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

2024-07-16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精选12篇)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 篇1

一、引言

体育器材是关系到整个体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没有了体育器材的辅助, 那么课外活动就不能够顺利进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 体育器材也逐渐具有多样化和实用性的特点。那么为了能够充分使用这些体育器材和延长体育器材的使用年限, 就要求着我们必须要对体育器材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使用, 要怎么对体育器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对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要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出发, 建立健全相关的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最基础的环节上改变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二、目前高校体育器材管理的现状

( 一) 选购体育器材不合格

目前的体育器材的市场不规范比较杂乱, 许多不法商家就利用这样的漏洞进入体育器材市场, 有些甚至利用上门服务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利用价格比较低廉的优势把一些质量低廉的器材推销给高校。而高校的选购材料的人员考虑到要节约成本或者本身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 不能对器材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辨别, 再加上选购器材的方式比较单一, 就导致了器材的质量参差不齐。

( 二) 管理体育器材意识不足, 体育器材不具有实用性

学校管理器材的人员的意识不够, 认为教学手法和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从而就没有意识到体育器材也对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所以就导致了一些器材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这些器材空置在保管室没有得到用处也会受到损害, 受到损害后就不能再使用了, 这就造成了器材的浪费。除此之外, 购买的体育器材不能达到教学所需要器材的性能标准。比如一些足球因为要求一定的弹性, 但是购买的足球有些质量比较低劣不能够达到教学所需要的标准和要求, 这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影响了教学质量, 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伤害。

( 三) 没有定期对器材进行维护和保养

对器材进行保养是延长体育器材的使用年限的重要条件,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对器材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做的不算太好, 主要归结于学校的维护器材的意识不够, 因为每年都会拨款购买体育器材; 学校没有专业的维护体育器材的工作人员; 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器材的损耗的原因所在。这些许多原因都不能对器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 四) 体育器材潜伏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因为购买的低廉器材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使得学生出现运动拉伤的情况。比如在进行体操训练的时候因为体操设备安全性能不高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训练的时候拉伤身体。所以价格低廉质量差的体育设施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我们就要严格把关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和使用守则, 要尽量避免因为器材的质量问题而出现的安全问题。要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检查的维修, 要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器材停止继续使用待更换新的器材后在使用。

( 五) 注意器材的卫生和清洁

因为体育器材会经过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使用, 因此要注意保持器材使用过后的卫生干净, 不光光是要注意保护器材的卫生问题, 细菌会随着空气传播到其他器材上, 所以还要保持器材保管室的卫生干净。也要对体育馆内的设施进行消毒清洁, 比如篮球架、足球架、乒乓台等等。使用器材的学生也应当自觉的维护器材干净, 学生应该做到不能随意乱扔垃圾纸屑, 保护好场馆内的卫生。对于已经使用了的器材要随时进行消毒以免细菌扩散。

三、管理高校体育器材的方法

( 一) 改变体育器材管理的观念

应该将体育器材管理纳入一个重点管理的项目, 高校领导者首先要对体育器材管理的理念进行充分的掌握, 改变以前传统的管理观念, 加大对体育器材管理的宣传力度, 一切从大局出发, 促使管理人员能够心甘情愿从事管理工作。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对器材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意识。

( 二) 定期对器材做保养和维护

体育器材的使用年限在于平时是否对其进行了维护和保养工作的决定作用, 所以要定期开展维护和保养, 能够高器材的使用效率并且能够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高校要设立专项保护器材的资金, 能够保证在发现有问题的器材之后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修复和定期做好维护器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多余的器材空在一边浪费资源。然后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维护计划, 要规范相关人员的职责。要随时清理一些器材的保修期, 在保修期内损坏的就要及时联系商家或返回商家进行维修。整个管理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要求记录下来, 为了方便以后查阅。

( 三) 建立相关的采购管理办法

高校在选择体育器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体育器材的质量和性能两个方面。不要因为价格低廉而选择一些没有实用性甚至质量低劣的器材。这就要求选购人员要提供一整套完整采购流程, 每个器材选购的都要选择正规大型有质量保证的厂家和商家并且要出具相关的发票。选择性范围宽一点, 货比三家, 选择最优的商家。同时也要加强相关人员判断材料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体育器材管理是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 现在社会不断在进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体育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然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条件, 保证体育锻炼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田鑫光, 高昌慧, 史志涛等.如何加强高校体育器材管理[J].魅力中国, 2013, 26 (31) :383-383.

[2]梁小军.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运动, 2013, 13 (12) :120-121, 88.

[3]李海军.高校体育器材管理若干问题浅析[J].科学与财富, 2014, 09 (2) :176-176.

[4]张瑞华.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3) :241-242.

[5]晏丽辉.高校体育器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 (上旬) , 2014, 12 (1) :122.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 篇2

1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分析

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社团具备民间性、非营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这四种性质[1].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体育社团的一般特征时,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校内其它类型社团注重培养会员的社交、组织能力等,而体育社团在提高社员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是其他类型体育社团所不具备的特性。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活动开展方式多种多样,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又有不同之处。现今高校体育社团蓬勃发展,然而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建设愈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自身管理建设方面出现了滞后性,导致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所具有的自身功能与价值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

2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理论阐述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分析 篇3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机制,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这一中心论点,先浅析了當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状况,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举措。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举措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53-0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高校校园环境范围内,人们共同参与,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的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在当前的高校校园中,存在着诸如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体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等状况。这意味着高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从而创建完善的体育评价机制,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一、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状况

(一)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笔者观察发现,在当前的高校校园里,缺乏体育运动氛围。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原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但是很多学生却将其用来玩手机、刷微博、刷动态、打游戏等,众多学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愈发地缺少体育锻炼意识,陷入恶性循环。

(二)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很多高校的体育评价机制,比较关注学生的基本体育测试指数如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指数、坐卧体前屈指数等是否达标,学生在选修的体育项目中是否完成了项目动作、运动技能是否达标,片面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整体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

(三)学生的体育观念局限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一方面,不少高校学生认为体育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在选修体育项目时,也偏爱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定向越野等;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为了吸引学生选择其课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过多使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感念往往也受此影响。

二、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举措

(一)营造良好运动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在校园中形成积极活跃的体育锻炼风气,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校情,加大对校园体育设备和体育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力度,创设数字化体育校园。比如高校可以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一卡通,在每个体育锻炼点安装刷卡机,记录学生的锻炼时间、锻炼项目和锻炼频率,收集这些数据信息,让学生通过平台就能查询。另外,现在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移动智能设备广为普及,学校可以尝试开发高效体育APP客户端,让学生在手机上打开客户端软件,就能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比如今天有多少人参加了体育运动、哪项体育项目的锻炼人数多、项目运动排名、哪个体育场馆可以使用、在客户端上寻找志同道合的校友组队锻炼等。

