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方式

2024-06-22

阅读教育方式(精选7篇)

阅读教育方式 篇1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读”是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培养,靠“听”是听不会的,靠“讲”是讲不出的,靠“做”(特指做习题)是做不成的。读的方式是多元的,可以精读、略读,也可以浏览、泛读……从阅读的对象看,当前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已开始从单篇课文的阅读走向整本书的阅读。如果说单篇课文的阅读属于微观层次的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属于宏观层次的阅读,那么中观层次的阅读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群文阅读就是中观层次的一种阅读,它填补了中小学阅读教学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通常人们认为,文章不是一篇一篇地读,而是一组一组地读,这就是群文阅读。此话说对了一半。其实,严格地说,群文的“文”并不限于文章,而指的是文本。大家熟知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中的阅读测试,主要是通过文本阅读来测评学生的认知能力。为考查学生阅读素养在文本方面的要素构成,PISA在“形式”上就把文本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所谓多重文本是指多个来源文本的组合,而混合文本,是指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组合。因此,群文阅读的对象应该是多样化文本的组合,既包括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既可以是混合文本的阅读,也可以是多重文本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实际上也属于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一种革新。新课改大力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群文阅读正是新型学习方式的一种实践形式。一方面它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单个文本的阅读能力(这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另一方面它更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参与和介入。因此,群文阅读与传统的单个文本的阅读,两者的关系不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而是互补、发展的关系,它使阅读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与传统的单个文本的阅读相比,群文阅读使阅读对象从一个增加到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单角度到多角度,阅读方式从一篇一篇地读到一组一组地读,阅读顺序由单一的从头至尾的纵式阅读,发展为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网状阅读,读者的思维容量也随之大大扩展,从而促进思维品质得以大幅度提升。

举一个简单的案例。一次听课,教师让学生按照投影仪打出的画面编一个故事。结果,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故事的开头,全班学生几乎都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教师并未指导故事的开头应该怎么写,但学生为什么会众口一词呢?调查后得知,前面学过的几个故事都是从“很久很久以前”或“朝代”开始的。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的思路就很难拓展。如果我们的老师给学生阅读的故事有许多不同的开头方式,例如,

《咕咚》: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坐井观天》: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笋芽儿》: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草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画家和牧童》: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盘古开天地》:很久很久以前……

《扁鹊治病》: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

《纪昌学射》: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

《卖火柴的小女孩》: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平安夜。

《丑小鸭》:太阳暖烘烘的。

《活见鬼》: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这里,有的故事是以时间开头,有的故事是以角色开头,有的故事是以环境开头,也有故事是以声音(包括对话)开头,还有故事是从故事背景入手渐次展开……总之,故事的开头并无定式,前提是要阅读多个文本、多种文本。群文阅读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群文阅读本质上属于比较阅读。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加以比较、分析、归纳,辨别出被比较因素的共同点和相异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大量的阅读实践证明,善用比较的学生一般概念清晰,分析深入,判断正确,记忆深刻,联想丰富,思维活跃。有比较才有鉴别。例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少读者没有从整篇文章着眼,把“不求甚解”误读为陶氏读书有“浅尝辄止”的一面。其实,他并没有把“不求甚解”作为事情的结束,而是不先在字面上作过多的分析,只是把疑惑之处记在心上。一旦遇到其他的诗文,或生活中的某些感受,有了新的感悟,触类旁通,再把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我们只要联系陶渊明的《移居》来考察,就很清楚了。其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就明白无误地宣告,他决不是对书籍“浅尝辄止”的人。这里,阅读群文(《五柳先生传》和《移居》)较之只读单一的文本 《五柳先生传》不仅能使读者理解正确,而且收获一定会更多:陶氏读书不但自己能认真思考、寻求感悟,同时还要与友人互相研讨,共同切磋。再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以独立思考、求真求实而著称。他在《咬文嚼字》中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先生的这种真知灼见,与他平时注重博览群书密切相连。这博览群书同样属于群文阅读。

