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读后感

2024-06-09

《历史选择》读后感(精选19篇)

《历史选择》读后感 篇1

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困惑着,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呢?为什么这是历史的选择呢?我带着疑问认真阅读了《历史的选择》一书,通过学习这本书,慢慢地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使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历经苦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仁人志士浴血奋战、自力更生,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通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有坚强的气质。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是,它并不懦弱,它用行动表明了“千磨万韧还坚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鼓舞世界,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在《历史的选择》一书中,有李大钊、瞿秋白、夏明翰等共产主义先驱者,有杨靖宇、马本斋、董存瑞、刘胡兰这样的英雄,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让人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因此说,历史选择了中国,这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看完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跟党继续前进的决心。

《历史选择》读后感 篇2

历史材料, 即史学研究上的史料, 包括文字、文献资料、文物、遗迹、口碑、图表、图片、现代声像、缩微胶片等资料。

那么,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去运用这些史料呢?

首先是历史材料的选择。材料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来选。比如, 要认识人物或成果, 最好选择图片;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可采用文字材料或图表;要反映思想, 采取口碑就最佳。而材料的选择又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认知阶段和规律, 要循序渐进。比如, 初一学生, 就只能选择浅显易懂的文字材料, 显而易见的图片资料等, 最好是书上的, 或相同领域的。比如, 谈到远古居民的生活情境时———“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谈到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时———“农, 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 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这样的材料足可, 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读史的兴趣和能力, 也可以从中感悟历史场景。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比如, 我们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可选择图片反映战前的科技水平;选择简图、地图反映两大集团的形成;选择影像资料反映凡尔登、索姆河战役的残酷;最后再利用图表统计反映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让学生通过材料的引导, 感受历史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学习中感悟珍惜和平的伟大使命。当然, 历史涉及的是多方面的, 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科技、对外关系等, 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材料。

其次是历史材料的运用。历史材料的运用即是为内容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形成而铺设桥梁, 它是一个载体。我们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精选而成的, 它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历史典型和过程, 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教学, 一方面学生难以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理解也比较困难, 容易造成史和实的脱节。所以, 我们提倡合理运用历史材料, 再现历史, 还原历史, 从历史中来, 回到历史中去。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 从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和人文素养。

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又如何来实现对历史材料的运用呢?第一, 选择合适的材料, 做好新课的导入。好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第一步, 它不仅能直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还能把这种情景影响到整堂课中去, 这就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如, 对《昌盛的秦汉文化》的导入, 采用图片欣赏和中外书写对比等, 让学生一开始就为中华文化的辉煌而倍感骄傲, 用满怀自豪的心情去学习。这一环节, 历史材料的选择是关键, 它不仅直接决定了教师新课导入的方式, 同时还决定了影响的时效性, 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第二, 利用合适的材料辅助解析课文。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外, 更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其来历, 这就需要通过历史材料来实现。比如, 我们在讲到“贞观之治”时, 谈到唐太宗重视人民、励精图治, 形成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我们如何向学生解释唐太宗重视人民, 这个盛世局面究竟怎么样, 仅凭书上的文字介绍不太好讲清楚, 实际上, 我们通过两则材料就一目了然了———一则“为君之道, 必先存百姓……”;一则贞观时期的人口统计图。所以, 历史材料的合理运用, 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 解决了学生的理解问题, 还需要解决学生的思维训练问题。学生对知识知道了, 理解了, 这只是达到了目的的一半, 还有一半就是要让学生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历史学习的宗旨。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 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何作用?这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历史资料, 让学生进行分析训练, 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 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做出客观的判断, 进行科学的预设。

