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2024-07-25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共7篇)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篇1

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危险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流通中逐渐被承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逐步走弱,国际货币体系的众多弊端逐步显露。自此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出如何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潜在危险 应对策略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迅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达到39.79万亿元,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后,我国仍保持7%以上的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4.30万亿美元,中国进出口总值连续两年世界第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则表明:截至201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84万亿美元。我国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同和接受了人民币,人民币的离岸市场规模越来越巨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历经坎坷,但仍延续了美元作为主体货币的地位,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我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处于弱势地位,这与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严重不相称。因此,在人民币顺利入篮后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意义,指出了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最后提出了一些防范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风险

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仅能够完善我国现行货币金融体系,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我们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中国带来巨大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全面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还应详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

(一)降低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是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若一国的经济是处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则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只受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若国家处在开

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则被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所制约,以致于减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人民币顺利入篮后,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步入正轨,人民币不仅会在国内流通,而且还将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在国家间的自由流通,这将使得影响人民币需求的因素变得更为复杂,以致于削弱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有效供应的控制,最终影响央行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此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汇率的相对稳定,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特里芬难题”亟待解决。

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货币发行国既要承担维持国际与国内金融稳定的义务,又要以贸易逆差方式向其它国家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从而产生既要保持币值稳定又要本币不断贬值的矛盾。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只能通过牺牲本国收支逆差,来保证足够多的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满足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但是,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将不断提升我国的负债水平,降低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以致于影响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性及国际信誉。由于较长时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冲突并不显著,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矛盾将逐渐显著。

(三)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健全,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的金融风险会被逐步放大,以致于我国的金融风险不断膨胀,使政府及监管部门在未来可能无法应对防范。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越来越多,大量的现金流动使金融部门无法对国外流通的人民币进行有效的监管,这必然会损害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当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时,我国金融稳定将面临更大冲击,可能引发国内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导致经济危机。人民币的国际化会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一个健全的监管职能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来应对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

(四)加大国内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国内资本账户的开放性将大大增强,国内经济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将显著增强,从而加大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对国外资本项目的管制也将逐步放宽,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国际资本的跨境流动也将日益频繁,这些变化不仅会引起国内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且容易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频繁波动,从而给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较大冲击,并给国内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意味着跨国金融机构将被许可在国内经营业务,国内金融机构无论是在资本规模、经营管理,还是在风险控制方面,都与跨国金融机构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国内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体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国金融的国际地位及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和需求,决定了该种货币必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并促使该国货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如果对这些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不当,就有可能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甚至引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逆转,从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和冲击。

(一)加强经济环境建设,保证货币强势地位。

从根本上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该国总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具体来说,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首先是由该国经济状况所决定的,一国的经济地位、经济开放程度决定了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程度。持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快速提高中国经济实力是人民币顺利国际化的根本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革对外贸易体制,推动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会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直接而积极的影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工作之一。推动贸易战略转型,提供进出口企业更加优厚实际的政策,进一步开放进口,扩大内需,加速国内市场改革。宏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条件之一。但是,中国国际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中国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出口商品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清偿能力。

(二)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的实现,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要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只有适当放弃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使人民币汇率适当自由浮动,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同时,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有利于避免人民币资产价格在离岸市场和本土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减少国际游资的套利行为发生,防止热钱流入过多,从而增强人民币的流动性和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

(三)健全金融市场,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必须加快国内金融体系建设,健全国内金融市场,提高金融监管的力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增加其持有收益,降低其持有风险,提高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同时,还应注意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要与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及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以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统计、监测和管理,防止利用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进行洗钱等违法交易活动。因此,有必要坚持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主持,作为牵头监管者协调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落实国务院方针,并定期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的金融监

管体制。这种金融监管体制能够保证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信息共享、保证监管的针对性并促进监管立法的完善。

(四)推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国内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后,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讲逐步扩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政府应加快推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法规,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在当前金融体制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十分复杂的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应在巩固前一阶段金融机构改革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注重向金融资源的均衡化方向发展,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深化和完善金融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创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总之,国内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在资金管理、金融产品开发、服务方式创新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民币国际化经过多年的研究己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体系,其影响力已经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人民币顺利入篮后更加成为一个热点,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如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因素的进一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影响因素的发现,对各个影响因素的精确量化分析,其他国家会采取那些阻扰措施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做了简要研究。但这只是人民币国际化中面临风险的一小部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也会逐步暴露出来,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还会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各国金融寡头不会听任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开展,必然会通过政治、经济等各种途径加以阻扰,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条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曲折道路上还有很多己经有的和即将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凌,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世界经济》,1997 [2] 陈卫东、李季军.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兼论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与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2010,(06):4-14.[3] 陈雨露.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2008,(11):9-11.[4] 高海红.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的潜力[J].国际经济评论,2011,(02):80-87.[5] 张明.中国政府应审慎渐进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J].财会研究,2011,(03):26-27.[6] 张肃.日元模式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控制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04):39-45.[7] 张云、刘骏民.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趋势与风险应对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3):65-70.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篇2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继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等一系列文章, 提出用IMF的SDRs替代美元, 并成为超主权货币这一建议之后,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不断发展。

