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明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2024-07-22

必要明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精选7篇)

必要明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篇1

论文题目:关于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意义和作用的必要性 喀什日报2011年5月11日,第12520期。

写作人:妮萨古丽〃麦麦提

重要内容:

语文课是各课教学中理解、记住、分析和运用各课教学内容方面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通过语文教学能给学生讲解并使学生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律、了解语言结构,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利用语言能够把它灵活的、生动的、符合逻辑的和分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法方面,通过指导学生多交换意见、多参考谈论、多一点练习、开发及指导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为关键。语文课程始终包括有关语言的丰富内容,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作能力来说,虽然它并不是唯一的条件,但是它的作用还是最主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语言上规范化和概念化的术语和词条的灌输,还对学生讲解每一条词语和概念的来历、使用范围和用途,同时还要讲解民族的传统、历史、对未来的愿望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探索能力和语言知识层次的深化。

语文课始终包含关于语言的知识。这不仅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首要条件,还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智力的主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版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互相交叉的,语法规律也渗透到每一个部分,和每一个题目,再说发展到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参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结合能力是 很有益的。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会利用课程及要注意使用课外书补充缺点。

当前语文教学向语文教师要求更扩大、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语文教学不仅是以光掌握本民族的语音,而且还利用语言这工具掌握更多知识和运用能力为目的。平时语文教学在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主课似的,一部分教师轻视语文与别科的关系,于是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要深刻意识到语文教学在每一门学科的主要作用,对自己严格要求,进一步加强责任感进行教学,通过语文教学要重视补充各科的教学方面的不足。

必要明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篇2

一、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教学档案?教学档案即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它是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的真实记录。它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教学进度计划、教案、考试题库、质量分析、考试成绩、实习教学、教学总结、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师选聘、教学计划的落实、教学档案和资料管理、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评估等。其中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教学活动规模的扩大, 教学档案数量不断增多, 在抓管理、抓质量、抓效益的过程中, 将会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原始记录, 因此, 教学档案同教学管理及教学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要使教学管理有秩序、有节奏、高效率地运行, 必须占有大量充分可靠的材料, 继承和借鉴已有的教学成果、前人的教学思想和经验, 而这些都需教学档案提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把教学档案工作同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教学档案制度。

此外, 教学规划的制订和完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也需要从教学档案中去寻找依据, 这些依据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 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本材料和重要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教学评估越来越得到重视。近年来, 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中职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评估中, 中职学校要向评估专家组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实际上相关的背景材料主要来源于教学档案。背景材料是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 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自然、真实的反映。背景材料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原始性和真实性。通过对教学管理档案的查阅, 专家组可以凭借教学档案提供的信息, 迅速地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及完成情况、课程设置、科研成果、学生成绩等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和准确判断, 依据教学评价体系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客观评价。因此, 教学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对于教学评估结果的作用往往是直接而重要的, 是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学评估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而教学档案可给其提供十分丰富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使其大大节省搜集资料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教学档案产生于教学活动之中, 能全面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的真实情况, 从不同角度反映学校对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 反映学校领导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在评估教学质量的优劣时, 教学档案可以提供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成绩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只有凭借大量的档案资料, 才能对一个学校教学工作作出全面的评估, 否则评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2008年开展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复评暨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的活动中, 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复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和教学水平评估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 (试行) 》 (桂教职成[2007]49号) 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桂教职成[2007]50号) 的要求, 要提供充足的教学文件即教学大纲、实习大纲、课程安排、实验指导、参考书目、试题与试卷分析、学生成绩以及学籍等各方面的材料, 学校能严格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来规范学校的教学工作, 制定有教务管理制度、教学常规工作流程及各教学部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每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校历、学期教学进程表、课程表、教学任务书、学期授课计划、教学日志齐全、规范, 管理制度科学完善。教学档案中都有翔实记载。

