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精选9篇)
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篇1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 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 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面对冷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五彩纷呈的人际交往活动, 礼仪———这一现代社会的润滑剂, 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礼”, 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 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 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 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
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而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首先要从尊重别人做起, 尊重别人就应该对别人有礼貌、讲礼仪, 而这些具体的知识就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作为在校大学生, 固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但也应该注意自己的礼仪和形象的建设, 这就需要开设《公关礼仪》课程。
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该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 帮助和指导青少年解决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从学生起, 就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 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有关的科学, 并以它们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进行自身礼仪习惯的培养和个人形象的塑造。中国有很多的古训, 其中对礼仪的作用作过重要的论述, 如“不学礼, 无以立”,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这些精辟的论述, 把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揭示的淋漓尽致, 开设好《公关礼仪》课意义重大。
一、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 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目前, 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 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 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 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 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 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 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 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有这样一个例子, 某用人单位要在一所大学里招聘面试, 第三十七位女学生面试结束后退出教室时随手把门关上了, 这时, 招聘人员追上那位女同学并告诉她被录用了, 招聘人员说, 在你前面的三十六位同学面试后都没有把门关上, 只有你把门轻轻地关上了。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使这位女同学获得了成功。生活中很多看似很小的一举手、一投足, 都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一个有教养的人, 你可能感觉不到礼仪的存在, 但一个不注意礼仪的人, 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个人身上的毛病, 所谓的素质体现于细节,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公关礼仪》课设计的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案, 通过一系列风貌之礼的实践训练, 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的表层形象, 使人产生热爱感和信赖感。
二、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定团结、和睦友好的环境中, 而这种环境需要礼貌礼节去创造和维持。一句热情的问候, 一个亲切的微笑, 都可以使你得到一个朋友, 得到一份友情, 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温馨和谐。一声“对不起”、“请原谅”, 能够减少摩擦, 转怒为喜;而横眉冷对, 出言不逊, 高傲冷漠, 就可能造成气氛紧张, 矛盾横生, 生活会因此变得索然无味。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长期“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 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不善于与人交往、相处, 甚至有些人还缺乏最起码的礼貌, 如:不注意尊重别人。根据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获得社会、他人承认和尊重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 生理心理的特点, 表现得更明显。如果来自周围环境过多的粗暴、斥责、冷嘲热讽、侮辱漫骂等等无礼行为, 久而久之, 会摧毁学生的自尊、自信, 一个涉世不深、对人生与社会缺少深刻理解和认识的青年学生, 一旦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自信, 对他们自己以及社会意味着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所清楚的。学习礼仪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公关礼仪》不仅以它的一系列理论规则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 如:真诚与尊重的原则, 同情与关怀的原则, 自信与谦逊的原则等等, 还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感的行为举止体现出来。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我们随时随地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这种联系, 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肯定自身价值, 进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倘若在社交活动中缺礼、失礼甚至非礼, 必然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 也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 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 其身心更加健康, 而且更会关心他人, 更富有同情心, 朋友更多, 学习成绩更好。因此, 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在交往中获得友谊, 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倡导文明风气, 歌颂高尚行为, 使每个公民都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讲文明, 有礼貌, 懂礼仪,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现代社会, 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 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 它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各个领域, 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 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 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四、可以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大学生毕业后必然要走上工作岗位, 选择一种职业。由于各种职业活动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所以, 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促进安定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社会交往, 常常与其职业联系在一起, 他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了某个企业团体或某种职业形象的代表。因此, 每个人都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注重礼仪, 自觉维护本企业团体及从事职业的社会形象。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 一些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 但“德商”较低, 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 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些对塑造大学生具备未来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今后的中国, 要超世纪发展, 要立足于世界之巅, 就必须迅猛地提高道德文明和文化素质的修养, 通过《公关礼仪》的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 才能使高校教学更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才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篇2
