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和意义(共12篇)
价值和意义 篇1
档案价值工作, 就是档案馆 (室) 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判定档案的价值, 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的一项工作。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如下:
一、什么是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鉴”字, 最早是铜镜子的意思, 后又引申为仔细查看、鉴别的意思。广义上的鉴定, 是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事物进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活动, 而在不同行业, 它又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应该区别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即“档案鉴定”与“档案价值鉴定”。档案鉴定一般是指区别于判定档案真伪和档案价值的鉴定, 通常所说的档案业务工作是指后者 (即档案价值鉴定) , 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因档案具有凭证作用与情报作用, 表现出对机关和社会的有用性和有用程度。档案鉴定是对价值的评价和预测。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从整个社会当前和长远利用档案的需要出发, 根据统一的鉴定原则和标准, 来判定档案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从而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 把需要长远保存的档案妥善保存起来, 选出不需要保存和已过保管期限的档案予以销毁。从这个意义上讲, 档案鉴定工作, 就是“去粗取精”, 决定档案存毁的工作。档案鉴定工作的主要目的, 在于正确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在档案鉴定工作中, 剔除并销毁不需保存的档案虽是工作内容之一, 但不是档案鉴定工作的主要目的。因此, 在进行鉴定工作的时候, 着眼点应首先放在哪些档案应当妥善保存下来, 其次才是确定哪些档案失去保存价值需要销毁。只有分清主次, 才能做好鉴定工作。
档案是党和国家活动的原始记录, 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是从整体上说的。具体到每一份文件、每个案卷, 是否都是重要的, 是否具有凭证和参考作用, 它们之间就会有区别了。有的档案价值可能大一些, 有的小一些, 甚至有一些档案可能没有什么价值, 有的过去有价值而现在已失去保存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还一视同仁, “玉石不分”地都保存下来, 不利于对档案的提供利用和科学管理。此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档案的数量与日俱增, 一个中等机关, 一年可以形成几百卷档案材料。一个大机关, 每年可以形成上千卷档案材料。日积月累下去, 如果全部都保存下来, 将会给安全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档案本身始终存在着精练下庞杂、有用与无用的矛盾, 促使档案由庞杂向精练转化, 以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制定档案鉴定的有关标准, 包括单位行规定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等。
2.具体判定档案材料的价值——有用性及有用程度, 确定其保管期限。
3.剔除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的档案, 按规定进行销毁或做相应的处理。
三、档案价值鉴定的意义
(一) 便于发挥档案的作用
我们保管档案, 进行各项业务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 把档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不鉴定, 把大量已失去保存价值和本来就没有什么保存价值的档案, 同有价值或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混杂在一起, 臃肿庞杂, 真正有价值的重要档案被大量无价值的档案所淹没。有时查找一份档案文件, 犹如“沙里淘金”, 给提供利用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反之, 我们通过鉴定工作, 去其糟粕, 留其精华, 剔除无价值的档案, 把有价值的档案管好, 利用时就可以按照利用者的需求及时查找出来, 发挥档案应有的作用。
(二) 便于档案的安全保管
如果不鉴定, 把大量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和有价值的档案一起保管, 不仅在人力、物力上造成浪费, 而且妨碍有价值档案的保管条件得到改善, 影响档案的安全保管。通过鉴定工作, 分清主次, 对价值大的档案, 给予良好的保管条件, 尽可能延长档案的寿命, 维护它的安全。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剔除销毁, 能腾出库房和装具来妥善保管有价值的档案。
(三) 便于应付突然事变
所谓“突然事变”, 主要是指战争、火灾、水灾、地震等天灾人祸。如果不搞好鉴定工作, 档案材料主次不清, 数量庞大, 遇到突然事变时由于心中无数, 就会束手无策, 不易及时抢救和转移档案材料。只有经过鉴定, 区分了档案材料的主次, 一遇突然事件, 才能及时、迅速地将重要档案抢救和转移。
(四) 档案价值鉴定是决定档案生死存亡的基本手段
档案价值鉴定不同于档案管理中的其他业务环节, 其他业务环节往往只是档案的移位或保管体系的变化, 而鉴定却是决定档案的命运, 涉及“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档案多为孤本, 有的十分珍贵, 如果错误销毁了有价值的档案, 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担当的特殊使命, 使其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其他各环节的开展, 而且这项工作又存在于立卷、收集、整理、保管等环节之中, 所以它也是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
摘要: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是判定档案价值、决定档案存毁 (生死存亡) 的工作。它是档案工作的业务内容之一, 是档案馆 (室) 的一项专门业务, 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档案价值鉴定,内容,意义
价值和意义 篇2
每周一下是我园的劳动日,我园会在每周一的下午进行全园大扫除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打扫活动室,清洗玩具等等,因为我深知劳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是现如今的“4+1”、“6+1”的家庭模式,全家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动。把孩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剥夺的一干二净,家长们对子女过度保护。家中一切家务全部由家长包下了,许多孩子与家务根本沾不上边。这样长期的包办娇惯,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生根后,要想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孩子终究会有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给予过多的照顾,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这对于他们将来独立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是十分不利的。
3~6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
让孩子参与劳动决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干这干那,而是在于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及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让孩子们劳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劳动培养了幼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经常地参加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今后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
劳动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了40年,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双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1/10。而从小不干活的人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对繁琐事情常常表现急噪,对事物的忍耐性也不如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怪不得我忍耐性这么好,原来是从小干活的原因啊哈哈)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不仅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要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劳动。扫地、洗衣服、刷碗、做饭,都是他们想尝试的。如果家长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他会顶顶真真地去干。成功了,他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点真是如此,还是在小班的时候,我记得我叫睿翔小帅哥帮我搬东西,这个小家伙自豪的很,还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可能干了,我长大了,都能帮老师干活啦!”宝贝,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在快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荣誉,增强了独立性,持久性,坚韧的毅力也得到锻炼,使得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
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益智又增识。
年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捡菜、收拾玩具、折叠衣服锻炼了手指小肌肉,让运动更协调,更有力;洗手帕,洗袜子能增强手臂力量。在劳动中,幼儿会观察、会思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幼儿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不劳动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的,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
在园里,我们会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要求孩子们自己洗手,搬小椅子,自己端饭,自己送碗,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午睡„„不放过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在快乐劳动的同时,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加孩子的协调力,比如孩子刚开始端汤的时候会撒,慢慢的知道了要两个手端,要眼睛看着碗,慢慢走,掌握了平衡就不会撒了,这不正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么?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呢,只是我们大人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还美名其曰:“我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孩子啊”汗!值得每位家长反思啊!乔老师,您和田老师从一开始就坚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真是棒极了!呵呵我替可爱的孩子们谢谢您啦!
也请家长们配合好幼儿园,在家也这样要求孩子们!快快乐乐劳动,健健康康成长
我的事情我做主
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这时家长们就应趁热打铁,鼓励他发扬独立精神,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洗手、洗脸、叠衣服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一个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可鼓励他帮妈妈拿东西。稍大点时,可让他在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学龄前儿童有许多玩具用品,家长不必代他收拾,而是指导他们学会分类、整理;早上急着上班时,家长们也别错过让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您可以留一只鞋让他穿,留一个钮扣让他扣。第二天,可留两只鞋,留两颗扣子,三颗、四颗„„训练多次后,幼儿自然会熟练地系鞋带,扣钮扣。这些细小的活动能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应做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全家总动员
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交谈、接触,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协调了家庭人际关系,共享天伦之乐,使幼儿感受到温馨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同样地,幼儿并不把劳动看成是“苦差事”,而把它当成了游戏。一块肥皂能变出那么多泡泡!烧开的水会像鱼儿那样吹泡泡!这在幼儿眼里是极其新鲜和有趣的事。父母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何不把此也当成一种“家务游戏”?在妈妈叠衣服时,请孩子给袜子找一个长得一样的好朋友;吃完饭,请孩子为碗筷洗个澡;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或是编一些《刷牙歌》、《洗碗歌》、《起床、穿衣、叠被》等儿歌。孩子在这种游戏般的快乐气氛中能更好地模仿父母的动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秀出来
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宝贝一样珍惜,自己梳的头发,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扫的地,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充满成就感。他们也极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人的肯定,对其劳动成果的珍惜,将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的欲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干好,而确实是不能干好。家长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劳动成果,任意地毁坏幼儿的劳动成果,这样只会损坏他的自尊和信心,对劳动产生冷漠态度。只要幼儿付出了劳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该给予肯定,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家长对幼儿劳动成果的珍视,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感染作用。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未来的“大人才”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兴趣之中。
“劳动惩罚”、“按劳付酬”需谨慎
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
对不愿劳动的幼儿,家长们往往用钱来“贿赂”幼儿,让幼儿被动地为了金钱而劳动,不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而干,失去了劳动的真正意义。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强化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义。对孩子劳动的最好奖赏莫过于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是一句“你真能干!”帮助孩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之情,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会自己做事并做得很好,是快乐的,是很值得自豪的!