四、教学档案有利于实现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教学档案贮存了教学资料和教学成果, 忠实地记录了有关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 教学档案中的资料和成果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随着教学档案内容的日益增加, 不断补充着新的资料和信息。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根据教学档案和社会反馈的信息, 每年不定期地开展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活动,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分析研究, 了解各专业发展趋势和各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综合能力, 以社会调查研究、企业调查和企业要求为依据,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对专业课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使专业教学内容真正符合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 以培养对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核心, 以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 按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三个层次构建宽基础加专门化培养方向 (活模块) 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把职业资格认证引入课程体系, 在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上, 让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贯穿于每个学期,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 优化课程教学进度计划, 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合为一体,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此外教学档案中一些预测性、探索性的教育观点、信息将通过教学实践最终转化成应用性的成果。因此, 搞好教学档案管理在实现教学成果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转化的过程中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参考文献

[1]李淑艳.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2) .

[2]莫艳云.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

必要明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篇3

论文摘要:文化教学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一种文化教育,所以在实施这种语言文化教育的同时就不能仅仅向学生传输语言本身的知识,而要结合国情和实际进行文化的传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外语学习的成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不可脱离文化教学,文化教学也时时刻刻贯穿于语言教学之中。了解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语言,有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使其厚积薄发,最终弘扬祖国文化。

一、必要性分析

语言教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不单指对外语词汇语法的记忆、掌握和运用,还需要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同一个人拥有骨骼肌肉的同时,还必须有血脉联络整体,文化就像血脉激活了生命。文化的内涵高深广博,无所不包。精通掌握语言的人,必定是一位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习惯和人文礼仪的人。谈到语言的学习,就必须有文化作为肥沃的土壤为语言这棵苗木提供营养。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学习语外知识、掌握外语技能、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是与熟悉外语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的。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萨皮尔《语言论》商务出版社,1985)外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而且还要具备“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英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英语时,不仅要“合乎语法”(grammaticality),而且要恰当、得体(appropriateness),可以为人接受(acceptability),同时也要求教师除了传授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知识,也不可忽视语言背景,文化的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但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理解教学。

浅析合唱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篇4

一、合唱教学对提高音乐素养的作用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欣赏、音乐史、读谱、听音、视唱、节奏、和声、写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合唱教学正是涵盖了音乐素养的全部要求。通过合唱, 学生们了解了音乐的历史、作品创作背景、会读谱、能听音, 掌握乐曲的节奏, 明白什么是美的音乐、怎么分享音乐的美、如何创作美的音乐作品。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 可以使人达到心灵的统一、可以静化人的灵魂、团结人的心灵、使大家达到和谐永生。《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合唱作品, 该合唱共有八个乐章, 在进行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的合唱教学中, 通过对混声合唱的教学和实践, 使演唱者仿佛看到了船工们在黄河中与风浪博击的激烈场景也分享到了船工们最后登上河岸的欢快心情。在演唱时, 通过A商调式到G徵调式的转化, 使演唱的内容走向高朝, 演唱者的心情为之激荡、热血因其而沸腾, 心中自然而然的掀起了波涛汹涌的民族自豪感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就是对美的音乐的培养和分享。一首合唱曲中包含着众多的音乐要素:音准、音量、音色、器乐、旋律、节奏、和声、复调、发声、语言等, 通过合唱教学, 学生可以对各种音乐知识进行循环反复的练习, 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基于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 尝试着不同器乐来进行合唱曲的演奏, 尝试着不同和声、节奏来对合唱内容进行表达, 如此种种, 形成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欲望, 达到追求美、创造美的境界。合唱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几个声部的曲子或者会弹奏某个乐器,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通过对合唱曲的欣赏,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对合唱曲目的表演, 使学生爱上音乐, 热爱音乐艺术;通过对不同器乐、不同节奏、不同语言等音乐要素的尝试, 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真正达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合唱教学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作用。