史料的充分运用, 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 更加活跃, 更加有效。但史料的运用也要注意相关问题。一方面, 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有用”, 即尽量能突出主题、重点;尽量简洁, 能用一幅图片的就不用一则材料, 能用一个简表的就不用多则材料。另一方面, 在问题的设置上, 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做到循序渐进。其次, 反映的问题一定要明确, 特别是图片, 它往往是一个结论性问题的反映, 比如“闭关锁国”“霸权主义”等。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3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暑假的一天,妈妈休班,带我去学溜冰。(围绕“感”点联系自身实际,从小处入手)看到溜冰场里的人身轻如燕,舒展自如,摆动着优美的身姿在人群中穿梭,我羡慕极了,催促着妈妈赶快帮我换上溜冰鞋。没想到,(说明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刚一站起来,就摔了个四脚朝天。(形象地刻画出“我”摔倒的糗态)“哎哟,痛死我了。”在场的人都闻声看过来,我頓时羞得满脸通红。在妈妈的搀扶下,我勉强站了起来。可是,由于用力过猛,我又狠狠地(言明摔得很重,同时这也是“我”想要放弃的诱因)摔在了地上。这下摔得更重,痛得我龇牙咧嘴,(通过神态来说明“我”的痛感)感觉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夸张地说明“摔”得很疼)我生气地朝妈妈大声嚷嚷:“我不学了,永远都不学溜冰了。”(情感爆发)妈妈一边扶起我,一边劝我:“慢慢来,没事的,万事开头难嘛!别急,妈妈教你。”我没有听劝,固执地脱下溜冰鞋回了家。(宣布放弃。)

看了《历史的选择》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不怕困难、执着奋斗的精神。(从自身的故事再次回归到书上,体现了“我”觉悟的提高)于是,我暗下决心:今年暑假,我一定要学会溜冰。(这种力量来自于书中的革命先辈,说明这本书对小作者影响很大。)

今后,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历史的选择》一书将时刻激励着我前进!(由“学溜冰”一事无限延伸,这种精神的影响也在扩大,将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今后的每一件事。)

总评

这篇读后感开头点明“我”读《历史的选择》一书,从中认识了许多革命先辈,并为他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之后结合实际生活,讲述了“我”与妈妈一起去溜冰场学习溜冰的事。面对溜冰的挫折,小作者暗下决心,一定要以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动力,很好地体现了“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江剑锷)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4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当我手捧学校里发下的《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时,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认真地阅读了此书。我读的特别仔细,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事件,记叙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战略,记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宏伟诗篇,描绘了改革开放的春潮,记录了新中国的科学发展,介绍了勇做时代先锋的名家名人。

这本书中的人物——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董存瑞手拿炸药包,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董存瑞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多让人感动呀!董存瑞那英雄光辉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志士仁人呀!他们不惜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新少年该怎样珍惜呢?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比如:乱花钱、缺少生活的独立性、懒惰等等。我想,如果那些先烈们还活在世上的活,他们一定会为我们叹息。

今天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就更应认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少先队员将来必将成为明天的生力军。我们一定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英雄激励我前进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5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鱼儿选择了大海,因为它可以在大海中自由地遨游;小树选择了大地,因为它可以在大地里茁壮地成长。而中国选择了共产党,因为她可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发展走向发展;因为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意愿。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走到现在已近九十华诞,这一路走来可谓历尽沧桑。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共同打击北洋军阀。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英勇奋战,不为牺牲,把军阀吴佩孚打得落花流水,连指挥部都占领了。可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发动了大起义,创立了自己的军队,沉重打击了反动派,又接连粉粹了蒋介石的四次“大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党内严重左倾,共产党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国共第二次合作。可是日本刚投降,国民党又发动内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抗美援朝战争、文化大革命、唐山大地震、对越自卫反击战、“非典”、水灾、冰灾、汶川大地震„„所有的一切灾难,祖国都挺过去。没有哪一个困难可以压垮中国,没有哪一个困难可以打垮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原子弹爆炸、氢弹爆炸、卫星升天、粉粹“四人帮”、改革开放、回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香港澳门回归、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GDP位居全世界第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中国从发展走向发展。我幸福,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要用感激、感恩之情,缅怀先烈,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6

