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学习

2024-08-22

协商学习(精选12篇)

协商学习 篇1

协商学习是教师与小学生通过合作、对话的方式来进行知识建构、自由体验、自我探索的生命历程和经验积淀的活动过程,以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独具的文化魅力绽放于小学教育以及学习生活之中。协商学习来源于学习者的自主权意识,来源于学习者需要、兴趣和愿望的满足[1]。作为一种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质的学习范式,协商学习为丰富小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体系提供了一个蕴藏于对话中的全新视域。协商学习不仅是一种彰显民主品质、关注生命价值、充满对话精神的学习形态,还是一种追求小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小学生参与权利的学习模式。协商学习中蕴含的文化不仅是一种追求不断创新、注重实践反思的文化,还是一种以小学生为本位、注重提升小学生生命价值的文化,更是一种彰显着人文关怀、充盈着民主意识、体现着平等精神的文化。

一、平等协商:小学协商学习的必要前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协商学习追求与倡导的是平等协商,强调教师与学生等各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的身份平等与人格完整、价值认同。在协商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学会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观点。然而,在现实的学习活动场景中,平等协商的达成往往为教师的权威和规范所取代,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拥有极大的决定权、教学内容上拥有极大的解释权、教学过程上拥有极大的控制权、教学方法上拥有极大的选择权、教学评价上拥有极大的裁决权”[2]。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支配和控制小学生的角色,对小学生发号施令,小学生被迫屈从,他们的自由天性往往被压制、需要往往被漠视、感受往往被忽略,他们失去了自由、自主、自我,彻底地成为了教师的附庸。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话语权的沦陷以及生命价值的迷失,形成了一个在权威压迫下的整齐划一的课堂管理体系,没有意义创造的生成,没有民主与自由的彰显,小学生在条条框框的规范、禁锢下,无法真正地驾驭自我,无法成为真正有能力的学习者。

协商学习的最终旨归在于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观,其实质是在教师和以小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关系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协商”的双向互动关系。首先,平等协商不仅注重教师对小学生天性的尊重、对小学生需要的满足、对小学生灵魂的关注、对小学生生命的呵护,还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人格和尊严上的独立、平等,教师需要放下其在“知识庙堂”中的权威者身份,以“平等中的首席”出现在小学生面前,在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其次,平等协商还强调教师为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营造关爱、分享、尊重的教学“场域”,给予他们自由表达、主动提问、自主探索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自身的支持和协助作用,满足小学生欲望的释放和情感的宣泄。因为只有在互尊互爱、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才能实现主体双方生命状态的相互关照。教师和小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平等协商的过程,也是教师用自我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的过程,还是教师用自我的“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的过程。

二、对话交流:小学协商学习的活力源泉

对话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默契、形成“意义溪流”的黏合剂,是人们通过认真倾听与真实表达而使真理脱颖而出的深层机制,是平等主体共同交流以构建和改造共生共存世界的活动[3]。教师与小学生通过对话、协商共同作出有关学习的决定,共享学习的权利,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小学生都成为主动、自觉、高效的学习者,以改变过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以及受强制的不情愿状态。师生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彼此真诚相待、尊重信任、分享参与,在沟通中实现精神的交流、经验的分享、生命的升华。教师之所以要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是因为对话和交流是促进小学生自由地想象、创造进而产生融合的现象。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多向沟通,使彼此不同的思想、见解在交流和碰撞中得以融合和升华,接纳不同的观点、想法或建议,分享彼此的思考、领会和发现,实现教师和小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共同发展。总而言之,在教师和小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让小学生的思维参与探究,将小学生的思考付诸行动,让小学生的经验得到分享。

协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实现教师教学反思、达成师生共同目标的多维交往的实践活动,实质是教师和儿童“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是具有差异的生命体(教师与儿童)之间的积极、主动的交往、对话的过程,更是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过程[4]。协商学习着眼于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对话交流来商定小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活动的形式、达到的目标、评价的方式等,从而使他们处于被唤醒和激发的状态。因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彼此之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儿童文化的创生和视界的拓展,有助于丰富小学教学体系的文化底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通过交流与对话,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认同,并合理调适自己的“在场”姿态,重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从而真正处于“共同成长”的生命状态。对话和交流不仅是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灵魂的沟通,更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生命状态的相互参照。在对话和交流中,使主体双方从彼此对立或者互不交往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实现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追问、相互认同,从而真正调动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提升不同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三、合作参与:小学协商学习的有力保障

“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学习过程是个体能动地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小学协商学习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进行,强调的是小学生之间的合作分享,注重的是小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小学生的自我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愿望和热情,关注他们生命的自主性、创造性,给予他们自发合作、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小学生成为真正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协商学习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依赖于小学生的合作分享、主动参与,因为没有学生合作参与的学习是静止的、封闭的,没有学生参与的学习是死气沉沉的、毫无活力的。协商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强迫灌输和高压控制的过程,而是一种主体双方进行民主交谈、协商对话、交流碰撞的过程,强调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形成一种和谐、宽容的主体关系,将传统学习模式中刻画的冷漠与呆板演绎为一种真正的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演绎成一种真正的合作和参与。

库克认为,“孩子们也是人,他们有能力成为成功的协商者,与成人一样,他们有需要、愿望和观点,他们将努力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并且他们能理解在协商中会涉及到一些不可避免的约束和不可能的因素,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会更加努力学习。”[5]协商学习主要强调通过不同主体的合作参与,共同商讨,从而制定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多维的课程标准、弹性的教学计划、灵活的课程目标、开放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每一个主体不仅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运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学会对人真诚、与人合作,通过对话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在协商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就不仅应关注学生作为“具体完整的人”在探索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还应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充满活力的探索发现、共同体验以及合作分享的过程,视为教师和小学生协同进行意义建构的生成性过程以及赋予他们发展价值的创造性过程。教师作为小学生探索周围世界的引领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他们通过主动探索从而满足自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合作分享、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及作为未来公民应具备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主动与教师或同伴进行合作分享,真正地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

四、反思、多元、发展:小学协商学习的动力支持

小学协商学习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小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的过程。协商学习评价的旨趣在于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僵化的、单维度的评价标准,淡化和摒弃传统意义上的等级评价以及筛选功能,要求教师学会用反思、多元以及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协商学习通过小学生的表演、表现以及作品展示来进行评价,并且关注发展、强调多元、注重反思,关注学生的自评以及他评,鼓励他们参与制定评价标准,并且基于一定的现实情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并进行随时评价、随机评价。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评价,以开放、包容、尊重的态度支持他们大胆参与评价,并帮助学生树立参与课程评价的信心,对他们的评价应有耐心,通过营造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总的来说,协商学习的评价不仅要求注重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交往、学习特点等,还强调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评价小学生的交往合作、探索欲望与操作能力等方面,也要关注小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既要了解小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还要关注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与发展方向。

美国学者雷德指出,协商学习是“ 解放教育学,是反思的基地、发展的基地,是获得学习经验的基地”[6]。首先,协商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在经验、兴趣、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本体价值,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现他们的个性特长,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其独特的创造力。其次,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协商学习评价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协商的结果,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协助教师制定评价的具体标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评价更能体现小学生的需求。最后,协商学习的评价注重反思,反思和批判是协商学习的精髓和核心,不仅包括教师的反思,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反思,不仅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反思,还包括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反思,从而促进教师和每一个小学生在反思中获得共同提高。协商学习强调以发展、多元、反思来支撑课程评价,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生成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成为小学学习方式不断更新的动力。

摘要:协商学习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可以灵活运用于小学数学、语文以及英语等各个学科领域,其自身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特质。平等协商是着眼点,为小学协商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对话交流是切入点,为小学协商学习活力的释放注入了新鲜血液;合作参与是着重点,为小学协商学习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反思、多元与发展是支撑点,为小学学习方式的更新提供了动力支持。

关键词:协商学习,小学生,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1]孙来成.论协商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

[2]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

[3]王天平.论对话教学低效性的病理与纠偏[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4]杨莉君,康丹.论幼儿园课程的生命价值[J].教育导刊,2006(10).

