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2024-06-18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通用14篇)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篇1

建构主义者认为, 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 知识是一种工具, 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 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 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 即情境, 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只有情境性, 认知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完成, 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 就应该为其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 凭借自已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 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 创设活动情境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 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创设活动情境有两个重要的设计原则:第一, 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个情境来设计, 所谓的活动情境应该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或个案研究;第二, 活动情境设计要考虑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让数学课“兴趣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 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

二、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一) 创设质疑情境,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 打破传统、经验束缚和影响, 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向教材挑战, 善于质疑的精神, 正确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分析问题并给予点拨,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 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 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 勇于探索固然重要, 但不能以此为目的, 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 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 永不满足, 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的心理特点,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是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 敢于发问, 会使课堂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 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 中学生有好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 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创设多种形式, 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 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 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 思路开阔, 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 持久性的迁移效果, 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 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 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小组中, 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 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维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 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 尤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间相互弥补、借签, 相互启发、拨动, 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往往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 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 找出规律, 提炼方法。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 相互融合, 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 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 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 那就会产生新的, 有更多丰富内容的思想。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激励机制研究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活动 现状与不足 激励机制

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者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的活动。而大学生志愿活动即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蓬勃和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而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代表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只有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永久参与公益事业的意识,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的公益事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一、目前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和不足。

(一)、目前公益活动的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提到公益活动让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捐款捐物、到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梳头、洗脚、剪指甲;到山区给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支教、为身患绝症的人员进行义卖捐款活动等。这些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技术含量,让学生感觉到没有新鲜感,所以参与度不高,很难提起同学们的兴趣,使活动流于形式。

(二)参与公益活动的队伍不够稳定。例如,大一的新生参与公益活动的人比较多,积极性比较高。到大二的时候,很多同学由于学业和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干扰而退出公益活动志愿者的队伍,而往往筹办一个大型的公益活动需要很多人协助才能完成,这样就给公益活动的稳固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三)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不纯。有些学校规定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志愿者活动在评奖评优和入党方面优先考虑,所以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对奖助学金和荣誉的渴望。

鉴于以上大学生公益活动出现的一些弊端,要想使我们的公益活动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使之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二、建立伴随大学生参与一生的公益活动的激励机制。

(一)社会、高校给予公益活动做各级宣传。

大力宣传公益活动的服务理念。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行动进行宣传和倡导,可以通过杂志、专题讲座、公益广告、广播电视、专题讲座等各种宣传方式和各种载体为宣传阵地,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公益活动的精神深入人心,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全体的大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支持公益参与到公益中来。

(二)社会给予做公益的个人和单位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支持。

第一,目前我们国家常常只为做公益事业的人颁发证书,给予物质上的奖金或者奖励也是比较少的,往往对做出贡献的人,只是当时一阵风的宣传,等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做过公益的人都没有什么印象。我们可以借助名人讲堂、培训会、事迹报告会等方式要对公益人物要全覆盖全时效的宣传而且要对做对热心做公益的人各方面提供优待政策,包括就业、考研、考公务员、落户等优先考虑,要让做公益从被动的行为而变成一种主动的习惯,让公益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第二,每个健康的年满18岁的公民,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够多少小时的公益,才能获得政府提供的一些免费服务、免费的家政服务、免费上门的医疗服务、免费托管小孩的服务,让各位公民各取所需发挥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特长。