现在许多老师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群文阅读只是原有阅读技能的拓展,本质上还是一种训练。群文阅读当然有技能的训练,但并不限于技能训练,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维训练。假如我们教学某种新知识、新内容,而学生既不知道拿它去同哪些旧知识和已学内容相比较,又不能将它与哪些旧知识和已学内容区别开来,那么他们就不能对新知识、新内容形成一种思想,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和掌握这些新知识、新内容。因此,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群文阅读中的比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例如,比较与思维过程中的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同时,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把这个对象与和它差异很大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明确这个对象的本质特征。由于群文阅读将多个文本视作一个整体,因此其中的比较除了常见的纵向比较以外,更多的是进行文本之间语文因素的横向比较。如,字与字,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达手法之间等比较。又如,题材、主题、体裁相同或相近的文本的比较,或主题、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本之间的比较,等等。

每个学科都有训练思维的任务,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之所以更独特,是因为语文是思维的工具。任何一个正常人,他主要是依靠并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主要的、经常的应该是思维训练。因此,开展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数量求多,也不是单纯的形式求丰,或是泛泛的多读,而主要是思维训练,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思维的品质,促使他们越读头脑越灵活,越读智力越发达。

思想的交流不同于物物交换。物物交换,一个苹果只能交换一个梨子,而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例如,读陆游《咏梅》我们不难明白,作者以梅花自喻:上阕通过写梅花的遭遇,环境冷落凄凉,暗喻自己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阕是写梅花的品格、精神,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我们由此获得的认识,与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应该如出一辙:作品通过表现荷花清逸秀美、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特性,赞扬了君子的优美品德和清高性格。但是,如果我们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咏梅》组合在一起,作为“群文”比照阅读,认识就会发生很大的飞跃。因为作者明言“: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上阕“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通过描写,展示了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并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下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是揭示其精神品格,由外而内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动人景象。全诗以梅言志,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同样的道理,竺可桢的《中秋月》是从天文学角度写的,运用的是科学思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文学幻想,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如果进行这样的群文阅读,那就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思维训练。又如,杨万里有两首非常有名的咏荷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描写的角度看,前者着眼宏观,后者立足微观。宏观描写要求大视野、大手笔,浓墨重彩,要达到一种壮阔的美,浩瀚的美,撼人心魄的美;微观描写则要求很细腻,很准确,见微知著,要达到一种精巧的美,清丽的美,韵味无穷的美。进行这样的群文组合阅读,对拓展读者的读写思路无疑是有力的促进。再如,同样赞美莲,若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李渔的《芙蕖》加以组合,开展群文阅读,比较二者在立意和写法上的不同,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立意上,《爱莲说》是通过描写荷花的特性,赞扬了君子的优美品德和清高性格,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而《芙蕖》则是具体说明芙蕖的许多可人之处,强调它的种植之利,并抒发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写法上,《爱莲说》是以描写、抒情为主,兼有议论,同时运用衬托、比喻的方法,借物写人,意在言外,而《芙蕖》则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在修辞上运用拟人、对偶、排比、反问等手法。由此可见,同样都是写莲的文章,由于立意不同,构思就不同;由于认识不同,观点也就不同。这启示我们,平日作文要根据不同的立意要求构思内容不同的文章,只有头脑思路开阔,写作才能游刃有余。

群文阅读需要阅读策略的指导。通常,我们是用技能训练观来看待单个文本的阅读,因为它的理论假设是: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分解为译码和理解两大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以分解为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观点等更小的技能。从阅读是掌握一系列技能的观点来看,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套分层级顺序的分技能,从而形成阅读能力,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就能熟练地阅读文章。从这一观点来看,阅读只是读者被动接受文章里的信息,意思存在于文章本身,读者的目的是再造这些意思。而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不好是因为缺乏某种技能,教学目标就是要增强这些技能。这一理论显然不适用于群文阅读。由于群文阅读是一组文本的阅读,因此必须把多元文本视为一个整体,此时就需要新的阅读策略。策略教学观认为阅读能力是整体性的,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初学的还是熟练的,都运用其头脑具有的原有知识结合所读文本提供的线索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他们监控正在进行的理解,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策略。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调整策略。因此,阅读是积极的过程。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不能根据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和灵活运用策略,教学的目标是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怎样恰当地运用策略。毫无疑问,开展群文阅读,当务之急就是要发展阅读策略教学。

