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精选12篇)
阅读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篇1
众所周知,书是良师益友,阅读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应试教育思想下的阅读教学活动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阅读的机会,根本不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组织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学生逐步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本文就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一、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 课改基本理念的落实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有效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影响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只有真正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才能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这些基本理念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2.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是要通过学生有效的阅读展示出来的,所以,只有学生坚持阅读,才能从文本阅读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有效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通过多种活动来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不仅是对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搭建多种平台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在不断坚持中才能真正确保阅读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二、多种活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1. 在解读中提高阅读质量
解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部分,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解读和自主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文本思考和理解中综合能力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例如,在阅读《中彩票那天》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解读,如“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守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等,引导学生自主对这些句子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有学生说:守信用是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还有学生说:财富不只是指金钱;等等。组织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对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解读中获得良好发展。
2. 在概述中提高阅读质量
所谓的概述是锻炼学生复述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学生反复阅读过程中自主提炼文本的中心思想,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中所讲述的故事梗概,更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故事性较强的文本进行复述,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为学生全面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阅读《寓言两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和概括能力,在学生阅读《揠苗助长》《亡羊补牢》这两篇文章后,我组织学生自主复述,并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自主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且对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我还组织学生自主对课外的一些寓言故事进行拓展阅读,比如《披着狮皮的驴》《狐狸和葡萄》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教师要注意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要有意识地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并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从多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也为学生综合而全面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保障。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借助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中重新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的素质获得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必要性,活动
参考文献
邵春华.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阅读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篇2
杂志 名称 《小学教师培训》 阅读 标题 《搭桥铺路,让学生习作一路走好》 阅读 时间 11.9 教师姓名 赵宏学习摘要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1.让作文回归生活,使学生懂得作文写什么。
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人或事物。因为自己的事,身边的人(事)或物都是小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做的,他们感受深刻,体会真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感到有话要写,有话想说,容易写出象样的习作来。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拓宽视野:学生可以去旅行,观看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观赏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探索乡村变化等。这些都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有意义。学生只要有了亲身体验,就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那么作文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生肯定会乐意去写,而且有内容写。
3.多赞赏、鼓励学生,让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享受到写文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另外,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里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例如,鼓励学生将写得好的作文投向学校广播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等。一经采用,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创作动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二、激活学生的生命灵性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教师要帮助学生时时处处有生活的观念,并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常常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获得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2.鼓励求异想象,培养学生练就一个敢于创新的“灵脑”。新的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求异思维水平与想象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时时有学生求异想象的活动,无疑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然能为提高学生未来生命体验活动的质量打下基础。
三、重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1.及时捕捉写作时机,鼓励学生即兴作文。
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用心去观察的,而生活又是给我们灵感的写作源泉。要引导学生及时摄下身边动人的镜头,捕捉写作的时机,进行即兴作文。即兴作文,是在教师出题以后,学生用短时间进行准备,在没有经过充分的熟思过程进行的现场口述。它还包含了多种训练的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声音、节奏、语气、感情诸多方面得到锻炼,而且它使学生从确定中心到选择取舍材料;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在快速反应中能得到训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就能够开阔学生思路的,对学生思维的条理和周密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学生有很强的语感,笔下表达就会更加通顺、流畅。学生头脑中的素材积累需要不断激活,才能使他们不断发现,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学生在和别人谈论、交流时,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中,产生良好的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口头语言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展开联想,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口头语言又能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言为心声,平时说话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作时,怎么说就怎么写,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四、加强积累,丰富底蕴
阅读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必要性;活动