首先, 合唱教学对集体主义意识培养的作用。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较强, 但是集体观念却很薄弱。而合唱则是要依靠团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合唱中, 一切成员都要听从指挥, 不能突出个性, 而必须实现声音的整齐一致, 按照指挥和乐曲的安排, 不同声部共同表达同一首作品, 通过各声部的精诚合作, 使乐曲形成新的融合。因此合唱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一首曲子, 更重要的教会成员要学会团结合作。未来的社会, 单单依靠一个人是很难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的, 要想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 必须要学会和他人分工协作。因此合唱教学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其次, 合唱教学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一首合唱曲目, 其创作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这正是合唱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其合唱部分讲述了我们的民族如何觉醒、如何新生, 选择社会主义、如何实现改革开放, 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白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取名为《复兴之路》, 以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意义。再如, 《东方红》早先在陕北地区传唱, 当地人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 1964年为庆祝国庆15周年, 音乐家们对这种来自于民间的歌曲进行了创作和充实, 形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目。通过合唱教学, 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乐曲的乐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 合唱教学对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作用。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边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这首李叔同大师填词的学堂乐歌通过舒缓深沉的节律,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婉、萧瑟、依依不舍的画面。我们在进行合唱教学中, 鼓励学生们在聆听音乐时, 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为作品配上图画, 用歌声来传递画面, 以画面来表达歌曲。通过音乐、绘画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达到提高学生想像力的作用。合唱要求演唱者在合唱过程中一要看指挥, 二要听自己的声音, 听其他人的声音, 还要听合唱的伴奏。在合唱中, 演唱者要对指挥的各种动作心领神会, 及时表达, 但又不能过于突出, 要和周围的人融为一体, 在演唱过程中, 如果听到自己的声音和周围人不一致时, 必须要做到处变不惊, 及时调整演唱的节奏, 不影响演出的整体效果。

这种一看三听训练, 正是对演唱者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合唱教学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无论是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歌剧合唱以及混声合唱。其最低要求和最高标准就是要求要“和谐”。合者, 和也。只有音乐的融合, 才能达到人心的融合, 也只有人心融合了, 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大融合, 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合唱教学虽是冰山一角, 但积水成川, 积土成山, 合唱中要求人们的呼吸、声带、舌头、耳朵等器官要共同作用, 步调一致, 这是生理的和谐。通过合唱使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处于心境愉悦, 团结一致时, 这就带来了社会的和谐。合唱所拥有的心理和社会的双重和谐, 这是合唱教学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学生美学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水平, 同时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性、协调统一性, 通过合唱教学, 同学们学会用一种合作的态度去看待社会, 用积极的心理去融入社会, 成为心灵美好、情趣高雅、品格健全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晴.马革顺合唱艺术问答录.合唱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开展纳税筹划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篇5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一) 企业自我意识和主体利益观念日益增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企业自主权的日益扩大, 企业在逐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过程中, 自我意识和主体利益观念日益强烈。由于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点, 税款支付是资金的净流出, 企业的税后利润与税额互为增减, 因而, 无论纳税多么正当合理, 怎样“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对企业来讲毕竟是既得收益的一种丧失。如何在不违反税法而又充分利用税收的各种优惠条件下, 预先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 以达到合法地节约税负支出,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影响举足轻重, 成为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 税收强制性特点使纳税活动受到法律约束, 企业必须依法纳税

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不断完善, 国家对偷税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如果采用偷、骗、欠等违法手段来减少应纳税款, 纳税人不但要承担税法制裁的风险, 而且还将影响企业的声誉, 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企业不得不转而用合法又合理的手段来追求其财务目的, 即只有在不触犯税法又不违背税法立法意图前提下实现的税负最小化才是有效的。纳税筹划, 成为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二、现行税制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纳税筹划作为企业经济利益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但筹划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环境和配套措施作为前提。从理论上讲, 只有一部完善面又全面的税法细则并认真的加以实施, 才有可能避免或消除纳税人的节税行为。然而, 事实上, 现代经济条件下, 由于税法除了组织稳定的财政收入职能外, 还拥有宏观调控等效应, 各国政府为了鼓励纳税者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无不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机会、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 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税收政策, 使得无论多么健全严密的税制, 税负在不同纳税人、不同纳税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总是存在差别。对某一应税活动往往有多个纳税方案, 这就给纳税人寻找降低税收成本、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众多的机会。

