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2024-05-15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通用7篇)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1

一、国际经验借鉴。

1、美元国际化路径分析。

美元国际化路径可概括为: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使其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 依赖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强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实力巩固并发展了这种优势。 美元国际化启示:

(1)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摆脱殖民统治的美国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和资源,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实力决定了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较英国具有更大的主动权,最终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霸主地位。

(2)政府在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1792 年美联邦就公布了铸币法,宣布实现金银复本位制度,从而为美元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兑换奠定了基础。 美国积极推行金元外交,加大海外投资,增加国外美元流通量。

2、欧元国际化路径分析。

欧元的诞生是区内各国协调与合作的结果,欧元诞生的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建立的联合浮动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欧洲货币计算单位(EUA)等,为欧洲货币体系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标志,为欧元启动后实施共同的货币政策和趋同的财政政策确定了基本框架。

第三阶段:即实质性进展阶段,欧元成为有形货币,迅速取代了区域内流通的12 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欧元以合法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强制力,正是宣告完成了国际化进程。

欧元国际化条件分析:

(1)经济条件。

欧元作为一种货币代表着背后真实的经济。

从1987 年到 ,欧盟15 国 GDP 总额呈上升的总趋势,并且占世界 GDP 的比重维持在22%-24%之间,是第二大经济体。 黄金和外汇储备总量很大,在 IMF 拥有 20%的特别提款权,贸易总量占世界 20%。

(2)政治条件。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法德作为欧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起到了火车头、方向盘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轴心国家。 欧盟历史上如果没有德法和解的实现,就不会有今日欧元区国家的货币统一。

(3)制度体系。

“维纳尔计划”,“德洛尔报告”,《罗马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系列制度有效保证了欧洲货币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欧洲货币联盟正是因为有着良好的利益平衡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3、日元国际化分析。

日元国际化进程是和日元自由兑换、 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进行的,起初是迫于美国的压力,但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希望借助日元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 推进日元的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1)积极参加区域经济活动。

日本起初忽视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地域经济基础。 中国应当注重立足亚洲,通过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来推进国内的金融改革,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

(2)完善的国内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起初日本国内金融体系不完善, 使日元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其经济大国形象不匹配。 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须首先完善国内金融体系, 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 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3)金融秩序和货币币值的稳定十分重要。

“广场协议”签订后 ,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 ,并出现大幅波动 ,严重破坏了日本国内金融秩序,成为日本经济衰退、日元国际化进程停滞的主要原因。 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元汇率的关系,同时要适时修改外贸和外汇的相关法律, 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遵循“周边国际化--亚洲化--国际化”的渐进过程。

人民币周边国际化是亚洲化的基础,而人民币亚洲化意味着人民币与美元和欧元三足鼎立,成为全球经济中关键的国际货币。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阶段是人民币周边化及亚洲化。

(1)人民币周边化。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最初阶段,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往来。

鼓励在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进而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规模。 同时要充分利用港澳与内地紧密的经贸关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人民币亚洲化。

人民币亚洲化是使人民币从国际货币合作的弱势转变为强势的关键阶段: 一是采取签署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双边和多边协议的形式与周边国家(地区)创建自由贸易区,鼓励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并创建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

另一渠道是建立区域货币联盟,积极主导创建亚洲货币体系、亚洲货币基金、亚洲货币单位和亚洲汇率机制,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区域内的主导货币,逐步实现人民币亚洲化。 第三种渠道则是通过建立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并对“一国四币”成功进行整合,同时积极参加东亚货币合作,发挥主导作用。

(3)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就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和金融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 不仅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将成为政府的干预资产,即储备货币的组成部分。 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后,人民币在民间的支付能力和政府间的支付能力都有显著的增强,中国的政策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

在世界金融事务中,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大的号召力,在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在国际中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周林,温小郑。货币国际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2

我们可以在详尽考察美元、欧元及日元货币国际化路径的基础上, 分析这三种货币国际化路径的性质和特点, 从中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一、纵观货币国际化的三种形成模式

(一) 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分析。

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具有历史特殊性, 它是国际金融本位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发展的过渡环节。众所周知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 给英国、法国等原本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头羊地位的国家以沉重的打击。而美国非但没有被战争打垮, 反而成就了它超越英国的梦想, 同时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尤其是在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帮助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双挂钩汇率制度, 使得美元同黄金挂钩, 保持美元和黄金的官价水平。而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相当于其他货币间接盯住了黄金。那么美元的汇率水平就可以保持稳定了。同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实际上是为各国进行国际收支的调整建立了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只有当其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才能对货币进行贬值。而且各成员国必须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把一定数量的黄金和本国货币存放在国际基金组织, 以帮助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当成员国从基金借款时 (通常都是借美元) , 必须要以本国货币交换, 然后再在三五年之后用美元将其买回。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使美国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 为美元国际化的进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出现了严重危机。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了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了, 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相继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 美国又依托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继续处于优势地位;而强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继续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 使美元始终保持充当国际货币的“领头羊”。总而言之, 是历史选择了美元。在经历了将近30年的美元时代之后, 美元带有了太多的“先天”的优势, 这是其他任何国家的货币都“望尘莫及”的。今天, 任何其他货币想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也不例外。

