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和意义

2024-06-13

作用和意义(共12篇)

作用和意义 篇1

0 引言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平均寿命日益延长。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开始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如何让老年群体度过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是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全国各地也逐步开始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居家养老”这种崭新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经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新模式,对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具体国情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 减轻了政府负担,节省了资金、节约了资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我们国家现行投入的养老保障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就目前我国的济发展水平,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决定了我国不能完全由政府承担全社会的养老福利事业。

“居家养老”就是充分利用老年人各自家里现有的便利条件———居住的房屋、各种家具设施、日常生活消费品等,减少了政府在养老事业基础设施上的资金重复投入,缓解了政府的经济负担,节省了资金,节约了全社会的资源,这正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2 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缓解了子女照顾老人与工作、事业之间的矛盾

子孙满堂,儿女尽孝,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理想的养老状态。但是随着子女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子女都忙碌的时候,只有老年人独自在家,这就给老年人的生活照顾、精神照料等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

与此同时,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对老年人的赡养也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如照顾老年人所带来的经济、身体、精神等方面的负担和压力,以及照顾老年人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这些负担和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良好地提供这种照顾,所以养老院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是个养老的不错选择,但是有更多的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家,而入住到养老院,因此在如何养老方面,思想上的不情愿与现实生活的照顾不周就产生了矛盾。“居家养老”新模式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种矛盾,家庭护理员能够部分代替子女为老年人尽到赡养的责任,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既能够让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又能够让子女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从事自己的工作。

3 不但缓解了老年人的精神压力,而且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对于自身的晚年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老年人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然而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平时难与亲人、朋友见面,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苦闷感、不适应感。

如果让老年人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家中养老,熟悉的环境既能够帮助老年人保持原有的日常生活习惯不被改变,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熟人的造访又能够使老年人心情更加愉快,精神更加愉悦;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度过晚年,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支出,比入住养老院的费用要便宜很多,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在没有离开家的情况下,“居家养老”使他们既得到了应有的照顾,又没有花费过多的钱财。

4 实现了部分人员的再就业,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劳动力一般是由政府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培训社区内的闲置劳动力人员,他们以家庭护理人员的身份进入老年人家庭,有偿为社区内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务,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通过严格、专业的培训,不但可以提高部分闲置劳动力人员的专业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而且还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这部分就业人员群体与老年群体在保障自身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都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在全社区内形成爱老、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为稳固家庭、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 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原有的专长,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

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中,不一定要完全扮演被照顾的角色。社区可以充分调动老年人的主动性,鼓励身体健康,有能力并愿意从事老年服务事业的老年人,投入到社区及老年人家庭的服务工作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

这样,老年人不仅能够参与到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中来,为老年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而且又能够通过劳动充分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树立健康向上、积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延缓衰老的过程。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为了保证其健康、长足的发展,应该在政府的主导管理下,社区的努力配合下,吸引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进来,结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把居家养老这项光荣而伟大事业做的更好;同时,居家养老事业也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社区应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如对于服务人员的选派以及前期培训,对于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的监管,对于服务结束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等。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希望“居家养老”这种新兴的养老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与优势,克服存在的不足,不断发展壮大,让老年人能够与我们一同共享现代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让老年人都能够度过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

作用和意义 篇2

但是,它不仅规范企业的人事制度,还承载了传播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功能。它不是锁在员工抽屉中的一叠废纸,而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

它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优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效力。

一部完善的员工手册应包含人力资源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以达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

因此,员工手册的“好坏”与否,应符合这样几个标准:

第一,强调管理者对企业的期许,也表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

第二,员工手册须成为辅助管理的工具、员工的工作指南,而不是一纸空文;

第三,员工可以在员工手册中得到其所必须领会与掌握的方法与要求,同时它也是员工的一本工具书;

第四,它还须符合企业各类人员的需求。

因此,企业想要通过规章制度实现有效管理员工,降低管理成本,树立科学发展的企业形象的目的,就要在员工手册本身下足功夫。

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紧密联系企业的管理现状、发展目标以及其他自身特点来制定一部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事管理工具书。

一本适合企业特点和要求的员工手册的制定,需要各个方面的人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

它是一个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因此,企业首先需要确认自己的管理对象。对象不同,传播信息不同,规范不同。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才能达到好的管理效果。

其次,企业就已有的内部人事制度作系统化的分析,结合企业以往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员工手册要实现的目的,要达到的结果。

教育科研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篇3

一、管理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加强课题的管理可以有效的使研究按计划进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避免盲目性,减少失误。同时,研究过程及时调控,按科学规律运作,每一阶段的研究工作都能预期完成,使研究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管理是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条件

对教育科学研究不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科研就会处于毫无控制的状态,形成虎头蛇尾的局面,只有方案,没有研究过程的记录,最后找几个人拼凑论文和科研报告。这不是做研究,是在写研究,杜撰研究的结果,或者想当然的理论推导,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加强科学管理,会使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课题的申报和审批,明确课题意义、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手段、步骤和方法等,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水平,增强操作自变量的意识;增强观察因变量的目的性;增强控制干扰变量的有效性。通过研究课题的过程管理和控制,提高对实验的责任感,加强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加强中期评估、有效地反馈研究效果,及时调控研究进程,规范、科学地进行科研课题的验收、评估、总结,科研客观真实地反应研究结果,给课题的探讨、研究结果以及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严格的管理,贯穿实验的全过程,就会提高实验研究的学术水平。

三、管理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加强对科研课题的有序管理,能够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增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自始至终地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可以认真地对待课题组安排的每一项工作,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研究课的备课、授课、总结、反思,认真地撰写论文,积极地探索规律;不断地结合课题研究查找资料、学习理论,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的储备。这样就可以在不断地课题研究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否则,如果对课题研究不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是选择了研究课题、有了研究计划而没有具体的安排、检查、指导,放任自流;或者是方案、计划,束之高阁,并不施行。待上级课题组结题验收时,临时组织人员,拼凑总结报告。这样的研究工作,教师得不到提高,学校也不会有新的发展。

课题管理工作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加强了课题管理,研究工作才能有效益,才能有收获。

