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现状和措施

2024-09-06

高校就业现状和措施(精选5篇)

高校就业现状和措施 篇1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毕业生数量高速增长。伴随着高校培养人才数量的大幅增长, 也带来了就业的难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毕业生都存在责任, 再加上就业渠道不通畅, 信息沟通不及时, 就业机会不均等原因, 使得这一现象雪上加霜。

求职过程中, 合适的求职方式对信息和机会的获得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 利用网络求职异军突起, 网络凭借信息传递速度快、空间距离影响小、成本低廉等优势,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重要的求职途径。

二、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指导的发展经过

(一) 社会就业招聘网站的兴起。

社会就业招聘网站, 指运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 帮助雇主和求职者完成招聘和求职的网络站点。其中包括针对雇主的服务和针对求职者的服务, 如招聘信息发布、简历下载、定制招聘专区、求职简历生成、职位搜索、薪酬查询等。社会就业招聘网站按其功能特点可分为综合招聘网站、行业招聘网站和地方招聘网站三大类。 综合招聘网站历史较久, 自1997年中国产生第一家招聘网, 已经有12年的历史, 现在已经发展到3, 200家。目前还在运营的超过10年历史的中国招聘网约55家:中华英才网、 智联招聘网、安防英才网、博思人才网、528人才网、前程无忧等。 行业招聘网站自2002年起产生的第一家行业网站, 已有8年的历史, 现已发展到各行各业有上百家行业招聘网站, 目前还在运营的超过6年以上的行业性网站有4大家:环保英才网、电力英才网、土木英才网、机电英才网。

(二)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的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 最早起源于美国。后来, 在德国、苏格兰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在我国, 清华学校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 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 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的兴起较晚, 是近年高等院校丰富就业指导体系的新举措。为了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 并进一步扩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加速推进建设网上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加强就业工作宣传力度, 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宣传、推介、培训和使用工作, 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择业标准和职业设计。组织毕业生及时上网注册, 认真维护毕业生个人信息, 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网上签约顺利进行。

三、社会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内容的比较

(一) 社会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同点。

首先, 在招聘信息方面大同小异。招聘信息大致可分为企业简介、待遇、录用信息三方面。企业简介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历史、资金、员工人数、业务内容等, 待遇包括薪金、上班时间等, 录用信息包括录用人数、岗位种类、以往的录用记录等等。与校园就业指导网站不同的是, 社会就业招聘网站在企业简介方面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特色、发展方针, 但是两者大体上还是比较一致。其次, 在相关就业信息方面, 社会和高校网站都会把招聘会的地点、时间、招人单位等信息公布在网上。但是高校的信息更新更为及时, 符合校园求职的要求。第三, 在会员登录方面, 两者都需要应聘者输入相关信息进行注册。

(二) 社会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不同点。

首先在资金费用方面,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是完全免费开放的面向所有应届毕业生, 而有些社会就业招聘网站会对招聘企业收取一定费用, 如果应聘者要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也要向网站支付一定的费用。第二, 在指导理念方面,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旨在帮助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单位, 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 而社会就业招聘网站是盈利机构, 目的在于通过提供给求职者和招聘单位信息而获取利益, 二者目的有很大的差别。第三, 在身份认证方面,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通常是组织毕业生及时上网注册, 认真维护毕业生个人信息, 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网上签约顺利进行。而社会就业招聘网站对于企业和求职者的信息均无法完全认证, 程序繁琐, 安全性低。

四、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指导的建议

招聘信息、相关就业信息、会员登录等方面从利用网络的角度来说, 可以归纳为单向性的指导服务。资金费用等可以归纳为双向性的指导服务。综合以上比较可以得知,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主要是以单向性的指导服务内容为中心, 而社会就业招聘网站提供的双向性服务内容填补了有可能出现的空白。针对社会就业招聘网站和高校就业指导网站的异同和各自的利弊, 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 利用长处, 积极应对变化。

第一, 就业指导内容应该适应学生就业意识的变化。据调查, 持有“进入单位后尽可能不再跳槽换岗”这种想法的学生, 1999年占到了调查人数的56.5%, 但是在2009年已经减少到29.1%。十年间变化如此巨大, 所以就业指导网站应该根据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方针, 更有针对性。第二, 就业指导网站应该反映出学生的意见, 尽可能满足毕业生群体的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求职是否满意, 对于怎样的指导内容学生比较不满等等, 网站应该更多的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 完善服务指导内容。