(二) 日元国际化的分析。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 日本就试图在国际经济贸易 (比如外汇交易、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等) 中把日元纳入广泛的货币使用和货币储备当中, 以使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日元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以日元为主导的亚洲货币区, 推动日元成为与美元、欧元相抗衡的基轴货币, 形成三极国际货币格局。日元国际化可谓由来已久,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 从1964年日本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成员国”, 就开始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20世纪70年代以美元危机为背景, 日元国际化得到进一步发展。1972年5月日本政府废除“外汇集中制度”, 1978年4月开始准许居民进行国内外汇存款等, 1980年12月《新外汇法》实施, 将日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由“原则上禁止”改为“原则上自由”。第二阶段: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日本经济步入颠峰时期, 日本政府开始着重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缓和政府金融规制, 为日元国际化铺设道路。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元国际化进入高潮。其中《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 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自由化同步迅速发展, 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 日元的比重迅速上升, 由此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第三阶段: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 以日元国际化带动国内的金融改革, 在亚洲地区发挥日元主导货币地位的作用, 与美元和欧元相抗衡。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沉重打击了日元, 使日元国际化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据统计, 日本出口贸易中日元贸易结算比率在1992年达到40.1%, 之后逐渐下降, 至1997年降为35.8%;进口贸易中日元结算比率动荡中略有提高, 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本币结算部分占出口贸易比重在欧美四国分别高达92.0%、74.7%、51.7%和61.6%, 日本只有36.0%;其他如中长期对外贷款额以及日元在IMF成员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也都相应下降。考虑到1999年欧元启动, 更加剧了日本对日元国际地位下降的担忧。但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日元国际化提供了的转机。危机一方面触发了对IMF改革的强烈要求, 另一方面则触发了亚洲国家建立亚洲货币同盟的构想。因为亚洲区内贸易已经占到其全部贸易的将近30%, 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成立货币同盟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下, 日本政府希望以亚洲国家代言人的身份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亚洲区域货币合作, 再掀日元国际化高潮。日元国际化是比较成功的, 虽然中间历经日本经济的衰退, 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日本政府积极调整策略, 以现有的日元国际化成果带动国内金融制度改革;以亚洲地区构建货币联盟的构想为契机, 推出以日元作为亚洲地区主导货币的计划, 继续日元国际化的进程。现如今日元已经和美元、欧元一样, 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三) 欧元国际化的分析。

欧元形成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体系。这其中包括建立欧洲货币单位, 建立汇率机制和欧洲货币基金。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之后一定程度上将欧共体内部的汇率相对稳定下来, 并使各成员国降低了因美国宏观经济失调引起的美元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1967年德国制定了《促进稳定与增长法》, 将汇率稳定关系作为重要目标, 制定了价格水平稳定、适度的增长率、国际收支平衡和高就业目标。1979年形成了欧洲货币体系, 成为以马克为稳定锚的“马克区”。第二阶段是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分阶段实施单一货币的构想。提出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金融一体化和固定成员国汇率等重要内容, 确定了分阶段正式启动欧元的日程安排。经过第一阶段的结盟与合作, 包括有调节的固定汇率制等多种方式的尝试后, 欧盟国家认为建立共同的货币是欧洲实现金融稳定的途径, 是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回答。于1992年签订《马约》以及1994年一月进入货币联盟第二阶段。紧接着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 2002年1月1日欧元成为有形货币, 迅速取代了区域内流动的12种货币, 欧元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 在10年内完成了国际化进程。在欧元国际化的进程中, 为了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欧元区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增加国际贸易中欧元结算的比重。

欧洲的跨国公司在欧元启动后立即以欧元结算, 跨出欧洲的兼并和收购则多以欧元结算;美国向欧元区的出口占其出口的15%, 亚洲向欧元区的出口占10%, 他们大部分同欧元区的贸易将以欧元结算;中东欧和地中海国家已经准备将欧元作为结算货币。

2. 增强欧元的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

在欧元酝酿阶段, 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有价证券投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欧元启动加快了这一趋势。欧洲金融界推出欧洲八大金融证券市场联合的举措。货币联盟极力保持欧元稳定和增长趋势, 以使欧盟以外的跨国证券交易在预期内以欧元进行。

3. 完善欧洲金融市场。

欧元启动后, 欧洲债券市场改进了交易体系和融资方式, 效率和透明度均有提高, 股市和银行通过联合、兼并和收购实现了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更新基础设施, 欧元区建立了由先进电子技术装备的一体化的转账支付体系, 以此将各国的支付体系连成一个跨国界的支付平台, 日成交量约3, 500亿欧元;另一方面, 进行股市合并, 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弱点在于股市规模与美国相差较大。1999年4月, 美国股市融资达到165, 550亿欧元, 1997年欧元区39, 970亿欧元, 欧盟其他国家为27, 510亿欧元, 日本位7, 130亿欧元, 美国约占全球股市规模的60%, 欧元区仅占14%。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为其股市合并创造了条件。欧元的国际化进程是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展开的。欧洲各国有策略有计划的成立统一的经济区, 建立了货币联盟。其成员国放弃了主权货币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创建了区域货币-欧元。欧元的问世是当今世界经济史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放弃国家货币主权, 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结盟的尝试。这是以欧盟内部经济一体化为基础的, 而欧盟经济一体化又是政府有意推动的结果, 这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创新模式, 大大有别于美元和日元的国际化模式。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货币国际化国际经验的总结, 以及参考欧元和日元国际化进程模式, 笔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作出以下构想:第一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二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 使之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之一;第三步, 以人民币的区域化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 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 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 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 也将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风险的货币。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还不完全具备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所以我们必须在现有的金融市场条件下, 在经常项目已经实现可自由兑换的基础上, 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加快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

1. 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是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国际收支的重要机制。但是要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 利率必须有资金市场来决定, 必须能够反映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我国目前的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 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货币自由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从1994年以来, 我国已经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实行强制性的结汇制度, 人民币汇率也还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 同利率一样没有实现市场化。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就要逐步扩大保留外汇的企业范围和可以保留外汇的比例, 同时中央银行不再承担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供求差额的责任, 并放宽对人民币汇率不同幅度的限制, 培育和建立汇率调节机制。