(三)学校应建立公益活动长效的激励机制的措施。

第一,要实行公益活动学分制,将公益教育纳入到课程标准中。在美国,公益教育已经纳入了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制定的《全美公民与政府课程标准》这一公民教育的文献中。在我们国家也可以效仿,结合我们的国情把公益教育先在高校中实施。这样做不仅可以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公益精神,而且可以给想投入公益事业的人进行专业的全方位的指导。目前对于大部分的高校来说,团学会组织部门负责很多活动,忙于应付各种其他活动,而根本没有负责专门的公益活动的部门,这样会导致公益活动的针对性、指向性不强,活动对象范围狭窄。只有成立了专门部门,可以使公益活动更具有特色。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家里条件还可以,他们有些东西刚买了就不喜欢,送同学,又怕同学瞧不起,就把一些比较新的东西扔了,这样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那么这些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闲置的物品捐献出来。然后再组织一些志愿者对这些二手闲置的物品进行交易,所获得的钱财全部捐给红十字会或者贫困山区儿童;四方面,还有一些同学内心想做公益但是找不到组织,那么成立专门的公益活动部门就可以使这些人想加入的人找到组织;五方面,为活动提供财力支持,学校要想开展一些大型的公益活动,需要资金的支持,我们可以借助学校公益部门这个的平台来引入社会的力量来筹备资金;第三,聘请具有专业素养和公益精神的老师来指导活动,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和技能,以队伍建设促发展。由于大学生组织的公益活动活动实效性低、缺乏创新、活动需要长期规划,所以就需要一批专业的老师来进行指导,使活动办的更加科学、高效。第四,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个“公益活动”小档案,这个档案可以和自己的学籍档案在放在一起。可以把每个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所做的公益活动分存起来,等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免费获得别人的帮助。教导学生现在在大学期间的所作的公益活动不仅是为社会而且也是为自己的将来做储备。形成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一种社会状态。

要想使公益活动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得到长足的良性的发展,那么就要依靠我们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以及高校的力量要齐心协力制定出适合我们国情发展的公益活动的对策。从而激发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精神需求,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国家公益事业。

【参考文献】

[1]杨扬. 高校如何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J] .《高等教育》.2012,(3).

[2]耿姗姗,郑军.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探索[J] . 《品牌》.2015,(2).

[3]刘晓坤.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状况调查[J] .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6).

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调查问卷 篇3

1,您认为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参加志愿者活动?

A,有B,没有

2,在大学期间,您是否关注志愿者活动?

A,经常关注B,偶尔关注C,有时关注D,从不关注

3,在校期间,您参加过几次志愿活动?

A,0次B,1~4次C,5~9次D,10次以上

4,您参加过哪些类型的志愿者服务?

A,义务支教、西部支教、义务助学等B,奥运会、亚运会、其它运动会、博览会等

C,社区服务、扶残敬老等D,无偿献血E,其它

5,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 ?

A,学校相关部门、学生会相关部门、志愿服务社团

B,同学、朋友或其他志愿者介绍

C,自己上网了解或主动向他人咨询

D,社会志愿团体或机构的宣传

E,其它

6,您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B,增长见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认识更多的朋友

C,随众参与或非自愿参与

D,其它

7,您至目前未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A,工作学习忙,没有时间B,对志愿者活动不了解,不知道怎样成为志愿者

C,觉得参加是浪费时间,没有必要D,其它原因

8,您是怎样看待志愿服务活动的?

A,这是公民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很有必要B,虽然很多活动流于形式,但还是有开展的必要

C,虽然能帮助少部分人,但没太大必要去开展

D,纯粹是劳民伤财,完全没有必要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4

自从实行课改以来,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成了老师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将竞争机制引入小组建设中来。

小组竞争机制的内容

将班级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小组竞争,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卫生、劳动及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内容的考察对象是每一个同学,而评价时则以小组成绩表现。为了对比鲜明,把好的方面用红旗表示,把差的方面用黑旗表示。如某同学违反了纪律,则在其所在组的表格内画上相应的黑旗,并不显示该同学的姓名。

在全体同学民主讨论基础上,制定出竞争考核细则如下:

实施过程

1、小组的划定:(1)人员确定:六人一组,共分八个组。各组之间从学习成绩到行为习惯都要基本均衡。首先是从成绩上,综合高一几次大型考试的平均成绩,进行均匀分配;如1—8名为1—8组,9----16名为8---1组如此循环,达到各组年级名次基本相等。其次是班、团干部每组分配一人,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尽量均分开。(2)座位确定:为了突出小组功能,将六个人固定在前后三排。调换座位时以小组为单位组与组大调换,组内小调换。以确保每一个同学能在班级任何一个位置坐过。这样,既确保座位的公正性,又方便了小组竞争的特点。