舞台配饰搭配的作用和意义 篇4

在舞台化妆造型中, 配饰分为头部的配饰、耳朵的配饰、鼻部的配饰、颈部的配饰、腰部的配饰、手腕的配饰、手指的配饰、脚腕的配饰、这些分布在不同部位的配饰可以应用不同材质的特点来展现人物造型特点的化妆效果。在材质上也有琳琅满目的材质和不同风格的质地, 有珍珠、羽毛、纱、玻璃、琉璃、金、银、玉、水晶、亮片、玛瑙、陶瓷、铁、绢、树脂、人造丝质等不同质地的材质配饰搭配。

二、舞台化妆造型配饰的方法

古典人物化妆服装色彩及演员面部妆容色系的变化也影响着配饰的色系搭配、不同部位的配饰要依据人物角色年龄及服装的色彩搭配出浑然一体、突出人物角色特点的艺术效果。举例如:在古典人物造型中的配饰搭配头饰时多用以珍珠, 景泰蓝材质和金、银、玉、绢花、簪子、水晶、假发等不同色彩的材质配饰展现出人物典雅、端庄、婉约的气质形象, 在配饰色彩的选用上依据服装和面部化妆的色彩, 协调统一不失去演员表达人物角色的美感, 依据人物年龄和在搭配头饰时应突出人物角色的年代感, 服装华丽配饰也要搭配出大气端庄高贵的人物形象, 服装简约风格时在配饰选择应用上以简单大方的串珠、簪子配饰搭配。在古典人物化妆配饰耳朵部位的配饰多以吊坠形象展示出古代女子的婉约美感, 材质多以珍珠、水晶、金、银、玉、琉璃、玛瑙等质地的材质打造出演员靓丽古典的艺术形象。古典人物舞台化妆鼻子部位的配饰依据人物名族特点加以装饰, 用亮片、珠子、贴于鼻翼侧面部位或用鼻夹点缀。颈部的配饰多以金、银、玉、水晶、玛瑙等材质的配饰搭配、腰部的配饰多以荷包、刺绣腰带、彩色装饰亮片点缀出腰部美感。

三、民族舞蹈人物化妆造型配饰搭配方法

民族舞蹈人物造型化妆的配饰搭配应依据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的特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来搭配、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生活方式的不同在舞台化妆造型搭配上风格也不同、做工讲究多以手工刺绣、蜡染、印花、金、银、木珠子等配饰物搭配。例如, 藏族舞蹈的头部化妆造型配饰多以玛瑙、绿松石、彩色蜡珠、彩色发带穿在真假头发的辫子上突出藏族女性的民族特色、帽子的材质多以动物皮毛、毡、亮片、珠子等手工制作出大气靓丽具有民族特色的不同帽型。在藏族舞蹈演员人物化妆颈部的配饰搭配多以珠子穿的玛瑙、绿松石、藏银、蜜蜡和彩色珠子编制的珠链, 层次形状有多圈的装饰和单圈的装饰。腰部的搭配多以银、玛瑙、绿松石、藏银等材质用手工缝制的方法缝制在腰带上、象征和谐、平安、吉祥的翔云图案点缀出腰间的美丽。手腕和手指也多以藏银、绿松石、玛瑙、金、玉做点缀, 在脚上的靴子部位装点刺绣和花边突出民族风格。再如, 裕固族舞蹈的头部化妆造型配饰多以亮片、彩色珠子做以装饰, 帽子材质以双面布艺加固, 顶部以锥形造型搭配流苏的彩色穗子、用彩色羽毛和亮片做的花边加以修饰。颈部的配饰搭配多以菱形、椭圆形状的亮片、水钻粘贴的长条形妆的彩色长带上, 用丝带挂于颈部。腰部的配饰搭配用彩色小珠子、亮片、水钻手工缝制黏贴在腰带上, 在腰带的正面缝制两条长条形双面布艺带, 宽约8公分, 在裙子的下摆缝制彩色穗子及彩色珠子, 珠子的材质以琉璃、树脂、玛瑙等搭配。腰带上象征吉祥的祥云图案用小的亮片手工缝制作以点缀。手腕上的配饰多以护腕形状的布袋上手工刺绣及亮片和花边装饰、点缀彩色的的珠子, 来展现民族特色配饰特点。

四、舞台化妆造型配饰的作用

股权激励的作用和意义 篇5

股权激励是公司股权的增值权,以某种方式授予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使他们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的一种制度安排。

股权激励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乃至企业文化的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无论企业的形态和资本结构如何,无论是否是上市公司,都有必要建立和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性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一般来说,企业的所有者与员工之间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所有者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投资收益,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所有者,他们更关心的是在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个人收益。二者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双方在企业运营管理中行为方式的不同,且往往会发生员工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实施股权激励的结果是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成为企业的股东,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因此有效弱化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企业利益的共同体。

二、业绩激励

实施股权激励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为公司股东,具有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力。经营者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好坏而获得奖励或惩罚,这种预期的收益或损失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它会大大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成为公司股东后,能够分享高风险经营带来的高收益,有利于刺激其潜力的发挥。这就会促使经营者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用各种新技术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能力。

三、约束经管者短期行为

传统的激励方式,如奖金等,对经理人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短期财务数据,而短期财务数据无法反映长期投资的收益,因而采用这些激励方式,无疑会影响重视长期投资经理人的收益,客观上刺激了经营决策者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引人股权激励后对公司业绩的考核不但关注本的财务数据,而且会更关注公司将来的价值创造能力。此外,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不仅能使经营者在任期内得到适当的奖励,并且部分奖励是在卸任后延期实现的,这就要求经营者不仅关心如何在任期内提高业绩,而且还必须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以保证获得自己的延期收人,由此可以进一步弱化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更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和长远竞争能力。

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在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企业稳定和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实施股权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收益,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当员工离开企业或有不利于企业的行为时,将会失去这部分的收益,这就提高了员工离开公司或“犯错误”的成本。因此,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稳定人才。

作用和意义 篇6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预防腐败的重要作用

能够塑造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意识。廉政文化从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道德和制度两个层面。廉政道德文化的目标是培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廉政制度文化的目标是建设清正廉明的社会秩序。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把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更深的渗透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中,从而进一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使其消除腐败意识。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内各项民主制度,通过廉政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使社会公职人员按规定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使广大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处于平稳和安定状态,使不同利益的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使社会安定有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进步。

