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参与兴趣

2024-10-13

运动参与兴趣(精选10篇)

运动参与兴趣 篇1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 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结合常态课教学, 从课堂教学角度去思考, 来激发学生运动学习兴趣。

1 目标引领内容内容激发运动参与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运动参与学习方面提出了“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例如:水平二阶段,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下位学习目标是“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通过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教学内容, 还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又如:水平二, 蹲踞式起跑, 教师可以降低技术动作难度, 采用不同标准的蹲踞式起跑, 如蹲着、爬着、单手俯卧撑、背对着、侧向的等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基于通过运动参与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教学内容的选择, 有效挖掘和处理教材内容的兴趣点, 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1.1 以运动能力发展为引领, 预设运动参与的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运动参与学习是落实体育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 没有参与身体练习活动, 就谈不上运动技能的掌握, 更谈不上身体健康了。因此, 基于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导向, 来预设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水平一, 二年级《投掷:正面持轻物素质练习》课堂教学中, 预设以活动与游戏为载体, 发展学生投掷能力与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教学思路。重点发展学生投掷能力、动作速度和空间判断能力, 教师就预设了一些有兴趣的练习环节, 有左右手抛接毽球、转体抛接、左右手甩毽球、跪投毽球、跑投组合练习等环节, 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1.2 以运动技能为载体, 实现运动参与的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基本理念指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习运动技能是达到课程四个学习目标的载体, 通过处理运动技能, 点燃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练习兴趣结合, 设计运动技能中学生感兴趣的思考点、体念点、交流点, 将技能动作、器材和辅助练习三者融为一体。如:水平二, 《投掷:正面双手前抛实心球+素质练习》, 选择橡皮筋、小皮球、小垫子进行组合练习, 小垫子起到作为投掷线, 在练习中不能碰倒;橡皮筋圈作为靶心, 两个橡皮筋的形成的两个圈作为投掷目标物靶心;小皮球小、轻、色彩丰富代替实心球, 这样球刚好迎合学生兴趣, 激发练习积极性等等。在利用橡皮筋环节, 采用百合花的“花开花合”动作, 进行投掷的辅助练习, 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投掷“背弓”动作练习之中。在身体素质练习环节, 还可以充分利用橡皮筋进行手臂、腰腹肌等有趣的游戏练习。通过对运动技能的整合与融合处理, 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 维持练习的积极性。

1.3 以挖掘体育教材内容兴趣为核心, 促进运动参与目标的达成

正确掌握教材处理的方法, 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教学参考, 是教师上课的一个依据, 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 灵活处理教材, 要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抓住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挖掘教材的兴奋点, 并能将其充分的激发兴趣, 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

2 激发参与运动兴趣的方法和手段

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 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或兴趣不高, 他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因此,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摆在首要位置,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趣味性, 特别是小学阶段尤其明显。如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趣味化、游戏化等等, 总之通过合理、有效、趣味的手段来到达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1 以教学环节紧扣为梯度, 提高运动参与的密度

体育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调控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效果。教师要珍惜教学时间, 教学环节不拖沓, 调节学生情绪, 张弛有度;把握知识容量, 合理控制时间, 轻重有度、重点难点留足时间, 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 学生运动负荷刺激适宜。如:水平三, 《投掷:正面双手前抛实心球》在导入环节, 采用一根橡皮筋 (弹力绳) , 橡皮筋成圆形, 让男生和女生分层形成两个圆心练习队形。学生两手分别抓住橡皮筋, 在教师引导下, 做各种各样的热身活动, 但是教师始终围绕投掷动作的辅助的热身练习为中心, 其中有拿橡皮筋合作跑、合作绳操等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达到热身的效果。生动形象的形成“背弓”的动作。在重难点练习时, 采用跪、坐、躺、站姿等方式进行层层深入。教学整个环节安排有序, 过渡自然流畅, 让学生感觉到意犹未尽。

2.2 以流行元素为融合, 吸引学生运动参与兴趣

兴趣是吸引学生参与运动的驱动力。基于流行的事物, 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反应, 将当前社会流行的元素融合体育课堂教学中, 为其所用,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水平一, 二年级《投掷:正面持轻物素质练习》课堂教学中, 在准备部分, 教师把投掷的核心动作与热身舞蹈结合, 配合当下最流行的风靡全球的《骑马舞》音乐, 学生参与度非常高, 热身效果好, 铺垫效果好, 快速吸引学生进入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在最后身体素质练习环节, 教师把“美羊羊”等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卡通元素融入到练习之中, 通过跑投组合练习, 投掷驱赶灰太狼回大森林, 来拯救“美羊羊”练习。

