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2024-07-19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精选12篇)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篇1

一、引言

高等院校的就业网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变相”的政府主办的人才网站,只是服务的对象要单一些———主要针对本校的毕业生,但是储备了大量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信息库,这是其它网站无法比拟的。相比企业人才网站,高校就业网站在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设方面远远落后,难以为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增值服务。[1]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就业网站尽管形成了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网络就业信息环境,但是整个网站基本上是由各高校的学生工作部或就业工作部具体指导和管理,实际的维护和运行是由在校大学生具体操作和维护。虽然这样能够更多地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进行网站的建设,并且提高了网站的亲和力,同时也锻炼和培训了少部分有潜力的大学生,但是大多数高校就业网站在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各自为政”,从而造成就业信息定位不准确(针对本校毕业生的少,复制校外网站的多),就业资料源不充实(不能信息共享的封闭网站只能是一座就业信息孤岛),就业指导没有个性化(人云亦云的指导令人厌烦),就业网站功能不健全(非对称就业信息缺乏监督机制),站点的管理维护不完善(网络技术缺乏保障)等问题,为高校就业网站在大学生人力资源深层次开发方面造成瓶颈。[2]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就业网站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全程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就业网站把丰富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当作包袱,特别是面对众多的毕业生,反复强调大学生就业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并作为一种行政事务性工作来处理。

(2)“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没有形成。在就业市场中的网络就业信息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今天,“高等院校就业网站既忽略了校内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参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规划,如广大教职工、具有网络信息意识的咨询馆员、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和部分有兴趣的大学生等;也不注重发挥就业网站就业信息资源优势与校外的人才市场合作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研究”。

(3)网络就业信息定位不明确。目前负责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大部分是行政人员和临时招聘来的网络管理员(有的是学生),他们多半未掌握信息服务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网络管理技能,工作手段仅限于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相关政策的解释,或重复一些已有的就业方法、技巧知识和心理咨询理论。

(4)网络就业信息软硬件环境有待完备和完善。学科发展侧重不同的高校,就业网站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农科院校的就业网站应该立足于宣传优势学科毕业生资源,打造就业工作品牌;工科院校应重点显示工业部门如主管工业的机关、工矿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站吸引用人单位,立足于无形就业市场。[3]

(5)网站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就业网站的功能就在于利于广大毕业生和人才需求单位的使用,所以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发挥最大功用。

二、高校就业网站调查

1. 调查总体介绍。

以笔者所在大学就业网站为个案进行系统分析。调查对象有学生、教师、企业三类。200名学生中大四学生占11%,大三学生占58%,大二学生占19%,大一学生占12%;本科学生占46%,专科学生占33%,专升本学生占21%。对教师和企业分别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研。其中调查本校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及辅导员共26人;招聘企业的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处的人员10人。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教师、企业三者对就业网站(以下简称就业网)的职能、内容、页面设置、更新和浏览速度、实用性等方面的认识、看法和满意度。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登陆就业网的情况

(1) 登陆就业网的方式

调查显示,学生登陆就业网最常采用方式是在校内登录为107人(53.5%),而通过搜索和在校外登陆的学生分别为54人(27%)、39人(19.5%)。被访问的教师多数是在学校时通过校园网访问就业网。而企业由于一般在招聘的时候才会登陆网站,所以更愿意采用搜索或建立永久文件夹的形式保存就业网。

(2) 浏览就业网的频率和时间

将近半数的学生95人(47.5%)访问就业网“不定时或偶尔看看”,另外“大约每周3次以内”有34人(17%),只在查询信息时访问有30人(15%),可见,学生没有养成固定浏览就业网的习惯。而浏览网站的时间在5—15分钟、小于5分钟和15—30分钟的学生分别有70人(35%)、30人(15%)和30人(15%)。

(2)浏览就业网的目的

查询招聘/求职等实用信息(162人,81%)、浏览时事新闻(116人,58%)和获得就业指导 (101人,50.5%) 是学生浏览就业网的主要目的。另外学生还希望通过就业网掌握/解读政策法规(90人,45%)、发布应聘信息(75人,37.5%)、职前教育/职业测评(51人,25.5%)及在线提出/回答问题(38人,19%)等。被调查的教师多数人主要为了查询招聘/求职等实用信息(179人,88.5%),主要目的是辅助学生就业,帮助其答疑解惑。而企业则以发布招聘信息、查询招聘/求职等实用信息为主要目的。

(3)就业网的内容

(1) 受关注的内容

据抽查就业网上最受学生关注的内容是招聘信息(174人,87%),其次是就业指导(126人,63%)和公告快讯(102人,51%),这与学生浏览就业网的目的一致。被调查的教师与学生的情况相同,而被调查的企业则更关注学生简历及毕业生信息类栏目,以考察学生的诚信度或查询学生个人信息。

(2) 内容的实用性

调查显示,学生中118人 (59%) 和34人(17%)分别认为就业网大部分内容很实用或内容都很实用,只有48人(24%)认为就业网上实用的内容较少。多数被调查的教师(17人,65.4%)也对就业网提供内容的实用性持肯定态度,而被调查的企业更多希望通过就业网获取人才信息,建议加大学生人才库的建设。

(3) 对网上内容的构建

调查的学生中,136人(68%)希望开通在线咨询功能,能对就业相关问题直接沟通,以解决遇到问题无处问询或长久得不到回复的问题;接近半数的学生希望能够网上办事,包括简历在线制作,直接邮件投递等。此外,对短信服务、就业论坛也同样被认为是需要增添的功能。

三、高校就业网站开发思路

1. 多元化发展。

高等院校就业网站已经成为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其发展道路不是孤立的,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即高等院校就业网站之间要加强联系,广泛形成各种形式的就业联盟网站(如以上提到的中国高校就业联盟网等),与用人单位人才网站更要紧密合作,同时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中要努力借鉴传统的有形人才市场、媒体市场(信息杂志、报纸广告等)成熟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在他们相对完善的人才信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网络就业信息环境下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服务,深入开拓网络就业市场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打造高等院校就业网站多样化的发展思路,使丰富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互为利用,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就业网站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吸引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优势”。[4]

2. 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网络化。

要全面建设以采集大学生人力资源信息为主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信息库”,构建教育部、省(市)、高等院校就业网站三级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网络。要在合理定位各自信息采集重点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等各类传媒、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相互形成优势互补,汇集一股合力,全面、深层次和持久性地开发丰富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库,向用人单位提供优质人才信息服务,实现有效就业信息覆盖。

3. 信息传递主动化。

未来因特网将向移动、无线传感交流的方向发展,就业网站信息的传递也要由“等待查询”向“主动投递”的方式转变。随着手机的普及及无限网络覆盖面的拓宽,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完全有能力将现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将掌握的就业信息,及时、有针对地发送到需求者的接收端,彻底改变以往有用的信息无人利用,需求者不知如何寻找信息的局面。

4. 信息有效化。

高校就业网最大的魅力可能在于提供企业信息,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学生在竞聘中得到锻炼;对企业而言,提供给企业可供比对的人才信息。而就业网若想真正发挥自身作用,就要在信息的整体质量和服务功能上多下功夫。[5]

5.“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从就业科研这一角度实现高等院校就业网站的发展创新。

全员关注就业应该包括就业工作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就业专职人员、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教学一线的专家教师(包括吸纳思想政治、人力资源、网络信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法律、艺术、英语、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网络就业信息科研队伍,开展网站就业工作机制建设、网络就业信息指导理论研究、职业发展体系建设、网上职业素质评估咨询等网络就业信息环境下的就业科研工作重点,形成这样的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就业理论、就业观念、就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向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次和各个专业的深入。[6]

6. 高校之间应该积极沟通,打破校际间信息管制的人文壁垒,努力实现信息整合与共享。

高校就业网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就业指导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以及信息需求及企业需求的个性化,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另外,就业网站的再开发从技术上已经成熟,社会对人才、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刚性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可以相信就业工作必将迎来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7]

参考文献

[1]丁颖海.高校就业网站建设与运营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 2004.24.

[2]沈黔.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信息组织调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23.

[3]阮征.Web2.0动态网站开发:PHP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许华虎.信息平台:网站的建设[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5]闫海波.就业零距离:大学生就业指导[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

[6]姚裕群.就业市场与招聘[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薪商.就业的革命[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07.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篇2

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以来,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门化的就业指导网站。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逐渐实现网络通寝室、时时可上网的目标,用人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上网的条件,所以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可以比较广泛地使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它具有沟通方便、传递快捷、节省经费与人力、效率高、检索便利等优点,高校就业网逐渐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一个给毕业生提供第一手就业资料的平台、是进行网上就业指导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高校就业网承担着与用人单位联系的纽带,使就业工作高效快捷,是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建设高校就业网站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招聘会作为求职渠道,复杂、低效。求职者需要更为简单、直接、快捷的求职途径,全面、详细、专业的就业指导,更新、更快、更好的招聘信息。这是高校就业网站的努力目标。

传统的就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就业形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数据处理不到位,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和招聘过程中信息严重流失。高校每年都有几千名毕业生,高校在办理就业系列工作中,就业网站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近几年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化管理,正成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建立一个符合高校专业设置特色的、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创新的毕业生就业网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课题。

二、国内高校就业网站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已纷纷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国内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是在最近几年内取得飞速发展的。知名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较好,他们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有独立的域名、独立的机构,数据处理能力强,基本实现了在网上发布与管理校园招聘信息、毕业生生源信息、企业需求信息,实现网上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签约和就业方案的认定等,基本上保证了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运行良好,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各高校就业网络建设的速度不一,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仍有很多可发展的空间。

同时在后台统计数据、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存储关于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就业状况,制定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创新

(一)形式设计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应该每年都进行改版升级,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工作方法,不断调整和增加功能,保证本校就业网站建设的不断发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与普通人才网站相比,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要针对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明晰、脉络分明、内容丰富、灵活快捷、便于访问和浏览的网站,还要尽量克服浮躁、华而不实的制作手法,创造一个朴实但特色鲜明的网站形象。

网站主页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网页设计的依据。在版面设计上要注意栏目的整体布局合理,网页颜色清新朴素,图像与文字比例适中。网页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底色应和网站的风格相适应,文字、图像和空间相互协调,既能全面展示本校的就业招聘信息资源,又不会给人以拥塞感。