是预防腐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党执政的文化根基,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的营养。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为党的执政能力服务的观念。要运用文化的力量,让廉洁的观念转化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上,从而进一步净化党的执政主体,筑牢党的执政基础,使党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是落实廉政制度预防腐败工作的重要措施。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一项重要措施。廉政教育要以文化为载体,廉政与文化相辅相成,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党风廉政建设也是先进文化建设,反腐败斗争就是用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斗争。要把预防腐败工作体系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应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力度,在“求实”上下功夫;其次,要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在“深入”上下功夫;第三,要不断拓展建设形式,在“创新”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拓宽视野,提高层次,才能达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预期目的。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廉政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用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思想阵地,有助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廉政文化是解决党风廉政教育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抓手,具有深厚的渗透力。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明确的目标性、极强的渗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以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可以开阔党风廉政教育的视野,拓展党风廉政教育的思路,丰富党风廉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浅析合唱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篇7

一、合唱教学对提高音乐素养的作用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欣赏、音乐史、读谱、听音、视唱、节奏、和声、写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合唱教学正是涵盖了音乐素养的全部要求。通过合唱, 学生们了解了音乐的历史、作品创作背景、会读谱、能听音, 掌握乐曲的节奏, 明白什么是美的音乐、怎么分享音乐的美、如何创作美的音乐作品。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 可以使人达到心灵的统一、可以静化人的灵魂、团结人的心灵、使大家达到和谐永生。《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合唱作品, 该合唱共有八个乐章, 在进行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的合唱教学中, 通过对混声合唱的教学和实践, 使演唱者仿佛看到了船工们在黄河中与风浪博击的激烈场景也分享到了船工们最后登上河岸的欢快心情。在演唱时, 通过A商调式到G徵调式的转化, 使演唱的内容走向高朝, 演唱者的心情为之激荡、热血因其而沸腾, 心中自然而然的掀起了波涛汹涌的民族自豪感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就是对美的音乐的培养和分享。一首合唱曲中包含着众多的音乐要素:音准、音量、音色、器乐、旋律、节奏、和声、复调、发声、语言等, 通过合唱教学, 学生可以对各种音乐知识进行循环反复的练习, 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基于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 尝试着不同器乐来进行合唱曲的演奏, 尝试着不同和声、节奏来对合唱内容进行表达, 如此种种, 形成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欲望, 达到追求美、创造美的境界。合唱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几个声部的曲子或者会弹奏某个乐器,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通过对合唱曲的欣赏,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对合唱曲目的表演, 使学生爱上音乐, 热爱音乐艺术;通过对不同器乐、不同节奏、不同语言等音乐要素的尝试, 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真正达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合唱教学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作用。

首先, 合唱教学对集体主义意识培养的作用。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较强, 但是集体观念却很薄弱。而合唱则是要依靠团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合唱中, 一切成员都要听从指挥, 不能突出个性, 而必须实现声音的整齐一致, 按照指挥和乐曲的安排, 不同声部共同表达同一首作品, 通过各声部的精诚合作, 使乐曲形成新的融合。因此合唱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一首曲子, 更重要的教会成员要学会团结合作。未来的社会, 单单依靠一个人是很难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的, 要想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 必须要学会和他人分工协作。因此合唱教学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其次, 合唱教学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一首合唱曲目, 其创作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这正是合唱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其合唱部分讲述了我们的民族如何觉醒、如何新生, 选择社会主义、如何实现改革开放, 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白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取名为《复兴之路》, 以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意义。再如, 《东方红》早先在陕北地区传唱, 当地人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 1964年为庆祝国庆15周年, 音乐家们对这种来自于民间的歌曲进行了创作和充实, 形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目。通过合唱教学, 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乐曲的乐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 合唱教学对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作用。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边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这首李叔同大师填词的学堂乐歌通过舒缓深沉的节律,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婉、萧瑟、依依不舍的画面。我们在进行合唱教学中, 鼓励学生们在聆听音乐时, 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为作品配上图画, 用歌声来传递画面, 以画面来表达歌曲。通过音乐、绘画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达到提高学生想像力的作用。合唱要求演唱者在合唱过程中一要看指挥, 二要听自己的声音, 听其他人的声音, 还要听合唱的伴奏。在合唱中, 演唱者要对指挥的各种动作心领神会, 及时表达, 但又不能过于突出, 要和周围的人融为一体, 在演唱过程中, 如果听到自己的声音和周围人不一致时, 必须要做到处变不惊, 及时调整演唱的节奏, 不影响演出的整体效果。

这种一看三听训练, 正是对演唱者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合唱教学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无论是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歌剧合唱以及混声合唱。其最低要求和最高标准就是要求要“和谐”。合者, 和也。只有音乐的融合, 才能达到人心的融合, 也只有人心融合了, 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大融合, 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合唱教学虽是冰山一角, 但积水成川, 积土成山, 合唱中要求人们的呼吸、声带、舌头、耳朵等器官要共同作用, 步调一致, 这是生理的和谐。通过合唱使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处于心境愉悦, 团结一致时, 这就带来了社会的和谐。合唱所拥有的心理和社会的双重和谐, 这是合唱教学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学生美学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水平, 同时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性、协调统一性, 通过合唱教学, 同学们学会用一种合作的态度去看待社会, 用积极的心理去融入社会, 成为心灵美好、情趣高雅、品格健全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晴.马革顺合唱艺术问答录.合唱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器乐教学中示范的意义和作用 篇8

关键词:器乐教学,示范,培养,技巧,表演

一、器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以适合社会发展的。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不可缺的教育内容———音乐器乐教学如何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许多人都努力在器乐教学中寻找突破。通过器乐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更好审美情趣、珍惜美并创造美, 在无声无息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锻炼, “润物”于“无声”之中!