在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方面, 从2009年7月我国决定试点开始, 截至2011年8月, 境内地域范围从最初的五个城市扩大至全国;结算规模也从2009年的35.8亿上升至当年年底的累计2400亿。

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 从2010年12月我国决定试点开始, 至2011年, 我国开始允许境内居民以人民币直接对外投资。截至当年年末, 该项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已达200亿元。

在货币互换协议方面,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加强与他国在货币领域的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与他国央行间频繁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前我国已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

在人民币离岸市场方面, 从2004年1月香港银行开始开展人民币存款服务, 此后香港的人民币存款额迅速扩张。截至2012年2月, 香港人民币存款额度已达5670亿元。

此外, 为扩展人民币回流渠道, 我国于2010年8月开始, 在人民币QFII与FDI方面不断扩容, 并允许境外投资者将人民币用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经济背景

国际货币体系重大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次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了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欧洲还没有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 欧元体系的修补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元与欧元的不济, 为新的国际货币的崛起与成长提供了有利空间。

此外, 我国经济与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逐渐完善的制度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高速成长, 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人民币并未取得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受金融危机困扰, 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我国虽也受到波及, 但经济受损程度较之其他国家轻, 我国国家总体力量处于上升期的趋势不会改变, 国际影响力相对提升。自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完善, 监管方面也逐渐注重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金融法制体系的建设, 使我国在金融监管高效化、规范化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就, 也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到来做好了的准备。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及潜在成本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1.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

这是国际货币的主要收益。以美元为例, 长期以其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来弥补其巨额的贸易赤字, 实现铸币税收入, 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获得的铸币税高达170亿美元, 并且其逆差额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2009年8月已达到空前规模的7500亿美元。因此人民币只有走出国门, 实现国际化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获取铸币税收益。

2.减少汇率风险

由于目前双边贸易往来都必须用外币计价, 加之持续的贸易顺差与过去的结售汇制度, 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国家外汇储备很容易受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减少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存量的影响。

3.节省外汇储备

截至2012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3万亿美元左右, 这造成了巨额的机会成本损失。人民币国际化后, 当出现逆差时, 我国可通过货币增发来进行自我融资, 因此我国无需再留有巨额的外汇储备。

4.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之前已经谈到,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没有在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中体现, 这与人民币缺乏国际地位有很大关联。人民币的国际化, 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并将加大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成本

1.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会受到影响

根据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的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三元悖论,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与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中, 最多只能达到两个。对我国而言,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将形成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汇率稳定方面的巨大挑战, 这也是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将要遇到的一大抉择。

2.遭遇“特里芬两难”

“特里芬两难”是指当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与人们持有美元的信心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一大诱因。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 为了满足他国的人民币需求, 我国将产生大量的国际收支逆差, 因此我国也不免将陷入“特里芬两难”。欧元作为货币史上第一个国际区域货币, 它的诞生为解决“特里芬两难”提供了道路。目前人民币正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谈不上“特里芬两难”的困扰。但为了避免重蹈美元的覆辙, 人民币应借鉴欧元道路, 加强与各国在货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使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路径

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的问题时, 应结合当前国内外现状背景, 同时纵观历史, 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其货币国际化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道路。由于目前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在借鉴他国的道路时不能生搬硬套, 而是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 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路径。

首先, 要建立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区, 即所谓“大中华经济自由贸易区”。香港、澳门、台湾有着独特的地位, 在中国的经济一体化中, 四者构成了最紧密的核心层。两岸四地经济关系紧密联系, 为人民币在此区域内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并且可以促进在境外尽快形成足以与其他国际货币相抗衡的人民币贸易市场。

其次, 人民币的国际化要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实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与东亚各国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制约以及其对整个东亚的影响。在“东亚共识”的框架下, 以多边或双边合作来扩大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并通过在区域内与东亚各国达成货币金融领域合作关系, 进一步削减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最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稳固了中国在区域市场中的地位。多边化CMI机制的不断推进表明区域金融合作将产生重大突破, 人民币在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也由于现行体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人民币难以直接国际化, 因此应通过“区域化”来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三者相辅相承。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在区域化的基础上不断取得突破。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当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弊端, 改革当前这一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也引发了各国许多专家学者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 顺应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潮流,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和宏观经济背景, 进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 最后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收益,成本,战略路径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宋建方.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J].金融观察, 2009 (8) .

