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教育

2024-08-06

参与教育(精选12篇)

参与教育 篇1

据美国教育部网站2010年5月5日报道,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U.S.Secretary of Education Ame Duncan)于本周宣布,教育部决定增加联邦用于资助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资金。教育部还允许各州使用联邦资金举行相关的竞赛,以产生更多有关家长参与教育的好项目。

邓肯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抚养和培育孩子也是家长最重要的工作。本周,我们将在联邦政府的层面努力让家长为学生做更多的工作。”现行的法律规定要求各州拿出联邦Ⅰ号教育基金(Federal Title I Dollars)的1%用于家长参与教育的活动。本周,教育部将其提高到2%,总额达到2.7亿美元,并要求各个学区综合使用这笔资金。除此之外,教育部还设立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家长参与和责任基金(Family Engagement and Responsibility Fund),各州可以从Ⅰ号教育基金中拿出1.45亿美元创建这样的项目。该基金将专门用于支持优秀的家长参与教育项目。

本周三,在由育儿杂志(Parenting Magazine)和乔治敦大学进修学院(Georgetown University's School of Continuing Studies)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关于教育和学习的妈妈年会(the First Annual Mom Congress o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Conference)上,邓肯宣布了他的计划。在演讲中,邓肯不仅呼吁家长做更多的努力,而且希望他们做得更好。邓肯还指出,教育部过去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育方面做得不够,主要原因是没有达成社会共识,尽管相关政策制定得很好。他希望新政策能催生出更多优秀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方案。

参与教育 篇2

参与社区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我校近年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培养好青少年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明天。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突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法制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以红领巾法制学校为阵地、以学科教育为渗透、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化教育为基础的法制教育合力机制。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市场化和法制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是学校教育的紧迫责任。为使学校的法制教育搞扎实,开展好,我们通过抓实“五个到位”,营造了一个浓浓的法制教育氛围。一是认识到位。尽管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目前青少年学生违法问题仍很突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十分必要又相当紧迫,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只是搞几个讲座,记一下法律常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努力使法制教育心理化、系统化、规范化。二是组织到位。学校在校内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外建立了由居委会干部、派出所等部门同志参加的社区法制教育委员会,拥有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教育队伍,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法制教育基地。三是制度到位。学校制订了《共和小学关于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共和小学班级法制教育考核办法》、《共和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使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有计划、有载体、有总结、有档案。四是宣传到位。学校通过宣传窗、板报、红领巾广播台等形式宣传法律常识,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撰写法制小论文,收集法制事实,自编法制小故事等形式,真正使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润物细无声”。五是时间到位。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晨间谈话、班队活动、德育活动课等途径,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培养法制教育的队伍

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法制教育,必须拥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队伍,做到教首先学法。我们十分重视加强对学校干部的法制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和管理水平。学校通过辅导、讲座、自学、讨论、答辩、做笔记、写体会等形式组织对他们的法制培训,特别是加强对《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和《刑法》、《行政诉讼法》的学习,努力建设一支通法律、明法理、懂教育、能研究、善管理的学校干部队伍。

由于小学生塑性大,模仿性强,决定了教师在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制素养和教育水平是搞好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关键。为此,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建设一支知法善教的教师队伍:

1、学校以师德主题教育为载体,开展对教师的全员法制培训,学校已连续五年开展师德主题教育,今年的师德主题教育内容为“依法执教,敬业爱岗”,全体老师深入学习了与教育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了依法执教的自觉性。

2、在开展师德教育的同时,学校建立和完善了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让教师在参与学校管理的同时,培养教师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3、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参透法制教育,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克服随意性;二是教师要合理发挥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素;三是教师要选择最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四是教师要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五是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4、我们特别重视对班主任的法制培训,班主任一方面与学生接触最紧密,别一方面班主任工作也是最容易出现管理问题的环节。为此,我们开展了“班主任与法”、“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法”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提高了班主任的法制素养,使班级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减少了突发事件与偶发事故的发生。

少先队是少先队员进行自主管理与自主教育的组织,我们注重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少先队干部开展对队员们法制教育。学校重视对队干部的法制教育,队干部选举时要通过中队民主推荐和发表演讲竞选,队干部上岗前要接受法律知识培训,队干部有自己的办公室,有自己的议事办事制度,队干部参与学校的纪律、卫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与督查,真正使队干部成为接受法制教育的领头雁,传播法律知识的自主者。

三、形成法制教育的合力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光是学校教师的事,也是家庭、社会共同责任。要落实“法制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就要善于用系统的、工程的、联系的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式法制教育新格局,我们主要是做了两个“建立”的文章:

1、建立“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终身课堂,家庭教育具有基础功能、情感功能和协调功能,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得教育好家长。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组织家长倾听孩子发自内心的诉说,探讨家庭教育的方法,聆听司法工作者的法制讲座,接受如何改进孩子思想工作的指导。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明显提高,特别是家长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了,净化了家庭环境,优化了学生成长环境。

2、建立社区法制教育委员会。委员会由学区所辖的居委会干部、派出所和交警队干警和关心少儿工作的退休老同志等组成,他们定期来校了解治安情况,经常来校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和辅导,有时还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社区法制教育委员会的建立,充实了法制教育的队伍,拓展了法制教育的周边环境。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学生对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抵抗力,不健康的学校周边环境是影响学生思 想行为的重要诱因。因此,学校依靠政府,联合城建、文化、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加强了对学校周边环境的引导、调节和管理,在参与“共青文明社区”的活动中,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

四、创设法制教育的载体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受教育,要研究新形式,探求新方法,忌说教和灌输,我们创设了法制教育的三个载体:

1、建立红领巾法制学校。红领巾法制学校由少先队组织管理,以少先队活动形式举行,经常请司法部门和共和派出所的领导、行家来校进行法制教育,做到年年有主题。从95年学校创开始,开展了交通安全法规、青少年权益保护、依法纳税、环境保护等为主题的法制教育。

2、探索德育活动新形式。对小学生的法制启蒙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我们探索了德育活动这种新形式。在德育活动中,我们强调创设现实情景,鼓励学生参与,采用活动和体验的方法,以《中小学和普法教育画册》为导谈内容,开展“法制与权益”的主题教育。如针对学生不爱护公用设施的现实,我们设计了《做公用设施的小卫士》这个德育活动。在活动中,首先组织学生上街调查公用设施损坏情况,了解我镇公用设施投资及维修情况,最后让学生收集因损坏公用设施而引起事故的真实事件,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深刻地受到了爱护公用设施的教育。

3、开放式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尚有关门办学、封闭发展的积弊,承认自己在社会影响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其实,学校教育恰当地与社会和学生家庭结合,学校小环境照样可以影响社区大环境。我们通过请进校园,走出课堂,步入社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假日雏鹰小队”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参与社会生活,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辨别力和免疫力。如学校“环保小队”在社区内开展“你丢我捡”活动,;学校“百灵鸟小队”为下共和村的老年活动中心送温暖;学校 “禁赌小队”以歌舞、相声等形式规劝家长和居民拒绝赌博等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几年来的法制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时代背景下,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我们有以下的体会和想法:

1、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突出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忌空忌大,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载体,要有明确的思路,要有整体的规划,特别是教育内容要细化,以便于操作和考核。

2、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形成合力。小学生既是学校人,也是社会人,特别是在“减负”后,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相应地,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时间也就更充裕了。法制教育光靠学校抓,其效果是不持久的,只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依托社区环境的优化,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才会深远持久。

3、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造就一去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教师法制意识不强,法制教育师资薄弱是制约法制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一定法律素养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建议在各中小学设立法制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对专职法制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要持证上岗。

4、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重灌输向重实践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软任务向硬任务转变。

德育处

受教育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初探 篇3

儿童教育研究价值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以这一阶段的受教育主体儿童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教育研究确是鲜有所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诚然,儿童对教育的研究领域必然是与其自身认识、建构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

一、儿童依受教育经历研究的具体教育问题

(一)教师教学环节

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儿童内心对教师的期望。儿童接触到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术、历史,物理等,囊括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知识,当然其中包含小学和中学课程的一个划分,是针对儿童身心发展不同阶段设置,儿童即是通过这些课程接受知识内化伴随其身心不断成长。儿童清楚自己必然要随着对这些既有课程学习的步伐走下去,但是由于每个儿童的天性以及自身活动的差异性,自身不断显现的兴趣和需要也各有不同,进而儿童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不同的期许,诚然这种期许也正是儿童对教育研究的一个着眼点。越来越多儿童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对既有课程不同偏好,以及不止仅对既有课程学习的兴趣,还会引发对不同程度知识的渴求,这很大程度上也是跟教师教学相关联的。那么,儿童依据自身受教经历可能会认为教师教学应能够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实和学生有效沟通,充分认识、了解学生,能和学生亲切相处,并能够在真正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授课内容以学生易于乐于接受、最佳的方式传授,并不仅局限于既设课程,针对学生对不同知识渴求的偏好,教师都应有能力驾驭,教学应能跟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呼应,唤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共鸣,进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儿童学习环节

学校、班集体发挥应有角色,提供良好环境。儿童学习并成长于学校,处于一个学生群体之中,拥有一个班集体,儿童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经历认为,教育工作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不同的意向以及学生状况的差异性,纯粹是为了学生自身想要发展的方向切实有效的服务,学生渴望学校应该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处于学校学习自身安全等受保护的需求。当然,儿童在学习过程当中会感受到枯燥乏味,以及学习的乐趣不敌玩耍的乐趣大,故而儿童会认为致力于教育,应该使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同学们之间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渴望被认可,应该能够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应能为学生学习渴望达到的程度发挥很好的作用,学生归属于一个班集体,这个班集体应该在班主任以及各位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温暖和谐。

二、儿童参与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儿童角色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有利转换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变成小孩子,他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同理,虽然儿童不会觉得和教育研究者一般儿大,但是他们能更多地理解教师教育教学现象及教育活动等,并能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去。儿童参与教育研究,不仅能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教育目的、教育现象、教学活动等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让他们身为儿童群体中的成员,能切实感受不同儿童的真实状况及差异性,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学的是什么,进而根据自己以及其他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来选择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

(二)有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强调“顺从”“服从”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批判思维较不发达,批判性思维不是对所有事情都否定,而是换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让儿童参与教育研究,正是以这种“换位”的方式让儿童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客观地看待其受教育的过程,并对其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非常有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的重要支撑,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可以创造出除去以往教师以成人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设计的教材、安排的教学活动等而符合儿童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从而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三)做自己的主人,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的尊重

一直以来,教育者在呵护对待儿童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对待儿童的不正确观点,认为儿童自身的思想、社会性尚未形成完善,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其进行干预,实际上儿童渴望教育应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渴望用适合的而非成人的逻辑去分析、欣赏他们的行为,渴望用宽容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通常,教育专家或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往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感受不了解,对学生认知结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测定和评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那么,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后,参考其研究成果做一些教学或课程的变化,则能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引发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育不断地改革也是为了使学生幸福,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可以使儿童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设置合理性的一面,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较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受的教育,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原因,而其研究成果也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从而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切实反映出儿童对现在教育的一些看法及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和倾向,儿童在教育过程当中内心真实的声音就能被听到,这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启示,使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其教育工作的创新、实效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尽可能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总之,尽管儿童不能形成太多关乎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观点,但其受教育过程当中对教育的感受和认识颇丰,并且因其自身受教育經历各有不同,参与教育研究必然各有想法,各有侧重,这种做法对儿童自身、对教育事业、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桃.论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的责任——从孩子的心声看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

家长参与小学教育过程的思考 篇4

一、家长参与小学教育过程的现实需求

(一) 学生的要求

1. 学生成长阶段的独特性要求

2. 学生的心理渴求

(二) 家长的要求

1. 家长的中国式期待

2. 家长的知识层次要求

3. 教育理念的更新需求

(三) 教师的要求

1. 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

家长的参与, 适时与教师沟通, 不仅能缓解教师的压力, 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师与现实的融合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而教师是一个相对具有局限性的职业, 主要面对学生, 学校。家长的参与就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的职业限制。

3. 共同减少学生问题的出现

家长与学校共同发挥作用、互相沟通与合作, 有助于全面了解学校的动态、提早发现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便于共同商讨, 及早解决。

(四) 学校的要求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 但他必须与社会其他群体形成系统。社区是学校最可依靠的力量, 而家长是社区中的中坚分子。

(五) 社会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的条件

(一) 制度的保障

制度的保障是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我国教育部已于2004年12月1日颁发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推进社区教育”的任务, 发挥社区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学校与社区之间营建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氛围。

(二) 政府的支持

有了制度的保障, 还必需有政府的支持这就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切实重视起来, 将其纳人政府管理系列加以全面管理, 同时在政策上加以支持。

(三) 理论的探索

新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运作过程都必须要有理论的支撑家长参与小学教育过程的探索, 需要理论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 全面考察, 细致分析, 总结经验, 得出规律, 给实际作者以及教育管理及行政部门以理论的导向。

(四) 合作与沟通

在理论的指导下, 有了制度的保障, 政府的支持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学校的具体实施,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是具体的实践操作程序, 学校必须为此营造良好的氛围, 便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如此方能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五) 资源的运用

