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练习

2024-09-03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练习(精选11篇)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练习 篇1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51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教学重点:会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教学难点:会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在对人民币的认识后,对人民币的更进一步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有三个: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二、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知道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逐渐培养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商场见到的物品价格虽然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但一年级小学生毕竟年龄小,以前到商场关注的是买的物品,而不是价格,之前学习的都是整数,从没学习过小数,因此,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掌握如何将两位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进行转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教法:为了达成以上的一些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

一、创设有趣的、学生喜爱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在操作中完成进率的换算。进率的换算在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上通过不同的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这样的教学让说不清的关系,在操作讲解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三、人民币的计算离不购物。一年级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对于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是有的。在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

四、在这节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故事情境(配以课件演示故事情节):小白兔睡着时,家里着火了,他的好朋友雪孩子发现了,奋不顾身地冲进火里,救出了小白兔。小白兔醒来后发现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没了,很伤心。维尼和跳跳虎听说了,立刻赶来了。跳跳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来帮助小兔,是多少呢?跳跳虎自豪地说:我有1元2角呢!你能拿出和我一样多的钱吗?维尼说:办法可有很多啊!

二、结合情境,自主学习:

1、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请学生从学具中拿出一样多的钱,(四人小组合作)并请学生汇报拿法及为什么。师:哪种最方便?那种最麻烦?为什么?出示1元2角=()角,请

学生分析为什么,板书过程。课件出示反过来的换算过程。

2、我们解决了跳跳虎提出的问题,维尼不相信你们这么快就解决了难题,要出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出示:27角=()元()角3元2角=()角(生独立做,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1)跳跳虎拿着他的1元2角钱,想买点什么好呢?对了,就买点吃的吧!他走进了“爱心菜店”。(课件出示种类及价格)师模仿跳跳虎的语气说:“啊!有()、有()、有()、还有(),这么多吃的。咦!这些是多少钱我看不懂啊!谁来帮帮我?”生观察这种价格表示方法在哪见过后独立思考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如没有学生认识,出示35.90元=35元9角,再请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讲解,请生汇报。如有少数学生认识请生教生,再请学的慢的学生汇报35.90元的意义。

(2)师据学生汇报补充讲解这种表示方法的含义。

(3)请生逐一汇报其余菜品的价钱。

(4)跳跳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引导生汇报、评价,尽量让学生说出所有的方案。

5、简单的计算:

(1)过渡谈话:跳跳虎抱着大家帮他挑好的食物高高兴兴地去找小兔子了!维尼可急了,他还没买好呀,买什么呢?对了,就文具吧!

(2)课件出示“小小文具店”,请学生单个认认物品和价格。

(3)请一对同桌帮维尼的忙,一人买一样,俩人合起来要花多少钱?生汇报计算方法,其余同学指正。

三、实践活动,感悟数学:

师:小朋友,你们想用手中钱去买一些礼物,送给小白兔吗?

每4—6人一组,学生分组活动。要求每组选出一名售货员,一名收银员、2—4名顾客;买东西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最后评选出一个最棒的活动小组和最负责的小组长。

教师指导操作。

四、拓展提高。

师:大家都已经帮助过小白兔了,彭老师还没献出自己的爱心,我也表示一下吧。出示皮球、乒乓拍、羽毛球拍,请学生帮助购物。

五、全课总结:

1、问: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今天的哪部分?(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课题——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并针对学生发言给予补充完善、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给予评价。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小白兔在维尼、跳跳虎和我们全班小朋友的帮助下摆脱了困境,心情很愉快。大家的表现真棒。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中也能象今天这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六、课后延伸,体味数学:

到商店去调查物品的价格,同时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

一、两样物品,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根据学生购物时的实际情况板书)

课后反思:

一、我的收获。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维尼熊、跳跳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1、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3、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不足之处:

教师教学机智不太好。即对突发事件不能灵活自如的答辩。如在我设计的1元2角换钱活动中,学生有很多种换钱方法,当关键方法出现时,由于学生的想法还没汇报完,而时间又已来不及的时候,教师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可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这个环节,造成此部分教学无序、凌乱。同时也暴露了老师备课时过低估计学生能力,过死局限学生思维。再如:当学生分组购物时,我感到时间不够,我就应该及时调整,取消拓展题,可我为了教学环节完整,而使购物活动有形无实。由此我想到了“厚积而

薄发”的真正含义,在以后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课标,用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教学。

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让学生充分体验后如何落实基础知识?

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购物活动。由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本节课没有相应的练习,只是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孩子们对人民币的减法计算到底掌握的怎么样我并不了解,按常规本节课并没有完成教学计划。这一现象不仅使我想到:现在的课中更要注重的是怎样让孩子们参与学习过程,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很少考虑知识点是否落实,怎样去落实。如果让学生停下探究的脚步参与练习,这恐怕不合适,我们让学生不停的去探究,而不管知识落实情况,可能也不恰当,那我们该怎么办?

2、怎样做到既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又兼顾学困生?

