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10-06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用9篇)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1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坪里村位于@@县西部,毗邻县城不到2公里,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常住居民526户共2148人,村设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8名。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

组织法》、《江西省村务公开条例》为依据,按照“规范、创新、提高、落实”的基本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建设,保障了村民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力推进了村民自治,促进了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2003年以来,我村先后荣获市“红旗党支部”、全省“五好党支部”、省“村落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全村实现工业产值超亿元,人均纯收入达3600余元,年创税收700余万元。

一、坚持“三到位”,确保全公开、实公开

村务公开就是把知事权、议事权、监督权还给群众,不能流于形式,否则群众对此不满意,群众不信任村干部,影响干群团结,为此,我们坚持“三到位”,确保村务公开落到实处。

一是村务公开的内容到位。为使村务公开真正成为“阳光工程”,我们注意把政策依据、规章制度、办事方式、审核程序及办事结果等内容公开到位,我们认为,凡是群众关心关注的村务都应当公开,只有全公开、实公开才能达到群众满意。我们在规定公开的内容外,拓宽村务公开内容,根据本村实际,主要公开内容包括:财务内容,财务计划、各项收入、支出、收益分配等;村民自治公开内容,村干部工作目标、误工补贴标准、人数、项目承包方案等;政务公开内容,包括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宅基地划分、征用地补偿、道路建设、救灾救济款物使用、粮食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等,同时,还及时公开党务内容,党员大会决议、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内容,使我村的村务公开向纵深发展。

二是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到位。在公开方式上,按照“统一时间、统一版面、统一内容”的要求,除了在村委会设立固定的公开栏上实行公开外,还根据本村的实际,在人群密集、醒目的地方设立临时公开栏和召开村民会议公开。在时间上,定期公开和不定期公开相结合。一般至少每个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到重大问题或群众关心的其他问题及时公开。在程序上,先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公布。

三是村务公开监督到位。为确保村务公开的透明度,如实的公开给群众,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成立了坪里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普通村民、党员、又有各级驻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前、公开中、公开后全过程监督,确保了公开内容的真实性,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向监督小组进行投诉。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统一管理,实现“村账镇管”

为加强监督、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从源头治理腐败,2003年,镇政府成立了村级财务代理室,将农村集体资金的财务管理工作到村级财务代理室统一管理。村级集体资金的财务管理工作,坚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帐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收付款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定期公开制度,层层严格把关,有效地遏制了过去有些村干部大手大脚的不正之风和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农村集体资产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本村、组财务收支情况和重大事项以黑板报的形式,在村务公开专栏内每季度公开一次,具体方法如下:

(一)收入按款项来源单项公布;

(二)支出按事项分类逐一公布;

(三)重大事项按明细公布。结果表明,这种公布方式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具体地了解、掌握本村组的政务和财务收支情况,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完善制度,提高民主管理质量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们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集思广益,较好地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落实了群众对村务工作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一是强化思想教育,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通过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把议事权交给群众,管理权赋予群众,实现了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同时,我村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成功申报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评比,强化了村民法律意识,使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参政意识、法制意识愈来愈强,主动学知识、学科技、学文化、学法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村先后20次组织党员群众参加法律培训班、科学文化技术培训班,使广大群众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制度。在村民自治过程中,村里事务决策的正确与否,有无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是能否取得发展的重要环节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2

一、目前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现状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向前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切实实现按章办事、依法治村,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全力维护了农村稳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改变了旧有的乡村关系格局

重建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系, 重新划定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农民及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边界。调整和规范农村基层政府——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由此确立了“乡政村治”或“乡村分治”的新的治理体系。

2. 促进了基层政权及国家民主化

农村基层民主已经开始从村级民主向乡级民主扩展, 从基层组织的民主向国家政权组织的民主推进, 从一种社会自治民主向国家政治民主发展, 这显然是村级民主引发的又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3. 增强了主体民主能力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广和不断规范化, 从这一制度中受益的农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关联程度的紧密, 促使了农民对于村民自治的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大, 对村政村务的关注和重视, 已成为当前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内容的一大走势。这表明农民的民主和法制观念正日益增强, 参政议政意识已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 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选举改变了传统的村干部任命方式, 不仅使村委会的公共权力合法化, 全市30个镇518个村委员会得到进一步健全, 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民主选举规范有序, 518个村换届选举实行了海选, 选出了农村的精英人才, 从而使村委会的组织管理能力大大提高。民主决策有利于反映民意, 集中民智, 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监督有利于规范和约束村干部的行为, 遏制腐败现象。

