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参与

2024-06-15

活动参与(共12篇)

活动参与 篇1

一、活动情境

建构主义者认为, 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 知识是一种工具, 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 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 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 即情境, 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只有情境性, 认知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完成, 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 就应该为其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 凭借自已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 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 创设活动情境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 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创设活动情境有两个重要的设计原则:第一, 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个情境来设计, 所谓的活动情境应该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或个案研究;第二, 活动情境设计要考虑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让数学课“兴趣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 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

二、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一) 创设质疑情境,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 打破传统、经验束缚和影响, 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向教材挑战, 善于质疑的精神, 正确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分析问题并给予点拨,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 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 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 勇于探索固然重要, 但不能以此为目的, 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 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 永不满足, 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的心理特点,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是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 敢于发问, 会使课堂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 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 中学生有好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 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创设多种形式, 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 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 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 思路开阔, 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 持久性的迁移效果, 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 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 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小组中, 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 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维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 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 尤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间相互弥补、借签, 相互启发、拨动, 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往往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 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 找出规律, 提炼方法。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 相互融合, 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 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 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 那就会产生新的, 有更多丰富内容的思想。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创设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 在活动中求发展,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创设情境, 正确地估计学生的学习水平, 提出学习要求,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给予必要的提示, 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活动参与 篇2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参与活动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与活动作文 篇1

手捧香茗,掩卷沉思。那就是一份义务,又或者是

题记

雪零星落下来,如窗花飘零,伊着一袭素衣,摇曳多姿体态舞,款多而至,一些素雅,平静,素雅,似不食烟火人间的仙娥。一片若隐若现中,终归是望到那座养老院,是那了。沒有心绪中的繁华,确是幽静得要被这次雪吞没,全身释放着孤寂的气场,令我禁不住蹙了眉。

住院,是诺大的客厅,桌椅板凳都稀散地闲置在一旁,一条过道一直增加到灰暗的终点,两侧是老年人。他们脸上满是时光镌刻下的或深或浅的皱纹,蜡黄的脸在灯光下显得有些骇人,不时垂下头,敛下眼中那转瞬即逝的伤感和孤寂,他们毫无保留地诠释着内心的脆弱,令我不禁想起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我忍着住要想掉泪的不理智,在一片暗淡中,我只是紧抱她们,用溫暖去溫暖她们,我清晰地觉得到她们的转变,在一片祥和中,咸涩的眼泪与心里的愉悦焦躁着,在空气中流动性。领悟了,她们缺乏的不更是大家的关怀吗?只想要你用時间触动她们封尘的心弦,用溫暖滋养她们的心底。一个瞬间,更胜千言万语。

关爱老人,不必由于一个错过了而憾悔终身。

蓦然回首,思想家远大以前说过:老年人时像青年人一样欢欢喜喜吧!青年人,如同凤头百灵,有它的晨歌;老年人,如同灰雀,应当有他的夜曲。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应是暗淡的,大量的应含有生的气场与爱的欢歌笑语。老一辈革命英雄彭德怀着文《追忆我的老师》,以无尽的情深赞美了妈妈极其的爱和崇高的质量。杰出现任主席收到妈妈病重的家信,星夜上道,昼夜兼程,他抚摩着妈妈的棺材高声拗哭,哀痛当中挥毫写出《祭母文》:吾母亮节,首先推荐仁德。

慈善活动,启发大家关注别人,善待他人;公益性精神实质,便是敬业精神。共行一片同一片蓝天,让爱伴大家发展,慈善活动,每个人参加,携手并肩同创和睦,让义务化帆,一路启航!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吧。

参与活动作文 篇2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总是带着一颗玩着的心,参观或者说是走马观花将他人的活动参观完毕,我不知道当时组织活动的人看到像我这样心态的人会怎么样?但是作为现在部分参与组织活动的我来说,真的有些伤心,感觉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但更有一种鞭刺在背,活动不吸引人,活动不完满,如何才能让一些细节在组织过程不被忽视?什么才是活动的中心?

在策划陕科大在深圳复试的活动中,更是给了我这种感觉!在看到同事编辑的文章时,我的内心实在苦笑的,文章是精彩的,但是每一个活动都是幕后活动组织者精心雕琢的!

也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发现身边的同事都在用自己所用潜能去发挥自己,让每一项工作完满,让每一项服务更加贴近人心。

不能不说社会与工作,会教会一个在象牙塔中长大孩子如何在风中和雨中坚强与奔跑,倔强的逼着自己脱离父母的保护伞,即使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起航,即使负债累累,也会选择坚持下去!

