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

2024-09-13

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共12篇)

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 篇1

为了加强公司管理,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工作贯彻力和执行力,增强员工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公司整体形象、方便公司管理的目的,解决因长期工作而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和工作作风,营造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和向上的工作态度。集团于4月份对全体员工军训,并于5月7号在全福元百货南门广场进行军训汇演

军训时间定为10天(可选)。在这10天的时间里,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军姿训练开始,其间穿插团队协作拓展活动,一步一步提升员工的自我养成意识,规范一日生活秩序,将训练中所学所得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在训练中,我们要重点训练员工的团队意识、贯彻力和执行力,使受训人员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员工的集体荣誉感,相信通过这次军训,我们的员工一定会实现从一个普通员工向一个高素质员工的转变,同时也会为公司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搭好一个平台。

本次军训将严格结合从正规化、标准化操作训练、仪容仪表训练、执行力训练、纪律服从训练、吃苦耐劳训练、顽强毅力训练、集体意识训练、团体合作训练设置课程项目,并严格要求教官施训。

军训,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吃苦耐劳,怎样迎接挑战,怎样把握自由与纪律的尺度;军训,是我们增长才干的机遇,也是对我们的挑战。这要求我们用心融入其中去学习,去锻炼,去磨砺,其目的是:增强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深刻领悟“立德、力学、力行、立新”的真正含义;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集体凝聚力与战斗力;军训,还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思想上的自立和独立,还能帮助我们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

这就需要我们在军训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领略军人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崇高品质,也要发扬我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坚持铁一般的纪律,严于律己,服从命令,坚决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希望大家用顽强的意志,用敢于吃苦、勇于拼搏,发扬“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彻底完成军训使命。

在90年代末期大量成功企业的公司墙壁上挂着身着绿色军装老总的照片,一直这些老总用军事化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也对以前陈旧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善。到21世纪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军事化管理的一些优越性和先进性。企业军训服务业务也随之在很多企业的授权和托付下进行着企业和军事双从培训。

军训是磨练人的意志力、强化纪律性的良好武器,要求通过坚忍和服从等自我约束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军训中的拓展训练则可在磨练个人意志的同时,培养大家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并通过积极进取的方式来实现目标。企业军训课程除了包含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养意志力、执行力、团队精神和纪律性以外,还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紧急应变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企业军训是海南信息军事拓展培训的特色业务,它区别于传统的军事训练,同时他又是对传统军训的提高与延伸,在保留原有军事训练的正规严格磨练意志力的同时,降团队拓展和管理培训融入其中形成了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的特色军训练项目在提高参训人员的仪表姿态和顽强扎实的工作作风的同时,更注重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高效执行力的训练,使每一个参训人员由仪表姿态到行为表现思维方式都能得到一个崭新的升华和提高,使每一个参训单位都能建立一个高效沟通执行有力的团队和一个协调有致配合默契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加强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相互了解,通过培训让员工拥有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以更崭新的面貌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新的辉煌!

军训是磨练人的意志力、强化纪律性的良好武器,要求通过坚忍和服从等自我约束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军训中的拓展训练则可在磨练个人意志的同时,培养大家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并通过积极进取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在军训基地的企业军训课程除了包含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志力和纪律性以外,还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紧急应变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一般的一个完整企业军训课程除包括传统的军训项目,如队列、军体拳、条令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军事理论课外,但是学员在军训基地,还包括部分现代拓展项目以及一些别开生面的感恩的娱乐活动等。企业借助军事化训练和管理的理念,将军队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商业化应用,使学员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毅力、超强的执行力,提升在团队中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力、百折不挠打不烂拖不垮的铁血精神,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 篇2

一、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

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人力”。人力资源配置就是要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好包括体力、智力、知识力、创造力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一定的途径, 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其与物质资源有效结合, 以产生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如何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优化, 从而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的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学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资源性, 是就人体本身所蕴含的各种可开发利用的能力及潜能而言。人的潜能是以人身为直接承载体的, 而人的自主意识又对人的潜能的发挥起着直接控制作用。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自主意识能自觉地控制和调动其自身潜能作用的发挥, 为社会经济发展所用, 变成一种社会生产力。人力资源虽然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 但如果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果不能使这种能力发挥出来, 则人力资源便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如果通过合理的配置, 使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有效地结合, 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则此时的人力资源就变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 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二、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配置是为了达到更充分地利用人的体力、智力、知识力、创造力和技能, 促使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实现更完美的结合, 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社会保持活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他不但可使社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结构趋向合理。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使每个人的才智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 调整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

