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作用

2024-08-07

协商作用(精选6篇)

协商作用 篇1

中共中央在2006年2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 首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是对政治协商的充分肯定, 对于进一步发展政治协商,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什么是政治协商?

所谓政治协商, 是以多元政治参与为基础, 通过公平、有序的协商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的民主政治形式。 (1) 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形式, 政治协商是指在多元政治协商主体并存的前提下, 通过各种不同意见、利益的有效沟通、协调与整合, 达成相对的统一, 实现整体的发展和多方的共赢。政治协商作为中国“政治生活领域内主体政治力量与次主体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协商与联合”, (2) 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它一方面与中国政治传统和政治性质相契合, 另一方面又满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为什么要实行政治协商?

(一) 政治协商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需要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 其核心概念是协商或公共协商, 强调通过完善民主程序、扩大参与范围、提倡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除冲突, 保证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实现。约翰·罗尔斯、安东尼·吉登斯、于根·哈贝马斯等当今西方政治思想界的领军人物, 都是协商民主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说是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基本制度和组织载体, 是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错综复杂的大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发展政治协商是促进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需要, 与现代公民的要求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二) 政治协商在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政治协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全面反映各方利益诉求

政治协商坚持求同存异, 蕴涵着参与、对话、讨论、妥协、合作、包容的精神。政治协商坚持多数与少数相统一, 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 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 既听取一致的、支持的意见, 也不忽略不同的、批评的声音, 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全面、客观地反映各方民众的利益诉求。

2. 政治协商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

政治协商制度的行为主体涵盖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 它们能够通过发挥自身联系各方各界群众的优势, 充分表达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具体利益, 使各种利益诉求有渠道, 经常地、畅通地反映到相关政府部门, 从而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 促进及保障了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

3. 政治协商有利于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在政治协商的制度框架下, 由于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遵循公开的民主程序, 使决策建立在广泛考量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基础之上, 并且经过反复的论证、讨论和协商, 从而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

4. 政治协商有利于加强对国家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

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民主监督是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从而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5. 政治协商是调整政治关系的独特纽带

政协组织具有“亦官亦民”的特性, 政协委员来源于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 社会代表性强, 影响力较大, 因此, 政治协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对党政关系、党际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社会政治关系的调节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促进了政治稳定。

三、我国政治协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治协商的法制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对政协进行了完整定性的是经过修订、但法律权威不足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宪法只是在序言中肯定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地位, 国家机构中并不包括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 具有很大程度的非强制性, 所谓“说官亦官, 说民亦民, 亦官亦民, 非官非民”, 在法律意义上的性质和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或许政协所具有的“亦官亦民, 非官非民”的特性, 有利于更好地营造自由协商的氛围, 但是,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 如果法制化程度不够, 政治协商的某些功能或许会流于空谈清议。

(二) 政治协商的参与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工、农、知识分子等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阶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还在不断涌现, 而且形成相当规模。因此, 有必要不断扩大政治协商参与主体的层面, 表达更全面的利益诉求。

(三) 政治协商的程序有待进一步明确

一项制度和规范确立后, 实际的贯彻执行需要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来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有关政协履行职能的规定和要求都是很好的, 但关键是没有明确、具体、规范的操作程序来保证这些职能的实现, 比如对重大方针政策的协商, 只有比较抽象的要求, 而对于协商的内容、对象、结果等等具体的东西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样容易使协商流于形式。

(四) 政治协商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前所述, 由于政治协商的程序缺乏明确规定和具体规范, 使得政治协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变为情况通报会或征求意见座谈会, 直接影响了政治协商的实际效果。而在协商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或者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 也往往只是作为决策部门的“参考”, 而并不具有决策效力。

四、如何进一步发挥和加强政治协商的作用

(一) 进一步发挥执政党的作用

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 政治协商的展开, 不论是组织体系, 还是程序过程, 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相关党务部门及所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通过其基层组织、工青妇等群众组织, 对政治协商工作予以最大限度的重视、支持, 从而保障政治协商覆盖面广、协调面大的运行机制及政治协商的实际效果。

(二) 不断提高政治协商的法律地位

如前所述, 政治协商“说官亦官, 说民亦民, 亦官亦民, 非官非民”, 在法律意义上的性质和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 在保持我国政治协商制度自身特色的同时, 应将政治协商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中, 使中国特色的协商性政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立法上可以考虑:一是在宪法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二是可以提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文件的法律层次, 或可依据宪法精神, 订立《政治协商法》。 (3)