首先, 器乐教学对人的生理器官具有很好的协调作用。近代心理学家曾作过大量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 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器乐训练通常和手指连在一起, 在传统音乐教学形式的基础上, 增加双手的动作, 并且是符合音乐表现所需要的或快或慢、或强或弱的动作, 这将进一步强化对左右大脑神经中枢的刺激和锻炼, 从而充分促进大脑的平衡发展, 使潜能最高效益的发挥。目前教育改革中提出来的建立多维互动课堂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对提高深造的音乐家感受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听学奖获得者薛定谔在科研中碰到难题时, 就去听人弹奏名曲, 在音乐欣赏中得到启迪, 解脱困惑和疑难。

其次, 器乐学习能促进记忆力的增长。心理学指出:记忆素质的差异是人们记忆能力强弱的主要表现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考核成绩的突破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力, 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品质, 而实现的途径是让学生学会良好的记忆方法, 其中如提高注意力, 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段、分类、比较等。从注意力来讲:通过创作者的思维或灵感形成的一个个小音符, 不像语言那样一句句有明白的语意, 有集中注意力是很难记下来的。从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段、分类、比较这点来讲, 通过对学生的钢琴教学我有所体会:初叫学生把乐曲记住并背奏是较困难的;在背奏中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 但通过对乐曲的解释, 如划分段落, 找出前后有重复的地方, 从而缩小了记忆内容, 再进一步明确乐句的结构, 对乐句进行对比, 其准确性就明显提高了, 久而久之, 这些方法就会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要求对一些精彩曲目记忆要有一定的持久性、精确性。

再次, 器乐学习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敏、协调性。例如, 学生初学钢琴时, 第一个掉臂动作的学习, 虽然只是在C音上完成的简单动作, 但要牵涉到肩部、整个手臂、手腕用力的协调, 要求把手臂的重量毫不滞留的透到指尖, 不在肘、腕等处滞留, 而同时还要注意手型及手指的放松。学习双手交叉演奏时, 许多学生要反复练习才能弹好, 要求手的换位要及时, 下鍵要准确, 前后乐句都要弹的平稳, 没有因匆忙而造成刺耳的敲砸声, 对此, 就必须作支耳聪目明, 动作灵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 通过器乐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通过日常的器乐教学, 就必然会收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成效。

器乐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自我表现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创造力。器乐演奏是再现音乐的重要方式, 也是音乐的二度创造。学生通过这一学习, 开辟了一个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欣赏音乐的新天地, 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 包容性较强。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不仅在演奏上自我创造, 在自制乐器中也各有新意。比如将沙装入易拉罐替代沙锤, 这样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潜移默化带入了他们的生活。这些主动创造性发挥了应有的效应, 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有创造、发展的机会, 而器乐教学在这点上就有较大的开放伸缩空间。一些对唱歌不感兴趣的同学, 对器乐演奏却往往情有独钟。教师应顺着加以鼓励引导, 满足学生自我尊重, 自我表现的情形。利用器乐教学, 提高日益增强的素质教育。

二、音乐教学中示范的含义

在音乐教学中, 示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表演, 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 教师的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整的示范为重点示范作了必要的铺垫, 并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 以帮助学生轻松的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正确的示范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简单的说示范就是老师做什么, 然后学生模仿老师做的再来做一遍。笔者曾看过一本家长写的小孩的成长日记, 一天一家人出去玩, 碰到了一个小水沟, 小孩不知道该怎么过去, 就问爸爸, 爸爸说看妈妈做一下示范你自己跟着做就行了。小孩说“什么叫示范啊?”爸爸说:“看妈妈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这就叫示范。”爸爸回答的简明扼要, 但又通俗易懂。

器乐教学中的“示范”就是只由教师来范奏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范奏来学习新的曲子。教师要为学生做正确的示范性演奏。对指导初学者来说, 教师的演奏水平可不必要求过高, 但路子一定要正———演奏方法要正确, 教师的路子不正, 学生就免不了要走弯路。要知道, 教师最初的示范性演奏给学生的印象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 是教师结合乐曲, 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规范而科学地示范演奏, 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既能形象示范, 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 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 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新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器乐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 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习兴趣, 主动学习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师示徒效的教学方法, 采取兴趣诱发式。如在学习竖笛时, 有的教师先示范演奏一曲, 让学生马上学吹, 吹不会就一遍遍教, 到吹会为止。这样, 学生一开始学就遇到拦路虎, 会信心受挫, 若教师善于引导, 这个难题会迎刃而解。教师先拿出竖笛, 吹奏一曲学生熟悉的优美歌 (乐) 曲, 如《世上只有妈妈好》, 学生肯定会热情高涨, 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 然后教师相机引导, 简介竖笛结构, 并鼓励学生, 学竖笛并不难, 只要自己想学, 就一定能学好.这样,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吹奏起来.

三、示范在器乐教学中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乐器的演奏技巧是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必要手段, 对学生技巧的训练主要在于激发学生自己的练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旋律来进行示范, 这样在学生对旋律熟悉的基础上看老师示范之后会对指法及弹奏方法也有所了解。

器乐的演奏中不但要注意指法的正确与否, 手型的正确与否, 节奏的正确与否, 还要注意演奏曲目的情感体现。所以教师在教一首新曲子之前必须正确的有感情的进行示范演奏或范唱谱子, 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曲子的情感表达有个大致的概念。尤其是对小学生, 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 但自学能力较差, 所以教师的示范在他们面前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拿钢琴教学来说吧, 从第一堂课开始老师就强调手要放松, 大家也都知道手要放松, 可是到底要怎么个放松法呢?怎样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呢?或怎样才叫放松了呢?这个就需要老师的示范, 让学生能够明白松弛是针对紧张而言的, 它的最高体现应该是自然。通俗的说, 是在演奏者的手指落键手, 能立刻找到放松的感觉, 手指还保持在键上, 但指尖部位的肌肉以及手臂已处于弹性状态, 而不是死压在键上, 指尖只要恰倒好处的把琴键保持在键盘的“底”是就够了, 这样钢琴的音色就比较优美。

许多儿童刚开始学琴, 整个人都容易僵硬, 连脖子、肩及腰都处于紧张状态;有些儿童的大臂、小臂及手腕不够放松, 特别是触键时用手腕去敲打;还有些儿童手指之间靠在一起, 不是大拇指伸的很直, 就是小指太弯曲, 这些都是不自然的表现。这都需要老师的正确示范来达到学生领悟的目的。我们知道, 在音乐中没有绝对的放松也没有绝对的紧张, 应该是松中有紧, 紧中有松, 恰如其分的表现它。