在本节课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开放,学生思维探究空间较大,学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感到无力下手,思考时不着边际。而一部分优等生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中下等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已经真正掌握关系和计算方法?如何将问题切细,分层进行探索,则又要考虑教师扶的过多,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特别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如何把握介入的时机?如何更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类别:公开课教案(定稿)及反思

课题: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撰写人:彭春霞

时间:2012-4-12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练习 篇2

前不久,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减负万里行”活动,提出要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课程改革等治本之策的同时,从规范办学行为、探索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方面入手,推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都是正确的,但与以往相比,教育的总体状况在大的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取得大的突破,人们渴望获得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传统的招生考试模式仍然被认为是目前情况下最为公平的方式。因此,也就预示着“减负万里行”必然是“任重而道远”

可以说,减还是不减,这是一个长期令许多人纠结的问题。作为家长,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起五更睡半夜,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没有多少可以自由玩耍和休息的时间,但他们却不敢给孩子“放羊”,不敢拿孩子的“前途命运”做赌注,因此只要孩子一放松,家长就会紧张和焦虑;同样,作为校长和教师,谁都不希望迫于各种压力而经常加班加点,给学生不断加码,可又都不敢冒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评价标志的教育质量下滑的风险,谁都担不起“误人前程”的责任,不想让学校和自身陷入困境。

所以,在人们全力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刚性需求”面前,任何来自宏观层面的大道理,都难以改变既有的现实。也就是说,在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通过行政手段禁止择校、禁止补课、全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轻松愉快地推行素质教育,在愿望和现实之间可能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需要各个方面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减负行动,表面上看好像不应有太大的难度,因为小升初已经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没有了升学压力,完全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压力并不是来自小学和初中本身,而是来自于中考和高考,只要优质教育资源仍然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只要分数仍然是决定是否能上好学校的主要因素,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应试特质,升学压力也就会一层层向下传导,以至于学前教育都难以幸免。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就是想在起跑时就能占得先机,最终赢在终点线上。从学前到高中一路下来,目的无非就是考一所好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出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行进在这样一条竞争之路上,几乎没有什么可行的办法说服大家放松心情,放慢脚步,不计结果地轻松行走。

前不久,北京市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减负令”,包括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的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规范考试和评价工作,严格禁止违规补课,严格教辅用书的管理,严格各类竞赛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要求等实际上,“减负”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学校和教育部门手上。以往的“减负”经历告诉我们,单方面的“减负”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就以北京为例,学生负担减轻后,一开始家长觉得挺好,但没过多久,许多家长就开始焦虑不安,认为这样自由轻松下去,将来孩子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学校“放松”了,家长不能放松,还得想办法让孩子参加校外补习班。从现实的情况看,“减负”工作抓得越紧,各类校外补习班就办得越火,说明它已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无法抑制的强大内在需求。而校内“损失”校外“补”的结果,不仅没能使学生负担减轻,反而给家长增加了新的负担

所以,教育部门可以改进评价体制,学校可以不追求升学率,教师可以不以应试为目的加重学生负担,但只要最终只有一部分学生能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现实存在,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这就好比对参加长跑比赛的选手说,在跑的过程中,不排名次,不计时间,大家可以没有负担和压力,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放松地、自由自在地跑,但最后必须根据到达终点的顺序,确定获奖的人选除非选手们参加比赛纯粹是为了找乐子,根本就没把名次当回事儿,否则,前面的那些话基本上没有多大意义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蹲起练习 篇3

蹲起比起静蹲,是更为功能化的康复练习。静蹲这样的姿势,在生活中并不多见。但是蹲起,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次类似的动作。比如从坐着到站起来,就是双腿的蹲起动作;蹲下系鞋带或者是捡东西,也是双腿的蹲起;上下楼梯就不必说了,是左右交替的单腿蹲起动作;就连走路,如果地不是很平的话,都是小幅度小角度的蹲起动作完成的。还有更强的功能性运动,比如跑步、跳跃等等,都是要在能够单腿蹲起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单腿在原地蹲起要是都不能稳定,还能有什么跑跳的功能呢。

蹲起练习对于下肢功能来说至关重要。它既练习了下肢的肌肉力量,又需要下肢的髋、膝、踝三个关节都有足够的角度,同时还要求这三个关节在运动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又要能够协调配合。既要有力量,又要有活动性,还要能稳定。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蹲起动作的方法

蹲起动作时,脚固定在地面上不动,膝关节又在做屈伸活动,所以虽然是闭链运动,但又不是静力性练习,所以难度强度都介乎于动与不动之间。

立正站好,抬起一条腿,让需要练习的腿单独负重支撑和稳定身体。抬起来的腿向前伸出,脚稍稍离开地面就可以,向后和向外侧抬腿容易站不稳,同时会影响身体重心的位置。

准备姿势还有要求,上身必须正直,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这样身体重心才能稳定,便于下肢做动作。同时能够练习核心的稳定性。

双手可以叉腰,练习的初期还不很稳定的时候也可以稍微扶一下东西,帮助下肢保持稳定。练习的水平提高之后,还可以双手提重物,来增加腿的负荷量,增加练习的难度。还可以手握一个小哑铃双手上举过头顶,这样身体重心就提高了,练习起来就需要更强的关节控制能力才能稳定。

可以在面前立一面镜子,随时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姿势是否标准,有没有明显的“打晃”“腿发软”之类。

都准备好之后,有控制的缓慢下蹲,根据力量和疼痛及控制能力等情况,可以只蹲30-45°。具体的角度,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之下确定,不能随意设定和尝试。蹲到需要的角度之后,不要有明显的停顿,再缓慢有控制的慢慢蹬直腿恢复到单腿站立。