(二)信息资源方面

毕业生就业网站应着重开发以下五个信息平台,从而使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人才市场更好地相互衔接。

1、毕业生信息平台

建立一个完整而权威的毕业生信息库,建立毕业生个人的就业电子档案,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毕业生情况。毕业生信息包括个人照片、简历、自荐信、学习成绩、专业特长、获奖情况以及学校推荐意见等。在毕业生信息方面,要针对一般没有工作经验,学历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以“专业”和“学历”为推荐重点,而不以“岗位”为推荐重点。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聘毕业生,一个资料齐全、内容真实、制作精美的毕业生就业电子档案库,将会吸引更多用人单位的注意。

2、用人单位信息平台

高校就业网站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大量收集有价值的用人信息,组成分类齐全、内容充实的用人单位信息系统。这系统针对毕业生开放,提供用人单位的单位介绍、招聘公告,包括该单位岗位需求、薪水、福利以及其他条件和规定,也包括对应聘的毕业生的要求和应聘注意事项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全面而系统的用人信息系统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专人负责查验营业执照、复核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审查信息、发布挂网,层层把关,起到就业信息安全方面“防火墙”的作用,保证信息发布的准确度和实效性。要组织专人从各大人才网站搜集与高校各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要选择信誉度高、信息丰富、切合高校实际的就业网站和人才信息。一般包括教育部和人事部的官方人才网站,国内知名的大型人才网站和专业设置类似高校的就业网站,这些信息要指定专人定时定点搜集,以保证高效就业信息的“量”和“质”。这样的用人信息系统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和自身条件,选择合意的单位。这样将避免因为信息不全而导致求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

3、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

该系统向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和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提供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和制度导读等内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栏目,提供专业性指导。合适的时机,还应该为毕业生提供论坛和留言板,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提供帮助或予以解决。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的服务,满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提供就业服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有层次的针对某些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服务、职业测评、网络教育等。认真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耐心地解决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就业资料,从内容上讲,针对毕业生同学,一般要有就业政策、户档常识、招聘信息、就业流程、如何签约、就业材料的准备、求职指导、就业技巧、面试指南、就业心理的自我把握、就业中常见的失误等方面;针对非毕业生,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业就业前景介绍等。从形式上讲,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在首页上开辟专栏,集中发布与其相关的内容,方便学生查找,也可以通过专题网站,把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集中反映该问题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心中有数。比如,在就业网上开设公务员考试专题,从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到各省市报名联系方式等,集中介绍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所有内容。结合学校“双选会”,制作了“双选会”专题网站,集中发布用人单位信息,介绍“双选会”流程、指导求职学生如何在大型“双选会”上顺利求职、引导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双选会”,提前感受会场氛围、并提供通过专业和单位名称检索用人单位展位号等功能,方便毕业生做好参会的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就业短信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拥有手机的学生比率达98%左右,而大部分学生常常选择到外地寻找就业机会,以往学校只是以张贴海报和电话联系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知所辅导的毕业生的方式来传达就业信息,学生经常会错过一些信息和机会。为及时、准确、方便地将就业信息传送给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与通信服务商联手,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就业短信平台一般会提前2-3天把就业信息发给学生,毕业生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及时收到校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接收率可达到98%以上,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极大地弥补了依靠宣传栏、宣传单、报纸、海报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速度慢、覆盖面小的弊端。毕业生也省去了劳累奔波之苦,降低了求职成本,从而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平静地准备毕业论文。同时,短信服务平台除了具有发布校园专场招聘信息、就业综合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就业咨询等多项功能外,还能根据毕业生的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开展点对点、实时和个性化的政策咨询,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5、就业微博服务平台

作为一种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微博不仅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还是获取即时信息的重要平台。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学校等机构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就连很多省市领导都注册了自己的微博,足见微博的影响力了。微博这种独特的影响力,可以用来拓展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织起了就业“围脖”,可以及时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帮助广大应届毕业生储备更多的求职经验,还可在微博上向广大毕业生介绍应届毕业生职场必胜、报到、落户须知等。

学校注册校级就业服务中心的官方微博,并派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时刻重点关注就业网站、大型企业、成功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微博,并通过信息的发布、评论、转载和回复,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同时对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并发布在微博上,这样,关注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微博的同学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就业信息了。与此同时,为了更方便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联系,就业服务中心还将毕业生生源信息、学校的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布在微博上。随着微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通过微博来打造就业平台的已不仅仅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时尚的方式来推荐自己,用求职微博发布个人简历和求职意向。

(三)发展校际合作、规模发展方面

互联网的一大优势便是资源的共享。如果两个、三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学校连网在一起,排除重复信息,信息量将会成倍增长。这样,一个学校的就业网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也为其他学校的求职者打开了绿色通道。如杭州高教园的3所高校组成的“相约下沙”就业联盟,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杭州区域性的高校轮流主办春季就业双选会的组织,它依托网络功能,利用各校自己的资源、信息优势,联合3校发布、组织、轮流主办春季大型招聘会,使杭州高教园区的3所高校的毕业生能够便捷地检索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在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开发、改进、完善、创新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操作简单、使用快捷、功能强大、高效运行的毕业生就业网。高校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加速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创新就业网站的功能,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网上双选的交流平台,这同时也是高校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站的一个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篇3

關键词:动漫;就业系统;模块设计

前不久,由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动漫专业再被亮“红牌”。这也是该专业连续多次被敲响警钟。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失业率比较大,就业率比较低,同时月收入不高并且就业满意度偏差的专业。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动漫专业人员的稀缺,却又是国内动漫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边是动漫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一边是动漫企业正在遭遇的人才困境。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能匹配的问题亟须解决。

1 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面对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窘境,舆论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之下,年轻的毕业生们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我们看到,有些学生面对困难选择了转行,有些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离开意味着失败,坚持则需要勇气,因为动漫这条道路上本身就充满了坎坷与波折。无论当初的选择是爱好使然,是无奈之举,还是随波逐流,都应做好吃苦的准备,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和耐心,一切都是惘然。不仅仅是在动漫专业,其他行业依然如此。

我们相信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爱好才选择这个专业,而数据表明,未来的20年,这个数字只多不少。我国动漫产业是伴随着90年代末日漫进入中国兴起的,当时成为消费主力军的80后已步入社会且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随着如今互联网的普及,90后和00后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二次元文化,①成为二次元产业的消费主力。据相关报道,Bilibili董事长陈睿曾作出判断,目前中国二次元产业的市场为1000亿元人民币,5年后将迎来10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而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二次元用户报告》预测,到2016年,全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将达到2亿。另据统计,2015年仅北京地区的动漫游戏产值就高达455亿元。市场人士认为,当90后、00后成长起来进入主流消费群后,二次元的市场规模将不可想象。可以说,10年以前二次元文化还是属于小部分人的小众文化,随着二次元文化受众的不断增加,与其相关的游戏、影视、文学等周边衍生品即将跻身大众的流行文化之中。90后、00后消费崛起,千亿级动漫市场空间让就业不再成为老大难。在这样的巨大市场面前,我们应该有效地加强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坚定其信心,提升其生涯规划能力,进而提升其职业续航能力。

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将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成功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学生在情商及智商的双重积极发展下,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和人格情操,即便遇到挫折,仍然有吃苦与坚持下去的勇气与毅力。这是增强大学生生涯规划和保证其职业续航能力等的关键所在。

2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前提,指导学业及职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发展效率,对与之相关的学业进行的筹划和安排。职业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它是指一个人对一生的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学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应该根据每位学生职业兴趣、潜力及天赋以及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等外在条件不同,审时度势制定适合于个人发展的学习路线,以确保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实现就业,极大开发职业竞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

高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可比对行业岗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都应挂靠行业标准,作为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实践性专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转变获得一定的成效。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前提,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环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以及全球的大环境。在公共课和史论课上,帮助学生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式和危机来临的各种问题,比方说日益凸显的金融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有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和通胀问题。许多的用人单位都在经历一个严峻的考验——抵御“严冬”,等待“春天”的到来,它们会尽力地降低成本,而达到这种目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减少员工数量或者降低员工的工资。这样的环境对于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可不是好消息。另外据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会达到749万,这么多的待就业人,社会岗位供不应求的问题凸显出来。第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优势,及时弥补劣势。大学期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自我的时期,大一大二可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大三主攻专业技术,扩大优势,弥补劣势,争取一专多能,大四抓实践与实习,为进入社会打好基础。第三,全面剖析动漫专业的就业方向。对于动漫专业来说,就业方向不仅仅只有动漫画制作。中国的动漫行业产值正在逐年增加,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一些与传统动漫相关的新兴产业,如网络、手机游戏等,为动漫产业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促使动漫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和延伸。在多数人看来,动漫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和漫画总称。但是,广义的动漫应该是动画技术跨行业、跨平台、跨媒体的应用。只要放开思路,动画技术的特长可以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比如世博会,运用动画技术可以实现虚拟现实的影像展示;在影视特效方面,可以用动画技术制造逼真效果;在医疗方面,可用动画技术虚拟病灶,用于宣传医疗卫生知识等。在文化领域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下,行业界限不断被打破,文化产业市场也更加广阔。如此广阔的就业市场,还能说就业难吗?动漫专业的学生要做的是在进入社会之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吸收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自己的职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没有个性与独创性就意味着平庸,就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帮助他们找到个人才能与社会的结合点,寻找到自己的個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才能启发诱导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使之自觉排除各种不利因(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素的干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首先,培育学生创业创新的动机和勇气。一切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都可能在市场经济中大展身手并大有作为,我们要百般珍惜和呵护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研究表明,性格的缺陷如缺乏自信心、懦弱、怕失败等,严重影响创新意识的形成,制约创造力的发展。虽然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尽相同,但培养学生具有顽强、坚毅、独立、自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等优良个性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糟糕的画面可以抹杀一部动漫作品的一切优点。要做出好作品,成熟的技术和足够的资金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动漫产业正式发展的时期晚,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资金的缺乏,画面粗糙,动作不连贯,多次出现重复画面,使得其追捧者远小于原作。其实,国内动漫可先尝试从短篇作品入手,慢慢提高制作的技术水平,节省资金,再一步一步投入高难度、高水准的长篇动画制作。如此磨练,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高校教育可以采取下列形式,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或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名师讲课,在课堂上现身说法,用自身创业案例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创客园区,学生通过项目申请与答辩,由学校提供一定的场所和设备,建立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为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宽容而博大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其中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动漫专业的大学生们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又比如某动画类设计大赛、APP设计大赛、UI设计大赛等,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想,反复检验,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才能有效强化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动漫成功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必须面向全体民众,让全民来参与。而近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动漫比赛(像是漫友文化主办的金龙奖),吸引了无数动漫界人士及在校大学生的参加,推出了诸如猪乐桃、客心等一些新兴的动漫制作人。这样的比赛可为当前的动漫界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国内动漫的发展。这种与民同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比赛值得推广,也是在校大学生锻炼和检验自己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4 结语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降低了动漫产业的成本和技术含量,动漫产业链逐渐完善,最终从狭义的动漫事业被催熟为更广阔的大动漫产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动漫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多方位的,我们要配合市场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手段去培养人才。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到2016年的《大鱼海棠》,我们看到中国动画在慢慢复苏,技术的增强、大众的理解和支持终将让动漫行业破冰前行,我们一定能看到中国动漫市场壮大和人才济济的那一天。

