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通用12篇)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1
历史高考选择题是高考历史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 选择题做得好与不好, 直接决定其总成绩的高低。要做好选择题, 考生不仅要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所以, 在高考复习中, 要求学生掌握历史选择题的一些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下面就结合各类历史单项选择题的特点, 对解题方法与技巧介绍如下:
一、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 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 正确界定历史概念。同时, 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二、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 要求考生在读材料的基础上, 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 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 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与技巧】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 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型解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 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 读通材料,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 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三、最佳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 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顷前后, 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 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 确定住“最佳”标准, 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 运用优选法, 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 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四、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 由结果推断出原因, 其结构是题干为果, 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其结构是题干为因, 备选项为果。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 明确因果关系, 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内因、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 互相混淆, 不分主次。
五、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 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 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 即根据题意, 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 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六、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 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如时间先后等, 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与技巧】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按时间顺序, 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 选出正确答案。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 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 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除了“首位判断法”外, 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 后中间”的判断法等等, 并请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七、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 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 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与技巧】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选变成单选的一种构题方式, 随着多项选择题被取消, 组合式选择题的测试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 考查的信息范围广, 可以是知识归类, 可以是评价分析, 可以是异同比较, 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 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当然, 解答好这类型的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速度。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之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 重视选项组合规律, 最好采用“排除法”, 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 然后顺藤摸瓜, 便可快捷正确作答, 少走弯路。
八、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 通过分析、归纳、比较, 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题要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 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2
2、比较型选择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是二者兼有把题支和题干进行比较,看题支本身是否表述错误,题支是否满足题干考查的要求,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支,才能当选。
3、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对材料能够进行由表及里地分析,坚持两个有效的原则,即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包括引导语和材料和主体部分)。
4、图像型选择题:解此种题时,先弄清图名,然后对图像认真观察和解读。多个图像的,要善于进行联系和比较。最后做到“论从图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概括或推断。
5、最佳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6、因果选择题: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7、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8、排序选择题: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历史组合选择题的常用解题技巧 篇3
一、 限定语突破法
做组合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解答组合题时,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的选项。
如: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典型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二者相似之处有:① 新殖民主义国家向老殖民主义国家挑战 ② 战争在交战双方的国土之外进行 ③ 战争对亚太地区局势影响重大 ④ 战争加剧了美日矛盾()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 ①②④D. 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历史事件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解答此题的着眼点是再现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基本史实,然后再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性质、地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可排除④,因为美西战争时,日本刚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利,并跻身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列,那时日本尚无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和美洲的实力。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排除障碍的方法有:① 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② 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