[5]Garth Boomer.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Education for the 2lst Century.London&Washington,D.C:The Falmer Press,1992:17,170,170,21.

协商学习 篇2

受东海县总工会的派遣,于5月27日至31日在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参加了“江苏省工资集体协商培训班”学习。这是为我们基层工会干部“充电”、“加油”提供的较好契机。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同时也理清了基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新思路。

培训班学习的收获

一、交了朋友。这次培训班来了很多企业的工会主席,他们还有不少兼职企业的副总,有着相当多的企业管理工作经验和基层工会工作经验,在短短的几天学习生活中成了朋友,这有助于以后的工作中相互交流,有助于遇到难题时相互切磋。

二、学了知识。通过三天的业务知识学习,听了殷同喜、徐东兴、施志刚等专家教授的授课,他们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辟的演讲,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在关于普遍深入推进工资协商的思考与建议”中,让

的提高,也让我暗暗下了做好基层工会工作的决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一代劳动者思想的活跃和分享企业胜利成果的愿望越来越强,企业与职工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这就带给我们基层工会工作者新问题会越来越多,任务也越艰巨。做好基层工会工作,不仅是做好“民生幸福工程”,也是凝聚民心,提升工会组织影响力的一大工程,同时我也坚定了信心,做好工会工作大有作为,也大有所为。

目前基层工资集体协商存在问题 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对于工资集体协商,老板们从内心是排斥的,职工的参与愿望不高。

一、宣传不到位。目前的宣传只限于简单的发文,基层培训少,宣传的氛围不浓,应该说90%的老板和职工不知道什么是工资集体协商,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协商。

二、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把工资集体协商理解为长工资,提高福利待

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助推企业良性的向前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如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这一系列命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是推好工资集体协商,成为企业与职工的润滑油。工资怎么长,增长多少,是劳资双方反复谈出来的。在工资集体协商中,我们不怕职工漫天要价,因为职工是最讲道理的,他们心中非常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他们同时也更清楚只有企业发展好了,他们的收入才会更好。都应该珍惜这一结果,也要深切认识到彼此是利益共同体。只有通过协商,让职工与企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沟通,才能增进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充分调动出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形成和谐劳动关系。

二是推好工资集体协商,做企业发展的万金油。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心,组织职工进行技能比武、操作比赛、合理化建议等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激发职工钻研新技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

三发挥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提升工会工作的组织影响力

力推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集体合同,维护了职工最关心的劳动报酬权益,从而得到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拥护,提高工会在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一定会赢得企业的尊重。因此,搞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发挥好工资集体协商的能动性,提升工会的组织影响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做企业领导的放心人。作为工会,不做企业领导的“对手”,而更应该做企业领导的“助手”。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心实意地为替领导化解难题,为领导解决企业内外矛盾想好办法、出好主意。

作业,不妨民主协商 篇3

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上周确实每天都是第四组在扫地。晓彤是他们的组长,怎能做出如此恶劣的表率?我心中充满疑惑,晓彤成绩中上游,平时还很听话,怎么就不认真完成作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背后肯定有她的理由。正好在办公室走廊见到我班的语文老师,我就问她最近晓彤的作业是不是很糟糕?她证实说,这周已经好几次没看到晓彤的作业了。于是我把晓彤请到办公室。

“我听说你对作业有一定的见解,能不能跟老师分享一下?”

“老师,我觉得纠错本没什么用啊。我错的题目很多都是粗心大意错的,没有整理的必要。我看看就记住了,所以经常没有题目可以整理。有些同学就把对的题目整理进去,越简单的越好,我就觉得没什么用,就没写了。”

“哦?如果真像你这样说的,敷衍的做法确实失去了纠错本本身的意义了。你给我总结一下纠错本有什么缺点?”

“认真做起来太繁琐了;不认真做敷衍了事就没什么用;总是没有题目可以整理。”

“嗯!你说的很对。确实这也是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些学得比较好的同学,错题比较少,没题可纠了怎么办?那你能不能也跟老师说说看,纠错本有没有什么优点?”

“有啊。如果认真做了,确实是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的,看起来很方便。”

“对啊!从初一开始就整理错题,那么到了初三,这就是一本你的个性化习题册。对繁重的中考复习来说是非常高效的。因为只要一打开纠错本,就是你三年来错过的题目,非常有针对性。”晓彤一边听一边点头。

“我明白你的想法了,你是觉得一天一题已经纠不出错题来了。那你有想过这背后的原因吗?”

“可能是做题太少了吧。”

“很高兴你能找到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做的练习中,很多题目都很基础,要真正拔高的题目,我们还是做得比较少。既然你学有余力,老师建议你多做一些难题,开阔开阔视野,那么你肯定会觉得更充实的。”

“嗯!”

“这样吧,既然像你说的那样,纠错本不是一文不值,那我们还是有做的必要是吧?”

“嗯!”

“既然问题出在无题可纠,那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老师希望你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做题,另外一方面,你的纠错本两天整理一道题,如何?”

晓彤眼睛发亮,大概是觉得我没有批评她,反而在跟她民主协商作业感到讶异吧,很高兴地就回去了。

协商作业,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解决渠道。多花时间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思想水平,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对提高教学效率或许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协商学习 篇4

意义协商 (negotiation of meaning) 是指在会话过程中, 当出现理解障碍时, 会话双方通常使用意义协商手段, 从而使讲话人对先前的话语进行调整修正, 使得不理解的话语为听者理解。研究表明, 意义协商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还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输出, 使学习者注意到语言形式, 并注意到中介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距, 从而促进二语习得。为了消除理解障碍, 完成任务, 交流双方要经过一系列意义协商过程。学习者在意义协商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 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因而, 任务类型对意义协商的影响便成为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对象。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 (1) 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数量有影响吗? (2) 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类型有影响吗?

实验方法

1. 被试。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一年级60名随机产生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与了本次实验。他们平均年龄20岁, 男女生各占50%。继而再随机组合成30对。

2. 任务。

根据信息的流向, 任务通常划分为单向任务和双向任务。在实验中, 被试结对依次完成一项为单向任务和一项为双向任务。本实验所选的单向任务为放置图片任务。每对学习者中一名学习者向对方描述图片应处的位置, 另一名学习者根据对方的描述将手中的图片放置到正确的位置。该任务选自Ellis (2001) [1]本实验所选的双向任务为寻找图片差异任务。每对学习者中一名学习者持图片A, 另一名学习者持图片B, 图片A和图片B大体相同, 但有十处差异。学习者不允许看对方所持的图片, 只能靠用英语描述自己所持的图片或询问对方来寻找两幅图片的差异。该任务选自Mackey和Gass (2005) [2]。

3. 实验实施程序。

被试在同一时间在兰州交通大学的一个会议室里首先完成单向任务, 然后再完成双向任务。完成单向任务和双向任务的规定时间均为10分钟。被试的英语交谈被MP3录制。

4. 测量。

在实验结束后的第二个星期, 被试在完成单向任务和双向任务的前五分钟的英语交谈内容被作者转换成文字。并经过作者仔细核对。

意义协商的方式通常有三种:理解核查, 澄清要求, 和确认核查。经过培训后, 依据Pica, Young和Doughty (1987:740) [3]的定义, 作者和另一名教师分别对录音材料中的理解核查, 澄清要求, 和确认核查进行了测算和统计。其中, 理解核查的相关性为:91, 澄清要求为:88, 确认核查为:92, 相关程度符合要求。以下是理解核查, 澄清要求, 和确认核查的定义。

理解核查 (Comprehension checks) :设计用来确定讲话者自己先前的话语是否被听话者理解的任何表达。如:

NS:Yeah.Quack, quack, quack.That one.The one that makes that sound.

NNS:Ah yes.I see in the--in the head of him.

NS:Ok.See?

确认核查 (Confirmation checks) :紧随在讲话者先前的话语后, 旨在确定该话语是否被正确的理解或听到的任何表述。如:

NS:OK.Put him on top of the truck.

