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2024-08-16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精选13篇)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1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为进一步做好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帮助各类就业困难和残疾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承办的“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专项活动”,于即日起至3月31日在西安市全面启动。

据了解,活动期间的援助对象为:经认定为残疾的高校毕业生;经认定为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困难家庭、烈士子女或伤残军人家庭中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统称为“困难家庭毕业生”);毕业后超过半年未实现首次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本次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围绕“就业帮扶真情相助”这一主题开展,其中,2月27日在西安市人才市场举行“20就业援助专项活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3月1日-3月31日举办“年就业援助专项活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2

职业指导, 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 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 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 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 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通俗地说, 职业指导就是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 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劳动政策法规, 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职业指导工作者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 依据市场人才供求, 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 以及单位用人要求, 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 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改革开放,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每年大学毕业生成倍地增长, 给企事业单位增加了择优选用人才的机会, 国家与地方政府每年都在出台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办法, 解决了相当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 由于毕业生人员总量增幅迅猛, 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逐年增加, 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 成了促使他们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发挥重要的作用。指导他们的就业之路, 成为高校和广大职业指导工作者深入研究工作方法, 提高职业指导作业能力的当务之急。

1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 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解释。一般是指在高校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实现正常就业或充分就业的群体, 以及正处在就业困难的心理状态的群体。他们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专业能力低下型。此类毕业生, 因为在大学期间学习懈怠, 或者学习能力弱, 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学习成绩较差, 专业技能低下和操作能力不强, 导致他们在专业岗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常常在专业技能面试时即遭淘汰。

(2) 综合素质低下型。主要表现为智商以外的能力欠缺, 如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职业道德和信用度较低、责任意识缺乏等等, 导致他们在获得工作岗位后, 无法赢得用人单位的满意和信任, 而被辞退或者因调岗、降级而主动辞职的情况。

(3) 心理问题型。这类毕业生主要是受到各种不良心理的影响, 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卑畏怯、消极依赖、求稳求高、盲目攀比、急躁焦虑等现象产生, 从而造成在就业竞争中要么畏缩不前, 要么屡屡碰壁。

(4) 经济困难型。此类毕业生主要指那些来自老少边穷等地区学生, 以及其他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导致其社会接触面较窄, 人脉资源缺乏, 在就业竞争中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交往能力弱、缺乏特长、综合素质偏低等刻板印象。

(5) 专业冷门型。主要是指那些所学专业过于冷门、市场需求量较小, 从而难以找到适合发挥其专业所学的工作岗位。

(6) 身体缺陷或形象欠缺型。此类毕业生或者有身体上的残疾, 或者由于长相、身材等条件一般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 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7) 性别歧视型。一般是指由于女性的生理因素导致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将女性排除在外, 也指由于人们的刻板印象, 对某一类职业中出现的少数性别人群的歧视, 使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2 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中的主要作用

(1) 充当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通过职业指导, 帮助毕业生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需求, 从而有助于他们及早做好职业准备。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客观描述, 分析社会对人才的界定和要求, 从而帮助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以社会需求为内驱力, 明确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自觉性, 做到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努力学习从业技能, 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之人才。同时,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需求, 特别是对人才类型、素质、能力、学力、规格的要求, 也有利于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 从而可有效减少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错位造成的就业困难。

(2) 充当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做好职业指导, 需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的职业指导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同各类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不但要把企业引进来, 更要把人才推出去, 通过开展各类人才招聘会、推介会, 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和岗位实习、专业实践的机会。同时, 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特点, 积极主动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供需信息和就业服务。

(3) 充当“本我”与“自我”的桥梁。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职业指导师要帮助毕业生努力克服“本我”的无意识和欲望, 使职业指导成为“本我”向“自我”升华的驱动力,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根据“自我”特征, 找准职业切入点, 发挥潜能, 扬长避短, 合理定位, 选择一个适合而又能够胜任的岗位。同时, 通过对“自我”的主动介入, 积极培养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个性特长和职业倾向, 从而帮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

(4) 充当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克服不切实际的职业理想, 使之能够从自身的现实条件、能力、学力出发,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科学的职业态度, 找准个人职业定位, 从而将职业选择和个人实际相结合, 将职业选择和职业目标相结合, 将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相结合, 进而有效减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盲目攀比、唯“薪”是图等不良因素造成的就业困难的问题。

此外, 通过职业指导, 在帮助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了解就业创业政策、提供法律法规指导、克服就业心理障碍等方面, 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高校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就业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3 当前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问题和误区

尽管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方面, 有着诸多的作用, 但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误区, 主要表现为:

(1) 针对性不强。当前各高校都已普遍重视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不少院校已经将职业指导课定位为必修课程。但作为课程的职业指导, 无法做到针对每个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个性开展辅导, 从而导致职业指导在高校更多的仅仅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课程, 难以完成指导就业困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促进就业的使命。

(2) 理论脱离实际。高校的职业指导, 大多是空洞的理论和粗浅的说教, 缺乏实践的检验, 往往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从而导致毕业生能力与实际岗位需求的错位。

(3) 能力水平有限。部分高校对职业指导重视不够, 往往由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兼任职业指导老师, 而又缺乏必要的培训。在面对学生咨询时, 难免由于能力水平有限而进行不恰当的指导, 甚至误人子弟。

(4)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职业介绍。由于职业指导在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 因而它绝不等同于职业介绍, 更不是实现就业的充分保证。

4 提升高校就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有效性的途径

由于就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工作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因而提升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投入 (包括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

