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活动

2024-05-15

大学生科技活动(精选12篇)

大学生科技活动 篇1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想在这个世界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拥有创新及适应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社会科技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作为学校课外科技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药学系07级同学积极融入活动中去,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参与制定课题、采购、实验、成果推广等一系列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外科技活动要求的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夯实

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及能力的直接体现。在我们开始课外科技活动前,如何确定课题是我们遇到的首要难题,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资料的查阅,在紧密结合着我们专业,又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为足浴盐的制备。近几年足浴市场发展较快,使我们的成果有较好的实用性。更主要的是此课题实验操作性较强,能较好地锻炼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此类交叉性学科的综合实验,与传统的单一冗长实验相比,更有趣味性,容易使同学乐于参与。通过同学们的亲自尝试实践,培养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创作灵感。尤其对制作足浴盐配方的改进,对传统方剂加入了新的成分,完善足浴盐理疗效果,更是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而实验室的适度开放,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而且许多仪器我们都不熟悉,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低年级同学加强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基础。

2、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

在对足浴盐认识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查阅文献,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足浴盐的原理及作用。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及方式进行文献信息检索,如电子期刊的检索、网上搜索、图书馆书籍的翻阅等等,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同学们也可了解本专业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开阔了眼界。在此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足浴盐的制作原理及方法,更锻炼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为以后进行信息检索产生新思路或方法奠定了基础,也为同学们将来的社会需要及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有创新性的指示作用。

3、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个人沟通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有效的沟通能力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制胜点。在足浴盐制备的准备初期,限于我们低年级同学的专业知识储备量远不足以让我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一个挑战性较大的课题。我们就主动与班主任沟通,通过班主任了解到我们系中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老师的信息,我们就主动与他进行联系沟通,从中获得更多有实际意义的技术支持。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因为需要使用不少仪器,我们就必须与仪器老师进行协调,尽可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按期完成我们的计划。许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这就需要我们能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顺利完成这个课题。在最后的成品推广过程中,也更要求我们有较好的交际能力,使广大师生能乐于接受我们的成果,从而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标。

4、合作精神的培养

新世纪全球面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骑士式——单枪匹马闯世界”[1]的竞争方式,更多趋向于“团队协作”的方式。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而良好的团队协作,不仅可使每个人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还可使团队总体优势大于个人优势之和,这就是哲学上的“个体与整体”关系。鉴于此,我们在整个足浴盐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成员的优点,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了调查组、采购组、实验组、宣传组等具体负责小组,确保每个人都能尽力又能保证活动的最优化。而通过成员间的相互通力合作,也可使不同思维及想法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对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建议

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际就可效果显著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摸索及实践才可达到目的。下面就简单从高校及学生两个方面来提出一些建议。

高校:

1.)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意义,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出台一些奖励政策,如设立课题专项启动资金,逐步向本科生开放一些课题实验等[2],从而有效利用本科生资源,大大提高实验室和学校仪器的使用率。2.)积极鼓励成立一些带有明显特色的科技协会或社团,促使学生自主积极展开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加以老师正确的引导,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3.)加强学术交流,营造相对轻松的学术氛围,使各种形式的讲座能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真正受益。学生:

1.)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剔除“急功近利”的思维。当前不少同学的功利性过强,除了参加一些可比赛获奖的活动,对其它的活动漠不关心,致使学校尴尬于举办类似活动,从而导致恶性循环。2.)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摈弃“功利”思想,为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主动参加此类课外科技活动,养成自我发展意识,应该主动排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自主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学校有效资源,各取所需,逐渐完善个人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从观念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各界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志生,李冬梅,王晓霞,等.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5-7

[2]田军,钟贞山.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刍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91-92

大学生科技活动 篇2

活动名称:就大学生群体“宅”现象泛滥问题,编制《杭城通》

团 日 活 动 手 册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日 期: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创意团日活动活动手册

——就大学生宅现象泛滥问题编制杭城通

一、活动主题:就大学生宅现象泛滥问题编制杭城通

对当今大学生群体来说,“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之所以说大学生群体“宅”现象泛滥,是有据可依的。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女生对于学习之后的休闲,定位为在寝室看电影,男生则选择打游戏或者睡懒觉。很多大学生在大学读了4年甚至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城市。更加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而人际沟通能 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可以构建我们完整的心理,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听听,了解时下社会热点,多与不同的人接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今天去贴近大自然,明天去走街串巷,去繁华的商场里走走逛逛,考察顾客的流量,经济的发展,了解以后工作圈子的行情;看看绿化的程度,呼吸那些清新的洗涤人的心灵的空气;欣赏那些新颖的建筑,品味作者的艺术灵感等。

为此我团支部特计划开展此次就大学生宅现象泛滥问题编制杭城通团日活动,并于2012年6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顺利完成活动内容。

二、活动参与人员: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开展情况:

(一)招募报名阶段:活动时间:6月1日至6月15日

将此次创意团日活动的主旨和行动方案向全体支部成员进行宣传,根据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确立以班委为核心的各分组织,分管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以提高本次活动的效率,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也使各成员明确自身责任,更好更和谐地完成任务,制作了“优势互补”管理体制。

(二)信息收集阶段:活动时间:6月16日至6月30日

首先,为深入了解宅现象,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以及查询已有的文献资料等途径了解大学生“宅”的原因以及他们的需求,并决定根据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排版和编辑。

(三)外出实践阶段:活动时间:7月1日至7月14日

发放了调查问卷后,根据收集整合到的调查结果显示,“宅”在大学生群体中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宅的原因各异,多半是觉得外界,诸如了解国情市场行情,没有自己所热衷的事情有趣,没有电视剧和游戏令人放松,认为自己目前一个学生的身份双手能够触及的地方还是非常局限,不大愿意寻找一些渠道改变目前的状态,或者是迫于当今社会对学历的看重和强调,不得不争分夺秒地苦读圣贤书。

带着这些问题和分析,我们开始搜集素材。我们现实将参与的所有成员分组,并标定了几个具有杭州代表性的景点,诸如西湖,河坊街等。每个小组分别行动,去走访规定到的景点,并以游记的形式反馈给信息员进行整合编纂。越是深入调查,我们就越发发现工程浩大,很难将这些信息和照片整合成一本书或者是同一副地图上。一本书他的篇幅未免过小,而一张地图又使内容必须被压缩到极其简略。相应制作技能的缺位是阻止我们活动顺利前行的最大瓶颈,但又难掩跃跃欲试的心情,我们依然舍弃了已有的部分成果,改变了计划,将创意搬到了家门口,搬到了杭电周边——即下沙商业街。

这条街虽不算长,但也是保罗万象,高沙商业街是下沙大学城最早形成的商业街,商铺多为一些著名品牌的加盟店或连锁店.包括咖啡吧、酒吧、茶吧,餐饮类,电影院,还有书店、文体用品商店等。在这里,学生是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探索这条商业街是如何经营它的生存之道的。

