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2024-07-30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共7篇)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篇1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Writtenby Crystal Lo Upload in 16 May 2017 提要:反腐倡廉向来是古今中外历代王朝和执政党建设和治理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现代的政治建设中竭力倡导的趋势所向。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已95周年,在经历对廉政建设的漫长尝试和不断推行新政策中,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本文着重探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中国特色防腐倡廉道路的探索和形成过程,并通过回顾历史,结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形势,深入思考目前廉政建设遇到的挑战以提出对促进党和人民反腐倡廉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字:反腐倡廉 廉政文化 特色防腐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的必要性

坚持和发展反腐倡廉对于我们的党、国家和中华民族以至于整个共产主义社会的前途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若果一个国家对腐败现象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最终必将导致亡国亡党。反腐倡廉建设与党国的兴衰成败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从而为和谐世界建设出一份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廉政建设,最终推动全人类的幸福。通过预防和惩治腐败,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社会精神风貌健康向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所以说,反腐倡廉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反腐倡廉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必须深刻的意识到反腐倡廉的举措是有益于每一个公民自身的发展的,要正确的认识反腐倡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有观点认为,反腐败会引起经济萧条,所以对待反腐的态度可以在一定的容错率内放宽限制。这种观点的论调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反腐倡廉在长远意义上对经济发展的极大的促进作用,反而被贪污腐败所引起的一时的虚假的繁荣蒙蔽了双眼。他们认为,贪污腐败的钱也在不断地流入市场,促进了利益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例如餐饮业、房地产业、名车名酒业、收藏品业等等,但这种繁荣是在压榨和牺牲了大部分基层老百姓的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将少数人的利益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上而获得的,是如泡沫一样转瞬即逝不能持久的虚假的繁荣,注定是不能持久的,长此以往必定会集体激发底层人民的愤怒,所以最终导致亡国亡党并不是危言耸听。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比做一棵大树,腐败所促成的经济繁荣就如有一两个枝条在疯狂的生长,其他的枝条却因此而发育地异常缓慢,整棵树呈现出极其不健康的生长状态。倘若砍掉那一两个蛮横生长的枝条从而促进整棵树的枝条均匀生长,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但长远上看对树木的总体生长是有利的。因此说,反腐败在长期来说对经济增长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创造一个更加廉洁、高效的政府,从而切身保障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建国以来反腐倡廉的主要举措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最早设立的反腐机构就叫做“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来到了百废待兴的建国之初,刚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对反腐败工作做好了思想准备。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可能产生的腐败现象和即将开展的防腐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开国前夕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就决定建立对政府的监督体系。共和国成立一个月后成立了新中国最早的反腐败机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会。

在建国初期,出现了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腐败现象,干部特殊阶层已具雏形,高级干部享受商品特供,还享受着秘书、警卫、司机、勤务、保姆、厨师以及医疗和专车、住房等特殊待遇。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三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1963年,全国部分城市先后开展了新“五反”,全国农村开展了“四清”运动,只是后来这些运动渐渐脱离了正轨,产生了负面效应,对基层干部打击面过宽、过重,以至于严重混淆敌我界限的“左”倾错误。

在文革期间,正常的反腐败工作被政治斗争所替代以至于走进了历史低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等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人对反腐也给与了高度的重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敏锐地意识到,腐败问题来势汹汹,“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80年代开始,在不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修正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开展廉政建设。在1993年8月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正式提出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工作得到空前重视。而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在2002年十六大执政后,全面推行反腐倡廉体系的建设: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4年,中组部和中纪委组建了专门的巡视机构,确立了干部引咎辞职制度;2005年,中共推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中共继续推行反腐败“五年规划”。党风廉政建设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讲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法,不敢腐的氛围总体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正在深化。十八大后,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法纪分开”“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等重要命题。在思想上树立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以纪律为戒尺,发现苗头就要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要立即处理的意识。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总书记指出,当前,腐败问题依然存在。有的仍心存侥幸,搞迂回战术,卖官帽、批土地、抢项目、收红包,变着花样收钱敛财,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数以亿计;一些地区和部门把经济发展与反对腐败对立起来,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有的地方和部门抓反腐败工作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发文件上,不抓工作落实,大搞形式主义。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一些地区和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薄弱,漏洞很多,还需长期的尝试来改造一应对现阶段反腐倡廉遇到的挑战。

促进党和人民反腐倡廉的建议

目前世界上廉洁程度最高的十几个国家包括丹麦芬兰瑞典新西兰新加坡等,这些国家的廉洁,靠的是民主的政治制度、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严苛的社会监督和反腐体系、以及良好的法律制度,这些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个人看来,可以着重整理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建设,正确武装政府队伍的思想,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党政一齐抓,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

三、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继续完善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四、简政放权,赋予人民群众更多的权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导致腐败。“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无道理,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的权力过大,官官相护的“权权交易”及官商勾结的“权钱交易”也就无法避免。

五、提高公共人民反腐倡廉的热情,搭建有效平台让更多的平民参与到政府决策中,如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加强实现网络舆情制度化,不断拓宽网络反腐渠道,加快建立和完善网络反腐制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参考文献:彭向刚、郝玲玲,建国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同济大学学报

马力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制度化现状分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仪建红、黄红平,试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山东社会科学

杜治洲,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影响因素及其挑战,党建新论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篇2

当前,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高校自主权增大, 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也随之增大, 但是对这些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却没有及时有效地跟进, 形成了事实上的同级不好监督、上级疏于监督、下级缺乏有效监督的局面, 致使腐败行为屡屡发生, 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1. 腐败案件数量上升。

高校一直是人们心目中一块神圣的净土, 但近年来, 高校腐败案件却频频曝光, 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 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 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受贿案, 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李泽霖受贿案等等。从以上所列举的情况来看, 高校的违纪违法案件正在不断地增长, 呈上升趋势。

2. 腐败案件与经济领域紧密联系。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日益凸显, 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紧密。一些与经济领域密切相关的单位和部门, 例如在涉及基建工程项目的主要部门基建处, 涉及图书采购的主要部门图书馆, 涉及大宗物资采购的国资处等方面的个别领导干部意志不坚定, 出现了以“回扣”“设计费用”“工作补助”等为名目, 收受贿赂, 有的个人中饱私囊, 有的私设“小金库”。目前高校基建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已成为干部违纪的多发点和纪检监察工作最棘手最艰难的监督范围。