(三) 继续推进政治协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要加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协商的准备程序, 包括协商的时间、内容以及相关材料的送达程序等等, 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二是协商过程中的意见表达程序, 协商不能仅仅只是通报情况, 应当让参加协商的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 包括接受委员的询问甚至质询;三是协商结果的公开程序, 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 向参加协商的委员告知协商的结果。同时, 建立和完善协商成果的采纳和反馈机制, 委员对结果有疑问或者不满意的, 也可以通过既定的程序提出意见和看法, 对这些意见和看法同样应当有明确的反馈机制, 从制度上、程序上保证政治协商是“说了不白说”。 (4) 此外, 还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建立专业化的协商机制, 例如党际协商机制、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协商机制、政党与社会团体和集团、公民个人之间的协商机制。

(四) 不断扩大政治协商主体的参与面和提高其积极主动性

一是扩大政治协商主体的参与面, 容纳更多的人参加协商。在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国际化等多种社会发展趋势下, 要特别注意吸纳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社会阶层以及港澳台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社会群体参与政治协商, 必要时还应考虑是否可能增加这些人员的比例。二是引导并调动各协商主体表达和对话的积极主动性。应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个人能力, 增强其责任意识, 不断提高协商的质量, 强化政治协商的影响力。

(五) 积极培育协商型政治文化, 增强公民的协商、妥协、宽容精神

广泛的协商主体蕴涵多样的利益主张和价值观念, 多元参与, 必然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政治协商既能包容不同的意见, 又能在国事的政策建议中体现和维护多元利益, 因此, 要进一步发展政治协商, 必须培育一种这样的政治文化:不迷恋“怨恨”, 而推崇“宽容”;不激化“冲突”, 而设法“和解”;不偏爱“斗争”, 而强调“合作”;不放任“情绪冲动”, 而讲究“理智对话”;不主张“势不两立”, 而认可“妥协退让”;不喜好“你死我活”, 而倡导“互惠共赢”, 等等。 (5)

(六) 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 公众通过大众媒体获得信息, 媒体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强势, 政治协商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大众传媒, 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和政治参与作用是推动政治协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除了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之外, 亦在政治及社会生活中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 同时也为公民发表意见提供一个便捷渠道, 为公民进行民主协商、政治参与提供及时便利的信息支持, 为政治协商发展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 政治协商, 既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也是一种政治生活方式。在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政治协商的作用更加凸显, 全社会对政治协商的认识, 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林尚立.协商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形态.人民政协报, 2006.12.25.

[2]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 2003.4.

[3]姜裕富.协商民主:民主党派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路.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1.

[4]周锦尉.党总揽全局下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探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3.

[5]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6

[6]殷啸虎.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联合时报, 2006.11.10.

[7]王智, 丁俊萍.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武汉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4.6.

[8]虞崇胜, 叶长茂.人民政协: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5.2.

协商作用 篇2

【摘要】以人民政协为制度形态和组织载体的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安排,对于保障政治生活的有序高效运作起着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制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理念和价值要求,主要体现在人民政协的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人民政协的界别构成体现了协商民主在主体维度的价值理念;人民政协的履职过程践行着协商民主的价值理念;人民政协的工作原则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理念。努力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需要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立和完善协商民主的运作制度和法律体系。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 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0多年来,人民政协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行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政协为载体,运用协商民主所构建的社会治理和政治沟通平台,对于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应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这种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一、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最早是199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他说:“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是西方民主无可比拟的,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两种形式比—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进一步规范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2006年2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2]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并且用“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代替了以前的“在选举、投 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的表述,这更加凸显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价值。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3]2007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协商民主”的概念,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清晰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色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协商民主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安排,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具有兼容性,对于保障政治生活的有序高效运作起着重要作用。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提出协商民主概念和理论,加强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促进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为人民政协的协商实践和其他领域的协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虽然协商民主理论产生于西方,但是协商民主的实践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政治协商制度早已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主化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取向,每个国家都把民主作为一种必须尊重的基本价值。但是,各国民主模式的形成都会受到其特定环境的影响。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模式是在西方特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深深根植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现实,因此,必然与我国的协商民主理论和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我国的协商民主理论和模式必须根植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实 际情况,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总结我国协商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协商民主理论以公民参与决策作为民主的核心价值,把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群体之间的平等协商作为实现民主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或环节,这丰富了对于民主的认识。”[5]这说明民主既有相互竞争的选举民主形式,也有平等沟通的协商民主形式。“协商政治不否定选举,也不否定选举制度本身的竞争性。从程序上讲,它力图将选举建筑在有效的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基础上。”[6]因此,在我们讲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时,不可忽视选举民主或竞争性民主。事实上,只有大力发展和完善选举民主,才能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无论是选举民主还是协商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制度形态和组织载体

