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2024-11-09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精选5篇)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篇1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是否发展、政治是否稳定、文化是否先进涉及到我国整个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发展同步的目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 1农民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充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偏低。民主意识薄弱,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不高,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大多数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只操心自己的工资收入,无暇顾及农村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等事务。

1.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为民服务意识差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力量,对当前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使农村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喜好处理村务,不能很好地听取村民建议; 处理村民矛盾时,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作为评判标准,不能实事求是。有的制度虽然写在纸上,但并没有真正落实。 有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政策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3村民对村务信息了解甚少

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基层干部掌权,对村务公开度不够,使村民对村务了解模糊,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村务信息的公开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1. 4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当前制度不完备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组织法》作为一部法律只是从原则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规定,具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执行,必须用细化、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如在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贿选、暴力威胁、暗箱操作等现象,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2]。

2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1基层群众文化不高,政治交流不充分

在农村基层社会中,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缺乏,没有切实有效的办学机制,导致有些村民想学习,机会却很少; 义务教育实施不好; 政策制度不完善,待遇得不到改善,使得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导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2. 2村民参与协商地位不平等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想更好地协商交流,就必须保证每位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虽然给每个村民提供了平等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协商过程中基层群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村干部自认为是领导在参与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协商地位不平等。

2. 3农村基层工作信息不公开

协商民主要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开展,而现实中村务公开并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大多数村务由村干部决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一些村领导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决定,也不愿意将村务公开,他们往往采用对村干部不利的事不公开,要群众出钱、 出力的事公开的原则,时刻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就打消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2. 4基层群众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基层群众的责任意识淡薄,比如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观念禁锢了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责任意识,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由于处于农村基层的人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程度还不够,导致基层民众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

3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路径的选择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实践,广大农民开始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自己的事情。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的途径,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意义,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展。

3. 1宣传农村教育,提高协商民主参与者的素质

正如列宁所说“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当前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做好: 解决好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确保农村享有必要的教育资源; 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夜大、电大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为基层群众补充科学文化知识; 继续鼓励大学生和各类技术人才到农村工作,协助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做好农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低的状况。

3. 2发展农村经济,为协商民主奠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意识也必然根源于经济水平,社会成员的政治心态也必然受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影响[3]。要积极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产品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上的应用,切实保障提高农民经济水平。

3. 3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协商民主法制保障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也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4]。这就必须把发展村民自治与依法治国方略紧密结合起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一步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而实现农村基层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5]。必须加强基层法制建设,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容、形式、途径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6]。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内容; 也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篇2

政协工作是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中,政协理应走在前列,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政协工作的新发展。民主和团结是政协工作的两大主题,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协商民主必将成为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认识政协协商民主的地位、如何看待政协民主协商工作、如何增强政协协商民主的主动性?是我们政协人当前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是推进协商民主的基础

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而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也都带有明显的协商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对政协协商民主地位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运用好协商民主这一重要民主形式。

(一)协商民主有利于引导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可以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政协协商民主可以充分体现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通过其主体所涵盖的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使社会各群体中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协商渠道得到系统、综合的反映,使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二)协商民主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体现并蓄包容。协商民主坚持求同存异,蕴涵着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协商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社会各界人士可自由发表意见,并在充分、民主、平等、真诚的协商讨论中达成一致。社会各方面的愿望和建议得到充分反映,有利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民主、务实、宽松的环境下,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能讲实话、说真情,特别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协商民主有利于发挥政协的优势和作用。政协政治协商作为人民政协最重要的职能,既有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又有影响群众具体利益的各项决策,无论问题的大小,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进行协商,只要把握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倾听意见、达成共识的协商民主核心,就能推进工作。民主监督主要是针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情况而开展。在实施过程中,只要把握住客观实际、理性分析、平等公正的协商民主关键,就能更好地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案;更好地开展调研视察活动以及提出提案;更好地开展有组织的民主评议;更好地受聘担任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特邀监察员。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要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只要依据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达意见、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各方面的合理要求的协商民主实质,就能更好地开展参政议政活动,建立起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