[3]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 2009 (7) .

[4]李伏安, 林杉.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现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J].金融研究, 2009 (5) .

[5]巴曙松.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J].经济, 2009 (6) .

人民币国际化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篇3

国际化进程更上层楼

10月21日,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应英国财政部邀请出席伦敦证券交易所开市仪式暨英国政府人民币主权债券发行及上市庆祝活动。英财政部经济大臣利德索姆在致辞中表示,英国发行人民币主权债是落实今年英中两国总理会晤和第六次经济财金对话双方达成的共识,是英方履行关于加强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的承诺。她确信,这一重大举措将进一步巩固英国作为西方最重要人民币市场的地位,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刘晓明祝贺英政府成功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并表示英国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外国政府,其影响深远,表明了英国政府对建设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新承诺”,创造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里程碑”,还为中英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英国政府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体现了中英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需求。伦敦加快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将有力促进中英企业界的业务往来和经济联系,为两国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带来双赢局面。

相隔一周之后,10月28日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消息,银行间外汇市场将从28日起正式开展人民币对新加坡元直接交易。直接交易包括了人民币对新加坡元即期(包括竞价和询价)、远期和掉期交易。28日起,具备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会员资格的机构都可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新加坡元直接交易,新加坡元就此成为今年以来第三个实现与人民币直兑的货币。

人民币对新加坡元直接交易意味着可以不借助于以美元为主的第三方货币进行结算。以前,要兑换新加坡元,要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再把美元换成新加坡元,反过来也是一样。业内人士认为,新加坡作为全球第二大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稳固。

创跨境贸易共赢之路

以2009年7月中国国务院批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为标志,人民币国际化征程已正式启动五年。“五年多来,人民币跨境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活力。”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说。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只有35.8亿元,2013年达4.63万亿元,到今年前三季度已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已接近25%,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则超过15%。

不管是英国首发人民币主权债券还是人民币与新加坡元实现直接交易,这都标志着人民币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展开以来,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愈发稳健,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吸引力正日益上升。

来自新加坡人民币清算行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新加坡人民币清算总额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6月底新加坡人民币存款达到2540亿元人民币,比3月底增加340亿元人民币。

对于普通个人和企业来说,直接交易会缩小买卖价差,显然可以帮助主要对新加坡进行贸易的企业和相关个人节省不少的汇兑成本,相关的汇率风险也大大减小。当然,对银行也会有更大的意义,因为银行操作人民币对新加坡元交易的话,理论上可能会减少交易环节,提高操作效率,节约交易时间,从而节约一定成本。

据了解,此前中国已经对于日元、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英镑和欧元进行了直接交易,此外,人民币还可以与俄罗斯卢布以及马来西亚林吉特进行直接交易。其他货币则需通过美元与人民币进行兑换。

仍然“有些功课”要做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金融改革深化,已经有不少国家采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了。在10月11日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已有多年,尼日利亚和白俄罗斯已经使用人民币作为它们的外汇储备,部分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只是没有明说而已;央行副行长易纲则用“水到渠成”一词表示,当条件合适的时候,人民币将成为IMF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中的一员。当前IMF特别提款权的构成货币为美元、日圆、欧元和英镑。易纲还说,包括在IMF工作的其他政府和官员都明显意识到市场对使用人民币的需求和选择。

但人民币不能因此自满。应当看到,即使被纳入外汇储备(甚至特别提款权),人民币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周小川在前述会议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有些功课”要做,包括逐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以及在“尊重市场供求和维持金融稳定”上的进一步努力。事实上,人民币的功课还欠了很多,尤其是本土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目前来看已经明显落后于离岸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令人民币走得出去,却难以从资本渠道流回来。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包括RQFII、上海自贸区等在内的诸多努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篇4

摘要: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是支撑现代经济运转的核心要素。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金融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金融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国际上金融支持经济社会转型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对比分析了湖南省金融支持社会转型中的现实差距,最后从金融支持社会转型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倡议。

关键词:两型社会 金融支持 金融创新 转型

一、金融支持经济社会转型比较分析

本节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韩国金融支持社会转型的成功经验以及湖南的目前状况,重点指出湖南金融支持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不足。

