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共8篇)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篇1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五年级五班孙浩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鱼儿选择了湖泊,是因为它有一条能够自由畅游的尾巴;鸟儿选择了天空,是因为它有一双能够自由飞行的翅膀;骏马选择了草原,是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是因为它有民族团结的力量。
一个曾称被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国家;一个历经磨难的国家。然而,她没有选择懦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奋斗。
我们的祖国是历史的选择,她就犹如一只沉睡的雄狮。我们的祖国有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我们的祖国有古朴雄风,精致如画的苏州园林;我们的祖国还有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泰山;我们的祖国还有很多很多,她让世界人民知道,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平凡而伟大的龙的传人。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想到了屈原,他用孤奋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铅华。他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壮语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的铮铮铁骨为后人所传颂。夜深人静里的长明灯,让我想起了司马迁,他用手中的丹青妙笔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他用伟大的行为,让史学的天空更加熠熠闪耀,让文学的园地更加灿烂辉煌„„。
中国共产党用了九十年的时间,为民族谋求独立和解放,为人民寻找富裕与安康。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蓬勃发展、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新中国。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有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有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有美丽富饶的广袤土地。同学们,在我的演讲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所有中国人都团结起来,不畏艰难,敢于奋斗,让我们携手并肩去迎接中国的新辉煌。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篇2
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华民族被甩在了世界发展大潮的后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社会变革;实现社会变革, 必须具有代表中国社会前进方向、能够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先进的阶级力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 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什么样的阶级力量才能肩负起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领导责任呢?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 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只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 中国革命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峰回路转, 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前途的。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 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的现代化从此有了社会制度的基本条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就是近现代中国史的一个根本结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 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 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 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的发展,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 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 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30多年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 居世界第3位, 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 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 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 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 展现出勃勃生机, 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 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 因而能够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 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追求消灭阶级压迫、消灭剥削制度的“大同世界”,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是人类社会憧憬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描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作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 指出社会主义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终将战胜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 社会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一直鼓舞并激励着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 社会主义实践尽管在曲折中发展但已经显示出不可战胜的生命力, 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毫无疑义,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要吸取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但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 之所以区别于资本主义, 有着其固有的质的规定性, 有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清醒而又坚定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家和事业发展的领导, 坚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因为这样,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拥护, 才能从本质上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 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 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命根子, 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改变, 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决不会走改弦更张、改旗易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因而能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活跃起来, 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列宁早就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着眼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 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 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制度, 形成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所有这些, 都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 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现实土壤中的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篇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长期考验与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今后定能始终接受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与检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90年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90年后的中国是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说的那样,是由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这个曾经在世界上长期领先的东方大国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此,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任务规定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历史地位。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
