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共12篇)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1
摘要:认识和把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和重要性, 是做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 对提高高校整体工作效能、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 而且要教会学生树立宏大的理想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故高校既要有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又要有合格的、高素质的管理者。而且高校面临的将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招生、自主管理与双向选择的社会体制, 其管理特点主要在于自主、创新、开拓与发展的机会。因此,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益如何, 不仅关系到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的实力与发展潜力, 也关系到我国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利用, 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人力资源与其他人力资源的不同点
高校人力资源是指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是现代学校管理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高校人力资源除了具有一般的人力资源特征之外, 还具有其他人力资源所不具备的独特性。
1. 高度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校人力资源具有高学历, 受过系统专业教育,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视野开阔, 知识面广, 重视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 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组织给予其自主权, 以便能够用更有效的方式工作, 并完成交给的任务, 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将挑战性工作视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自我满足的内驱力使高校人力资源产生巨大、持久而稳定的进取精神, 尽力追求完美结果。
2. 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高校人力资源更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 认为成果的质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因此, 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 而金钱等传统激励手段相对弱化。不仅如此, 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 高校人力资源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 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 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
高校人力资源, 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富于才智, 精通专业, 科技知识接受度高, 而且更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 提倡推崇扁平的层级结构, 希望组织资讯公开、科技导向、强调绩效, 以创新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尊重知识, 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此外, 由于他们是知识型人才, 掌握着特殊专业知识和技能, 可以对上级、同级和下属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 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4. 学习动机强烈。
高校是学习型组织, 对“终身学习”理念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同。高校的工作主要依赖于知识,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 他们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知识, 才能与专业的发展现状保持一致。因此高校人力资源渴望并乐于参加各种学习、培训, 有潜在而巨大的学习动力。
5. 优质性、创造性与难替代性。
高校人力资源的优质性, 体现在其人力资本存量的丰富上, 他们的劳动具备智能性、创新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工业经济背景下, 一个最有效率的工人比普通工人多生产30%~50%的产品, 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劳动价值更多体现在智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上, 技术研发人员能够比普通人员做更多的工作。在工业社会中, 同质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 然而在信息时代, 很多人才具备特殊才能。在高校也正是因为人才的特殊创意和特殊才华, 才造就了一个思想库, 这些是难以替代的。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则是通过科学管理, 谋求教职员工之间、师生之间, 教职员工与教育事业、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事得其人, 人适其事, 人尽其才, 事尽其功。
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学术管理。
学术是大学的安身立
命之本, 那么学术管理也就当然地成为大学各项工作的中心。不容置疑, 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自然存在着大量的行政管理, 存在着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特别是在大学规模不断扩大、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更需要向着科学、高效、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 无论采取何种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 都应该保证和服从于高效的学术管理。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与管理层的人员要有学术文化和管理文化两种文化背景。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机制创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 最终必须通过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考评制度等方面建立起激励、竞争、约束、淘汰的新机制, 以机制的创新推动改革的进程。在人才引进、稳定、利用等环节上、在人才能力建设、人才结构调整、人才配置优化的政策设计上要有新思想、新举措。以实现稳定人才、引进人才,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通过转化运行机制, 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提高办学效益, 落实办学方针和理念, 实现办学定位和思路。
3.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具有多样性。
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对象是指“三支队伍”, 即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和服务队伍。管理重点是教师 (主要是专业教师) 这一块, 而市场观念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却要根据整体目标的需要, 全面规划人才的类型, 必须拓宽管理范围, 使管理的触角伸到各类人员之中, 在运作时, 应将各类人员进行细分。将教师队伍分为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教学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将干部队伍分为行政管理干部、党群学工干部;将服务队伍分为一般服务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还应根据组织的需求物色未来的各种层次的人才, 充实组织力量, 以保持组织的活力。
4.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综合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满足丰富多彩的合理需求来调动工作积极性, 使高校人力资源发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人力资源需求的丰富性决定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综合性, 不仅要充分利用制度规范和奖惩手段, 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环境的改善, 为高校人力资源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 严格周密的绩效考核, 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有效的激励分配机制, 灵活配套的各项措施等是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关键, 也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充分认识高校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对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势, 形成整体合力, 提高高校的竞争水平和综合实力, 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校人才队伍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和动力源,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因此, 必须通过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团队意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校人才队伍。唯有如此, 高校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国家、民族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战略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人才的培养者, 也是人才的使用者, 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历史使命, 因此高校拥有着人才密集的优势。但这还只是一个量的优势, 要真正发挥质的优势, 就要回归到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现代化的开发与管理。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真正做到人才的“为我所用”, 提高高校教师的积极性, 加快培养适合经济需求的人才, 则是高校人力管理工作者遇到的新课题。
3.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目前的人事管理现状的需要。
中国高校现行的人事制度暴露的种种弊端的确已经束缚了高校自身的发展, 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高校管理不是将人力作为资源, 而是以“萝卜加大棒”的刚性制度管住教职工, 以职称、工资、津贴来激励士气与积极性。这就否定了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普遍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此, 有效开发高校的这一活资源, 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关键, 可以寻求多样的管理模式, 比如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即柔性管理。它是一种围绕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的管理模式。
4.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需要。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 学科建设是龙头, 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心。通过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对高校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指导, 积极关注高校人才的需求, 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 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从而可以更好地保障高校发展战略的实现。与此同时, 高校的发展层次与水平的提高又能为高校人力资源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更广阔的平台。因此, 必须通过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促进人才队伍合理有序的流动, 强化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 调动工作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潜能与创造力, 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人力资源队伍, 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文力.高校人力资源特征与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9)
[2].李振海.新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2005 (3)
[3].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4].郑雪玲, 陈兴明.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