摘要:讲究礼仪不只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维护相关的礼仪。所以礼仪就成了人们的宝贵财富。而商务礼仪是非常基础的,在参加工作后会广泛应用,所以商务礼仪课程也是需要重点去学习的基础课程。为了能够适应商业的需求,培养出优秀的懂得商业礼仪的人才,就必须改善教学办法。在商业礼仪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是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对在商业礼仪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商务礼仪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H319
一、引言
禮仪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用于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当代的商务活动主要包括商务谈判、接待与拜访客户、商务宴请等。人们在商务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各国及各地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原则和规范,即商务礼仪,可以展示个人的修养风度、企业的精神风貌以及国家民族的道德水准等。面对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越来越高,外贸活动越来越多,急需综合素质过硬的商务英语人才,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最有可能从事这些活动的主体,所以教授其商务礼仪很有必要。
二、商务英语专业进行商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承历史文化传统、贯彻国家大政方针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荀子.修身》中曾这样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注重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的教育能有效地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实施礼仪教育,是贯彻我国“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进行德育、美育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对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提升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帮助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经济都受到国际形势极大的影响,并且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成功加入WTO经济组织、申办奥运会、世博会、冬奥会等,都表明我国日益融入了全球化经济市场,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外贸易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且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与发展,我国的贸易市场将会更加广阔,同时因外企的大量涌入,我国国内的企业将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因而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最有可能担负这一责任。在外贸活动中除了自身产品和服务之外,外贸商务英语人才在企业的对外交流与沟通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的形象代表,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掌握如何在尊重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上与西方人和谐相处、顺利进行商业往来的法则和规范,在商务贸易中展现企业良好的风貌,在商务谈判中不处于劣势,才会有助于对外贸易活动的成功实施。
(三)解决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存在很多问题。1.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并未意识到专业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有些院校甚至认为商务礼仪课程可有可无,竟未开始这门课程。即使开设,大部分学校也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而忽略学生礼仪素养方面的发展,不重视商务英语专业礼仪的教学,学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匮乏, 配套的教学设施简陋。2.师资队伍专业性欠缺。教授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授商务礼仪这门课程的教师大多是非专业出身,或由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兼任,有的甚至是现学现教,知识储备有限,而且较少参加专业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3.注重理论忽略实训。负责商务礼仪课程的老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较少开展实际训练,学生无法通过实际的职场环境来应用学到的商务礼仪理论知识,而且中外文化差异较大,外贸活动中的商务礼仪与中式的商务礼仪非常不同,等学生实习或毕业后真正参与到外贸活动中时,早已忘记所学知识。由此可见,开设与实训相结合的、由专业出身的商务礼仪教师教授、有配套教学设施及资源的商务礼仪课程很有必要。
(四)助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我发展
1. 提升自身修养。商务礼仪对一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各方面都有详尽的规范,学习运用规范的商务礼仪,有助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提升自己的气质和精神风貌等,从而提高个人修养。
2. 构建和谐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如果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懂得商务礼仪的一些知识,在交易活动中就可以规范交易双方的交际行为,增进与贸易伙伴的了解及信任,有助于其构建和谐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进而帮助其拓展人脉获得成功。
3. 帮助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可以说是企业的形象代表,掌握了一定的商务礼仪规范,有助于展现企业良好的风貌,在商务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顺利完成商务活动。
三、结语
对于年轻一代大学生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通过对商务礼仪知识的学习,全面地了解、掌握商务活动中的交际准则及行为规范,并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实际国际商务往来的过程中, 这对于促进我国商务贸易的壮大与发展,传承我国礼仪之邦的历史文化传统,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帮助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助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我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实践意义。由此可见,教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当今的国际商务礼仪规范有极大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
[3]徐爱琴等.实用礼仪[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论高校开展武术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篇4
1儒家“礼”“仁”思想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模型, 也是中国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倾向。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这种社会群体, 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儒家“礼”思想所建构的等级差异, 可以说在武术界中师徒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外在的礼法规矩不仅要求习武者要从行为上遵守规则, 更在于具有崇高的武德修养。很显然, 这就是基于儒家“礼”思想等级制度基本精神的肯定和皈依。
儒家希望人们达到“仁”的要求, 渴望理想的君子人格, 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寓于各种礼仪之中, 即所谓寓教于礼。这些礼仪都经过精心设计的, 形式生动, 往往配有音乐, 为人喜闻乐见。使人们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谦和仁爱”, 是指习武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涵养, 遇事要能忍让,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得与人交手, 即使被迫应敌, 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得骤施杀手。培养习武者人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律原则, 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并以此来约束自己, 而无需外界的监督。
2德化教育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和定型化的规范, 令一方面且具有道德规范的内涵, 也是后世儒家学者达“仁”的基本准则 (《论语·颜渊》) 。“孔子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传统武术礼仪规章的制定, “尚礼崇德”是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 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 如“武以德立”, “武以德先”。
