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共10篇)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篇1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专题
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分述(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专题导语: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体的巨大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同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相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什么?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
三、课程标准:
4.9 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10 分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一框题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一、【课程标准】: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二、【新课教学】: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课堂探究:
镜头一:康有为在《立宪法议》中说,现在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三种政体,而“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他主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镜头二:邹容在他的名著《革命军》中写道:“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在这部书中,他坚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并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镜头三: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但他建立共和国政体的尝试,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下,终归失败。孙中山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今天仍有人认为,如果效法欧美11家采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近代中国就能实现现代化。你可否结合上述材料和已有的政治知识、历史知识,反驳这种观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曾经给欧美国家的发展带来进步;但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留下的只是悲怆和梦想的破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衰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亡图存,许多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奔走呼号,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提出了种种主张,展开了激烈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更谈不上实现人民民主。实际上,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没有改变其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本质,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地位。
相关链接:
辛亥革命后,代表各种政治势力的政客竞相仿效西方议会民主,“建国会、立政党”,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政党、团体三百多个。但是,它们大多成了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1913年春,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绝大多数席位,其民主派代表宋教仁准备以多数党领袖身份组阁,竟遭军阀集团刺杀身亡。1923年,北洋军阀曹锟以5000银元一票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590人,被选为大总统,史称“贿选总统”。旧中国的多党竞选和议会民主只给历史留下一幕幕闹剧。、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课堂探究: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奋斗历程。《东方红》剧照
《农友歌》:“自己当家做主人,一切权力归农会”;
《八月桂花遍地开》:“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解放区的天》:“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你会唱这些歌曲吗?这些歌词表达了人民的什么意愿?
你能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奋斗历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国人民终于认识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制度,建立新型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寻求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课堂探究: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已经具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萌芽的性质。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召开的上海市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建人民政权的最初尝试。
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召开各级参议会,选举产生了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边区各级参议会,为边区各级之人民代表机关”。
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解放区普遍建立的乡村农民大会、区人民代表会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等,为中国革命胜利后在全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联系近代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失败尝试,对比以上图文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政权而进行的不懈探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到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各地普遍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
综观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历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规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亿万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此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型国家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地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课堂探究:
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据统计,全国登记选民总数为3.2381亿人,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投票率为85.88%。此次选举共选出近五百七十万基层人大代表。北京市选民兴高采烈地参加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普选
为什么人民群众对选举有这么高的热情?
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
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3、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本框题小结:
◇1个必然性:即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政体是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1个地位: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个标志: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篇2
一、民主理念———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也就是说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 要视他们为真正的主体。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者应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 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积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 鼓励大胆质疑
民主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是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的课堂。例如, 一位老师教学“多边形内角之和”一节内容时, 一位学生突发奇想提出:可以不从顶点出发, 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 分成各个三角形。对于学生的创意想法, 教者没有制止, 而积极鼓励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按此种方法分成 (n-1) 个三角形后, n边形的内角和多了180度, 那么要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 就应去除多余的180度, 最后实际结果就还是 (n-2) ·180度。在该位老师民主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中, 学生的个性观点得到了充分尊重, 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此举使其他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得到了极大激发。
(二) 平等面对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数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为例, 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诸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习题, 教者具体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用。对其优等生, 教者还可再增加一些更为灵活、难度更大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而对于后进生, 在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 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 切不可有嘲笑、鄙视的思想。如此平等面对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个性特长。
二、优化路径———展现数学课堂精彩
(一) 重视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前, 将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调到大脑的最前沿, 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本课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储备。它可以用问题呈现给学生, 也可以用简单的操作 (剪纸、拼图、画图等) 呈现给学生, 还可以是学习的建议等。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使它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为课中探索做准备。
例如, 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 学生已深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画函数的图象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因此, 我们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1)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是怎样得到的?有何性质?是如何研究得到的?
(2) 什么是二次函数?它的图象是什么?
(3) 与一次函数相比, 研究二次函数一般从哪里入手?