例如,确定重要内容(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策略是阅读策略中首选的一种策略,它可以促进有效的理解。熟练的读者往往可以根据阅读目的有区别地阅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意思。好的读者比差的读者能够更好地判断作者写作的关键部分,他们常用三种方法完成这一任务:1运用他们的丰富知识来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内容;2运用他们关于作者的看法、意图、目的等帮助确定重要内容;3运用他们关于文章结构的知识帮助确定和组织信息。文章结构知识在帮助读者确定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以及在组织和回忆信息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二是读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这和前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有区别(这里不作展开)。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指导学生去确定作者认为重要的部分,而忽略确定读者认为重要的部分。

比如,下列三篇文章反映的都是母子情(即两代人的情感是双向的,许多老师只讲母爱是不准确的),都刻画了母亲,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群文阅读的好材料。

《第一次抱母亲》写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秋天的怀念》写的是一个积劳成疾后去世的母亲,《母爱是一根穿针线》写的是一个健在的、生活中年老眼花的母亲,这是同中有异。但从文本结构看,却是异中有同,它们都由儿子情感的发展变化来贯穿:《第一次抱母亲》先由三个“没想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入手,经过“我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想到”(即“突发奇想”抱母亲)。《秋天的怀念》,作者的情感也是从“没想到”(“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逐层深入,表达了儿子无限的愧疚、追悔之情,到后来才“想到”;对母亲的话从“不懂”(“我活着有什么劲!”)到“懂”(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的过程。《母爱是一根穿针线》写母亲为儿子衬衣袖子上松动的纽扣钉线而穿不过针眼,仍不甘放弃。文章前面虽然未明写儿子“没想到”,但文末的“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了”一句,反衬他前面只关注自己写作而根本没想到过母亲。这是暗写儿子“没想到”。接着也写儿子的情感反应:“怔住了”———“眼睛热了”——“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反衬他以前不知道“该怎么做”)。总之,从“没想到”到“想到”,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怎么做”到知道“该怎么做”是这类文本结构的基本思路。而儿子对母亲情感的转变、发展过程,正是源于母亲心中只有儿女,而唯独没有自己的那种朴素、无私、执着、体贴入微的母爱。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常常脱离了文本去大讲母爱的伟大,甚至引用了国际上的名人关于母爱伟大的许多“高大尚”的名言,这是忽视读者需要重要信息的表现。对读者而言,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恰恰是母爱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中儿子的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又如,《秋天的怀念》刻画母亲的几处细节:当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砸、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面对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的自暴自弃的儿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当儿子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还有儿子答应赏菊后母亲喜出望外的神情,言语中不说关于“跑”和“踩”一类敏感的字眼儿,以及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再如,《母爱是一根穿针线》中,母亲“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可她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什么叫母爱?什么是母爱?母爱就是这日常的点点滴滴。这些就是学生解读文本所需要确定的重要内容,而非名人名言。

总之,群文阅读既然是阅读方式的一种革新,就需要我们以全新的姿态,发扬创新精神,勇敢地去迎接挑战。

阅读教育方式 篇2

非常感谢组委会将“为中国未来而读”2016阅读行动论坛放在**中学**校区举行,也非常荣幸能代表**中学在开幕式上致辞。由于机会难得而时间又有限,我就抛开欢迎大家的客套话以及宣传**中学的广告语,谈一个小小的观点: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作为自然界奇妙而独特的生命体,每一个人头脑中都萦绕一个问题:“人是怎样存在的?”哲学家们给出了很多答案,包括实践、思维、交往、学习等等,今天这个论坛的开展提醒我们,人的存在应该增加一个新的方式:阅读。

第一,阅读帮助人类突破自身局限

人类具有与众不同的超越性,总是试图超越自身局限,让身体进入未曾涉足的领域,让灵魂进入自由翱翔的空间。阅读具有极大广泛性和无限可能性,我们可以与未曾谋面的大家交流,我们可以思索未曾讨论的话题,我们可以体验深邃奥妙的思想。阅读,让我们的思考、想象、探险、追究等等,成为“无限运动”,极大的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和冒险欲望。