3尊师重道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在儒家看来, 尊师所以重道, 既是知识德行的根本, 也是修身的基础。《中庸》里有“修道之谓道”之句。教即是修道。这就是说为师者必须遵道崇礼, 以身立教, 从而取得弟子的尊敬。”对于师的价值肯定, 集中体现在“敬重师道”上。“尊师”, 即尊重师长, 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称礼仪, 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 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礼节。“重道”, 即崇尚武德、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尊师亟道传统。《尚书·泰誓》里有“天佑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师”之句, 可见老师的地位之高。这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对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中武术礼仪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 导致学生思想道德出现较大的问题。一些学生道德意识模糊其至缺失的现象见诸报端, 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 但必须承认, 礼仪教育的缺席也将是影响因素之一。学生礼仪教育的缺乏导致其道德滑坡, 并产生道德危机。另外, 部分学生一味追求西方倡导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 放任自流, 整天无所事事。导致失去正确的生活目标和起码的自控能力, 从而造成精神上极度空虚, 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 无视集体与他人, 从而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
1重形式轻内涵
武术礼仪是武术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不仅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手段, 也是个人品行与修养的重要标志。武术礼仪也同样是习武之人武德的重要表现, 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只把武术礼仪当作一种教学内容来传授, 而是应该在武德的指导下, 真正理解和运用武术礼仪的内涵。古之武林高手莫不是德高望重之人, 一个真正在武术上达到一定造诣的人必先修其德、养其性, 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 也必然具备谦谦有礼的君子风度。目前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增加了武德教育, 但往往是概括性讲解武德的重要性, 很少强调行为养成;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 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武德的知识性传授多, 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 这样就使得一些学生不知武德为何物, 没有形成以礼为尊的行为习惯。
2重技术轻武德
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各学校体育课中武术项目的开设, 习武者数量大大增加, 一方面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出现了武术教育者只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礼仪文化的教育, 这势必会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武术教学中贯彻礼仪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
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中国的竞技武术, 只重视工具理性忽略了价值理性, 武术精神完全让位于武术技术, 缺乏文化观念。
三在高校中开展武术礼仪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 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 弘扬传统礼仪文化, 已成为当务之急, 最迫切的方法是从教育入手。武术是一种武技, 学习武术对人还有一种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 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的体系。在武术教学中传播武术礼仪, 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礼仪时注重武德精神的培养, 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 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需要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方针。中国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 在育人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在武术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爱劳动、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 而礼仪作为人们交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未曾习武先学礼。”武术礼仪教育是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
武术礼仪文化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养成, 人的美好的道德情感, 通过“礼”的外在形式表达出来, 而且礼仪规范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因为传统的礼仪教育不仅注重外在的行为训练, 更注重内在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因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目前社会中, 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 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在高校中民族体育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修身立德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高校要求大学生践行武术礼仪可以有效地增进其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长期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礼”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力量。因此, 通过武术礼仪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 可以对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武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 如武术在传授过程中一直体现出礼、义、忠、信等武德的教育思想;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也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礼始, 以礼终”是武术运动所推崇的尚武精神, 视“礼仪”为练习者基本精神的体现。练习者在每次练习及比赛前后, 都必须彼此向对方施礼。在千百次这种貌似繁文缛节的礼仪中, 练习者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需要
武术礼仪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武术礼仪文化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养成, 人的美好道德情感, 通过“礼”的外在形式表达出来, 而且礼仪规范还有助于校园内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因为武术礼仪教育不仅注重外在的行为训练, 更注重内在的道德情感的养成。中华武术不仅强调爱国、正义、重信、有礼等武德的培养, 而且从一开始就重视内在精神的修养, 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注重内在气质的熏陶。礼仪规范与法律规范及道德规范一样, 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遵循的一个规范, 加强全社会的礼仪文明教育势在必行。要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礼仪文明规范,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讲, 只有从礼仪文化入手, 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总之, 传统武术礼仪的产生发展是与社会、武术的发展基本相适应的, 武术礼仪的内容形式正是在儒家礼思想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武术礼仪教育无疑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 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 是一种与社会共发展、与武术相辉映的精神力量。武术礼仪是武术技术和道德修养的统一。重视传统礼仪教育的教学理念应该逐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在学校武术教学中融入武术礼仪文化教育因素, 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 丰富知识,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自身人格修养等各方面的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立许, 蔡仲林.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7) .
[2]毛海涛, 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7) .
[3]尹博.重塑人文体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6) .
[4]王岗, 王柏利.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9) .
[5]王健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
[6]张兴玲.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途径[J].教育理论与研究, 2009 (1) .
[7]顾希佳.试论大学校园的礼仪文化建设[J].杭州电子工业学, 2000 (5) .
[8]吴赋光.中华武术的生成逻辑及在现代社会的定位[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
[9]李振林.试论中国武术的道德准则一武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5 (2) .
