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精选12篇)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篇1
2007年以来,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 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被重新提上日程。2009年4月8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前, 中国先后与六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渐渐转变成一次资本主义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爆发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2万亿的外汇 (以美元为主) 储备大幅缩水。这使得我们认识到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储备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在2010年4月2日伦敦召开的G20峰会上, 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超主权货币”的概念。目前, 人民币能否加速国际化的进程, 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为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整个世界面临的问题, 因而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 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 为此, 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 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1)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有两种方法可以估计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 即直接法和间接法。前者是将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根据贸易、消费、投资、非法流出等出境方式分别估计并加总得到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后者是用回归估计法估计出各年份人民币需求总额, 将其与各年份人民币供给总额的差额近似为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
(2)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方式。人民币出、入境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如下表所示。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分为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三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包括诸多东南亚国家、西南边境国家, 以及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等西北地区国家, 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等东北地区国家等。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地区, 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 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另外, 在澳门及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使用。
2011年以来,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更大步伐。2011年9月, 尼日利亚、智利、泰国、巴西、委内瑞拉计划将人民币纳入央行储备;2012年1月, 香港金管局与英国财政部讨论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3月, 马来西亚央行将即时结算扩大至人民币;4月, 中国央行宣布独立开发国际支付系统, 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6月, 香港金管局与摩根大通及欧洲银行票据交换所推出跨境抵押品管理平台, 允许以非人民币抵押品换取离岸人民币资产;8月, 台湾与中国内地签署两岸货币结算安排谅解备忘录;10月, 开启日元/人民币直接报价。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由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阶段, 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流通范围、规模和程度。从长期来看,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还需要从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进一步拓展, 发展为全球性的国际货币。
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的问题
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 全球金融状况尚未根本改善, 经济复苏形势不够明朗。一方面, 全球资本流动规模随贸易投资减少而下降;另一方面, 受美国等滥发货币影响, 全球流动性持续宽松, 经济复苏较快、金融状况较好的新兴经济体系承压加重。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走向世界前列, 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危机下颇被看好, 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愈来愈高, 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问题上, 只有认清人民币现状和国际货币之间的差距, 积极研究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 然后对症下药。
(1) 我国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得益于过去几年大力度的金融改革以及近两年应对危机的发展机遇, 金融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 资本得到及时补充, 不良资产率稳中有降, 国内金融也保持了总体稳健。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 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均面临结构调整的形势下, 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与市场效率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金融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 人民币国际持有者对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心存顾虑, 降低了人民币实际交易价值的国际比较, 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拓展。
(2)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民币汇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目前, 中国资本账户并没有完全开放, 人民币汇率水平并不完全由市场供求变化决定。 (2) 中国人民银行采用“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 而非“盯住一篮子货币”, 货币权重的确定比较复杂, 缺乏动态调整功能。 (3) 汇率波动幅度锁定, 市场自动调节功能失效。2010年6月份重启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执行现行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 不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由于汇率波动幅度被锁定, 尚未能真正形成通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自动调节汇率水平。
(3) 人民币面临国际供应与回流问题。在国际汇市波动频繁的情况下, 我国企业承担着较大汇率风险, 汇率变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试行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 有助于化解我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 促进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从对外贸易渠道看,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虽然为非居民通过贸易、融资等方式获取人民币提供了新渠道, 但人民币输出规模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仍不相称, 需要进一步拓宽。
同时,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解决人民币的回流问题, 但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尚未与周边国家达成人民币的回流安排, 境外人民币无法进入当地的银行系统。即使当地银行系统同意接受人民币存款, 由于不能便捷地回流到我国, 持有人无法获得相应的利息, 降低了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人民币的国际化好似瘸了一条腿, 走出去时很顺畅, 但要想再流回来就难了。这也让离岸的人民币成为了没有根的货币, 投机属性较强, 难以融入到实体经济中。
三、人民币国际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 对中国企业而言, 人民币结算有很大吸引力
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意味着外汇交易可选择的范围加大, 除了美元、日元、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之外, 人民币也是结算的一种选择。同时, 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从总体上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调查显示, 在尚未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中国企业中, 有78%的受访者表示正在计划或考虑使用人民币结算。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过去从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中获益的企业发现使用本国货币计价以及完成跨国交易显然更具有吸引力。直接以人民币结算可以直接提高效率和收益, 提升了贸易便利。
同时, 企业发现在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在管理汇率风险方面也有了更大的空间。一旦使用人民币结算, 汇率风险可以部分甚至全部转嫁到客户身上。在跨国贸易中, 汇率风险是系统风险的一个重要部分, 有办法消除汇率风险使中国企业有了充足的动力与客户就价格问题进行谈判, 也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
2. 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不仅利于提高我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 也为企业在境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有利于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以矿产资源为例, 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 中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一些国家矿产资源丰富, 但在国际投资乏力的情况下, 能源矿产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这客观上为我国企业投资海外能源矿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深入, 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境内外人民币融资平台, 利用人民币进行海外矿业投资, 这将有利于地加快我国海外投资的步伐。人民币是本国货币, 国家支持国内企业带着人民币“走出去”发展, 在跨境业务管理上相对宽松, 也避免了以往使用外汇额度审批的繁琐问题。2011年1月开始, 中国央行公布了新的管理办法, 内地企业可以将人民币从境内汇出, 作为海外直接投资之用。同时在矿产资源等投资期限长的领域, 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稳定投资收益。
3. 拓宽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
人民币国际化后, 中国企业可直接使用境外人民币贷款, 通过从境外金融机构当地分支行获得人民币融资;企业还可利用人民币离岸市场, 例如境外上市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等。
以离岸人民币债券为例, 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均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利率水平均达到历史最低。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成为中国大陆众多机构及企业新的融资方式。香港目前的人民币存款利率比较低, 大部分在0.3%—0.5%, 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利率普遍也比较低。
2011年10月,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允许在香港发行65亿元人民币债券, 这是境内首家获批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企业。此前, 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企业数量虽然多, 但是大部分都是内地金融机构以及境内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因此, 宝钢获批发债对大陆其它企业是一个示范, 对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立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驱动下, 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12年前9个月, 香港市场就发行人民币债券1040亿元, 目前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已经达到2883.7亿元。人民币离岸市场债券的发行, 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是了人民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对于非中国企业而言, 人民币国际化也不见得是坏事
跨国公司持有人民币可从其升值预期中得到足够的好处, 同时也可以将其投资到各种人民币金融产品中, 如“点心”债券等, 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知: (1) 人民币国际化是维护世界和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2) 人民币国际化从长期来看, 利大于弊; (3) 人民币国际化具备了初步条件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4)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要沿循相应的发展路径, 有条件、有原则、有步骤地推进。
鉴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使人民币不断国际化。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 国家物质基础赋予它实际购买力价值成为交换媒介, 货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实力。纵观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发展史, 各国货币在国际化开始之际, 其国家的经济实力均己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根本工作是大力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稳定、快速、持续的发展。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真实的国际需求,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
(2) 深化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 推动利率市场化。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要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不仅注重股票市场的发展, 也要注重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 加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和培育, 提高市场流动性, 便利非居民参与, 特别是重视利率市场化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利率是一个国家汇率的国内定价, 已经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国家, 无一例外利率都是市场定价, 利率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3) 积极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自1994年以来, 我国在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特别是2005年和2010年我国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态, 对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 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管理和调节,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但在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自由可兑换及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管理等方面, 仍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
(4) 优化人民币流通渠道。只有建立通畅的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机制, 人民币才能真正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人民币跨境业务才能真正快速发展, 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共同构成人民币资金跨境的基本循环, 在机制建设上二者不能割裂, 应统筹安排。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篇2
摘 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且具有扎实的市场和政府支撑。当前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机制与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机制均出现非均衡的特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纵深推进产生了掣肘,因此需要构建均衡的回流机制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回流机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3-0030-06
2007年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不仅对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提出了严重的质疑。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提出了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构想,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理论支持。2009年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试点推行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离岸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清算行/代理行的建立、货币互换、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等等。境外人民币规模的日益扩大,对人民币回流提出了有效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均衡的回流机制以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回流机制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货币职能如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在国际中发挥作用。2009年7月2日,我国开始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冰之旅”。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境外人民币资金池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末,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分别超过1400亿元和 1800亿元。但是,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人民币输出海外市场形成资金池,而是应该创造多样化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提高境外人民币投资选择的多样性,分散单一化投资(比如单一储蓄存款)带来的风险,以期实现保值增值的功能,增强境外主体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人民币投资渠道不仅表现在离岸市场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上,同时也表现在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立上。
