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共14篇)
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 篇1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看《历史的选择》这本书!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深刻理解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人民的选择,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了跟党前进的决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当代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也不会走向繁荣富强,人们也不会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平时的我,不爱动手,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马马虎虎应付应付就算了。一想到共产党——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就十分惭愧。
我们中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这种梅花的精神。我想,我们这一代所缺少的就是这种品质。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更要有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祖国未来的宏图需要我们来描绘。如果今天我们加倍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真正学好知识,那么明天我们就能接好革命的班,把祖国建设的更加昌盛,像共产党一样,为中国人争气,让我们的祖国举世瞩目,永远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勤奋学习、为国争光是我的理想。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这样想呢?
让我们用洪亮的嗓音高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同学们,多么动听的歌声啊!这是中国人信心百倍的声音;这是我们的祖国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向世界呼喊:“中国胜利了!中国成功了!”但中国在今后前进的路上还会有新的困难,不过没关系,由我们的坚强不屈、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就能创造新的更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让我们刻苦努力,团结一致,共创未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更加富强!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2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暑假的一天,妈妈休班,带我去学溜冰。(围绕“感”点联系自身实际,从小处入手)看到溜冰场里的人身轻如燕,舒展自如,摆动着优美的身姿在人群中穿梭,我羡慕极了,催促着妈妈赶快帮我换上溜冰鞋。没想到,(说明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刚一站起来,就摔了个四脚朝天。(形象地刻画出“我”摔倒的糗态)“哎哟,痛死我了。”在场的人都闻声看过来,我頓时羞得满脸通红。在妈妈的搀扶下,我勉强站了起来。可是,由于用力过猛,我又狠狠地(言明摔得很重,同时这也是“我”想要放弃的诱因)摔在了地上。这下摔得更重,痛得我龇牙咧嘴,(通过神态来说明“我”的痛感)感觉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夸张地说明“摔”得很疼)我生气地朝妈妈大声嚷嚷:“我不学了,永远都不学溜冰了。”(情感爆发)妈妈一边扶起我,一边劝我:“慢慢来,没事的,万事开头难嘛!别急,妈妈教你。”我没有听劝,固执地脱下溜冰鞋回了家。(宣布放弃。)
看了《历史的选择》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不怕困难、执着奋斗的精神。(从自身的故事再次回归到书上,体现了“我”觉悟的提高)于是,我暗下决心:今年暑假,我一定要学会溜冰。(这种力量来自于书中的革命先辈,说明这本书对小作者影响很大。)
今后,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历史的选择》一书将时刻激励着我前进!(由“学溜冰”一事无限延伸,这种精神的影响也在扩大,将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今后的每一件事。)
总评
这篇读后感开头点明“我”读《历史的选择》一书,从中认识了许多革命先辈,并为他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之后结合实际生活,讲述了“我”与妈妈一起去溜冰场学习溜冰的事。面对溜冰的挫折,小作者暗下决心,一定要以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动力,很好地体现了“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江剑锷)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3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阅读历史,能够了解事情的真相。何况读史使人明智,所以我喜欢阅读历史书籍。今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一书,了解到许多英雄的故事,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讲了中国的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我一看便爱不释手了。我读到了这样的知识:多少年前的中国清政府,是那样的无能,面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清政府领导下的我们却毫无反击之力;面对封建社会的腐败,清政府却不管不问。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91年,终于在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领导下,推翻清王朝,破除了陋习,然而,由于那是的中国人民对解放思想不是很能接受,所以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终于,在1949年隆隆的礼炮声中,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新的台阶,到了新的起点。
在阅读《历史的选择》一书时,除了以上的知识,我还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人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刘胡兰。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首先在于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看到了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的根本利益。为了捍卫本阶级的利益,她既不贪财、又不怕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大声喊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当时,国军曾从群众中拉出几个人去打刘胡兰。毛泽东主席,都赞赏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英雄事迹,我喜欢这本书。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4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陈思阳七
(二)班
读完《历史的选择》一书,我深有感受,内心受到震撼。
这本书主要说了革命时期到现在小康社会所经历的事。封面上有五位学生,站在向日葵的后面,在他们后面,还有一面红旗。我们是新中国的下一代,是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是朝气蓬勃的小太阳,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正如书上的学生们,希望的眼神看向远方。他们前面的向日葵,一丛一丛的盛开着,朝着太阳的方向微笑,向日葵有着美丽的花语:阳光、希望和活力。后面的那张鲜艳的红旗在风中飘扬,象征着成功和精神,伴随着我们的脚步一直向前!向前!向着太阳!向着希望!