第二,阅读帮助人类传承自有文明

人类的延续,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生命遗传,还有文化学意义上的精神生命遗传。人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拼命地汲取人类自身积蓄和创造的文明成果,从而成全和彰显人的精神意义。缺乏了阅读,精神就会空虚和苍白,情感就会孤独和冷漠,生命就会萎缩和平庸。阅读既能帮助人类整体的生命承续,也能提升个体的生命内涵。

第三,阅读帮助人类实现自我建构

阅读不是读者触摸文字的简单活动,而是对话和诠释的活动。阅读时,读者与作者在对话,情感对话,思想对话,价值对话,读者在理解作者和作品的同时实现自我理解。阅读过程中,读者在与自我进行对话,他以作者的.经历、观点和思想等为坐标和触发点来不断地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理解自我,从而不断地解构和重构“理想的我”。

由是观之,我们可以接受并认同“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观点,这就提醒我们阅读是教育的必然使命和基本方式。教育作为成全和养育生命的事业,必然担负着“培养终身阅读者”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教育人,我们投身于阅读推广活动之中,致力于成为坚定的阅读推广人,这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和教师的应有之举。

“为中国未来而读”,我们一起行动!

谢谢大家!

★ 主席致辞

★ 《中国式管理》语录

★ 军训开幕致辞

★ 会议开幕致辞

★ 主席致辞开场白

★ 主席新年致辞精选

★ 中学军训开幕致辞

★ 文艺表演活动开幕致辞稿

★ 学校运动会开幕致辞

报告,新阅读方式 篇3

有關新技术革命,书籍、报刊和网络都会提供不少信息,然而,第4大信息源——报告(report),同样也值得我们关注。维基百科把报告定义为“有具体意图的信息工作”(any informational work made with the specific intention),而且,“运用这些信息能制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决定”(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reports can be used to make very important decisions that affect our lives daily.)。“能影响日常生活”,之所以这样高度评价报告,取决于报告本身的特性。

好报告的发布者来历都不小,通常为国际组织和政府、智库、极具影响力的媒体、专业咨询公司、学术非营利组织……报告涉及领域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力资源,乃至大学的某个专业等。报告前瞻性强,相对准确。每一份报告都是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相结合的产物,或展望全球趋势,或聚集某新兴领域,或长期跟踪某个问题,提供大量的前瞻性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100%正确,却100%有可能。

报告不像小说那样轻松,也不像理论书籍那样晦涩,它言简意赅,叙述平实,形成独特的语言体——报告体。报告应成为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新阅读方式。

丰富阅读方式,享受阅读之乐 篇4

一、充分诵读, 以境激趣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 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 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 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 教学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 所以, 读书之前, 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一个导入过程, 用简洁生动的导语, 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实物、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看菊花》这课时,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插图、录像资料、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下美的情境, 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一开始, 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初步感知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在具体学习朗读描写菊花颜色美、数量多、不怕冷的语句时, 再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读, 进入情境;接着又在自由试读、指名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总结出朗读的方法, 并再次美读课文;最后, 采取开火车读、轮读、小组朗读、师生合作读、比赛读等形式,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掀起朗读高潮。这时, 对学生语感培养也比较到位了。

二、媒体辅读, 以美激趣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 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 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 吸引学生注意, 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 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

在学习《大海睡了》这课时, 未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风平浪静的画面, 使学生进入意境中, 问学生:“读了这首小诗, 看了刚才的画面, 深夜里, 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答道:“我觉得深夜里, 大海很安静, 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 海浪声轻轻的, 听起来很温柔。”我就接着问学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在学生朗读后, 让其他学生评一评刚才的小朋友读得怎样。有的小朋友说:“他读的声音太响了, 大海睡觉了, 应读得轻一点, 温柔一点。”“那你能读一下吗?”通过学生的朗读、评析, 学生明白了大海已经睡了, 我们要轻轻地读, 千万别吵醒了大海, 进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句子的优美、形象, 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动作助读, 以乐激趣