二、影响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得到了加强,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还有许多错误的观念影响到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从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民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薄弱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涉农案件中就龙山区寿山镇18个村近4万村民中农村婚姻案件占用30%、家庭纠纷案件38%, 占案件比重大。涉农合同纠纷数量和种类增多。以民间借贷合同纠纷为主,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不断上升。由民事案件引发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尤以农村故意伤害案居多。农村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的行政案件呈上升趋势。

2. 重经济发展轻民主法治

在一定时期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毫无疑义的, 但不是唯一的, 过去在农村工作中, 往往偏重于抓经济, 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主法治建设, 在财力投入上, 重招商引资的项目投入轻社会公共产品发展的投入。在法律实施上, 重传达贯彻轻执法监督。

3. 农民参政能力与民主法制建设需要不相适应

由于部分农民的权利意识薄弱, 文化程度低, 法制观念淡薄。因此, 农民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较低, 与民主法制建设需要不相适应, 远远不能适应民主法制建设需要。

三、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对策

1. 提高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 要善于发挥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的作用, 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 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2. 完善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的法律制度

遵循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则。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原则基础之上, 遵循依法流转的原则。补偿, 期限, 依法签订相应的流转合同, 通过法律确认土地权利, 实现土地权利的物权化。因而, 通过法律尽快确认土地权力的物权化将更加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

3. 提高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重要保证。乡镇是基层, 是基础, 是我党执政的根基, 要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乡镇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学法用法, 不断增强法治观念, 才能提高依法执政意识, 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依法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自身正、威信高”, 农村干部必须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品质。2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4. 健全制度, 规范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行为

一是建立健全干部法律培训制度。按照工作要求, 突出重点, 对干部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县乡党校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划, 加强法制课程建设, 从而确保党员干部学法的系统性、规范性。二是建立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把法制学习纳入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 作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制定年度学法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 务求取得实效, 进而在党员干部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建立干部自觉学法制度。在引导干部根据工作需要自觉学法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和后备干部通过法律学历教育等形式, 系统学习法律知识,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四是加强对党员干部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按照"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原则,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 结合对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考核, 对党员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把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对领导干部完成年度或阶段性学法情况、法律知识考试情况和遵纪守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情况进行考核。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考核可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同时进行。在此基础上, 逐步推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

总之, 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医疗等各领域的问题。农村的民主与法制问题是诸问题中的一个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科学解决农村的民主与法治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紧迫性。这项工作不仅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 是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农村的民主法治就没有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提高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完善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完善村级民主法制建设领导机构, 规范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行为。

关键词:农村,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调查,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5页.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3

关键词:新农村;概念理解;推进建设;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23-02

一、概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如何正确理解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的首要问题。为此,本人从以下方面做以探讨,帮助大家正确理解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从党的历史文献来看, 1957年刘少奇在讲话中就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就从政治和所有制关系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词。1964年中央在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显然,喊出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政治口号。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废除了自1958年就开始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体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废止计划经济时期“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模式,提出要“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和赋予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含义。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应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其内涵主要包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镇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社会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享受基本的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内容。

二、如何正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而振奋人心的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

1.要坚持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开辟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协调农村经济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脱离了这个中心,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2.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行之有效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3.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民看不起病、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等问题十分突出。各级政府要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围绕农民需求,大力加强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4.要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做好整体规划和部署,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统一标准,各地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前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和实施步骤。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实践,发展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历史必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高明秀.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郭成铭,王剑辉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4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专题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5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谈谈你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理解。

新农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3、我国为什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原因;意义。)

(1)、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进步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

(3)、是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4)、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5)、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等等。

4、(1)、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哪些观点?

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 “三个文明”一起抓;

⑤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⑥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⑦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民主的自由权利;

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你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科学技术;资金;人才;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等。

5、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4)、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进一步健全农民的基层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

(6)、科学利用农村的可再生生物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等。

6、请你列举党和国家为实现农民过上“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生活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并就其中一项措施谈谈你的认识。

(1)、“种粮不纳税”:废止农业税条例,我国农民从2006年1月1日起告别农业税;

“上学不交费”: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怕学杂费;

“看病不太贵”:国家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如:选择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就可以回

答:全面取消农业税,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三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促进力量;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7、什么是“三农”问题?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困、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扭转的问题,人称“三农”问题。简单的说,“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8、“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

切实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三农”问题最集中的体现(最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收入问题。

9、当前中央对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当前中央对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

10、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1)、是实践“三什代表”的必然要求。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总人口中,从事农业居住农村的农民占绝对比重,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贯彻和落实好“三个代表”。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初级阶段,尤其在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不高,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比较落后。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实现小康,才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3)、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11、你如何理解“农民不富,中国不富”?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这是中国人口现状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占绝大多数的农民过不上富裕的日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是一句空话。

12、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农民增收体现了什么?

