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2024-08-29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共8篇)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篇1

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摘要: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引起各级资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落实工作过程中,要把“育人”纳入学校整体德育计划,把“育人”与“资助”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资助育人

组织性

针对性

严肃性

科学性

多样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此,党和政府逐步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近五年的尝试,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资助范围不断扩大。相继出台了面向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并由各级资助部门逐层落实。

随着各项资助资金的落实到位,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但资助过程中以及资助后的育人问题也相应提到了议事日程,应引起各级资助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提高对资助育人工作意义的认识。

在几年的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各项资助政策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其中也凸显出一些实际问题。诸如经济依赖,挥霍资助款,被资助感觉理所应当,被资助后心理自卑,学习成绩未见显著提高而产生的焦虑等现象。因此,除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以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变单纯地“助贫”为“助贫”和“育人”并举,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资助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接受资助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资助育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资助工作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它首先让家庭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通过各级资助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各级各类资助管理部门要把“育人”做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一)育人工作要有组织性。

1、做为区县资助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全区资助育人工作,积极召开各类资助工作培训,宣传相关资助政策,规范操作规程,强化育人意识。

2、对于学校,资助育人是工作职责所在。应纳入整体教育计划,设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责成相关的职能科室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落实。资助工作可能涉及教务、德育、财务等部门,需要加强统一领导,协调管理,密切配合,使育人成为每一环节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

(二)育人工作要有针对性。

面对不同的受助学生,各级资助部门要区别对待。要广泛调研,深入了解该年龄时段学生心理及受教育的需求。由于整体道德教育的缺失,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困难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资助工作是受助对象,同时又是一名普通学生。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机会更多一些。因此,学校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抓住契机,做好对他们的育人的工作。除必不可少的知识教育、感恩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和诚信教育等等之外,心理教育最容易忽视但又尤为重要。各级资助部门要把这些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纳入德育计划,抓住资助各个环节逐一落实。

(三)育人工作要有严肃性。

国家资助工作体系的建立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部分学校及资助管理人员把资助工作简单化“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费用、岗位发放和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导致部分受资助学生视之为自己应得的一种权利,从而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初衷。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入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即往往视金钱为万能的。殊不知,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一些内在困扰,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内在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同时,在贫困生认定上没有统一标准,凭“想当然”就确定了受助对象。这些都有悖于相关资助政策,不但达不到育人目的,反而会引起受助学生队伍的不“纯洁”,产生依赖思想,同时由于不公平而导致的其他学生的怨言,势必对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因此,各级种类资助部门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准确把握,认定上严格把关,执行上准确到位,育人上目的明确。充分体现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四)育人工作要有科学性。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有些基层资助管理部门在确认及资金发放等前期资助工作中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但后期的跟踪及育人管理方面严重缺失。这些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出现的相对较多。如某些学生在学年中无论学习还是考勤表现非常差,大面积“挂科”、长期旷课、打架斗殴,但由于具备家庭困难条件,第二年仍然接受国家资助。这显然与我们的资助工作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为此,学校要充分理解“教育无小节,处处是教育”的道理,建立健全适合本校的既科学又行之有效的贯穿资助整个过程的资助体系。

1、对于符合国家政策的家庭困难学生严格按标准认定、上报、下发,这本身就是对受助学生进行的一种“照章办事,遵循原则”的良好教育。

2、对于不符合条件但又确实困难的学生,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按政策规定的学费中用于临时资助的专用款。不能把这部分困难学生强行加入享受国家助、奖学金的范畴。否则这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受到了资助,但同时也让他们受到了“非诚实”的不良教育。

3、对每学年受资助学生进行档案管理跟踪,及时了解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不求上进,违规违纪的学生,追回当年资助款并在第二学年不予认定推荐。经学年教育有所进步的,经本人申请,班主任、教学处审核推荐,方可在下一学年按政策执行。