任何组织内部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往往会对组织的正常运作产生重大影响。任何组织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使员工保持饱满工作热情, 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客观上, 由于组织内部的员工, 在性格、工作方式、工作思路以及利益问题上往往因存在各种差异而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在人际关系方面, 员工上下之间、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意见也是经常发生的, 所有这些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 有时可以通过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加以解决, 但有时却是无法解决的。对于那些思想交流解决不了的矛盾, 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人员调解。

一般说来, 在一个组织内部, 员工们的才能、风格、知识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 把能够互补的员工合理地调整在一起, 不仅可以更好地形成有利的群体优势, 提高工作效益, 而且还有利于发展成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对于调整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 处理和解决有关矛盾, 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形成组织内部的竞争机制及其对外的竞争力。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不仅能增强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而且还能带动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机制。例如, 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过程, 是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基础。对于人力资源, 无论是行政配置, 或是市场配置, 都存在着对人的选择问题, 而且这种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任何组织内部的人员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变化, 这就促使组织必须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不断选择和调整。这种新老交替、优胜劣汰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过程。社会、经济、科技等外部环境因素在发展, 人类自身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人力资源配置也需要不断变化, 由此必然带来就业和岗位的竞争, 这种竞争正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它将使组织显得更加朝气蓬勃, 使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 知识的传播将加快。一个组织拥有某项技术, 其他组织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并掌握该项技术。因此, 业内人士认为,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单是技术上的竞争, 而是如何使用技术上的竞争。正因为如此, 企业将十分强调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 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营造自己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 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和难以模仿性, 使得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三) 产生双向激励作用。

人力资源配置必然要涉及到人员的工作岗位变动、薪金的增减、工作性质或行业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可能转变成为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 即上行激励和下行激励。

1、上行激励。

追求美好是人类的共同天性, 这是促使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一般人都具有追求个人成长进步、干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对于组织来说, 如果不断地把优秀人员适时地配置到更富有挑战性, 能够承担更多责任, 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劳动回报的岗位上, 必定会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 从而对优秀人才本身, 以及对统一组织内的周围员工都产生强有力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2、下行激励。

人力资源存在着层次、类别、素质高低等差异, 人力资源配置必须不断进行择优汰劣。在这过程中, 组织内部将对员工随时调整, 辞退技能过低或表现不好的人员, 这无疑会对周围人的工作、学习造成一定的强制性压力, 从而激励有关人员更严格的要求自己, 更注意遵守规章制度, 更积极地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避免被组织淘汰。

三、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

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从一般意义上讲, 人口、人力资源、劳动力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 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从社会经济活动运动的角度来看, 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 不同的人分别处于不同的劳动集体之中, 从而构成了人力资源社会活动的微观基础。在宏观上, 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使用要处于社会经济的分工体系之中。因此,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过程。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活动意义在于其能够通过一定的劳动而创造出社会财富。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既是人力资源的利用过程, 也是提高人力和物力结合的有效性, 从而更好地形成社会财富的过程。

(一) 社会经济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 因此,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至关重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 社会上各种职业的收入、社会地位、工作舒适程度差异就大。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难以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目标,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资源的难度。当社会经济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各种职业的收入、社会地位、工作舒适程度差距就逐渐缩小, 人们在职业选择时比较容易达到个人满意的目标, 人力资源配置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 社会经济因素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对用人单位而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 人力资源的层次参差不齐, 素质结构也不尽合理。因此, 在选择员工时, 难以选到理想的人员, 相应地使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难度加大。当社会经济进入到充分发展阶段, 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使人力资源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 素质结构也越来越趋向合理, 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容易选到理想的人员, 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摘要:人力资源配置是为了达到更充分地利用人的体力、智力、知识力、创造力和技能, 促使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实现更完美的结合, 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述国.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韩大勇.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会展评估的意义和目的 篇3