从目录,我了解到这本书的大致结构。从刚开始的抗战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1921年到2010年。这本书记录了90个春秋,中国走过的道路,风风雨雨。日子过的这么快,时间流逝的这么快,已经到了我们新一代的孩子们了。
我们在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环境下生活,就更应该奋发图强,努力向上。若我们不努力,又有何颜面?看着革命战士们辛辛苦苦换来的成果和美好的日子,我们就更应该珍惜,不可浪费!
在《历史的选择中》,有几篇文章对我的感悟较深。
第一篇是抗战时期《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
这是一位爱国的好战士,更是一位为民的好领导!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为祖国的解放而奋斗的斗争中去,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受到了民众们的爱戴。他啊!以救国为己任!
还记得六年级时我们学过的《可爱的中国》一文。这篇文章是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其中,他强调: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试想,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哪一个革命战士读了这一句不为之激动万分?不为之心潮澎湃?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方志敏的爱国之情,字字珠玑啊!
方志敏此生最悔恨的可能就是自己没有在战场上牺牲,而是死在了国民党——自己国人的手里!还记得他的一句话吗?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听啊!这是一个革命战士坚定的决心!像这样的豪言壮语,怎么会不鼓舞人心啊?对于这么一位好同志过早的牺牲,实在是我们中国的遗憾!
还有一篇同样感人。
是新中国刚建立时的《王进喜:石油战线的“铁人”》。王进喜,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
1960年,王进喜带领钻井队打钻大庆油田,在千辛万苦的工作中,他饿了,啃几口窝窝头;困了,裹着羊皮袄在井场打个盹,三天三夜啊!寸步不离车站和井场!在打钻时,因为一次事故,王进喜的脚受了重伤。他两次从医院逃走,却都被发现了,终于,在他的强烈要求下,领导同意他返回井场。这时,油田发生了井喷,他扔掉了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了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同志也效仿他的做法,终于压住了井喷。
多么伟大的“铁人”精神!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多么坚强的爱国精神!这时王进喜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进喜!请记住这个名字吧!他虽然已经逝去了,但是他会活在人们心里!他的精神会被流传下来,会有更多的人学习!
……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5
四年级下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本书――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记述了许多名人的感人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周恩来的故事,特别是他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令我记忆犹新。曾几何时,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从弱小到强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崛起奋斗不息,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应该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认真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的国家也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强,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也同样在继续。我们就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如果我们不努力,任由时间在电子游戏和电视中荒废,那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够保持强盛呢?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我想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送给所有的少年儿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是历史选择了孔子 篇6
而儒学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自从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儒学就开始登堂入室了,成了官方的意识形态,被赋予了“正统”的地位。而儒生,这些代表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些只能靠嘴巴和脑袋吃饭的“士”,终于一下子土鸡变凤凰,成了“士大夫”,成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孔子和孟子,这些在春秋战国时代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思想家,也随着儒学的兴盛而身价倍增。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了“亚圣”,到处受人朝拜。而“孔孟之道”,自此也被中国人视为不言自明的真理。
历史选择孔子,青睐了儒学,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对中国的发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们还是要承认,孔子的儒家学说并不见得比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的观点更先进、更崇高。不说别的,就拿当时与儒家同为“显学”的墨家思想来说吧!其“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的“兼爱”思想不可谓不崇高;其“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社会实践不可谓不真诚;其“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明鬼”、“天志”的理论体系不可谓不完整。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墨子的思想可能更體现了一种民主和科学的萌芽,远比孔子的“仁”和“礼”要进步得多。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思想,在汉代以后逐渐衰落了。
还有道家思想,其主张“无为”、“自然”和“逍遥游”的人生境界和理想不可谓不洒脱;其奉行的“贵柔守雌”、“上善若水”的策略也不能说不高明;而“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相濡以沫,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理想不可谓不浪漫。但是,道家思想最终也没有成为正统,仅仅在个别朝代的开端时期被信奉,用于开国时期鼓励生产,修复战争创伤的权宜之策。而当一切恢复正常,这种思想随即又被抛弃。汉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翻开历史,道家的思想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没有被奉为治国之道,却成了一些不得意人士平衡心理的精神寄托。那些归隐山林,将身心寄托江河的闲云野鹤,大多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遭到挫折以后,大多数都会转向道家的出世思想。于是,前有儒家,后有道家,满足了中国人得意和失意时的不同需要,平衡了中国人各方面的心理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格局才显得必要。如果说儒家被历史所选择,成了文化的主流,那么,道家则就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这个官方意识形态,随时满足其失灵时所带来的精神迷茫和心灵空缺。
