修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门类决定主修专业和副修专业。设立主修和副修专业可使学生获得一个学科以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接受广泛扎实的文理知识的专业训练, 从而成为高质量的人才;主副修制还可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增加就业机会。
(二) 4+1模式。
前四年主要用来完成本科学士学位 (基础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 , 后一年完成所有的教育课程 (含教育实习) , 获教育硕士与教师证书。以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中学教师培养方案为例, 该学院采取由教育学院与本科院系共同培养的五年制模式, 学生毕业时将获得某一专业的学士学位、教育文科硕士学位, 以及加州初级中学多科教学资格证。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严格根据综合条件选取师范生申请者, 如申请者的学业成绩、欲执教学科专业的能力、投身教育事业的承诺, 以及社会公正与公共服务的理念。想进入师范教育方案者, 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提出正式申请, 但在大学四年级也可提出申请。
(三) 4+2模式。
前四年完成本科学士学位 (基础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 , 后两年完成所有的教育课程 (含教育实习) , 获教育硕士及教师证书。
虽然四年制本科水平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在美国教师教育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但4+1或4+2模式正逐渐取代四年制模式。目前, 美国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实行4+1学制或4+2学制, 或称双学位模式。
三、中学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美国中学教师教育发展总体呈以下趋势。
(一) 师资培养目标的全面化。
教师教育的目标有一个演变过程, 即从对中学教师培养的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 到要求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二战后, 教师教育目标再次经历深刻的变化, 并呈现出全面性趋向, 而当代教师教育的目标已经超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范围, 扩展到作为教师的所有方面。近年来, 美国提出了“五者型”教师培养目标, 即教师应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和示范者[5]。
(二) 师资培养高学历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有了更高要求。《国家为21世纪的师资做准备》明确指出, 未来所有的教师都要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训练。目前, 美国各州对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者提出的标准越来越高。因此, 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重心逐步从本科生阶段向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阶段过渡。
(三) 师资培养机构大学化。
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其实就是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过程。其形成路径是: (1) 从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大学教育学院; (2) 从大学教育讲座制到教育系再到大学教育学院; (3) 大学直接建立教育学院; (4) 文理学院建立教育系。
(四) 师资培养模式多样化。
美国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多种多样, 有本科四年制、4+1、4+2模式。哪种教育模式最好?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学科教育领域的差别, 可选择的最佳模式各不相同。但随着对教师教育要求的提高, 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4+1或4+2的模式。
(五) 师资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大学与中学的双主体化。
通过建立专业发展学校, 大学或文理学院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与当地中小学形成合作关系, 实现了职前与在职培训过程的统一与大学与中小学的双主体化。专业发展学校为大学与中小学校, 大学教育专家与中小学在职教师、实习生及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向的互动, 从而实现了多赢。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To Touch the Fu-ture:Transforming the Way Teachers Are Taught, An ActionAgenda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 1999.
[2]Christopher.J.Lucas.Teacher education in America:reform agenda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97, 164-167
[3]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5.
[4]王成云.择其善者而从之——从美国教师教育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走向[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9.