初学的学生是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坐在钢琴前, 将一只手慢慢抬高过头顶, 像物体下落毫无拘束的将一只手指落在琴键上, 发出声音。每个手指都可以试一下, 手指落键要立稳, 这样的练习可以放松手臂, 更可以在潜意识中促进学生对松弛的认识。通过放松手指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放松手腕的练习:手指抬高击键后, 按住琴键并保持放松状态, 这时慢慢抬高手腕, 抬到手指不能按键的高度, 然后慢慢的放平手腕, 并把手腕放到尽可能低的位置。这样由高到底, 重复多次练习, 最后在高处位置上时, 以平稳的动作用手腕将整只手向上“带离”琴键。通过每个手指这样反复的练习, 相信可以使儿童的手臂, 手腕, 手指获得一定的灵活性, 并得到一定的放松。这也需要老师的正确示范, 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明白老师讲的一些专业术语的意思。

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松弛的要求, 认为松弛就是松懈, 放在钢琴上的手是塌的。这样会影响力量的控制, 不但没有力度, 也不会有美妙的音色。松弛区别与松懈, 就说明它有紧张的一面, 即有合理的松又有必要的紧张, 松弛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松紧交替, 这是一对因同一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矛盾。松弛不是目的, 是为了更好的用力, 即合理的紧张。

俗话说:“像不像, 三分样, ”对于学习任何一件乐器, 都要首先做到姿势的正确, 这是学生在器乐学习中, 尤其是器乐学习的初期要十分注意的。如琵琶教学, 第一节课教师会先教学生弹奏时的手形, 先说像煽扇子, 但是具体怎么个煽法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示范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口说千遍还不如做回示范来得效果好。即使学生当时还不理解教师的意思, 但通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示范即使不懂到后来也会模仿了。同样的道理, 教新曲子, 节奏有时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是个问题, 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当然由于器乐的种类不同, 演奏的姿势与演奏的动作也就千差万别了, 但即使变化再多只要有教师的正确示范就不会成为学生学习器乐的障碍。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强, 或许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觉得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学生却觉得很难理解,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示范了。通过以上的阐述, 充分的体现了在器乐教学中教师示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叶艺芬.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02年6月1.叶艺芬.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02年6月

[2].陈慧.挖掘有利因素培养创造能力.中小学音乐教育.02年第二期2.陈慧.挖掘有利因素培养创造能力.中小学音乐教育.02年第二期

[3].杨士菊.小议创造性教学.中国音乐教育.96年第二期3.杨士菊.小议创造性教学.中国音乐教育.96年第二期

[4].齐易张文川.音乐创作教育.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02年2月4.齐易张文川.音乐创作教育.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02年2月

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篇9

和声, 即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在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 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和声学的作用和表现, 真正发挥出其实际意义, 是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和声学在合唱教学中的作用

在合唱教学中, 声部的组合作用集中体现在合唱作品各个声部的分配及变化发展的和声布局。在训练学生合唱能力时, 教师应把握好作品的和声进行、歌曲的结构及和声变化与转调, 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认识其主题并通过和声纵向的变化和横向的发展, 体味合唱过程中和声色彩的表现和作用, 让他们切实感受歌曲的旋律。如, 合唱歌曲《茉莉花》, 其第一声部是主旋律, 二、三声部是和声的配合。这首歌曲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在和声上也完全符合中国南方小调的特点, 具有清新婉约的风格特点, 和声始终遵循和谐—不和谐—和谐的基本规律, 结构上形成了平稳—紧张—平稳的变化。歌曲的情绪逐步走向紧张, 然后回归平静, 这样的反复变化, 使得歌曲优美动听。此歌曲的二、三声部则营造出了良好的意境, 仿佛美丽的茉莉花正在绽放。

二、和声学在即兴伴奏中的意义

和声同时具有功能性与色彩性的意义。功能性决定了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应该使用哪种和声来丰富音乐本身的感染力。色彩性是和声最为突出的特点, 其能够使旋律配置有规律地变化和发展。在为一首歌曲即兴伴奏前, 必须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主题及风格等, 同时, 还要明确和声选择的合理性, 并依据作品的风格作出和声选择上的相应处理和配置。这样, 在和声色彩上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 还必须确定歌曲的调性 (是西洋大小调, 还是民族调性等) 。调性不明确, 则会导致和声功能方向的错误。如, 当教师为学生歌曲演唱进行即兴伴奏时, 将一首大调色彩的作品用小调色彩进行处理, 本身是民族调性的歌曲却用西洋大调的思维来处理, 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 无法充分地感受与体验音乐。

三、和声织体在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和声织体, 通常是指多声部音乐纵横关系构成的总体运动形态。它对音乐意境的描绘及音乐形象的刻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要把握和声织体运动的多样性, 应从音乐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及情绪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因此, 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作品的基本情绪, 如, 是舒缓深情的, 还是轻快活泼的, 是激昂豪迈的, 还是忧伤悲愤的等。其是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感知和声的基本依据。在引导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 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排列和声织体层 (旋律、和声型、低音) 来分析作品的纵横关系、构成的形式与运动, 明确作者选用何种和声“音层”形态来表达音乐的某种含义。如, 柴可夫斯基的《船歌》, 其中一个部分内含两个和声层, 两者节奏并不同步。乐曲上方和声层 (三声部, 右手演奏) 主要作用是支持旋律, 而下方和声层 (四声部, 左手演奏) 主要作用则是同低音一起构成具有轻微摇荡的伴奏音型。《船歌》的尾声, 则描绘了小船慢慢地消失在远方水面的景象, 其声部数量由开始的六个减为五个, 进而又减为四个。经过这样处理, 船仿佛逐渐从水面消失了。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意义 篇10

1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

1.1 南极科学考察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 是人类文明最晚接触到的一块大陆。自19世纪人类发现南极以来, 各国探险家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南极的脚步。南极这块从未开发过的神秘大陆, 无时不在吸引着人类的目光。进入20世纪后, 南极更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价值, 吸引了众多国家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中国政府也积极加人到南极考察的行列中来, 至今已组织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 并在南极建立了3个固定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考察起步十分艰难,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为最佳选择。

1979年12月~1980年3月.应澳大利亚方面的邀请, 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设在南极的凯西站, 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与访问, 迈出了中国考察南极的第一步。此后, 新西兰、日本等国多次邀请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站协同工作, 这些考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南极专家, 为日后在南极建站打下了基础。