NNS:Truck?

澄清要求 (Clarification requests) :能够引发出澄清先前话语的任何表述。

5. 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数量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为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类型的影响。意义协商的方式通常有三种:理解核查, 澄清要求, 和确认核查。第一个研究问题是从总体上研究任务类型对意义协商的影响。第二个研究问题则是从意义协商的局部类型上进行研究。

由于本研究致力于研究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影响, 因而, 任务是自变量, 意义协商是因变量。

结果与讨论

本文试图研究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协商的数量的影响。单向任务组中意义协商的平均值为3.42, 标准差为1.25。双向任务组中意义协商的平均值为4.72, 标准差为1.21.T检验结果表明, 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协商产生影响 (p=0.017<0.05) 。这是由于在双向任务中, 每个成员各自拥有一部分信息, 为了完成任务, 他们必须向对方询问或者向对方描述自己的图片, 来获取彼此掌握的信息。为了克服双向交流中出现的理解障碍, 他们必须进行意义协商。

本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试图探讨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协商的类型的影响。T检验结果表明, 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类型没有影响 (理解核查p=0.24>0.05;澄清要求p=0.11>0.05;确认核查p=0.32>0.05) 。由于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因而, 任务类型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类型没有影响。在本研究中, 学习者无论是在单向任务还是在双向任务中, 学习者最倾向于使用确认核查, 其次是澄清要求, 理解核查的使用最少。这主要是由于理解核查涉及面子问题。因而, 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面子威胁较小的协商策略。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双向任务比单向任务更能促进学习者之间进行意义协商, 而任务类型对于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种类没有影响。由于意义协商对二语习得起促进作用, 因而, 学习者进行的意义协商越多, 越能促进学习者的二语习得 (Foster and Ohta 2005) [4]。鉴于任务类型对意义协商的数量产生影响, 在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任务的选择和设计。教师应采用双向任务, 以促使学习者进行更多的意义协商, 从而促进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Ellis, R.Non-reciprocal tasks, comprehens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M.Bygate, P.Skehan, and M.Swain (Eds.) Resear-ching pedagogic tasks: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sting.Harlow, England:Pearson, 2001, 51-52.

[2]Mackey, A.and Gass, S.M.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ethodo-logy and design.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2005, 79-80.

[3]Pica, T., Young, R., and Doughty, C.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on comprehension.TESOL Quarterly.1987.21:737-758.

界别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 篇5

政协界别不是一种固定的组织形态,它是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政协履行职能、开展活动的基本单元。

政治协商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和政府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而界别协商是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把某个或多个界别的委员作为协商主体参与政治协商的一种民主协商形式。根据协商主体的不同,界别协商可分为界别内部的协商、界别之间的协商以及政协界别与党政部门之间的协商。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界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特色,开展界别协商是政协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协的协商民主与界别优势结合,使界别协商在政协履职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协商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政协工作的一种创新。探索并创建界别协商机制,积极发挥界别协商的作用,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促进政协政治协商创新、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界别协商

协商,就是共同商量以便取得共识。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态和民主决策机制,具有协商、平等、合法等重要特征,具有对话、磋商、交流、听证、沟通等多种形式。民主协商已经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寻求共识、协调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人类社会处理政治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一种基本方法。

界别协商就是以界别为单位组织政协委员开展的各类协商建言、协调关系的履职活动。界别协商作为一种正在实践、探索中的民主协商形式,明确其内涵十分重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

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可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亦可提议上列单位将有关重要问题提交协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机构。政协的界别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个党派、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在人民政协组织中的具体划分形式,也是政协会议的基本组织形式。政协界别不是一种固定的组织形态,它是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政协履行职能、开展活动的基本单元。

政治协商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和政府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而界别协商是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把某个或多个界别的委员作为协商主体参与政治协商的一种民主协商形式。从一些单位的实践来看,根据协商主体的不同,界别协商可分为界别内部的协商、界别之间的协商以及政协界别与党政部门之间的协商。

二、界别协商的特点和优势

界别协商是人民政协界别的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与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的结合点和交汇点,这些优势的叠加可以使界别协商在政治协商中发挥更独特的作用。

1.制度优势。界别协商是有其制度依据的。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2

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以平等对话、协商交流的方式去化解分歧、解决问题,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又照顾少数人的意愿,成为选举民主的有益补充,在我国已经成为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协商是政协委员政治参与的一种途径和手段,界别协商作为民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进一步拓展了人民民主的范围,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权利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平台和形式。

2.组织优势。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由界别组成是人民政协组织最显著的特色,是人民政协区别于我国其他政治组织的显著特征。它几乎涵盖了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和组织,不受地域和人口比例的限制,充分体现了“大团结、大联合”的方针和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政协的每个界别,都广泛联系和代表着各自界别的群众,代言本界别的利益,以界别的形式把群众中分散的、个别的意见和呼声汇成系统的意见,提出共同的意志和主张。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为社会各界充分表达其利益,就重大政治问题进行协商提供了组织保障。政协委员不仅来自界别,也常常以界别为单位开展活动,界别是委员履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这也使得界别协商在积极反映所联系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协调各方关系上具有重要而有效的渠道作用。

3.智力优势。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界别中的委员一般都是在某一领域中拥有较大影响力、较高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一定参政能力并能代表本界别大多数群众利益的代表人士。而一些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成的界别,如文艺界、经济界、科技界、农林界、教育界、体育界等,其委员更是熟悉本专业领域情况的专家,因此观察问题比较准、分析问题比较深、协商建言的针对性也比较强。这使得界别协商在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时,拥有强大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特别是能对一些事关长远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重要的意见建议。

界别是政协最显著的特色,政协有着界别的天然禀赋和界别协商的独特优势,界别协商是政协智力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的结合点、交汇点,理应成为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立足点。应着力突出界别特色,组织带有界别特点的履职协商活动,全面提升政协的履职水平。

一、认识到位,有力营造界别协商的氛围

在党政领导层面,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从本地大局出发,将界别协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相关议事规则,纳入党政职能部门有关工作规则,明确开展界别协商的内容,积极支持、主动参与界别协商,敢于、勤于和善于通过界别协商,倾听界别声音,重视界别协商成果的运用,切实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以促进科学决策。党政职能部门应主动加强与政协及界别的沟通联系,建立制度化联系,开展经常性协商,为界别协商活动提供更宽广的空间、更便利的条件。

在政协组织层面,应注重加强界别建设,适时调整界别设置和委员构成,把新的社会阶层吸纳进来,增强界别的代表性。注重发挥政协专委会和机关协调、组织和服务功能,有的放矢组织引导开展界别活动,强化界别协商的基础性作用。新一届常州市政协每年都组织一次“委员界别月”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界别加强调查研究,以便把委员个体智慧提升为集体智慧,进一步提高提案的质量。在今年初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经济、民进等6个界别联合提出《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三改”工程步伐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建议》的“一号提案”,建言推进危旧房、城中村、低洼地改造工作,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此提案引起了各方面高度关注,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作出批示,市政府还将政协“一号提案”作为今年办理工作的重中之重。7月初,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常州市市区三改工作实施意见》,吸纳了界别委员的意见建议。

在政协委员层面,要增强委员由界别推荐、代表界别群众的意识,切实解决好“不能代表”、“不会代表”、“不敢代表”问题,从而把界别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界别协商的现实优势。去年换届后,常州市政协以界别及委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相继建立了8个“委员之家”,鼓励委员利用“委员之家”平台,加强与所代表的界别群众的沟通联系,力争形成常态化、长效性的工作机制。还与辖市区 4

政协联合互动,在乡镇、街道建立“委员工作室”,在社区及相关场所建立“社情民意工作室”,探索建立“界别+社区”的界别活动模式,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规范到位,有序探索界别协商的方法

要有顶层设计。今年来,常州市政协围绕推进地方政协协商民主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调研中,不少辖市区政协主席、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都谈到,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崭新内容,一方面需要地方基层政协的探索实践,但更需要有顶层设计,需要对界别协商与政治协商及其他民主协商方式的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作出统一规定。特别是应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意见或制度,尽快推动政协章程的修订完善工作,用以指导地方的实践活动。