评估,简言之就是评价和估量,会展评估是对会展活动价值的评价。广义的会展评估是对会展活动作用于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服务过程等方面。对会展活动进行系统、深入地考核和评价,是会展活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会展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加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项投入比较大的活动,企业往往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无论是对举办商或者活动参与者而言,每次会展活动都会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总结。在会展活动期间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评估、总结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将有利于会展举办商改善项目的市场开发和运营管理,及时调整方向和运作方式,扬长避短,不断完善产品和提高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参展商通过参展成本、效果、成交金额、观众和买家反映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详细的评估,帮助参会者对会议期间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对会展进行性价比,从中选择成本低而效果好的优质会展项目,而且还能把参展和参会与其他营销方式如广告、人员推广等在成本效益上做出比较,为选择市场拓展的最佳展会项目提供依据;此外,会展评估工作也是会展行业管理机构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对会展市场活动加强监督指导和协调管理、扶优汰劣的有效办法。

会展评估的目的

专业会展公司经营会展项目,就是向参展商、观众以及参会者"出租"一种营销"能力",或者说,会展公司是一种"能力要素型"的企业,是围绕独立地会展项目业务这种特殊的"能力要素"所组织的企业。会展企业的"能力要素"必须通过参展企业、观众以及与会者的参与在服务过程中被整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当然也不排除会展公司以会展为依托,整合参展商的"能力要素",形成能够满足特定顾客群体的其他服务业务。

专业会展企业要整合这种营销"能力要素",形成会展产业中的价值链,必须对该"能力要素"与自身其他"能力要素"的匹配程度、性价比、质量等等进行考察,会展评估的基本目的这种"考察"提供依据,也就是为参展商在不同的会展之间、会展与其他营销"能力要素"之间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派生意义还有"为专业观众选择参观会展"以及会展公司完善会展这种"能力要素"、打造会展品牌提供依据。

具体而言包括:

1.为会展主办单位机构进行会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提供数据依据。

2.对会展项目的整体运做及其相关成果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展示会展项目的优势,为项目招商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

3.对会展项目历年的相关会展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市场发展趋势及其未来的发展对策。

4.结合国内大型类似的相关会展活动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借鉴其优势项目。

5.为将来会展项目的品牌建设提供支持。

同时,这些数据可以为场馆的出租提供背景资料,为主办商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提供数据依据,为参展商参展提供数据依据,为贸促会和会展馆协会提供协会管理的基础数据。

会展评估的跨学科特征

会展评估的理论框架具有跨学科特征,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决策学、管理学、政策学、行为学、经济学、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设计和实施会展评估活动需要跨学科的方法,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理论的综合应用。

会展评估活动的分类

关于会展评估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存在各种不同的分类角度和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展评估活动。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管理者的角度、评估者的角度和评估行业管理的角度这三种主要类型。

1、管理者的角度

从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管理者在委托评估任务、应用评估结果时,主要考虑"评估对象"、"评估时间"等问题,通常采用以下分类方法:按评估的对象的性质,可分为政策评估、计划评估、项目评估、机构评估、人员评估、产品评估等;按评估的对象的数量,可分为个体评估、群体评估;按评估的时机,可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跟踪评估。

2、评估者的角度

在评估活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评估者除了采用上述管理者的分类方法以外,为了体现评估活动本身的特点,还常常采用以下的分类方法:

——按评估任务的具体特征,可以将会展评估活动分为诊断性评估、回顾性评估、前瞻性评估、复核性的二次评估、筛选性评估、优选性评估等。

——按评估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可以将评估活动分为目标评估、预算评估、执行评估、绩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等。

——按评估采用的主要方法,可将评估活动分为基于比较分析的评估、基于定量模型的评估、基于规则的评估等。

——按评估报告的形式,可分为专题评估、综合评估等。

3、行业管理的角度

从规范、管理评估活动的需求出发,评估的管理机构或会员机构在制定评估制度、规范时,通常采用以下的分类角度和分类方法:

——按评估者与委托者的关系,可将评估活动分为内部评估(由部门或组织内部的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实施)和外部评估(由部门或组织外部的独立评估机构实施)。