蹲起练习的强度和运动量

这样的练习主要是想强化下肢的肌力,尤其是关节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的。所以必须是在下肢可以完全负重,没有明显疼痛,关节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屈伸比较自如了之后才会开始练习。而且为了练习稳定性强化关节的本体感觉,一般都是先用体重来当负荷,能够控制稳定后再加大的重量。

肌力练习时,必须每次集中练习到肌肉有酸胀疲劳充血感。练习时必须集中精神,专注于动作及肌肉收缩的感觉,才能使神经能够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确保达到更好效果,同时避免了活动中注意力分散造成危险。边练习边看电视或说话等都是不可取的,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肌力练习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较低,或伤后术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或组织愈合程度程度不允许的原因,故以静力练习为主(即负重保持某一姿势直至疲劳的练习方法),一般采用1-2分钟/次,每次间隔5秒,10次连续练习为1组,每天行2-4组练习。每大组练习后充分休息1-2小时再进行下一大组练习。或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3-4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

肌力练习中期以耐力-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一般采用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3-4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

肌力练习后期以提高绝对力量为目的,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一般采用8-12次/组,组间休息90秒,3-4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

练习安排是根据“超量恢复”等理论所设计的,不能坚持练习,或自行更改练习的次数或休息时间等,会严重影响练习效果。如果体力不足以完成全部练习,可以先做1-2组,待肌力增强后再完成规定组数。感觉练习强度已经适应,但是功能还不足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只增加负荷的重量,而不是靠增加次数和组数才加大运动强度。

葛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运动康复治疗师。对于运动损伤康复治疗及运动功能训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荷兰Hogeschool van Amsterdam大学及荷兰AMC国家医疗中心等多家医院访问学者。研修运动损伤诊断及临床治疗, 运动损伤术后康复,运动疗法及健康管理等专业。为众多奥运选手制定康复计划并实施治疗。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篇4

教科书第57页例5例6的内容,做一做第2题,及教材59页第3题。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在购买不同价格物品的情景中,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准备: 例

5、例6主题图,口算卡片,ppt,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纸币、硬币),生活用品及文具图片。

学生准备: 学具钱

教学重、难点:

1、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2、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

1、我们买东西要用(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2、1元=()角

1角=()分

10角=()元

10分=()角

80分=()角

50角=()元

3、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练习)能说说它们都是多少钱吗?

二、探究新知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1、教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和2个1角的硬币,提问:一共是多少钱? 引导学生说出并在黑板板书:1元2角

师提问出示:1元2角 =()角(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板书:想:1元=10角 10+2=12(角)所以1元2角 =(12)角(全班齐读)

2、出示:18角 =()元()角

指名学生填空并说说怎样想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3、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呢? 即时练习

2元5角 =()角 34角 =()元()角

4元7角 =()角 28角 =()元()角

指名上台填写,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完成,都完成后全班交流总结。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例6(二)教学例6。

过渡:乐于助人的孩子们,你们刚刚帮小明解决了难题,现在能不能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商店。

(1)老师想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

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板书:5+8=13(角)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元()角。板书:13角=1元3角

小结: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读题目? 师:“贵”是什么意思?(贵是多的意思,贵多少就是多多少。)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板书:1元=10角

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小结: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名称!(全班读一读)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等式,小结并强调:进行元、角之间的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情况下才能相加、减。板书: 角加角,元加元

三、当堂检测

1、基础练习判断题:

(1)1元+1角=2元

()(2)3元1角+1元=3元2角

()(3)3角+9角=1元2角

()

2、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59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

出示物品图片,指名说说各种物品的价格,帮助学生理解表格中各项的意思,让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师全班巡视,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在做这一题时,引导学生先把应付的钱数算出来,再用付的钱数减去应付的钱数,才能算出应找的钱数。)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练习 篇5

何美玲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这一堂课是对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互化,以及前面学习的解决问题和加、减计算的综合运用。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计算。这一节教材是在整学期中的过渡阶段,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两位数相加减的计算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我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通过摆出指定面值的人民币,兑换人民币,购物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理解计算人民币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只有相同单位的钱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认识。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练习 篇6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角12角=()元()角

1元3角=()角15角=()元()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1) “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2) 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浅谈简单开式电力网的潮流计算 篇7

在实际运用时, 发电厂需要针对用户实际用电的多少来决定发电机组的运作, 这就需要进行潮流计算粗略的统计所需要的电压和功率值得大小, 而现实生活中, 一般从发电厂到用户之间还需要经过长距输电以及变电站和配电站的传输, 中间会有一定的损耗, 这就是需要潮流计算的原因。

1 元件的电压降落

(一) 元件的电压降落

(二) 元件的电压损耗

元件的电压损耗指的是线路始端和末端之间的数值差, 一般计算中, 用百分数来表示电压损耗, 它的大小表示了线路首末端电压偏差的大小, 如果偏差太大, 则会影响供电的电压的质量, 一般规定, 在最大工作状态下它的值应该小于等于10%。