要有制度保障。各地党委和政协可根据上级规定,提出本地的具体实施意见,重点要明确的是:界别协商的主体是哪些、界别协商有哪些形式、经过哪些程序,哪些内容可以纳入界别协商,用制度的刚性来确定界别协商基本模式和方式,实现协商从随机到常规、从政策性到制度性、从“可以协商”到“应当协商”的跨越。我们建议,围绕政协的协商民主工作可在省及地市级层面形成规范性的制度文件,先试点再全面实施推进。

要有健全体系。界别协商与政协其他形式的协商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需要有统一的规范以体现“共性”,又需要有符合自身特点来突出“个性”,就是要在制度建设中注重其系统性。从当前实践来看,可采用“1+X”模式,来推进界别协商制度化建设。“1”即由各级党委推出政协界别协商工作制度或办法,“X”即由党委或政协推出政协主席、副主席联系界别,政协常委联系界别委员、专委会联系界别、界别对口联系党政部门、界别小组召集人等若干具体制度,形成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制度体系。

三、把握到位,有效提升界别协商的水平

要突出计划性。界别协商是政协履职工作的重要内容,应与其他协商民主工作统筹谋划、计划实施、各有侧重。在年初确定全年工作要点时,在全面把握党政工作中心和重点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精选优选界别协商议题,并纳入政协全年

重点协商计划,明确界别协商的各项具体安排,积极有效地组织实施界别协商活动。

要注重开放性。界别协商应尽可能坚持公开化,做到协商议题公开、协商过程公开、协商结果公开、党委政府采纳情况公开,还可以吸收部分界别群众代表参与协商。根据不同的议题确定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运用座谈协商会、工作交流会、政情通报会、专题咨询会等多种形式,使得界别协商主体多方参与,各方意见建议能够充分表达,实现交融交锋,达成共识,扩大政协界别工作的影响。

协商民主的困境 篇6

【关键词】:协商民主 公民 困境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71-01

民主是一个“永久性”问题。的确,民主从来都没有作为一个既定的被普遍接受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概念所认同。关于民主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二十一年前,美国学者福山在目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认为“自由的、多元的民主政治是世界范围内政治发展的历史终结”。可是果真如此?

事实上,民主并未终止。从雅典直接的原始民主,到中世纪时民主的没落,再到“人”被重新发现,民主理论与民主实践自身总是在不断地完善政治领域权利与权力的分配制衡机制。资本主义民主与形式主义的结合使得民主不断贬值,兴起于六七十年代的协商民主试图通过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批判和对代议制民主实践的扬弃,建构一种基于程序主义、话语理性和公共领域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但是协商民主理论究竟能否弥合传统民主理论的不足,而实现现代民主的超越发展?

在笔者看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协商民主的困境。

(一)对程序主义协商民主的批判

哈贝马斯认为,商议性政治的程序构成了民主过程的核心。建构一套被多数民主协商者理解并接受的民主协商程序有利于协商共识的达成。同时,这种区别于预先承诺似的协商方式既不是工具主义的又不是基于个体偏好的策略性的,它的目标是公平而不是特定的某种结果。而且程序性协商能够通过协商不断对自身进行反思性修正使决策更具合法性,但是程序并不具有自我确证性,其自身的合法性便需要进一步的协商与确定。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立一套被所有公民理解并接受的平等程序何以可能;二是程序合理性不一定能提供支持任何特定决策的令人信服的理性。

首先,民主本身便是一个多元领域,这必然加剧了人们对协商民主理论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的民主程序的疑虑。实际上,正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多元现实才使得通过协商以求达成共识成为必要,所以在协商协商民主理论中建立统一而普遍化的例行程序本身就是非民主的。协商民主对理想程序的设计在墨菲看来最终是为了达成“理性共识”,但是“理性共识”决策的达成必须是在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间,公平、客观的协商过程中。

其次,合理的程序本身并不必然达成协商的一致和催生出共识理性。协商民主规范为了鼓励公共参与将政治看作是合法性程序和理性支配下的公共商谈。但是,在没有概括性的价值共享系统或公共共识的背景下,将多元理性的诉求诉诸理想程序并不能必然实现理性的公共性和合法性,单纯依靠理想的程序规范恰恰是一种非协商性决策机制。

(二)文化多元主义与公共理性的不可欲性

协商民主理论试图通过对话机制来完成协商主体在公共领域对民主议程的探讨与沟通,无论是赋予公民同等表达机会的理想程序还是实现参与者不断反思的对话机制,都是为了促进所有个体理性之间产生契合点并最终形成公共理性的制度设计。但是多元文化现实使得被罗尔斯称为“共同人类理性”和探寻导向的公共理性已经无法弥合其价值的单一性与多元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分歧。

(三)政治的贫困与协商领域的非平等

政治贫困包括公民团体在参与民主过程中的无能力及决策结果上的脆弱性。虽然公共协商预设的是政治平等但它并不能全然排除大规模的权力和财产的差异所导致的影响。由于政治贫困的协商主体缺少发展公共能力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机会,他们便不能使他们的理由具有公共性,他们的需要和主张很难在决策当中体现出来,只有当所有公民都有效运用自由与能力的时候,公共领域才能更好的运作并提高公共理性的质量。只有当政治平等能促使公民拥有协商资源、机会和公共能力的时候,政治贫困的协商主体才能避免在协商过程中处于强制性不利地位。

同时,政治能力的贫困必然导致交往的扭曲。长期的政治贫困迫使协商主体丧失开启对话、自由表达的能力,而启动协商的能力和表达的自由是协商得以持续的基本阀限。若是以牺牲公民批判能力为合作代价,持续性的协作只不过是无权者对强势话语的非公共性的行为上的服从。长期处于贫困的团体没有能力反驳这样一个体制的合法性:他们不认同这个体制的合法性,但是体制施加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不得不屈从于决策。

可是,简单的程序设计和理想的公共领域实际上并不能消除财产和权力的社会不平等因素对协商和交往的全部负面影响。当公共协商本身被固化成不平等交往机制时,任何在权力、财产和制度性方面占有有利地位的团体或是个人都能被赋予既向他人强加自己的计划,又强加自己的目标的能力。但是,协商民主在对传统的民主模式进行批判而实现超越的时候却无法克服自身的困境。平等的理想程序设计使得协商民主陷入了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假想,简单的程序设计并不能真正阻止不平的因素对协商领域的侵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政治贫困的现实,这种在进入协商领域之前就业已固化的严重的不平等使得协商理论诸种平等设计变得不堪一击。最终,协商民主理论者不得不面对多元公共理性的现实而重新思考民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何包钢.民主理论:困境与出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58

[2](加)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49

[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36,371

[4](美)罗伯特·达尔.多元民主的困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

[5](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13,8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篇7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协商,意义

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很多研究人员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协商民主属于一种民主治理的重要形式,其强调公共利益的互相理解和责任,可以有效回应多元文化社会的核心问题。当前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呈现多元性,这种特点导致的最大危机是公民的对立和分裂,而协商民主则是有效消除这种对立的治理途径。

一、协商民主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决策的合法性。政治决策需要获得民众的认同,才能在确保合法性的同时进行实施。协商民主合法性不仅要考虑多数人的意愿,同时还要考虑集体的反思,这种反思要建立在尊重实践和公民道德的基础上。首先,要确保受到决策影响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决策中,政治讨论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人具有优先权。其次,决策需要在公民代表的讨论以及争论中形成,他们的出发点是公共利益,具有超越局限以及个体利益的优势。最后,决策形成的政治核心是说服,并非强制。

(二)促进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首先,构建协商民主对整体提升公民素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政治成员之间在政治讨论和政治决策时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树立整体意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既考虑自己的观点也要融合对方的优势,化解公民对立和分裂情绪。其次,协商民主可以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责任感,每个公民都是社会成员,都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因此,就有承担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责任。最后,当前社会问题是公民素质个性化,文化水平层次化,思想信仰多元化,道德水准差别化的特定时期,通过协商民主可以缩小、减少、平衡这些社会问题,促进公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升公民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信任基础。