二、 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如: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① 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②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③ 大量吸收外来移民④ 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发展()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①②④D. 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以及准确再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本题迷惑性大的是选项①,这是所学的“美国内战”一目中提到的知识。事实上美国领土扩张历时近一个世纪,如1898年吞并夏威夷。西进运动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且西部开发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在19世纪晚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题目要排除的是选项②,因为这时美国还是一个积极引进欧洲剩余资本的国家。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① 粗枝大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② 出现知识空洞,对史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③ 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① 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② 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③ 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
三、 参照法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但不盲从于权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如: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 ①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 ②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 ③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 ④ 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 ②③④D. ①②④
分析:答题本应依靠材料即论从史出。这段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即反映了①和③,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故②成立,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同学们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有:① 对材料的理解不够,不明白这位爱国者为什么要“感谢”拿破仑,“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是什么?② 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排除障碍的办法:① 认真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② 坚持论从史出。依托课本,但不照搬课本知识。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
四、 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① 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② 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③ 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 ④ 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 ①②④B. ②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19世纪的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题指导:本题属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类型,导致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题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因素有:① 是没有读懂材料,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或总结出其基本内容及特点;② 是缺乏比较辨别能力;③ 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不清,不能形成正确认识。排除障碍可采取如下方法:① 认真研读题干材料,充分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② 将所得信息与备选项进行核对比较,从而判断出两者是否一致。③ 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再如: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 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 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人发明的
③ 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 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
解题思路:题干以拟人的语言说明了蒸汽机与英国的关系:蒸汽机是英国人发明的;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在英国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是由美国人发明的;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也传播到其他国家。两种思路相结合,故可排除①和②,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错因分析:本题材料看似简单,但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同学把思维局限与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蒸汽动力最先在英国使用。不能将材料与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联系,故出现错误。
五、 概念分析法
概念对我们理解、分析问题提供了一种比较简洁、直观的思路。在做涉及到概念之类的组合式选择题时,首先,再现具体含义,分析其异同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答案。
如:自由放任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 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② 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 都肯定政府对社会的作用 ④ 都主张政府对企业进行适当的干预 ⑤ 都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理论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⑤D. ①②④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自由放任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掌握和对比理解的能力,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对③④表述的理解。③的表述往往被首先排除,因为自由放任主义不主张政府干预企业、干预经济生活。但它却承认政府为“守夜人”,即有防止暴力、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的作用。④表述在用词上用了“适当”,这就给了一个误解,适当干预是应该的,这样往往容易把④选上。所以正确答案应带有③排除④。
答案:C
解题指导:解答概念式的题目时,一定要牢牢把握概念,分析、比较之后再做答。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到:① 熟记历史概念及概念出现的背景;② 具有一定的对比、分析能力;③ 认真筛选题肢,从措辞中斟酌。
再如: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表现有()
① 欧元诞生 ② 中国加入WTO ③ 东南亚金融危机 ④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此题属组合式选择题,考查着眼点在于明确概念。WTO即世贸组织,是个以自由贸易为中心的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另外要明确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最后要理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因而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答案:D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4
