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政治

2024-10-19

协商政治(共10篇)

协商政治 篇1

摘要:协商民主的核心概念是共识与审议、强调辩论、讨论、对话,公共协商。政治协商则是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尊重社会和国家的界限,希望通过民主程序,强调平等、自由地对话,来消除矛盾,确保普遍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实现。本文主要对协商民主、政治协商的实践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协商,意义

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很多研究人员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协商民主属于一种民主治理的重要形式,其强调公共利益的互相理解和责任,可以有效回应多元文化社会的核心问题。当前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呈现多元性,这种特点导致的最大危机是公民的对立和分裂,而协商民主则是有效消除这种对立的治理途径。

一、协商民主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决策的合法性。政治决策需要获得民众的认同,才能在确保合法性的同时进行实施。协商民主合法性不仅要考虑多数人的意愿,同时还要考虑集体的反思,这种反思要建立在尊重实践和公民道德的基础上。首先,要确保受到决策影响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决策中,政治讨论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人具有优先权。其次,决策需要在公民代表的讨论以及争论中形成,他们的出发点是公共利益,具有超越局限以及个体利益的优势。最后,决策形成的政治核心是说服,并非强制。

(二)促进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首先,构建协商民主对整体提升公民素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政治成员之间在政治讨论和政治决策时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树立整体意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既考虑自己的观点也要融合对方的优势,化解公民对立和分裂情绪。其次,协商民主可以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责任感,每个公民都是社会成员,都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因此,就有承担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责任。最后,当前社会问题是公民素质个性化,文化水平层次化,思想信仰多元化,道德水准差别化的特定时期,通过协商民主可以缩小、减少、平衡这些社会问题,促进公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升公民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信任基础。

(三)促进权益政治转变为公益政治。随着政治规模、国家角色的变化,以往技术官僚以及代议民主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出现的问题,其已经不能真实体现政治的理想。而通过对话达成政治共识、促进公民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实现社会以及经济的共同发展,保证每个公民都会因此受益是协商民主的目的,其强调公民通过平等对话参与到决策中,强化每个公民的责任,改变以往重视自由而不注重平等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权益政治向公益政治的快速转变。协商的过程同时也是民主中对自利道德以及个人主义的修正。

二、政治协商的实践意义

政治协商可以发挥少数民族、社会各界、人民团体以及民主党派的优势,其共同参与到政治决策的制定中。政治协商行为主体主要由社会各界、各个团体、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党派的人士组成,以政协会议的形式,由执政党倾听各个群体的愿望和诉求,通过会议形式反映民意,表达群众的利益需求。通过这种体制渠道,能够及时畅通地向决策部门反映群众的诉求和利益需要,进而使决策部门能够客观地根据有关诉求协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三、协商民主角度下的政治协商

(一)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理论范式。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建设中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其次,协商民主主要强调政治参与人员的平等,而参与政治协商的主体中,是各界代表、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以及中国共产党,前者是制度决策的参与者,而后者则是执政党。再次,协商民主强调参与主体的理性以及平等对话,通过妥协、反思以及对话的形式达成利益共识,而在政治协商中,由于地位存在差别,起主导作用的是执政党,其他代表和党派作为参政党,起辅助作用,其主要是发挥建议和咨询等功能。最后,协商民主重点强调民主的广泛参与性,其制度形式呈现多样化,而政治协商则主要强调社会团体、党派以及阶级的代表性。

(二)两者之间的亲和性。首先,两者都以公共利益为最终诉求。协商民主强调要以公共利益为重心,妥协和转变个人以及团体利益,而政治协商的参与主体是社会代表、团体以及党派,其政治目标是建立和谐、文明、民主以及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其次,两者都强调受到决策影响的群体都享有参与决策的权利,都承认利益群体因为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偏好和利益倾向,两者都可以促使不同的利益人员以及利益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决策。再次,两者都认为参与决策的过程是妥协和讨论的过程,认可共识对决策的作用。最后,两者都倾向对政治权利进行制约。协商民主通过平等对话为行政自由设置障碍,构建和完善规范的行政体系,而政治协商主要通过民主监督的形式,各个党派和团体与执政党形成互相监督,通过这种形式,保证权力服务于人民群众。

四、结语

理清协商民主和政治协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领域需要面临的话题。两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协商民主是对政治协商的一种压力和完善,通过协商民主反思当前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公共利益为最终诉求,继而促进合法决策,是发展和完善政治协商的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J].学习与探索,2007(2):85-91.

[2]王庆五,王金水.协商民主:从政治协商到国家层面的基本民主制度建设[J].江海学刊,2014(1):208-214.

[3]鲜开林,曹宇.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在政治协商中的独特功能[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23(5):18-21+36.

协商政治 篇2

一方面,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以宪法为根本行动准则,依法执政,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从宪政的高度去认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问题,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求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根据自身传统和特点,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说它是基本政治制度,首先,其含义就不是指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具体制度,而是指在我国政治制度总体架构中关系全局、具有长远的战略地位,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其次,这一制度是国家政权产生的基石,新中国就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础上产生的,多党合作成为新中国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基础。

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在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中独树一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的过程中,这一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难点。一方面,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以宪法为根本行动准则,依法执政,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

法权威,从宪政的高度去认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问题,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求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根据自身传统和特点,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极其重要。党内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先导,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十六大指明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前进方向,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这就是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深刻汲取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但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党从世界各国政党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并开始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使十六大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任务。从民主制度的建设的要求来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党的领导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必须制度建党和制度治党,“对党内已经确立的制度要严格执行,同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形成一套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所以,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组织上和制度上推进执政党自身的制度化、民主化建设。世界各国政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表象,都说明在发展中国家,强大的、具有民主精神的政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要求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国家法律范围之内活动。政党与宪政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的视角之一。在人类政治智慧的发展中,宪政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实现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和公正,最有利于保证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现代政党和政党制度是宪政制度和宪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实行宪政的问题上,执政党责无旁贷,必须带头遵宪、行宪、护宪。