4、经常参加各类资助工作交流会议,学习他校科学规范的资助育人管理经验,改进自己的工作。

(五)育人方法要有多样性。

针对以资助育人为主题的教育,各类学校要准确了解受资助对象的思想道德现状,以确定育人需求,才能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针对性教育。面向不同年龄的受助学生,在资助前后,进行行为养成、自尊自爱、诚实守信、树立理想、感恩回报、爱心传承等教育。这些教育在落实时不应是生硬的强加于人,而应当有目的的寻求适合的时机,在自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区县教委及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校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向百姓介绍资助政策,明确受助范围,公布资助结果,以提高资助工作的透明度。通过这一广泛的宣传,提高社会的监督力,同时吸引社会更多有识之士积极投入社会捐资助学的义举中。

2、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不能孤立对待,要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1)通过教育、帮扶等方法,强化受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成长成才的信心。(2)在加大向全校学生开展资助政策体系宣传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教育,有针对性地选取事迹感人、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典型,通过网络、橱窗、班会学习和讨论等渠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他们在全体学生中的模范教育作用。

(3)通过资助反馈的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正确处理经济困难与人生价值。

(4)通过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学生社团生活、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5)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深入社区、走向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播撒爱心,回报社会。

(6)利用勤工俭学活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体现学以致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享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一方面在大学期间接受学校的育人,另一方面做为区县资助中心也要密切关注。可以通过建立飞信联系,督促还贷,进行诚信教育。

4、区县资助中心除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外,要积极拓宽资助渠道,扩大社会捐助范围。建立全区中、小学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库,为社会资助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牵线搭桥”。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做出的重大决策,关系到教育公平、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因此做为各级资助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育人工作与单位整体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经济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成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资助育人,爱心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何玉龙

《江苏资助育人的研究》

百度文库2012、5、27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篇2

一、人事档案的发展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提出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部门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所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实的人事档案管理观念、体制、模式、方法等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人事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直接关系到高校组织决策和干部本人的切身利益。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合并等制度的变化, 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 高校的制度尤其是用人制度更加规范, 人们对高校人事档案的重视和人事档案工作的认识也逐步深入。目前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同样存在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迫切需要进行研究, 探索一些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

根据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国家教委委属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暂行规定》,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要按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针对其提出的要求, 走上现代化。推进信息化管理, 将计算机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成熟的人事管理软件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 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和延长人事档案寿命, 逐步实现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 实现人事档案信息价值, 使人事档案更好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快捷服务和有力的信息。

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 人事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人事档案管理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管理制度。但是, 在有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上, 存在制度、职责相对不健全,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建档管理体系和制度, 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检查考核措施等也都有待于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所建立起的人事档案管理网络, 它的运行效果目前不很理想, 许多人对人事档案的知识了解不够, 对人事档案是信息的认识程度不够, 高校人事档案工作者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心不强。并且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也不够, 没能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是是社会的财富, 好好的管理它和保护它是每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具有的职责和义务。

2、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偏低

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 更决定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规范化、科学化。目前很多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一般来自非人事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高校各科室情况都很熟悉的专业人才很缺乏。许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经验上, 缺乏创新和活力。面对新问题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很难提出解决的办法。人事档案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体制。

3、人事档案利用率和收集率较低

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 有些单位开发利用人事档案仅满足于查阅文件, 从而失去了人事档案存在的真正价值。虽然, 人事档案界对人事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但是社会公众对人事档案利用效益还是知之甚少。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人事档案职能管理不完善, 形成各科室相关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松散, 出现不及时移交各自保管的人事档案材料, 造成人事档案资料收集效率不高, 人事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 给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带来不便。

三、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1、加强人事档案人员继续教育, 提高人事档案人员业务水平