(三)促进权益政治转变为公益政治。随着政治规模、国家角色的变化,以往技术官僚以及代议民主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出现的问题,其已经不能真实体现政治的理想。而通过对话达成政治共识、促进公民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实现社会以及经济的共同发展,保证每个公民都会因此受益是协商民主的目的,其强调公民通过平等对话参与到决策中,强化每个公民的责任,改变以往重视自由而不注重平等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权益政治向公益政治的快速转变。协商的过程同时也是民主中对自利道德以及个人主义的修正。

二、政治协商的实践意义

政治协商可以发挥少数民族、社会各界、人民团体以及民主党派的优势,其共同参与到政治决策的制定中。政治协商行为主体主要由社会各界、各个团体、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党派的人士组成,以政协会议的形式,由执政党倾听各个群体的愿望和诉求,通过会议形式反映民意,表达群众的利益需求。通过这种体制渠道,能够及时畅通地向决策部门反映群众的诉求和利益需要,进而使决策部门能够客观地根据有关诉求协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三、协商民主角度下的政治协商

(一)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理论范式。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建设中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其次,协商民主主要强调政治参与人员的平等,而参与政治协商的主体中,是各界代表、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以及中国共产党,前者是制度决策的参与者,而后者则是执政党。再次,协商民主强调参与主体的理性以及平等对话,通过妥协、反思以及对话的形式达成利益共识,而在政治协商中,由于地位存在差别,起主导作用的是执政党,其他代表和党派作为参政党,起辅助作用,其主要是发挥建议和咨询等功能。最后,协商民主重点强调民主的广泛参与性,其制度形式呈现多样化,而政治协商则主要强调社会团体、党派以及阶级的代表性。

(二)两者之间的亲和性。首先,两者都以公共利益为最终诉求。协商民主强调要以公共利益为重心,妥协和转变个人以及团体利益,而政治协商的参与主体是社会代表、团体以及党派,其政治目标是建立和谐、文明、民主以及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其次,两者都强调受到决策影响的群体都享有参与决策的权利,都承认利益群体因为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偏好和利益倾向,两者都可以促使不同的利益人员以及利益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决策。再次,两者都认为参与决策的过程是妥协和讨论的过程,认可共识对决策的作用。最后,两者都倾向对政治权利进行制约。协商民主通过平等对话为行政自由设置障碍,构建和完善规范的行政体系,而政治协商主要通过民主监督的形式,各个党派和团体与执政党形成互相监督,通过这种形式,保证权力服务于人民群众。

四、结语

理清协商民主和政治协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领域需要面临的话题。两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协商民主是对政治协商的一种压力和完善,通过协商民主反思当前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公共利益为最终诉求,继而促进合法决策,是发展和完善政治协商的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J].学习与探索,2007(2):85-91.

[2]王庆五,王金水.协商民主:从政治协商到国家层面的基本民主制度建设[J].江海学刊,2014(1):208-214.

协商学习 篇8

一、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建设一个社会协商民主制度的国家。”这既是一大亮点, 更是一大突破。中共中央首次系统论述了“协商民主”概念,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 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了规划和部署。在这一制度下,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 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 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一个完整经得起考验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能够成为我国强化改革政治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环节, 我们要把这良好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将最大能力发挥出来。中共的十八大报告漂亮且合乎时宜地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 推动协商民主, 将协商作为民主的主要渠道, 让社会各界人士和老百姓了解协商民主的意义, 将其多方面广泛发展。

正如报告所说,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 要多层面发展广泛协商, 增加人民的认知度、凝聚民族的认同感。报告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大政治协商力度。这些内容都体现出中共中央领导热爱人民、热爱工作以及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民主尤其是协商民主有助于政策决策更加科学, 将其不断完善与改进, 对改进中共的执政领导和政治建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

中共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而且在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进行丰富和发展。

一直以来, 中共就不以抽象来评判是否民主化, 不主张纯竞争化的民主方式, 在这条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上, 中共一直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探寻着。自中共成立起, 就倡导科学与民主, 坚持着多数人的民主, 提倡依靠协商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会议精神, 第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是协商的结果, 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从改革开放开始, 协商民主就已经是中共和其他党派一直追寻的理念, 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建议, 党的领导人要把政治协商民主制度长期流传下去, 把根据这一体系有关的发展都写进宪法里面,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写入政协章程。

认真审视中共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历程, 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是相继而生的。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人民政协为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 人民政协承载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任务, 其逻辑起点是要各方力量的联合和人民的凝聚, 而其相继发展的取向则是人民民主。

要准确把握中共十八大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新要求。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管道, 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更好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和水平;要紧紧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 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一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共在确立重大方针政策和解决群众生活重要问题等方面, 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协商, 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将会在十八大后得到健全和完善。

中共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把民主的力量发挥到更大、更充分、更健全。同西方竞争式民主相比, 我国的协商民主既有会议民主的内涵, 又有政党民主的外延;既关注决策的结果, 又关注决策的过程, 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 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 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

用协商进行民主这一形式, 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好办法。中共通过民主协商把各派、各界人士聚集在一个统一战线上面, 把中国民主的政治历程向前推进, 这种统一战线的局面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它把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结合到一起, 发挥巨大效益、产生巨大效果, 这就是统一战线的目的和协商民主的优势。

四、协商民主是实践多党合作民主制度的成功探索

自十六大召开以来,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深化就是中共推进政治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也就是在我们以往政治协商工作的基础之上更加完善, 建立了一种协商民主的新型模式。以往的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重点提倡并且实施“专题协商”, 党派和界别间的专题协商已经形成了政协工作的新品牌、新形象, 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可以说是我国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制度上的一个好的开始, 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探索。

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 要处理好团结联合与协商民主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有些国家在推进民主时, 会使民主的意义大打折扣, 丧失了党派间民主团结的根本, 形成了团结的缺失, 失去了民主的本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选举民主的主要载体,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我们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用协商民主对选举民主进行补充和完善, 就形成了具有创造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依据协商民主, 创造和谐社会, 在保证人民行使投票权利的同时, 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协调性等多种关系, 保障社会团结稳定。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 要多层面发展广泛协商, 增加人民的认知度、凝聚民族的认同感。报告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大政治协商力度。这些内容都体现出中共中央领导热爱人民、热爱工作以及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信心。用协商进行民主这一形式, 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好办法。中共通过民主协商把各派、各界人士聚集在一个统一战线上面, 把中国民主的政治历程向前推进这种统一战线的局面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

关键词:协商,民主,制度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2012年11月23日.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行程艰难 篇9

何谓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中国传统的企业工资确定方法是, 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 依法自主确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劳动者对此基本没有质疑的权利, 只能全盘接受或选择辞职。那些从事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大的工种的劳动者, 由于没有谈判砝码, 更是处于弱势地位。

洛阳市总工会调研结果显示:2006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6%,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4%, 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只增长了11.9%;有36.6%的企业平均工资低于全市平均工资;接受调查的工人中, 6年来工资增长两次以下 (含两次) 的占62.6%, 没有增长的占17%。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形式、收入水平进行平等协商, 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

事实上,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0年, 我国就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而近两三年, 各地都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有关工作。

杭州市从2006年4月开始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 为各级工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尚方宝剑。杭州一家合资企业工会7次向经营者提出进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被拒绝, 工会代表职工向企业发出要约书, 很快该企业就建立了工资协商谈判机制。杭州市总工会主席陈永良表示, 该项工作已使杭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驶入了快车道。2007年底该市已签订工资协议8318份, 涵盖企业13996家, 覆盖职工68万余人。

近两年, 河北省各级工会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在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已有4.5万多家企业试行这一制度。2007年8月, 河北省人大通过了《河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并规定企业不依法开展集体协商将受到处罚。