(四)协商民主有助于提高政治协商水平。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也是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协商民主,提高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水平和质量是关键环节,而通过会议开展协商,又是提高协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渠道。在政协工作诸多内容中,会议协商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精心组织政协的各种协商会议,努力提高会议协商的质量,对于扩大政协的社会影响,带动和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总结这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以全委会、常委会、专题会议为载体,开展对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有三个好处:一是能够充分聚集社会精英的参与,这是政协协商会议的一个显著特点。二是能够集中反映社情民意。政协的各种会议既是协商的主要场所,又是广泛了解、快速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三是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商氛围。政协各种协商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党政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能够面对面地听取委员的意见建议,委员们也可以就一些问题提出咨询,这种直接交流,不仅有利于对一些重要问题达成共识,而且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使政协协商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增强了政协协商的效果。

二、理性分析,是推进协商民主的关键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政协协商民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协商民主已引起党委、政

府领导的重视。随着科学、民主意识的增强,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对政治协商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不少领导在政协的邀请下,积极参加政协召开的协商会,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委员提出的问题。对政协常委会在协商后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党委、政府都很重视,及时研究、答复,并在工作中予以采纳。二是协商民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协

在协商中围绕大局抓重点,紧扣中心抓难点,关注民生抓热点,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强和可操作的意见建议,均能引起关注,在党委、政府相关会议上予以研究讨论、吸收落实,甚至是全文转发要求各部门、各乡镇组织实施,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三是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已初步形成。每年政协全会的政治协商的正常开展、党政领导的积极参与以及政协在全会召开前精心组织委员开展会前调研,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听取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在全会中积极创新形式,认真建言献策,使全会整体协商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党委、政府工作要点,政协有选择地向党委提出本协商计划的建议,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可后,按照协商计划组织开展协商工作,在促进协商民主规范化发展方面迈出了新步子。四是协商民主的载体和平台逐步完善。政协全体会议的整体协商、常委会议的专题协商、主席会议的重点协商、专委会会议的对口协商格局的形成,协商形式的创新、政协委员的积极参与、各界人士代表的邀请参与以及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讨论,使政协协商民主的载体和平台也有新的发展。

在知晓协商民主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政协协商民主作用的大小、功能的强弱,与执政党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政协组织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协商主体的不平等也阻碍了协商民主的充分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在:一是协商主体的主动性还不够强。有的党政领导把政治协商看作可有可无,做法上随意性很大,没有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有关规定办事的现象;也有政协领导认为政治协商是“虚功”、“软活”,做得多做得少、干得好干得差,没有标准衡量,也没有人来考核,因而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调查研究不下苦功,会议组织不够周密,开展协商质量不高的现象。二是协商制度执行得还不到位。《实施意见》对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作了具体的规定,对政治协商的程序也有相应的规范,但政协主动建议的多,党委、政府主动提交的少;以通报代替协商、以邀请政协领导出席有关会议代替协商;专委会提出协商多,政府职能部门主动提出协商少的情况依然存在。三是协商活动尚缺乏法律支持。政协的法律地位不很明确,除《宪法》对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有所提及外,关于政协的组成及职责、权限仍无专门的法律规定,政协的所有活动虽有章可循,但无法可依, 怎样做才算法律上的协商、监督、参政议政,法律没有具体规定,直接影响了政协协商民主的过程、结果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效力。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分析政协协商民主,我们应该继续在增加政协协商民主政治性、程序性、群众性、批评性予以探索、创新、呼吁。

三、提高实效,是推进协商民主的途径

政协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制度、丰富形式、拓展内容,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履行得更加有效来加强和发展协商民主。

(一)平等和谐,充分激发协商智慧

协商民主的实质是要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目的在于听取各方真实的意见以优化决策,其核心是强调民主协商、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并形成广泛的共识,因而这要求营造平等、自由、公正、宽松的协商氛围。大力倡导平等和谐,促进协商各方讲实话、说真话、道心里话,特别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协商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才能使协商各方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坦诚地说出来,才能提高协商实效;才能对协商问题形成科学的协商结果。

(二)多方共赢,努力达成协商共识

进行协商的问题大多是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具有目标模糊性或多元性等特点;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其政治要求、价值观念、文化需求等日益多元化。因此,提高协商实效,就要促使协商各方富有合作、参与、包容的精神,多理解体谅、求同存异、退让妥协,以承认不同为前提,以取得共赢为目的,协商中善于转换自身偏好,善于在各种不同中寻求共同,善于在尊重差异上达成共识。