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 篇4

高校应届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他们的就业工作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每年有数以百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专业岗位设计各行各业,如何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行引导, 提高准确的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效率,一直是各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工作的认识低,对工作的理解也不成熟,导致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研究适合高校的就业管理系统,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不仅能为毕业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还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以更快的速度适应社会;高校管理系统还能够对毕业生就业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整合, 以改进高校就业工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提高就业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全方位地向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优质、规范、高效的服务。

1需求分析

在系统开发之前,本人对高校的就业中心管理人员、学生进行了调查。以多种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并撰写了需求报告,分别进行了软件功能需求分析、性能需求分析、可靠性需求分析、安全性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为了便于应聘者获取就业信息和企业招聘人才,考虑实现以下的基本目标功能:

1)招聘信息的发布:招聘公司/ 单位可以在本网站及时发布最新的招聘信息。

2)用户角色管理:便于区分需求,目前分为管理后台工作的管理员;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求职者(本系统主要面向的群体是学生)。

3)用户注册:不管是企业还是求职者,都需要注册填写资料,以便于管理。

4)管理员管理后台:用于对网站的数据处理、维护管理。

5)文章发布:学校、社会就业政策等的发布,让企业和学生都能及时地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6)招聘栏目信息:方便学生寻找自己需要的功能操作。

7)学生个人简历:用于记录学生的详细信息。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前期的需求分析报告,将高校就业管理系统设计成前台和后台管理,前台的主要主要功能是完成信息的显示,后台根据系统用户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功能。系统总体设计如图4-l所示。

1)系统前台

系统前台主要完成信息的展示,主要包括中心简介、就业信息、学生服务、单位服务、工作动态、就业指导、实习基地、资料下载等几个类别的信息。用户不需要登录即可以直接查看。

2)系统后台

系统后台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功能,后台需要用户进行注册才能使用,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和简历信息的管理、单位基本信息和招聘信息的管理、就业中心新闻信息的管理等。

2.2系统用户角色设计

根据前期的系统需求分析报告,将本系统的角色分为三种:就业中心管理员、 学生用户、企业用户等几种角色。用户登录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选择自己的角色,系统根据用户选择的角色对用户的身份合法性进行验证,并根据角色属性进行访问控制,各用户的权限如下:

1)就业中心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能够执行系统的所有命令和操作。其权限如下所示:

输入项:就业中心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所有数据的增、删、查、修改命令、批量导入导出命令、统计分析命令、角色分配命令、权限管理命令、菜单管理命令、统计分析命令、发布文章信息、审核招聘、简历信息等。

输出项:登陆为就业中心管理员、统计报表输出、数据维护的结果信息。

功能要求:能够以就业中心管理员身份登录、设置系统参数功能、所有数据的增、删、改、查和批量导入导出功能、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

2)学生用户

学生用户主要可以注册,注册成功后可以完善自己的详细信息,然后填写简历信息,查看招聘信息,填写简历信息的目的是让企业用户能够浏览简历信息。其权限如下所示:

输入项:就业中心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所有数据的增、删、查、修改命令、批量导入导出命令、统计分析命令、角色分配命令、权限管理命令、菜单管理命令、统计分析命令、发布文章信息、审核招聘、简历信息等。

输出项:登录为学生用户,学生的简历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招聘信息、新闻信息等。

功能要求:能够以学生角色登陆,对个人的基本信息和简历信息进行维护。

3)企业用户

企业用户可以注册,然后登录进入系统,进行招聘信息的发布、查看学生的简历信息等。其权限如下所示:

输入项:企业用的用户名和密码、企业信息、招聘信息的发布命令、学生简历信息的查看命令、生源信息的查看命令。

输出项:登录为企业用户、简历信息的显示、生源信息的显示、企业信息的显示、企业招聘信息的显示。

功能要求:能够以企业用户注册、登录,修改基本信息、管理招聘信息、查看简历和生源信息。

3系统的结构设计

为了提高代码的利用率和耦合度,本系统在开发时采用分层开发模式,首先进行数据访问层的设计,然后进行业务逻辑层的设计,最后进行表示层的设计。三层之间有双向的数据交互,数据访问层位于最底层,业务逻辑层通过调用数据访问层来进行数据的操作,表示层调用业务逻辑层进行信息的显示。

1)表示层(UI):就是用户所看到的界面,能够进行交互,主要是指界面的设计,用户在通过浏览器看到的东西,包括HTML标签、CSS样式、.NET服务器控件、 JS等。

2)业务逻辑层(BLL):对数据的业务逻辑处理,也就是对数据的操作,一般每一个数据库表对应一个业务逻辑类。数据访问层和表示层之间通过业务逻辑层来进行数据交互。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直接对数据库表中的数据进行操作,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删除、添加、更新、查找等。本系统设计的体系结构模型如图4-2所示。

4结语

高校就业指导毕业论文 篇5

论文摘要:

讨民据当前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论文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重点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习业已从“国家包办”转向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贝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因此,加强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危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毕业剑顶利就业、健诗成长的需要,对帮助毕鱼目三正确地选择人生道碟至关重要。

1.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

在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新蔚业制度下,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大体表现为日下三种:第一、踌躇满志型。学习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社会需要币创,往往会出现多个单位争着接受同一个毕业生的情况,比较容易就业,因而她们对走向社会充满信。第二、无优无虑型。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也不是很强,但因家庭条件好,有社会背景的学生,在求程中,一切由父母亲朋包办,对就业无需自己多作努力。这一类学生对走向社会并不感到多大的压力。第三、仿徨无奈型。既表现平平,也无依赖的社会关系的学生,比较难找到满意的单位,容易产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仿徨心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的学生在毕业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2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翻而势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谋职业。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受了拿流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更不愿意到边远地区。留在大城市的又不愿意到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去。他们认为那些地方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或者设备条件不优越,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最需要大学生的恰恰是刃巡边远地区。

(2)力求和名利两全。有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受名和利的驱动,在谋求职业时,过多考滤其从事职业的所有制形式、行业或者工种是否有社会声望、是否受社会青睐、或者是否有权势地位,以及职业的经济报酬、福利待遇的高低、工资、奖金的多少等等,故而把目光紧紧地盯住公检法、财政金融等国明奇部门,大专院校或出国机会多、能赚大钱的单位,而对一般的事业、企业单位不感兴趣。

(3)求职时受专业至上,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齐头并进,对专业的喜好多处于压抑状态,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强烈的自我塑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在大学多专业、多学科设置的环境中,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在某一学利方面的专长和爱好,在毕业时希望能从事本专业工作,故而把专业对口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应当指出,这种择业观本无可非议,但死守专业不放、不主动去适应变化了的新就业形势,就不可取了。这样会使自己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

(4)因此,理智的做法是:正确分析形势,客观估计自我,降低过高的择业期望值,既不盲目追求实惠,也不盲目放弃专业,以社会利益为重,从社会需要出发,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尽其用。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界撇向社会推销自己

于目前人刁市场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公平竞争机制也未完全成熟,还需要一个完善过程。当个人卫!嗯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百分之百地吻合时,大学生必须在逐步形成正确择业观的基础上,积极地向社会推销自己。首先要确立崇高的人生己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其次要调整自我。毕业要值双寸社会现实,适应新的就机制,进行自我凿卜,自我调整。要弄清自己的择业优势在哪儿、有何专长、爱好和专业技能、可胜任胭陛工作等。要根据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既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自暴自:弃。再次要转变观念淤淞推销自己。拿的计划分配体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机制的新变化。或认定所学的专业不作任何改变,或是“坐”“等”“靠”。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刘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整体需求减少厂些小型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白嵘言求则大幅度增加。作为当前的毕」坦主,应把眼乡舫交远,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积极推销自己,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第四培养多层次就业观。在今天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之州,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多,第二、第三次就业已不是日么稀奇事去那种“终身制”的观念仍对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求职就要找个铁饭碗。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刹牛下,铁饭碗,已被扣破。为此,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多层次就业观才」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传统又见念,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4强化毕业生教育和管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新就业机制逐步完善,这对高校毕业生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4.1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高校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综合能力、知识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靠长期的培养教育。因此,毕业生就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毕业阶段,应该从新生人学时就着手进行,只有把日常的非智力因素和毕业学年的具林指导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把毕业生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从学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到毕业教育。要特别注意加强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教育,以及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评价自己,把自我价值融合到相会价值中去,实现发展自我。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从单纯的“知识型”向“智能型”、“创造型”发展,引导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通才,以满足侧勺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2加强又七粉学生择业过程的管理。“双向选择”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自主择业,,同样需要国家就业政策的制约、学校的参与、指导。事实上,每年国家都根据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在宏观上对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作出新的调整与规定。具体落实到每个学校,由于隶属关系的不同,培养学生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我们延边大学医学部作为省属医学院校,主要是面向省内培养医药学专业人才,其就业方针应符合本省的具体政策,对诸如定向生、自费生等实行分门另楼的调控。再则,社会上人才市场由于主力机构不尽相同,有省、州、市政府机构的,有用人单位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这就给毕业生择业造成不便或混乱。这些都需要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管理,给予指导。为此,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传达国家和上级机关有关就业政策,还要收集各种“供需见面会”的就业动态,向毕业生传递就业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成功概率。