众所周知,书是良师益友,阅读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应试教育思想下的阅读教学活动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阅读的机会,根本不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组织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学生逐步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本文就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一、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课改基本理念的落实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有效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影响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只有真正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才能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这些基本理念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2.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是要通过学生有效的阅读展示出来的,所以,只有学生坚持阅读,才能从文本阅读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有效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通过多种活动来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不仅是对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搭建多种平台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在不断坚持中才能真正确保阅读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二、多种活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1.在解读中提高阅读质量
解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部分,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解读和自主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文本思考和理解中综合能力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例如,在阅读《中彩票那天》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解读,如“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守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等,引导学生自主对这些句子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有学生说:守信用是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还有学生说:财富不只是指金钱;等等。组织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对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解读中获得良好发展。
2.在概述中提高阅读质量
所谓的概述是锻炼学生复述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学生反复阅读过程中自主提炼文本的中心思想,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中所讲述的故事梗概,更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故事性较强的文本进行复述,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为学生全面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阅读《寓言两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和概括能力,在学生阅读《揠苗助长》《亡羊补牢》这两篇文章后,我组织学生自主复述,并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自主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且对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我还组织学生自主对课外的一些寓言故事进行拓展阅读,比如《披着狮皮的驴》《狐狸和葡萄》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視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篇4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品德素质
(1)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根据《课标》编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有很多课文蕴含了爱国主义思想。我们要利用这些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我们爱你啊, 中国》 (六上) 《卢沟桥烽火》 (六下) 等。笔者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 我让学生体会中国士兵和日本军官的语言和动作。笔者让学生认真品味课文中“偷偷地”“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哇哇’吼叫”等词语, 体会日寇的狡猾和凶狠, 我国军人的机智、勇敢。我国军人为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小鬼子, 看刀!”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伟大战士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从中教育学生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新中国的旗帜是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 教育学生要热爱我们的国旗。没有英雄的牺牲就没有红旗的飘扬, 更没有今天繁荣昌盛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在文章的学习中得以实现。
(2)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 (四下) 等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典型文章。文中写老天鹅为了能够找到吃的, 冒着生命危险“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 很快整群天鹅, 大约百十来只, 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 那样欢快!……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在《生命的壮歌》中, “蚁国英雄”中的蚂蚁、“生命桥”中的老羚羊为了种族的延续,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令人震撼, 可歌可泣。在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蚂蚁和老羚羊为什么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在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 应该顾全大局, 从大处着想, 从自己做起, 否则为满足个人利益就会使集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也出色地完成育人工作。
(3)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第一次抱母亲》 (四下) 《师恩难忘》 (五上) 等课文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在《第一次抱母亲》中, 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愧疚之情, 情真意切, 令人感动。我们这些小学生, 不要认为自己还小, 只要求老人的呵护, 不追求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 尤其不注意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在《师恩难忘》中, 作者刘绍棠写自己有一年回家乡去, 碰到了小学时的田老师, 作者“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 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并说:“我深深地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 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老师的教诲之恩, 我终生难忘!”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当代著名作家刘绍棠是我们尊老爱幼的楷模。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素质
(1)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维的起点灵活, 即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 能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 从分析到综合能灵活地作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 善于运用规律;四是善于组合分析, 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灵活的结论。如在训练学生分段时, 可在学生辨别文章的类型后, 根据分段的多种不同方法, 让他们综合分析, 灵活选择, 独立地从诸多方法中选择一种效率最高的方法。
(2)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思维敏捷, 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 周密地思考, 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要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例如, 训练学生用几句话把一个意思表达清楚, 要求语言通顺、流畅。平时, 我们还十分注意教学节奏, 每个教学环节都讲求速度,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
(3)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思维的独创性强调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 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特性。它具有个性特点, 自觉而独立地操纵条件和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思维素质在某些有独创性的学生个体表现得十分突出, 他们往往在课堂上能发表独到的见解。二是发散性。它从某一信息中产生为数众多的信息, 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找出两种以上的答案。三是新颖性。它在思考过程中寻求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4)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 即善于深入钻研问题, 善于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这体现着思维的深度。在分析课文时我们要求对重点词句都要进行多层次的理解, 引导学生向纵深挖掘。通过深入分析课文词句, 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并受到深刻感染, 达到深化思维的目的。
(5)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 即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态度。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经常对自己和别人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对比和判断, 看谁的思维方式最正确。如果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不当之处, 立即自我矫正。如果发现别人的思维方式不正确, 则马上举手加以反驳, 并发表自己认为正确的看法。
关注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教育 篇5
关注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问题是中学语文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以往阅读教学实践中以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要追求,重视考察作者的情感态度,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生命体验.新语文教学观强调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树立尊重生命的伦理,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倡导敬畏、善待生命的态度,养成感恩生命的习惯.语文阅读世界充满着丰富而美丽的平凡生命,阅读教学承担着语文教学的重要角色,因此它理应将关注生命的和谐生长进行到底.