[5].康君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6].黄维德.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2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教学模式依旧以传统教师教一学生学的知识灌输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无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出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导致很多高校教学效果不太显著。因此,高校教师有必要改变自已的教学管理模式,在了解学生性格、需求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我国多所高校中个性化管理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个性化管理
一、前言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学生的发展也应当顺应当前的市场需求,但同时也应当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在这两者之间应当做好协调。但迄今为止,我们的学生很多都还是被操控和管理,没有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本、专业和老师的权利,缺乏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针对性。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学生无法发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思维方式被固化,缺乏创新精神。当下,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严重违背了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因此,进一步探究个性化管理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个性化管理的特征
(一)主体性。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而实现其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实施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人本性。人本性,即人的本性化特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需求,这种需求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工作、生活以及发展上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人本性化的表现。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只有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重视教师的人本性。
(三)社会性。个性化管理具有社会性,其体现出了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具体来说,教师和管理者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他们之间的工作性质也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以,在教学管理中需要特别尊重教师的个性,采用有利于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管理方式。例如,弹性排课以及弹性利用教学资源等模式。
三、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一)教学管理缺乏民主。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的最大特征是政府高度集中管理,大部分的高校校长由行政人员担任,学校实质上是行政体系在教育体系中的延伸,教学管理模式缺乏民主性。政府高度集中管理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高校很多工作的实施和安排都由学校行政体系的人员来负责,这其中包括学校的制度制定、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来,参与权和自主权都无从体现。这就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最终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去,以体现其民主性。
(二)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各大高校的专业课设置大都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专业、课程和教师等方面的选择缺乏自主性。首先,大多数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所选择专业的前景与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并且专业无法转换,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其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很多选修课学生并不太感兴趣,但为了达到相应的学分,不得不应付上课。这样一来,学习效率非常低;最后,高校的课程大都是由固定的老师授课,学生并没有选择教师的权利,有些学生对教师的性格和教学风格不太适应,这样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第二,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不科学。首先,高校的上课方式大都是定时、定点上课,并且实行严格的出勤管理制度,学生的出勤情况也是老师对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以说,学生的出勤率与其成绩和奖学金直接挂钩,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学校的课程安排都是固定的,包括课程内容、学习顺序等方面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并没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在期末考试方面,大多数高校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都是在期末考试到来的前一段时间进行突击复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学缺乏自由。《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任务,即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发挥。同时,教师也应该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工作中,例如学校制度的制定、教学工作的安排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等工作。教师处在教学工作的一线,他??对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任务最为熟悉,对相应的教学安排最有发言权。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模式,导致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只是单纯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此外,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大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缺乏教学的自主性。
四、我国大学教学管理中个性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是高效管理缺乏个性化的主要原因。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都以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为主,这种观念导致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利益服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制度上得不到保障,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满足和重视。最终导致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缺乏是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个性化缺失的重要原因。充沛的教育资源是个性化教学管理的基础。个性化教学就是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喜好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促进个性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我国整体教育水平较低,而且还出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很多地方的高校教育资源存在很大的缺口,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直接导致我国高校个性化教学难以实现。
(三)社会评价机制不合理。当前我国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依据大都是看学校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这种评价依据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学校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转而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去培养学生,甚至为提高就业率弄虚作假,不顾学生意愿,强迫签订结业协议。种种现象表明,社会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不仅使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方式上不科学,而且学生的发展意愿也得不到满足。
五、构建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非常重要。具体地说,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后的反馈等方面的评价,尽量做到全面具体,以免出现片段式评价。在评价结束后,要及时向教师展示评价结果,以促进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善措施;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考核上不能单纯的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综合多方面,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公共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纳入考核范围,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二)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确保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同时还要认识到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及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二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尊重这种差异,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也要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三)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资金的投入,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因为我国的国情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对教育资金的投入程度还不够,不注意满足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阻碍了学生,在求学和人生的重要的发展阶段的个性化需求。解决的办法唯有从国家、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和完善在师资队伍、教学器材、教学场地等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建设规划,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校更好地实施教学个性化要求提供保障。
(四)建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教学制度。原则性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不断积累发展的经验而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标准,是教学顺利开展和保质保量的先决条件;灵活性是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灵活多变的根据学生特点,个性化的制定教学方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五)提高教?W管理的民主意识。通过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充分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学校在教学安排和学校制度的制定上更加合理,增加了互动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
六、结语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校辅导员
高校相对于辅导员而言更加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辅导员的薪资待遇远远低于专业老师,这是导致很多有才华的人并不愿意选择这份责任的原因,但实际上,辅导员的责任十分广泛,几乎在学校范围之类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思想辅导、生活关怀、课外活动等辅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渡过学校的时光,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当今教育界对其辅导员管理中提出柔性管理的方案,那么柔性管理有什么优势和具体怎样实施呢?