4.3毕业生指导工作还应强调超前意识。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学工、教务及相关部门,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有很强的超前意识,把握时代脉搏,把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在前头。学科调整要超前,即通过多渠道获得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最新信急,以此指导高校对学科进行调整;课程设计要超前,只有使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及其内容符合国家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使本校的毕业生比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占优势。这种课程超前,是州所大学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还有其他相关的工作也应该有超前意识,为高校毕业就业铺就一条成功之路。公务员之家:

4.4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主要包括如何写好求耳唁,建立个人求职档案,组织好推荐材料;在与用人单位尚炎时,如何恰当地介绍自己,推销自己,以及应有什么样的礼仪风度和言谈举止等艺术。}这里夔业当强调的是推荐材料的准备,因为它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对毕业生能剧顷利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求职褂业的“敲门砖”。推荐材料包括推荐表、成绩单、各种证书、自荐信等。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 职业素质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34-01

据显示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海归,再加上应届、历届的毕业生,2016年全国至少有1000万大学生要加入就业大军。同时,受到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少企业出现了人事招聘停滞或大量减少招聘名额的现象。

当下,很多设计公司、企业将设计的实用性、市场经验等做为作为用人选拔的标准,“实用型”人才成为当下企业、设计公司真正大量需要的人才。面对这些变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新的模式转型。

一、教学模式的转型

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应与市场紧密结合,强化实战性。按照固有的模式开展教学,老师布置题目,学生进行设计创作等,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但是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融入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低年级阶段,强化动手能力,让学生近早的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设计软件,有助于学生在接触到专业课时能更好的创意和制作。中年级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增加设计创意训练的课程。高年级阶段,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市场调研,让学生掌握设计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

艺术设计专业所涵盖的学科内容较多,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设计创造性思维或某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跨界”性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充实对学生哲学、文学、艺术史理论等方面的基础教育。增加新的设计观点和设计信息,利用网络媒体了解前沿的设计咨询,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科内、外部的交叉与融合,以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寻找灵感。

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优化教师结构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独立分析、研究、思考每一个设计课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运用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方案、设计风格、设计理念等,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每一个人的设计潜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提高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参与各类设计大赛,让课程设置与比赛的内容有机结合。

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鼓励并资助教师攻读学位、进修和企业挂职等,加强与不同院校教师资源的合作,聘请专业领域的知名教授和学者做定期的课程活动,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素质,还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与公司、企业的设计交流,建立一支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队伍。积极拓展实训空间,以学校为依托,定期开展进行“实战”教学,参与实际项目,让企业、客户来选择设计作品,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贯彻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工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内容偏理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由于只在大四阶段开设,导致大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身的优势,也就不知道如何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从低年级开始设置,贯穿于大学四年,根据不同年级来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做好不同阶段的规划。鼓励参加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认真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学习生存本领,建立竞争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涌现出很多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就业市场,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途径。应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协会,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应该吸纳更多社会人才,给予学生多元化的引导,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园区,选拔出具有代表性和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支持,对学生团队进行深入的指导,全方位地为创业学子服务。

四、结语

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就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来进行研究,明确学校的办学层次,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

作者简介:

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 篇7

1 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结构和需求分析

1.1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由于校园网用户和外网用户都可以是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使用者, 所以其具有较为庞大的目标用户规模。为了让用户通过Internet实现对系统的有效访问, 本系统将采用B/S三层架构, 并根据已经存在的校园网, 将服务器端程序部署于Web应用服务器上, 而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进行数据的存储。其中不用另外购买网络设备和服务器。通过浏览器客户就能够实现互联网执行, 利用防火墙在Internet和校园网之间形成隔离, 从而使得非法用户不会入侵到系统之中, 图1为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2.1 毕业生信息导入

教务处能够提供毕业生的基本信息, 而对毕业生信息的导入则由管理员来执行, 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信息可靠与完整性得以保证, 而且还能够使得信息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得以保证。

1.2.2 企业信息审核

管理员负责核实和审批系统用户信息, 企业如果注册成为系统用户, 如果其信息经过核实之后, 就可以加入系统, 并成为合法用户, 从而实现招聘信息的发布。

1.2.3 用户角色管理

作为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保证措施, 用户角色管理是将系统划分为管理员、毕业生和企业三种不同的角色, 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对于用户来说, 其只能对自己的角色权限进行操作, 从而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得以确保。

1.2.4 档案去向管理

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去向包括单位接收、暂缓就业以及生源地接收三种。其中, 由就业指导中心代为保管的是暂缓就业;由毕业生人事管理部门保管的是单位接收;而由生源地的人社局代为保管的, 则是没有单位接收人事关系的毕业生。

1.2.5 就业情况统计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学校要对其进行统计, 包括各院系没有就业的和已经就业的学生情况。为了方便学校调整教学任务, 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是十分重要的。

2 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分析

由于在一定时间里可能存在大量用户对就业管理系统进行访问和使用, 所以应当选择具有较强扩展性和兼容性的四层B/S体系架构。

2.1 表示层设计

为了提高Web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 表示层采用JSE-MVC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有以下几点:第一, 降低了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性;第二, 在整个结构中, 开发人员可以仅仅关注其中一个层;第三, 对系统标准化的建立以及各层逻辑的复用有利。例如, 在就业管理系统的登录功能中, JSF能够提供用户方便登录验证的方式, 从而实现灵活的系统登录。如果用户登录失败, 那么系统则会对该用户账号进行判断, 进而确定是否允许该用户进入系统。

2.2 业务层设计

业务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其处于Web应用开发的中间层, 同时该层也容易被设计者所忽略。为此, 利用两个框架, 即Spring Frameworks以及Pico Container Frameworks, J2EE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针对业务层逻辑设计, 本系统可以对该层的Java Bean通过适配器的形式来进行调用, 从而完成操作。另外, 利用JSF框架的页面导航, 对confi g.xml文件中注册的页面进行导航操作, 从而实现数据持久性。

2.3 持久层设计

持久层是从数据库层和业务逻辑层分离出来的, 其以数据对象为单元, 为业务逻辑层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进行数据库的访问。在高校就业系统中, 采用了Hibernate进行了设计, Hibernate是ORM数据库映射工具, 其主要面向Java环境, 并管理数据库表映射, 从而节省了对SQL以及JDBC处理数据的时间, 并提供了查询和获取数据的方法。

2.4 域模块层设计

域模块层是实现不同层之间的数据通信, 而在高校就业管理系统实际需求中, 业务对象是其使用到的一种域模块层。在对该层进行设计时, 开发人员只要关注Domain objec而忽略DTOs就可以实现。例如, 如果数据库连接断开, 而对象中存有支持数据库的信息, 那么就可以在UI层中显示出之前使用过的数据。而对于这一对象, 持久层也可以接收, 进而实现数据库的更新。这样系统就能够对DTOs进行快速访问和应用, 而不用再进行额外的编码, 也不用将对象转化为DTOs的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面对庞大的就业学生量, 高校就业管理必须要进行信息化的系统建设。一个好的就业管理系统能够帮助学校以及企业解决对毕业生的就业管理问题。本文对于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 主要是面向学校、企业以及毕业生的, 希望能够通过就业管理系统搭建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而促进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就业的高效管理。

摘要:本文以高校就业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 着重对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 对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和需求进行了探究;其次, 重点从就业管理系统的四层B/S体系架构设计进行了分析, 即表示层、业务层、持久层以及域模块层设计。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完善带来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高校,就业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磊.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J].电子制作, 2014 (04) .

[2]王彦敏.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1) .

[3]荣晶.基于B/S架构的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12) .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篇8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学业,产业

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在世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国际格局、国内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变革中, 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由慢到快的加速发展过程, 史无前例的高考扩招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业与就业问题推到了大众的视野,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业与就业问题。

1 时代背景与教育现状

1.1 高等教育的缘起与艺术设计招考热的由来

国家要发展就一定要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特别是文革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 从1979年往后的数十年间, 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高中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建设国家和改革开放的人才。到1999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提速发展的时期,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 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招生 (简称扩招) , 中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的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 高校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各类高科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2010年, 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 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六月份印发了这个《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简称) , 提出2020年进入人才强国行列, 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总书记同时强调“强国必先强教”。

在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历程中, 成绩和积极的效应是主流的, 中国经济的壮大和国力的提升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 我们不单要看到成绩和荣誉, 更多的是要看到问题并担当起责任, 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国内外发展的宏观层面, 实事求是, 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鉴于这个理由, 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微观层面着眼, 对艺术设计教育招考问题进行客观的剖析——在当前及高考扩招以来较长一段时间里, 艺术设计成为了中国高校招生相当热门的专业之一, 从历年来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来看, 每年有数十万计的考生参加到艺术设计的艺考大军中来, 越是专业名校, 越是挤破门。为何艺考的报考形势这么热呢?从艺考生的报考动机与意愿来看:一部分是热爱艺术, 追求艺术;另外一部分是赶时髦, 随潮流;还有一部分考生或家长是觉得艺考文化分数比普通专业略低, 成为一种曲线上大学的捷径, 等等。从高校专业设置、招生的动机与意愿来看, 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适应经济大环境的需要, 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好, 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大;二是各高校纷纷增设艺术设计院系或专业, 趁势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追求规模效益, 并可成为学校招生办学的增长点;三是高校艺术专业学费收费高, 一般是普通专业的两倍, 办学效益好, 能为学校增收等;此外也存在其它的原因, 如政绩工程等功利思想。由此种种情况和理由, 导致了如今艺术设计招生和报考两方面的热潮。