人事档案管理理论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跟踪最新知识, 掌握管理技能, 提高业务水平。要切实搞好人才培养工作, 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思想, 探索新形势下人事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体制, 坚持教育培训常年不断线, 完善人事档案人员终身教育, 加大对优秀青年人事档案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加强多层次、复合型人事档案人才队伍的建设, 并注重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人才,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留住人才, 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2、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我们必须具备超前的意识, 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利用网上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优势, 与其他人事档案机构联网, 共享人事档案资源, 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人事档案工作的宣传等。并采用电脑网络管理病历人事档案, 定时对病案的各种信息进行规范分类统计和科学分析, 及时为高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采用专业软件, 对各种人事档案进行分类和编号,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方便了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3、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由于人事档案工作内容繁杂、专业性技术性强、人事档案保管要求及机密程度高, 因此应建立符合该院实际情况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并不断加以完善。要健全高校人事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制定人事档案综合管理办法、综合人事档案室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定和办法。对人事档案工作领导职责、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使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材料的传递、登记制度, 实现动态管理和考核。

4、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人事档案

实现高校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是为了让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在深化高校改革、建设文明行业、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重视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可以完成多种通用性编研成果, 为高校的机构改革、人事任免、编史修志、职称评定等提供了资料。通过人事档案的利用, 可以为高校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保证大型建筑物的及时修缮, 有力地保证设备的及时维修, 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

结论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文献。高校档案资料, 是研究和借鉴高校发展历史经验的重要参考资料, 对研究高校的学术, 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维护高校历史真实面貌, 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研究提供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做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 为领导决策参考服务, 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服务是我们高校人事档案工作者一直奋斗的目标。只有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开拓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方法, 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措施, 加强和改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人事档案自身的价值, 才能使人事档案工作最大限度地为高校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蒋丽君:《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西部医学, 2008, 20 (2) :444。

[2]黄勇、薛凡、谢娟:《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改进》, 中国高校管理, 2007, 27 (4) :52。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职业指导 重要性 高校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的流动愈加频繁,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近几年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大多数人群失去工作,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还在逐年的增加,这无疑是给高校毕业生增加了工作压力,如何让高校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走进社会中,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职业指导逐渐被高校所重视,并且不断的渗透到学生的高校生活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服务,以便高校毕业生能够在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职业指导

(一)职业指导的基本含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大学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能否顺利就业成为了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所谓的职业指导就是将个人和职业中的自身作用进行统合,将自我概念向现实转变的援助过程。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的工作目标首先是帮助就业,即有效的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是职业指导人员首要工作目标,也是基本工作目标。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职业指导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事情,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

(二)职业指导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性

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是以生涯规划为基础。因为拥有这样的课程体系,所以它可以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有效地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自身和职业前景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将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改变高校学生只想着要去大城市、规模大的公司和薪酬高的企业,将自己的能力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达成统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职业指导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自己进行的客观评价,能够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让毕业生通过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用良好的就业心境取得好的工作。

二、完全为学生服务

(一)、用职业指导为学生打下基础

通过一定时间的职业指导课程培训后,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对大一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表现是对职业理想的规划。这时的大学生仍然停留在对职业的幻想阶段。经过职业指导的分析,对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有了一定的现实认识。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取得成就。通过这些分析,大学生可以大二、大三期间着力培养这些技能。另外在大四阶段的职业选择之前,对学生进行个人档案的撰写训练等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的就业活动的评价不仅要看就业,而且要看就业之后的稳定性。全面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职业生活,也就是可以使学生顺利就业。能够对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有所了解,从而可以有目的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通过职业指导培训,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职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是专业素质强、专业成绩好,而更趋向于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专业素质只能代表毕业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术能力。而真正决定学生发展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职业指导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在踏入社会后加速适应职业的需要。职业指导不仅仅表现在理念上的指导。更是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职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如见习和实习,以及一些模拟的面试。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另外通过参加相关部门主管人员主持的讲座和活动,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及学生的自主实践,有利于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

(三)职业指导所带来的好处

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项综合性课程,它覆盖的面非常的宽泛,各个阶段都有其重点内容,并且有其特定的培训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生在职业指导的前期,必然有对自我的分析,因此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过程。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一些比较稳定的气质和特点,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职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生资源的整合和积累的能力。一个人能否有效地整合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驾驭人生的能力,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可以看出,职业指导所带来的都是利于学生进步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充满正能量的走进社会中。

结束语

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早日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长效动力,因此学校应该不断的完善课程体系,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为基本要求,不断的帮助学生明确自我职业倾向,做出合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参加素质拓展训练,不仅顺利地完成由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过渡,而且达到顺利实现就业的目标,由此看见,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陈婷,林庆佳. 论职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重要性[J]. 现代商贸工业,2012,17:126-127.