最近参与了网络远程教育 篇5

最近参与了网络远程教育,受益匪浅,给我触动很大,我也逐渐意识到这一方式是不久未来我国教育改革方向,多媒体教育、远程教育、跨地区、跨省、夸国家的教育肯定能引领潮流;改革速度应该很快,这都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是学理科的,大学又是学的经济学,数学是我的专长,并且以前带过大学高等数学,但事与违愿,农村英语老师缺乏,现在从事初中英语教学,从刚开始的不愿意,现在转成了喜欢,我发现自己的教学速度太慢,给学生讲得太细,学习困难生特别多,学生的兴趣提不上来;教学进度慢,每次考试自己都没赶上步骤,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都不科学,我希望通过远程教育,能过多的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和学习技巧;首先和我们的同事、同行交流;然后走出学校去,走到省外、国外进行更多的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速度和质量。

学校的设备不是很全,我希望自己可以到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当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加大学生口语的练习。然而我也希望通过远程培训能接受更多的信息知识,也希望广大学员加大互相交流对话,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希望知名企业及政府加大对农村山区教育资源的资助。

父亲该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篇6

殊不知,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的缺失不仅意味着父亲对孩子教育的失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失去了和父亲共度美好时光和培养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的机会。

据美国“父亲对儿童健康快乐的影响”的一份报告指出:从孩子一出生,如果有一个积极参与养育的父亲,那么这个孩子更有可能情绪稳定和自信。并且,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孩子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此外,父亲与孩子一起玩的方式也对孩子的情感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父母离异,父亲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只要父亲关注孩子,参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活动中去,那么也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父亲和母亲育儿方法的不同

沟通和互动方法 研究父亲育儿的专家凯尔·朴如厄特博士说: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中,父亲有独特的风格。8周的婴儿就已经能够辨别出父亲和母亲与他们互动方式之间的差异。父亲和母亲不同的育儿方法,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感受经验。通过这些体验孩子们学会了: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方式处理生活,成人和儿童也有区别。这种认识是其发展的关键。

认识现实的世界 父亲帮助孩子学会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别人带来怎样的后果。例如,父亲比母亲更容易告诉他们孩子,如果他们不善待他人,其他孩子就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父亲更有助于孩子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并帮助孩子学会进入现实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抚慰孩子的方法 当孩子感到沮丧、心烦意乱,或者哭泣,需要帮助时,母亲通常会提供直接的帮助。比如,在洗澡时听到孩子的哭声,妈妈可能会匆匆忙忙地结束洗澡,这样她可以去看孩子。而父亲就可能会偷看孩子一下,如果孩子非常安全,爸爸接着洗,洗完之后再去看孩子。

父亲可从5个方面参与对孩子的教育

成为孩子的“情感教练”

要成为一位好父亲,仅仅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还不够。孩子最需要父亲做的是:得到父亲在情感和感情上的帮助和支持。研究者约翰·高特曼把这样的父亲称为“情感教练父亲”,指的是父亲倾听孩子的感受,把分享这种感受作为和孩子亲密交流感受和确认孩子感受的机会。以下是高特曼研究小组为帮助父亲成为“情感教练父亲”而设计的。

称职的父亲

能够注意到孩子低强度的情绪。

把孩子的情绪看作是教育孩子或加强与孩子感情纽带的机会。

孩子即使犯错,父亲也确认和同情孩子的情绪。

帮助孩子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他们的感受。比如:伤心,愤怒,沮丧,怨恨,悲伤,恐惧,喜悦,快乐,兴奋,等等。

如果孩子有不良行为,帮孩子改正。如果没有不良行为,则可以设置规限和相应的后果。

失职的父亲

没有意识到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直到孩子的负面情绪逐步上升,恶化。

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有害的情绪,或者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的失败。

试图把孩子的负面情绪改变成积极的情绪,或消除这种情绪。

把自我内省看作是浪费时间或危险的事情。

反对孩子有负面情绪。

教会孩子重要的生活技能

父亲常常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不同的家务和责任,比如:父亲常会拨弄家中的电器,修理家具、水龙头,等等。那么父亲应该把这些技巧教给孩子。父亲还可以教给孩子如何使用浴室、正确刷牙,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骑自行车,等孩子到了开车的年龄,父亲还可以陪孩子一起开车练习。孩子需要从父亲那里学会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的技巧。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亲应该帮助他们了解具体原因,谈谈如何在未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只用简单的方法惩罚他们。

参与孩子的活动

记住孩子的兴趣,参与孩子的活动:孩子喜欢体育,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和课外的体育活动;孩子喜欢音乐,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成为音乐发烧友;孩子喜欢了解时事政治,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报、看新闻讨论时事;如果孩子阅读魔幻小说,父亲也可以读《哈利·波特》分享书中的故事。这样做,向孩子显示父亲对孩子做的事情很感兴趣,培养和孩子相同的兴趣,减少心灵的隔阂。

用温和的方法管教孩子

管教孩子是指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惩罚。父亲应避免在愤怒和沮丧时管教孩子而采用暴力的方法,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平息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明白管教和爱并不矛盾。

管教不是处罚,有时为了管教孩子,我们可以使用让孩子承担后果的方法,孩子可能会觉得有点痛苦,但这不是处罚。因为这么做的目的是纠正孩子的错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允许自己有软弱的时刻

不要永做生活的硬汉!相信许多父亲从小学会的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一定要有阳刚之气,但是,父亲也要明白在生活中有时也需要显现出其柔性的一面。作为父亲,有时也会很软弱,也会受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他们的母亲有多么伟大,但她不能代替父亲能够提供给孩子一切。通常来说,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是教给孩子温柔、文雅,富有同情心的品质。而父亲从男性的角度,教给孩子的往往是挑战,勇敢,好玩,冒险,宽容,坚强,自信。孩子们既需要受到保护,但也应在生活中学会承担风险。父母在教育孩子方法上的差异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我们的孩子因为有积极参与的父亲而更能茁壮成长。

(玛希娅 北美家教、英语启蒙研究者。著有《家庭亲密育儿法》)

公众参与的科学教育模式探索 篇7

一、科学传播理论概述

(一) 科学传播历程

刘华杰在《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中将我国科学传播发展的三个阶段简要的概括为传统科普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和科学传播阶段。随着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科学传播历程逐渐被细化为五个阶段, 即传统科学普及阶段, 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反思科学阶段、公众参与科学阶段和公众科学服务阶段。

(二) 相关科学传播概念

科学传播是在新型知识生产的社会背景下, 由政策推动和公众参与的知识共享、文化交流及社会协商过程。主要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和科学技术咨询几个方面。科学传播能有效地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 科学传播模式

目前科学传播的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交流式和辐射式。交流式是指科学内容的传播者和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辐射式是指一个或几个的传播者将科学知识传递给数量上较多的学习者。第二, 跨越式和历时性传播。科学知识通过时间和空间向外进行传播。跨越式是指在空间地点上, 科学知识的传播存在跨越,

二、公众参与科学教育存在问题

(一) 公众科学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2010年我国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显示,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 其中, 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 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逐渐得到提升, 但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多数公民还仅仅停留在崇尚科学精神, 而对基本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了解的公民还在少数。