2、组长负责制;(1)组长的确定:组长由组内民主选举产生。(2)组长的责任:组长受班、团干部领导,对小组竞争机制中的所有内容负责。例如:收作业时先由组长收齐再交给科代表,组长则负起了督促检查的责任。

3、内容的检查落实,及时记录在班级前面墙上竞赛的表格中,并通知组长和个人。

4、每周小结一次;每周由班长汇总一次,在周一的班会上向全班公布。

5、每月总评一次;每月在月考的下一周,进行综合评比一次。排出八个组的顺序。对前三个组进行物质奖励。由组长介绍获奖经验。由后两个组的组长总结落后的原因。

阶段性成果:

1、班级内组与组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组内同学相互制约、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开始分组时一般都是两个成绩接近的同学同桌,但分组不久,同学们自动调换为一个成绩高的与一个成绩低的同桌。用帮讲、帮做取代了过去的帮抄。特别突出的是八组,在前四次月评比中均在前三名之内。组长王浩然以身作则,把帮助同学落到实处。例如在收作业这个事情上,他和组内同学讲,宁可画黑旗也不能抄袭。在他的带领下,八组经常因作业完成的及时认真而画上红旗。

2、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得以明显改观。由于课堂纪律有值日班长和组长双重负责,使得课堂纪律井然有序,老师们上课顺心,同学们学习舒心。卫生划片管理,有组长、个人双重负责,有值日班长和卫生委员双重检查,使得教室地面一尘不染。再加上窗台上放置的各组竞赛养的盆花,教室里给人以温馨、爽朗的感觉。

3、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在为组争光的意识中体现了自我价值。通过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实现了自主教育的原则。班里的两位“电脑游戏大王”在“不给组里拖后腿”的思想认识下,毅然放下电脑游戏,成为学习上进步最大的同学之一。班级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从高一时的倒数

冠亚军一跃变为高二四次月考中的正数前三名。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教研活动,不妨让学生参与进来 篇5

第一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逐句“串讲”的方式, 导致学生的记忆点增多, 因此建议将教学内容聚焦在一两个点,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学习。笔者认为, 这样的构想在理论上是合理的, 便于课堂内容的逻辑建构。但是需要设置多少个点, 究竟是一两个点, 还是四五个点恰当, 不是专家说了算的, 更何况学生的兴趣点是随着课堂变化和衍生的。想到这里笔者有些遗憾, 如果现场有一位上课的学生, 问一问不是了然于胸了吗?

第二点, 专家说教师上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预习情况, 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的, 教师就不必作为重点来教;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要提出问题的, 教师就要花大力气来教。这显然又是一句十分正确的话。但是, 儿童的阅读可能是缺少问题意识的, 每个儿童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 而且儿童阅读中个体的问题不能等同于教学中集体的问题。曾记得笔者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 讲到五壮士在数百日伪军的包围下舍身跳崖时, 大部分同学都问, 不就是数百敌军嘛, 为什么要跳崖呢?这样的问题是老师想不到的, 但是儿童们都会提, 为什么呢?原来孩子们在影视中看到的英雄都被夸大到了“超人”的地步, 怎么能体会到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呢?怎么会感受到奋不顾身的民

茺江苏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族大义呢?看来, 儿童的问题是难以被预设的。

第三点, 专家认为, 我们的课堂教学知识点过多过散, 以至于某些同学学了六年, 还不能归纳段落大意。因此我们不如每节课教一两点知识, 直到教透教懂为止。笔者认为, 对教师的精讲细练, 孩子们能不能耐下性子学, 即使孩子们一节课听懂了, 就能保证他们一辈子都记得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观点, 是因为专家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课堂, 站在成人的位置去理解认知。在这样的前提下, 一线听课教师觉得专家说的句句在理, 但是面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时却发现寸步难行。