一、审题方法
(1) 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 搞清楚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 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2) 明确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 特别要注意提取隐形时间信息, 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 明确题目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3) 把握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 根据其特点, 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 在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 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4) 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 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 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 把握选项之间的区别, 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5) 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 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 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6) 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理念, 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有联系, 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 做好答题的准备。
二、解题方法技巧
(1) 最佳选择题。此题型在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 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在此基础上, 运用优选法, 逐个比较, 分析备选项, 找出最佳答案。
(2) 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 并冠之以数字序号, 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解答时可采用基点法或式子法:基点法是选好一个最正确或绝对错误的选项为基点, 然后按顺序依次组合, 形成答案项;式子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尾字列成式, 四项都有的就确定, 其他排除, 从而减少考虑范围, 在此基础上进行作答。
(3) 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的特点是在题目中用新材料表述 (文字、图表) ,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然后设计出答案项。其形式通常是:题目是材料, 答案部分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4) 因果类选择题。因果类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结论推理出原因。另一形式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 试题中常有的特征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此类题目主要对历史问题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明题意, 明白因果关系, 弄清考查意图。切忌因果颠倒, 相互混淆, 不分主次。
(5) 否定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 它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解答此类题可用逆推法, 即根据题意, 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 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目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6) 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或现象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 概括出其异同点, 来考查他们的归纳、分析、理解能力。从试题类型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 其题目中常见标志语有“相同点” (共同之处、相似之处) “不同点”等。
(7) 概念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即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 然后让学生选出一个备选项中对这一概念的正确阐释或解释。其题干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准确的理解是”“正确的含义是”等。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 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识记, 准确地运用历史概念上下工夫。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5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全国高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新颖的考查方式,更加注重对于考生解题能力的考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于题目的命题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新课改虽然注重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考查,但其根本的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于知识的掌握。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知识量后,才能凭借所掌握的知识而生发出解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认真识读课本,背记基础知识依然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必由之路。
二、宏大知识背景背景下的细化考查。由于选择题题目长度的限制,出题者往往借此而考查学生的知识转化与迁移能力,在一个大时代、较稳定的环境背景下,寻找到一个小开口,甚至非常理的知识点来出题。若考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对出题者的意图把握不准的话,就极有可能被题目所迷惑,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三、文史资料及图像的引用。纵观历年高考真题或是市面上的任何一种考卷,我们不难发现,引用古代文史资料及图像是十分普遍的。这是因为从古代文史资料及图像中,可以由小见大,由点及面的了解到引用的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1-的特征,又在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考查,同时也检验到了学生的文言知识及读图能力。
四、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所谓文史不分家,在历史中考查文化知识是名正言顺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为出题者提供巨大的出题空间,从经史子集,到农历节气,这些知识看似不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之列,实则却是出题者的一大法宝,应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五、试题答案更加客观。与教材相比而言,选择题答案更加符合事实,敢于直面历史,直面人性的缺点,全面客观的来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阐述。这对于一些习惯于教材式的“形势一片大好”的大和谐的同学来说,是应该加强注意的。
了解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马克思主义指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选择题解题过程中,同样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的。通过学习这些规律(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做选择题的质量和效率。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明确基本史实。考生应详细识记教材知识,以教材为主,教辅资料为辅,通过总结、回想、对比、阅读、抄写等方式来加强记忆,逐渐消除模糊记忆,增加识记知识的数量和准确度。
二、认清历史细节。细节往往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尤其是在整个的历史过程中,小细节影响大历史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而这些细节在教材中或许并不是教师授课的重点,却又往往出现在试题之中。这就要求考生们要提高对历史小细节的重视程度,提高知识掌握的完整性。