第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党派监督相辅相成。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依据的是人民民主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人民主权;在制度层面上,体现为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和实现自我管理。政治文明的发展应首先体现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等方面。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应摆正党同人大的关系。关于人大本身的改革,如代表名额应有所压缩,减少官员比例,人大代表应逐渐专职化以提高立法质量,应改善代表选举办法等等,使人大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专门立法机关。同时在人民代表大会内,要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人大常委应有专业政治家和从事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人大常委应照顾到地域特点等,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协商政治 篇3

叶小文: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人民最广泛、最有效的政治参与。这种政治参与要广泛,也要有序。有序才能有效。政治发展需要充满活力,活力必须有序活动。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且不论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搞所谓竞争性选举,搞得社会动荡,政局失控,民不聊生,即便是我国也有过“文化大革命”搞所谓“大民主”而致使全国性动乱的教训。协商民主体现了平等、合作、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强调对公共利益的责任,以理性方式对待政治问题,强调政治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通过协商、交流和对话,建立和巩固团结合作所需要的社会信任基础。协商民主强调求同存异,包容差异性,力求平等公正地对待不同利益群体的合法利益与合理要求,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谋求互利共存,体现宽容的人文精神,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理性的政治文化氛围。协商民主能避免政治恶斗,内在地蕴含着政治行为文明。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在反思选举民主不足的基础上,也曾在学术界研讨过“协商民主”的理论。但是我一直坚持我的观点,即“协商民主”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创造”。且不说中国早就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举世罕有其匹。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协商建立的。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协商民主的固定平台——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各党派、阶层、界别、民族、宗教的代表以及海内外华人代表,按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要求,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治协商。在中国,协商民主作为与选举民主并列的一种民主形式,具有任何国家都未曾见到、不可比拟的持续性、广泛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就中国政治建设的实践需要和未来走势而言,“协商民主”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开拓出一条新路。美国未来学者奈斯比特在其《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提出,美国实行的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是一种“横向的民主制度”,符合美国文化传统和国情。而中国实行的民主制度,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相适应,这是一种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政治模式,奈斯比特称之为“纵向的民主制度”。他认为这与西方的“横向民主”截然不同。因为西方人想到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个人”“平等地”选举出自己的领导。而“纵向民主的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够使政治家们从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便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奈斯比特认为,这一模式显然是中国30年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那么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之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而且,手握选举权的中国人根本没有民主决策的经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的苏联就是这种状况。”在中国,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混乱,这是珍视和谐与秩序的中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中国没有以民主改革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党执政体制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中国以这样的政治体制才能走出贫穷。

奈斯比特正确地看到了中国国情对于政治体制选择的基础性作用,看到了“纵向的民主制度”的特点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于“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但他未能进一步剖析,如何实现这种有效结合并确保其民主性质?如何做到不断地“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使“纵向”也能“民主”,也是“民主”?其奥秘,就在于“协商民主”。

记者:如何认识协商民主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叶小文:“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商民主在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优化了国家权力结构,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使共产党的执政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凝聚民智,更好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保障人民民主的充分实现。

“协商民主”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在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标志的选举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而协商民主则是对选举民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协商民主作为与选举民主对应的民主实现形式,其普遍意义是公民或者其代表通过广泛讨论,互相交流意见,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民主架构,这是我国政治体制的独创性优势之所在。在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表决进行重大决策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决策方案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有效的政治协商,有利于广泛吸收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决策方案,有利于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照顾少数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保障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

“协商民主”培育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合作型政治关系。协商民主在国家公共权力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具有良好控制和广泛联合能力的体制,通过合法的、非竞争的渠道与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协商民主的各项制度安排,将不同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代表性人物与国家权威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型关系。在制度化的协商合作中,一方面,国家权威进一步巩固并获得稳定的支持来源,国家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扩大了国家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不同社会利益群体有序地参与政策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有利于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因而是中国现代化变迁的时代需求对民主形式的一种理性选择。

“协商民主”促进了平等、合作、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对公共利益的责任,以理性方式对待政治问题,强调政治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通过协商、交流和对话,建立和巩固团结合作所需要的社会信任基础。协商民主强调求同存异,包容差异性,平等公正地对待不同利益群体的合法利益与合理要求。协商民主谋求互利共存,体现了宽容的人文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性的政治文化氛围。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深入理解这个重要论断包涵的深刻涵义?

叶小文:《决定》中的这个重要论断是对协商民主性质、特点和优势的深刻揭示。作为制度形式的协商民主,不是从国外搬来的,也不是封建社会留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注重运用协商方式建立联合战线、进行党际合作,开始了协商民主的探索。其中,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建设是成功范例。周恩来曾指出,“三三制”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取得共同纲领,以作为施政的方针。”1949年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运用政治协商形式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式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协商民主得到广泛运用,并逐步完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的制度形式。