写到此, 笔者心中一动, 为什么不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呢?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 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 是成人的研究活动。于是乎, 教研活动局限于两种形式:要么是教师与教师的对话, 由于教师之间业务水平相差不大, 活动难以使大家的教学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要么是专家对教师的指导, 由于专家脱离一线教学, 常常会出现一些“对的但不是有用的”经验。

其实, 孩子是教研活动的受体, 我们判断活动的成功与否, 关键是看活动的所得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大。如果盲目地一味地拒绝孩子的“参与”, 可能会造成教研活动的低效甚至失真。上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娄小明

当然, 孩子的参与方式是多样的:集体备课前, 可以对孩子作一个情况调研, 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需要。在听评课后, 可以对孩子的上课情况做一个练习, 了解教师的教学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 让课堂的“事实”说话。在沙龙活动中, 可以邀请孩子们参加, 让师生的思维碰撞起来, 让孩子们的真实世界走进成人的视野。在编制试题后, 可以让孩子们试着做做, 检测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其实, 有许多教研活动都可以让孩子们进来, 笔者就组织过这样一次师生共同参加的教研活动。首先让孩子们回答十个问题:课堂中你能集中注意力多长时间?哪些学科你比较重视, 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不时让教师们发出惊叹声。随后请学生退场, 组织教师进行沙龙活动。有的教师感叹道, 想不到, 没有一位同学能够保持40分钟的注意力, 这和教师的期望值有多么大的差异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张弛有度,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这样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感到有话可说, 而且是真正为孩子服务的。

当然孩子的参与方式要合情合理, 适量适度, 这样才能让师生这一对教研活动的主体和受体真正共同受益。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篇6

【关键词】教学活动;设计;引导;语文课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旧的教学模式总是枯燥乏味的,不是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就是听写生字,默写生字。这只会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抗拒心理,认为语文课没有其他的学科来的有趣。长久以往会照成偏科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与学生心理,教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需求,随着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咱们的语文课堂,下面笔者就为此提出几点教学心得。

1 进行课堂引导

在语文课堂不断的改革创新中,现今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呢?在咱们新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的教学责任重大。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中心不需要太过于放在阅读课文、谈感想等老旧的教学方式中。应跳出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穿插多元素教学模式。例如在小学语文《小摄影师》课文教学中,传统教学老师会让学生进行阅读全文,然后认识生字等。在新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改革,课堂开始教学前可以先设计相关问题:谁会摄影拍照吗? 或者哪位同学以前为家人或者小动物拍过照片? 然后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谈论自己的拍照经历,这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探讨拍照乐趣,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正题。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2 调动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很枯燥乏味的。特别是对幼小的学生来说,每堂45分钟的课程,跟加不可能全程集中精力,跟着教师的思路顺利学完课时。这时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显得尤其明显。对于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的气氛好,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当天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果课堂气氛调动不好,会让学生觉得时间难磨,度日如年,更别说好好学习了。

所以教师在设计知识点的教学上,可以增加一些游戏、活动成分在里面,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听听秋的声音》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在外教学,走出教室去学校花园或植物比较多的地方去感受秋天的美丽,可以去路边拾落叶,去草丛中聆听昆虫的叫声,在半节课的体验后,组织学生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然后再去学习本文课程。这样会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描述秋天的样子,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外知识。

3 注重动手能力

小学生总是喜动不喜静的,每个孩子在课堂上多多少少的都有各种小动作。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所以培养好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与锻炼大脑思维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手操作更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与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当重要,不容忽视。例如:在课文《称象》中,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一边口头诉说称象的过程,一边演示出称象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理解记忆巩固,可以更加清楚和深刻的了解课文所阐述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让学生进行课堂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设计出新颖和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摸索和探究中进行自我学习与培养。更好的展现出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特色,形成独立性格特点。