一、 柔性管理的概念
高校辅导员的管理中加入柔性管理的元素,其主要指的是与硬性管理相对应的一切管理方式。柔性管理不是外界的规则制度强加入在辅导员身上,而是通过思想或生活上的改变,促使教师真正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柔性管理的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人性化的管理学校将其教育模式从思想、行为等方面侵入到辅导员的教学理念中,促使教师与学校的理念相融合,从思想上接受的学校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实现教师自身与学校更好的融合。这种管理模式比起硬性管理的模式更加走心,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不稳定性因素
当今社会出于快节奏的发展阶段,在大力刺激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像是很多快餐文化的产生,导致整个社会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人们开始变得浮躁,更为追求物質的享受,甚至没有自身的原则和信仰。这一特点在年青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深刻,年轻人对待工作没有端正的态度,他们希望找一个既轻松又挣钱的工作,事实告诉我们世上没有任何一个工种是符合他们对工作的要求。在辅导员这一职位上更是如此,由于高校对其职位的投入十分有限,应聘者的薪资待遇并不十分优秀,再加上辅导员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远远超过所获得的报酬,更加不利于人才的保留,往往是各个人才的跳板等,种种因素造成高校中辅导员人才的培养存在不稳定性。
2 高校中辅导员人员分配不合理
高校中对辅导员先关人员的分配并不明确,导致各个辅导员之间存在多管和不管的现象,不利于辅导员的整体管理,也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中辅导员很多都是如同虚设,仅仅在开学和毕业期间与学生见面,虽然近几年来还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还是不够,这些短暂的时间里,不可能很好的完成辅导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其中思想教育,是需要辅导员与学生长期交流中言传身教完成,但是显然辅导员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职位的重要性。
高校近几年不多的进行招生扩招,让本来就不充足的人员显得更加难以展开正常的工作,辅导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学院,必然会导致顾此失彼的现象,很难进到自己应负的责任;还有就是辅导员在学校的位置十分尴尬,很多本不是辅导员的职责到最后也落在了辅导员身上,是辅导员分身乏术,不能加全部的精力投入熬学生身上,也造成辅导员人员安排不开的现象。
3 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不高
高校中辅导员对其应聘的要求就远远低于其他代课教师,首先在起跑线上就比其他职员低,再加上学生也没有意识到对辅导员培训的重要性,在学校领导眼中,辅导员完全是鸡肋般的职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辅导员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学生心理和生活上的辅导功效。据调查高校部分辅导员不具备其职位的才能,有些是靠不正当的渠道担任辅导员;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辅导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注重其心理学和政治学的能力,但是很少有对口的人才真正从事高校辅导员的职位,造成辅导员整体素质一直提不上去。
三、 高校辅导员柔性管理的具体方案
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贯彻落实我国以人为本的方针,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在学生的血液中,与填鸭式的传输有很大的区别,促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学校传授的人生价值观念。柔性管理适应各种校园环境的实施,对其实施方案没有硬性额规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1 建立高校辅导员职能柔性管理
高校中对其辅导员职位的安排应该引起重视,实施柔性管理。高校应该根据辅导员的学识能力和特长爱好来给其合适的职位上,发挥其更大的功效,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根据个人的意向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增加个人的工作能力。高校应该将辅导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明确不同职位所承担责任,避免辅导员业务繁重的现象,也辅助辅导员明确自身的发展你潜力和晋升渠道,从而减弱人才队伍的流动性。
2 建立柔性的校园文化
高校的文化影响着每一个学员的言行举止,建立柔性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柔性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建立和维护也是辅导员的工作之一,文化环境是对其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的最佳方案,这会使之悄无声息的融入到学生的血液当中。校园文化的建立本身也是柔性管理所体现的一方面。柔性的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优良的道德规范,良好的班风、校风,言行有度,社会的价值观的正确评估等多方面的文化都是从各个细节渗入到校园环境当中,创建校园中独有的文化。
3 柔性的组织结构
高校对其辅导员的职能规划和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有效的提升人才的稳定性。辅导员组织结构根据人才的专业和特长来设置不同的职位,通过招聘各种人才的加入,渐渐扩充其人才队伍,并且要保证各个职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促进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辅导员的积极性,不同职能下分派相应的职位,遵守一一相对的原则,保证其各自的独立性,从而提升辅导员的职能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柔性管理模式适应当今高校辅导员的管理体系,可以改善当今辅导员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今后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模式逐渐向柔性管理模式发展。实现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不迷失在这个“花花世界”,在正确的道路上获取成功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挺,叶晓勤试论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2010(24)
[2]秦艳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32)
浅析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篇4
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采用的新的管理模式, 是一种与理论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管理的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 其管理方法也多种多样, 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实施实践教学管理不仅能够适应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更有利于满足社会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根据高校的教学目的来开展有规律的、有计划的实践教学活动。[1]
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对我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学生数量多给高校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尤其近几年高校为了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多培养一些人才, 进行不断地扩招, 使高校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人数比逐年下降, 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2]但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校又开始陆续进行实践教学管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可由于学生过多, 很多实践课程也只能够泛泛而谈。例如高校都会在暑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活动从作用上讲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过多, 因此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 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得到锻炼,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无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的视野永远停留在书本中, 在社会上严重缺乏竞争力。可见, 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 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高校教学实践管理对学生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堡垒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对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其工作的性质主要是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主动性, 更多的是依靠学校的计划和组织。在众多学生的意识里, 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 可以说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
2.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管理具有独立性、实践性、踏实性等特点,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高校依然墨守陈规的把学生束缚在理论的课堂上, 那么学生是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众所周知, 当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因此, 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习惯, 在寻找工作时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职业技能。而自高校开始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已经使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 可见,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必要条件。
3.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能力的催化剂[3]
目前, 我国高校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能力, 陆续的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课, 例如高校每年组织的实习, 将学生们分组分别派往各大企业进行实习, 通过实际操练,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产的过程和规律, 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可见, 只有学校多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手段[4]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科技的先进, 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上也流传着“毕业等于失业”的口号, 面对每年失业大学生的一些相关数据, 无疑这句话就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这一严峻的形式, 我国的高校开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管理, 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就目前来看, 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 从学校角度看, 实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对高校的自身建设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加规范化
高校实践教学并不是随意开展的, 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术的特色进行组织的, 同时, 这些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影响性。以往学校的制度仅仅把学生束缚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 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 就出现了逃课等现象, 这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自高校开始组织实践教学管理 (认知实习,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 , 逃课的现象减少了,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明白了要想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必须先学好理论知识,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制度更加规范。
2.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
现代化教学模式是通过现代化技术和手段,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 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高校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离不开这样的先进教学技术, 它也恰好把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带到了理论课堂中去, 以此来融合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高校能够及时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 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 从社会角度看, 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 可以为众多企业提供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对吸纳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校还没有正式开展实践教学时, 很多企业家表示只会书本知识的高校人才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 因为这些学生的工作思路完全被书本和理论知识所束缚, 这样的人才只能成为书呆子。而这些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人才。因此, 高校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就业情况, 不断地组织创新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 在实践中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因此, 近几年通过实践教学开展, 高校培养出了很多有经验的毕业生, 为众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2. 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发展和改善, 那么人们的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也要有所提高,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 我国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毕业生, 这些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因此他们在步入社会后非常容易地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可见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的努力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人才。
四、结语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实施和开展, 不仅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符合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因此, 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在社会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浪潮中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作用和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
参考文献
[1]黎芳.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理论创新的有益尝试——《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评介[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09) .
[2]张婷婷.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J].民营科技, 2010, (03) .
[3]石媛.浅谈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发展[J].华章, 2012, (22) .