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它告诉了我们,19,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中兔博士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中国共产党的事情,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昂首屹立在世界的前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创造的,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能有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都是他们创造的。以前在学校里唱国歌,我只是机器的随着大家一起唱,并不能有那种激昂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后,我就不自觉的唱起了我们祖国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悠久的文化历史,使中国创造了奇迹,而历史选择了奇迹。

历史材料选择题命题误区浅析 篇7

一、貌似热点,实则点缀

(2013年内江一模)回归后,“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此外,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有

1“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髙3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4邓小平的外交才能

A.124 B.134 C.12 D.1234

“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的一大功能。热点问 题紧追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以人类所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或者重大周年事件为素材进行考查, 体现了历史命题的时代性。本题中“祖国统一大业”是个长效热点,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本题前段材料实际和所问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只需看后面问题就能得出答案。材料题中的设问要依托材料,不然材料提供的就是无效信息, 只能成为摆设和点缀。

二、阉割材料,绑架教材

(2012年高考文综卷———全国新课标)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本题答案是D,考查内容为必修3中的“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教材主要阐述的是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但正心诚意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此题所引用的材料来自王阳明在明嘉靖四年1525年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节庵方公墓表》一文,阐发的根本问题应该是“四民异业而同道”,即职业分 工不同,但职业道 德的要求 相同,职业的作用和社会地位相同,是王阳明的经济思想, 答案有些牵强。本题的不妥之处在于随意删减材料,以附会教材知识。近年来,解读名人思想的材料题成为各地高考的常见命题,但名人之论述都有特定的语境,如果随意删减材料,断章取义,会导致其观点无法完整表达,容易造成答题者的困惑。

三、改编不当,画蛇添足

(2010年福建高考)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 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 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但有人将其改编为以下组合选择题。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1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2 商品经济活跃 3 成为 全国经贸中心 4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12 B.34 C.14 D.23

此高考题原答案无异议,改编题设 计答案为A,但改编题的材料只反映出福建商品经济的活跃,两条北上商道是“分水岭”和“浦城之小关”,而“下吴越如流水”意为福建的商品运往江浙一带“像流水一样接连不断”这些都不能反映福建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改题是试题命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将一些旧题在形式、考查功能上进行一些改造,使之以新的面目出现。但若把正确的试题改成错误的考题,不但起不到相应的训练效果,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害无益。

四、图片误用,张冠李戴

图1是鲁迅先生在北大任兼职讲师时应蔡 元培先生邀请所设计并沿用至今的北大校徽。这枚校徽的 设计理念中最能体现鲁迅先生当时强烈愿望的是

A.北大将来要成为世界性大学B.北大要弘扬救亡图存的精神C.北大的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D.北大要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该题答案是C,但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该图片使用有误。1917年蔡元培请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先生设计的 校徽原图 为图2,2007年北大正 式颁布实 施《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其推出的校徽 (图1)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的。

“左图右史”四字道出了图与史的关系。丰富 的图片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极大地充实、深化和拓展了历史知识。因此命题者在设计题目时,为突出题目的新颖性和生动性会增添一些图片素材,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其史料鉴别能力,但盲目为追求题目的生动和新颖而误用图片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

五、附会历史,不知所云

(2013年南昌模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B.直接民主的原则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民主代议制形式

历史与民心的选择 篇8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一个曾深受铁蹄战火荼毒、饱受异族列强凌辱的国家,一个被辱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而她,弱而不懦,数千年的积淀成就了她一股不畏磨砺的韧劲,她的身上流淌着一种“粉身碎骨浑不怕”的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是这股韧劲,正是这种精神,她成为历史的选择。

90年前,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那时的中国千疮百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淖浊流,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民族危亡旦夕之间。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斗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血洒疆土,但,他们失败了。

民族前途何在?谁才是茫茫黑暗中那盏指路明灯?