(4) 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列表、描点, 画出y=x2的图象。
(5) 观察函数y=x2的图象, 说说你的发现。
完成这一环节, 学生必须要读懂教材, 同时能类比研究一次函数的方法, 探究如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以及它的性质。
(二) 引入媒体辅助
多媒体以其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内容的丰富性,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解决许多常规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困难。
例如, 教学“二次函数”一节内容时, 为激发学生对这一抽象内容的兴趣, 教者
首先播放一段美军炮击伊拉克阵地的视频, 然后运用Flash动画模拟演示炮弹从发射到落地的整个过程, 在引导学生观察炮弹运行轨迹和炮弹飞行最高点的过程中, 揭示“抛物线”、“顶点”的定义, 并激发起学生尝试计算发射点到落地点距离的想法。
三、融入生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反思, 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一) 学会自主反思
实践表明:通过反思能使学生的知识、思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提炼学习方法, 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我做了哪些事?”“在与老师、同伴的合作交流中, 我取得了怎样的收获?”“在平时的预习中, 我们应该提前完成哪些任务?”如果将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 是否会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等。
(二) 开展实践活动
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 就应走出课堂, 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篇3
关键词:俄罗斯;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
苏联解体以来,否定苏联历史功绩、否定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论调就甚嚣尘上。探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秘密,剖析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的深层原因,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批判了历史选择论和机械决定论,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1.1对历史选择论和机械决定论的批判
历史选择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没有规律可循,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可以人为选择的,夸大了偶然性和人的意志的作用,把历史过程看作是不确定的、随机的过程,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历史的发展道路。[1]
机械决定论,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但否认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历史选择论和机械决定论都错误地割裂了社会历史发展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联系,都不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
1.2社会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辩证决定论,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指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的、具体的、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一切历史活动都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而合目的性是指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既要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具有自主选择性,主体选择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具体形态。
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究竟是偶然事件、无奈之举,还是历史必然、人民的选择,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近代俄国社会的经济政治阶级情况。
二、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是合规律性的选择
经济活动对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近代俄国的经济状况具有以下特点:孤立城市中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被广大农村中落后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包围。因此,应分别从城市和农村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城市资本主义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封建国家具有严重依附性。俄国资本主义因专制政府而生,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不会动摇封建政权的根基,相反还会加强专制统治。第二,对外国资本具有严重依赖性。十九世纪中后期,外资在俄国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的比重迅速膨胀,严重地损害了经济独立和民族资本的正常发展。第三,垄断资本主义的早熟性。俄国资本主义起步晚但因大资本的直接合并而高度集中,这种“早熟”的垄断,对国民经济是一种严重的阻碍。它不是促进俄国向正常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因素,但是,它的某些形式经过改造后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
近代俄罗斯特殊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其很难走上正常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然而俄国究竟能走上哪条道路,还取决于它所造成的社会阶级状况,以及各阶级对国家道路的选择。
三、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是合目的性的选择
近代以来的俄罗斯,由于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缺乏独立的阶级意识,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自由派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四个主要社会阶级,对国家的出路分别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五种建国方案。
3.1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始终掌握国家政权的贵族阶层、大地主阶级和以十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党,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主要支持者和坚决维护者,他们的建国方案,实质上就是保持沙皇专制制度,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贵族阶层的利益。这种反人民的建国方案,必然为人民所反对。
3.2自由派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以立宪民主党为代表的自由派资产阶级政党认为资本主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佳方案。起初,妄图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二月革命后,又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议会制共和国。然而其不顾人民的和平请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所以很快就走下历史舞台。
3.3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以社会革命党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政党认为,传统村社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即农民社会主义。二月革命后,由于其自身局限性,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农民社会主义,找到了革命的同盟军,却忽视了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本质上也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
3.4无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孟什维克宣扬信仰马克思主义,赞成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二月革命后,与社会革命党共同掌控苏维埃,实行支持临时政府的策略,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最终为人民所抛弃。
布尔什维克代表无产阶级和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是当时最革命最先进的政党。二月革命后,又明确提出“苏维埃掌握全部政权”[3]的口号,引导人民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由广大人民参与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带领俄罗斯根除专制制度的毒瘤,才能真正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自由的国家。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不仅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符合俄罗斯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聂向前.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基于历史选择论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3):281-282.
[2]丁笃本.苏联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19(6):72-76.