——按评估的服务对象,可将评估活动分为:为政府有关政策制主、公共资源分配提供依据的职能性评估和为市场提供中介的非职能性评估。

——按评估的目的/任务,可将评估活动分为:①评估作为管理决策的环节:为政策制定、实施和修改,为公共资源分配和使用提供决策依据,例如:会展政策、策划、项目举办的前、中、后和跟踪评估。②评估作为监督的手段:通过评估提供公正、客观的意见,以便公众纳税人了解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及其影响效果的真实情况,对其进行监督。 ③评估为技术的市场交易提供中介服务:在技术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会展评估可以提供第三方的判断和意见,作为双方谈判的基础。

会展评估者的职业原则

1、遵守职业道德原则

评估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不得有违法、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专业评估人员应理解并掌握评估规范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评估机构有责任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于评估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属评估机构有连带责任。

2、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对于相应的评估业务,评估者应该是与委托者和评估对象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按照评估的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活动,不受来自外界的任何控制和影响,始终可以自主地表达意见而且无需考虑这意见对自己的利益的影响,保持评估观点、结论、判断和建议的客观公正。评估机构不应有直接的行政管理职能,或隶属于被评对象。如果评估者认为其独立性受到损害,可以拒绝进行评估或中止相应的评估活动,或在报告中声明。

3、回避原则

为避免评估者在执行评估业务时不公正或被认为不公正,评估机构有责任制订有关制度和程序,在接受评估任务、委派评估项目主持人和选择咨询专家时坚持回避原则。

4、避免误导原则

避免误导是评估的基本职业原则,评估者应避免任何可能会导致误导的行为。以下行为被认为可能引起误导:

——使用或提供可能会导致误导的评估报告;

——使用、依赖没有事实依据的结论和判断;

——评估中使用片面的数据和信息,在评估报告中不说明数据信息的来源和采集方式;

评估中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在评估报告中不说明这些假设和前提条件对评估结论的影响;

——不是以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身份执行评估(与被评对象有经济利益关联或个人关系),但在接受委托评估任务时不进行声明,或在评估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说明;

——在公开新闻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刊登或播放自我夸张、内容虚假或容易引起公众误解的广告,或通过同样的渠道诋毁同行。

5、保密原则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篇4

本文是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取其精华,整理而成,原名为The Zen Of Education,译为大学教育之禅。

大学的声望和录取率对学生今后的收入产生一定独立的影响,但收入差距大多出现在大学内部,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所大学毕业生内部。这中内在的差距取决于才能,资源,成绩和专业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努力程度至关重要。真正驱动成功,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是职业。

与其说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其实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微乎其微,更有甚很多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任何联系,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毕业五至十年后几乎被遗忘殆尽,真正成功的关键不是所学知识的多少。

然而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应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

对于上述说法,他不确定这到底是归功于大学教育还是个人成熟和成长的必然表现。毕竟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个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是指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无论这种回报是进一步深造还是其他的什麽。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所学知识忘光。如果是为了实用,你没有必要到大学来接受教育,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选择某专业并为之沉迷,你在别处学不到的,你在这里照样学不到。所以,忘掉你们曾经信奉的大学教育实用性的说法把,接受教育的原因其实就是,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受过教育的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接受教育的人人生就有缺失。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5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的目的家庭教育目的其实质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问题。它是家庭教育指导思想、方向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客观存在性。家庭教育目标指家庭教育活动而达到的最终结果。家庭是社会的一细胞,其命运与社会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家庭教育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家庭教育目的必须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状况,遵循孩子发展的特点和可能,实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是与家长或长辈的教子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认识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不管自己的言行有无主观意识,客观上孩子都在接受着教育,并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在被扬弃,一些新家庭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这块领地得到了充盈发展,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目的的重视。

家庭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制约,还要受到家庭的根本利益、家长的素质因素乃至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必须抛弃无意识自然发展的家庭教育理念,树立起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家庭教育新理念。

每个家庭的教育目的,又要依据这个家庭及其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家长要从自己家庭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家庭教育目标,以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在能量,使其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这是因为家庭教育目标的制定总要兼顾到家庭的利益、孩子的利益和前途。必须培养孩子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明确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合格人才。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人、在于家庭、在于社会,在于其和谐发展。