(三) 元件的电压偏移

元件的电压偏移表示的是线路中某点的实际电压值与该点的额定电压值之间的数值差。通常也用百分数表示, 单位一般用KV表示。假设该点实际电压为U, 则, 它可以直接的显示出供电的电压质量的好坏。

2 元件的功率损耗

元件的功率损耗包括了当元件有电流流过时, 其电阻和等值阻抗会消耗功率产生损耗。还有元件的导纳, 当施加有电压时, 也会产生损耗。

(一) 元件阻抗产生的损耗

当有电流流过时:

其中的△P表示的是消耗的有功功率, △Q表示的是消耗的无功功率的大小。

输电效率是指线路末端的有功功率P2与线路首端有功功率P1的比值的百分数。

(二) 元件导纳产生的损耗

线路电容产生无功功率损耗为, 变压器的损耗一般不考虑电压变化的影响, 所以由空载实验可以得到, 并且在35KV及以下的电网中通常忽略变压器的损耗。

3 开始电力网的潮流计算

首先按照要求, 计算出等值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大小。采用倒推法就行计算。

根据末端功率, 结果各个元件的功率, 计算时采用线路额定电压的方法, 倒推出首端的功率, 然后根据首端电压, 在端推出线路实际的电压。

假设对于两条完全相同的并联支路, 并且电路中包含有输电线路, 变压器和负载。通常合并在一起进行计算。题目一般会给出首端的电压和末端的功率大小。

首先对于线路来说, 其值的大小, 电阻, 电抗为原来的一半。而电纳为原来的2倍。在计算线路的损耗时, 由于不知道线路的实际电压值, 就在开始的计算中带入线路的额定电压就行计算, (因为线路的实际电压就是我们需要求的值, 所以用额定值代, 并且实际情况, 线路的额定值与实际值相差不会太大, 不然不符合发电的要求)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关于线路的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

然后计算变压器的电阻和电抗值, 同样都为原来的一半。其导纳产生的励磁功率为原来的两倍。, 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这样就可以倒推出变压器之前电路的功率大小, 若变压器之前的节点也接有负荷, 则也需要计算在内, 假若变压器前面直接接的是输电线路, 则节点的总功率为S'=SLD+△ST+△QB就得到了, 输电线路末端, 变压器首端的节点的功率大小。然后根据公式求出线路的功率损耗, 与之前的功率相加, 在加上线路的充电功率, 就得到了输电线路首端发出的总功率, 即S=S'+△SL+△QB。这样就得到了输电线路首端的总功率, 再加上题目会给出首端的电压, 刚才在计算中也求出了线路和变压器的电压降落, 这样就可以求出各个节点的电压和各个点的功率大小。

4 小结

潮流计算的一般方法主要就是倒推法, 其中先假设线路的电压时额定电压, 是解题的关键, 然后再从首端功率, 正推出后面线路的电压大小完成计算。重要的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题目千变万化, 但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 就是万变不离其中, 只需要根据不同的题目, 带入不同的值, 根据不同的器件进行运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当然这只是简单的线路, 复杂的线路还是需要认真的推敲。

参考文献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练习 篇8

【关键词】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实录 分数 整数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90-0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6页,例1、2。

教材分析:《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之后,第一次接触的有关分数计算的问题。它既是对分数含义的再理解,又是对分数含义的灵活运用;既是学习分数简单计算的起始,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具体的情境中列出加法算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考虑到学生极有可能受整数加法的影响,将[28]+[18]写成[316],而忽视了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因此课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忆[28]、[18]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质疑释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说清分数简单计算的道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依次出示图形

师:图1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第一幅图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师:为什么用[12]来表示?

生1: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

师:图2呢?

生2:可以用[34]表示。

师:[34]里有几个[14]?

生2:[34]里有3个[14]。

师:图3呢?

生3:第三幅图可以用[56]表示,[56]里有5个[16]。

师:图4呢?

生4:用[38]表示,[38]里有3个[18]。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分数的知识掌握得都不错。正好有小朋友遇到了和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需要帮助,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环节,对于“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这个问题,教师依次出示4幅图,让学生复习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总结算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题目。(学生独立阅读题目)“求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28]+[18]=(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例1:[28]+[18]=)

师:这道题是用“[28]+[18]”来解决的。那么它的答案究竟是多少呢?

(2)任务一:看分数涂一涂,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借助任务一的图形动手涂一涂,看看它能不能表示。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完成的同学可以看看你的同桌和你涂的是不是一样。(引入)[28]+[18]等于多少?有两个同学是这样算的(课件出示)小明:[28]+[18]=[38],小红:[28]+[18]=[316]。他们谁算得对?为什么?请你结合涂好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理由。(师巡视)

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图汇报展示)你认为谁说的对?

生1:我认为小明说的对。因为[28]里有2个[18],[18]里有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所以[28]+[18]=[38]。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2:小红把下面的分母加在了一起,然后分子相加得到[316],她这样计算不正确。因为[28]里有2个[18],[18]里有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所以应该等于[38]。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小红为什么没算对?有谁能把理由再说一说?