因此,以上两种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前者用“惩罚”去造成孩子的痛苦,后者用“利诱”去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两者都是被动劳动。家长们必须正视孩子进行劳动的目的,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出发,培养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及独立自主、自信等健全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体验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放下你们的“提心吊胆”,大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劳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明星幼儿园
“走转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篇3
关键词:求真务实 常走常新 新闻创新 有效传播 全媒体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一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召开了“走转改”活动研讨会,思考“走转改”的价值和意义,交流收获与感动,梳理好的思路、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倾听专家、领导的期望与建议,对准确把握“走转改”活动方向,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活动常态化,迎接学习贯彻十八大以及未来改革发展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走转改”的核心是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作为国家电台,一年来,中央电台将“走转改”活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新时期广泛深入联系群众的全员重大实践活动进行部署落实,树立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标准,以把握正确导向、提升队伍能力素质为着眼点,以专栏为抓手,以活动为平台,促进走基层栏目常态化、走基层活动制度化,促进转作风,改文风。
一、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实践
1.整体规划,确立目标重点,系统实施
2011年8月9日,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中央电台积极响应,迅速制订了总体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提出“走转改”五个阶段重点目标:一是能诞生一批“眼睛向下”群众喜闻乐听的优秀栏目;二是能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走基层品牌调研采访活动;三是能采写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新闻作品;四是能涌现出一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新闻带头人及优秀记者;五是能联系一批热爱广播的群众听评员。
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提出探索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的领域与方向:将“走转改”和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相结合,将培训教育与采访报道相结合,将全台重点工程与频率特色项目相结合,将领导干部示范与采编播人员创优相结合,进行系统设计,扎实推进,使全台“走转改”体现在日常宣传心系群众,重大宣传做出影响,固定栏目、系列活动办成品牌。根据全台总体部署,各频率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细化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员工不仅要做到人到基层,更要心入一线。
2.突出特色,以专栏为抓手,以活动为平台
全台各频率、各中心均开办了面向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专栏、专题,给来自基层的新闻及调研采访活动搭平台,建出口;同时加强活动的“系统化、系列化”策划,不断推出“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特色报道。中国之声、经济之声推出的《基层中国》《难忘的中国之声——中国人》《难忘的中国之声——2012百姓故事》《基层观察》《满意不满意》《如此行规》等专栏已成为媒体走基层、听民意、说民生的平台,并向品牌栏目发展,其基层联系点已拓展至全国各地及社会各领域。继去年与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成功组织了《情牵大乌蒙》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后,今年结合重大主题,围绕社会发展与民生热点,精心策划推出了《新春走基层》《温暖回家路》《我说我的幸福》《倾听贵州》《倾听安徽》《倾听海西》《倾听新疆》《中国湿地报告》《百家电台走基层》《国企一线报告》《激荡高原,贵州新转折》《走转改浙江行》《可可西里日记》《满意不满意》《温州金融改革调查》《送音乐到基层》《这里是我家》《大陆有我家》《我的原乡生活》《穿越世纪的“生命线”》《民族记忆》《走基层看西藏》等一系列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这些活动内涵丰富,选题多元,关注民生,紧跟时代,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大,上下反响良好,较好地实现了中央电台各频率、各媒体以品牌活动、特色活动来提升新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及队伍能力素养的目标。
3.求真务实,从领导做起,发挥示范作用
去年9月,中央电台专门制订了台领导走基层活动方案,规定台领导按照各自分工,以频率单位为主体组成若干走基层小分队,自主确定对象地区,自主策划报道选题,推出深度报道;要求每个台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注重价值引领,带头采写报告,履行把关责任。今年又进一步完善了各级领导下基层制度,坚持领导带头,典型带动,全面覆盖,全员参与。每个部门都要建立联系点和走基层制度,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调研或采访报道活动,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截止到目前,中央电台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200多个基层联系点,有1000多人次深入各地调研学习采访报道,每个台领导平均每个季度至少有一次下基层调研或者带队采访报道。
4.着眼长效,探索机制建设,推动“走转改”常走常新
“走转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如何使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组织管理、教育培训、考核激励、动力保障等机制建设是关键。各频率、各部门结合业务建设,在“走转改”中不断探索,创造条件,在培训、考核、评价、评优等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在此基础上,今年中央电台将探索建立全台重大宣传、主题宣传策划机制、多媒体联动机制及节目考评奖励机制,不断推动“走转改”贯穿在整个业务实践中,成为价值理念和工作机制,常走常新。
二、“走转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回顾近一年的“走转改”实践,我们看到,这项活动已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从新闻界进入整个社会管理系统中,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使我们的价值理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节目形态、队伍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显著进步。
1.“走转改”让我们准确把握大局方向,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地回应时代关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虽然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复杂利益格局形成,社会意识日趋多元,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国内外舆论互联、互通、互动日益明显,舆论引导与新闻传播的困难很大,任务也更加艰巨。实践表明,“走转改”决不是政治性、应景式的活动举措,而是媒体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时代路径。“走转改”使新闻媒体更加深刻地把握时代,认识国情,并通过大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报道,让世人从更加多维的角度认识、理解当今真实的中国,使我们切实从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从新闻的本源、记者的本质、职业的使命等内在价值认同的高度自觉地践行媒体责任。
2.“走转改”使我们很好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传播理念,促进了新闻创新和有效传播
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如何全面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全局及多领域、多侧面、多层次及不同的利益诉求及观点,如何直面问题,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构建社会共识,既是我们的使命,又是一大难题。“走转改”让我们回到实践中,扎根在群众的土壤里,关注民生,报道普通群众,从而发现了更多的鲜活线索,发掘了民生现象的背后,探寻了问题的解决之策。中央电台各频率反映民生民情民意的声音多了,有深度、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如,34集民生成就系列报道《我说我的幸福》,以百姓最具个性的语言和最真切朴素的体会,描绘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获得广泛好评,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作出批示充分肯定。
3.“走转改”提升了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
“走转改”既出鲜活报道,又出优秀人才,给我们带来了“四多”:一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情的了解多了;二是研究、回应发展问题、农村问题、基层问题的报道多了;三是采编播人员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深了,自觉走基层、联系群众的多了;四是台网一体、内合外联、上下互动的工作多了,有效地推动了中央电台媒体转型。尤其是通过系列化、规模化的调研采访活动,一批年轻人得到成长,积累了报道经验、提升了职业精神,改善了群众工作基本功的不足。“走转改”成为中央电台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有效路径。
4.“走转改”活动带来了全媒体发展新阶段的新探索、新思考
今天的中国,在舆论格局多元化的道路上必然会快速前进,主流媒体遭遇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我们自身还有许多不适应与不足。下一步,如何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以“走转改”的方式,做好十八大宣传及改革发展创新工作,都需要我们拿出新思路、新举措。期望这次“走转改”研讨会能推动中央电台各部门开展总结交流,通过内外、上下的多层面研讨,把更多的个人收获转化为全台的共同智慧、共同经验,进而形成我们共同的职业精神、价值追求,为迎接、学习、贯彻十八大,建设一流的全媒体集团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此文系王求在中央电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价值和意义 篇4
目前, 高中体育教学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 这与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出发点偏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作者尝试从弘扬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上去探讨如何改革高中体育教学, 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意义, 提高体育教学的出发点, 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
1 认识误区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讲:“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 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 是以体育为主, 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不去讲前几年高中阶段“重智轻体”的误区, 单就体育而讲体育,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仍存在重体育轻健康的误区, 往往忽视了健康教育对于体育教学的互补或促进功能。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重内容轻功能、重技能教学轻体能教学, 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实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没有养成, 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提高。更为大家忽视的一个误区, 笔者以为, 体育教师往往忽视和轻视体育教学在弘扬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作用和功能, 也轻视强调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能起的促进作用。