2008年6月, 河南省总工会、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 要求全省各类企业都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并提出目标:2008年全省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企业要达到30%;2010年全省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企业要达到70%, 国有 (国有控股) 企业和集体企业要达到100%;2012年达到全面覆盖。

吉林省总工会主席包秦2008年6月表示, 在今后五年内, 吉林省将推动各类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促进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通过集体协商来确定劳动报酬的机制, 推动企业建立起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同时建立起农民工工资、福利、医疗、劳动保护的权益保障体系。

说到容易做到难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曾指出, 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对劳动者和企业来说, 是双赢的局面。它能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 维护一线职工的权益, 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 确保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

但从具体情形来看,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遇到了诸多问题, 很难取得实在的成效。

“我们力推工会和企业集体协商工资, 但一些企业怕被捆住手脚, 不愿意配合。”洛阳市总工会法律部部长陈守仁说。据悉, 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 普遍存在“四不”情况:企业不愿谈, 担心协商工资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职工不敢谈, 担心提出协商要求被企业解雇;职工对相关工资法规政策不熟悉不会谈;工会组织不健全不能谈。

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最大的担心, 其实就是怕被“捆住”。因为工资集体协商意味着要把集体合同中关于工资的内容, 单拎出来签订专项协议, 如果白纸黑字写在纸面上, 一些企业担心员工依此作为劳动仲裁的法律依据, 使企业处在被动地位。于是, 一些企业更愿意口头约定工资调整办法。即便一些企业极不情愿地坐了下来, 也会出现签订的合同过于格式化, 协商过于简单化等现象。例如, 回避了关键的“职工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一项, 以保留“机动性”;还有一些企业在签订工资协商专项协议后, 不愿到劳动部门进行审查登记和备案。

据悉, 目前我国虽然有很多地方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但能够顺利推进的少之又少。与此同时, 近年来由一线职工收入偏低、工资增长缓慢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却逐年上升。

综合来看, 各地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开展工作不顺利, 除了资方的不配合之外, 还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主要由工会展开。问题在于, 相比资方, 工会明显是信息、资源皆不对称的弱势群体。正如有网友指出的:“工会主席也是受雇于企业, 哪有工会干部端老板的碗、领老板的钱, 最后还跟老板对着干的?工会主席的维权言行也必须在老板认可和容忍的限度之内。”在这种情况下, 怎么可能要求工会主席跟企业主谈条件?

二是缺乏相关法律支撑。以洛阳为例, 市政府出台的《意见》中写明:“对不响应基层工会要约行动的用人单位, 上级工会应当依法要求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查处。”但洛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资科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没有对拒不执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如何处罚的内容, 他们无法依法执法。

关键是政府的主动介入

十七大报告指出,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工资是劳动报酬的重要形式, 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对保障和提高劳动者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使工资谈判由“可以协商”到“应当协商”, “工资话语权”已然成为职工法定权利, 这仅仅是第一步, 要想真正实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起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工资博弈的双方要形成对等的利益集团;二是要有健全的劳动者维权组织专业谈判。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职工要求工资最大化, 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但都是合理的。那么,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无非还原一个已经失衡的平衡点, 而如果不考量此前失衡的原因去盲目纠偏, 效果不会很满意。

要打破目前的僵局, 将这一制度落到实处, 首先要打破寄希望于资方的幼稚幻想。众所周知, 资方有追逐最大利益的天然冲动, 在员工工资上, 让他们自愿作出让步, 是比较难的。在社会矛盾、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越来越表面化的时代, 政府主动介入是最后的解决方法。美国和欧洲在二战后解决劳资问题的途径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中国现行体制下, 政府主导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在资方不配合的情况下, 建立并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更有赖于官方的强势介入。

有人指出, 政府要明确介入的目的和途径, 并不是简单地使劳资双方坐到一起就算成功了。其公正的立场、高明的手腕、长久的耐心都是理性协商制度建立的前提。针对中国劳资问题的具体情况, 官方的介入应主要完成三方面的任务:

一是健全法律支撑。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企业可以进行平等协商, 属选择性条款。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 但也有拒绝的权利, 这容易成为一些企业抵制集体协商的理由。而现行的《最低工资规定》、《集体合同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都属于部颁行政规章, 刚性约束力不强。相关人士认为, 工资集体协商现在就缺乏刚性, 如果能出台《工资法》, 不谈也得谈, 否则就将受到处罚, 效果将不可同日而语。对此, 国家应当从法律上给予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合法地位, 做到有法可依。

二是加强工会建设, 建立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工会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保证。要想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必须首先建立能够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 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工会在协商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利益。

协商的方法与技巧也值得好好考虑。在目前国有企业工会独立性不足、非公企业工会力量薄弱的情况下,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上级工会指导下多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会, 大力开展区域性或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由区域性或行业性工会与企业代表就劳动标准、计件单价、最低工资等进行协商, 并达成行业工资标准, 甚至签订区域性行业工资集体协议。

三是端正心态, 公平公正地介入劳资争端。一些地方政府担心工资集体协商会吓跑投资者, 影响地方投资环境, 故而对此项工作有顾虑。对这种不正确心态要坚决予以纠正, 毕竟保护弱势群体, 维持社会和谐, 让更多民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是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

工资集体协商:泉州有实招 篇10

2010年11月9日,在泉州市德化县发生了一场职工与老板的谈判会。会上,经推选产生的德化陶瓷行业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坐下来面对面协商。经过劳资双方的耐心谈判,谈出了许多“惊喜”的实惠。据了解,双方商定,该县陶瓷行业职工最低工资不低于当地年度最低工资标准150%,且职工工资需随物价指数上涨等各种因素变化而相应增长。

泉州市总工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最有力的途径之一,就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泉州市将力争从2010年到2012年,用三年时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据悉,早在2002年,泉州市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就联合指导泉州开发区、泉州市丰泽区酒店(旅馆)行业试点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2.67万家企业签订了区域性和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

然而,尽管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已写入劳动合同内,但劳资双方真正平等坐下来协商工资的情况并不普遍。泉州市总工会负责人认为,企业应重视员工不断改善生活的需求,愿与员工协商合理的工资增幅。否则,在周围一片“愿谈”的大环境下,一味家长式作风的企业只能面临着被淘汰的后果。

眼下,泉州市正在大力推进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初步实现了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泉州市总工会负责人表示,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区域性工会组织、行业组织的作用,紧紧抓住工资协商这一劳动关系和谐的核心问题,进一步维护职工利益,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其实,实践也证明,工资集体协商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历史潮流,将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一项工作。当福建人民还在目睹物价的上涨,聊着百元大钞不再像以前那么给力时,泉州已经付诸行动了,多年“按兵不动”的薪水开始溅起水花。

工资上涨对于草根民众:一直是浮云?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我们的工资包括哪些费用?”官方口径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单位从个人工资里代扣代缴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费用等,并且是税前工资。

有时候我们只把基本工资当工资,奖金、津补贴等则不算在内,如果除去单位代扣代缴部分费用,如此一来实际到手的薪水比工资要低一部分。

有一份来自全国总工会的工资收入专项调查:我国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涨过工资。

被调查职工月均工资2152元,为全国城镇在岗职工月均工资88%。其中低于此标准的占67.2%;低于标准50%、每月只拿1000元左右的占17.3%;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每月只拿几百元的占4.8%。2008年的数据显示,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为4.77倍,有的高达10倍。

而人们钱袋子的现状是:中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009年的23倍。虽然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到现在,福建、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但是在大部分人士看来,上调工资的幅度根本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

于是,我们有这样一种判断———感觉不到工资在涨。

但是若说工资没涨不全对,国家统计局曾公布“中国职工平均工资快步上涨”,其实是指的外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的劳动者和公务员。这其中并未纳入私营民营企业、灵活就业者和大多数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就业人数相对来说增加较快。因此,官方的一些数据并不能客观反映实际的经济情况。这也使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最大的不公平。

所以,我们开始期待:谁能推动工资理性上涨?