在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复税制中, 税收政策差别普遍存在:既有体现政策引导的激励性税收政策 (出口退税, 高企的税收优惠等) 、限制性税收政策 (如特殊消费品的高消费税, 某些货物的高关税等) ;又有体现特定减免的照顾性税收政策 (如自然灾害减免等) , 以及涉外活动中的维权性税收政策 (如税收抵免及关税的互惠等) 等。而且由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 企业在缴纳税种的选择上并不是唯一的。即便同一个税种, 其税制要素的规定也不是单一的。此外, 现行的财务制度中的有些核算方法具有选择弹性, 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形成不同的纳税方案。由税收政策的这些差别所带来的选择性, 为我国企业理财活动中开展纳税筹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三、开展纳税筹划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项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下, 企业行为自主化, 利益独立化, 权利意识得到空前强化。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 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为已的特征, 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从税收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 权利主体双方应是对等的, 不能只对一方保护, 而对另一方不予保护。对企业来说, 在税款缴纳过程中, 依法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 而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纳税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维护自身的资产、收益, 亦是其应当享有的最重要、最正当的权利。这一权利最能体现企业产权, 属于企业所拥有的四大权利 (生存权、发展权、自主权及自保权) 中的自保权范畴。鼓励企业依法纳税、遵守税法的最明智的办法是让企业充分享受其应有的权利, 包括纳税筹划。对企业正当的纳税筹划活动进行打压, 只能是助长企业偷逃税款、避税, 甚至抗税现象的滋生。

四、企业开展纳税筹划对财务管理意义重大

企业开展纳税筹划是以符合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 不仅有利于正确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 而且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我国企业而言,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开展纳税筹划工作, 尤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力

资金、成本和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要素。纳税筹划作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围绕资金运动展开的, 目的是为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首先, 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 进行细致合理的纳税筹划有利于规范其行为, 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 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 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其次, 筹划活动有利于促使企业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 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第三, 纳税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的法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一定的适用性、相对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企业要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 必须依靠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 只有如此, 才能使筹划的方案得到最好实现。因此, 开展纳税筹划也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 加强财务核算尤其是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 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二) 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 追求税后利润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企业增加利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提高效益;二是减轻税负。前者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 虽有所作为, 但潜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企业纳税筹划正是在减轻税负、追求税后利润的动机下产生的, 通过企业成功的纳税筹划, 可以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 为企业带来不少“节税”效果, 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纳税筹划下的企业有效结构重组, 能促进企业迅速走上规模经营之路, 规模经营往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也就是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此外, 纳税筹划, 有助于企业在资金高度上受益, 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来源, 使企业资金调度更加灵活。

五、纳税人应树立纳税筹划意识

当前, 纳税筹划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 我国的纳税筹划事业由于起步较晚,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企业如何依托税收法规, 巧妙地运用税收杠杆, 达到既减轻自身税负又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目的, 使企业享有更大权益, 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加快纳税筹划的发展, 必须根据国家税收政策,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增强筹划意识, 提高筹划质量, 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着力开展纳税筹划。

对于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纳税人, 既要依法履行好缴纳税金的义务, 又要充分运用好消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权利。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便是通常所说的纳税意识。建立合法的纳税筹划意识, 以合法的纳税筹划方式, 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只有合法性, 才能使纳税筹划经得起检查、考验并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企业纳税筹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8.