4 保持学习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与热度。这是提升学生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共同目标。小学生的关注点永远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例如:夏天漂亮的蝴蝶误闯进教室的时候,学生的眼神会瞬间被蝴蝶吸引。又如,在课堂上,如果有人在门口走动的时候,学生也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门口上。所以在学生的教学上,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在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上花心思。让教学与游戏融合在一起,课堂不再枯燥,紧张。同时在课堂中,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探讨,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教师这个时候需要充分耐心的解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把课堂还原于学生进行主导,教学效果更佳。在学生在某个方面表现出对教学内容有充分兴趣和独特见解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夸奖。每个小学生都喜欢被表扬,在被重视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闪光点与发光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长久的保持学习的动力,加强知识的吸收。

5 结语

在教学的大环境下,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一项长期与持久的事业。教师的责任重之又重,我们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上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朋友进行交流,把课堂交给学生进行主导,咱们只在有疑问不能解决的时候和学生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给于适当的指导教学。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多的站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进行改进。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凡事先自己进行摸索,不能解决再寻求老师帮助的习惯,才能使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宁志强.“观察‘宝贝’”一课教学活动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03).

[2]华益斌.放飞童心 享受快乐[J].新课程(上),2014(10).

[3]张丽琴,杜新红.优化策略,巧妙联系,提升估算能力[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5(09).

[4]张国英.抓住“生成”点亮课堂[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5(10).

作者单位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篇7

沿着当年的红色工人运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力学院红星闪闪社会实践队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红色革命的意识与加强市民对二七塔的认识。首先队长对今天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偶队员们就开始了今天的实践。队员们的第一个活动是对二七塔周围市民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通过这个简单的活动,队员们认识到大部分市民(当然也有一些外地的人民)对1923年2月7日工人大罢工活动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当年活动的意义。在与老一辈革命家交谈中,他们向队员们深情的讲述了当年工人大罢工活动的过程与意义,队员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之后在纪念馆内,邓馆长热情的接待了队员们,邓馆长向队员们详细的讲述了二七塔的历史,在听馆长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二七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反抗敌人的简单活动,同时也是工人们打响反抗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在全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全体队员登上塔顶,欣赏郑州发展的同时也展望未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在不断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理想,心存报国之志,用前辈的思想与精神来强化队自己,不断努力与进步。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篇8

——在钱营中心校教研活动上的发言

太各庄小学吕国成我们中心校本月的教学活动主题是“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学校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展开了研究与实践,来进一步打造我校“实”与“活”的教学特色。实际上我们自上学期以来,我校各学科教学遵循“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努力实现 “实”在基础,务实课堂,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活”在生成,用活资源,激活方法,使学生获得生动性的发展;实现快乐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

儿童心理学表明:一定的情绪、情感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

一。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娱乐、满足等会让学生增加信心,促进其产生新的活动动机;反之,如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使其产生畏缩心理而害怕参与。所以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诱导、评价,非常重要。如在诱导学生读书或回答以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要婉言引导,不讽刺、挖苦,不训斥、指责。如:“你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可惜没想好,再想一想,好吗?”利用这些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眼神、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上进心、成功感,从而焕发新的参与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以便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知活动。

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站在讲台上,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教师总是营造最佳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

问题的伙伴,亲密的合作者,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引导学生寻求参与。

寻求参与是指通过教师的开启作用,开课3-5分钟的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各种感官积极活跃,渴求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的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校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经常运用游戏引入、猜测--验证、尝试--明理、操作--表达、激情导入、质疑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四年级刘文霞老师施教的《夜莺的歌声》一课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都知道的故事《小兵张嘎》的图片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了解一位与张嘎同一时代年龄相仿,为了正义和和平而战的外国小朋友。在这个小朋友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想读课文的欲望。这就是激情导入。再如赵晓荣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一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这时学生质疑“小壁虎的尾巴哪里去了?”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探究的情境。