协商民主在西方社会尚未催生出崭新的政治制度模式,但是在中国,现行的人民政协制度恰恰成为实践协商民主理念的最合适的制度形态和组织载体,因为人民政协制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理念和价值要求,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形式。

(一)人民政协的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 协商是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理念,而人民政协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和实践着这一核心理念。早在人民政协成立之初,周恩来就明确指出,作为新民主主义精神的体现,人民政协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7]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不仅是人民政协的议事精神,也是人民政 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恒久主题和行为方式。人民政协因“协商”而产生、发展并充满活力。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协的“协商”原则和精神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时的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同志提出,在“采取重大措施的时候,如果没有同有关的党外人士进行充分的协商,宁肯慢一点作决定”[8]。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协商实质不断深化,协商职能不断延伸,协商形式日渐多样化,协商议题不断拓展。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在要求人民政协“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同时,再次明确强调其“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的原则和理念。协商作为人民政协的一种价值偏好,议事精神贯穿于其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其充满生命力的源泉。

(二)人民政协的界别构成体现了协商民主在主体维度的价值理念

多元性、平等性和理性是协商民主在主体维度的理念诉求,是协商过程中对参与主体在范围、资格和素质方面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在界别构成上的包容性、广泛性特点及其参与主体的平等资格和理性议政生动体现了协商民主的这一主体维度的理念要求。人民政协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汇集了中国社会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领域、各界别以及海内外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和精英人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阶层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的社会群体的优秀代表。到目前为止,人民政协共设有34个界别,各个界别又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代表,这些专家和优秀代表虽然有党 派团体、民族属地、行业领域的差别,但在法律塑政治上没有大小区别,没有多数派和少数派之分,他们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协商机会;虽然有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不存在控制被控制关系,他们都具有平等的表达机会与发言权,有充分的批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虽然有性格、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但在履职过程中能够突破自身观点和利益诉求的局限,在相互讨论和理性交流的基础上理解他们的观点和需求从而达到协商结果的一致。人民政协认同多元化的社会现买,适时吸纳和汇集不局领域或阶层的代表,并保证和要求各界别代表参政资格的平等和参政过程的理性与责任性等,体现和践行了协商民主在主体维度的价值理念。

(三)人民政协的履职过程践行着协商民主的价值理念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基本职能。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体现和践行着协商民主在过程维度的价值要求与理念。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一种公共政治和程序民主,政协委员在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公共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或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公共问题进行协商时,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即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活动的准备、协商活动的进行、协商意见的办理及反馈等四个步骤。人民政协协商议题的公共性以及协商过程的公开任与程序性,是协商民主的核心价值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从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一种制衡性的责任政治,政协委员通过政协组织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 作进行监督,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政协中与各民主党派和尤党派人士之间进行互相监督,这不仅是监督主体公共理性和公共责任意识在履职过程中的体现,也是协商民主对权力制约思想的践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中国式的民主政治,政协委员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的过程不仅是协商民主的参与性和协商性理念在中国政治实践的现实体现,也是协商民主精神的集中反映。人民政协履职过程,也是践行协商民主价值理念的过程。协商过程的程序性、协商议题的公共性、协商主体的参与性等,不仅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人民政协履职过程的价值向导。

(四)人民政协的工作原则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理念 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人民政协在运行和履职过程中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工作原则,这一原则是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要素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现实阐释。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领域、各阶层代表的不同特点,包容各组成成员在信仰、习俗、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允许其成员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平等而自由地对重大政治问题和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建议,充分理性地表达不同的价值意愿和利益要求,在互动交流和体谅妥协的过程中达到协商结果的一致与共识。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原则是民主的平等的协商,而非竞争性的对立与压制;是理解与包容基础}二的求同存异,而非强制性的完全一致。人民政协的这一强调平等基础上的协商、尊重差异前提下的对话、理解妥协基础上的共识,正是协商民主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和原则要求。

总之,在人民政协中,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上,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公共事务,在“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理性协商和参政议政,从而就公共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协商民主理念在中国政治运作程序中的生动体现。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安排,是协商民主理念最直接的实践途径和制度形式;人民政协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组织机构,是实践协商民主理念的最佳组织形式。