(1) 资金投入。要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机构, 设立相应的咨询室、测评室, 购置相应的测评工具。同时, 要下大力气培养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2) 时间投入。职业指导工作要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 分梯次、分阶段地安排于大学教育的各个时间段内, 形成一项系统工程。

(2) 增强职业指导工作的科研能力。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技术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工作, 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更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职业指导理论基础, 不断探索新的测评方法, 以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

(3) 强化职业指导和社会的联动效应。职业指导工作归根结底不同于高校其他工作, 它有很强的社会性, 需要高校和从业人员积极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匹配。当今可喜的是, 不少高校已经逐步看到了职业指导与社会联动的重要性, 纷纷通过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以及增加实训教学环节等方式, 培养适应社会和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5 结语

实践证明, 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是一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而这一项工作, 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 四个方面的有效联动, 共同发力, 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创雄, 杨阳.谈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的策略[J].华章, 20l1 (19)

[2]张维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效性探析[J].学园 (教育科研) , 2012 (1)

[3]黄鹏, 张宁.职业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究[J].就业, 2012 (07)

[4]徐静.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 2012 (2)

[5]辛钧.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8)

[6]王香丽.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J].教育探索, 2010 (6)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3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 毕业生 就业援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8-01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由此可见,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十分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据统计,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总数已高达 5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25%,而农林、师范类院校比例甚至高达 30%。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这意味着有150-190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这类学生无论是经济基础、社会资源,还是综合素质、就业能力都处于劣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而当前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中多采取重“输血” 轻“造血”的经济援助或扶助方式,无法有效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更没有建立起就业援助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援助主体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援助政策中,主要的主体是就业指导中心,它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促进援助工作的发展。但建设就业援助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凭单独的主体是没办法完成的,应该采取综合援助的办法,让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让就业援助工作效果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2.就业援助缺乏有效整合和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中很少有关于就业援助效果反馈工作方面的实践探索,缺乏考评机制。政府、社会机构无法全面了解援助的功能实现程度、运行情况、各方对援助体系的期望及评价等多方面情况。援助政策忽视了就业援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就业援助体系化,致使政府援助、学校援助、社会机构三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相互配合,无法发挥互补互促的作用,难以形成长效的就业援助机制。

3.就业援助导向重经济援助,轻心理辅导

求职阶段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心理问题高发的时期。目前贫困生就业援助偏重经济资助,而对其思想心理方面的关注还不多,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非常缺乏,当前高校的相关心理辅导机构由于条件、人员限制,多是被动服务,服务面狭窄,方式单一。因此需要主动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实时把握其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培养主动竞争意识,正确认知自身和社会,勇敢面对就业挫折。

二、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的途径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健全长效机制

按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确定就业援助工作人员及其工作职责,保证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内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对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检查、 督导和指导,确保各项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强化就业心理辅导

当前,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尤其要注重解决双困生或多困生心理辅导问题。心理咨询师要善于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主动地参与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其表达出内心困惑,增强心理辅导的切合性。通过辅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此外,高校还应长期跟踪督导被辅导学生,接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辅导工作方式方法,即便辅导后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已经实现就业,也要建立联系,定期反馈其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建立专业指导队伍

建立由学业导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成员组成的专业指导队伍,从各个方面给贫困生以最佳的指导。学业导师可给予学业方面的指导;心理咨询师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更好地分析自己,找准自身定位;就业指导教师则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其确立择业取向;辅导员负责协调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各方发挥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升自身整体素质,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从学校到公司的过渡,使其能够掌握求职应聘和职场环境中所需技能,主动赢得目标岗位。这不仅可以预防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择业中的盲目性,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开展职业测评,通过科学的专业化测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以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为主的心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不断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内容,创新授课形式,帮助贫困生掌握求职简历制作方法,掌握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上要注重贫困生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帮助他们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相信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一定能有效形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也能在政府部门及社会援助下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苏志富,俞雅芳.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4

家住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大学毕业生高莺日前在榆次区劳动局担当了劳动保障协理员,每月工资670元,榆次区劳动局将为她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并给予相应补贴。

今年8月以来,山西省已经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开发出8296个公益性就业岗位,约2000人已经上岗。

为了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山西省将开发1万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这些岗位涉及城乡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农业、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民政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用人单位与招用人员签订不超过3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按规定为招用人员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并给予相应的津贴和补贴。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处长张韧说,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靠借贷上学的农村高校毕业生,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等都可以应聘。目前已开发8296个岗位,今年10月底招聘人员将全部上岗。

★ 公益性岗位申请书

★ 公益性岗位申请书

★ 公益性岗位工作总结

★ 深圳向甘肃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提供2万个岗位

★ 海南21家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720个岗位

★ 公益性岗位整改报告

★ 公益性岗位工作职责

★ 内蒙古新增1万个公益性岗位帮助高校贫困生就业

★ 云南昆明8000岗位虚席以待高校毕业生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5

一、招聘数量

2012年各地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招聘数量等事宜,详见当地发布的招聘公告。

二、聘用对象

2012年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招聘对象为:江苏籍2010年之后(含2010年)毕业未实现初次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且具备下列情形之一:

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

2、特困职工家庭的;

3、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的;

4、办理失业登记手续6个月及以上的;

5、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的。

三、招聘程序

招聘工作按照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体检、公示、决定录用等程序进行。

1.8月16日~8月24日,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个人网上报名,由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报名人员资格审核认定。