历史是公平的。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历史对各阶级及其政治势力都给予了表现机会。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先后在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各社会阶层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自己的位置,接受历史的选择。事实证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即便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它仍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1]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90年来,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历史任务,做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这“三件大事”和“三大历史性转变”,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它使中华民族复兴浪潮不断高涨,国家景况一天一天好起来。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党为之奋斗的纲领、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不是上天赐予的,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是要通过人民对各种政治力量长期比较、选择来实现的。这种“历史选择”,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表现为人民对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的比较,中国共产党经过人民的严格“考试”,被拥上了领导者和执政者的地位。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坚定地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要求作为自己的根本纲领,救民族于危亡、拯民众于水火。党成立后不久,就联合其他政党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走向高潮。第一次大革命后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集团背叛革命,在白色恐怖中,其他势力脱离了革命,中国共产党独立坚持武装斗争的方针,开辟了土地革命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新时期;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亡国危险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促进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又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出发,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和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国民党反动集团违背人民意愿,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革命胜利。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中国人民认识了共产党,选择了共产党,与党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形成了“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鱼水关系。淮海战役期间,支前民工多达百万,人推肩扛的运输力量超过了国民党美式装备的机械化车队,保证了前方供给,创造了中外军事运输史上的奇观,陈毅元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感叹,就是人民选择和拥护共产党的真实写照。[3]
这种“历史选择”,在党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主要表现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国家的比较,人民继续坚定地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领导者。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62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8%的速度增长,2010年跃升到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结束了外国侵略和中国受凌辱的历史,使中国变成一个在国际社会不容忽视、备受尊重的大国。所有这些,令世界瞩目,令全体中国人骄傲、自豪。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真正维护国家利益和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
三、中国共产党定能始终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时代在发展,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继续。中国共产党人只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敢于和善于回答新课题、迎接新挑战,始终如一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能始终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9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执政地位并能够领导我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巩固和提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自建党以来不可移易的根本指导原则,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长期执政的思想根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的执政之源、立党之本,是关系到党在引领中国未来发展中继续起到核心作用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共产党人要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指导思想上、理论上和政治上建党强党,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人要敢于和善于回答新课题、迎接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由美国开始并向全球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趋利避害,在本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有所作为,这对我们党是一个严峻考验。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一些潜在风险和敏感因素还在增多,社会稳定形势比较严峻。能否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实现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同样考验着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从党的自身状况看,长期以来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有目共睹,但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党的新期待相比,在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执政能力和党性党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给我们党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将是复杂的、严峻的,也是长期的、持续的。[4]
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9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就在于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过去靠这个感动了中国人民这个“上帝”,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有一个怎样继续感动“上帝”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决策上,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工作上,体现在涉及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上。特别是在利益日益多元、复杂的情况下,要始终站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有这种强烈的意识。[5]共产党人只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能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总之,中国共产党只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一定能够经得起历史、人民的检验,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金冲及.20世纪中国历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9-08-05.
[2]刘新如,齐彪.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N].解放军报,2011-04-05.
[3]姚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J].党建,2009,(6).
[4]欧阳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12-01.
[5]冷溶.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伟大历史变革[N].人民日报,2009-10-20.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篇4
※自我检测※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课――周测1)
一、填空:
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2、19的 ,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 的革命阶段,但两者又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 领导的。
5、无产阶级 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性因素。
6、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人民做出 的选择,具有历史 性。
7、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内矛盾已转化为 和 之间、 道路和 道路之间的矛盾。
9、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 、 和 的改造。
10、社会主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 的原则。
11、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全面确立了 。
12、在近代中国,实现祖国的 、 、 、 是亿万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梦想才变成现实。
13、社会主义的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
1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15、社会主义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表明,只有才能发展中国。
16、1978年召开党的 ,重新确立了 、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建设上来和实行的战略决策。
17、56个兄弟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 、 、 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8、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党和政府制定了“ ”的基本方针。
19、坚持 ,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0、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燃一新。
什么是天才? 终生努力, 便是天才。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篇5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以来我们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重大变革,也探索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择。改革开放为我们国家带来了许多的变化,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富有强大的国家,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康好的日子。
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来看,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国家顺应历史的潮流,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奋勇前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起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打倒“四人帮”以后我们国家才省悟到,原来世界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世界的真面目,感受到自己的落后。所以在那时给了中国重新选择的机会,摆在中国人面前有好几条道路,比如回到50年代,所谓计划经济的年代;第二条路是学苏联的改革,因为苏联的改革当年还是走在中国前面;还有人说学南斯拉夫、匈牙利,匈牙利在社会主义国家走得最远,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早就提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或者说是向商品经济转变想法。当时,国家派出很多学者到国外访问,但是转了一圈,感觉还是要走自己的路。影响我们最大的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而是亚洲四小龙。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中国要迅速摆脱贫困、贫穷必须对外开放,这恰巧是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经验。所以在选择对外开放、选择改革的时候,亚洲四小龙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最大。我国经济改革之路吸收了苏联、东欧的经验,也吸收了亚洲四小龙的经验。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加快改革、建设经济特区的热潮。
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的转变,经济政策从封闭的政策转向开放的政策,从计划经济的政策转到市场经济的政策上。但是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就曾经说过,改革是一场革命,我们的总书记也说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充分肯定了改革的革命意义。
改革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变革。胡锦涛总书记讲“改革是机制体制的转变”,这方面的表达实际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概念是改革是一种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好的,实际上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上哪怕敌视中国的那些人也承认这一点。
至于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可从经济总量、GDP总量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GDP总量是在七位到十位左右,而根据去年的统计数据可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就是说GDP总量在全世界排第3,美国、日本之后就是中国,在几十年里面有这么大的进步是很了不起的。第二,可从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看。尽管我们知道有些地方还是很穷,但是比起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年代好多了。世界银行的一个报告里面谈到,1980年到2001年20年间中国脱贫的人口有4亿。我们中国在20年间能让4亿人口脱贫是了不起的,世界银行专门谈了这个数据。
中国的改革不是在一个理想状态下进行改革的,是在一个求生存、求发展的环境下而进行改革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中国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所以很多其他问题没有进行先行的改革,比如政治体制、权力的垄断等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为了经济发展,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进行这样的选择。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以后的改革留下巨大的空间。比如在一些条件约束下,在意识形态还没有得到更好改善的情况下,在人们的认识水平还有所偏差的情况下,改革可能有很多的约束条件,在这些约束条件下改革就不可能是最优的,只能是次优选择,什么叫次优选择呢?实际上就是满意选择而不是最优选择。
第一,就是福利问题,比如你刚才讲的医疗、教育问题,包括住房问题等等民生问题,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切身体会最深的问题。可以讲,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原来国家是“包”起来的,现在不“包”了,看起来像是自己解决,实际上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福利问题必然提到日程上来。因为经济不发展福利从哪里来?老百姓对福利问题有两个看法:
1、是不是绝对的供给不足?
2、是不是分配不公?从需求角度讲我们肯定是不足的,但是这也需要时间解决的。
对福利的分配不公有意见是正常的。虽然中国的福利水平存在问题,但实际上与以前相比也是有很大改观的。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中国的住房问题,我看过一个数据,如果按现在的概念来说中国住房的自有率,按照数据统计大概可以达到89%-90%,仅次于匈牙利。老百姓的住房水平也大大提高,一家七、八个人挤在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的现象基本消除。
那为什么现在住房问题反映还这么强烈呢?我觉得这和人人有住房的概念不完全一样,是城市化带来的。比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大量的劳动力在移动,他们没有房子,是这个房子没有得到解决。这些人在农村有房子在城里没有房子,所以这个问题也非常迫切。你在城里打了多少年工了解决不了住房,上亿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流动,有多少人解决了住房?但是他农村有住房,从居者有其屋的角度讲我认为我们国家已经差不多解决了这个问题了,这是了不起的,基本上人人都有住房了。
第二,就是医疗问题,这个问题前段时间争论得很凶。主要集中在:医疗化的改革是不是失败了?医疗化的改革是不是走过头了?是不是市场化过度了。其实你说这些争论有道理吗?也有一点,但以偏概全。按我的看法,医疗的市场化远远不够,偏激一点说,“根本就没有搞市场化。”如果真搞市场化绝对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你想想看,我们医疗现在是市场化吗?我们医师是市场评选吗?是对外招聘吗?都不是,甚至药物配置的市场化程度都不高。第三,民营医院的市场化也没有完全放开。民营医院不应该按照私营企业来登记,应该按公益组织登记。有人说市场过度,我个人认为,不是市场过度,是权力和垄断过度。医疗卫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部门,为什精神文明水平要看你怎么看了。实际上,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就像我刚才讲的,应该有很好的物质生活,有很好的法律生活,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很好的精神生活。当今大家普遍感觉我们的道德水平下降了,雷锋不见了,这个事情该怎么看呢?是通过教育来改变呢?还是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改变?或是通过法制化的逐步推进来改变?应该说,都有一定的关系。
