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

2024-08-05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精选11篇)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 篇1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

步入大学的第三个月,端木贤和社团里的朋友一起参加了一个志愿活动。

这是他的第一次志愿活动,自然心情澎湃而充满期待。社团的学长告诉他们:“这次活动是国家级女高音歌唱家的演唱会,我们在周六和周日的上午。并不耽误上课时间,而且还会发一个省级的志愿者证书,机会不多啊。”社长补充说:“既然是志愿活动,我也不规定你们必须都去,但是既然要去,就一定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服务好观众。”

周六一大早,社团有十多号人在学校门口的小车站集合,社长稍微看了一眼大家“人齐了吗,人齐了就走吧。”这个亲切的命令让大家都朝着驶来的210路公共汽车靠近。突然秘书部部长伊籍说了一句:“不对啊,张辉还没来呢,要不大家再等等吧。”说完又给了社长一支万宝路。

又有十分钟,过去了两班车之后,伊籍手里的烟就剩下一个烟屁股了,而且手机里给那位张辉发了无数条信息。社长把烟头扔在地上,用脚碾灭,就好像那烟头跟他有仇似的。他看了看手机又抬头:“走吧,不等了,他自己知道路。”伊籍朝后看了看,只能上车了。

社长第一个上车为大家开路,找到一个靠近前门的位置坐下,开始清点人数。十二个人,一个不少。最后一个人上车之后,车上已经有很多人只买到“站票”。

大家随意找了个位置站好或坐好,随着车的.颠簸,浩浩荡荡的朝演唱会进发。一路上有说有笑,又吵又闹,端木也很高兴,和旁边的人谈论学校里哪次晚会的哪个节目好看,哪个节目艺术价值高。公交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每站都有人上车,每站都有人下车,或是青年学生,或是老弱妇孺,或是摩登女郎,或是苍然白发。他们都向车后门移动。汽车的音响每一站都会响起重复了N多遍的广播:“乘客您好,欢迎乘坐210路公交车,请主动投币,上车后请向后门移动,下一站……”

端木贤早已听烦了广播,离目的地还有一个小时车程,他戴上耳机听音乐,把伊籍也抛在一旁。伊籍尴尬,只好也带上耳机,开始了手游时间。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随着车窗外景物的变化而流逝,端木贤从耳机里听到有QQ群消息,打开一看是社长发的:“下一站下车,相互转告。”

端木抬头,似乎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里的消息,不禁觉得好笑,脑海中冒出三个字“低头族”。

下车后离目的地N大学只有一街之遥。伊籍清点了一下人数,然后看着路上车少了,就带头朝马路中间走去。大家有说有笑,男孩逗女孩笑,女孩笑男孩好笑,慢慢悠悠地,气的被拦住去路的黑色轿车不停的按喇叭。

“你们怎么来这么晚,领导们都进去了。”组织者张姐这样说。

“那迎宾呢?”伊籍问。

“我找人替你们了。”

“我们的人都穿正装来的。”伊籍看了看穿着单薄正装的女生。

“哦,那就让他们在外面撑下场面吧。其他人也没有什么任务,去里面维持下纪律就行了。”

伊籍点头答应,叫签过到的人去场地。端木贤进到场地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所期待的那样。熙熙攘攘的坐着人,其中大部分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有跟着孩子的家长以及老师。端木无奈,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来,“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般地闲着玩手机。

出了主办方的几支舞以外,其他的节目都是小孩子的才艺展示什么的,弄得端木这群大学生一头雾水又厌倦又反感。

在手机和嘈杂的音响声中度过了一个上午,本以为今天就这样过去了,可主办方又说活动是全天的,也就是说这两天端木他们就必须这样枯燥而且厌恶的度过。可是既然迈出了第一步,又不好就此打住,不然前面所做的一切都会作废。

“就这样熬过去吧。”端木想着。冰冷的剧场上灯光比阳光还要刺眼,但却冰凉。外面空气潮湿,有一阵风摇动在落叶的树梢上。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 篇2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学生志愿活动所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露。如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延续性、商业化操纵、相关的社会法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都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活动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要对大学生志愿活动情况进行剖析, 分析主要的问题, 并针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特点与社会体系给予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进而能够解决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活动发展现状