2 理论内涵
胸怀的宽度决定成功的大小, 视野的广度决定思想的深浅, 境界的高度决定工作的成败。体育教学如果站得高一点, 也必然会看得远一点。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的不可再来说明了生命的宝贵性。相对于生命, 其他一切包括高考等等也都是“浮云”。赫伯特说:“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 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生命的意义如此深奥, 更早地了解生命, 就是延长生命。体育教学如果能在弘扬生命意义上发挥作用无疑是对个体生命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的基础是健康, 没有健康, 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只要生命存在, 追求健康都应该是第一位的。《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帮助学生追求健康, 体育教师责无旁贷。
体育教学与生命、与健康的关系比其他任何文化学科的教学都要来得更密切更直接, 所以体育老师一定要珍惜学科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中大力弘扬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高中生相对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 更能理解和接受并为之努力奋斗。当体育教学能站在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来渗透教学, 无疑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起到质的推动作用。
3 迁移渗透
在高中, 7+1>8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天如果保证一小时的锻炼, 绝对比8小时都呆在教室中苦学效果要好。但为什么大家不主动自觉地享受这一个小时?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 一切与学习无关的, 从学校、家长到学生本人, 一般都不重视。如果看不到体育教学对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必然不予重视。但思想上能认识到也只是第一步, 行动落实才最重要。对于高中生, 要想让体育运动成为乐趣、成为习惯, 体育教学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不仅要让体育教学与文化学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明朗清晰, 还要让这清晰的联系更加简单化、可操作化。
一是改善运动场地器械。以前我校跑道是那种煤渣铺成的, 鞋子会沾得黑黑的, 而且还会影响教室卫生。但自从学校新修了400塑胶跑道后, 既干净又弹性, 运动场上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学校篮球场只有4片, 有的球场地面已经破了, 踩到石子搞不好会崴脚, 坚持打球的基本上是那些铁杆爱好者。现在新建了标准篮球场10片, 打球的人也多了, 球场反倒不够用了。以前学校只一间乒乓球室, 教师一运动就没学生的份, 但自从学校修建了12个水泥乒乓球台, 每次体育活动课, 都能看到球台前围满了学生。运动场地的改变体现了重视运动的理念改变, 这种实际的条件改善比说一千遍“重视体育追求健康”要强一万倍。
二是制定简单可行的健身计划。一个身体健康的学生, 必须要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健身计划。我们常常在体育课上责怪学生, 力量太差、协调性太差、爆发力不强, 但其实错怪学生了。现在的体育教学, 在学生体质上打基础的不多。在教学体育技能的同时, 还要多花点功夫增加体能。例如在蓝球模块中要教学生学会运球、传球、投篮、突破技术及其组合动作, 但真正打起比赛来, 有多少学生动作运用很好并能打满全场?再如障碍跑中要学习跨越技术要领, 但真正到运动会上, 不管男生女生, 能完成标准跨栏的有多少?大部分都是犯规动作, 为什么?体能跟不上啊。所以有时还是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一些可行的健身计划, 例如完成多少俯卧撑、仰卧起坐, 每天跑上800米, 举哑铃多少个, 跳绳多少个、完成拉力器多少下等等。这些健身项目简单可行, 很容易操作, 器材简单甚至不需要器材。只要坚持, 学生的力量、耐力等体能指标都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 这种锻炼习惯一旦在学校养成, 一生都会坚持的。
三是培养一两个运动兴趣。有人认为, 我家小孩营养很好, 不怎么生病。其实营养好不等体质好, 不生病也只是健康的最低标准。要想在三年高中生涯健康度过也并不难, 但如果能在高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对于人的一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在高中阶段培养一两个运动兴趣, 终身体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我常想, 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或篮球比赛, 场上队员奋力拼搏, 场下数以万计的观众呐喊助威、激情澎湃, 大家为什么都不会感到累?相反会感到一种参与运动的满足和身心的放松。喜欢踢球、打球的学生往往体质好, 参加学校运动会也都是这些学生, 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开朗阳光, 在品格上坚毅刚强,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自信大方。为什么?这就是体育带来的价值意义。所以体育教师要发现并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组织一些球类兴趣小组、中长跑兴趣小组等等, 当好学生的“教练”, 并通过这些运动“达人”带动其他同学。这样, 学生高中毕业后, 这种兴趣爱好自然形成并陪伴他一生, 因为体育运动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 “终身体育”将落到实处。
四是课堂教学目标要增加价值感。当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很容易, 但当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必然会对自身素质提出“特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将普通的体育教学赋予一定的价值意义,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例如, 在篮球模块教学中, 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队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障碍跑教学中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田径模块教学中磨练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与同伴形成良好相处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的体育教学, 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宝贵的价值意义。
五是教学方式要因人而异、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遵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虽然我是体育老师, 但许多同学毕业多年, 回来后总能记得来看我, 遇到我能轻易地叫出我的名字。有时问他们某个任课老师的名字, 反而还记不住。原因肯定不是我教了他们多少文化知识, 更多的是在体育课上, 我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来教学, 跟他们真心交朋友。有时是和他们一起打球, 有时只是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或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了他, 或他受伤了我背他去医院, 或是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我帮助和解了。学生体育基础和性格特点不同, 教师要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目标, 力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 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其实只要心里装着学生, 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着想, 教学上的迁移渗透会在自然间、每一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 篇5
安全生产是个人、家庭、企业及国家的基本需要,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既然如此重视健康,那么如何保障自己在劳动中的安全,就应该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安全为了自己。重视安全生产首先要对自己有利,善待生命,才能为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
安全为了家庭。重视安全生产不仅对企业的繁荣和稳定创造了积极的因素,从而使企业减少巨大的经济损失,保障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
安全为了国家。重视安全生产在保障劳动者安全地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切实保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为突出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
做好安全生产的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只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安全,脱离了安全的生产是盲目的。是可拍的,更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做好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无布线的尤为重要。
干宝《搜神记》的价值和意义 篇6
据《晋书·干宝传》记载,干宝撰写《搜神记》的缘由颇有些传奇色彩:因为尝感于其父婢死而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乃撰此书。客观地看,干宝撰写《搜神记》,其实是和他的经历学识见闻有关。干宝是个兴趣广泛之人,不仅读书甚多,而且阅历也很丰富,博闻强记,对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古今中外的许多轶闻趣事都颇加留意,并能给予思考,又特别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
干宝撰写的《搜神记》,记述了从上古到汉晋时期的大量传说,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很多故事,应是干宝长期搜集而来,涉及的范围很广,包罗的面也甚宽;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其注视的视野之中。由于此书传说色彩较浓,所以史书说《搜神记》有“博采异同,遂混虚实”的特点。其实这正是干宝撰写此书的成功之处,正如他在《搜神记序》中所说“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哉”。所以他并不简单地抄录传说,而是在搜集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融为一体,使这些传说故事更为典型和耐读,终提升到文学作品的高度。
汉代上承先秦,下启晋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异常活跃,是个绚丽多彩的时代。汉代在主流学术方面崇尚儒学,文学方面则流行汉赋。魏晋六朝时期承继了汉代的很多传统,在主流学术和文学方面也依然保持着汉代的流风遗韵。魏晋六朝时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时尚,如文人与名士们的谈玄隐逸之风,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同时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学者和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芸芸众生的兴趣变得更加广泛,文笔与体载也更加活跃,笔记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干宝便是这种新的文学形式的主要发轫者之一。
干宝因任过官职,并当过史官,称为“良史”,用历史的眼光看应属于那个时代的主流学者;再说撰著《晋纪》和注《周易》《周官》等书,在学问上也有相当的成就。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些成就,并不因为走正统治学之路而压抑了自己广泛的兴趣和才情;在文学上也不愿追随诗赋的潮流,而是另辟蹊径,创作了别开生面的《搜神记》。由此可见,《搜神记》的诞生与时代背景是大有关系的,同时也与干宝思维的活跃和独特的性情以及广泛的兴趣有关。干宝在《进搜神记表》中说:“臣前聊欲撰记古今怪异非常之事,会聚散逸,使同一贯,博访知之者,片纸残行,事事各异”。干宝在序言中又自叙,他撰著的此书既有“承于前载者”,更有“采访近世之事”,“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虽然他说这部著述目的是“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其实书中并不局限于“神道”之说,很多篇章都突破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藩篱,体现了追述历史和关注社会的取材与寓意。无论是从笔记的角度或是从志怪小说的角度来看,《搜神记》都显示出很高的价值。