生3:[28]里面有2个[18],[18]是1个[18],合起来是3个[18],所以等于[38]。

[28]+[18]=[38] 2个[18] 1个[18] 3个[18]

(根据回答,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

(3)教师小结(相应出示课件):刚才我们在计算“[28]+[18]”时是这样想的:[28]里面有2个[18],加上这1个[18],得到了3个[18],也就是[38],所以[28]+[18]=[38]。同学们真能干,顺利解决了问题,最后我们可不要忘了写上“答”字。(出示“答”)

【设计意图】第二个环节是探索交流。首先是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究,这里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计算的价值。在探索计算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任务单上的圆形进行涂色,辅助思考,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完成操作后,结合涂色的结果,同桌互相交流讨论[28]与[18]的和;然后汇报展示,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与争辩中理解算理、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比较、概括等能力。

2.同分母分数减法

师出示课件:[56-26]= ,问:你们能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己计算出这道题吗?请打开课本第96页,独立完成例题2。

(学生做题时,教师板书:例2:[56-26]=)

师:[56-26]你是怎样计算?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没有。

师:[56-26]等于多少?

生:[36]。(生回答时,师补充板书:[36])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能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5个[16],小女孩拿掉2个[16],还有3个[16],所以[56-26=36]。

师:听清楚了吗?有谁能像他那样再说一说[56-26]是怎样计算的?

生:[56]里有5个[16],减掉2个[16],还有3个[16],所以[56-26=36]。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

(5)个[16]去掉(2)个[16],剩下(3)个[16],所以[56-26=36]。

(2)师小结:[56-26],同学们都知道是从5个[16],去掉2个[16],剩下3个[16],所以等于[36]。

(教师小结同时完成板书)例2:     [56        -       26        =        36]

5个[16]  2个[16]  3个[1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减法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进行知识的迁移,并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说清算理。

3.巩固练习,归纳算法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图形的分析,自己找出了这两道算式的答案,你们可真会开动脑筋啊!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独立完成任务二的第一题。

<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21.tif>

[28+58=]      [36-16=]

师:第一题谁来说一说?

生1:[28+58=][78]。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因为2个[18]加5个[18]等于7个[18],所以[28+58=78]。

师:第二题谁来说一说?

生2:[36-16=26],因为[36]里有3个[16],减1个[16],还有2个[16],所以[36-16=26]。

师:同学们不仅会算,还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真棒!

【设计意图】学习了例1、例2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看图计算的练习,巩固算理。

师:这一道题没有图形给你们看了,你还会算吗?请同学们快速完成任务单上的第二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24+14=]     [27+47=]

[48+18=]     [15+35=]

[46-36=]     [45-25=]

[67-47=]     [59-39=]

(完成后让学生汇报)

师:他做对了吗?其他同学用一个手势来判断。同学们算的又对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1:我发现下边的分母都是一样的,分子该加就加,该减就减。

师:有谁没听懂她的意思?如果都听懂了,谁来说说她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2:它们的分母都是相同不变的,得数分子变了,相加或者相减。

师:(引导归纳计算方法)是的,像这样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看图计算”到无图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好”,从中让学生发现计算的窍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师:好,利用刚才你们发现的方法,完成任务单上的第三题。

[38+]   =      [67-]  =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我们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再认真检查运算符号有没有看错,数字写对了没有,结果有没有写错。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对同分母分数加减进行计算,巩固算法。

(三)闯关游戏

1.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看看谁能打开这里的智慧大门!

出示:[(  )5]+[(  )5]+[(  )5]+[(  )5]=[45]

[(  )5]+[(  )5]+[(  )5]=[45]

[(  )5]+[(  )5]=[45]

师:这三道算式应该怎么填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算一算,看谁能把算式补充完整。(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生1:[15+15+15+15=45]

生2:[25+15+15=45]

生3:[25+25=45]

师(追问第三小题):可以吗?还有没有不同答案?

生4:[35+15=45]

【设计意图】设计了有关分数单位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算理。

师:大家闯关成功!恭喜大家打开了第一扇智慧大门!欢迎大家来到游乐场。接下来第二扇智慧大门,你们还敢不敢挑战?(出示[35+25=] )这道题的和是多少?我们能不能借用前边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动手试一试,画一画吧!(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55]。

师:你们同意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生2:1。

师:为什么等于“1”?

生:因为一个图平均分成了5份,取5份就是那一整个。

师:(配合课件进行说明)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了[35+25]的和,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来表示。看,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这里涂了3个[15],再涂2个[15],合起来涂了5个[15]。看,这5个[15],刚好把这一整个长方形涂满了,我们就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生:1。

师:大家用画图的方法又解决了一个新问题,真能干!恭喜大家连闯两关。让我们一起来打开第二扇大门——这里是南宁市凤岭儿童公园,欢迎大家来到南宁市凤岭儿童公园。

【设计意图】借助于“和是1的同分母分数加法”这道题目,学生初步知道,当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这不仅为教学例3做好了准备,而且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和整数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分数的简单计算。

师:计算分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分子分母相同时,就是1。

生2: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该加就加该减就减。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1: [28        +       18        =           38]

2个[18]  1个[18]   3个[18]

例2: [56        -       26        =           36]