三、坚持党的领导,努力提升人民政协的协商质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人民政协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协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的协商功能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和决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关系到国家重大发展目标的问题,者凝结了人民政协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 用,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把握人民政协发展协商民主的方向。这就要求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实现方式。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力地推动协商民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把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人民政协发展协商民主,要做到有利于党的领导、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依法治国。在协商过程中,自觉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落实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保证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框架内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和完善协商民主的运作制度。完善的运作制度是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的科学化、制度化。用明确的制度规范党的领导与协商民主的关系,规范协商民主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协商民主的运作制度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协商议题的制度。协商议题如何提出、如何选定等都必须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协商议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协商的效果。二是建立协商意见和建}义的反馈制度。在政治协商的过程中,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是经过了广泛深入地调查、认真和充分的讨论之后提出的,具有较高的科学陛和可行眭,对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对政协委员提出的协 商意见和建议,党和政府采纳和落实的情况,要及时地进行反馈。要用制度明确保证协商意见和建议能够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程序。

第三,建立和完善协商民主的法律体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2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说明入民政协的功能定位是“协助”,履职方式是“协商”。这也是由人民政协的非国家机构性质决定的。“人民政协虽然不是国家机构,但因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依法治国方略自然就要求人民政协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9]从党和政府的文件来看,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目前,我国有关选举民主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而有关协商民主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为了使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协商的具体内容、程序、方式等,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为各协商主体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协商对话的平台,通过各协商主体之间真诚的交流与互动,达成合意,实现共赢,以提高协商民主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出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

(作者: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

(责编:吴国挺)

(本文由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推荐)注释: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页。

[2]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93页。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07年l1月l6日。

[5]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6]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I:Q}2003年第4期。

[7]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协商作用 篇3

2001年的《工会法》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在《工会法》、《劳动合同法》中就已经明确了工会组织在集体合同平等协商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深刻表明了建立集体合同和平等协商制度是落实《工会法》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效调节劳资矛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手段。这就需要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1 推进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必须着力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1)建立健全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劳动者与经营者的劳动关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即使在国有企业中,也有全民正式工、全民合同工、劳务合同工、临时用工等不同的用工形式,而且随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经营模式的发展及职工收入差距的加大,劳动冲突时有发生。在这种客观环境和条件下,迫切需要建立保障员工劳动权益的机制。为了适应改革建设的需要,维护职工最基本的权益,全国总工会于1979年在全国发出了“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恢复签订集体合同”的倡议;1994年7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立集体合同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签订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遵循的原则是平等、合法、实事求是、协商一致,通过建立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制度可以弥补个别劳动关系强弱的失衡,有利于从整体上维护职工权益,从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2)建立健全集体合同履约责任制度、集体合同监督检查制度及集体合同草案经职代会审议制度,为落实集体合同保驾护航。一是为防止合同双方和个人违约行为的发生,保护被侵权者的利益,要订立集体合同履约的责任制度。在集体合同履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应及时沟通协调或由协商双方共同研究处理意见,或修订合同条款,直至问题解决。二是为全面履行集体合同,及时了解集体合同在签订履约中存在的问题,实行集体合同的动态管理,有效防止劳动争议的发生,要建立集体合同监督检查制度,并且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履约情况的督导检查或不定期抽查。三是为确保集体合同的条款更加贴近企业、贴近职工和有效的执行,必须制定集体合同草案经职代会审议制度。集体合同讨论修改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由工会主席代表职工与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集体合同的签订,使它具有法律效力作保障。

3)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顺利地推进集体合同的保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管理权力的机构,也是法律法规赋予工会工作的一项基本的重要职责,是其他民主管理形式不可代替的。职代会制度建设,不仅是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责,而且始终是一项重点任务。由于集体合同是职代会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形式规范、要求明确,集体合同只有在职代会上签字后方有法律效应,所以职代会已经成为推进集体合同平等协商的重要形式。

2 推进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必须坚持理念先导原则

1)加强培训,提高整体协商能力。工会组织要加强对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双方代表的培训,提高协商代表素质。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要认识和把握集体合同平等协商意义与流程;二是加强职工代表专项培训,使协商代表掌握职工协商的职责、权利、义务及协商技巧等,以便做到有理有据,提高其协商的能力与水平;三是结合企业实际,培训方法灵活多样,可采取举办培训与专题研讨相结合、专业授课与模拟训练相结合等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提升平等协商的实效与质量。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维权意识。工会要主动向企业和职工宣传国家有关集体合同平等协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及时宣传上级工会的具体要求,充分运用各种会议、讲座、广播、电视、报刊及研讨会等载体,讲解《劳动法》、《工会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广泛深入地讲解平等协商的性质、内容、作用和重要性,要通过深入宣传,使广大职工特别是职工代表认识到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制度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职工利益诉求,有利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各种利益矛盾得到及时妥善处理,有利于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集体合作中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共享”,实现企业与劳动者“双赢”的目的。