法家思想的命运和墨家、道家都不同。它没有被抛弃,也没有衰落下去,而是被改造利用了。这是因为,法家的思想太赤裸裸了,统治者虽然在内心中很认同这种思想,但实在不敢表现出来。谁愿意把自己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呢?所以,法家思想是历代帝王秘而不传的秘籍,只能晚上偷偷地去读,而不敢当着自己的子民去读。
翻开历史,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滑稽的现象:很多王朝和帝王都是靠法家思想起家的,但最后却卸磨杀驴,将曾经帮助他们的人一一除掉。像吴起、商鞅、韩非子、吕不韦、李斯,这些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不尚空谈,唯求实干,他们都靠自己的思想将一个个诸侯国由贫弱变成了强国。可惜他们的命运却都很悲惨,吴起被杀,韩非子被诛,商鞅被腰斩,李斯被处以极刑……这些擅长“刑名之术”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善终。
原因很简单,君主虽然利用了法家思想,但也感到了这种思想的冷酷和无情。他们对这种思想既爱又恨,爱的是这种思想的有效,恨的是怕这种思想有一天被用在自己身上。所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所以,中央集权建立以后,各个王朝在治国之道上一般都是内法外儒。外儒是给人看的,是面子工程;而内核却是法家,是秘而不宣的驭人法宝。可是,这种思想不能说出来,属于旁门左道,登不了大雅之,所以只能受委屈了。
具体到儒家,它不像墨家那么浪漫,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它也不像道家,总是让人感觉在耍阴谋;还有法家,如此赤裸裸,不是把人变得更加野蛮了吗?儒家讲秩序,但归于和谐;讲感情,但从不落入虚幻;讲谋略,但归于仁义。所以,孔子的学说既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从中看到了情感的归依和人生的意义,“智”者从中体察出来的则是如何去统治别人,管理国家。于是,各取所需,儒学的粉墨登场就可以理解了。
读《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7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
四年级八班
张晓东
指导教师:王长富
回顾历史 奋勇向前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当我们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当我们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当我们坐在宽阔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时,我们不应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赐予我们的。当读过《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心中不由的涌动出一股爱国情。合上书本静静的回味,好似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时刻。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从小就应该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历史的选择》分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三篇,为我们讲述了从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创立到现在建党90周年中的一个个重大事件和时代人物。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志士仁人曾经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道路和力量,通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坚强的气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革命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有过挫折,有过失误,但谁也无法否认,成就是巨大的,业绩是辉煌的。
90年前,中华儿女们在深重苦难中受尽折磨,生活陷在水深火
热之中,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战争让华夏儿女们饱受摧残,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渴求着能够带领他们走向自由的组织。1911年,孙中山推翻了清王朝,这是20世纪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随后的1921年7月,中国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一个崭新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它就是中国!它引领着千万华夏子孙从崎岖走向平敞大道。
90年后,一座座高楼大厦随处可见,人民总体实现小康生活。看,国家富裕起来了,祖国强盛起来。2008奥运会,2010世博会,2010亚运会都在我国召开,许多外国人慕名而来,他们无不佩服中国的文化,当看到这些,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读过《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进一歩增强了跟党继续前进的决心。我要做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品学兼优、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教师评语:
这篇读后感感情真挚,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这是历史的选择。文章紧扣“历史的选择”这一主题,从90年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层层递进,重点突出。在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的同时,具体讲述自己的感受,语言真挚,感情丰富。文章各部分恰到好处,小作者从感受、感想出发写出来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历
读后感——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篇8
中国上下五千年,名人倍出,英雄无数。但是让我们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却是中国共产党。
看完这本《历史的选择》,让我感到震撼。共产党是在逆境中成立的,在绝境中生存,在困境中壮大,1927年7月27日在江西南昌,一个重要会议正在举行。会上,周恩来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具体领导和指挥下,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即将打响!8月1日凌晨二时,预定的时刻终于到了,在三颗信号弹发出后,战斗打响了。当太阳起来时,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起义总指挥部大楼的上空高高飘扬,同朝霞一起映红了整个南昌城。官兵拥抱,百姓欢呼,同庆起义的胜利。
通过这次战,中国共产党有自己革命武装,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经过漫长的过程和斗争,确立了它的领导地位,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历史选择题分类探究 篇9
一、原因、背景类