中国的有识之士做出明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那一艘小船的航向,确定了中国未来之方向;那一湖粼粼波光,闪烁着中国未来之希望。石破天惊于星火之间,从此,这个新生的孩子在风雨磨砺中成长,在艰难斗争中茁壮。她当仁不让,坚韧地担负起历史交付的使命,领导人民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祖国昌盛、民族富强。

这来自异国他乡的进步思想,汲取了中国精神,融入了中国血液,富中国特色,合符中国国情。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喻示?是喻示中国将迎来新生?是喻示中国的发展必将与世界接轨?

是的,这喻示着中国的新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6个民族团结如一,浴血奋斗,历时28年漫漫岁月,终于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黎明之后见青天,中国人民迎来金阳灿灿。

是的,这喻示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接轨。全新的中国焕发出盎然的生机,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中国这艘巨轮,穿破历史的尘烟雾霭,驶进浩瀚海面乘风破浪,日行千里。你看,改革开放的春風拂过,神州绿满山野,人民生活天翻地覆,在小康的快车道上加油提速。你看,科技的发展为心灵、为民族插上飞翔的翅膀,赤子归来,钱学森披荆斩棘;飞天有梦,杨利伟横穿太空。你看……那数不尽的辉煌瞬间组成金光闪闪的大道,这条大道不是以里程计,而是以年月计,它起自90年前,穿越21世纪,向前方的岁月深处无限伸延……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

中国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会放弃锐意进取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这艘巨轮定然会驶向永远,纵然前进中会遭遇风雨,会遭遇巨浪,但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中国定然能够生机不衰,青春永葆,驶向彼岸。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张颖 篇9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张颖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三・二 张颖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历经的苦寒和风霜。 197月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是古老落后的中国大地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获得了新生。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9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面对让人措手不及大地震。中华儿女没有气馁,我们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 20,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卫星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的奔月梦现实了!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铸造辉煌!我们的体育健儿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取得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 学习了《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跟党继续前进的决心。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全社会的热情关爱,有全国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星星火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一定能够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700字 篇10

《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主要讲了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至党领导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段时间的事情。在战争这段硝烟弥漫的艰难道路上,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怕远征,下定决心要让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恢复原来的和平生活。

为了新中国,红军牺牲了很多。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江竹筠面对各种刑具更是毫不惧色,董存瑞面对死亡时刻挺身而出……过草地是长征途正难忘的战斗。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臭味的淤泥潭,让无数的红军战士牺牲……

正是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道路上,英勇无畏的红军为新中国开辟出一条光明无限的道路。这条路布满了红军战士的鲜血,他为大家带来了和平、幸福,红军们的贡献很值得。

成功的`道路上,有所失就会有所得,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要向红军战士学习,学习齐心合作的精神。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要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方法把自己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要想融入时代的发展之中,就要时刻关心和时刻思考各种奇闻趣事和国家大事。不想可以像古人一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有你不知道的东西,他就可以当你的老师。毛泽东说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开阔眼见,陶冶情操,就要多看课外书,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多一些。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及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例如:运动会、手工展览……学会宽容才能有好人缘,在生活当中,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要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里要时刻想着别人、想着集体,只要自己办得到就全力以赴,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句话众所周知。县委书记焦裕禄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吗?面对挫折,绝对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生顺,总会有一些沟沟坎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 篇11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当出现问题时、为了解决问题,有一个常见方法——Trial and error(尝试错误法),即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再尝试、再错误……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如何避免亡国灭种?