2.3 以问题探疑为导向, 启发学生尝试运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 很多想法。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好奇心, 好问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去尝试与本课教学有关的、与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有关的动作练习中, 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如果已经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就要引导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去练习, 在练习体验中寻找答案。如在水平二, 三年级的急行跳远, 在落地缓冲练习中, 学生遇到脚后跟或前脚掌落地的问题, 教师就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运动练习, 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学习积极性, 提高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3 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策略与建议

3.1 基于教材内容的研读能力, 挖掘教材价值功能策略

根据体育新课程动态发展的要求, 要关注教材教法的研究, 注重对学法的指导, 提高教师对教材理解能力, 重视学科的特征和规律,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有效性, 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对教材的研读,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 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点,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2 基于教师教的角度,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让学生学得扎实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都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这样教师就会去了解学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用心教学、深层次反思, 努力去克服“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和“教学安排蜻蜓点水”的问题, 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层面上不再出现“学习方法手段脱离教学目标”、“没有教与学的过程”的问题, 每一堂课要力争解决实际问题, 多考虑学生的“学”。

3.3 基于学生学的角度,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是为目标服务的, 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体育运动学习。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 如教师围绕篮球投篮、足球射门的兴趣点, 设计一些有针对, 围绕教学目标的练习手段、增加学生练习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兴趣度。在练习方法和手段方面, 基于学生兴趣爱好, 采用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练习重在变化的;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措施,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以赛带练、小组合作竞争等形式, 增加学生练习的参与度。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用及时口头表扬、心理暗示等等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根据血素个体差异性, 可以采用梯度性目标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等等。总之, 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 从学生学习兴趣点角度出发, 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 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4 结语

总之, 运动参与是作为四大学习方式之一, 运动参与学习方面的设置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的性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都是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运动参与具有很重要的载体作用, 只有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运动参与, 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才能充分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的习惯。

摘要: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 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从目标引领内容, 内容激发运动参与兴趣、激发参与运动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策略与建议角度来探讨学生的运动参与问题。

关键词:有效激发,运动参与兴趣,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陈永祥.运动兴趣与教学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7) .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篇2

下面,我就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英语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境又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直观教具要形象逼真、生动活泼,使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情态动词时,我问一个学生:“May I use your eraser?”他答道:“Yes, you may.”我又用pen, pencil, knife, ruler等词替换eraser,他的回答都相同,我突然问:“May I use your nose?”他也脱口而出:“Yes,you may.”全班立刻哄堂大笑,他马上改口:“Sorry, you mustnt.”这时虽然是在操练英语,而全班同学却沉浸在轻松、愉快的语言交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用成功的欢乐去巩固兴趣

获取知识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知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学生就会产生愉悦情绪,并能激活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地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使每一节英语课都成为他们学校生活中快乐的一幕。课堂上学生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教师肯定的评价,因此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因素各有差异,有的智力水平稍高,有的智力水平低一些,再加上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巩固能力肯定有所不同,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耐心、有爱心,一边认真上课,一边仔细观察学生的神态变化,以控制和调节教学活动。如提问时把难度较大的题留给尖子生,容易一些的留给中下等学生,帮助中下等学生树立学习外语的“心理优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无论是哪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进取心,都希望自己成功,使自己的行为得到教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赞许认可。课堂上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和微笑的面容,一句由衷的肯定的表扬,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当后进生有那么一丁点的进步时,我们都要给予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对学习充满信心。由于学生充满了成功感,不断增强自信和自尊,从而巩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会从根本上改变对英语科学习不积极的状况,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情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育需要科学性、艺术性,也同样需要情感性。

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与耐心,对作业完不成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责备、训斥,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如此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不“亲其师”则不“信其道”。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常常以不好好学习来“报复”老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尽量少讲,做到精讲,多挤些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尽量把课堂的大多数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学生讨论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说英语的机会,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保持学英语的兴趣。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和老师之间真正实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教师很容易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在这样良好的情感氛围下,学生怎么不乐于和老师交往,又怎么会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呢?