伴随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所从事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虽然规模不大, 但由于有着超高的觉悟意识和服务热情, 已经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先锋队。纵观全国大学生志愿活动, 当今大学生志愿活动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主导。学校团委成立由学生直接参与的志愿服务组织, 学生直接管理, 其活动的开展由校团委直接部署, 较多开展与时事政策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例如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走进社区服务、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此类活动开展, 由团委部署, 自然班为基础, 团支部管理推进, 学生能够较为广泛地参与进来。

二是学生自发。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在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广州亚运会均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志愿者自己投发简历, 经过前期选拔、后期经过较为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后, 分派在各个场所, 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而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自然灾害中, 大学生志愿者更是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虽然受灾群众在物质上得到了国家的资助, 但是他们心理及精神上的伤害却不能被顾及到。因此, 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帮助。此时, 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前线, 为灾区群众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抚慰心灵。西部志愿服务更是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 通过严格的选拔和推荐程序, 前往西部贫困地区参加支教、支医、支农等志愿项目, 为西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两方面的志愿服务在近几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推动了我国志愿活动的进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大学生志愿活动取得成果的同时, 也存在一系列阻碍与问题。由于种种问题的暴露, 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或是不愿加入其中, 导致当今大学生志愿活动出现了表面繁荣的情况。

二、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延续性

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基本都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 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由于各个学校教学系统、课程安排的差异性, 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大四毕业的同学又面临就业、考研、毕业等多重压力, 不能继续提供志愿服务, 而学校又未能及时安排志愿者进行交接, 志愿活动可能就此中断。

(二) 志愿活动内容单一, 缺乏新意

志愿活动是助人, 同时也是自我的提升。但是部分学校志愿活动内容、形式单一, 活动内容不断重复, 缺乏创新, 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热情下降, 同时也使得他们对志愿活动的认知出现偏差, 觉得只有几件事算是志愿活动。并且由于地域限制, 大多数活动局限于校园内或学校周边, 难以融入真正的社会, 服务于更多的人。

(三) 起步时间晚, 发展速度快

我国的志愿服务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时间较晚, 发展速度过快, 不仅制度和法规不完善, 社会认知度更是不高, 不能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有些活动存在虚假宣传, 夸大志愿服务内容, 从而引起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反感。

(四) 志愿活动的人为商业化

不良商家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涉世未深、过于单纯的弱点, 人为将志愿活动商业化, 扭曲志愿服务的本质。也有一些志愿组织, 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 违背社会道德和良知, 招募社会阅历浅、识别能力不强的青年大学生, 安排他们做推销员、搬运工, 极大降低商业运营的人力资源成本。

(五) 缺乏健全的法律机制保障

志愿者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存在一定风险。从现阶段来看, 大学生志愿者缺乏权利和义务的意识, 而管理者缺乏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并没有健全的法律机制保护志愿者的合法利益甚至是人身安全, 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更加缺乏保障。同时由于注册机制并未健全, 大学生志愿者身份得不到认可, 使权益保障更加困难。

三、结语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文化;持续开展

一、引言

统计,全国45家机构在雅安市3县1区共建立了50个儿童服务站,从2013年6月1号截止到2014年3月底,共有5993人受益,受益人次达到277841,参与志愿者达到1536人。但是回想在志愿者奉献爱心的同时也会出现尴尬局面:“志愿者被骂走。原因何在?没有物资,没有准备,没有经验,没有组织,个别志愿者有的是热情,他们穿着皮鞋和裙子来到灾区,本想伸出援助之手,不想被村民骂走。这种事与愿违作为的场景出现,让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再次慎重地思考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问题。如何立足校园,引领并培育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如何把这种服务更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概况及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概况

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全国性的青年服务组织正式建成。2000年,中国志愿精神凝练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在国内各阶层兴起,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实践,仍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如:

1.他人(包括学校)对志愿者文化认识不足,支持度不够。

2. 志愿者本人满强热情,但是缺乏一系列相关的准备(包括思想上和物质上)。

3.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自身建设也存在问题,活动缺乏创造性,形式单一。

三、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及其对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意义