三、把握时代特征。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显著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确把握住各个时期的特征,解题时首先判断出历史时期,再以时代特征作为指导,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四、总结专题知识。科学研究表明,性质相似的事物,通过对比,可以增强记忆。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恰如其分的表明了这一点。如果把把握时代特征作为横向理解知识来说的话,那么总结专题就是从纵向上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在历史学习中,诸如医学、天文、农学、历法等知识,不仅知识点细,而且分布较散乱,但若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记忆的话,则可以极大的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细化边缘知识。多学科交叉考查是新课改的特色之一,历史与文学、历史与地理等多学科交叉也是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出题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在学习、复习中,应把学科交叉作为特殊的知识点来对待,必须十分重视,在平时遇到这一类知识时,最好将此类知识总结在一起,以便于复习。
6、运用全球史观、唯物史观。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的发展变化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试题都是对我们的当下有所思考的。运用全球史观,以深远、广博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人物、事件,亦是出题人的意图所在。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用运用唯物主义,学哲学,用哲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在中学历史学习中,考试的地位是显得十分重要的,但历史本身是更加迷人的。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丰富心智,成长心灵。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6
摘要: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所占分值比重高,占到48%。而在选择题中,文字型选择题又是选择题中重中之重。做好文字型选择题,是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文字型选择题、类型、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50-02
本文针对文字选择题,就笔者个人的一些经验,谈谈此类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题技巧。
一、文字选择题的类型
(一)情景型选择题 情境型选择题是指在题干中引用一些新的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两种能力:一种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一种是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牵引、演绎推理的能力。
情境型选择题根据其提问的方式,又分为多种类型。
1、因果关系型 提问方式一般为“原因是”、“背景是”、“依据是”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把握。
2、评析型 提问方式一般为“反映了”、“表明了”、“体现了”、“说明了”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
3、概念型 提问方式一般为“内容是”、“准确的理解是”、“特点是”、“目的是”“造成的影响是”等,主要是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现、再认识和理解阐释能力。
(二)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指题干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史实,要求学生对这些历史史实进行对比,辨别历史史实异同的选择题。
做比较型选择题首先要弄清楚题意的要求是“求同”,还是“识异”;其次是明确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内容。比较的内容一般从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
二、文字型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步骤
文字型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一找、二理、三推、四排、五还。
一找,找时空限制,找关键词,即找出题干中的时间、地点(或国别)、人物、事件,这些关键词对我们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时间,往往能成为我们解题的重大突破点。另外,还有一些关键语句,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题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需要我们将它们找出来。
二理,正确理解题意,确认试题的中心思想,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如果能根据题意和选项判断出出题者的意图,那就是最好的了。
三推,利用原有知识和理论,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归纳、演绎、推理。
四排,排除干扰选项。排除法是个人认为最有效的一种解题方法之一,它能大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后面我会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
五还,进行题干还原。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定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把选项纳入到题干中,进行还原性思考,以确定它是否就是符合题干主旨的最佳选项。
三、排除法
下面就以排除法为例,谈谈文字选择题的具体解题技巧。如何对选项进行排除呢?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答非所问的选项,排除 这类选项一般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观点,或不是題干材料强调的主要观点的选项。
(二)违背基本史实的选项,排除 一般这类选项都是陷阱选项,很能迷惑人心,但仔细想想它根本就不符合基本史实。
(三)以偏概全的选项,排除 从一个或少数几个特殊事例中推断一个一般性结论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选项。
(四)与题干内容因果关系颠倒的,时空错乱的选项,排除
(五)题干材料未提及的观点,或不能从题干中直接推断出来的观点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选项
(六)观点趋于绝对化的选项,要仔细推敲,慎重选择
例:(2016全国Ⅰ卷,33题)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从时间“1702年”看,《权利法案》早已颁布,议会已经具备制约国王的权力,因此A选项违背基本史实;另外,材料中并未提及《权利法案》遭到破坏,也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推断出这一结论,材料中的内容只能说明当时英国君主的权力还很大,因此D选项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的时间是在1721年,所以C选项时空错乱,排除。答案为B。
例2:(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A选项中“已完成”一词使材料中的观点过于绝对,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在继续对陆军进行改革,如清末新政的“编练新军”,所以A选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的是“军备”方面的优势,而B、D选项分别是制度条件和外部条件,不符合题干中的观点,排除。答案为C,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创建了三支海军,促进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
新课标高考历史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识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现实,以能力立意”既是新课标高考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技巧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研究高考题,总结自己的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 唐少杰.《新课标下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讨》.《考试周刊》2011年第82期;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7
阅读这一环节大部分的考生都容易完成,但是对于一部分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就容易出问题,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诸如对题目中的历史概念“偷梁换柱”,读题目只读一半,用眼睛一扫而过,把问题看错等等。因此,读题时要读通句子,不漏任何语句,不添加任何字词,要深读细读,找对“关键词”读,正如爱因斯坦曾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读懂题目是解题环节的第一步,只有深读细读题目,明白题意,才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正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