没有内心的一次次的辩驳,没有一次次的跌倒,哪里会懂得自己!

在看到来参加陕科大复试的社会人士时,尤其是他们认真答卷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满满的.感动!我知道我们的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参与活动作文 篇3

雪零星落下,如窗花飘零,伊着一袭素衣,袅娜身姿舞,款款而至,几分素净,安宁,淡雅,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娥。一片朦胧中,终是望见那座敬老院,是那了。没有思绪中的热闹,却是清静得要被这场雪淹没,周身散发着寂寥的气息,令我不禁蹙了眉。

入院,是偌大的厅堂,桌椅都稀散地搁置在一旁,一条走廊一直延长到昏暗的尽头,两旁是老人。他们脸上满是时光镌刻下的或深或浅的皱纹,蜡黄的脸在灯光下显得有些骇人,不时垂下头,敛下眼中那转瞬即逝的伤感和孤寂,他们毫无保留地诠释着内心的脆弱,令我不禁想起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我强忍住想要掉泪的冲动,在一片黯淡中,我只是抱住他们,用温暖去温暖他们,我清楚地感觉到他们的变化,在一片祥和中,咸涩的泪水与心底的喜悦焦灼着,在空气中流动。顿悟了,他们缺少的不正是人们的关爱吗?只需要你用时间打动他们尘封的心扉,用温暖滋润他们的心田。一个瞬间,更胜千言万语。

关爱老人,不要因为一个错过而憾悔终生。

暮然回首,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老人的生活不应是黯淡的,更多的应富含生的气息与爱的欢笑。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着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伟大主席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拗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

公益活动,启迪我们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公益精神,就是奉献精神。同在一片蓝天下,让爱伴我们成长,公益活动,人人参与,携手共创和谐,让责任化帆,一路远航!

漫漫人生路,且行且珍惜…

参与活动作文 篇4

大家都把创城创卫挂在嘴边,可是你们做到了么?

大家要搞好自己的个人卫生,注意文明礼貌。有时间有精力的话可以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清理垃圾。维持交通秩序,开展法律咨询和宣传。我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建设精神创城创卫做出可喜的好成绩。

作为城市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每位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亮色。把一座城市建设的更美好,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事。只有齐心协力,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越来越美丽。

播出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的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并且我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有时候,文明离我们近在咫尺;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还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份温暖。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所以我发现,文明是一种力量,就好像奥运火炬传递一样,在每个人手中传递,也能够汇聚所有人的热情。

活动、参与、体验、反思、创新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城镇初中相比,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个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和改进,教育方法需要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尚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许多学校多年来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水平上。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活动、参与、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恰恰是农村教师所缺乏的方法与理念。

(二)农村教师对于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差距也很大。

(三)农村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被动地接受

反观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难发现: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为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这也是农村英语教学与城镇学校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见解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尤其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形成的。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活动和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也是农村初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根源。

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正本清源,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帮助、指导方面,以有效地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活动、参与、体验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对农村初中有效使用英语新教材的思考

(一)农村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

由于英语学习的特点,一个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有合理的学习目标,得当的学习方法,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行归纳、反思并创新。

1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去实现这些目标。如在每个单元,让学生知道哪些单词是必须掌握的,应该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分别应掌握哪些内容,要让学生自觉地去预习和复习每单元的checkpoint,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目标引导恰如其分,学生就会把引导的目标纳为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这种目标就会变成为一种强烈的外在诱因,一旦见之于实践,又会转化为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不断地把注意力,思维力等集中于目标甚至目标完成。

2指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习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点:①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变化;②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必须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导致的;③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必须能保一定的时期。而所谓学会学习指的是学会有效的学习,也就是根据学习规律和自身的身心特点,运用学习工具和方法,对学习资源加以最优配置,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规律,如何指导学生分析影响自己学习的内外条件以及科学配置学习资源的方法。抓住了这些,应该说抓住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要点。英语学科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对其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总结是可以掌握的。

3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配置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料、工具等资源。首先,教师要掌握学生有哪些信息资源,哪些是现存的可以直接加以应用的,哪些需进行加工点拨后才可以使用,哪些资源对哪些学生最有利,哪些资源现阶段对学生没有用处或根本没有用处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应用资源,配置资源,否则就是现存的学习资源也会白白浪费掉。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配置资源时应遵循效应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效应性原则是指学习资源的配置必须起到正效应的作用,防止出现零效应和副负效应。实用性原则是指学习资料的配置必须便于学生操作。