(1)、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6

2006年,**县妇联围绕全县发展大局,找准妇联在“党政关注、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县妇女工作,确定了今年的工作思路,做到抓好常规工作、突出重点工作、打造品牌工作。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妇联与县文明办、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县开展了“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活动以提高全县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加强农村庭院经济开发和美化绿化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广大居民的精神风貌为重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及“美在农家”活动,不断促进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环境建设上台阶,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妇女求知、求美、求富、求新。这也是为促进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所采取的一项积极行动。活动充分发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家庭和妇女儿童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新时期广大妇女在整个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积极动员广大家庭和妇女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统美德的实践者和社会新风的传播者,参与“富强**、和谐**、诚信**”的建设者。各级妇联组织切实发挥凝聚妇女、带动家庭、联动社会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全县广大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妇女典型人物,通过跟踪报道、制作专题在电视台播放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家庭成员对该项活动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各乡镇、各单位积极在公共场所广泛张贴、刷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性标语口号,为该项活动开展,营造起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一建”即建一个标准化沼气池;“二树”即树典型,树形象(通过发现、培树诸如“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倡导文明新风的各类先进典型,从而树立新时期整体妇女形象);“三清”即清理草堆、清理垃圾堆、清理粪堆;“四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美五化”即“环境美、庭院美、居室美、仪表美、心灵美”,“居室美化、庭院绿化、房前屋后净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生活科学化”;“六进家”即“文明进家家家美,法制进家家家安,文化进家家家乐,科学进家家家富,美德进家家家安,环保进家家家益”。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7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的一着妙棋

中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三农”的现代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加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面临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问题。这表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个特殊敏感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能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顺利吃到“现代化馅饼”;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过度扩大,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阱”。这两种前途取决于我们在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是不是能够尽快纠正城乡差别发展的战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这就是说,要让9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序地实现分工、分业、分化,让更多的农民稳定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大部分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让所有的农民都过上宽裕、文明的生活。现在,严峻的问题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片面追求GDP、忽视生态环境的工业化,要土地、不要农民的城市化等众多不健康的现象。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向城镇打工谋生,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工又未能享受平等的待遇,就业很不稳定,成为在城乡间游动的庞大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农业劳动力则变成“3860部队”。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的改变,现代化进程就会出现严重的曲折。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实际上就是要纠正这些不健康的现象,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手抓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留在农村的农民都能过上文明的幸福生活。能否坚持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实现全面小康几乎是没有悬念的,难就难在农村和农民的小康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三农”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必须看到,“三农”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特别是山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离全面小康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那里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农村建设零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社会事业十分落后,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和增收的难度较大。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农村仍然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攻克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这一大难点,从而确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避免产能过剩、经济波动的有效途径

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投资、外贸、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投资和外贸难以维持超常规的增长,内需不足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投资的热地和贸易大国,但内需不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软肋。从国际经验来看,没有强大内需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发达的经济强国。目前,投资过热、劳动者工资低下、外贸遭遇越来越大的反倾销压力,导致经济发展面临工业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的危险,有效地扩大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内需中,农民收入的增长、购买力的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有潜力的。9亿农民现实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低下,是影响扩大内需的最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能够拉动农村的投资建设,拓展农民的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增添新动力。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把“三农”发展引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导航明灯

中央《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方向、总纲领、总任务、总抓手,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体现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有人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只有科学发展的内容才能往里面“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并且使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互动效应。它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改变城乡发展失调、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谋“三农”的指导思想,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的“组合重拳”

目前,城乡关系的不和谐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的关键阶段。“三农”问题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就医难、农民求知难、农民养老难、农民减负难、农民维权难等众多的难题,这些难题不但影响“三农”的发展,而且危及城市的安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这些难题的“组合重拳”,它可以化解社会各类矛盾,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城市与农村、干部与群众等关系紧张的问题。我们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

(一) 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就是要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着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现代产业。

(二) 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

就是要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县域经济为平台,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中心,使农村经济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 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

就是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科学地规划村庄布局,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村庄建设,加快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园边村、城郊村,合并小型村,搬迁高山村,把一批有条件的村庄改造、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齐备、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四) 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