一、《搜神记》的史料价值
《搜神记》中有些故事曾是当时广为流传的,如孝子董永的故事,在汉代画像中就有描绘,在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很多地方考古发现的汉代墓葬中都出土有此类画像。而董永故事的文本记载,则主要见于《搜神记》。它经过干宝的整理记载,为研究汉画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是汉代画像中描绘较多的题材,《搜神记》对此也有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这亦为汉画研究提供了依据和便利。
又譬如张仪修筑成都城的传说,《搜神记》卷十三中记述“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关于秦朝统一巴蜀后张仪在成都筑“龟城”的说法,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条重要史料。汉代扬雄《蜀王本纪》曾记述“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成都在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今于长安同制”。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扬雄和常璩的著述中都没有提到“龟城”;但“龟城”这个说法并非无中生有,很可能是当时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干宝将其写进了《搜神记》,从而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依据。大龟为建城帮忙虽然是民间传说,却与秦汉时期成都古城的地形与方位格局吻合,因而“龟城”便成了成都一个悠久的别号。赵扦《成都古今集记》说“初仪筑城,虽因神龟,然亦顺江山之形。以城势稍偏,故作楼以定南北”。任乃强先生也认为“故知大城为张仪所筑,即所谓龟城也”,“城盖微狭长,六门如龟之有首、尾、四脚,故有‘龟城’之称”。《搜神记》中“龟城”之说对后世很多文献记载都产生了影响,如《寰宇记》引《周地图记》云“仪筑城,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周行旋步,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明代曹学俭《蜀中名胜记》中也转引了此说。可知这条史料已得到了历代学者们的认同。
又譬如《搜神记》卷二有“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士聚观”的记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史料。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域外特产和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不断传人,其中也包括了外来的杂技艺术和幻术表演。各地出土的漢代画像中便刻画有此类精彩表演画面。《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朝派遣使者到安息,受到安息王的热烈欢迎,汉使回国时安息王又“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眩人献于汉”。眩人就是幻术表演。《汉书·张骞传》对此也有同样的记载:“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孷轩眩人献于汉,天子大悦”。据颜师古解释“眩读与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本从西域来”。《后汉书》卷八十六也记述“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大秦就是罗马,掸国大概在缅甸东北部一带。鱼豢《魏略·西戎传》也记述,大秦“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常”。这些史籍中记载的外来
幻术表演艺人,都是通过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而《搜神记》记载的天竺胡人,则可能是通过海路来华的。应该说,《后汉书》等记载了从西域来到中原地区的外来幻术表演;而《搜神记》则记述了在江南地区表演外来幻术的天竺胡人,这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来说,无疑增添了一条十分重要的资料。
又如《搜神记》中关于彭祖的记载,可与《史记》、《大戴礼记》等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关于左慈、孙策、华佗等人物故事,可与《后漢书》、《三国志》等史籍中的传记互相参照,类似的例子很多。书中记述的故事虽然大都有着比较浓郁的神怪色彩,却透露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可见《搜神记》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它对于研究历史、人文、民俗、神话传说等诸方面的学者来说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搜神记》的文学价值
《搜神记》在篇章结构方面或长或短,形式多样,清新活泼,开启了一种新的写作风尚;尤其是文笔方面也非常优美,其叙述方式清新幽雅,将传说、故事、人物、悬念、风土人情巧妙地糅为一体,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中国的神话传说记载颇早,战国时期已有《山海经》等问世。而志怪之作,秦汉时期也开始出现,特别是汉代仙话盛行,为方士们的虚构和文人们的创作营构了一种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等史籍中虽然记载了秦汉时期帝王与方士们的求仙活动,史料中也提到了汉代方士们的仙话虚构,但就汉代文人小说而言,据研究者的考证,应大都为伪托。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中就说“现存汉人小说皆伪托”,“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譬如据称为汉代东方朔撰著的《神异经》、《十洲记》等,鲁迅先生认为都是后人的附会,大约是晋与六朝间文人的伪作。又譬如据称为汉代班固之作《汉武故事》与葛洪所作《西京杂记》,鲁迅先生考证认为也都“疑亦假托”。而干宝撰写《搜神记》用的是真实署名,完全不屑于那种伪托之作,是一部实实在在的晋代作品。作为晋代一部真实可信的作品,无论是对了解当时的文学状况,还是对研究中国早期小说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而这也是《搜神记》的宝贵之处。
如果讲干宝《搜神记》开了志怪小说创作的先河,应该是不过分的。从这一点来看,干宝《搜神记》在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六朝以来的《搜神后记》、《神异记》、《拾遗记》等,显然都是步后尘之作。唐宋时期的志怪及传奇,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也都继承和发扬了干宝《搜神记》的写作技巧和文采韵味。
论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篇7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法宝
当我们心存疑惑地打开世界经济发展史,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要把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当成一个国家首件大事来抓。世界上最早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闻名于世, 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实现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人非常重视手艺, 认为“手艺人”也有光明的前途。德语中有句古语是:“手艺能从土壤中获得黄金。”因而人们重视职业教育有着悠久历史渊源。人的观念决定着未来, 德国政府一贯坚持生产者兴国的战略方针,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德国1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职业教育的占总人数的57.8%, 大学以上学历的占13%。德国高质量地普及职业教育, 不仅为企业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实用性科技人才, 而且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 经济实力占居欧洲首位。瑞士被全球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其国际竞争力和人均总产值居世界前列, 这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小国家, 生活在阿尔卑斯山的大峡谷里, 稳重而又保守的表面背后, 拥有着许多世界顶级的企业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成功聚集了世界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各行各业的巨头都挤在这个资本密度最高的国家。瑞士国土面积仅有4万平方公里左右, 在这个730万人口的国家, 放眼望去几乎没有多少自然资源, 是靠什么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呢?他们能够拥有众多独一无二的品牌因素是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在于瑞士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 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在很早的时候就能预见到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 要发展经济改变民族惨败命运,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和有力地实施科学建国方针, 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瑞士的职业教育不仅量大而且质量高, 在2006年评选出全球最优秀的100所大学中, 瑞士共有5所大学榜上有名, 其中2所大学都是瑞士职业教育的典范, 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的比例为70%, 从20岁青年持有证书的百分比统计看, 2000至2005年持职业教育证书占68%, 在这个世界最富有的国家里, 纯粹完成学术教育并且指向大学的高中学生仅为同龄人的19%, 这些数字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答, 瑞士的经济奇迹不是依仗的高等教育, 那么, 高度普及职业教育就应该是其成功法宝, 不仅为其提升本国综合竞争和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也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投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韩国也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贫乏的国家, 面积约为9.9万平方公里, 人口多达4300万。朝鲜战争曾使韩国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韩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成功实现工业化, 一改过去贫困不堪、前途暗淡的形象而屹立于世, 成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行列。其主要途径除了适时调整积极发展战略, 引进先进技术外, 更重要的是韩国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 通过职业技能培养出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家评价韩国经济快速崛起的经验是: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目前, 职业教育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主体。在欧盟15个国家中, 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 发达国家达到70%。近来, 英国也总结历史教训, 重新确认从14岁开始职业选择的可行性, 努力扩展和加强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这些国家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依靠职业教育获得成功, 从而有力地印证了全球市场选择的结果。瑞士联邦全国教育局长联系会议秘书长莫里茨·阿尔奈特曾经无限慷慨地说过:“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尖子, 还要培养职业尖子, 即各行各业的尖子, 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严谨、完整、高标准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 要取得经济和社会的成功是不可能的”。美国的经济学家沃根认为:“教育训练是走向经济成功的唯一道路, 职业教育应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开发项目之一。因为一个不能开发其人民的知识技能的国家, 是一个没有任何前途的国家,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这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创造经济奇迹不变的法则。