[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作者简介:李伟(1989-),男,辽宁朝阳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篇4
当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在沙漠中逐渐干涸,当古巴比伦的辉煌在战火的尘埃中淹没,而古老的东方依然有一条沉睡着的巨龙。
百年之前,英法的坚船利炮,日俄的烧杀掳掠,点燃了圆明园的熊熊烈火,也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耻辱之火。在这个苦难的民族大地上,到处是黑沉沉的一片,不见一丝曙光。
于是,中华仁人志士兴戊戌,举辛亥,欲从黑暗中拉起这民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了。但幸运的是,中国人民象钢刀一样,他们在湘江之畔,黄浦江边,紫禁城下,黄鹤楼旁,一星星,一点点,他们慢慢聚拢,悄悄积聚,终于,他们凝聚了,凝聚成了照彻神州的火炬,凝聚成了引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火炬。让历史作出了正确的选择。选择了让他引领着中国人民,有的埋头苦干,有的为民请命,有的拼命硬干,还有的舍生求法,他们以自己的力量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让这个坚韧的民族永远不倒下。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广东到武汉,从南昌到井冈山,从瑞金到陕北,从瓦窑堡到北京,南征北战,纵横决荡,扫荡了土豪劣绅,驱逐了日美敌寇,覆灭了蒋家王朝,迎来扬眉吐气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这一日,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日,世界伟人登上天安门,声贯千古,语震寰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世界所有无产者为之欢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届时,西方帝国恨得咬牙切齿。他们妄下无耻的预言:无论任何人都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可是,它确忘了: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破坏一个旧世界,当然也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世界;它忘了:中国共产党有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宣言的刘胡兰,还有英勇奋斗、不怕困难、为共产主义理想宁死不屈的江竹筠;它忘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历史的伟大的正确的选择。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愚公移山精神,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爆炸原子弹,确立大国地位;大庆油田的建成,长江大桥的通车,无不预示着新中国的全面发展。建立经济特区,构想一国两制,使中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世界为之惊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的成熟,中华大地喜事连连:港澳回归,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百年梦想终成现实;长征腾空嫦娥奔月,中国古老的传说不再是痴人说梦;加入世贸,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全球的真正的一份子。21世纪,中华民族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全世界都开始聆听他的声音。新时期的中国,新时期的中国人民,正在用富裕的生活,强大的国力,尖端的科技,博大的胸怀,告诉天下的人们:中国共产党,无愧于历史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5
本练案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的决定因素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1.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题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的领导。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说法是错误的。“十二五”规划是由中共中央制定的,但它是经全国人大通过后由国家机关来执行的,并非直接由中共中央来直接执行。④说法绝对化。因此选B项。)
2.当前网络文化方兴未艾,为我们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提供了新的途径。党重视并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A.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B.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全党
D.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B(材料主要表明我们党深入实际,与时俱进,接近群众,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②坚持民主执政
③坚持依法执政④坚持按规律执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C(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故排除②③。)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自身条件”是指()
A.它的指导思想
B.它的执政地位
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4.D(自身条件是指党的性质。)
5.“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B(共产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说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根本原因是()
1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C.中国共产党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执政水平
6.A(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7.关于科学执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中国共产党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
B.是指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C.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是指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
7.C(本题考查科学执政的含义,属课本基础知识。)
8.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是()
A.党要改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
B.党不再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C.在领导和执政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D.党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
8.C(A、B、D说法皆有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9.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是地方换届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乡镇党委换届是否风清气正,事关整个地方换届工作进展顺利与否。历史经验,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每当我国遇到各种严峻困难时,我们党除了采取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外,总是同时发挥政治优势去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应对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严峻经济困难,除了采取各种重大经济措施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模范作用”。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这一观点的理解。(17分)
9.(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领导部署应对金融危机工作坚持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10.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亿万农民群众亲身参与了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日趋健全。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论述:为什么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分)
10.(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制定正确、有效的规划、措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研,了解民情民意,使规划、措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精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8分
科学认识与把握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6
历史的发展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只有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规律,自觉顺应历史潮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顽强奋斗。90年来,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永不能忘。
时代在发展,选择就在继续。古今中外,有多少政治力量、政治道路,先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后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而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未来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历史视野把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认识贯穿在对党的未来的谋划中。我们党完全有理由为国家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党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党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否则就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要求我们党必须自觉主动地选择历史和人民。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篇7
实践证明, “生活化”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的必然之路。下面笔者谈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师注意搜集生活中的物理资源, 丰富自己的“生活资源库”
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好生活化的物理题材, 教师就必须有足够多的生活化资源。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要时刻关注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一切生活化资源, 不放过任何机会充实自己的“资源库”。首先, 要有“生活中处处有资源”的意识, 处处留心, 时时留意;其次,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等, 从中提取可以被应用的资源, 理清其中哪些可以做为教学资源, 哪些可以强化学生的体验;再次, 要格外关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用的实例, 及时记录分类, 并对每一个可行的素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运用恰当的方法, 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加工。只有自己的“资源库”充实了, 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才能根据教学内容把最适合、最恰当的事例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时, 也能在第一时间信手拿出让学生信服的事例来, 教学自然就科学合理, 效果自然也就好了。只要时时留意, 经常总结, 就会不断发现可用于物理教学的新的资源点, 丰富自己的资源库。