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中国在西方列强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了半殖民地的角色,社会转型极其缓慢。下列有关缓慢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外留学生大量介绍西方思想文化 ②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社会变革 ③近代工业举步维艰 ④遭受侵略,主权不断丧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①有利于中国近代化,须排除。
答案 C
例2 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 )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92年”。背景主要指促成讲话的原因,发生在讲话之前,但时间距离较近。1991年,经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在此情况下,中国要不要继续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对姓“资”姓“社”的问题不争论,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A项指“文革”刚刚结束时的思想状况,B项时间相对要早,D项在讲话之后。
答案 C
点拨 “原因”类选择题易错在对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区分不清上,应明确:①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上来说明,主要原因是从原因的地位上来说明。②分析“根本原因”要考虑四个方面: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从阶级本质分析;从影响事物的主要矛盾分析;从是否顺应或违背历史潮流分析。分析“主要原因”要多考虑内因。在事物发展中,内部与外部因素相比,内部的因素是主要的。“背景”类选择题一要注意考查的是国内背景还是国际背景,还要注意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文化的。
二、表明(体现)、反映类
例3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考查同学们的知识迁移和理解能力。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 C
点拨 解答“表明了……”这类选择题应注意首先把握住题干所述史实反映的时空,然后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抓住其主旨,避免断章取义。解答“反映了……”这类选择题应以解答“表明了……”类为基础,进一步透过史实的表层信息,运用一定的唯物主义原理深刻思考。
三、实质、性质类
例4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商”的内涵,这里的“商”指的是传统的商业而非近代意义的商业,更非近代经济,在清乾隆、嘉庆时期更没有所说的外国资本主义,据此可知A、B、C均错。
答案 D
例5 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保存着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是伏尔泰的一句话:“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伏尔泰之“精神”的实质是( )
A.主张上帝至高无上
B.提倡进步和理性
C.实行开明君主制
D.主张天赋人权
解析 伏尔泰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A项是教会的主张,B项是伏尔泰思想的本质,C、D两项只是其思想主张的内容。
答案 B
点拨 “实质”类选择题首先应全面把握题干信息,然后从深层次上体会其内涵,句意浅显和只从其中一个信息就得到结论的选项,就应大胆排除掉。关于“性质”类的选择题所选项往往呈现为“……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的……”这一表述方式。
四、影响、作用类
例6 陈独秀说:“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一认识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 )
A.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促进国共合作的建立
C.指明了中国国民党的道路
D.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解析 分析材料,其意思是当时的国民党是国内的第一大党,且是革命的,而共产党力量比较弱小,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 B
例7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赢得了一战胜利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巩固了工农联盟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从材料看,列宁这个言论应该发表在俄国经济由严重破坏到开始恢复之时,也就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时,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巩固了工农联盟。
答案 C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800字 篇10
我们,中国的脊梁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不甘心落后于前人,继承和发扬了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是历史的选择让我们新一代展现更美好的未来。是历史的选择让我们明白了新中国的光辉,所以我们要从我做起,好好学习,以便以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历史的风,吹翻起六十八年前的那一页。在我的眼前,历历浮现出,那冰雪覆盖的1935年,那悲痛岁月里的.冷嗖嗖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张开它的魔爪,伸向了我中华的心脏:华北大地;而此时,卑怯可笑的国民党政府,却居然畏于帝国主义的淫威,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来满足一时的苟且偷安。 我感到了卖国者的卑鄙与可耻。 中华民族,你,陷于内忧外困之中,你的尊严倍受挑畔,你的躯体将被蹂躏。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企盼:企盼奇迹诞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祈祷:祈祷我们的民族,能够转危为安,能够走出泥泞与困境,驱散开这漫漫的黑云。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700字 篇11
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引领中国人民拨乱反正,大胆改革,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中国日益强大,民族振兴,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科技的高速发展,三峡大坝的建成,以及“神六、神七”成功飞天。这充分证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又成功“申奥”,2008年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实现了国人百年的梦想。中国这条意气风发的.巨龙,经过世界的见证,风雨洗礼,更是朝气蓬勃,青春焕发,向着又一个里程碑披荆斩棘,努力迈进。
实践证明,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勤劳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和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会更加团结,民族的凝聚力会增强,有实力强大的祖国作后盾,有中国人的正确领导,有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没有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战胜不了的困难。
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 篇12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图片;教学活动