例1:(2014年贵州毕节)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A.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新中国诞生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D.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
解析:本题需要读懂、理解“中国新生”“伟大转折”这两个特殊的历史名词的含义,“中国新生”与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伟大转折”与指的是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走向了富强。本题稍不注意就容易将“中国新生”理解成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故答案为B。
二、审题环节,即“审什么”
审题就是要对题目的进行分析、研究,能准确把握问题,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需要明确题意,搞清题意的关键就在于审题能力。审题能力是慢慢培养的,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训练。审题时在准确把握问题、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全面审视题干,界定其题目中隐含知识点并彻底的搞清题目意思,并注意题目的“求答项”(也就是问题)。只有全部清晰的理解题意以及“求答项”这部分内容,才可以迅速的搜寻到与之相关的解题方法,从中筛选出正确的答案,进而高效地解题。
例2:(2013年贵州贵阳)“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
C.赫鲁晓夫改革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出台以及出台的背景,题目中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比喻为人的感冒,形象深刻。本题考查的难点就在“感冒”二字,如何理解这两个字,这就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审视题干。题目给出了许多关键信息,1929-1933年,由美国股市崩溃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量的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这正是题干中“感冒”的意思。题目问的是: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什么,医治的药方就是罗斯福新政,新政使得美国逐步走出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从而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故答案为B。
三、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内容
找题目中关键内容是解题的一大技巧,寻找题目中“关键内容”是破题之点。笔者此处提及到的“关键内容”又被称之为关键词、核心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绝对词等等。在日常解答选择题的练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类型的设问词:是或不是、属于或不属于、正确或不正确、符合或不符合、最早、完全、第一等一系列判断词。这一部分词汇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在实际的考试答题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并将其进行认真区分和辨别,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例3:(2015年贵州遵义)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戍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解析:1898年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在开始之前就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公车上书”运动,向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由此拉开了变法序幕。由于维新派的大部分改革措施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最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残酷镇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所以并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维新派宣传的思想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对近代中国有启蒙作用。本题中的关键词是“戊戌变法”和“不正确”两词,故答案为D。
四、用排除法寻找答案
排除法指的是要综合考虑题目和所给选项之间的关系,运用逻辑推理,排除与题干不相同的选项,进而得出正确的选项的方法。这主要是针对有些题目的选项本身表述就有问题,题意明显有错误观点,此类题目一般考查与史实不相符的选项。用排除法的解题的原则比较多,如知识性错误原则、绝对化原则、选项相似原则,题干无关联原则等等。因此,通过仔细阅读分析题目,认真审题,然后找出关键信息,便可直接排除错误选项,进而达到百分之百的把握选对答案。
例4:(2015贵州六盘水)某旅行社准备设计以“重走长征路,回忆革命史”为目的的一条红色旅行线路。请问属于贵州境内的景点有()
A.瑞金、遵义B.遵义、赤水
C.吴起镇、会宁:D.会宁、赤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历史,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考查,由“属于贵州境内的景点有”这个可知,关键词是“贵州”二字,遵义、赤水两地属于贵州境内,瑞金在江西,排除A;会宁在甘肃,排除C、D;由此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B。
高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分析 篇8
一、高中数学选择题的特点
在高中数学中,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应用等掌握情况. 高中数学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教会学生们解题的各种技巧和策略,能够使得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使他们不断增强征服数学的自信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数学考试的成绩. 高中的数学考试题量很大,如果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按部就班的解答,这就会造成时间的紧张,所以说,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是学生提高解题速度的关键. 所以,我们要根据数学题目来选择不同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选出最适合我们使用的解题技巧.
二、高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的使用
1. 直接法
直接法是高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解题技巧. 直接法相比较其他解题方法,是比较好理解的,主要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运用课本上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按照正常的步骤作出推理和运算,然后根据所的结论选择答案即可. 对于一般性的概念辨析、简单运算类题目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就能使得学生快速容易地得到答案. 例如,已知半径为4,7的两个圆相切,则它们的圆心距为() .
A. 3 B. 11 C. 3 或 11 D. 5 或 8
我们就可以采用直接法,当两圆相切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切,一种是外切,当两圆内切时,圆心距为7 4 = 3; 当两圆外切时,圆心距为4 + 7 = 11,所以本题选C.
2. 排除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筛选法或者是淘汰法,如果我们能确定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那么选用排除法就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先把自己能够否定的档案和干扰项进行排除,那么剩下的答案选择范围就非常小了,比如4个选择答案我们如果能排除两个,那么剩下的两个档案经过简单的运算就能得到,如果4个档案中能排除3个,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正确答案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选择题的效率. 例如,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讲述了六大民生的新亮点,这其中的一项就是免除西部地区和中部一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大于52000000名学生的学杂费,这个数据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
A. 52 × 107B. 5. 2 × 107
C. 5. 2 × 108D. 52 × 108
因为题中要求按照科学计数法来表示,那么首先就要排除A,D,然后再根据科学计数法定义,得知正确答案为B.