(三)增强责任,切实提高协商质量

要提高协商质量,必须强调各方是理性和负有责任感的,都要明确自身与他人的责任,而不能随心所欲地高谈阔论。在协商过程中,人人必须怀着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动机和愿望。协商各方要真正对人民负责,在协商中既不能随意附和领导的意见,也不能固守自己的利益不放,而要从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决定自己的取舍;要对历史负责,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多考虑长远的发展,多考虑子孙后代的福祉;要对大局负责,坚持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寻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交集”。

(四)提高效率,尽量降低协商成本

协商民主主张广泛深入的民主参与,希望听到参与各方对协商问题的真实想法以及尽可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要求在协商中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畅通的渠道让协商各方充分发表意见,同时要求充分尊重各方相互否决的权利。这样,协商民主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议而不决、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在协商选题的时候,要选择重大的社会公共问题,值得协商的问题推出来协商;在进行协商时,要提高协商参与人员的效率意识,要在协商前对协商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尽可能获得完整信息,在协商中提高发言质量;最后,要完善协商的程序,形成一个协商的决策机制,充分尊重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得出协商的共识。

(五)加强监督,加快转化协商成果

协商的价值取向在于优化决策和维护公平正义。搞好政治协商,推进协商民主,需要以监督为保障。只有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监督氛围,使大家养成一种在监督之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协商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一方面,监督方要切实增强监督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提高监督能力,改进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务求监督实效。另一方面,被监督方要不断强化“爱护我就请监督我”的意识,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只有监督得力,协商才能取得最大成效,协商民主才能健康发展。

智库建设与协商民主的发展 篇3

[摘 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今天,万里在1986年关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讲话,对于当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万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8-001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论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时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审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时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可见,智库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蓬勃发展的今天,重温万里在1986年关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讲话,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万里“民主科学决策论”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万里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7月31日,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发表了题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这篇讲话随后经邓小平批准,在1986年8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成为改革开放时期指导政治体制改革工作的一篇重要纲领性文献。就其历史背景而言,万里关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论述,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一)顺应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势,为改革开放的深化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长期以来就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1986年6月,邓小平在跟万里等人谈话时,重新提出了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的重要决定,并且在多个场合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万里的民主科学决策论发表后,得到了邓小平和陈云的充分肯定,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治改革讨论的重要文献。

(二)系统阐述了理性决策的相关问题,成为重视民主与科学决策的滥觞。邓小平当时认为政治体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于官僚主义对改革的影响。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着重指出:“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改革的后腿。”[2]正是出于这种问题意识,万里着重从“软科学”研究同领导决策的关系角度,系统阐发了改革旧的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决策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既是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决策体制改革)和克服官僚主义弊病,同时也关系到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以及各项改革问题的综合解决。

(三)极大鼓舞了相关学术研究,推动了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的蓬勃发展。万里选择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谈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向全国领导干部阐明决策改革的领导思维转型,二是鼓励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学术研究工作者加强研究,积极为领导决策服务。正如万里所说:“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3]因此,“软科学”研究就成为此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受到决策层重视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各类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的创立和建设,也成为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万里的“民主科学决策论”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田纪云回忆:“这篇讲话不啻于一声惊雷,振聋发馈,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强烈反响。”[4]美国政治学家邹谠曾经指出,这篇讲话是“万里先生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一篇文章”[5]。尽管已经过去了30年,但万里所讨论的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对于今天转型发展中的智库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从软科学到智库:历史传承与问题时代的应对

从改革开放的启动时期到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都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体制机制,依然存在着很强的历史延续性。万里的“民主科学决策论”之所以还具有现实意义,就在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一脉相承的。

(一)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但依然面临全面深化的历史课题。毋庸讳言,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比,中国改革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已经大大改善,改革所依凭的国家能力与社会经济基础,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预期。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深水区”改革所带来的挑战逐渐凸显,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攻坚克难”的主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时代命题。这就需要改革有更好的顶层设计与领导决策,因此,加强顶层设计与领导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依然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命题。

(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需加大决策服务的力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的领导决策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雄厚的科学研究基础,而学术研究同领导决策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加强乃至重构,从而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提供更有力的推动力。

(三)政治体制改革探索协商民主道路,能够统合决策与智库的双重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不断探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成为改革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智库建设作为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这实际上同万里把软科学研究同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是一脉相承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统合决策与智库的双重力量,共同为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向和保驾护航: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加强智库为决策服务的基本能力。

因此,从“软科学”到智库的发展,背后遵循的是同样的历史逻辑,即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需要加强实务界与研究界的密切合作与努力,而就目前而言,制度化的决策服务机制依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反观万里的“民主科学决策论”,则可以从中找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三、协商民主、科学决策与智库的使命