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中,一位教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历史,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时,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平台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在这些图片中其中有很多北洋舰队的船只的照片,随后,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讲授北洋舰队建立的历史。
这次教学观摩,要求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分,结果这位教师得到了较低的分数,评委们一致认为他在演示图片时的分析不妥当,在评论这堂课时有位评委说到:能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演示图片不是不可以,但把学生引导到关注北洋舰队建立的历史,脱离了教学的主旨。而且在向学生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图片信息量过大,整节课下来好像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展览一样。
以上这个教学实例,涉及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同时要学会如何选用图片?如何演示图片?如何运用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历史图片,历史图片的种类很多,如,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等,它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在感觉上对历史产生亲近感、真实感,从而形成历史表象,通过历史图片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够让历史再现,仿佛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所以,在课堂上演示历史图片,不是因为图片美观好看,而是因为图片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历史图片的运用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备课时,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可用的历史图片进行精心的筛选。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地域空间概念差,我们就可以多选择历史地图册中的图片。我在讲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地域空间概念,理解为什么说红军长征完成了从南方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特地选择了必修一地图册《红军长征示意图》(人教版)。还有在涉及历史人物图片选择时也要考虑到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例如,我在选择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时就考虑到在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和在签署《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是不同的,因为在洋务运动的时候,李鸿章才50多岁,刚成为封疆大吏,所以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是“年轻”的李鸿章,充满干劲的李鸿章。但在签署《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却是花白的胡子的一个老人,当这张图片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老人还在为垂死的清王朝做最后的挣扎。通过不同的图片既能够使学生理解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也能够对李鸿章有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所选的每一幅图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起到功效,使之成为一节课教案和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图片,要同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开展结合在一起。比较常用的是我们用图片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但很多老师在选择这种方式导入新课的时候用得太泛滥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我个人认为在使用图片导入时最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效果更好,因为图片是直观的感受,学生太熟悉的内容引不起学生的直观刺激,从而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学生比较陌生的西方历史的教学中比较常用图片导入法,例如,在学习《“海上马车夫”——荷兰》这一节内容开始时,我先通过演示两张很简单的图片,如下图:
■
中国古代的商船 17世纪荷兰的商船
这两张图片看似简单,但我利用学生熟悉的中国商船和陌生的荷兰商船加以对比,引出荷兰商船的特殊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我介绍完荷兰的商船的特殊功能后都不约而同地惊叹荷兰商人的精明,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荷兰为什么会在17世纪称为“海上马车夫”。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引用图片来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历史图片来还原以前的实际状况,例如,在讲述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时,利用火烧圆明园前的历史图片和火烧圆明园后的历史图片相对比,我们对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有了深刻的印象,也对英法这两个自诩为文明国家的“野蛮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引出讨论的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图片时,通过将图片作为学习与探究的材料,引导学生寻找并概括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内容,这就是将图片作为进入教学内容的途径,用来展开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图片的应用还要避免进入下面两个误区,在运用历史图片教学时,教师的解说不能够像前面所举例子说的教师一样,随心所欲地发议论,这样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脱节,导致图片的运用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反而会分散主题,误导学生的历史学习。还有教师的解说要引导学生参与,没有学生的议相配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被调动,就不会使学生在心理认识上产生共鸣和呼应,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图片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就是不在其多,而在其精。有的教师在图片的选取时舍不得割爱,我们可以想象,每一课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用的历史图片太多了,假如你不懂得取舍,想把所搜集到的历史图片统统用上,那历史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历史图片展览课,这对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我见过很多教师在做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大量运用图片,频频演示,颇有眼花缭乱之感。其实,在历史教学中一个事件、一个人物,用几幅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足矣。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图片的应用,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时的点睛之笔。假如我们能够适当地使用历史图片,辅之于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之最优化。