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作了简要概括:“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人民最广泛、最有效的政治参与。事实上,并非只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实行“一人一票选总统”才是真正的民主。为了赢得更多的选票,政客们抛出的施政纲领往往是花言巧语、政治作秀。普通民众的民主权利大多仅限于几年一次投票选举,至于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根本谈不上。有美国学者披露:大量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美国人对政策制定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在收入水平、财富等方面处于劣势,相当于被剥夺了参政的权利。美国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间呈正相关性。真正能够影响决策的,大概仅有1/10的美国人。正是为了弥补西方代议制选举民主易于引发社会冲突、难以形成共识、难以参与公共决策之类的弊端,西方国家也开始了对协商民主理论的讨论,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协商民主作为一种现代民主形式而出现的趋势。协商民主通过协商、交流和对话,建立和巩固团结合作所需要的社会信任基础;强调求同存异,包容差异性,力求平等公正地对待不同利益群体的合法利益与合理要求,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谋求互利共存,内在地蕴含着政治行为文明。

《决定》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作为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的协商内容,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利益多样化的格局。科学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需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这就需要最广泛、最充分的协商,运用协商民主的方式建立形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能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话有处说、冤有处诉、问有处答,并且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商量、协调等办法来解决利益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和政府的决策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的福祉,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人民意志。人民当家作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民参与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各项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协商民主在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既能够优化国家权力结构,增强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又能够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博采众长、广纳贤言,促成的决策能够达到多赢的结果,更好地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商民主具有包容性强、社会面广、吸纳度高的特点,有利于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扩大参与,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工作机制。

记者:《决定》还提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那么,能具体谈谈人民政协在发展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吗?

叶小文: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其制度成果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是我国协商民主的发源地和充分应用的领域,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只有进一步搞好政治协商,才能带动和促进协商民主在其他方面广泛运用。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对我国整个协商民主发展具有牵引作用。

政治协商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按照《决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人民政协发展协商民主的作用,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重点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二是增强协商的计划性,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三是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多种协商。四是着眼于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切实增强协商实效,规范协商内容,提高协商能力,强化协商成果运用,更好地展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价值,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协商格局,让人民政协真正发挥出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示范、带动、推动作用。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协商民主在实现这个总目标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叶小文:我们党要成为具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执政党,必须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也是协商民主形式健康有序运用的重要前提。协商民主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形成的,我们党也要善于运用协商民主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为此,《决定》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总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协商民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需要大力提倡、在全社会广泛推广。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都是重要的协商渠道,都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民主架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是我国政治体制的独创性优势之所在。国家政权机关通过表决进行重大决策之前,广泛开展协商,充分吸收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决策方案,有利于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照顾少数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在保证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的前提下使社会各方利益最大化。社会组织作为协商渠道,有利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活力,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要丰富协商民主形式,《决定》要求:“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这五种类型的协商划分,蕴含着分类实施的要求。人大、政府、政协、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分别承担或主导与自身职责相关的协商,有分工,也有相互配合。

我国的协商民主具有多层次性,上至国家层面的协商,中至各省市区县、各区域的协商,下到基层的协商,凡属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可以进行协商,从而形成上下互动,左右相联,呈现多样化、立体化的格局。这也是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优势之所在。协商民主多层发展,基层民主协商是重点。相比于高层或上层的代表或精英人士的协商,基层民主协商是老百姓能直接感受到的协商,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协商,是在全社会培育民主协商之风的基础和温床。《决定》强调:“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是把基层协商民主引向深入的新要求。

协商民主的发展,制度建设是关键。《决定》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要求,着眼于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也就是加强程序性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一项实体性制度,还需要一系列程序性制度来保障、来实施。一些省级党委相继推出了“政治协商规程”或“加强政治协商工作”的意见、办法,是加强协商民主程序性制度建设的积极尝试。需要在认真总结基础上,切实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使各种民主协商健康有序规范地开展起来。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做出了具体部署。那么从实践层面来说,当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协商民主?

叶小文:“协商民主”实施的前提,在于参与方平等相待,协商的环境友好、氛围融洽。协商当然需要主持和主导,但主持应公正公道,主导能导出真知灼见。如果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或威权,不叫协商,只能叫咨询或听取意见。我们党强调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时候,必须非常注意充分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人民的要求,整合人民的意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协商民主”实施的保障,在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从制定政治协商规程入手,加强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规程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程序设计,对公权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自我约束。它不但要求制定和适用规程的主体、也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按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办事,使协商制度科学化、公开化、具体化,使协商过程可规范、可操作、可监督,避免因为领导人主观意志和集体走过场而使协商民主落空。规程提供了一个制度平台,把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纳入秩序轨道,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和群众利益诉求得到有序反映。

“协商民主”要创新形式。不仅在政协组织内协商,也可在基层、在社会组织之间协商;不仅在会内协商,也可在会外协商;不仅在书面协商,也可在互联网上协商。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曾提出“社会协商”这一概念。逐步构建社会协商机制,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鼓励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推动听证会、恳谈会、议事会等形式发展成为制度化安排,是协商民主的拓展和创新。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是扁平式的,与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的纵向垂直传递不同。纵向垂直传递往往是“先党内后党外、先上级后下级”,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政治信息。而互联网这种扁平式信息传递方式,则使公民同时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参与讨论,表达政治诉求,乃至参政议政。如何通过互联网有效有序地开展民主协商,值得探讨。

如何加强政治协商的作用 篇4

一、什么是政治协商?

所谓政治协商, 是以多元政治参与为基础, 通过公平、有序的协商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的民主政治形式。 (1) 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形式, 政治协商是指在多元政治协商主体并存的前提下, 通过各种不同意见、利益的有效沟通、协调与整合, 达成相对的统一, 实现整体的发展和多方的共赢。政治协商作为中国“政治生活领域内主体政治力量与次主体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协商与联合”, (2) 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它一方面与中国政治传统和政治性质相契合, 另一方面又满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为什么要实行政治协商?