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被发配伊犁,请老朋友魏源撰写《海国图志》,让中国人知道和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李鸿章、张之洞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北洋水师覆灭。1911年,中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英美等国宁愿借钱给袁世凯,也不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开始新的尝试——社会主义。

历史证明,这一次的选择中国成功了,结束了为避免灭国亡种的Trial and error循环。

耻辱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有必要了解、学习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以明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从1516年的《乌托邦》至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苏联的十月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五百年的历史不禁让人感叹——我们其实一直也都在Trial and error,始终迈着坚实的步伐,朝着实现《共产党宣言》上所描绘的世界,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这正是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所要传递的信息。

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要浓缩于50集、每集15分钟的电视系列片中,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据崔耀中介绍,100多名理论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和博士集合起来,撰写理论脚本。为了撰写每集系列片的理论脚本,他们需查阅30多万字的资料,凝练出最能真实反映史实和观点的3000字。随后文学家和媒体人再精雕细刻理论脚本,把晦涩的理论生动化、文学化——以悬念带人物、人物带故事、故事带道理,形成文学脚本。最后,电视媒体人对脚本电视化,形成电视脚本。理论脚本、文学脚本、电视脚本,系列片经历了三度创作。系列片以5集为一个单位,制作5集播放5集,这种类似于美剧的边创作边播放形式让电视系列片更引人入胜。据统计,刚播出十几集电视系列片《正道滄桑——社会主义五百年》的网络点击量已达4000万,并保持每天100~200万次的增长量。

系列片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细节,这些人物有一个共性: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心。正是这种自信,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中,即便面对贫困、监狱,乃至死亡,他们也毫不怯懦。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人欧文,家境贫困,年仅9岁就离家打工,成为欧洲有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经营企业时,欧文发现工人的劳动所得并不是他们生产的全部劳动产品,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剩余产品被股东和工厂主剥削。之后,作为企业家的欧文决定进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实验,减少工作时间、不用童工……他的实验品新拉纳克厂被誉为“幸福之乡”,却遭到资产阶级的排斥。1824年,欧文卖掉在英国的产业来到美国,花15万美元购买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共产主义公社。欧文规定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但是,新和谐公社时时处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参加的人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想法。最后,社员间产生了矛盾,公社陷入混乱不得不停产关门。公社宣告破产后,欧文大失所望,回英国另寻出路。一直到80多岁,欧文仍坚持到处传播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最终,他累死在讲台上。

康帕内拉,被关在监狱长达30多年,看不见太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监狱里,他坚信资本主义必然被一种更好的社会形态所替代,撰写了巨作《太阳城》。

历史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12

下面就结合各类历史单项选择题的特点, 对解题方法与技巧介绍如下:

一、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 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 正确界定历史概念。同时, 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二、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 要求考生在读材料的基础上, 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 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 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与技巧】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 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型解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 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 读通材料,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 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三、最佳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 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顷前后, 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 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 确定住“最佳”标准, 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 运用优选法, 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 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四、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 由结果推断出原因, 其结构是题干为果, 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其结构是题干为因, 备选项为果。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 明确因果关系, 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内因、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 互相混淆, 不分主次。

五、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 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 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 即根据题意, 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 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六、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 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如时间先后等, 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与技巧】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按时间顺序, 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 选出正确答案。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 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 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除了“首位判断法”外, 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 后中间”的判断法等等, 并请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七、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 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 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与技巧】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选变成单选的一种构题方式, 随着多项选择题被取消, 组合式选择题的测试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 考查的信息范围广, 可以是知识归类, 可以是评价分析, 可以是异同比较, 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 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当然, 解答好这类型的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速度。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之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 重视选项组合规律, 最好采用“排除法”, 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 然后顺藤摸瓜, 便可快捷正确作答, 少走弯路。

八、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 通过分析、归纳、比较, 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500字 篇13

改革时期,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许多崎岖和坎坷。“是不避难,知难不难。”困难也是希望,挑战也是机遇,期待也是付出,收获也是给予,把热血奉献给社会,把汗水洒满大地,把温情带给人间。

古老的长城挺起不屈的胸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建设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世博会成功举行全都是人类创造而来的,辽阔饿边疆是战士们一代又一代的守候,是他们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城、兵马俑、莫高窟……都是我的祖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劳动人民感到自豪。

历史的英雄令人敬佩,现在我们看的电视节目有很多是讲述祖国的抗日英雄,他们雄心壮志令人钦佩,她们那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令人敬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拯救了我们的祖国,也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