(二) 避免弊端, 主动完善服务。

网络就业指导存在着不确定性 (提供的信息是否公平、是否值得信赖) 、对企业的了解不够 (由于招聘的时效性, 一些企业临时发布招聘信息, 短时间内招人, 其间对于企业的调查了解时间不充足) 等弊端。事实上, 由于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招聘服务, 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成为了网站的中心内容, 为数不少的学生只重视招聘信息而忽略了对于职业匹配度、职业规划等其他方面的关注。工作3年以内就辞职或跳槽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网络有必要提供给学生全面的信息, 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职业观念。

摘要:就业指导, 是指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 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 还包括培养劳动技能, 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在我国, 就业指导还包括就业政策导向, 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随着学生应用网络的普及, 社会和高校越来越多的开始利用网络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本文目的在于把握目前以毕业生和企业为对象的就业招聘网站的指导服务的现状, 进而探讨当前网络就业指导的利与弊,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招聘,就业指导,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雷佩莹.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求职策略探究[J].价值工程, 2011

[2].吴昊, 张东.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42所高校大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3].钱亮.大学生就业网上行——网络招聘刍议[J].镇江高专学报, 2008

高校就业现状和措施 篇2

关键词:高校 摄影实验室 发展现状 方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正面临着提高办学效益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快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促进实验室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摄影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高等艺术院校实验室当前普遍存在:设备和实验条件落后、实验队伍的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在摄影实验室也同样存在。因此,该文就当前摄影实验室的现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及建设摄影实验室的作用,阐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一些解决方案,以此来提高高等艺术院校摄影专业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在校摄影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

1 关于高等艺术院校摄影实验室存在的现状问题

1.1 摄影实验室经费缺少,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落后

由于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对摄影实验室建设投入的经费不足,导致了现有的摄影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摄影实验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备大多数都是以传统照相机、放大机和冲洗机为主,实验室的项目也仅限于黑白、彩色暗访冲洗和放大,根本满足不了现代摄影教学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科技化、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摄影实验室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大对摄影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建立数字化的摄影教学实验室。

1.2 摄影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摄影教学体系、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人们眼中的摄影实验室工作就是将实验室的实验器材管理好、对摄影照片进行冲洗和加工等一系列工作。殊不知这种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在招聘相关人员的时候会有种种麻烦。一些学历高、素质好的人员,他们不愿意在实验室进行工作,实验室因此缺少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摄影实验室教学人才的缺少,再加上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落后,造就了摄影实验室发展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摄影教学工作的

开展。

2 针对高校摄影实验室现状问题所制定的解决措施

2.1 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促进数字实验室建设的步伐

由于数字摄影相比于传统摄影,具有一些传统摄影无法比拟的东西,使得它的普及和学习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人才,数字化摄影实验室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拿出实际可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努力做好相关教学工作。数字实验室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影像处理技术,也称数字暗房,由于数字实验室除计算机外还需要扫描仪、打印机等复杂的外围设备,投资成本大,但更重要的是,摄影的特殊性,必须有独立的数字实验室,这样也能适应教学、科研、创作的需要。

2.2 建立數字化教学实验室,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数字摄影正以独特的魅力改变着传统的摄影观念,这种崭新的摄影体系比传统的摄影手段更灵活、更简便、更有效,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建立数字摄影实验室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一种必然。

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作为高校摄影实验室,不仅要强化传统实验室的建设,更要跟上新发展、新变化,促进数字实验室的建设步伐。暗房是摄影者创作的延续,前期摄影的所有预期都要通过暗房制作来实现,进入数字时代后,照片的后期制作从传统暗房中解放出来,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比原来的暗室操作更快捷、更方便,为创作者提供更大的第二次创造空间,摄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对作品进行完善和修改,既可以对原作的、色彩、饱和度、明度、颗粒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修正,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影像素材拼接合成出一个新的作品,给摄影者以无限的创意空间。