二、职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素质教育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 中小学应从应试教育转向全国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1996年“九五”计划中再次明确指出, 要改革人才教育模式,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2008年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努力实现把健康和能力还给学生, 这一系列措施都说明素质教育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但在现实实施过程中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其根本原因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没有社会的参与学校不可能顺利实施。
职业教育已融入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目标是就业,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 给学生以谋生手段和出路。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经济的教育, 是沟通教育与就业的桥梁。其办学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其特点灵活而开放, 重视多元合作、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快, 专业设置、课程取舍都建立在大量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 使教学规划既符合当前市场需要, 也要符合教育规律, 还要具有前瞻性。教学方法注重个人基础和特点, 因人施教, 重点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养, 以达到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跟市场的需求及学生自身的特点, 不断更新,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层次, 迅速提高教学艺术与教育品味, 使教学过程都在减少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落差, 使学校教育融入社会, 教学切入经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提升的阶段, 国家政策在立法、经费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继续加大倾斜, 使管理、设施、规模都上一个新台阶, 各种新开发的专业、骨干专业、精品专业初步形成特色专业竞芳菲的盛况,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爱好, 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发展发展方向和空间, 为学生的成长、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育是一门科学与艺术, 无处不体现对生命的珍爱与尊重。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 包括人的心灵、智力、思绪和情感。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科举考试”之后, 形成浓厚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思维定式, 这种沉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隐形文化传统, 深刻地影响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选择。当人们心怀成为“名门”“望族”的希望和梦想之后, 对分数、名校的崇拜已经达到“高处不胜寒”的境界。应试教育下孩子虽在“四面楚歌”的局面和氛围中努力学习, 却远离了本属于他们特有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导致身心素质发展不堪一击。在洞悉应试教育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 那么改善学生的发展现状已刻不容缓。人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积累及漫长的等待,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道出育人缓慢的过程, 社会的和谐发展及五彩缤纷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格局, 个性发展使生命充满生机与魅力, 那么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学生从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局面中解救出来。从自身特点出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假如我们改变教育思绪的色彩和亮度, 就会拥有良好的心理、端正的心态、和谐的心境。职业教育就能给予家长和学生一份面对未来的镇定与从容, 从而逐渐淡化应试教育, 使教育植根于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 回归到教育规律的路径上。
三、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1996年5月15日《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时代, 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伟大时代, 更是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 将抓职教视为抓经济、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时代, 还是一个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阶段。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急待发展的大国。温家宝同志曾经深沉地概括了中国国情:“一个很小的问题, 乘以13亿, 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 除以13亿, 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强调在自然资源即将殆尽, 社会日趋动荡的全球背景中, 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振兴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选择,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备受各国普遍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过度增长, 严重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和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就业需求, 从而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打造出企业的主力军, 使产品的技术和科技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减小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 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达到有效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目的。
现在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优先位置, 党和政府颇具有战略目光, 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推动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和解决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温家宝同志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温家宝同志的讲话中无不流露出他大力提倡职业教育,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拳拳之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动。其着眼点是为了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的繁衍生息, 使教育体制健全而充满活力, 以缓解当前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由此可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无法改变教育, 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如果大家对教育的看法都改变了, 那么, 教育的改变也就不远了。一个伟大的理念永远是一个时代的总结与另一个时代的预言;无数个伟大的理念犹如璀璨的繁星, 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宇宙。迎着新时代的霞光, 人人都在激动地眺望职业教育光明的未来, 当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我们内心溢满激情, 当教育改革的春风撩起经济的复苏, 掀开人们传统思想的蒙尘, 历史将会沿着理性的车辙以沉稳的步履从容向前, 因为引导它的是人类用生命和智慧凝聚而成的理念之光。我们相信理念的力量, 正是在这些伟大的理念的照耀下, 人类才得以穿越种种误区走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J].求实, 2006, (2) .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11-07.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赵宪宇.教育的忏悔[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价值和意义 篇8
提到“哥特”一词, 我们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饰或者装饰画。而它最初其实只是人类学范畴中的一个称谓, 用来指代德国古民族的一支。美术史上的“哥特式艺术风格”指的是12至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 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 伴随着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哥特”一词又开始被认为是和黑暗、奇异、鬼魅相关联了。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 一场新兴的“哥特文化运动”逐渐在英国兴起并波及到世界范围, 这场运动囊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设计、服饰、影视等多方面的内容, 音乐在其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一、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诞生
当代哥特艺术设计是伴随着哥特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 同时也是新哥特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哥特风格的设计出现在一些哥特乐队发行的专辑的唱片封套或者宣传海报上。伴随着新哥特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壮大,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 这类风格的平面设计逐渐走向成熟, 在电影海报、电子游戏、书籍装帧等领域被广泛使用, 并开始与商业文化紧密相连。
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在诞生之初与哥特音乐一样,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哥特平面设计作品正是“包豪斯”在1979年推出的单曲碟《贝勒·卢格斯之死》的唱片封套。整张封套追求一种粗糙的黑白木刻版画效果, 其主体是古堡中一个张开翅膀的吸血鬼剪影, 专辑名称是用潦草的手写文字写成的。整体氛围是阴森、恐怖而又神秘的。虽然这件作品还明显带有脱胎于朋克文化的一些特征——粗糙的视觉效果、潦草的手写字体等, 但其采用的哥特小说中经典的吸血鬼形象、单纯的黑白视觉效果以及整体的黑暗、恐怖氛围使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新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这件作品开始, 新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正式诞生, 并成为一种拥有自身鲜明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平面设计。
二、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
恐惧、黑暗、死亡是哥特文化最初的基本元素。尽管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 哥特文化从主流文化转变成了边缘文化, 其自身的诸多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这些基本元素并没有改变和被替换, 只是渗透在了各个艺术门类的不同角落, 其涵义发生了引申。
对黑色的偏爱, 拥有着吸血鬼之类的异端形象符号以及黑暗、死亡、阴郁、神秘的内涵就是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特征。
(一) 黑暗的独特视觉表现.