3. 学术腐败盛行, 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随着高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职称评定、职务升迁与切身利益、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为了完成评定职称规定的学术论文, 抄袭他人文章, 高价请人代写成了学术界“皇帝的嫁衣”;为了提高学术地位, 科研成果弄虚造假司空见惯;为了拿到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托人情、拉关系, 给“回扣”送“提成”也成了“潜规则”;为了满足个人利益需求, 用科研经费购车、买家电、出国访问、观光旅游、来往应酬成为“正当开支”, 腐败之风盛行于学术界、出版界, 给学校、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给学生造成恶劣影响。

4. 职务犯罪特点突出。

高校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教师甚至某些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 谋取私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 例如学术委员接受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 在职称评定工作中营私舞弊;系总支书记或辅导员接受学生礼品或学生家长馈赠安排学生入党;招生委员会向学生家长索取巨额金钱为落榜学生敞开方便之门;基建、图书等部门收受承包商、代理商贿赂为其私吞国有资产铺路搭桥。

二、高校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金钱至上观念肆意泛滥, 物欲膨胀失去了道义约束, 唯利是图、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逐渐影响到了高校, 一些立场不坚定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私欲膨胀,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权钱交易资本, 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利用学校基建、采购物资、招生等机会以权谋私, 大肆敛财, 严重败坏了高校的风气。

2. 体制方面存在不足。

高校现行的监督领导体制是纪委“双重领导制”, 即同级纪委既监督同级党委, 又要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 这直接导致监督主体很难深入到监督客体的内部实施监督, 从而使高校监督机构在监督方式和效率上趋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监督内容上, 一般只对同级党委成员的细枝末节的问题进行监督, 缺乏对重大问题、要害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督;在监督部位上, 一般侧重于把普通党员和一般干部视为监督的主要对象, 缺乏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强有力监督;在监督时效上, 往往停留事后监督, 案件发生了才去监督, 缺乏提前介入和超前监督。“双重领导体制”使高校纪检机构直接处于其监督对象的领导下, 重要的政治资源被党委所控制, 不能独立行使执纪权, 缺乏对群众意见的灵敏反应机制。

3. 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 除了与教师的学术操守有关外, 最主要的是与当前高校的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够合理有关。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导致行政权力对学术行为过多地介入、干涉, 使学术掺入了太多的外部因素;教师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奖金福利、科研经费等都采用简单的数字量化管理模式, 对学术成就的评价往往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加上学术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 导致许多教师弄虚作假, 一些有名望的博导教授也利用自己的权利投机取巧, 侵占科研经费, 造成学术造假、学术泡沫、学术舞弊、学术贿赂和学术交易泛滥成灾。

4. 廉政文化建设长期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 廉政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廉政理念发生扭曲, 廉政信仰发生动摇。其表现在行为模式上是对腐败现象的容忍默许甚至羡慕, 期望效法攀比;表现在观念形态上是笑贫不笑贪, 对腐败见怪不怪, 对清廉敬而远之, 甚至挖苦讽刺。这种社会意识虽不占主流, 但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民众性, 并由此不断地催生新的腐败。

三、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任务

1.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强化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负责的一项重要制度。高校纪委、监察处要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协调作用, 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协助学校党委建立起一个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科学的责任目标分解体系, 形成多层次、多线条的压力传递机制。组织各党委 (党总支) 和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与分管的校领导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将创先评优, 绩效考核与责任制落实情况挂钩。纪委、监察处要切实当好参谋, 分解任务, 督促检查, 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的工作职责。

2. 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为官、廉洁从政, 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不断提高认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及时纠正自身不足, 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领导干部做到廉洁从政, 仅靠教育是不够的, 还应加强管理, 自觉接受监督。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可以起到提醒和警戒作用, 能够帮助领导干部及时纠正工作和生活中的失误, 从而防止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领导干部要努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 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学会在监督中开展工作、推进事业, 在监督中保持本色、实现进步。

3. 注重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营造以廉为荣的校园环境。

廉政文化作为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和监督的作用。高校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 把握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 以廉政为主题, 以宣传先进的廉政制度和廉洁理念为重点, 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 将廉政文化与师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与廉政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创新方法, 务求实效, 使廉洁、诚信、守法等良好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头脑之中, 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和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 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遏制腐败滋生蔓延。

高校腐败问题主要发生在财务管理、基建工程招标、物资设备采购、招生和收费、校办产业和后勤社会化等权力比较集中、资金密集的部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要抓住这些权力重点部位。通过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高校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的机制。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 所有收费都要列入学校预算管理, 非税收入要全部进入财政专户, 坚决杜绝“小金库”、公款私存和“账外账”等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通过深化高校资金配置体制改革, 形成公平竞争、交易透明、运行规范、廉洁高效、监督有力的高校采购机制。通过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体制和校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形成高校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取向, 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走向社会化。完善校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实施“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 严格规范办学、招生、收费行为, 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办学机制。

5. 大力推行校务公开, 确保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推行校务公开既是落实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进高校民主建设的需要, 也是强化权力制约, 防止权力滥用,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要求。校务公开, 一是要扩大公开的内容。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决策和实施方案、财务收支情况 (包括科研项目经费) 、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干部人事变动、招生计划和收费项目, 以及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等, 都必须公开。二是要丰富公开的形式。通过召开教代会、党政工联席会、校务公开栏等形式, 利用报刊、网络以及文件、简报、公开栏等平台和载体, 做好公开工作。三是要提高公开的质量。对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以及公开后的信息反馈、投诉举报、信访处理、整改纠正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保证公开及时、全面、真实、准确, 提高校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与不及时公开的问题。