2.3 壮大高校摄影实验室的师资力量

摄影实验室除了要拥有先进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设备,还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后盾,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摄影实验室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也是对发展实验教学新局面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普遍缺少一些优秀的摄影教学人员,为了提高摄影实验室工作人员学历和技术水平以及实验能力,我们必须要指定相关解决措施:一是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积极引进一批优秀的、专业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来壮大教学师资队伍,以引导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二是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进行规范化管理,应设实验室负责人、仪器设备管理、设备维修负责人等岗位,每一岗位都制订明确的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提倡相互协作、支持与配合。

2.4 完善教学体系,更改教学模式

改变原有单一的传统实验室模式,建立新型的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国内大多数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还很陈旧,对于教学管理上的理论研究更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极需加强在教学管理上的理论建设,使摄影专业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加强两步走的方针,使学生能够不仅打下良好传统摄影基础,也能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

3 结语

高校摄影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是衡量摄影专业管理层次与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洞察和考核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只有建立高质量的摄影实验室才能提高和完成摄影专业的教学任务。建设和发展摄影实验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高等艺术学院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要能深刻认识到摄影实验室在高校摄影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引进先进设备,完善教学体系,整顿师资队伍,壮大教学规模,要努力将高等艺术院校的摄影教学工作做好,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舶.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唐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高校就业现状和措施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现状,措施,解决方案

国内民办高校普遍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 初具规模。可以说单从人数上讲已经接近一般省属重点高校人数。随着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办教学应用型大学, 这就把2000年更名为大学的公办大学、民办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但是应用的那个阶段还是有所区别。“应用型大学与高职院校有本质区别。学生主要不是去使用和修理机器, 而是掌握设计原理, 具备卓越的研发和改良能力。”①这些区别就导致了, 民办高校就业问题凸显。

一、当下民办高校就业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 民办大学就业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就业特点

1.召开普适性的招聘会。其中文科类的居多, 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 这也和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关, 多是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太大的。这种招聘会针对性不强, 来的招聘单位大多是一些规模较小、刚起步或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太大的企业, 一般的招聘会随处可见。

2.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设置往往应教育部要求才开设, 师资薄弱, 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讲授, 内容单一, 课堂效果并不好, 学生接受的少。

3.录取体制的原因。民办高校属于本科最后一个层次, 录取分数偏低。学生质量偏低。

4.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由于民办高校普遍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导致他们就业的时候眼高手低, 工资给的太低的压根不考虑。二是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对稳定性 (单位开出的除外, 主要指自己主动离职的) 。娇生惯养导致条件艰苦的一律不考虑, 即便硬着头皮接受了也坚持不下来, 就业不久就失业的也很常见。三是隐性就业状态的存在, 即已经就业, 但关系没有转, 协议没有签, 但是确实已经就业, 导致在向省级就业管理部门上报就业率时无从下手。

(二) 民办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力物力投入不够。民办高校往往重视招生投入, 而轻视就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 外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有限, 机会有限往往是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象征性地派一两名同志参加, 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就是通知一下有这么个培训, 参加培训费用自理。就业市场的开拓仅限于网络和用人单位主动来学校招聘, 不能走出去主动推介自己的毕业生。

2.与往届毕业生联系不多。有的民办高校没有校友会, 有的校友会情同虚设。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原因, 有部分毕业生也许是考研了就业后就免于启齿本科的学校情况, 尽量少地参加母校的活动。个别毕业生甚至不承认自己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我们民办高校与毕业生联系不多, 没有主动联系他们。忽略了他们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

3.与各地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不强, 就业网没有结成。有的地区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有专门负责大学生就业的部门和发布就业信息的部门。如果我们和他们有一个链接, 共享他们的资源, 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的一些就业信息。

4.就业工作往往是大四辅导员的工作。就业的事关系到国际民生, 可以说是国家的大事。可是往往实施过程中就成了辅导员的工作, 甚至有的民办高校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核辅导员的重要依据。这就有失偏颇了, 目前很多省份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都把专业就业率作为招生指标发放的重要依据, 唯就业GDP。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一) 就学生本身而言

1.个人诚信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往往把各种证书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很多人为了获得证书不折手段, 通过替考、找第三方机构帮助等不法方式取得。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做假证, 以此来敲开企业的大门, 往往连基本的基础知识都不知道。