如果说媒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那么动作助读则更能增强学生对这种美的感悟。因此, 在教学时笔者用了加上动作助读的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读好《东方明珠》中的“头顶蓝天, 脚踩大地, 像一个巨人”时我不但出示了文字, 还出示了图片, 让学生有感可依。同时, 还叫学生加上动作, 读“头顶蓝天”时, 把手向上举, 读“脚踩大地”时, 跺一下脚, 读“像一个巨人”时, 双手向前伸, 摇一摇身体, 并把这一段的两句话男女生分读, 男生读第一句, 女生读第二句, “刚”“柔”结合, 在动作及角色的配合下很好地读出了“东方明珠塔”的气势。又如在教《冰花》这课时, 冰花的形状“像宽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 像丰满的牡丹”, 学生总也搞不清, 有的颠来倒去的。在教“像宽大的树叶”时, 笔者让学生用双手在胸前画大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时, 双手合并向右侧轻轻一摆, “像丰满的牡丹”时, 叫学生用双手在胸前画个大圈再做花朵的样子。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兴趣盎然, 在朗读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 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再背诵, 问题也就不大了。

四、读背结合, 以本激趣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结合。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 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增长知识, 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例如, 在指导背诵《秋姑娘的信》这课时, 先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秋姑娘现在已经写了几封信了呀? (四封信) 分别是写给谁的?写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看着书自己读一读这四封信, 等一下老师请你们到上面来看着图介绍, 可以加上动作。学生先自由练习, 然后指名上台看图介绍, 在此基础上一起介绍。

本课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 没有提到背诵二字, 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却完成了背诵的任务。这样, 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 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 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了语言模式。

五、续编故事, 以思激趣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 给课文续编故事,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而且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延伸, 从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例如, 教《坐井观天》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 续编故事。想象青蛙会在什么情况下跳出井口?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还可能发生什么事?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故事续编一个完美的结局。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和精彩, 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

六、内外结合, 以阅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抓住课文, 实行精讲多读, 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 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 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的目标。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 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 笔者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 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 纷纷购买借阅。笔者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 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如此的课外阅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他们的知识, 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效果颇佳。

雅思阅读正确思考方式讲解 篇5

首先我将会对比一下雅思考官在设置选择题时和国内的考官设置选择题的思路上的差异性,在这里将会以大学英语四六级来进行对比。

在最新的四六级考试报告中,对于阅读部分考试的能力解读如下:

A. 理解明示的信息

01 理解主旨大意 02 理解细节信息 03 理解作者明确表达的观点,态度等

B. 理解隐含的信息

04 概括主旨大意 05 推断隐含的意义 06 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C. 运用语言特征理解文章

07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和短语的意义 08 理解句间关系(如因果,比较,条件等) 09 运用词汇及语法衔接手段理解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我们会发现在四六级考试大纲中,明确将“理解隐含的信息”作为阅读的考试能力,这一点是值得备考雅思的同学格外需要关注的,在雅思阅读考试中,考官对于这个很少做考察的。

做减法的阅读方式 篇6

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除了需要强迫自己,还有一个怎样选择书籍的问题,这个方法叫做:读己所喜,不求甚解。

你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这本书呢?做减法:一本书,看第一页,再看中间一页,再看最后一页。就看这三个地方,喜欢就读,不喜欢就放下,如此简单。当然,有可能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是没有关系,就像我读《金刚经》一样。当年我买了《金刚经》,屡次翻开,屡次放下,不是书不好,是我没达到那个阅读水平。十年后的一天,我发现自己忽然可以流畅地阅读《金刚经》了,且越读越喜欢。

阅读切忌人云亦云,切忌听信广告宣传,切忌看它是否流行。你必须喜欢,这才是最重要的。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喜欢不同的书籍,说不定你今天放下的书明天会喜欢上它,所以不必担心自己会错过好书。

读书哪怕只读一段、一部分,也要读懂它。作者把他的感悟传达给你了,你可以拿来运用到你的生活状态中、精神状态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减法之二:有几类书籍你可以避开。

第一类,心灵鸡汤类不要碰。心灵鸡汤类的书几乎都是泛励志和滥抒情,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要你努力、坚强,要你开口先说感恩我的爸爸妈妈,要你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些肉麻文字的杂乱综合,是书籍里的地沟油。

第二类,成功学、厚黑学类不碰。在我女儿的建议下,我会偶尔看看电视节目《非诚勿扰》,我看见不止一个男孩子说他喜欢看书,但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书籍,几乎都是这一类。想方设法如何成功、如何搞定你的老板,这也叫看书啊?这种书不要碰它,因为一个人根本不可能靠一本书机械地列举出几条公式,就可以成功,就可以搞定上司。职场多复杂啊,怎么可能有什么秘籍保你所向披靡?