作 者:赖聪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32关键词:阅读教学 生命教育 价值 关注
渗透楹联教育 创新阅读教学 篇6
如何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阅读课文的内容呢?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举要治繁”,“提要钩玄”,“由博返约”乃必由之路也。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乘一总万”,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厚书读薄”。在这方面,老师们曾作过许多尝试,亦见到一定的效果。例如,串词法,即串联课文中的某些關键词,藉以概括课文的中心内容。又如,提纲法,即记段落大意以记课文内容,等等。但诸如此类运作的结果,学生的记忆量还是偏大,且难免枯燥乏味,故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易于遗忘的问题。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前些时,我们为学校景点创作了几副对联。受此启发,我突发奇想,能否用对联概括课文的中心内容,帮助学生以简驭繁,持久记忆,做到记住一副对联就记住一篇课文呢?这一大胆的设想得到了同仁的鼎力支持。于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了“一文一联” 、“一文多联”的创作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此举虽然辛苦了老师,但却轻松了学生,惠及桃李,绩效卓然。其实亦可倡导学生进行“一文一联”的创作尝试,练思维,练笔头,练语言,练记忆,兼收并容。从而,师生携手,共同开创“楹联进课堂,阅读沐春风”的新局面。下面,引述笔者因文创联的几个实例,抑或对同行和其他读者有所启迪和裨益。
一、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内容简介:杭州小钱身患严重的白血病,命悬一线,救危骨髓四处难觅。十万火急,却幸逢转机,终为台湾青年和专家所救。其间,正值台湾发生严重地震灾害,余震不断,台湾青年勇献骨髓,台湾专家亲赴杭州,成功移植骨髓,杭州小钱方得起死回生。
联一:一脉手足血浓于水 两岸骨肉情重如山
联二:台湾同胞灾中献真爱 杭州小钱绝处获新生
联三:杭州小钱生命之花重绽放台湾同胞博爱之心永放光
二、课文:《伯牙绝弦》
内容简介:伯牙善弹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善听,遂为伯牙知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知音之交,传为千古佳话。
联一:子期听曲品神韵 伯牙鼓琴得知音 (高山流水)
联二:伯牙鼓琴,高山流水咏清韵子期听曲,低首垂耳报知音
联三:高山流水传知音佳话 茂圃溢情扬国学华章
三、课文:《匆匆》
内容简介:时光如流水逝,时光若清风过,时光在一日琐事间偷偷溜走。光阴似箭,人生苦短。有志者,总有做不完的事,倍觉时日短暂;无为者,庸庸碌碌,反觉岁月悠长。时光匆匆,为人者,须惜时也。
配联:时光匆匆春秋短 人生碌碌岁月长
四、课文:《北京的春节》
内容简介:北京的春节,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火树银花。民俗风情,别具一格。节日盛况,连日频现。
联一: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动地迎新春 (北京春节)
联二:腊八粥米豆同熬,味似醍醐惹众爱腊八蒜瓣醋并封,色如翡翠使人馋
联三:小年迎春鞭炮响,户户糖食满宴除夕辞旧酒肉香,家家灯火通宵
联四:新年登场,庙会再现盛景 元宵上市,春节又起高潮
五、课文:《晏子使楚》
内容简介:齐国晏子使楚。楚王欲乘机侮辱晏子,以显楚国威风。楚王对晏子三次使奸相辱,晏子巧用“访狗国才进狗洞”、“下等人才访下等国”、“强盗国才出强盗”的逻辑,据理雄辩,机敏应对,反唇相讥,使楚王反受其辱,维护了齐国和自身的尊严,终得楚王尊重。
配联:晏子使楚,三次临辱巧制胜 楚王藏奸,几番发难反遭讥
可见,对联的确是“提要钩玄”口碑载道的典范。这是因为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含义隽永,意趣盎然,韵味天成,易诵易记,融文学性、艺术性、教育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口诵心惟,畅怀悦目,潜移默化,慧然志智,陶冶情操,势必植根脑海,历久弥新。当然,创作切合课文内容的对联,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则虽难犹易。上述数例,可见一斑。
语文课本,包括选读课文在内,每册约36篇课文左右。按“一文一联”运作,学生只要记住约36副对联,就可大致记住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的确是一个创举!况且,凭借此类对联琅琅上口、篇幅奇短的优势,学生牢记这些对联,并非难事。毋庸置疑,只要我们如此坚持下去,语文阅读教学必将跃向一个新的高度。
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7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 审美也不例外, 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入境见形, 从而激起美感, 产生美之愉悦。
(一) 巧妙入境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通过审美感知, 可有效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 教师应该采用易于启动审美主体情感的方式, 以诗歌、绘画、故事、音乐或谈话等导入, 让学生情感开始启动, 自觉地对审美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度, 教师再用自己的激情以适当的方式叩击学生的心扉, 引起他们共鸣, 开启审美之门。
(二) 感觉动情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审美感受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 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 这种体验既决定于主体是否情绪专一地进入审美活动, 也取决于主体是否准确把握了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情绪因素。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将听觉、视觉、触觉、心觉等多种感觉交错运用去完整地把握审美对象, 多方刺激感官所产生的是多点透视般的立体形式, 单一的感官刺激难以产生理想的审美知觉。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 先播放展现春天美景的课件———田野春耕图、刚刚解冻的溪水、鸟语花香的农家小园, 并辅以音响。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春天信息的,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春天的体验, 了解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 产生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真实感情。
(三) 联想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过程中,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状貌和形态的感知, 产生了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 于是就能使审美感受由浅层趋于深层, 因此, 当感官被刺激时, 原来的审美体验也随之被调动, 并在新的审美对象的观照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作者用工笔描绘出一幅荷塘的优美图画, 将月下的莲叶、荷花想象成了风姿绰约的少女, 有不尽的诗意。这时, 我稍加提示, 学生就很自然地想起《爱莲说》中的“花之君子”, 一个是阴柔之美, 一个是阳刚之美, 这便是由联想体验而引起的审美的位移。
(四) 情境悟理