高校实施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篇5
3高校法律教育的`现状
3、1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阶段,但许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比较片面的,对法律的理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对比较被动,对法律研究和内部需求还缺乏一定的研究,高校法律教育的的环境和学校的工作不到位,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法律的实际作用,没有感觉到学习法律知识是自己进行生存的必要,甚至一些学生认为法律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3、2高校法律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法律教师一直是按照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更多的只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展示的地方,以便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显得枯燥乏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不高,这样就更不会谈学生受到法律教育的影响了。一些接受法律教育的学生,其中大多是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对法律的认识还只是比较浅薄,不能够将学习法律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很难用法律来调节他们的学习行为。
3、3高校法律教育的说服力不强
高校的管理还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许多学校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并且逐渐意识到加强学校管理的必要性。许多高校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因素的干扰、学校的管理机制和系统不够完善,管理方法不灵活等。总是存在一些学生违反了纪律、违反法律的现象,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甚至只是采取简单的方法进行惩罚,所以很容易出现一些纪律事件还没有得到处理,另一些纪律情况就会再次发生。学校在开展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其说服力和法律效应还不明显,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4加强高校法律教育的具体措施
4、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法律教育
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还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再加上法律教育的内容比较空,而且比较大,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法律教育就是政治教育的延伸。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并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出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监狱、创建模拟法庭等,学校还可以设立法律广播节目,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获得法律经验,了解法律的含义。通过这些方法,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将法律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还能够丰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法律效果和社会价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提高法律教育的教学效果。
4、2营造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
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场所,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对于提高学校法律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高校开展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法律教育的效果。法律教育过程中需要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通过灵活和创新的教育手段,能够让学生改变以往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从而将自身的法律知识应用到社会生存当中只有用使用这种方式,才能够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4、3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仅仅由于课堂教育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应该需要学校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校企合作进行管理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法律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体现。学校内部管理井井有条,整个学校的环境和氛围都是和谐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学校的管理人员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重要就是需要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进行内部管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合法化,学生就能够体验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5总结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情感管理;高校教学过程;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应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革新,本文探讨的情感管理通过结合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尚的品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情感管理概述
情感管理是指通过情感交流进行管理,运用情感理论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用饱满的热情完成任务。从本质上来说,一方面情感管理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具体是指管理者以情感作为沟通的桥梁,增强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对被管理者的思想和情感产生积极影响,并尽力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情感管理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因此比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更具可行性。将情感管理运用于高校教学中,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增强沟通和交流,教师也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此外,教师通过发挥人格魅力,让整个班集体凝聚在一起,从而实现人性化管理。
二、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管理的原则
1.弹性原则。弹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将坚持原则和情感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在进行情感管理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感情往往是模糊的,情感的给予和获得也无法准确衡量,完全取决于师生对彼此的内心认可度。教师也不能对此耿耿于怀,因为学生个性独特,对于外部刺激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要把握好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审美原则。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教育要遵循审美原则,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情感管理,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美的意义。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和情感体验是紧密联系的,个人情感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美感是一种高级情感,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状态,凭借自身的德行征服学生,还要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学生做好表率,向学生传输正确的是非观。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全身心投入,以充沛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卓越的情感体验。
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用情感教育学生时,要把握好度,做到恰如其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教师表达的情感要恰当,语言运用要得体规范,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应与学生加强交流,多加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平等对待他们,不能存在歧视的想法。与学生单独沟通时,语气要温和平缓,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交谈,让他们的谈吐更加自如,这样他们也会更容易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也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好交流的节奏,交谈过多就会导致心理上的饱和,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遇到小麻烦就想向教师求助,无法培养其独立的能力,也不利于保持正常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对不同身份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态度,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教师要主动接近,对于胆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出他们的错误行为,对于学生干部教师可以提出严格一点的要求,让他们发挥出干部的带头作用。
三、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管理的措施
1.展开集体教育。情感管理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展的,还会重视学生在集体中的感受,高校将增强学生的集体幸福感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希望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教师的情感管理不仅是针对学生个人,而是面向整个班集体,打造出一个团结互助、凝聚力强的集体。高校经常会出现几个班级一起上课的情形,这就是所谓的大班教学模式,因为大班集体人数较多,所以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很多学生还互不认识。所以教师应利用大班教学进行情感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增进交流,例如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竞赛活动等等,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班级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在群体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此外,教师应注重班风建设,引导学生重视集体利益,养成良好的集体道德,营造友爱和谐的集体氛围。而营造集体氛围需要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比如在刚开学的时候,教师应带领学生针对生活、学习和纪律等方面制定不同的目标,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规范的制定,激发出他们的集体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可以发动全体学生为集体建设而共同努力。
2.重视个别教育。教师必须清楚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因此高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情感管理。重视个别教育就是情感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途径,在与个别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掌握学生最真实的信息,从而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作为高校的教师,应通过情感管理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使其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在进行个别教育时,可以让师生彼此之间更加了解,也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更顺利地塑造学生的品格。除了教师的情感管理帮助以外,学生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让情感得到升华,形成稳定而健康的心态。
四、结语
将情感管理运用于高校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教师通过实施情感管理,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更喜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改善学校的学习风气,提升高校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迪.高校教育管理中运用情感管理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26(24):31-32.
[2] 李颖,刁 瑜.浅析情感管理在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3(01):42-43.
[3] 冯福斌.“情感管理”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03):21-22.
[4] 李小红,徐玉双.情感管理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7(14):169-170.