人民币回流机制指人民币以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为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从境外离岸市场流到境内在岸市场,是联结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媒介,是形成人民币境内外流通的重要机制,它包括经常项目下的回流和资本项目下的回流。1996年我国实现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可兑换,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机制已经形成。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回流是指人民币通过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流回国内。目前资本项目除了以下三类子科目存在管制外已经全部放开:外商直接投资需要审查和批准;我国居民原则上不得对外负债,外债有严格的规模管理;我国资本市场原则上不对外开放,资本进入我国资本市场需要特殊的安排即QFII。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在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民币流通环路,与人民币输出、人民币沉淀并驾齐驱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三驾马车之一,有力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状态有序达成。回流机制的建立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巩固人民币货币职能的国际化
境外人民币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流回国内,在贸易、投资结算中发挥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职能;通过回流的人民币在国内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从而培育人民币的金融投资价值,为储备货币职能的实现做好铺垫。
(二)有助于实现人民币输出与回流的良性互动,从而为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奠定基础
人民币输出机制与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立同等重要,两者之间具有互相反馈作用。如何调节人民币走出去的规模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回流机制的建立。只有回流机制与输出机制在规模和结构上形成对接,才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互联互通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联系紧密不仅表现在通过在岸市场输出人民币至境外离岸市场形成人民币资金池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立方面。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存在,不仅能够持续稳定地形成对境外人民币的有效需求、进而对离岸市场的深度发展产生倒逼效应,而且将自我循环体量较大的在岸市场与规模较小的离岸市场实现有序对接。
二、境外人民币回流具有市场和政府的有效支撑
随着人民币大规模输出,境外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资金池,成为人民币流回国内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人民币回流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下产生的,并且在这个合力中内生出了一套供求作用机制。即通过市场力量形成了对人民币回流的有效需求,同时政府出台政策为人民币回流提供了有效供给。因此,人民币回流所具备的扎实基础正是这两种合力的结果。
(一)境外沉淀的人民币对回流形成了有效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我国与世界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2013年我国的进出口规模高达4.1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9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如此庞大的贸易规模,为人民币借道进入全球市场创造了机会。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闸以来,通过进出口贸易结算形成的海外人民币已经积累到一定规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4.6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7.5%。截至2014年9月末,境外人民币离岸存款规模达到16352.7亿元,如此庞大的海外人民币资金规模在逐利性的驱动下内生出对人民币投资渠道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需求。境外离岸金融市场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规模较小。截至2013年12月末,香港累计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仅为4291亿元、人民币公募基金6只和人民币股票2只,并且基金产品70%―80%都配置在人民币存款上,无法满足人民币资金池的需求。尽管我国正处于从“三期叠加”向“新常态”转变的战略窗口期,GDP增速已换成中低档,但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依然表现良好,GDP的年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投资仍然处于高位,使得海外人民币资金有动力流回国内转化为实体资本。另外,尽管部分资本与金融项目仍然存在管制,但是大部分已经放开,可以为海外人民币的回流提供增值保值的场所,境内在岸市场因金融产品规模较大和种类较多,可以充分发挥体量大的优势,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提供了金融投资渠道。
(二)政府为人民币回流提供了有效供给
随着境外人民币资金池规模的增加,我国政府站在历史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高度,因势利导,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引导人民币回流的政策,一方面为境外的人民币回流提供政策供给,另一方面避免了因人民币大规模无序回流冲击国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维护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007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出台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成为首个人民币回流政策供给,使得境外人民币回流有了明确的投资渠道。2009年7月1日,六部委联合出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在提高贸易便利化的同时打通了人民币通过贸易结算的回流渠道,这是首个基于实体经济层面的回流渠道。2010年8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开放了境内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与2007年赴港发行债券相比更进一步。因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属于批发市场,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发展较为完善,能有效吸纳较大规模的市场流动性,并化解因此而产生的输入性风险。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商务部基于投资便利化的原则分别公布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管理办法》与《商务部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人民币FDI的开闸,也意味着人民币首次以资本项目下的渠道回流。此外,2011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香港出席论坛时表示,要建立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投资对象为境内证券市场,其后证监会宣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标志着回流的人民币可以投资于国内的股票市场。2012年12月《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首批15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为前海地区开发建设投放贷款,形成了人民币通过股票、债券和贷款三种渠道回流的格局。
通过上述政策供给及演进可以看出,政府对人民币回流机制的政策支持遵循了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先直接金融渠道后间接金融渠道、先债券再股票后信贷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币回流的有效需求。政府除提供政策供给外,还通过货币互换方式增加境外人民币,为人民币回流增加境外流动性供给。截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①的央行或者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超过3万亿,分布在亚洲、拉美地区、欧洲、东盟、中亚等地区,空间布局结构渐趋合理。货币互换的签订,大力推动了人民币在无贸易和投资背景下的输出,继而也夯实了人民币回流的基础。
三、当前人民币回流的非均衡性分析
在政府和市场合力下,境外人民币回流虽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人民币回流存在非均衡特征,表现在大部分回流的人民币以经常项目渠道为主,并且经常项目中以出口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为主;资本项目虽然存在部分管制,但已经开放的渠道中人民币回流规模远没有达到合理规模。
(一)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的非均衡性
1.跨境贸易结算是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4.63万亿元,远高于香港地区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其中出口结算与进口结算的比例为1:1.46,出口结算渠道中人民币回流规模高达1.88万亿元。此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地域结构上布局不合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生产分工和贸易价值链上具有主导权,倾向于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使得人民币的输出与回流难以推进。对于我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出口支付主要以人民币为主。反观美元国际化的历史,可以看出美国境外美元的回流不存在地理结构上的失衡,可以从各个国家畅通回流。
2.经常项目下其他人民币回流渠道。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贸易融资业务也在蓬勃发展中,比如中行“协议融资”、工行“海外代付”以及建行的“存贷一卡通”等,为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提供了渠道。此外,入境旅游以及相关消费也成为人民币回流的重要渠道。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为516.64亿美元,大约有超过40%的收入来自于港澳台地区,这些旅客大部分是以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的。
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规模较大,并且以贸易结算为主,一方面是由于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可能与离岸市场的深度发展不够和经常项目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可兑换有关,由此也形成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非均衡的格局。
(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的非均衡性
1.人民币存款回流。人民币存款回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人民币清算行或者代理行,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之间的存款利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利差吸引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国内获取更高收益。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时隔两年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2.75%,同期香港地区离岸市场一年期存款利率为0.59%。如此高位的利差推动了境外人民币重回国内。根据SWIFT显示,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在5个国家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成为人民币存款回流国内的重要载体。另一种是通过人民币NRA账户渠道回流。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允许境外机构在国内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NRA账户,也成为存款回流的一种渠道。
2.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RFDI)。自2011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以来,RFDI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境外人民币进入国内实体经济提供了一种“双赢”的回流渠道。一方面它为这类人民币找到了保值增值的场所和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国内投资促进了资本形成,为国内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但是根据商务部要求,规模在3亿元以上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宏观调控的行业需要审批,这为人民币通过该渠道回流设置了门槛。
3.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或小QFII)。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0日,RQFII的总规模达到2997亿元人民币,共有118家获得RQFII资格,初期试点额度为200亿元人民币。由于筹集到的人民币资金中不低于20%的部分可以投资内地的股票、股票类基金,因此目前通过此渠道回流的人民币规模不超过40亿元人民币。
4.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RQFLP)。2012年12月,SBI集团作为首家公司获得QFLP试点资格,第一笔RQFLP境内投资业务在上海成功“落地”,成为人民币回流的又一重要渠道。RQFLP可能会以外汇管理局审批资本结售汇的额度作为上限,其中首家中资券商海通国际获得1亿美元的试点额度。RQFLP的投资范围较RQFII广,可以投资未上市企业、上市企业的非公开交易股权、可转换债券、产业基金。
5.现钞调运。自2014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首次完成1000万人民币调出以来,中国银行厦门分行步其后尘推出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业务,使得现钞调运成为一种回流渠道。此外,富滇银行成为全国第一家具有外币现钞调运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负责边境东盟国家的人民币回流云南境内。
6.人民币债券。一种是在境内机构境外发行债券,如中国香港“点心债”、中国台湾“宝岛债”、新加坡“狮城债”的发行规模分别为2300多亿元、106亿元和40亿元。另一种是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境外人民币重要的投资场所。
7.人民币跨境贷款。跨境人民币贷款渠道的开通,为境外人民币开辟了一条实体投资的渠道。2013年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的首批额度为20亿元,所筹划的资金全部用于前海建设。2009年横琴新区的投资建设正式启动,因此可以借鉴前海模式从中国澳门进行融资,原因在于横琴距离澳门较近以及澳门拥有500亿元人民币存款,融资成本低于国内。
由此可见,资本项目已经放开的回流渠道中,规模相对有限,没有达到应有的合理区间,同时主要以存款和债券的方式为主,致使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出现非均衡性的特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S数据可知,在美国、日本、英国、欧元区等发达国家中,境外资本回流主要以债券市场和直接投资为主。因此,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回流渠道不仅存在规模上的短板,而且也存在结构上的扭曲。
四、非均衡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人民币回流机制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纵深推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为主要回流渠道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考虑到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以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贸易结构低端化,出口这些低附加值产品是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而进口结构主要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以美元等硬通货进行结算的。长久下去,会造成人民币国际化走向畸形的发展路径,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健康发展。
(二)造成国际结算职能、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之间的失衡
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结算、投资、储备职能的国际化,且这三种职能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当前以经常项目为主的人民币回流使得货币国际化被锁定在贸易结算职能上,不利于货币职能向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的转变,使得三种职能的发展出现失衡。根据历史经验和人民币国际化需求,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交易结算比例应不低于10%、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应不低于5%。而当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占比不足1%。货币国际化各职能的失衡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曲折艰难。
(三)人民币回流渠道的非均衡不利于离岸市场的深度发展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建立一个人民币输出渠道、回流渠道、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相连接的闭合环路,构建人民币在境内外的有效循环,以此形成完善的经济拓扑结构。因此,离岸市场的深度发展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结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的重要枢纽,人民币回流渠道的非均衡发展造成境外离岸市场上人民币资产池结构扭曲,进而对离岸市场发展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产生了阻滞效应,使得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处于较低层次。
(四)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规模有限,对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管制的倒逼效应减弱,导致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网络负外部性
相比美元的正网络性而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规模有限,容易造成境外持有主体对人民币的价值缺乏持续性的市场信心和积极预期,对人民币外在价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阻滞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五)对人民币输出机制产生负反馈效应,不利于人民币的正常输出
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成为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互联互通渠道,两者之间是相互反馈的。人民币输出表明人民币作为一种负债走出国门,人民币回流表明人民币具备资产价值。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是人民币的输出。当输出的人民币在境外形成一定资金池规模的时候,需要建立相配套的均衡回流机制以便与人民币输出形成空间上的对等。非均衡的回流管道意味着后续人民币的输出在离岸市场发展深度不够的情况下异化为一种空转,即仅仅成为我国的一种负债,而不能使人民币完全成为一种境外持有人的投资工具,从而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发展。