(二)农村教师应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1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学生对英语学习是有冲动、有愿望、有兴趣、有倾向的。这种动机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潜在的。明显的教师要把它激发出来,并指向学习目标。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内在因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已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这种已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主要靠外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指导和引导作用,学生这种调节很难自觉主动地进行,这是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有限,心理成熟度还低。因此,多数学生在多数情况下,仍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积极调动来提高。

2要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把握、弄清哪些现状或者哪些原因是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其次,教师一定要选择每单元的有关材料或单元有关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第三。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要重视把握时机。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愤”与“悱”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时机。第四,调动学生积极性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农村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发展

主动发展就是学生自觉地按照发展的阶段和顺序性进行积极、能动的发展。换言之,学生对发展起到了自我促进的作用。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在接受发展条件影响时是积极的、主动的,它会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等的影响,而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学生自己是可以检查、监督、调节和完善的,可以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学生,主动发展水平也高。

其次,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自我设计,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不随便进行干预。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篇4

一、活动目的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完成各种教学目标, 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活动是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而明确的目的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首要条件。

如字母教学, 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跟字母宝宝们打个招呼。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会几种简单的打招呼方式, 他们很乐意和可爱的字母宝宝打招呼, 而同时由于所会的打招呼方式不多, 比较容易掌握, 因而运用也相对自如,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这样一个活动, 让学生倍感有趣。在学这个新教材之前, 我们的学生曾经在一、二年级接触过26个字母, 但听说读写不是很熟练, 甚至由于时间的问题, 可能遗忘了部分字母, 此时让他们机械地重复字母, 学生一定会厌烦, 而在我设计的这个活动中学习字母时, 学生很感兴趣, 叫得也特别响。在说得比较熟练的时候, 我还把这些字母做成头饰, 让男女生表演字母间的对话, 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高要求, 促使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更多的句型用到表演活动中来, 在字母得到了巩固的同时, 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生活化

英语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的语言知识不能在相应的语境中运用, 学生只会考试不会交流, 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 更有甚者知识学过不用就忘记了。而我们的课堂作为英语学习的主阵地, 就应该针对这种弊端,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活动,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中运用自己学习的语言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教“Are you…?”句型时, 第一个班我让学生之间操练这个句型, 可是学生无精打采, 甚至有人说过了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课后反思了一下课堂设计, 就发现了问题:学生之间其实都很熟悉, 你再让他们明知故问:“你是某某某吗?”有一种为教句型而教句型的感觉。所以在另外一个班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猜一猜已经认识的课本人物, 通过听他的声音猜猜他是谁。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三、活动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 多元评价是以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础, 以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素质发展为根本任务, 以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 以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的教育评价。传统的教学都是学生来读、演、说, 教师来评价, 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听, 积极性不高。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不但可以令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评价, 并以此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在请学生读句子之前, 先给听的同学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一评谁的语调最好, 谁的声音最响, 谁的表情最形象。学生有了这个评价标准, 在评的时候也会有的放矢, 当轮到自己读的时候就会从这几个方面去表现、提高自己, 即使是自认为读得不够好的学生, 也可以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表情或者响亮的声音, 从而提高自信。当然评价的标准也可以让学生定, 但一定要在读书活动之前明确, 以利于活动的开展。新教材从三年级起, 还特意在每个单元最后安排了Ticking time板块, 在自评表中罗列了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评价表上的相关活动, 由小组表演后再进行自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活动要注意延伸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新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学生实际, 更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教材的这些优势光靠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 教师必须重视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 课余时间也可以创造这样的活动。

参与活动作文 篇5

题记

雪零星落下来,如窗花飘零,伊着一袭素衣,摇曳多姿体态舞,款多而至,一些素雅,平静,素雅,似不食烟火人间的仙娥。一片若隐若现中,终归是望到那座养老院,是那了。沒有心绪中的繁华,确是幽静得要被这次雪吞没,全身释放着孤寂的气场,令我禁不住蹙了眉。