第三类,虚无玄妙迷信类不碰。这些书都被编撰者简化了、演绎了、戏说了、迷信化了,失去了宗教的本真意义。宗教书要读就读经典和原版,不要读那些经过加工已不知所云的书。

第四类,是最值得警惕的一类,名人传记。我不是说这类书不要读,而是要慎读!大家想想,失败者是没有传记的,传记全是成功者的,是极少数天才的,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有幸拥有那种天分和机遇。许多人看了很多名人传记后,容易得病,这个病叫做“传记选择偏见”。这种偏见会固执地影响人的行為,让人自以为是天才,自以为是特殊的、是被上帝选中的。许多人会严重脱离现实而误入“现实扭曲场”,还认为自己是接受了励志,在做很正确的事情。某人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技工,结果非要去做乔布斯;本来是安分贤淑的一个女会计,结果非要到处赶场、花大钱包装自己,立志要凭借非常普通的歌喉去当歌星。最终会导致一场场人生悲剧,当事人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到头来枉费一条性命。

(摘自《润》)

历史:写作方式与阅读兴味 篇7

在实现这个写作目标的过程中,三位作者向读者分别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技艺,这也使得我们在阅读三书之后体验到了不同的兴味。

《日常生活》一书,生动地勾描了一二二七至一二七九年间南宋首都临安汩汩漾动着的“生活流”。譬如该书“城市”一章,著者始由蒙元北犯。宋人南迁的大背景起笔,继而写到由此造成的统治者偏安东南和大量人口拥聚杭城,接下去依次便是住房紧张→多层建筑的出现→房租交纳情况→火灾频繁→各项防火措施→为防火而对夜生活的管制……不难看出,著者在写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是社会生活固有的内在逻辑。也正因为这一点,著者才能够不着痕迹、“如其所是”地再现彼时彼地的生活场景。

与《日常生活》一书的“生活流”不同,《十五年》采取的是颇富文学色彩的“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即: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追述他们在一系列与他人、与社会制度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来凸现其迥异的性格特征。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重臣张居正、孤独的将军戚继光等人,他们在诸事件中为何会有如此的作为?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性格和作为又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什么后果?……黄仁宇先生正是沿着诸条事件自然发展的逻辑,向我们叙说了一桩桩失败的悲剧。古老帝国社会制度的顽症和前进过程中的困顿,也就从这些个人悲剧中折射出来了。

至于《社会生活》一书,虽然著者在《前言》。《后记》中多次提出要以“平实的心态”去关注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中“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并且不去设定这些人和事无法承担的所谓“历史规律”,但是传统史学的研究模式依然没能被摆脱掉,如第一章中《社团的活动》“集会”部分,著者首先一般性地提出何为集会、集会之形式及变化等,接着就以举例的方式介绍了几社、国门广业社、复社、十郡人社等的几次重大集会,而于文末又以“由……看出”、“从……可知”、“从……可见”的句式得出一个准结论性的东西。也许著者以如此的方式行文只是不自觉的,但无论如何都反映出这里所遵循的仍然是传统史学的理论研究逻辑,其结果是不能使社会生活真正“活”起来。

以“平实的心态”去关注“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这种史学研究旨趣也许算不上什么新玩艺儿,但如果真把它付诸于史学著作的具体写作中去,我们恐怕就不一定能做到得心应手了。看来仅仅转变研究心态和关注焦点仍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我们在多多益善的实际操练中逐步摆脱传统的史学著作写作方式,真正做到按照生活本有的逻辑去再现生活、再现历史。

上一篇: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下一篇: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