(六)人民币回流渠道的非均衡性意味着人民币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扭曲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建立稳定和均衡的货币价值机制,回流机制的非均衡性意味着人民币相对价值在生产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的极端不对称。出口贸易结算中的相对价值与体现在金融体系中人民币计价和投资的相对价值不匹配,造成了人民币货币价值的根基不稳定和不牢固,影响境外持有者对人民币价值的正确评估。
反观美元国际化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各个职能均衡发展,使得美元的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了统一,进而使得美元可以畅通地利用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渠道构筑美元国际化的环流。日元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将货币各个职能的国际化均衡推进,为日元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了日元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的职能协同发展。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依然要推动货币各职能的均衡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建立均衡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五、建立均衡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为了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必要建立更加均衡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以满足境外人民币对投资渠道多元化和资产组合分散配置的需求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深化发展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境外参加行以人民币投资债券市场的额度,增加品种多元化的债券产品,适度推出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国债期货的金融业务。数据显示,中国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约为1.2万亿,不及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5%。即使全部的境外人民币存款回流债券市场,也不会带来巨大的波动和风险。同时,应进一步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发达的债券市场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将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有效对接起来,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行品种多元化债券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民币的国际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发展。
二是在地理位置上形成辐射全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清算行/代理行体系,强化境外人民币通过“离岸市场+清算行/代理行”这一渠道回流国内的重要功能。随着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CIPS)的推出,解决了之前报文翻译存在无效信息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清算行或代理行与在岸市场对接的交易成本。因此,应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新设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清算行/代理行,使得人民币回流渠道覆盖面积更广。
三是抓住上海自由贸易区和“沪港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基于“点心债”、“宝岛债”和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BF)的经验顺势推出境内离岸人民币债券,一方面扩大当前人民币回流规模,另一方面为后续境内离岸人民币计价金融衍生品的推出试水,从而完善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回流渠道。
四是在资本项目仍然存在管制的背景下,可以创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业务。具体可在国内选择符合资产证券化条件的发起人(比如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和特殊目的机构SPV,发行面向中国香港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持有者的人民币计价证券,盘活已经开放的资本项目人民币回流渠道存量,扩大回流规模。
五是扩大RFDI的额度上限,吸引境外人民币回流国内,并辅以配套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将这些资金引导到新兴产业中,提高资金向实体资本转化的效率,促进人民币回流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同发展。按照商务部的要求,3亿元以上的人民币资金需接受审批,建议将额度上限提高到5亿元甚至更高。
注:
①按照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时间顺序依次是: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哈萨克斯坦、泰国、巴基斯坦、阿联酋、土耳其、澳大利亚、乌克兰、巴西、英格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欧盟、瑞士、斯里兰卡、俄罗斯、卡塔尔和加拿大。
②由于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发展中,处于管制的资本项目会放开,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均衡性应具有短期和长期的特征。在短期,人民币回流规模要与人民币输出相匹配;在长期,人民币回流规模和结构均要与人民币输出相匹配。
参考文献: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篇3
【关键词】国际货币;日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
一、日元国际化的进程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穷兵黩武使日本经济濒于崩溃。但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尽管日本经济受到了重创,但日本的工业基础和工业技术还存在随着日本经济的重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恢复,日本的内部需求迅速增加,另外,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分别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它所需要的战争物质就近大量从日本采购,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的外部需求。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从1955年到197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9.8%,日本经济在1955年已经超过战前水平,到1968年已经超越英国、法国、德国而跃居世界第二位。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不复存在,美元几乎作为唯一的国际货币的格局也被打破。在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日元计价的日本出口贸易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开始推进日元的国际化。1980年12月,日本修订《外汇法》,颁布了《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实现了日元资本项目的基本可自由兑换。日本《外汇法》的修订,是日元国际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1985年3月,日本大藏省一个称为“外国外汇等审议会”的咨询机构发表了题为“关于日元国际化的答辩”的报告,提出了包括金融自由化#欧洲日元交易自由化东京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三大日元国际化方略。
尽管日元在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下走向国际化,但日元国际化程度并不高,日元远没有取得与日本经济相应的地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日元国际化的基础仍然是日本雄厚的经济实力。另外,随着牙买加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除了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也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从而给日元国际化提供了机会。但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惯性运行的条件下,世界大宗商品的贸易都以美元计价,世界主要的贸易借贷和投资都使用美元,日元受到了挤压,日元的国际化肯定是不充分的。
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日元是以日本具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借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走上国际化道路的。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具备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但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总值已经是世界第二了,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仍然是牙买加体系另外,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情况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对中国具有更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从货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相比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同。
第一,人民币汇率升值。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对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货币和国际金融货币的影响很难确定,但是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影响是有利的。
第二,中国经济体制。从运行机制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与日本相似,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制度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的影响能力要强于日本。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与日元走上国际化道路时的日本是相似的。但是,中国的设计、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相对水平不如日元走上国际化道路时的日本,绝对水平还远不如现在的日本,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也会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应该积极主张和参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明确提出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改革方案,并力争在未来的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中体现人民币因素。就是说,超主权国际货币将由若干货币资产构成,人民币成为其中的一种资产。借助于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可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民币的地位与中国经济的地位相适应。
因此,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机遇。中国政府应该密切结合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来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菊地悠二.日元国际化进程与展望[M]陈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国际金融危机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9月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世界各个角落, 其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巨额的外汇储备和高度外部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逼迫我国尝试摆脱对美元和美国经济的过度依赖, 发挥中国和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应有作用。本文试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额收益和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大风险入手,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潜在收益和风险, 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路径。
一、国际金融危机彰显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额收益和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大风险
1. 国际金融危机彰显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额收益——以美国为例。
(1) 通过发行美元获得巨额铸币税。铸币税, 是指货币发行当局获得的税收, 即铸造和印刷货币的成本和货币代表的购买力之差。“二战”后, 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1976年以后, 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 推行储备货币多元化, 汇率安排多样化和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但美元仍是全球范围内最普遍使用的计价尺度、交易手段和储备货币。由于充当国际货币的美元印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美元的国际铸币税就是美国以外的美元数量。“截止2008年, 美国发行国债总额为9.6万亿美元, 欧洲美元约4万亿美元以上, 两项合计, 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3.4万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到部分美国境内的外国存款、境外流通的收入以及境外持有的约12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券, 美国的铸币税收益将会更大。仅考虑前两项, 此数字也已与美国2008年GDP总额相当, 其中就包括中国大约7%的贡献。” (1) (2) 通过增发美元获得巨额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是一种隐蔽性税收, 指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货币余额价值的下跌。2001年, 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 而美国已将大量制造业迁至国外, 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科技创新项目来融资。为刺激经济增长和军事扩张, 美国政府对兜售次贷衍生产品以刺激透支消费的行为疏于监管, 并通过“双赤字”政策大量发行美元。在封闭的国家经济中, 这样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但在全球化条件下, 由于美元是全球主要贸易和储备货币, 美国放任美元扩张的后果首先被与其经济关联较为密切的经济体消化了, 表现为他国美元储备的大量缩水和贸易利益的大量流失。“2002—2006年, 美国对外债务消失额累计达3.58万亿美元……2007年, 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为7331亿美元, 而对外净债务不增反减, 比2006年减少了1218亿美元。也就是说, 2007年美国有8549亿美元对外债务‘无缘无故’地消失了。这比6000亿美元规模的次贷本身还要大, 美国人亲切地称之为‘暗物质’, 这种‘暗物质’帮助财富从世界各地转移到美国。” (2) 从一定意义说, 美国依托美元的国际地位“挟持”了拥有美元外汇储备或购买了美国国债的其它国家, 为其获得由增发美元带来的巨额通货膨胀税“埋单”。 (3) 通过国际货币发行权获得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力调整的主动权。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 能否获得足量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美元, 已成为一国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是否稳定的标志, 是一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内政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凭借国际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性控制, 美国人为地通过货币供给通胀和收缩造成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从而显著地影响它国的经济活动水平。过度发行的美元形成大量游资, 往往最先冲击一些资本市场开放早又缺乏金融监管经验的发展中国家。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常常拥有巨额外债, 汇率频繁波动加大了其汇率风险和外债管理难度。它们往往倾向于采取带有固定性质的“盯住汇率制”, 这不仅削弱了调控本国宏观经济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 更容易受到投机资金的冲击。另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往往被美国控制, “任何重大问题的表决都需要85%的投票权才能通过;而美国一家持有的表决权达到了17%左右。因此, 美国一个国家就拥有’一票否决权’。” (3) 在面对国际收支失衡时, 美国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促使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升值, 帮助自己解决贸易赤字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和最近的中国都遭受过来自国际金融组织的升值逼迫或“建议”。
2. 国际金融危机彰显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大风险——以中国为例。
(1) 外汇资产贬值的风险。2009年上半年末, 国家外汇储备突破了2万亿美元。高额外汇储备能为国家金融稳定和危机救助提供保障, 但在全球流动性过剩时, 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也蕴藏着诸多风险。目前, 中国已购买8000多亿美国国债, 加上其它各种债券, 有上万亿美元资产在美国。2009年3月18日, 美联储宣布将收购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和1.25万亿美元的两房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种经济刺激计划将引起美元进一步贬值和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 我国面临蒙受更大程度的外汇资产贬值风险。更严重的是, 如果中国政府抛售美国国债, 那么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都是贬值的;“据报道, 中国3月份再次增持237亿美元美国国债, 总持有额度达到7679亿美元。从2008年3月以来, 中国一直在增持美国国债, 一年间的增持总额约为2773亿美元……使中国外汇储备贬值风险不断增大。” (4) (2) 出口急剧下滑的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 是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对外贸出口形成了巨大冲击。2008年11月, 我国出口结束了长达7年的持续增长局面。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3.5%。其中, 出口同比下降21.8%, 进口同比下降25.4%。剔除价格因素, 出口实际下降18.1%, 进口下降9.9%。贸易顺差略有减少, 上半年实现顺差969亿美元, 同比减少21亿美元。“相关研究表明, 出口每增长1%, 可以拉动当年消费增长0.68%, 拉动与投资增长相关的国内资本形成0.74%。” (5) 外向型企业出口受阻, 直接导致了今年保持8%的GDP增速和解决农民工、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困难重重。 (3) 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为应对危机, 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大幅降低利率并实行“量化宽松”等政策措施, 使全球通胀风险隐忧增加。一旦内外市场的均衡机制发生改变, 立即会引起大规模的资本转移。大规模资本的流入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过热, 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资产泡沫越垒越高, 利率开始上升, 投资者因还贷困难而抛售金融资产套现, 大量资本撤离将引发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过去几年资本过度流入情况要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严重得多。资本流入在历史高位上翻番, 这在过去还未出现过。现在已经出现了流入下降的苗头, 一些国家已经出现净流出。一旦大规模逆转发生, 危机的严重程度实在难以想象。” (6)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丰厚的潜在收益, 也面临严峻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 是指人民币的职能超越我国地域限制, 在国外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部分或全部职能的过程。国际金融危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契机, 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