6. 严肃查办案件, 依纪依法惩治腐败。

惩治, 本身也是对权力的一种制约, 对党员干部的一种教育。只有惩治有力, 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当前, 高校正处于违法违纪现象易发多发时期, 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加大惩治腐败力度, 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 重点查处高校基建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中的商业贿赂案件, 违规招生、违规收费等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 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 腐化堕落、学术腐败案件等。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深入剖析, 举一反三, 查找体制、机制、制度、纪律、管理方面存在的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堵塞漏洞, 加强管理, 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参考文献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3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自主权增大,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也随之增大,但是对这些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却没有及时有效地跟进,形成了事实上的同级不好监督、上级疏于监督、下级缺乏有效监督的局面,致使腐败行为屡屡发生,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1.腐败案件数量上升。高校一直是人们心目中一块神圣的净土,但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却频频曝光,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受贿案,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李泽霖受贿案等等。从以上所列举的情况来看,高校的违纪违法案件正在不断地增长,呈上升趋势。

2.腐败案件与经济领域紧密联系。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日益凸显,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紧密。一些与经济领域密切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例如在涉及基建工程项目的主要部门基建处,涉及图书采购的主要部门图书馆,涉及大宗物资采购的国资处等方面的个别领导干部意志不坚定,出现了以“回扣”“设计费用”“工作补助”等为名目,收受贿赂,有的个人中饱私囊,有的私设“小金库”。目前高校基建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已成为干部违纪的多发点和纪检监察工作最棘手最艰难的监督范围。

3.学术腐败盛行,科研经费流失严重。随着高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职称评定、职务升迁与切身利益、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为了完成评定职称规定的学术论文,抄袭他人文章,高价请人代写成了学术界“皇帝的嫁衣”;为了提高学术地位,科研成果弄虚造假司空见惯;为了拿到科研经费、科研项目,托人情、拉关系,给“回扣”送“提成”也成了“潜规则”;为了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用科研经费购车、买家电、出国访问、观光旅游、来往应酬成为“正当开支”,腐败之风盛行于学术界、出版界,给学校、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学生造成恶劣影响。

4.职务犯罪特点突出。高校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教师甚至某些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谋取私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例如学术委员接受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在职称评定工作中营私舞弊;系总支书记或辅导员接受学生礼品或学生家长馈赠安排学生入党;招生委员会向学生家长索取巨额金钱为落榜学生敞开方便之门;基建、图书等部门收受承包商、代理商贿赂为其私吞国有资产铺路搭桥。

二、高校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金钱至上观念肆意泛滥,物欲膨胀失去了道义约束,唯利是图、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逐渐影响到了高校,一些立场不坚定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私欲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权钱交易资本,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学校基建、采购物资、招生等机会以权谋私,大肆敛财,严重败坏了高校的风气。

2.体制方面存在不足。高校现行的监督领导体制是纪委“双重领导制”,即同级纪委既监督同级党委,又要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这直接导致监督主体很难深入到监督客体的内部实施监督,从而使高校监督机构在监督方式和效率上趋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监督内容上,一般只对同级党委成员的细枝末节的问题进行监督,缺乏对重大问题、要害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督;在监督部位上,一般侧重于把普通党员和一般干部视为监督的主要对象,缺乏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强有力监督;在监督时效上,往往停留事后监督,案件发生了才去监督,缺乏提前介入和超前监督。“双重领导体制”使高校纪检机构直接处于其监督对象的领导下,重要的政治资源被党委所控制,不能独立行使执纪权,缺乏对群众意见的灵敏反应机制。

3.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除了与教师的学术操守有关外,最主要的是与当前高校的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够合理有关。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导致行政权力对学术行为过多地介入、干涉,使学术掺入了太多的外部因素;教师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奖金福利、科研经费等都采用简单的数字量化管理模式,对学术成就的评价往往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加上学术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许多教师弄虚作假,一些有名望的博导教授也利用自己的权利投机取巧,侵占科研经费,造成学术造假、学术泡沫、学术舞弊、学术贿赂和学术交易泛滥成灾。

4.廉政文化建设长期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廉政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廉政理念发生扭曲,廉政信仰发生动摇。其表现在行为模式上是对腐败现象的容忍默许甚至羡慕,期望效法攀比;表现在观念形态上是笑贫不笑贪,对腐败见怪不怪,对清廉敬而远之,甚至挖苦讽刺。这种社会意识虽不占主流,但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民众性,并由此不断地催生新的腐败。

三、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任务

1.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负责的一项重要制度。高校纪委、监察处要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协调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协助学校党委建立起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学的责任目标分解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线条的压力传递机制。组织各党委(党总支)和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与分管的校领导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将创先评优,绩效考核与责任制落实情况挂钩。纪委、监察处要切实当好参谋,分解任务,督促检查,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的工作职责。

2.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为官、廉洁从政,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认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及时纠正自身不足,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领导干部做到廉洁从政,仅靠教育是不够的,还应加强管理,自觉接受监督。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可以起到提醒和警戒作用,能够帮助领导干部及时纠正工作和生活中的失误,从而防止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领导干部要努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学会在监督中开展工作、推进事业,在监督中保持本色、实现进步。

3.注重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的校园环境。廉政文化作为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和监督的作用。高校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把握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以廉政为主题,以宣传先进的廉政制度和廉洁理念为重点,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将廉政文化与师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廉政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新方法,务求实效,使廉洁、诚信、守法等良好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头脑之中,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和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遏制腐败滋生蔓延。高校腐败问题主要发生在财务管理、基建工程招标、物资设备采购、招生和收费、校办产业和后勤社会化等权力比较集中、资金密集的部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要抓住这些权力重点部位。通过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形成高校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的机制。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所有收费都要列入学校预算管理,非税收入要全部进入财政专户,坚决杜绝“小金库”、公款私存和“账外账”等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通过深化高校资金配置体制改革,形成公平竞争、交易透明、运行规范、廉洁高效、监督有力的高校采购机制。通过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体制和校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成高校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取向,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走向社会化。完善校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实施“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严格规范办学、招生、收费行为,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办学机制。