编辑 谢尾合
摘 要: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使很多历史老师能够把大量直观的历史图片素材引进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来选择、运用历史图片成为很多历史老师面临的问题,对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选择、应用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图片;教学活动
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中,一位教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历史,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时,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平台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在这些图片中其中有很多北洋舰队的船只的照片,随后,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讲授北洋舰队建立的历史。
这次教学观摩,要求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分,结果这位教师得到了较低的分数,评委们一致认为他在演示图片时的分析不妥当,在评论这堂课时有位评委说到:能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演示图片不是不可以,但把学生引导到关注北洋舰队建立的历史,脱离了教学的主旨。而且在向学生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图片信息量过大,整节课下来好像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展览一样。
以上这个教学实例,涉及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同时要学会如何选用图片?如何演示图片?如何运用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历史图片,历史图片的种类很多,如,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等,它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在感觉上对历史产生亲近感、真实感,从而形成历史表象,通过历史图片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够让历史再现,仿佛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所以,在课堂上演示历史图片,不是因为图片美观好看,而是因为图片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历史图片的运用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备课时,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可用的历史图片进行精心的筛选。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地域空间概念差,我们就可以多选择历史地图册中的图片。我在讲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地域空间概念,理解为什么说红军长征完成了从南方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特地选择了必修一地图册《红军长征示意图》(人教版)。还有在涉及历史人物图片选择时也要考虑到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例如,我在选择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时就考虑到在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和在签署《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是不同的,因为在洋务运动的时候,李鸿章才50多岁,刚成为封疆大吏,所以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是“年轻”的李鸿章,充满干劲的李鸿章。但在签署《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却是花白的胡子的一个老人,当这张图片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老人还在为垂死的清王朝做最后的挣扎。通过不同的图片既能够使学生理解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也能够对李鸿章有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所选的每一幅图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起到功效,使之成为一节课教案和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图片,要同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开展结合在一起。比较常用的是我们用图片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但很多老师在选择这种方式导入新课的时候用得太泛滥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我个人认为在使用图片导入时最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效果更好,因为图片是直观的感受,学生太熟悉的内容引不起学生的直观刺激,从而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学生比较陌生的西方历史的教学中比较常用图片导入法,例如,在学习《“海上马车夫”——荷兰》这一节内容开始时,我先通过演示两张很简单的图片,如下图:
■
中国古代的商船 17世纪荷兰的商船
这两张图片看似简单,但我利用学生熟悉的中国商船和陌生的荷兰商船加以对比,引出荷兰商船的特殊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我介绍完荷兰的商船的特殊功能后都不约而同地惊叹荷兰商人的精明,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荷兰为什么会在17世纪称为“海上马车夫”。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引用图片来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历史图片来还原以前的实际状况,例如,在讲述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时,利用火烧圆明园前的历史图片和火烧圆明园后的历史图片相对比,我们对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有了深刻的印象,也对英法这两个自诩为文明国家的“野蛮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引出讨论的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图片时,通过将图片作为学习与探究的材料,引导学生寻找并概括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内容,这就是将图片作为进入教学内容的途径,用来展开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图片的应用还要避免进入下面两个误区,在运用历史图片教学时,教师的解说不能够像前面所举例子说的教师一样,随心所欲地发议论,这样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脱节,导致图片的运用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反而会分散主题,误导学生的历史学习。