2.9月15日,全省统一组织笔试。在全省13个省辖市设立考区,考生报名时可选择本省内笔试考区就近参加笔试。

3.9月16日~11月30日,由各市组织面试、考核和体检,公示拟录用人员名单,对经公示无异议的人员,经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

四、报名有关事项

(一)招聘信息公告

江苏省2012年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招聘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人数、对象、条件、政策待遇等可以通过以下网站查询:

江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网站

(二)报名方式

报名采用网络方式进行。报名、上传照片均在网上操作。报名网址:江苏省人事考试网()。各市人事考试网站提供报名专栏和报名链接。

(三)报名时间

1.报名、电子照片上传时间

8月16日9∶00~8月23日16∶00。

2.资格审查时间

8月16日9∶00~8月24日16∶00。报名者网上提交报名信息和电子照片后,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接受资格审查(现场资格审查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所需携带的证明材料详见报考岗位所在地发布的招聘公告)。

3.电子照片审核

8月16日9∶00~8月24日17∶00。现场资格审查通过后,报考岗位所在地省辖市人事考试机构对报名者提交的电子照片质量进行审核,电子照片审核通过后方为报名成功。

(四)准考证打印

在规定时间报名成功的考生,于9月12~14日到报名的网站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五)注意事项

1.报名人员应按要求和网上提示如实填写有关信息,同时上传报名者本人近期免冠电子照片(正面二寸〔35×45毫米〕证件照,jpg格式,大小20Kb以下)。

2.凡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报考本人户籍所在地岗位。报名人员不得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同时报名,如使用取消报名资格;报名与考场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

五、考试与录用

(一)笔试

全省统一组织笔试。笔试时间:2012年9月15日9:00~11:30,科目为《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既有客观性试题又有主观性试题。主、客观题均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二)面试、考察

面试、考察工作由各市组织实施,参加面试、考察人选比例,以及考生最后综合成绩构成比例由各市确定。

(三)体检和公示

参加体检人选比例由各市确定,统一组织实施。体检标准和有关要求按《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执行。

对体检不合格或放弃者,在报考人员中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一次性递补。

体检合格人员名单在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三天。

(四)录用

考试、体检合格的,经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

六、政策待遇

被聘用到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险等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苏人社发〔2011〕138号)精神结合各地实际执行,合同期为三年,试用期一般为一个月(有执业或技术资格准入要求的,可延长至一年)。在劳动合同期内,其档案、人事关系等统一由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代理,党、团关系转至用人单位。年终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其奖惩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期满后,服务期间的工作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并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民政厅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6

各市(地)、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农垦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森工总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绥芬河市、抚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42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厅决定在全省开展“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年底前,全省开发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3000名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公益性岗位开发范围

依据《黑龙江省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范围开发公益性岗位。

三、招聘对象和招聘条件

户籍在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离校未就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009年至2013年取得大专以上学历),重点是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无违法违纪记录。

(二)自愿从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热爱基层工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愿意扎根基层。

(三)能够服从组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身体健康。

四、招聘方式及招聘原则

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公开招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原则,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招聘程序

招聘工作由各市(地)、农垦总局、森工总局、绥芬河市、抚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一)发布公告。由各市(地)、农垦总局、森工总局、绥芬河市、抚远县人社部门,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和公示栏等形式发布招聘公告,进行广泛宣传。

(二)组织报名。凡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均可持本人身份证、户口和毕业证到户籍所在地报名。报名时间截止于10月30日,按照省厅要求审核后,将《黑龙江省2013年招聘公益性岗位高校毕业生笔试人员花名册》(附件5)电子版,报省厅公共就业服务处。

(三)考试。

1.考试时间。全省统一于2013年11月9日上午9:00-11:00进行笔试。

2.考试地点。各市(地)考点设在设区的市(地)政府所在地。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结合实际设立考点。

3.考试内容。笔试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时事政治》。出题和评卷工作由省厅委托专业部门完成。

4.笔试成绩。笔试后,从高分到低分等额确定复核人员,若最后一名出现笔试成绩并列,按《职业能力测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经省厅审核后,服役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本人户籍所在地岗位的,笔试成绩加5分,期满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再加2分,(四)录取。各市(地)人社部门根据笔试人员的笔试成绩,按应聘者户口所在地,以区、县、农场、林业局为单位由高到低确定聘用人员,并对拟聘用人员进行复核。对复核不合格或放弃者,在报考人员中按笔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一次性递补。同等条件下,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录用。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支队招聘交警协管员,参加当地公益性岗位考试,由省公安厅按笔试人员的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确定聘用人员。

(五)签约聘用。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无异议,经培训合格后,由聘用单位与其签订合同,安排上岗。签约聘用工作于2013年12月底前完成。

六、人员管理

聘用人员实行“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原则,由用人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3年期限的合同,试用期为2个月。各地要制定完善日常管理办法和岗位基本职责,明确管理人员,落实管理责任,对聘用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在合同执行期间,被聘用人员因特殊情况不能继续工作的,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七、相关待遇

高校毕业生被聘用上岗后,工资待遇按我省“彩虹工程”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工资标准执行,并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不含个人应缴纳部分)。所需资金在省下拨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此项工作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首位意识的具体体现,对保持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人社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二)规范程序,阳光操作。要认真审核报考人员的资格和条件,严格程序,按规定做好公示,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监督。人员聘用后,及时将聘用人员信息录入省金保工程网公益性岗位管理系统。做好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及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国家、省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四)及时总结,按时上报。各地要及时总结工作实施情况,认真做好相关统计工作,于2013年12月30日前,将《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就业情况汇总表》(附件2),报省厅公共就业服务处。