在审美感知中, 思维的主要表现是直觉思维, 它是审美感受到达一定程度后, 对审美对象的本质意义产生的顿悟。在阅读教学中, 仅让学生感知外在美是不够的, 教师应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学生能对课文各部分意义及其整体意义的直觉思维, 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深化学生的美感。如《白杨礼赞》一课, 作者一唱三叹, 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 外部形态不平凡, 内在气质不平凡, 这样, 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 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 又进而提示白杨内在的“神美”, 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二、带领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比感知美更高一个层次, 它不仅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 而且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大部分的语文课文都附带着作者的情感, 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折射出作者对于美的认识, 因此, 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该如何把握作者赋予文章的美, 并且进一步挖掘, 使学生能够从文章中吸取作者所创造出的美, 并且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进一步对于作品的优劣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如在教《泰坦尼克号》时, 教师先找来VCD光盘播放电影片段, 结合剧本的文字描写感受电影镜头所表现的视觉形象, 让学生更深切地感觉到主人公的处境和命运, 然后采取座谈式的方法, 让学生放开思想, 各抒己见, 为课文及文中的人物“定性”, 最后, 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拓展: (1) 《泰坦尼克号》不光重视写纯真的爱情故事, 更注重其中折射出来的伦理光芒。 (2) 在女主人公罗丝与其母亲之间, 在男主人公杰克和罗丝的未婚夫卡尔之间, 在以身殉职的船员与排挤妇孺的乘客之间, 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鲜明对比, 显示了扬善贬恶、褒真斥假的强大的道德力量。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 它关心人的命运, 它郑重严肃, 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学完本文, 学生着实感受到了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是一种崇高的美, 即壮美。
三、激励学生创造美
由感知美、鉴赏美到创造美,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吸收、加工、输出的反馈过程, 而所谓的“输出”就是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需要在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加之自己的审美理想, 创造出具有发散性、新颖性以及独创性的美来。如我在讲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 让学生结合电视剧《水浒传》写读后感, 大多数学生都是赞扬这位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鲁智深, 而有位学生却独辟蹊径:“……类似于鲁智深的梁山好汉虽是替天行道、打抱不平, 但也有滥杀无辜的时候, 这些人每天杀人放火抢东西, 喝酒吃肉, 他们只在生产关系领域翻江倒海, 而不搞‘生产力’的革新。如果一个民族不在‘生产力’领域里下工夫, 那么这个民族的前景未免会黯然。”读完这篇习作, 我为之一震。今天的学生已经走出思维禁锢的藩篱, 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判断, 这便是创造美的魅力所在。
阅读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篇8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融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在阅的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向学生介绍背景
在教学中有些课文因时代的差异, 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 思想内容又较深, 学生仅凭借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有时理解不深, 有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 我恰当的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相去甚远, 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修这条铁路, 修一条铁路为什么这么难?我教课前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当地的情况。1905年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腐败无能, 经济技术十分落后, 清政府一提出要修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干涉, 其目的是争夺铁路的修筑权, 妄想控制中国的西北。爱国的, 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毅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 全国轰动了。学生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 在通过学习课文, 就会明白这是一条争气路,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品词析句
在教学中, 我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 直到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 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文中写小红军艰难行军情形的句子:“我空着肚子, 拖着两条僵硬的腿, 一步一挨得向前走着。”我教学时抓住“一步一挨”这个关键词, 同“一步一步”进行比较能更准确的表达小红军的行军艰难, 从中体会小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
三、为学生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电教等直观手段, 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 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 引起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受到感染。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 我根据课文感情深切的特点, 借助录音放哀乐, 黑板上悬挂周总理的遗像, 再借助投影显示十里长街送总理灵车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这样悲壮感人的情境中, 再辅以总理生前动人事迹的介绍, 令学生声泪俱下的去阅读课文, 使学生受到"人民总理人民爱,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感情熏陶, 从而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 激发学生敬领袖, 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我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让学生进入角色, 把自己融于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如我指导学生读《别了, 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 在学生弄懂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离开祖国, 心情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朗读“别了, 我爱的中国, 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时让学生读的低沉, 缓慢, 停顿的时间要稍长些, 体会作者离开祖国离开亲人的沉痛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重点段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9
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抓住课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特点, 善于采用多种审美教育方法,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让听说读写训练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
一、饱含深情, 讲究美讲
“讲”在阅读教学中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提高阅读鉴赏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来不回避“讲”, 而是正视并科学地分析“讲”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 讲究“讲”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注意精讲, 而且力求做到“美讲”, 讲得很美, 讲得很精彩, 其生动形象的语言, 饱含激情的讲述, 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使文章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合谐共振, 从而创造出一种动人的美感。