还有教师的解说要引导学生参与,没有学生的议相配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被调动,就不会使学生在心理认识上产生共鸣和呼应,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图片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就是不在其多,而在其精。有的教师在图片的选取时舍不得割爱,我们可以想象,每一课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用的历史图片太多了,假如你不懂得取舍,想把所搜集到的历史图片统统用上,那历史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历史图片展览课,这对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我见过很多教师在做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大量运用图片,频频演示,颇有眼花缭乱之感。其实,在历史教学中一个事件、一个人物,用几幅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足矣。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图片的应用,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时的点睛之笔。假如我们能够适当地使用历史图片,辅之于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之最优化。
编辑 谢尾合
摘 要: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使很多历史老师能够把大量直观的历史图片素材引进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来选择、运用历史图片成为很多历史老师面临的问题,对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选择、应用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图片;教学活动
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中,一位教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历史,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时,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平台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在这些图片中其中有很多北洋舰队的船只的照片,随后,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讲授北洋舰队建立的历史。
这次教学观摩,要求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分,结果这位教师得到了较低的分数,评委们一致认为他在演示图片时的分析不妥当,在评论这堂课时有位评委说到:能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演示图片不是不可以,但把学生引导到关注北洋舰队建立的历史,脱离了教学的主旨。而且在向学生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图片信息量过大,整节课下来好像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展览一样。
以上这个教学实例,涉及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同时要学会如何选用图片?如何演示图片?如何运用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历史图片,历史图片的种类很多,如,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等,它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在感觉上对历史产生亲近感、真实感,从而形成历史表象,通过历史图片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够让历史再现,仿佛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所以,在课堂上演示历史图片,不是因为图片美观好看,而是因为图片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历史图片的运用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备课时,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可用的历史图片进行精心的筛选。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地域空间概念差,我们就可以多选择历史地图册中的图片。我在讲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地域空间概念,理解为什么说红军长征完成了从南方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特地选择了必修一地图册《红军长征示意图》(人教版)。还有在涉及历史人物图片选择时也要考虑到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例如,我在选择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时就考虑到在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和在签署《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是不同的,因为在洋务运动的时候,李鸿章才50多岁,刚成为封疆大吏,所以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是“年轻”的李鸿章,充满干劲的李鸿章。但在签署《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却是花白的胡子的一个老人,当这张图片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老人还在为垂死的清王朝做最后的挣扎。通过不同的图片既能够使学生理解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也能够对李鸿章有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所选的每一幅图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起到功效,使之成为一节课教案和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图片,要同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开展结合在一起。比较常用的是我们用图片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但很多老师在选择这种方式导入新课的时候用得太泛滥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我个人认为在使用图片导入时最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效果更好,因为图片是直观的感受,学生太熟悉的内容引不起学生的直观刺激,从而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学生比较陌生的西方历史的教学中比较常用图片导入法,例如,在学习《“海上马车夫”——荷兰》这一节内容开始时,我先通过演示两张很简单的图片,如下图:
■
中国古代的商船 17世纪荷兰的商船