1981年1月20日,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 南极事业的机构建制逐步完善。1983年5月6日, 国家科委、南极委等部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筹备工作报告》, 对未来南极考察的“六五”和“七五”计划提出了总体设想。6月8日, 中国驻美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 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之一, 为进一步挺进南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的南极事业真正大规模开展是在1984年。经过5年多考察研究, 中国已具备了建立自己的考察站、独立开展南极研究的能力。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参与南极事务的决策早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1984年2月, “我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考察总体方案论证会”召开。6月, 首次南极组队考察被批准.相关筹备工作快速进行。11月20日,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 (591人) 乘“向阳红10号”和‘4121”号考察船从上海启航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12月31日, 考察队登上南极洲乔治王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 中国在乔治王岛上胜利建成中国第1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10月7日, 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 中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从此我国对南极事务拥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继长城站建立后, 我国又于1989年2月在南极拉斯曼丘林地 (南极圈内) 成功建成第2个科考基地——中山站。

中山站建成以来, 中国南极考察“八五”、“九五”、“十五”能力建设和国际极地年 (IPY) 项目以及一部分国际合作项目都得到了这一平台的有力支撑。特别是中国开展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10余年来, 中山站更是发挥了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2009年1月27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3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 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昆仑站的成功建立, 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

从1984年至今, 我国南极考察事业飞速发展, 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科研成果, 培养了一大批极地科研人员和后勤技术队伍, 通过他们的艰辛工作, 在短短20余年中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跨了三大步, 将100年的差距缩短到零的距离。到2010年止, 我国已组织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 向南极派出3 500多人次的科学家和保障人员。通过这些极地考察, 我国获得了大批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本, 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困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1.2 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人探索北极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7年, 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冯简教授, 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国际文教会议, 然后由当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代办雷季敏相助, 只身进入挪威的北极圈内地区开展考察, 他是第一位进入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进入90年代, 北极地区的科考在我国受到重视, 我国一批科学家相继进入这一地区, 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考察研究。

1990年, 美国、苏联、丹麦、冰岛、挪威、加拿大、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一项条约, 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组织, 成为第16个成员国。

1995年3月30日~5月11日, 中国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考察, 25名科学家、记者等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地区并由冰面徒步抵达北极点, 沿途进行了海洋、冰雪、大气、环境等多学科的考察。

1999年7月~9月, 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 历时71天, 航行14 180海里, 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 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 “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 破冰挺进北纬80度, 全程历时74天, 航行12 600海里, 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 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4年7月28日, 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

2008年7月11日~9月25日, 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搭载着122名科考队员奔赴北极, 开展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作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专项计划之一, 在以往考察成果的基础上, 开展广泛的大气―海冰―海洋、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 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从而开拓我国的北极科考活动空间。

2010年6月我国将进行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2 我国在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 (重点是南极) 中的长足发展和取得了突出科研成果, 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也相应取得了应有的合法权益和地位。

1983年06月, 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5年10月, 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ATCPs) 正式成员国;1986年06月, 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SCAR) 正式成员国;1990年08月, 成为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 (COMNAP) 成员国;1994年08月, 中国政府批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1996年04月, 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IASC) 正式成员国。中国已在有44个国家参与的南极条约体系和有18个国家参与的北极科学考察体系中,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3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

极地科学考察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 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显和角逐, 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环境、军事和社会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3.1 政治意义

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因此, 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 在短短的20几年中, 已成功地完成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和3次北极科学考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 (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 IASC—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的正式成员国。从此, 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3.2 科学意义

地球的南北两极, 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 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 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 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3.3 经济意义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 (特别是南极磷虾) 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所以, 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南极资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领土的归属问题, 始终是南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在21世纪中, 南极这一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有待于世界共同协商解决。

3.4 环境意义

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 左右着全球的冷暖过程。以中国为例, 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 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 来自北极的寒流常常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我国牧区经常遭受的“白灾” (即雪灾)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是东亚季风, 研究表明, 北极海水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东亚季风的重要因素。只要东亚季风发生变异, 就很容易在我国形成气象灾害。因此, 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性研究, 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5 军事意义

众所周知, 北极位于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 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航线,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 美国已经意识到,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北冰洋会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争取战略主动, 美国从1946年开始, 派飞机在北极地区进行考察, 每周两架次, 考察内容包括地形、冰面特点、飞行员对北极气候的适应能力等。与此同时, 苏联也在一座50多公里长的冰山上建立了间谍站, 并把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建成苏联最大的海军基地, 其庞大的北海舰队司令部就设在这里, 被苏联人称为“致命武器”的战略核潜艇也部署在这里。随着冷战的结束, 各国在极地的军事竞争放慢了脚步, 但在平静的背后, 隐蔽的军事行动始终存在。

3.6 社会意义

自我国开展极地考察的短短20几年中, 在科学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国际极地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充分反应了我们伟大祖国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 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日新月异面貌,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鼓舞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 也由于极地充满着神奇色彩和科学之谜, 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极地充满着浓厚的情趣, 被深深地吸引和向往, 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极地、认识极地、更好地支持和参与极地考察。被“极地人”的敢与冰魔争高低、誓为科学献青春的“极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学习、受益匪浅, 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成绩和贡献。

中国在短短的20年中, 通过自己对南极和北极实质性的科学考察活动, 对人类探索极地科学奥秘、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赢得了在南北极国际事务中的合法权益和科学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 在21世纪中, 中华民族将继续遵循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光辉题词所指引的方向, 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和平与和谐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文沛.中国南极考察及社会意义.群文天地, 2009 (6) .

[2][澳]G·芬克勒.南极洲—英雄的年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3]颜其德.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综述.科技中国, 2005 (6) .

[4]张青松, 王勇.中国南极考察28年.自然杂志:30 (5) .

[5]陈连增.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基金, 2008, 22 (4) .