三、挖掘训练点,引导学生探究,焕发新的参与动力。

探究参与是课堂学习中学生深层次学习的体现,属于学习展开阶段,表现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1)结合学生质疑设计探究点。主要是指学生依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时,教师结合学生问题设计探究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结合教学要求,设计探究点。例如:王贤老师施教的科学课“金属热胀冷缩吗?”首先取一个铜球让其刚好通过小孔,其次就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还能通过小孔吗?这时学生都纷纷欲试,都想亲自试验一下,最后让学生亲自尝试对铜球进行加热,看能否通过原来的小孔。学生通过

自己的实验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3)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探究点。比如在施教《夜莺的歌声》一课,小夜莺在回答德国军官的问话时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所答非所问,小夜莺为什么这样回答?这样都可以引领学生探究,焕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力。

(4)结合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比如:董爱玲老师今天施教的《英语课》就抓住了训练点,利用猜测验证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她拿起一把彩笔,让学生用英语猜一猜有几只,这时学生就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刘玉凤老师施教的《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将除法算式制作成小鸟的头饰,让小鸟找家,学生都积极的参加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四、提供机会,体验成功,引导学生创造参与

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来。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创新的基础。设计练习可用观察性练习、讨论性练习、一题多变、多解、多串、多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创造参与是学生高层次的参与过程,学生不能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要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理解步步深入。在今天的这几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体验成功而激发参与意识的”如:科学课中“让学生亲自实验不同金属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和拓展作业中让学生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开展小创作活动”等都是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来激发求知欲和参与的积极性。再如:二年级数学课中设计了“小鸟回家”的小游戏,也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出正确结果后才能成功的回家等等。都说明老师们在给学生提供机会,体验成功,引导学生创造参与。同时,由于小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为什么?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追问,反问,联系实际法等),渗透教学思想(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等),贯穿整个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便于他们自主创新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念。儿童的创造力一旦被成人所欣赏,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

总之,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自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就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教育资源,精巧设计环节,加大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历练,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获得正确地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在“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方面,我校的做法不一定准确和完善,还有许多需要商榷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课时是不是必须使用多媒体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很多就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多的使用激励性语言是否就真的能够起到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等,还有待于以后研究和讨论,也希望在座的领导和同仁给于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篇9

[关键词]改变传统模式;实施教法改革;变被动为主动,走进生活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材也体现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语文能力形成的意图。新课标新理念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贯彻,就需要教师多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下功夫。

大家知道,培养能力不同于传授知识,如果单就传授知识而言,教师只需把要讲的知识内容理清楚,然后再告诉给学生,并督促他们记下来就算完成任务。而培养能力就不那么简单了,它必须由能力持有者本身经过实践的摔打才能形成,所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对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一、转变观念,变教师主体为教师主导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放弃“我是老师,我讲啥你听啥”的架子,放弃那千百年来一致认同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定势,重新认识教师的作用和责任,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当前学生心态、情绪和承受力考虑不多,这样让学生被动接受,弊多利少。要启发诱导,深化知识,从培养兴趣入手,从发展能力着眼。要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可贵,使其自我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主观愿望便会促使他参与到课堂来。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科的吸引力,丰富教法,善于把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讲出新意和乐趣,使课堂上经常有笑声,做到动中有乐,乐中有动。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显得精神振奋、兴致勃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不突破传统的教学法,就无法真正培养持久的兴趣。在不断的探求与实践中,笔者一改语文课陈旧的教学模式,让掌声、笑声充满课堂,让课外知识飞进课堂,让多种教学方法驾驭课堂。并时常在课堂上出新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参与教学,通过多姿的课堂形式,多彩的课堂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的“新形式”,语文课的新面貌,从而将学生的兴趣拉回课堂。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小组合作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组内互帮互助,组间展开竞争),发起了挑战老师(模仿老师,体验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坚持了常规训练(训练学生心理、口语、表达、评议等多项能力),提出了设疑、释疑(针对文意浅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由学生设置疑问,并解答疑问,采用此问彼答形式,当堂评选两“最”即最佳设疑,最佳释疑)等等诸多地教学形式,不仅极高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将他们的兴趣大大的激发。