1.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对活动开展的意义

志愿者文化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最为精华和核心的内容。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行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给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展示的文化内驱力能很好的将志愿者精神渗入大学生的思想,唤醒其主体意识,有效地增强社会责任感,能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志愿者文化对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意义深远,如何让志愿者文化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得到渗透和强化,如何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我们的研究和思考。

四、 志愿者文化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渗透的几点思考

香港是志愿者活动开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在香港不论小朋友,还是百岁老人,他们每年为香港社会提供超过1500万小时的无偿服务,做出的经济贡献高达40多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他们传播的人间温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我们要借鉴并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完善我们的志愿者文化,以促进志愿者精神之花开满华夏大地。

(一)拓宽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物质文化价值

志愿者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志愿者参与创造的物质产品的总和。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是以实际活动来改造世界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

1.丰富志愿者活动形式,创造更直观的物质文化价值。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在社区建设、公益服务、帮贫扶困、支教等方面开展活动。新时期要向新的领域拓展,如妇幼保护、义举推行、维持秩序、维护正义、维护民权、社区开发、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绿色生活、科普宣传等。学校相应组织一方面强调学生志愿者立足校园、立足专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做好桥梁工作,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创造多样的价值,满足公众更多的需求。

2.支持微公益,将“小爱”汇聚成河。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微公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如“一堂课”支教、“微量爱”、“助学微民星”等。我们奉献自己的爱心、进行公益活动时,最重要的并不是捐出多少钱,也许就是微博中的140个字,也许就是一个评论转发,爱心就将在你我心中流淌,公益就将在互联网上传播,这种流动与传播将永不直歇,一直流传下去。微公益的最大特点正是以小善汇大爱,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定能发挥出1+1大于2的力量。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志愿者活动精神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志愿者精神文化是志愿者物质文化的反映。志愿精神最集中的概括就是“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

1.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加强宣传策划,提升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其它社会资源进行多方位宣传,如“慈善晚会”、“感动中国”等,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变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自发行为。

2. 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当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来认识,建立职责明确的组织领导机构,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学习发达国家,把志愿者活动列为学校正式课程之中:开设志愿者活动相关的科目,将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落实;将志愿者活动作为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与技巧;并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的学分和毕业相联系,这些学分或将成为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正式课程之外的志愿活动,学校应侧重于通过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开设志愿服务技巧提升讲座等方式开展,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及岗前培训,分类举办各种讲座拓宽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与志愿岗位,使志愿者更容易投身其中,为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知识、信息和技术支撑。endprint

3.向雷夫老师学习,把帮助别人当成道德理想去追求。雷夫老师,相信很多人知道,他是全美著名的第56号教室的班主任,他把教室变成了温暖的家,凡是从这间教室出去的学生都会说这句话——“那就24号见了”。这句话是所有孩子一年努力的目标,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准备圣诞节前夕为穷困的游民提供服务,实现他们“喂饱世界计划”。虽然他们一年可能只执行一次这样的计划,但是学生们和雷夫老师每天都在努力使计划得以落实。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向雷夫老师学习,让我们把志愿者活动当成一种使命去践行,而不是当成作业或任务去应付;让我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最高道德去追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某种荣誉去宣扬。

4.提升意识,明确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先进理念。日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既重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也强调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自我提升。而在我国的志愿服务理念中,过度强化的是奉献和服务,对志愿者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没有很好地重视和传播,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要明确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基本理念,注意宣传志愿者活动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确保他们通过志愿活动既能够奉献为社会,又能够升华为自己。

(三)提升专业素质,强化大学生志愿者行为文化的创造性价值

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服务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服务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这种行为是利他的,能够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1.加强“专业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建设,在志愿者服务中感受学有所用。专业服务是相对简单服务而言的,“简单服务”主要指不需要太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而“专业服务”是指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投资理财咨询、健康保健咨询、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等需要较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为了更好的完成志愿服务,学校可以招募不同特长的志愿者,分别建立档案,分类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有专业特长、业务熟练、勤奋踏实的大学生志愿者骨干队伍。在志愿者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以致用,既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又能调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志愿者活动要具有创造性,公益其实很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生活中随时都会出现亟待解决或需要帮助的难题。志愿者也要面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应志愿服务。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要求志愿者要创造性地进行志愿服务,不一定非得经过学校号召的,只要能发挥专长,帮助他人急需的就是公益。比如:春运高峰期,一票难求,100名春运志愿者,利用网络微公益,帮助民工购买返乡票;比如老乡家里的电子产品出现故障,无力解决,专业志愿者可助一臂之力等等;比如餐桌浪费现象严重,志愿者利用网络发起“我光盘,我光荣”活动;比如,“北京咳”被热议,专业人士立刻来普及环保知识等等。