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篇5
【关键词】质变;卷面化;多样化;人际交往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代表着社会的文明水平。[1]然而,社会趋利性的愈演愈烈,教育内容日渐便捷化,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关注度有所降低,高校礼仪教育存在教条化,不能与时代接轨,大范围的讲大道理、“炒冷饭”亦或宣扬与学生实际生活并无关联的口号……鲜少以学生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正确引导,从而延伸出大学生社会交际能力不足,大学生的不自信,甚至时而造成大学生因交际不利产生的悲观负面心理引发重大社会问题。
一、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笔者在对大学生礼仪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借鉴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制定调查问卷,全卷共11题,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了解被访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了解被访大学生眼中的大学礼仪教育现状,了解被访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需求与建议。
问卷以宁波大市南北高教园区学生为主要对象,互联网大学生网民为次要对象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3份,回收率达99%。
被访学生包涵各个年级,且总体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同时,网络问卷采取的样本在以浙江省内为主体的同时,涵盖了吉林、上海、江苏、湖北等多个省市,样本具有普遍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情况,所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以下是笔者对本次调查有效问卷数据的分析。
二、大学生的自我礼仪认识
1.当代大学生整体对自身礼仪知识的习得并不满意。
当被访大学生被问及对礼仪的了解程度时,表示“很了解,清楚地知道各项理解”的有101人,约占总人数的12.74%;表示“比较了解,大概知道,但不透彻”的有595人,约占总人数的75.03%;表示“不了解”的有97人,约占总人数的12.23%。对于礼仪知识,大部分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涉猎,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有一定初步的学习认识,但大部分对此的了解并不透彻,存在一定的礼仪认识缺陷与误区。
2.礼仪知识的习得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礼仪的认可度。
对于自己在礼节、礼貌方面做的怎么样,被访大学生中认为自己做的非常好的有69人,约占总人数的8.7%;认为自己做的较好的有427人,约占总人数的53.85%;认为自己做的一般的有252人,约占总人数的31.78%;认为自己做的不好的有45人,约占总人数的5.67%。对于礼仪内容认识的不全面,容易导致行为上的礼仪失误。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礼节、礼貌等方面行为并不满意,且这种现象与大学生对自己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几乎成正比。对于礼仪知识了解越少的同学,往往认为自己在礼仪方面做的不好。同时,数据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具有一定自我反省意识,有进一步进行礼仪教学的良好根基。
3.“量变”形成“质变”,大学生群体总体礼仪形象有待改善!
对于身边的大学生群体在交际过程中的表现,认为“很不错,体现了大学生的素质”的有84人,约占总人数的10.59%;认为“总体还好,只是个别需要改进”的有549人,约占总人数的69.23%;认为“总体上不乐观需要改进”的160人,约占总人数20.19%。当代大学生的礼仪表现并不乐观。
由于礼仪知识的缺乏普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自身礼仪行为上的不自信与不笃定。礼仪修养不成熟的大氛围直接形成了大学生对自身所在群体礼仪表现的不满意。而此时,大学对礼仪文化教育,起到了尤为关键作用。大学既是“摇篮”,也是“熔炉”,知识教育体系可“成器”,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才能让大学生“成人。[2]
三、大学生眼中的大学礼仪教育
1.大学礼仪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视,注重教学宣传,创建礼仪文化教学氛围。
表示“有”参加礼仪教育课程的大学生有290人,约占总人数的36.56%;选择“没有,但参与过相关讲座等”的有298人,约占总人数的37.58%;选择“完全没有”的205人,约占总人数25.85%。而选择完全没有的学生,在有关“礼仪自我认识”的题目中都表现的不够自信,表示对礼仪知识不了解,并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身边的大学生群体礼仪行为不够好。
大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缺乏,往往不仅仅是因为不感兴趣,有时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教育系统的不注重,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礼仪学习的环境。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上过礼仪文化课程的并不在少数,且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礼仪讲座学习的。而相关讲座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影响力的局限性。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阵地,作为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基地,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有责任也有衣物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3]同时,大学礼仪教育应酌情考虑顺应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式。
2.当代大学礼仪课堂存在“卷面化”,难以满足大学生群体对礼仪学习的热忱。