3)加强职工关切度,提升维权主动性。一是工会要发动和组织职工选好协商代表,按照选举程序把在职工中有威信、懂法律、敢说话、会说话的职工代表选举出来,参与集体合同平等协商;二是提高其有效性,对一些难以一次谈通的问题,可以先进行沟通和非正式协商,如企业主要创收目标、工资增长幅度等,争取主要内容基本达成共识,避免或减少在正式场合发生冲突,然后再进行正式协商,以利于提高协商效果;三是做到协商议题从职工中产生,协商情况及时向职工公开,如工会要通过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对个别职工提出的一时难以满足的要求,要做好解释工作,然后收集整理资料,与企业方主动发出协商要约的要约权、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集体合同草案的表决权、集体合同履约情况报告的知情权、检查督促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的监督权等。

3 推进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必须坚持突出重点

3.1 抓关键要点,体现依法性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问题作为职工利益的核心问题,被党和政府列为民生问题的重点再三强调,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重要手段。工会组织要依据《劳动合同法》:“企业应当就职工工资水平、工资调整机制与本企业职工一方进行集体协商”等法律法规条文,在工资集体协商中,重点就工资增长幅度、奖金分配等进行协商,把这些有利于保护职工权益的条款列入集体合同条款中,要注意工资条款的量化细化,尽量明确具体,便于操作,使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3.2 抓办实事,体现针对性

在集体合同平等协商中,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职工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同时要立足企业的具体现实,企业能够办到、切实可行的,通过集体协商,纳入到集体合同条款中,为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做到职工保障有章可循、规范统一,更加务实。我单位工会把“每年为职工进行健康体检一次,为在岗职工办理生日读书卡,每年为职工办三件实事”等内容列入集体合同条款,使集体合同的内涵更加明确具体,更加有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便于操作,便于履行和监督检查。

3.3 抓调查研究,体现准确性

工会组织要及时准确掌握基层一线职工需求。为此,工会组织在集体协商前,要主动地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工合理诉求,对反映强烈的意见,要准备好相关数据及对比材料,这样会使集体协商具有说服力。如我院在2010年的集体合同中增加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等条款,其中单位每年对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体检,得到了全体女员工的赞誉。

3.4 抓监督检查,体现落实性

监督检查是履行集体合同的重要保障措施,工会要组织职工代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对整改后的结果反馈职工,同时要及时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监督,保证集体合同履约兑现率,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4 推进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必须坚持利益兼顾原则

4.1 抓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切实形成工资公决机制

当前收入分配是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参与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依法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企业工资分配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构建职工对工资分配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保障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减少纠纷,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工会与企业要每年进行一次工资集体协商,双方应根据市场变化、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当地物价水平和消费能力,确定工资增长点,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4.2 抓职工之家建设,切实形成大家庭的归属机制

在企业大家庭中,尽管有不同形态的劳动者,但通过合同、保险、安全、教育、生活等方面帮扶到位,使劳动者有归宿感,劳动关系协调稳定;通过开展职工创新活动和岗位技术培训,可以提升职工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通过劳模选树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模范的进取氛围,激发广大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通过文体活动,活跃职工业余生活,加强各部门之间合作、交流,增强职工凝聚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4.3 抓工会组织工作,切实形成职工的维权机制

通过集体合同条款的逐项落实,扩大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影响力,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通过职工代表提案征集活动,把企业的重大经营问题提交职工一起讨论决策,落实职工的共决权;通过合理化建议活动,让职工表达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的良好意愿,实现企业职工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统一。

5 结语

突出协商民主 注重协商成效 篇4

--襄阳市襄州区政协探求新形势下基层政协工作新作为

郑国元

近年来,襄阳市襄州区政协紧扣政协职能,切实探索创新,始终坚持把协商民主贯穿于政协履职的各个方面,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协商议政、实施民主监督,取得新的成效。