3. 特殊值法
特殊值法就是用特殊来判断一般规律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一个特殊的值或者是图形来替换题中普遍的条件,以此来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再对照得出答案. 特殊值的选择越简单越方便,这就能使得结果清晰明确,也可以避免复杂的运算过程,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们的计算量,还缩小了答案的选择面,提高了学生们的解题效率. 例如: 已知二次函数y =ax2+ bx + c,且a小于0,a - b + c大于0,则一定有() .
A. b2- 4ac > 0 B. b2- 4ac = 0
当a小于0时,抛物线的开口朝下,且当x = -1时,ax2+ bx + c = a - b + c > 0,即y > 0,显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而且我们知道b2- 4ac > 0,所以本题的答案应为A.
4. 估算法
对于有一些运算比较困难的题目,进行精确的计算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那么采用估算法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替代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估算出一个正确的范围,然后我们对比答案进行取舍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估算也是一种数学能力和意识的体现,学生们要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这样才会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选择题的几种解题技巧 篇9
1. 排除法.
排除法也叫淘汰法或筛选法.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 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 缩小选择范围,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排除法是解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例1下列方程中有实数根的是 ()
分析A选项无实数根, B选项只有增根, C选项Δ<0, 故D是正确的.
2. 数形结合法.
解决与图形或图象有关的选择题, 常常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例2如图1, 抛物线与直线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点P1 (x1, y1) , P2 (x2, y2) 均在抛物线上, 点P3 (x3, Y3) 在直线上, 其中-1
(A) y1
(B) y3
(C) y3
(D) y2
分析依题意画出图形, 对照图形, 很容易比较y1、y2、y3的大小, 选D.
3. 特例检验法.
取满足条件的特例 (特殊值、特殊点、特殊图形、特殊位置等) 进行验证, 即可得正确选项, 因为命题对一般情况成立, 那么对特殊情况也成立.
例3若0
分析取进行验证, 故选A.
例4如图2, 在直角梯形ABCD中, AD∥BC, ∠D=90°, 以斜腰AB为直径作圆已知AB=10, AD=m BC=m+4, 要使圆与折线BCDA有三个公共点 (A、B两点除外) , 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 3≤m<10
(B) 0
(C) 0
(D) 3
分析取CD为⊙O切线的特例验证, 故选C.
4. 代入法.
将题给选项代入选题干进行检验, 然后作出判断.
例5已知四个点P (2, -1) , Q (-2, -1) , , , 其中在抛物线上的点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分析把四个点的坐标一一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进行验证, 从而可作出判断, 选C.
5. 观察法.
观察题干及各选项特点, 区别各选项差异及相互关系作出选择.
1例6把的根号外a-1因式移到根号内, 则原式等于 ()
分析本例隐含条件a<1, 原式的值小于0, 从而判定只有D是正确的.
6. 枚举法.
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 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7把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 现有足够面值为2元, 1元的人民币, 换法有 ()
(A) 5种 (B) 6种 (C) 8种 (D) 10种
分析如果设面值为2元的人民币x张, 1元的人民币y元, 不难列出方程2x+y=10, 此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
故选B.
7. 待定系数法.
要求某个函数关系式, 可先假设待定系数, 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组) , 通过解方程 (组) , 求得待定系数, 从而确定函数关系式, 这种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例8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 按图3的方式铺地板, 则第n个图形中需要白色瓷砖块数为 ()
(A) 9n
(B) 9n+2
(C) 7n+4
(D) 8n+1
分析白色瓷砖块数y是n的一次函数, 设y=kn+b.显然当n=1时, y=11;
当n=2时, y=18, 故可得方程组:
检验n=3时正确, 故选C.
8. 不完全归纳法.
当某个数学问题涉及相当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 头绪纷乱, 很难下手时,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若干简单情形进行考察, 从中找出一般规律, 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没有穷举全部对象,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而不能作为一种严格的论证方法, 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探求解决一般问题的规律,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完全归纳法的过程通常是:选取个体———观察分析———推测结论.不完全归纳法对于发现问题的结论和探索解题思路有独到的作用, 对于解选择题有时十分适用.