二、充分挖掘和创设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亲切, 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创设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物理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认识到物理问题的存在, 使学生感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 可提出:“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如何照好相?”在讲“杠杆平衡条件”时, 提出:“小贩如何用杆秤赚‘黑心钱’?”学习“分子热运动”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学习内容。
上述材料是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不仅使学生更充分地分析、讨论这些具体问题, 还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物理就在生活中。
三、借助物理原型解释物理现象和规律,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都是概念和规律, 如果只是对纯概念、定义、规律进行分析, 学生理解很困难, 记忆也不会持久。如果能够借助生活实例,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就会主动地思考, 并积极寻求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刻。如光学复习课中, 引导学生找汽车中光学知识的规律及应用:1.汽车外面的后视镜是一个什么镜 (凸镜) ?为什么?2.汽车头灯中的反射镜是一面什么镜 (凹镜) ?为什么?3.为什么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提出这些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后,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互相争论, 使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加深了, 同时也充分体会到要想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就必须学好相关的物理知识, 透过生活现象看物理本质,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所有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通过教师的处理, 把生活中的物理原型引入课堂, 使生活原型与物理模型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学习, 学生不仅兴趣浓厚, 还易于接受和理解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物态变化”一节中“如何让热水尽快变凉?”八年级学生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也可能知道怎么做, 但其中的道理就不甚明了, 从这个问题出发,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 不知不觉中, 学生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 自然就把热传递和物态变化的规律理解和掌握了。再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 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理解可用“孩子很像父亲, 而不是父亲像孩子”来类比, 使学生明白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在讲“电流”中“电荷的移动”时可用“同学排好队齐步走而不是逐个走”来类比,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电荷移动慢而电流速度奇快”中有关快慢的辩证关系。
四、精心设计生活化情境问题, 使学生置身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完成作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与学习者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 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于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 既能巩固知识和技能, 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进而获得认识、感悟,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如“密度”的家庭作业:小红同学星期天在装饰品店买回一枚戒指, 测得其质量为8.9克, 投入装水的量筒排开水的体积为10ml, 请你来做技术员, 根据以上数据和所学的密度知识初步判断小红同学买的是不是纯金戒指?“热传递”的家庭作业:家里煮饺子为什么先把盖盖上, 后把盖拿下?“重力”的家庭作业:为什么专业的跳高运动员都用背跃式而不用跨跃式或俯卧式?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师要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现实相联系, 以使物理课堂鲜活多彩, 富有吸引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并教会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内化, 使自己真正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树立品牌 必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88-02
在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品牌这个名词最早应用的是在企业的建设中,并作为市场发展的一项重要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逐渐扩大到每一个教学领域当中。因此在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前提下,本文应该针对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对高校教学管理树立品牌的必然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对教学能够起到更大的帮助。
一、树立高等教育品牌的起点是突出特色
和其他教育相比较,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学习对象、校园环境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也正是因为特殊性所在,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校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特点[1]。
(一)认识学习对象的特性
1.独立能力还需要提升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在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现在社会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由于大学生的成熟度还有等待提升,因此在进行独立的过程中,对于目标处于十分迷茫的状态,也对自身独立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和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自己不够独立,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2.缺乏吃苦耐劳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又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的保护和宠爱中长大的,很少经历和体验过困难和艰苦的生活,因此当代大学生最缺少的也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没有认识到吃苦耐劳对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会起到怎样的帮助和影响[2]。
3.心理素质较差
大学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自由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处于一个相对来讲比较自由的状态进行学习和教育。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存在,因此学生松散惯了,心理素质就会比较差。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改善和制止,今后我国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二)把握地方特色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高校也要针对自身的情况和特点进行发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学校自身的特点发挥出来,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的开展,同时对自身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高校的办学特色就会更加明确,对于高校管理树立品牌就会有更大的帮助[3]。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方向进行明确,在品牌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这仍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优化和完善。
二、保证质量,是树立高等教育品牌的必然途径
(一)端正办学思想,正确定位高等教育
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定位时,要保证高校发展的健康和稳定,同时对现在高校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高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高校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才的发展情况,高校在进行品牌树立的过程中,要对以上几点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找到学校中的优势所在[4]。
(二)加强自身建设,认识到质量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高校进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该首先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完善,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那么想要更好的开展对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还要加强我国高等院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因为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管理水平的加强,高等院校才能组建起更加专业的管理方式,在对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才能更有信服力。
(三)健全评估体系,建立起高等教育监督小组
在进行高等院校的品牌建立时,想要质量更好的进行保证,就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将评估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和完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的将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对适当的听取高校领导和相关的管理人员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成立起相关的监督小组,对高校的品牌建立起到一个监督和管理的作用,通过学校相关领导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管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将不断发展和进步[5]。