一、谋大局,出实招,精心组织专题协商。政协常委会议什么、怎样议,关系到协商民主的质量和成效,对此,襄州区政协认真选题、精心组织,着力抓好专题协商。一是围绕培植经济发展的坚实后劲深入协商。“四大园区”是我区的重要增长极,承载着跨越发展的厚望,针对制约“四大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2014年一季度,我们组织了50多名政协常委、委员,集中一个多月时间,对双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伙牌纺织服装产业园、洪山头机电加工产业园和朱庄国际物流园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改善发展环境等22条意见建议,形成的《关于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建议案》被区委《领导参阅》转发,协商意见促进了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助推了“四大园区”建设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大环境下获得了超出预料的新发展。二是围绕区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深度协商。2013年底,区委三届四次全会出台《关于创新机制、优化环境,进一步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后,区政协高度关注,及时跟进。2014年6月,区政协组织了60多名政协委员,由主席会议成员带队,兵分三路,分别对“一主”“两翼”“三重六特”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视察,深入分析改革利弊,研究论证实施路径,提出了统筹协调分类强力推进,强化监管规范“两权”运行等14条意见建议,在二季度的常委会议上与区委专题协商。视察报告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区委随后召开了镇域经济发展专题推进会,围绕镇域经济发展的7大支持政策相继出台,集镇建设管理基金和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到位,考评激励机制初步建立,释放和激发了镇域经济发展活力,“一主两翼三重六特”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三是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深切协商。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2014年初,区政府向全区人民郑重承诺承办的“十件实事”,涉及医疗、教育、交通路网、饮水安全等工程。在前三个季度即将过去的时间节点,十件实事的进度如何、质量怎样,人民群众十分关注。为此,襄州区政协把十件实事细化分解为22个具体项目,组成6个调研视察小组,逐一深入建设现场,了解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建议,在三季度的常委会议上与区政府专题协商。区政府针对我们提出的宣传不够、主体不明、投入不足等问题,责成政府督查室、治庸办、电子政务中心和广播电视台组成两个督查小组,加大督办和推进力度,22项任务除两项因体制变化因素外,其他20项都能如期完成。

二、建平台,求实效,创新推进监督协商。一是创新提 2 案办理机制,推进协商民主。一年来,共收到提案260件,立案163件。2014年的提案办理创新举措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领办包案上层次。重点提案由上年的8件增加到20件。重点提案的办理方式,由过去的主席会议成员包案,扩大到区委书记、区长,区委常委、副区长,政协主席、副主席共同包案。其次是督办机制重联动。由过去单纯依靠政协一家督办,强化为区委督查室、政府法制办、政协提案委三家联合督办。再次是办理过程全公开。由过去的“文来文往”改进为“三见面”“三协商”。通过创新机制、改进方法,全年提案办理的见面率、办结率都达到100%,满意率达98%。提升了办理效果,体现了协商价值。二是组建民主监督团,推进协商民主。2014年,襄州区政协学习借鉴浙江仙居县的经验,挑选了25名政协委员,组建民主监督团,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8月份,召开了“城区物业管理民主监督专题协商会”,促进了小区居民与房管、物价等管理部门交流沟通、现场解决了一些久拖未决的问题,进而还把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到小区社会管理的综合层面。初步尝试证明,组建民主监督团,聚集了监督资源,汇集了多方智慧,提升了监督效果,省政协网站、《襄阳日报》以“民主监督团为民办实事”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坚持常规视察和特约监督相结合,推进协商民主。发挥政协监督政治性强、包容性强的优势,搭建规范的协商平台,推动协商民主的广泛深入。2014年共组织12次常委和委员视察活动,围绕食品药品监管、《人防法》 3 贯彻落实、粮食储备、图书管理等问题进行视察,与被视察单位当面交换意见,推动部门工作。同时,先后选派100多名政协委员担任了特约监督员、政风行风督查员、作风建设监督员,对推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相关部门改进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讲分寸,重时机,灵活开展多层协商。在会议协商、提案协商的基础上,襄州区政协不断拓展协商方式,注重广泛性,增强实效性。一是对部门重点工作开展对口协商。一年来,各专门委员会围绕全民健身活动、城乡低保工作、农业气象服务、畜牧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等议题,开展对口协商10多次,形成各类调研考察报告36篇、社情民意信息20篇、建议案5篇。一批调研报告、建议案和社情民意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签批。二是对政协重要工作实行书面协商。协商议题的选取、调研视察的建议、常委会协商的意见,都与区委、区政府进行书面协商。2014年全会的协商议题,从各政协联络处、各民主党派及各专门委员会征集了53个选题,经主席会议讨论,筛选出10个选题,与区委、区政府书面协商后,最终确定了6个课题。形成的调研视察报告,在2014年12月下旬召开的政协全会上进行了大会建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大会上充分肯定了6大课题建议的价值,并明确强调区委区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要抓好意见建议的转化与落实。三是对事关全区发展稳定的紧要事项进行高层协商。在解决招商引资的核心要素、排解项目建设的重大障碍、消除影响稳定 的苗头问题上,政协主席及时地、适时地与区委书记、区长直接进行协商,建立了高层对接沟通机制。