2. 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也是实行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必要条件。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 就不会有汇率的稳定。要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 必须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以免出现宏观失调的现象。其中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宏观调控机制的健全与否。中央银行能否自如运用货币政策, 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是央行调控能力的标志。要提高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首先要提高它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再者要改变央行的宏观调控方式, 既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3. 建立稳定的金融体系。

为了有效的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 应对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情况下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给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冲击, 我国首先应对金融业进行较为完备的立法, 使金融业的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同时, 要完善金融业监督管理制度, 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业务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4. 逐步实现自由兑换。

按照先放宽对长期资本流动的限制, 后放宽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的顺序, 实行先放宽资本流入, 后放宽资本流出的原则, 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二) 实现人民币区域化。

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中国虽是经济大国但并非经济强国,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在国际经济阶梯中的地位还不足以一步到位地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我们必须通过人民币区域化帮助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而且亚洲地区各国经济互补性强, 加强经济合作有利于整个亚洲地区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 就单个国家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人民币区域化在亚洲地区是有其实现的客观可能的。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可以在区域化的过程中接受洗礼, 对外部冲击逐步适应, 避免盲目开放造成的损失。因此, 实现区域化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必要阶段。

1. 人民币的区域化可以借助中国参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得以实现。

目前, 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两个框架下进行的, 一个是亚太经合组织 (APEC) , 一个是次区域的东盟组织, 两个框架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性质的组织, 内涵的国家众多, 差异性极大, 而且没有对成员国的有效约束机制。东盟是一个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涵盖的经济规模太小, 区域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很弱。因此, 二者都不足以作为未来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至于现存的唯一把东亚地区大部分重要经济体都包含进来的“东盟-中日韩10+3”机制虽然可以担负起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期筹备工作, 但是未来合作组织的核心不可能由东盟担当,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密切中日合作以充分带动东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双头雁”。参与地区经济和货币合作使人民币区域化, 还要加紧向周边国家推广。目前, 人民币尽管尚未实现自由兑换, 但在边境贸易的推动下, 我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已经大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和支付货币, 在某些国家 (如越南、缅甸) 甚至全境通用。要借助这一好的势头, 用人民币加大对本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投资步伐和力度, 向他们大量提供人民币低息贷款和无偿援助, 在贸易往来中鼓励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周边经济体的渗透, 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和辐射范围。

2. 建立中华经济圈与中华元的构想。

要形成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中华经济圈, 关键在于提高港、台对大陆经济的依存度, 或者说增强大陆经济的吸引力。目前最大的间题在于政治方面, 尤其是两岸关系的僵局迟迟无法打破, 直接影响到经济交往, 长此下去损失的必然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中华经济圈的基础上, 三地经济进一步走向联合, 组成“中华经济体”, 加速一体化进程。在这一进程的高级阶段, 可以整合人民币、港元、澳门元和新台币组成“中华元”, 作为中华经济体的主导货币, 这是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值得认真探讨的方式。总之, 从“中华经济圈”到“中华经济体”直至“中华元”的形成, 实质上是一条从经济同盟进化到货币同盟的一体化道路。在这个进程中, 中国大陆经济及人民币必然成为主导力量, 中华元实质上是一种更强势的人民币:借助中华元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就是我们的思路。中华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与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结合推进, 但是无论是速度上还是程度上前者都必须超过后者, 这样我们就可以凭借更强大的实力争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

(三) 以人民币的区域化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区域化带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我们可以考虑创立以人民币或者“中华元”为核心的“亚元”。亚元一旦形成可以作为整个亚洲区的单一货币, 从而依托整个亚洲地区经济, 推动亚元国际化。而且我们期望建立的亚元是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地区单一货币, 那么它的国际化从某种角度讲也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

1. 构建“亚元”是东亚区经济发展的必然。

货币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和客观需要。货币一体化以经济一体化为前提和基础, 反过来, 货币一体化的实现又可以为经济一体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便利。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证明, 单一货币的实现会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微观角度看, 随着单一货币的实现, 各国间汇率波动幅度将趋近于零, 最终实现固定汇率制度, 为贸易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宏观角度看, 单一货币的实现会提高目标区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减少经济波动。因此, 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深化, 货币联盟与单一货币 (亚元) 的形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 人民币必然要参与其中, 否则“亚元”一旦由其他货币, 比如日元所主导, 那么必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造成很大阻力。与其这样, 不如在亚元的构建之初就积极参与并对其施以影响, 使亚元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依托和“代表”。

2.“亚元”的形成之路。

与欧元“先区域化、再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不同, 亚元从构建伊始就要肩负着同时实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使命, 这是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因此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元必须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亚元目标区各国对亚元的认可程度;二是国际社会对亚元的认可程度。亚元不但要在亚洲地区站稳脚跟, 而且它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货币。这一想法的实现, 从自身角度看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第一, 对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达到高级阶段以后, 会自然产生对单一货币的需求;同时通过一体化加强了的经济实力也会成为亚元国际化的坚强后盾。第二, 对外开放程度。东亚地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东亚地区的一体化不能建成像欧盟那样相对封闭的组织, 要使亚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交换媒介得到推广和普及, 必须加强对外交往的经常性和别国对其经济贸易的依赖程度。第三, 亚元的稳定性。亚元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必须使其币值保持相对稳定, 这样才可能被他国接受为储备货币, 同时在汇率体系中才可以成为被其他货币“盯住”的目标货币。同时, 在构建亚元的问题上, 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只有亚元的建立和发展能够有效地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 我们付出的努力才有价值, 才是我们积极参与构建亚元的初衷。所以争取使人民币成为亚元的核心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只有人民币确立它的核心地位, 亚元的国际化才有可能在实质上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 我国才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在亚元的构建中完全排斥日元等其他货币, 这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光就日本而言, 它一国的GDP就占整个东亚地区的2/3, 而且日元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国际货币之一。从长远战略考虑, 在构建亚元的初期, 我们应加强与日本的合作与贸易往来, 建立一个以人民币和日元共同组成的“双货币锚”机制, 利用日元的国际化优势推动亚元的形成和巩固, 尽可能地使东盟作为一个经济整体被边缘化;在亚元比较成熟以后, 适时地削弱日元的份量和影响力, 争取亚元货币政策的主导权, 使人民币成为亚元的主要基础货币。