(二) 科学术语过多

科学术语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语言, 具有特定的意义。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 科学术语过多会导致公民对科学教育的参与程度的降低, 这是因为, 科学术语往往专业性过强, 难度系数过高, 通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词汇和术语。

(三) 科学与实际联系较少

在科学传播中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很多方面不能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科学是讲求实际的, 科学不能脱离实际,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来不得半点虚假。然而, 很多科学知识却没能深入人心, 其原因就是科学知识过于深奥, 不能和实际相联系, 使人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了误解, 引发了抵触情绪。

三、公众参与科学教育的路径

(一)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要想让公众真正地参与到科学教育中, 首先要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比如对公民进行科学史教育, 使公民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内涵, 建构科学知识体系, 认识到科学的价值, 政府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 开展各种科学知识普及的活动。2015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为“科技成就梦想, 拥抱智慧生活”, 定于9月19日至25日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集中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此外, 我国还十分重视农村的科普活动, 比如不断加大科普经费投入, 让农民入会, 教会他们种植高品质棉花。

(二) 简化科学术语难度

在很多时候, 公众想要参与到科学教育中, 但是过于高深的科学术语让他们打了退堂鼓。比如生柿子有涩味如果解释为“生柿子中含有鞣质, 可用二氧化碳脱涩法消除”, 这种解释由于说法过于专业, 让人们很难理解, 如果将其意为“生柿子中含有单宁, 只要将柿子放在密封的坛子内, 使二氧化碳浓度增高, 氧气浓度降低, 就可以消除生涩的味道”。

(三) 让科学走进生活

在科学教育中, 应该加强科学教育和人们生活实际的联系。科学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多让受教育者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 要让深奥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贴近生活, 从一个知识拓展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四) 进行科学周讲解

在过去的几十年, 科学周的活动往往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科学周的倡导者可以是政府的有关部门, 可以是大学, 还可以是各种媒体。科学周举办的地点可以设置在学校、公园、大型广场或者火车站。通过专家学者或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的讲解和科学画报的发放提升公众科学教育的参与度。

(五) 让科学与公众“对话”

科学教育和公众应该实现互动和交流, 不能一味地向公众灌输科学知识, 也要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发现。要为公众营造科学教育的社会氛围,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使社会科普组织大力发展, 创立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同时, 也要让大众传媒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科学教育模式。

(六) 让科普知识深入学校及农村

加强开展‘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 让同学们通过参观科技展品和动手试验, 探寻着科技的奥秘, 体验科技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结论

科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同时, 公众的生活和技能的拓展也离不开科学教育的知识。虽然目前科学教育的传播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公众和科学之间会架起一座桥梁, 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对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科学教育的领域得到拓展的同时, 公众参与的程度也越来越得到了加深。本文在明确科学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公众参与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此探寻公众参与科学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公众参与,科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文彬.科学传播的新模式——不确定性时代的科学反思和公众参与[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2]张远秀.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研究[D].长安大学.2012.

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策略研究 篇8

在我国法律的强制实施的效果比企业自行实施的效果好, 法律条例、办法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必须根据不同的校企合作领域、程度和行业来制定。国家为了满足企业和政府的需求, 同时照顾学校的利益诉求制订了相关的政策, 并调整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政策具有补偿性、一体性、回报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投入模式促进了多元格局的形成以及企业在相关方面等的发展。

2 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推进企业投入

为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推进企业投入, 所做工作关键有三, 首先, 将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列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其次, 加强立法, 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最后, 建立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协调制度。

之所以为关键工作, 原因众多, 众所周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目前正由以前的广泛开展向内涵建设转变, 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所以,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变得更加重要。若要使得职业教育质量变得更加突出, 必须深化改革。

国家应该主导好全国各行各业发展, 为了推进企业投入, 国家需要制定详细的准则。加强立法, 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 鉴于我国法律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 需要我们想发达国家学习, 建立全面细化的法律制度。当法律制度的建设得到解决时, 政策是否能够有效的推进与落实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这需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保障政策的执行。

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由于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会涉及多种机构组织, 且个组织机构间存在较大差异性, 使得工作的难度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必须依靠协调机制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协作关系促进各主体之间利益达成一致。若能在职业教育上与企业建立协调机制, 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并保障企业在投资职业教育的合法收益。

3 优化教育质量提升社会服务等级

学校与企业相合作优点众多, 不仅能使得学校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且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应不断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 使企业在学校效益达到企业所期望的范围之内。高质量服务能力不仅是以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 还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为了能够优化教育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级, 需要院校和企业共同做出努力。院校的主要任务即为人才培养, 在高质量的现代化社会, 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趋向于高质量, 这需要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在其中可以凭借其广泛的社会资源, 为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支持。同时可节约企业成本, 保障企业的生存能力。还可将政府进行引入, 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等的共享。最大程度的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达到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当预定目标实现时, 人才的应用以及人才资本价值的使用效果应达到预期目标。人才最大化实现价值, 不仅需要院校和企业, 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及时向其中传递信息, 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结合实际, 让企业的投资能够有效的用到实处, 以实现职业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后, 能力能够达到预期所期盼的效果。这其中, 学校应起到主动性的作用, 及时同各方进行沟通, 谋求紧密配合, 信息及时更新。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和企业的需求变化。

完善服务社会企业等级。企业在职业院校中大量投入后, 院校有责任向企业输入适合的人力资源。由于学校各有特色, 各有所长, 这更加决定了加强合作领域针对性的必要性。作为院校, 为获得企业投资, 应充分利用自身特长, 使其能够完美满足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具体下来, 学校可根据企业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设计, 尽量充分融入企业产业链, 同时可与企业合作设置训练基地, 对教学及同学提出实质性建议和意见。

为获得更大限度的企业投资, 院校应该加强服务企业机制的建设。加强服务企业机制关键在于院校应确立积极的服务观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院校作为被投资方, 应充分主动沟通商议。同时应对企业做好充足了解, 熟悉企业文化、企业准则、企业程序、企业需求等相关信息将使工作更好的开展, 这样将大大促进学校的就业率, 同时也能向企业输送针对性人才等。其次, 综合实力至关重要, 企业与院校相合作, 究其根本为利益目的, 这个利益不是指物质经济, 而是有价值的人才。有价值的人才, 需要院校具有专业的科研实力以及教学能力, 最前沿的信息、条件, 可以在同等院校中变得更加突出, 所培育出的人才也更具实用性。服务观念以及服务水平将成为院校是否能够获得企业投资的关键核心条件。院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细则来实现。

职业院校由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拥有其独有的特点, 但这些特点并不一味全益。因其普遍建校时间较长, 造成师资力量偏老龄化, 知识水平落后不先进, 由于经验十足的老教师德高望重使年轻的优秀教师能力得不到充足发挥。这需要院校着力提升职校师资水平,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彻底结局显存不合理。为解决系列问题, 院校应多培养年轻优秀教师。否定经验论, 实行能理论。积极推动行业先锋模范, 充分发挥年轻教师作用, 同时保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价值充分利用, 实现师资水平的全面有效提高。