对于大学开设礼仪课的开展,表示“有必要,课程有实践性内容,能够从中学到礼仪的相关”的有305人,约占总人数的38.46%;选择“有必要,但是礼仪课堂上所讲的基本是理论性内容,没有实践操作”的有397人,约占总人数的50.06%;选择“可有可无,觉得只是照本宣科”的76人,约占总人数9.58%,选择“没有必要开设这类课程”的15人,约占总人数1.89%。可见对于学习礼仪文化大学生还是持热情高涨态度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礼仪课堂内容主要偏重理论。课堂上讲的大多是歌功颂德、“大口号”、条条框框的大概念……甚至让学生感觉像重新回到了小学时代,觉得沉闷无趣,当下礼仪课堂的实践性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
四、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需求
1.教育形式多样化并存。
礼仪教育的进行应当是多样化并行的,大多数被访大学生的问卷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各种形式的礼仪教学,学生们仿佛都兴趣颇多。其中“模拟场合教学”最为突出,礼仪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学生们最为看中的。其次是“礼仪讲座”,内容精干具有选择能动性的礼仪讲座形式也是学生们所喜爱的。这也是当今很多大学对礼仪教育正在应用的教育形式。但要注意的是对礼仪讲座宣传,让学生能够及时收到相关的讲座开设信息,并严格保证讲座内容的质量,让学生能够真正去产生兴趣学习。“课堂教育”这一形式的选择出乎意料的高,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礼仪学习的热忱,大学对礼仪教育需求不可忽视!“自学”也有一定的投票量,这正预示着礼仪教育书刊的发行抑或校园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对礼仪教育的作用不可或缺。
在大学生如此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下,笔者建议高校:可在寒暑假举办“夏令营”(“冬令营”)联系相关企业单位,组织同学们体验模拟礼仪场合授课;开设“礼仪课”选修课让愿意长期学习礼仪知识的同学进行选课,并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进行实践;定期开展大型礼仪讲座,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讲座的相关内容,并保证开讲人的专业性以及讲座内容的含金量;定期在校园媒体中传播礼仪知识,酌情在图书馆中增加礼仪相关书籍。多样化教学形式并行,满足学生对礼仪学习方式的不同需求。
2.大学生礼仪学习需求范围广,“社交”是大学生的“心头好”。
大学生对礼仪教育内容的需求呈多样性,其中社交礼仪、餐桌礼仪,仪容礼仪等人际交往所需的礼仪较为受学生追捧,职场礼仪、面试礼仪、商务礼仪等与以后就职相关的礼仪内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当今社会,通讯方式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在言语逐渐变少的同时对行为的苛求度不断上升。一举手一抬足,人们开始习惯从行为上观察一个人,现在流行的,是“主要看气质”。一个人的礼仪表现往往是社会对你的第一印象跟评判。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导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4]人际交往能力不管是步入社会还是在学校里,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块,它不仅作用于一个人的生活圈,甚至影响着人的性格,良好的人际交往礼仪对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的起重要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里有着重要的作用。[5]
3.相信礼仪学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根据调查,大学生对于学习礼仪最终成果的最高期望是“提升自我综合形象”,其次是“培养职业技能与素养”、“人际交往的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需要”,票数相差并不悬殊。在对这些选项进行选择的同时也表现了大学生希望通过礼仪学习能够更全面的完善自己。 礼仪学习的意义在于——礼仪体现教养,教养融入细节,细节展现素质,素质带来机遇。[6]大学礼仪教育应做到真正能够有效的作用与学生,让学生有所习得。
五、结论与建议
作为即将注入社会的新鲜血液,大学生为社会重点关注群体,大学生礼仪建设也一直是社会关注话题,大学礼仪文化教育是社会文化氛围建设的重点环节。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礼仪知识普遍存在不清楚、不是很透彻的现象,并对自己的礼仪表现并不自信,而这些状况与大学的礼仪教育存在不重视、教学内容太过书面化、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等有着一定的关联。
笔者认为,在借鉴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礼仪文化教育方式的同时,当代大学礼仪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学生的口味。大学礼仪教育方式多样并存,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尽量避免采用考试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以减少对礼仪学习的排斥心理。安排学生所需求的教学内容,加强课业的实践性,尽量丰富课业内容涉及面,使上课内容更多样化。同时也应注意日常生活中对礼仪知识的传播,尽可能的运用校园各项媒体,养成大学生学习礼仪的习惯,营造大学礼仪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赵莉,于艳梅,柴囡楠,李秀君,王艳捷.从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调查级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236-238.
[2] 沈亚军.秉持国防使命,培养科技英才[N].光明日报 ,2007-10-17.
[3] 周媛媛.大学生礼仪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版),2013,13(1):52-56.
[4] 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1):42.
[5] 黎明.礼仪教育对李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0-41.
[6] 艾米莉·博斯特.礼仪[M].太原:山西实单大学出版社,2009:2.