(二)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完善的体育评价机制,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让学生意识到该如何做才能提高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比如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评价和体育测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以往的基本体育测试指数和动作技能完成指数以外,将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过程也纳入其中,这需要体育教师多关注学生的日常体育表现。同时,学校还可以创设体育奖评制度,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比如学校可以分析、统计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进行等级划分,设定为若干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纳入到学生体育综合成绩中,将学生的体育综合成绩与学校的评优表先挂钩,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三)普及正确体育观念。当前,我们国家提出“全民健身”的口号,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活动,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在高校校园中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能够促使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与此同时,也能在校园中形成健康阳光的体育运动风气,创造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在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上开展宣传教育,还可以创设校园体育微博账号、校园体育微信公众账号等,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介绍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注意事项,发布校园体育建设的工作进展等。另外,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也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需要做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邀请体育教学界的先进模范工作者开展体育教学心得交流,或者给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远程培训的机会,更新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创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中,存在着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等现象。高校应当认真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校情,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运动中;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尝试常设体育奖评制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刘森,薄雪松.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机制研究[J]. 职业时空,2012,09:75-76.

[2]刘祺,李联凯,刘兰涛,周成武.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J]. 求知导刊,2015,12:112-113.

[3]张文,陈建国. 健康重庆环境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机制的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2:44-45.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 篇4

1 深刻树立科学的体育工作观

(1) 高校体育工作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体现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作为一种精神, 一个品牌,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 社会越进步, 经济越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提高, 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就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 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四个突出的内容:一是突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二是高举了一面伟大的旗帜;三是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四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必然性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行动指南。从体育工作宏观上讲, 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工作全局,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体育事业的各项工作当中, 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着力推动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作为体育事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要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卓有成效地领导和实现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牢牢掌握领导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动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讲,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落到体育工作实处。

2 制定科学可行性的体育工作目标

制定科学可行性的体育工作的具体目标, 把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作为体育工作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两个不同的层次以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和心理健康”这五个目标要求。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教育思维的重新定位, 必然会在根本上引起教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课程的教学也将彻底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和目标, 而将素质体育、终身教育、健康和个性的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所以, 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的方式也会被重新确立, 从而在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中得到创新与发展。

3 健全体育院、部的师政管理班子与健全管理机制

3.1 健全体育院、系的管理班子

(1) 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 理论指导薄弱, 思想观念落后。 (2) 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3) 师政管理工作没有纳入法制轨道。 (4) 从事师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无法适应现实需要。 (5) 管理技术因素。 (2) 提升高校师政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是新环境下普通高校师政管理任务的迫切需求。 (2) 是充分发挥师政机关综合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3) 是实现师政管理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4) 师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对高校改革发展具有激励作用。 (3) 提高高校师政效率的方法和途径高校行政效率的高低, (1) 牢固树立师政效率观念要提高行政效率。 (2) 改革和创新高校师政管理机制和工作规划。 (3) 深化人力资源的开发, 提升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素质。 (4) 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人员的流动方案, 使师政管理的工作持续保持较高效率, 并且充满活力。 (5)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管理实现师政和管理现代化,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管理。 (6) 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励效率提高师政效率测定。

3.2 制定科学可行性的体育工作管理机制对提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是新环境下普通高校行政管理的任务的迫切需求。高校的行政机关是为教学以及科研直接服务的行政管理机构, 是高校对内和对外进行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在学校的管理系统中起着协调左右的纽带作用。随着近年来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的扩张、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和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改革深化, 师政机构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明显突出, 而工作任务则日渐复杂和繁琐。不断改变的新条件、新形势对高校的具体行政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对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直接影响, 此外, 更与高校的社会形象和信誉息息相关。所以, 行政机关应当抓好自身的工作质量建设, 提升工作效率, 从而保证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具体工作。

(2) 是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综合职能的重要保障。高校师政机关是普通高校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具有参谋、监督检查、沟通协调以及后勤服务等具体职能, 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充分积极的作用。随着普通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内部的管理方法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政机关相关的工作范围也相应不断的扩大, 管理对象的内容、复杂性、难度迅速增大, 只有不断的提高工作的效率, 才能积极发挥师政机关各项职能的作用。

(3) 是完全实现师政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必然的结果。高速、顺畅、方便的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公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方式, 在信息量膨胀, 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 现代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办公的科学化、信息化严重冲击着高校中的传统的管理思维以及管理模式, 使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以诞生, 同时带来了行政机关的重大变革, 促使师政管理具体工作更具意义、更富挑战, 因此提高其工作效率是这一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4) 师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激励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师政管理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高校各部门和教职工的工作状况予以监督和检查。高校的师政管理机构通过构建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 对不能按计划完成工作个人或机构提出督办意见以及改进的方案和要求, 从而督促其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提升师政管理的工作效率。这必然能从侧面激励高校各个部门和各教职工努力投入工作、提升工作的积极性, 促使高校的改革发展等各项具体工作目标的顺利进行。

4 建立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教师队伍

建立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 尽快提高队伍素质对教师不仅要使用, 更重要的是培养。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培训机制, 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在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参加培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学历低的问题不仅对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阻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同时也使国际间的体育交流无法顺利进行。因此, 应当有计划的引进和培养高学历的体育人才。打破传统的从本校的毕业生中选择体育教师这一近亲繁殖的教师选择模式, 拓宽师资来源的渠道。可利用相对发达的人力资源市场, 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优秀的人才纳入师资队伍, 与此同时严格人才引进的手续, 做到仔细认真考核, 择优予以选择, 做到宁缺勿滥。对于相当紧缺的高端人才, 要积极创造更好的条件坚决予以引进, 并为引进的教师确实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真正做到既留人又留人心, 使高端人才有积极发挥才能的空间。此外, 还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方案和计划, 加强政策的导向以便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学历深造, 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5 党政服务教育工作更迅速发展体育教育的有序性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只有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指针, 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更好发展,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摘要: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管理工作也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广大体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阐明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和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紧密关系, 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的任务决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并提出了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从抓好领导班子, 建设好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重视科研、发展群体和党政服务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以此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高效化、规范化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良好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薇薇.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教师的应对措施及教学策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3 (87) .