5个[16]  2个[16]   3个[16]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理解分数意义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一次试教,我们发现有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快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加减的计算方法,但对其所表示的意义不是很理解,只会硬套计算方法算出得数,没有理解说清算理。针对此现象,我们决定在复习引入环节中,结合图形复习分数的意义,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第二次试教,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我们决定设计任务单,“看分数涂一涂、算一算”,直接给出2个已经平均分好8份的圆,让孩子在平均分成8份的圆上表示出“[28+18]”的算式意思,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汇报展示、说清算理上。另外,我们将课本例1静态图的思考过程,改成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8+18]”的算理。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由于在复习环节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分数单位的练习,以及在教学例1时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并说出“[28+18]”是怎样计算的。之后通过让学生反复说几个几分之几加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或几个几分之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巩固了算理。

本节课的练习是比较充足、有层次的。在例1、例2学习之后,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看图计算的练习,再从“看图计算”的练习到无图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好”,从中让学生发现计算的窍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从练习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得还不错。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简单英语练习题目 篇9

一、找出不同类的单词,并将序号写在括号内。(5分)

1.A.pandaB.lionC.dress

()2.A.ArtB.bearC.PE

()3.A.bottleB.threeC.box

()4.A.ChineseB.seeC.Music

()5.A.sevenB.sixC.can

二、单项选择(24分)

1Lookattigers.

A.ThereB.theseC.threeD.tree

2isthis?Itisadog.

A.WhereB.WhatC.WhoD.How

3isthedog?It’sinthebox.

A.WhereB.WhatC.WhoD.How

4areyou?I’mfine.

A.WhereB.WhatC.WhoD.How

5isyourfather?He’sadoctor.

A.WhereB.WhatC.WhoD.How

6ishe?He’smyfather.

A.WhereB.WhatC.WhoD.How

7It’stimegotobed.

A.tooB.toC.不填

8It’stimetogoschool.

A.tooB.toC.不填

9It’stimetogohome.

解斜三角形简单练习 篇10

abc

===2R,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sinAsinBsinC

b2c2a2

2.余弦定理:a=b+c-2bccosA,b=a+c-2accosB,cosA=.2bc11

1absinC=bcsinA=acsinB,S△=S(Sa)(Sb)(Sc)222abcabc

=Sr(S=,r为内切圆半径)=(R为外接圆半径).24R

3.S△ABC=

4.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反之亦然.5.射影定理:a=bcosC+ccosB,b=acosC+ccosA,c=acosB+bcosA.6.三角形内角的诱导公式

(1)sin(A+B)=sinC,cos(A+B)=-cosC,tanC=-tan(A+B),cossin

CAB=sin,22

CAB

=cos……

在△ABC中,熟记并会证明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2)A、B、C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B=60°;

(3)△ABC是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成等差数列且a、b、c成等比数列.7.解三角形常见的四种类型

(1)已知两角A、B与一边a,由A+B+C=180°及

abc

==,可求出角C,sinAsinBsinC

再求出b、c.(2)已知两边b、c与其夹角A,由a2=b2+c2-2bccosA,求出a,再由余弦定理,求出角B、C.(3)已知三边a、b、c,由余弦定理可求出角A、B、C.ab

=,求出另一边b的对sinAsinB

acab

角B,由C=π-(A+B),求出c,再由=求出C,而通过=求B时,sinAsinCsinAsinB

(4)已知两边a、b及其中一边的对角A,由正弦定理8.用向量证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关键在于基向量的位置和方向.9.三角形的分类或形状判断的思路,主要从边或角两方面入手.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3∶4∶37,则最大内角为 . 2.已知(abc)(bca)=3bc,则∠A=.

3.已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45,一邻边长是,对边长为2,则另一邻边长为.

,则∠A=.

4

5.在△ABC中,已知a=12,b=4,∠A=120,则c=,S= .

abc3b

6.已知sinA=2sinBcosC,且=,则三角形形状为.

bcac

7.在△ABC中,已知a=1,b=,∠A=30,则∠B=.

4.已知a=4,b=6,sinB=

8.在△ABC中,已知a=2,b=22,如果三角形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 9.在△ABC中,若acosA=bcosB,则△ABC是 .

10.在△ABC中,∠B=45,D是BC上一点,AD=5,AC=7,DC=3,则AB=. 11.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之比为3∶5∶7,且最大边长为14,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1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8,c=12,S=243,则三角形中最小角是,它的正弦值等于. 二.选择题:

13.在△ABC中,sinA+cosA=



7,则△ABC是()1

2(A)钝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正三角形. 14.在△ABC中,∠A=60,a=7,b=8,则三角形()(A)有一解;(B)有两解;(C)无解;(D)不确定.

15.在△ABC中,sinA∶sinB∶sinC=2∶3∶4,则cosABC=()

111213;(B)-;(C);(D). 164244

16.在△ABC中,b=1,c=3,∠B=30,则△ABC的面积是()

(A)(A)

333;(B);(C)或;(D)或. 24242

三.解答题:

17.在△ABC中,若acosA+bcosB=ccosC,判断三角形形状. 解:

18.在△ABC中,已知ab=60,S=15,sinA=cosB,求三角形的三内角. 解:

19.已知三角形三边是三个连续自然数,若最大角是最小角的两倍,求三边长. 解:

20.已知三角形两边之和为8,其夹角为60,求这个三角形周长的最小值和面积的最大值,并指出面积最大时三角形的形状. 解:

1.在△ABC中,A=60°,a=433,b=42,则B等于()

A.45°或135°B.135°C.45°D.以上答案都不对 2.△ABC中,a=2bcosC,则此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3.设A是△ABC最小内角,则sinA+cosA的取值范围是()