1.2 高考扩展以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及教育需求的现状来看, 高等教育扩招应该是现实的需要, 是中国国力增强和实力的表现, 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艺术设计教育超乎寻常的扩招, 应该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成份, 从前一部分的“缘起”似乎可以看出这个不合理成因的端倪。表面上看, 艺术设计教育扩招似乎完全是一种顺应时势的做法, 但如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势必有点脱离实际、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有点盲目, 甚至有些急于求成与拔苗助长的意味。至少我们必须承认, 在这成百上千的扩招高校队伍中, 有许多学校是不具备短时间内扩招条件的。从1999年高考扩招到今年已经十一年, 这十多年间, 中国绝大部分高校均成立了艺术设计院系或专业, 整体来看, 喜忧参半。喜的是不少高校依靠多年的办学经验与资源优势, 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办出了成果, 培养出的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也给全国的艺术设计院校的办学与发展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比如中国设计教育的开拓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 等, 以及后来居上发展迅猛的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著名院校。忧的是在一些办学条件差的学校, 教学投入少, 专业教学的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教学场地不足, 实践课程匹配的实验实训教学设备缺乏, 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滞后, 许多学校曾出现或目前还存在一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无法开设或开设后根本没有师资保障, 一些学校硬是把纯绘画专业的教师安排上设计课, 其余不足就用“外聘”兼职、兼课教师来填补, 有些明显不符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的人员也被临时用上, 更有甚者是个别学校的部分课程存在“放羊”的状态, 等等。

简而言之, 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艺考热与扩招的利弊, 必须实事求是、理性思考, 高考扩招这十一年间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收获了成果, 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大浪淘沙, 相信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一定会办出特色、创造奇迹。

2 专业特点与教学要求

2.1 专业特点与学习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创意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它十分强调突出创意、重视实践, 当前, 普通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是:创造性、实用型。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型的学科,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 要适应社会需要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的任务———必须很好的服务市场, 服务社会, 要解决市场尤其是生产企业、行业的实际问题, 产生经济、社会效益[1]。从这点来看,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必须从课堂走向企业, 从学校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的现实需求, 力争把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地方经济、产业背景结合起来, 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起来。

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微观层面来看, 人才培养要寻求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学习特点:一是创意思维与设计创意训练, 二是设计应用表达能力形成[2]。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就意味着解决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 所以, 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 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 都要符合专业学习的特点。

2.2 专业教学要求

要办好艺术设计专业,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教学硬件包括基本的教学场所, 如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造型基础课实训室 (画室、造型室、材料室) 、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脑室、专业设计实践实训室、摄影室、媒体实验实训室 (数码媒体实训室、印刷媒体实训室) 、图书资料室、网络设施及资源、学生工作坊、教师工作室等, 以及相配套的专业教学设备。二是适应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队伍, 特别是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 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引导学生由课堂学习到专业工作室学习再走向企业实践应用, 没有“师傅领进门”, 难有“修行在自身”。三是需要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团队。如前所述的两条要求是显性的, 是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的基本着眼点, 而这一点则是相对隐性的, 这需要源自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思想与由此产生的行为来达成, 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好的理念, 就像一个人没有理想与信念, 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持之以恒的动力, 不利于高校树立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3]。四是生源的质量。可以说, 生源的质量对人才培养的成败是起很关键的作用的, 虽然人是可以教化的, 但好的生源基础知识更扎实, 学生学习方法好, 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强, 在成才过程中可以节省较多的教育资源成本投入, 更加容易达到“合格”标准, 成才率更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容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可见, 有了好的教学环境与师资, 再加上好的生源质量, 整体教育的质量就更有保障。

3 就业市场与就业方式

3.1 就业市场现状与展望

就当前及未来数十年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而言,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就业市场是广阔的, 并且需求旺盛。中国的疆域辽阔, 行政区划东西南北分布广, 经济发展不均衡,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有余, 但内陆与沿海特别是东南东部沿海的经济实力相差很大, 东部、东南沿海省份企业密集、经济发达, 就业市场需求方面, 不管是普通劳动力, 还是技能型人才都有十分大的需求, 而内陆特别是西部地区, 因为地理区域、民族地区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政策措施等的不到位, 经济发展尚处在欠发达的状态, 劳动力与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充分的激活, 长期以来, 中西部的劳动力与技能人才呈流向东部及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势, 不过, 这种形势在近几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其主要原因是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 开发中西部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重大策略。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与经济秩序的变化, 中国将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将不断提高, 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 中国国内的经济增长模式必将快速的转变, 重点是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中国将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 过去的传统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资源能源消耗性企业应该首当其冲的进行变革与缩减, 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工业设计等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些新兴的朝阳产业将给传统型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带动整个经济走向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壮大需要大量的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 无疑, 高等院校将担负起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任。

3.2 就业观念与方式需要改变

供求关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模,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剩”, 对于这个观点其实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首先,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并不过剩, 主要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存在缺陷, 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其次, 部分地区高校确实存在盲目扩张的现象, 一些地区没有相应的产业背景与市场支持, 高校没有从实际出发, 做好市场调查, 而是凭着领导班子的主观想象, 随便跟风模仿, 不假思索地把东部的经验嫁接到西部, 把南方的经验嫁接到北方, 结果出现“水土不适”招生容易就业难的现象, 也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没保障。所以说,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当地经济与产业的需要, 合理布局, 合理调配, 这是从招生和专业设置的源头来看。

关于就业的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看到珠三角、长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几乎普遍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 从办学规模、办学硬件到软件整体水平上都在不断提升, 短期内招生形势良好。虽是这样, 但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还是存在问题:一些学校的毕业生被人追捧, 供不应求;一些学校的就业招聘会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毕业生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与就业能力不强;二是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需要改变。就业观念的改变涉及三个方面的主体:一是毕业生, 有些人对工作单位、岗位挑三拣四, 追求不切实际的待遇福利等。先就业再择业是比较灵活的就业方式;二是学校, 学校应该为毕业生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 扩宽就业渠道;三是社会, 毕业就业关乎国家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大计, 社会各阶层, 特别是企业应该主动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担压力, 特别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近十年来, 民营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 国企似乎有点显得“高高挂起”。关于就业观念与方式需要改变的观点, 中国青年报记者周凯采访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撰文“把就业都归罪学校是种不良倾向”, 文中杨玉良校长指出:社会上现在有种不良倾向, 把就业都怪罪于学校, 这是不对的, 学校只是负责各环节中的一部分, 高校不能像农民, 今年大蒜好卖就种大蒜[4]。市场营销专家张旭婧女士在她的博客中以国际化的视野撰文《中美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的八大差异》[5], 从学生、企业、社会、国家等层面分析, 比较了大学生就业的八大差异, 给中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提供了借鉴。

4 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业问题、就业问题, 归根结底都是社会问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业与就业问题将在国家整体规划、经济转型和高校去行政化建设中得到逐步解决, 并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迈进。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但依然可以看到前进中的希望和收获的图景。近十年来,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随着时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获得了大发展的空间。可以预测, 通过国家政策的统筹兼顾、社会力量的扶持, 以及高校自身的完善, 艺术设计教育不但能更好的服务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 还将为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的大环境下, 艺术设计将跨界融合在先进制造业、先进服务业中, 特别是在文化与创意产业中将大显身手, 为中国文化、中国创造、中国设计的品牌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朝辉.高校创造性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J].教育与职业, 2009, 8 (下旬刊) .

[2]周凯.把就业都归罪学校是种不良倾向[J].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6-22.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篇9

组织是指为有效地配置内部有限资源的活动和机构, 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所构成的一种责权结构安排和人事安排, 其目的在于使组织目标以最高效率实现 (任浩, 2005) 。【1】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 组织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 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之间固定的排列方式, 即组织内部的构成方式。【2】而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指导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组织, 肩负着统筹管理全校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等各项事务;负责全校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教育, 开展就业咨询与服务等职能, 是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引导者, 对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 近年来,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地方、社会的关注, 也对高校就业中心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中心的职能定位如何?组织结构应该如何?人员配备情况如何?是否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二、高校就业职能部门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高校就业组织建设现状, 我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选取全国“985”高校37所作为样本, 并通过各高校门户网站集中搜集了就业组织建设的现状。

(一) 高校就业组织结构现状

其一, 在部门设置模式中, 大多采用三种模式, 包括独立模式、招就模式、学工模式, 其中独立设置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 (正处级) 的高校12所, 占32%, 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采用招生就业模式的有9所, 占25%, 如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挂靠 (隶属) 于学工部 (学生处) 有16所, 占43%, 如重庆大学等 (见表1) 。三种模式之间各有利弊, 呈现我国高校就业职能部门组织的主要形态。

其二, 在部门设置数量中, 全国“985”高校就业中心一般设置部门3个或4个, 其中设置3个部门的有3所, 占8%;设置4个部门的有11所, 占30%。

其三, 在部门划分中, 设置有综合事务部或有其事务事项的学校共有18所占49%;市场拓展部或与市场相关的部门学校有17所, 占46%;信息管理部的学校有14所, 占38%;就业指导部的学校有20所, 占54%。

(二) 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情况来看, 各“985”高校就业组织结构目前主要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为就业工作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支持。然而, 各高校在总结就业工作开展的难度时, 常提“就业机构有待完善, 就业人员有待补充”等结论, 这说明就业职能部门组织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组织职能界定不清楚, 结构模式模糊。职能界定不清, 日常的工作就无法顺利展开, 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第二, 组织设置不健全, 部门划分不清晰。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对大学生质量的新要求, 原有的就业组织结构缺陷逐渐显现, 某些组织部门已不能满足现在情形的需求;同时, 部门间的分工不清晰造成了工作上的重叠或真空, 遇到问题相互推诿,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三, 组织人员配备不齐全, 岗位职责有待界定。有些部门人员不够, 一个人做几个部门的工作, 员工工作量加大, 有些岗位的要求有较强的技术性, 老师们无法胜任;新设的岗位职责有待界定。

总之, 以上几个关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就业组织的健康发展, 在学校战略目标转移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 有必要对现有的高校就业组织进行不断优化设计。

三、高校就业组织优化再设计的基本原则

就业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 它把就业服务中心的任务、流程、权力和相应的责任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对组织结构进行设计时, 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则:

(一) 战略目标原则

每一个部门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及目标, 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 统一指挥原则

组织的各部门以及个人必须服从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命令和指挥的统一, 要避免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

(三) 规范设置原则

在组织优化中, 岗位设置进一步规范了岗位名称、职责及权限等, 使任职者清楚自己在部门发展中发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定位。

(四) 因事设岗原则

在设置中, 着眼于就业职能部门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按照部门职能设置岗位, “以事定岗、以岗定人”。

(五) 职、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

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利益是密不可分的。职责是核心, 权限是条件, 利益是动力,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四、高校就业组织优化再设计