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具有独特、鲜明的视觉表现力。其充满黑色情趣的外在艺术形式是其区别于其他平面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以音乐唱片封套设计为例, 哥特乐偏好黑暗、神秘的氛围, 在情感上又往往具有含蓄的宗教、复古的人文主义情怀。因此, 此类封套的设计较多呈现神秘、黑暗甚至是恐怖的视觉效果, 其表现手法往往是具象写实, 但并不是追求视觉效果的夸张、华丽和强烈, 而是在含蓄中体现出另类的风格, 一些作品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设计的用色和视觉形象方面:哥特乐风格最为常用的就是黑色和其他一些深色系颜色, 甚至很多设计只有黑白二色。在形象上常采用一些复古写实造型, 但这些造型又不同于传统的古典造型, 它们往往比较另类, 设计字体偏好使用哥特字体。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虽然吸收了很多古典元素, 甚至很多外在形式就是照搬一些古典艺术造型, 但其表达的主题与古典主义的崇高、优美、和谐大相径庭, 哥特艺术设计更多的是对人类内心阴暗面的探求和挖掘, 表现一种黑暗的诗意。
(二) 孤寂疏离的浪漫主义情怀
新哥特文化运动在思想内涵上直接受益于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化运动, 因此作为新哥特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所要表现的都是一种充满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情怀。这种浪漫主义与传统意义上的浪漫、美好、崇高不同, 它往往带有颓废、神秘的感情色彩。其表现的主题一般是一些非现实题材, 比如宗教、死亡、巫术甚至是科幻。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是一种另类的浪漫主义, 它着眼于表达个人的情绪和感受, 只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更关注人内心的阴暗面。因此, 哥特设计与一些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平面设计相比, 反而更富有人文主义气息, 在视觉语言上更易被读懂。
(三) 阴沉、颓废的精神内核
与其他平面设计风格相比较, 哥特设计经常表现出一种阴沉、抑郁的氛围, 这与18、19世纪浪漫主义所追求和表达的精神是一致的。这种与经典哲学观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新哥特文化从诞生之初就徘徊在主流文化和严肃艺术的大门之外, 而体系庞大、颓废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适合它的发展。20世纪末期, 当新哥特文化逐渐发展成熟的时候, 黑暗和痛苦已经在它肌骨深处烙下了悲剧的胎记。追溯到新哥特文化的主题上, 可以发现其与悲剧艺术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冷酷、各种暴力、疯狂和性乱。而悲剧中的非理性和神秘性因素更是切合了新哥特文化的特质——黑暗。从哥特音乐来分析, 无论是那些阴郁、幽暗的曲调还是晦涩、沉郁的歌词, 无不闪烁着人性深处的悲凉, 以及或隐或现的悲剧的影子。
新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也秉承这样一种精神内核而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表现视觉上阴沉、颓废的氛围, 很多作品都抛弃了色彩的运用, 黑色往往是作品的主色调。
(四) 死亡美学的展示
“死亡”是哥特文化的关键词。哥特文化迷恋死亡, 死亡所演绎出来的腐败、末世、毁灭等情景是哥特族所追求的极致, 这种极致符合他们的审美, 同时也是对这个“恶毒”、“无聊”的社会最大的讽刺和颠覆。当代电影中用死亡来表现人物性格、主题或渲染恐怖气氛, 都可以说是一种“死亡情结”。它以一种非常人的视角来透视我们生活的世界, 是对社会阴暗处的仇恨与咒骂, 也是对当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假惺惺的传统和教条的反抗和不满。哥特文化看中的恰恰是“死亡”带给人的独特的阴沉气质和本真的自然。因此, 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常常将死亡美学作为一个展示的重点, 是有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三、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独特的艺术价值
当代西方社会充斥着失业、战争、种族歧视、文化腐败、道德沦丧……人们对物质日益变态的强烈欲望使人的灵魂越来越苍白扭曲。最重要的人本精神正离我们而去, 每一个人似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腐烂都无动于衷。哥特族们看透了这一切, 他们沉郁厌世, 睥睨现实中的种种凡俗和道德规矩。他们不仅要宣泄, 还要唤醒人们的本真以修葺这个社会。哥特文化正是他们宣泄的方式和途径。
一件优秀的新哥特风格平面设计作品, 不可能只是运用一些表面化的阴郁、黑暗的形象或者色调来表达主题, 它必须拥有自身独立的思想和内涵, 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将这些观念融进作品本身, 最终赋予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哥特文化黑暗、阴沉的精神内核与对死亡美学的偏爱决定了其外在艺术表现形式必定是不同寻常的。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内涵, 哥特艺术设计往往能够通过惊世骇俗的视觉表达方式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 促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这是哥特风格平面设计独特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哥特设计独特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与商业文化的良好结合之上。哥特风格平面设计的精神内核是小众的, 但其外在艺术形式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却与商业文化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 并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这种看似矛盾的结合却使得哥特艺术设计散发出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一) 发人深省的艺术表现力
哥特艺术设计最初诞生于哥特乐队的唱片封套之上。哥特乐本身属于摇滚乐, 而摇滚乐的唱片封套设计往往追求另类、独特的效果。因此, 哥特艺术设计也很好地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此外, 哥特文化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阴郁、黑暗的气质, 这两者的结合使得哥特艺术设计从诞生之初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与其他设计风格相比较, 哥特设计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上。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平面设计领域, 它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哥特艺术设计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了的人类感情世界, 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时, 常常会激发进一步的审美情感和思考空间。如果一种平面设计风格引发的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 同时还上升到了哲学上的思考, 以至影响到了个人的信念和思想价值体系, 促使其对生命本源及终极意义进行探究, 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不可言喻了。美国导演蒂姆·波顿拍摄的另类动画影片《圣诞夜惊魂》与《僵尸新娘》的宣传海报, 与传统的此类题材作品充满阳光、温暖的视觉感受不同, 它们展现的不是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而是充满了各类恐怖、怪异形象的黑暗世界。海报的主角不是僵尸就是骷髅, 整体氛围阴暗、诡异。但海报本身展现出的这些形象和塑造出的氛围却并不令人反感, 反而能激起观者感情上的共鸣, 因为其展现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 而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虽然是动画风格, 但它们探讨的却是严肃的生命与死亡的人类永恒主题。
哥特艺术设计的这种触及人类内心灵魂深处、发人深省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其区别于其他风格平面设计的主要特征, 也是其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二) 与商业文化有机结合体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哥特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之上。很难想像如此小众的文化能够成为商业包装的对象, 但确实是商业文化推动了原本小众的哥特艺术设计并使之逐渐走向大众主流文化。哥特艺术设计在现今全球商品经济大潮的背景之下, 它的任何知识、信息包括文化都被纳入到了商业化的运作之中, 并成为了最有利润可图的卖点。商业文化选取哥特艺术设计作为包装和推广的对象, 正是因为哥特平面设计另类、独立的内在特点, 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以前未接触过这一领域的大众的眼球, 所以它具有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
而商业化模式的介入也大大促进了哥特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在商业的推动下, 这一小众文化逐渐融入并影响了社会主流文化。正是哥特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另类特质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才体现出了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它既不像某些纯商业文化那样毫无内涵、庸俗浮夸, 也不像某些前卫文化艺术那样曲高和寡、乏人问津。哥特艺术设计在与商业文化的结合过程中, 既保持了本身独特的精神内核, 实现了自身的完善, 又很好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哥特艺术设计与商品文化的结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近年来拍摄的哥特风格的电影《指环王》系列、《哈里.波特》系列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很多观众就是冲着电影宣传海报展示出的奇异、另类的视觉效果才走进电影院的。因为他们原先没经历过这样的视觉体验, 哥特风格的主题与表现形式成为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主要因素。而铺天盖地的商业化宣传又大大增强了哥特艺术设计对大众的吸引力。
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且涉及到多极的评价。经过漫长的积淀, 历史中的哥特式真实面目倒有些模糊了。哥特式艺术的不同评价受到欧洲民族发展中宗教因素、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 因此呈现出持久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的观念之争。因此,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通过审视有关哥特艺术史学理论, 追寻其艺术风格的发展轨迹, 探讨和分析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特征、精神诉求和艺术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这个比设计、比创意的时代, 全世界都在用智慧的设计在商场角逐, 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采。因此, 对设计理论的探讨, 设计手段的研究, 都将是这个栏目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张羽、刘继华.哥特的演绎[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
[3]王逢振.摇滚与文化.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
[4]梁远苇.CD封套设计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5]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6]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7][德]沃林格尔著.哥特形式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8]哥特时代.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5 (3、4)
[9][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美学史的基本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价值和意义 篇9
一、企业转型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企业转型升级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 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 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
工商管理, 这里是指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等机关, 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 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这就意味着工商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转型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起着促进企业改革、监督企业违纪违法行为和推动企业稳步发展等重要作用。因此, 要首先把企业本身放到一个重要位置进行考虑, 在此基础上完善好工商管理工作, 使企业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二、工商管理工作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1. 工商管理工作在企业竞争中起着重要的管理作用
企业受到市场经济特点的影响, 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 稍不留意就会出现违反规定和违法的行为, 比如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低廉却有害的材料, 甚至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等等。
工商管理部门要在保持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之上,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打击不正当竞争手段, 严厉惩罚不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的企业, 以保证企业能够依照规定进行转型, 从生产到竞争的各个阶段都依法进行。这里的法律法规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制度, 又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总之, 在企业进行转型的过程中, 一定要确保工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从而使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2. 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转型的服务作用
工商管理部门在整个企业转型的过程之中, 要配合好企业的工作, 提供一定的帮助来促进企业转型的顺利进行, 起到服务的作用。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不仅要对企业进行好监督和引导工作, 还要准备好相应的服务措施, 为企业的转型工作做好支撑。
三、如何发挥好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
1. 建立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
通常来说, 工商管理部门是站在国家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的, 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工作时, 需要考虑到国家的未来计划和长远利益。因此, 在企业的转型工作中, 工商管理部门要合理有效地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 为企业提供坚固的后方支持和前进推动力。
企业一般是在政府制定的政策范围内进行商品经济活动的, 企业转型战略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如国家对于土地控制、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信贷税收等政策甚至会关乎企业转型的生死存亡, 这时, 在企业的转型和改革发展当中, 工商管理部门有着重要地位, 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 各大企业在进行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 要从国家长远利益和整体计划方面出发, 切实贴近国家发展政策, 仔细研究并能够成功预见、规避与有效释放政策法律的风险, 从而促进转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2. 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在企业的转型过程当中, 工商管理部门在发挥好引导作用的同时, 更要做好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具体来说, 就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对企业进行管理。对于硬件和软件水平都达到要求的企业, 要积极给予鼓励, 并且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适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对于发展水平低, 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达不到标准的企业, 工商管理部门应当进行严格控制, 不予登记。这样可以提高工商部门的管理效率, 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利用财政资金、金融利率、税率倾斜等手段, 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 直接或间接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带动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3. 强化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职能
(1) 工商管理部门要确立服务行政理念, 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进一步优化服务, 推进依法行政, 提高办事效率。
(2) 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组建企业家俱乐部, 通过联合高校, 举办“工商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和“基层干部管理实务培训班”等形式, 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加强企业管理、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特种岗位、学历教育等培训, 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能力。
(3) 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建立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健全信息收集与预警机制, 开展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 联合收集各方面信息, 定期为工业企业发布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 让企业尽早了解, 从而扶持企业发展。
(4) 继续清理和整治“乱收费”等行为, 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企业转型过程当中, 工商管理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促进企业转型成功和引导企业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 各工商管理部门要充分意识到管理和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在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和未来规划的基础上, 为企业的转型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并且结合各个企业的自身特点, 引导它们向有利于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型,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工商管理在整个企业转型的过程当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具有关键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从实际出发, 分析探究一下在企业转型过程中, 工商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企业转型,工商管理,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新华.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J].华章, 2013, (14) :20.