三、变“学会”为“会学”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善于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最终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我们深知,问题地提出、探索、解决是一个学习整体,不可能手把手地逐一去教,毕竟学会是有限的,会学才是无限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让学生动脑多想,建立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分析、自我修正,由浅入深找到突破点;其次是强化观察,善于发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法思考问题,找到重点,最终总结出解决方案。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得好:“指引者,师之功也。”引导学生悟、启发学生悟。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空,引导学生自悟;把握启发引悟的时机,引导学生求悟;运用启发引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得悟。找到方法,才能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四、变被动描述为主动描绘

在课文教学中,有些文章不但是景物特点鲜明而且文字优美生动。文面本身就是一幅脉脉含情、意境深远的画面,遇到这类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美术知识把课文的文字画变成真正的山水画,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对所学课文内容也掌握得好。

五、变呆板倾听为主动表演

有一些文章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性,很适合改编成戏剧、小品来演出,如有的文章的作者本人就是演员,所以很注重人物语言、动作、服装的描写。课文本身就有几分像剧本,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把它编成一个小品来演一演。这样自然就提供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了培养。

六、变讲解课文为讨论课文

这种方法适用于自读课,教师要充分熟悉课文,精心设计一些讨论题,并考虑可能产生的疑问,使学生在老师营造的氛围中各抒己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变生活课堂为语文课堂

语文和生活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现实生活是它的本源,所以,要想全面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光凭课堂上讲讲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冲破这些界限,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摔打和锻炼,最终形成所需要的能力。那么不妨侃侃大山、聊聊天。如刚看完一场电影,學校新来的某一个人,街上新近发生点什么事都会成为学生议论的话题,这些看来无聊的东西,实际上体现着并提高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篇10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整群抽取了某高校19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一) 研究采用SF-36生命质量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学生的生命质量状况, 该问卷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8个维度。 (二) 研究自编了体育活动参与度调查问卷, 主要包含活动次数、活动时间和活动年限, 均设置为likert3级积分。

1.2.2、调查方法

研究利用研究工具对196名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均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填写。

1.2.3、统计方法:

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问卷统计, 主要运用了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

2、研究结果

2.1、体育活动次数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生理功能 (M=26.7, P=0.003) 、生理职能 (M=33.3, P=0.036) 、躯体疼痛 (M=31.1, P=0.009) 、一般健康状况 (M=41.7, p=0.000) 、社会功能 (M=29.2, p=0.001) 、情感功能 (M=22.2, p=0.001) 、精神健康 (M=26.7, p=0.010) 均在体育活动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活力 (M=30.0, p=0.104) 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进行多重分析发现, 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维度上每周活动4次以上的学生比每周活动1次的学生得分高;一般健康维度、情感功能上每周活动4次以上和2-3次的学生比每周活动1次的学生得分高, 每周活动4次的学生比每周活动2-3次的学生得分高。

2.2、体育活动时间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生理功能 (M=21.7, P=0.020) 、生理职能 (M=25.0, P=0.006) 、躯体疼痛 (M=31.1, P=0.019) 、一般健康状况 (M=33.3, p=0.010) 、社会功能 (M=25.0, p=0.005) 、情感功能 (M=11.1, p=0.001) 、精神健康 (M=25.3, p=0.030) 均在体育活动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活力 (M=36.7, p=0.304) 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进行多重分析发现, 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上每次活动2小时以上的学生比每次活动1小时和1-2小时的学生得分高;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维度上每次活动2小时以上的学生比每次活动1小时的学生得分高;一般健康维度、情感功能上每次活动2小时以上和1-2小时的学生比每周活动1小时的学生得分高, 每周活动1-2小时的学生得分比1小时的学生高。

2.3、体育活动年限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生理功能 (M=23.7, P=0.037) 、生理职能 (M=25.7, P=0.036) 、一般健康状况 (M=34.3, p=0.033) 、社会功能 (M=23.0, p=0.049) 、情感功能 (M=13.3, p=0.021) 、精神健康 (M=26.7, p=0.030) 均在体育活动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活力 (M=36.0, p=0.300) 、躯体疼痛 (M=30.1, P=0.053) 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进行多重分析发现, 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上活动时间3年以上的比的学生比活动时间1-2年和2-3年的学生得分高;生理职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情感功能维度上活动时间3年以上的学生得分大于活动时间1-2年的学生得分。