运动参与兴趣 篇3

1 加强排球理论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 排球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日渐受到冷落, 学生对排球运动的了解程度远不及篮球、足球和羽毛球, 甚至连最基本的比赛规则都不清楚。因此, 在进行正式的排球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宣传排球运动知识, 以及本校历届排球队学生积极参加排球运动并荣获佳绩的典型事例;了解我国女排的辉煌历史,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集体荣誉感, 通过榜样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培养学习兴趣[1]。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高水平的排球比赛, 通过精彩激烈的比赛感受排球运动的激情, 通过比赛的胜利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排球比赛并展示自我的潜能, 提高他们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2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引入多种教法, 提高学生兴趣

2.1 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增加排球游戏的比重

在教学的起初阶段, 尤其是在学生初次接触排球教学时, 如何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在准备活动阶段, 传统的排球课堂教学中, 准备活动慢跑之后教师会安排自编球操来让学生熟悉球性, 同时达到使学生在后面的正式练习中避免受伤的目的。其运动形式和课程内容安排往往有衔接问题, 特别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过于陈旧和古板, 一开始便使学生降低了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进而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实施和安排。毕竟初中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时期, 游戏带给他们的欢乐和兴致肯定超过传统的准备活动。因此, 教师在准备活动部分就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按照从简单、易学的编排顺序, 让学生从简单快乐中慢慢探索排球运动的快乐。

2.2 排球技术教学部分应该手段多元化, 以激发学生兴趣

2.2.1 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排球技术包括传球、垫球、扣球、发球和拦网等多项技术, 每一项技术的动作要领都需要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过程来逐步掌握。以传球技术动作为例, 上课时老师先将完整的传球动作示范出来, 然后从传球手型、击球点和发力顺序等环节进行分解并详细讲解, 但在讲解传球发力顺序时较为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 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此时, 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播放高水平运动员传球的完整动作, 让学生对传球整个动作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还可以把整个动作慢放或定格, 让学生仔细观察传球的手型、击球点和发力顺序, 然后教师再根据多媒体画面的动作再进行讲解, 并分析每个动作环节的注意点及易犯错误, 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传球技术动作要领, 使学生在后面的传球练习中练起来更有劲, 更积极主动, 掌握技术动作更快,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2.2.2 安排小型竞赛, 适当降低标准, 体验快乐排球

中学生都有好胜心理, 喜欢展现自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竞争内容, 提高学生的竞赛意识。但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尽量降低比赛难度、组织方法简单易行, 利于顺利地组织和开展。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经常组织小型排球比赛, 给学生提供相互展示的平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和巩固排球练习的基础技术, 还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并能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以及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 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参与排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

但由于排球技术的竞技性相对较高, 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技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不断的练习, 同时, 由于比赛对于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比赛的组织实施难度较大, 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体能特点及身体发育水平, 有针对性地分组安排教学内容,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

此外, 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求各种教学手段, 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不断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促进排球技术的提高, 做到“寓教于乐”,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排球学习的快乐, 从而提高排球学习的兴趣。

2.2.3 采用配对互助教学法, 及时反馈, 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目的地安排技术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自由组合配对练习, 让技术好的学生充当技术差学生的小老师。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与帮助, 你追我赶, 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一定的调动。在这种形式的排球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锻炼身体、情感交流、竞争意识和协同意识等方面都极大地丰富了排球教学内容。体育教师需要想尽办法尽可能减少或清除学习中的障碍, 以发挥教学的最大效能, 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3]。

3 教师要不断自我提高, 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丰富自身的知识视野, 提高运动技能, 正确熟练地掌握排球基本技战术。教师良好的技术动作和标准的动作示范, 可以让学生准确直观地学习动作技术, 加之教师的简要精炼的讲解, 更加能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清晰的技术动作影像, 从而让他们建立一个美的感官体验, 进而提高他们的热情和情绪[4,5]。

教师的业务素质、技术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教师的一言一行不断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教师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运动魅力, 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的参与欲望。而对于存在心理和技术差距的学生, 教师需要多给予关心和引导, 克服他们的心理,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让他们能体会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 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另外, 在排球教学中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参与练习和竞赛, 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一旦喜欢老师就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课, 这样就能从内心激发学生参与这项运动的兴趣。

4 发挥校队榜样作用, 做好家长和班主任工作, 鼓励更多学生参与

排球教学不应该孤立地进行, 应当与校队的课外训练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强对排球教学项目的兴趣, 更主动地在课外进行练习, 与球的接触增多了, 球性就更加熟悉了。现在的中学生喜欢展现自我, 喜欢自我表现。恰好我们学校有专门的排球队。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分批安排更多的学生观看学校排球队的训练与比赛, 观看的学生一多, 排球队员的表现欲望就会增强, 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这样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此外, 观看比赛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 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心理给予指导, 给他们自信心, 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更加主动地在课外进行排球练习。

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 体育教育需要大家的共同的关注, 要让家长和班主任能正确地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让他们能带动学生孩子参与带体育中来。有了家长和班主任的支持, 学生就能更安心地参与到排球练习中去, 对排球运动的兴趣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5 结语

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最根本有效的途径还是要从课堂教学着手,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与排球运动的乐趣。但同时排球兴趣的培养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想要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排球理论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外, 还应该尽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比如采用配对互助教学法, 及时反馈, 来激发学生潜能。此外, 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降低练习与考试标准, 经常安排小型竞赛,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主张快乐排球, 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 促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正地喜欢上排球运动, 为终生体育学习打下基础。

摘要:排球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是初等教育阶段重要的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排球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改善学生的心理, 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中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通过对中学生参与排球现状的调查研究, 并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全面的剖析和分析, 依次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和实际分析, 从训练学和教育学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排球,兴趣

参考文献

[1]牟延帮.高校女生排球兴趣培养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4 (1) :137-138.