我们依旧划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在不同的路段观察,记录。我们记录一些较比有特色和受欢迎的店铺的位置,记录其菜肴的价位,有哪些招牌菜,亲自查过之后标注其推荐系数。除了为完成我们的手工地图收集上述信息。在一路观察中我们对那些经营红火的店铺为什么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还一些萧条营业的店铺问题又出在哪里也产生了许多思考。有一些商店凭借自己独特的气质吸引了顾客,比如凭书本换取一杯咖啡的茶餐厅,为这条商业气息浓厚的黄金街道装点了一份文学的宁静。有一些商铺以自己别具一格的装潢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用它独特的氛围彰显着自己的不同,比如那些珍藏着古籍的艺术品点,别有一番格调。还有一些则是匠心独运的营销之道,例如店员的服务态度能够影响一家店生意是否红火的神奇效果,星期几为前来消费的顾客提供优惠。

(四)后期制作阶段:活动时间:7月15日至7月31日

在全方位、多渠道地采集相关素材后,整张地图由手工绘制完成,色彩艳丽,内容丰富,惹人眼球。通过这张地图,同学们可以发现外出聚餐的好去处,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享受折6050403020100校外调查卷(43女34男)ABCDE第十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扣,带动商业街的繁华,产生竞争使同学们得到好处,了解各商店千奇百怪,各有千秋的营销手段,打工,购物很方便。

没有专业人士坐标或者比例尺制作得格外精准,但是却颇为生动,展现了我们的创作热情,制作过程使我们感到很开心。对参加活动的我们来说,绘制这份地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五、活动特色:

(一)与传统旅游书刊形成对比:区别于传统的商业性质旅游书刊,我们只记录自己亲身感受到、真实经历到、觉得值得欣赏、最有特色的地方,更具人性化。

(二)引领大学生多走多看:通过走出去,使同学们对社会有更多了解,进而慢慢走上实践工作道路,便于同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例如志愿服务、兼职。

六、活动亮点:

1、立意新:就大学生宅现象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

2、不同于一般性、综合性介绍景点的大众旅游书刊,《杭城通》将注重小众化和主题化;

3、《杭城通》不仅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最主要的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4、这将是一份充分彰显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作激情,创作才能的作品。

七、活动总结:

总的来说,活动圆满成功。此次活动不仅拓展了支部成员的眼界,培养了新的兴趣,活动进展过程中互帮互助更增进了友谊。拉赞助的过程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交到了新生手里,初来乍到,一定对这个大学城充满了好奇,通过我们的地图让他们更加享受这个美丽热闹的大学城,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更多的期待和了解。

成员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心得,得到了成长,我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经历,希望我们的成品能够多少帮助到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高沙一条街这条商业街。

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实践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笔者在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大学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和实施途径进行了认识地思考。

一、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着重要意义。

1.增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研能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1]。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创造能力以及与创造能力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提供了平台,使他们在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新动机起到了直接的激励作用。在实际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团结合作,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和团队精神以及了解掌握一些科研方法,为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创造性地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大量问题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和水平的提高。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使学生科技活动有效开展并取得好成绩必须有指导教师的参与。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素质的基础上,增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必须坚持放手让同学参与基础实验与科研课题实践,其中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当中是一种有效途径,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对教师科研力量是一种有益地补充。另外,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科研活动,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水平,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课外科技活动健康发展的实施途径

1.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广泛参加。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否则,学生的科技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的水平,不可能有大的科技发明产生,也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涌现[2]。因此,在开展学生科技活动时,要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认真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学生科技活动开展最重要的环节还在于广大同学本身,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多少,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多少和质量,广大同学参与科研活动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质量[3]。因此,只有广大同学都积极、踊跃地参加科技活动,科研成果才会多起来,广大同学的科研能力才会强起来,科研水平才会高起来。

2.建立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学生科技活动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要使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这包括课题的立项、评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开、公证和透明,保证参与的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公平的环境。这就要求对于课题的立项、审批及过程监督,学校要制订相关的制度,并由相应专家、教授组成的专门小组根据该制度每年对申请立项的所有课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提出哪些可以立项,哪些不宜立项,所有课题评审意见全部公开。具体要求是要有独立的专家评审组对课题立项和评审把关,可采用匿名评审制度。此外,学生的科研作品应面向全校师生公开,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和置疑,从而保证最终立项的作品能够经得起检验。对于立项的课题,要分阶段对其进行跟踪监督,同时所有立项的课题进展情况面向全校师生公开,接受监督。对外要积极组织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的竞赛,这不仅可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竞赛发现人才、发现高质量的作品,这个环节是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相当重要的部分。其中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也应遵循公平、公开和公证的原则,这也是对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必须要做到的一点,以保护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3.以“挑战杯”课题为龙头,广泛开展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教师的课题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学术科研活动的发展,也在广度和深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将“城市轨道交通三维规划与仿真系统研究”、“基于虚拟环境与列车运动仿真高速铁路选线方法研究”等多个纵、横向科研项目,在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的同时,以“挑战杯”课题为龙头,先后有数十名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同时,鼓励、资助和指导学生参与国家和省级的各类竞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郭廷龙、胡玉申的“铁路三维景观动态仿真系统研究”获得“挑战杯”2009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刘晶的“铁路构造物三维建模系统”获得“挑战杯”2009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刘焕丽、毛拓、匡柯柯的“铁路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开发”获得2009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世博会专项竞赛二等奖;杨朝阳的“基于GIS的城市道路指路标志系统设计与开发”获得2009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世博会专项竞赛三等奖。

三、结论

实践证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是增强他们的科技运用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高标准、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天平.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4):25-28.

[2]刘枫,董召勤,丁志卫.建设“挑战杯工程”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与创新能力[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23(1):87-90.

大学生科技活动 篇4

1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形式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形式的竞赛、科技制作等科技类活动。

(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竞赛。

(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4)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

(5)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

(6) 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

(7) 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

(8) 其他学术科技类活动。

以这些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各专业的知识竞赛。

2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遵循的原则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以创新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心、以能力为靶心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校领导担任, 成员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建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心。学术科技活动中心由一名主任及各项目活动小组组成。活动中心主任由院团委负责人担任, 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及赛事组织协调工作。项目活动小组组长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 每个项目活动小组聘请若干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成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团队, 主要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互补的原则来组队。

第三阶段:进行课外学术科技团队建设。创新意识的萌芽、发展与学术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由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中心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 因为邀请到的都是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专家、学者, 而且覆盖不同的学科, 学生听到的不仅是学者的渊博知识, 更重要的是专家、学者的成功经验之谈。这对开拓学生思维、知识与视野, 以至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科研课题研究, 教师进行指导, 并对学生科研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阶段:以竞赛为平台, 以作品、项目制作开发为手段, 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组织团队参加学校、省和全国的比赛, 在选题上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 提升作品实用性。作品创作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 对作品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技含量均要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作品获得奖项, 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 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