志愿者创造性的服务形式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还能更好地引导社会道德和文明发展,激励更多的志愿者加人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四)完善保障机制,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感受制度文化的保护

我国目前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主要有:缺乏经费保障及有效的物质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完全调动或激发学生再次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缺乏权益保障。

1.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可以学习香港经费来源:政府拨款;社会和个人捐款;自办实体创收等。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还要更新高校志愿服务观念,尝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以服务养服务,从而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

2.探索有效的志愿服务激励措施。对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来说,及时、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从日本和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现状看,精神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回报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激励时,必要的物质回报是可以考虑的。志愿服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志愿服务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回报,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违反志愿服务基本精神。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管理上并制度化,如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学期末的评优选先相结合,如结合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等方面相挂钩。总之,要特别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又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3.提供社会保障。汶川地震中,很多志愿者有劲没处使,有想法无法实现。为了参与救灾,不少人不得不为自己写下遗书:“如果途中发生什么意外,不追究国家或有关单位的任何责任……”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一旦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意外伤亡,高校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而要将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有必要使志愿服务法制化,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开展活动。通过法律来规定志愿服务的种类、时限、地点、津贴等;明确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同时借助协议等法律手段来达到理顺志愿者招募、派出等关系的目的。志愿服务立法还应该从鼓励志愿服务、解除志愿者后顾之忧以及社会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着手,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只有在保障制度上做到完善,才能让志愿者不仅愿意参与志愿活动,而且也愿意长期乃至终身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如果能在制度上完善,也就不会出现龙胜县志愿者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况。

总之,要想志愿者服务能持续性发展,必须注意和加强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只有我们在充分认识志愿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志愿者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五、结语

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它传递正能量,积极推动社会风尚。我们要把志愿者服务作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去培养,向雷夫老师那样引导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帮助他人的各项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把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志愿者活动才能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文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3]赵惠.日美两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及其启示.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庄光杰.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西北医学教育,2010(6).

[5]张楚香.可持续志愿主义:香港志愿者的分析.青年探索,2012年第2期.

[6]陈丽萍.基于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08,11.

[7]杨扬.高校如何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宁夏大学学生志愿者工作思考.高等教育,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

[8]熊芳.中国当前志愿者文化研究——以广州为例.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4月.

[9]http://sc.ce.cn/gdxw/201404/16/t20140416_1462075.shtml.

【作者简介】

张广琴(1977年6月-),女,研究生,理学硕士,职称:讲师。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 篇4

在我大二的时候,课程并不是特别的多,所以自己的学习的任务也不是特别的紧张,所以自己也参加了大学里的社团里面的志愿者的活动,在很多的地方都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曾去敬老院照顾了孤独的老人,帮他们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洗衣服、做饭、陪他们喝茶、下棋,也去过学校周边的孤儿院照顾那些小孩子们,看着他们一个个天真活泼的样子,我也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更是去很多的活动场地做了志愿者,免费的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活动,对于学校所举办的活动,我都会积极的参加,尽管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是非常的小的,但是能够在这些事情里面,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看到被帮助的人脸上露出满意和感激的微笑,看着自己所做的事情取得一点一滴的成就,我也感到非常的满足,就不管是多累多辛苦的事情,我也都会觉得这是值得的。