[2]朱海军.浅谈在排球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益处[J].科技信息, 2008 (31) :219.

[3]张建平.谈如何在排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信息教研周刊, 2011 (7) :99.

[4]侯朝晖.软式排球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53 (1) :122-123.

运动参与兴趣 篇4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率的关键,也是深化教改的迫切需求。

更新观念,让活动体现学生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作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共同的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凸显主体,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足够大的展示舞台,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思、多动、多练、多探,而教师则隐退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兴趣——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关键。

在活动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是游戏导人,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游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中国大舞台这一活动中,教师可利用电脑制作课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界面:在一幅中国地图上,用身着民族服饰的人物图像标注出少数民族地区,并在每个图像上都链接上相关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民俗习惯等。游戏开始时,由学生参与有关少数民族的抢答题,回答正确的学生可自选进入一个民族村。如藏族村,用鼠标点击进入超链接,可以欣赏到西藏圣洁的布达拉宫、洁白的哈达、热情的锅庄、美味的酥油茶、青稞酒等影像资料。退出这一民族村时,电脑在这民族村上标上代表这一学生的记号,表示已游览过。其他同学可继续答题,循环游戏。

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情绪体验,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自主探究学习的“利器”。

二是以疑促思,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小到对课题、内容的质疑,大到选主题、选课型的尝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纸艺玫瑰的活动中,教师预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上一枝做好的纸玫瑰,学生很感兴趣,但又不知道怎样去做。这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制作方法,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本人在活动时,先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桌上的玫瑰,并鼓励他们动手拆开教具,仔细观察,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集思广益。

事实证明,这样的激趣方式,孩子们是很乐意接受的。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玫瑰,细细地观察,热烈地讨论……这时,如教师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给予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那孩子们的主动探究兴趣就被完全调动起来了。

三是巧设悬念,激发自主创新能力。

教师上课的主要职责是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不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因此,必须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民主的人际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在走进老游戏——翻花绳的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翻花绳技巧,课上我表演了3个较复杂的花绳游戏,吊足孩子的胃口,当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准备尝试时,我却故意不教,提出让他们课后去自学一种新的翻花绳式样,用来和我交换,使教学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这样做,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是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和鲜活的生活经验。它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发现、反思,在生活中观察、调查、访谈、探究,在实践中设计、制作、试验、操作。教师在活动中要渗透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参与活动。

三、评价—一成功的基石

评价是综合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同时也关注实践活动的结果。这就要形成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教师的正确评价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以及家长的激励评价,同样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方位、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灵动、精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天地,同时也成为激发学生参与兴趣,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大舞台。它带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更多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激发兴趣注重参与探究 篇5

一、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参与

现代师生关系应以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地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为基础,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同时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 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严格的要求。

良好的师生情感和民主、亲切、愉陕、合作的课堂气象对当代高中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真挚的爱生之情去换取学生的好感, 当我们在和学生交谈时, 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学生的表情, 去分析他们的语言内涵, 就可以探索出他们的一些心理特征, 我在教一个“希望班” (差生班) 的时候, 经常和差生交谈, 在谈话的过程中我逐步发现:普遍的差生在学习上都存在着心理障碍, 都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 都具有压抑心理、惰性心理和逆反心理, 于是我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使学生乐于与我交流情感,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上尽量发扬民主, 让学生在充满关怀、支持、鼓励的氛围中学习,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制定教学方法, 面对后进生不讽刺, 不挖苦、不歧视、不冷落、对后进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换取学生心理的亲近,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增强。

二、激发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 兴趣促使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感因素, 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 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 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般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 揭露它的新颖、奇异, 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和方法美, 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 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和简洁美, 与此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创新所遵循的和谐统一, 到不和谐统一, 又在高的层次上取得统一的美学创造规律。

2.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科学的工具,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 已充分显示出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本质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其价值取向是多极的。