就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水平,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获得与城市市民一样便利、安全、高效、多样的公共服务。

(五) 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

就是要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开拓就业致富门路和加快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房,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使生活在农村社区的农民不仅能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能够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

(六) 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就是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以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活动,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激发农民勤劳致富、自强自立、合作共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 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

就是要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农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八) 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

就是要让广大农民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致富机会,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要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趋势,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现代国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三、着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和动力机制

(一) 强化党的领导作用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总任务、总抓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根本保证。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越是重要的任务越需要党政一把手的高度认识和亲自行动。人们常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一把手的挂帅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调查研究、宣传发动,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要亲自抓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集聚各方力量,落实政策举措;要亲自进村入户,抓点做样,探索加快建设的发展路子,及时总结成功的典型经验,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把农村基层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广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先锋。

(二)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中央提出要正确把握“两个趋向”,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这项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很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并且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拉大了城乡建设上的差距。同时,从城乡建设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投资建设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城市投资建设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而农村人口分散,产业集聚度低,投资建设的回报率也很低,农村投资建设更多的带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因此,更需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所有政府部门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都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自觉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去。

(三) 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我们强调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但政府切不可替代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政府主导是外因,农民参与是内因。如果农民群众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政府投入再多,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农民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就肯定要失败。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农民投资的诱导作用,对建设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的乡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奖励。增强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有信心、对家庭有责任、对家乡有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四) 强化社会共建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国,“三农”发展的状况,关系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全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三农”兴,才有国家兴、社会兴。绝大多数社会各界人士的根都在农村,自觉关心“三农”,自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心的社会人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我们要把捐助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造福最大弱势群体的慈善事业。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倡导“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新农村的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回报自己的家乡,捐助贫困的乡村。

(五) 强化城市带动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建设搞农村建设,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我们要从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多方面的带动作用,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工业和城市为主要税源的政府公共财政要更多地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二是要发挥工业和城市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功能,让更多的农民在第二、第三产业稳定就业,让进城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三是要发挥城市现代文明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像市民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

(六) 强化改革推动作用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8

[关键词] 红色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及其核心——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井冈山革命老区时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进一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含着许多子系统,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法津等社会要素。它既要求社会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公平公正,又对人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道德素养、法纪观念提出了更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不能繁荣昌盛,农村的社会就不能稳定。没有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没有农村社会主义民主瞥理.农村经济建设就不会有保障,发展就会困难重重.就难以协调发展,更谈不上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证。农民文化素养高低,精神生活虚实.直接关系到乡风文明.直接体现在村容整治。没有农村的富裕,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成为泡影。“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目标,既体现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者之间内部的有机联系,也充分表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一、弘扬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抓住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井冈山精神教育,搞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如我国中低产田还占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6%,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9%,大大低于發达国家70%~80%的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6,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所以,现阶段农民的根本利益就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着力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以科技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规模化发展优势产业和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二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和文体、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逐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消除农民的“怕敛钱、怕强迫、怕折腾”等“三怕心理,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二、弘扬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服务群众、教育群众、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保持农村稳定。

井冈山斗争时期,有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面对暂时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党依靠群众。用理论和实践回答了中国革命能够胜利的原因所在。新形势下弘扬井冈山精神不能搞简单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只有与群众的所思所盼相结合,与群众的思想脉搏同频共振,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是发展经济,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科技推广、产品营销、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和致富门路引导等方面的服务。政府一方面要狠抓干部作风转变,向老一辈共产党人学习,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引导帮助农户进行结构调整,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立勤劳致富的保障体系。要加强对农民的法津服务,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要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进农家、科技进农家、文明进农家、法制进农家”等系列服务活动,把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教育充分体现到一件件实事上,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达到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效果。

三、弘扬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政务、村务公开,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对农村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领导业务素质和能力,更要求具有良好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素养,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各级管理控制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协调。

弘扬井冈山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等党性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例如八月边界失败,土籍农民被宣传蒙骗,大部分反水。后来红军打败白军.土籍农民跟着白军逃走,客籍农民又去没收土籍农民的财物。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来,时常发生无谓的斗争。党的办法是:一面宣传“不杀反水农民”,“反水农民回来一样得田地”,使他们脱离白军的影响,安心回家;另一面由县政府责令客籍农民将没收的财物退还原主,并出布告保护士籍农民。通过这样的教育,最终使两部分党员团结—致。还有毛泽覃在乔林办夜校,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乔林乡党支部,就是以本村本乡的典型事例作为教材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革命道理,讲课和个别谈话时经常采用问答式启发农民的觉悟,提高党员同志的政治水平。