4 完善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首先, 注重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加强企业的职业教育主体意识。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校企合作方面的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与职校建设的责任意识。例如学校对企业的一些信息进行透明化, 企业对学校用人方面进行调整。这不仅可以企业就可以拥有所以自己定制的专业人才, 而且由于学校具有有利条件, 能够更发的发挥其服务于优秀企业的能力。企业虽为整个过程的推动者, 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条件。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其必须考量的事物。应加强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将其作为考量企业职责执行情况的标准, 这样可使得企业在其中收到充分限制, 且将有效提高参与投资企业的质量, 之一措举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也能缓解我国高校的就业压力。

其次, 大力宣扬企业与院校合作后取得共赢的真是引例, 提高企业投入职业教育意愿。这仍需要院校方面具有足够强的主动性以及足够优秀的服务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 充分照顾好企业的发展, 不断使企业发现与院校合作的优点, 增加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期望。无论企业何种性质、何种规模, 企业最终目的均为利益的流入, 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初期洽谈中, 可通过给予校内商业等条件实现谈判的成功率。

5 结束语

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将会使双方得到共赢。这需要院校具有足够高的水平以及与企业足够的适合性作为基础。在其中院校必须以主动地身份积极沟通, 使得企业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其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将得到足够的利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组织建设将会最大化的推动企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并将使企业和职业教育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文.大专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新校园 (阅读) , 2015, (10) .

[2]吴同喜.试析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之问题及解决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2) .

参与教育 篇9

大学教育亦如此,高校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是一种生产教育的供给者,同时在高校数量增多生源却减少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的重点已不在培养更多学生和更多教育服务,而在于办学质量的提高上,须倾听顾客(大学生)的要求,提高大学服务品质和学生满意度,以增强大学的国内外竞争力。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中心考察我国大学教育服务品质的组成以及学生自我参与及教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大学教育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转变提供分析依据。

1 大学教育服务品质、教育满意度的界定

大学教育服务品质是指大学为了达到其教育目的向学生提供有形和无形服务,从而使学生获得物理性和精神性的满足感,以及学生对此服务的期望值之间存在的差距。通常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服务,学习知识和提高自身对社会的应变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构筑坚实基础,取得社会成就等。反映学生诉求的大学教育才能贴近学生的期望值,实现高品质的大学教育。

通常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指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后所得到的感受之间的相对关系。如果用数字来衡量这种心理状态,这个数字就成为满意度。大学教育满意度是大学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所需信息提供有形和无形服务,并使学生提出其评价而获得的满意度,大学教育满意度的导向指标是学生需求。

2 研究方法与调查问卷的制作及数据的采集

2.1研究方法

为分析大学教育服务品质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考核指标,采纳了影响大学服务品质的5 个要因,即学习服务、硬件设施、后勤与行政服务、便利设施及其他服务等,且其细分项目达29 项。同时为了分析满意度采用了5 等级的里克特(Likert)等级度量法,每个指标备有5 个选项,按层次由高到低逐步递减,分别给予分值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其中五分代表非常满意,一分代表非常不满意。最后为了弄清大学教育服务品质与本科生的自我参与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并且提出了以下假说。

假说1.1学习服务品质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假说1.2硬件设施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假说1.3行政服务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假说1.4便利设施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假说1.5 其他教育服务品质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假说2.1 学生自我参与对学习服务品质与学生满意度关系有正的调节作用。

假说2.2 学生自我参与对硬件设施与学生满意度关系有正的调节作用。

假说2.3 学生自我参与对行政服务与学生满意度关系有正的调节作用。

假说2.4 学生自我参与对便利设施与学生满意度关系有正的调节作用。

假说2.5 其他教育服务品质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2.2 调查问卷的制作和数据的采集

本研究的大学教育服务品质评价的组成要因包含学习服务、硬件设施、后勤与行政服务、便利设施及其他服务。为此,本研究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了教室条件、容纳人数、学习氛围、课程设置、讲课内容、备课情况、成绩评价、图书馆、教育用器材、体育馆、校内食堂、签发证明的便利、服务态度、学费、奖学金、校内商店、自动贩卖机、商品品种、就业信息和学生社团活动条件等29 项指标。

本研究针对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一到大四学生发放了183 份调查问卷,并收回179 份有效问卷,其中女生为129 人(72.1%),男生为50 人(27.9%);应答学生年级来看一年级为65人(36.6%),二年级为37 人(20.7%),三年级为37 人(20.7%)而四年级为40 人(22.3%);居住在宿舍的学生为163 人(91.1%),校外住宿的学生人数为16 人(8.9%)。

3 大学教育服务品质、本科生自我参与与教育满意度

接受调查的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一到大四学生进行了179 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学生提出的延边大学最应该改善或补充的设施是宿舍45 名(25.1%),教室37 名(20.7%),卫生间27 名(15.1%),图书馆25 名(14%),食堂17 名(9.5%),体育馆11 名(6.1%),男/女休息室6 名(3.4%),社团室5 名(2.8%),校内商店6 名(3.4%)等,即宿舍和教室被认为最为需要改善和补充的设施。

3.1 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为确保数据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本研究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先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评估。采用Cronbach’s系数来进行了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所有变量的Cronbach’s系数在0.713~0.942 之间,均超过了基准值0.7,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根1 为标准来截取数据,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而且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值都超过了0.5,表明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3.2 假设检验

本研究所使用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见表1。从表1 中可以看出,表示大学教育服务品质构成因素之间有高相关关系。除了学生自我参与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上,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72~0.86 之间。因此,检验大学教育服务品质构成因素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学生自我参对大学教育服务品质提高的影响时,把属于大学教育服务品质的构成因素学习服务、硬件设施、行政服务、便利设施、其他大学教育服务品质的构成因素等独立变量分开,分别做了回归分析。

3.3 大学教育服务品质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学生自我参与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对于大学教育服务品质构成因素以及学生自我参与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学生自我参与的调节变量作用的检验结果以及最终的回归分析结果为表2。从表2 中可以看出,所有模型的F值在p < 0.000 水平上均显著,表明所选独立变量可以很好地说明因变量学生满意度。属于大学教育服务品质的构成因素学习服务、硬件设施、行政服务、便利设施、其他大学教育服务等均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且有正的回归系数,因此假设1.1、假说1.2 、假说1.3、假说1.4、假说1.5 都获得了支持(p < 0.000)。

而在所有的模型中有关学生自我参与作为调节变量的作用都没有显著影响,从表2 中可以看出,学生自我参与与学生服务、硬件设施、行政服务、便利设施以及其他大学服务品质的相互作用不都显著。因此假说2.1、假说2.2、假说2.3、假说2.4 假说2.5都不能得到支持。此外,根据回归结果性别与年级对于学生满足感无显著影响,而居住地不同对学生满足感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相对于住在宿舍的学生住在外边的学生满意度低。