(一)金融的信用催化机制比较分析

1.国际经验。发达国家不仅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层次的金融机构,而且具有很强的金融创新意识,金融的资金动员能力十分强大,人们拥有十分便捷的投资渠道。以韩国为例,其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60年代早期,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成立的国民农业合作联盟、国民渔业合作联盟、中小企业银行和国家公民银行等;60年代后期又相继成立了韩国外汇银行(又称韩国外换银行)和韩国住宅银行。60年代未70年代初,当局意识到已有的银行体系不能充分满足继续实施的经济开发计划所需的巨额资金,在金融政策上试图通过建立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培育证券市场来实现投资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扩大国内投资规模,韩冈长期信用银行、进出口银行、投资金融公司正是在这期间设立的,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大工业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

2.湖南的现实差距。 应该说,湖南金融在近几年取得快速发展,其资金动员能力和对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但无论是与全国横向比较还是与自身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比较,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从横向看,从 年开始,湖南金融相关率就一直持续落后于全国金融相关率 。这一现象表明湖南金融业虽然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已落后于全国金融发展速度。

从纵向看,今后8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需新增投资1.5万亿元,而目前7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由此测算需银行部门融资1.05万亿元。以近五年长株潭三市的贷款年均增速计算,今后8年可实现银行贷款融资7557亿元,还存在近3000亿元的银行贷款缺口(缪曼聪,)。

(二)商业性金融的资金引导机制比较分析

1.国际经验。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商业性金融机构均具有十分完善的股权和公司治理结构,其严格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日本为例,日本是实行主银行制的国家,银行在资金引导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日本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金融超贷、超借制度为商业性金融扩张提供了资金基础。1972年,日本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为3740亿日元,而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高达21220亿日元,超贷17480亿日元,几乎为金融机构存款的5倍。

2.湖南的现实差距。就长株潭地区而言,金融结构的商业性资金配置结构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合理现象:

一是银行贷款行业结构不合理,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仍然偏高。 年末湖南省5000万元以上贷款大客户中,矿产采选业、造纸、钢铁、电力、化工等“两高一资”的贷款达1049亿元,占35.17 % 。

二是中小企业贷款依然困难。

三是金融机构的地区分布不合理。国有商业银行在利润驱使下,纷纷从农村收缩机构,农村经济发展得不到金融的有效支持。

(三)政策性金融的矫正补缺机制比较分析

1.国际经验。美国虽然是一个市场机制十分完善的国家,但美国仍然十分重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如为保证中小企业融资,成立了联邦小企业管理局,其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负责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转,以担保方式帮助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日本作为成功实施追赶型战略的国家,政策性金融的矫正补缺机制在日本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韩国也专门设立了政策性银行来肩负经济开发和产业发展职责,韩国产业银行(下称韩产银)是韩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也是其国内唯一向骨干产业提供长期资金的银行。

2.湖南的现实差距。中国目前有三大政策性银行,这三大政策性银行在中长期投资,支持农村和进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国外以及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的需求相比,显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从金融结构种类看,缺乏象美国、日本那样专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设立的中小政策性金融机构。其次,从湖南现有的政策性机构看,也存在性质和职责界定模糊,分工不明的弊端,并且商业化运用趋势严重。最后,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性质和定位也一直含混不清,导致其经营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一直不佳。

(四)金融推动产业组织高度化机制比较分析

1.国际经验。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美国经验最为典型:美国主要通过金融信贷的杠杆放大作用实现对企业集团化的支持。在美国6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兼并高潮中,“小鱼吃大鱼”式的兼并所占比重已达20%左右的水平。特别是80年代,随着IBO(杠杆收购)的兴起,小公司制约特大公司的兼并成为现实。在日本,则是通过允许企业合并、相互持有股票和互相兼任高级干部等形式有效地促成了日本大企业的形成,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同时日本鼓励中小企业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加入到大企业的生产体系之中,由于日本中小企业依附于大企业,这为日本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隐性担保,使得日本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支持,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大企业的做大做强。

2.湖南的现实差距。目前,湖南形成了以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南、湘中和湘西为代表的五大经济功能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长株潭地区大中型企业密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重化工业、加工工业和信息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三一重工、中烟工业、中联重科等一批大型企业。但从横向比较,湖南企业在组织和规模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规模经济水平不高。按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排序,湖南在全国列20位,在中部6省列最后一位。至今湖南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二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大省和资源大省的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农业强省和资源强省。在湖南乃至中国,既没有日本那样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相互持股和深度融合,也没有美国那样活跃的金融创新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从而导致湖南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往往遭遇资金瓶颈。