例9如图4, 按1、2、3个图案所示规律依次下去, 则第n个图案中, 三角形的个数是 ()
(A) 6 (n-1)
(B) 6n
(C) 6 (n+1)
(D) 12n
分析列表归纳总结如下, 可知选C.
英语单项选择题常用的解题技巧 篇10
一、还原句子结构
题干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或定语从句等形式出现,将我们十分熟悉的固定词组有意拆开,再重新组合,使我们在结构上产生错觉,从而达到加大难度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一定要学会使用还原法来还原句子或固定短语的本来面目。例如:
You can't imagine the difficulty I had____home in the rain yesterday. (B)
You can't imagine what difficulty I had____home in the rain yesterday. (B)
A.to walk B.walking C.walked D.walk
二、补全句子结构
题干如果以情境对话的形式而出现,通常涉及句子的省略问题,是问什么答什么。因此考生务必要将问句和答语结合,使其成为完整句。例如:
—Where did you meet each other yesterday?
—It is on the farm___I grew up. (C)
A.that B.which C.where D.in which
此题明显考的是强调句的省略句,而学生通常只孤立地看下半句,结果就中了圈套。如果学生能将一问一答上下结合就会变成“It is on the farm____I grew up___we met eachother.”这个句子,此时此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排除思维定势
在平日的学习中,学生们掌握了很多的语法规则、固定短语和句子结构等,结果在做题的过程中深受其干扰,利用固有的思维定势来解题,结果就掉进了出题人所设计的陷阱。例如:
He spent as much time as he could_____the student in trouble.
A.help B.to help C.helping D.helped (C)
四、删除插入成分
为了迷惑考生,出题人总是把句子结构庞大化和复杂化,出现了定语从句和插入语等现象,这样就给考生戴上了眼罩,一时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考生要善于抓住句子的主干,排除冗余信息,使句子结构简单化。例如:
The country life he was used to___greatly since 1992.
A.change B.changing
C.has changed D.had changed (C)
五、识别类似结构
学生们时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单选题,它们的题干在句型句式词语的用法及搭配上近乎一致,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标点之别而已。然而就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导致了句子的意思和选项迥然不同。因此考生们要学会比较,弄清楚这些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析试题的出题角度,从中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例如:
____is known to u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B)
____is known to us, the earth is round. (C)
_____is known to us i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D)
A.That B.It C.As D.What
六、查看谓语和连词
有些单选题要么考的是连词或谓语动词,要么考的是代词或连词。针对这样的问题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先把选项分为两类,然后查看题干。如果题干中已经有连词,就应该选谓语动词或代词;而如果有两个谓语,那么就要选连词了。但有时看似有两个句子,于是就选连词,结果正好掉进命题人设计的陷阱。事实上,有时貌似句子的“句子”却没有谓语,其中的动词只是一个非谓语动词而已(多为分词)。例如:
He wrote five novels, two of___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
He wrote five novels, two of___we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C)
A.it B.them C.which D.that
If an excellent Chinese novel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____means many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can enjoy it.
A.as B.which C.what D.that (D)
七、巧用对称结构
做题中经常会碰到and, but, ratherthan等这样的词,学生切记要充分利用其前后连接的是对称成分的特点,巧妙地解决问题。例如:
____straight along the street, and you will find a hospital on your right.
A.Going B.To go C.Gone D.Go (D)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篇11
一、利用知识迁移
1.从教材中迁移。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命题者往往将地理原理图表化,或将教材图表文字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以便使其能灵活地从教材中迁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上,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迁移到我国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开发治理上等进行教学。
2.从生活中迁移。不接触生活,就不能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学生一些生活地理常识:观测北极星可以确定当地的地平方位和纬度;观测正午太阳高度,可以确定当地的纬度。
二、利用图表信息
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图表名称,判断图表类型;第二步,依据图例和注记,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第三步,回归教材,构建联系,找准解题依据;第四步,调用知识,分析信息,准确作答。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挖掘图表信息。
三、利用地理规律
1.常见的地理规律。①分布规律: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冬季相反)。②演变规律: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份在华南,6月份在江淮,7、8月份在华北、东北,9月份南撤,10月份退出大陆)。
2.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①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②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③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④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四、利用地理原理
1.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①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②回忆相关原理的完整表述。③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④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2.准确认识地理相关事物的联系。
3.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分析。
浅谈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篇12
命题者的意图是通过一定的方式, 如文字、图表、图片等表达出来的。考生审题时, 要认真阅读、分析和推敲题目的关键词语, 正确理解题意, 弄清测试意图。在审选择题时, 要特别注意题中的“限制词”即“题眼”。审题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准确判断题目的限制条件, 逐一找出题中的限制词
如时间、空间、次数、性质、角度等, 将选择项与上述条件进行对照, 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例如, 某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 () 。
A.42、84、84 B.84、42、84
C.84、42、42 D.42、42、84
题干中“体细胞”“42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是限制词。A项中染色体数为84, 而减数分裂时不会有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两倍的时期;C项中的DNA分子数为42, 在减前期DNA分子数应是染色体数目的两倍, 并且其数目应与染色单体数目相等;D项中染色单体数为42, 在减前期染色单体数目应是染色体数目的两倍, 且其数目应与DNA分子数相等, 因而这三项均不合题意。B项中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 并且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两倍, 因此, B项是正确答案。
二注意准确理解题干中概念的内涵, 找到关键词、词组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的词 (非生物专用词或生物专用词) 、词组或短语, 本身的内涵并不深刻, 但是, 如果审题不认真, 忽视了它们, 就会难以得出正确答案。找到关键词、词组是指在阅读题干和选项时, 要注意寻找试题的题干或选项中与顺利解答好试题有关的词。
例如,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 骨骼肌细胞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 。
A.葡萄糖的分解B.脂肪的分解
C.肌糖元的分解D.ATP的水解
题干中所给出的关键词是直接来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所以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水解, 正确答案是D。
三排除干扰, 顺利解题
许多题目的题干中给出的一些条件与正确答案无关, 甚至对解题会起到干扰作用, 因此在解题时需排除干扰, 排除题干中的无关条件, 以利于作出正确选择。
例如, 某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对碱基, 则由它转录而成的m 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有氨基酸最多多少种? ()
A.900 B.450 C.300 D.20
题干中设问的指向是“氨基酸有多少种”, 而题干中“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对碱基”是一个无关条件, 弄清这两点后, 该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是D。
例如, 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 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 胚芽鞘将 () 。
A.向左侧弯曲B.不弯曲
C.向右侧弯曲D.无规律弯曲
这道试题题干中的“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这一短语就是一个迷惑条件。因为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长, 所以答案为:B。
四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许多试题中, 有一些条件没有在题干中明确列出, 而是隐含在题干所给的条件里面, 即条件里面有条件。在审题时必须充分挖掘出这些隐含条件, 对供选答案, 作出正确判断。
例如, 吃进的马铃薯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是 () 。
A.淀粉B.麦芽糖
C.葡萄糖D.二氧化碳和水
题干中有两个隐含条件, 一是马铃薯中淀粉含量非常丰富, 二是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挖掘出这两个隐含条件后, 题干的意思就变成了淀粉在人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 正确答案是D。
五用反证法、比较法、推断法和观点分析法等排除干扰项
四选一题型中,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其余三项都是干扰选项。做选择题实际上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排除干扰, 抓住要领, 做出正确选择。
例如, 同源染色体指 () 。
A.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条染色体
C.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推荐阅读:
做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0-06
高考历史选择题方法技巧08-27
选择题解题思路与技巧06-11
中考历史选择题05-24
八年级历史选择题专练08-30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05-11
八年级上册历史试题之单项选择题08-16
如何提高初高中历史选择题正确率08-02
《历史选择》读后感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