4 结论

从调查问卷的测评结果来看,参评学生对延边大学的教育服务品质整体上感到满意,并对大学教育服务提出了改善意见。并且测评结果表明,大学服务品质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由此延边大学要提高学生的教育满意度须提高学校的学习服务、硬件设施、后勤与行政服务、便利设施及其他服务品质。并且,学生自我参与对教育服务的提高不带有显著影响,说明延边大学对倾听学生意见方面没做到位,教育服务还未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还是以供给者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模式展开,由此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

大学服务品质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教育服务品质已成为大学之间的重要竞争要因。今后,延边大学要迅速而及时地把握学生与家长的教育服务需求及动向,不断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充分提高学生对教学和科研的参与度,加强学生在教育服务和参与学校管理中的主体性,广泛征求意见,持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教育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

摘要:目前,大学教育的重点从培养更多学生和提供更多教育服务转向提高大学服务品质和学生满意度方面,由此本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中心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大学服务品质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但是学生自我参与对教育服务与学生满意度不具有调节作用。说明,延边大学应积极提高学校的学习服务、硬件设施、后勤与行政服务等,从而提高学生满意度,并且多倾听学生意见,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

关键词:教育服务品质,自我参与,教育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卢向阳.大学生参与教育服务质量测评的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3-6.

[2]顾佳峰.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5-10.

[3]刘文波,何应龙.基于个体认知的本科教育服务满意度测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67-70.

参与教育 篇10

1 调查分析

1.1 调查的对象

国外发达国家: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

国内先进地区:台湾、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

1.2 调查的主要内容

时代背景 (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人均GDP、人均受教育年限、国家对教育的投入、18-60岁劳动力资源) ;宏观 (政府) 情况 (机制、体制、法律、法规) ;中观 (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职教集团) 情况 (政策、法规) ;微观 (学校、企业) 情况 (具体措施、执行效果) 等等。

1.3 经验分析

1.3.1 从不同视角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

(1) 从学生的角度看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是企业的需求, 也是学生的希望。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既是对他们员工理论知识的一种补充, 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知识, 缩短了立足岗位的距离。同时学生到企业实习, 最清楚要学什么, 为什么学, 为谁学, 怎么学, 学习目标更明确, 从被动到主动学习,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规划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职业教育的学生都积极踊跃到企业去实习, 甚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工学交替, 并且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赠送给企业。如日本和天津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2) 从学校的角度看

行业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需求者, 也是职业教育的提供者。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 为行业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行业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 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职业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的人才, 满足社会、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但是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这是由于其不稳定性所决定的, 与此相应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单凭职业学校自身是培养不出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能够很好地解决人才与社会需求符合的问题。

(3) 从行业企业的角度看

与普通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同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并要求学生走进企业就能直接进入一线的技术岗位工作。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满足行业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4) 从政府的角度看

政府应当利用组织、管理、协调等职能进行干预, 缓解企业短视行为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并利用监控、约束和强制措施保障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和有效进行, 再次政府应当加大财力和人力的投入, 搞集团化发展, 促进职教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 组建行业性、区域性或跨行业、跨区域的职教集团。把校企合作由相关政府党政一把手来抓, 并且作为他们的工作业绩考核。如天津市在“十五”期间, 职业教育经费共投入48亿元, 其中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28亿元, 行业投入20亿元, 民办资金注入3亿多元, 引入外资l亿多元。目前, 天津市80%的高职院校和70%的中职学校均由行业举办, 形成了以行业办学为主, 多种形式并存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1.3.2 从校企合作的方式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

目前, 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方式很多, 主要的有:

德国的政府主导下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就是培训中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齐头并进。学生一边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一边以学徒身份到企业实习。“双元”分别指学校和企业。其中一元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职业学校的课程中有五分之三是围绕着职业岗位进行的专业教育;另一元则是在企业培训。

美国的教育体系是单轨制, 即是指没有与普通教育彼此平行的职业教育系统。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

天津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以工作为本位。

北京的主模式:一个学校与一个或若干个企业直接建立合作关系;新势力:以专业为纽带多个学校联合与同领域的多家企业同时进行合作;新动向:一个国际企业与北京市职业教育整体的合作;新平台:以教师培训基地带动校企合作组织化发展。

上海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以专业为纽带, 以一所或几所职业院校为核心, 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参与, 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为目的, 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非独立法人组织。

广东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配合, 成立实训基地”模式;“校企联合, 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宁波的“办校进厂、引厂入校”等新型合作模式。

选择校企合作模式, 要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根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态度以及政府的经济条件, 选择双赢的合作方式, 并且要适时调整, 不断改进, 持之以恒, 方能取得很好成效。我们认为“双元制”模式、“办校进厂、引厂入校”模式、“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和“集体化发展”模式等比较好。

1.3.3 从领导重视程度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

凡是政府相关领导高度重视, 把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大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障其正常和有效推进。同时,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中介、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四位一体”运行机制, 就能取得显著成效。

2 调查结论

2.1 国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共同性

(1) 适合国情的运行机制

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措施, 包括:法律驱动——通过国家法规来强迫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策驱动——政府代表社会统一协调职业教育和企业两大组织, 协调的主要手段是财政、税收、国家教育专项资金等;契约投资——校企双方就合作事宜签订协议、合同等, 明确规定双方合作的内容、权利、责任与利益分享的合作方式;单方支付——学校和企业出于自身组织发展的需要而向对方购买服务的行为;无偿资助——企业作为社会的一种生产组织, 在获得生产利润的同时, 肩负着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提供合适的、多样的资助。

(2) 灵活多样的参与模式

德国的政府主导下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下的“双元”模式;美国的政府主导下的单轨制;日本的产学合作的教育体制等。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参与模式, 使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蒸蒸日上。

(3) 富有雄厚的职业教育基础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被认为是最先进和最具代表性的, 它们的职业教育背景具有共性:工业革命早已完成, 产业水平世界领先, 人均GDP在4万美元左右;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 建立了终身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相融通;教育投入早已超过占GDP的4%比例, 有的超过10%以上;法制健全, 国民素质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2.2 国内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共同性

(1) 构建了较好的运行机制

政府重视, 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 各省市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 他们有较完善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合作的法规体系, 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加大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中介、企业参与、学校主动”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使学校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 因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 探索了多种的参与模式

天津的“工学结合”模式;北京的新势力、新动向、新平台等模式;上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宁波的“办校进厂、引厂入校”等模式;广东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在执行过程中适时调整, 不断改进, 持之以恒。

(3) 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

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是浅表和短期的;没有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而且企业用工水平低下;人力资源过剩, 企业只用人而不培养人等。

3 政策建议

3.1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是关系到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如何同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相适应、相配套的大问题。