3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科项目管理

3.1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经费管理

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 基金由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仅用于项目设立和组织竞赛的相关费用, 不得他用。项目结题并完成评审后,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作为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资产登记, 由项目开发单位保管、使用。项目经费经项目开发单位领导、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和指导中心核准后, 凭发票报销结帐。所有项目申报、科技立项工作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金的申报和使用等, 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学校设立创新基地, 以支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 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每年组织参与省级及以上竞赛项目相关的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以调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术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2]。

3.2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结题评估和奖励

活动项目完成后, 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 予以结题。活动项目结题时, 需提供结题报告, 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 并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后, 正式结题。所有活动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活动项目在结题后一周内, 接受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 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的认定, 并给指导教师和学生相应的奖励, 同时完成经费的结算, 对于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果获奖的指导教师, 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并给予奖励。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所需的培训课程, 由相关院系提出, 报教务处审定。对成果获得奖励的学生, 学校按国家级, 省级, 校级分别给予奖励, 获得其他赛事奖的项目小组集体和个人, 根据赛事类别, 经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同意, 给予奖励, 对获得校级以上 (含校级教学成果、校级刊物刊发的论文等成果及校级以上竞赛) 奖励的项目小组和学生, 经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 给予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对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的学生或较大创新成果的本科生, 由学生所在的院系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后, 可适当放宽学位授予条件。

4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赋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崭新的意义, 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它使青年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 从卖茶蛋、做家教、帮人擦车、举着伞站在桥头做形象宣传等等所谓的“勤工俭学”, 发展到组合优势互补的小组, 开展具有社会意义的创业;它使青年学生从单纯受教育的身份和知识传承的功能, 逐渐嬗变成长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不是走上社会之后, 而是在校园里就开始进行, 或者进行相应准备;它使高等教育在反观自身的时候, 不得不提升对自己功能以及目标要求的高度, 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它还使课外与“课内”的界限模糊, 并最终导致终生教育观念的树立以及配套措施的出台。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投身实践, 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 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 了解学科前沿, 明确学科发展动态, 使自己得到锻炼, 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5]。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了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不仅对做科研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 而且对为人处事,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很有帮助。

摘要:通过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研究, 为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提供经验和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培养复合性和创作性人才。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苏政权, 等.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6 (8) .

[2]朱冠华.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J].茂名学院学报, 2005 (10) .

[3]公丽, 刘兰毅.大学生科技活动与实验教学改革[J].北方经贸, 2003, 3.

[4]刘迎春.大学生科技活动工作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 1999, 2.

大学生科技协会培训活动简报 篇5

为了让12级新加入科协的干事更好更快的了解科协,深入了解自己部门职能,我们科协内部四月份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周的培训活动。截止到今天培训活动已圆满结束,在这次培训期间各部长都非常尽职尽责,干事也都积极热情。在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主席的带动下整个流程都非常顺利,各部门配合的也都很和谐融洽。

下面简述一下各部门的培训总结: 石岛文学社:

随着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的换届,我们的石岛文学社新加入了2012级的新成员,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高老师与主席团的指导下,同时为了加强新成员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素养,我们于2013年4月19日星期五晚六点,在科厦高层0315,展开了对2012级新成员的培训活动。到达参加人员: 11级:杨晨希,纪明媚 12级:刘鋆雅,王丹,辛岩,唐孝轩 具体内容及讨论结果如下:

1、软件培训:

专业软件,CAD,天正,skechup 办公软件,word,execel,ppt 专业素养,日常行为注意事项

2、基本工作阐述:

做好活动的策划及活动简报的编辑与创作

3、关于杂志或报刊讨论与培训:

宗旨与立意:打造属于建工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平台。

概念关键词:新鲜,创新,互动,内涵,简练,针对人群:主打大一,大二其次

选材来源:以网络为主:专业网站,论坛,贴吧,微博;杂志次之,尽力打造原创,内容选材:

1,针对各个专业,设计课程及专业其他课程的科普文章的文摘,以贴合我院学生实际为宗旨,服务于各个专业学生的课外专业知识;(主要)

2,普及各个专业,晒出各个专业学生平时的课业生活,热情与梦想,增加各个专业学生之间的对于课业方面的了解,进而突破日常生活的表面性认识,要的是真实与价值;(主要)

3,了解各个专业,实时性!各专业学生生活中的趣事或困惑,想说的以及建议。(次要)4,自发创作专栏,为本院同学和我们科协成员提供创作、创新、自由发挥的平台,要求内容健康向上,尊重共青团及党的宗旨。在经历了一晚的培训活动,我们成功完成了本次培训活动,同时加强了干事与部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希望在今后我们石岛文学社能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共同出色地完成我们建工科协的工作。

建模小组:

随着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的换届,建模小组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高老师与主席团的指导下,并且通过与科协的其他部门与部长的交流后,我们建模小组于2013年4月14日进行小组成员培训与模型制作活动。由于12级组员班级课程的安排不同,我们对小组成员分批进行培训。

上午接受培训的人员:副部长:张腾、刘国伟;

干事:陈光、吴小龙、愉悦、张弛。

工作及培训内容:

1、CAD模型解读;

2、Skechup基本技能培训;

3、模型制作与技巧交流;

4、参观我院建筑学模型室,并了解学习精雕机的功能与使用;

5、参观了解模型室内部优秀模型作品及流程了解。模型耗材:

1、KT板6块(提前一次性预备);

2、UHU胶水两瓶;

3、其他材料自备。

涉及仪器:大型精雕机一台。

工作心得:提高效率不在于参加工作人员的多少,而在于有序的工作流程与合理、明确的工作任务分配。

科研小组:

随着我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立项的有序进展,科研立项申请书已填写完毕。部分12级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进行科研立项。但对立项的基本程序和流程都不是很了解。

借着这次科协组织的内部培训的平台,我们科研部于2013年4月24号,在科技大厦S201举办了科研立项培训大会。参加人员:

科研部副部长王美达(主讲),主席,全体部长。

干事:全体科协各部干事都参与进来。主要培训内容:

首先大会对科研立项的含义进行了叙述,给科协所有成员解释了科研立项的概念,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对科研立项的意义和对大学生的帮助有哪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结合着幻灯片的播放,更加清晰明了,简洁的话语,将此次会议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最后又对科研立项申请书的注意事项和填写要求进行了解释。宣传部:

2013年4月19日,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宣传部对12级新干事进行了海报培训。

参加培训的成员有宣传部12级6名新干事,由宣传部11级两位副部长进行培训。

在培训之前,让干事搜集了主题为“建筑摄影大赛”的活动海报素材,先进行初期的构思。在培训当天,副部长对他们搜集的资料进行了筛选,并告诉他们怎样根据主题选择素材,海报的特点是色彩鲜明,主题明确,吸引眼球,以此来确定素材。干事每人都讲述了自己对于海报排版的安排,我们予以了修改。然后我们给干事每人发了一张海报纸,广告色和画笔,可两人合画一张,也可独立完成。在画海报的过程中,我们讲述了一些注意的事项,不是提醒他们。他们完成后,我们也对他们所画的海报进行了修改,让他们看到自己应该注意和完善的地方。在我们的总结中,培训日结束了。