住院,是诺大的客厅,桌椅板凳都稀散地闲置在一旁,一条过道一直增加到灰暗的终点,两侧是老年人。他们脸上满是时光镌刻下的或深或浅的皱纹,蜡黄的脸在灯光下显得有些骇人,不时垂下头,敛下眼中那转瞬即逝的伤感和孤寂,他们毫无保留地诠释着内心的脆弱,令我不禁想起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我忍着住要想掉泪的不理智,在一片暗淡中,我只是紧抱她们,用溫暖去溫暖她们,我清晰地觉得到她们的转变,在一片祥和中,咸涩的眼泪与心里的愉悦焦躁着,在空气中流动性。领悟了,她们缺乏的不更是大家的关怀吗?只想要你用時间触动她们封尘的心弦,用溫暖滋养她们的心底。一个瞬间,更胜千言万语。

关爱老人,不必由于一个错过了而憾悔终身。

蓦然回首,思想家远大以前说过:老年人时像青年人一样欢欢喜喜吧!青年人,如同凤头百灵,有它的晨歌;老年人,如同灰雀,应当有他的夜曲。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应是暗淡的,大量的应含有生的气场与爱的欢歌笑语。老一辈革命英雄彭德怀着文《追忆我的老师》,以无尽的情深赞美了妈妈极其的爱和崇高的质量。杰出现任主席收到妈妈病重的家信,星夜上道,昼夜兼程,他抚摩着妈妈的棺材高声拗哭,哀痛当中挥毫写出《祭母文》:吾母亮节,首先推荐仁德。

慈善活动,启发大家关注别人,善待他人;公益性精神实质,便是敬业精神。共行一片同一片蓝天,让爱伴大家发展,慈善活动,每个人参加,携手并肩同创和睦,让义务化帆,一路启航!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吧。

参与“两课”评比活动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印章 两课 课题

2010年10月江苏省出台了有关文件,明确了今后五年职业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研究课及示范课的评比工作(以下简称“‘两课’评比”)。在2011年江苏省首届专业课“两课”评比活动中,《印章的加工》被评为“示范课”。 以下就该课例中的课题《印章手柄的加工》设计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分析内容,确定目标

在学习本课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数控编程的基本格式,会根据安排好的工艺进行简单的零件编程;具备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能力,对机械加工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项目旨在提高对G73复合循环指令的认识,熟练掌握循环程序的编制方法和机床的安全操作规范;能在加工中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制定加工工艺,能正确使用G73复合循环指令进行数控编程,提高操作数控车床的熟练程度;同时培养学生文明生产、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学生既动手更动脑,在加工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等关键

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例设计中,首先以机械企业为例,进行职业概貌介绍,让学生了解产品研发工作流程,说明本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式教学。

进入课例设计中导入环节的同时,进行教学情境设置:以数控教学工厂作为企业生产车间,教师作为车间生产主任,学生作为一线生产员工。按照组织教学形式进行分组,向学生介绍情境设置和角色分配,使学生了解机械企业的生产模式,进入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通过“选什么毛坯?怎么安排工艺?选什么刀?怎么确定切削用量?用什么指令?”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动分析“怎样做”。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采用卡片的方式進行加工工艺分析,确定自己组的加工工艺,教师邀请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进行评论,分析其工艺的可行性。小组之间产生竞争,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起来,形成很好的课堂气氛。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正确的工艺安排展示给学生,同时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才

合理。

工艺安排好以后,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刀具选用。笔者首先通过实体展示让学生再一次看清楚零件的外形,并出示刀具图片,由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确定切削用量方案,并填写工艺卡。

讲完加工工艺安排和编程重点后,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各小组填写程序清单。待学生填写好以后,用多媒体展示正确的填写,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用任务引领法、分组互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实现自主学习。

四、动手操作,完成任务

两人一台机床,一人操作,一人做检查和记录,学生之间进行过程监测,实现了过程评价。第一步,学生进行装刀、对刀,教师巡回指导、检查;第二步,学生把编好的程序输入机床,教师巡查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记录;第三步,学生模拟程序,检验程序的正确性,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第四步,学生加工产品,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帮助学生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运用直观演示、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来化解难点。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分析评价,拓展探究

课例中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时通过创设机械企业生产车间的工作情境,以产品加工的有机合成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目标产品印章手柄的加工为工作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学习。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小组成员通过角色分工,学生参与度高,小组活动讨论更加激烈,有效地让学生动了起来。

书本让学生自学,疑难让学生探讨,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辽宁教育,2012(3).