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 篇9
(一) 培训观念与培训方式相脱节
中学生物教师的继续教育一般通过进修和培训的方式学习,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担任继续教育任务的培训教师和中学生物教师在培训观念和培训方式上存在不一致的认识。大多数培训教师认为中学生物继续教育是要向一线教师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的是讲座式的理论课堂;而一线教师则希望通过继续教育尽快掌握一些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 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运用到中学生物的教学中。同时, 担任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一方面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倡导主体性学习, 鼓励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又在培训方式上采用传统教学法, 一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先进理念的状态。培训观念和培训方式的脱节, 不仅从情感上引发一线教师的不满情绪, 而且还造成认识上的模糊。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常出现教师公开课和平时上课的区别, 公开课采用的是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课程中却仍然采用机械教育, 把新课程理念当成一种形式。
(二) 担任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缺乏中学生物的教学实践
担任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大多是来自于高等院校的优秀学者, 这些学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担任教师, 从事教育研究工作, 因此这些学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学科前沿知识丰富, 在科研方面有较高的成果, 是传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主要人员, 但是由于这些学者对新时代中学生的身心和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够熟悉, 对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状况不够了解, 常以自己的专业所长或者从所擅长的理论方面来解读生物教学, 一些一线教师认为这些内容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 在生物教学中无法实践, 很难激发一线教师的学习兴趣, 也造成了一些培训课程的形式化开展。同时, 由于继续教育的培训一般都在假期和周末开展, 一些教师认为这是在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 情绪上产生不满, 对继续教育的兴趣也就不高, 以完成任务而不是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动机来参加, 也影响了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
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 由教师中心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的自主建构, 从学习结果的知识记忆到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从教师的单一评价向学生主体的多元评价, 这些都需要新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因此, 教育理念是继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
(二) 关于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的学习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中学生物课堂也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由多媒体技术向电子白板技术的发展, 由电子白板向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目前许多新课改的学校已经建立起遍布全校的网络资源, 每个教室、每个小组配有电脑, 借助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带动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
(三) 关于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
科研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是科研开展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科研解决的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师不只是开展教学工作, 而且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中学生物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教学技能。但是, 由于一线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 很多教师在毕业后基本脱离科研, 对于当前科研的基本热点问题, 科研开展的程序性知识以及科研成果的展示方式, 都不够了解, 因此教育科研知识成为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有效开展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 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培训方式
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理论传递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是与中学生物教学相互促进的, 因此生物教学理念和生物教学实践相脱节显然是无效的。中学生物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这是一线教师的已有知识水平, 继续教育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培训。具体来说, 继续教育的培训包括三个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 通过事先采集或课堂自主发言的方式, 由一线教师陈述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结合培训主题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具体的案例,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渗透教育理念、教学方式, 并提出指导一线教师改进教学的实践技能;第二, 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开展观摩课程, 开展小组互评, 对观摩课程取得的成果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第三, 选取典型的案例, 通过视频播放, 对教师的实践进行分析, 分析在这次实践中教师出现的理论理解误差,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等。这样相互渗透的三个环节, 就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 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促进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 针对中学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特点的培训教师
浅谈中学物理的教育功能 篇10
1.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物理定律大都是从实验和大量的物理现象分析综合得出的。通过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 加强学生实验, 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结论都是来自科学推理和实验。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教师要自己动手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以简单实验讲清大道理。例如, 随处可见的饮料罐, 去掉上盖, 下方钻孔旋在验电器上就可成为法拉第筒, 便可演示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的物理现象;用塑料饮料瓶可制成潜水艇, 内装有色液体, 可演示排出水的浮力大于重力就上浮、浮力小于重力则下沉的物理现象。要不断丰富物理课堂的实验内容,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尊重事实, 尊重实验的第一手资料, 分析实验过程, 得出合理结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献身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大量的物理现象是物理知识的源泉, 定理、定律、公式是知识海洋孕育的珍珠。学习过程就是学海拾贝, 是串连成珍珠项链的丝线。这个过程是艰辛的。第谷·布拉赫观察天象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方有开普勒定律;布鲁诺不怕烈火焚烧, 才使日心说流传后世;居里夫人经过艰辛的实验终于发现镭元素;光的波动说不惧微粒说的压力, 才有了美丽的双缝干涉, 神奇的泊松亮斑证实了其正确性。科学家无私无畏的精神, 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对于培养其顽强的意志, 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毅力, 培养他们敢于创新、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都是极有意义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物理学史及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他们成为科学攻坚战中的生力军。我们要培养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研究人才, 鼓励培养学问型人才。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讨论发问的时间和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问、会问, 问出高水平的问题, 敢于向书本发问、向权威发问。对于那些问倒教师的问题, 教师不要因为自己“死机”而责难学生, 教师应不断充电,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要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用名人的事迹感染学生, 用物理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 学生身上蕴藏的无畏精神和探索精神就能被挖掘出来。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向我问道:“既然太阳、地球都对月亮有引力, 为什么月亮绕地球转而不绕太阳转?”“光在隐身衣中是如何传播的?”“交流电可变成直流电, 为何不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呢?”等等, 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孕育发明创造的母体吗?