必要明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篇6

但是伴随着中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侵蚀, 当前的山水画在不同的艺术理念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较之以前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是, 那种重视“生活蒙养”、讲究文化底蕴积累的中国画理念悄然转向对艺术观念的重视及对技术性视觉效果的关注。于是, 对于山水画的认识也毫无疑问地受到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 这种影响体现在具体的山水画创作上便是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重视“图式感”至上的探索和创造。以前由“临摹-生活-创作”的传统链条消失了, 变成了“临摹-观念-创作”的链条发展, 有的甚至干脆把临摹也减略或放弃, 这样艺术创作就变成了观念化的图式-创作的二元构成。山水画在今天变成了一种笔墨符号系统的不断组合。构图观念的不断更新、点线的交织组合使得当前的山水画种类繁多, 让人眼花缭乱, 但真正能引起人震撼的山水画作品却少之又少, 这集中反映了当前国画山水中生活感受的缺失, 深入生活、注重写生的传统丢失导致了画面的空洞和贫乏, 笔墨语言也因此显得单调僵化, 缺少灵性和勃发的生机。

事实上, 无论中西绘画, 他们表现的客体是相同的, 都是面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表现。例如, 画面中都有山峰、树石、江河溪水等常见的表现题材。但两者更多的是存在差异, 尤其是审美观念上的不同。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 两者所立足的艺术精神不同。西方的艺术创作主要受科学实践精神的影响。透视学、解剖学这两门理性科学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实践基础, 这使得西方艺术的模仿自然更加准确。达芬奇所说的镜子是画家之师反映了这一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都很重视物象的真实感、体积感和质感。后来由于光谱学的发展, 印象派又开始追求丰富的自然光线和色彩的微妙变化。而中国山水画则受到本土老庄哲学的深刻影响, 讲究心外无物、澄怀味象, 因此中国画更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对山水画而言, 不仅要表现山川之形, 更要表现山川之神, 突出画家对于自然山水的独特感受, 所以对于写生不以形似为目的, 更强调自然山川的神韵与画家感情的结合。两者的观察方法不同。西画在科学基础上形成焦点透视法。一般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观察事物, 追求物体的立体空间和特定的时空下物体的存在状态。中国山水画运用的是步步行, 面面观的独特观察方法, 这种散点的透视方法又被称为以大观小法。散点透视法的核心是视点不固定, 可以作仰视 (高远) 、俯视 (深远) 、平视 (平远) 等的变化, 从而把看到的景物综合起来, 用艺术的手段组织统一到一个画面中去。这种独特的观察方法创造了历史上如《千里江山》、《富春山居》等气势恢弘的经典画卷。

自然是山水画艺术的创作源泉, 这是艺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对于山水画来说, 自然山水就是山水画流派纷呈、不断发展的来源。自然山水的无限丰富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同时也为艺术语言的创新提供了灵感突显的契机。范宽在悟出“与其师人, 不若师造化”后移居终南太华山中, 终成就一代名作《溪山行旅图》。清代大画家石涛更是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 半生云游, 饱览大江南北的名山胜水, 才产生了他清新立异、风格多变的山水画风。

因此, 对于自然美的再认识和再发现绝不是呆坐在画室里能想出来的。从图式到图式的学习只能使画面更加单调和机械, 画家只有深入自然中认真观察、不懈思考才能与自然合而为一, 找到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概括了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反映客观世界与主观思想感情的关系, 强调客观世界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统一。但这首先是基于对“造化”的师法上。没有对客观世界的真切体会, “心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清末“四王”绘画的僵化之弊以及清代画坛的萎靡不振都同忽视“师造化”有很大的关系。