[2]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篇7

开放教学环境,把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和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为自己和社会服务”。

例如,学习了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后,就可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来“求不可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电线杆、教学楼甚至是远处大山的高度。

开放教学内容,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数学意义

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恰当地引入和再现数学思维活动,让学生了解知识且再发现知识,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数学的意义,掌握数学方法,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求一次函数y=2x-1与y=-3x+5的交点坐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一题多解。经过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得出以下解法:

解法一: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2x-1与y=-3x+5的图象,寻找交点,读出交点坐标就可。

这样,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可以沟通几类知识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推波助澜。

开放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开放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时,我运用了下面的参与方法:1.生生互动:学生每四人一组,首先由一人作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他三人观察、思考他的作图方法是否正确,并细心探究作图得出的结果。然后,两人合作作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两人合作作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之后,四人仔细体验作图的经过及得到的结果,将他们的探究、结论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之后,再用相同的参与方法进行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作图和性质的学习。2.师生互动: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发言,集体得出结论。

这样的参与,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作图方法和性质,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参与主题活动、幼儿快乐成长 篇8

一、从“学”到“做”, 让孩子动手动脑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我们要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造机会, 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 为如今的“学学、做做”, 动手动脑。如在主题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中, 一开始, 孩子们对环保知识了解的比较少, 对老师收集的废物制作一点也不感兴趣, 后来在故事“报纸的烦恼”引导下, 孩子们纷纷用废旧报纸进行玩具制作。瞧!一会儿, 就有许多孩子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有的把报纸卷成纸棒, 学着孙悟空的滑稽样;有的说他的纸棒会伸缩自如, 像魔术棒;有的孩子把报纸搓成团, 或投掷, 或抛高, 或互相传接……一部分女孩子把报纸做成了漂亮的蝴蝶结、百褶裙、帽子, 还有的用剪刀把报纸剪成衣服, 然后用鲜艳的纸进行装饰。我打开了录音机, 放出了动听的音乐, 女孩子按捺不住兴奋, 一起走起了模特步。从这次活动中, 孩子们学会了不浪费纸张, 学会变废为宝, 真正体验到自己是一位环保小卫士。“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 看过就记住, 做过就理解。”因此, 我们要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 亲身体验, 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单一”到“多样”, 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让幼儿摆弄、探究、体验, 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主题活动中, 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创设多元环境, 提供多种材料, 让孩子更好的参与活动。如在主题活动《奇妙的水》中, 首先我和幼儿一在主题墙面上起画了一幅只有蓝色的大海画面, 幼儿收集“水里的鱼”, 有的从画报上剪下来, 有的自己画, 贴在上面。其次, 我还和幼儿一起准备一个多用途的玩水角, 放置了一个透明的大水缸, 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容量的容器若干, 如小水桶、勺子等;会沉的和会浮的物体若干, 如小石子、小木块等;可溶的和不可溶的物体若干, 如糖、沙子等, 让幼儿通过小实验 (如玩水、沉浮、水变甜了等活动) 轻松愉快了解水的某些特征。在此, 教师可以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激发幼儿多角度的进行观察、思考、寻找各种不同的答案, 进一步探索水的奥秘,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多元的主题环境中, 幼儿学会了主动探索, 发现学习, 获得更多的成功和自信, 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从“教学”到“区角”, 充分体现整和性

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应渗透到区域游戏中去, 利用区域游戏的形式, 促进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在区域游戏中, 我们有意识地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区角活动整合在其中, 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 创设适宜的环境, 把活动室布置为各个活动区。

如在主题《美丽的秋天》, 开展之前, 组织幼儿收集各种各种树叶、种子、秋天的花卉, 观看录像《走进秋天》, 在展览区:我们提供鸟类、昆虫、及各种幼儿感兴趣的秋天的动物图片及图书, 提供放大镜让幼儿及时的观察、了解。在美工区,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皱纹纸、彩纸、剪刀等, 让幼儿来制作种子贴画、树叶印画等等;在自然角进行种子发芽的实验, 鼓励幼儿及时的做好观察记录。当老师给每个幼儿的四颗蚕豆种子纷纷从土里面钻出嫩绿的脑袋时, 孩子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孩子在秋天的蔬果制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增进幼儿审美、创造力, 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幼儿对秋天的了解。环境的创设要根据教育和幼儿发展需要不断发展变化, 在不断更新环境的过程中, 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四、从“家长”到“社区”,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仅要与社区取得联系, 而且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父母是家庭中最主要的成员, 是幼儿的启蒙老师。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中发现, 家长可以走到孩子们中间来,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 孩子们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并和老师一起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通过“家园之窗”、“家园联系手册”等向家长宣传和介绍有关主题的内容及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反应情况等。还不时布置一些小任务, 请家长在孩子回家后, 协助和支持幼儿完成任务。