1. 导入性美讲。
即在教学伊始就以精心设计的情感导语美讲入课, 一开始就营造一种令人神往的美的氛围, 使学生在审美感知中初步形成某种审美情感, 为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审美能力奠定基础。教学《桂林山水》一文, 我这样导入新课:“……桂林的山很美, 桂林的水很美, 著名诗人贺敬之对桂林山水做出了这样的赞美———云中的神啊, 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 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 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诗把我们带入了优美神奇的仙境,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桂林山水的……”教师巧借名诗佳句美讲导入, 学生未读课文先闻“赞歌”, 他们听老师讲得美, 再联系观看视频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脑海中早已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幅幅如诗似梦的山水画正朦朦胧胧展现在眼前, 一种急切地想撩开那梦一样的面纱, 要探寻这幅美的山水画真面目的心态跃然于脸上。此时再“披文”, “入境”更快, “动情”更深。
2. 理解性美讲。
即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实施“美讲”。教学中, 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既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训练点, 又作为一个“美讲”的突破口, 以讲帮助学生理解, 以讲升华学生的情感。如,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么一个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历史时空跨度大,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要领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抓住“不可估量”, 体会损失之大;抓住“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意义上的递进, 体会损失之重。但学生对后一个分句无法从情感上体验, 这时我抓住一个需要“讲”的机会, 先是结合课文的描述渲染园林之美, 再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对园林进行真挚的赞美, 最后悲愤地陈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番知识性、情感性强的“美讲”, 教师慷慨激昂, 学生凝神聆听, 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产生共鸣, 此时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以读为本, 体味美感
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美讲, 还要美读。教学中, 要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教师示范性的美读和引导学生美读来读懂课文, 在美读中结合语言文字训练感受, 理解课文美的意境、美的结构和美的语言, 比如汉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悦耳动听的韵律美, 作者构思组材的结构美, 遣词造句的词汇美、句式美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美、人情美、风俗美等,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 记叙了求学异国的作者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 在极度饥饿疲乏的处境下, “我”拒绝了面包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 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 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尊敬。在教学本课时, 我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 通过学生的齐读、评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 对诸如“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 经过河水的冲流, 依然那么鲜艳”“趔趔趄趄”“安心养一养, 费用由我来付”等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有感情的品读, 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从而深刻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同时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体验到了情感表达的美。
三、揣摩词句, 感受美味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 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教材中的佳作, 无不是情的结晶。这些浓烈的情感, 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美的欣赏是情感的操练, 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 妙词佳句对领略文章情感、揭示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 应抓住关键词句, 让学生在反复咀嚼、欣赏体味的过程中, 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感受美味、陶冶情操。如教《丰碑》一课时, 我抓住“他的神态十分镇静, 十分安详”“大雪很快覆盖军需处长的身体,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两句话, 通过理解“镇静、安详、覆盖、晶莹、丰碑”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神态十分镇静、安详?”“为什么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借助直观教学、仔细观察、用心揣摩、读议等方法, 品味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样“品词析句”, 学生不仅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而且使英雄的高大形象生动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注入浓浓的审美意识。《她是我的朋友》《穷人》等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中祖国的风光美, 古诗中的艺术美、意境美等等都是对学生渗透美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认识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陶冶美的心灵, 从而审视自己的内心行为, 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完善自我。
四、创境激情, 入境求美
美是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而情境正好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因素, 是“情”与“境”的交融和“形”与“神”的合一。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直观形象, 创造具体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使学生的阅读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使学生产生与作者相同的体验,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在教学实践中, “创境激情”的方式主要有: (1)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如教《翠鸟》时, 出示翠鸟标本,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联想, 欣赏翠鸟“颜色鲜艳, 体态玲珑”的特点。 (2) 通过图画再现情境。义务教材的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彩色插图, 一般都要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 引导仔细观察, 展开想象的翅膀入画入境。 (3) 引进音乐渲染情境。如教《月光曲》中描写贝多芬创作曲子这一段时, 让学生边听钢琴名典边朗读课文。 (4) 通过情境模拟体会情境。如教《雪地里的小画家》, 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各种动物, “演”故事情节, “读”角色语言。 (5) 通过录像展示情境。如教《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中辅之以电影的片段。 (6) 板画勾勒情境。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再现海底世界丰富的物产, 与工整的板书以及色彩鲜艳的挂图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美的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10