3.让生活走进数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数学的本质来说, 新知识是建立旧知识的基础上, 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 完全从抽象到抽象, 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 在有关内容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留足参与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 坚持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一定的创新潜能, 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 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的放松,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 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说话、记笔记。

四、把握课型、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分析、类比、思考, 以“问题”来激发求知欲望, 运用对比法, 帮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 都是前人匠心独具的精神产品。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 增强创造力。例如, 在概念教学时,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材上的定义常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使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从而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在公式定理教学时, 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讲授问题的多种解法时, 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 使学生能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解法, 进行优劣评价, 从比较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激发参与兴趣实现真正发展 篇6

一、拓宽学习途径, 提高参与兴趣

组织安排

1.叙述:教师将学生分为四大组, 且要求学生背对背站在中间 (见下图) ;每组又分成两个小组成“┓”形站位, 并选出两个小组长轮流指挥;两个小组轮换进行投掷练习。姬军老师穿插其中, 纠正个别层面的错误, 并参与到练习中。

2.剖析:这样的场地安排与教学组织, 既充分发挥了体育小骨干的作用, 也便于学生互相观摩学习, 还比较安全有序, 更利于教师的指导, 因为教师只要走相对近的距离就可以指导另一个小组的学习。因此, 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较高, 目标达成率也较高。

3.引申:教师最好能够指导学生学会观摩的方法。如, 每个大组中, 在另一小组队员做好准备动作时, 观摩队员可以进行纠正;当投掷完毕的学生把拾回的器材递交给同伴时, 也可以把自己的发现告知对方。这样, 学生不仅要认真投掷, 还要积极观察与思考, 这就使得参与学习的内涵得到了提升。

二、激发学习潜能, 升华教学效益

(一) 自主设定目标

1. 叙述:

在练习过程中, 姬军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 在课堂开始阶段, 教师让各组确立距离, 并选出成员抛起气球, 其他成员则“攻击”被抛起的目标 (掷准) , 轮换进行;在巩固动作阶段, 设定了一定高度的固定目标, 但各组可以自主调整距离。

2. 剖析:

由学生自主设定目标,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且学生在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整个小组成员的情况, 能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巡视引导并参与练习, 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 增加投掷难度

1. 叙述:

当学生掌握了投掷技术后, 姬军老师又创设了投掷“标枪”的学习环节。

2. 剖析: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投掷技术, 此时使用“标枪”投掷, 无疑提高了投掷难度, 激发了学生挑战的心理需求, 促使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投入练习中, 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益。

3. 引申:

通过前面的投掷学习, 学生基本掌握了投掷动作的要领, 且能够协调发力, 并在练习、体验过程中掌握合理的投掷角度。而使用“标枪”投掷, 因为器械的加长, 学生需要把握器械的平衡, 对出手角度要求更高, 这样对于少数学生来讲, 尤其是女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甚至会导致学生动作变形。对此,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组合器材的特点, 自己选择投掷器材 (海绵球、手榴弹、软标枪等) 进行练习, 而教师则重点关注学困生, 并给予及时的引导。

三、提高投掷技术, 促进全面发展

(一) 自主体验

1. 叙述:

在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于“体验——探索——总结——练习”的循环学习中, 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鞭打技术动作, 提高了投掷水平, 发展了协调性素质。

2. 剖析:

在自主练习过程中, 学生注重“蹬转、送髋、过肩挥臂”的技术重点的体验, 教师也给予了关键词提示, 并指导具体的动作。这样学生就自我构筑了投掷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过程, 学习效率较高。

(二) 师生展示

1. 叙述: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由于采用轮换投掷的组织形式, 因而每两次投掷, 学生就会得到一次展示和一次观摩学习机会;此外, 教师和部分学生也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了投掷展示, 有效引导了学生的学习。

2. 剖析:

学生展示的增加, 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练习更认真, 也便于善于学习的学生观摩同伴的好的做法, 进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投掷技术;而师生的集中展示, 则让学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3. 引申: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 篇7

一、优美的直观示范, 引发兴趣

体育教学离不开动作示范, 若教师基本功扎实, 动作示范正确优美, 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练习兴趣, 能有效提升练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动作的激趣作用, 提高示范动作的质量, 使其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特殊效果。

二、启发自觉性, 培养兴趣

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 使学生明确上体育课的重要性, 明白德智皆寄于体的道理: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只有获得强健的身体, 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繁重的学习;只有打好身体基础, 才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从而目标明确, 认真上好体育课, 形成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激发兴趣

学生好奇心强, 厌恶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练习方法。在教学中,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多种练习手段,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中长跑这类教学内容, 可用计时跑、变速跑、越野跑、领先跑等手段, 发展耐久跑的能力。