在这次培训中,在工作方面,干事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画海报的步骤,并认识到怎样画出一张主题鲜明的活动海报。在培养关系方面,这次的集体活动,也让来自不同班级,原本陌生的同学们对彼此更加熟悉,副部长与干事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海报培训中,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情,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快乐。这写终将服务于他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总的来说,这次的培训活动十分成功。培训及成果展示:

秘书部:

随着建筑工程学院团干部聘任大会成功落下帷幕,我们从曾经的部长那里继承了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本部门新的的职务和使命。随着我们秘书部2012级新成员的新加入,为协会增添了新的血液。在高老师与主席团的指导下,同时为了加强新成员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素养,我们于2013年4月19日星期五晚六,在科厦高层0315,展开了对2012级新成员的培训活动。到达参加人员: 11级:王云鹏 刘洋

12级:张巨有 刘璐瑶 李珣 驰 蒋罗杨 姜山 具体内容及讨论结果如下:

1、软件培训: 专业软件,skechup 办公软件,word,execel,ppt

2、基本工作阐述:

通过对干事的交流以及传授使他们更加熟悉秘书部的职能,基本工作以及必要的素养,主要围绕着对协会的大小会议的通知,会议的记录,协会成员的信息统计,空课表的制作以及其他的一些工作,而且对本部的一部分任务分配给每个人,对需要掌握的技能对干事进行说明,经验传授,并布置了作业 通过这次培训,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且让我部的所有成员得到了大家一起交流沟通的机会。相信我们秘书部会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出色完成每一个任务,接受每一次挑战,共同努力使协会这一个大家庭飞得更高更更远。

总结:

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产业化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社会上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旧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缺乏实践教学、教学设备过于陈旧、课程单一。针对这些原因,通过构建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体系,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高等学校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

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是建立在完整的实践教学机制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的课外实践活动目标,丰富的科技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和健全的评价反馈系统。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充分将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巩固了所学的专业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遇到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难题,这就需要学生们学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反复研究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通常以团队的形式开展,需要团队的成员分工合作。学生们应该学会以集体的利益为首要任务,个人服从集体,甘于奉献。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参与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从研究方案、确定技术路线、模型加工、再到说明书的撰写、制作相应的视频动画、演讲答辩等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教师的参与必不可少,把握科研课题或竞赛项目的研究方向,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弥补学生在专业上的不足。

课外科技实践教学机制

为了促进学生和教师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主动性,使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应该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机制。

对于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如果参与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在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可另外有一定的资金奖励,并在奖学金的评选中,适当加分。

对于指导教师,学校应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如果学生以学科竞赛的方式参加并取得省级以上的成绩,学校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在教师技术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

对于科技实践活动的管理部门,针对大学生的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经费、结项或鉴定、成果转化等,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其有理可依,更有利于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形式

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学科竞赛是将课内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的初步平台,包含着课程专业性强的比赛,如“高教杯”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也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运用的综合性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与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的题目通常反映当今时代的社会科技需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分年级分层次的逐步深入。比如大一的学生只学了《工程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可以先参加“3D建模大赛”和“高教杯”圖形技能大赛,有了这两次的参赛经验,同时自学一些专业课程,到了大二,就能参与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或者“挑战杯”的比赛。

学生在参加这些比赛时,也可以把比赛项目当成科研课题研究。确定项目的具体方案、申请立项、技术路线的实施、零部件的设计加工装拆、工艺设计、撰写科技论文、结项等,为在大三进行更高层次的科技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校企协同加强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进入到大三,学生有前面学科竞赛的实践基础,同时学到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可以进入到校外就业实习基础进行现场学习。学校和企业联合,相互渗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企业是使用人才的主体,坚持以学校为基础,企业为主导,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资源,整合学校教师、企业专家两支队伍,通过校内外课程教学相结合、企业实践与项目制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条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加学生行业或产业适应陛。

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可以吸收少数高年级学生,并给予系统的指导,也可以把科研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以研促教,以教代学。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不仅开拓了其学术视野,并全方位地提升了独立思考、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能力。

健全的评价反馈系统

为了保证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并逐步优化,健全的评价反馈系统必不可少,并应该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中。在评价反馈系统中,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一样重要。

评价反馈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或企业工程师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操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另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未完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并对关键性的技术、工艺方案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是什么,是否有一些建议等。

通过双项评价,促进了科技实践活动体系的不断改进,实践效果不断提高。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提出“引导部分应用型高校应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各转型的高校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这些要求迫切需要各高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使其落实到实处,努力把高校转型发展推向新台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篇7

1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贯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更多参与课外科技实践,发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的育人功能,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现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成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主要锻炼平台[2]。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担责任、勇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品质[3]。

1.1 可以鼓励大学生展现个性并增进团队精神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会受到教学计划的限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则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创造适当条件,让他们在一定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协调组织能力和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

1.2 可以促使大学生逐步改进学习方式

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使被动式学习逐步转变为“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的主动式学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同学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探索的机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设计性、探究性的项目研究,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阅读参考资料,这将会极大地开拓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视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3 可以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

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在创新的过程中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科技作品展现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为了创作出好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作品,往往会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有利于学生逐渐把提高自己动手能力、扩大专业知识面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必然会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愿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其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决心。

2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改革的实践

2.1 写作学年论文,进行课外科技实践训练

2007年开始,本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了学年论文写作。学年论文选题内容不限,方向和题目由学生自定,学生可探讨所学课程的某一部分内容,或阐述本学科领域发展进程中的某一重大事件和重要情况,或阐明本学科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或探究本学科中的某些热点等。

几年来学校开展的学年论文工作实践表明,学年论文写作训练使学生初步获得了检索资料、阅读文献、设计研究方案、运用实验手段、处理数据及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2 丰富社团活动形式,拓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促使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构建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运行机制的重要途径。支持社团成员参与校内外各类专业性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4]。

在社团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内容和方案,结合实验室条件,联系相应的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开展科技表演活动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几年来,我校大学生“青年化学研习社” 在实验室多次进行了化学魔术设计和演练,在学校成功举办了“奇幻魔术”、“化学话剧”、“魅力化学科技艺术节展演”、“趣味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实验奇思妙想” 等表演,编印出版了《化学青年》内部期刊10多期,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2.3 举办学科竞赛,提升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学科竞赛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延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科技作品展现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5]。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加速推进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基础实验操作与研究的兴趣,根据教学改革重点,学校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大学生化学基础实验技能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分别考查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要点、基本知识、实验技能、实验原理、安全知识和化学基础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仪器安装、综合实验等内容。