自然山水的丰富蕴含着对自然阐释的多种情景取向, 不仅包括地域间的也包括个体感受和理解的不同。这种对自然多义性的把握体现在历代的山水画创作当中。比如代表宋初山水画三种风格的李成、关仝和范宽三家山水, 都表现出极具典型性的山水风貌, 这种风格间的差异不仅仅是植根于笔墨的, 更重要的是植根于对不同地域山川景物的特定感受和具体把握上。忽视写生, 就容易把本来繁杂多元、气象万千的自然山川理解为一种狭义的图式。自然山水因其丰富庞杂具有了多义性, 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之中, 不同的画家面对同一景物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每个人对于自然之趣都会有各自的体悟和阐释。正是如此, 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才会产生面目众多的艺术形式。但由于当今许多画家对技法与图式的过分关注, 对景物理解的个体差异被共性的技术手段和流行样式所代替, 导致了当代山水画审美主体精神的萎缩。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这个经验世界有许多共性的东西, 也充满着个体的审美取向与具体的表现技巧, 它直接反映了艺术家不同的风格特征。随着时间与阅历的增加以及对个性的不断加强, 创作主体的艺术风格更加趋于成熟稳定, 但同时问题也应运而生。那就是经验固有的惰性使艺术家沉浸在一种自适之中, 掩盖了对于自然山水的真实感受, 也使艺术家以一种经验模式替代了可能性的探索, 结壳成形, 使艺术创作裹足不前。写生的介入将有利于艺术家不断的深化对自然山川的认识。脱离了自然这一母体, “人化自然”的山水画就会失去生命给养。画家需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通过写生调适自己有限的经验世界, 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因此, 写生自然也是对山水画陈陈相因的一个有力纠正, 它能使我们更深入、整体地了解认识自然山川的形貌、结构、肌理及烟岚云雾的朝夕变化, 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大自然峰峦岭壑、奇松怪石、烟雨迷蒙的自然意境, 从而真正做到胸中有丘壑, 创作出更加具有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安澜编.画论丛刊.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8.港1版.

[2].俞剑华.俞剑华美术论文选.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6.10.第1版.

必要明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篇7

关键词:遗产税,基尼系数,赠与税

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人死亡之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 向死亡者的继承人征收的一种税。近代的遗产税1598年始征于荷兰, 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开征了遗产税, 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历史上正式征收遗产税始于1940年。新中国成立后, 政务院于1950年1月发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的14项税收中就包括遗产税, 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并未开征。

一、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地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私人财产拥有量也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先富起来的群体中, 个人积累的财产数额已相当巨大, 并出现了一部分居民与另一部分居民的收入和财产差距悬殊的问题。因此, 开征遗产税, 作为调节分配的一种手段, 不仅具备了实现条件, 更有其必要性。

首先,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遗产税可以弥补个人所得税之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遗产税的征收是在财产拥有者去世后进行的, 并且仅对高额遗产征税, 它不影响财产拥有者生前的享用,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统一起来, 从而也就可以把遗产税的调节力度大幅度提高, 确保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看, 遗产税都是高税率, 比如日本, 遗产税上限为70%, 用这样高的税率, 不仅可以使个人财产在两代人之间传递, 还可以使绝大部分收归社会所有, 并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用于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 开征遗产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开征遗产税意味着政府向居民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 即鼓励人们通过正当劳动提高生活水平, 不支持依赖遗产过活。从经济学来看, 遗产继承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 如果不开征遗产税, 听任富有者死亡后把财产传给后代, 这不仅会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而且会形成寄生阶层, 背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因此, 征收遗产税不仅是对财产的再分配,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指向。

再次, 遗产税的开征还有利于在对外交往中贯彻国际间对等原则, 维护我国政府和公民的权益, 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开征遗产税的情况下, 一些国家对中国公民在其境内的遗产和本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遗产征收遗产税, 而我国没有开征相应的遗产税, 这种不平等的状况是不合理的, 也不符合国际惯例。这不仅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更重要的是国家主权受到损害, 因此必须尽快开征遗产税。

值得注意的是, 开征遗产税同时必须开征赠与税, 这两者是不可分的。遗产税的正常运作必须有赠与税作为配套条件, 否则开征遗产税而不开征赠与税, 财产所有者就会通过赠与方式转移财产, 从而使遗产税税源大量流失, 导致遗产税流于形式。

二、我国开征遗产税的重要意义

目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日益与国际经济接轨, 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开征遗产税对健全税制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税制

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 我国税制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与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遗产税未开征就是其中的一个漏洞。1994年税改后, 财产税成为地方税种, 而财产税的税基小、收入少、征管难度大等一直是困扰地方税的主要问题。遗产税作为财产流转时的税收, 是财产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开征必将对地方税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