四、合理布置场地器材, 诱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科学合理地布置练习器材, 使场地整洁、线条醒目、器材整齐有序,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和安全感, 诱发参与的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口诀化教学, 提高学习记忆兴趣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许多技术动作要领讲起来繁杂难记。若将复杂的技术要领归纳为几句口诀, 便于学生学习记忆、掌握。如将投掷的最后用力动作简化为“蹬、转、送、撑、挺、推、拨”七个字, 便于学生理解动作;在篮球教学中将三步上篮技术要领归纳为“一大、二小、三高跳”, 学生就能明白动作要领, 迅速记住。

六、肯定成绩, 提升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 平等、亲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和对任教者产生好感, 从而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学生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运用身体语言如表情、点头、眼神、微笑等, 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 使他们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加深对体育课的兴趣, 以积极的姿态, 主动参与, 在快乐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

七、差别对待, 维护兴趣

如何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篇8

一、创设良好环境, 激发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 从所得的印象中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我们充分挖掘本园的体育环境资源, 巧妙、合理地加于利用, 从而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巧借活动场地、器材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功能。我们的幼儿园位于科山脚下, 是一个天然的体育活动场所, 有滑滑梯、葡萄架、充满挑战的山坡、宽阔的草地、鹅卵石铺的小路、大型的沙池等, 孩子们可以钻爬攀登, 捉迷藏, 在草地上翻跟斗, 在沙池里堆城堡, 玩打仗的游戏……如体育游戏“鸭宝宝寻蛋”中, 我根据孩子们在环境方面的兴趣点——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沙池来开展。早上入园、放学离园时, 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聚集在沙池里, 有的在沙池里用磨具制作蛋糕, 有的在中间沙挖坑, 还有的在建万里长城等。我在沙池中埋着许多“蛋”, 营造了“寻蛋”的氛围, 让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沙池行走, 用脚去“寻蛋”, 进一步激活了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园增添了多种功能“触觉板”, 它们色彩鲜艳、形状各异。“触觉板”上面有许多小颗粒, 适合赤脚练习, 幼儿非常喜欢。“触觉板”还可随意拼搭连接成不同形状, 供幼儿练习平衡, 进一步发挥了材料的趣味性和锻炼价值。

创造情景环境。我们把一些体育活动融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节之中,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我们利用小土堆、篱笆、攀登架、滑滑梯等场景融合体育游戏, 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模拟消防活动中, 我们用矿泉水瓶自制了许多灭火器, 碗面盒系上橡皮筋当消防帽, 并巧妙地把渔网钉在几把椅子上, 下面铺上几块软垫, 让孩子们练习匍匐前进, 模仿消防员救火。这种逼真的场景使幼儿产生了新奇感, 他们个个情绪高涨, 乐此不疲。在躲闪跑这个提高孩子的灵活性练习中, 我们创设了一个“森林摘桃子”的情景, 制作了好多猴子尾巴, 孩子们有的扮演猴妈妈, 有的扮演小猴子, 听着音乐做各种挠痒痒、爬树、蹦跳等动作, 听指令互相抓对方的尾巴。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得积极主动, 轻松愉快。

二、创新教学内容, 增强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经常想起小的时候, 和亲爱的小伙伴们在屋后的空地上、院子里、田埂边、小溪旁, 一起玩跳格子、丢手绢、捉迷藏、跳皮筋等这些充满童趣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 给我们的童年时代带来了健康成长和快乐体验。鉴于我园对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挖掘、收集与开发还处在较低水平, 我们通过创新体育活动内容充实幼儿园体育教学体系, 有效增强幼儿体质,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弘扬民间文化, 形成鲜明的以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为突破口的教改特色。

为了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玩法更加丰富, 更具有趣味性, 我们关注传统文化, 融合本土特色, 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改编与创新, 赋予民间游戏新的活力。如:老鹰捉小鸡, 游戏时孩子们一个挨着一个, 后面孩子拉着前面孩子的衣服, 排成长长一列, 躲闪时经常摔倒, 很危险, 有的孩子害怕摔倒不敢玩这个游戏。于是我们把孩子们按照体能、个头分成几队, 每对人数控制在5~6个, 这样就减少了活动的危险性, 大大增强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又如:跳皮筋游戏中, 我们编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童谣, 孩子边唱、边跳、边玩游戏, 真正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充分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式学习更适合幼儿, 这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体育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形式之一, 同样需要让幼儿在充分探索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和活动规则, 所以探索性的体育游戏更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日常的体育游戏中, 我们采用各种游戏形式, 或赋予它情节, 或营造竞争氛围, 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 吸引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让幼儿化被动为主动。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面:草坪中迂回的小道上孩子们来回地走着, 教室的砖上他们使劲地在跳格子, 花坛边他们或上上下下地在从高处往下跳、或张开双臂在走平衡……那些在成人眼中的危险举动, 他们却时常偷偷地复演。孩子们用动作、身体探索着环境, 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着游戏的创造, 感受着运动的快乐, 使游戏的内容更加新颖、更具有趣味性。我们尊重孩子的探索, 鼓励他们与自然环境充分互动, 利用园内大树的间距, 架起一个架子, 错落有致地悬挂着高低不同的各色“果子”和“鱼”, 让幼儿进行摸高跳、晒鱼等体育游戏。当然, 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环境中, 还隐藏着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 如果都能有效地加以利用, 将给孩子们的运动带来无穷的魅力。