祖国,我伟大的母亲,历史长河赞颂了您90年,共产主义不知换 多少个接班人,他们不止创造了多少历史奇迹,有惊天动地的,有感人肺腑的。

读《历史的选择》后感 篇14

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的感触颇多,但最让我感动的是“改革开放”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1979年,在邓小平爷爷的带领下,我们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国家面貌日新月异。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草更绿了、路更宽了、蔬菜一年四季不断了,爷爷说:“生活奔小康了”。

以前,我们村都是低矮的小瓦房,光线昏暗,由于闷热,蚊子有大半年困扰着我们,爷爷和爸爸一到夏天,身上经常是满身的痱子。现在我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一到晚上家家大门紧闭,邻里之间很少来往,现在村里按了路灯,许多人晚饭后散散步、唠唠嗑,人们的关系和谐了,心情舒畅了。村里还建了“文化广场”那里绿草如茵,种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和树木还有许多健身器材,你看!孩子们在绿荫下玩耍,老人们在器材旁健身,多么美的一幅图画啊!农闲时间人们还可以在图书室查看一些种植、生产知识呢!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长大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评语:从这篇读后感来看,作者摒弃了对所读之书(章节内容)的大篇幅叙述,能够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来叙述,且概括简洁;在畅谈自己的感受时,能借助事例,从大方向引入日常生活点滴,重点把握得很好,彰显了改革开放

《历史选择》读后感 篇15

一、课标导航, 呈现备考要点

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案的首要环节。通常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考试说明”, 明确考点, 并用特殊符号醒目地标出变化的和新增的考点, 以提醒学生注意。学案的这一“导航”功能可为学生依纲扣本、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为下一步具体的知识梳理作了重要铺垫。

二、自主学习, 完成基础梳理

第一轮复习以紧扣课本、夯实知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为主, 决定了基础和主干知识的梳理是学案的主体和核心。那么, 具体如何操作?仍以新授课的形式教学肯定是不可行的。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复习, 在设计学案时我们通常将知识点化为问题视角,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并培养其“问题意识”;或者以填空形式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来掌握要点, 培养其自学的方法和能力。基础梳理的过程, 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回归教材, 全面、细致地进行自主复习的过程, 因此教师通常会提前下发学案, 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完成, 对于个别薄弱点, 教师上课时给予适当点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尽量做到起点低又切实可行, 以便学生能享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使学生充满自信, 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去。

三、合作探究, 实现思维提升

近两年江苏历史新高考的命题日益突出能力与探究, 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为了顺应这一趋势, 我们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 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 产生新思维火化。于是, 针对一些学生不能突破的关键点, 我们在学案中应设计一些深层次的、难度较高的问题供学生合作探讨, 以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如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学案中, 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怎样面对?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经过教师的思路点拨与诱导,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和探究, 最终师生共同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坚持对外开放; (2) 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 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 和谐发展; (3) 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5)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 加强区域合作等。这一环节, 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 在教师点拨和学案引导下讨论、探究, 形成有序有控的师生、生生互动过程, 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四、线索建构, 形成整体感知

构建知识结构和线索是历史学案的骨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 特别是新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 易使学生产生时空错位、史实混淆、因果混乱等问题。因此, 一轮复习时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子目或者打通时空、整合教材, 以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 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能完整概括知识体系, 因此在设计学案时一般都由教师拟定系统框架, 适当留白, 尝试让学生总结归纳。学案通过图示或者表格, 以纲带目、化难为易、言简意赅, 即可将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整体化。知识体系和线索的构建, 能使学生对主干内容一目了然, 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既有益于提高记忆效率, 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限时演练, 检验复习成效

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通常精选近几年高考题, 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来检验学生的复习成效, 以单选题和材料题为主要题型。演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一方面可以起到自我检测、查漏补缺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给予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 发展开放思维