政府要行使主导作用, 避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走歪路, 行业企业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积极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去。

3.2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中介、企业参与、学校主动和学生支

持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 明确职责, 使它们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3.3 广泛宣传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人人都来关心和参与职业教育。

因此, 建议重庆市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提供者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并建立一整套监督系统, 使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其内容包括如下:

(1) 建立健全企业职业教育 (企业和学校) 经费补贴机制。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就是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 运用经济杠杆去撬动行业企业这一巨大的职业教育资源宝库, 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长远、健康、稳定的发展。

(2) 建立 (恢复) 行业协会, 解决编制、经费问题, 并赋予引领、指挥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权力,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行业牵头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制定专业培养标准, 编写适应产业发展的教材, 加强教学指导, 组织教学实验改革, 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 参与教师职称的评定。

(3) 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奖励基金, 主要用于资助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资助职业院校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对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发生的物耗能耗给予适当资助;对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表彰;对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助或奖励;奖励、表彰促进校企合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其他有关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费资助。

(4) 全面推行“学分制”, 推广中-澳职教项目。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分阶段完成学业,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5) 对企业专项培训进行资助。政府在开发各类教育于企业时, 不忘加以经济上的资助, 企业因此可获得相应的启动资助和完成资助及奖励。

(6) 减免教育附加税。企业能够证明自己在职业培训上的开支达到其年度员工工资总额的5%或更多, 即可免除相应的税收。中型及其以上的企业至少与三所职业院校实行联合办学, 学生人数达500人以上, 返还企业教育附加税。

(7) 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销售收入达10亿元) 要投资办自办或联办职业院校, 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或就业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要积极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

(8) 大力推进区域开放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 建设若干个由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区域共享的综合性开放实训基地。

(9)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严把职业院校教师入口关。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实际工作经历, 建设真正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0) 实施三项制度: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互通资格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力就业准入制度。

(11)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 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大力宣传, 从而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总之, 领导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大资金投入, 选择适当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中介、企业参与、学校主动和学生支持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 明确职责, 使它们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就能迎来职业教育的阳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赵月望: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的职教发展新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8期

[2]谭绍华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研究,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

[3]冯旭芳、李海宗:德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教育探索, 2009年第1期

莫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成空话 篇11

比如,近几年很多中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宗旨在于促进家校沟通合作,为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创造机会。可现实中,一些家长委员会却成了“官员联谊会”“收费委员会”。家委会缺少真正的“话语权”。比如各项收费、食堂管理、日常教学、安全教育等等,家长几乎是没有发言权的。对学校的“言听计从”,既不能左右学校的宏观教育决策,也不能对学校的管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一位中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欢迎家长随时深入班级听课提意见,可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太少。”为何?如果家长到孩子所在班级听课,会不会引发老师反感?如果对老师提意见,孩子会不会受歧视,这是当下很多家长所顾虑的。

当前家校关系紧张已是不争事实。要么就是家长不闻不问;要么就是向上级或媒体“告状”。这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太少有直接关系。所以,学校应尽早摒弃传统守旧的教育观,敢于接受家长监督。不光需要不断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更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明确规定,要保障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关键是如何让其落地生根,不成为一纸空文。

除此之外,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有开阔的教育视野和开放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增加学校教育透明度,让家长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其实,山东经验也很值得效仿——与其将家长关在学校大门外,观望学校教育、议论学校教育、指责学校教育,还不如把家长们请进学校,让他们了解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育、支持学校教育。让家长走进学校“参政议政”。

近年来,出现一些教育现象:某中学出新规,“教师签订课堂效果承诺书,主动接受学生及家长监督”,近期某校邀请家长参与期末监考,等等。尽管这些举措引发一些质疑,但这样做是希望家长能了解学校教育,增进家校互信,是值得点赞的,希望这样的教育创新能够更多一些。总之,只有正视家长之于学校教育的价值,创新家校沟通方式,使家校高度融合、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释放人口新红利 篇12

提高职业教育的绝对数量, 加大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 同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是目前中国人力资源供给领域需要迫切攻坚的一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 将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作为职业教育的初始条件和培养目标, 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二元制”模式提供了大量成熟的经验, 值得学习借鉴。

提高人才素质是增加有效劳动供给的重要手段, 人才素质的提高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 无疑是释放人口新红利的契机。人口数量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暂时的, 而由人口素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 则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一、职业教育改革可提供新的人口红利

1、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的消失

近十年以来, 中国工资水平特别是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明显, 除金融危机爆发期间, 外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年同比增长15%以上, 2011年甚至超过20%。名义工资的快速上升, 表明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 大量研究显示, 中国已经越过或正在经历刘易斯第一拐点, 这已基本成为各界共识。

人口红利的消失紧随刘易斯拐点之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显示, 2011年, 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了345万的减少;与此相伴的是人口抚养比的升高和支撑比 (经济体中有效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 的下降, 这些都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对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3年春季报告》进一步指出,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式开始消失了。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消失的接踵而至, 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持续的就业压力凸显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2013年, 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到创新高的699万人, 比上年增加了19万。而这个数字在10年前仅为280万。与此同时, 计划招聘岗位数却在下降, 根据一项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 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北京毕业生签约率总体不足三成, 上海不足三成, 广东不足五成, 堪称“最难就业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 根据测算, 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 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 就业难的问题在于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供求关系的协调, 需要需求端的创新, 更需要供给端的改革。

3、职业教育亟待质量并重为目的的改革

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相对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技术工人的奇缺。一方面是技术工人素质偏低, 高级技术工人整体规模严重不足, 以福建省为例, 统计数据显示, 技术工人中, 高级技工占4.4%, 技师占2.4%, 高级技师占1.9%, 而从全国来看, 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也只有3.5%左右, 结构性不适应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是高级技能人才出现断层, 中国企业中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大部分处于45~55岁之间, 青年高技能人才偏少, 职业教育难以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智联招聘发布的《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显示, 中国人才市场存在明显的“纺锤形”结构性失衡, 其中专业人才和蓝领技工供不应求, 而人才供给市场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过剩。

造成技术工人短缺的原因在于, 在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下,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只能挑选尽量符合自身需求的毕业生, 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却无法实现“定制”, 而作为人才供给方的学校, 虽然会尽量考虑企业的需求, 但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多样性难以做出同步的反应。因此其必然的结果是供给和需求结构的错位所带来的人才有效供给的缺乏。相反, 通过认真谨慎地学习和借鉴别国成功经验, 有条件地对本国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必将促进人才供给关系的协调和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释放出新的人口红利。其中, 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关注。

二、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二元制”模式

“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这主要得益于其“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曾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快速恢复的秘密武器, 它使得德国最大程度地将适龄青年变成合格的产业工人, 在本国人口基数小、生育率低、适龄劳动人口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全世界持续保持出口领先地位。