近4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省、校举行的“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等竞赛活动,在实验室探究和完成科技作品,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3项,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6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推动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2.4 开放实验室,推动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多年来,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重视实验室开放教学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开放[6],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两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提供了“2-已酰吡啶缩(2'-吡啶亚胺基)肼与钴显色反应的研究”、“热塑弹性体SIS/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邻苯二甲酸钴配合物的流变相法合成及热分析”、“夏桑菊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等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在《J.Phys.Chem.C》、《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有机化学》、《光谱实验室》等期刊公开发表实验研究论文42 篇,完成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5项,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省级奖6 项、校级奖10 项,主要参与完成的“一种以膨胀珍珠岩和沸石为主要原料的复合滤管及其制备方法”、“一种以凝灰岩为主要原料的轻质高强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两项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在考研复试中实验技能受到招生单位好评,学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0%以上。

近年来,化学化工学院采用了先进的化工生产模拟仿真软件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再现各种现代化工操作、反应全过程的控制,使学生能比较直观、感性地掌握基本的现代化、自动化的化工操作及生产过程控制特点,以及生产事故的及时处理方法;不断开发学生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达到了5个,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跟上最新科技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建立导师制,引导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开放学科组、科研课题和大型综合实验、多环节综合实验,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从中体验实验技术的先进性,了解技术进步和发展动向,增强综合判断意识和能力,开阔科技视野。近两年来,化学化工学院各学科组、科研课题组全部对本科生开放,已接纳了近50名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对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3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3.1 把课外科技活动融入教学计划中

课外科技实践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课外科技活动目前存在“重视活动结果,忽视参与活动的广泛性;重视活动开展的数量,忽视活动的监管与条件配备”等问题。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相对于有限的教学计划学时数来讲是“无限的”,为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从2007年开始,增加课外学年论文环节(3学分),设置课外创新学分(3学分);2011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各门专业技术类课程设置课外实践学时(14学分)。

3.2 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宣传力度

虽然目前国内的学科竞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对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讲,多数学科竞赛在组织、宣传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挑战杯”作为普及性的全国大学生大赛,参与的学生却一直局限在少数,未形成广泛的发动和参与的局面;不少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竞赛,也没有在校内形成比较大的影响,没有获得相关专业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科竞赛活动的影响力和效果。

3.3 加强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停留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的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选题方面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需求的分析,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定期选派指导教师到生产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鼓励教师大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课外实践指导;聘请生产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课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利用教师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指导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科技实践的针对性,获取课外科技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4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目前,大多数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受到了实践场地的限制,为此,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外[7],需要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措施,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力度,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观念,不断推进专业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把专业的发展融入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之中。

3.5 加大科技活动支持力度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是高校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社会资源支持等将会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加强,学校的专项经费每年都要有较大的增幅,学院在学生使用实验仪器、药品等方面要给予无偿支持和帮助,学校、学院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坚实的后盾。

4 结束语

随着当前科技创新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参加创新活动的数量、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动手实践,自我的思维方式不断完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世界观,提升了学生在创业就业中的竞争力。相信随着学校指导和支持力度的加大,随着活动模式的不断完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对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改革必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结合本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际,分析了学年论文写作、社团活动、举办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室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改革实践,讨论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内容、模式、方法改革的主要措施。实践表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世界观,提升了学生在创业就业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天云,晏欣,王芬.学分制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7-18.

[2]张云鹏,甘德清.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26):150-152.

[3]胡爱萍,宋业存,陈权,等.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8):90-93.

[4]陈克文.基于高校学生社团构建专业实践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1(08):84.

[5]吴山,边芳芳.浅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课外科技活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119-120.

[6]归风铁,余晟.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实践与模式构建[J].广东化工,2009,36(11):196-197.

大学生科技活动 篇8

1.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

1.1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1.1.1 广东高校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在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前,不少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此后,广东省高校普遍在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这项活动,各高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从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2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系统、政府科技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等纷纷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者行列,全省、地区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各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涉及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已日趋多样化。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坚持每年联合举办以“营造学术氛围,提升科技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活动”。

1.1.3 广东大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活动质量与效果逐步提升。

大学生对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2005年广东省全省66所高校开展了校内竞赛,提交的813件作品,作品涵盖领域包括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学科类别。2008年,“挑战杯”最终决赛在全省66所高校内的121件作品中展开,创参赛高校,以及推荐的作品数量的历史之最。“挑战杯”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广东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1.2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2.1 广东大学生实际参与率低,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影响活动的发展。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结果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突破性成果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影响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

1.2.2 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广东大部分高校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不足,使得学生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理论知识难以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1.2.3 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发展不平衡。从学科、专业种类上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活动开展情况要好于文史经管类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工艺设计等方面有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学生在论文发表上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从参与的学生层次来看,研究生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本科生参加的科技活动明显少于研究生,仅占研究生的15%,高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重点高校比一般高校显示出较强优势。

2.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2.1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但部分广东高校忽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术科技活动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外,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大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2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广东部分高校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大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用于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少。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

3. 对策

3.1 积极引导,加大投入。

3.1.1 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是系统工程,需投入人力、物力,需有正确的领导、严格的管理、积极的引导。学校应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设立科技创新作品专家评审委员会,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组织上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建立系统、合理的学生活动规划及实施措施,加强引导、管理和协调,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有序、长效的开展。

3.1.2 广东高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如制定《学生科研活动目标管理制度》、《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制度》,等等,为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3.1.3 广东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培养资源网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校内可通过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学术科研兴趣小组等;校外则可以建立学生科研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向社会。

3.2 协同培养,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东高校应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之与学科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与实践性环节等培养相协调。按照激励性、协同性、主体性、开发型和个性化原则,建立以发展大学生科研能力、专业创造力和创新品格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能力培养体系。

3.2.1 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创造型”、“研究性”教学转变。

教师将科研信息与进展、尚待研究探索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采取讨论式、案例式、课题式、以问题为中心等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2.2 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学校可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设立科研活动小组,定期组织专家教授开展科研设计与科研思路、文献检索、统计学等讲座,开拓学生视野,使其掌握基本科研程序;成立专门探讨学术问题的社团组织,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以提高大学生科研的整体水平。

3.2.3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和培训体系向系统化、规范化转变。

如一年级大学生可参观科研实验室,成立科研兴趣小组;二年级大学生学习科研基础课程;三年级大学生参与初步的科研活动,学习设计科研方案;四年级大学生可走向社会结合实际作研究。

3.3 认真实施,从更深层次上丰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广东高校应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由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我们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

3.3.1 制定“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让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科研工作;举行调查研究、知识竞赛、专业小论文、课程设计、专业研讨会等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活动。

3.3.2 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科技活动,包括科技实践、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等科技活动。

3.3.3 办好学生科技学术类社团,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办学习班、组织学术论坛等方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

3.4 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并简化申请经费的程序。

广东高校应拨款支持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自助重点课题和奖励获奖项目,免除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经济之忧。此外,学校还应简化申请手续和审批流程,提高审批工作效率,使学生能方便及时地解决经费问题。各校可利用企业引入基金资助设立“大学生创意基金”,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不定期受理学生创新性项目的申请,为大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勇, 林晓冰.培养中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中国医药导报, 2006, 22.