万里在这篇重要讲话中,系统分析了所谓“软科学”研究的起源,认为软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带有一种历史必然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我们党和政府决策工作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他关于软科学研究与决策改革的论述,实际上提出了智库建设的基本使命。

(一)智库建设是为党更好地发扬实事求是作风而服务的。万里认为,决策和研究的结合,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产物:一是党纠正了过去的“左”倾和主观主义的错误,更加注重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创造了良好政治环境;二是开放和改革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而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性也要求领导者更加注重依靠各界专家和研究人才的智慧和经验;三是科技的发展与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和社会基础。[6]由此可知,软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智库建设的开端,促进党和政府更加实事求是、理性、民主、科学地进行决策与领导,推动改革的发展。

(二)智库建设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协商民主的中国实践。万里讲话的题目明确指出,决策问题乃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必然需要依赖软科学研究的支持,亦即智库建设的助力。领导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商讨和密切合作,实际上正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因此,从改革伊始,中国的领导人就明确意识到了决策的科学基础问题,这就为此后的研究机构的发展,尤其是决策服务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推动力。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学术积累,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课题,中国实际上更加需要更好的智库建设来为深化改革的具体决策服务。

(三)智库建设需要切实承担起建构改革共识的基本使命。从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每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社会思潮,影响着人们对改革战略和方向的思考。万里强调“民主科学决策”的目的之一,便是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统一协调”,汇聚改革的推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共识和思想基础。因此,在新的时期内,智库建设还需要承担起建构改革共识的历史使命,切实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共同思想基础。

四、智库建设与协商民主发展:现实启示

万里的“科学民主决策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行动纲领和预期展望,他所论述的软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民主科学决策的具体措施,在此后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都在按照他的预期在不断发展。结合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万里所提出的具体措施中得到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基本历史启示。

(一)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依然是协商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万里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深角度,明确指出了决策问题对于中国政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历史上的领导决策虽然重视智囊的作用,但是缺乏具体的制度化措施,而且无法从根本上防止决策的独断性。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则需要从民主和法制的高度来克服这种决策方式的漏洞,真正促进决策的现代化,即民主化与科学化。在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中,依然需要有更加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决策服务制度,来有效服务于改革问题的综合解决。因此,万里所强调的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作为协商民主主体的领导者需要更加重视智库咨询的力量。万里专门用一个章节,强调了“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在他看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各级领导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要加强领导人的民主化、科学化的观念和素养,提高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人也要珍惜和尊重“软科学”研究的决策服务功能,集思广益,形成更加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同时,万里还认为,这实际上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改善领导作风和增强领导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协商民主发展中,需要各方面的协商主体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与合作,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可能就是各级领导干部了。因此,万里所提出的这项基本责任,依然值得各级领导者所借鉴,从而更好地发挥智库建设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三)智库建设应把握好决策咨询的积极性与研究的相对独立性。万里在讲话中的主旨之一,乃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更好地推动“软科学”研究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总体发展。因为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决策服务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万里强调,发展软科学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一方面要“创造民主、平等、协商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也有“适当的物质条件的支持”。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在这两个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而目前需要注意的,则是万里所强调的“高度学术自由”的环境,这种“自由”并不是指无限制的自由化,而是指注重智库提出正反两方面的建议。新型智库建设,既要建设性地积极为党和国家服务,也要保持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更加客观地直面改革的问题所在,敢于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总而言之,万里的“民主科学决策论”对于当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智库发展的基本历史使命,就是更好地促进改革和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从软科学到智库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加全面地认识智库建设在协商民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智库作用的发挥来助力协商民主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深化。

参考文献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160.

[3][6]万里文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14. 156-518.

[4]赵树凯.万里与农村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 2009(1).

[5]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333.