5.大力推行校务公开,确保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推行校务公开既是落实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高校民主建设的需要,也是强化权力制约,防止权力滥用,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要求。校务公开,一是要扩大公开的内容。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决策和实施方案、财务收支情况(包括科研项目经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干部人事变动、招生计划和收费项目,以及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等,都必须公开。二是要丰富公开的形式。通过召开教代会、党政工联席会、校务公开栏等形式,利用报刊、网络以及文件、简报、公开栏等平台和载体,做好公开工作。三是要提高公开的质量。对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以及公开后的信息反馈、投诉举报、信访处理、整改纠正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公开及时、全面、真实、准确,提高校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与不及时公开的问题。

6.严肃查办案件,依纪依法惩治腐败。惩治,本身也是对权力的一种制约,对党员干部的一种教育。只有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当前,高校正处于违法违纪现象易发多发时期,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重点查处高校基建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中的商业贿赂案件,违规招生、违规收费等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腐化堕落、学术腐败案件等。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查找体制、机制、制度、纪律、管理方面存在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堵塞漏洞,加强管理,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参考文献: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篇4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正确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关系全党全国人民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关系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进程。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今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强调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要把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判断上来,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出成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我国现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在严峻复杂的国际 环境下,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主要是土地、矿产等稀缺资源成为不法分子谋取私利的重点对象,工程建设、国有企业、金融等资金密集的部门和领域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行政审批、司法等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仍然屡禁不止,腐败现象一直居高不下。

腐败案件类型、性质和作案手段出现新变化。一是以权谋私期权化。一些腐败分子为了隐瞒腐败证据,刻意将权钱交易的时限拉开,等若干年后再进行获利。二是获利敛财间接化。不少人通过配偶、子女、情人或朋友、亲戚等特定第三人代为收受,或者以特定第三人经商等形式曲线获取巨额收益。三是对抗调查智能化。不少违纪违法人员以合作投资、委托理财、代理炒股等形式掩盖受贿实质。四是腐败案件涉外化。有的违纪违法人员把作案地选择在国外、境外,或者将赃款赃物转移到国外、境外,还有的甚至通过各种关系,秘密取得外籍身份或者双重国籍。

互联网的发展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强化监督提供了新手段,网络反腐舆情成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信息源。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高度自由,各种舆论互相影响、交织放大,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单一问题普遍化、个别问题扩大化,使网上舆情瞬间形成舆论**。

可以看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的特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迫切要求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总结和完善反腐败的战略策略,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打破当前反腐败工作的困局和僵局。

二、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教育和监督,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预见性。

我们虽然无法预知哪些人会腐败,但对特定经济社会环境和背景下哪些领域、哪些岗位、哪些权力具有腐败的高风险,腐败可能会易发高发,是可以作出预判的。比如,很多国家的情况都说明,腐败在两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和一种体制中相对高发。两个特殊历史阶段,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中的腐败主要受到制度漏洞增多的影响,集中于一些实行双轨制的领域,或是正在发生体制转型的部位,表现出较强的动态性,即腐败热点部位随着改革热点的转移而转移和切换。我国的腐败就是由改革开放初期倒买倒卖批文、中期的国有企业改制转移发展到现在的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共投入等领域的,其中一些涉及重大公私利益转换的改革,一些既有市场职能又有行政职能、实行双轨运作的部门,腐败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急剧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这一过程中的腐败主要是由于利益诱惑增多、利益冲突加剧所致,突出集中于一些急剧发展的部位、一些新兴的领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工程上马,大量资金流转,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要素供应领域在急剧发展的同时,迅速成为腐败热点部位。因此,现阶段我国反腐败的战略策略,必须牢牢扎根于对各种政策和公共项目腐败风险的预研预判上,由盲目的被动的反腐败转向有预见的主动的反腐败,由事后查处这种补救式的反腐败转向事前的预防和控制。否则,腐败只会越查越多,越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去把握,放在党和国家大的政策背景中去认识,加强对重要改革动向、重大政策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趋势的跟踪研

究,并结合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对党员干部用权履职带来的影响,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中相关问题的预研预判,及时预见和发现各种腐败新苗头、新动向,未雨绸缪形成防控性方案,努力将各种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坚决防止腐败的爆发性滋生和深度蔓延。

(二)贯彻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产生腐败的权力不同,腐败易发高发的岗位不同,腐败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也有区别。

如组织部门的腐败主要集中于选人用人上,发改委的腐败主要集中在项目分配中,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的腐败主要集中发生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腐败,在不同领域和岗位,形成机制、表现形式等也不完全一样。这就决定了反腐败除一般性的措施外,需要针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腐败的特点采取最有效、最可行、最必要的措施和办法,真正将工作由泛泛地反腐败转到“定点爆破”、“精确打击”的轨道上来。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纪检监察系统的组织和制度体系已经有了很大完善,监督触角延伸到了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盲点。现在的问题是,反腐败的要求、思路和措施很少表现出应有的独特性。任何一个腐败问题,在具有腐败的共同特点的同时,也必然会有一些个性化特点。这些个性化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并赖以存在的根据。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抓住这些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权力结构固化是导致集体腐败的重要原因,回避和交流手段对于治理集体腐败效果较好,但这些手段用于治理个体腐败,效果则没有那么明显。再如,实践证明,对国家各种

补贴、扶持、扶助类资金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公开公示机制、群众和社会监督机制,因为这些资金落实链条长、分布分散,完全依靠专门机构核查相对困难。但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督,这类监督办法就没有多大作用了。因为工程里面很多东西不容易看到,也不容易弄明白。即使对同一问题,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措施也应根据事物的变化与时俱进,作出必要调整。

(三)推进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系统性。

近年来,我们工作中很多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不彻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贯彻得还不够。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腐败高发的领域,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零打碎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通过长期摸索,我们党已经初步掌握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基本理念、基本经验、基本原则、战略方针、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基本的法规制度体系,可以说,在战略层面上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系统性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在战术层面上如何提高具体工作的系统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提高战略谋划和系统设计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工作任务的提出要经过系统研究。随着反腐倡廉建设领域的扩大,近年来我们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宽、工作任务越来越多。一些任务在提出时比较仓促,无论是思想准备、理论准备还是