(一) 政治协商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需要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 其核心概念是协商或公共协商, 强调通过完善民主程序、扩大参与范围、提倡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除冲突, 保证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实现。约翰·罗尔斯、安东尼·吉登斯、于根·哈贝马斯等当今西方政治思想界的领军人物, 都是协商民主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说是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基本制度和组织载体, 是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错综复杂的大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发展政治协商是促进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需要, 与现代公民的要求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二) 政治协商在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政治协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全面反映各方利益诉求

政治协商坚持求同存异, 蕴涵着参与、对话、讨论、妥协、合作、包容的精神。政治协商坚持多数与少数相统一, 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 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 既听取一致的、支持的意见, 也不忽略不同的、批评的声音, 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全面、客观地反映各方民众的利益诉求。

2. 政治协商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

政治协商制度的行为主体涵盖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 它们能够通过发挥自身联系各方各界群众的优势, 充分表达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具体利益, 使各种利益诉求有渠道, 经常地、畅通地反映到相关政府部门, 从而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 促进及保障了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

3. 政治协商有利于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在政治协商的制度框架下, 由于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遵循公开的民主程序, 使决策建立在广泛考量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基础之上, 并且经过反复的论证、讨论和协商, 从而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

4. 政治协商有利于加强对国家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

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民主监督是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从而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5. 政治协商是调整政治关系的独特纽带

政协组织具有“亦官亦民”的特性, 政协委员来源于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 社会代表性强, 影响力较大, 因此, 政治协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对党政关系、党际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社会政治关系的调节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促进了政治稳定。

三、我国政治协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治协商的法制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对政协进行了完整定性的是经过修订、但法律权威不足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宪法只是在序言中肯定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地位, 国家机构中并不包括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 具有很大程度的非强制性, 所谓“说官亦官, 说民亦民, 亦官亦民, 非官非民”, 在法律意义上的性质和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或许政协所具有的“亦官亦民, 非官非民”的特性, 有利于更好地营造自由协商的氛围, 但是,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 如果法制化程度不够, 政治协商的某些功能或许会流于空谈清议。

(二) 政治协商的参与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工、农、知识分子等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阶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还在不断涌现, 而且形成相当规模。因此, 有必要不断扩大政治协商参与主体的层面, 表达更全面的利益诉求。

(三) 政治协商的程序有待进一步明确

一项制度和规范确立后, 实际的贯彻执行需要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来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有关政协履行职能的规定和要求都是很好的, 但关键是没有明确、具体、规范的操作程序来保证这些职能的实现, 比如对重大方针政策的协商, 只有比较抽象的要求, 而对于协商的内容、对象、结果等等具体的东西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样容易使协商流于形式。

(四) 政治协商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前所述, 由于政治协商的程序缺乏明确规定和具体规范, 使得政治协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变为情况通报会或征求意见座谈会, 直接影响了政治协商的实际效果。而在协商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或者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 也往往只是作为决策部门的“参考”, 而并不具有决策效力。

四、如何进一步发挥和加强政治协商的作用

(一) 进一步发挥执政党的作用

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 政治协商的展开, 不论是组织体系, 还是程序过程, 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相关党务部门及所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通过其基层组织、工青妇等群众组织, 对政治协商工作予以最大限度的重视、支持, 从而保障政治协商覆盖面广、协调面大的运行机制及政治协商的实际效果。

(二) 不断提高政治协商的法律地位

如前所述, 政治协商“说官亦官, 说民亦民, 亦官亦民, 非官非民”, 在法律意义上的性质和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 在保持我国政治协商制度自身特色的同时, 应将政治协商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中, 使中国特色的协商性政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立法上可以考虑:一是在宪法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二是可以提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文件的法律层次, 或可依据宪法精神, 订立《政治协商法》。 (3)

(三) 继续推进政治协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要加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协商的准备程序, 包括协商的时间、内容以及相关材料的送达程序等等, 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二是协商过程中的意见表达程序, 协商不能仅仅只是通报情况, 应当让参加协商的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 包括接受委员的询问甚至质询;三是协商结果的公开程序, 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 向参加协商的委员告知协商的结果。同时, 建立和完善协商成果的采纳和反馈机制, 委员对结果有疑问或者不满意的, 也可以通过既定的程序提出意见和看法, 对这些意见和看法同样应当有明确的反馈机制, 从制度上、程序上保证政治协商是“说了不白说”。 (4) 此外, 还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建立专业化的协商机制, 例如党际协商机制、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协商机制、政党与社会团体和集团、公民个人之间的协商机制。

(四) 不断扩大政治协商主体的参与面和提高其积极主动性

一是扩大政治协商主体的参与面, 容纳更多的人参加协商。在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国际化等多种社会发展趋势下, 要特别注意吸纳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社会阶层以及港澳台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社会群体参与政治协商, 必要时还应考虑是否可能增加这些人员的比例。二是引导并调动各协商主体表达和对话的积极主动性。应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个人能力, 增强其责任意识, 不断提高协商的质量, 强化政治协商的影响力。

(五) 积极培育协商型政治文化, 增强公民的协商、妥协、宽容精神

广泛的协商主体蕴涵多样的利益主张和价值观念, 多元参与, 必然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政治协商既能包容不同的意见, 又能在国事的政策建议中体现和维护多元利益, 因此, 要进一步发展政治协商, 必须培育一种这样的政治文化:不迷恋“怨恨”, 而推崇“宽容”;不激化“冲突”, 而设法“和解”;不偏爱“斗争”, 而强调“合作”;不放任“情绪冲动”, 而讲究“理智对话”;不主张“势不两立”, 而认可“妥协退让”;不喜好“你死我活”, 而倡导“互惠共赢”, 等等。 (5)

(六) 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 公众通过大众媒体获得信息, 媒体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强势, 政治协商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大众传媒, 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和政治参与作用是推动政治协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除了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之外, 亦在政治及社会生活中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 同时也为公民发表意见提供一个便捷渠道, 为公民进行民主协商、政治参与提供及时便利的信息支持, 为政治协商发展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 政治协商, 既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也是一种政治生活方式。在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政治协商的作用更加凸显, 全社会对政治协商的认识, 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林尚立.协商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形态.人民政协报, 2006.12.25.