要看从哪个角度看,这要看你给了什么条件才会有什么结果。很多东西都是看你给了什么条件结果才会有所改变的,比如你想让他做得好,但是条件不具备,因为不具备条件必然发生,具备某个条件就必然改变,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东西可以通过改革开放、通过法制完善来解决。退回去肯定没有出路,你想能退回去吗?如果退回改革开放前大家根本不敢设想,不仅是你自己,你的孩子们肯定也不同意退回去,因为改革开放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改革开放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改革往往是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问题也会慢慢产生出来的。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为民的,所以才有“以民为本”,用通俗地话说,为老百姓做事,为老百姓执政,为老百姓谋利益。实际上改革的目的也是围绕这个理念的,为什么要改革呢?改革就是为了让大家过更好的生活,改革就是要使大家共同富裕起来,改革就是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用我们的专业术语来讲,改革就两个目标,一个是效益最大化,因为只有效益最大化才可能使大家都受益,另外改革追求公正最大化,要有公正和效益。
这确实是有一个线索,从经济角度讲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线索,这是坚定不移的。从计划经济,或者说我们称为“指令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要坚定不移地。因为市场经济不能说它很完美,但是现在唯一可行的路,你要发展强盛,要强大,要把经济搞起来只有通过市场经济。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市场经济是什么?市场经济就是通过自由的交换获取自己的利益,总比抢夺好吧,总比偷窃好吧,总比掠夺好吧,总比那种不交换的自然经济好吧,因为不交换要素得不到最大的配置。
打一个不好的比方,你如果不交换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实现更大的利益吗?所以市场经济带来分工,带来社会组织的高度化,带来专业化,这个优势是通过这个体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市场的媒介如何专业化?如何规模化?如何职业化?只有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的社会有机分工才能使社会生产得到最大效应,所以贯彻市场经济坚定不移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从经济体制改革角度讲。党的十七大肯定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十七大以后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会更加专业化,更加深化。因为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未来,我相信十七大以后我们会在很多方面进一步地深化改革,进一步地深化开放,肯定是比原来更成熟、更专业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最佳路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的一种选择。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以开放促进改革的理念和道路是正确的,正是这样一种路径,使中国社会在一个并不太长的时间里成功走向转型,并建设起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这一新时期肇始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时期里,党和全国人民以无比的决心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辉煌篇章,深圳就是这辉煌篇章中的一个闪亮音符。深圳诞生于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成就了深圳,她的发展和成就印证了社会主义中国选择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和伟大,深圳也由此而成为最鲜明体现时代特征的改革开放杰作。
社会各界在联系实际学习十七大报告时认为,报告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和高度概括,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深圳的巨大成就证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今后要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进行总结,并不是为总结而总结,而是阐明改革开放的性质,明确今后要走的道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每当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我们都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中国的基本市场制度已经确立,并且中国已经和国际社会深深整合。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没有回头路。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有赢家也有输家,但无论是哪一个社会群体,谁都不想走回头路。或者说,改革开放的精神已经隐含到整个社会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是继续改革开放最强大的动力。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的改革开放道路会是平坦的,会是毫无风险和危机的。
曲折、风险和危机是前面30年改革开放的特色,今后也会继续。但是前面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给未来的改革开放造就了无限的动力机制。经济改革还需要完善,社会改革有待继续,政治改革面临巨大压力。尽管“摸着石头”不可避免,但是不管前面有怎样的风险和危机,这条河还是要过完的。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没有任何人想停滞不前,就此沉沦。对道路的探索,不仅是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更是社会群体的整体价值。唯有更加坚定地迈向市场经济,更加坚定地迈向民主政治,更加坚定地迈向以人为本,更加坚定地迈向科学发展,中国将会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篇6
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缔造者和指挥者,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党在创立之初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完全,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12月至1927年3月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大大地发展了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安源矿工大罢工,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运动。
但在第一次大革命的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了大革命的最后失败。中国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中国革命陷入低潮。
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27年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的主张,领导了秋收起义。之后进行了三湾改编,他要求把“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亲自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8年6、7月间党的六大没有提出应当把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间,毛泽东同志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论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从理论上阐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为特征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这样,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就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惟一正确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指引下,土地革命战争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正当土地革命战争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1月,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把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红军攻占中心城市;夸大革命主观力量,一味强调进攻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被迫退出根据地,使土地革命战争遭受严重损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又是毛泽东同志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长征开始、喋血湘江后,八万多中央红军锐减到三万多人,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通道会议、黎平会议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从危机中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毛主席指挥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之战,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变为民族战争。毛泽东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宏伟气魄和革命胆略,认真总结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两次成功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系统阐明持久战的理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系统总结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教训,领导我们党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战略策略,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在华北、华中敌后广大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坚持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写下了包括《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著述,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已经完整地形成。毛泽东思想也因此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正式宣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