激发小学生兴趣提升自主参与意识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激发

数学比较呆板,单调乏味,数学教材内容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花一定的心思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谈不上达到“意想”效果了。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乐意走进课堂,乐意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呢?依我之见,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去下功夫。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学课程,教师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唤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引起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就会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会轻松很多。况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师的培养。一个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即便学生有爱好学习数学的乐趣,也会被泯灭。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中,老师提问问题后,在学生回答以前,用一个肯定的眼神,和蔼的面容。就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那么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中以创设情境、讲有趣的故事、做有意思的游戏等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多进行交流等活动中来激发。比如,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的一位老师,在学习“比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节课时,教师首先用电脑播放了一幢楼房的放大图片和缩小图片。然后在学生的新奇感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楼房放大前后的两幅图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大部分都会回答,图片变大了或者变小了。然后教师就趁机点击鼠标,推出这节学习的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然后为了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采取问题式、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出示了两张不同大小的中国地图,并问:这些地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吗?大家想想。学生在不知道怎么回答,又有兴趣的情况下,就让其看书本上的例题,然后允许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随后,教师在大家的观点基础上,开展课程内容。告诉学生什么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比例是多少等等一系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整个课堂显得愉快和轻松,同时学习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

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寓教于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響,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中学生如果老是听着老师来说,思维肯定会很疲倦。刚开始组织时是会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就属于学生了,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多媒体的使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个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情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收获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得与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钥匙,增添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能激发大脑进行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动参与兴趣 篇10

历史教育尽管是对已发生事情的一种再现, 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但它的内容毕竟是活生生出现的、绚丽多彩的、流动延续的。所以, 我们决不能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方法, 让学生觉得历史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历史教师必须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下工夫, 这是老话, 老话必须重提, 唯有此, 历史教育才能“灵动”起来。

“兴趣是什么”,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心理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 总是说起来津津有味, 做起来其乐无穷。兴趣乃智力之母, 兴趣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 研究问题, 是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这几年, 我通过自己的发现、实践和思考, 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 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 有了一些感悟。我觉得诱导参与, 是激发其潜在的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的途径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也主要依赖于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体验历史情景, 活跃课堂气氛

体验历史情景就是根据教学主题恢复当时一定的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师生共同融入这种情景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美术、音乐及多媒体形象来创设历史情景, 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1. 运用语言形象

这不仅仅单指把历史教材作形象化的讲述, 而主要是指用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诗歌、对联、成语乃至散文等作为形象化的辅助教材。如讲红军长征时, 我就用了毛主席的律诗《长征》作为语言形象, 学生很感兴趣, 纷纷抄录书头。上古代史时, 许多同学对朝代的更迭有畏难情绪, 我就给他们介绍历史朝代歌, 方便了他们的记忆。讲解近代史时, 讽刺慈禧卖国的对联“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学生一听, 对慈禧和清政府的仇恨就上来了, 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在教学中。学生学过的古文、散文、谚语等都可以成为相应的历史教学所用。语言形象创设的历史情景是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

2. 运用音乐形象

如在学习新人教 (必修3)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时, 我从网络上收集了课本中相关的音乐音频, 然后在介绍音乐大师和杰作时,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人物的时代背景就可以了, 更多时间让学生欣赏曲子, 学生对于音乐的感觉是很灵敏的, 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音乐家的不同风格。这样, 在音乐声的流淌中, 学生回到了那个时代, 感受了人的内心情结。其他很多重大历史事件, 也可以辅助音乐的手段, 如在讲解法国大革命时, 就可以播放《马赛曲》;介绍“九一八”事变时, 可以播放《松花江》, 或高昂或悲伤的乐曲有力的渲染了事件的时代感。