3. 构建亚元的长期性。

上面谈到的关于构建亚元的构想还是比较模糊的, 这是因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进程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推动。一方面货币一体化的条件还不成熟, 许多障碍的消除还需要时间, 亚元根本提不上日程;另一方面, 如果在近几年内推动亚元进程, 受益最大的是日本。最近几年内日本一反以往对区域合作和日元国际化的冷漠态度, 极力推动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先行于经济合作, 提出了如亚洲货币基金、亚元等主张, 日本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 将国内经济困境向国外转移。如果日本这一企图一旦达成,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严重受挫, 经济发展也将受制于人。因此, 我们推动亚元的动作要审时度势, 要以人民币的利益为最大前提,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事情我们做, 阻碍这一进程的事情我们不做;避免盲目出击, 最后反而为日本的企图作了“嫁衣裳”。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后本国货币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元、欧元及日元货币国际化三种模式的特点、性质, 借鉴国外模式的成功经验, 对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提出了三步走的构想。

关键词:国外模式,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思考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阿塔克和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中译本

[2].何帆, 李婧.美元国际化的路径、经验和教训[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1

[3].江瑞平.东亚货币体系危机与重建背景下的日元国际化问题[J].世界经济, 2000, 1

[4].杨伟国.欧元的性质与欧元汇率[J].世界经济, 2001, 8

[5].刘慧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4, 5

[6].童适平.日元走向国际化的条件和前景[J].亚太经济, 2002, 1

[7].戴玉宝, 蔡飞.论中国利率的市场化[J].特区经济, 2005, 8

[8].陈彪如.关于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的思考[J].上海金融, 1998, 4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3

关 键 词:估值效应;美元本位;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07-05

一、问题的提出

估值效应是指在给定国际投资的资产、 负债结构和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汇率、资产价格和收益率的非预期变化所引起的对外净资产头寸的变化。

随着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国国际净负债占GDP比重的相对稳定, 传统经济学关于对外净资产(NFA)的变化取决于经常项目的观点受到质疑。 现代经济学将公式由传统经济学的NFA-NFA-1=CA,调整为NFA-NFA-1=CA+VAL,也就是说对外净资产的变化取决于传统的经常项目(CA)和估值效应(VAL),经常项目逆差并不一定会导致对外资产的减少或对外负债的增加, 估值效应起重要调节作用。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经常项目和估值效应可能存在四种组合:顺差、正效应;顺差、负效应;逆差、正效应;逆差、负效应。其中只有第二、第三种情况才有利于外部均衡的改善。然而从国家利益出发,第二种情况是不利的, 它会导致国民财富的无形流失,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状况;第三种情况是最可取的, 正估值效应减少了经常项目逆差产生的外部不均衡,美国正长期处于这种有利地位。为什么美国可以持续经常项目逆差, 尽情享用外国物质产品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正估值效应将其对外净负债缩小于无形之中呢? 为什么中国要无奈面对经常项目盈余积累的大量财富无偿对外转移呢? 通过对中美不同估值效应存在的原因进行梳理, 可以发现美元本位是中美不同估值效应的始作俑者, 为减少负估值效应对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吞噬, 有效的方法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二、中美估值效应绝对规模比较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中美估值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中国存在负估值效应,美国存在正估值效应的结论。 本文仅从对外净资产动态方程入手, 计算中美各年度估值效应的绝对规模,简单呈现估值效应对中美外部均衡的调节作用。

对外净资产的动态方程是:NFA-NFA-1=CA+VAL。其中NFA以净国际投资头寸(NIIP)为计算依据,CA来源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余额。由于中国的NIIP仅有2004~2010年数据,2004年之前的估值效应只是根据之前年度经常项目总额和2004年的NIIP进行估算,大约为-225亿美元 ① 。表1说明在负估值效应的作用下, 中国大多数年份对外净资产的增加小于经常项目顺差。 图1说明在1982~2009年间, 美国绝大多数年份通过正估值效应冲销了部分经常项目逆差对对外净资产头寸的影响。

三、中美不同估值效应的原因分析

理论上,汇率、资产价格和收益率的非预期变化是双向的,估值效应值应呈现时正时负的随机分布, 那么中国近年来持续的负估值效应和美国长年正估值效应的原因何在呢? 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美元汇率和美国利率的变化必然对中美两国估值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本文从美元汇率和美国利率角度, 结合两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美元长期贬值态势是中美不同估值效应的主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 美元汇率经历起起伏伏,从1973~1979年的美元大幅贬值到1980~1985年的美元升值, 再从1985~1995年的美元贬值到1995~2001年的美元升值,2002年初至今,美元贬值又再次重现, 并将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强。 由此可见, 美元贬值是美元汇率变动的长期、主流趋势,这主要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由于美元贬值可以削减债务、刺激出口,转嫁或抵御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主观上存在放任美元贬值的内在动力;二是客观上,美国持续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 财政赤字和对外巨额债务势必动摇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加剧美元贬值压力。国内学者盛宏清运用资产组合模型和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说明, 美国的巨额净债务存量决定了美元贬值的长期态势, 而持续居高的经常项目赤字这个流量决定了美元贬值作用力的大小。