2.民办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随着教育部文件的26号文件下发鼓励独立学院专设民办高校不断涌现, 与母体高校渐渐脱离,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分数不断降低, 师资结构不合理, 年轻者居多。

3.求职方式、方法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缺乏实际找工作的经验, 仅限于参加招聘会, 上网浏览企业的招聘信息, 不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用人要求及时修改简历, 积极争取面试机会。

4.期望值过高, 对自己和现实了解不够。很多毕业生的求职目标是去大城市闯一闯, 纷纷涌进北上广, 最次留在省会以上城市。

5.缺乏就业培训和实习实践经验。民办高校的毕业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待在家里过着宅男宅女的生活。

(二) 民办高校的原因

1.国家大形势下, 民办教育响应政策, 接踵而至, 纷至沓来。高校大规模扩招, 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2.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沿用公办院校的甚至照搬照用改动不大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增加一些实用课程, 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三) 招聘单位的原因

1.用人单位都提高了门槛要求“名牌公办”, “民办”拒之门外“唯学校是瞻”。根本不给民办高校毕业生面试和试用的机会。个别紧缺专业除外。

2.用人误区认为低分低能。不认可民办教育能培养出本单位需要的人才。

3.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了专业对口的企业分配不均。以吉林省为例, 吉林省不属于沿海城市, 没有大的港口, 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找到做外贸的企业的机会就相应地变少了。作为在本省招生较多的民办高校, 很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更谈不上从事本专业就业了。

4.用人单位要求较高, 但是对初入职的员工待遇较低。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在家乡以外的城市生活。有很多企业试用期很长, 薪酬很低。甚至有的企业既有实习期又有试用期, 这样很多初入职的毕业生1年以后才能享受到正式员工应有的待遇, 如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福利等。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民办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的结构, 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需要各个层面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一) 就学生个人而言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家长和长辈认为上了大学基本就进入了保险箱, 混个文凭也就等同于能找到工作。与学校联系较少, 对学生放松了要求, 提供的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其实大学仅仅是步入专业教育的开始, 很多知识我们也仅仅是粗浅地了解, 真正做到专业差距还很大, 这就需要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 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切实为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上的准备和能力上的准备。

2.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争取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 这时就要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时光如何度过。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 参加社会实践。熟悉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 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做好就业的心理调适。民办高校的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优越, 导致自我认同度高, 有些自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过度自负转化为自卑, 一时间自己内心接受不了。自我抗压和心理调试不及时容易导致失落、自卑、抑郁, 产生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进行挫折教育, 学会心理调试,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

(二) 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

在专业的培养上, 大胆创新, 开设适应顺应企业需求的必备课程, 如办公自动化软件课程等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减少一些不是本专业必备的专业课, 减轻课业负担,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加强选聘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应具备授课的能力、执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同时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 更贴合我们当下的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总之,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尖锐的工作, 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创建良性的就业环境, 共同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民办高校大学生必将在将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董文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6.

高校就业现状和措施 篇4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2. 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云南农业大学非应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时间为2013年12月。对非应届毕业生发放200份, 回收调查问卷190份, 回收率为95%。对此次研究选取的基本信息调查如下, 非应届毕业生性别调查:男性占58%, 女性占42%;毕业学历:硕士研究生占2%, 本科占98%;家庭所在省份:省内占83%, 省外占17%;家庭户籍所在地:城镇占32%, 农村占68%;学习成绩排名:前1/3占20%, 中等占51%, 后1/3占10%, 不清楚占19%;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多选) :校学生干部占7%, 院学生干部占26%, 班级学生干部占26%, 社团负责人占12%, 没有担任过的占45%。

3. 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先对学生们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 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 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 当场收回。

4.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就业前景

目前有七成大学生找第一份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仍是“专业对口”, 这一观念成为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 是毕业生就业的一大误区。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 (见图1) , 只有10%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很好, 60%的学生认为一般, 23%的学生认为不好, 还有7%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对专业相关职业群的了解情况调查 (见图2) , 只有2%的学生非常了解, 87%的学生了解一些, 10%的学生非常不了解, 还有1%的学生不想了解。结合两张图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客观冷静, 对本专业也有一定的了解, 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 对本专业不了解。事实上, 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 企业和单位在招聘时, 主要是看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你学什么专业看得并不重。如有的外企到大学招聘, 并不看重专业背景, 主要看其可塑性有多大。同时也反映在高等教育上, 存在一些专业一拥而上的现象。有的专业很多高校同时招生。而社会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 这种重复的生产、低层次的培养, 造成人才的浪费。因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 应加强专业教育, 引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 了解就业形势是十分有必要的, 让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而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实现多层次地就业。