作者杜欢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郑长忠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篇4

一、中国基层社会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 是指“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以相对平等的身份, 就基层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合作共治的一种治理模式。”[1]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实现的, 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 中国基层社会行政主义的管理模式日益失灵, 但尚未全部退场

改革开放前, 与计划经济体制保持一致, 我国基层社会实行了一整套行政全能主义的管理模式, 单位在社会管理、社会保障、资源控制、资源分配上是唯一组织形式, 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诸方面, 吸纳社会成员, 形成强大的人身依附关系。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成员的流动、利益诉求的多元、人身依附的松弛, 使行政全能主义的管理模式日益失灵。

但是, 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全能主义的管理模式尚未全部退场, 在基层社会, 这一模式的弊端仍有所显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具有全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但是, 居委会和村委会在城市居民和村民的管理上, 长期依靠街道和乡镇政府, 实际上成了基层政府下的一级行政机关, 承担着延伸国家行政权力的功能。这直接引起基层自治组织效率低下、腐败频发的现象, 甚至大量成为引起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成为各方集中关注的问题。

(二) 中国基层社会的决策和监督的民主性日益体现, 但公民社会不成熟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基层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意识逐渐增强。在一些基层组织中, 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对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发挥一定的作用, 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民主性体现。

但是, 因长期专制制度的影响, 在基层社会, 人民群众习惯于被控制和被领导, 形成了臣民心理、无监督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 民主协商进程中, 基层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使不充分。公民文化缺失, 公民意识淡薄, 公民能力弱, 公民社会不成熟, 是我国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障碍。

(三) 中国基层社会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日益增强, 但理性的政治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在基层组织中, 有人民民主的原则性规定。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中, 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但是, 基层社会的理性政治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因此, 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不断涌现。

按照美国政治学家赫尔德的观点, “民选政府一般都力图确保现有秩序最平稳延续的可能性, 那么, 他们除了安抚那些最强有力、最能有效调动资源的人以外, 几乎别无选择”[2]。因此, 长期以来, 基层政府作为行政体系的一部分, 出于维持稳定的需要, 未能得到根本的改革。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以人民为本的观念, 未能成为基层政府公务员的行政理念。再加上以GDP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发展路径的影响, 基层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 城管执法、征地拆迁、棚户区改造带来一系列问题, 群众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个体上访的政治诉求的表达, 以及因上访无效而集体抗议, 甚至积累成群体性事件的情况经常出现, 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

二、新媒体对协商民主进程的推动作用

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基础上, 利用数字科技和互联网技术, 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介终端, 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并初步实现传播者与接受者多元实时互动的媒体组织形态。[3]新媒体通过博客、播客、QQ、微博、微信、论坛、社区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对于基层组织的协商民主进程具有推动作用。

(一) 新媒体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全覆盖, 改变了基层社会治理中自治主体信息的不平等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 其终端是无限多的信息来源。海量的信息, 廉价的储存, 即时的获取, 平等的共享, 超越时空, 打破了利益相关的一方或多方, 如政府和公司等, 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锁, 改变了自治主体因信息不对称而地位不平等的状态, 从而削弱了精英阶层的话语权, 增强了基层群众的话语权, 实现了话语权从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向普通群众的转移, 从而推动利益相关方的平等协商。

(二) 新媒体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群众的政治表达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离散性的特征。新媒体的开放性, 使基层群众不需要面对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的限制, 通过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方法,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使其直接呈现在利益相关方的面前。新媒体的平等性, 消解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金钱, 地位、关系的影响, 消除了政治表达中的心理障碍, 实现了政治表达中的人人平等。新媒体的离散性, 使基层群众的政治表达以光的速度实现多对多的传播, 能够使利益相同或相似的基层群众在短时间内形成共识, 从而加速决策过程, 满足基层群众的需要。

(三) 新媒体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成熟

新媒体提供了新的信息储存和信息传播渠道, 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政治表达意愿和政治表达能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 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为中心, 实现了基层群众与党、基层群众与政府的合作, 推动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进而推动了法律、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信息储存和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共享, 推动了基层群众与思想界、学术界的双向交流甚至是多向交流, 实现了思想的提升和知识的更新, 为法律、制度层面的更深层次的变革准备了条件。同时, 新媒体的存在, 使基层群众同步关注同一热点问题, 探索事实的真相, 参与问题的解决, 表达个人的观点, 监督利益相关方的实时动态, 提高基层群众的公民权利意识, 培育公民文化, 为公民社会的成熟奠定基础。

三、以新媒体为平台, 通过协商民主推进中国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途径

(一) 组织政治选举

目前, 电脑和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在社区和村镇的普及率很高。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融合, 推动QQ、微信、微博、短信深度介入市民和村民的日常生活。相对稳定的收入, 使社区和村镇集体以及市民和村民家庭能够负担上网费用。大功率Wi-Fi的出现, 实现了大范围的同步资源共享, 为新媒体政治选举提供了条件。