力量准备等都存在明显不足。比如,这些年我们开展了多项专项治理,但对于各项专项治理的性质和特点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对于怎样解决问题、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很难说出具体的答案;实际工作中,各个专项治理的工作步骤、手段措施等大致相同,效果比较有限。在基层一些地方,由于工作力量不足,许多工作甚至只有一两个人填填表、报报数。在目前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职能十分宽泛的情况下,提出一项任务很容易,但要抓落实、抓到位则很难。在确定工作任务时,不是越多越好,要经过系统研究,既研究任务,又研究完成任务的手段和办法,决不能大而化之,简单地将安排任务等同于落实任务。二要对可能导致腐败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因素进行全过程控制。很多情况下,不同环节之间的腐败是相互依存的。凡是系统性的腐败问题基本上都有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或腐败链条,孤立地抓某个方面或环节,不解决整体问题,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三要多措并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种腐败现象出现,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往往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腐败现象同时还具有多变性,其表现形式、高发部位等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禁止红包礼金的问题,随着反腐败工作力度的加大,已经经历了由送现金到送购物卡的转变,现在又出现了送消费券等新的形式;禁止公款吃喝也有类似的教训。这就决定我们治理腐败要强化系统思维、多维思维,配合使用多个手段,综合采取治理措施,做到既抓明显问题的治理,更抓源头防控;既注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防范次要矛盾;既注重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防止“问题之后问题”的发生。否则,工作

就可能被动,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甚至陷入反腐败力度加大、腐败手段翻新,反腐败的力度越大、腐败手段翻新的速度越快的尴尬局面。

(四)强化源头防腐,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效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任务,是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对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总体判断,因为在诱发腐败的因素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旧的腐败消失,新的腐败会不断出现。因此,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部署,并不能成为我们无所作为、推卸工作责任的借口。相反,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始终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实际成效,致力于不断解决突出的腐败问题,真正将工作转到求真务实、积小胜为大胜的正确轨道上来。首先,要解决好如何看待工作实效的问题。看工作成效,不能光看干了多少事、办了多少案、处理了多少人,还要与社会的评价、老百姓的感受联系起来,将社会认可和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最根本、最重要的标准,主要看腐败问题有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缓解,看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实际感受有没有明显改变。其次,对工作的评价要更多地由内部转为外部。过去,我们评价工作成效,更多的是一种系统内部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这种评价掺杂了很多形式上的东西,比如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办了几个班,等等,评价结果在很多时候与社会感受出现了反差。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他们清廉与否,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将对工作的评价更多地由内部转为外部,更多地

问廉于民,实现廉政评价的社会化,将工作与社会评价有效契合,法纪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才能真正统一。第三,坚持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看准了的事,就要扭住不放,持续推进、不断深入,确保年年有进展、年年有成效,抓一件,成一件。不能什么问题都抓,哪个问题都抓得不到位、不彻底。如果能集中精力每年解决一至几个问题,几年就能解决大问题。

(五)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社会性。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深入推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是我们党一种自我净化的自觉行动,也是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的一种内在要求。当前,群众已不仅满足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开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权利保障,对以腐败为代表的种种社会不公平现象更加敏感,通过各种渠道揭露腐败问题越来越普遍和频繁;而且,群众在对腐败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本身的批评监督和揭露也在不断强化,查处不及时、处理不到位,都会招致广泛的批评。可以说,反腐败已经不仅仅是党的建设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主动顺应和引领这种变化,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社会性,切实将工作由封闭保守转到开放包容的轨道上来。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首先是因为腐败是社会的产物,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并不是孤立的,很多都有着企业、社会成员个体等社会主体的参与甚至推动。其次,我们党虽然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去解决问题难度很大,腐败问题的社会

性决定了反腐败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群众的支持。再次,从反腐败的实践看,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将腐败定义为利用代理权谋取私利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从而将社会主体包括了进来。过去我们也有一些从社会层面思考反腐败工作的成功实践,比如将行贿入罪,等等。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现在中介机构成为“腐败掮客”的苗头已经比较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将来某些领域的社会主体参与腐败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大。坚持从社会层面思考反腐倡廉工作,提高理念思维的开放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群众和社会参与机制,比如信访举报制度、特约监督员制度等。对这些制度,要在继续坚持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比如,现有的信访制度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监督,互动性不强,应更多地开辟能够让群众实时参与监督的渠道。再比如,通常来说,特约监督员虽然能发挥一些作用,但由于其监督对象过于宽泛,了解和掌握的信息不是很多,特别是作为利益无关者,他们往往缺乏排除困难开展监督的积极性,少数监督员已经成了报喜不报忧的“花瓶”。聘请特约监督员,可以考虑改变现在固定的、一年一聘的模式,实行一事一聘;而且,要更多地从利益相关者中聘请监督员。同时,要广泛开辟各种让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渠道,对一些牵涉关联面广、对象主体多的如纠风、中央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尤其要探索让群众广泛充分参与的渠道和办法。要坚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不但要高度重视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对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回应和答复,更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工作契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篇5

要想抓好基层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首先要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而基层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就是强化责任、惩防结合。

强化责任层层落实

(一)要有人牵“牛鼻子”,有人领导,也就是落实好乡镇党委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键在党,乡镇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党委班子对这项工作履行全面领导的集体责任,这就有了抓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支持和保障。此外乡镇党委还要增强责任意识,勇于善于担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要牢固树立抓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严厉问责,确保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常抓不懈。

(二)要强化乡镇纪委的监督责任,乡镇纪委是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践行者和主体力量,是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参与者、组织纪律的监督者和组织管理的促进者。是乡镇党组织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的关键,因此乡镇纪委要铁面监督,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发展为己任,自觉把纪委的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把握,自觉融入、主动介入、准确切入、不断提高监督的能力和水平,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的全局性、倾向性问题,向党委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惩防结合抓实效

这是基层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具体方式,先是“惩”,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惩”,要有两个特点。

(一)惩细、惩小、惩广。基层乡镇的要从具体的事情入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乡村两级干部作风、乡村重点工程、干部选拔任用、财政资金的使用、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医疗卫生、农村“三资”管理、农村养老、粮食直补、退耕怀林、塌陷补偿等方面,一点一滴的推进,一个“标的”一个“标的”治理,绝不能基层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留有真空地带。