中国是净债权国, 对外资产和负债大都以美元计值,美元贬值必然会使我国对外净资产缩水,负估值效应显现。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中国在美国投资损失最终恐达20%~30% [1]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净债务国,其对外负债以美元为主,对外资产倾向于使用外币,美元贬值会增加其对外资产的本币价值,而对外负债不变,从而以正估值效应弥补同期经常项目逆差。2002~2003年美元贬值造成的估值效应就弥补了同期经常项目逆差的3/4 [2] ,美元贬值的威力可见一斑。

(二)美国长期利率的持续较低水平加深了估值效应的影响

为适应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动态调整中, 但长期利率却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 有时甚至出现利率倒挂的情况,这被格林斯潘称为“谜”。美国长期利率的较低水平对中美两国的估值效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美元资产以美国长期国债、长期机构债券为主,美国的长期利率低,直接导致了中国债券利息收益的减少和资本利得的下降。美国恰恰相反,对外负债以长期债券为主,长期利率低可以降低美国的利息负担。

(三)对外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强化了估值效应的影响

如表2所示,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决定了中国对外资产收益率低于对外负债收益率, 所以虽然存在较大规模的对外净资产,投资收益依然不佳。美国正好相反,对外资产的盈利能力大于对外负债,所以虽为净负债国,投资收益依然可观。此外,中国的对外资产结构单一, 美国长期国债和长期机构债券占比过大,并且在美国金融危机、美元贬值和长期债券利率低等不利因素影响下, 中国持有的美国长期国债规模依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3)。这说明中国持有的美元长期债券需求弹性较小,只能被动承受汇率、资产价格和收益率不利变化造成的损失, 负估值效应难以避免。美国的对外资产结构多样,以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为主。Curcuru et al.(2008)认为股票、债券资产对于美国正估值效应的贡献不大,Higgins et al.(2006)研究发现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收益要比外国在美直接投资获得的收益高2%~3%。这是因为,相对于证券投资而言,直接投资受资产价格和收益率非预期变动的影响较小, 投资收益主要取决于其投资能力。美国凭借在全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商标优势、科研优势、管理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超过他国的高额收益, 为美国正估值效应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美元本位:中美货币不同估值效应的始作俑者

证券市场国际化及其路径选择 篇4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证券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也就是消除证券市场交易双方(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国籍界限,在本国或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参与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活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既包括一国证券走向国际市场,又包括国外证券在该国证券市场自由流动。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反映一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特别是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必然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来看:(1)证券市场国际化符合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总体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以银团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以发行公开上市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5年全球发行国际债券5016.6亿美元,发行国际股票442.3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分别为11.6%和25.3%。1995年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1815亿美元,其中证券投资占20.3%。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占净流入资本1059亿美元的17.5%,相当于同年发展中国家证券投资总额的50%。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正好符合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总体趋势。(2)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开辟了境外融资的新渠道。据日本野村证券估计,若中国经济增长仍保持8%D9%的速度,今后5年所需外资至少是D5000亿美元。适应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国际证券融资将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截至12月,中国依靠发行股票共筹资137.8亿美元,占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3)证券市场国际化有利于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经济制度。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意味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规范化,这是企业进入国际证券市场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还可以使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向国际规范化方向发展,可以培养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可能性来看:(1)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方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中国证券市场逐步成长起来。1981年,中国开始恢复国库券发行;1984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少数企业开始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1988年,国债流通市场建立,与此同时,许多地方股票柜台交易开始出现;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发展开始引入市场机制,证券市场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步伐越来越快。(2)证券中介机构和证券投资各队伍迅速扩大,从事证券活动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提高。至底,国内已有证券公司90家,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事务所103家,律师事务所322家,资产评估机构116有,证券评级机构2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至6月底,在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开户数中,个人投资者达到4000万户,机构投资者15万户。(3)证券市场的技术和交易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的柜台交易转入集中竞价交易后,两个证券交易所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和通讯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市场设施,并系统地建立了各项业务规则。目前,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卫星证券通讯网与数字式数据传输网(DDN)和相应的交易和结算系统,基本实现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证券交易和证券账户管理。(4)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从199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从无到有,在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之后,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环保已成为人们建筑设计的主题,就建筑设计而言,渗透绿色环保理念不仅可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也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本文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深入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必要性,并对公共建筑设计中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一系列优化路径,希望对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必要性;路径

1前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水平提高,人口对建筑物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愈发严格。公共建筑是民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公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设计过程中,需积极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人民群众努力建造低碳、绿色的建筑产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污染极大,不过,建筑行业对人类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行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其环保意识也得到一定增强,现阶段将绿色环保理念渗透至公共建筑势在必行。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公共建筑设计经验,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必要性,并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期为实现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1]。

2认识绿色建筑设计

2.1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时结合绿色环保理念,在不影响建筑正常建设及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资源消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减少施工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向发展。绿色建设设计理念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建筑物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舒适度,有效降低化学材料对人体损害,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2]。

2.2原则

1)生态性。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融入对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尽可能降低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从而促进环保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2)效益性。在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周边要素,如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要素等,努力设计出可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的建筑。3)实用性。绿色建筑设计需融入更多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为人们提供较为舒适的环境,充分发挥建筑的实用性。

3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3.1有助于身体健康

绿色环保设计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绿色建筑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选取对人体无伤害的装饰材料,从而有效保证人体健康,同时注重对室内通风的设计,确保室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保障人体健康,有效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3.2有利于减少环境负担

在建筑施工中会产生危害环境的废水废料,这需建筑设计师在选择材料和施工方法时科学选择,选择那些污染少或无污染的材料,努力将污染降到最低,有效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同时,注重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采取资源利用率较高的方法进行施工,加大对工地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确保施工队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施工,可以最大限度上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3.3有益于延长建筑使用年限

依据绿色设计理念,选用质量较好的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建筑比较耐用,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3.4有效降低能耗