通过上述情况, 可以发现高校就业组织在组织职能定位、岗位设置和部分结构上存在的定位不清、设置不科学和结构机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建议运用管理组织理论对就业组织进行优化设计。一般来讲, 组织优化设计需要六个步骤, 高校就业组织优化再设计也需要至少六个步骤完成。

(一) 明确高校战略规划、转型后的定位, 进而确定就业中心定位

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作为高校的就业组织, 肩负着培养、辅导和就业指导的重任, 组织的优化应随着学校的战略目标而改变;同时明确就业组织转型后的定位, 根据全国高校就业组织的定位和市场的需求, 就业组织应集“服务、管理、指导、教育和研究”为一体, 其职能应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型”转变。其中服务工作应该是就业中心职能的基础, 这个根基不可动摇, 作为高校职能部门来讲, 就是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 为用人单位服务, 为其他单位服务, 为学校的整体工作服务。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来讲, 管理职能是本职工作, 就业中心没有直接管理学生, 其工作需要依赖学院来完成。这样, 理顺和学院的关系就非常重要, 管理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长期以来, 就业中心建立一套《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业工作日程及规范标准》等制度文件, 这个应该适时进行修订, 并不断完善新的制度建设。而就业中心的核心工作在于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国家、地方的文件明确要求就业专业化、专家化, 作为大学的职能部门, 应该将每一项工作的开展与教育挂钩, 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来讲, 我们应该以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为切入点, 承担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 通过课程、咨询、测评、工作坊、大赛等多种形式建立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再次, 谈到高校的教育, 就会有研究。加强理论研究, 不光对实际工作有指导, 可以提升就业工作的影响力, 提升就业职能部门的层次和话语权。总之, 按照当今社会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 就业中心的定位应该集中在服务、管理、指导、教育、研究于一体上, 其中服务、管理是基础工作, 指导、教育、研究容易出亮点特色;没有基础工作, 谈亮点特色是空架子;没有亮点特色, 只有基础工作, 是因循守旧。因此, 打造集服务、管理、指导、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就业中心很必要, 值得我们探索和不断思考。

基于此, 我们对就业中心的主要职能进行了梳理, 应至少包括十项内容:第一, 收集、审核、发布就业需求信息, 拓宽就业与学生实习市场;第二, 多途径及时宣传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指导学生择业、就业;第三, 设立就业市场, 组织开展校内招聘活动 (含网络招聘) ;第四, 管理学校就业信息网站, 发布毕业生资源信息、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招聘会信息, 提供人才网站链接、网络就业指导、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等服务;第五, 审核毕业生就业协议, 根据就业协议制定、上报就业建议计划, 并根据审批的就业计划派遣毕业生;第六, 按照国家就业方针政策, 规范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有序开展生涯教育与创业教育;第七,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第八, 开设就业指导课, 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第九, 开展就业工作调查、研究, 反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最后, 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开发新的服务项目等。

(二) 选择组织结构模式, 确定管理宽度和幅度

组织结构就是指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 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 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3】对于组织结构的设计, 没有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组织结构模式,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应根据组织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外部环境的需要, 选择相应的模式。同时, 注意尽量减少管理层次, 增加管理幅度, 注重横向沟通、协调与控制。在对就业职能部门优化过程中, 同行业调研查询全国其他高校的情况非常必要, 有利于统揽全局, 加强顶层设计。在就业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中, 我们建议依然采用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结构, 管理层级不超过三层, 精简实用, 真正发挥各大职能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基础。【4】

(三) 部门划分

根据组织职能的定位进行部门划分, 通常划分为常规部门、原有部门和特设部门。常规部门主要是处理日常事务性的工作, 其稳定性比较强。原有部门是在原组织职能中设有的, 同时对未来工作适用, 应予以保持。而特设部门正是为了组织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提高组织的效能特别设置的部门。这样保持组织具有弹性, 资源得到优化。根据就业中心职能定位来讲, 划分四个部门是较适合一般高校就业工作需求的设计, 分为综合事务部、市场拓展部、信息管理部、职业指导部。

(注:共设置5个职务, 15个岗位)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 界定部门职能及工作流程

理清各部门职能, 规范工作流程, 是组织得以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综合事务部主要负责制定、咨询就业政策, 办理毕业生就业相关手续以及管理就业中心的日常行政事务、文档管理、后勤保障等。市场拓展部由市场拓展部部长牵头负责联系和接待用人单位, 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信息, 并与重点单位开展人才交流合作;协助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宣讲会, 组织参会校外招聘会, 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见面, 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提供服务。信息管理部负责全校就业信息管理, 包括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统计, 进行就业的咨询、查询, 并进行计算机就业信息处理与归类, 负责学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维护、完善和管理, 就业计划及方案的编制、审定、上报。职业指导部全面负责就业服务中心的就业宣传工作, 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及相关就业宣传资料等, 组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能力测试和师资培训, 指导院系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工作。四大内部职能界定清晰, 分工协作明确。【5】

(五) 根据部门设置, 界定岗位设置及其职责

部门职能的实现终究要落到岗位上, 岗位设置要因事设岗, 而不是因人设岗, 以免造成机构臃肿、冗员的现象。从职务范围、工种性质、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权责等界定各岗位职责, 做到职责清晰化。从中心职能层面来讲, 设置一正三副, 一个中心主任, 三个副主任较为合理。就业中心主任岗工作职责为主要负责就业中心的全面工作。根据国家就业政策, 制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指南和就业工作细则、工作进度, 搞好各种就业指导、咨询活动等。三个副主任岗分别协助主任分管综合事务及市场拓展、信息管理、就业指导工作。在部门岗位设置上, 遵循部门职能有所承接的原则, 使管理层级划分清晰。在综合事务部, 设置行政综合岗和就业管理岗。行政综合岗主要负责就业中心的日常事务工作, 包括财务、资产、后勤等工作;就业管理岗主要负责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 包括协议书签发、改派、违约等。市场拓展部可设置行政助理岗、对外联络岗两个, 行政助理岗主要负责用人单位接待、招聘教室的协调和安排;对外联络岗主要负责联络和接待用人单位来电和来访等, 协助用人单位开展专场宣讲招聘会。信息管理部可设置网站维护岗、信息管理岗, 网站维护岗主要负责就业中心信息网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等;信息管理岗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统计, 进行就业的咨询、查询等。职业指导部可设置就业宣传岗和职业指导岗, 就业宣传岗主要负责学校就业宣传工作, 包括编制就业刊物等;职业指导岗主要负责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 包括课程建设、职业咨询、职业测评及就业讲座等。对于就业中心人数,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 应给与师生比1:500的人员配备, 也就是一所8000名毕业生的综合性大学, 应大致配备约15名专职就业工作者。

(六) 界定岗位的要求, 加强队伍培训

人才是组织生命力所在, 也是组织持续性优化的保证。因此, 界定清楚岗位的要求尤为关键。应从岗位的性质、专业需求、能力和人员素质等界定, 以保障组织成员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最终实现组织的优化。在未来新进人员中, 严格按照岗位要求进行筛选确定, 对于原有成员, 学校应组织培训, 提高就业工作专业化程度。

当然在进行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时, 我们也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 只有最适宜的组织结构。判断高校的就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应以是否能最适应高校发展环境和自身特点, 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去实现战略目标为衡量标准。做到与时俱进, 保持组织的优化是动态的、持续性的过程。

四、相关说明及对策建议

(一) 权变与修正

高校就业职能部门的优化主要是基于组织管理理论、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而设计。高校在优化自身就业职能部门时应该考虑是否符合国家政策, 是否符合学校规模, 是否符合学校的战略定位, 要将就业职能部门优化设计与高校实际紧密相连, 促使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结合。随着就业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高校就业职能部门优化设计成为必要, 是高校就业工作更好开展的有力保障。同时, 根据权变原则, 中心部门职能及岗位设置情况, 需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修正。

(二) 独立模式将成为未来就业职能部门组织优化的趋势

随着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往往愿意将本科、研究生、博士就业归口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 成立独立的职能部门, 统一归口管理, 有利于统一资源, 尤其在市场开拓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独立就业职能模式,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三) 人员配备不齐成为高校就业职能部门组织优化的拦路石

在大部分的“985”高校就业部门中, 绝大对数都在抱怨人员配备不够, 专业化不够, 现有就业工作者常常加班, 忙于琐事, 难于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和层次。对于解决此类问题, 高校应予以综合考虑, 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就业工作队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既要有行政管理职能人员, 更要有懂得人力资源管理、生涯辅导、职业测评、心理咨询的专业老师, 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 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6】以综合性大学为例, 一般就业中心应具备3名 (至少有1名副教授、1名博士) 专职、多名兼职职业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员, 同时具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背景。在未来工作中,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其一, 与人事部门协调招聘新人, 目前高校来讲, 大部分缺乏在“指导、教育、研究”方面的专才。其二, 自己选拔培养, 选拔一些优秀人才参加国内较权威的职业规划培训, 如GCDF、TTT、UCC等。据统计,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队伍中, 持有GCDF认证的老师有30多名, 持有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老师有15名左右, 可见, 专业资质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选拔一些优秀人才在职攻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博士学位, 就国内的学科设置来讲, 目前只有这2个专业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提高职业规划老师的学历水平, 有助于课程建设的推动、科研活动的展开、教材的组织编写, 为未来队伍专家化、指导专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其三, 与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合作。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心理咨询在个人咨询流程、咨询技巧、咨询管理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就业中心具有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 而心理咨询中心在心理咨询方面配备较系统的人员, 可以加强内部合作, 资源共享。其四, 与学校专长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咨询、教育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保持紧密联系, 邀请他们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建设中来。其五, 外聘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人员为职业规划老师, 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就业技巧方面服务和指导。其六, 高校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辅导员老师、博士或研究生助管、学生社团等力量充分发动起来, 聘任他们为就业指导老师, 为就业工作服务。

总之, 一个科学、精干、合理的组织设计及人员配备是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高校应该通过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集中优化配置, 科学、合理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 致力于构建一个集服务、管理、指导、教育和研究为一体的高效的就业职能部门。

参考文献

[1]任浩.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2]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467.

[3]张夏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与管理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9-10.

[4]王麒凯, 谢渝霖等.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特征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11) :6-11.