(五)金融的技术创新推动机制比较分析

1.国际经验。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美国主要是通过发达的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以风险投资最为典型,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在美国成立,9O年代,风险投资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复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美国风险投资的对象大多数是处于初创时期或快速成长时期的高科技企业,通过资本与技术的结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培育并扶持了半导体、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IT产品,美国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微软公司、戴尔等高技术公司都是借助风险投资起家和迅速发展的。相对于美国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日本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能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不如美国,但这种银行主导型金融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能够在短期内做大做强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与日本银行对这些行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2.湖南的现实差距。应该说,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湖南在金融支持技术创新方面还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首先,截至5月底,湖南有中科电器、爱尔眼科等5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博云新材、汉森制药等17家企业在中小板上市,这无疑将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撑。其次,类似于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湖南有了初步发展。5月,湘投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是湖南首家国有风险投资机构)跻身全国六强,十年间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0余个,为科技型技术进步企业孵化、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第三,作为与日本一样实行主银行制度的国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为引导商业银行更多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决定新增1亿元技改贴息资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湖南在金融支持技术进步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我省在创业板上市企业不多。截至205月末,创业板上市公司230家,而湖南仅占5家。其次,我省的风投机构还未形成规模,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再次,我省银行业的贷款行为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短视现象,对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贷款投入缺乏积极性。

二、分析结论及政策倡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

一是在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金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实践又反过来为金融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并丰富了该理论。

二是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和对湖南目前状况的剖析,我们认为湖南省金融业近年来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与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一)固本培源,为发挥金融的信用放大作用奠定基础

一是引进和发展形式多样的中小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让那些有资格和能力的机构进来承担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二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拓宽储蓄及其向投资转化的渠道。比如对于市场性质的项目可以探索综合运用BOT、BOO、TOT 等方式引进资金,或进行资产证券化,吸引风险投资商,发行企业债、股票。三是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争形成资金洼地效应。

(二)深化改革,为发挥商业性金融资金导向作用奠定基础。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完善股权结构的微观主体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完善资金配置的基础。当前:一是要继续深入推进农信社改革,完善其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并逐步向商业化转型。二是要继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完善其公司治理。三是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三)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政府和政策性金融的矫正补缺功能

政府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公共产品,为商业性金融发展搭建平台,比如政府出资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政策性保险或者组建新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比如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等。二是要充分利用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手段,以弥补商业性金融结构的外部成本,引导商业性金融资金流向。三是要制订合适的产业政策,金融宏观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窗口指导,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业领域。

(四)深挖潜力,充分发挥金融的产业组织高度化功能。

综合利用证券市场兼并重组和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等途径,鼓励和支持企业实现外延式扩张。当前应重点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手段,重点支持一批如远大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南车时代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形成以主导企业为重点的规模强大、配套齐全、分工协作且关联性强、产业集中的“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五)立足长远,充分发挥金融的技术进步推动功能

大力发展风险资本市场。美国经验证明,风险投资是解决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在韩国及日本等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已越来越重视发展风险资本。因此中国应借鉴美国及发达国家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扩大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资金渠道。

借鉴日本和韩国经验,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为大型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供融资便利,发挥大型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主渠道作用。

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政府应借鉴美国发展NASDAQ的成功经验,建立并完善定位于为产品规模小、技术含量高且有市场潜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筹资。

参考文献:

1、李明贤,匡远配.“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5):110-113

2、周晓强,缪曼聪,张庆昉.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策略研究[N].金融时报,2008-09-22(07)

3、缪曼聪.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策略研究. 湖南科技信息网,2010.11

4、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支课题组. 金融支持节能减排:机理、绩效与支持边界[J].湖南金融研究报告,2010.3

5、刘洋,石丽丽,唐矛. 湖南金融产业发展理由及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12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篇5

 

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形势评析

如何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下,如何加强风险度量与管理,中国发展对冲基金与量化投资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围绕着这些热点话题,7月21日,第五届(2012)中国金融评论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演讲厅举行。研讨会由《中国金融评论》杂志社主办,上海交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Emerald出版社、重庆金融学院,国泰安金融学院协办。对冲弥补市场风险

“如果没有对冲手段的话,怎么能够发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依靠什么东西去保本呢?”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胡政看来,2010年4月1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股指的产品,这意味着中国对冲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除了可以做股票之类的基础性、资产性的产品,还可以做衍生工具。