(二)严抓、严惩、严治。基层乡镇纪委力量相对单薄,如不加大惩处力度,就不能及时起到正风肃纪的作用,因此基层乡镇纪委要监督严肃有力,铁面执纪,要认真落实“查出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的要求,结合镇情,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坚持有案必查,攥紧拳头出击,必要时要集中力量办专案,对基层的违纪行为和腐败问题,抓大不放小,发现一起查出一起,点名道姓的通报曝光,保持高压态势打好“基层的威慑战”。

防微杜渐治源头

反腐离不开惩腐,惩腐不如防腐。防腐如防病,就应摒弃“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理念,从源头开始,防、堵、治三管齐下,拔出不回头的反腐利剑,断退路、谋出路,创新路。

(一)管理和教育先行,基层乡镇要围绕基层廉洁政治建设,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培训规划,要通过举办理论学习会、讲座和专题培训等方式,经常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筑牢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基层政府加强党风廉政文化建设,在基层营造崇尚廉洁的好氛围。

(二)建立制度从根本上防,这也是基层乡镇党风廉政建设的难点,基层乡镇各地的实际情况不一,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框架。但其重点要建立以下三种机制。一是建立基层乡镇单位内控机制,基层乡镇紧紧要围绕本单位人财物管理等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建立本单位的财政支出公开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人才选拨任用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以及廉政风险防控制度,首先要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行政行为。二是建立上下级联合机制,基层乡镇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衔接互助,努力形成上下齐心、左右合力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工作格局。

(三)建立有效的基层社会监督机制,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基层乡镇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离不开基层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基层乡镇应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机网络等高效便捷的优势不断拓展群众参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渠道,逐步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监督体系,来推动基层乡镇党风、政风、社风的转变。基层乡镇只有形成这三种机制才能为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现制度保障。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篇6

王万鹏

新寨采油大队通讯员

【摘要】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是事关企业健康发展的大事,是所有企业目前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有效地打击和预防腐败,必须认清当前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认清腐败的特点和规律,在教育、制度、监督的贯彻落实和建设发展上下工夫,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及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从而为企业和谐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主题词 企业

反腐倡廉

建设 腐败 监督

近年来,油田公司和我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反腐倡廉工作方针政策,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需要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举并用,稳步推进。对于企业来说,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企业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时期,企业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领导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及生产经营发展大局的稳定。因此,企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教育、监督、惩治等各项工作之中。

一、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更好地坚持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要发展,就是要使企业经济更加发展,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科技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廉政建设,和谐办厂理念进一步增强,职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企业以效益最大化为发展目的,在效益趋势,利权纷争,抵制金融风险过程中,杜绝企业腐败,只有深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业全面进步,合理利用资源,发挥企业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社会稳定有序。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相对其它行业职工所占比例重多,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肩负家庭经济来源的重任,没有和谐稳定安全健康发展的企业,职工工资,合法权益等就无法得到保障,必将对社会的不和谐带来潜在的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企业的和谐稳定。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党员干部职工自觉抵制和预防腐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和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深化企业反腐倡建设,充分调动企业领导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企业整体活力,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防范意识和安全生产水平,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方针。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始终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并举。中央多次提出和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深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治理企业腐败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相对来说都存在管理上的漏洞。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要注重安全生产和效益的管理,在效能管理方面监督不力,预防腐败和抵制腐败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或者说监督力量薄弱,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不够,必然导致腐败的滋生,企业发展的滞后。企业只有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才能有效预防腐败的产生和蔓延,才有利于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增强企业领导干部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产生,达到有效治本的目的。

二、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目前普遍企业存在对反腐倡廉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企业自身对反腐倡廉建设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不够,导致其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忙于经济疏于政治。在实际工作中,大多企业领导班子往往忙于经济建设,而疏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项重大政治任务。少数企业领导认为,经济发展与廉政建设有矛盾,过多的强调廉政建设会影响经济发展,过多地强调廉政建设会影响投资环境,过多地强调廉政建设会束缚手脚。其实不然,两者的相辅相成的。二是由于忙于业务疏于学习。企业大多领导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业务的关系。有的忙于业务却疏于学习,造成思想建设的“世外桃源”;有的认为业务知识对自己有用,就对学业务知识比较在乎,而将政治理论、党纪条规的学习束之高阁;有的也参加一些政治理论、党纪条规的学习,但只浮于表面,不去全面的掌握精神实质;有的认为工作太忙,再学习没有时间;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政治学习不抓也行,视学习为负担;对自己不负责,不注重学习和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三是由于忙于开源疏于节流。所谓“会花钱就会赚钱”说法在很多企业中大有人这样认为,有的企业领导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钱袋子”,明目张胆的用钱;有的打着为企业职工谋福利的旗号,巧立名目的花钱,根本不注意节约,对企业的资金和职工的血汗钱毫不珍惜;有的长期拖欠职工工资。有的还利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行业主管理部门相互支持的名义,相互宴请、相互发钱、相互慰问;有的企业在加快发展和开拓市场建设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为当地政府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好效益,但在注重开源的同时,忽视了节流,滋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助长了大吃大喝之风;有的利用关心职工的名义,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有的企业与社会上的“承包商”、“供货商”、“经销商”交往过密,在工程结算、采购付款时还主动为他们打通关节、扫清障碍,然后从中收受回扣,中饱私囊。

四是由于企业忙于创效疏于监管。有些企业忙于创效,却疏于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全方位监督和管理,有的未设监督机构,无人监督。企业内部未设监督机构,上级的监督又鞭长莫及,即使顾及也是治表不治里,难已渗透和全方位覆盖,造成对企业监督落空。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基本上是沿用主业的一些制度和管理模式,一方面监督的标准和要求不到位,另一方面监督的手段和方式不到位,造成一提到监督就是没有监督依据,无据监督;少数企业干部专权弱化监督。有些企业不注意发挥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不重视厂务公开、民主测评等工作,致使企业在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不透明、不公开,使监督软弱而无力。

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影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不到位、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主要体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定位不准确。企业定位不准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企业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用人机制、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不够合理,有的企业是由股份化改制过来,但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新三会”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监督不到位、措施不落实,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到底如何监督?到底监督到什么地步?给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定位上的模糊。