我国国民收入已呈现向个人倾斜的结构性变化, 个人收入需缴纳所得税, 但个人所得税当前在我国作用仍不大。原因之一是个人所得税收入较少。开征十多年来, 由于大量隐蔽性收入与逃、避税行为, 直至2008年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才7%, 还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原因之二是个人所得税税率及累进度不可能太高。我国坚持“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政策, 因此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不能妨碍鼓励先富。而且,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外交流愈来愈频繁, 外籍在华人员日益增多, 在个人所得税上应当体现国民待遇原则。因此,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平均水平最高也只能维持在30%上下的国际通常水平, 这就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力度有限。上述个人所得税的缺点可以通过遗产税作一定弥补。遗产税把在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完善时所积累的财产、不参加货币交易的财产、税后所得多年增值的财产都纳入其征税对象的范围内。同时, 开征遗产税要实行个人储蓄实名制、个人财产登记制等配套制度。

(二) 有利于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整体经济出现市场疲软、消费不旺、大量商品积压、储蓄额庞大的状况, 因此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战略方针。而开征遗产税可以作为实施这一方针的具体政策之一。

开征遗产税, 实质上是对储蓄成果的课税, 降低储蓄的吸引力, 这对公民的储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抑制和转移作用, 即驱使有大额储蓄的公民以消费代替储蓄。各国的遗产税立法实践都证明了遗产税是征自高收入者的税种, 并且其一般采用较高的超额累进税率。同时, 就我国居民储蓄人群的结构来看, 有数据表明近240000亿元储蓄中有三分之二属于约10%的高收入者。要解决储蓄额不断攀升的问题, 关键就在于抵制并转移这部分高收入者的储蓄。采用降低利率的方法对此作用不大, 而开征遗产税则对此有较大作用, 因为遗产税所指向的正是财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个人与家庭, 而不会对一般收入者产生太大影响, 可谓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其作用。

面对过高的个人储蓄积累将在其去世后缴纳遗产税的规定, 人们特别是高收入者的消费观念会转变, “辛苦一辈子, 手头宽松了, 也要懂得消费”, 从而改变中国人“积财传子孙”的传统观念。这将增加消费, 提高消费层次, 扩大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 刺激旅游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日用家电产业等的发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缩小贫富差距

作为“富人税”, 遗产税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将避免上一代人的财富差距在下一代人身上延续, 从而有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遗产税在均衡贫富、缓解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鼓励勤劳致富、引导公益捐赠等方面有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税种。世界银行在《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曾充分肯定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取得的惊人成绩, 但也对1999年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说明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相当大) 0.437所反映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表示忧虑, 并且预测如果收入差距和增长不平衡的趋势继续下去, 基尼系数有可能在2020年上升到0.474。很显然,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已成为中国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富民政策已使我国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这些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20%的最高收入家庭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50.13%, 20%的最低收入家庭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4.27%;而美国, 最富裕的20%的家庭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44.4%, 最贫穷的20%的家庭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4.6%。可见,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超过了美国。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合理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 缓解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 特别是运用税收这一行之有效的调节手段, 将过度集中于少数人的社会财富收归国有, 再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重新进行分配, 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从长远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必将使高收入阶层逐步增加, “允许先富”的政策之下私有财产规模也会扩大, 人们可以通过投资、直接经营企业等来不断壮大个人财产。而且, 计划生育的实施使独生子女的比例上升, 遗产继承人的数量减少, 每个人可继承的遗产价值亦更加可观。若不充分利用遗产税手段维护分配公平, 当收入不公现象严重时, 高、低收入阶层的社会关系必将趋于紧张, 从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 我国开征遗产税确有诸多方面的益处, 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 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不断建立健全, 遗产税制的建立与实施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程林, 余红江.关于建立我国遗产税制的思考[J].财贸研究, 2000.

[2]戴德生.遗产税立法若干问题探讨[J].政法论坛, 2000.

上一篇:用做题提升考研数学把握思路的能力下一篇:父爱作文400字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