[2]张接发.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 科技視界,2012,22:75-77.

[3]何静. 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J]. 学园(教育科研),2012,14:26-27.

[4]陈丽新,林小芸. 浅谈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与途径[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68-70.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篇4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流通部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流通部读者服务工作的对策.

作 者:吴坤玲 WU Kun-ling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海口,571158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09 19(7) 分类号:G258.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流通部   读者服务工作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篇5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蔡妮娜

来源:《职业》2012年第08期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观念指导、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这些工作内容都是围绕着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来开展的。本文主要从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角度,论述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国家就业工作的重点,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设置了就业工作机构,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开展系统的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生新的变化,就业压力问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些高校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毕业生工作的重心由“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工作机构,面向学生提供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辅导;另外一些高校虽未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但其原来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也开始承担起职业指导的工作职责,只不过没有在机构名称上明显地体现出来。在人员配置方面,各高校均配置了一定比例的专职人员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机构与人员的配置,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条件,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运用职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由于对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认识存在局限性,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到位,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就业指导多,职业指导少

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把重心放在了就业指导上,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开展求职技巧辅导等,但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如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职业素养提升训练等。一些高校就业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能仍限于制定就业方案、办理毕业手续、就业派遣、发布招聘信息等,没有将工作职能的重心转移到职业指导上来。

2.在职业指导的信息传递中,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

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信息中,以就业信息为主,包括就业政策、招聘信息、求职技巧等信息,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行业发展前景、职业分析等方面的职业信息偏少。而大学生由于与社会的接触不多,更希望多了解一些与职业相关的信息,比如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入职要求等。

3.在职业指导的工作方式上,普及性职业指导多,个性化职业指导少

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工作方式,大部分是普及性、共性的指导,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比较少。一些高校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没有开展分类职业咨询或一对一职业咨询,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4.在职业指导的人员构成中,校内职业指导教师多,其他人员较少

目前在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主要由校内就业指导教师参与职业指导的工作环节,而其他人员的参与比较少,尤其是社会人士的参与。而职业指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有工作阅历的社会人士参与。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未能有效调动其他人员如专业课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等,来共同参与职业指导的过程。

5.在职业指导的工作效果上,关注就业率多,关注就业质量少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最主要指标是就业率,在单一评估指标的情况下,使得一些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认知存在短视性,更看重就业率这一数值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在高校的就业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成为职业指导的主导思想。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得毕业生将第一份工作当成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跳板,把第一份工作作为积累社会经验的场所,以至于就业稳定性下降。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频繁的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发展。

二、职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职业指导工作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职业指导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职业指导缺位,使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其原因分析如下:

1.对职业指导的理解不够全面,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

由于对职业指导的认知存在偏差,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进行,重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提供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而职业指导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关系及其发展,重在实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在目前高校的实际就业工作中,偏重于对毕业生的有关求职技巧、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而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全程化职业指导的重视不足,导致职业指导的作用难以发挥。高校把提供就业信息、宣读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辅导、组织招聘会等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而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素养关注相对较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受挫。

2.对预防性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职业指导是滴水石穿的工程,因此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从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应开展职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及学校活动,针对就业观、成长观等主要问题开展指导,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和控制在毕业生实现就业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障碍因素,以避免无问题人群遭遇挫折。但在目前实际工作中,预防性职业指导的理念并没有得到重视。一些高校未开展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新生入学抓起,而是到了毕业生就业的阶段才开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毕业前可能面临的一些就业观念或就业心理的问题,没有进行提前的思想引导,未能发挥预防性的作用。