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篇6
一、中职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 基本礼仪素养不高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心智不成熟,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鉴别力较差;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大部分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喜欢、家长没办法、同学瞧不起的所谓的“问题学生”。由于缺少真诚的关爱, 学生变得自卑、敏感、偏激, 内心不稳定, 学习无动力, 不求上进, 无所适从, 常用一些自以为是的行为方式去表现自己或掩饰自己, 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在中职学校中, 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教育, 尤其是对学生基本礼仪素养的教育, 会使学生形成恶性循环, 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基本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本环境,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一个人最直接接收到的启蒙教育, 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和家长往往单纯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孩子基本素质、礼仪修养和意志品性的培养, 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忽视了礼仪规范, 礼仪素养不高。
二、加强礼仪教育, 学风建设, 营造崇尚礼仪的良好氛围
(一) 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成长方向, 培养责任意识, 端正学习礼仪的态度
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人才, 就必须引导学生明确成长方向, 除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 还应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而礼仪教育教学可以通过个人行为礼仪、社会交往礼仪、职场礼仪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礼仪运用的基本原则就是人们之间以礼相待、相互尊重。礼仪课堂更应该体现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 能够保障师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中突出礼仪课的实践性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氛围机械、呆板, 学生的灵动性和表现欲被扼杀。而礼仪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决定了教师不能只进行理论讲授, 还应为学生创设更多表现的机会。如在走姿礼仪训练时, 可配合轻松高雅或节奏明快的音乐, 来一场走秀, 让学生尽情展示, 释放个性。实践表明, 这是一节学生非常喜欢的课。每个学生通过走姿展示, 互相评比, 再经教师的点拨、示范, 能够让学生知道仪态礼仪对于一个人形象气质提升的重要性。
(二)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礼仪教学中, 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 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通过自己思考, 能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如在学习礼仪的含义和原则时, 我们可先确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学, 再给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 让他们对照学习目标, 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然后检查自学结果, 分析任务的完成情况;再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班级讨论予以解决, 通过教师引导、点拨、讲解得到解决;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归纳小结, 达到本节课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目标。
2.采用模拟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模拟教学是模拟某一事件过程的教学方法, 属于角色扮演的一种形式, 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 礼仪教学中的模拟面试、模拟颁奖仪式、模拟签字仪式、模拟介绍他人、模拟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礼仪等, 可分小组完成, 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师可事先提出模拟的要求和原则, 在学生模拟过程中巡回指导、点拨。待模拟结束后, 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讨论及总结, 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礼仪知识的感性认知, 体验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领悟角色内涵。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分析现实情况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将学生置于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 能够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在引入案例时我们不要一次性展示全部案例内容, 可先让学生了解案例的背景和提出的难题, 先启发学生思考。在案例讨论阶段要探讨的问题有:案例中的哪些信息最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整体评价?最后总结评价, 可以让学生总结, 也可由教师总结, 说明案例中的关键点, 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 指出案例给学生的启示或提出新的问题。
(三) 不同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有所侧重, 突出专业特点
礼仪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岗位群的要求, 除礼仪基础知识和个人礼仪外, 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 联系专业特点, 突出重点, 点面结合, 强化训练, 满足不同行业需要。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应侧重服务礼仪, 尤其不能忽视服务礼貌用语的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应侧重教师礼仪、保育员礼仪等。
(四) 学生考核评价应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
礼仪课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它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礼仪实践能力。如学习介绍他人的礼仪时, 要注意表情、姿态、手势等, 可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介绍语言规范得体、手势自然大方、姿态彬彬有礼的要求;学习站姿、坐姿、蹲姿等仪态礼仪时, 可反复训练已达到动作的规范要求。因此, 对礼仪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适合用一纸试卷来评价, 应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技能水平考核为重点。如仪态礼仪的考核可以让学生以个人或同桌两人一组的形式来一次综合展示;仪容礼仪的考核可以让学生自己塑造一个中职学生的形象, 来一次评比, 评出最佳形象, 为学生树立标杆。教师可现场点评, 并根据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以及平时课堂上参与训练的次数和质量评出等级。
摘要:知礼、明礼、懂礼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 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不好、礼仪素养不高的现象。通过礼仪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其素养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加强礼仪教育学风建设、突出礼仪课的实践性、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待人处事以及就业、创业的能力。
关于高校教师礼仪教学的探究 篇7
一、高校教师礼仪教学的含义
高校教师礼仪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知识以及人类文明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渊博知识、高尚道德的人才。所以说,当代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师素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给予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提升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教师展示个人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优雅的举止、得体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获得学生的好评与尊重。教师获得了学生的喜爱与尊重,学生就会更加喜爱这个教师的教学,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记得有位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老师时是这样说的:“老师着装得体,举止大方,对待学生非常热情。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对我们进行课后的辅导,使得曾经那么不爱学习的我也慢慢得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老师身上我体会到了一种为人师表的美———教师美。”“老师,您的知识渊博,对人和蔼可亲。在您的课堂中,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高尚的人。老师,谢谢您!”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教师的魅力,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有利于塑造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模范行为。