省厅将适时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抽查,各地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联 系 人:龚春宝

联系电话:0451-87937815

电子邮箱:wzt75@163.com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篇7

当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 因此就业难问题凸显出来。如果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也将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界定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普及高等教育急速膨胀,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 大学校园里逐渐形成一个“群体”, 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显得愈加凸显, 处于“就业困难”的境地, 这个群体被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所谓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其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不同等原因, 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 从而导致就业出现困难的部分毕业生。它是以能否顺利就业为标准来界定的,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困难群体”。

2“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2.1“有业不就”型

指依据自身的条件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或通过家庭的帮助能寻求到某个就业机会, 而因个人主观或外在客观原因不去就业者。这一部分学生包括:

1) 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目标, 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凭借自身的条件能够就业, 却不愿意就业, 浑浑噩噩错过就业时机。

2) 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不愿意去就业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选择留在家里。

3) 部分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眼高手低, 由于过高的自我定位, 总是在等待与自己期望完全契合的工作, 从而把自己从“就业优势者”变为“就业困难户”。

2.2“有业难就”型

指面对就业岗位, 却因户籍、年龄、性别、地域、身体健康甚至工作经验等情况, 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苛刻要求, 而被排挤在就业大门之外;或因学历层次、专业方向、性格、心理状态、综合素质等原因, 不能主动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就业岗位的要求, 而不受用人单位亲睐。这部分学生包括:

1) 部分学生自身条件能胜任就业岗位的要求, 却因为就业岗位中提出的户籍地、年龄段、性别、工作地域、工作经验等限制, 无可奈何的和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2) 部分学生遇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机会, 但因为个人能力欠缺或自身素质缺乏, 和就业机会擦肩而过。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薄弱, 不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任务, 导致毕业时不能取得双证, 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门槛。

3) 部分学生获得就业单位提供的面试资格, 却因为面试中缺乏自信, 不能和招聘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 不懂得向用人单位主动推介自己, 而被用人单位“抛弃”。

4) 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差, 对于所学专业知之甚少, 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而且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 缺乏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 而被招聘单位淘汰。

2.3“无业可就”型

指因身体残疾、性别和身高等原因, 受用人单位歧视造成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社会关系少, 处处感觉低人一等;心理障碍的毕业生, 心理承受能力弱, 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 导致就业困难。这部分学生包括:

1)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村, 家境贫寒;或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 经济基础较差, 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较大。而就业阶段, 求职成本开销较大, 一些必要的开支可以提升竞争力, 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匮乏, 在求职过程中, 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导致就业困难。

2) 残疾毕业生群体

自身生理缺陷和不平坦的生活道路, 使残疾毕业生可利用资源的范围和程度有很大局限性, 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 导致许多人在个性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自闭和自尊心受挫等心理问题。

3) 女毕业生群体

在求职过程中, 女性毕业生往往处于一定的劣势。由于部分行业的特殊性及岗位的性质,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 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尤其在理工科专业中, 这种“用男不用女”的情况更为明显。有些单位的招聘信息中, 明确“概不招收女生”, 使一些综合条件非常优秀的女生被拒之门外。

3“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 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因此各项帮扶措施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3.1 调查摸底, 确定帮扶对象;对症下药, 开展针对指导

首先, 做好调查、摸排工作, 了解每位就业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此基础上建立第一手档案资料, 确立帮扶对象,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或流于形式。

其次,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不同于一般的毕业生, 对他们的职业指导切忌“一刀切”的模式, 要针对毕业生个人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要加大经济资助帮扶力度;缺乏应聘技巧的就业困难学生, 开展辅导讲座、模拟训练或实训观摩等形式。

3.2 提升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明确定位, 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显示出较强的实力, 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因而就业困难毕业生更应注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拓宽知识面, 以较高的素质赢得社会的青睐。

另外,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客观地认识和定位自我, 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要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先生存, 后发展”的就业观, 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 实现择机就业、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在就业岗位上、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成长和锻炼, 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3 就业指导, 打造专业团队;新媒介, 建立信息化平台

为了使高校就业指导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需要打造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他们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理论和经验, 能更有效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的问题。

另外, 建立就业困难群体信息化服务平台。在班级中指定“就业信息联络员”, 通过qq群、飞信、电子邮件等媒介及时发布收集到的就业信息, 增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信息量, 增加求职几率。

总之,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方的共同努力, 更好的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才能促进经济、教育和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界定, 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三种类型, 提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 以期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类型,帮扶措施

参考文献

[1]陆淼焱.对高校毕业生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及帮助[J].白色学院学报, 2011, 24, (06) .

[2]刘春其.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7) .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8

咨询电话:88316700/01/02—15联系人:蔺荣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精神,按照《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7号)、《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暂行办法》(陕人社发[2009]133号)、《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09]188号)的要求,为建立健全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规范西安市就业见习管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以下简称就业见习基地/单位),是指西安市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批准设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

第二条、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同时也为我市用人单位扩大选才范围,建立较为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加强人才储备,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条、就业见习管理应坚持学校、毕业生、见习基地/ 单位“互惠互利、各方受益”的原则,坚持政府管理,见习基地/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愿协作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四条、见习基地/单位接受见习对象:陕西籍应届和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大专以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

第二章 见习基地/单位的设立与管理

第五条、凡参加我市就业见习计划、接收毕业生见习的单位都必须在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备案。

第六条、申请见习基地/单位的资格:

1、申请见习基地/单位的企事业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并有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应当能够保证每年提供的见习岗位数量至少在30个以上,并且留用人员人数要在10%以上。

2、见习基地/单位要具有一定的见习场所(岗位),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章制度,具备较完备的培训教育体系,有相对稳定的见习指导及辅助人员,能够按实际需求进行岗位培训。

3、见习基地依托单位应具备健全的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能够对参加见习的毕业生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并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

4、见习基地必须建立配套的见习管理制度,认真解决见习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见习生进行考核,见习结束后出具见习证明及鉴定。

第七条、见习基地/单位申报材料:

1、单位书面申请(介绍单位基本情况);

2、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申报表》(见附件1);

第八条、见习基地/单位的审批:

1、单位向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提交书面申请、经营资质、申报表;

2、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对单位进行审查和实地考察,了解申办单位师资队伍及专业人员情况;

3、申请单位与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签订成立见习基地/单位合作协议书(见附件2),制定毕业生见习管理方案;

4、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对方案进行批复,见习基地/单位开始运行。

单位每年提供的见习岗位数量为100个以上的可设立为见习基地。

第九条、见习基地/单位应制定见习方案,确定指导老师,组织开展和就业培训活动,落实各项见习措施。

第三章 见习人员的接收与管理

第十条、见习基地/单位应主动向社会进行宣传,接受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报名。也可将见习需求岗位信息通过人才服务中心进行发布,或参加由人才服务中心组织的供需见面会招收见习毕业生。

第十一条、毕业生参加见习采取个人自愿申报方式进行,具体报名程序如下:

1、毕业生可到市或区县人才服务中心领取《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登记表》(见附件4)(一式三份,也可登录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服务网下载),填表后到学校或档案所在单位签署意见;

2、对于已落实见习单位的毕业生,应持本人《登记表》、身份证、毕业证(应届毕业生持学生证和学校介绍信)到单位报名;对于暂未落实见习单位的学生可将《登记表》交与市或区县人才服务中心并进行登记,人才服务中心根据个人意愿和专业情况进行推荐就业见习单位;

3、毕业生与就业见习单位签订《见习协议书》(见附件3),见习时间由学校、毕业生和见习基地/单位协商确定,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见习生岗位在见习期内原则上不作变动。凡被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见习人员,单位应及时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

第十二条、见习人员日常管理与考核

见习人员见习期间由见习基地/单位负责日常管理与考核,考核重点为制度执行、岗位职责履行、专业技能提升、总结分析能力、见习成效等情况。

见习人员如出现下列情况,见习基地/单位可提前终止与该见习生的见习协议,并及时上报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

1、无故旷工连续一周或累计旷工十五天以上;

2、不遵守见习纪律、影响较坏,经两次书面教育无效;

3、因故意或过失给见习基地造成损害。

见习结束后,见习单位应出具见习考核意见(见附件8),接收或推荐其就业。见习后未就业的毕业生享受人才服务中心提供的就业指导、培训、免费推荐等服务。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三条、见习人员见习期间享受见习专项经费补贴,根据当年就业见习列支计划,列入计划的见习人员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生活补贴和20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基地/ 单位享受每人每月培训费用100元。

第十四条、西安市就业见习专项经费的发放与管理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根据西安市当年见

习计划统一管理支付。

第十五条、见习生活补贴的发放与管理:

1、首次申领见习生活补贴所需材料:

(1)、毕业生本人身份证;

(2)、毕业证(应届毕业生持学生证);

(3)、报到证或就业介绍信复印件;

(4)、《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登记表》;

(5)、《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见习人员申报表》(见附件5)。

2、见习基地/ 单位次月5日前向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提交上月《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见习人员考核表》(见附件7),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根据见习单位见习考核情况发放见习生活补贴。

第十六条、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购买:

1、见习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首次购买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根据见习单位申报的《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见习人员人身意外保险申请表》(见附件6)及见习协议起始日进行购买;

2、见习基地/单位每月20日前上报在岗见习人员明细,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在30日前为见习人员购买下月度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五章 见习工作检查与评估

第十七条、见习基地/ 单位应当认真履行见习管理的义务,自觉接受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监督与检查。

第十八条、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每年对见习基地/单位的见习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评估不达标的见习基地/单位,及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对连续两次评估不达标者将取消见习基地资格。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9

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石家庄市再出新举措。

今后,市财政每年都将设立30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帮扶政策将继续向困难高校毕业生倾斜。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10

一、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存在及成因

1. 经济困难群体

主要涉及来自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农村,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零就业家庭、父母单方为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单亲家庭等。这些学生或者意志坚强, 珍惜学习机会、勤奋踏实、学业优秀, 综合素质良好;或者受外界因素或家庭不良教育、引导因素影响, 加上自身调解不到位, 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失衡, 缺乏自信;因经济困难为生计、学费担忧, 不适度的勤工助学影响学业等。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缺乏需要的人际关系, 经济上又缺乏必要的费用等, 形成就业障碍。

2. 形象困难群体

主要是指因身体健康状况或体貌条件明显欠佳造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涉及身体先天或后天残疾, 长期患有身体疾病, 在身高、体型、相貌等方面存在形象不佳。身体的残疾是客观造成, 站在用人单位自身的利益角度, 同等情况下, 自然将这部分学生排除在招聘之外, 形成这些人群顺利就业的阻力;另外一方面, 由于先天的残疾, 这部分学生还普遍存在严重的敏感情绪, 造成社交疾病, 也会成为顺利就业的障碍。