针对江苏历史高考试题日益“史料化”的趋势, 我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适应当前的高考。学案的最后环节, 我们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和常用的史学研究方法, 或者介绍一些相关的史学新动态, 让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某些史学观点, 开阔学生视野, 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开拓性的思维能力。如在学案中补充说明了历史新课程突出的三种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并要求学生尝试以这三种史观整合相关历史知识, 其意图是希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发展历史思维。

以上六条我已在实践中应用, 实践证明, 学案教学在高三一轮复习教学中成效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有利于实现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能力。

学案教学, 把复习课还给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不再唱“独角戏”, 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指引学生一轮复习的航向。学案教学,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态度,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分析与综合等学科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实效。

学案教学, 变教为诱, 变学为思, 以诱达思, 改变了传统复习课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 促使学生从“苦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优化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借助学案, 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同时在课堂上时而写, 时而记, 时而思, 时而答, 多种感官齐参与可减少分神的机会, 促使学生专心投入课堂, 提高复习的效率。

3. 有利于提升教研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

为保证学案的质量, 组内教师们凝心聚力、加强合作、相互学习, 努力钻研教材、课标和考纲, 改善教学方法, 久而久之, 教研能力逐步得以提升。同时, 通过学案的共同研讨彼此间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历史选择》读后感 篇16

【关键词】历史,发展

阿道夫希特勒,一个无论在德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从一个街头乞丐短短十几年摇一个变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元首。掌握大权的他丧失了人性,发动了人类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六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数以万计的生灵断送疆场。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进行批判,认为没有他,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他,也不会有如此多的生灵丧命于此。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希特勒的出现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摆脱不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希特勒却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没有这个希特勒,也会有下一个希特勒的出现,二战不在1939年9月1日爆发,也会在另一个历史时刻发生,希特勒的出现对历史发展速度和具体外貌具有影响作用。他的出现决定了德国军事独裁从此刻开始,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1939年9月1日。

1919年6月2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一张不公平条约的签订给原本战败经济萧条的德国一致命的打击:将阿尔萨斯、洛林交换给法国,萨尔煤礦归法国,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占领十五年,右岸五十公里为不设防地区,德国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须支付巨额赔款,并可保留十万军兵。1929一场对于德国而言恢复得不怎么样的经济又是当头一棒。德国经济下降到建国以来最低点。

魏玛共和国的软弱无力+德国垄断资本的强大+军国主义传统的复兴+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民族复仇主义的盛行最终促使了德国军事独裁统治的建立。阿道夫希特勒,一个父母早亡的孩子,后来又曾是维也纳大街上一名落魄的青年(乞丐)。每次饥饿难耐的他还要替人扛包替人画像而去赚取可怜的几马克。在那个风餐露宿的环境中他对生活充满了厌恶。他说:“现在除了饥饿和我的破大衣是我的朋友外,我一无所有。”他讨厌看那歌舞声平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他更讨厌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他曾暗自发誓要改变这个世界。利用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靠着天生的演说才能和非凡的吹捧游说本领,他终于建立起了他梦寐以求的政党_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虽然他被政府逮捕一度沦为阶下囚,他却在监狱中完成了一部把德国人引进侵略思想并且被纳粹视为“圣经”的著作—《我的奋斗》。希特勒凭借着自身的不屈与努力,成为了这名独裁者。但归根结底,历史的大背景才是德国法西斯统治建立的真正推动力。

国际政治中的个人因素主要指那些对国家的对外决策与对外行为,对国家间相互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起着重大制约作用的历史人物。希特勒作为一名大国、强国、位于特定历史转折时期的国家领导人,其作用比小国、弱国以及一般发展时期的领导人的影响和作用更为突出。