符合职业要求、文明规范的行为举动既能很好地塑造出教师的端庄与自信,又能体现出教师积极进取、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不注重教学礼仪,在教学过程中随意着装,讲课时将手插在口袋里,随意爆粗口,甚至在批评学生时不注重言语、场合,这样的教师就很难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别说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了。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其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教师的礼仪,没有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记得一位同学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昨天上课时,班上一位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小红问了老师一个问题。我当时就看到老师沉下了脸,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我上课都已经讲过了,你还不会吗?’老师阴沉着脸,那么大声地训斥,小红当时就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这件事情发生后,全班同学都沉默了,我们都觉得老师的做法有些过分。就这样,这位教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立时矮了一截。”我相信这样的教师即使他拥有渊博的知识、才华横溢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因为他不但没有尊重学生,还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只有当教师把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以及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体现出来,这样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礼仪教学的体现
我们知道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礼仪素养呢?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1. 注重教师礼仪,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俗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充分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言谈举止是否得体,是否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师“教”的情绪以及学生“学”的情绪。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一刀切”地将学生划分为“好学生”与“差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极大地打击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也在不自觉中表现出了对其他学生的偏爱,这样就会使学困生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也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一视同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礼仪。通过信任并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会更加尊敬老师,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融洽。记得在跟学生谈心的时候,学生这样说过:“老师,因为我的基础比较差,因此以前很不喜欢学习。我觉得大部分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我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可是来到了您的班级,您一视同仁地看待学生,还总鼓励我、支持我,没有因为我回答不上问题而对我大声指责。老师,就是因为您,我现在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对我的人生也充满了信心。”
2. 善于倾听,对学生多加鼓励。
倾听是获取学生信息,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尊重学生又是教师礼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来了解学生的困难与疑问,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信任老师和尊敬老师。记得一位学生在对教师的评价中这样写道:“在我陷入思想的困境时,是您不厌其烦地开解我、鼓励我,让我没有弥足深陷。老师真心地感谢您。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用您渊博的学识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还引导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
综上所述,提升教师的教学礼仪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腾飞的世纪,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公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更要具备严谨得体、符合礼仪礼貌要求的职业行为风范,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晔.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2]冯海龙.教师的礼仪素养与人格魅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试论高校礼仪课程教学的改革 篇8
一、高校礼仪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 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已普遍开设社交礼仪课程, 作为公修课, 一般每周两个学时, 一学期完成。在教学模式上, 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教室为中心, 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 “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 教学方式也主要是教师在课堂说教和简单的礼仪示范, 礼仪规范基本是纸上谈兵, 形式化, 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更无法达到职业要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 重学不足;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复制有余, 创新不足。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也显得陈旧与落后, 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 我认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教育创新为核心, 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二、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快捷地掌握课程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教学上, 我们应更多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讲练式教学法:即按照礼仪课程的教学体系, 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 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 要求学生进行站、立、行、蹲姿、引导客人、介绍、握手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 安排他们分组练习, 互相观摩、互相纠正, 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 在轻松自如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受学生们喜爱。
2、讨论式教学:教师讲课时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 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 独立思考, 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推荐代表发言, 最后教师概括点评, 这一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 即使是错误的, 也在辩论中明白了错误所在, 这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 尤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在讲授现代交际礼仪的意义和作用时, 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 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的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 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和演讲。这样做使学生从浑然不知的当局者变为清醒的旁观者, 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 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就被放大了, 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 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印象十分深刻。
3、情景模拟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为学生设定课程总体框架,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模拟设计。教师注意指导学生, 使得模拟内容与礼仪情景相符合, 并且注意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在模拟教学之初, 如果学生遇到难题教师可以稍加提示,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模拟中相互评议, 在进行中提高。在整个模拟结束时, 教师应及时将模拟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总结, 使之上升为理论化、系统化内容, 便于学生在整体上的全面把握。如在讲授“日常交际礼仪”章节时,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4-6人, 要求每组以平日生活为蓝本, 自由编撰一个生活情景剧, 在情景模拟中要运用见面、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电话等日常交际的礼仪规范, 并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课上大家现场点评,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学生非常投入, 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项目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其项目指以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礼仪服务为目的的工作。比如, 模拟招聘训练、自我介绍演讲、剪彩仪式礼仪知识大赛等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项目工作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 要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并且通过实际运作, 训练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二) 改善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学习构造一个极好的“情境”和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理论讲解的同时, 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通过一些图片、声音、影像的直观再现, 将礼仪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如在讲授“仪表仪态”章节时, 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相关的着装、化妆及仪态的教学视频,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加深对礼仪课程的理解, 提高了教学效果, 让学生也更加直观、全面地认识到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友华公关与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