利用新媒体在基层组织中开展政治选举, 是电子政务的一种形式。目前, 在上海市、河南省信阳市、湖北省麻城市、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台州市和衢州市、广东省河源市的一些社区和村镇的基层选举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利用新媒体组织政治选举的过程中, 社区和村镇能够发布法律、法规, 组织动员宣传, 推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为政治选举的进行做好准备工作。同时, 以QQ群和微信群为基础, 在民主协商和公开博弈的基础上, 组织市民和村民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在政治选举的过程中, 组织候选人阐述自己对基层政务和事务的具体意见, 以及对基层组织中与民生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接受选民的提问和质疑。同时, 候选人能够通过QQ群和微信群, 公开拉选票;选民能够在理性思考后, 选出能够保障自身利益的候选人。

为防止索贿、行贿、受贿等选举腐败现象, 以及与基层组织政治选举有关的群体性事件的出现, 基层组织政治选举应由党组织掌握全局, 网络警察与网络媒体合作监控。具体来说, 就是由党组织建立QQ群和微信群, 网络警察负责后台监控, 网络媒体负责现场直播, 并保存相关资料。因务工、经商、探亲、访友而不在本地的选民, 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参与基层组织政治选举, 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 在基层组织的政治选举中, 候选人的资料全部公开, 选民能够在深层次了解候选人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能够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公开, 保证基层组织政治选举的合法性, 提高基层组织政治选举的效率, 在基层组织中真正实现民主选举, 为基层组织综合治理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二) 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以往的基层组织协商民主决策, 市民和村民代表以中、老年人为主, 青年人往往没有时间或没有兴趣参加;制定的管理制度所针对的问题, 都是一些积累起来的旧问题, 不是随时出现的新问题, 反应不够及时便捷。而且, 制定的文件, 在执行的过程中, 因为群众不能即时监督和提出修改意见, 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新媒体的出现, 为民主决策的即时和民主监督的有效, 提供了新的路径。

以电脑和手机为工具, 基层群众通过博客、播客、电子社区、网络公共论坛表示自己的意志, 提出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意志、意见、诉求, 与博客、播客、电子社区、网络公共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展示同步, 是在QQ群和微信群里的随时和即时的表达。这种表达, 与公共环境中因心理压力或心理障碍而被权力或权威所左右不同, 是在个体环境中个人对公共事务的所思所想的本真的展示。同时, 新媒体环境下的协商民主的运作, 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 实现全民的全时段和全方位的协商, 通过民主决策的途径, 为实现民主决策的合理化创造条件。为保证基层民主协商的秩序, 要求工作QQ群和微信群由党组织建立, 基层群众的QQ和微信由个人实名制注册, 网名制展现, 从而实现网络表达的合法化和决策参与的合理化, 保持基层民主协商的真实性。

收集国家、省、市、县有关的法律法规, 基层群众在博客、播客、电子社区、网络公共论坛、QQ群和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上提出的意见, 以及在民主选举过程中的候选人的观点, 民主协商过程中利益相关方提出的方案, 建立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 按照信息公开的原则, 注册用户在检索和查阅上具有平等的权利。在实际的政治监督中, 注册用户的范围应覆盖全体基层群众。这样, 街道、社区、镇、村等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单位的领导集体的权力, 将直接在基层群众的随时和即时的监督下运行, 保证权力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保障基层民主的平等性和真实性, 为基层社会权力运行的清廉和高效, 创造基本的条件。

(三) 规范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 维护基层社会的政治稳定

目前, 基层社会的治理难题, 是在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的情况下, 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不多、解释不够, 以及对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规范不力有一定的关系。这就需要基层政府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 取得基层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规范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 维护基层社会的政治稳定。

在新媒体背景下, 需要在政治选举和政治协商的过程中, 向基层群众普及基本知识, 推动基层群众增强基本意识, 实现自主性政治参与对动员性政治参与的替代, 满足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同时, 需要在政治选举和政治协商方面, 向群众宣传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法律、法规等文件, 说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渐进性, 以及社会主义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 取得基层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配合, 保障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