[5]王波, 王本贤.多元支持条件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分析[J].教育探索, 2009 (12) :141-142.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篇10

1 相关技术简介

ASP.net是一种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它的强大性和适应性可以使它运行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几乎全部平台。通用语言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地整合到ASP.net的Web应用中。ASP.net同时也是语言独立化的,现在已经支持的有C#(C++和Java的结合体),VB,Jscript , C++,F++。将来,这样的多种程序语言协同工作的能力保护您现在的基于COM+开发的程序,能够完整地移植向ASP.net。ASP.net一般分为两种开发语言,VB.net和C#相对比较常用[1]。

ASP.net使用一种字符基础的分级配置系统,使你服务器环境和应用程序的设置更加简单。因为配置信息都保存在简单文本中,新的设置有可能都不需要启动本地的管理员工具就可以实现,使ASP.net的基于应用的开发更加具体和快捷。一个ASP.net的应用程序在一台服务器系统的安装只需要简单地拷贝一些必须的文件,不需要系统的重新启动,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多处理器环境的可靠性 ASP.net已经被刻意设计成为一种可以用于多处理器的开发工具,它在多处理器的环境下用特殊的无缝连接技术,将很大地提高运行速度。即使你现在的ASP.net应用软件是为一个处理器开发的,将来多处理器运行时不需要任何改变都能提高他们的效能,但现在的ASP却做不到这一点。自定义性和可扩展性 ASP.net设计时考虑了让网站开发人员可以在自己的代码中自己定义的模块。这与原来的包含关系不同,ASP.net可以加入自己定义的如何组件,使网站程序的开发从来没有这么简单过。安全性基于Windows认证技术和应用程序配置,你可以确保你的原程序是绝对安全的。ASP.net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与ASP兼容,同时它还提供一种新的编程模型和结构,可生成伸缩性和稳定性更好的应用程序,并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可以通过在现有 ASP应用程序中逐渐添加ASP.net功能,随时增强ASP应用程序的功能。ASP.net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 .NET 的环境,把基于通用语言的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将程序在服务器端首次运行时进行编译,比ASP即时解释程序速度上要快很多。而且是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包括Visual Basic.net、C#和JScript .net)创作应用程序。另外,任何 ASP.net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整个 .NET Framework。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得这些技术的优点,其中包括托管的公共语言运行库环境、类型安全、继承等等。ASP.net可以无缝地与WYSIWYG HTML编辑器和其他编程工具(包括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一起工作。这不仅使得 Web开发更加方便,而且还能提供这些工具必须提供的所有优点,包括开发人员可以用来将服务器控件拖放到Web页的GUI和完全集成的调试支持。

2 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

2.1 系统架构

在B/S体系结构系统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B/S结构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客户机上只需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服务器将担负更多的工作,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将在服务器上完成。浏览器发出请求,而其余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等工作全部由Web Server完成。实际上B/S体系结构是把二层C/S结构的事务处理逻辑模块从客户机的任务中分离出来,由Web服务器单独组成一层来负担其任务,这样客户机的压力减轻了,把负荷分配给了Web服务器。这种三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采用该结构软件的优势在于:

(1) 无须开发客户端软件,维护和升级方便;

(2) 可跨平台操作,任何一台机器只要装有WWW浏览器软件,均可作为客户机来访问系统;

(3) 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4) 可采用防火墙技术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有效地适应了当前用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新需求。

这种三层结构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层的功能。

三层B/S结构将应用的三个部分明确地分开:表示部分、应用逻辑部分、数据访问部分。这三个部分在逻辑上独立的分开,分别加以实现,称之为: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而在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之间加入一个WEB服务器,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B/S结构:Browser/Server,只在客户端安装浏览器软件即可。客户端使用Internet Exploer时,就可以让Internet Exploer变成为能够处理数据的应用系统[2]。

由于这种模式是提供一个跨平台的、简单一致的应用环境,实现了开发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分离,因此避免了为多重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同一应用系统的重复操作,便于用户群的扩展、变化以及应用系统的管理。

2.2 系统的功能设计

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是在对现实中招聘会的实际情况调研后,以实际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该系统属于B/S模式,个人用户可以在线搜索、浏览招聘信息,并可以在线提交简历。企业用户可以发布招聘信息,浏览求职人员信息。管理员可对用户进行管理,并对新闻进行增加、删除以及修改等操作。

本系统一共分为用户管理、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和管理员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功能模块。每个模块之间虽然在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对数据库的访问上是紧密相连的,各个模块访问的是同一个数据库,只是所访问的表不同而已。每个模块的功能都是按照在调研中搜集的资料进行编排制作的。依据上述功能的分析,系统在四大块的基础上每一大模块又分为几个模块[3]:

(1)共有功能包括五个模块:登录、注册、查看招聘信息、查看求职信息、浏览新闻。

(2)企业用户包括两个模块:管理已投放简历、发布招聘信息。

(3)个人用户包括两个模块:递交简历、发布求职信息。

(4)管理员包括四个模块:管理企业用户、管理个人用户、管理新闻、发布新闻。

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本系统的首页在主页上设计显示一些分类信息,如职业信息、最新招聘职位、最热招聘职位、最新招聘企业、最新求职人才等。在此页面设计中主要用到的是Gridview控件,绑定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并显示出来[4]。系统首页,如图3所示。

3 数据库表设计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4]。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存储,数据库名为hr,包括4张表。

(1)在数据库中建立新闻表,新闻编号、新闻标题、新闻来源、发布时间、新闻内容、新闻图片、新闻单击次数等[5]。新闻表,如表1所示。

(2)在数据库里建立一个个人信息表,其中字段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电子邮箱等[6]。个人信息表,如表2所示。

(3)在数据库里建立一个企业信息表,其中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电子邮箱等[7]。企业用户表,如表3所示。

(4)在数据库里建立一个招聘信息表,其中包括招聘信息编号、公司编号、公司名称、公司类型、电子邮件、电话、地址、邮编、工作职位、招收人数、工作城市、工作描述、工作要求、发布时间、单击次数[8]等。招聘信息表,如表4所示。

4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了完善的信息服务,对于毕业生顺利就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常规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系统目前的功能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可以在以后的系统维护中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9]。

摘要:本就业信息系统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作为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8为后台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遵循了软件工程的原则。首先对基于WEB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对用户需求作了详尽的分析,它是一个以数据库操作为主、Internet数据传收为辅的B/S模式的在线招聘系统,为企业与人才之间供需提供了一个平台。经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阶段后该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即用户信息管理,用户信息发布,在线提交简历,新闻的发布,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等。

关键词:就业,信息系统,招聘

参考文献

[1]龚赤兵.ASP.NET3.5MVC架构与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闪四清.SQL SERVER实用简明教程[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1-100.

[3]陈冠军.精通ASP.NET2.0典型模块设计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15-310.

[4]房大伟,庞娅娟.ASP.NET开发典型模块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43-54.

[5]张跃廷,顾彦玲.ASP.NET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94-411.

[6]张孝祥,徐明华.ASP.NET基础与案例开发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5-34.

[7]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高校就业指导课问题浅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问题

1.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8年扩招至今,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以每四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加,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其中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就是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之一。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但从目前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收效来看却不尽如人意。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形同虚设,一些学生视就业指导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根据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当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较低

在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观念和机制的影响下,各高校和毕业生形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对就业关注不多。随着“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建立和逐年增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才引起各高校和毕业生的广泛关注。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对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兴课程。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课设置为选修课或者考查课,教师队伍也是参差不齐,大多数为辅导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或者各系部党总支书记。这些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给学生讲授的仅仅是照本宣科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或者是经验之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收效甚微。

1.2 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实践性

就业指导课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多以“填鸭”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理论、临场面试技巧,教师单向灌输多,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会造成与社会实践的脱节。

1.3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全,缺少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仅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而对非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重视不够,造成就业指导的不连续性。实际上,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用以指导、帮助学生定位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及选修课程;指导学生拟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大学期间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相关的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多的工作实践经验。

2.对策分析

2.1 加大投入,加强就业指导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育部【2008】18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全面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首先,根据就业指导课的特点,各高校应建立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内,可以聘任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与管理经验又热心于指导学生就业的教师为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组成校内就业指导骨干队伍;对外,可以聘请知名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或创业优秀的校友为客座教师或者顾问,组成校外就业指导骨干队伍。

其次,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各高校应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安排系统培训。鼓励并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逐步推行校内就业指导课专职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再次,各高校应组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走出校园,到各知名企业实地参观培训,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与各用人单位交流,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最后,要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作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一些高校对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使用统一的教师和教材,不能体现专业的特点,没有专业针对性。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并为专业教师开展相关就业培训,使专业教师在平时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样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指导实效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以大学生为特定对象,以高校为主体进行实施,有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等多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对大学在校生及毕业生开展以就业理论、就业制度与政策、就业形势与市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渠道、择业技能技巧、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为内容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全程性、实践性、实效性五个特点。因此,仅仅利用传统的课堂“填鸭”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可采取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参观讨论法。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招聘会,对就业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就业指导理论,学生难以切身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和竞争,缺乏学习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动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各招聘现场参观,丰富实践经验。当然,这不是盲目的参观,事先我们要制定参观方案,明确参观的目的、各个小组的任务,参观完后要组织讨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应聘的技巧和程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就业指导知识的积极性。

资料分析法。对就业指导课中的一些政策、法规的学习,可以用资料分析法。给各个学习小组分派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讲授有关政策、法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被动接受条文政策的状况,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锻炼其讲演能力和总结能力。

模拟训练法。针对就业指导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模拟训练。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现场招聘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求职简历、自我介绍、求职礼仪、如何回答招聘单位问题等各个方面进行专业指导,丰富学生应聘的实战经验。

案例分析法。实实在在的案例,特别是本校毕业生的求职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关注就业指导。老师可以把毕业生的求职案例向学生讲解,设置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成功者座谈法。邀请本校毕业生中成功就业者或成功创业者为在校大学生举行座谈会。根据笔者的调查,更多的学生愿意听知名校友的讲座,同为毕业生,校友的成功经历可以引起更多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

2.3 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笔者建议,从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应开始就业指导,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加以指导,而不仅仅限于毕业生。

对于大一新生,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非常迷茫,因此,就业指导应以心理辅导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与其专业相应的职业,帮助他们合理规划以后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的方向。

对于大二学生,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更加清晰地了解今后从事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对于大三阶段,就业指导应注重联系实际,应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和培训,全面提高竞争力。

大四可以说是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就业指导应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

3.结束语

总之,相比欧美从就业指导、职业辅导到生涯辅导的发展,我国的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的就业指导应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土和国情,努力做好本土化,不断改进,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引导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走向成功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古爱琼.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14).