(四)加强创新意识的完善,展开对高校服务内容的丰富
在高校教育水平进步的同时,只有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才能保证高校平稳的进行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地为高等教育进行服务,我们要不断加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帮助高等院校进行全面的发展。同时在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品牌树立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创新,通过思想意识的完善,对高校中的服务内容进行更好的完善和丰富,帮助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品牌的树立奠定更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高校教学管理品牌的建立是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因此针对这种前提,我们需要不断对高校的发展和管理进行完善,争取在发展过程中将有特色、高质量、好服务更好的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品牌当中去,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同时也要随着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我国教育的发展,为今后高校中的教育教学奠定更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宪群.特色、质量、服务:高校教学管理树立品牌的必然选择[J].高教学刊,2016,23(5):169-170.
[2]范小军.民办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15(1):314.
[3]熊跃进.践行科学发展观——思考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籍档案管理的应变策略[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12(4):12-13.
[4]岳虎,杨浩来,刘永志等.浅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中的观念革新[J].科技信息,2014,36(4):28,32.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篇9
2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课前小卷◆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
A.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B.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
C.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某市人民代表大会经多年探索,创立了人民代表接待站和专职的人民代表联络员制度,每天至少有一位人大代表在现场听取民众反映情况。这一制度创新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②公民的政治表达渠道不断拓宽
③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渐形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现在有不少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乡镇人大作为机构改革的突破口,减少职数,缩减编制,很多乡镇人大在改革后仅剩下人大主席一个人。这种做法()
A.是正确的,可以减少当地人民的负担
B.是正确的,做到了精兵简政,提高了工作效率
C.是错误的,应该连人大主席也不留
D.是错误的,削弱了当地人大的力量
4.2012年7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执法检查组,赴甘肃省平凉市进行实地检查。这表明()
①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行使其部分职权
②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③该省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
④该省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5.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反复征求社会各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这说明()
A.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直接行使权力的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D.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6.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是最重要的国家机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7.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句话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具有先进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改善党的领导
A.①②④B.①③
C.②③D.②③④
◆新知梳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理解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三种执政方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以及党的执政方式
基本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3、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
4、党的执政方式:
5、①科学执政的含义:就是遵循
以科学的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的含义:就是坚持支持和保证,坚持
和完善,坚持和健全,以发展带动,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的含义:就是坚持,领导立法,不断推进国家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
◆合作探究◆
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自测:
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对依法执政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③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
一直强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
党________的主要体现。()。
A.行使立法权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D.依法执政
◆例题◆
例题1.(2012天津)“俯身接地气,用心听民意。”近来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在蓬勃展开。群众反映干部们带来了政策和资金,改善了干群关系;干部们体会到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下基层活动的良好成效体现了我们党()
A.坚持政治领导的领导方式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D.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找出关键词“接地气”实际上就是走进群众,倾听民意。题干大意是在描述“群众”和“党的干部”的关系,因此所选的答案里必须又包含“群众”又包含“党”还要包含“群众”和“党“的关系,因此选择D。
变式1.(2012山东)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这表明()
A.中国共产竞坚持依法执政
B.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
C.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司法权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党须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为背景,考查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材料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因此A项正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B 项与材料无关,含云:己项说法错误,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依法执政方式,D项错误,我国的司法权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随堂检测◆
1.(2011广东)某县委2010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出现了“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到什么”到“群众关注什么,组织就公开什么”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党
A.重视人民主体地位B.增加人民监督权力
C.强化人民政治责任D.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2.(2011福建)2011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科学执政
B.提高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水平
C.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D.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
3.(2011北京)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
A.善于运用统一战线B.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C.发挥人民首创精神D.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4.(2011新课标)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在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组织上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③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先进性
④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0广东)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 5” 严重犯罪事件,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②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位时,他始终廉洁奉公,公而忘私;退休后,他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辞世前,他把自己20多年辛勤营造的数万亩森林无偿交给国家。杨善洲的行为()。
①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②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③反映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④表明了杨善洲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③
7.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意见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要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等方式,及时公开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有利于()。①进一步拓宽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渠道 ②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④完善国家政权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9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政治参与渠道与方式更加多样。这表明()。