当前在农村进行党员教育,不仅要依托乡镇党校、远程教育站点等阵地,举办以支部书记为重点的村官学校,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先进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方法的培训;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学科技、用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党员尤其是青壮年党员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努力使他们成为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头人。要教育农村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道德荣誉。要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自己富裕的同时,关心群众疾苦,把帮助周围群众特别是一些贫困户脱贫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必须对农村干部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以便推行政务、村务、财务公开,提高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在决策上必须完善村民议事制度,讲民主、讲科学,真正做到“决策讲民主,办事员民意”,有效化解矛盾,减少阻力,理顺情绪,转化压力,振奋精神,增强动力,团结群众.形成合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关键是要发挥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先体模范作用。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9

向 羽

近年来,地处鄂西北边陲的山区重点贫困县---XX县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重点来抓,始终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建立领导扶贫工作联系制度,组织实施“两点工作法”,突出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XX年,我县如期完成了全年解决7400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1万人低收入人口收入增长6.1%,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扶贫搬迁533户2026人,建沼气池1600余口,人饮解困1万余人,培训转移劳动力1756人,组织实施了45个省市重点村建设,实现了全县人均纯收入1901元的目标。充分利用扶贫资源,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利用产业扶贫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XX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农民收入尽管有较大增加,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县一直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突破口,着力培育骨干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我们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大力扶持特色 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全年集中投入到村级用于支柱产业发展的资金达421.5万元,占扶贫资金总数的35%,其中茶叶310.5万元,魔芋42万元、药材27万元、养殖24万元,其它产业18万元。同时,加大信贷扶贫投入,先后为“XX县东方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龙头企业提供贴息贷款380万元,贴息9.8万元,极大促进了我县的产业化建设。到XX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茶叶200.2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龙王垭、前进和梅子垭三大茶场已成为全县茶叶产业龙头企业。汇湾乡青龙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突出抓好茶叶产业,全村茶园面积已发展到3500亩,人平达到3.7亩,仅四组一个组的茶叶收入就达12万元,人平增收920元。桃源乡茂古坪村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中药材、烤烟等特色项目。全村共实现烤烟产值40万元,中药材产值10万元,村人平增收450元。

二、利用扶贫搬迁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存环境的逐步改善

全县共安排扶贫搬迁资金203万元,扶贫搬迁533户2026人,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500户XX人的目标。在安置方式上,我们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因户而宜,采取多种安置方式。一是梯次安置。结合小城镇建设,组织“能人”进镇,贫困户进“坪”,合理引导能人进城镇经商,高山贫困户向富裕户迁出地转移。二是插花安置。汇湾乡小河口村 1组鲁仲根原来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房屋也摇摇欲坠,通过扶持,使其搬到了集镇附近的公路边。三是集中安置。XX乡锦源村先硬化村级公路,然后在公路沿线集中安置农户7户。泉溪镇马家坝村先后组织15户贫困户从山上集中搬迁到山下公路旁边。四是投亲靠友安置。对搬迁户能够投亲靠友的,给予合理引导,打开外迁通道,享受扶贫搬迁政策,鼓励搬迁区域内的贫困户投亲靠友,迁到条件好的平坝地区落户,以此缓解境内扶贫搬迁的压力。

三、利用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嫁接力度

成立了XX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财政、劳动、人事、农业、科技、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制定了全县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方案,将全年培训转移任务分解到各相关单位,挂牌成立了XX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以县劳动技工学校为主阵地,驾校、成人技术学校、人才培训中心、龙王垭、前进、梅子垭等茶场具体参与,多途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XX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国烟扶贫资金近30万元,同时整合劳动、农业、科技、人事等部门培训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班14期,培训1796人。为加快我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培训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设了机电、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家政 服务等专业。在培训时间上,采取长短结合的办法,长训班每期6个月,短训班每期2-3个月。全年共举办长训班9期次,培训转移810人;短训班5期次,培训转移986人。超额完成了我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1700人的预定计划。全年还举办了实用技术培训班74期,培训7300人次,占市下达任务7000人的104%,其中以乡镇为主组织的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培训68期,培训6700人次;以前进、龙王垭茶场为基地,茶叶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骨干培训6期,培训600人次。