二是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现实情况看,一般企业都依附于业主而生存,大部分是套用主业的经营模式,没有成熟的经营机制,这种依附关系使得企业的自主意识不强、经营机制不活、应对能力较弱。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反正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天塌下来由大个子顶着”,所以在生产经营中的守法、守纪意识比较淡薄,有时为了达到经营方面的目的,不惜采取违法违纪的手段,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从经营情况看,由于机制不健全,造成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给腐败分子留下可钻的空子,增大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隐患。

三是监督制约不到位。企业监督制约不到位也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领导干部权力过多、过大、过分集中,一些企业权力分解不够,以致企业内部之间缺少应有的相互制约机制,导致办事不透明。同时,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对企业领导干部和企业重点部门、重要岗位监督落空,有的企业厂务公开遮遮掩掩,应公开的不公开,应全部公开的只局部公开,“暗箱操作”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职工受到聘用、上岗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受制于企业的领导,民主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四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又一重要原因。应该说大多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是很多的,检查也很频繁,但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制度本身有问题,有些制度的建立完全是应付,“依葫芦画瓢”的多、结合实际的少,流于形式的多、管用的少,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执行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不认真执行,不加强检查考核,制度也就形同虚设,最终造成管理有漏洞,客观上给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此外,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滋长了一些不廉洁现象,如企业公车私用、私费公报以及大量的浪费现象等,还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规定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造成“正门不开,旁门盛行”,财务管理混乱,职工工资及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对策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六个关系”,积极探索“六项机制”。

一是正确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经营机制。“破”与“立”既是对立的也是一致的。“破”就是要改革阻碍企业发展,影响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旧机制;“立”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的新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反腐倡廉建设责任进行分解,与企业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相结合、与重要岗位人员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责任体系。建立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机制,形成完善的经营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构筑多样的党风廉政建设的“警戒线”。

二是正确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责任机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少不了与方方面面的交往和应酬,在不违反党的纪律、不损害企业利益和其他社会自然人利益的前提下,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对下属的“放”与“管”的关系,做到放要放得有度,管得有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管得过死或放得太松,对企业的反腐倡廉建设都不利。建立公事业务招待、业务往来申报制度。变事后报告为事前申报,对不合理的宴请一律取消,不合理的往来一律制止,从源头上治理吃喝宴请、奢侈浪费的问题,把重点放在工作和办事程序的健全上,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预警器”。

三是正确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监督机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发生的问题,有很多是没有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而造成的,该疏的没有疏通,该堵的没有堵死,必然导致“正道不开,歪道盛行”。加强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交往中的监督,就是一个新课题。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企业对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企业不仅仅是内部市场的得益者,更应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免不了与外界的接触和交往,所以我们的监督要跟上,防止有些人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其次,应对业务交往中的重要事项进行规定,在招标时要考虑与市场接轨,又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交往,强化监督。四是正确处理好“奖”与“惩”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激励机制。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奖”与“惩”的关系,就必须积极探索企业奖惩激励机制,以此来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深化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意识。探索企业领导干部收入分配制度。使其个人收入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做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与个人的利益同行、个人工作效率与个人经济效益同步,促使他们真正承担起生产经营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探索企业领导干部任期近究制度。积极探索科学的效益测评体系。在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防止激励幅度过大和偏低的问题,也要防止短期化的行为,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起到鼓励敬业者、激励观望者、教育落后者、惩治腐败者的目的,构筑起党风廉政建设的“警示钟”。

五是正确处理好“培”与“引”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用人机制。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存亡。当前,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能否处理好“培”与“引”,将长远地影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首先,形成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立足于加强对现有人才的选择、培养和蓄备,做到选人上民主化,选人时应先民主后集中,突出民主推荐、职工公认、德才兼备的原则,特别是在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人员的选拔任用上,通过民主程序确定在德、能、勤、廉、绩等方面群众都公认的候选人,避免重才轻德,以偏盖全。用人上透明化,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好考察和审查关。建立社会人才的吸纳机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把好选人、用人关,真正把有志于企业事业的社会人才吸纳进来,共谋吴采发展、共图吴采腾飞。同时,要疏通社会人才的“进出口”,不断吐故纳新,保持在用人上的纯洁性和廉洁性。再次,要积极探索企业廉政教育的新定位,要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要体现监督的合情合理,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教育跟到哪里,开拓到哪里,监督跟到哪里,构筑起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过滤层”。

六是正确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管理机制。“严”就是指管理一定要严,企业管理制度越严密、越科学、越规范,就越能有效地避免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偏差,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宽”就是指与在一些具体的标准上应适当放宽,做到严宽想济,具体讲:一要建好决策类制度。将企业的重要工程项目、重要工作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等情况,通过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等程序进行科学决策,防止“一言堂”、“一支笔”问题的发生。二要规范程序类制度,如: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报告制度、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效能监察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使各项工作可控再控,防止“小金库”、“小工程”、”等问题的发生。三要强化监督类制度。如建立和推行企业工程建设廉洁协议制度、工程建设廉政准入制度、会计委派制度、招投标监督制度、厂务公开监督制度,以及重要岗位轮岗位交流制度等,通过完善和加强监督制度,使各项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防止“暗箱操作” “体外循环”问题的发生。总之,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政治任务。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坚定信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新机制,在一定时期内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问题的土壤,从而取得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参考文献:

(1)

耿明信著,“反腐倡廉与依法治国”,《理论观察》,2000年第1期;

(2)马云泽著,“反腐倡廉的对策思考”,《云梦学刊》,1999年第1期;

(3)刘海年著,《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范松青著,“反腐败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探求》2000年第1期;

(5)贺军著,《中国反腐败之路新探》,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版;