1、“二元制”中企业占主导地位

“二元制”的特点在于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一是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两个学习地点, 即在企业获得一个培训岗位的同时, 在职业学校取得理论学习资格;二是有两种身份, 即学徒和学生, 在职业学校和企业轮流学习, 其中在企业的时间占总学时的七成, 随着年级的增长, 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的比重逐年增加, 最后一年几乎全部驻扎在企业;三是有两种考核, 即对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和证书, 才能在就业时被认为是合格的人才。

一方面, 德国的“二元制”模式直接源于其本国13~14世纪手工业中师傅带学徒的传统;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其以培养技能型、实操型人才为宗旨, 培养适应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因此, 在该模式下, 企业具有比职业学校更高的主导地位。第一, 企业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结构的变化、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的采用等因素综合制订年度招生计划;第二, 学生被录取后要先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 再由企业安排到特定的职业学校学习;第三, 企业要对学校的教学计划行使决策权和管理权, 如参与学校教学大纲的制订、通过考试委员会参与职业学校的考试等;第四, 企业要负责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再培训, 职业学校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前, 须经历学制为两年的学习, 期间每周2/3实践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然后参加国家组织的资格认定考试, 合格后方可上岗, 享受公务员待遇。

一般来说, 规模较大的企业如大众、西门子等, 投资建立了自有的职业培训中心, 由公司培训部门负责学徒培训;而较小的企业则倾向于直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培训, 或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一道, 将学徒送到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培训。而派出负责培训学徒的企业教师, 是精挑细选的理论知识突出的业务骨干。

2、完备的制度体系

德国对“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予以了完善的法律及机制的制约和保障。其中以法律形式对“二元制”制度进行明确的是于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 其规定企业可从事职业教育, 并对培训合同的签订、培训雇主的义务、受培训人的义务和津贴、招雇受训人和提供培训的资格、培训期限的延长与缩短、培训的控制与监督、考试委员会的设立、职业教育委员会的设立等重要方面都给予了全面的规定。2006年,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修订。辅之以联邦各州、行业协会制定的相关条例或实施办法, 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企业职业培训主要由行业协会负责组织管理, 教育部门负责文化理论教育, 政府进行宏观指导, 联邦经济部是产业界的代言人。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是不可或缺的咨询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跟踪行业和职业变化, 公布国家认可的新职业, 为职业教育提供依据。

3、经费保障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系采取公共财政和企业实体共同资助的多元多层次混合模式, 其中企业是经费的主要来源。

所有类型的企业, 无论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培训, 都须按企业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纳中央基金, 根据国家经济运行情况, 比例有所浮动, 一般为0.6%~9.2%, 然后再由国家严格按照分配制度和企业申请条件统一分配经费, 只有参与职业培训的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有权申请。依据企业所在行业、地域经济水平、培训年限、企业自身条件, 所获经费有所差别。企业一般可获得其净培训支出的50%~80%, 而国家亟需发展的重点行业则可获得全额补助。

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可为企业培养后备力量, 节省大笔新员工培训费用, 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形成生产力, 此外还可享受税收方面的特惠政策, 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高昂。中央基金模式同时也有平衡企业间成本压力、抑制不平等竞争的作用。

德国各企业用于“二元制”教育的经费占工资与薪金总额的4%以上。据德国官方统计, 2004年德国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有62.2万家。2003—2005年, 企业在“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投入均为276.8亿欧元。

4、高就业率与高忠诚度

在德国, 选择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仅占同年龄段在校学生的两成, 而八成的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 并由此渠道就业。虽然培训协议里并没有规定企业必须吸纳毕业生在本企业就业的义务, 毕业生也有自主择业的权利, 但据联邦职业教育所的调查显示, 全国七成“二元制”毕业生选择了在所在的培训企业就业。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另一面, 是企业得到了自己“量身定制”的理想人才。由企业出资进行培训, 毕业生就业后忠诚度更高, 科隆经济研究所指出, 德国员工在其公司的任职时间比欧洲其他国家员工要长, 平均为10.5年。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可释放中国人口新红利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一直被视为行之有效的典范受到追捧, 适逢中国处在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期和人力资源供给的错位迷雾中, 以释放新的人口红利为目标, 结合中国实际积极借鉴其经验, 具有深远意义。

1、建立试点与完善机制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 技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直接唯一的方法, 是还教育于市场、以竞争促调节, 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应尝试在制造业传统较长、经济较发达地区选取若干效益较好的加工制造业企业, 给政策、给投入,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教学试点。积累经验、发现问题、总结成果, 并尝试逐步建立健全机制, 如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企业职教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职教办学激励制度、咨询与指导机制等。此外, 应论证并尝试将对职业院校的硬件投入部分向企业转移。据报道, 中国不乏职业院校投入巨资建设豪华实训室, 而实际使用率较低, 模拟环境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差甚远, 实训效果不理想, 投资存在极大浪费。

2、增加职业教育比例与层次

提高职业教育招生的绝对数量, 加大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 是释放人口新红利、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专科学历授予的现状, 逐步建立由专科、本科、研究生共同构成的立体职业教育体系, 是吸引实操能力强的学生自觉自愿成为高水平产业工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打造高水平加工制造业、促进科学技术成果更好更快向生产力转移的诱因。

3、矫正传统教育观、职业观、人才观

应当格外警惕的是, 中国历来缺乏发展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职业观、斥工匠传统为“奇技淫巧”的传统人才观, 与当下“重普高、轻职教”的困局不无干系, 职业教育成了年轻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释放新的人口红利, 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全新的教育观、职业观、人才观;中国职业教育要获得突破性成功, 建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最为基础和重要。而德国历来重视手工业传统, 值得研究学习。

4、加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宣传

政府和媒体应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通过宣传, 使企业认识到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有利可图。第一,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人才短缺是未来的趋势,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优秀人才永远是稀缺的, 应当尽早树立积极育才、慧眼储才的用人观;第二, 企业培养学生并留住人才, 一方面可节省新员工入职培训费用, 另一方面可培养未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保证较高的员工忠诚度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降低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第三, 企业参与办学, 亦可增加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摘要:中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双重转折, 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工人的相对缺乏使得其“世界工厂”地位发生动摇, 进而愈加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另一方面,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愈加恶化, 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中国亟需加大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 结合本国实际, 消化吸收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将企业引入职业教育, 最大限度地促成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以释放新的人口红利。

关键词:人口红利,职业教育,企业

参考文献

[1]吴铎思.技能人才为何出现断层?[N].工人日报, 2013-03-26

[2]周红利.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研究[J].全国商情, 2010 (5)

[3]Stephen Billett, Andrew Smith.Enhancing Enterprise Expenditure on VET:Policy Goals and Mechanisms[J].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5 (1)

[4]Joseph B.Wise III, Steve Barger.Apprenticeship Training:The German Dual Vocational Model[J].Benefits&Compensation Digest, 2006 (43)

上一篇:计算机CAD绘图下一篇:后勤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