2010年11月19日,多名泉州市总工会工资集体协商制指导员来到泉州广霖纺织有限公司回访,一见面,董事长杨永堂便说道:“感谢你们,三个月来,工资集体协商制全面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现在员工队伍稳定了,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了,人均日产出上升了三成。”

2010年7月,广霖公司的劳方、资方、工会代表三方经协商,将工人工资提升13%,食宿全免、享受双休日和14天年假,并为职工宿舍安装空调。事实上,对于工资集体协商制,杨永堂当时尚存顾虑,“福利提升后,企业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如果员工工作效率跟不上,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但是,三个月的实践彻底打消了他的担心。

杨永堂的话代表了多数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的泉州民营企业的心声。2010年初以来,泉州积极营造劳资双方双赢局面。截至到2010年11月,泉州市全市推行集体协商制的企业覆盖面便已高达71%。

泉州中小企业密集,工资集体协商制一度遭遇阻力,一些中小企业主担心制度的推行会推高用工成本,影响企业盈利。泉州市总工会主席傅福荣说:"企业主的顾虑可以理解,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推行这一制度的企业普遍呈现了劳方与资方双赢局面,有效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的经营者‘不愿谈’、工会代表‘不敢谈、不会谈’和员工‘谈不了’等问题。"

据了解,泉州市工会、劳动、经委、工商联、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等五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全面实施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的“彩虹计划”,开展区域性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示范点,出台建立健全示范点的工作机制等工作的量化评价标准,为扩大工资集体协商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工资集体协商, 让涨工资有了理性选择

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在2010年11月5日正式转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中便称,将在各类企业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并计划2010年~2012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和工资集体协商。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强调福建省企业不得拒绝职工工资集体协商要求,凡无正当理由不应约开展集体协商的,在各类评先评优中不予列入,并取消劳动模范、五一奖章、优秀企业家等已获荣誉称号。《意见》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省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达到已建工会企业数的85%以上,全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达到已建工会企业数的75%以上;到2011年底,全省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达到已建工会企业数的95%以上,全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达到已建工会企业数的85%以上;到2012年底,全省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基本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全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达到已建工会企业数的95%以上。

工资集体协商坚持“两不低于”原则,即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低于企业经营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一线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不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每年3月份,确定为全省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对应签而未签订集体合同和未建立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由企业工会提出协商要约。

为“协商民主”贡献智慧 篇11

不过,我不打算对这些文章逐一点评,因为这一期刊物的专题策划很有内涵,通过回顾历史,为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智慧。我想比较集中地谈谈“协商民主”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协商民主”是西方国家20世纪后期提出的一种民主理论。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中的多数原则》一文中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此后,约翰·罗尔斯、于根·哈贝马斯等西方著名学者纷纷倡导协商民主,使协商民主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种民主理论。与欧美国家倡导协商民主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不同,中国的协商民主早已有充分的实践传统与制度建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就已彰显出协商民主的政治智慧。那么,中国式“协商民主”究竟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呢?《同舟共进》2014年第9期的专题策划做出了相当充分的回答。

郝在今《从“协商建国”到“协商民主”》一文指出:共和国的诞生,既是打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中共与民主党派之间,也有一个从相疑到相知的历程。靠着协商民主,新中国的各种力量被凝聚在一起。这也是一种中国创造。的确,中共与民主党派共同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不仅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且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专题文章从不同角度回顾和再现了当年召开新政协的各种努力、各种“统”和“战”、代表抵京、代表甄别的历史细节,让人重温当年政治协商、民主建国的关键时刻,让人感受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历史内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诚如专题的题记所说:“政协会议的胜利召开,迎来了万众瞩目的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之后,一度代行职能的政协是否该退居幕后或取消了?中国领导人从协商建国里体验到了协商民主。1949年的共识与合作精神,新时代仍然需要。而新时代的协商民主,是从历史传统里延展出来的政治创新。”因此,经过人民政协60多年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从理论上明确了“协商民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与实践智慧。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下,如何焕发政协的青春活力,如何健全协商民主制度,这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时代课题。

当然,协商民主仅仅是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民主建设还有更加广阔的内涵。在民主建设的意义上,本期“议政论坛”栏目文章《“后陈经验”的最大价值是什么》一文尤其值得关注。所谓“后陈经验”,是指2004年6月18日,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创造性地设置了全国首家“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独立于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监督村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村务管理的运作,开启了村务民主管理实践探索的序幕。李永忠指出,他在后陈村看到了民主自治的生机,看到了民主自治的方向,也看到了民主自治的升华。这是因为,后陈村的村务监督方式,实现了真正的异体监督,而且具有可拷贝性,可以在村民自治中加以推广。总之,后陈经验让我们看到了让监督重新回到权力行使之中的意义,让权力重新回到党员群众手中的价值,让干部重新回到人民群众中去的效果。

老面孔、老题材也可有新角度

江苏溧阳 吴秋苓(退休职工)我从2011年开始订阅《同舟共进》,在转型期快速多变的社会里,贵刊放眼现实与历史,既观照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又包含丰富的文史资料,很符合老中青读者的阅读兴趣。杂志外观秀气高贵,内容精彩、多面,关键是有文采,文笔流畅清新。有叙述、有思辨、有启示,不说教、不干涩、不枯燥,所以能获得各阶层读者的青睐。

文史类、文化类文章是贵刊的重头戏,也是吸引读者的地方,今后还应继续加强——信笔至此,我心生敬意,深感贵刊编辑们要把这些栏目组织好、打理好,让其精彩亮相,实属不易!但有些历史类题材还是稍嫌重复了,每当有新面孔出现,就有新的看点。像2013年的文史文章,就出现了二十多个新面孔,题材广泛,文笔生动,增加了阅读和收藏价值。当然,老面孔、老题材也可以有新的视角,如贵刊曾刊出的曹汝霖、洪承畴、俞大猷、林则徐等,读后有一种还原真相、重返历史现场的感觉。在此我提几点意见和建议:1.写隐蔽战线上的功臣与变节者,最有看点,希望能形成一个系列。如潘汉年的遭遇,可叹可惜,他以及相关谍报人员的经历,是上佳的题材;2.关于“国民性”的讨论历来是热点,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老年人跌倒、被撞“扶与不扶”的话题在媒体上很热,引发了许多道德与法律的讨论,可从中折射出国民性与国情特色;3.那些写出经典佳作,有大手笔的作者,是杂志的功臣,应给予物质奖励,若能看到他们的照片就更好了。

关于版式,贵刊的广告图文并茂,有不少配图生动传神,让人喜欢。记得有一广告登出一电力公司赞助村民养鸡苗的照片,村民黝黑朴实,让人印象深刻,这样有生活情趣又有公益意识的广告,希望能多登。“专题策划”中“题记”配上图画的版式很好看,希望能继续保留,封面亦宜继续保持原有风格。

“专题策划”是贵刊的特色,功不可没,但它有时也会成为框框,束缚选材的范围。建议编辑部可灵活操作,有一批好文章就按专题出,量少就设置专栏刊出,这样可活泼生动些,如果要全年保留专题策划,就要扩大选题范围,扩大作者群。

国人的教育情结

陕西汉中 慕祎(汉中市委党校教授)无论是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还是当下现实,国人都对教育有一种持久坚定的情结。从孔子被定义为教育家,从贫寒家庭“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到今日父母对孩子进行“虎”“狼”式教育,到一些人发家致富后投身家乡教育事业,建学校,建图书馆……国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个人以及社会的命运。可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当我们大多数家庭终于可以不再为读书“砸锅卖铁”,社会终于可以不那么为学校投资头痛之时,我们的教育却办得几乎让大多数人满意不起来。

尽管我们的老祖宗也有“有教无类”“为人师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可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终于被“学而优则仕”彻底毒化。读书之“用”,而非精神的养育,在今天几乎成了“考量成败”的全部。当然,社会现状导引如此,也怪不得教育一方。