[2]王艳珍关于高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探讨教育与职业, 2007年4月
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篇9
关键词:精神教育;体育教学;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48-01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精神教育的意义
在日常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单纯局限于文化课的课程教育,其中精神教育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科目。尤其是通过精神教育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情激趣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
(一)精神教育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人的内在精神决定人的外在表现,通过精神教育,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主动意识,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好奇心强、热情度高、表现力强的群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性格特长和学习方式出发,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学生的这些优点都充分的展现出来,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力,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就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教学内容和环节中来,体育的教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和活泼,这在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到体育学习与锻炼带来的享受。这也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精神教育拉近师生情感关系。
体育作为一门互动性较强的学科,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里既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通过实施适当的精神教育,一改以往单纯枯燥乏味的围着学校操场打球、跑步、跳高等运动和体育课寥寥无几学生的现象,增强双方的了解与理解,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以此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高校体育精神教学必要性分析
(一)体育精神教育是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是融合了多方面素质教育的过程。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加强精神教育,既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高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中,良好、端正的精神,不仅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也可以给自己提高动力,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精神变化,比如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注意观察和调整学生的心理,引导与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精神,从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体育的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教育的基础。
教师在进行学生的精神教育时,应当时刻善于创造体育运动情境,以体育精神鼓舞学生、关爱学生、身教言教,充分激发学生潜力、把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的。
三、新时期高校体育精神教育建设策略分析
(一)提升教师开展精神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力量。这就需要不断提升教师开展精神教育的能力。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培训与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这两种途径,来实现教师掌握科学的精神教育方法,其次,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教师影响和改变他人精神的能力,体育。
(二)在精神教育中充分实现交流互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沟通,更要在课前和课外时间都要对学生进行交流,尽量避免隔阂的出现,只有这样才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根据学生特点深层次的发现学生的潜力,可以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相互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比如,在选择体育项目时,一改以往单调乏味的跑与跳,多选择一些群体性的活动,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本身也是精神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真心实意的去关爱学生,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其心理状态和内在需求等,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激发学习动力。
(三)制定科学的精神教学方案。
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制定体育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广泛地在学生中间征询意见,将精神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还要调动学生参与方案设计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案制定后,要专门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集体培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找出方案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并加以修改,评选出优秀体育教师,并传授以相关工作经验和心得。
(四)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
由于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家庭背景、风土民情、生活习惯等都各不相同,加之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造成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在体育教学中,要想增强精神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有认识到差异性的良好心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与之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入了解学生,不能带有变色眼镜对待学生,针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方案“对症下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努力通过精神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积极营造出适合于精神教育的教学环境。
适合于精神教育的教学环境的营造,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掌握大量的精神教育素材,这项工作可以由专门的体育教学教研室从体育教材中深度挖掘精神教育素材,配合体育教师的实践教学共同完成,并将这些经验细化具体,不断总结精神教育的经验,由教研室收集,统一整理指导教学环境的设计。此外,还要鼓励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如日常多看一些关于心理、社会学的书籍等,从中积极发现促进精神教育的理论及方法,并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四、结论
精神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理念中不可分割重要环节,因此,精神教育事业当前我们所缺少和所提倡的。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高校学生数量越来越过。未来如何完善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策略,进一步融入精神教学理念,大力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事业发展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邓毅,冉文青.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精神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2]任延峰.精神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3]李斌.高校体育教学中精神教育渗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
[4]陈小艺.精神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3.
[5]那海波.高校体育教学中精神教育渗透论析[J].教育与职业,2010,14.
作者简介:王娟娟(1983,3-),女,汉,本科,职称:讲师,工作单位:郑州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张亚南(1988-),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学历:硕士,工作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推荐阅读:
高校礼仪队训练计划08-11
高校办公室礼仪文化09-16
职场礼仪的必要性08-13
礼仪教育的重要性09-13
礼仪形象的重要性07-25
公共礼仪的重要性08-01
礼仪对会展的重要性10-08
握手礼仪的重要性有哪些07-02
银行礼仪服务的重要性05-12
礼仪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