绿色建筑设计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及节能环保材料,因此,可有效降低建筑设计中的能源消耗量,节约大量的能源资源,给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公共建筑设计中实施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化路径

4.1积极改善门窗系统

建筑门窗及玻璃幕墙作为耗能较大的环节,致使建筑施工中浪费大量资源,为此,应当合理改善门窗系统,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予以改善:1)选用新型门窗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门窗材料逐渐增多,产品优点充分满足现代设计及使用理念,特别是新型高性能玻璃以其防辐射性能好和良好的保温效果得到广泛应用。2)应用新结构形式。在新型材料和技术的支持下,建筑门窗系统的安装结构随之发生变化,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得以显著提升,在其功能方面可充分发挥其防护功能。

4.2注重施工过程中的降污染设计

由于建筑工程的需要,难免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施工污染。因此,在公共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合理设计:1)预先考虑可能出现的污染。在公共建筑设计环节,需事先考虑可能出现的污染,如废弃物污染、灰尘及噪声污染等等,最大程度上避免建筑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合理控制施工时间。应当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控制,尽可能减少扰民概率,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状况。

4.3合理设计采光和通风

风能、光能属于自然因素,作为当今最受欢迎的新型能源,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时需注重对自然因素的使用,采光及通风设计与公共建筑正常使用的关系密切,为了实现公共建筑设计朝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需认真落实建筑内部的采光及通风工作。1)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太阳光作为可再生能源,因此,可充分利用太阳光是一种高效节能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节约能源,还可以实现杀菌目的,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明显提升。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有助于室内空气的净化,同时对于改善室内热环境有着促进作用,明显提升居住舒适度。总之,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将采光设计与通风设计有效结合在一起,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便是加大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的使用,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实现室内环境得到最合理的优化。

4.4科学使用土地资源

公共建筑设计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工作,这需要设计人员在公共建筑设计时需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将集约利用土地贯穿于整体规划始终。同时,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土地浪费,此外,着力提升周边交通系统,注重公共建筑功能与周围建筑的协调统一,这也是实现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有效途径。

5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意识的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引用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尽可能减少公共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及生态破坏,减低建筑施工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公共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务必要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华荣.刍议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J].建筑节能,.100.

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与路径选择探讨 篇6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人民币国际话研究开始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直至2008年经济危机大爆发开始,对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有力新的进展。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国际话必要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二是内部动力。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受到国际货币改革的影响,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人民币将与美元、欧元在国际经济中现场三足鼎立的货币体系,因为国际货币体系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从内部动力的角度进行分析: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很大的收益。例如:铸币税,贸易汇兑收益,境外发行本币债筹集资金,加强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影响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到目前为止,在人民币国际化收益方面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现阶段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中还存在很多的争议。首先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与条件,随着我国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广阔的市场等等都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优质的条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条件,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障碍。例如:中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的开放,整体的经济实力不强,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等。我国的整体竞争实力还比较弱,贸易交易的形式过于单一化,在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性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化等;上述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其次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在还存很多的问题,在当前美元贬值,美国国债很不安全的情况下,加之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带有替代的危险性。过早的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会给我个的经济市场带来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将给人民币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力,不利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是势在必行的,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是各界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可以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分析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提高综合国力,二是构建金融市场多元化体系,三是推动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四是稳定人民币国际收支环境。具体的论述如下:

(一)提高综合国力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是:国民经济的规模要够大,人均生活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以上这两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而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水平总量很大,市场的竞争力度不够,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提升,还要保证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工作,树立创新大国发展的战略部署。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积极的寻找推动多元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从而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构建金融市场多元化体系

构建金融市场多元化体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政府的大力监督控制之下,逐步的开放金融市场,并保证可以扩展的情况下,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给参与的企业提供便利条件,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丰富金融市场的产品,增强对金融市场躲避风险等方面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是加强对金融市场的规范活动,加大对监管机制的力度,有效的将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出来,保证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协调作用与发展,并对企业的境外贸易提供各项支持活动。

(三)推动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

推动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改革利率,将利率机制转变成市场化。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政策,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市场价值改革,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四)稳定人民币国际收支环境

稳定人民币国际收支环境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当遭遇了国际化的收支困难地方情况下,不够对经济有大幅度的调整活动,反之,将严重的损害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其次,增强国际上持有人民币的国际或者企业的自信心,保证人民币的价值。最后,推行人民币项目资本的自由化兑换机制,推动人民币与货币之间的转换是双向流动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讲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社会发展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推行的重要基础保障,需要讲国民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作为推进的背景,不断的增强综合国力,制定科学的战略部署。人民币国际化要遵循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在经济建设的大连支持下,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特殊性,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路径。

参考文献

[1]潘莉,翟元鑫.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与路径选择研究及对策[J].江淮论坛,2015

[2]李建国,安烨.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与策略措施——人民币国际化应重点研究的问题[J].税务与经济,2014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7

论后危机时代的人民币国际化法律路径

■陶立早

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国际货币制度的法律缺陷愈加明显,如不加以变革,势必会阻碍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从旁观者转型成为构建者,在这场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国际货币制度演进的发展规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法律路径提出建言,以期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视角完善国际货币制度。

在2011年3月31日于南京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货币体系研讨会上,人民币何时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货币篮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G20南京研讨会尽管没有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案,但却为人民币国际化设立了一个新指标——加入IMF的SDR货币篮。

一、历史根源

(一)1944年《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国际货币制度起源于1944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一个固定汇率体系。固定汇率,指一种货币的价值钉住另一种货币的价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彼时的美国已取得国际货币体系的支配地位。1934年,除英、法之外的国家几乎都将其货币与美元挂钩。1944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规定,美元正式成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记账单位,所有重要货币都与美元挂钩。