内战爆发后,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留在陕北,拖住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粉碎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战略决战,取得了 “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的伟大胜利,并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最终把蒋家王朝赶到了台湾岛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维护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全。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主要著作中。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同志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是一位伟大探路者的失误,他的历史功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篇7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军事上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已主要由民用市场推动,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趋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不仅有利于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强平战转换能力,促进民用经济与军工经济的良性互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安全效益。特别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军用需求与民用需求难分伯仲,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是军民两用技术,既可应用于军事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也可用于民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应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工业基础体系。面对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才能赢得战略优势,为国防和经济建设获取领先时代的强大技术力量。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上要求以国家整体实力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看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军民分界线日益模糊,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战争使作战空间日益拓展,同时又广泛实施精确打击,这就使整个国家已无前后方之分。只有把军事科研和生产寓于民用科研和生产之中,做到军民融合,才能适应这一全方位空间作战的特点。还要看到,信息化战争的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这些新情况对国家工业基础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时代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强调的是分工,主要看重的是在工业时代所处的现实条件下,分工可以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所以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往往分开建设。但在信息时代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思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新特点,作战周期短、战争突发性强和战时消耗量大,客观上要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走向融合。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上要求以国家整体实力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着眼于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和多样化的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的责任更加重大,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人民战争的传统优势,为我军有效履行使命提供了雄厚的力量资源。一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把战时需要与平时需要统一起来,把部队作战指挥体制与地方应急管理体制衔接起来,把民兵预备役部队与地方应急专业力量融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促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各项准备。二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造就大量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三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可靠的力量保障。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全社会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根深深地扎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强大合力,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强大的力量保证。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有一种要求融合的“天性”,即打破各部门、各领域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发展格局,通过竞争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选择,就是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的都实行社会化保障,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服务保障、国防动员,以及基础设施、海洋、空天、信息建设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从而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国防效益同步提升。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军民、军地资源的共享共用,其军民转换的政策性、体制性壁垒较少,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融合度很高,军事资源与民用资源的共享度、流动性都很强,这不仅为他们的国防建设节省了大量资源和建设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美国是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它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军政联合协同机构,构建军民结合型企业,制定军民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实施各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专项计划,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体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俄罗斯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日本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寓军于民”的道路,不设立专门的国有军工企业,主要依靠民间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发展武器装备,这实际上就是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印度确立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的方针,开始建立和健全军民结合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国防工业体系。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军民融合建设模式。政府重视军民结合,鼓励国有军品公司和私营军品公司平等参与国防装备的项目竞争,建立军用技术转民用的机制,用军用技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趋势,都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进程中,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避免少走弯路,是明智的必然选择。
摘要: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军民融合,时代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年11月12日.
[2]胡锦涛.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N].解放军报,2009-7-25.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01.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年11月8日.
[5]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2.
[6]俞正声.完善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N].文汇报,2011-1-13.