3、讨论

生命质量是包含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反映人的客观状况的重要指标, 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教育界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客观的了解学生的生命质量状况的基础上, 逐渐的探索和分析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或者变量, 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 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研究发现, 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或者说体育参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活力维度除外) , 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和年限均与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 突出的特征是随着活动次数、时间和年限的增加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其中每周活动4次以上、每次活动2小时以上、活动年限在3年以上的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最高, 这表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他们的生命质量越高。

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提高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体育活动能够通过身体承受一定的负荷不断的提高人体的生理能力, 同时经过长期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活动的这种健身功能可能提高了学生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维度上的得分。

体育具有矫正功能, 现在比较流行的运动康复就是通过科学的体育活动锻炼, 针对性的对身体损伤部位、疼痛部位等进行运动矫正, 通过人体各生理系统内部深层次的变化达到减少疼痛、矫正体形、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 体育的这种功能可能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和降低了学生的躯体疼痛。

体育是一项社会化极强的活动,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缩影, 这就使得体育活动产生了提高参与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通过长期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 参与者能够通过体育活动这一媒介进行交流, 尤其是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中更为普遍, 所以这会显著性的提高学生的社会功能维度的得分。

另外体育活动还具有很好的缓解压力、娱乐休闲的作用, 通过参加节奏明快、互动性强、难度适宜的体育活动, 参与者能够放松他们的心情, 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这对提高他们的精神健康和提高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研究采用SF-36调查问卷和自编问卷整群抽取某高校学生196人进行调查, 旨在了解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体育参与程度与出活力维度外的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参与程度,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波, 何燕玲.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介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2, 29 (2) :116-119.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篇11

学校代表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传播现代文明,弘扬正能量的场所。我们要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正视民族传统,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不参与圣诞相关活动,不进入基督教或天主教讲经场所。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文化、有科学观念的当代中、小学生,时刻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指南。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国务院有关宗教活动的规定,深刻理解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意义,不参加或协助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在学校内外进行宗教迷信宣传。时刻警惕“三股势力”借机行事,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决反对宗教势力向学校的渗透,崇尚文明生活,选择正确的人生信仰,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年级()班承诺人签字: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篇12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作为小助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启迪思维。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体味到受到表扬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努力的后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学生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勇气表现自我,学生会敞开心扉和老师同学一起去探究、去发现。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篇13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中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也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整堂课上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教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应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二、“提问一答写”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

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探究 篇14

关键词:自主参与 数学教学 兴趣

自主探究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猜测验正、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发展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等抽象的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我就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及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作如下分析。

一、学生大多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因

(一)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

部分教师,特别是思想相对保守的教师,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依然坚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这一固定模式,使得学生很难参与其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惯性思维,那就是课堂上就是听教师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是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

(二)学生不愿主动地参与

很多时候,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的时候,发现学生往往表现得很沉默,不愿意参加。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包办”的太多,而让学生平时自己独立完成的太少,进而导致学生自身形成了很强的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主动参与了。

(三)学生不会主动地参与

很多教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可能优化教学效果,所以有些教师就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的环节,如设计好预习的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但是,从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来看,非常不理想。这说明因为方法设计得不够科学,学生被动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重,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其中,收获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感到亲切;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予以肯定,逐渐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既然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首先,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平台和空间,就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以接受式为主,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师给学生讲数学重要。其次,要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用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活动起来的就不让部分人来取代,要从学生的整体状况出发,从宏观上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关注优等生的同时,更要关注学困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新课标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只有以本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治学严谨、不偏不倚等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才能有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纵然学生说得不完整,也要让他们说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的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数学本身是很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非常困难的。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必要的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安保工作房屋租赁下一篇:《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