美元为什么能够占据国际货币体系的支配地位呢?因为美国在二战后拥有世界绝大部分的黄金储备和超过一半的制造能力,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固定汇率建立在“双挂钩”的基础上,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价格,用其持有的美元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彼此建立固定汇率(只有在国际收支根本不平衡时才能调整)。

布雷顿森林体系曾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其根本矛盾却随着成员国的增多而愈来愈明显。正如1960年提出的“特里芬难题”所言,美国如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则美元会回流到美国,国际市场即出现“美元荒”;美国如保持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会泛滥于世,国际市场即出现“美元灾”。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印证了“特里芬难题”的预言。由于战后重建以及越南战争等原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处于逆差状态。于是,美联储未征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意,便违规发行美元,导致大量黄金储备外流。如此一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分三步走向崩溃。第一步是1968年黄金官价与市场价格分道扬镳,第二步是1971年美国关闭黄金窗口(取消黄金兑换),第三步是1973年几乎所有主要的货币都迈向浮动汇率时代,世界自此进入无体系状态。

(二)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

1976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令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合法化。浮动汇率,指一种货币的价值不需钉住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可自由浮动。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指各国通过买卖货币来影响其本国货币的汇率。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可以说是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混合体,汇率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但又不全然取决于市场的好坏。国际收支顺差国一般不愿意让其货币升值,因为这样会令其产品在国外变得昂贵,不利于本国企业发展,容易提升本国的失业率。国际收支逆差国则通常不愿意其本国货币贬值,因为这样会令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变得昂贵,刺激通货膨胀。

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乍听起来对各国经济发展颇有裨益,但其始终缺乏系统综合的经济理论支撑。就连其始作俑者——弗兰克·格雷姆等经济学家,以及其付诸实践的决策者——美国财长乔治·舒尔茨等于1973年拍板决定转向浮动汇率决策的人,之后都纷纷放弃了对浮动汇率的支持。

无论如何,在这个没有货币体系的时代,美元仍是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清算的主要支付手段,至今依然在国际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现实问题

从2007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这场危机不仅从表面上暴露了银行及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问题,更从本质上揭露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缺陷。从法律层面上看,当今国际货币制度的缺陷在于,国际货币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以下笔者将分别从权利和义务两方面展开说明。

第一,从权利方面看,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不受国际法的限制。因为国际社会正处于一个缺乏国际货币体系的无体系时代,所以美国的货币政策已不似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那般——需受到美元与黄金兑换的约束。现在的美元是一种信用货币,其发行国美国的信用是他国接受和使用该货币的保证,这种信用至多只能通过国际道德来规范,依仗国际社会舆论形成的道义力量来维持,而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其他国家不能干涉美元的发行权。这容易诱导出道德风险——美国在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可以通过滥发货币为其财政赤字融资,将金融危机转嫁给中国乃至世界,破坏国际金融秩序。

第二,从义务方面看,美国无须承担调节国际收支的义务。在这个无体系的时代,虽然美元处于国际支付的核心地位,但是美国无需承担其国际收支失衡的责任,亦无须根据其他关联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来制定货币政策。因此,美国可以通过本国的货币政策来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并逐步将他国的经济引向对美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美国的汇率便是其调整其国内经济的一种工具。如果美元升值,那么外国商品在美国便会更加便宜,这样可降低进口成本;如果美元贬值,那么本国的商品就会变得更加便宜,增加本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就业率。

由上文可知,国际货币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不平等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如果我们不正视国际货币制度的这一法律缺陷,以下悲剧必将在后危机时代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演:

第一,从中国层面看,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循环在中国双重获利。一方面,中国的外汇储备绝大多数都以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回到美国,推动美国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为了防止汇率波动,购买了大量美国外汇资产。中国的外汇储备现已突破2万亿美元。然而,这些外汇储备中的绝大部分又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美元金融资产的方式流回美国,使美国实行低利率政策,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这被称为中美经济的共生现象。该现象是由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相互制约这一原因导致的,如果美国经济持续衰退,那么美国的进口、中国的出口就会减少,这会严重打击我国的外贸企业,容易导致失业率上升;如果美国经济持续衰退,那么美元就会持续贬值,中国用高价买来的美元外汇资产便会大幅缩水。另一方面,美国的跨国公司会将上述资金投向中国,利用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建立生产车间和采购基地,用中国提供的资本赚中国人的钱。而中国除了承担由于美元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外汇资产贬值的风险外,还不得不为了赚取微薄的辛苦钱而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

第二,从世界层面看,美元本位的传导机制将加剧国际经济波动。近年来美联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这一方面使得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加重了全球的通货膨胀情况;另一方面抬高了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资产价格,为泡沫经济埋下隐患。这种美元的汇率调整,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强势美元所带来的持续经常项目赤字的情况,而且可引起风险外移,令其他国家分担美国经济发展的风险。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上述美元汇率调整导致的风险外移,抑或说是美元本位的传导机制往往会严重冲击与美国经济关系较紧密的外围国家。20世纪90年代接踵而来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等都与美元的传导机制有关系。

三、未来展望

由上文可知,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国际货币制度的法律缺陷越来越明显,如不提出相应对策,必然会阻碍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在这场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旁观者转型成为构建者。因此,下文中笔者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法律路径提出建言,以期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视角完善国际货币制度。

理论界在谈到人民币国际化亦或是国际货币制度改革时往往都绕不开“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话题。然而,笔者认为这各话题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固定汇率是国际货币体系所遵循的货币准则,而浮动汇率则指在无体系时代取消固定汇率这一货币准则。值得注意的是,浮动汇率本身并不是货币准则。因此,将这两个不平行的概念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讨论的着眼点应放在货币政策的比较,至于具体哪种货币政策最能接近货币稳定目标,还需因时因地制宜,由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作出选择。因此,笔者在下文中会直接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币国际化法律路径。