有家庭就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家庭教育的作用下度过来的,没有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没有现在的一切。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被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社会的发展更加强化了三大教育的分工,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越来越社会化。

(1)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国家建设要求各种各样的人才,需要具备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底蕴、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创造精神以及适应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这些基本素质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作为基础的,这也正是和教育方针相一致的。然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等片面的教育导向。这种状况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是不利的。只有在家庭教育中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才能使子女全面成长,才能使孩子立足于社会,利国利己。

(2)培养和增强孩子社会意识,帮助子女具备社会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生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特别要帮助孩子懂得社会、懂得生活,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能够独立的生活于社会的能力,既能在顺境中成长,又能与命运抗争,敢于在逆境中奋进。具备能以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能力,自幼培养子女具有开放意识,有意识进行国际化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子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 篇6

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和目的

摘要: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红色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发展红色旅游是我国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与要求,同时为了警戒后代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远景设计研究院总结了一下的几点来证明。

1、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弘扬革命传统是新时期对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4]。对游客而言,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山川美景,更能让英烈们的动人事迹洗涤和净化心灵,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展有声有色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红色旅游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合,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是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学界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事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从东南沿海到雪域高原,从商业经济重镇到穷乡僻壤,绵延曲折,逶迤万里。总体上看,这条“黄金通道”的开发关系到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目标的实现。分区域看,红色旅游是大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员约一亿人次,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约200亿元。红色旅游带动了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老区的招商环境,扩大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比如当年红军医院旧址所在的井冈山小井村、琼崖革命根据地所在的琼海市椰子寨村,依靠红色资源迈上了小康之路。

3、发展红色旅游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契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内地很多地方都在对“红色景点”进行修缮。湖南省花垣县对国立八中进行全面维修和保护。国立八中也修缮了“国立八中旧址纪念碑”。花垣县在保护修缮好花垣县第一届县委遗迹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其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 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四感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始, 直接影响大学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性转变, 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长目标。要帮助新生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 就要从他们一进校门就开始进行思想、能力、行为等各方面的培养, 为未来几年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时期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要与时俱进, 正确地应对出现的新问题, 在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及机制上进行创新, 增强教育的活力和效力。“四感”即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新生的内在情感入手, 将“四感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 创新教育机制和手段, 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长效性和系统性。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不适应问题

1. 校园环境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大学新生在入校前, 往往都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他们通过中学老师、家长、朋友的介绍, 通过网络渠道等, 对大学有了初步认识, 并形成了美好愿景, 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理想中的大学新生活图画。尤其是在高考的压力下, 他们会把大学想象得无比美好, 会把付出的努力和辛苦都寄托于在未来的大学中得以回报。调查发现, 很多中学老师常用这样的话鼓励学生:“现在好好努力, 考上大学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大学是最幸福快乐的地方, 你要争取迈进去。”这些鼓励的话对学生进行了完美无缺的心理暗示。事实上, 进入校园后, 一些大学生发现大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他们渴望更好的住宿条件, 更博学幽默的授课老师, 更无拘无束的课余生活, 更轻松易懂的专业学习, 等等。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偏差如不能及时调整, 就会产生失望和失落, 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 大学生活自由与压力的矛盾

目前, 各高校基本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下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高中相比, 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 没有从早到晚都要学习的要求, 没有老师天天陪伴左右排忧解惑, 没有固定的上课教室。学分制下强调的是主动学习, 上什么课、上谁的课都由学生自己选择, 大量的课外时间也由学生自主安排。大学的学习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明确清晰, 没有密集的作业和考试检测自己学得怎么样。另外, 大学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 过去一直是等老师上课, 等老师布置作业, 等老师讲解习题, 等学校安排活动。而在大学常常是一次课上几十页的内容, 作业和考试很少, 往往只有一次期末考试。这种相对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令一些新生不知所措。一些刚刚步入大学后的新生, 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3. 新生心理上优越感与自卑感的交织