3.对以人为本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职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职业指导人员素质要求的先决条件。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尊重差异,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科学化、专业化和个性化职业指导。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对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以及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有限等原因,高校更多地关注了大学生普遍的职业指导需求,而对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需求关注较少。部分高校还未建立职业咨询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来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与辅导。

4.对全员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对全员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在职业指导中的全员参与需要在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参与,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非常少。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仅由负责职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掌握职业指导的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而其他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未接触过职业指导的理念,更提不上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指导。而在家长的参与方面,由于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少之又少,鲜有机会让家长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并予以配合。

5.对职业指导更深层次的工作目标——帮助毕业生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重视不足

职业指导对劳动者一方的工作目标有三点: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往往更注重实现就业这第一个目标,容易忽视第二和第三个更深层次的目标。一是由于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就业率成为评估就业工作效果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而包括毕业生的稳定性、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的指标较少提及。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单一指标,过分强调“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可能会导致毕业生首份工作的错误匹配,频繁的工作转换则成了纠正错误匹配和重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因此,要加强职业指导的科学性,促进毕业生“入对行”,才能加强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二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稳定与职业发展的情况,需要对毕业生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才能体现出效果。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在毕业生实现就业后就结束

了,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的工作较少开展。而对职业指导帮助就业稳定和职业稳定目标的实现,才更能体现出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其重要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与应有的重视,导致职业指导的缺位。因此,只有将职业指导的理念和方法始终贯穿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介作用——促进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促使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职业指导作为架在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促进了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供需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将合适的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进行选择,通过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选择合适的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实现人职匹配,促进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配置,促使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2.桥梁作用——促进职业信息的有效传递,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采集及处理职业信息,并将职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可根据相关的职业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用人单位可获得毕业生资源的相关信息并对招聘计划进行调整。因此,职业信息加强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毕业生与就业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服务,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3.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念指导是高校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帮助他们理性对待就业。就业观念的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就业环境与形势,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多种就业途径和职业情况,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期望。高校一般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讲座、班会、网站宣传、个别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就业观念指导工作。就业观念指导工作,可以改变毕业生的偏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部队建功立业,积极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拓宽毕业生基层就

业渠道的政策,扩大就业选择机会。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抓住机会实现就业。

4.导航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让大学生通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并实施有效的行动与策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另外,职业指导很好地联结了职业中介与职业培训,毕业生通过职业指导明确职业目标,根据职业目标选择参加合适的职业培训,通过学院就业工作机构的职业介绍来实现就业。在这样的过程中,职业指导发挥了导航作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5.援助作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解决了毕业生中的失业问题

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帮扶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内容。通过调查摸底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帮助解决问题,早日实现就业,解决了毕业生中的失业问题。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篇6

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记者 董洪亮 赵婀娜 张 烁 丁雅诵

2016年12月09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不久,12月7日至8日,党中央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承担的职责使命,指明了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意义重大而深远。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饱含期望、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认清了我们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决心和责任感、紧迫感。

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大学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广大教育界人士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说明了高校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目标、原则和任务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于解决和回答“办什么样的大学”这一重大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认为,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动摇,坚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目标不动摇。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感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更准了、腰杆更硬了、底气更足了,同时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实了、要求更严了。

北京市委教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统一全党思想、统一高校干部和教职员工思想的一次政治动员,具有定海神针般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各高校都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审视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高等教育要同国家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广大教育界人士认为,总书记提出的这“四个服务”,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

一些著名高校的负责人表示,要把培养拔尖人才和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把肩负国家使命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把开展科研创新和面向国民经济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文化传播相结合,加快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说,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根本制度。在校级层面,着重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确保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在院系层面,执行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调书记和院长对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负有共同责任;在基层党支部层面,切实解决党务和业务“两张皮”问题。

如何积极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说,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把党的领导作为本质属性,把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中心任务,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基本逻辑,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精神基因。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湖南省委教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肖国安表示,总书记既精辟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明确了一系列长期困扰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问题,要把讲话精神带回去,在下一步工作中把讲话精神尽快落实,抓好教师和教材,建立考评体系和机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重点督查督导。