这两张图片看似简单,但我利用学生熟悉的中国商船和陌生的荷兰商船加以对比,引出荷兰商船的特殊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我介绍完荷兰的商船的特殊功能后都不约而同地惊叹荷兰商人的精明,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荷兰为什么会在17世纪称为“海上马车夫”。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引用图片来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历史图片来还原以前的实际状况,例如,在讲述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时,利用火烧圆明园前的历史图片和火烧圆明园后的历史图片相对比,我们对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有了深刻的印象,也对英法这两个自诩为文明国家的“野蛮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引出讨论的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图片时,通过将图片作为学习与探究的材料,引导学生寻找并概括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内容,这就是将图片作为进入教学内容的途径,用来展开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图片的应用还要避免进入下面两个误区,在运用历史图片教学时,教师的解说不能够像前面所举例子说的教师一样,随心所欲地发议论,这样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脱节,导致图片的运用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反而会分散主题,误导学生的历史学习。还有教师的解说要引导学生参与,没有学生的议相配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被调动,就不会使学生在心理认识上产生共鸣和呼应,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图片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就是不在其多,而在其精。有的教师在图片的选取时舍不得割爱,我们可以想象,每一课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用的历史图片太多了,假如你不懂得取舍,想把所搜集到的历史图片统统用上,那历史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历史图片展览课,这对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我见过很多教师在做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大量运用图片,频频演示,颇有眼花缭乱之感。其实,在历史教学中一个事件、一个人物,用几幅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足矣。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图片的应用,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时的点睛之笔。假如我们能够适当地使用历史图片,辅之于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之最优化。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孔凡好 篇13
宁阳县华丰镇中心小学 班级:五年级(3)班 姓名:孔凡好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当代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所以作为中国人不可以不了解共产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也不用受其他国家欺负了。
同学们,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没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1927年7月27日,在江西南昌,一个重要会议正在举行。会上,周恩来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起义时间定在了凌晨4点。
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具体领导的指挥下,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即将打响。这次起义,歼敌300多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枝(挺)、大炮数门及其它许多军用物资。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先后调集100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到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我还知道一些历史人物比如:李大利、夏明翰、瞿秋白、方志敏、叶挺、刘胡兰、董存瑞、李四光、周恩来、毛泽东等。
我爱中国,中国是我的家乡,我永远爱我的家乡。
地址:华丰镇中心小学
邮编:271413
联系电话:1323538171
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 篇14
多少年前的中国清府,是那么无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清政府领导下我们毫无反击之力;面对封建社会的腐败,清政府却不管部问,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这样,在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制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散化的而散化成烟灰,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我们的万园之园就在这样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就这样随风而去。
终于中国人民忍不住了,19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有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董存瑞在危难时刻为战友开辟了义条条安全通道,而自己却因为炸弹而牺牲了,那是他年仅十九岁。再比如:雷锋,在他的一生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服务之中去!可是后来因为发生事故丧生了,他那时的年龄只有二是二岁,怎么样?他们是令你感动呢?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选择的人与那些爱国英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现在,那些残疾人缺钱在街上乞讨,人们不但不献出自己的爱心,而且还骂到“肯定又是一个骗子!”而那些英雄人物却奉献自己的爱心,雷锋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捐给灾区;刘胡兰把钱放在窗口让小偷去偷,她说:“世上有小偷肯定是因为他们缺乏财务或物资,只要他们有了这些东西,一定会改过自新的!”我认为人们应该像爱国英雄一样,奉献我们的爱心。
【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推荐阅读:
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800字06-01
《历史选择》读后感06-09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05-11
中考历史选择题05-24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08-09
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09-01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10-03
高考历史选择题方法技巧08-27
八年级历史选择题专练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