[2]陈岩, 张水莲.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几点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3]王军, 郑大明.高校体育目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

[4]李闻馥.跨世纪体育名师工程的研究[C]//第5届大运会学术论文集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5]刘金林.学校体育中几个管理问题诌议[J].体育与科学, 1998 (3) .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 篇5

自从“阳光体育”教学被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加大了高校学生健康管理的关注,加强健康体育教学的管理,以及加大了各大健康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由此可知,在对我国高校的阳光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并且对不良的教学管理现象加以改进和完善,可以让我国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好。

一、高校体育开展的管理工作内容

(一)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高校的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对高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情况、高校的设施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社会对各大高校学生的需求。并且,这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更加有利于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以及教学国力工作的顺利进行[1]。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高校就要对学生的教学课程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及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规划,并且对高校之前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修正[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同时,健康的阳关体育也是对学生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提升,并且能够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对他们的性格品质也有着积极的影响[3]。

(三)高校体育活动教学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活动教学,高校就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毕竟课外的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对学生有趣的课余生活的补充。并且在课外的阳光体育教学中,更能维护好生命安全,并且有效的科学指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4]。

(四)高校管理学生的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就要给学生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在紧张疲惫的学习之余,让体育学习成为放松身心和解除疲劳的有利方式[5]。另外,高校的体育教学人员要具备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学能力,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专业和通俗的回答,这样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同时,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人员在对高校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解时,也要制定出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案,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之后要对管理的制度进行细致化分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这样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才更加全面[6]。

二、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分析

(一)高校阳光体育管理概念

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其实就是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对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提出的最新理念,也是为了更好地对阳关教学管理进行传承。其中,当代的高校阳光体育管理理念就是:(1)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激情,让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7]。(2)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活动,始终要以健康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运动习惯为主要的目的,这样更加符合阳光体育教学宗旨。(3)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让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引导地位,这样使得学生得到更多的重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健康运动的习惯。(4)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观察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健康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8]。

(二)高校阳光体育管理主题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高校阳光体育管理主题,就是健康、阳光以及快乐,这也是当今体育管理工作的一大目标,使得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更加的全面,并且也能够很好的应多那些影响管理工作开展的因素,例如:教育的政策、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的教学设施以及教育的经费等等,这些作为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师资水平以及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相关制度等等[9]。

三、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体能锻炼,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

为了加强学生体能锻炼,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高校学生的“素质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另外,在当今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评价中,参照体测数据可知,当代的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已经有明显的身体素质降低现象出现这让当今社会更加担忧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情况[10]。此外,就是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降低体现在:高校大学生的视力下降严重、亚健康情况严重以及体重超标人数增加等情况非常普遍。与此同时,在一些偏远的并且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他们会因为营养和发育不良的状况出现,就会引发一些可避免的疾病发生[11]。由此可知,让学生增强体质,就要多参与一些体育运动,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青春活力。同时,在阳光体育的参与之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理解以及关爱,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品质的培养,还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积极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12]。

(二)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

为了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要在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特点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在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13]。另外,就是在开展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时,要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遵从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引导地位,这样更加能够推动整个阳光体育教学管理的开展以及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宣传,同时也能够鼓舞其他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并且对整个周边人群也有着积极的运动影响作用[14]。由此可知,伴随着当前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阳光运动和关爱健康的运动宣传也越发多,让更多的相关教学工作者和教育管理人士更加重视在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管理工作,更加促进了其他学生和教师参与到阳光体育的行列之中。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制,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

为了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要营造出一个更加阳光、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运动,这样就需要制定出更加支持阳光体育活动的体系。另外,在当前的管理策略之中,要认真对教学的实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方案,也是对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制定出一套全新的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方案。同时,在之后的教学体育运动的开展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和评价体制:(1)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在高校的阳光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最重要的教育评价体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这样努力地设定出有效的科学的体育管理效果评定机制。同时,高校的阳光体育教学体系应该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例如:高校教师、高校管理员、体育课程、高校学生以及高校体育竞技,有效地对这五个指标制定出合理的有效评价标准,所以更加需要科学地完善评价体系。(2)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鼓励体系,就要对高效的阳光体育教学拟定出更加细致化的制度规章,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管理工作人员、学生和教师的责任心,并且能够促进管理人员更加积极地工作。同时,高校还可以运用阳光教学的特性来调起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以及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四)增加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

为了增加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要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教师教学乐趣化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行培养:(1)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能够为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做好准备。(2)将教师教学乐趣化,这样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观察,并且能够将体育教学和娱乐进行结合,这样才能让阳光体育进行结合。比如:对户外运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户外运动的开展都非常具有吸引力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户外运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运动爱好是什么,教师爷可以明确了解学生在运动方面的特长以及性格特点,这样的相互了解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学习发展特点,可以很好地对阳光的体育教学工作以及管理大力开展,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认知到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开展的不足之处。同时,相关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更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针,在改善中让阳关体育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徐梅.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高校体育考核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29(22):2064-2065.

[2]徐泽民.“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运动,2014,12(08):115-116.

[3]张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吉林大学学生群体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4,293(28):314-365.

[4]田春娟,刘志红,王安军.“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开展啦啦操教学的思考[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28(10):113-115.

[5]唐克己.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15(11):102-103.

[6]胡桃,张占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江苏高校体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14(28):211-212.

[7]李春田.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资讯,2011,12(20):239-239.

[8]王文丽,刘春明,黄跃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0(4):423-426.

[9]孙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和谐发展之我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7(25):102-104.

[10]朱石燕,周倩怡,陆华忠.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的构建与有效开展———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6):119-111.

[11]刘海燕.“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13,12(12):169-172.

[12]唐艳婕.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若干问题与优化对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13(06):254-255.

[13]郝刚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05):129-131.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 挑战 对策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审时度势,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采取相应的策略,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浅谈高校体育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为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下笔者分别从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就高校体育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作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

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模式仍采取将教师作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严重不符,使得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积极性低下,在注重学生完成运动强度的同时忽略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育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更是少之又少,这又与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没有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也没有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过跟注重体育尖子的培养而忽视群体学生的强身健体的目标;二是所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大都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模式的传统化,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出来,也没有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时代与个性特点,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乏味;三是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这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面临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在师资力量方面面临的挑战

教师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然而就当前很多高校的实际来看,很多高校并没有对高校的体育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从事管理的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尤为突出,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极大的障碍,而这又与当前素质教育推行的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加强学生各方面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同样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管理在人才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引导广大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在管理模式方面面临的挑战

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兴起的今天,并没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之中,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难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水平,也难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召开,对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最大,也是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加上各高校之间实际情况的不同,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让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这就给一些教师责任心低下提供了机会,加上激励制度的缺乏,对提高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负面影响更大。

二、针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的相应对策

(一)基本对策

首先是对高校的体育教学程序进行不断的优化,始终坚持新课改理念和生本原则,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教师从传统的主体地位转换到主导地位上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辅导和引导的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其次是对课程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和改革,结合学生实际,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革,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合理化;三是对管理程序进行不断优化,建立并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措施,加强体育教育管理的投资,加大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

(二)优化对策

一是增加教学内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了突破学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依据个人喜好选择某个项目上课,不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丰富体育课内容,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另外,还要多开设一些交叉学科的体育课,丰富学生的现代生活,增加体育课的娱乐性。最后,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推进学校加大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式,促进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

二是提倡教师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在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前提下,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课前的准备、预测、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课后反省等能力,以期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水平,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三、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正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作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在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多种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对现有的体育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好的开展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助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川云.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Z1).