四、利用社会扶贫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共同关心的平台

一是注重加强对中直、省直、市直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络协调工作。国家、省、市领导对我县贫困状况高度重视,确定中直机关1 个、省直机关2个和市直机关22个对我县17个贫困村和一所中学进行对口帮扶工作。我们积极为中直、省直、市直各扶贫单位当好联络协调员,主动汇报、热情服务,争取各单位的关心与支持。全县共组成了225个扶贫工作队,对109个贫困村进行对口帮扶。据统计,各级扶贫工作队,共投入资金678.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367人。其中:中直部门直接投入300万元,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捐赠电脑55台,为救灾捐资20万元;省直帮扶工作队共投入帮扶资金52万元;市直22个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65.8 万元;县直109个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240.9万元。

二是坚持“两点工作法”,认真落实了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我县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带头抓工作示范点、抓扶贫联系点的“两点工作法”。一是县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办好示范点,帮扶一个贫困村,并在村内联系两户贫困户;二是乡镇主要领导围绕主导产业,办好一个示范村,班子成员和所有乡村干部每人联系1—2户贫困户;三是县直部门办好一个示范村,在贫困村内联系1—2户贫困户。县委把“两点工作法”的落实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县委书记明平安联系水坪镇东寨村,带领扶贫、财政、交通、水务等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该村现场办公并慰问贫困户,筹集资金修通了通村水泥路5.8公里,解决了人畜饮水、茶叶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际困难。县长贺盛有先后3次带领县政府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到蒋家堰镇龙阳村现场办公,实地解决了1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人饮解困、畜牧养殖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县委副书记刘荣盛、副县长尹熙祥还率领县委办、政府办及县直部门的干部职工1000多人,到水坪油坊梁村参与兴建300亩高产茶叶示范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利用重点贫困村建设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较强的资金支撑

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效益到户的原则,以“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建设目标,通过扎实推进重点贫困村扶贫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年初,我们在122个贫困村中确定了45个贫困村作为重点扶贫对象。捆绑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老区建设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和自筹资金共计4046.9多万元用于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扶贫资金1739.3万元,信贷资金资金68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51.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74万元),村平投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认真做到“三抓”:一是抓规划,锁定重点扶贫对象。在我们确定的45个重点村中,人均纯收入只相当全县平均水平的50%,30%的人口没有稳定收入来源,60%的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9个村群众行路难,6个村不通路,是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二是抓项目,筑牢脱贫致富基础。主要采取因地制宜选项目,项目申报坚持群众海选确定、再通过县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论证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市审批,所有项目都由群众监督实施,最后经县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联合检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龙坝乡在抓重点村建设中,自力更生,抢抓机遇,突出改善群众交通条件,共为岩屋沟和芦丰两个村硬化公路11公里。桃源乡中坝村先后兴建水窖7个,架引水管道3万余米,扩建维修村内3条近10公里村级公路,解决了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及群众行路难问题。三是抓机制,确保扶贫开发顺利推进。每个重点村都成立了相应的 工作班子,明确了责任人。

六、利用扶贫工作机制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证

成立了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纪委、宣传部、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扶贫办等2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分别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扶贫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扶贫工作。同时,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县扶贫开发五年规划及工作计划。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与各乡镇签订了XX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书,分解落实了各项扶贫目标任务。

为提高我县干部队伍素质,分别采取挂职锻炼、干部交流和蹲点扶贫方式,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XX年,有1名县级干部和6名科级干部在省、市直机关挂职,交流干部41人。下派100余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到贫困村蹲点扶贫。同时高度重视贫困村的组织建设,结合第六届村“两委”换届,采取“两推一选”、群众直选、脱产干部回村任职以及撤村并组等方式,选齐配强了全县122个贫困村“两委”班子,组织18个重点贫困村支书参加了市扶贫培训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在扶贫开发投入上,我们坚持内外结合的方针,既对外向上争取扶持,又对内使劲挖潜,在财政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把配套扶贫资金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和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的通知》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项目申报,审核下达过程中,实行阳光操作,通过电视、报纸、户外公布栏以及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将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公示公告。在下达扶贫项目资金计划时,严格实行扶贫资金预拨制、报帐制管理。先预拨30%的扶持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报帐情况及时下拨资金。截止XX年底,除极少数需跨实施的项目外,竣工项目扶持资金均已全额拨付到位。同时,我们注重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审计部门对各地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由于监管严格,各项扶贫资金都用到了项目上,项目效益非常明显,没有发生违规违纪现象。

上一篇:金塘小学控辍保学责任书下一篇:晚安我那忧伤的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