作用和意义 篇11

【 关键词 】人的管理;制度的管理;好制度;坏制度

当今中国社会从总体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从局部看,由于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个别地区各种矛盾尖锐、复杂,甚至激化成严重的社会群体事件,社会稳定面临着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严峻挑战。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加强社会管理,特别是要更加重视社会管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创新,是本次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里我就自己学习和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讲话精神谈两点自己的体会,以期与大家共同进行交流和分享,不足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一、制度要比人靠得住

澳大利亚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其人均财富量居于世界的首位,但如果不是英国政府的一项制度,也许今天的澳大利亚可能还是一座荒岛。

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来到澳大利亚并声称这是大英帝国的土地。谁去开发这个不毛之地呢?英国政府最后决定把判了刑的罪犯向澳洲流放。据英国历史学家查理?巴特森的《犯人船》记载,当初政府决定把经法院判刑的罪犯由商人船舶运送到澳洲,并按人头给商人付费,但是商船沿西非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穿越茫茫的印度洋到达澳大利亚至少需要花费二到三个月时间,商人为了谋取暴力,出海走到半路就都把这些罪犯杀掉扔到海里喂鱼了。政府知道后就给商船上派了一名公务员,监督船主把罪犯运送到澳大利亚,政府见到公务员签字的字据后就给船主付费,但公务员很快就被船主收买了,船主出海不久就把罪犯都杀掉扔到海里了。后来,政府制定了一项制度,即在澳大利亚设立一个检查站,由检查站按人头支付船商运费。为了防止检查站的工作人员与船商“日久生情”,从不认识到相互熟悉、最后发展到相互勾结,政府规定检查站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更换。至此,澳大利亚人口不断增加,最后形成了一个国家。

据有关媒体报道,,2007年贵州省锦屏县圭叶村的村民创造出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民主理财形式,村里的财务审核章被分为五瓣,五个村民代表各持一瓣,村里的开销须经至少三人的同意,五瓣才能合起来盖章。这枚公章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的公章”。事实上,这在中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宁夏出现过“五牙章”,在河北邯郸出现过“三段章”。这种只靠人的自觉性的所谓民主管理形式或方法,其实是根本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果不其然,轰动全国的“史上最牛公章”只是昙花一现。 这些例子都说明,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才能靠得住。常言说:“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的影响,“大智立法”的成功案例很少,最常见的却是“小智治事或中智用人”。

小智治事,就是指一个领导干部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事必躬亲,在管理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这种管理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领导人始终疲于应付于各种具体事务、被各种琐碎事务纠结得难以脱身。形象地说,这样的领导干部更象是一个“消防队员”或“救火队员”。其实,这样的领导只所以忙的原因无非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领导能力太差,没有人干工作,只有自己干。如果我是一位领导,手下人对我说“领导太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了!”这实际上不是在关心我,而是在讽刺和挖苦我的无能。第二个原因是对手下的任何人都不放心,每件事自己必须都要亲自参与。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抓到蜀军的士兵后问诸葛亮什么时辰吃饭、什么时辰睡觉?蜀军的士兵说:“我们丞相天天忙得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司马懿一听哈哈大笑说:“事必躬亲,他熬不了多久了。”果然过了不久,诸葛亮就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只活了53岁),真正做到了他在《出师表》中说过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白了,诸葛亮就是被工作活活累死的。

所谓的中智用人,简单地说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句话被作为成功用人的管理经验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在中国大行其道,以至于成为中国政治家和企业家们谈成功经验时的一句“口头禅”。其实,作为现实中的具体的任何一个人而言,他总是神、兽的复合体(恩格斯就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神是理性的、无私的,兽是非理性的,自私的。人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中国有句俗话叫“亲兄弟,明算账”,事实上就是说任何人都是不可靠的,那怕亲兄弟也一样。一个领导人如果指望通过自己信任的一个或几个所谓的”能人“实现自己的管理思想或管理目标,往往会事与愿违。 总之,管理就是“疑人要用,用人要疑”,用“制度化管理”把有用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不对人性抱任何幻想,“制度比人强”,大智立法,这才是现代管理制度的真谛。

二、制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古代“晏子使楚”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吏押解着一个被捆绑了的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何许人啊?”小吏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又问:“这个齐国人犯了什么罪啊?”小吏说:“犯了盗窃罪(盗窃罪是中国古代最严重的犯罪之一,杀人罪也没有盗窃罪严重)。”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回答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虽然叶子的形状还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啊,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盗窃,来到楚国就盗窃,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这个人善于盗窃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宴子使楚”这个故事中的所谓“水土”,其实就指的是制度(也可以说是“风俗”)。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在齐国是好人,而在楚国就变成坏人了呢?原因就是因为齐国的制度是好制度,而楚国的制度是坏制度。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篇12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