在这个世界上也已经生活里二十年的时间了,从自己懂事开始,我就懂得爱心和奉献的意义,不管是对于自己的朋友、同学还是老师、家人,也不管是自己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在别人有难处,有困难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去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我们是处于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需要去贡献出自己的一丝丝的力量,不管自己的能力的多少,至少我们有这个爱心和想法去帮助到他们。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 篇5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加入了支教、助残、敬老的队伍中。大青实验学校是我支教的第一个地方,这个坐落在大城市边缘的学校有着800多名孩子,他们多数是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给他们开设了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电子琴以及书法课,孩子们学得很认真,上手也很快,在与他们的乒乓球比赛中,我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败将。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的每一声”大哥哥、大姐姐,谢谢你们”让我的心瞬间融化了,我知道了我的这些举动是值得的。在路官小学里,我放下了球拍,拿起了化学仪器,我们将化学实验仪器搬进了三年一班,进行了充分准备的酸碱滴定实验。一名叫阿不都的新疆小朋友主动当起了我们的助手,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了“白开水变美年达,变牛奶最后又变成紫色葡萄”“小火山爆发,火柴复燃”等实验。谈起这位阿布多小朋友,仍记得第一次来到路官小学时,他用汉语和我们交流还很困难,后来我给他进行了一定的汉语辅导,现在听他说汉语似乎完全不费力。

这几次的支教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了课外的小乐趣,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能换位思考,深刻理解老师们教学的不易,教育我们要好好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这句歌词用在助残活动中再适合不过了。在春晖学校这所培养残障孩子的学校里,我们尽量给予孩子们最大化自己的耐心和爱。他们在自己最美的年华里患有孤独、多动、脑瘫及语言行为等障碍问题,他们更需要我们多一点的关注。为了与他们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我曾到一部分孩子家里做过家访,在父母眼中,他们无异于正常的孩子,他们也可以帮助干家务,他们也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他们是善良的小天使,让我们体会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欢笑、有顽皮、有天真,也有善良。在沈阳市残疾人培训基地,我们与基地工人一起做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小游戏,通过玩动物植物版心有灵犀、保护环境版你画我猜、珍惜资源版萝卜蹲等经典游戏,我们希望在带给基地工人们欢乐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也许我们无法深层次的去感受这些身体残障人的内心,但是我们知道,当我们用爱去温暖他们时,他们也会用不同的形式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都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爱幼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一代的志愿者,我觉得我有责任将这种美德发扬、传承,于是我走进了康利托老养护院,来到这里,安静平和的气氛让我仿佛置身与世外桃源一般。这里有许多头发花白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他们有的在下棋、有的聊天,有的锻炼身体,他们有着被岁月磨砺过的外表,却有着一颗年轻的心。我们为奶奶们梳头、打扫、给他们讲我们学校的趣事,逗得他们笑靥如花。爷爷奶奶们教给了我们要时刻保持青春的气息,我们也希望他们时刻保持健康的身体。在后来的活动中我又来到了一个叫凌空一社区的地方,在这里我承担起了长期照顾孤寡老人的义务,其中一位名叫李秀兰的老人最引起我的关注,老人家现年88岁,从1947年入党至今已有67年的党龄,我们坐在老人家的周围,听着她讲我们热爱的中国共产党,如此慷慨激昂,我们深刻领会到了她对党的热爱。

每次去关爱这些老人的时间总觉得很短暂,但是我们收获颇多。也许我们并没有为他们做一些什么,我们只是静静的陪伴、倾听,但是能为他们带去欢乐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关爱和陪伴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也不会太迟。

在力所能及地做这些事的同时,我也在尽可能地协助志愿服务团队联系媒体。至今为止,我们已与10家媒体取得联系,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在学校、在车站、在敬老院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媒体工作者的身影,他们帮助我们传播对孩子的关心、对老人的关爱、对社会大众的关注,他们是我们传递爱心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希望在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将志愿火炬的光芒洒满各个角落。

志愿服务活动心得 篇6

黄妮妮0801010348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以青年参与为主体,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社会事业。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有组织地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志愿行为。从活动提出以来,迅速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动员青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广大青年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一向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应肩负的使命,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支援者的活动,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 篇7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993年, 北京大学的几名同学在“清扫道路积雪”中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爱心社;同年底, 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决定。同年12月19日, 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 在京广铁路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自此, 青年志愿者行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十七年来, 青年志愿者行动得到了不断发展, 队伍日益壮大, 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 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点服务项目。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以及在大型活动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提供各种志愿服务等。

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全国性的项目还是地方性项目都在其中担当先锋队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 全国累计已有2.68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按照《按照注册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进行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2511万名。与此同时, 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评估、激励等制度普遍建立起来, 青年志愿者内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当做事业来办, 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进行建设, 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过程中, 除了秉承志愿服务的一般特征, 还展现了大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