[2]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 2003.4.

[3]姜裕富.协商民主:民主党派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路.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1.

[4]周锦尉.党总揽全局下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探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3.

[5]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6

[6]殷啸虎.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联合时报, 2006.11.10.

[7]王智, 丁俊萍.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武汉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4.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篇5

黄山市黄山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政治决议

(2011年1月23日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黄山市黄山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1年1月20日至23日在甘棠召开。出席会议的全体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紧紧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举措,坦诚建言、积极献策,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会议开得隆重而热烈,是一次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的大会,是一次团结民主、求实鼓劲的大会。

会议听取并赞同徐立秋区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了《黄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委员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和《黄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以及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报告体现了中共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共黄山区委四届十次、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可行。

会议认为,过去的五年,是黄山区发展不平凡的五年。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深入实施“一路三区五大战略”,强力推进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取得了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胜利。

会议认为,过去的一年,是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十一五”规

划圆满收官的一年,是人民政协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黄山区委的正确领导、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上级政协组织的精心指导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区政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务实创新,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为推进我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会议强调,2011年,是本届区政协的届末之年。区政协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四届十次、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做出的工作部署,在中共黄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政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把促进科学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作为主要任务,把开拓创新作为不竭动力,继续打造“学习型、思考型、活力型、服务型”政协机关,积极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实施,齐心协力,履职尽责,努力为我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三绿”、“三宜”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区凝聚更多力量,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我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把全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力量凝聚到实现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各项工作目标上来。

协商政治 篇6

关键词:基层民主: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D02—2589(2009)05—0065—02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管理层次较多,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心在基层,基层民主同保证人民合法权益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以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出现了“民主困境”,即政治参与要求的高涨与政治制度化水平偏低之间的矛盾。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形式,是指政治共同体中的公民通过自由、平等地参与政治过程。对协商的主题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政策建议,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考路径。

一、从温岭市泽国镇的民主恳谈制谈起

从2001年初到2003年,温岭市委将民主恳谈制引入基层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并以市委文件的形式将民主恳谈会的议题范围、参加对象、基本程序以及实施和监督环节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将民主恳谈会召开次数和绩效列入政绩考核,在镇级、村级和企业三个层面广泛推开。以泽国镇的镇级民主恳谈为例,具体的程序设计是:

1,镇党委、人大、政府、各种社会团体、群众都可以向政府提交召开民主恳谈会的议题,镇党政、人大联席会议确定恳谈主题。

2,镇政府办公室负责恳谈会的准备工作,并在一周前进行公告。主要是民意代表的确定,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以便保证公正性,并且在大会前10天,向这些民意代表送发了30个项目的说明材料和由专家组提供的中立、公正的项目介绍。

3,召开民主恳谈会时,先由镇领导向与会者报告恳谈内容和注意事项,然后所有与会者围绕主题平等对话、自由发言,所有意见发言均记录在案。

4,镇党政班子集体研究所有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将最后的决定向社会公布,涉及重大公共事项提交人大表决;民主恳谈会的决定由镇政府组织实施,镇党委、人大负责监督实施并征求反馈意见。

民主恳谈会的主要特点是“城乡居民出题目,党委政府抓落实”,恳谈的议题设定比较宽泛,主要给群众提供一个表达意见的平台,强调平等对话,群众带着问题和疑虑而来。心情舒坦尽兴而归。对于群众提的意见,实施挂牌销号制度,处理一件,销号一件。

二、协商民主的突破

1,协商:矫正自由民主的不足。协商过程不是政治讨价还价或契约性市场交易形式,而是公共利益责任支配的程序。作为协商民主的核心,协商过程是对当代自由民主中流行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矫正。因为个人自由和自治是自由社会的核心要素,所以,尊重、理解对共同体生活普遍关怀的需求是对自由民主加以平衡的需要。缺少这种平衡关系,自由民主就存在着被试图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福利而不考虑后果的狭隘个人主义削弱的危险。

2,协商:多元权力主体间有效、稳妥的博弈方式。在任何国家内部,必然存在着各种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合体。协商民主,它承认并接受多元社会的现实,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强调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即讨论、审议、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立法和决策的共识。协商民主鼓励更多公民参与决策、包容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使其具备了正式的参与和协商特征。在西方地方民主政治实践中,就立法和决策举行听证会、商谈会、议事会等协商机制已经在不同区域成功地运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并已经发展成为制度化安排。鼓励并扩大公民参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尊重理性、保护弱势群体,实现多元分歧基础上的一致越来越多地成为地方政治实践的选择。

3,协商:一种新的合法性基础。首先,所有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决策过程,政治讨论包容所有的人,没有人具有超越任何其他人的优先性。协商民主政治的程序自由和平等价值,意味着公民不仅应该有平等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也应该有平等的政治影响力的权利。其次,决策是在公民及其代表的公共讨论和争论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具有超越个体自我利益与局限的优势。协商过程的实质性特征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再则,形成决策的过程是将说服而非强制看作是政治的核心。参与者应该在获得最具说服力信息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建议,并接受对其建议的批判性审视。