[7]李炎.军民融合大战略[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的唯一选择 篇8
资源、环境、经济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一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73个城市名义GDP总量从上年的31788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54692亿元人民币,平均经济增长11.6%。同期,273个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从2287302万吨下降到2228037万吨,下降2.6%;工业烟尘排放总量从6073080吨下降到5409164吨,下降10.9%。受到经济危机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约束,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同时资源环境消耗水平大幅下降,使得资源环境效率提高,资源环境效率平均达到1.05元/立方米,比上年0.83元/立方米平均提高了27.2%,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海口市和深圳市资源环境效率分别为41.50元/立方米和26.71元/立方米,273个城市资源环境效率的平均值为1.05元/立方米,多数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偏低,很多都达不到1元/立方米(见图1)。
在内地273个城市中,海口超过三亚成为资源环境效率最高的城市,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GDP为41.50元人民币,是273个城市1.05元/立方米平均值的40倍,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绥化、南充、惠州和温州排在前10名。相比之下,中卫市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GDP仅为0.04元,排在273个城市中的最后一名,其他依次为伊春、池州、大同、贵港、石嘴山、白山、金昌、阜新、三门峡(见图2)。如果按照各地水价计算,有些城市的水资源收益已经低于经济成本,失去继续生产的经济合理性。事实表明,目前没有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中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浪费巨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差异巨大,资源不合理使用问题普遍存在。
31个省市及自治区经济增长率为11.64%,地区生产总值从327219亿元增加到365304亿元。同期,工业废水排放2416511万吨下降到2343858万吨,下降3.0%;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则从6707466吨下降到6043631吨,下降9.9%。31个省市及自治区资源环境效率从上年的0.72元人民币/立方米上升到0.91元人民币/立方米,比上年提高26.3%,略低于内地273个城市的水平(见图3),表明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资源环境效率更低。其中,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最高,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09元,凸显北京服务经济的神奇效率。西藏超过上海列在第2位,其次为海南、福建、广东、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山西排在最后一名。
数据显示,31个省市及自治区平均资源环境效率仅相当于国内基准城市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17.8%,山西省每立方米水气资源环境消耗创造的GDP只有0.13元人民币,低于水价,其经济收益难以弥补资源环境成本,经济增长已经失去经济合理性。
二、苏杭沪渝工业污水“甲天下”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南方污水多、北方烟尘重”的特征没有改变,同时出现东西南北全面扩散的趋势。
1、工业废水污染四面扩散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10个城市全部来自南方(见图4),集中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杭州成为中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典型城市,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9年杭州统计人口870万,排放工业污水79959万吨,人均排放工业污水91.9吨。数据表明,杭州、苏州、无锡、上海、重庆以往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甲天下”,如今工业废水“甲天下”。杭州、漳州、常州这些城市工业污水排放量在经济危机时期继续增加,令人担忧。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中国西部全面承接东部污染产业,工业废水污染已经从沿海地区深入到内陆地区,工业污水排放第3名的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其工业废水中相当一部分要排放到长江,顺流而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污染已经不可避免。
31个省市及自治区污水排放最多的地区同样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江苏省仍然是全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冠军省份,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是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的四个主力城市。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福建、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名列工业废水排放前10名(见图5)。
目前,工业废水排放污染已经由南向北全国性蔓延,湖南、河南、四川、河北、山东工业废水排放量进入全国前10名,中西部地区全面承接东部污染产业的同时,污染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工业废水排放量进入全国前10名,值得警惕。
2、工业烟尘污染由北向南扩散
在中国工业污水排放从东向西、由南向北扩散的同时,工业烟尘污染则由北向南扩散。数据显示,工业烟尘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重庆、唐山、洛阳、大同、长春、三门峡、曲靖、临汾、天津、贵港等城市名列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前10名,重庆已经成为西南方工业烟尘污染的代表城市,云南的曲靖市和广西的贵港市工业烟尘排放量首次列到前10名,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工业烟尘污染开始向南扩散(见图6)。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成为工业烟尘排放全国第一名,工业废水排放全国第3名。
在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中,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江苏、吉林、湖南等地区排在全国工业烟尘排放的前10名,其中江苏、湖南、河南、河北这些省份是工业废水、工业烟尘排放的双料污染大省(见图7)。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资源环境污染已经东西南北全面化,除了西藏、新疆以外,中国工业废水和烟尘污染呈现东西南北四面扩散之势(见图8)。
三、绿色经济指数全国普遍偏低
由资源、环境、经济三个要素形成的资源环境效率指数水平决定绿色经济指数水平。《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l201 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2062,比上年提高了4.8%,中国资源环境效率水平较低(见图9)。