[2]王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试析高校体育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篇7

1、体育档案的定义、特点

体育档案是指各体育机关及其业务部门包括各训练中心、体育院校、各种体育团体、体育科研部门和体育仪器设备生产厂等体育单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整理立卷归档的纸质材料和非纸质材料 (包括照片、录音、录像、缩微胶片及实物等) 。体育档案也是各体育单位进行各项体育业务活动的历史记录, 是进行体育训练、竞赛、科研、教学、生产和体育场馆建设等项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必要条件, 是广大体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 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体育档案具有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社会影响面大、偏重文化色彩的特点。

2、建立体育档案的意义

有利于体育院教学工作正常化、规范地开展, 也有利于宏观调控我院体育工作。

有利于把我院领导的办学思想、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体现出来, 同时也推动了我院体育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体育教师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体育教师将零散的材料系统化、将实践的经验理论化, 同时随着档案内容的增加, 也丰富了体育教师的知识, 为开展体育教科研活动指明方向, 并提供大量的经验资料。

有利于促进体育学院各项体育活动长期、规范地开展下去, 从而不断丰富学生体育活动, 也有利于体育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有利于准确、系统地掌握学生动态,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从而确保我院教学的稳定良好局面。

3、体育档案的整理和分类

体育档案所收集的材料内容广、形式多、数量大, 经整理、分类、汇集成册或加工成资料库, 并编排年月、次序和目录, 以便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提供查阅和上级领导各部门的检查、参观。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和教师教学需要, 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理和分类的。

按材料内容整理, 如有体育学生会工作 (宣传、体育、劳动、团委、主席团等) 、体育教师工作 (值班安排、课酬统计、教师个人档案) ;体育教务工作 (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调课手续办理等) 、体育党务工作 (民主生活、组织发展和师生思想工作等) 等类别;也可以分竞赛类 (学校运动会、各种小型竞赛) 、活动类 (勤工俭学、课外活动) 等。

按时间顺序整理, 对不同类型材料进行整理, 一般以一学期或学年为一单元进行材料整理。如党组织发展材料就按2009届、2010届、2011届、2012届进行分类整理、建档, 做到有条不紊。

按实际情况需要整理。 (除上述两种或在上述两种整理分类方法的基础上) 主要有两类情况, 日常使用和凭据使用) 进行单独组卷立档 (较有参考价值、可重复使用的资料) 。如达标、合格表的成绩册、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记录和考勤表就存日常档案;摘抄的图片资料或剪辑的网络资料、照片以及学校相关文件存凭据档案等。

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整理, 如按学校党委、学校宣传部、教务处以及学生处等分类的。

其他分类整理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分类整理) 。

4、建立体育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学院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牵涉的内容广、影响面大, 因此, 做好体育档案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就需要文化较高的、了解本单位的各职能部门的全面情况的人员来收集、整理、建档, 这样才能在业务指导、档案利用、档案信息的收集、开发上做到有的放矢, 真正发挥档案在日常工作中的查考作用, 同时, 在建档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坚持长期性、整体性、有序性、创造性的原则。

档案建立后, 需加强管理, 最好建立档案厨, 将资料分类放置档案盒子内, 记录所存档案的类别、目录及时间。

合理使用并及时更新或充实内容。对有时限的或不再适合当前教学形式的内容应及时装订成册, 归案入档案 (加编号) , 以便日后检查或其他用途备用。而对那些理论性知识或政策法规、计划要注意当前教育动态和形式变化结合本院、本教研组的工作特点及时调整, 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我院体育工作, 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要求。

要依法治档。我们要大力宣传《档案法》及其它一系法规、办法, 不断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 使档案工作纳入到依法管理的轨道, 另一方面, 档案业务工作要逐渐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保持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运用体育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要及时、经常性地把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 并建成档案, 运用时要结合教学、训练等, 以参考为主, 以推动为目标。要以档案为准绳, 规范我院体育工作, 全面深入地推动我院体育工作的开展。

要把体育学院体育工作档案作为指导我院体育工作、督促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指挥, 不要把它做一种摆设或作为应负上级部门检查的内容。

摘要:为了提高对体育档案管理、利用的效率, 必须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立卷、鉴定、编目、保管、统计、检索、借阅、销毁等工作, 建立健全的“体育档案”, 用时则取之, 不用则存之。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 篇8

随着高校扩招、新增专业,以及新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增加,高校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校的,也有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主要是在当今社会,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目前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加强和提高体育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系(部)责无旁贷的共同任务。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查阅了教育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现代教育论等有关专著及其它的有关文件等。

2.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向教师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93.8%。

2.2.3 访谈法

采用面访、通讯等形式,对专家、学者进行个别访谈;对任课教师及体育专业学生、学生工作管理者进行交谈,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解。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情况分析管理

3.1.1 生源素质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以前较差,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数学生专业素质在降低,也有极少数学生专业素质高,但文化课分数较低。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招生使得录取标准相应降低,加上部分省体育专业考试不加试专项,学生经过临时训练就可以过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放宽录取标准,扩大录取范围,致使生源质量下降,造成在校学生的构成趋向复杂。各种年龄及各种思想层次、知识水平层次的学生集聚校园,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交友原则,这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重大冲击。这些情况对一般地方院校的影响尤为显著,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

3.1.2 在校学习

在对“影响学生的学习规划”的调查中发现:35.4%的人认为是自身问题,54.2%的人认为是社会现象和学校的管理,4.2%的人认为是各方面的原因。原因:首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不喜欢学习,认为上了大学就解脱了;有些学生是经过多年的训练比赛,来到高校就读,他们多年的紧张压力消失了,造成在校只为课程过关而学习。其次,学校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不公平,又受社会现象不良信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各方面的提高积极性受到打击,丢失了学习规划,没有了目标和动力,也就丢失了学习的兴趣。

对“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重视程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比文化学习重视,导致文化知识掌握较差。原因:一是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在上理论课时精力难以集中,出现睡觉或玩手机,课后又不努力钻研学习,得过且过。二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不喜欢学习,加上很多学生受“重实践轻理论”思想的影响,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心理。对所学课程仅仅停留在如何“混”及格上,因而文化知识掌握很差。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到位。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和实施的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惰性有增无减。例如:部分学校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只要补考就过关,挂一门和多门课的结果都一样。