4,协商:制约行政权力的膨胀。20世纪以来,行政机构的权力或者说官僚自由裁量权日益膨胀。协商民主论者认为。控制官僚自由裁量权的恰当途径是施行协商民主,实行协商的民主立法形式,只有协商形式才能规范、建构现代的公共行政。因为真正的公共行政需要在讨论和决策中把公开性、平等性和包容性最大化,所有政策协商的参与者都有确定问题、争论证据和形成议程的同等机会,协商过程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利益、立场和价值,协商能够使讨论和决策过程中的社会知识最大化。

三、我国发展基层协商式民主的有利因素

1,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而市场经济是以平等、协商、契约为主要特征的。人们对经济上契约行为的认同势必会影响到政治社会领域。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构造了一个社会资源自由流动的空间,具有独立利益和主体意识的多元利益群体在市场化中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又从社会层面推动以平等自治为理念的契约关系的建构,培育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而民主意识的高涨又成为协商民主治理新政发展的社会动力。

2,我国现代史的发展有利于协商性特质的政治形态的形成。以统一战线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是在反帝、反封建及反官僚资本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社会力量从“联合革命”到“协商建国”再到“合作治国”的内在逻辑。早在“中共二大”就以决议形式提出了“民主的联合战线”思想,计划组织“民主主义的大同盟”;“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各民族绝大多数人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建国前夕,毛泽东指出:“现在革命形势日益开展,一切民主力量亟宜加强团结,共同奋斗,以期早日消灭中国反动势力,制止美帝国主义侵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3,地方民主實践的锻炼提高了公民的政治素质。无论是城乡社区的自治管理,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的民主管理,还是农村的村民自治,不仅使中国普通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更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参与政治,如何通过合法的渠道、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政治参与。民主不仅需要热情,而且更需要程序和规则。通过地方民主不断的实践和示范,中国人民正逐步掌握政策生活的程序、规则以及必要的技巧。这对于政治制度化程度较低的中国,特别是对于缺乏制度化参与习惯的中国农民,以及对于我们在农村地区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的目标来说,都是极其可贵。

4,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視。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就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城乡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四、关于发展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思考

1,协商主体的主体平等性有待保证。玛莎·麦科伊曾说过:“对我们来说,最富吸引力的民主理想是,为每个作为公民而不是作为具有同样利益和思想的人提供超越不同社会背景和从属关系的连续的、结构性的机会。在这种面对面的背景中,不仅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而且每个人都有在与行为和直接相关的包容性、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对话中利用发言权。”协商民主强调的是协商主体的主体平等性,以此来保证共同体中的公民都能够在确定议程和决策阶段拥有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具有实质性的平等的影响机会,使最后达成的协议不是依赖于社会资源多少或政治权力的大小,而是依赖于哈贝马斯所说的“更好观点的力量”。这就有需要国家完善相应的法律、程序、规则来实现。

2,协商民主的程序有待建设与规范。协商民主的程序化,不仅是协商效率提高的保证,也是协商结果公正的必要条件。以温岭民主恳谈会为例,在议题的确定上,由于议题和议程多由民主恳谈的组织者来确定,容易受到组织者喜好的影响,这使得民主恳谈会议题的确定不具有稳定性。

3,协商民主的民意代表性有待提高。协商民主追求平等、自由,原则上是让政治共同体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利与机会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协商活动,提出他们自身的观点,并与其他观点相异者进行平等的沟通与辩论,必要时自觉自愿地调整自己的偏好,修改自己的观点,以至最后心悦诚服地接受最终的协商结果。但据了解,目前在温岭参加民主恳谈会人选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自愿参加,二是随机抽选。有些民主恳谈会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真正的利益相关方没有与会,或者只有利益相关方与会、缺乏客观中立的第三方。

4,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力量有待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协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的对称性。而现代信息传输网络的繁荣的发展,可以使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构建起双向、多层、畅通的信息传输路径,为政策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极其便捷、迅速的通道。另外,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首先可以让协商主体对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保证了协商主体的知情权;其次借助媒体将有助于协商过程的公正、公开、透明;再次媒体还有助于对协商结果的跟踪和反馈。另外,借助媒体还有利于成功经验的迅速推广。

这么便宜?因为它不必缴纳国家17%的增值税、销售税,不用花大价钱研发产品;因为它是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把别人产品改头换面地组装拼凑一番。甚至有人疾愤不平:“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中,是市场的混乱与沦丧,是国家合法税收被商贩抢劫。”山寨文化“混淆了公众的价值判断,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之间的界线就变得模糊了。中国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传统,你的就是我的,行‘拿来主义’。”还有网友指出,山寨文化的核心是“简单效仿、小偷小摸和強取豪夺”。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裸露与讽刺。更有网友直言,山寨文化是一种“自由的、自利的、自私的亚文化”。

中立方: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在正反双方博弈中,一种中立的观点认为,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低俗文化,一直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的对立存在,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不应该利用文化权力打压谁。宽容一点,我们还会发现,许多看似低俗的大众文化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有时会让人吃惊。当然,山寨文化产品如果涉嫌侵权抄袭,自有法律予以规范。但抡着捍卫文化的大旗去喊打喊杀,不合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在批判山寨文化低级趣味之后说:“人不可能一直崇高,也不可能一直恶搞,因此,社会上主流文化和山寨文化并存的现象是正常的,山寨文化让我们的表达方式更真实,也更多样化了。”对山寨文化是封杀还是宽容,目前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山寨产品的出现给市场规范和行业监管带来一定麻烦,但它也符合一些消费者需求,而且在“山寨现象”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如果一棍子打死,将引发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山寨产品”的管理,严防违法山寨产品;另一方面也可考虑让山寨产品接受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让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

是耶?非耶?关于山寨文化的争论可能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能够肯定的是,山寨文化如今已经登堂入室,成为一个需要所有人去正视、去思考的问题。

规范运行“山寨”也要有底线

对山寨文化的解读,有一个现象非常耐人寻味,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分歧。传统媒体对山寨文化所形成的主流意见是:山寨文化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的替身,山寨文化不能给山寨产品披上华丽的外衣让其招摇过市。然而,网络媒体却将山寨文化赋予了“挑战文化霸权、消解各种强权”的含义……由此可以断定:网络是山寨文化的发现者和培育基地,而传统媒体则是山寨文化的终结者。面临着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尴尬处境,山寨文化下一步不知该往何处去?