1.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丰厚的潜在收益。
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暴露无遗, 各国逐渐看到过度依赖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给世界带来的诸多风险——国际流动性的供给由美国的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状况决定, 而不是按照国际经济基本面的客观需要来提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改革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迫切需求。例如,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09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 有必要仿照联合国安理会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合国“经济安理会”。同时, 由于我国GDP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民币发行量世界第五的经济实力, 加上人民币在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稳定币值, 国际商品贸易、劳动力流动等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往来投机等虚拟经济活动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难得的历史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收益是十分丰厚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避外汇资产的“美元危机”。目前, 放任美元扩张实际上已成为当前美国的重要经济政策, 而我国大部分外汇储备都是美元资产, 美元贬值一个百分点, 就是对这部分资产多征收一个百分点的税。人民币国际化后, 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日益减少, 将降低因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 有效规避外汇资产的“美元危机”。 (2) 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在目前使用外币交易和结算的情况下, 一旦选择币种不当, 经济主体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民币如果成为国际货币, 对外贸易和投资就可以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将随之减少, 这将有效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3) 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人民币的使用更加广泛,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将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融资和投资的自由选择。中国银行业在经营人民币业务时天然地具有比较优势, 有利于扩大本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收入。由于货币使用环境不断改善, 中国资本市场将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到中国融资, 资本市场也在资金不断流入的情况下迅速发展。 (4) 获取一定的铸币税。人民币国际化后,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采取印钞票的方式来获取国际资产, 获得在国际范围内的购买力。国外的人民币需求直接构成铸币税收益, 其数量大小取决于人民币与美元等其它国际化货币的竞争能力。
2.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严峻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一国货币职能的扩张及其反映的国家权威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在国际范围内被接受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国货币国际化以后将面临更加广泛和深刻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表明:对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来说, 如果采用固定汇率制度, 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度, 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在人民币国际化和浮动汇率制度下, 资本流动对利率波动非常敏感, 一旦利率下跌, 资本大规模流出加剧人民币的贬值, 出口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 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更多地来自于人民币贬值带动的净出口增加而非内需。此时,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完全通过对外市场来完成, 通过降低国内利率水平来刺激投资需求的货币政策将无效。 (2) 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国际化后, 资本在我国境内外的流动更加便利, 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加大。资本大规模流入将加大我国的对外负债, 一旦内外市场的均衡机制发生改变, 立即会引起大规模的资本转移, 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易于波动甚至动荡。同时, 对外供应人民币的责任可能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贸易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和我国制造业的对外竞争力弱化, 国家调控物价和GDP增速等经济目标的能力将被削弱。 (3) 面临其他国际货币的排斥与挤压。一方面, 人民币国际化将触动美国的核心利益, 美国将进行“市场进入阻扰”。这一点从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进程可以洞悉。日本提出“日元国际化”已20多年, 但日元并未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货币, 依旧作为美元的“附庸”而存在。1999年1月1日欧元产生后, 许多人认为欧元将击败美元成为国际性主导货币, 但欧元这几年的走势并不理想。美国前总统布什宣称, 当前金融体系仍然是促进生产的“最好制度”。另一方面,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各有主张, 不会轻易对人民币国际化作出让步。2008年11月的G20金融峰会上, 欧盟极力鼓吹“新版布雷顿体系”, 日本借援助之机为自己“拓展”空间, 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力争更多的本国“话语权”。可以预见, 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注定需要经历一场新的“货币战争”。
三、人民币的未来选择:积极而审慎地走向国际化
目前, 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全流通, 离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更是相去甚远, 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等到全部基础条件完善后才能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积极而审慎地推进人民币步入国际货币行列。
1. 顺应市场需求, 稳步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投资范围。
从根本上说, 货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是市场需求, 国际市场交易者的信心和需求决定了该种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 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自由流通已受到“第二美元”的待遇, 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 并积极寻找将收集到的人民币存进中国银行的途径。对此, 我国政府十分务实, 从与周边国家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和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到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珠海、深圳、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再到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均被国际社会视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阶段性标志。我们必须顺应市场需求, 鼓励边境贸易结算和居民出国旅游使用人民币, 逐步放宽使用人民币在国内进行投资的限制, 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结算和投资货币。
2. 完善国内金融体系, 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资本项目自由化、汇率制度弹性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首先, 国内金融机构必须提高衡量竞争力的标准, 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国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在中国香港地区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 使人民币成为境外借贷资产, 并努力把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次,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 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再次, 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上, 逐步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改革, 推进人民币成为境外储备资产。具体政策包括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均衡开放战略、逐步放松外汇管制等。
3. 加强国际协调和区域合作, 逐步改善人民币的使用环境。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支持, 这既是逐步减少对美元和美国经济依赖的需要, 也是化解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西方国家政治压力的需要。因此, 我们应更加主动地参与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对话、磋商和合作, 逐步减少对美元和美国经济的依赖, 改善人民币使用环境。具体政策包括:积极发展与东亚国家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 推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东盟就汇率机制进一步展开交流与合作, 对区域内目前存在的各种汇率安排进行管理, 从而“防止竞争性贬值, 实现中国—东盟区域开放性经济稳定” (7) 等。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国货币的地位和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 继续快速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和基础条件。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平息, 世界经济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 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尚未解决。而且, 我国一直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而成为国际货币要求一国能承受逆差和满足其他国家对本国储备货币持续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稳定对外经济和提高利用外贸水平的同时,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优化投资结构,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同时, 要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注释
1 徐洪才.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53
2 丁志杰.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受益者[N].第一财经日报, 2008.10.27
3 代鹏.换马---危机时代的中国抉择[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9:52
4 吴庆才.中国3月再次增持美国国债1年间增持2773亿美元.中国新闻网, 2009.5.16
5 傅自应.实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有机结合[J].求是, 2009.7.8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篇5
作者 王新蕾 本金融1601 学号2016512008 摘要 15年前的今天中国加入了WTO,在2016年人民币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消息。在这一消息宣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女士立刻发表讲话,明确指出:“这是中国经济融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持续和深化这些努力将带来更加强劲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人民币加入SDR后,虽然在短期内并不会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影响重大: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明显上升,提高了人民币的购买力等诸多方面。人民币加入SDR虽然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一件事儿,但是我们也应当在喜悦过后冷静分析其中的利弊,从而能够准确地认识人民币加入SDR这一事实。通过分析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经济、汇率、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推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同时深化境内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关键词 人民币 特别提款权 经济全球化 金融市场 汇率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最早发行于1969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其价值目前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组成的一篮子储备货币决定。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今年的10月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自该日起,人民币将正式加入SDR,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在新的SDR篮子中,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的占比将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其中,人民币的占比超过了SDR“老将”日元与英镑。加入SDR,等于“生米做成熟饭”,算是领证了。有了IMF的背书,人民币在国际这个大江湖中,就可以迅速提升身价、扩大影响,“土鸡变凤凰”。一方面,人民币入SDR后,更多的央行会更乐于提高其储备中人民币的比例;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中将更多人民币计价贸易,从而减少外贸企业的汇率波动损失。更长远看,人民币全球流动还可以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逐步跟国际接轨。
天津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金融系1601 王新蕾
一、人民币加入 SDR 货币篮子的意义
人民币加入SDR是中国金融体系历经几十年改革开放不懈努力的结果,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国力和改革开放成效的肯定与认可,也是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承担新的责任与义务的起点。毋庸置疑,人民币加入SDR对世界、对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虽然名义上 SDR 规模很有限,仅仅 2800 亿美元,IMF 的 SDR 资产仅占全球外汇 储备总额的 2.4%,但其带来的潜在需求非常大。SDR 本身并不是一种重要的储备资产,但是四种 SDR 货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 92.9%(美元 62.9%;欧元 22.2%,日元 4.0%,英镑3.8%)。截至 2015 年 3 月份全球外汇储备规模为 11.43 万亿美元,人民币加入 SDR 将进一步鼓励全球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持有人民币计价资产,由此将提高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2)提高人民币在全球金融活动中交易货币占比和融资货币占比
SDR 相当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其成员国的一种信贷额度。成员国可以用分配得到的 SDR 进行国际贸易支付或其他国际清算业务。从这个角度看,SDR 带给成员国的直接经济意义是一种“便宜的融资”,因为成员国对于分配到的 SDR 不用交利息 ;对于 SDR的净负债(例如成员国使用了 SDR,自己留下的 SDR 头寸小于其分配额,出现净负债)仅需要支付很低的利息,该利息由 IMF 决定。对于已经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轻松融资的国家来说,SDR 的经济意义就是两种融资的利息差。因此如果人民币加入 SDR,通过人民币实现的融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替换为 SDR 融资,提升了人民币的市场接受度,有利于人民币交易货币和融资货币占比的提升,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2、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降低全球经济金融的波动风险,增强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水平
2016 年前三季度,中国 GDP 超过 50万亿元,2016 年三季度末,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近136 万亿元,中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有 4.3 万亿美元。如此体量的货币如果不加入SDR,SDR 代表性将大打折扣。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牙买加体系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一直持续到 21 世纪 10 年代中期,美元本位和浮动汇率机制体现了很强的生命力,货币体系的大体稳态局面持续了近50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其占全球贸
天津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金融系1601 王新蕾 易量比重的迅速提升,人民币的交易量和储备量都有向典型世界货币发展的趋势,旧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亟需调整。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汇率弹性大幅提升,利率管制基本解除,如果 IMF 此时不体现出其灵活性和开放性,放弃将人民币平稳加入 SDR,中国可能被迫继续加大对旧有货币体系的挑战力度,并形成对牙买加体系较大的冲击。反之,如果人民币此次成功加入 SDR 货币篮子,人民币将继续遵循既有的货币体系和市场化路径,加快推进国际化步伐,并进一步融入到全球金融体系之中,成为目前体系较为重要的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当前人民币加入 SDR 并不仅仅是中国的诉求,也是全球货币体系继续维持稳态运行的关键一步。
3、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进程