2014年第7期贵刊“回望民国教育”专题,以及其他几篇譬如《高校青年教师的迷思》等文字,无不透露出思想者的隐忧。我们看到,即便在动荡的社会状态下,那些读书人最终为国、为民的奉献,依然推动了整个国家的进步。教育的任务,首先是让人有知识——懂基本常识,然后是学习一种处事的方法,为人的情怀……其他应随其天性,有可能者,去攀登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奖,或可探寻自然界之种种未知,或可在精神领域自由翱翔,或可替他人打通健康的生命通道……再起码是做一对家庭有益,对社会无害之人。教育必须有这样要求多元、宽容多元、培养多元的机制,最忌惮一元化——若只会低头盯着一处,只懂挣大钱,做大官,则核心一失,全盘皆错,全盘皆乱。

时代发展到今天,最基础的东西已经得到改观了,国人的情结,是否可以不再成为“死结”?我们应更多地建立基本理念——以人的全面健康、健全发展为要义;回归到使教育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并发展自己的相关能力。这样,也许我们眼下的经济发展和对教育的投资(社会及个人)才有长久意义和价值。这一点,或者不是太过急功近利的眼睛所能清晰认识的,却是我们最应该明确指出的。(2014年7月6日)

ECFA的协商与挑战 篇12

根据ECFA共同结论, 两岸研究单位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ECFA对两岸总体经济发展有利, 但是对不同产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正负面影响, 将因竞争力强弱不同而从中获益或受到冲击。

由于ECFA“共同研究”具有引导未来协商方向的意义, 吾人可以从其内容掌握两岸当前对ECFA的共识, 以及未来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两岸ECFA共同研究彰显的共识

基本上, “共同研究”是各国和地区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前的重要步骤, 主要目的是向其政府部门提供建立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等有价值的资讯, 同时, 促进加强各国和地区贸易关系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的决策制定。

2007年4月间, 台湾前“经济部部长”尹启铭与中国大陆经济部陈德铭部长确立2009年8、9月间进行ECFA议题共同研究, 2009年10月后开始进行技术性协商等共识。其后, 中华经济研究院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GTAP) , 就洽签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对台湾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 并于2009年7月公布《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影响评估摘要说明》;中国大陆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经贸大学及南开大学则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CGE) , 分析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影响, 并于2009年10月公布《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研究报告摘要说明》。期间, 两岸的研究单位经过多次讨论, 充分意见交流, 并于2009年11月进行共同研究。

如今, 《共同研究报告》具有向两岸政府部门提供建立合作架构的机会和挑战、协商应涵盖的项目、协商应秉持的原则等有价值的资讯, 进而引导未来技术性协商的进行。

综合观察两岸ECFA的共同研究建议, 两岸和高层所宣示的推动方向, 两岸至少已经建立多项共识, 包括:

第一, 两岸都认知到经济交流与合作目前已达到相当规模, 通过商签ECFA, 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合理配置资源, 可以拓展合作领域, 扩大合作规模, 提高合作层次。对两岸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都具有正面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对亚洲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有所助益。

第二, 双方都认同可以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达成总体性的框架安排, 再逐步协商各个单项议题。

第三, 就ECFA的“基本结构”而言, 根据“共同建议”所提“内容应涵盖两岸之间的主要经济活动, 包括货品与服务的市场开放以及经济合作等领域”, 以及“为让双方企业与民众尽早享受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部分成果, 建议商谈早期收获计划”, 同时, 为顺利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建议除了关税减让与市场开放内容外, 双方应及时制定相关贸易规则, 包括原产地规则、服务提供者定义、贸易救济措施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

相对地, 根据台湾“经济部”所公布《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定 (ECFA) 可能内容》, ECFA协议本文将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第三章经济合作、第四章早期收获、第五章其他, 显示两岸都希望参考《东盟-中国全面经济合作架构协定》的“逐步推进”与“先易后难”模式, 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或架构条文, 并同时协商“早期收获计划”与“清单”的共识。

ECFA涉及经济利益重分配

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哈尔滨举办的首届亚布力两岸经贸论坛上表示, 由于“两岸经济协议”问题复杂度高, “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稳妥操作, 要在第五次江陈会谈就签字, 会有困难。”由于这是在中国大陆各地台资企业协会会长等均出席的会议上的谈话, 其指标意义值得注意。

事实上, 中国大陆对于台湾希望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第五次江陈会中签署ECFA的保守态度, 早在第四次江陈会中就已经透露出迹象。

在第四次江陈会中, 虽然江丙坤先生表示:“两岸洽签ECFA刻不容缓”, 但陈云林先生则以“将尽力推动回应”, 加上郑立中副会长表示:“列入第五次江陈会议题”, 但“未必要签”, 反映的是中国大陆对两岸能否于今年中签订ECFA, 持相当审慎的态度。该态度无疑反映出中国大陆对未来ECFA内容与承诺的可能影响与内部效应的评估, 以及ECFA在台湾内部蓝绿对立, 意见纷歧的情势之下, 未来在台湾可能面对的政治难题的观望。

特别是因为民进党反对ECFA的议题, 已在2009年县市长选举中产生效应, 加上第四次江陈会期间, 在野党对两岸洽谈ECFA的质疑, 甚至于发生流血事件的情况, 显示未来ECFA的协商或进一步经贸开放, 将持续成为在野党抗议的焦点, 特别是2010年直辖市长选举胜负将直接牵动2012年的台湾领导人大选, 届时两岸议题将持续发烧, 朝野对立升高, 其对ECFA协商, 将投入一大变数, 中国大陆自然存在疑虑。

同时, 由于两岸未来在ECFA的后续协商中, 双方将对涉及实质市场开放的早期收获清单, 以及以“宣示性、原则性文字为主”的ECFA条文草案进行讨论, 均涉及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 也是陈云林表明必须“稳妥操作”的原因。

就实质市场开放的争议而言, 根据中国大陆商务部的研究结果显示, 两岸贸易自由化后, 中国大陆的机械、模具、食品、服装、鞋类、皮革制品、化工及其它制成品产业的产出会减少。“经济部”提出早期收获清单项目近500项, 纳入石化中上游、纺织、面板、机械、汽车及其零组件等五大类产品, 可能影响中国大陆相关产业利益, 担心受到台湾产品所取代的影响, 特别是对中国大陆民营企业、弱势产业与劳工就业的冲击, 将是其所关切的。未来若中国大陆担心产业利益受损而有所保留, 则可能拖长两岸协商所需时间, 甚至于产生谈判僵局。

此外, 目前中国大陆企业普遍认为, 两岸已入世多年, 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必须实现两岸贸易正常化, 对限制类中国大陆产品解禁, 要实行双向对等开放, 如钢铁、玻璃等迄今仍无法进入台湾市场反应较为强烈。中国大陆已经表达依据“台湾进口较多、台湾关税高于3%、对中国大陆产业利益较大”原则, 选择纳入早收清单的产品。

由于未来若纳入早期收获清单的中国大陆产品关税降幅过大, 则台湾产业可能因为担忧中国大陆产品与台湾直接竞争产品间的“价差”扩大, 而有被“替代的疑虑”, 也将拖长台湾内部讨论与两岸协商所需时间。

就ECFA愿景目标的“宣示性, 原则性文字”而言, 当局为争取民众支持ECFA, 坚持“绝不开放830项农产品”, “敏感类产品不开放”等政治承诺, 岛内目前货品农工产品税目近万项 (农产品2000多项, 工业产品7 1 4 5项) 。若未来在“序言”中表达两岸透过ECFA推动经贸合作关系制度化的“长期愿景及基本原则”时, 若ECFA参考“东盟加一在2010年建立自贸区的谈判目标模式”与“90%产品实行零关税”做法, 表明“明订多少年内建立两岸自贸区的目标”时, 势必衍生“在签署ECFA数年后, 必须开放敏感类农工产品”的争议, 进而衍生岛内政治压力。

综言之, 当局对ECFA的推动必须更加注意中国大陆对未来ECFA协商变数的评估, 并模拟其可能作法与对未来两岸ECFA互动的可能情境, 并有相应的“应变方案”, 才能有稳健的规划。

上一篇:语文学习语言教学下一篇:综合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