试论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篇7
高校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高校毕业设计是一项反映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高校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巩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们可以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向用人单位对自身能力进行展示的一个重要项目, 这与他们未来的就业生涯息息相关。所以, 在毕业设计的指导和实际操作实践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对待, 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 毕业设计质量低下, 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不可轻视, 主要是管理层的不重视导致管理松懈, 老师与学生的不重视等。
(一) 从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毕业设计茫然无措, 无从下手、懒散成性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一直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 很少有自助创作、发挥的机会, 因此学生们不知道怎样进行毕业设计、如何来做毕业设计、创作时慵懒散漫、浪费时间。这一现象根源于中小学教育, 但大学不是应试教育, 应该培养大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创作的能力, 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效果。因此, 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应当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 从指导教师进行毕业指导方面进行分析
从教师角度来看, 毕业指导老师存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毕业设计指导任务比专业课程教学要随意很多, 专业课程教师通常存在明确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 所以专业老师对教学更加认真负责。而指导教师没有明确的上课内容、教学方式也较为自由随意、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方式, 因此导致指导老师有所放松的现象。
(三) 从教学管理层面分析
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 教学管理较为松弛, 不全面。教学管理对毕业设计质量存在导向性作用, 表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情况、教学计划的贯彻与落实情况、教学过程的监督情况等方面。毕业设计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 更加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这一过程, 需要学生们投入时间、精力、经费, 导致学校不断缩减这一环节时间、精力的投入, 长此以往, 导致学生失去了一次关键的锻炼机会, 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滞后、进入人才市场后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 并且也会使得学校的名誉受损。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策略办法
(一) 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1、将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的就业发展密切的联系起来。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所有毕业生最大的期待。如果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与他们以后的就业岗位有所联系, 那么学生们必然会非常认真的对待, 同时他们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在答辩的时间上进行我们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改动创新, 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到答辩环节, 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学生进入有关课题更为深层次的研究。
2、指导教师应当对指导方式进行改变创新。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的时候, 应当避免应试教育的方式, 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应当在指导过程中存留极大地空间, 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二) 提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
1、对科研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 首先就要丛老师出发, 通过鼓励和安排教师积极参与一些科研活动, 让年轻的青年教师得到加强学习的机会, 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
2、实践锻炼机会。
让教师参与一些工程项目的设计, 让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出经验, 然后去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这样就可以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奠定一个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 加大学校经费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1、学校可以通过与一些企业的项目合作来获取经费。
2、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 从而取得经费改善并支持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
3、完善学校软性设施的建设, 拓宽图书范围, 从而为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素材。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 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实现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成果的答卷, 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一个展示。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 更加与学校教学质量与水平密切相关, 毕业设计做好了,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反之, 则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参考文献
[1]李晓.试论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的重要性[J].学园, 2014, (25) :65-65, 66.DOI:10.3969/j.issn.1674-4810.2014.25.041.
[2]孟梅, 范世东, 陈永志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7, 29 (1) :83-86.
[3]孙彦学.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0) :232-232.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8
一、行政管理观的概念分析
(一) 行政管理观的概念
所谓行政管理观, 指的是运用理念进行行政管理, 原则主要是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 属于正确行动的重要根据、尺度与相关准则。而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方面的变革并不是随意的进行的, 需要采用相关原则来进行有效地规范。在这种条件下, 高校应该制定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 采取定编、定岗以及定责的聘任制度, 不断的强化相关责任意识, 从而积极有效地展现行政管理体系在管理工作之中的指挥权利, 从而实现高校管理方面的科学化。行政管理作为现代化思想的产物, 是一种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各种事物进行管理的重要方式, 也指所有的高校和事业单位所进行的行政事物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在社会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是一种组织系统, 主要包括政府实施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科教以及社会制度。所有高校或者事业单位进行的行政管理, 不等同于政府的行政管理, 也不等同于高校管理, 是一种为了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在法律规范制度的前提下对高校管理的内容进行的职能管理。
而和谐的行政管理观指的是在这两者统一协调下, 在一种平衡、共进、团结的前提下, 运用某种方式, 对行政管理客体的理念进行处理, 最终促进其朝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最终有效地提高高校的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 最终有效地促进高校快速、健康、顺利的发展进步, 确保高校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 行政管理的特点
1. 所有的行政管理均是以国家权力作为基础, 一切活动和国家权力均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2.行政管理主要是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进行的政务组织活动, 在执行的过程中和国家的立法与政治决策互相结合, 并制定政策。
二、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高校、事业单位中构建以和谐观念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 从高校方面进行分析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一些困难, 进而导致高校职工在思想和实践中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进而给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 我国市场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企不分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 高校需要和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获得项目资金。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给高校争取外部环境, 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解决高校职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进而促进高校的健康、良好发展, 给高校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 帮助高校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通常情况下, 高校的行政管理主要通过进行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工作以及控制工作来逐渐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在和谐行政管理观下, 通过对管理目标、管理方法进行确定, 明确工作内容, 建立权责关系, 协调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依据相关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对各项工作进行控制、调整和监测工作, 最终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对高校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 确保高校生存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数量以及水平上的有限性, 对其它资源的投入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 需要高校依据相关国家政策以及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来不断的增加自筹资金方面的造血功能。
(二) 从政府管理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不够健全完善, 因此, 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加强管理。政府旨在能够管辖的范围内, 运用人们赋予的行政职权, 来为人民和社会服务, 运用分散权力的方式, 来提高效率, 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 政府加强管理, 来扩大政府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提高社会公共价值, 进一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和谐。
(三) 从执政党建设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三个代表指出, 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革, 保障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进而有效的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进而实现和谐、平稳的理想目标, 使其朝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程序化的方向发展。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建设中, 将和谐行政管理作为推动体制改革的有力的助推器, 进而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三、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议