胡政进一步分析到,“2011年,整个沪深300指数下跌了25%,有相当多的机构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在目前市场格局下起到了较好的套期保值效果。从上市证券公司年报中有所体现,通过对冲弥补了市场整体下降的风险。”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改革开放30年,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我觉得应该是中国加入WTO,把中国经济、贸易、市场跟世界完全连在一起。再看今后10年甚至几十年,哪一件事可以与加入WTO的重要性相提并论,那肯定就是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乃至中国金融市场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生活。而人民币国际化主要看跨境贸易结算。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取得很大进步,2009年7月上旬上海做了第一单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之后的情况一直不错,根据人民银行公布数据,2011年第二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已达到历史最高值,2011年的第三、第四季度有所下降,这与人民币的升值、贬值预期关系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发行了境外人民币债券。”张光平指出,2009年在香港发行160亿元人民币债券,2010年发行了360亿元。2011年超过了1000亿元,是2010年3倍多。

必须制订量化目标

“最近几年,我们迎来了一个量化投资的高峰时期。”胡政认为,“目前,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正式的量化基金大概有15支,总市值是273亿元。全世界大概有2.4万亿美元的量化投资规模。”

张光平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动国内金融经济的发展,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着积极有效的帮助。当前,任何一个领域必须要制订一个量化的目标,只有概念没有数字的度量,无法准确判断现状,更无法预计未来发展道路。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取决于贸易结算、债券市场交易、外汇市场交易、债券发行等领域,如果在每个领域建立起一个度量不同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标准方法,就很容易被市场接受,而且数字来源又方便可靠。”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篇6

苏教授在课上说“要将所学知识和所处时代联系起来,关注知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于是我考虑在读书的时候就尝试寻找和现状有关联的内容阅读学习。

我在读书前对现状存在一些疑问:为什么会有“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说法?为什么会有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却遭逢美元贬值,国债“含金量”下降的现象?金融危机到底是怎样引起的,又会对世界金融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针对这些疑问经过读书和学习思考的过程,我努力尝试了解一些表象后面的事情发展脉络本质。也对教授形象地比喻的“做蛋糕”和“分蛋糕”(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这些天里看了《经济学原理》有关货币的一些介绍论述以及《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从最基础的货币定义、货币作用、本位的改变等等开始学习思考,到能够了解一些现状的可能发生原因。这篇读书笔记我想从现在的一些经济金融领域的现象说起,考虑一些可能有参考意义的面对态度和解决方法,并试图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适当的预警,还有是对历史上世界货币中心和本位体系的变化做一个以时间为标准的纵观,从而得出财富货币的积累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即有关“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问题。最后,我在读书中还留下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记录在这篇读书笔记中,作为以后探索方向的一个参考。

正如文首所说,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额非常巨大,特别是对美国国债的大量持有,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人民币基础货币的主要产生方式,这样的情况使人民币“美元化”了,如果美元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稳定保值的话,可能问题矛盾还不会凸显,但是现在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它没有稳定的金银本位,而是废除银本位实行主权信用本位,这种本位下的美国货币是不稳定可靠的,它发售给我们的美元国债不过是一张张的债券,当它打着“量化宽松”的大旗开启印钞机的时候,债务就会被稀释,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含金量”就大幅缩水了。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之一——巨额外汇占款导致人民币“美元化”的现象。我们不能听信美国宣传的什么“限制贸易逆差”和“增加就业”,从本质上来看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毕竟“贸易顺差”要求美国输出商品回收货币,而这样就会减少在国际市场流通的世界货币量,“限制贸易逆差”是一个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幌子,而“增加就业”就显得更加不可行,毕竟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摆在那里,不可能人民币升值就能将“MADE IN CHINA”变成“MADE IN AMERICA”,制造环节还是在美国国外发展,那就业岗位就不会增加。

还有一个现状,与前面提到的不无关联,就是所谓“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说法,我认为这个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感觉或是臆断,这是确实存在的事实。美国以主权信用本位发行的美元只是相当于债权凭证,当开启印钞机大力推行“量化宽松”的时候,美元贬值了,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还尽量降低了,从汇率上看人民币是升值了,但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导致了世界物价的普遍上调让我们的发现拿在手里同样数目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少了,人

民币对内还是贬值了的,如此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

美国用主权信用货币这一不理想的世界货币,卖给了中国大量的国债,然后刺激人民币升值,如果中国政府及时调控美国还要给中国扣上“操纵汇率”的帽子。虽然在长远来讲,可能人民币升值会在进口和海外投资中体现出一些好处,但是,当下我们就面临着外汇储备资产损失,以及对国内巨额存量资产进行价格重估的问题。人民币的升值必然引发更大规模的热钱进入冲击中国的市场,这将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一者减少了自身负债,二者促进中国资产泡沫的生成,当泡沫戳破的时候,我们可能又将面对如2008年一样可怕的金融危机。