[2]丁小球, 颜静, 甘甜, 姚海兴.广州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及建议.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VOL27, (2) .

[3]李培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国高等教育, 2006.

大学生科技活动 篇9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已成为各所高校的重点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由于目前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

(2)学生参与热情高,但主要以短期的科技活动为主,长期研究坚持下去的少;

(3)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就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开看,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课程知识。在大学四年中,大一学习数理外等基础课,大二英语过级,大三主要专业课程,大四成绩好的忙于考研,其他的大多为找工作而忙碌。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且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要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考虑就业问题比较多;而大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专业基础知识,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因而学生难有高水平的专业成果。另外,课时多,学习任务重也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综上,大学生一方面在认识上崇尚科学,态度积极,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体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

2 大学生科技活动融入课程设计的意义

2.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过程,其涵义为是建立在分析与设计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订,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设计的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际应用系统。以此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主要在是工科类专业开设,目前课程设计教学是工科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组织实施好课程设计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的培养计划中都是以一些考试课程为主,学生也主要重视这些课程。而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性环节的课程设计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而课程设计环节中却出现这样的情况:

(1)目前,国内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重视不够,课程设计多为考查课。各工科由于多为考查课,学生认为“不出意外,都能通过”,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部分学生不太重视或有畏难情绪,互相抄袭现象非常严重。像许多课程设计是纯纸上谈兵的类型,教师布置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都等待一些勤快的同学做出来之后抄袭,一个班的版本也就是一两个。出现这种现象,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彻底归于失败。

(2)课程设计的时间短,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一般是1到2周,这样的时间,对于完成一个对学生有所帮助的课程设计是不够的。并且课程设计的时间往往是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期的最后一到两周,学生急于放假回家,对课程设计就是本着及格就好的态度。

2.2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1)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使课程设计成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科技活动由“课外”变为“课内”,可以有效解决科技活动参与率的问题。

(2)学生科技活动以“课余活动”的方式开展,活动规模和资金等受到限制。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把学生科技活动从第二课堂引入到第一课堂,把专业知识学习与科技活动融为一体,互为补充,教师指导到位,同时也使科技活动所需的场地、设施等得到保障,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问题和科技活动受师资、场地、设备等限制的问题。

(3)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奖励机制,对完成课程设计的同学即给予学分又有科技竞赛奖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把实践课程与大学生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参加了科技活动,同时,科技活动的引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

总之,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既解决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仅仅是第二课堂的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参与率问题,同时还提高了同学们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奠定了基础。

3 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笔者认为,成功的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并能够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主管学生科技活动的团委、学生处、科技处,把课程设计列入大学生科技活动之中,把科技竞赛的机制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去,负责课程设计竞赛的组织、开展和实施,并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在奖励时,既要对学生进行奖励,也要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可以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2)教务部门对引入竞赛机制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支持,负责提供课程设计所需的场地、师资等条件,保证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学生要参加的内容和要求,以确保每一个学生把一定的时间投入到科技活动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参与率。

(3)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如一般课程设计安排在每学期的最后2周,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可以在开学初即公布设计题目,让学生选题,同时课程设计竞赛也拉开了帷幕,通过初赛、复赛等过程控制与奖励机制,以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目的。

摘要:针对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将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论述了两者结合的意义, 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活动,课程设计,结合

参考文献

[1]伍飞军.大学生科技活动的质量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9) .

[2]殷海, 洪俊田.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 2007, (5) .

[3]江云清.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3) .

[4]井海明, 赵宁, 兰海波.高校的课程设计环节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2) .

[5]王义卿.关于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09, (2) .

[6]霍加·托加塔森.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大学生科技活动 篇10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2009年11月20日下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接受了记者采访,围绕公开信作了发言。她说:“关于`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特别宏大,不是马上就能分析清楚原因,不是写一篇文章或者简单说几句就能说清楚的。”她表示,这是教育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今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谈谈高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些做法和新思考。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新要求,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经过探索和实践,提出:以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始终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并做到协调发展,推动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开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大学生传统的重知识学习,而轻研究能力提高学习方法以及平常忙学习,而毕业前夕作论文的这种将“学习”与“研究”隔离的传统做法。将大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课内与课外”看成统一的学习系统,把研究融入学习之中,在学习中研究,所形成的“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的成果《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3年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6年以来,学生在校公开发表学习论文近40篇,其中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1篇、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三等奖2篇,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2篇、安康市科学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我们在指导学生论文实践中,形成有效的做法。

(一)课内深化。

在数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始终倡导“学习+研究”的学习方法,做到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从教学内容中,提出可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展开讨论,逐步训练学生养成“学习+研究”的学习习惯。如在《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从理论上指出:对一般的Riccati方程是不可积的,但对于一些特殊的Riccati方程在“某些条件”下仍然可解,关键是寻找到这些“可积条件”。98级学生吴作伦就对于一些特殊的Riccati方程进行研究,给出《一类可积的Riccati型方程》发表于渭南师院学报(2001.5),该论文获得2001年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等奖;又如在《高等几何》课程教学中,对“共点线”和“线共点”的诸多定理,从理论上指出:这些定理是否存内在的联系?99级学生张小文进行探讨,给出《射影几何中共点线(共线点)定理的关系》发表于鞍山师院学报(2002.3),该论文获得2004年安康市科学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等成果,都是通过课堂深化,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方式而产生。

(二)课外指导。

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课外指导是真正训练大学生养成学习研究的良好习惯,是将“平常忙学习”与“毕业前夕作论文”相结合的重要一环。由于课外较课内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研究”,通过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如在《初等几何研究》课程中,针对课程有关的“斯坦纳――莱莫斯定理”内容,专门开展《斯坦纳―莱莫斯定理研究综述》课外专题讲座,介绍该定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给出待解决的问题。99级学生吕昌波就对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完成的《关于伦巴菲特引理的证明》发表于湖北大学的中学数学(2001.4);又如在2000国际数学年,开展的《数学的作用》学术报告,介绍数学的人文价值,使学生眼界打开,对数学有了新认识。99级学生朱荣玮,就根据数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完成的《开启人类的金钥匙——数学》发表于安康师专学报(2001.S1),这两篇文章分别获得2000年陕西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三等奖,等文章也是由此而产生。