分析表明,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城市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距巨大,排在第一名海口市的绿色经济指数为8,15,是最后一名中卫市的绿色经济指数0.01的815倍;二是绝大多数城市的绿色经济指数水平偏低,221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低于0.2062的平均值,占80.9%。排在绿色经济指数最后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中卫、伊春、池州、大同、贵港、石嘴山、白山、金昌、阜新、三门峡,大致与上年排名相同。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绥化、南充、惠州、温州(见图10)。玉溪、上海已退出绿色经济指数前10名。排名前
1 0的多数为沿海城市,北京、绥化、南充等内地城市名列前茅表明绿色经济发展与地域没有必然联系。同样,其中既有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也有三亚这样的小城市,表明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与城市规模大小无关。
在统计的全国内地273个城市中,深绿体系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占1.8%;绿色体系的城市有1个,占0.4%;浅绿体系的城市有2个,占0.7%:黄色体系的城市有3个,占1%;橙色体系的城市为9个,占3.3%;红色体系的城市有36个,比上年增加了3个,占13.3%;黑色体系的城市有215个,占273个城市总量的79%,较上年80.2%减少1.2个百分点(见图11)。总的来说,2011年黑色体系的城市数量减少了4个,其它颜色体系的城市数量相应有所增加,整体绿色经济指数水平有所提高。
同期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790,比上年的0.1716提升了4.3%,略微进步。其中,北京绿色经济指数为1.0000,继续排在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首位。山西绿色经济指数仅为0.0264,排在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末位(见图12)。
四、中国绿色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在《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l2011)报告中,名义GDP乘以绿色经济指数形成绿色GDP,即绿色GDP=∑名义GDP×绿色经济指数。逻辑表明,绿色GDP受到名义GDP和绿色经济指数双重影响,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增加名义GDP和提高绿色经济指数两个途径增加绿色GDP。
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273个城市平均经济增长11.6%,名义GDP总和为354692亿元。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2062,同比上升4.8%。按照绿色GDP=∑名义GDP×绿色经济指数公式计算,同期绿色GDP总量为13704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3.6%。其中,有16个城市绿色GDP增加比例超过100%,占城市样板总数的5.9%。总的来说,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在上升。然而,273个城市平均资源环境效率只相当于国内基准城市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20.6%。换句话说,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消耗了79.4%的资源环境,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环境浪费。如果其他城市都能达到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中国可以再增加79.4%的GDP。
目前,基准城市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分析表明,在中国273个城市中只有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等6个城市绿色GDP大于等于名义GDP,其余城市绿色GDP较名义GDP存在不同幅度缩水(见图13)。目前,中国绿色经济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经济结构,大量消耗资源环境。中国持续强化的工业经济结构表明,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同期,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名义GDP总和为365304亿元,同比增长11.6%,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790,比上年提高74.3%。同期,绿色GDP总量为6731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6%,增长平均水平总体略低于273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分析表明,在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中,北京绿色GDP等于名义GDP,其余省市及自治区的绿色GDP较名义GDP均存在不同幅度的缩水(图14),平均缩水82.1%。其中,山西缩水97.4%,宁夏缩水97.3%,青海缩水96.9%。
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极低。按照273个城市计算的绿色GDP只有137042亿元人民币,仅仅相当于名义GDP354692亿元人民币的38.6%,还有至少61.4%的提升空间。同样,按照31个省市及自治区计算的绿色GDP67310亿元,只相当于其名义GDP365304亿元人民币的18.4%,还有至少81.6%的提升空间。事实表明,中国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巨大,这是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逻辑和客观基础。
五、经济结构决定绿色经济水平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三亚、厦门的绿色经济指数较上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在下降。
结构主义哲学和逻辑表明,要素形成结构,结构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数据显示,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效率、绿色经济指数水平与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在多数情况下,资源环境消耗主要来自黑色工业经济,资源环境消耗与工业经济增长同步(见图15)。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资源环境水平消耗似乎有所下降。根据国家环保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09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34.4亿吨,比上年减少3.0%。工业烟尘排放量604.4万吨,比上年减少9.9%,减少的幅度都不大,表明在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下,中国资源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善。