[2]李亚红, 杨桂莲.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J].时代金融, 2012, (33) :3.
价值和意义 篇10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延续和更新着人类的文化,而且还关涉着人类的美好生活。尤其是教育关涉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并肩负着引导人进行价值探寻、价值决断、价值追求、意义生存的使命。
充满价值和意义的生活,意味着对精神理想的渴望,它不仅体现为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而且指向美好生活的理想,并通过理解表现在对自己生活和美好生活的治理。之所以要用价值和意义来提升教育的品质,或者以此来确认教育的目标,就是因为教育作为一种蕴涵着丰富价值内涵和精神旨趣的活动,不仅引导着个体精神的建构,而且还丰富和更新着整个人类的“经验”。教育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价值、意义 和理性的成长,以此来引导个体对美好生活的探寻和追求。
2. 理解———达成权威引导和自主建 构的基础
理解是人存在的方式,它不仅形成了人关于自身的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为人进入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提供可能,而且也建构了每个人的精神活动和过程。每一个人必须对历史进行整理和理解,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从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才能使得个人与历史发生意义上的关联。理解为我们打开精神的大门, “把我们投向历史和文化,投向生活,使我们接受引导”[1],并不断生成意义,从而不断拓展我们的精神视野。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历史存在的精神价值和意义,而且“扩大了人的生活境域”[2],并使得个体精神发展的可能性得到开放。
权威引导并不是在对话中简单地强制和灌输,将教育的目标停留在心理的认知和能力上,而是让学生在自我建构中学会对真理和知识的理解,以及人与人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正是因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构成主体双方共同行动的基础,通过理解,彼此双方才能相互接纳和认可,也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或交往,达成教育的目标。
3. 对话———沟通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
“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对话者的精神接受对话的启导,对话的进行就是带动双方精神的交往和发展。”[3]教育对话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动,在这种行动中,教育成为一种召唤性结构,在其中自我与价值都在场,教育活动在自我与善的价值世界之间建立了对话的联系, 自我在构成性价值的引导下,通过理解、认同、选择、反思等交流形式,而实现精神的自我创造”。
教育对话不仅为了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而是为形成教育的交往提供条件和基础,使学习者能够理解权威价值的存在和意义,并且愿意把权威价值作为自我创造的构成性价值。实际上教育对话不仅使得主体双方获得了相互理解和沟通,而且彼此也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4. 总结
“人是在理解生活的意义中展开生活的,教育因而必须给学生进行生活意义的引导。学生理解教育中所凝结的人类经验,目的就在于获得教育对学生精神建构的意义引导,只有有意义的生活才能建构精神”。[4]教师作为权威,不仅要努力地为学生真实地揭示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做出有价值的选择和判断,并不断指导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进行理解和超越,使学生认同他的社会价值和追寻有意义的美好生活。
权威建基于人类的精神经验和事实逻辑之上,体现着对人类历史、传统的深切了悟和高屋建瓴,否认“权威引导”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就是个体自发地成长,就必然缺乏超越性向度和深刻的发展 性。同样不承 认“自主建 构”,权威就会变得强制和粗暴,就会消除学生自由意志和独特性。只有基于理解和对话的师生关系,才能催生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
价值和意义 篇11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为数学教学真正落实过程性目标找到了有效的路径。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发展数学思维,感悟基本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表格;数量关系
新课程改革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为数学教学真正落实过程性目标找到了有效的路径。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发展数学思维,感悟基本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和问题想起》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感受列表,体会列表的需要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和问题想起》一课,教材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小芳家栽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在试教时,笔者将教材原封不动地出示给了学生,结果大部分学生花了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将这道问题解答出来,很少甚至没有学生想到要通过列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课后笔者进行反思:这是教材上的例题,为什么达不到教材想要的效果呢?原来,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列表这一策略的价值,学生只有在产生列表的需要时才会对列表策略的价值有所体会,并对以后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也有很大的益处。
如何利用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整理信息的愿望呢?笔者组织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出示课件(如图1):
师: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多,有些杂乱。
师:你想怎么办?
生:整理一下。
师:是呀,为了又快又准地弄清题意,我们要对这些条件进行必要的整理。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这些信息整理在导学单的第一部分。
(学生独自整理信息,教师收集后进行展示交流。)
生:我是将果树按照桃树、杏树、梨树来分类摘录整理的。(如图2)
生:我也是按照果树的种类分类整理的,但是我还根据行数和每行棵数进行了对应整理。(如图3)
师:这样整理比刚才屏幕上的信息整齐了很多,你们可真有办法!
生:我是根据问题“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选取了桃树的条件和梨树的条件分类对应整理的。(如图4)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给这些整理好的条件加上边线,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师:瞧,把这些整理好的信息和原来的信息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生:比原来清楚了,更有条理了。
师:是的,列表可以帮助我们把已知条件看得更清楚,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摘录整理还是列表整理,都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
【思考: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是让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舍弃相关的情节要素和事件背景,抽取数量关系涉及的纯粹数量,使得问题的表征得以最大限度地简化,从而便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产生整理信息的需要。从学生的心理感受来说,这种需要并不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提示下才产生的,而是基于对条件和问题的特点产生的。因此,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例题的条件之多之乱后抛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整理信息的心理需求,当然这里的整理方法可以是列表,也可以是摘录。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整理信息。这样,学生无论能否运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他们都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整理信息的过程,展现了原生态的思考,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列表的策略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
二、抓住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根本途径。”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充分抓住并利用表格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所需的策略。
利用表格表征问题,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但列表策略的教学还不能到此为止,笔者组织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弄清题意后我们就可以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
师:请同桌交流一下你准备先算什么?你是怎么分析的?
生: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7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表后板贴:桃树的棵数),数量关系是:桃树的行数×每行棵数=桃树的棵数;再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表后板贴:梨树的棵数),数量关系是:梨树的行数×每行棵数=梨树的棵数;最后把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问题“桃树和梨树共有的棵数”(板贴)。
师:这种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运用了哪种策略?
生: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板贴:从条件想起)
师:谁再来有序地说说从条件想起的思考过程?(师指着表格,课件逐步展示数量关系,如图5)
师:有没有不同的分析思路?不从条件出发分析可以吗?