3. 能力困难群体

指个人劳动基本能力明显低于职业基本要求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这里所指的能力困难是指本身具备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 实践操作方面存在能力方面的缺陷, 以及在人际交流、社会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

4. 心理、观念困难群体

心理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心理负担过重、就业心理恐慌等群体。而观念困难群体则是指因为择业观念和择业方法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要求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前者表现在对读书、对学校生活的过度依赖, 对社会实践的过度陌生, 对职业对人生的影响看得过重等。后者表现在对职业的收益期望值过高, 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 对职业和自身对接要求把握不当等。

二、实施切实有效的服务与指导

1. 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指导工作

(1) 统一思想与齐抓共管。高等学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仅占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几左右, 但如果客观冷静分析, 困难群体既是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成效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衡量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成功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很好地被社会所接受, 获取劳动报酬实现自我生存。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是高等学校教育和社会对接的难点, 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能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能反映高校教育办学的综合水平。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问题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认识到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效应辐射性, 应当形成和建立一种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工作体系, 如建立专门的校、院系两级工作机构, 并将其工作内容具体化、量化并纳入部门目标管理。

(2) 专业队伍与综合素养。对困难学生群体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项工作主要执行和参与者包括专业职业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各专业任课教师和专业班级辅导员, 加强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和学习对推进该项工作开展起着关键作用。综合素质主要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具有信息档案建立和运行意识。而专业素质是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职业指导师、心理辅导老师而言的。如专业职业指导师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通过专业的训练和学习, 通过国家各级指导师的严格专业考核, 以获取职业指导的资格认可。

(3) 具体落实与严格验收。高校在毕业生困难群体方面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很容易因为工作事务繁杂等原因, 处于一种无序管理状态, 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工作效果参差不齐, 没有统一的工作执行和验收规范, 致使这项工作长期以来面临尴尬境界。因此, 建立至上而下, 自下而上的严密的良性循环系统尤为重要。对工作的落实要实施定期的检查验收、汇报交流相结合的机制, 做到层层工作有保障。

2. 立足困难群体职业取向

(1) 信息存档与就业预期。高校毕业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困难因素凸显在毕业前夕, 但造成困难因素的过程和渊源却由来已久。建立新生档案信息, 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相关信息成为当务之急。例如通过细致入微观察可以获取:先天残疾、家庭经济状况 (还需进一步核实) 、特别性格表现等信息;通过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获取学生的职业观点、写作和表达能力信息;通过新生情况统计表获取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推测和就业预期等信息。这些都将成为后期工作开展的依据。

(2) 即时反馈与适时指导。及时将动态工作效应 (包括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新困难因素而导致的新的困难群体、通过细致工作已将困难因素可能造成的困难影响极大降低等) 作好信息动态补充, 同时加强对困难学生日常的、适时的服务工作。主要包含在基层班级的辅导员工作和在其正确引导下的班级工作, 工作重心要放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养成方面, 辅之以对学习、生活的适当的关注。如身体残疾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习困难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 (奖学金) 的争取和及时发放等细节工作都将对他们造成较为深刻的影响。

(3) 潜移默化与实现突破。困难问题的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细致工作, 而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影响因素很多, 也很复杂。困难转化的根本核心是良好心理素养形成。而良好的心理素养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导向氛围都极为重要, 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定期的、不定期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企业 (社会用人群体) 支撑下的社会就业创业讲座到校园文化海报、即时互动的企业社会人才招聘信息、学生团体积极活泼的多元化创意活动等都将引导和有效触发困难因素向弱化方向转化, 并实现突破。

(4) 长效跟踪与绩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能在校园内部化解困难和降低困难本身影响, 是我们理想的工作目标。困难群体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为社会接受和认同是我们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但面对毕业前的诸多不确定未知情况的出现, 原有困难因素的集中体现也会产生波动与变化 (如家庭因素的变故、有效职业机会的错失、当年毕业生人数过多、金融危机影响有效就业率等) , 可能会出现困难群体的继续困难、非困难群体转化为困难群体等现象。可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建立起与毕业学生 (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 的长效联系, 分层次定期和不定期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和信息统计回馈, 以推进此项工作的长效性与延伸性。

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在我国日渐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和指导更是每个学校、每一阶段都要面临的现实而又具体的任务, 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出口顺畅的关键, 也是其它相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积极长效地开展此项工作, 其意义不仅仅有利于解决困难群体学生的就业和自我价值体现, 对高校的其它方面工作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文章从分析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入手, 探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基本思想, 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困难群体,服务,指导

参考文献

[1]米学芹, 夏林童, 刘家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5) .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11

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即将到来,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稳定,该州积极按照省州相关文件精神,为州内所属高校应届就业困难毕业生发放1000元每人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帮助他们积极实现就业创业。

此次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对象为州属高校(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届本省户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包括城镇零就业家庭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申请并获得了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父母双方(单方)持《残疾证》且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本人持《残疾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灾难并经民政部门认定属社会扶助对象的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外省籍在校期间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经学校初审公示、州教育局复审、州人社局核准后即可发放领取。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12

截至10月底,宁夏1923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岗位,占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的87.4%,就业率高于全国水平。

今年宁夏应届高校毕业生1.7万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约5000名,总量约2.2万名,毕业生总人数创历年之最。加之今年特殊严峻的.经济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宁夏政府及早安排部署,从鼓励到企业就业等4个方面确定900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从“三支一扶”、“特岗见习医生”等6个方面拓展就业渠道,力促9500名高校毕业生阶段性就业和实习见习;实施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活补助等9条优惠政策,从就业指导、宣传引导等5个方面强化服务保障措施,对经各方面选择仍未就业的毕业生,政府采取鼓励和引导到企业参加见习的兜底政策。