如何应对现在的情况呢?有一些方法可以作为参考。首先,是本位问题。人民币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应该保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现行的是货币本位,可是面临着美元等外币对人民币币值的冲击,我个人考虑的是回归稳妥的金银本位,毕竟金银是有价值的商品货币,有保值的作用,但是它可能还会有它对应的弊端,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发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像金银的储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的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断进行下去的话,会超越金银本位的极限,如果提高金银价格的话,又将导致金银的投资目的储藏而非流通于市场,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正常运用。关于金银本位的探讨由于我阅读过的资料有限,所以暂且搁置到以后的课题中。至于《货币战争》的作者提供的“广义物价”本位制,我认为也并不是十分实用可信的,毕竟这种本位制度太过理想化,而在落实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问题的存在。类比美国经济的货币存量衡量标准都有M1、M2等不同标准下的计算方式,如果我们定义并计算出“广义物价”指数,怎样能保证合情合理地满足人们“最关心”的资产价格通过这个计算指数都能稳定呢?提出的本位制很理想化,落实很难。

还有一种好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想法很吸引我的注意,它是设立“外汇平准基金”代替中央银行购买外汇储备,杜绝为了收购外汇而大幅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现象。对于已经存在的外汇占款可以用资产置换的方式,比方说,回购外资企业股权的方法进行资产置换等等。虽然这种想法很吸引人,看上去也很容易让人信服,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它还是太理想化了,成立这样一个“外汇平准基金”需要创立、改变很多制度,而后它的功能和对人民投资积极性的调动还都是问题,如果暂不讨论这个,就算是“资产置换”也并不那么真实,毕竟我们要考虑到,外企不会那么简单地把股权转让给你,用有形资产换取一堆钞票。

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考虑许多显隐性的因素,毕竟,人民币在哪里,就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做到人民币的监管使用,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的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多看一些相关方面的材料,对“人民币主权”上有一些清醒的认识,在下一次的读书笔记中有所反映。

还想说说那个“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案例,因为这个比喻实在是太形象贴切了,让我们一直有一种欲望去探索有关的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我看到,“做蛋糕”是创造财富,而“分蛋糕”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的效率和分配财富的均衡决定了文明发展的轨迹。拥有

财富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自身劳动来创造,而是通过分配系统去分享。我不认为一个地区需要绝对的“做蛋糕”和“分蛋糕”,也不赞同同学曾经提供的“先做后分,分后再做”的顺序观点。我认为“做蛋糕”和“分蛋糕”应该像化学平衡一样,是相互平衡,同时进行的,一味“侧重”哪一方,或者强调“先后顺序”都是不合适的。我们既需要财富创造力源源不断地“做蛋糕”,也需要公平的制度合理地“分蛋糕”。书上也提到了西班牙到英国到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的转移,是巨额财富的拥有腐蚀了他们的财富创造力,让他们在历史中遭遇淘汰等等。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调查,美国20世纪50~60年代,最受社会尊重的是科学家与工程师;70~80年代是医生和律师;90年代以来则是华尔街的金融家。如果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谁愿意从事研究工作,又有谁愿意忍受工厂生活呢?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教授说的坚决“批判科学家对荣誉的渴望、对利润的贪婪和对政治的热心”,确实,在经济市场巨额财富拥有腐蚀下的人们有几人能够保持财富创造力呢?很庆幸我能够在大学这样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时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有宁可“从善如登”也坚决不“从恶如崩”的信心,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只有保证思想的纯洁,才能够不受拥有财富的腐化,才能够保持住财富创造力。

后面,我还想探索一些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时我们如何保证货币主权;支票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前景以及原因;关于信用和信贷的思考;关于通货膨胀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我知道,每一点问题后面都需要大量的阅读学习思考,我也知道,以我目前经济学浅薄的知识理解还不足以将问题认识深刻,甚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观点。但是,我希望在教授的引导下,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我真的能够学到一些“学问”,明白一些道理,实现一些不仅仅是学识上、更是思想上的成长。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篇7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铸币税,货币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整体经济实力的扩大, 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 以及人民币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的坚挺表现, 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 日益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接受, 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 已悄然成为流通中的硬通货甚至储备货币。这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是箭在弦上。

一切都是双刃剑, 有弊必有利。人民币国际化同样存在有利方面及不利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比较分析, 扬长避短, 从整体上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 为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做准备。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1、强大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基础