A.(-2,2)B.[-2,2]C.(1,2)D.(1,2]

Abc

在△ABC中,cos2=(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则△ABC的形状为()

2c

A.正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5.已知(a+b+c)(b+c-a)=3bc,则∠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如果a2=b(b+c),求证:A=2B.剖析:研究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边化角,二是角化边.已知锐角△ABC中,sin(A+B)=

31,sin(A-B)=.5

5(1)求证:tanA=2tanB;

(2)设AB=3,求AB边上的高.剖析:有两角的和与差联想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结合图形

如图,有两条相交成60°角的直路EF、MN,交点是O.起初,阿福在OE上距O点3千米的点A处;阿田在OM上距O点1千米的点B处.现在他们同时以4千米/时的速度行走,阿福沿EF的方向,阿田沿NM的方向

.(1)求起初两人的距离;

(2)用包含t的式子表示t小时后两人的距离;(3)什么时候他们两人的距离最短?

1.在△ABC中,cos(A-B)+sin(A+B)=2,则△ABC的形状是()A.等边三角形B.等腰钝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a2b2c22.若△ABC的面积为,则内角C等于()

A.30°B.45°C.60°D.90° 3.△ABC中,sin2A=sin2B+sinBsinC+sin2C,则A等于()A.30°B.60°C.120°D.150°

4.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增加同样的长度,则这个新的三角形的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由增加的长度决定

5.在△ABC中,A为锐角,lgb+lg(A.等腰三角形 形)=lgsinA=-lg2,则△ABC为()c

B.等边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

6.在△ABC中,a(sinB-sinC)+b(sinC-sinA)+c(sinA-sinB)的值是()A.1

2B.0C.1D.π

7.R是△ABC的外接圆半径,若ab<4R2cosAcosB,则△ABC的外心位于()A.三角形的外部B.三角形的边上 C.三角形的内部D.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但不会在边上 8.若△ABC的三条边的长分别为3、4、6,则它的较大的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A.1∶1B.1∶2C.1∶4D.3∶

9.如图,D、C、B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a,从C、D两点测得A点的仰角分别是β、α(α<β),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

A

D

C

B

D.acoscos

cos()

A.asinsin

sin()

B.asinsin

cos()

C.acoscos

sin()

10.在△ABC中,若

tanAtanBcb,这个三角形必含有()

tanAtanBc

A.30°的内角B.45°的内角C.60°的内角

11.在△ABC中,tanB=1,tanC=2,b=100,则a=______.D.90°的内角

12.在△ABC中,若∠B=30°,AB=2,AC=2,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__.13.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所对的边长,若(a+b+c)·(sinA+sinB-sinC)=3asinB,则C=______.14.在△ABC中,S是它的面积,a、b是它的两条边的长度,S=(a2b2),则△ABC

为__________三角形.15.(本小题满分10分)隔河看到两目标A、B,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3千米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A、B之间的距离.AB

C

D

16.(本小题满分10分)在四边形ABCD中,BC=a,DC=2a,四个角A、B、C、D度数的比为3∶7∶4∶10,求AB的长.17.(本小题满分8分)在△ABC中,已知

tanAtanBcb,求∠A.

tanAtanBc

18.(本小题满分12分)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为(1)海里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离A为2海里的C处有我方一艘缉私艇奉命以10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艇沿什么方向,才能最快追上走私船?需要多长时间?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练习 篇11

例1 反应mA(s)+nB(g)⇌pC(g)(正 [x][y][B%][P][O] 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一定温度下,B的体积百分含量(B%)与压强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m+n>p

②x点表示该反应此时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③n>p

④x点时比y点时的反应速率慢

解析 从题图可以看出,体系的压强增大,B的体积百分含量(B%)增大,说明平衡左移,由[P] [x][y][B%][O] [x1][y1] [P1][P2]于物质A是固体,所以n

在x点:vx正>vx逆;在y点:vy正<vy逆;

在x1点:vx1正=vx1逆;在y1点:vy1正=vy1逆;

将x点与x1点比较:vx正>vx1正=vx1逆>vx逆;

将y点与y1点比较:vy正<vy1正=vy1逆<vy逆;

将x1点与y1点比较:vx1正=vx1逆<vy1正=vy1逆。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

vx逆<vx1正=vx1逆<vy1正=vy1逆<vy逆;

vx正>vx1正=vx1逆<vy1正=vy1逆>vy正。

由此,只能说明vx逆<vy逆,而对于如vx正与vy正,其大小是不能具体确定的。

点评 解化学平衡图象题时要注重两个三要素:

(1)图象构成三要素——横、纵坐标辅助线,注意:线上与线外,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2)图象分析三要素——起点、斜率(拐点)平行线,在研究化学平衡问题时,对于可逆反应在没有达到平衡(平衡线以外)时,分析反应速率一定要指向明确才有意义。

考点2 等效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简单计算

例2 恒温、恒压下,在一个可变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C(g)

(1)若开始时放入1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C,这时n(A)为 mol;

(2)若开始时放入3 mol A和3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n(C)为 mol;

(3)若开始时放入x mol A、2 mol B和1 mol C,达到平衡后,A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是y mol和3a mol,则x= ,y= 。平衡时,n(B) (选填下列一个编号),并写出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