2.1 志愿服务的一般特征

(1) 无偿性。无偿性即利他性或理解为非功利性, 是指志愿者不为物质报酬参与服务工作, 也就是说志愿者提供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等个人资源为社会或需要帮助的人群服务不是为了盈利, 而是表达自己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义务。不为物质报酬并非指绝对没有报酬, 若报酬少于实际价值, 或组织方、邀约方等某个组织对服务产生必要的费用进行了补偿, 都属于无偿性的范畴。

(2) 自愿性。自愿性是指志愿者选择参加志愿服务的行为, 是自觉自愿的, 是个人主体意志的真实表现, 而非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虽然许多志愿服务活动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发动组织的, 但并未带有强制压迫的性质, 而是通过宣传, 唤起人们的良知, 使人们主动自愿参与。这是志愿服务有别于其他社会行为的前提和标志。

(3) 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开展和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个人或某个小团体的利益, 而是为了你、我、他、社区、社会的公共利益。

(4) 社会性。社会性是指志愿服务渗透到社会公共领域的各个层面, 增进了社会公共福利, 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起到了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同时, 志愿者的社会化程度也通过参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得到了提升。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共青团在党中央、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 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 除了具有志愿服务的四个一般性特征, 还呈现出以下符合时代和青年大学生要求的显著特征:

(1) 时代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着眼于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补充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完善方面有所作为;它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弘扬社会新风正气, 传递文明与爱心, 上为政府分忧, 下为百姓解愁, 帮困扶贫, 救急救难, 减轻了社会压力, 缓和了社会矛盾, 促进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它引导、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组织性。大学生志愿者一般都是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具有志愿性质的大学生社团的号召、组织、指导下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这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觉得更具有正式、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及荣誉感, 也是大学生向组织靠拢的一种表现方式。高校一般都建立有校级、院系级的志愿活动指导中心或志愿服务工作部以及各种大学生志愿性社团两级或三级组织框架体系, 以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充分发挥了组织的功能, 体现了很强的组织性。

(3) 群众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由于符合青年大学生发展的内在性多元化需要, 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一项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众性活动。它已超越了时间、空间、年级、专业、性别等方面的局限, 遍及、深入到城市、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辐射效应。

(4) 实践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 它在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活动中助人助己,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大学生志愿者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 使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真正做到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性。

(5) 开放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它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着眼于服务社会的同时教育青年大学生,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吸纳能力;它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善于创新, 与时具进, 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内容和形式;它充分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方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志愿服务活动和模式更具特色和丰富多彩。

(6) 多样性。从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来看,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从原来的扶老助弱助残生活帮扶等比较单一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展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如义务献血、爱心家教、交通协管、义务维修、清洁环境、理论政策、卫生疾病预防宣传, 法律、教育、心理、技术等咨询与援助, 大型活动和赛事志愿服务行动,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服务行动等等, 具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她符合大学生各种层次不同需要, 正是这种多样性吸引着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参与。

(7) 事业性。各高校都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式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非常重视研究和积极探索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长久化、项目化、基地化的途径、方式或机制, 在健全组织运行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基金保障, 形成项目管理的同时, 创建活动基地和不断完善了使活动经常化、规范化的“一助一”、“包户”、“结对”、“三定三包”、“爱心家教”、“社区挂职”、“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服务形式。并且在志愿者招募、使用、管理、培训、评价、奖励等方面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制度, 努力使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成为一项引导、教育、凝聚青年大学生的事业。

(8) 流动性。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时间的规定性, 决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流动频率较大, 新老成员的交替相对比较频繁。正所谓“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 一届一届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走向社会, 一届又一届的大学新生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 继承和发展着青年志愿者行动这一伟大的事业。鉴于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特点, 做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当中的“传、帮、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 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特征, 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核心组成部分, 是一项与时具进的崇高公益事业, 正如江泽民同志寄语广大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行动, 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崇高的事业, 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 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 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 不懈奋斗, 不断创造, 奋勇前进,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高校应该在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精神指导下, 充分尊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 建设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积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 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社会进步意义了解和认同的提高, 志愿服务立法的推进, 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会得到更规范更快速发展, 它对大学生的导向功能和教育意义将越来越凸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职业化社会化, 培养必备的职业素质搭起了桥梁和有效的平台,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这项事业,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竖起了一面“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和谐精神旗帜。

参考文献

[1]潘红霞, 应广兴.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的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1) :62-63.