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
一、认真备课, 确定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找准切入口, 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教育的因素挖掘出来。《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确定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比如, 《鸟》这首诗,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诫之声, 劝导人们爱惜鸟类, 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教学本课我在确定情感目标时着重考虑了“保护动物, 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教育学生小鸟也和我们人类一样, 有血有肉有生命, 我们应该尊重它们, 珍惜生命。《这条小鱼在乎》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文章, 仔细研读了教材以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情感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对话的内涵, 感受小男孩美好善良的心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向小男孩学习, 懂得要珍惜生命。像这样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文章很多, 只要我们真正走进文本, 潜心研究, 时刻把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 就会不断发现新的素材。
二、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 在阅读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
1. 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感受人物精神, 从而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如:《生命的药方》一课, 教学时运用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感情朗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体会德诺当时的处境:孤独、无助、绝望, 让学生深刻感受艾迪对朋友不离不弃、真诚感人的情谊, 同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艾迪对待生命的态度, 他不仅仅是在爱他的朋友, 更是在呵护一个生命。
2. 议。
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使学生在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中提升认识, 实现生命教育。在教《生命的药方》一文时, 我让学生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 雷诺的妈妈为什么“泪如泉涌”? (2) 艾迪找到治病的药方了吗?这药方是什么?通过讨论, 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领悟文章主旨, 受到关爱生命, 呵护生命的教育。
3. 悟。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在《论语》里就明确的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明确的阐释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诚然, 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所学教材中, 通过对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哲理,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感悟教材的思想内涵, 进而自己感知生命的重要。人世间什么东西岂能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呢?《病房里的故事》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及生命态度教育的好文章, 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大卫给予鼓励和希望, 以期使之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这也表现出吉姆对生命的渴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窗外什么也没有吉姆却描述得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思考中悟出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 以及认识到吉姆的生命价值在生命的尽头得到了延伸。引导学生感悟到, 人的生命既有脆弱的一面, 又有坚韧顽强的一面。在艰难困苦面前, 我们要做战胜困难的强者, 强者自强, 才能显示人性的光辉, 才能使生命更亮丽。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让生命教育细水长流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但不是唯一途径,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的视线延伸到课外, 比如:教《生命的药方》一课时, 我建议学生的阅读链接是《触摸春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让学生通过对安静、海伦·凯勒了解更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海伦用她那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 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是知识的力量使海伦由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启迪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要树立把对知识的渴求, 看做对自己人生的追求的思想, 我们的生命才有欢乐和幸福, 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让学生明白“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每篇课文要求学生在叙述中, 用心听, 用心看, 领略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发出会心的微笑。与此同时, 拓展延伸,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以“你听过瀑布飞流的声音吗?”“你听过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吗?”“你听过野花在风中跳舞的声音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倾听, 去想象, 在此过程中, 他们感受自然中生命的美好, 也会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也会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更精彩。
当然,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渗透方法, 但都要很好的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作为教师, 我深信, 当我们将教材中一些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 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哺育作用。而这, 也同时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篇11
师:“我”和小狮子爱尔莎最后分别的时候,“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蹭我”。想象一下,如果爱尔莎会说话,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主人,我真的要走了,谢谢你几年来对我的精心照顾,我永远忘不了你。
生:主人,我不能再保护你了,你今后外出可要小心啊!