此前根据央行领导的表态,中国在 2015 年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并 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一个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是观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资本项目下 11大类 40 个子项的具体评估结果。中国目前几乎已经放开了所有对内和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但是在证券投资方面仍然存在管制。最新的 IMF 评估显示人民币在 4 个子项中不可以兑换,在 22 个子项中部分可兑换,在其他项目下完全可兑换或基本可兑换。加入 SDR 会促使中国政府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
4、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深远影响
人民币加入 SDR 意味着人民币将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这势必增加全球央行对人民币的 需求,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考虑到短期内 SDR 所占的份额较少,影响不必过分高估。加入 SDR 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资金流动效率加大,势必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这也要求央行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效对冲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5、人民币加入 SDR 有利于各国撼动美元的主体地位
从反对美元地位角度,美国之外的国家会欢迎人民币加入使得外储多样化。目前,美国和其欧洲的盟友之间的货币政策不同调,美国已经准备加息,而欧元区还在量化宽松的泥潭蹒跚。英国当然在期待之中--伦敦很可能借此在未来 50 年继续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英镑、离岸美元、欧元的拥抱经验,使其不会错过和人民币的“约会”。德法等欧盟大国也对欧中金融合作充满期待,就欧元目前的微妙局面来说,天津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金融系1601 王新蕾 3 人民币加入 SDR以及以欧盟为重要支撑点的人民币国际化,给欧盟带来更多的是机遇。通缩的阴影和欧洲央行持续的量化宽松可能都需要人民币作为重要的平衡美元的力量。当然,如果人民币加入SDR 能使高铁、核电等中国带钱带技术而来的“中国外卖”更多地到达欧盟,欧盟会更感欣慰。而其他一些新兴大国如印度、俄罗斯,以及一些资源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人民币维持强势地位更符合其利益。
二、人民币加入SDR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1、官方使用人民币的动力将增强。
我国已是许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对外投资国,各国对人民币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但由于以前人民币储备货币定位不清晰以及人民币使用便利程度不足等原因,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有一定障碍,动力也不足。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地位获得正式认定,而在此过程中我国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的便利程度,因此各国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意愿也大幅增强。事实上,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后,许多国家,如新加坡、坦桑尼亚等,就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中。另一个例子是人民币加入SDR可以增强双边本币互换的吸引力。截至2015年末,我国已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规模达3.31万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前,人民币作为互换资金的主要用途是便利双边贸易与投资,别国与我国开展货币互换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随着人民币加入SDR,通过货币互换获得的人民币资金可直接计入外汇储备,也可用于提供流动性支持和弥补国际收支缺口。我国货币互换的功能有了进一步拓展,从而增强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开展货币互换的吸引力。
2、有助于我国企业和个人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
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国际上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得到提高,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将增强,这会减少境外使用人民币的阻力、增强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国外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会提高,从而推动人民币被越来越广泛地用在出境旅游、留学、贸易和投融资等跨境交易中。而随着这些交易越来越多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国内企业和居民进行跨境交易会更加方便,结算、购汇和套期保值等交易的成本也将降低,汇率风险将减小。
三、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意义重大
人民币加入SDR说明,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正在提高,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得到不断提升。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 天津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金融系1601 王新蕾 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也开始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人民币加入SDR既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的反映,同时也表明,中国正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未来将在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国际金融规则讨论和制定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历史经验表明,过度依赖单一主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内在不稳定的。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深刻地反映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过度依赖美元的内在缺陷。人民币加入SDR后,会逐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币种之一,未来可能出现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将有助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同时,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第一次有新兴市场货币进入到SDR货币篮子,这有助于改善以往单纯以发达国家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格局,增强SDR本身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此外,人民币加入SDR还有助于提高SDR的稳定性,提升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这也会进一步改善国际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人民币加入SDR及相关改革对中国和世界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短期来看,人民币加入SDR会产生一些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中国来说,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且有利于促进国内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对世界来说,这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正向更加合理、均衡和公平的方向发展,并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应以加入SDR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改革红利,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币国际化背后的底气 篇6
说起最近的国家大事,不论是谁都绕不过亚投行和“一带一路”。
有关这两件大事的内容,完全足够写本书的了。这里暂且抛开不管,单谈背后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开始,起始仅仅是双边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尝试。随着尝试的深入,最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在近两年得到了全力推动。短短5年时间,人民币全球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和第二大贸易货币。而近日,关于人民币是否纳入国际货币基金(IMF)的特别提款权,成为与美元、欧元、英镑及日元相同的计价标准篮成员,广被讨论,若能成行,人民币国际化又将进入新纪元。
全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自然有其理由。
首先,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若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会在在国际贸易特别是资源、能源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若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就会提高我国对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定价权。人民币如果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就会享有“铸币税”,享受到独立的“经济主权”,从而摆脱近期美元政策的负面影响。其次,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必然会不断创新和推出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品,并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换,从而逐步确立我国做为金融大国的地位,进而通过促进国内金融资本市场的繁荣,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保驾护航。第三,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尤其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技术创新与进步等方面。第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将巩固我国作为大国的地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提高,必然加强我国的世界大国地位。第五,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有利于我国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和自由浮动汇率,将减少净出口,而减少出口的实质,就是减少对进口国的补贴,增加本国居民的收入,实现“藏富于民”。
既然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如此多的优点,那为何近两年才被大力推进呢?可能大家还记得,几年前国内的货币政策重点在保持汇率的稳定性,那么这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曾提出过著名的“三元悖论”。他指出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与资本自由流动,而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让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货币政策大都会在汇率稳定性和资本流动性之中二选一。
在前些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的是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因此资本的流动性就会较差,自然也就缺少了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前提。在当时的情况看,选择保证汇率稳定无可厚非。当时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但金融体系仍比较落后,国际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如果一旦实行了资本自由流动,大量投机资本的进进出出,将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汇率稳定是唯一的选择。事实证明,这种稳定的汇率,让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得以“独善其身”,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增长。从历史的角度看,牺牲一部分全球化红利以换取经济的稳定是值得的。
而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体系的日渐成熟,政策也开始了向提高资本流动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倾斜。从经济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期,经济转型和升级成为发展新主题,中国的海外投资将会在近一段时间显著增加,因此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减少投资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从金融上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金融体系,金融的国家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已经有能力为人民币全球化保驾护航。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收取货币全球化的红利。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篇7
人民币如何实行国际化呢?温建东和麦延厚编著的《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给出了答案。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要建立一个主权货币的清算体系, 不要对储备货币开放就不会存在风险。要想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就得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建立主权货币的清算体系。在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 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快, 但是跟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还是有差距。我国的外汇市场在国际市场中排名比较靠后, 开放空间十分有限, 外汇市场亟待进一步改革开放。
温建东和麦延厚编著的《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外汇市场发展》解释了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的关系, 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我国外汇市场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展开讨论, 以货币国际化为切入点, 阐述了代表性国家货币国际化与外汇市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其发展经验, 有力论证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 并通过剖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深入分析人民币“走出去”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从而提出了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问题。对我国的外汇市场该如何发展,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该如何进一步完善, 制度及市场配套工具该如何建设, 外汇市场金融产品该如何设计开发, 又该如何建成成熟、高效、严密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等问题, 一一做了详尽地分析判断, 并提出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篇8
货币的四项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当货币的职能由货币发行国延伸到国外,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进行计价、交易和结算,履行世界货币职能时,该货币即为国际货币。
一国货币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国际货币。完全国际化的货币,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①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一方面既可以维持国内的政治稳定,另一方面又能保护国家的安全以及本国货币的安全。②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在全球产出、贸易和金融中占较大份额,以至于其货币流通或交易区域的规模较大,它的使用能节约交易成本,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③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货币价值稳定包括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汇率稳定两个方面。④国际货币发行国应该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即拥有多种金融工具、发达的二级市场和高度的流动性。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促进国际上对该国货币的国际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2. 1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
从根本上来看,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高低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研究表明,主要货币发行国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每上升1% ( 通过购买力指数换算) ,会相应的造成该种货币在各中央银行的货币储备里所占的比例上升1. 33% 。从目前国际货币的格局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货币的国际化,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该国或者该经济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从2005年至201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一直在9% 左右。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5. 0%, 到今天的超过10%。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持续增长无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 2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不断加深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APEC、CAFTA,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不断加深。与周边国家不断深化的贸易逆差正在无声地加速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2. 3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
长期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都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仅有少数年份为下降。从2005年到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由8188. 72亿美元增长至38213. 15亿美元。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可以不断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兑换的需求。
2. 4人民币持续升值
资料来源: 中经网。
从上图中可知,中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1995年开始基本上就一直处于升值的状态。近几年来更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一方面可以增强人们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资进行国内投资。总之,国际增持人民币的愿望增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2. 5中国金融市场日渐成熟