[2]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海河大学, 2007.

[3]王顺茗.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团队建设与管理 激励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没有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与精力的人。志愿者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秉承志愿者的精神:为社会服务、为公益贡献。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锻炼引导青年,传播文明新风,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既比较复杂,又需经过长期工作才能取得成效的事业。因此,志愿者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为此,除了应当完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制度以保障志愿服务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主管监督机构的组织管理的建设,加快志愿服务的立法建设等等之外,资金来源,项目选择及人员的有效合理配置等是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些重要的环节。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现状分析

所有的中国青年志愿者都隶属于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自1994年12月,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着青年志愿者组织走上了正轨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道理。而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了中国目前最大的志愿组织,它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在共青团中央和各级共青团的地方组织开展活动。10多年来,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坚持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进一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其服务队伍也不断壮大。针对我国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专业福利服务严重不足的现象,中国青年志愿协会将对弱势群体的生存保障和配合政府部门的扶贫工作作为志愿活动服务开展的重点。

深究志愿服务的动机,加入的成员应该说大部分是出于自愿行为的,他们在志愿行为中产生了心理愉悦感并积极参与所投入的活动中去,但还是有一部分志愿服务参与者并非自愿。在参加完某次志愿者活动后,分别有34.9%、18.9%、20.7%的志愿者感到自身获得了快乐,回报社会感,从邻舍,同学,干群关系和谐关系中获得了满足,同时还有6.8%的志愿者认为自己的社会活动技能提高了,但也有4.9%的志愿者的动机并不正确,没有达到志愿服務“为社会服务也为自身提高素质”的初衷。这主要是因为长久以来,大部分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都是依托共青团中央和各级共青团的地方组织的这一行政组织力量来开展活动的。在行政化组织方式的状况下,有一部分青年没有认识到志愿服务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作为新世纪下的青年大学生主动关心他人,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感,公民责任感和道德感。同时这部分人也没有获得志愿服务应有的正面体验。对于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志愿精神,遵照志愿者的意愿,以发动志愿者将其为实现其志愿服务的追求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真正意义上推进志愿者活动。

二、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志愿协会的主力军,广大大学生又使志愿者团队蓬勃发展。充分发扬志愿者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志愿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志愿者团队的管理与建设并不能与一般的组织等同。首先,必须明确开展志愿者服务要遵循个人内心的自我需求逻辑,即应该完全出于志愿者的自愿意向,任何人为的行政命令式的推动都无疑是拔苗助长。具体来说,需要从思想、形式方面来努力。

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组织大学生进社区,积极参加社会互助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除了是让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无限的发展潜能,从而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组织各个方面的社区宣传活动,来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应该积极普及整个团队,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地区的志愿者精神,可以看到广大青年对志愿服务的知晓度还是很高的,但也分别有12.3%和2%的被受访者承认了自己对于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的缺乏,而这是阻碍高校青年志愿者团队建设的一部分阻碍,只有认识到自己所要从事的是什么事业,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志愿者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志愿团队中螺丝钉”的作用。

三、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多数是以服务形式提供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多数人是由学校组织和招募的。所以,导致部分志愿者没有从内心真正热切地追求过志愿者活动的现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志愿者组织的建立、生存、发展,靠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念、理念和宗旨的追求。正是这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把人们凝聚在一起。所以作为志愿者团队的组织者应出台并兑现配套优惠政策(精神激励为主),同时设计并实施合适的服务项目使服务提供者能具体体会到自己的贡献,同样建立服务效益的计量制度,提供法律法规的支持并加强评估与监督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能够切实认识到自己参与的公益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加强和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既涉及个体效应又包含集体感召;既需要精神鼓励又渴望实质刺激;既依赖政策扶持又寻求法律保障。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需要探索多样的服务内容和丰富的服务形式,以保证志愿者事业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发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宋华未,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新思考,《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05年第一期.

2.周济,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资料,2004年3月.