3. 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
物理学研究的范围是广泛的, 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揭示了电、热、光、力、原子核等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对于研究未知世界起到了导航作用。物理学的大量事实证明了物质不灭, 能量相互转化总能量是守恒的, 可是一次能源的消耗只会减少却不能再生, 这要求我们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制冷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大量氟利昂进入大气层, 破坏了臭氧层, 对人类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火力发电在能量转化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但小电厂、小炼焦炉对大气的污染又是十分严重的。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天然森林是有限的, 它在调节温度、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方面十分重要。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方便, 但尾气、噪声污染十分严重。在物理教学中教育学生合理利用能源, 加强环保意识是不可缺少的,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国民经济发展有后劲。
物理教材中有相当多的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烟尘、噪声污染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的知识, 但由于高考时这方面的知识考得少, 教师对这些内容大多采取了不讲或少讲的消极应付态度。其实这些知识在日常生产实践活动中大有用途。为了我们生活环境的美好, 为了节约能源, 合理利用开发新能源, 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对学生加强教育。
4. 培养学生多种思维的能力
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 文化素质是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同形异解、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一些新颖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科学假说、物理模型的建立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知识的能力。这些都是文化素质构成的要求, 对人的后期学习和发展都极为重要。在注重文化素质培养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使继续学习成为可能。
5.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综合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 有效地训练感觉, 培养直觉, 提高悟性, 发展创造力,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 教师准备好与实验相关的各种器材,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 学生两手空空走进实验室, 让学生各尽其能,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胆去做。按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索性实验,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 并找出各种方法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教师可加以正确引导,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终获得成功。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力、归纳推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便会得以提高。
浅谈中学化学教师的教育机智 篇11
实践中,我总结了中学化学教师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及应变策略。
1.教师自身失误的应变策略
教师失误主要有:口误;笔误;教态失误;教法失误。化学老师要巧妙地处理自身的施教失误,一般可采取坦率纠错、顺水推舟、妙语补失等应变策略。
一次上公开课沪教版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当我讲到“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宣传片《节约用水》……”时,由于操作失误,该内容未能在电脑上出现!看着台下听课教师们显出的为我担心的表情和同学们脸上流露出的失望神情,情急之下我笑着说:“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电脑也想听听同学们的节水建议,然后再为我们播放。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节水的建议。”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发言,我和同学们认真倾听这些建议,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谢意。这样处理不仅我自己从尴尬中解脱了出来,且还有“弄拙成巧”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课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2.学生质疑问难的应变策略
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般可采取启发诱导、巧妙反击、切磋讨论、借题发挥等应变策略。
3.问题行为的应变策略
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上所出现的影响和干扰教学进程的行为,它既包括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迟到早退、打瞌睡、看其他书籍、吵闹及恶作剧,又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因逆反心理、羞怯心理、从众心理等所造成的不良学习行为。对课堂问题行为一般可采取言语暗示、婉转批评、幽默转移等应变策略。
一次讲授沪教版第五章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当我询问如何理解金属的延展性时,学习不好,一向不积极回答问题的陈立同学大声说:“就像拉面一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同组的王鹏同学说他:“就知道吃。”陈立马上生气地回敬他:“你才知道吃。”全班同学又一次哄堂大笑。我能听出,许多人都嘲笑他们,而他俩又互相嘲笑。我立即大声说:“陈立同学说得非常对,金属的延展性就像拉面一样,既能压成薄饼,又能拉成丝,真是太形象了,我代表大家谢谢你的比喻表达。”许多同学露出惊讶的表情。我明白,我要为陈立树立信心与形象,要打击那些嘲笑同学的人。我接着说:“吃的学问大了,我吃了30多年对吃还是一知半解,我想知道你们了解多少?今天的家庭作业是站在化学的角度从营养搭配方面来研究怎样吃才科学。”我布置这样的作业一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更让他们明白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也蕴藏着很多的学问。不要嘲笑别人,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答案。事实证明我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4.偶然因素干扰的应变策略
课堂总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难免会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如异物飞进教室、室外噪音干扰、实验操作教学未达预期效果等。面对这些因素的干扰,教师可采取有意忽视、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等应变策略。
一次上课,刚上5分钟,楼下的操场上传来了高音喇叭和学生的声音,许多学生开始注意操场上的活动。我走到窗边一看,原来是初一的学生正在进行消防知识灭火演习,今天是2007年11月9日星期五,是消防宣传日。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已经学过了,是上新课,还是复习,怎么办?课是不能安心上了,因势利导,借花献佛吧!我说:“同学们,今天的课不上了,我们在楼上观看灭火演习,班长组织好观看顺序。”过了2分钟,我走出教室,来到楼下操场,找到教导主任要了一大摞消防知识宣传单回到教室。就这样,学生观看了10多分钟的演习后,我们开始学习传单内容,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为什么。六张宣传单的内容真是好,处处蕴藏着化学知识,许多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发言,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抢着发表意见,再也没有人关心操场上的演习了。这节课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真是难以想象,比我精心设计的还好,也使我对课堂和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中学化学教师的教育机智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神秘莫测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教师“灵机一动”,实际上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的才能,是教师理性系统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合金”与集中表现。当代教育呼唤教育家型的教师,并不是说他们一定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当具有能够透过自己人格魅力的光华,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深层次的熏陶与感染的气质。这种气质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和有科学而严谨的头脑,这也正是每一位化学教师教育机智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