2. 就业意向

第一, 就业性质选择。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 64%的学生选择“就业”, 15%的学生选择了深造, 21%的学生不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见图3) 。在此笔者认为, 最合理的事实, 就是能够把考研与找工作兼顾起来, 考研与找工作并不矛盾, 因为考研是毕业那年的春节前, 而找工作可以一直找到第二年夏天毕业。所以, 花上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来复习是值得的, 即使没考上, 还可以在考完之后, 再加入找工作的大军。这里需提醒的是, 学生毕竟要面向社会, 考研也逃避不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第二, 工作单位的选择 (可多选) 。在工作单位的选择 (见图4) , 一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自主创业”工作, 部分学生选择去“央企”“三资企业”“中小型企业”“科研单位”工作, 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学校”“私营企业”或选择其他工作。“天之骄子”和“精英意识”的传统观念是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转变的想法, 找准自身的定位, 清醒地认识当前严峻形势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国家和政府为大学生推出宽松的就业政策, 树立主动竞争、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意识, 也是当前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就业技能。

第三, 工作薪金的期望。本研究对学生做了工作薪金的期望做了调查 (见图5) , 39%的学生选择工作薪金期望在2000~3000元, 31%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3000~4000元, 17%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4000元以上, 12%元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1500~2000元, 也有1%的学生对工作薪金的期望在1500元以内。在校大学生对今后就业还存在好高骛远, 对薪金要求太高, 过高地看重自己。学校应该加以引导, 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 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 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深挖洞、广积粮”, 多充实、提升竞争力, 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 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从基础做起。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在不同的就业压力下, 大学生就业时对薪金要求还是非常理性的, 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 即社会实际的工资水平有高度相关性, 这说明大学生对薪金的态度还是比较务实的, 期望值不再不切实际, 可能这也是近几年扩招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影响结果。同时, 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会使得大学生在工作选择、薪金标准和工作单位三者之间做此消彼长的调整, 当竞争压力从宽松转向紧张时, 薪金标准的着重程度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愿意淡化对“就业”或“深造”和工作单位的要求。就此, 大学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怀, 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 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扬长避短, 务实地做好自己的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 扩大择业范围。在工作单位、薪金标准和“就业”“深造”的要求上, 灵活把握, 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来选择较理想的单位, 施展自己的才华。

3. 就业影响因素

第一, 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就“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可多选) , 我们准备了6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结果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 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个人在单位的发展空间”“薪酬与福利”“单位发展前景”, 对于“工作地点”“专业对口”“是否提供进修和培训等机会”因素考虑很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 在校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毕业生要主动调整就业心态, 转变就业观念, 正确评价自己, 在就业过程中理性分析自己的职业诉求, 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的择业标准, 要清醒地认识到, 就工作岗位而言,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某些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到边远地区、人才匮乏地区去就业发展。

第二, 择业时的决策影响因素。毕业后求职过程中对决策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 (见图7) , 父母和学生自己对择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其次是朋友的影响, 老师的影响最小。从侧面反映出, 家庭地位较高、拥有广泛社会关系的家庭, 对于毕业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其次, 毕业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 毕业生及其家长过分强调单位的性质、地理位置及工资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因而需要纠正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发展淡漠社会责任和贡献, 诚信意识弱化、重金钱轻事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良价值观念。切实加强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务实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毕业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转变盲目从众的择业观念, 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

三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彻底转变, 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 学校就业指导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四建议和对策

第一, 培养大学生树立“带着知识去实践、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思考去实践”的社会实践理念, 与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探索职业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暑期社会实践, 积极开展走进企业、走入社会活动, 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功能, 激发大学生职业潜能, 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从而实现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作用。高校还应建立固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用校企合作的操作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不仅能分担高等院校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压力, 也有利于把学生的实践推向社会化, 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