3.冯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教育探索》2002年第六期.

作者简介:

志愿者活动心得 篇9

在寒假期间,在乡政府的带领下村上的一些大学生,我们一起组织了“献爱心,助老幼”的志愿者活动。对此,乡政府的各级领导为我们志愿者也展开了会议来安排此次活动,从而体现党领导对老人的特别关心。记得,会议中村代表提出了:

(1)履行志愿者服务的承诺。

(2)不得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任何一赢利为目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3)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安全。

会议结束后,当天上午,我们随着乡镇府的带领下,拿着扫把,铲子等工具开始陆续的扫起了大街,尽管我们没有像城镇那样拥有志愿者的特殊标志。带我们都带着爱心,做着有意义的事——为即将从外地打工回来的父老乡亲们开路,为乡村创造一份洁净的土地。看着我们之间并不熟悉的志愿者,却拥有如此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第二天,我们分成几组下到村户,拿着我们积攒的钱所买来的春联、灯笼、剪花等礼物分别来到家庭困难病残孤寡老人的家中,为他们赠送新年贺礼。并为他们打扫房间,洗衣服等事。当天晚上,我们组织在场镇上表演来庆祝2013年的到来。白天,我们策划舞台,晚上,我们参加晚会演出!晚会中,我们为乡亲们唱歌、演小品、男女拔河,还有乡镇府青年人组织的舞龙舞狮子等活动。听着乡亲们的欢呼声,喝彩声和拍掌叫好声。我的内心不禁流溢着温暖和幸福………

志愿活动心得体会 篇10

志愿者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实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初衷。有一排整齐顺序的书架是广大读者的共同心声。此次志愿者活动旨在为读者修复一个按序排放的书架,将摆放错误的书籍摆放到位,让读者能更准确快速地找到他们想要的书。

在此次志愿者活动中,大家都抱有很强的责任心,动作快捷,激情高昂,不偷懒不松懈,都很完美的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将所属自己的书架整理的井然有序,充分展示了志愿者应有的勤奋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同时,志愿者们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交流尽量小声,以免影响到阅读室中读者们的学习,整理图书的时候,轻拿轻放,尽量不发出声响,以免打扰读者阅读,尽自己所能维持安静的阅读氛围。在整理的过程中,还对书皮翻折的图书予以了修整。还不时有读者过来寻求志愿者的帮助,志愿者也都尽职尽责地为读者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书籍。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

2010年上海世博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世博会召开的过程中,有大约20万的志愿者服务在世博园区内外,其中约有十三万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践行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示了“阳光、快乐、奉献、担当”的风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既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

中央16号文件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勞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脱离实践,缺乏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教育的途径仍然是采取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灌输形式。这就使得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广泛接触社会现实,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思想境界。世博会期间,许多志愿者坦言,他们学会了爱与承担,通过奉献爱心,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在实践中进行了自我教育。实践表明,志愿者活动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从“课堂教育的单向传道”走向“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1]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在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2]在世博会期间,志愿者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各种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准则,并亲身感受到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定位在服务社会需要,强化自我约束,自动多作奉献上来,并逐步形成全社会认同和倡导的价值观念。同时,在服务世博期间,世博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被社会乃至国际广泛宣传并高度赞扬,激发了大学生的道义、良知、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真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人,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和幸福的人,有力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世博服务过程中,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是立足于全球、跨文化的,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的交流过程中,有利于他们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服务世博的经历,对于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志愿者正是在世博服务期间,对敢于承担风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有了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加强了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强化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相应要求校园文化进一步开拓创新,融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观念、新元素,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产生,为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2]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实践为中介,不仅检验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也赋予了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强化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世博会成功举办后,各大高校都先后召开了志愿者的表彰大会,表彰在世博服务期间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同时成立世博精神宣讲团,在校园里多次展开宣讲活动,志愿者发表在世博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畅谈他们从事志愿者工作的收获与经验,从而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世博志愿精神的楷模作用,感染了一大批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带动了校园风气,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幸福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志愿者活动正是对这句名言的精辟诠释。实践证明,志愿者活动已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张聚华.论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人文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168-169.

[2]王泓.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价值[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116-119.

上一篇:谈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你所学专业的哪些方面下一篇:定西市安定区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