考上大学的学生, 大部分是高中时班级里的佼佼者, 他们在高中时期一直有优越感, 而进入大学后, 一群佼佼者聚集在了一起, 优越感渐渐消失, 当发现自己的某些方面远不如他人时, 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此外, 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 与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同学在一起时往往觉得有心理负担, 表现出自卑感, 同时又渴望得到关心和关爱, 新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最终体现在人际交往的障碍上。一方面, 有些同学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集体间的相互体谅和包容。另一方面, 有些同学过度自卑, 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积极参加集体生活, 这些心理障碍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不及时给予引导, 将会严重影响到新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二、四感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1. 认同感教育

认同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情感认同, 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自我和外界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是个体发自内心地对事物或所处的环境的喜爱, 并由此产生个人自豪感且主动维护这种情感[1]。大学新生的认同感包括对学校的认同, 对所在院系的认同, 对专业的认同, 对所在班集体的认同, 以及对自己的认同。显然, 只有大学生对学校、专业、班级及自己产生了深层次的情感认同, 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进而主动接受大学的各种教育, 实现大学专业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因此, 在新生一进校时就开展认同感教育, 是学生今后四年健康成长的保证。只有新生认同了这所大学、自己的专业, 才会主动融入新的集体, 自觉成长成才。

2. 归属感教育

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 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 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2]。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 这种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个体将会感受到遭抛弃、遭拒绝、不被关爱的消极情绪, 陷入强烈的孤独感中。对于大学新生而言, 归属感就是要让他们进校后感觉到自己是受欢迎、被尊重、有价值的, 在新的环境中有关爱、有温暖、有真情, 没有因个体间背景、性格的差异而带来的陌生、紧张和压力。因此, 开展归属感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被学校和集体接受, 并对学校和班级产生情感依恋, 是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情感基础。

3. 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接受教育等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承担责任的主动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属于心理的范畴[3]。责任感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 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新生开展责任感教育, 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责任感, 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 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新生的责任感培养是引导其破除以自我为中心、正确看待社会现状、明确自身责任、珍惜学习机会、适应学校管理、知道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重要思想保障, 责任感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是自身能力发展的保证。

4. 使命感教育

使命感是指人对一定时代下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 是人的精神动力之一, 人的精神动力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的效果[4]。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 使命感能够帮助大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进而树立远大理想, 激发报国大志, 明确成才目标, 投身专业学习。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使命感教育既是大学教育的需要, 更是大学教育的责任,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从入校开始, 就要培养学生的使命感, 树立积极的成才目标, 激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起成才的紧迫感。没有使命感, 大学生就缺乏成长成才的原动力。

三、四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1. 认同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 加强校史院情教育, 让新生认同所在学校。通过学校形象宣传片、校史馆参观、学校办学成绩展示、校徽校训校歌深度释义、邀请杰出校友做报告等, 使学生真正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未来目标, 培养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感, 激发学生的爱校、兴校热情, 并为成为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第二, 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让新生认同所学专业。邀请所在学院领导、系主任及专业教师给新生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专业的考研及就业情况, 使新生形成专业认同感, 稳定专业思想。第三, 组织老生为新生开展专业学习交流会, 带领新生参观所在院系的办学硬件, 参观相关企业实践基地, 介绍学习方法, 介绍学校的各种激励机制, 帮助新生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

2. 归属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归属感的培养是一项对学生发展具有潜在意义的重要工作。第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如新生运动会、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等, 让新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同时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第二, 开展“学长引路”系列朋辈教育, 通过导生制、新老生交流等, 发挥老生在新生入学活动中的作用, 让新生有被关爱感。第三, 开展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以学生公寓为中心, 开展宿舍关爱、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 帮助新生建立家的观念。第四, 开展心理辅导, 通过素质拓展营造积极的氛围, 通过个体辅导帮助心理有障害的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3. 责任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新生开始重视责任感教育非常关键。第一, 针对新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如环保大赛、地球熄灯一小时计划、世界节水日等主题活动, 强化新生的责任意识。第二,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培养新生的担当能力。第三, 开展新生校园安全教育、成人礼教育、各种感恩教育等, 引导学生把对祖国对社会的大责任, 分解成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对班级的集体荣誉、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的责任, 内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加以实现。

4. 使命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国史”、“国情”、“世情”教育, 积极构建课堂、网络、社区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立体化建设。第二, 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举办主题演讲、主题班会、交流会和主题宣誓等系列活动切实加强新生的思想建设。第三, 结合世界水日、清明节、母亲节、助残日等重要节日, 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各类重要节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第四, 加强学生骨干培养, 完善学生自我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熙.论教育产业化思潮对学生“认同感”教育的弱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0 (28) :114-115.