企业文化是表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基于一定价值为核心, 通过企业的行为机制, 最终推导出该过程中凸显的企业形象, 从而形成具有多级复合培养结构的载体。企业文化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文化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体现在企业文化中的人的观念, 它是深厚的企业文化, 是企业建设的基础和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其次, 行为文化形态, 各种发生的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活动行为体现在企业文化。活动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 在企业文化的中间起到收敛和交付整个企业文化的作用;第三个是文化现象的一种形式, 是指由企业文化所示的形象外观。这是通常的信息, 产品, 英雄模范人物为载体, 外化和凝聚在企业文化的表层生产专注于企业的思想, 文化和行为, 具体的形象、生动的形象文化模式直接显示在公众面前。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 我国的企业经营面临着严峻挑战,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我国企业开始加大了走向世界市场的步伐,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参与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企业文化, 帮助企业员工树立竞争意识, 对员工实行按劳分配, 严禁平均主义, 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员工积极进取, 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还要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的知识, 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我们要正确看待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深化企业的文化体制改革, 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一套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用企业制度来约束员工的思想, 扭转员工的思想观念, 增强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 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内部缺乏协调性, 也没有相应的协调部门进行任务执行, 也没有制定对企业内部员工管理的内部员工制度, 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的词语只是一些空话, 甚至是一纸空文, 导致企业制定的文化管理制度不能够迎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制定了企业管理制度, 但是这些老套的管理制度只是一些空话对企业自身发展还会产生不利影响。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国有企业的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国有企业深入进行文化建设, 深化国有体制改革能够保证自身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对国有企业的帮助是帮助国有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起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寻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 最终促使国有企业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机械、僵化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需求。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通过建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的管理, 过去企业的经营是通过支配员工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对于岗位的安排也完全是命令式的, 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精神需要,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通过控制员工的思想来进行管理的, 控制员工的思想才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员工的行为。企业虽然控制了员工的思想, 但是却对员工加倍尊重, 以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工作需求作为基础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使员工在企业中有家的感觉, 这样就为员工营造了和谐的工作环境。员工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没有工作压力, 员工可以在轻松的工作氛围中努力工作, 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好的成功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反之则产生不利影响。从短期影响来看企业文化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 能够激发员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决心, 实现企业运行态势的好转;从长期影响来看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潜力, 员工的潜力得到激发可以使员工发挥出巨大能量解决一些平时所不能解决的困难,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短期内看不出企业文化发展有明显变化, 但是企业缺少了企业文化就会使企业员工失去前进的动力, 不能够鼓舞员工士气。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是企业无形的约束和支柱。企业往往以团队为导向进行管理, 企业文化可以作为团结企业内部的纽带, 可以作为团队或团队内的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共同语言”。因此,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后, 他给公司员工带来的协作精神, 新鲜活力, 好比为企业的正常运转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电机, 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在世界各地, 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 企业的成功, 其经久不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优质的产品, 精明的市场营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以优质的产品, 精明的销售和服务理念为基础产生和丰富企业文化底蕴。因此, 加强企业管理, 不仅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更要注重企业文化的作用。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带领全体员工, 增强企业员工纪律意识, 促进员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职业道德。在促进新的, 更高层次的企业管理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物质以及精神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自身拥有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精神优势。企业只有有了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认可的企业价值观才能够让企业拥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才能够在企业当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企业才能拥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大更新的发展, 反之企业则会失去强大的竞争优势。根据美国在1987年—1991年间对22个行业的72家公司文化以及经营状况的研究证明了企业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将会是企业文化。通过分析一些世界成功企业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企业能够长时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成功的企业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一些知名的企业倒闭都是因为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与现代化的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员工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 是的改使得员工不能够在工作中倾注自己的热情。就如:无锡尚德, 是我国最大, 也是世界四大光伏企业之一。有最好的技术, 也有最好的品牌。可从去年开始, 尚德逐渐走下坡了。截至今年3月, 尚德的负债总额已达到35.82亿美元, 负债率高达81.8%, 市值也从上市之初的49.22亿美元跌到如今的1.49亿美元。到如今, 宣告破产重整。所以说企业的成败和企业的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文教育, 而不仅仅只是不断更新各种设备, 要把企业的文化建设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因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灵魂, 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成败。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 在经济和文化意义上出现了混合效果, 对人的行为准则有很大影响。企业文化体现出的是员工对知识的态度以及员工对企业利润的心理而不只是停留在对知识以及企业利润的浅层认识上, 企业文化还可以体现出员工的为人处世哲学。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帮助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体系, 可以使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增强, 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培养了企业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 对企业“以人为本, 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有很大促进作用。此外企业文化建设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层明白尊重知识、尊重劳动以及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可以提高员工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 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如果企业想更好更快发展, 企业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增强员工的团结协作意识, 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为企业工作, 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而这一切都需要以企业的文化建设作为基础。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一笔无形资产, 根据相关调查了解到一般优秀的企业都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使企业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举例子来说作为美国最大的一家农副产品企业——美国帕社农场, 农场主法克兰十分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把企业形象的塑造作为企业完善经营的出发点, 法兰克把为顾客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最为企业经营的着眼点。有一次一个顾客在一个零售店买了帕社农场生产的真空包装鸡肉, 但是回家后发现这包鸡肉变质了, 然后这个顾客把鸡肉送回了零售店, 零售店的服务员立刻将鸡肉的钱全额退还, 这位顾客很感动还写信给法兰克, 要把这件事情告诉他。顾客收到法兰克的回信后, 看到信中法兰克向顾客表示歉意, 而且赠送给这位顾客一张鸡肉的免费兑换券。法兰克在信中表示很希望得到这位顾客的帮忙, 帮助企业维护声誉, 自此以后帕社农场的产品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经历这件事情之后这位顾客就只买帕社农场的鸡肉而不买别的地方的鸡肉, 同时这位顾客还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在了报纸上, 帮助帕社农场提高了信誉, 这样就在无形中帮助帕社农场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者, 帕社农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居高不下。

上文分析的帕社农场是成功塑造企业形象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帕杜农场主法兰克那里, 重视企业形象与信誉, 绝非是一种促进产品销售的手段, 而是一种与农场命运攸关的企业公关基本策略, 它体现在帕杜农场经营活动的各种细微之处, 当帕杜农场的这种良好形象在顾客的心目中稳固地存在的时候, 它便成为一种向心力, 把帕杜农场和它的顾客联系在了一起。

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践以有力的事实证明, 在一个富足的社会里, 顾客已经不太计较价格, 产品的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 所以顾客的决策是很容易受企业的形象影响的。因此, 企业形象能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变得非常重要, 企业形象的树立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 促进企业服务承诺的实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的载体, 起到非常直观的宣传作用,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以上讲述的种种事实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也使我们明白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5. 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继承和发扬石油企业优良传统

在我国石油的发展历史中, 石油企业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在长期的企业发展进程中, 延长石油一直秉承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不断地发展积蓄中, 逐渐的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在解放初期形成的石油文化是石油企业的一笔珍贵的、无形的财富。它可以在以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让企业的员工思想凝聚在一起, 发挥出卓越的战斗力。对于之前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 然后在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加以改革和创新, 使石油企业的文化真正意义上更够促进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延长石油从开始建厂、钻井出油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百年历史长河中, 延长石油从创建、发展到壮大一步一步走来, 积累了浓厚的企业文化。经济的全球化, 为企业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 延长石油应该在巩固原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让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延长石油文化, 使延长石油文化得到永久发展。

三、总结

通过上文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进取, 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员工, 让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 工作境界得到提升, 使员工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倾注自己的热情。同时企业应该以新格局的发展作为基础,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线, 企业员工应该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形态,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本文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分析旨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使企业员工能够企业发展倾注自己的热情, 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帮助企业员工增强凝聚力,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企业全体员工以及企业领导人的共同努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成功发展的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有利于企业管理, 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有利于促进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有助于继承和发扬石油企业优良传统。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旨在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窦海燕.当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财经界, 2010, (14) :62.

[2]段维龙.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任志宏, 杨菊兰.企业文化:管理思维与行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多媒体计算机物理教学下一篇:旅游投资风险价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