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是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金融市场的高效率可以减少市场摩擦,降低货币的交易成本,增强货币的流动性和促进货币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一个高效的金融市场还可以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正确引导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从而有助于资金的有序流动和金融稳定。近年来中国上海、深圳、香港交易所不断发展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3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条件
3. 1美元长期的霸主地位
自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就不断稳固和加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并没有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挑战,美元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滥用自己的地位特权。中国政府想在已经建立好的国际货币格局争得一席之地绝非易事。
3. 2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
目前,中国经常账户已经完全开放,但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资本项目对国际资金流动存在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3. 3外汇储备问题更加深化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外汇储备会随之增加,外部不平衡问题更加严峻。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会带来外汇储备成本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增加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3. 4特里芬难题
任何国际货币都不能逃避特里芬难题的困境。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以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国际储备资产为条件,这又要求中国必须保持国际收支的逆差。中国越是通过逆差的方式提供人民币资产,国际收支的地位就越会被削弱。如果中国长期持续的贸易逆差,又将使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国家不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
3. 5三难困境
它意味着一国无法同时实现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大目标。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大量境外流通的本币,会对国内货币政策产生干扰, 使货币政策很难发挥其作用。另外,利率对资本调度的杠杆作用也会受到限制。
4结论
当今中国正处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中国首先应该加强与亚洲各国的金融合作关系,逐步发挥人民币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待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经济实力更加深厚,可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摘要:目前,中国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仍主要以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进行计价和支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支付与结算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不符。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篇9
2009年4月8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前, 中国先后与六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启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 在本币职能基础上, 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 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历史机遇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 既取决于该国的货币制度和相关的政策, 也受国际市场对该货币评价和接受程度的制约, 更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紧密相关。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以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世界政治地位的提高, 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营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必将对亚洲经济、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看, 人民币国际化遇上了历史性的机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加深, 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高。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变革的强烈要求, 世界银行和IMF的改革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一个更合理和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人民币有机会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
从内部条件来看, 人民币国际化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优势的。首先, 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增长稳定。从总量上来说,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尽管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 但中国经济从增量上来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之后, 经济实力已经能够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其次, 中国在货币币值稳定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中国汇率制度改革4周年以来, 人民币保持强势使得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吸引力, 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通道下人民币国际化如顺水行舟, 更加容易推行。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
1. 获取铸币税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收益是中国可以从中获得铸币税 (Seniorage) 收入。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下, 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广义的铸币税被定义为“因本币国际化而获得的本币及其表征的金融资产的净输出。”在国际上, 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国际货币享有此种特权, 从低成本地发行国际货币中获利, 其获得的利润是他国的商品和劳务及直接投资的收益。如果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 则意味着中国可利用很小的纸币发行成本来占有和使用国外的物品和资源, 也就相当于获得无息贷款, 从而获得了额外的国际资金来源。
2. 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 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些年美国经济萎靡不振, 加之此次金融风暴给美国经济的沉重打击, 使得美元的坚挺形象受损, 美元不断贬值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缩水。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还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国际化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 有助于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从而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
3.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影响力。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 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一旦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则意味着我国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调节权, 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将对我国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并且我国经济金融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也将对这些国家产生一定影响, 这可以提升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从而增强我国对世界经济交往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4. 防范和降低汇率风险, 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影响, 以及降低货币兑换导致的交易成本, 从而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投资。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 简捷方便, 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反过来, 对外经济往来的逐步发展和扩大, 又促进了其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较多地使用本币而少受或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将使我国享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迫使我国付出成本。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根据克鲁格曼的“三角形”假说, 在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汇率制度的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大政策目标中, 一国最多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一国金融制度选择了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 就必须放弃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国际化后, 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 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 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2. 面临“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将承担国际金融稳定的义务, 在必要时充当区域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由此我国将可能面临“特里芬难题”, 即在以贸易逆差向储备国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的过程中, 将出现本币贬值的压力与保持本币币值稳定之间的冲突。
3. 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经济的开放度逐渐加大, 与外部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享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好处的同时, 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 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国际化后当本国货币的汇率与本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一致 (尤其是本国货币存在显著的汇率高估) 时, 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 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国际投机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借入本币, 并在本国外汇市场上集中抛售, 以打压本币汇率并赚取巨额收益。
4. 人民币国际化后, 我国要相应承担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部分责任。
从长远来看,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时, 中国政府或多或少将承担一部分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人民币国际化对改善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利己性、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而被寄予期望。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世界承担更大的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 这些责任可能与国内的政策目标相冲突, 可能损害国内经济利益。
四、结束语
尽管一国货币国际化会给该国一定不利影响, 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比较人民币国际化所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可以看出, 相对于国际化带来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经济政治收益, 国际货币所需承担的成本是相对有限的。可以确定,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展望人民币的国际化征程 篇10
随着本次央行降息以后,汇率出现了剧烈双向波动,商业银行应及时向出口企业发了汇率风险提示函,注意汇率的双向波动加剧,及时地核算成本,锁定远期,规避汇率风险。
未来随着人民币双边波动的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将会迎来更加复杂的内外环境,预计人民币总体回维持弱势,双向波动将常态化。
国内经济增速下滑,与美元走势强劲相比,中美两国利率走向背离,利差逐渐收窄。目前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走势主要有国际和国内两大因素。
一、美国经济强劲复苏
就GDP的增长值而言,基本上保持在3%上下,并继续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最强有力的支撑,这等于给人民币汇率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2015年,中国股民经历了大喜大悲,从天堂到地狱的洗礼,但上半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度走强,美国经济复苏稳固,强力支撑着全球的经济复苏。明显,美国经济势头持续增长,未来未来美联储将很快进入升息循环,那么美元强势将持续下去。
二、发达国家经济的分化局面
2015年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速的差距加大,受希腊经济危机拖累欧元区,欧元区推出欧洲版QE,政策加码助力内需改善日本结构性改革低于预期,仍旧难阻衰退。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状况和金融稳定性有所好转,但资源仍旧是最大难题。美联英国和挪威等小型开放经济体的经济走向要看美联储的加息与否来定夺。从欧洲总体的经济来讲GDP,2016 年的增长比2015 快0.3,同时欧洲在发生巨大调整性的变化。从整体来说,欧洲经济明年能否好于今年仍是未知数。
三、油价继续下跌可能性较大
油价下跌影响显著,将刺激消费,并有望促进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石油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此时,随着油价下跌对于石油出口大国而言,已经形成巨大的压力源,因为这些国家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四、经济下行压力大
2015年国内经济下行,纺织、造船、电子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出口订单影响,产值同比下降,光伏、钢铁、集装箱企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虽有所回暖,但仅表现在一线城市,二线以下城市仍然是人气不旺,房地产市场回暖依然不能明显拉动地产投资,政府主导的基建对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预计投资增长仍将回落。 全球经济增速低迷,但未来中国出口预计仍是个位数增长。
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来进一步展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多维度多角度来看未来人民币的全球化趋势,将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以中国香港为主,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巴黎等多点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更加完善。香港与内地间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稳居首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全面发展。一是人民币存款余额稳定增加。2014年以来,中国与加拿大、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分别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越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多元化发展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为本国企业从人民币结算和规避汇率风险等方面获得了便利。同时,国内中资银行充分抓住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为重点的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市场机遇,走出去,充分利用规则为自身服务。争取国际经贸活动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有力推动了出口型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跨境结算降低了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和风险。一方面出口企业和国外客户签订出口合同时,可以以人民币计价,提高应对危机冲击的能力。境内企业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报价并结算,没有货币错配和汇率风险,可节省汇兑成本和外币衍生品交易等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境内商业银行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办理跨境结汇,境外的人民币汇率高于境内几百点,使企业节约了财务成本。
支持国内企业和银行迈出国门,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几年,我行企业走出去的项目增多,从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涉入很多行业,有效地利用了境外的广阔的土地资源,为国内的节能减排作出贡献。近年来,国内企业积极加大对外投资,加快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中资银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人民币负债业务体量大、人民币资金清算便利等优势,促进跨境金融服务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四)中国政府坚持完善政策,严简并行促人民币跨境使用
跨境人民币的合规合法使用更是至关重要,严格监管和简政放权同步进行。从严是政策执行,从简是简政放权。商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要载体,发挥了无以取代的作用。境内商业银行根据企业提交的收付款指令,直接为企业办理跨境结算业务。简化流程后,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银行依法自主进行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核,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缩短时间,更加方便贸易投资。
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 篇11
这就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具有完整的全球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国际强势货币。