在主题活动开展以前, 我们会向每位幼儿发放一张主题活动的调查表, 请家长协助进行调查, 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 通过对反馈调查表的统计再进行主题活动网络图的设计。有了这些在家长配合下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预设的活动, 目的性更强了, 针对性更加明显,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少走弯路。

活动参与 篇9

一、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好多学困生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 所以在小组合作中, 他们因为缺乏知识而不能畅所欲言. 针对这一点, 教师应特别注重对他们的学法指导. 预先给他们布置一些深浅恰当、以知识点为中心、与拓宽学生思维有关的预习题目, 让他们课前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 初步领会新知内容, 发现疑难问题. 甚至可以提前将任务单印发给这些同学, 让他们或找同学帮忙, 或请老师指教. 待到课堂上, 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时, 因为有准备就不会再胆怯, 从而有了参与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创建学生参与平台

现在的孩子, 或许是太过“懂事”, 年纪不大, 早就有了“阶级”之分, 盲目崇拜学优生, 轻视学困生.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他们早已习惯于听从和依赖优等生. 优等生说的话都是对的, 早已成了潜规则. 即使是按照意愿分好的小组也不例外. 教师可利用巧编学号的方法消除孩子们的这种心理. 小组之内, 将优等生和暂差生夹杂着随机编号, 谁也不知道哪一组的几号是一个基础怎样的学生. 在小组合作之前, 老师将任务指明每组的某号同学, 各小组被抽到的这个同学积极准备, 其余同学大力支持. 被抽到的同学基础虽参差不齐, 但他们同样是代表本小组的力量, 同样凝聚着本组全体成员的力量, 此时, 他们是平等的. 这样就给每一个同学打造一个竞争的平台.

三、调动学生参与的“好胜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 职高生有极强的好胜心理, 处处都要表现出“我真的很不错”. 我们不妨利用这种心理特点, 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前, 老师需结合学生实际对所教内容做出衡量, 如学生自己能学的, 就让学生自学, 相信他们的能力. 即使数学基础很差的学生, 因为他们也有一颗好胜心, 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学习小组的带动下, 他们亦会静心下来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总结知识并运用知识. 笔者曾做以下尝试, 效果不错:课堂上, 教者可精选出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好题, 让孩子们开动脑筋积极准备, 在展示答案时, 亦可放手让会的学生到讲台前讲解给其他学生听, 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伙伴, 孩子间的语言更易听懂, 会更愿意听、更认真听. 讲解的同学从中亦得到了锻炼, 好胜心得到了满足. 因为每名学生对题都有研究, 若有疑义便会当场提出纠正, 你一言我一语, 整个课堂便活起来了.

当教者对全班性的疑难问题讲解点评后, 对于学生个体, 还存在个别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教者亦可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舍得给学生们时间, 放手组内进行“兵教兵”互帮互助活动比赛, 看哪一小组解决的问题多, 在好胜心的驱使下, 学生们都积极参与, 即使有个别人走神了, 组长和其他组员也会管他的, 这个活动扫除了不少学生的学习死角.

四、树立学生参与的“自信心”

“课标”指出:课堂中, 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更是学生的释疑者.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因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严密性、精确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对形象思维仍占据主导地位的职高生而言, 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难免会遇到困难, 如概念难以把握好内涵和外延, 法则和公式难以注意到适用条件和各种变式运用, 定理难以界定好条件和结论, 解题时难以找到解题思路、总结出解题方法等. 所有这一切, 如果老师不及时加以点拨和解释, 就势必造成学生觉得数学深不可测, 使其失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概念是数学的组成元素, 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 在新课前, 老师本人应对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 对于特别抽象的概念, 宜采用直观教学法, 以更方便地揭示出其内涵.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 解题既能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能培养思维能力. 但如果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注意向学生渗透一些一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不注意让学生学会归纳解题经验, 那只能让学生每次没有方向性地误闯误撞, 耗时低效, 形成不了解题技能, 更形成不了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在立体几何中求线段的长度, 先让学生回忆出职高阶段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相似法、勾股法、三角函数法等, 再结合已知条件, 运用联系的观念, 将条件和方法相挂钩, 进而找到解题思路. 这好像是“套路”, 但这里却有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联系观点看问题, 这才是形成思维能力所需要的. 所以, 教者应不失时机地将蕴含在题目中有价值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抛给学生, 教会学生思考方法, 形成解题能力. 学生有了这样的能力, 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根基, 才会有信心去研究奥妙无穷的数学.