高校行政管理是实现与促进市场发展的客观性要求。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教育分工日趋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的对高校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提高与管理, 需要构建具有权威性和服从性的机制, 也就是行政管理制度, 来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
(一) 设置合理的行政机构, 从而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权利机构
作为当前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主题, 高校行政机构要依据管理学的相关原理, 进行有效地设置, 这些都对高校行政的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更进一步说, 采用合理的机构设置, 是提高高校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条件下, 需要确保高校机构保持精干以及高效的原则。第一要严格的遵守教育的规律, 将一些主体职能非常接近的部门进行必要的精简以及合并, 而对于一些任务性质保持基本相同的机构进行合署办公, 从而有效地发挥综合管理上的效能, 最大限度的克服高校机关上逐渐政府化的相关倾向, 进一步的提升用人的效益。在另一方面要实现权责分明。主要是通过对职责进行重新划分, 来界定相关范围, 不断的理顺高校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 还有各个机构内部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及权限, 从而避免出现行政管理机构之上的断层, 同时也不会产生多头管理的现象。最后也要逐渐的转变职能, 而高校的行政机构则需要下放管理的权限, 逐渐把工作重点来转移到调查与研究, 与此同时还需要为领导的决策来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断地监督各项政策上的落实状况, 还要不断的协调以及处理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二) 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体制
在现实生活中, 高校的改革体制不断地深化, 因此需要不断地压缩相关的行政编制, 从而减少行政人员。而数量上的减少, 会有效地提高质量, 从而进一步的提升行政人员的相关素质, 应该构建一系列包含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第一可以直接的引入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管理, 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前学校里存在的培训上的资源以及相关社会力量, 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在职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 还有相关专业能力。在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增强对现有队伍的考核以及监督, 从而在选拔人才的基础上任人唯贤, 提倡自由竞争。在这种条件下, 一方面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也方便行政管理干部自身的建设。第二要不断地完善竞争的体制, 具体而言需要高校要依据相关原则, 积极地推广教育之源的聘任制度, 将那些有志向从事于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来应聘到各个级别的管理岗位上来, 从而突破铁饭碗与终身制的限制, 从而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用人体制。
在高校中, 作为和谐行政管理观中的民主执政,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以建设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和服务性的高校为目的,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民主执政理念, 实现坚持政府“管制”的效果。具体来说, 要不断的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技能水平, 采取自学以及集中培训的方式, 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不断地应用归纳以及演绎, 还有分析和综合等管理理念, 来得出合理有效地创意以及策略, 从而加强发现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 推动行政管理运行体制改革, 实现依法行政
对于高校行政运行体制的最终改革目标来说, 构建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 同时及时与准确的进行行政反馈, 与此同时要采取规范以及简化的行政执行度, 当采取正确的决策之后, 规范以及简化的行政执行也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科学有效地贯彻相关国家法律以及法令, 从而实现组织上的目标。
依法执政要求要严格依据法律规范办事, 服从法律规范的人要作为法律的创作者, 对社会条件进行规定的, 主要是组成社会的人们。在高校中依法执政,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有序、合理沟通, 促进高校的“动态”发展, 实现协调性;另一方面, 从高校的横的方面实现和谐协调, 将各个部门的利益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体现。依法执政能够促进社会朝公平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对于高校的内部系统来说, 其都含有自身价值上的共性, 也拥有长期构成的传统个性, 这是一种价值文化, 也是当前高校内部的全体成员指导思想以及行为准则, 应该在当前的高校管理过程中受到传承以及发展。而在高校的运作之中, 应该不断的探索并且确立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价值理念, 加强人文关怀, 不断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促进学生的发杂很难以及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来当做当前高校发展的主要尺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够符合现实发展需求, 存在着对不断变化社会事务反映迟钝、处理事务的能力也不强的现象。因此, 在我国高校日常运营中, 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关管理体系, 运用和谐的行政管理理念, 从而实现高校健康、顺利的发展。文章结合相关实际情况, 详细的分析与论述了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 希望能够给广大从业人员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丁玉贞.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11) .
[2]刘廷发, 刘华.高校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点[J].甘肃科技, 2008, (31) .
[3]邓集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改革与战略, 2010, (3) .
[4]杨宝庭.和谐行政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 2008, (11) .
[5]王迎娜, 罗国基.论科学发展观中的和谐行政思想[J].博士论坛, 2009, (31) .
[6]丁美琴, 宗钱.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生态学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 .
[7]Martín-Merino, Elisa;Johansson, Saga;Morris.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in UK Primary Care[J].Drug Safety, 2011, (11) .
[8]Justin T.Saunders, Vijay Nambi, James A.de Lemos.Cardiac Troponin T Measured by a Highly Sensitive Assay Predict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eart Failure, and Mortality in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Clinical Perspective[J].Circulation, 2011, (13) .
[9]李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激励管理创新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 2009, (46) .
[10]郭峪萍.天河区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方案的研究与设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2, (10) .
[11]周晔.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5) .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9
一、资助政策对民办高校贫困生帮助有限
奖、贷、助、补、免的资助政策实施主要是针对公办院校, 而面对近几年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 这些政策在帮助民办高校贫困生上已经表现出力不从心。据了解全国95%以上的民办高校学费都在万元以上, 住宿费普遍在1200元到800元之间, 再加上生活费, 学习资料等费用, 这样计算的话, 能够在民办高校中保证一年正常的生活学习至少需要15000元左右。而对贫困生的各种补助, 除了各校有限的勤工助学经费外, 其他资助资金都依靠政府的拨款。政府分配的比例大, 拨款多, 民办高校中就有更多的贫困生能获得资助;政府分配的比例小, 拨款少, 那么只能资助到较少的贫困生。而在公办高校, 除了国家政府的办学经费拨款和贫困生资助资金支持外, 还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名人在校内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在校贫困生, 公办高校的学生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 资助种类繁多, 资助面宽, 资助力度更大。与此同时, 国家在制定的资助政策中, 其设定资助标准的依据是公办高校的平均学费水平。相对于学费水平较高的民办高校贫困生, 国家的奖助学金资助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生活问题, 但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解决高额学费问题。
所以需要政府从发展实际出发, 针对民办高校的情况着重考虑在经费政策上对民办高校实施资助:一方面获取政府财政拨款, 拓展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 为民办高校提供部分办学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加大对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国家和政府应加强政策研究, 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公平竞争的财政资助政策, 从政策上实现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平等。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
作为三本院校, 在生源上较其他公办院校来说存在一定的差距, 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低于一本、二本院校。其次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 消费水平普遍较高, 生活习惯较为散漫。所以当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民办学校后会因为与这些同学的差距而产生自卑心理, 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大多数人中去, 导致被边缘化和自我封闭现象的出现。其中一部分贫困学生因为极强的自尊心而不愿意领取困难补助, 日常生活因经济困难不能保证而影响学习, 也有学生因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和接受自己现有的家庭环境, 而盲目的攀比,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去偷盗, 等等, 这些都是在民办高校这个特殊的大环境下贫困生凸显的一些问题。所以如何将资助款发放给真正需要的学生, 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 又能对他们正确引导, 使其物质与精神同时受助, 并将国家的资助政策精神让每位受助同学领会, 是摆在民办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
三、加强民办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好处多
多年来, 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助、贷、勤、补、减”等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然而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以“90”后为主, 他们的价值观开始打破传统, 极强的“自我”意识, 导致在民办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出现“双贫”生 (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 现象, 所以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 解决学生的精神贫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 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充分发挥资助管理中的育人功能, 能够有效帮助贫困生精神脱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从心理到思想得以全面成熟。