参考书目:
1.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教育心理教育机智课题组编《教师教育机智与技巧200例——开启教育智慧的钥匙》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4.郭启明赵林森主编《教师语言艺术》(修订本)语文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2版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五阳矿中学)
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 篇12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学史,素质教育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处理物理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我们都能从物理学史中得到启示,科学家们生动、鲜活的探索历程无不折射出伟大的思索、智慧的火花,他们留给我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思维能力,热爱科学、追求其理的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构成了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对科学以和科学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之上,在自身不断努力、勤奋学习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意识主要指对科学本质及其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信任、依赖和追求科学的强烈兴趣等。科学精神是指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顽强执着、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勤奋严谨、勇于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主要指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系列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主要蕴含在科学研究及探索的过程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中学生来说,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任重而道远。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中影响科学素质发展的因素,加强对物理学史的开发和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料中的科学家———人,研究和探索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课堂氛围,努力打造精品课堂。
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例,比如哥白尼为捍卫“日心说”竟遭到了罗马教堂的残酷迫害,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利赫曼为探究电现象,因雷击而捐躯,法拉第积四十年之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拉开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的序幕;著名的阿尔法粒子的散射实验中卢瑟福以他敏锐过人的胆识,科学精辟地“描绘”出“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人们认识原子的“模样”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玛丽·居里因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患白血病逝世,为科学而献身。科学家们的这些令人敬佩的大师风范和可歌可泣的传奇与发现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二、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中学物理教学也不例外。通过认识本质的认识—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多次反复,学生会对已学的物理知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得到升华,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提高整体技能,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支配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对变化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们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比较系统的规律,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一些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对比的方法,实验分析的方法,归纳类比的方法,构建模型的方法,等效代替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抓主要、次要的方法,“变”中求“定”、用“定”理“变”的方法,以及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无疑给中学生学好物理提供了方便。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和探索历程,而这些方法又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之中: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对中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我们必须改变以前那种课堂上讲物理故事,黑板上做物理实验,书本上学习物理知识,作业本中提高技能,死记硬背中训练素质的老方法,让他们尽快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练就过硬的科学素养,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
真理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人们在各个时代认识水平的限制,前人的成果中有些是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的速度就越快”等观点,就是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带有经验主义色彩,被后来的伽利略等人在实验桌上推翻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光的微粒说到波动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近代的量子力学,从传统的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是否领悟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真理只能更接近于自然,而不能等同于自然,只有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去粗取精,取伪存真,以史为鉴,事实求是,承前启后,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才是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好物理学的科学态度。这样,我们才能跟大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
四、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了解过去、丰富自我、探知未来。
物质的共性与个性深刻地反映着物质运动变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也正是无数科学家们为之献身的动力所在,就像火炬接力一样。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了解着过去,丰富着自我,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前沿,探究着一个个未知领域,丰富着物理学的知识宝库,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