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经济几乎没有资源环境消耗。数据表明,目前,中国273个城市经济结构总体比较落后,服务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只有36.82%,不到美国平均水平76%的一半,这是中国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10名的城市,服务产业占GDP平均值也仅为53.29%。相比之下,排在绿色经济指数最后10名的城市服务产业占GDP平均只有33.62%,二者相差18.67%(见图16)。这些绿色经济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经济结构大多是初级农业和低级工业经济,既缺乏很高的经济效率,同时又大量消耗资源环境,这是中国落后地区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绿色经济指数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逻辑表明,经济结构决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消耗水平,提升中国服务产业占GDP比重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未来提高资源环境效率的基本方向。数据表明,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工业增长更是大幅度下滑,具有刚性的服务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73个城市经济结构出现好转的趋势,服务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平均上升了7.8%。数据表明,同期31个省市及自治区服务产业占GDP比重为41.6%,比上年38.8%上升了7.2%,这意味着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改善,这些地区的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指数水平将有所上升,服务产业占GDP较高的省市及自治区也排在绿色经济指数的前列(见图17)。
六、生态环境污染威胁中国
中国白色农药、白色化肥、白色农膜形成典型的白色农业。2010年中国化肥产量6619万吨,相当于粮食产量54690万吨的12.1%,化肥成为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的重要来源,正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才解决了中国的粮
食问题,白色化肥对中国农业不或缺可。同时,2010年中国生产消耗农药234万吨,人均3.5斤。中国黑色煤炭、黑色石油、黑色冶金为代表的工业生产产生大量黑色污水、黑色烟尘和黑色垃圾,形成典型的黑色工业。2010年中国生产消耗煤炭32.4亿吨、石油4.5亿吨、钢铁7.7亿,吨,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合计工业废水排放2343858万吨,工业烟尘排放总量6043631吨,巨量污染物排放带来破坏性后果。
民间流行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历史:“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到了今天癌症灾害。”中国正面临一场生存危机。
1、生态全面污染破坏
白色农业、黑色工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根据国家环保部《2009年环境保护公报》数据,2009年全国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2009年流入长江的各种有毒物质高达11489515吨,只是由于长江水流量较大,水质污染尚未出现危机。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的报告,2009年中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然而,事实数据恰恰相反,中国近海已经全面污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见图18)。全国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由长江、珠江、黄河和闽江等入海河流排海的CODCr、油类、氨氨、磷酸盐、砷和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1445万吨。其中,CODCr1357万吨,约占总量的93.9%;氨氨5.1万吨,约占0.35%;磷2.5万吨,石油76318吨,重金属36216吨,砷3725吨(见表1)。这些化学污染物增加与扩散,不但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人类健康。
2、珠江三角洲全面污染
根据中国海洋局《2009年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南海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75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21.3%。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1987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 88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78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52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及江门、阳江和湛江等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粤西、北部湾、南海岛,其中珠江口属严重污染海域。珠江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无机氮的含量普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3、长江三角洲全面污染
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2009年东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东海区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9195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的洁海域面积4012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的海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1380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1570平方公里。东海区超标污染物分别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近岸海域超标污染物还包括铅和汞。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站位分别占总监测站位的67.4%和55.1%,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射阳河口、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乐清湾等海域。铅的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州湾、长江口和杭州湾局部海域;汞的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州湾和长江口海域。数据表明,长江三角洲内陆地区面临同样污染。其中,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在21个监测点位中,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23.8%和61.9%,湖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七、中国未来绿色经济潜力巨大
经济发展有三种路径选择:一是单纯增加投资,扩大名义GDP;二是单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三是增加名义GDP同时,减少资源环境消耗。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推荐阅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08-18
第三册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10-19
近代史结课论文-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10-14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05-1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黎绍娜08-16
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12-08
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07-23
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11-19
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