生:主人,我知道你让我回到大自然是为了我,我忘不了。
生:主人,你已教会我怎样捕获食物,放心吧,在大自然中,我一定会生存下去。
关注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教育 篇12
“语文课程的性质, 从表层看是学习言语的表现, 要教人学习听、说、读、写的;从深层看是奠定言语人生, 诗意人生的基础, 体现生命的存在价值。”[1]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土地之上”。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 就是要使人在言语创造中获得“诗意地安居”, 营造充满生命气息和浪漫情怀的诗意人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进行正常的知识与能力训练外, 应更多地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 使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恩生命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一、忽视生命教育:传统阅读教学的低效性
面对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语文阅读教学应走向何方?在我国古代, 视文本为意义的根源, 更多的把文章看成是政治、道德、伦理的派生物。既然“文以载道”, 那么阅读教学应以“明道”为主。“大抵为文者, 欲其辞达而明道耳, 何问其余哉?”表明了传统阅读教学以“文章分析观”为本的渊源。其实, “文章分析观”的教学实践, 以课文分析为主线, 把课文肢解为语文知识的碎片, 以借鉴写作为目的。最终, 它还是以“事功名”为终极价值。
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 是工具还是人文?一直以来, 成为语文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与此相伴而生的阅读教学, 工具论学者将“言语教育观”作为阅读教学的中心, 主张建立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 于是, 语法、修辞、逻辑等应运而生, 从索绪尔到张志公, 再到余应源, 他们在精心客串着语文科学化的重要设想。几十年下来, 偏重于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论抽象, 而忽略了学生言语生命世界的关怀, 语文逐渐变成为人人讨厌的“符号”, 失去文本固有的美感世界。
还有一派主张, 在阅读教学中高扬起“思维训练”的大旗。他们以“智力的核心———思维, 总是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为理论依据, 主张阅读教学重在激起学生思维兴趣, 强化思维力度。为此, 以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为首的思维训练派, 将阅读教学导向了所谓的“创造性阅读”, 还提出了审读、补读、改读、综读、逆评、发散等配套训练方式。其实,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任何言语活动都以智力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开发智力为中心, 训练学生的思维应激力。
语文的阅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诗性美的生命世界, 一切教学模式也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上。《语文教学大纲》早就明确指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生命存在的美丽, 尊重生命存在的价值, 创造生命的活力, 都应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内容。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一“和谐”的内核应当是充满着爱与生命的敬重, 这其中更要包含着对普通生命的关切。阅读教学应当发挥阅读资源优势, 适时开展生命化教育。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 西方人本位教育家一直把身心的和谐发展或者真善美的完满人格作为全人的标志。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仁者, 爱人”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 都反映了儒家对以“善”为导向的人格完美的追求。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要以人为中心, 以善为导向, 追求人性的和谐发展。任何忽视生命的阅读教学, 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生命教育的原因、实施及价值
(一) 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生命教育的缘由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学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 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紧密联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曾在《我的教师梦》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这一发现是双向交流的自我发现, 即包括教师的自我发现和学生自我发现。”语文教师的使命, 就帮助学生自我发现, 注重自我的精神人格塑造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福州一中特级教师陈日亮以为,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应该敢于在学生面前喊出“我就是语文”的口号。他坚信语文“是人生的一种行为”, 认定语文“是随时随地都要使用的工具, 是人的生命行为中须臾不可或离的工具。说它是工具, 毋宁说它就是一种生命行为。”
[3]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应试教育的魔爪下举步维艰, 学生面对的尽是考试、升学竞争与压力,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更使教育走向了漠视生命的极端。“考好则心喜, 考差多怨语”的评价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久经考场的炼狱, 心理变得异常脆弱, 语文教育也因丧失了生命力而背负着“误尽苍生”的骂名。
语文是最具灵性的学科, 是对学生人格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塑造。如何让语文教育重新回到人本身, 让生命教育贯穿语文教学中, 达到语文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训练的和谐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时代要求和当今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二) 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语文阅读课程与个体生命、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 能够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去影响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性和生命意识是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资源。
(1) 树立尊重生命的伦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思想家史怀哲在《敬畏生命》中指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我们应当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他是在非洲志愿行医时, 有一天黄昏, 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渡, 突然感悟到生命的可爱与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心中蓦然而生, 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和不懈追求的事业。弘一法师在圆寂前, 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 一定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垫一个碗, 碗中装水, 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金梅的《弘一法师传》, 读到这个细节, 总是被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深深感动着。
(2) 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反思西方虚无主义、悲观主义思潮的影响, 加上家长、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 我们应当纠正错误的生命态度。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吗?看着那“老柏树苍幽, 野草蔓藤自在坦荡”, 我明白了活的更茂盛的其实是生命本身;看着那“爱喝酒的老头饮酒情状卓尔不群”, 我懂得了人生时刻清醒也是一种罪;看着那“捕鸟的汉子又等了好多年”, 我又明白了即使没得到, 生命仍要坚持的执着;看着那“气质素朴并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 我又懂得了生命不一定非得绚烂、耀眼, 其实淡定与素雅更耐人回味。