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但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人民币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庞大的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未能转化为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的软实力,而是通过集中的美元结算和美元资产的持有,支撑了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在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对美元和美国过度依赖。
人民币国际化可实现保障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的,实质性地改变严重的美元依赖状态,在国家和全球层面缓解和消除货币与金融体系的不平衡,进而提升中国在货币与金融领域的软实力,更均衡地在全球配置货币与金融资源,履行中国在全球货币与金融领域的大国责任。
为此,当前应尽快发展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具有全球辐射力和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金融市场。这个市场植根于本土经济,与国家综合实力相匹配,能够支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货币与金融平衡。这可以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全球吸引力,扩大人民币在全球使用和持有的范围,并保证全球的人民币持有者能便利、高效地配置和持有具有令人满意投资回报水平的人民币资产,以及便利、高效地管理相关的风险。
可以预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今后五年到十年我国金融发展的基本任务。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削弱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影响力,加速了国际金融格局调整进程,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因此,“十二五”期间是关键,必须以此为契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部署并有效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深化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境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和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应在全球和亚太地区金融秩序重塑过程中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在境内外顺畅循环,不断提升中国在地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立开放性市场体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以开放性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依托,从而保证人民币既能便利地出去,也能便利地回来,可以在境内外顺畅循环。
没有金融体系的开放,人民币无法跨境流动,境外经济主体便缺乏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全球领先的资本市场,以有力地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将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至为重要。
就具体路径而言,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是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之后在资本账户下的跨境回流投资和持有。为此,必须着力解决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开放滞后,行政管制过度的问题。应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加快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以开放为契机,成功地整合和吸纳境内外的优势市场资源,不断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消除市场的脆弱性,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市场的组织效率、核心能力和发展质量。
改革的目的在于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跨越全球的人民币定价、投资、融资、金融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高效平台,从而构建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庞大的全球性资本市场。
开放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股票、债券、基金等基础金融产品可成为资本市场开放的突破口。
基础产品的开放,既能提高基础产品市场的运作质量和竞争效率,夯实资本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又能通过进一步做大做优市场而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消除市场原有的扭曲,提升基础产品的长期投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和管控金融开放的长期风险。
在过去五年到十年时间内,中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依然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性,内部相互割裂、对外相对封闭: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内部,银行、证券、保险与信托等各个子市场高度分割;金融结构明显失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
同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过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接轨,效率不高,削弱了国际竞争力。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资产规模增大而增大。
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建设,既要实现不同子市场之间的对内开放,也要实现整个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
当前,中国金融业及其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银行业以存贷款业为基本业务,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于偏高的存贷差,而盲目扩大的生产性和投资性贷款导致银行业资本金屡现不足;保险资金用途单一,一旦银行降息,保险公司便会产生大量亏损;而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分离,以及债券市场内部的割裂,又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极为低下。
为适应开放性市场体系下的竞争需要,应迅速打破金融行业、市场、机构和资金间的壁垒,走向统一高效金融监管下的一体化运作,实现金融业的对内开放。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市场之间的统一和互联,通过促进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与本币市场、基础产品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
对外开放则意味着,推动境外投资人和发行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最终实现境内外市场接轨。中国必须审时度势,掌握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主动权。通过股票、债券、基金三大基础产品的对外开放,推动境外投资人和发行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体系越发达,越开放,人民币跨境流动和跨境持有的相对规模越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的货币与金融国际化及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莫不如此。
主要舉措
为推进开放性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
首先是加快市场对外开放,抓紧推出国际板。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扎实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加快红筹公司回归,吸引境外优秀企业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高市场广度和深度,优化国际资产配置组合。加强对国际板舆论的正面引导,为国际板顺利推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针对国内外市场法律和会计制度差异,完善国际板发行、上市、交易、登记和结算规则,建立有效的国际板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差异化的监管机制,形成合理的跨境监管与合作安排。
吸引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可以作为资本项目开放、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促进国内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推动由贸易大国转为投资大国,由“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转型为“中国拥有”(Owned by China)。
第二,推动债券市场统一互联,实现跨越式发展。
逐步改变商业银行主导债券市场、银行持有债券比例过高、风险过度集中的运作模式,有效降低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推进市场一体化,改变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人为分割、多头监管的局面。推进登记清算后台整合,加快建立由高效基础设施、多元发行主体、多元发行方式、多元投资者和多样化交易方式支撑的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
推进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优先将国债、金融债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市场化发行,开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市场化试点和项目收益债券试点。加大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与交易合约创新的力度。
第三,加快推进业务与产品创新,适时推出覆盖全球的跨市场ETF。
按照风险可控、有序推进、安全平稳的原则,扎实推进各项业务与产品创新活动。加大ETF多样化设计,提高ETF产品差异化程度,加快沪深300ETF、跨境ETF和债券ETF开发节奏,积极试点发展黄金ETF、REITs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跨市场产品,增加境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使上海证券市场成为国内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在成功推出股指期货的基础上,研究推出基于个股与ETF的期货和期权产品。继续推动和扩大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丰富交易方式。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和大宗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
第四,逐步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根据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内在需求,逐步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和市场运作体制改革,调整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的职责,使监管机构从侧重于行政控制和行政审批,逐渐转为惩处违规行为、改善制度环境和监管系统性风险,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和市场运作效率,完善市场机制。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篇12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背景下, 我国中央银行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继签订了大宗的人民币互换协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意义,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 一方面其现实意义在于金融危机背景下, 大规模货币互换能够为我国及周边贸易伙伴有效解决美元流动性紧张的困难, 帮助国内大量外贸企业顺利度过寒冬;另一方面其战略意义在于货币互换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对人民币完善自由兑换、交易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作用, 最终获得国际货币的地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总结我国近几年来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经验, 分析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发展模式, 不仅能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而且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带来有益启示。
我在参考《中国为什么要进行货币互换》 (山东经济学院:黄慧于良) 、《货币互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新疆财经学院:王新华) 等资料后。
本文将通过三个部分对此问题进行陈述。第一部分将明确主权货币国际化和货币互换的基本含义, 分析总结美元、欧元、日元三大国际货币的发展模式, 并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第二部分将通过分析人民币互换的发展现状和协议签订的各种原因, 陈述进行人民币互换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利与弊;最后第三部分将针对人民币互换的利与弊总结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带来的有益启示。
二、主权货币的国际化与互换
(一) 主权货币的国际化
1. 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主权货币国际化是指某一国家的主权货币在该国境外, 在各种国际贸易活动中发挥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作用, 并且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的过程。目前, 世界上获得国际货币地位的主权货币包括美元、日元、欧元等。
2. 主权货币国际化的理论条件。
国际货币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国际贸易交易中发挥普遍认可的交易结算能力、政策干预能力与外汇储备能力, 如果一国货币缺乏其中的任意一种作用, 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国际化的能力, 而具体而言, 国际化的货币又要满足诸多条件, 总体分为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 其中政治条件易为人们所忽视, 但是国际货币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而经济条件则是对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过程能否成功, 是其综合国力所最终确定的。
一方面, 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政治因素, 主要是指该国的政治稳定程度, 国际主导能力与相应的国际合作能力。第一, 国内政治环境足够稳定是必须条件之一, 因为该国必须对外国所拥有的货币资产能够提供可靠保障, 这只有在拥有强大的军事国防实力和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时, 该国货币才能够产生足够的公信力。第二, 在国际主权国家的交往中具有公认的主导能力, 也是该国货币国际化所必需的条件, 只有如此, 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对该国货币的广泛需求, 满足作为国际货币的储备货币能力所需。第三, 世界上主要的主权国家应该与该国家保持着长期良好的政治合作关系, 从而能够保证该国货币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支持。
另一方面, 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经济因素是其对该国货币的国际化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包括反映该国经济运行情况的诸多短期指标, 如经济增长率、C PI指数等, 同时还应该包括相应的决定着资本市场运行状况的投资与储蓄结构, 前者标志着一种动态增长, 而后者更加倾向于一种静态增长。持续的可兑换性是国际货币的根本要求, 因为外国资产所有人虽然真正所需要的是资产流动性与本金收益, 但本金的安全兑换才是这些存在的根本前提, 保证外汇资产的安全兑换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官方机构所真正关心的问题, 同时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 虽然也要考虑资产收益, 但如果资产安全不能够有所保证, 既不能够具有持续的可兑换性, 私人投资这也不会选择该种货币作为储备资产。因此, 在诸多经济因素当中, 国际货币的最根本要求是持续的可兑换性, 不能满足这一项要求就很难获得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成功。
3. 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以美元、欧元和日元分别作为典型代表, 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共有三种。首先, 以美元为例, 美元是美国在二战以后确立了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的产物, 超级大国地位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巨大的利益, 也为美元走向国际化, 成为至今为止最重要的国际货币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美元国际化是美国在各方面巨大优势的一种体现。而欧元则是另外一种发展模式, 欧元区各国都不具备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为了各国之间共同的发展利益, 提升欧洲整体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 扩大区域影响力, 欧洲各国就在在区域货币联合的过程中完成了欧元的国际化进程。最后, 日元的国际化是日本充分利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有利地位,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金融投资, 进而带动了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为日元完成国际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综合分析, 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主要的国际货币的发展模式, 美元模式显然对于我们不具备借鉴意义, 欧元模式则是区域经济联合体完成区域货币国际化的典型模式, 对于人民币这种主权货币而言, 真正具有借鉴意义只有日元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4.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现状。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虽然近些年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的较大规模的人民币互换, 但是人民币还没有真正实现国际化的目标。首先从自由汇兑的作用角度而言, 人民币在世界贸易中所表现出的汇兑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国际货币的要求。一方面, 其兑换限额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大宗交易还不能够自由的完成, 而且银行还要以合同单据为凭证才能进行兑换。另一方面, 人民币只能够在经常项目下完成兑换, 资本金融账户项目下的交易还是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管制, 因而与现在通行的国际化货币, 如美元、日元、欧元相比, 人民币还没有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与支持, 还不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由兑换。虽然我国已经与周边的一些国家达成了大宗人民币互换协议, 造成了似乎人民币已经能够自由兑换的假象, 但仔细分析, 几乎所有的货币互换协议都是作用于经常性项目下的交易, 是各个外国政府保持商品贸易稳定、加快商品贸易发展的手段, 并没有对资本金融账户下的交易产生任何帮助, 所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处于发展之中, 这几宗大额货币互换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完成的表现。
其次, 从国际货币的结算作用角度来说, 具有国际化地位的货币, 如美元、日元、欧元, 在全世结算界范围内都已经年能够自由发挥结算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在国际贸易中普遍被使用。而人民币虽然已经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发挥了一定的国际结算的功能, 但由于规模和范围非常有限, 根本不能与美元、欧元等相提并论, 即使近几年签署了一系列的货币互换协议, 但与世界贸易总额相比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在结算方面根本没有达到国际货币的要求。就人民币目前的影响力而言, 只能是区域内的结算货币, 还没有成为亚洲货币, 而距离成为国际货币的目标更有漫长的路要走。