给学生以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

广大高校负责人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使大家深刻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是一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大学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成为理论探索的先行者,承担起传递知识和创新知识的重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高校要走在前列,做社会价值引领的时代先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说,高校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握导向、守好阵地、带好队伍,旗帜鲜明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坚决抵御不良风气和思潮的侵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高校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著名学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的党员同志也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总书记的讲话给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矢志前行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要正人先正己,重言传更重身教,还要做学生的陪伴者和贴心人,帮助学生把准人生奋斗的方向盘,激活青春奋进的发动机。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袁劲说,大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所立之“德”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品性与操守,所树之“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扎根中国大地,不断从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中汲取养分,大学才不会丢失民族之魂、文化之根和自信之源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们纷纷表示,面对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挑战,要做到信念坚定,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强调每一个学科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将支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上,坚持选好配强支部书记,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广大教育界人士一致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把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才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篇7

一、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的特点

1、学校规模扩大化, 保卫工作繁重化

高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 推动了配套设施的建设, 带来了校园安保工作的新情况, 新问题。由于安保队员的配备不足, 文化程度偏低, 机构设置不够健全, 使得保卫工作日趋繁重化。

2、周边环境复杂化, 执法范围权限化

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 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校外的一些网吧、游戏厅、录像厅, 酒吧等应运而生, 这其中也包括一些非法经营。经营者为追逐高额利润, 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 推荐大量的暴力、色情等游戏和录像。这些不健康的东西, 在学生脆弱的心灵之中埋下行为犯罪的种子。同时校外地摊的所意摆设, 中巴车、出租车接送学生随意停放, 任意串行, 造成了路面堵塞, 交通混乱, 为学生出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此混杂的外围人员, 复杂的周边环境, 极需要进行管理与整治。

3、人员数量精简化, 队员素质高度化

新时期的高校保卫岗位严格遵循科学化、合理化, 因岗设人、精简高效的用人原则, 往往按照一人一岗, 一人多岗进行人员安排。如此现状对安保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体能、技能、智能”三位一体的高度化要求。

二、高校保卫工作中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1、团队精神的定义

所谓“团队精神”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 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它体现了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是凝聚团队, 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2、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1) 培养团队精神符合新时期安保队员的选聘原则

21世纪人才素质的7个标准, 其中就包括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近年来, 高校在选聘保安人员时, 也十分重视考核其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状况, 有的学校还把这一素质列为必备条件。同样作为一名保安队员, 只有树立团队观念和合作精神, 自愿主动地与他人合作, 发扬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 才能在团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与发展。团队精神的培养, 是安保人员成长的自觉要求, 是高校安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安保人员的客观要求。

(2) 团队精神的培养符合“整体效能理论”

作为一个安保团体, 如果没有一种团队精神, 纪律必然是松松垮垮, 战斗力薄弱。只有每位队员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 才能发挥团队的整体威力,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但集体力量不是人数的叠加, 这其中必须要有团队精神的引领, 缺乏“团队精神”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

(3) 培养团队精神有助于安保工作的发展

新时期高校安保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强调团队协作来完成。只有发扬团队精神, 才能进一步节省内耗, 增强凝聚力。团队精神的作用培养了亲和力, 成员间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 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 并自觉努力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 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愿意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

三、培养团队精神的具体举措

1、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团队意识

在平时的工作中, 高校可通过开设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安保队员进行宣传教育, 从而帮其树立团队意识, 如团队精神与个人奋斗、个人在团体中的定位、创新人才培养与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团队中的运用、在团队环境中如何与他人相处等, 帮助队员们从理论上、观念上认识并接受团队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应充分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队员的思想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用其乐意的方式不断培养团队意识, 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竞争协作观等。

2、开展团队活动, 培养协同能力

首先, 培养协同能力要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是团队协同合作, 树立共同目标的必然途径。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 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依赖的是良好的沟通而不是权力。