(三)课题带动。

学生独立进行论文写作的关键,是获得一个有价值研究的题目。我们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确定研究内容。目前数学系承担了4项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围绕这些课题,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文献收集、问题讨论、论文写作,推动学风建设。2009年一年学生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2005级数学教育学生赵克围绕自己的课题,已经发表4篇专业文章,而且他本人也于2008年考取专升本;200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首届本科班33名毕业生,就有3人发表论文,3人论文获得2008年全国数学建模三等奖;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生已有5人发表论文10余篇。课题不仅是大学生提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而且是许多大学生养成了“学习研究”的习惯。

(四)活动推介。

为将大学生的“研究”兴趣持久的保持下去,在大学生中成立了“数学科研活动小组”,定期向活动小组开展专题讲座,并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开展“学习研究”征文活动,并进行大学生“学习研究”成果交流会,从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中,选出一些较优秀的成果,由大学生自己进行讲解,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由大学生再对论文进行修改完成后,统一印制成《论文集》,并且将优秀的论文推荐出去发表,在2002-2008年度的《论文集》中,已发表多篇论文;我们依靠数学建模活动,积极将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发表和推荐参加其他奖项评选,目前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1篇,获得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三等奖1篇。正是这种“常规性”的研究活动开展,确保了在3天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完成高质量的获奖论文,并将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论文正式出版,以激励更多的人参加科技活动。

(五)勇于参与。

尽管我院地处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学院条件也相对较差,但我们始终将自己作为全省高校的一员,将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纳入到全省高校的行列中,积极参加全省高校的科技竞赛活动。2001年,克服重重困难,首次参加陕西省高校的科技竞赛活动――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凭着“严格要求,精心准备,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精神,指导的大学生论文获得二等奖,为专科组的最高奖;2002年,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开始,积极争取将大学生的论文视为教师的论文进行申报,所申报的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二、三等奖;2004年,又积极参加了安康市科学协会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学生与我们合作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尤其,从2002年来,学院既没有专业的数学建模教师,而且也没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但迎难而上,在“干中学、学中干”,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连续8年来共获得近30奖;从2002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三等奖近30项;2004-2008年3次在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27人次,在2008年的竞赛中,有5名数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本科”三等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有2学生获得“本科”三等奖;还有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以加试2门科目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安康学院学生科技活动的一大亮点。《陕西日报》以题《以人才质量铺开就业之路》进行了报道。

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的知名度,我们《高等数学》不仅是陕西省精品课,还是陕西省教学团队,主持人也成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006年他本人应邀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答辩的评审委员会成员。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一)引导大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应成为每一位教师工作的职责。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首先应从课堂入手。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研究”成分,从中提出师生共同讨论的“问题”;同时我们的教师还应了解该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深化,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过去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发展;也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知识渊博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型教师,才能担当起培养“大师”级人才的重任。

(二)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只有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评价体系,才能将教师引向“教学科研型”的发展方向。如通过一定的指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可供师生共同讨论的“问题”的数量;并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开展“研究”,向大学生进行该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讲座次数;以及教师课外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习研究”的大学生人数,等等体现创新意识的考查因素。我在学院数学系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对本系数学专业课程,给出一定的课时,要求任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开展“教学研究”,以逐步将教师引向“教学科研型”的发展方向。

(三)基本的教学投入,是实现教师转型的根本保证。

当今,由于市场化的导入,使高校的管理走向了经济化,教师上课是按课时获取报酬,只有院校认定的课时,才能拿到相应的报酬。这样,对于院校没有认定的自由增加的“超额”课时,就无法拿到课时津贴。如大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的讲座,将无法获取报酬;又如教师课外指导大学生发表论文也法获取报酬,等等问题,都影响到教师向“教学科研型”方向发展。因此,建议将大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统一纳入学院管理,凡规定的课外科研活动,都给予一定的经费的支持;教师进行课外“科研活动”的讲座,按相应的课时给予课时津贴;教师课外指导大学生发表论文也应给予适当的补贴;同时大学生也可按申报课题的方式,获取经费支持以解决发表论文版面费的困扰。随着师生的这些后顾之忧的解决,创新型教育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朱建华.科学家钱学森病逝与教育部长周济被免职[OL].中南在线:znonline.net.2009.11.02.

[2]李斌.亲切的交谈——温家宝看望季羡林、钱学森侧记[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580510.html,2005.07.30.

[3]马涛.11名教授公开致信袁贵仁:直面“钱学森之问”[OL].新华网::http://news.sohu.com/20091111/n268127183.shtml.,2009.11.11.:14:45.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力研究 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辐射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29-02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Radiation Research//Wang Xuefei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students to study hard, the pursuit of truth, to show themselves, breakthrough eg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big stage,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y of the radiation force, to promot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adiation force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China 211167

1 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靠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应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应该不断加强对他们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2 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

2.1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高校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目的,而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诸多要素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所有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都依赖于高校的培养。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获得诺贝尔奖金人数较多的机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校。高新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2.2 高校具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深厚的知识基础

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整合基础上的再创造,高校教育具有知识传递、知识积累、知识创造的功能,创新人才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创新就无从谈起。

2.3 高校是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依托

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的300多个高校技术产业区,有200多个是依托高校建立的,如闻名世界的“硅谷”是依托斯坦福大学,以“中关村”为标志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是以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中心,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的技术基础,从而加速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范围

3.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力

辐射力是指单位时间物体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所有方向发射出去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的总量。辐射力从总体上表征物体发射辐射能本领的大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辐射力是一种能力的大小,无法计算出来,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这种能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力主要表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作用大小。

3.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辐射国家发展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没有科技的强大就没有国力的强大,没有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以及长久生存下去的动力。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力已经上升到与国家兴亡有关的高度,当代大学生应注意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3.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辐射社会的需求

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基本素质之一。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大学生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在他们的眼中,最好的员工,值得公司用最好的待遇去挽留的员工是那些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而不是那些空有满腹理论而不知如何去运用、去发挥的人。

3.4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辐射学校工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增加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有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科技创新活动,有的则引进先进的设施供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直接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一个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众多,成果也比较突出,则说明该学校所培养出来的高质量的学生多,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的知名度也会得到提高。

3.5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辐射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科技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科技创新一般都需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需要多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创新对知识的需要可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主动性。

4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辐射力存在的问题

4.1 学生实际参与率低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与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因此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4.2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4.3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因素。

4.4 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亟待提高

现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亟待提高,有的学生虽然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也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以后,就失去耐心,无法坚持下去,致使科技创新活动无法继续进行。大学生的认识偏差使科技创新活动无法深入开展,这些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使得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力无法扩张开来。

5 如何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辐射力

5.1 解放思想,培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培养创新素质,就是寄希望于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客观上讲很难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为了让学生发展个性,只能依赖于学术范围这一育人土壤。必须解放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面推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思想,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营造活泼宽松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科技创新活动在学校各处开花结果。

5.2 要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管理体制

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院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并与奖学金评定挂钩,从而调动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5.3 建立培养创新人才体系,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

要培养创新人才,活动体系可以分层次,采用特色化方式。例如,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因此主要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而对于高年级,则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开展科技开发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一般技能,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创新能力,应该说只是具备了创造的基本条件和良好基础。由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新能力,实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学校要为学生的创造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要经常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建立固定的创新活动场所和开放的实验室,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的科技活动落到实处,这将会使科技创新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力也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陈德静.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改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崔玉娟,周凯,龚瑜.科技挑战未来,创新凝聚人才[N].中国青年报,2005-11-17.