3.1.3 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专门人才在面对专业学习和面临专业工作的特定环境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认识、观念、态度和思想。调查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但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思想不稳定,存在培养目标与实际差距太大。原因:既有学生入学动机、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也有现实利益、择业方式等有关;主要的是现在体育教师职业竞争上岗难度大,自己又不了解能胜任其他哪种体育岗位,使大部分学生存在毕业后要改行的想法,这在客观程度上对专业学习造成了消极的思想。体育院系应加强引导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让每个专业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来,出台可实施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能力。

3.2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3.2.1 学风管理

首先,认为院系管理制度好的占56.7%,一般占27.3%,不好的占13.3%。学风管理实施情况认为好的占15.3%,一般的占28.0%,不好的占51.3%。学生的学风情况认为较好的占29.3%,一般的占16.0%,差的占53.3%。

其次,学生考试作弊,在高校非常普遍,教师普遍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对于考试作弊,43.8%的学生持谅解、宽容;84.0%的教师持被迫置之不理的态度,无形造成对学生作弊的谅解。“谅解作弊”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老师和学生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无奈和不得罪人的所谓的“宽容”,造成学生对错误的麻木,使学生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些说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制度基本良好,学校对学生的学风管理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风气较差,是实施情况不太好,对管理制度的实施应该进一步加强,督促各管理人员及每个教师认真负责实施对学生的管理。

3.2.2 社会实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安排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见习、教育实习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制度上是个很好的举措,而且部分高校学生见习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受益,但是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的调查显示:首先,实习效果差。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实习的学生呢?实习基地不给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只让学生做些批卷、改作业、看自习的事情;再就是学生体育教学实习过程中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次,寒暑假的实践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参加实践活动。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制定对此现象的应对管理措施,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引导、监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所以管理者及执行者应将管理工作做到细处,给学生创造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效果。

3.2.3 就业问题

就业政策是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了解掌握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的前提。调查可知:多数学生和教师对就业信息的了解甚少,缺少就业信息的来源。针对院系对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管理,被调查者认为重视的占10.7%,一般的占54.7%,不重视的占17.3%。对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就业指导情况,他们中很少人对学生进行过就业指导。再者,学生对就业观念的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就业的盲目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风气差,对就业前景保持低调。同时说明,院系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不到位,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从教就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4 结论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必须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针对出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应加强“全员育人”的理念,提高普通教师或专业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完善规章制度,公平合理的执行,抓好落实细节,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促进管理的规范化,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摘要:本文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来源素质、在校学习、专业思想等现状为切入点,结合对学生的一些管理现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现状,问题,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碗芳.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现状调查和管理对策[J].体育与科学,1996,(1).

[2]黎明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 篇9

关键词:大学,体育师资,管理,状况,文献,综述

1 前言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而有效地管理高校体育教师则是该项工作开展的关键。对于公共体育组织而言,体育教师是最具有能动性、潜力最大的资源,它使用效率的高低和人员配置的情况,不仅影响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和效率,而且直接影响整个公共体育管理效果,并且最终决定公共体育事业目标的实现。分析历年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状况的研究文献,能够理清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的层次,明确文献研究的薄弱点。

2 研究方法

文献法:搜集有关高校体育教师师资管理方面的论文及书籍,在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

3 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研究综述

通过检索全国学术期刊网及查阅相关文献书籍: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研究的文章多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该类文章重点分析教师队伍组成、质量等;另一种是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研究,该类文章多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注重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开发。二者分析研究的角度和重点存在差异性。以下综述中,作者将二者均纳入高校体育教师研究内容中。

在孙鹏的《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务全书》和韩春利的《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两书中,提到了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概念,体育教师就包括在其中。两本书分别对体育人力资源的定义、特征、作用等进行了阐述,并具体到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保留及流动等方面的研究。

3.1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现状与对策研究

在“有关高校教师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资料中,各文章都具有自己明显的分析重点: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类文章多通过对高校现有体育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等相关方面的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而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类文章,则多从体育教师工作情况、人员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二者虽有一定的类似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

3.1.1 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类研究

2000—2005年间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文章共10篇,针对各省研究的文章1篇,具体到教师招聘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文章2篇。

在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文献中,多通过对教师学历、职称、外语或计算机水平、科研成绩等方面展开调查:王智慧,宋卫华(2004)《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调查资料分析了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动态、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亲缘关系优势与不足等问题,客观认识现实状况,提出了改革管理模式,规范业务培训等相关措施。周强等(2002)在《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一文中,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并对未来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群体目标结构和个体的素质结构等进行了构建,提出了加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叶长文、孙月霞(2000)在《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一文对全国70所高校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状况、师资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存在政治信念淡化,奉献精神及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消极现象,年龄、学历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教授及高学历人才还偏少。高起(1998)在《试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从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教育、规范化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薛浣白、周家贵(1994)《关于当前高校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报告》较全面地从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队伍结构教师流动待遇等方面了进行了研究。唐元(2001)等从河南省入手,对河南省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师资队伍呈年轻化趋势,但存在诸如学历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

3.1.2 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类研究

韩春利(2005)的研究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运用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在近几年比较常见。俞爱玲(2002)《高校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对高校体育教师竞争机制、流失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应重视对教师的管理和开发。史全珠(2004)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在选聘、使用、职后教育、流通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高校尤其应加强选聘制度化建设,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疏通合理流通渠道。林长地等(2006)《合并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整合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并高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合并高校应如何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自身资源,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李万来(2003)《西南地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从西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认为西南地区应着眼实际,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到模式,都要有一定的地方特点,采用相应对策,保证开发的有效性。韩春利(2005)《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和申丽琼(2003)《论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均从人力资源的配置角度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樊少波等(2005)认为,商品经济下,我国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应在用人机制、管理方法、竞争机制等方面多加努力。

3.2 高校体育教师选聘及使用研究

通过搜索,期刊文献中多见于将选聘和使用作为一个问题来进行研究分析,此类文章共4篇。谭光兴在《人才选拔与使用的误区》中提到,人才选拔与使用要避免过于盲目,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高学历不代表高水平,应认真对待现有人才,不能盲目追从一些不实际的东西。梁志青(2001)认为,选人、用人、育人是一体的,选好人是为了用人,只用人不育人就等于是竭泽而渔。欧阳在三(2002)在《战略人才选拔与使用》主要叙述了企业中战略人才选拔、面试及使用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在使用过程中,领导要做到对下属的信任和支持。廖启云(2005)认为: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使用体系是中西部发展的关键,应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机制,激活现有人才,加快自我发展步伐。