然而,有专家指出,山寨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底线,没有底线的山寨文化是不好玩的。这个底线,就是法律。应该说,当前的山寨乱象丛生,山寨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担心的问题,有些山寨的产品直接危害到消费者的人生安全。据报道,四川省成都市一居民,购买了一台山寨热水器,洗澡时突然发生爆炸,房顶被炸出一个窟窿,该居民被严重烧伤。因此,山寨的乱象丛生亟待规范。但是,由谁来规范?怎么规范?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既然山寨已经建立,政府的有关部门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严格规范山寨的行为、路径,依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山寨文化在中国百花园中确立一席之地,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真正的“山寨时代”尚未到来,因为山寨今后的路还很长,而且还很艰难。

浅谈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协商民主 篇7

一、我国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

“协商民主”并不是中国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概念, 而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民主理论对选举民主局限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发展而来的。自毕塞特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后, 西方学界对这一研究领域开始了深入的关注与探讨, 协商民主也由此成为了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尽管“协商民主”在中国是舶来品, 但政治协商和决策洽谈等民主协商的形式和西方协商民主的精神要义和社会基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历史实践中都以带有中国特色的形态存在着。

有学者提出每一种民主都要有其适应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协商民主作为西方新掀起的民主理论和模式也有其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而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土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容易找到“和”、“合”和“中”的思维影子, 体现在中国的民主政治观念便是重和、贵合。孔子有语:“礼之用, 和为贵”, 孟子强调“人和”重于一切, 儒家的《周礼》也强调“以和邦国, 以统百官, 以谐万民”,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儒家对“和”、“合”的重视, 其重点强调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协同, 此外, 《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天下大同政治理念, 都为中国近现代的民主协商和协商民主实践与发展提供了精神价值和文化资源。近现代的张岱年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以贯之的东西——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梁漱溟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 为其根本精神”, 程思先生更是直截了当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中华和合文化”, 从此种种, 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有着源远的强调共济、协调、互补、和谐共事的协商民主文化资源, 这些都为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价值与定位

我国民主协商的形式与实践早已存在, 自西方协商民主概念传入我国以来, 在中共的重要文献中也多次提到, 但像十八大这次鲜明地提出和重视其在政治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还是首次。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与中共提出的协商民主, 在遵循的理路和原则上虽然还有着差异, 但都重视多元主义、平等与理性, 都重视公共利益与公民社会的参与, 正是这些特质, 使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期待, 也决定了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价值与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同质一元化社会结构正迅速走向解体, 取而代之的是异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与流动加快, 人们的利益关系与矛盾也日益复杂, 不同社会团体与阶层的物质利益与政治利益诉求日益增强与多元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产生已不可避免, 仅靠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不完全协商民主与社会控制显然不能实现多样化的社会利益与意见整合。协商民主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是相适应的, 其主张社会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 重视协调商谈机制的有效建构, 支持社会多元力量的政治参与, 争取公共利益的合理整合与最大化, 所以, 协商民主可以克服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冲击, 可以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提供进路与空间。总而言之, 协商民主将在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彰显其价值。

三、发展新时期的协商民主

中共曾在2006年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中共十八大再次标题式地在报告中强调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我国不仅具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 也具有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 再加之中共对协商民主的再认识, 协商民主将是中国十八大后政治发展与革新的新的路径选择。

中共十八大重申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再次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提出了改革人大制度的新举措, 这体现了中共发展与完善代议民主的努力。人大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对人大代表自身素质能力要求和联系群众沟通机制的改革, 而这些都需要人大代表议政协商等协商民主能力的发展, 需要构建人大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关系, 总体而言, 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取向。

我国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公民基于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的活跃, 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基础。要创新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 首先要在城乡社区积极推进居民、村民自治, 基于协调商谈、多主体参与、多利益整合基础上建立民主规则与程序, 把居民、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落到实处, 近年来各地基层发展起来的民主恳谈会、市民论坛等就是较为成功的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要创新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 还要注意考征基层民主协商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参与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协商的可发展性与公正性等, 否则基层协商民主只会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高建, 佟德志.协商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协商政治 篇8

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发展同步的目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 1农民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充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偏低。民主意识薄弱,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不高,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大多数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只操心自己的工资收入,无暇顾及农村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等事务。

1.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为民服务意识差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力量,对当前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使农村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喜好处理村务,不能很好地听取村民建议; 处理村民矛盾时,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作为评判标准,不能实事求是。有的制度虽然写在纸上,但并没有真正落实。 有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政策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3村民对村务信息了解甚少

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基层干部掌权,对村务公开度不够,使村民对村务了解模糊,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村务信息的公开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1. 4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当前制度不完备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组织法》作为一部法律只是从原则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规定,具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执行,必须用细化、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如在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贿选、暴力威胁、暗箱操作等现象,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2]。

2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1基层群众文化不高,政治交流不充分

在农村基层社会中,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缺乏,没有切实有效的办学机制,导致有些村民想学习,机会却很少; 义务教育实施不好; 政策制度不完善,待遇得不到改善,使得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导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2. 2村民参与协商地位不平等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想更好地协商交流,就必须保证每位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虽然给每个村民提供了平等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协商过程中基层群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村干部自认为是领导在参与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协商地位不平等。