[2]王梦婕.学校归属感问题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 2013, 33 (6) :136-139.

[3]孟国忠, 蒋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 (1) :40-42.

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研究中;创新教学;意义和目的

一、注重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意义

中小学英语教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上。到了初中后,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新教材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1.教师应认真研读小中英语教学大纲,详细分析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查找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来确定衔接点,制定措施,具体落实各项教学模式。在熟悉小学英语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中学英语教师可重新确定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增加供学生复习用的听读材料,但语言难点及教学内容不要太多,最好能對学生在小学已感知的语言点做必要的归纳复习,适当补充教授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相脱节的知识。

2.强化语音训练,做好词汇衔接。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第一关,没有正确的语音、语调就无法进行交流,所以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的发音、辨音、拼音的能力,掌握读音规则,进而识记大量单词,达到中学教学要求。尽管有些小学教材编排有音标教学,但绝大多数小学生并没能够掌握,以至于他们的语音、语调很混乱,读不准更记不住单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安排音标教学,讲解发音要领,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发音部位发音,逐个模仿练习,纠正其不正确的发音。

二、注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目的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机械记忆力、模仿力都很强,加之初次接触英语的好奇感,很快便能适应其英语老师及其教学方法。只要他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勤奋努力,绝大多数学生并不难达到大纲要求。而初中学生则不同,他们正处在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逐渐转化时期,而对初中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的转变、中学与小学老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科目的增多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再靠机械记忆、单纯模仿、无意识学习已无法适应,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预习方法的指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寻疑。每课书学习之前,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作业。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借助于生词表,有的放矢地研读对话或课文,初步了解将要学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中的疑难词组、句型等,使学生产生强列的求知欲望。有了求知的欲望,在学习中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另外,新课的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学起来轻松,更大的收益是使学生养成了勤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英语课上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养成眼、耳、口、手、脑并用的听课习惯,充分理解并熟练运用学到的英语语言材料,高效地掌握每节课上所学内容,要求学生眼观教师手势,耳听教师表达,脑子理解、记忆教师所表达的内容,要求学生张口读、脑子记、手写重难点单词,要求学生背诵本堂课所学内容,在背诵时,脑子里要呈现一幅图,背完之后可用简笔画把所学内容画出来,反过来还可以看着图画把所学内容复述或背诵出来。

3.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好英语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应相辅相承,因此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多说、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搜集,活学,活用,多说。指导学生积极创造语言学习环境。众所周知,学习英语的最好条件是置身于, , 英语环境中,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课堂上的语言环境是必需的,但也是有限的,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在课外坚持用英语会话、讨论、打电话、交流思想等。拓宽视野,多读。基于课内学生可接触的英语知识太狭窄,课外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老师应指导学生阅读适宜的英语读物,使他们养成在课外多读的习惯。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方式和模式

学生主要通过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就难以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机会就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实际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就不强。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抓好复习。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学内容,可以避免中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师与学生的脱节。在上新课之前,我仔细研究了小学英语一至六册的内容。在开学的第一周,组织了系统复习,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交际口语,让学生熟悉了小学的教学内容。

2.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模仿,学生学习凭兴趣、靠督促,缺乏主动性。教学内容以简单日常对话为主,读和写的训练量都很小,语法知识几乎空白。针对学生的问题,我采取了分阶段侧重解决、各个击破的措施。在批改书面作业时,采用书写评分和内容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并开展书法竞赛活动,以求达到书写规范;用单词听写和竞赛的方式,以减少拼写错误;采用英汉互译和故事改写的方式,发现典型错误,让大家都来改,并配以单项练习,解决语法问题。 四、注重师生情感的影响和表达。