五、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活动参与 篇10

一、创设参与情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有些内容是单调乏味的, 这些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巧妙创设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欲望的情境,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情感, 启动学生积极思维, 这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教学“年、月、日”时, 抓住学生好奇多疑的心理特点,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黑狗今年5岁, 它过了几个生日?”“花猫过了8个生日, 它有几岁了?”“为什么?” (一般一年过一次生日) 。“可是大灰熊今年已经12岁了, 它只过了3个生日, 小朋友,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故事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迫切想明确其中的奥妙,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新课教学时, 教师提问:“平年二月多少天?”“闰年二月多少天”“几年一闰?为什么会有闰年?”引导学生说出“大灰熊平均4年过一个生日, 所以, 它是在闰年的2月29日出生的”这一道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导课设疑、新课质疑、练习解疑, 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充满好奇的状态中, 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提供参与机会

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 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尽可能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机会,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 (1) 在操作中参与。教师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2) 在自学中参与。让学生课前预习, 课上对照问题自学, 使学生在参与中“会学”。 (3) 在讨论中参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 在归纳中参与。根据讨论情况, 学生用语言表述、总结、参与公式、定律以及规律的归纳小结。 (5) 在练习中参与。一位教师教学“面积单位”时, 先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自选方格, 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学生们都低着头用笔、尺在书的封面测量着, 有的说封面的面积是33小格, 还有的说封面的面积是214小格……教师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学生们思考后说:“是我们作为测量单位的方格大小不一。”“那怎么办?”“我觉得只要把测量的单位统一就行。”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测量, 通过学生测量结果的差异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测量时要统一测量单位。最后,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启发思考, 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探知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三、丰富参与形式

让职专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篇11

一、职业中专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如今,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学校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职业中专生源和减少,造成职业学校招生的困难现状日趋严重。并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供不应求,职业中专生员下降、素质减低,职业中专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教育机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在学校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问题。而且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着专业变化快的因素,其中“美术”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为“广告”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美术”专业合并更新为“影视动画”专业等。包括专业名称的更新和专业内容的更新,导致了美术课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态度。其中包含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形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反映;其次,学生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媒体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再有学生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于是在教学中,我主动地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和生活的情感,并尝试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鼓励学生用充满情感的美术语言进行大胆地表现。在美术活动中,要使学生认识真、善、美,表现生活与自然中一切人性的美和自然的美,从而不断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在教学上我作以下的一些尝试:

1.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情感培养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地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新颖有趣、充满情感因素的内容中感受何谓学习美术。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中感受美术学习的无穷乐趣。

3.遵循职专生美术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教学形式,引人入胜地把学生带入美术学习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營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应具有亲和力,只有教师的亲和力,才能使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亲和力,能够促进师生在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其次创设美术氛围。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绪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在美术课堂中,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利于导行。所以我常在美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职业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们在情景中其情感自然升华,激发了创作欲望,使学生整堂课都处在愉快、兴奋之中,创作出的作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较大程度上剥夺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职专生的智慧,催残了职专生的独特个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运用新理念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转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快乐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3、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有很大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了图、声、文的优势,上课时更容易抓住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独特的交互性,使教师上课更灵活简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4、重视课堂教学评价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能培养职专生的自信心。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职专生自身的提高。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成功的喜悦,使其产生学习动力,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四)教师应采用新观念教学

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及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大胆改革、创新教学理念,运用自主合作式教学模式,让美术课堂“活”起来,积极开展分小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美术课(手工制作)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创作的能力,在掌握知识要点及造型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创新,让手工制作课真正成为手、眼、脑协调并用的有趣的创造活动,同时与职专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同学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专,课堂效果改变很大,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

(五)拓宽课堂活动空间

引导职专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美术实践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在生活中感受丰富的色彩。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到公园画山画水画秀丽的景色,到热闹的菜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放飞自己制作的纸风筝,去迎风转一转亲手制作的小风车,用自己设计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教室、校园的环境。结合欣赏课,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开创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艺术天地,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堂习作在教室的外墙壁上展示出来,既可以美化教室走廊,营造艺术氛围,又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