专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选聘和使用进行分别研究的文章不多见,都仅有1篇,韩春利(2006)《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招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通过对体育教师招聘现状调查分析,作者认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招聘中存在着决策滞后、渠道狭窄、科学性不够、民主化缺乏、招聘评估流于形式等问题。构建体育教师职位胜任力有助于选拔决策的科学、客观和质量的提高;招聘渠道应坚持内、外渠道结合,以内为辅,以外为主的方针;招聘选拔可将简历筛选、结构化面试和试讲结合起来;管理者应更新识人选人观念,走群众路线。在《科技文献》杂志上,对该篇文章进行了简要的成果报告,是针对具体问题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篇文章。

专门针对体育教师用人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相关文献主要有4篇。李万来(2004)《体育组织人力资源有效使用的系统分析》主要针对体育组织人力资源中人员的使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认为:体育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是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并着重分析了人事匹配、人员沟通和人员激励等对体育组织人力资源有效使用的影响。

黄介山的《关于高校用人机制改革的思考》、梁志青《人才选拔、使用与培养的思考》等文章都从高校和行政部门等不同领域来研究了人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一致表示:社会各领域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用人不充分、用人不当等问题。用人制度改革整体推进相当缓慢,即使是局部的变革也常遇到阻力,甚至步履维艰。必须处理好选人、用人、育人三者的关系。选好人更要用好人,用好人还需培养人,如何正确选拔、使用和培养人才,对于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项立敏(1998)及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古奇踪等对体育教师保留及流动问题的研究表明: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流失率相当高。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中流动的主要对象是刚入校不久的年轻教师。这不仅造成了教师的年龄断层,而且引起了在职青年教师思想上的波动,分散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精力。

综上所述,用人是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在程序上具有一定的链式关系。在这个结构中,不同环节把握不好,都会对下一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问题。综合相关文献发现:在体育教师使用问题上,研究文献较少。

3.3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及培训研究

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培养)的文章多从培训组织模式和培训的内容进行了研究。韩春利分别在《2005—2010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组织管理与模式研究》(2006)、《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研究》(2005)、《体育教师入职教育与模式研究》(2005)和《体育新课程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4W”理论与实践》(2006)4篇文章中,对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培训模式及内容分别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中学要好于小学和高校,小学要好于高校,各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培训,统筹考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开放师范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将学历教育与素质提高结合起来。

从已有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人力资源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体系,且具有多种优越性,但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却很少能成功地加以运用。作为人力资源一部分的体育人力资源来说,研究著作和文献都偏少,在体育教育领域还很少有特别成功的体育人力管理理论。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大多依据人力资源理论对体育人力资源或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一个概括性的分析,或对系统总体管理的质疑,缺乏对体育人力资源中不同人或社会因素的一个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对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有待更加深入细致的分类并研究,特别是对体育教师具体的聘任、使用、流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韩春利、孙鹏(2005)首先将体育人力资源的概念引入到体育理论中,对体育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类别分别做了界定,二人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和体育进行了全面接触。但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对各种具体理论还在进一步证实中,通过作者已有文献的统计,很多文献对体育人力资源、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及体育教师还存在一定的概念混淆。

体育人力资源是在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却有一套十分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模式,研究人员结合进人力资源的理论框架,对体育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激励及绩效管理,连同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保留等均做了描述。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偏重了竞技体育领域,对实际的体育教育领域和大众健身领域涉及较少。再具体到体育教师这一具体环节更显得薄弱。

结束语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发现:很多文献对体育教师的研究,比较侧重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讨及思考,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和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运用是两大块,界限似乎十分明显。而没有通过对教师实际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运用人力资源的理论来分析或解决相应的问题。另外,在对教师利用中的一些纵向体制问题或社会观念的研究也很少。从分析的角度和高度上,具有一定的定式和局限性。体育师资管理有待更加深入的细致分类研究,特别是对体育教师具体的聘任、使用、流动等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韩春利,孙晋海,曹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2001,(4):27-30.

[2]樊少波,贾小带,王军.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106-108.

[3]愈爱玲.高校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2):32-33.

[4]黄介山.关于高校用人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3):15-17.

[5]唐元,李莹,钱毅恒.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247-248.

[6]周强,王欢,等.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体育学刊,2002,9(1):100-103.

[7]王智慧,宋卫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86-88.

[8]史全珠.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5-136.

构建高校体育管理中的文化模式 篇10

从高校普遍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高等院校的逐年扩大招生,带来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比如,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教学设备不足、师资短缺等,由于大量的学生进入高校,相对的物质资源却与增加的学生数量不成正比,造成了体育管理工作的难题。2学校营造的体育氛围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在体育雕塑、体育场板报以及校园各大宣传版面等有形展示方面仍需要加强影响。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竞赛活动范围较小,没能在各高校校园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和互动交流, 将体育管理工作局限于内部管理上,也不能与其他高校起到管理方式相互借鉴的作用。4高校的教育工作虽然被社会各界关注,但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社会地位相对偏低,而且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倦怠,对职业的工作热情降低。

综上可知,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管理工作受社会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较多,需要构建合理的文化管理模式,促进体育管理工作的协调稳定开展。

2构建高校体育管理文化建设的策略

2.1提高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隐性的,产生的效果也是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1]。在学校的体育雕塑、体育场板报还有宣传版面上都应该增加体育文化精髓的体现,展示出体育文化带给校园的生机活力, 这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暂时不能立刻解决体育管理中的文化欠缺,但是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只有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产生对体育的兴趣,才可以被体育文化中的刚毅兼济的思想和观念所熏陶,实现体育管理文化模式的价值意义。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关系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承担起各种体育活动的申请与举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运动, 增强体质,也有利于体育管理者更及时的发现校园中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增加校园的体育器材资源

由于校园的在校生越来越多,适当地增加体育运动器材也是必需的,只有做到学生与体育器材的长期接触, 感受体育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地体育锻炼中收获到健康的快乐,并看到自己的变化,才能真正地将学生吸收到体育文化的管理范围之中,所以应该加强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的投入,严格保证体育器材的安全合理性,为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工作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议成立大学体育联盟,突破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格局,将各高校条块分割的体育器材资源,通过统筹协商, 解决使用管理分配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城体育资源优势,既满足各高校师生的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也可以扩大全民运动的趋势,缓解民众缺乏必要体育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的现状。对贯彻落实 “全民健身”的口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全面贯彻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工作的基本保障。全面贯彻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是高校体育管理价值与意识的体现,学校的体育活动基本都应有相应的体育制度制约,包括学校运动会的举行、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知识竞赛等,都应该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是为了保证体育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也为体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针。