(一)近期货币政策目标: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

尽管IMF在2010年11月15日对组成SDR的一篮子货币的例行五年期审查时,曾经考虑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但是由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程度无法达到IMF的相关标准,最终未能入选。

针对人民币自由兑换度的问题,有许多思想较为保守的学者建议,中国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金融合作,通过货币互换、金融监管、互设银行等方式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基础。而笔者认为,加强对外合作诚然是扩大人民币自由兑换度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这只是次要矛盾,人民币是否可兑换的主要矛盾在于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中国应通过对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的改革,转型成为可自由兑换的准国际货币。如此一来,人民币才有机会在下一次IMF审查中被纳入SDR货币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笔者认为,为了获得进入SDR货币篮的资格,中国应开辟一种全新的汇率制度,即钉住SDR,具体论证如下。

第一,从优越性角度看,钉住SDR的汇率制度与中国目前的传统不透明地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以及国际上较为通行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具有更强的优越性。

钉住SDR的汇率制度尽管本质上也属于盯住一篮子货币,但与人民币现行的汇率制度相比,其具有两大优势:第一,SDR的币种相对一般货币篮子较少,计量单位统一的优势更大,与资本市场的关联更加有效率;第二,SDR的四种货币的权重比例是公开透明的,每五年调整一次,相对稳定,而一般的一篮子货币汇率篮子中的权重是不公开。

而钉住SDR与钉住美元相比,亦有一重大优势,即钉住SDR更利于我国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在2005年以前,中国采用的便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那时货币供给的变动极易受到美国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而如上文所言,美元现在的汇率不稳定。如中国仍坚持钉住美元,那么这种不稳定势必会波及中国的汇率,这显然不利于货币稳定。

第二,从可行性角度看,人民币汇率钉住SDR这一汇率制度有法律依据可循。2009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IMF签订协议,购买第一批IMF债权。该协议的支付条款规定,为了购买IMF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会按照相应的SDR计算价值,向IMF名下转入人民币。合同参照汇率为2009年8月25日的人民币汇率,当天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8311。这一协议规定的汇率可成为未来人民币盯住SDR汇率制度的法律基石。

(二)远期货币政策目标:SDR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

学者针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有三,展开如下:

第一,美联储成为世界中央银行,美元转化为单一的国际货币。该方案旨在践行蒙代尔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将全球变成一个单一的美元区,以期令国际货币制度更加稳定。

诚然,从理论上说,最优货币区会令货币更加稳定。然而,让美元转变为单一国际货币,仍有以下障碍难以突破。障碍一,统一货币政策不适合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需要。蒙代尔便曾断言欧元不能成为亚洲的货币锚,可见橘生淮北则为枳。美元未必能满足世界各地的经济结构。障碍二,只要以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便会遭遇特里芬难题。美元如何克服?障碍三,这种货币制度应由谁来管理?是美国独大亦或是效仿欧元区的制度管理?铸币税如何分配?

也许,在短期之内坚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但鉴于上述障碍,若是将美元“发扬光大”作为长远目标显然不切实际。

第二,强化区域货币合作,以美元、欧元、亚元为平台,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发行超主权货币。该方案旨在通过加强区域货币,来稳定市场和汇率,以有效防范危机。

的确,欧元区的成功令人们感受到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优越性,但这种模式不能照搬到亚洲。一方面,亚洲本身的政治整合程度远远不如欧洲,再加上如中日关系等历史问题,导致亚洲10+3国难以结成货币同盟。另一方面,即便亚洲10+3国结成货币同盟,其运行亦颇难维持。10+3国的现实可行性取决于中日两国的关系。尽管我国始终以礼相待,但日本从官方到民间仍不能做到投桃报李。

因此,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亦不高。

第三,扩大SDR的职能,使之取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该方案旨在通过让SDR转变为一种超主权货币,来应对特里芬难题。尽管SDR碍于使用范围和分配机制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但其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较之其他改革方案中从0开始的超主权货币设想,更具可操作性。SDR取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制度中心的优势如下。

优势一,SDR一旦取代美元,美元便无法倚靠其国际储备地位毫无节制的扩大其债务规模以及贸易逆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美元币值的稳定发展。优势二,美元若被取代,则不能实行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这将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优势三,特别提款权作为四种可兑换货币的加权平均,其对货币汇率变动的敏感性较低,币值相对其他货币而言更加稳定,适宜充当国际储备。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人民币的远期货币目标应当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同时,转向与SDR货币篮挂钩。这既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又可推动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

根据上文,人民币国际化亦或是新国际货币体系尽管已经确定了目标,但仍会经历重重障碍。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需重新界定加入SDR货币篮的标准。笔者认为,这个标准不应再拘泥于美国所宣称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须知,人民币一放大其汇率弹性,中国即面临对外贸易逆差增加而外汇储备并未减少反倒增加的逆境。人民币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货币,转变到“可自由兑换货币”,必须经历一个从磨合到适应的过程。如果IMF改变加入SDR货币篮的标准,将之从“可兑换货币”转变为“可使用货币”,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第二,需从平衡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货币力量的对比出发,重新调整SDR货币篮。2010年12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一致商定,吸纳南非为BRICS正式成员,并将“金砖四国”更名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均衡。因此笔者认为,SDR应顺应时代潮流,将巴西雷亚尔、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中国人民币、南非兰特这5种货币纳入其货币篮。以9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取代过去由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组成的4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

综上所述,中国一旦开辟了上述汇率制度——让人民币钉住SDR,便可顺利加入IMF的SDR货币篮,从旁观者转型成为构建者,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大国作用。

[1][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加]蒙代尔.汇率与最优货币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迈克尔·杜利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发生根本改变[J].理论参考,2009(10).

上一篇:世界无烟日作文下一篇:广母小学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