(3) 倡导敬畏善待生命的态度。读过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吗?我们在感受生命偶然的同时, 又让人不能不为那几棵莲子由弱小而茁壮的顽强的生命力深深的敬畏。我们不得不承认:天地萌生万物, 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 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莲子尚且如此, 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坚强与神圣, 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
(4) 养成感恩生命的习惯。《诗经·大雅》的“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承继了人间最朴素的感恩之情;孟郊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唱响了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白香山“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今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表达了对他人所给予的帮助的感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将感恩之心推及他人的豁达境界;《战国策》的“人有德于我, 不可忘也”, “我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明亮了世人对感恩与施恩的体悟。生命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存在即是一种幸福。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 让感恩生命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伴我们一同成长。
(三)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生命教育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谰教授指出:“新基础教育研究致力于重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其核心理念是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变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4]新的教学价值观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
语文阅读教学理应自觉承当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通过生命教育对语文的人文内涵作出新的诠释, 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命素材开始, 教学生认识生命, 理解生命;期待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鼓励学生感恩生命、热爱生命并创造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构建起一个以“人”为核心, 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高度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系统, 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实践生命教育就是在实践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
语文教育是诗意的教育, 是精神相遇的教育。在课堂上, 就师生关系而言,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人格意义上的尊重与平等, 而且是对话中相互激励, 相互理解, 相互接纳, 彼此精神共鸣。在人与文本对话中, 人走进文本, 用生命阐释文本的意义, 构建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
语文教育是唤醒、引发的教育, 是幸福的教育。语文阅读课堂不仅要授受知识、启迪智慧, 更要润泽生命。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 将智慧融入生命, 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 即使再多, 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 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5]所以, 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 进步伴随着浮躁, 文明蕴蓄着喧嚣。纷繁的世界固然精彩, 但始终无法掩饰精彩之后的落寞与无奈。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 生命愈发地彷徨, 教育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迷失。如果教育与生命隔离, 那么将是教育本身的误区, 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时代呼唤教育的回归, 回归到人的生命这一主题上来。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 在一定的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 理应自觉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 将生命教育进行到底。作为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学科, 语文阅读教学在目标上理应关注生命的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融入生活与关怀生命, 就是语文学科的两大基本魅力。
语文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体验生命之存在的意义, 鼓励、倾听学生的生命叙述, 呈现生命成长的活力。教育即生活, 生命在教育中。教育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穷尽真理, 而在于逼近现实的存在, 回归自身。让生命融于教育之中, 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与独特。让生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渐臻于丰富、完满与幸福。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问题是中学语文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以往阅读教学实践中以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要追求, 重视考察作者的情感态度, 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生命体验。新语文教学观强调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树立尊重生命的伦理, 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倡导敬畏、善待生命的态度, 养成感恩生命的习惯。语文阅读世界充满着丰富而美丽的平凡生命, 阅读教学承担着语文教学的重要角色, 因此它理应将关注生命的和谐生长进行到底。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命教育,价值,关注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第88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第2页
[3]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第436页
[4]叶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第190页
【阅读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推荐阅读:
物理阅读素质教育10-13
论素质教育在阅读09-15
2016教师资格国考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练习题:阅读理解能力10-15
人文教育语文阅读教学08-16
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09-28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10-27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05-20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育决策论文06-0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31
关于阅读教学的教育心得:我们和名师的差别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