通过制定相关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可以使同学们在收获运动乐趣的同时,也懂得了分享和爱惜自己身边的体育资源,更能在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学习到之前不了解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相关的规章规则,正因为有了体育制度的建设,才能充分贯彻校园体育安全体系的全面实施。

2.4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式改革,相对目前封闭的体育教学活动而言,打开校门,让体育文化在各个院校之间营造同样的体育精神,加强校园之间的横向交流沟通,融合周边社区体育文化与企业内部的体育文化,实现体育管理多元化文化的交汇。

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中的一项新的创举,学生在网络上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增加了学生的选择范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了学校内部的选课制度,形成了各大学城之间的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学生在跨校学习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不同的校园风气和不同的校园文化, 也能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学校资源的进一步共享与再利用。

实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并合理地将学校的精品体育课程进行分类,不但可以增加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危机感,更加专注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减缓高校扩招带来的体育资源不足问题。

2.5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关注

体育教师是校园文化教育的参与者,他们在对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同时,也希望获得一个宽松融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2]。一方面,体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部分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进行室外的教学训练,教师的工作环境也就是室外与室内的结合,对于一些工龄较长的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运动机能也相应地下降,所以,在教学岗位分配上,合理安排室内与室外的教学活动,应适当考虑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情况,将老教师多安排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体现学校体育文化管理模式的人情关怀。另一方面, 在校园部门管理工作中,应公平公正的处理校园体育管理工作,员工参与管理,营造充满协作感与信任感的工作环境,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形成 “以人为本” 的部门文化。

3结论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管理现状基本原则关键问题

高校体育管理是提升体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是推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机制、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做好了高校的体育管理工作,高校的体育教学才能高效、有序的进行,所以加深高校体育工作人员对体育管理内涵的了解、对体育管理模式和机制的认识以及对体育管理工作中相关问题的探索,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现状

所谓高校体育管理,是指运用多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高校体育进行控制的行为。我国现行的高校体育管理主要有三个大的层次:首先是作为体育管理中最高一层管理部门的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是最具权威性的体育管理部门,他们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态势等,制定出一个总体的方针政策,并确定当前各个时期的体育工作目标,由他们所制定的国家政策文件会对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组织结构起到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体育管理中的中层管理部门是各省、市、自治区的体育局或体育厅等相关机构。他们会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政策文件和确定的体育工作目标,根据本地区的体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当地的具体的措施,在与当地高校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组织落实国家的体育政策。高校体育管理的第三个层次,是高校内部的体育管理系统,它是高校体育管理最根本的管理层次,也是最直接的执行者和参与者。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管理体系一般由高校體育管理工作领导系统、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执行系统以及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组织三个部分组成。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领导系统,一般由高校主管体育工作的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主管体育工作的院系领导来担任,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当地体育局的对当地高校的体育工作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规划本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条例、目标、要求,并督促其有效的落实和实施。所以说,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领导系统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现在很多高校负责体育工作的领导并没有认识到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深入的了解本校体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使本校的体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执行系统,主要由高校的学生团委、学生工作处等组成,主要职责是按照本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实际执行并完成各项体育任务,做好各项体育工作。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的体育管理工作的执行系统的组成人员缺乏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深入认识和对国家政策的科学领会,导致执行工作缺乏系统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组织则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体性的体育组织,他们对体育活动和体育工作充满热情和积极性,如能高校能结合本校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引导安排,这些大学生自发的群体性组织将会为高校的体育管理贡献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高校实施体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管理工作,必须首先要遵循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即:在明确体育管理工作整体规划和整体目标的前提下,明确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和组成部分的职能和目标。把总目标科学的进行分解,分解为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多个分目标,从而为整个体育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分工,以促进各组成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整体目标的高效完成。在进行分工时,要注意强调和树立总体观念,并且在分工的基础上要不断对个组成部分间进行适时的综合、协调,确保整体与局部始终相结合。

(二)控制管理幅度的原则

在体育管理工作系统内,要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分工,各负责人的特长、能力、素质水平等为各负责人确定具体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以确保严密高效的管理机制的形成。

(三)权利、职位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在具体实施体育管理工作时,为了保证各负责人所行使的权利与其所应承担的责任相对等,必须坚持权利、职位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只有在此职位的人,在能行使此权利,并应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负责人的积极性,避免整个管理系统混乱情况的出现,保障体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实施体育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一)注重人本原理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所谓人本原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在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的前提下,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最终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管理原理。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指的是,高校的所设定的体育管理活动,应该以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为原则,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完成体育管理工作。

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人本原理的运用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根据本校的体育工作整体目标为体育管理系统各工作人员进行具体分工时,要把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放在首位,依据人的能力水平、素质水平、特长、优势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样不但有利于各负责人尽快的适应本职工作,而且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在合理安排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辅之以科学的激励手段,可以大大的提高体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激励”是人本原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激励行为,可以强化人的动力,改进人的行为,从而使人向着组织目标的方向不断发展。在体育管理工作中,也要注意激励的适时运用,激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精神激励,一种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则是在人确定一定的成绩时采用表扬等方式,来表达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和赞许,以使被表扬者产生更大的工作动力,激发其进一步努力,并能对周围的人起到鼓舞作用的激励方式;物质激励是指在合适的时机,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如果提高任课教师的工作待遇等。在体育管理工作中,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可根据情况合理选用,以提升体育工作的水平。

(二)注意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需求

高校的体育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而体育任课教师则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是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体育任课教师的主观心理需求是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基础,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体育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关注体育任课教师的心理需求。

首先,要重视体育任课教师的社会尊重需求。学校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门之一,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所以在进行体育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注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体育意识的发展状况等对体育教师心理需求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升学考试制度,导致了社会上普遍的重视文化课程,轻视体育课程,重德育轻体育的状况,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民众对体育教师的认识仍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师,所以体育教师的社会尊重需求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得到满足,在进行体育管理工作时,必须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其次,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学校尊重需求,体育教师荣誉感在社会上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的情况下,来自学校的认可和尊重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得到充分的认可、坚定的支持的基础上,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更好的调动,工作效率也会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所以,体育管理工作一定要注意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关心体育任课教师的切身利益、满足体育任课教师的基本权利、制定与体育教师工作相契合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强,钟永锋,沈丽芬.浅谈高校体育管理的创新和创新思维[J].湖北体育科技.2008(02).

[2]陈杰,杨明川.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现状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3]华雪玲.高等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初探[J].体育科学研究.2005(03).