反腐倡廉对党国建设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广泛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安消防部队工作对象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防部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地摸索和尝试消防部队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新的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揭阳支队“5.13”凶杀案件、云南保山支队“10.16”干部参与运输毒品案件、内蒙古鄂尔多斯支队“11.11”干部驾车肇事逃逸等,都或多或少与法纪意识淡薄、腐败思想严重有关。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有着其一定的联系和必然性。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是新时期消防业务工作和部队建设的需要,是保障部队中心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全面建设和消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消防部队纪检部门要以高度的执政意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自觉地抓好部队党风廉政建设,以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精神,研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更加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高标准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当前消防部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别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如有的不能正确理解“一岗双责”的含义,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只要自己廉洁自律做好就行了,不愿承担领导责任;有的甚至抱怨责任制是株连制度,心存抵触情绪;一些单位领导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下级忙于交任务,压担子,要求完成什么目标。而对下面为了筹集经费出现的乱搞摊派,乱拉赞助,以罚代法的不良现象“予以理解”,甚至听之任之,缺少必要和有效的监管。还有的领导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不严,工作标准定位不高,目标责任状中,只有出现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才实施“一票否决”,从而使对党风廉政建设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少数单位对上级布置并要求的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只是在会议上传达,讲几句口号,说几句狠话,不注重抓落实,不注重看效果,只是一说了之,停留于形式。只是发生案件或群众举报时查一查。平时检查对“临时抱佛脚”、“简单搞突击”的碍于面子,难以实施大胆批评,检查标准不高,认为只要不出大问题就行,满足于过得去,一般化;少数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没有真正提上党委和队伍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有的领导思想不重视,认为只要在自己任上单位不出大乱子、不出大麻烦就行。对在执勤执法监督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只是就事论事,坐而论道,搞点形象。而没有从源头上,从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创新机制等深层次方面下功夫,没有把治标与治本很好地统一起来;少数干部利用职权指定或变相指定消防施工企业,插足消防产品经营、销售等环节,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少数单位存在利用消防监督职权乱拉赞助,少数领导利用提拔、调动、任免等机会搞腐败;在责任追究上,一些领导同志还存在怕影响单位形象、怕得罪人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责任追究的严肃性。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问题,也是商品经济社会过程中的一个派生物,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转型期某些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够所造成的。消防官兵其任务特点决定了与社会的接触比较频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部队自身建设的影响。首先教育不够。在当前消防部队人员少、任务重的前提下,由于少数单位领导存在重业务、轻教育思想,致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被挤占,政治工作流于形式,摆花架子,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无法把握官兵的思想脉搏。其次监督不够。当前在部队内监督制约机制系统性不够,有的制度执行程序不够规范和严密,缺乏一定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监督机构在监督体制上缺乏应有的权力和独立性,有的基层单位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纪检工作人员,致使有的工作人员职责不清,工作合力不强,效率不高。再次是存在侥幸心里。有的官兵平时也能遵守党纪国法,遵守“五条禁令”和“六个严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管理规定,不敢身越“雷池”半步,但有时心存侥幸,认为做一点别人也不知道,往往此时不幸就降临到了自己头上。

纪检组织机构与当前工作形势、任务不相适应。消防部队的纪检工作相对滞后于部队整体发展,个别基层单位甚至还没有设立纪检机构,有也形同虚设。纪检干部多为兼职,监督工作乏力,投入到纪检的工作时间非常不足,履行纪检监督职责精力不够,从源头预防违法违纪工作相对薄弱,起不到实质性的纪检监察作用。纪检干部还存在有所“畏”思想。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实践中都要求纪检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组织原则办事,不惧怕歪风邪气,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纪检干部往往面对的是一个民主法制体系尚未健全的工作环境问题,保障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干部晋职提拔既要过群众评议关,还要过领导的表决关,这些往往导致纪检干部不愿监督或被动监督。

党委班子对纪检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存在差距。纪检部门应当是十分重要、十分权威的部门,应当与党委同时选举产生,但个别单位和领导对纪检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官僚主义严重,不能正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担心揭露、处理内部人员违纪违法问题会影响单位和个人的成绩、形象。

三、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纪检干部队伍。党委要重视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切实配齐配强纪检干部,逐步改变单位纪检干部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的做法,建立一支独立的纪检队伍。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建立专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开展相对独立的纪检工作。要严把纪检干部进出关,真正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为人正直、群众基础好、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充实到纪检干部队伍中来,坚决纠正把纪检干部工作岗位作为解决干部职务待遇的“闲岗”的错误做法。实践证明,干部的素质高低,除进行教育培训、学习理论外,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为此,应对消防部队纪检干部交流配备做一些硬性的规定,确保纪检干部队伍相对稳定。

制定和完善考核办法。为了保证党风廉政建设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要始终把检查考核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

考核办法,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要把监督检查贯穿于实施的全过程,实行单位自查与上级抽查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测评相结合。在方法上,不仅要听取被检查单位主要负责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情况汇报,还要召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班子成员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进行。同时,要根据检查的情况,作出综合评估,向被检查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反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并注意检查结果的运用。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和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坚持以“权、钱、人”为重点,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要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监督。一是建立由纪委牵头的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瞄准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对象、重点环节,做到各种监督力量共同加力,打总体战,实施全方位监督,逐步实现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进而转变过去纪委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监督合力,使监督更加富有成效。二是提前介入,将监督的触角由以往的事后转向事前、事中,进一步增强监督的超前性,有效防范消极腐败现象发生。三是加大监督力度,实现柔性监督向刚性监督的转变。在体现权威性上做文章,努力增强监督的刚性,形成实打实、硬碰硬的监督。对规避和妨碍监督的,坚决施以纪律处分,对发现的问题坚决予以纠正,绝不姑息迁就。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维护党风廉政建设的严肃性。一要明确责任追究对象。实施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保障手段,也是难点和重点。虽然领导干部本人没有直接参与,也不是当事人,但负有党风廉政建

设方面的领导责任而应予以追究。二要明确追究重点。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责任追究:一是领导干部因没有履行好职责范围内的责任制职责而出现重大经济损失的;二是发生重大事故和恶性事件的;三是不正之风严重、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四是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获取非法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五是领导干部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案案;六是选拔任用干部违反有关政策和规定、用人失察的。属于领导班子集体责任的,就要追究领导班子的责任;属于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责任的,就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这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才更有约束力,才能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上一篇:语文 -《报任安书》下一篇:毕业无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