金工实习目的和意义 篇9

本次实习时间仅有短短的两周,然而训练的任务不少,有钳工、焊接和机械加工三类。这对我们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异常宝贵。我们不是真正来学习手艺的,一是获得机械制造一般过程的感性认识,二来是体验工人生活及锻炼动手能力,即接触真正的生产实际,这两点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这次实习的根本理念。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资源向产品或零件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将大量设备、材料、人力和加工过程等有序结合的一个大的生产系统。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理论学习,然而都懂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但我们一直不以为然,也没有机会来验证这句话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少。金工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就在课堂中的我们感受到了动手能力重要性,只凭着脑子的思考、捉摸是不能完成实际的工作的,只有在拥有科学知识体系的同时,熟练掌握实际能力,包括机械的操作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把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更多实习相关文书请点击:实习报告网

相关阅读推荐:

大学生毕业实训的目的

医学毕业实习目的

大学毕业生实习目的

服装厂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篇10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该课程在我国大专院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目前我国的自然地理教学基本上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室内实验实习,三是野外实习。其中前两个环节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经过抽象概括了的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三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校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实地验证课堂上所学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所以,从自然地理人才培养来说,上述三个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缺少野外实习教学,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就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加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础之中,反过来又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我国老一代自然地理学家都非常重视野外工作,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为发展自然地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新一代自然地理工作者数理基础比较扎实、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如果再有丰富的野外调查经验,思想上又重视野外工作,那么就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我国自然地理事业的发展,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老一代自然地理学家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劝告青年地理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野外工作,这应该引起我国广大青年地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尤其应该引起有志于投身自然地理科研或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的秀丽风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生活,有时需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出晚归,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是以小组或小班为基层工作单位的,完成某项实习任务,要靠全体同学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另外,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为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总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 篇11

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目的是多样的,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实证研究表明,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和提高学校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

由于学校发展计划已不是外在强加的革新活动,所以应当考虑如何在利用发展计划控制学校和赋权于学校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也应当考虑发展和责任之间潜在的冲突和压力。当然,督促学校实施发展计划作为管理策略和提高学校绩效水平的目的是学校发展计划永恒的主题。

具体说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目的意义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通过参与式方法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使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发现学校面临的问题、困难、原因和需求,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学校的现状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鼓励学校和教师承担起改善学校教育的责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把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目的。

(三)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能力,在学校与教师之间建立互动、互助、互利的有效机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四)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提高社区成员对教育的认识,在当地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入学。

新生军训的目的和意义 篇12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怎样从严治党?集中一定时间内,对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进行全面整顿,纠正各种不良作风和现象,是我们从严治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好方法。1942年到1945年初,毛泽东倡导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整风,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在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统一。延安整风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和伟大创举。群众路线是我党对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创造性运用。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两个一切”是党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是一条生命线,是党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强调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党的力量源泉,这是党的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党中央在18大后半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党的现状进行清醒分析后,狠抓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应当明确它的背景和必要性。

它的背景有两点,一是实践背景,一是理论背景。

理论背景是指党的18大,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有了新进步。

一是明确党建目标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毛泽东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革命党”;邓小平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懂建设的党”;江泽民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18大讲: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二是形成了党建主线。要围绕“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

三是丰富了党建内容。毛泽东讲: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 邓小平讲: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外,还要抓制度建设、反腐败建设。

四是对党建新形势作出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冲击“四大考验”; 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因此,党的建设必须增强忧患、创新、宗旨、使命“四个意识”。

五是安排部署今后党建工作:从理想信念、党群关系、党内民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管人才、基层组织创新、反腐败、严格党的纪律等八个方面,强调了当前及今后 5年的党建工作重心。

这样,18大报告在“ 党建目标、党建主线、党建内容、党建新形势、党建新任务”等五个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为我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实践背景,是指我党的现状。一方面,我党是执政党,有8200多万党员,党的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党的建设,还存在不足,消极腐败问题,仍然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三大问题之一,反腐败斗争仍未有穷期。脱离群众的问题,也很突出。所以,必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习近平讲了三点:第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18大明确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需要凝聚全党、全民的智慧、力量,艰苦奋斗,努力拼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第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第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强调,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

上一篇:六6听音乐画音乐教案 (3000字)下一篇:二年级小豆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