①大于2 mol ②等于2 mol ③小于2 mol ④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2 mol

(4)若在(3)的平衡混合物中再加入3 mol C,待再次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 。

解析 该反应的特点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改变,条件是恒温恒压,“开始放入1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C”是一个标准,以后只要起始(或完全转化后)的A与B是1∶1,即为等效平衡。

(1)生成的C与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相等,故平衡时n(A)为(1-n) mol。

(2)与(1)标准等效,各项数值是(1)的3倍,故生成n(C)为3a mol。

(3)用前述等效的标准同(2)与完全转化的方法分析。x=2,y=3-3a,n(B)选④,理由:若3a>1,B的物质的量小于2 mol;若3a=1,B的物质的量等于2 mol;若3a<1,B的物质的量大于2 mol。

(4)在以上的平衡体系中加入任意物质的量的C,都是等效平衡,平衡后各组分物质的百分含量是一个定值,故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a2-a]。

点评 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三段式”——起始、变化与平衡

(1)模式(以从正反应开始为例)

mA(g) + nB(g) ⇌ pC(g) + qD(g)

起始量 a b 0 0

变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x qx

(2)解题的基本思路:①灵活设未知数,一般设某物质的转化量为x;②确定各物质的起始量、变化量和平衡量,并按(1)中模式列表;③根据相应的关系求反应物的转化率、混合气体的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问题。

【专题训练】

1. 已知:4NH3(g)+5O2(g)⇌4NO(g)+6H2O(g);ΔH=-1025 kJ·mol-1,該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NO含量][时间][1200℃][1000℃] [NO含量][时间][1×105Pa] [NO含量][时间][1000℃][1200℃] [NO含量][时间] [10×105Pa][1000℃催化剂][1000℃无催化剂] [A B C D]

2.恒容容器甲与恒压容器乙开始的体积相同,均盛有2 mol SO2和1 mol O2的混合气体,经一定的时间反应,在相同的温度下达到平衡,有关平衡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中SO3的体积分数相同

B.达到平衡时,甲所用时间比乙短

C.乙中SO2的转化率比甲高

D.若甲、乙中皆再加入同量的氮气,平衡都不移动

3.反应:X(g)+3Y(g)⇌2Z(g);ΔH<0,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2>P1)下,达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

[A B C D][Z%][T][O][P1][P2] [Z%][T][O][P1][P2] [Z%][T][O][P1][P2] [Z%][T][O][P1][P2]

4.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

A.33% B.40% C.50% D.66%

5.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给定物质A、B、C的量,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建立的化学平衡:aA(g) + bB(g)⇌xC(g),符合下图所示的关系(C%表示平衡混合气中产物C的百分含量,T表示温度,P表示压强)。在图中,Y轴是指( )

[O][t(s)][C%][T2、P2][T1、P2][T1、P1][T(℃)][Y][O][1.01×107Pa][1.01×106Pa]

A.反应物A的百分含量

B.平衡混合气中物质B的百分含量

C.平衡混合气的密度

D.平衡混合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6.有一可逆反应2A(g)+3B(g)⇌4C(g)+D(g),已知起始浓度c(A)=2 mol·L-1,c(B)=3 mol·L-1,c(C)=c(D)=0。反应开始20 min后达到平衡状态,此时D的平衡浓度为0.5 mol·L-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前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0.1 mol·(L·min)-1

B.A的转化率为50%

C.C的平衡浓度c(C)=4 mol·L-1

D.B的平衡浓度c(B)=1·5 mol·L-1

7.合成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可用于合成二甲醚等清洁燃料。从天然气获得合成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①CH4(g)+H2O(g)⇌CO(g)+3H2(g);ΔH1=+206.1 kJ·mol-1

②CH4(g)+CO2(g)⇌2CO(g)+2H2(g);ΔH2=+247.3 kJ·mol-1

③CO(g)+H2O(g)⇌CO2(g)+H2(g);Δ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00

0.75

0.50

0.25

0][5 10 12][CH4][t/min][c/mol·L-1] [图1](1)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测得CH4的物质的量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反应进行的前5 min内,v(H2)= ;10 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可能是 。

(2)如图2所示,在甲、乙两容器中分别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使甲、乙两容器初始容积相等。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②,并维持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变。已知甲容器中CH4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3所示,请在图3中画出乙容器中CH4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甲][转化率][CH4][可移动活塞][乙][甲][图2][图3]

(3)反应③中[ΔH3=] 。已知,温度一定,任意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濃度系数幂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幂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800 ℃时,反应③的化学平衡常数K=1.0,某时刻测得该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见下表,此时反应③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是 (填代号)。

[CO&H2O&CO2&H2&0.5 mol&8.5 mol&2.0 mol&2.0 mol&]

a.v(正)>v(逆) b.v(正)

c.v(正)=v(逆) d.无法判断

8.某温度下,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物质的量的N2与H2进行可逆反应:N2(g)+3H2(g)⇌2NH3(g);在2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c(N2)=5.00 mol·L-1,c(H2)=10.00 mol·L-1,c(NH3)=5.00 mol·L-1。

试求:(1)H2的起始浓度;

(2)用N2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是多少?

上一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下一篇:签订就业协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