活动参与 篇12

一、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综合与实践 ” 的教学 , 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准备好教具学具,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材在低年级做了很好的安排。

如《有趣的拼搭》一课中,我利用学生喜欢的积木玩具设计了 “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五个活动,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几项活动, 让他们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步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摸一摸 ”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形体的直观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是提供一个好的活动。什么样的活动是好的数学活动呢?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应满足以下条件:所设计的数学活动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的,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活动应该能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能充分体现数学的本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

《我们身体上的“尺”》这一课,我设计的三次数学活动能体现以上要素。

第一次活动: 量出我的 “身体尺”。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身体尺”是如何规定的,比如“一步”,有同学认为是前脚跟到后脚尖的距离。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直观图的演示说明 “一步 ”是 “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 ” 再让他们亲自比划测量,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

第二次活动:用“身体尺”量。

通过讨论,选择用什么样的“身体尺”去量课桌的长、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比较合适,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身体尺 ”的应用 ,知晓每种 “身体尺的主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方法的选择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选择,在选择、应用过程中发展已经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次活动:认识身体尺与米的联系。

如: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通过测量、比较等活动,体会用“身体尺”量长度很方便、很有效,得到的是物体的大致长度,不太精确;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长度的“身体尺”,而且儿童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让学生对自己的几种“身体尺”的长度有了比较全面的理性认识。

二、适时深入的问题引领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

“综合与实践 ” 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如《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些学习活动: 激活经验, 认识密铺;动手实践,探究密铺;分类比较 ,思辨密铺 ;设计密铺 ,拓展应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1)想一想:这些画面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铺成的? (出示由长方形、 正方形地砖铺成的地面、墙面图,蜂窝图案,棋盘图案)(2)比一比:上面哪一种铺法是图形密铺?(3) 说一说: 图形密铺需具备什么条件? (4) 猜一猜 : 在你认为可以密铺的图形下面画 “√”(长方形、 三角形 、圆形 、梯形 、 正五边形 、 正六边形)。(5)铺一铺:动手操作,验证上面的图形能不能密铺?

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领鼓励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进而提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 这个核心问题,为学生准确把握密铺的内涵和外延打下基础, 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化、 活动化、深刻化,促进学生主动从“经历”走向“经验”。

三、对话反思、及时提炼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堪称对话式教学的典范。在桑德尔的教学中,没有任何人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也没有人试图征服或说服其他人,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相反,通过对话,师生能发现对方或自己身上的问题和错误,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他的教学观能给我们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带来很多启发。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汇报、交流、讨论和总结,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并逐步修正、丰富已有的经验,发展和生成新的经验。

如综合实践《周长是多少》中有这样的教学活动: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你能拼出几种? 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学习过程:(1)学生展示拼出的6个长方形 , 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合并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分别为长12厘米、宽1厘米,长6厘米、宽2厘米,长4厘米、宽3厘米。 (2)指出这些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中间的(重叠线)是不是? 电脑演示隐去长方形里面的线段, 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3)看看我们拼出的长方形 , 你想说什么? 生1:相差很大。 生2:同样都是12个正方形拼成 ,周长不一样 。 生3: 重合越多,周长越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其周长越短。 )(4)引导学生初步发现长12厘米、 宽1厘米的长方形周长最长,这时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最大。

在这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意义,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技能。 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解决了一些问题,也自觉发现了长方形周长和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等规律并主动生成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当后续学习面积以及研究面积和长与宽之间的关系时,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调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探索新的规律。

四、对接生活、激活体验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应来源于生活经验,但生活经验并不等同于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历和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对积累到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反思及深加工。如在《大树有多高》一课中,我这样设计:出示幻灯片(操场上学生图片),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生:影子的长短不一样,个子高的影子长,个子矮的影子短。 师:个子高的同学的身高与影长和个子矮的同学的身高与影长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课前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播放课前测量录像,汇报完成测量表格。 )接着,让学生观察竹竿的长度以及它们的影长, 并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发现规律, 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及时板书: 在同一地点,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相等。在本片段的设计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身体的高矮和影子的长短关系,及时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向数学活动经验链接, 适时提炼总结结论,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和课前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动态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上一篇:聚丙烯酸类下一篇:小组讨论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