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 其宏观经济环境相对稳定, 这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尤其是最近几年, 在世界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中国在世界中的生产总值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1.62%, 上升到2007年的6.04%。如果按照购买力来衡量, 则中国的经济规模足以与欧、美成三足鼎立之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2、中国政治的长期稳定

中国是传统的政治大国, 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一直以来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以来,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劲崛起, 台海两岸关系和缓, 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与政治地位日益提高, 在亚太地区及国际上具有越来越高的威望及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任。

3、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国际清偿力

人民币货币价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1994年至2005年汇改前) 、尤其是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后, 在周边国家货币纷纷贬值的形势下, 人民币保持坚挺, 使人民币在亚洲乃至世界赢得币值稳定的声誉, 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币的地位。2005年实现汇改后, 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 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被接受, 尤其是在我国周边国家中享有较高的国际信用地位。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具有极高的国际购买与清偿能力, 在世界所有国家外汇储备中摇摇领先。这些有利条件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人民币国际化给国家带来的利益

1、获得较大规模铸币税收入

在现代货币制度下, 铸币税并非是税收体系下的一个税种, 而是指发行者凭借其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值大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 即货币发行带来的收入。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可以获得丰厚的铸币税收入。以美元为例, 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后, 由于在法定货币制度下发行纸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因此, 铸币税几乎相当于基础货币的发行额。根据有关研究测算, 美国的铸币税收入相当于其GDP的0.43%, 日本的铸币税收入相当于其GDP的0.46%。截至2008年, 美元国际货币本位币的地位使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8.4万亿美元。如果人民币能成为国际计价和支付货币, 甚至成为储备货币后, 我国同样可以像美元、日元一样获得高额的铸币税税收。

2、有利于减少汇率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 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金融活动步入空前的发展时期, 汇率变动始终是困扰和制约开放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 这些都会因外币汇价动荡而产生巨大的风险, 同时汇价波动对企业产生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 可减少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 同时, 也会促进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越高, 在外贸、乃至在其他经济往来中所占的比重越是显著, 中国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小。

3、优化世界货币结构, 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各国储备在币种上进行风险分散, 而且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权利, 将是维护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公正的巨大力量。由于二战之后美元的国际化、霸主地位的建立, 使得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了很大比例。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了60%以上, 在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更是70%以上。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具体见表1。若人民币国际化, 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比例应该能够达到15%-20%的范围。世界各国多了人民币这样一种选择, 大大有利于持有国财富的稳定, 而不会面对美元大幅贬值造成财富大幅缩水却束手无策的尴尬。

(资料来源:转引自姚淑梅、张岸元等:《我国外汇储备研究》,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4、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货币是资金的载体, 资金是经济活动的血液, 掌握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 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自然就会增加。一国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目前中国已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同时也成为国际进出口市场的主要提供者, 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信用地位。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使人民币尽快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未来实现自由兑换, 可以使中国拥有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 增强中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相当大的提高。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负面影响

1、须承担更多的责任

国际货币的货币发行国在享有诸多利益的同时, 也意味着承担维持国际金融稳定的责任。当储备国发生诸如流动性危机的问题时, 发行国就面临着是否提供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贷款的政策挑战。袖手旁观将招来声誉上的谴责, 更严重的有可能致使信用散失。而信用是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根基, 散失了信用意味着该货币将退出历史舞台。而要承担这个责任往往会与国内政策目标相悖、损害国内利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在国际上树立了人民币坚挺的形象, 获得良好信用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削弱调控效果

人民币国际化之后,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 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导致面临的货币需求函数更复杂。从国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到国外居民出于种种原因都对人民币产生需求:追逐利润、资产保值、风险规避、储备货币等等。这样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 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 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3、加大国内经济、金融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 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 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 都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 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

四、结论

尽管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 即使与日元相比,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仍然有较大差距。不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 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推进。风险与收益共存, 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但长远看,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整体利益远远大于弊端。我国必须有计划地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遵循“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过程。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一定能与美元和欧元三足鼎立, 在事实上成为全球经济中关键的货币, 即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人民出版社, 2006.

[2]孙东升: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3]周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政策[J].当代世界, 2009 (8) .

[4]张征:人民币国际化:历史大势难违务实措施配套[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9 (3) .

[5]张皇墓、张静春:国际货币的成本和收益[J].世界知识, 2008 (21) .

[6]姚淑梅、张岸元等:我国外汇储备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局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简短的晚安问候语短信摘录下一篇:医院消防安全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