最后, 国际货币的储蓄功能是获得国际货币地位的最重要标志。通常情况下, 一种货币想要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主要的储备货币, 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包括该种货币的发行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不但能够保证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 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影响力, 从而使人们有足够的信心持有该国货币资产。其次, 该国货币也应该具有稳定的币值, 至少在较长的时间内能够保证不发生大幅贬值。最后, 该国应该在国际贸易中具备足够的影响力, 其进出口总额与对外资金交流都需要保持较大的规模, 从而满足各国的相关需求。按照以上说明的几个标准, 我国的经济实力虽然已经获得较大程度的提升与发展, 国际贸易水平再近些年大幅上升, 人民币在近几年也一直保持着升值的趋势, 但具体分析, 我国经济实力与美欧大国还存在较大程度的差距, 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使用效率等都尚需改善, 虽然对外贸易总额巨大, 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用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进行结算, 人民币结算只占其中极少的部分, 而且人民币汇率也没有完成市场化改革, 币值还不能保持稳定, 所以人民币还不能满足国际货币在储备功能方面的要求, 还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像美元、欧元一样发挥其功能和影响力。
由以上的说明分析可以看出, 人民币近期所进行的大规模的货币互换活动, 并不能代表着人民币已经完成了其国际化进程, 只能是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尚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
(二) 国家间的货币互换
1. 货币互换的基本含义。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 是指两笔数额、期限相同, 而货币不同的资金之间的调换, 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 减少筹资成本。
2. 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实际意义。
首先, 签署大额货币互换协议相对于直接筹资而言, 可以降低筹资成本, 获得更加高收益的优良资产。其次, 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也是逃避外汇管制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实行外汇管制的条件下, 货币互换可以很好的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最后, 货币互换也是降低汇率风险, 锁定收益, 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法。
3. 货币互换的发展历史。
早在2007年世界就掀起了货币互换的浪潮, 当年12月美联储分别于欧洲、瑞士央行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一年之后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世界上美国与欧盟、瑞、英国、日本为了缓解蔓延至全世界的美元流动性紧张问题, 分别签署了美元货币互换协议。至2009年, 欧盟、瑞士、英国、日本、美国又宣布了货币互换额度协定, 各国央行为了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稳定和外贸利益, 纷纷承诺在必要时会向美国提供足额外汇, 从而确保了美国各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足够的欧元、瑞士法郎、英镑、日元等外汇货币的流动性。
4. 国际货币互换的具体操作流程。
签署国际货币互换协议, 主要完成三个环节:首先, 是要确定风险程度, 识别现金流量, 这是货币互换协议控制风险根本作用的具体要求, 如果不能准确地认识、确定风险的大小, 就难以签订有效的货币互换协议;其次, 要匹配现有的头寸, 按照套期保值的基本原则, 应该创造与原有交易风险相反方向的风险头寸, 从而两个头寸相互抵消, 消除现有风险;最后, 是要创造调整风险所需的现金, 这一步就是货币互换交易本身。
三、进行人民币互换的原因与利弊
(一) 人民币互换的发展现状
我国央行早在21世纪初, 就曾与泰国银行、日本央行签署了大宗的货币互换协议。在2008年12月, 我国央行与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了总规模为1800亿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同年, 我国政府为了巩固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与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总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又分别与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三国的中央银行签署了不同规模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 直接有力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 我国中央银行已经与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等国签订了多项相关的货币互换协议,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环境下, 这多项货币互换协议为我国大量外贸企业提供了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完善条件, 有效避免了美元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二) 我国进行人民币互换的原因
我国近些年所签订的一系列的国际互换协议, 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对人民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而我国进行货币互换也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已经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使其对外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很多国家的进出口外贸公司都遇到了严冬。因此,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增加区域经济流动性, 已经成为亚洲各国遏制金融危机持续蔓延, 维持国内外经济金融稳定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货币互换协议以及与此相关的货币财政政策都能够有效的扩大各国央行的干预范围, 提升其干预能力, 保证相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各国货币汇率的恶意波动, 保证了金融安全, 防止了国内经济出现大萧条的局面。
应对金融海啸是各国政府官方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最主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首先,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也是顺应了近些年在欧美国家之间发生的国际货币互换潮流。近几年来, 欧美五国的央行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 进行了一系列的美元货币互换协议。一方面, 中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国民经济逐年高速发展, 人民币不断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正在不断受到来自人民币的挑战, 欧美强国为了维护美元的强力地位, 联合通过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等市场操作手段, 方便各国市场控制国际美元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美元市场的可调控性, 同时保证了本国汇率的稳定, 确保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 签订美元货币互换协议也是欧美各国防范金融危机, 稳定各国金融市场, 确保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希望通过大额货币互换提升市场信心, 影响投资者预期。鉴于欧美经济大国的货币互换举动, 我国政府迅速反应, 充分意识到国际货币互换协议已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普遍潮流, 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 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 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与周边各国及地区签订了大宗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
同时, 签订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 也是我国官方政府出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考虑, 从战略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金融海啸不断蔓延的背景下, 中国周边国家越来越需要得到流动性的支持, 同时也需要能够为其提振信心, 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伙伴。人民币此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大规模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需求。随着互换协议付诸实施, 参与互换的国家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空间变得更大, 其操作的灵活自主性也得到了增强, 这不仅为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也在战略上走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为人民币日后扩大影响力, 走出亚洲成为真正的国际化货币提供了基础。
(三) 人民币互换的利与弊
首先, 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经济条件下, 当前进行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众多出口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因美元流动性吃紧而导致的我国贸易伙伴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而且也成功的帮助我国出口企业渡过了目前的严冬。
其次, 人民币在近几年所进行的货币互换活动, 也帮助人民币的国际化版图悄悄地扩大至东欧、拉美等地区, 较大程度上扩大了我国央行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货币合作的范围, 不但可以稳定区域金融制度, 帮助我国贸易伙伴防范金融危险, 渡过金融危机, 而且也进一步争取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再次, 将互换货币资金不断地用于贸易融资, 进而保证和支持进出口总量, 这种在互换内容上的创新能够积极推动协议双方的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 从而扩大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 我国所签订的一系列的人民币互换协议, 也有效的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强大的流动性支持, 为区域经济提供了资金救助, 这不仅是国际市场逐步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人民币巩固目前区域货币的地位, 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 我们充分有理由相信, 在美元这种“硬通货”发生信心波动的情况下, 为亚洲、东欧、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签订大宗的人民币互换协议, 可以使人民逐渐成为各方所认可的结算货币, 扩大其应用领域, 提高其应用频率, 甚至能够帮助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人民币的稳定性与地位, 从而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众多贸易伙伴国的储备货币, 为人民币真正获得国际货币的地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最后, 虽然货币互换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但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货币互换远不等于人民币已经获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还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币货币互换所能够引发的风险, 一方面, 我国能够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是因为双方产业存在互补性, 货币互换能够有效解决金融危机给各方进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困境与难题, 而并不是人民币已经具备了自由兑换和完善的国际结算、储备等功能的结果, 所以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 人民币互换只是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所走出的一个小步, 即使已经成功成为了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人民币想要真正完善的具备国际货币的其他两种功能,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只有先成为东亚、亚洲地区的区域货币, 才能获得更多的国际化机遇, 除此之外, 依据人民币互换所提出的一系列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时间表都是不切实际的, 都不是真正适合人民币未来发展的。另一方面, 人民币互换协议签订也为我国政府进一步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 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加强外汇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不仅要保证人民币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幅度贬值, 是人民币持有者能够始终保持对人民币的兴趣和信心, 而且也要防止国外大量热钱涌入, 提防国际热钱的投机交易, 力保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四、货币互换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启示
在人民币完成货币互换的条件下,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需要相应作出调整,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局势, 进一步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 具体而言, 能够得到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首先, 我们应该以此次人民币互换为契机,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进程, 通过扩大资金覆盖面, 进而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资金支持。
其次, 也相信能够借此机遇扩大人民币的活动领域, 例如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人民币在经常性账户下已经获得的清算功能, 建立经常项目下健全的人民币结算中心, 并且逐渐放开对境外人民币入内地进行投资的各种条件限制, 并且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国内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的条件下, 尝试鼓励国内各大金融机构提供外贸人民币信贷产品, 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健全我国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 要积极推动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建立开放的、公平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外国人民币借贷市场。
再次, 我国可通过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推动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利用优势充分扩大人民币计价的规模和水平, 同时为上海成为国内金融中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使人民币能够尽快形成与美元、日元相抗衡的国际金融市场。
最后, 我们在明确国际互换的意义和作用后, 还必须看清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有很多的路要走,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货币互换协议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但也仍要看到起作用的局限性, 不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健全, 各种制度都尚需完善, 而且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也还不能支持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所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
摘要:早在2001年中国就曾经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 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解决美元流动性紧张的困难, 也陆续开始签署了美元货币互换协议。我国中央银行与周边贸易伙伴签署的大宗人民币互换协议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总结其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的实际作用, 分析借鉴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的发展模式, 思考国内外相关经验并由此获得有益的启示, 对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肯定近年来人民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已经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使其自由汇兑和交易结算两方面的功能能够逐渐完善,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人民币并不具有完备的三种国际货币功能, 尤其是在储蓄货币方面, 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在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为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与国内金融市场稳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依然面临着漫长的道路。
关键词:人民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韩宝兴.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政治和经济前提.国际融资.2009年第3期16/18.
[2]黄慧, 于良.中国货币互换的历程、原因分析及国内政策调整.南京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 2009.08.
[3]王新华.货币互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6期:41/42.
[4]周念利, 沈铭辉.从货币互换角度看待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进展.国际融资2009年第3期.
[5]Linda Goldber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llar and Trade Balance Adjustmen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 no.255.August 2006.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推荐阅读:
人民币的国际化论文06-15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考08-31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论文09-27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05-15
人民币国际化思考08-03
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06-08
人民币国际化环境分析08-10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10-26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07-25
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综述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