[4]张玉萍,杨立群.再谈高等学校体育管理[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探讨 篇12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激烈,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是人们应对各种问题与挫折的有力保障。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体育教学机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成及其评价体系

1.1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成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素质教育总体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有其作为体育课程的独特性:其教学场所、教学工具的差异性,都要求体育教学管理也应灵活多变。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了具体的划分: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因此,现代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管理也应朝着这五个领域的目标进行探讨与改革。纵观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与安排,大抵如(图1)所示,

1.2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要求,不再单纯追求应试教育结果,而是更多地与社会、与市场相结合。作为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也更多的体现在了这两个方面。体育教学的成果评价,除了表现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升方面的“显性”指标,也应包括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及是否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隐形”指标(表1)。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

2.1 教育理念滞后,重视体育技能教学,忽略体育素养的培养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学行动的导航灯。体育教育应该包括身与心的协调发展,不仅仅强调通过体育技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能够通过体育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塑造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真正地把体育教育融合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体育教学仅仅是完成规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某些运动技能,甚至是“放羊式”管理,让学生自由活动。

反思当前社会上频频出现的校园极端事件,学生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与归属感都比较薄弱,心理压力无法及时得到疏导宣泄,从而形成心理障碍最终酿成心理疾病。因此,重视体育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心理上的压力释放与自我认同,是高校体育运动教学的新要求。

2.2 体育器材、场地条件等其他硬件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要求

高校的体育运动场所一般包括综合性体育场地、综合性体育馆、体育训练基地、羽毛球馆、足球场、游泳馆、篮球馆,网球场,一些大型高校还配备有滑冰场馆、棋牌馆等其他场馆。但这些体育运动场所并非达到了最大利用值,有时候甚至处于管理维护的成本节约目的而关闭使用。

据统计,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平方米,而我国仅人均0.65平方米。以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制情况为例,广州大学城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大学城,占地面积为34.4平方公里,共有十所高校人驻,拥有如下体育运动场馆(表2)。

注:引自广东省教育厅年度工作会议讲话材料(2006年1月5日)

其中学生人均使用面积为5.48m2人。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运动场所中能达到此水平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高校体育运动场所没有形成规模化,体育器材也较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会利用体育课时间外出游玩或者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

2.3 体育师资短缺,教学活动单一,没有形成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课程安排

体育的教与学,很大程度要看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主导,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才能更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师一般从体育学院或者大学院校体育院系毕业的学生来担任,专业的对口性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但根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师资结构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较低,而且普遍缺乏科研能力。

此外,教学活动的单一性也限制了体育运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对比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设置,它们更多的体现了人文性与社会性,体育课程会结合生活与社会的要求而设立,如美国的高校体育课程就包括了各种户外运动课,如爬山、生存训练、旅游、攀岩等。这些课外活动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基本很少出现。除了条件限制因素,封闭式的管理也是限制体育课程多样化的一个原因。

事实证明,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爱好,真正发自内心去锻炼,而且,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运动,能让师生更好地互动,对体育教学的研究起到启发作用。

2.4 体育教学没有契合社会企业的发展要求,缺乏创新能力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仅仅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的工作技能,还包括健康的体魄和积极阳光的心态,这样的人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更能影响周围人的工作热情,带动一个团队的发展。现在企业招聘员工时,都比较喜欢阳光健朗类型的应聘者。体育形象能提升自己在管理者眼中的印象,提高竞争力。

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团队观念、集体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更高更严格。人不再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展工作,更多的是需要与他人配合,与团队共同研发工作。这就要求个人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包容开放的意识去完成与团队的合作。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工作负荷的加大,人的心理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多,烦躁,怠懈,不自信等情绪都会影响着个人的工作,从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高校体育课程未能结合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人的心理要求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尤其是团队体育活动课程安排地比较少,未能达到团队合作的锻炼效果。体育活动项目也是乏善可陈,一般是体育竞技类项目的自由活动,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等,或者教授一些运动技能如篮球的基本动作等,缺乏户外拓展训练一类的活动项目,尤其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能力。

3 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多元化教学

3.1 重视体育教学理念的塑造与建设,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观念

21世纪的高校体育应当是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的体育。僵硬、守旧的教学理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要求。过去人们追求的是学习、工作之余进行锻炼,达到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目的;因此,体育运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方式,人们并没有真正形成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意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也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教学的自主性、愉悦性。

体育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终身锻炼”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理素质的磨练,尤其是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的体育项目,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合作观。“终身锻炼”对学生来说也许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更需要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去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3.2 加大体育建设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体育建设的投入是保证体育运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合理的投入,许多体育项目便无法开展。尤其是在21世纪的现代高等体育教育中,更要求体育基础设施条件的现代化。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保证体育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体育建设经费的筹备一直是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瓶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领导部门划拨经费和体育部门自筹,如收取某些体育运动场馆如游泳馆、羽毛球馆等的场地使用费,体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少。但体育费用支却不少:器材、装备的更新换代、教员费用等。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限制着体育教学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的体制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必然要融入市场经济的这个大市场,开拓多元化的高校体育经费筹备来源。高校体育教育可以结合市场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赞助活动比赛,发挥高校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科学预算,提高收益,用于高校体育运动开展及添置新的体育健身器材;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有多样化的运动锻炼选择。像游泳馆、网球馆等其他体育运动场所,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运动锻炼时间。

3.3 科学化、系统化安排体育教学课程,全面培养学生体育素养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明显加大了对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也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探索创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国家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说,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凸显出体育锻炼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结合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的需要,设置科学化、人文化的体育课程,掌握好教学的顺序与速度,因材施教,倡导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各种畏缩心理,要因势利导。例如有些肥胖的学生不愿意在体育课上活动,怕自己笨拙的动作遭到同学的笑话,在此情况下,体育教师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找回自信,找回兴趣。

3.4 打破单一的师资结构模式,发展多元化动态结构模式

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精英教练“双百”培养计划:围绕更好地实施奥运争光战略,面向全国体育系统,选拔100名给类体校教练员和100名各级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加以重点培养,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练员人才。这一计划,对体育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扩充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打破单一的“铁饭碗”师资结构模式,适当引进兼职教师,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让师资结构更加多元化。

4 结束语

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一直激励着全世界的青年去拼搏、去奋斗,如今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财富。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明朗。当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达到体育价值的实现时,对于培养“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摘要:发展高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是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打破高校体育教学单一化、僵硬化的管理模式,改旧革新,发展多元化体育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管理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永南,段键芝.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1):80-84.

[2]邓罗平,雷慧,张铁雄.“生态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武汉体育学报,2009,(09):85-88.

[3]苏彬.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构建[J].体育学刊,2010,(1):45-49.

[4]邓学美.我国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6.

[5]汪正毅,陈丽珠,金宗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225-227.

上一篇:工程部位下一篇:爱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