四、畅渠道,提质量,广泛开展民意协商。2014年以来,围绕民意协商,全面加强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取得了地市以上采用数量多、省市领导签批多、解决实际问题多的好成绩。一是强化力量,挖掘潜力。在发挥政协机关传统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着重调动了政协联络处、委员活动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辟民意资源,拓宽信息渠道,为开展民意协商提供了宽厚基础。一年来,共征集信息线索300多条,既有对国家立法、香港普选、反恐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有截断“地沟油”、规范纸巾市场、完善交通标志牌、调整公交车票价、银行卡免费换芯等诸多生活问题的呼吁。全年编发《襄州政协信息》《社情民意》《政协委员建言》98篇,比上年增加43篇。二是注重质量,提升层次。通过信息笔会集体点评、邀请专家专题辅导、骨干信息员集中研讨等方式,打造了一批质量高、针对性强的社情民意精品。2014年市委办《襄阳信息》第一期刊发的《进一步扩权强镇,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全是襄州区政协编报的社情民意信息。《关于加快我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立法工作的建议》上报后,得到省领导签批,专报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春明同志,省人大已初步安排列入湖北省2015年立法计划。2014年区政协上报的98篇信息被省市采用95篇次(含多次采用),比上年增加18篇;领导签批19篇,比上年增加7篇。三是领导带头,萃取民意。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在专题视察、提案督办、调研座谈工作中,注重捕捉民意线索,汇集升华民情民意,提升民意协商价值。2014年,各位主席会议成员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均在市级以上采用或被领导签批。通过社情民意协商通道,反映了一些诸如唐河跨省大桥、罗岗溢洪道绕库区公路及太山庙大型泵站机电配套等重大而长期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历史遗留问题,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都得到了相应的安排和较好的解决。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篇5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协商,意义

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很多研究人员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协商民主属于一种民主治理的重要形式,其强调公共利益的互相理解和责任,可以有效回应多元文化社会的核心问题。当前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呈现多元性,这种特点导致的最大危机是公民的对立和分裂,而协商民主则是有效消除这种对立的治理途径。

一、协商民主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决策的合法性。政治决策需要获得民众的认同,才能在确保合法性的同时进行实施。协商民主合法性不仅要考虑多数人的意愿,同时还要考虑集体的反思,这种反思要建立在尊重实践和公民道德的基础上。首先,要确保受到决策影响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决策中,政治讨论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人具有优先权。其次,决策需要在公民代表的讨论以及争论中形成,他们的出发点是公共利益,具有超越局限以及个体利益的优势。最后,决策形成的政治核心是说服,并非强制。

(二)促进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首先,构建协商民主对整体提升公民素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政治成员之间在政治讨论和政治决策时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树立整体意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既考虑自己的观点也要融合对方的优势,化解公民对立和分裂情绪。其次,协商民主可以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责任感,每个公民都是社会成员,都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因此,就有承担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责任。最后,当前社会问题是公民素质个性化,文化水平层次化,思想信仰多元化,道德水准差别化的特定时期,通过协商民主可以缩小、减少、平衡这些社会问题,促进公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升公民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信任基础。

(三)促进权益政治转变为公益政治。随着政治规模、国家角色的变化,以往技术官僚以及代议民主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出现的问题,其已经不能真实体现政治的理想。而通过对话达成政治共识、促进公民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实现社会以及经济的共同发展,保证每个公民都会因此受益是协商民主的目的,其强调公民通过平等对话参与到决策中,强化每个公民的责任,改变以往重视自由而不注重平等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权益政治向公益政治的快速转变。协商的过程同时也是民主中对自利道德以及个人主义的修正。

二、政治协商的实践意义

政治协商可以发挥少数民族、社会各界、人民团体以及民主党派的优势,其共同参与到政治决策的制定中。政治协商行为主体主要由社会各界、各个团体、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党派的人士组成,以政协会议的形式,由执政党倾听各个群体的愿望和诉求,通过会议形式反映民意,表达群众的利益需求。通过这种体制渠道,能够及时畅通地向决策部门反映群众的诉求和利益需要,进而使决策部门能够客观地根据有关诉求协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三、协商民主角度下的政治协商

(一)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理论范式。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建设中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其次,协商民主主要强调政治参与人员的平等,而参与政治协商的主体中,是各界代表、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以及中国共产党,前者是制度决策的参与者,而后者则是执政党。再次,协商民主强调参与主体的理性以及平等对话,通过妥协、反思以及对话的形式达成利益共识,而在政治协商中,由于地位存在差别,起主导作用的是执政党,其他代表和党派作为参政党,起辅助作用,其主要是发挥建议和咨询等功能。最后,协商民主重点强调民主的广泛参与性,其制度形式呈现多样化,而政治协商则主要强调社会团体、党派以及阶级的代表性。