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助就业困难和残疾毕业生实现就业 篇13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构成原因

分析河北省有关的就业数据, 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35.5万人, 就业率大致为85%, 也就是说将近6万名高校毕业生不会如期走向工作岗位, 成为就业相对较困难群体。对于高校中的就业困难群体, “一般是指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或易于遭受挫折和困难的毕业生。”【2】横向比对其构成的原因, 大致分为社会、高校所造成的客观因素和自身主观原因两种:

(一)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构成的客观因素

1.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如今,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增长的路径不断发生变化。基于需求结构调整, 就业市场的需求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因此, 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之一。

2. 高校开设专业与市场脱节

早在2010年, 太原市在《向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合调研组的汇报》中就提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之一为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 各高校普遍出现“专业设置趋同、课程设置雷同”、开设“大而全”、专业等现象, 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路面狭窄。

3. 户籍限制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涉及大学教育、就业结构和社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 绝大多数外地大学毕业生难以在此地将户口落实, 这就会影响毕业生和求职者的首选。户籍门槛区域的不平衡, 促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相对集中在较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

(二)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构成的主观原因

1. 就业观念偏差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心态不平和、期待值较高的就业观念, 直接造成过分依赖学校和家长推荐、唯“物”价值观较为严重、盲从“随大流”的现象。这样一来, 被动的就业观念、“物质至上”倾向、“盲从攀比”心态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正常求职。【3】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从而对求职造成制约。

2. 综合素质较低

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方面构成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选择合适用人人选时, 往往会综合考虑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性格因素、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因素。因此, 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高校毕业生就成为了就业困难群体。

3. 心理承受能力弱, 情商偏低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人生重要转变, 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残酷的就业竞争以及人际关系都是毕业生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这就导致一部分心理素质较差, 情商偏低的毕业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日常准备不充分, 在经受就业挫折之后, 此类人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加重就业、择业的困难。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现状

河北省在2013年10月份以来, 面向毕业生岗位比去年同期减少15%, 并且日均发布的岗位中标注面对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大致在8%到9%之间, 无工作经验要求的岗位不足30%。【4】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 今明两年的就业形势严峻, 不容乐观。除此以外, 自2010年开始, 全国高校持续扩招, 毕业生人数也出现连续增长趋势, 预计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以上数据表明, “毕业生就业难, 从未走远”,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存在, 人数也会呈现增长趋势。

此外, 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5】在政策角度上看, 高校毕业生离校两年内择业与应届毕业生没有区别。但是, 在传统观念制约下, 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在离校前后就可以找到“落脚点”, 一旦就业受挫, 不少人心理压力就会倍增。所以, 除了高校应届生之外,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也是一个尴尬的群体。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策略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持续增长的高校学生人数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看, 已经形成了一个矛盾。在全国贫富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的情况下, 这个矛盾的存在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 而且牵涉社会稳定与和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做好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 对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 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环节上, 政府具有导向、调控和培育的作用。政府积极强化促进就业的职能, 对建立“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线选择”的就业机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才可以适应当今社会体制。

1. 政府相关政策调控

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问题, 且不能通过市场自动调节解决的时候, 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其进行调控, 例如:支援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政策、选调生等。此外, 政府部门从实际问题出发, 经过通盘考虑制定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法律、制度、法规、条例以及规范性文件等, 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导向作用。

2.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据统计, 每年约有65%至70%的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目前, 我国采取一系列法律措施、政策措施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政府部门除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之外, 在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银行信用制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革创新等多个环节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投入。政府部门的相关举措, 对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有着一定意义, 同时对深入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高校:加强服务指导

高校应从办学特点、学生情况等实际因素出发, 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 以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 注重工作的创新和实效, 努力做好“加强就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推进全面就业、开展跟踪调查”等重点工作, 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通过实践活动,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开拓性。很多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感觉茫然, 而通过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则可以对“课堂化”教育模式进行有效延展, 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高校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活动机会, 对学生了解自身专业有较大的帮助, 既可以增强学生现实感知力, 也可以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构建实践基地, 可以令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个体相互了解, 最终形成双赢的就业模式。

2. 加强心理指导, 树立良好择业心态

职业选择是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面对就业, 面对选择, 大学生的心理复杂多变。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来说, 羞怯、仕途、攀比、依靠、依附、乡土、保守、低就、厌世、造假等十种不健康求职心理状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呈现。【6】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会增加就业困难群体选择职业的困难程度。高校应教育引导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 通过自身改变来主动适应社会。其中,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情绪化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要进行重点关注, 可以通过选择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和帮助, 以此帮助其克服挫折感和自责感, 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

3. 提升创新能力, 增加主观能动性

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如今是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自身发展, 而且对日后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 高校应从教学方式入手, 改变“以教师为主导, 以传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知识的更新, 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地去探索, 去求知。

4. 培养沟通能力,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当今的职场, 工作分工越来越仔细, 也越来越讲究团队合作, 仅凭某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成就大事。所以, 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团队精神, 一个团结的优秀团队不但会带来效率, 而且会创造公司内部和谐、稳定的工作气氛。高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从而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5. 贯穿就业指导, 实现“全程化”服务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高校实现“全程化”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能单单针对毕业生, 而是要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 在不同学生层次、不同学年之间创建操作性强、系统而科学的指导体系,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例如, 大学一年级, 重点对学生职业理想和生涯发展进行辅导性工作;大学二年级, 就业服务指导可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职业个性教育;大学三年级, 对学生的职业需求和职业构想进行分析和辅导;大学四年级, 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组织校园招聘会,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6. 开拓就业市场, 构建多元化推荐网络