其次,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每一位安保队员的个性。培养团队精神, 就要使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使他们感觉在这个团队中, 充分得到了尊重与认可, 使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都能够不断地得到发挥,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以此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第三, 精心组织好以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各种团体活动。团体活动的设计安排要考虑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3、确立共同目标, 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动力是共同目标。共同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 也是团队精神得以实现的动力。团队有目标, 大家才会一起投入, 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奉献自己的才华。共同目标的内容包括政治保卫、治安保卫、消防安全、安全教育、安全防范等内容。如“政治保卫”的内容可确定为维护高校的政治稳定, 它包括预防和制止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 外事保卫, 保密和信息工作等;“治安保卫”的内容可确定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校园治安秩序, 它包括保护学校各种设施、设备、处理校园内发生的各种治安案件, 负责学校重特大事情的警戒等, 保证广大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各单位安全防范制度, 校区商网点治安管理, 管理门卫及巡逻队, 负责校园“110”管理等。

总之, 保卫队员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 它靠的是团队的教育引导、队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合力作用, 才能培养出适合学校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的安保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保卫工作中团队精神培养的问题, 着重从三大方面进行阐述:1、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的特点;2、高校保卫工作中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3、培养团队精神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保卫工作,团队精神培养

参考文献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一个处于身心发展最为关键时刻的特殊群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完成由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转变、逐步形成自己独立成熟的性格,但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由于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情绪失控、心理失衡等现象,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了我们在我们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标准描述如下:(1)存在自尊心和安全感,对自我的价值感;(2)适当的进行自我批评;(3)日常生活中不易被环境左右,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4)能够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5)有符合个人情况的需要并有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6)个人的价值观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7)具备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8)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切合实际的追求目标等。

2 高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心理教育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潜能的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心理教育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只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位了,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上去了,才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最终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

2.2 心理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素质是很大的一个方面,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主要表现其个人精神面貌、情绪控制以及性格等方面。大学生在学校求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的心理活动以及发展过程,课堂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指向,只有通过学生自身进行适当的选择以及内化作用才能吸收成为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个吸收的过程本身也是个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承受各方面挫折、实现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必备。正因如此,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处于一个特殊而且关键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往往会出现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由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的普遍性,使得并不是每个个体都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与自己的期望相悖的情况,比如调剂到自己并不是十分感兴趣的专业等,以及在考试中过分担心考试结果,此种情况下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心理等各方面无法适应等症状;二是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包括同学、朋友、恋人以及家人之间的交往等。心理学家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直接反应于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失调主要变表现在人际冲突、沟通效率低、交往胆怯心理、孤獨感强烈、以及社交的缺乏等,而这些问题在我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②三是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着我们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毕业生由原来的分配制度发展到如今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在面对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提职下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就业达不到自身的期望,不了解自身的工作定位以及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另外还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无法适应由学生到职场人士身份的转变等。

4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4.1 积极做好心理咨询教育工作

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具备的,主要是在后期的学习成长中不断积累强化的,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高校的心理教育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课堂传输心理、卫生以及健康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自身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在教育过程中,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仅仅要做好课堂的大众化教育,更应该做好个例的辅导,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心理咨询就显得尤为重要。③心理咨询中心应配备资深专业的师资队伍,通过对个别重点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正确认识自我、引导积极健康的成长。

4.2 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做到及时发现与治疗

问卷调查是我们了解信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学生心理成长状况,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面谈,通过进一步了解之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4.3 开展课外活动,寓教于乐

室外教学也是我们心理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一些团体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之间彼此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如何融入团体、人际交往技巧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将娱乐和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其中,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④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我们高校的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心理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强心理咨询团队的建设、积极开展各项心理主题活动、普及心理知识,及时对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合格人才的目的。

注释

①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策略[N].中国青年报,2001-12-04.

② 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 探索[J].中国心理卫生,1998.

③ 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研究问题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

上一篇:市场调研计划书,IMP下一篇:述职评议大会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