①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④我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②④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中国当今现状。这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④才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3.“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
作用。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A.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是国家最高领导机关
C.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从1921年到2012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1年的光辉历程。古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
十。”这句古训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有()[来源:学科网]
①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地位
③要加强改进党建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
④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④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它的________决定的。()
A.性质和宗旨B.执政能力
C.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D.执政方式
知能提升
6.“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新时期富民强村的带头人——江苏常熟将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44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共同走上了小康路。他的先进事迹启示广大共产党员()
①要坚守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
②认真履行好经济建设职能
③不应谋取任何利益和特权 ④要执政为民,造福人民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7.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党的意志通过全国人大依照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二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④二者共同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④
8.201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91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最初的50多名成员,发展到今天的8000多万,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得益于()
①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革命和各项建设职能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品质
③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卓有成效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得民心
A.②④B.①②
C.①③D.③④
9.“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
一直强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________的主要体现。()
A.行使立法权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D.依法执政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W市党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等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注重通过专家座谈、网上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在引进企业过程中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依据《村民自治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该市党委是如何执政的。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重点)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难点)
【自主构建】
【我的疑惑】
【要点探究】
探究1教材第62页“探究与共享”三个镜头和第63页前两段
情境问题:(1)对三种建国方案人民持怎样的态度?
(2)从三个镜头当中你发现了人民支持谁?为什么?
【基础回扣1】
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阅读材料回答探究与共享)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决定的 ①性质:②宗旨:③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因为:
(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探究2:
“十一五”规划建议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采纳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特区及海外中国留学生共412万多人的意见和建议。建议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明确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经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研究、讨论、修改完善后做出决定,以建议的形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作为我国今后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
请回答: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
【基础回扣2】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完善党的和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间的联系
(1)含义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规律、规律、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执政、靠执政,支持和保证,坚持和完善,坚持和健全,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
③依法执政:就是坚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2)三者联系: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体现出来,又要靠来保证实现。
(3)依法执政的作用:
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
【拓展延伸】
1、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的区别
(1)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依法执政的主体,依法执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依法行政的主题,依法行政体现了行政机关对国家行政权力的行驶
【学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关系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因为()
A.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B.中共中央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D.解决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3.“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5.下面对依法执政理解正确的是()
A.依法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 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C.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D.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二、简答题:
6、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决定》是我党历史上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
(1)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三种执政的关系怎样?
7、材料分析: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建议》把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了“规划”,凸显了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建议》在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意见后,将交国务院平衡、完善后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请从材料中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贯彻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
【我的收获和疑问】
【课后学习】
3.6.1学案参考答案
探究1:
(1)第一种方案被人们抛弃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人民赞同;第三种方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2)支持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探究2:
(1)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经中共中央委员会审议、研究、讨论后,做出决定,形成“十一五”规划建议,体现了民主执政。(2)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3)以建议方式提交全国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党依法执政。
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B 2.C3.B4.A5.C
二、简答题
6、答: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怎样?
答: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7、答案:党的执政方式是: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意见后形成的。这些体现 了党的民主执政。
《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这些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05-11
第三册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10-19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黎绍娜08-1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08-18
必然的选择08-29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05-15
女检察官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演讲稿:无悔的青春,无悔的选择07-05
都市农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08-15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