1、贫困生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由于大学生中受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 把“贫困”作为资本, 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而是消极等待, 认为学校不能“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学校应该帮助他们, 在得到资助后, 不但没有感激之情, 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 “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无论是哪一项资助都饱含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学校的培养和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 资助工作中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 被帮助者所应有的感恩意识也绝不是简单的报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我们资助工作中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 不仅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的品格, 同时教育贫困生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情, 学会感谢他人, 常怀感恩之心。在民办高校中强化互帮互助的氛围。
2、贫困生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民办高校中, 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是实施贫困生资助的有效途径, 通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 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 利用所学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 申请相应的岗位。如贫困生在机关、实验室、院部办公室、图书馆等协助老师管理、值班,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还有部分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岗位, 如食堂文明监督岗、校园文明监督岗等, 由于学生自己组织管理, 完成岗位职责,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勤工助学活动不仅促进了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会阳光的面对生活, 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3、帮助心理问题贫困学生正确面对社会
由于多种原因, 贫困生这一群体中,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 他们普遍比较自卑。经济的贫困固然可怕, 精神上的“贫困”更可怕。俗语说“扶贫一时, 扶志一世”、“扶贫先扶志”, 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 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 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 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人生理想教育, 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找到人生目标。同时, 可以邀请在校的高年级贫困生介绍他们的脱困经历, 对其他的贫困生做榜样工作, 指导贫苦生拍拖心理束缚, 树立信心。另外开展一些爱心活动, 让贫困生认识到, 自己在得到了资助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 让他们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 从而积极完善和发展自己。资助工作中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 不仅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正确理性的面对苦难。
总之, 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学校育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切实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重视育人功能的作用, 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美德教育贯穿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积极、稳妥、有效地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责任重大, 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刘家梅:《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教育科学》, 2004 (20) 。
[3]赵红丽:《试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1) 。
[4]方运纪、徐冬生、徐关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18。
[5]樊立英:《大学生勤工助学论》,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3) 134-136。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10
1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情感管理的重要性
分析情感管理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就要从学生的特点着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学生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改变,而最鲜明的一个特性就是学生的个性强,他们往往思维不受限制,对于问题总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同时也不喜欢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因此可以说,如果辅导员只采用劝说、压制等强制手法进行管理,往往会适得其反。同时当下的学生追求独立、平等、自由,因此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强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一些管理束缚,都存在潜在的抵触心理,而当下辅导员管理是这种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制度,因此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在管理中失去了自尊,进而对辅导员增添了反感,面对以上种种,辅导员只有采用情感管理方式,平等的与学生相处,才能和学生之间建立友谊,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学生管理上的目的[1]。其次辅导员情感管理更具有榜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言行,往往受身边亲近的人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辅导员和学生的生活最近,因此用情感管理这种方式,拉近导生之间的距离,进而通过辅导员的言行,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模仿,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其实归结到底,还是由于情感是人类最高的活动交流形式,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人,而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在教育管理中,通过情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尊重辅导员,才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2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情感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以人为本,真心帮助学生
以学生为本就是教育管理中真心地去帮助学生,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发挥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大价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关注学生如下几方面:第一要关注学生的品质。品质决定着一申城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可以无才,但是却不能无德,因此辅导员在做学生的管理工作时,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德政思想教育,只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就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2]。第二要关注学生学习。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继而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会学习、善学习。第三要关注学生生活。高校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可以说每个学生的语言习惯、饮食习惯都不相同,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融合于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异地的温暖就是辅导员的工作责任。第四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摆在面前,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辅导员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解答学生的心中迷惑,进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为学生合理定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解决学生的就业担忧。
2.2 平等定位,尊重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好像总是高学生一等,而从社会观念分析,学生和辅导员都是权利的主体,因此都可以享有主体所具备的权利,也就是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3]。对于此当下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这种主体意识,在这个宣扬民主自由的时代,这并不是坏事,而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辅导员的意识,而情感化管理正是从这一点意识出发,它把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作为契机点,进而驱使辅导员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去对待学生,而不是用一种权威者的身份去管理学生,因此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只有放下自己的身份,真正走入学生之中,才能和学生建立信任,进而以交朋友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拉近导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尊重学生也是情感管理的重要体现,所谓尊重,不只是平等地去看待学生,而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认同学生,肯定学生的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可以说是作为教育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因此可以说,辅导员只有转变自身的管理身份,才能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进而通过尊重学生,增进导生之间的情感,从而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
2.3 换位思考,情感交流
沟通交流是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辅导员在和学生交流时,都说学生难沟通,这的确是个事实,但却不够全面,当下的学生确实个性主张很强,但造成沟通失败,不只是学生的个体责任,还有辅导员自身的沟通问题。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辅导员不能换位思考,因此导生之间才会存在代沟,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诉说给辅导员,辅导员也很难探听学生的内在想法。因此若想实现情感交流,辅导员首先就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考虑学生的感受,不做伤害学生的事,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笔者认为这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却不是解决问题的角度,有很多时候,当辅导员用当局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可能更容易对症下药,这才是情感交流的有效沟通方式,学生才会真正的钦佩辅导员,进而主动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而这也正是情感管理的核心价值[4,5]。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辅导员的情感管理是以关爱为核心,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上所实行的一种学生管理方式,让学生在一种归属感的关怀中,自我约束,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一种“无为而治”管理思想,而这也是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当代高校管理学生中最主流的一种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君,孙巍.情感管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实效性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2013,15(31):115-116.