个人作为国际政治体系的特殊行为者,直接参与了国际政治体系的内部运动,因而对国际政治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又相当直接。领袖人物的素质影响着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领袖人物由于高瞻远瞩,能够发现并指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通过社会影响使自觉的思想体系化为社会流行的群众心理,变成大众的行为,对社会结合程度、政治稳定、民族凝聚力以及国民士气起到相当大的制约作用,从而对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领袖人物的决策也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不得不说,希特勒的军事统治是独裁的其对外扩张是残暴的,但其对德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发展影响却是迅速的。如果没有希特勒或希特勒被提前杀害,也许会出现另一个更胜一筹的“希特勒”当然也可能会是一个远不及的“希特勒”。

任何历史事件,包括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的发展,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个人活动的偶然因素的辩证统一。偶然性受必然因素的制约,而必然性又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立场,夸大必然性就会导致历史宿命论,而夸大偶然性则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虽然不能根本改变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但对于其发展速度则可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结局则可能起到决定的作用。历史事件或国际政治事件的发展往往不是只有一种可能,而是有多种可能性,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是选择哪一种可能性的决定因素。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三年级作文 篇17

有一句话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没错。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还是国党领导着中国,拿中国会是什么样了?

中国从八一南昌起义到新中国成立,这中间究竟有多少故事?我还不知道那么多。但我知道,在这中间,有无数战士的血挥洒在战场上!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唱着歌,在天安门前大声高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的这一吼,震惊了全世界!这一天,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天。这一天就是我们祖国的生日!

《历史选择》读后感 篇18

在这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日子里,我们静静的坐在教室里,沐浴者窗外明媚的阳光,我拿起笔,心情却异常的沉重,我苦难而备受屈辱的祖国啊,一幕幕悲壮、沉痛的历史画面呈现在眼前,仿佛回到了那段令人心酸难忘,惊心动魄的悲壮昨天。

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有多少革命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生命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没有崇高的誓言,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为理想而战,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去李大钊,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人、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战斗。李大钊被叛徒出卖,锒铛入狱。在狱中,他备受酷刑折磨,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为了崇高的理想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她们用自己的行动,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战争的硝烟离我们远去,回首昨天,我们永远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我们热爱和平“弱国无人交,贫穷就要受辱,”从现在开始我就要争当:

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

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

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历史选择》读后感 篇19

高考文综历史情景式选择题的特点是, 通过材料设置新情景, 将考察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方法, 对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解法举例

例1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第14题)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 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解。其中关键句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其内涵是指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维护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由于龚自珍、洪仁玕都是新思想萌发的代表, 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国闻报》的创办者,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 故正确答案为C项。

对策:考生在答题时先要全面阅读题干材料, 寻找能反映试题关键信息的语句, 并理解其内涵, 然后再联系教材中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得出选项。

例2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第20题) :在英国, 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l/3, 1831年占1/4, 1851年降至l/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相关数据说明在英国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关键时间1811年、1831年、1851年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不断进行进而完成;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 使得从事第一产业的人不断减少。由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社会生产力, 故正确答案应为D项。

对策:考生应先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 联系此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背景;而后根据数据找出变化 (上升或下降) 的规律;最后再结合历史事件或历史背景进行判断。

例3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第22题) :韩国建立后, 仿效欧美政治体制, 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 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后实行威权政治, 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 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

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解析:此题本质上考查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题干材料, 考生可以得知, 题干所表述的是韩国随着经济的发展, 民主政治制度得以确立的史实。考生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经过推理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由于A、B项表述错误, C项又太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D项。

对策:考生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要读懂材料各层之间的关系;综合理解材料, 并和有关理论相对照。

例4 (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第12题)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 唐人柳芳说:“氏于国, 则齐鲁秦吴;氏于谥, 则文武成宣……氏于事, 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 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

A.族号 B.邑号

C.爵号 D.官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姓氏的起源。通过阅读题干, 考生可以知道, 中国姓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封国、帝王的谥号及当时人们所从事的职业等。根据这一规律, 由于王、侯、公孙等是周朝分封诸侯的爵号, 其也是中国姓氏起源之一, 故正确答案为C项。

上一篇:以枫叶为话题的作文700字下一篇:递上辞职信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