高校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学校应该针对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首先, 高校应与就业市场进行对接, 第一时间掌握精准的就业信息, 树立起“面向社会、贴近行业、全员参与”的服务指导思路;其次, 遵循“主动出击、重点突破”的原则, 主动去开拓就业市场, 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最后, 学校与重点用人单位的交流互动应具有持续性, 双方及时通报毕业生信息和用人信息, 高校可根据用人单位的详细信息, 向用人单位推荐适用毕业生人选。

7. 做好回访工作, 为企业提供“售后服务”

毕业生回访工作是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 及时掌握当前就业市场变化情况的积极方式。高校可以定期委派专门调研小组到重点用人单位对以往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定期回访, 征求企业用人意见, 既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售后服务”, 又可以根据实际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为校企进一步合作提供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三) 就业困难群体自身:提高核心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基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 只有个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并用实际行动来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就业方向才能得以拓展。

1. 提升自身就业意识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观念往往处于滞后状态, 面对就业市场他们不会主动出击, 只将就业目光投向发达城市而放弃基层用人需求, 看重眼前待遇忽视日后发展, 只强调专业对口等。这样大量就业机会就会被忽略。所以, 高校毕业生应通过多方面渠道去主动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从而根据自身情况出发, 切实关注就业问题。

2. 提高学习能力

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管控能力较差, 学习资源利用率偏低, 最终导致因学习能力薄弱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现状。因此, 大学生应明确“以学为主”的观念, 提高学习能力。

3. 加强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加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1) 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 应该自觉去抵制种种不良思想与诱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辨证地去看待社会, 接触社会, 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去了解社会。

(2) 文化素质的提高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当代大学生要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 应当深度领会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充分挖掘课程之外的深层含义, 力争在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的同时, 还可以做到合理掌握、恰当调配知识。

(3) 业务素质的提高

对高校学生而言, 所谓的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两项内容。良好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离校求职就业的坚实基础, 同时也是具有科技含量创新成果的基点。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 大学生才能够总结成功人士的经验, 从中找到自己适用的方法, 找到成功的捷径。

(4) 身心素质的提高

容易冲动、易怒, 一旦遭遇挫折或者困难, 就会表现出过激情绪, 甚至一蹶不振, 这是心理脆弱的典型表现。大学生要学会用主动适应的心态去引导事物变化, 通过积极面对来产生正面情绪, 通过多角度观察, 多方位思考来寻求事件的突破口。相反, 悲伤、失落、沮丧、绝望只能源源不断地向大脑输送消极信号, 个体就只得被动受挫。长期积累以来, 只能导致脆弱心理的出现。所以, 大学生要改变心态和情绪, 用积极地眼光去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来克服内心的脆弱, 最大限度淡化和缩小种种心理阴影。

4. 学习人际关系处理

被人们尊称为成功学之父的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 只有15%依靠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85%则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7】如今,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 高校毕业生需要走进社会, 并且要融入于社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生存谋求发展, 主要依靠两种能力:第一是自身的技术能力, 第二则是为人处世的能力。为人处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 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人, 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 才能够有所作为。

5. 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 学会自省

高校毕业生始终要面向社会, 面向就业市场。阿波罗神殿大门上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那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 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它就如同奠基石, 对就业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会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从而懂得自省对高校大学生职场规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利用自我总结可以规划下一个目标, 并理智分析有没有可能发展到那一步, 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鞭策和激励。学会自省可以让高校毕业生意识到很多潜在的变化, 如果只将自己局限于现有的学习、生活的半径内, 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要等到有需要时候才去努力, 意识到变化很有可能会发生时, 就要尽早开拓视野, 持续性学习充电, 并把学习当成主动目标, 久而久之就会收获颇深, 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6.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到:“创新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有机结合引入了生产体系, 当新产品或新生产方法引入时, 便会开辟出一个新的市场。”【8】高校毕业生要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获得生命力, 就必须用认真仔细的态度来进行创新。同时, 还要在原有优势基础上, 不断创造新经验、新方法, 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来适应变化莫测的职场。国内著名思维学家袁劲松先生说过:“创新思维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头脑智能。”【9】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 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毕业生的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这是一个动态的新世纪, 新的思维方式会淘汰旧思维方式, 只有大胆创新, 才能有所突破。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考核员工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 大学生应开发自身潜能, 树立正确目标和理想, 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树立信心培养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稳定, 事关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事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健康成长, 应当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就业服务指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思考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指导问题, 力争形成政策到位、措施得当、机制健全、指导优良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丽.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N].燕赵都市报, 2013-12-16 (5) .

[2]阙庆华, 龙明全.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4) :13.

[3]陈璐.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创业途径[J].商情, 2010 (02) :24.

[4]柯锦泉.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价值工程, 2010 (7) :27.

[5]冯蕾.大学生就业[N].光明日报, 2013-10-11 (4) .

[6]王莉莉.找不到工作很烦, 大学生真实案例来帮你[N].山西青年报.2009-4-22 (3) .

[7]赵静.卡耐基沟通与处世艺术[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3:28.

[8]熊彼得.经济发展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135.

上一篇: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总结下一篇:移动公司物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