[2]程灵.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欧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启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李孝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研究,2008,(2).

[4]卢琪.《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

[5]唐洪毅.就业指导课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4,(2).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设计 篇12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意义

现阶段高校在评价毕业生就业工作时, 通常是强调初次就业率, 而相对忽视或缺乏对就业工作实施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评价;评价主要着力于对现状的考察, 而缺乏对后续性调查反馈信息的应用和具有未来导向性的评价思路。这样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是不科学、不完善的。高校不仅要评价就业工作开展过程和就业工作现状, 还要对未来的就业工作进行引导;就业工作不仅要致力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还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 提高就业质量。【2】因此, 本文所指的就业评价是指高校在广泛收集就业行为信息的基础上, 对毕业生就业这一连续活动及其效应“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 为学校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改善管理提供依据的过程。【3】

这样的一套高校就业工作评价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 有助于综合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科学的高校就业工作评价体系采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考虑就业工作条件和工作过程, 将就业的多方相关信息汇集起来, 而不仅仅强调“单一”的“就业率”指标, 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更为全面的反映。其次, 有助于对就业工作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从就业工作配套机制、工作内容、社会反馈、学生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 能够有效地激励和促进各二级学院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积极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 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有助于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评价对就业工作的控制作用。同时, 科学的就业评价体系可以起到很好的未来导向作用。应用信息反馈机制, 一方面有利于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促进和完善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用来带动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科调整等一系列深层次教改问题的良性互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应用说明

(一) 设计原则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由于就业工作自身的复杂性, 采用单一“就业率”指标已无法适应就业工作新要求, 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尽量周密、合理, 不仅要包括就业率等定量指标, 还要包括定性指标, 特别是那些定期开展跟踪调查获得的定性信息, 应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其融入到评价体系中来。通过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在减少主观随意性的同时避免机械量化的弊端, 增强评价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2. 就业过程与就业结果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过程性评价。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就业过程与就业结果的关系, 过程与结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开展就业工作不注重过程是不科学的。没有过程, 工作就停在表面, 难以落实到位;不注重对就业过程的研究和评价, 就不能发现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就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不利于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因此, 我们在进行评价时仅仅关注就业绩效是不够的, 还应对就业工作的保障机制、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 把握就业工作的全过程。

3. 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一方面, 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 以往单一指标的就业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现行的要求, 新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影响就业的各方面因素, 充分考虑指标设计的全面性, 能全面地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保障机制和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 以便综合地开展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 评价体系内部各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以利于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出评价。【4】

(二) 评价体系设计的原理——CIPP评价模式

所谓CIPP评价模式, 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 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 而在改进。背景评价 (Context Evaluation) 、输入评价 (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价 (Process Evaluation) 、结果评价 (Product Evaluation) 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在CIPP模式运用中, 评价者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即可以实施一种评价, 也可以实施几种评价。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评价模式, 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依据CIPP评价模式的原理所设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 是建立在对就业工作条件、就业工作过程和就业工作结果这三个评价维度进行层层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5】另外, 考虑到每个学校就业工作的实际, 增加了附加项这一评价维度。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模型的构成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长安大学就业工作实践和参考文献【6】

本文设计的评价体系, 是建立在CIPP评价模式的基础上, 并对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及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整理和分析, 与长安大学就业指导与发展服务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沟通, 不仅有理论的基础, 也有实践的指导。该体系由一、二、三级指标构成, 分为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四十九个三级指标 (见表1~表4) 。

(四) 高校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模型的应用说明

就业工作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各高校应在一个规范、有序的流程中组织应用由表1~表4所组成的评价模型。这一流程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制订考评计划、确立评价指标及要素权重、确定评价方法、开展评价工作、公布评价结果并进行宣传奖惩工作、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对评价结果加以运用, 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 制定考评计划

高校要进行就业工作评价, 首先要制订考评计划, 并将其作为整个评价过程的基础。考评计划的制定必须要从国家的高等教育战略规划和就业政策出发, 与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现状及往年的就业评价结果相结合, 不能随意凭空产生。具体包括:进行工作分析, 建立目标体系, 明确工作职责;进行目标分解落实, 强化过程管理;制定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确定适当的考评周期 (即几年考评一次) 及数据统计时间节点等等。

2. 确定各指标的要素权重

要进行就业工作的评价, 必须要确定表1~表4中每个评价要素的权重, 这也是评价的难点。每项指标的权重反映了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和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大小。权重设置属于技术操作问题, 本文主要指出方法, 不详细论述。常用的确定要素权重的方法是“多层次权重分析法” (AHP) 。AHP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决策方法。它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 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权重, 以此来判断就业工作评价体系中各评价要素的重要性程度。【7】实际工作中亦可以采用重要性原则, 依据工作经验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划分。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各个高校的就业工作都有其特殊性。首先, 由于各高校的类型、层次和办学方式不一, 在政策支持、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生源质量、社会知名度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 这些都会导致其就业保障机制和工作内容的差异。其次, 不同地域的高校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面临的就业环境也不同。因而在评价时需要根据高校的发展和整体目标等实际情况, 对表1~表4中各级评价指标给予不同的权重, 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作不同的要求。例如, 本文对就业评价的各项指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得出大概权重值, 再参考“四部一省共建” (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 长安大学就业工作实践, 对每项指标权重进行修正, 可得出这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结果为:A类指标满分20分, B类40分, C类35分, D类5分, 总分100分。

3. 确定评价方法——全方位评价法

全方位评价法符合就业工作评价的原则, 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就业工作的综合情况。即由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学生、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过程 (表2) 和表3中的“就业质量”指标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对不同评价者的评价赋予不同的权重, 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比如, 就业工作过程B=w1×学校职能部门评价+w2×二级学院评价+w3×学生评价+w4×用人单位评价 (w1~w4为对各个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赋予的权重) 。每个评价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可以减少单一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增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实效度。【8】高校也可以尝试引入社会上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 对自身的就业工作进行评价。社会第三方组织具有独立性, 一方面可以保持价值中立, 尽量避免功利性或者短期行为的不利影响, 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对高校的监督, 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4. 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得

评价的实施即是要确定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得分, 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 杜绝随意编造的现象, 所有的评价指标, 都必须能够获得数据支撑, 凭数据说话, 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对于表3中的“社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这一类不能直接获得数据、但又对评价结论有重大影响的定性指标, 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量化的方式来获得数据 (李克特5分法) 。

所谓李克特5分法,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该量表的设计理念就是, 对一个问题设置一组陈述, 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 对其分别记为5、4、3、2、1分, 让每个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态度回答这一组陈述, 再将他对这一组陈述中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相加, 得到的总分即可说明其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强弱。【9】例如, 可以设置一组陈述, 如“学校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及时发布有效的就业信息”、“校级就业网站、院系二级就业网站或就业专栏满足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需求”等, 让毕业生参与调查和评价, 以此从学生的角度对表2中的二级指标“信息服务”进行评价。

5. 公布评价结果和宣传表彰

评价结果得出后, 需要及时地公布, 公布的对象应包括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以及高校的领导、校级就业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等。为了使其对就业工作状况有全面、客观地了解, 公布的信息除就业率之外, 还涉及表2中的就业工作全过程及国家倡导的重点和特色工作, 表3中的毕业生到国家导向地区或单位的就业比例 (如任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就业层次、自主创业比例等其它内容。同时, 应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表彰就业工作优秀事迹, 对业绩突出的学院和个人进行有效的激励。

6. 评价结果的运用

CIPP评价模式认为,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因此, 进行就业工作评价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高校就业工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教育教学的发展, 从根本上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就业评价若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特别注意对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建立反馈机制, 避免使评价结果成为一堆仅仅是摆放在台面上的数据。毕业生就业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 不仅可以作为将来评价的基础, 还可以成为检验高校招生、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设置和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合理性的重要参考依据。

比如, 对连续几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 除个别特殊专业外, 应调减招生计划。“学生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 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满意度”主要是对用人单位的回访调研, 了解毕业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状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不仅能起到对整个就业体系的检查和改良作用, 还能为学校教学工作改进提供依据。【10】了解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情况, 有助于认真做好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和预测工作, 提高就业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通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调研进行的“信息管理”评价 (表2) ,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 为高校在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客观的市场评估时提供参考, 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制订等提供决策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 本文基于CIPP评价模式设计的就业工作评价体系, 不仅有就业工作结果的评价, 又包括对就业工作实施条件和就业工作具体过程的评价。同时,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毕业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各因素, 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就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总结成绩和发现问题, 对高校的就业工作进行科学地评价,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 为高校进一步提高其就业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评价体系的信息反馈机制亦能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 各高校需要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 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 以不断完善就业工作评价体系为切入点,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实现就业优质服务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但是本文设计的评价体系需要大量的定量与定性数据, 使得评价工作的实施具有较大的复杂性, 工作量大, 亦对相关人员的数据提取与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这也是亟需我们高校就业工作战线的同仁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摘要:高校为了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引用CIPP评价模式, 从就业工作条件、就业工作过程、就业工作绩效及附加项这四个维度, 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尝试性地设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评价体系, 并对其应用予以了说明, 以期丰富高校就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毕业生就业,CIPP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编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M].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0:24.

[2]闵晓阳.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24) :42-44.

[3]姜玉泉, 魏国平.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术界, 2005 (6) :254-259.

[4]周刚, 姚莉, 袁媛.新型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东盟博览, 2012 (12) :145-146.

[5]刘玉芳, 刘浩.实现高质量就业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24) :37-39.

[6]杜玉波.认清形势狠抓落实全力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网路视频会) 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13-4-12 (7) .

[7]丁玉伟, 李杨, 赵强.构建功能性就业评价系统推进高校就业工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131-133.

[8]余新丽, 费毓芳.构建新的高校就业工作评价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4) :79-82.

[9]李克特量表[D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74087.htm.

上一篇:政治措施类主观题下一篇:山区烟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