[2]张玉芳.沟通的管理效应研究高校情感管理之基础[J].河南师范:社会科学版,2014,3(5):104-105.
[3]王东星.情感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8(7):178-179.
[4]冯福斌.“情感管理”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8-59.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教务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计算机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教务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教学时常工作的管理和决策,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务管理实践经验,分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发展的必然性和优势,最后就如何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给出了几点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教务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整体情况,它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联系得非常紧密。如知识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改革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的贯彻实施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状况。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不断快速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培育机制不断发展和创新,办学形式变得多样起来,这极大的加重了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摸索一条适合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的新模式显得急不可待。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教务管理带来了新的便捷。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等,来进行教务工作的日常管理。这大大提高了教务管理决策制定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减轻了教务工作的工作量,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优势
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教务管理带来了许多先进管理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构建高效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和及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综合性。目前,各类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被技术人员开发出来,不但能处理教务管理工作,还能应用于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主要是对学校教学的各方面综合信息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务管理中涉及到信息资源,是分析教学状态、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信息资源复杂繁琐,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完成对此类信息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教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使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成倍增加。计算机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后,能够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对学生基本信息、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状况及各种和教学相关的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和监控,提高教学质量,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其次,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加强各部门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如教学安排、教学资料和考试成绩、学生信息等等。教学状况可以直接反映给管理者,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为教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
3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开发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让高校日常教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小的问题,直接影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3.1 教务系统软件不完善、开发性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这对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已有的教务管理系统来说,系统的灵活性较差,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调整。系统开发人员多数从眼前需要着手,构建的系统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使设计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外,许多教务部门间的系统兼容性不强,都各自采用各自的管理系统。他们之间的信息不规范,难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多数管理系统是基于单机或局域网开发的,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网络化还需要继续发展。
3.2 师资建设和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足。在现有的教务管理管理工作中,部分人只片面的把信息化管理理解为计算机记录数据,这使得教务管理工作处于机械的重复状态。虽然相关软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但他们大部分只利用了软性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其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的转变,管理者要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高等教育服务。
3.3 高校间交流合作有待加强。目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较多,软件类型和功能多种多样,但软体整体水平不高,具备有智能化和可扩充性的系统较少。无论从教务管理的实际需求,还是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高校之间都应加强交流合作。如果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缺少交流,会直接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
4 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具体应用措施分析
4.1 开发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当前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结构复杂、智能化程度、软件功能和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等等。运用管理软件,就是为了对教学相关工作进行方便、快捷和高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在软件开发时,让教务管理者参与设计功能的讨论,让他们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设计要求和修改意见,让软件在功能上和使用上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校教务工作的实际管理。
4.2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决策的制定都要以教学工作为参考,把教学作为管理服务的重点。在具体事务开展的每个细节上,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作为基本工作原则。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后,要强化为师生的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高层次管理中去,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4.3 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需要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学校要加大物力投入,购买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满足教务管理的要求。同时,一些有效的监控设备和智能分析工具,也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开展必不可少的配置。
4.4 加强培养信息化技术人员。为了能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教务工作的管理,学校需要安排专业化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或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教务管理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培养,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务管理软件的应用,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5 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优势。全力推进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铁发宪.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2]李梦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成功(教育),2011,8.
[3]高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篇12
1.有利于端正学生入党动机
随着社会环境变化,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和价值观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所以在部分学生党员也体现出入党动机不纯情况,表现为有的学生为了毕业能找到好工作或入党后给自己带来相关荣誉就带着功利性目的加入党组织;有的学生看着身边同学入了党,自己也随大流递交申请书,然后却不明白党员要履行的义务和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有的学生因为家人要求递交入党申请,对党的认识却很浅薄,不了解党史国史等。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通过向学生讲解党的宗旨,党的基本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等内容,有利于从思想上端正学生入党动机。因为解决好思想上入党问题远比解决行动上入党问题难得多。
2.抓住关键时期教育增强学生对党信仰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党员发展工作必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这表明,党组织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要将最优秀并积极申请入党学生吸纳进组织,增强后备力量。而大学阶段也正好是青年成长发展重要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党组织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发展学生入党并在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开展主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当前国内外形势政策、中国梦、爱国人物故事等内容主题教育,能帮助入党的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史国史,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提高学生党性水平,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有利于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
党组织分别对申请入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开展入党不同阶段的教育和管理,专门安排联系人对入党的学生谈话,及时跟踪和考察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动的变化成长情况。经过教育考察合格后“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将思想上不合格、不过关,不合标准的学生拒之门外,将真正符合党员标准学生吸纳入党,从而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保证了党员的质量,从而有利于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党员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4.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
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关系到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形象,也影响到普通学生对党的认同、追求和归属与否,是关系到党执政能力提高和执政地位巩固的重要问题。而有的学生即使积极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或已经加入了党组织却在普通学生没有很好的发挥带头作用,甚至自我要求松懈,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破坏了党员在学生群体中印象。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出现,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考察和锻炼有利于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同学、义务劳动、保护环境、文明宣传等形式多样公益活动,促进学生党员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带头作用。
5.新媒体发展需要加强教育管理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快捷地进行传递、分享。新媒体给大家带来便利同时也会有其负面影响,一些负面的信息和思潮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行为。90后大学生容易掌握和使用新媒体,但其对信息的真实性判断性不足,在发展入党过程中加强对其教育管理,能帮助入党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党保持正确认识,坚定党性,提高自身对不良思想文化的抵抗力,增强自身判断力。
总得来讲发展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降低学生入党后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并积极引导党员学生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君宝.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和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四期.
[2]刘昌伟,汤丰宁,王鹭.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现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3]龙斯钊.《党支部书记实用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
[4]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M].中发[2010]15号.
【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高校设备管理工作06-18
高校设备管理系统07-05
高校现代仪器设备管理07-04
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系统09-30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及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的研究论文08-09
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07-29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08-2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08-28
高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08-09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