3. 运用美术形象和多媒体形象

课堂教学设计时, 可以充分发掘教材材料, 在所有能反映历史面貌的图片、照片、幻灯片、模型等动态或静态资料中选择有效呈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 恰如其分的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还可以用简笔画的方法来呈现历史场景、解构历史概念, 能达到很好的激趣作用。同时, 视频资料是最能调动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的手段。如我在上“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时, 就截取了《百年中国》《挺进大别山》等资料片, 学生很有兴趣, 无需费很多讲解就可以达到情感体验和升华的目的。

(二) 构建知识结构, 提供交流机会

历史教材的编写有其内在结构。学生如果没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大小结构, 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整体的认识, 也无法从横向和纵向上全面的比较和看待历史, 从而使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连续性”和“灵动感”。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来发现这样的结构, 而不是直接的呈现给他们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对学生的放手。我一般先让学生预习, 上课时叫上几位学生上黑板或口头回答, 并说明理由, 其他学生补充。有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但老师要归纳出一个总的完整的结构给他们。有时根据课文的内容, 可以让他们讨论原文的结构是否合理, 如何修改?理由是什么?这样, 课堂气氛很活跃。总体知识结构的完成, 对后面教师的讲解很有好处, 也便于学生理解。

(三) 模拟历史任务, 得出历史启示

新教材课后“学习延伸”的探究活动题, 很多就是要求学生模拟历史, 联系现实, 得出启示。如学习人教版 (选修4) 关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延伸题, 设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位民国百姓, 在辛亥革命后面对民主共和遭到破坏的残酷现实, 你的心理状态会是什么?”这样的任务给出, 学生会充分想象当时的历史现实, 结合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信仰, 给出多种答案, 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借此分析总结孙中山先生的做法, 体会伟人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对民族精神的铸造作用。

二、诱导学生参与部分教师的工作

让学生当“小老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锻炼他们的能力, 丰富其课余生活, 增加对历史学科的感情。

(一) 参与讲课

一个学期我选择几个难度中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上讲台讲解, 事先不安排到具体学生, 全班布置, 这样, 全体学生都有紧张感, 也诱导了他们认真查找资料、充分准备。在实施过程中, 对学生讲的精彩部分一定要鼓励, 其他学生鼓掌表扬, 讲的有疑问之处, 大家相互讨论, 最后由老师总结。这种做法使全班学生的情绪高涨。

(二) 参与出卷、批卷

让学生自己考自己, 他们每次都很高兴。教师要讲清命题的意义、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并做一定示范, 然后让学生自由命题。命题结束后, 分小组讨论。最后择优组合, 制订一份通用试卷。学生做自己出的题目, 会感到非常愉悦。这就达到了检测的目的。此外,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批卷, 老师必须公布具体的评分标准。由学生交互阅卷并签名, 老师要进行抽查。但这些活动只能偶尔进行, 重大考试除外。

等, 许多地方都有历史的影子。学生通过我的诱导, 已经懂得生活处处有历史。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总之, 历史很精彩, 学生只有对它产生了感情, 才能把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涵养和素质, 从而切合了教育的本质。我在此所述的“诱导参与, 激发兴趣”是让历史教学“灵动”起来的重要途径, 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点感悟和思考, 我相信更多的教师会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和成效。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徐海莹顾刚

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才的检验标准中, 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是人才的核心素质。一个人的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 需要从小培养, 从小打下基础。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是人们掌握各种知识的前提, 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把小学语文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去。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堂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往往会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生涩。一个好的教师, 应该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 理解学生, 了解学生, 从感情上进行交流, 从心理上进行沟通。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变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填鸭式的传输方式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要善于改革和创新, 教师从教学观念上进行改革, 从教学方式上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开发学程, 在班级里建立图书角, 鼓励他们多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 同时要求他们坚持写日记, 写读书笔记, 把好的句子、词或者文章的段落摘录下来, 积累写作的材料, 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 也让他们的思维在阅读中得到洗礼, 通过阅读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思维。

2. 利用教材中的实践知识, 把学生带入真正的活动中, 感受丰富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里学到的语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

三、诱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大舞台中去, 到社会上去发现历史, 认识历史, 思考历史

历史教育教学除了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外, 还可以利用社会这个更广阔的空间。社会是个大课堂, 我经常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堂去参观, 学生十分高兴, 并且能把从这些地方得来的历史知识同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同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历史剧等参加学校上级或社会组织的大型纪念活动。另外, 我还教导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 多留一个心眼, 因为在风景区、街道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 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让丰富鲜活的历史“灵动”起来。本文从“抓住课堂主阵地、学生做小老师和参与社会大舞台”这三大方面阐述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诱导让学生参与教学, 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达成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感性因素下一篇:物理阅读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