对于新媒体环境中的民粹主义语言支持下的群体极化现象, 应采取措施, 引导基层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过程中保持理性的思维状态。一是由党组织建立和管理新媒体平台, 如QQ群、微信群、博客、播客、电子社区、网络公共论坛等, 传播正能量, 保持正方向, 引导基层群众, 用渐进式的方式解决基层组织长期积累的重大问题。二是在QQ群、微信群、博客、播客、电子社区、网络公共论坛中, 注册用实名, 发言用网名。一方面, 管理者能够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防止非本基层组织群众影响本基层组织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 发言者以网名发言, 保持新媒体平台上的平等地位, 能够消除因年龄、性别、工作、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带来的心理障碍;三是在现实的政治集会中, 由群众推举, 产生一个知识全面、语言温和、作风稳健的意见领袖, 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过程中, 引导基层群众, 保持群体的理性思维状态, 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出现。

摘要:当前, 中国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新媒体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主体信息的不平等, 推动了基层群众的政治表达, 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成熟。以新媒体为平台, 通过协商民主推进中国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途径, 包括组织政治选举, 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规范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 以维护基层社会的政治稳定。

关键词:新媒体,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协商民主

参考文献

[1]史云贵, 屠火明.基层社会合作治理:完善中国特色公民治理的可行性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 2010 (3) :48.

[2]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318.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篇5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

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是我们党民主政治实践和理论的伟大创造。早在我们在解放战争取得战场上决定性优势的时候,毛泽东十分警惕党内出现的“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狭隘思想,提出要同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的各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通过民主协商来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经过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完成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之际,毛泽东注意到参与新中国建国的559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只有140人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意识到人大的代表性尽管很大但不能包括所有方面,决定在召开全国人大后继续保留和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以实现“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十八大总结多年的民主实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

协商民主不仅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而且具有别的民主形式所没有的优点。第一,它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反映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特点。第二,它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形式。第三,它不仅是决策民主,而且是从决策到决策实施全过程的民主,它不仅仅关心谁来决策,更关心怎样决策、决策怎样实施以及决策的结果。第四,它是通过对话求同存异形成共识的民主,不会因民主而导致社会多数与少数的分裂甚至社会动荡。第五,它在共识形成过程中更关注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反映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不迎合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好,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坚持和实行人民民主。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公民充分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在制度建设中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可以大大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因此,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协商民主,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协商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这一科学界定,强调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前提是党的领导,基本形式是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协商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遵循原则是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这里的关键,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有效性、民主与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对于协商民主的原则,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周恩来说过:“到开会的时候才把只有少数人了解的东西或者是临时提出的意见拿出来让大家来讨论决定,这是旧民主主义议会中议事的办法。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前经过多方协商和酝酿,使大家都对要讨论决定的东西事先有个认识和了解,然后再到会议上去讨论决定,达成共同的协议。”可见,决策之前的协商是真正的协商民主。1991年,江泽民在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时提出,“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和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明确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十八大重申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全过程”,反映了我国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新进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推进协商民主时,已经把协商民主贯穿在决策之前、决策之中、决策执行一直到对决策的成效进行评估的全过程。

实践表明,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要注意贯彻“广泛”和“多层”的要求。这是因为,现在协商民主应用的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体现在党的领导工作和执政环节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明确并反复强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实施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党在实行这样的领导时,不仅在这些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注意什么是可以由自己决策的,什么是应该向人大和政府提出自己建议的,而且在作决策、提建议时始终恪守群众路线的要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行协商民主。同样,党也要求我们的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居民(村民)自治的基层社区(村)、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都要实行协商民主。

事实上,我国人大在立法过程中十分重视民主协商;政府在决策之前也依法举行听证会,进行行政协商;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统一战线中民主党派的参政协商,各地也创造了多种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的制度化建设,这里所讲的“广泛”指的是协商民主横向的覆盖范围,“多层”指的是协商民主纵向的布局层级。“广泛”与“多层”相结合,就是在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和拓宽协商民主的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制度。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要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来落实,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同时要把这样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同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选举民主制度相配套、相促进,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给人民群众真正带来实惠而不是社会动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和“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协商民主本来就是统一战线内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交流政见、形成共识的主要方法。新中国成立之际,伴随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协商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民主协商、合作共事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今天,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是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中共中央每年根据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二是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三是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人民政协是在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时候诞生的,在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后继续承担起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创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人民政协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民主协商为己任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实现了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有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构,但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延伸,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能够以特有的权威性和超脱性,通过协商民主来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智力、纾解矛盾,帮助党委和政府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因此,人民政协在我国民主政治结构中,作为主要进行协商民主的政治组织,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举措:一是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三是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四是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五是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我们要认真贯彻这些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上一篇:招聘渠道下一篇:基层社会维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