2. 3农村基层工作信息不公开

协商民主要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开展,而现实中村务公开并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大多数村务由村干部决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一些村领导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决定,也不愿意将村务公开,他们往往采用对村干部不利的事不公开,要群众出钱、 出力的事公开的原则,时刻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就打消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2. 4基层群众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基层群众的责任意识淡薄,比如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观念禁锢了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责任意识,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由于处于农村基层的人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程度还不够,导致基层民众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

3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路径的选择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实践,广大农民开始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自己的事情。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的途径,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意义,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展。

3. 1宣传农村教育,提高协商民主参与者的素质

正如列宁所说“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当前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做好: 解决好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确保农村享有必要的教育资源; 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夜大、电大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为基层群众补充科学文化知识; 继续鼓励大学生和各类技术人才到农村工作,协助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做好农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低的状况。

3. 2发展农村经济,为协商民主奠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意识也必然根源于经济水平,社会成员的政治心态也必然受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影响[3]。要积极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产品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上的应用,切实保障提高农民经济水平。

3. 3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协商民主法制保障

协商政治 篇9

从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它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为继续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在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都能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提出符合历史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纲领,时刻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为人民利益牺牲自己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最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民主党派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民主党派早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各民主党派有今天的发展最终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各民主党派更多的是根据本党派的历史传统和组织特点提出政治见解和主张,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命线,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根本前提。因此,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广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制度。这就要求执政的共产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制定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时,要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要鼓励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敢于提出意见,直言不讳,当中国共产党的诤友,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中国共产党也要尊重民主党派的合法权益,尊重和支持他们独立地开展工作,共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过程中的民主和集中以制度化、程序化的形式规范下来,保证合作和协商制度的不断发展。只有广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永葆活力和生命力。

三、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各种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人们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自利益以及觉悟程度的不同,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下,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要求,必然要求通过一定的社会政治组织来反映自己的利益和愿望。这就决定了代表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各民主党派必然要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保持“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通力合作的新型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四、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旗帜

中国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民主革命中之所以能够同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是爱国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在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感情逐渐升华发展为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现阶段,这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一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必然归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面大旗下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才能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

五、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并注意培养骨干力量

任何政党要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都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同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样,各民主党派也应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历史证明,各民主党派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保证与时俱进,不被历史所淘汰。各民主党派应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方面着手加强自身建设。在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建设中,要从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保证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在组织建设上,应从成员的政治素质入手发展壮大各民主党派,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培养教育,把党外代表人物的培养纳入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培养骨干并形成核心,以发挥进步骨干的带头作用,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强大的德才兼备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政治力量。此外,还应该在作风、制度建设上,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纳入决策程序和制度层面,进一步提高其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水平,真正体现其政治联盟的特点。把民主党派建设成为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与执政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独创,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特点之一,它必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日益巩固、发展和完善。我们应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它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张树桐.我国多党合作的历程[M].华文出版社,1999.

[3]高化民,等.三代领导集体与统一战线[M].华文出版社,1999.

作业,不妨民主协商 篇10

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上周确实每天都是第四组在扫地。晓彤是他们的组长,怎能做出如此恶劣的表率?我心中充满疑惑,晓彤成绩中上游,平时还很听话,怎么就不认真完成作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背后肯定有她的理由。正好在办公室走廊见到我班的语文老师,我就问她最近晓彤的作业是不是很糟糕?她证实说,这周已经好几次没看到晓彤的作业了。于是我把晓彤请到办公室。

“我听说你对作业有一定的见解,能不能跟老师分享一下?”

“老师,我觉得纠错本没什么用啊。我错的题目很多都是粗心大意错的,没有整理的必要。我看看就记住了,所以经常没有题目可以整理。有些同学就把对的题目整理进去,越简单的越好,我就觉得没什么用,就没写了。”

“哦?如果真像你这样说的,敷衍的做法确实失去了纠错本本身的意义了。你给我总结一下纠错本有什么缺点?”

“认真做起来太繁琐了;不认真做敷衍了事就没什么用;总是没有题目可以整理。”

“嗯!你说的很对。确实这也是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些学得比较好的同学,错题比较少,没题可纠了怎么办?那你能不能也跟老师说说看,纠错本有没有什么优点?”

“有啊。如果认真做了,确实是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的,看起来很方便。”

“对啊!从初一开始就整理错题,那么到了初三,这就是一本你的个性化习题册。对繁重的中考复习来说是非常高效的。因为只要一打开纠错本,就是你三年来错过的题目,非常有针对性。”晓彤一边听一边点头。

“我明白你的想法了,你是觉得一天一题已经纠不出错题来了。那你有想过这背后的原因吗?”

“可能是做题太少了吧。”

“很高兴你能找到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做的练习中,很多题目都很基础,要真正拔高的题目,我们还是做得比较少。既然你学有余力,老师建议你多做一些难题,开阔开阔视野,那么你肯定会觉得更充实的。”

“嗯!”

“这样吧,既然像你说的那样,纠错本不是一文不值,那我们还是有做的必要是吧?”

“嗯!”

“既然问题出在无题可纠,那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老师希望你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做题,另外一方面,你的纠错本两天整理一道题,如何?”

晓彤眼睛发亮,大概是觉得我没有批评她,反而在跟她民主协商作业感到讶异吧,很高兴地就回去了。

协商作业,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解决渠道。多花时间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思想水平,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对提高教学效率或许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上一篇: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下一篇:环氧树脂防水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