第二, 大学生就业过程, 不仅是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竞争过程, 同时也是考验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过程。因此, 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构建大学生就业的融合机制,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和辅导,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廉洁教育。

第三,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不应只针对大四毕业生, 而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也绝不是毕业前一段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提高, 而逐步积累起来的, 因此新生从入校起就应该接受长远职业意识的培养, 在学习与实践的进程中, 结合自己的专业, 逐渐形成合理的职业理念。著名职业生涯研究学者萨帕 (Super, D.E) 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五个阶段模式”学说。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 而探索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暂定期就业指导 (15~17岁) 、转移期 (18~21岁) 和试行期 (22~24岁) 。大学时代正是跨越了转移期和试行期两个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 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 职业兴趣趋于稳定, 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因此, 大学生需要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 以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 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霍海伟、郭婧.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3 (3) :23~25

[2]刘桂娥、喻莎.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3 (7) :59~61

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篇5

关键词:科技园,就业力,人才培养

大学生择业行为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当今,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主要集中在经济状况与预期收入, 这成为择业首选条件。把大中城市作为最佳择业地点, 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性岗位竞争激烈。

1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

当代大学生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独生子女。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其价值观、文化接受方式、消费行为都具有时代特征。首先, 在“官本位”及“关系型”社会的现阶段, 突显“代际效应”。如果家长占据着一定的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源, 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大学生就业去向。其次, 缺乏独立意识, 择业行为具有依赖性。

为促进普通高校大学生能够提高就业率, 我国对大学生提高就业率制订了相关政策。2009年, 国务院办公厅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1年, 又再次强调《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过政策的落实, 基本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通过政策的落实, 为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创造条件, 也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给与了政策上鼓励。尤其是地方政府, 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使他们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 为国家创造财富, 为自己的就业开拓道路, 鼓励高校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2012年达到760万人。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但其就业率却并不容乐观, 就业难使许多大学生感到困惑, 觉得自己读了许多书, 应该有个理想的工作。在这种思想支配下, 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着见异思迁的思想, 使已就业大学生的失业率也明显加快。在大学生就业和失业这一层面, 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日渐显现。在人才市场上, 一边是企业的招工难, 一边是大学生的就业难, 高校毕业生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 也会很快就进入到待业大军。据统计, 大学生签订不满1年超短期劳动合同的比例虽然较高, 但大学生待业大军也不容忽视, 在人才市场上, 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的趋向。

3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难点,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2月1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通过《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会议强调, 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 要采取措施, 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使大学生用有所长。

大学生就业力是就业者所具有的有利于找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不仅包括获得工作所具备的能力, 还包括胜任工作、更换工作的能力, 是关注整个就业活动的概念。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才短缺”和“结构性失业”两大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 此两项顽疾也成为了人力资源配置的瓶颈。显然, 就业力整体水平的偏低和失衡, 是造成以上两大问题的关键要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 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咨询公司麦肯锡《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尖锐地提出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如何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就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 就会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可以看出, 报告有两个观点需要引起重视, 在人才市场上, 虽然大学生就业难, 但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人数, 能够胜任工作的比例不高。相比之下, 我国高校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的人数低于印度。10年之后, 中国在进入国际贸易市场时, 将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具有这种能力的经理人仅约5 000名, 这一数量仅是需要相关人数的6%, 数量的差距之大可想而知。从这组数字中可以解读出的结果是, 中国在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 必将面临人才短缺的困难。因此, 尽管中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呈现就业难的现状, 但未来10年, 高速扩张的中国企业, 必将面临“人才短缺”的危机。显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只是一种结构性待业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转变大学生的理念,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大众化教育, 只是进入社会的基本条件。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 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 使自己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提升就业力, 这已成为我国扩大就业战略的核心命题。大学科技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 为大学毕业生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而努力。

4 结语

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在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中, 在大学生创业促就业工作中,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已成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典型代表。大学科技园参与学生的人才培养, 有义务参与到高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科技园发挥自身的优势, 反哺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园通过这一平台, 主动参与和反哺高校, 使其功能更加完善, 内容更加丰富, 充分发挥了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伟.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0) :02.

上一篇:信息集成化下一篇:GIS回路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