(二)两者之间的亲和性。首先,两者都以公共利益为最终诉求。协商民主强调要以公共利益为重心,妥协和转变个人以及团体利益,而政治协商的参与主体是社会代表、团体以及党派,其政治目标是建立和谐、文明、民主以及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其次,两者都强调受到决策影响的群体都享有参与决策的权利,都承认利益群体因为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偏好和利益倾向,两者都可以促使不同的利益人员以及利益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决策。再次,两者都认为参与决策的过程是妥协和讨论的过程,认可共识对决策的作用。最后,两者都倾向对政治权利进行制约。协商民主通过平等对话为行政自由设置障碍,构建和完善规范的行政体系,而政治协商主要通过民主监督的形式,各个党派和团体与执政党形成互相监督,通过这种形式,保证权力服务于人民群众。

四、结语

理清协商民主和政治协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领域需要面临的话题。两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协商民主是对政治协商的一种压力和完善,通过协商民主反思当前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公共利益为最终诉求,继而促进合法决策,是发展和完善政治协商的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J].学习与探索,2007(2):85-91.

[2]王庆五,王金水.协商民主:从政治协商到国家层面的基本民主制度建设[J].江海学刊,2014(1):208-214.

协商作用 篇6

一、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建设一个社会协商民主制度的国家。”这既是一大亮点, 更是一大突破。中共中央首次系统论述了“协商民主”概念,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 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了规划和部署。在这一制度下,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 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 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一个完整经得起考验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能够成为我国强化改革政治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环节, 我们要把这良好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将最大能力发挥出来。中共的十八大报告漂亮且合乎时宜地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 推动协商民主, 将协商作为民主的主要渠道, 让社会各界人士和老百姓了解协商民主的意义, 将其多方面广泛发展。

正如报告所说,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 要多层面发展广泛协商, 增加人民的认知度、凝聚民族的认同感。报告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大政治协商力度。这些内容都体现出中共中央领导热爱人民、热爱工作以及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民主尤其是协商民主有助于政策决策更加科学, 将其不断完善与改进, 对改进中共的执政领导和政治建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

中共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而且在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进行丰富和发展。

一直以来, 中共就不以抽象来评判是否民主化, 不主张纯竞争化的民主方式, 在这条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上, 中共一直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探寻着。自中共成立起, 就倡导科学与民主, 坚持着多数人的民主, 提倡依靠协商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会议精神, 第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是协商的结果, 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从改革开放开始, 协商民主就已经是中共和其他党派一直追寻的理念, 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建议, 党的领导人要把政治协商民主制度长期流传下去, 把根据这一体系有关的发展都写进宪法里面,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写入政协章程。

认真审视中共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历程, 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是相继而生的。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人民政协为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 人民政协承载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任务, 其逻辑起点是要各方力量的联合和人民的凝聚, 而其相继发展的取向则是人民民主。

要准确把握中共十八大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新要求。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管道, 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更好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和水平;要紧紧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 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一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共在确立重大方针政策和解决群众生活重要问题等方面, 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协商, 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将会在十八大后得到健全和完善。

中共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把民主的力量发挥到更大、更充分、更健全。同西方竞争式民主相比, 我国的协商民主既有会议民主的内涵, 又有政党民主的外延;既关注决策的结果, 又关注决策的过程, 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 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 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

用协商进行民主这一形式, 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好办法。中共通过民主协商把各派、各界人士聚集在一个统一战线上面, 把中国民主的政治历程向前推进, 这种统一战线的局面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它把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结合到一起, 发挥巨大效益、产生巨大效果, 这就是统一战线的目的和协商民主的优势。

四、协商民主是实践多党合作民主制度的成功探索

自十六大召开以来,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深化就是中共推进政治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也就是在我们以往政治协商工作的基础之上更加完善, 建立了一种协商民主的新型模式。以往的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重点提倡并且实施“专题协商”, 党派和界别间的专题协商已经形成了政协工作的新品牌、新形象, 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可以说是我国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制度上的一个好的开始, 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探索。

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 要处理好团结联合与协商民主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有些国家在推进民主时, 会使民主的意义大打折扣, 丧失了党派间民主团结的根本, 形成了团结的缺失, 失去了民主的本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选举民主的主要载体,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我们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用协商民主对选举民主进行补充和完善, 就形成了具有创造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依据协商民主, 创造和谐社会, 在保证人民行使投票权利的同时, 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协调性等多种关系, 保障社会团结稳定。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 要多层面发展广泛协商, 增加人民的认知度、凝聚民族的认同感。报告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大政治协商力度。这些内容都体现出中共中央领导热爱人民、热爱工作以及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信心。用协商进行民主这一形式, 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好办法。中共通过民主协商把各派、各界人士聚集在一个统一战线上面, 把中国民主的政治历程向前推进这种统一战线的局面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

关键词:协商,民主,制度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2012年11月23日.

上一篇:高校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下一篇:电大英语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