生:根据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先知道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先算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桃树的行数×每行棵数=桃树的棵数,梨树的行数×每行棵数=梨树的棵数。
师:和刚才相比,分析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板贴:从问题想起)
师: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说说分析过程。(师指着表格,课件逐步展示数量关系,如图6)
师: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将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两种策略综合运用。如刚才这题,从条件出发,根据“行数×每行棵数”就可以求出梨树和桃树的棵数,再从问题出发,发现知道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即可,所以马上可以确定应该先算桃树和梨树的棵数。(师结合课件展示,如图7)
【思考:依托整理的表格,笔者引导学生寻找本题的数量关系,在这里横向观察表格能得到“桃树的行数×每行棵数=桃树的棵数”“ 梨树的行数×每行棵数=梨树的棵数”,再将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问题“桃树和梨树共有的棵数”,也就是三年级时学习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纵向观察表格能得到“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共有的棵数”,再由这一数量关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知道“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也就是三年级时学习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虽然表格的叙述方式只有寥寥几字,但正是表格呈现了几组有着内在关联信息的分类对比,才方便了我们观察和发现表格中横向和纵向的数量关系,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检验反思,体会表格的价值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重视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他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成需要来看,检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能写答句了吗?对,写答句之前我们一般先要进行检验。已经学过用什么方法检验?
生:把求出的问题当成已知条件代入原题,把原题中的一个条件当成问题,看求出的结果是否相同来进行检验。
师:这里有四个条件,你们想把哪个条件变成问题?可不可以把别的条件变成问题?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检验吧,请大家把检验过程写在导学单上。
交流检验方法(如图8):
师:在刚才解决问题时,我们用了哪些策略?
生:理解题意时用到了列表的策略。
生:分析数量关系时用到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还可以综合运用两种策略。
师: 对,理解题意时,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这样容易看清,便于分析(指表格)。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采用从条件想起(表格横指)或从问题想起(表格竖指)以及综合运用两种策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思考: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第一次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四个步骤,所以要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如果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得出问题的正确结果,解题活动就可以结束了。然而,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目的不只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得到问题的结论不应是教学的结束,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解题的方法会得到明晰,原有的经验会得到强化,策略的价值会得到更好的领悟。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强化对列表策略和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的印象;二是列表时要注意的事项,体会列表的关键;三是回顾列表的过程,体会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具备的特点。这样的回顾反思,指向明确,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列表策略和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四、应用策略,内化表格的内涵
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因此,在初步学习策略之后,还要通过变化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策略的体会,积累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为真正形成策略“添砖加瓦”——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自己吧!老师不再提醒,请每个同学自己尝试按四步解题法独立完成解题过程,看谁挑战成功。(课件出示“练一练”第2题:江老师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7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学生在导学单上独立完成,之后,教师投影展示一位学生的导学单,并让全班学生说说这位学生的解题过程。)
师:第一步理解题意时,他用什么方法整理信息?
生:他是列表整理的。
师: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列表整理的优势。
师: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时,谁能看懂他是从什么出发分析的?你能说说分析过程吗?
……
师:列式方法和你们一样吗?第一步算的是?第二步?第三步呢?
师:一起看检验过程。把问题当成条件代入原题后,他把哪个条件变成了问题?检验出来对吗?
师:四步解题法的确很管用,只要你按照这四步来做,再复杂的实际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思考:解决问题需要认真整理条件和问题,这是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步。使用哪一种方式、方法进行整理,都要从学生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选择。教材在呈现例题时采用的是“有形”的表格,到“练一练”第2题没有明确提出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要求,这并不是不要求学生整理信息,而是希望学生自觉进行整理信息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采用“有形”的信息整理方式,或是在头脑里想象表格,进行“无形”地整理。学生能够经历从看得见的“有形表格”到想在心里的“无形表格”的思考、演变过程。有了这样的思想引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列表整理的知识方法,更是列表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对应思想方法的感悟,从“有形”到“无形”,提升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价值和意义 篇12
关键词:纸质图书,优势,价值和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人类走过的历史达数千年, 图书的发展也发生了几次巨大变革:传统图书经历手工抄写到机械印刷出版, 再到数字出版;文字载体经历了纸前时代-纸张-数字印刷的重大变革。古今中外, 世界各地的历史悠久, 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文献、资料、典籍。这些文献、资料、典籍普遍以纸质图书的形式保存至今, 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以纸为载体、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依托的文字文化,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纸质图书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获取知识、提高社会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电子与网络的迅猛发展, 文字的载体在变化, 数据库、电子图书应运而生。电子类图书以其取得资源的便捷性优势迅速充斥、冲击着传统图书领域的生存空间, 也影响着图书领域业务活动的形式。怎样兼顾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并存、并进, 使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何在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传统图书?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使纸质图书绽放新的活力?这逐渐成为图书管理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
纸质图书资料作为图书资料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不仅使其存在的价值得以呈现, 更能提高人们对传统图书资源重视与保护意识, 促进图书管理领域的健康发展。
一、与电子图书相比较, 纸质图书有无可取代的优势
1. 首先, 纸质图书给人以便利和舒适的阅读状态。
茶余饭后, 饭桌旁、书房里、起居室......, 随时随地, 无需电源网络之有无、无须电脑关机与开机, 翻开就读;站着、坐着、躺着、蹲着, 我行我素, 没有电脑的辐射, 腰椎之疼痛。其次, 纸质图书便于记忆。阅读过电子书的人可能都有同感, 在纸质图书上的某一段文字或内容, 大概在哪一页的哪个位置比电子图书记忆更深刻些。阅读是通过人的感官接受外界刺激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纸质图书文献符合人的思考记忆习惯。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共识:在多方查阅、反复阅读和对比记忆方面电子图书要比纸质图书要逊色的多。再之, 纸质图书在保护和继承前人知识文献方面具有优势, 能够更好的保护著作权, 并且经济实用, 有收藏者价值, 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保存下来。
2. 纸质图书有感官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电子书与纸质图书的有一个不同之处是装帧设计。纸质图书无论是封面的图形色彩、扉页作序、目录、排版、插图等, 无一不是匠心独运, 超越了信息传递任务本身, 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明亮的环境, 悠悠的书香, 整齐的桌椅, 翻书的声音, 精致的开本装帧, 新颖或深邃意境的封面图片;独树一帜排版和插图设计无一不使人陶醉其中, 使书中内容趣味横生。使我们被艺术美感与文化氛围包围, 触动心灵的角落, 左右我们的悲喜。或是会心一笑合书深思, 或是鼻子酸酸黯然神伤。手有余香, 心有余念是阅读的美好境界。这样无疑会加深记忆, 达到阅读电子书无法达到的境界。
3. 纸质图书的研究价值。
纸质图书的封面、扉页、版式、作者的小传、作者肖像、出版者言、脚注、名人作的序、前言、导言等。分别出自出版商、编辑者和作者等人之手, 丰富的内容激起读者的兴趣、辅助读者的理解、更能为研究者提供线索。显而易见, 纸质图书这种丰满搭配是电子类图书快餐式的营养搭配不可比拟的。
二、馆藏纸质图书存在的意义
1. 有利于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
当今时代, 网络世界庞大而繁杂, 打开搜索引擎, 大多是娱乐新闻、明星八卦。还会有许多弹窗、广告, 想要在网上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常申请会员, 购买阅读币、财富值, 等找到想要的资料哪有心思阅读。通过网络查找的方式需仔细过滤掉无用的、带干扰性质的信息, 好不容易过滤掉繁杂的信息找到需要的资料, 脑子里的思路和读书兴趣大多已荡然无存。而借阅纸质图书的低成本、低投入和便利性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特别是没有电脑的人群。图书馆条理清晰的导读系统可使读者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资料。
2. 有利于共同钻研同一个课题或项目。
纸质图书具有同类比较, 反复查阅的便利, 这就给研究小组或学习小组的共同探讨研究某一领域的某一课题或项目提供了便利, 小组成员们一起讨论、共同查阅、集体研究, 这样就会得到加倍的效果。
3. 历史的多于现代的, 有学术、艺术、研究价值的图书大多以纸质形式存在。
图书的价值决定着图书的寿命, 而利用是最大的保护。尤其是对一些学术性、艺术性、研究性价值较高的传统纸质图书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整合和利用, 它的文化知识传播和教育作用才能得以发挥。真正的经典会恒久地绽放艺术光芒。
【价值和意义】推荐阅读: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07-19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07-18
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08-18
(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前言10-25
浅谈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意义10-28
工作的价值与意义05-18
档案工作的价值及意义05-17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10-11
思索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09-29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