[3]薛绯,管桂香.构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和路径[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9).

[4]崔亦田,陈幼年.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52-56.

[5]任小龙,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80-82.

大学生科技活动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运作

一、引言

为贯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 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 充分发挥了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结合学科交叉优势, 一直注重以科研促进教学, 强调学生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的有效机制, 在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明显体现出:在校学生的大量的高水平科技获奖;即将毕业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已毕业学生的在各单位表现出色。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确立的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 是为上海机电和自动化领域及其它领域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全面、技能训练有素、实践创新能力强、工作适应性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 学院一直注重学生的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 努力把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课外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年的实践,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的创新机制。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建立

自2000年,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参加第一届“广茂达杯”智能机器人大赛, 并获得一等奖,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并得到了学校、学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继而学院积极组织并组建了RoboCup机器人竞赛团队, 参加2001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并获得了仿真2D组亚军, 随后相继组建RoboCup小型组机器人竞赛团队、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仿真3D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类人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家庭组机器人竞赛队等, 在全国大赛中的频频获奖, 激励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另外, 学院还积极组织并参加CCTV杯投篮机器人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以及参加挑战杯赛等, 初步涵盖了机电类全国性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大赛。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2006年学校拨专款用于建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 现在本实验中心已经购置了高性能微机、数字存储示波器、信号源、直流电源、逻辑分析仪、万用表、仿真器、实验用机器人以及机加工设备等。并在2007年通过了由校教务处、设备处、各学院领导组成的学校专家组的验收。配置更新了设备, 有力的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下属的五个竞赛团队正常活动的开展。

另外, 在学院分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先后开设了《学科导论讲座》、《机器人足球基础》、《自主机器人实践》、《智能机器人仿真实践》、《专业课程设计》, 并结合毕业设计等有关学术创新活动的课程, 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 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创热情。部分课程融入设计与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科技文献检索能力, 科技论文书写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规范运作, 形成优良学风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经过了多年的规范运作, 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团队。该团队每周出一期简报, 向教务处、学院党政领导、学校团委及学工部门等相关领导汇报该中心的活动情况, 与有关领导互动, 让有关领导随时掌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最新情况。该中心现有五大竞赛团队, 总体上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统一协调。各竞赛团队不定期的进行学术交流或每周进行大大小小的学术讨论会。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 现在已建立属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专门网站, 网站名为:http://robocup.shu.edu.cn. 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学术交流讨论, 形式更加灵活, 并增加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通过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 努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校机器人科技协会、机器人社团两大组织以及学生社区, 以讲座、校内比赛、展示等手段把科创活动辐射到学院乃至于全校学生,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从而引导并形成学校的优良学风。

为培养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在每次参赛后开设特别的讲座, 让参赛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介绍参赛经历等, 使大一、大二的学生初步了解并分享机器人及相关大赛的情况与其中的乐趣。出去参赛的虽然只有十几、几十个同学, 但我们的团队是庞大的, 大于200个同学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学习和工作。而且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将眼光放远, 科技创新团队不仅在院内招生, 更是跨专业、跨学院地招兵。因此, 团队中有了来自通信、计算机、生命科学、材料, 甚至是文科生的加入。这样, 一方面, 使不同学科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真正做到了学科交叉;另一方面, 通过学科交叉更能出成果。

学生参与科研, 为的就是自主创新、独立学习、激发潜能。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 平时, 如果学生遇到了问题, 他们首先是查资料、小组讨论, 再经过试验, 反复多次决不放弃。必要时, 指导老师也会同参与的学生一起研究。加入科研小组的学生明显比只限于课堂学习的学生进步更快、能力更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使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 在开拓创新这一条漫长道路上, 学会坚持与自立, 这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树立了优良的作风。学生终将踏入社会, 而科技创新平台为他们创造了锻炼的机会, 学生除了学习各种实用技能外, 更多的是学会做人。从队伍中体会团队精神的必要性, 领会责任心的重要性, 而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带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运作的初步成效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各位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很大的发展。2005年智能足球机器人系统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二等奖;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七届“广茂达杯”中国机器人大赛中, 灭火机器人荣获一等奖;2006年参加美国TIMKEN公司举办的“The Art of Engineering”设计大赛, 荣获一等奖;2006年获得上海大学亮点工程L工程支持;2006年获得上海市科教系统文明组室称号;2006年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07年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2007年、2008年参加RoboCup伊朗公开赛, 蝉联小型组冠军;2007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合肥热身赛, 获得仿真组一等奖;2007年参加RoboCup拉丁美洲公开赛获仿真3D组季军;2008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 RoboCup中型组进入8强, 为国内参赛队最好成绩;2008年参加RoboCup中国公开赛 (广东中山) , RoboCup中型组获得技术挑战赛冠军, 足球赛季军, RoboCup家庭组获得亚军, 技术挑战赛季军, RoboCup微软3D仿真组获得亚军;2008年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获得全国赛一等奖, 华东区冠军。另外, 上海大学自强队代表队在伊朗受到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刘大使的亲切接见。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除了参加国际、国内各种比赛, 学生也通过大量的科创活动在学术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 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已经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其中EI收录论文6篇, SCI收录论文1篇。自2000年以来, 参赛学生已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100余项;其中冠军 (或一等奖) 20余项, 亚军 (或二等奖) 40余项, 季军 (或三等奖) 40余项, 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几年来直升硕士研究生达50余名;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参加科技创新团队的很多学生除直升研究生外, 大部分被沪上知名企业录用并且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学生科技创新这条路上, 逐步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全国各大高校中, 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机器人竞赛团队经过多次竞赛的实战历练, 已经越来越具备与名牌高校抗衡、一较高下的实力, 部分项目逐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实践表明, 上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即使读研, 即使不从事本专业, 成了公务员、HR或搞软件, 都从这一段科创活动科研工作中有所收获。正如一名毕业生所说:“作为一名上大的学生是幸运的, 因为学校领导高瞻远瞩, 大力支持开展学生科技活动, 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创新的环境;作为一名机自学院的学生是更加幸运的, 因为学院的科技活动层出不穷……”

五、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未来展望

在上海大学T/L工程的资助下, 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方面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具体为:

争取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向全校大学生开放;参加全国或国际比赛, 并争取部分项目夺取全国冠军或获得国际比赛前3名。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部分或全部实验室对大学生全天候开放, 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部分或全部项目全天提供给其他院校的学生或教师参观, 真正形成上海大学乃至上海高校的一个特色工程, 创建自己的品牌。

上一篇:主导策略下一篇:四川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