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论文

2024-09-27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论文(精选6篇)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论文 篇1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 通过对外开放政策, 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地位,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也被国际社会所重视。本文参考日本经济在“广场协议”后期的发展, 阐述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利与弊, 特别是针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了仔细分析, 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利与弊,对策

一、人民币汇率国际化的背景

1、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的波动会导致本币的升值和贬值, 而本币的升值会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开发等非贸易性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 汇率的波动也会对本国的通胀或紧缩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切实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 因此,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2、汇率对贸易的影响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经济体, 其贸易发展状况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一国货币贬值时, 可以刺激出口, 抑制进口, 增加贸易外汇收入;反之, 一国货币升值时, 会抑制出口, 减少贸易外汇收入。中国已经从2004年5月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 这一现象也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外部市场恶化等因素在2011年3月中止。

由此可见, 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结构、贸易规模及贸易条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很大, 但产品的附加值低, 外资出口比例较高, 这都是贸易结构上比较明显的问题。从贸易规模上来看,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出口贸易会受到阻碍, 进口贸易会增加。随着中国越来越追求贸易的效益, 而不是出口的数量, 中国的贸易条件也会有所改善。2011年3月的贸易逆差就是在出口也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 并非是衰退性的。

汇率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 因此,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进口贸易规模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 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带给他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汇率好像“更经花”了,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 花同样多的钱, 可以办比以往更多的事。如果你要出国旅游或者留学, 所花的钱好像比以前更少了;如果您想买进口的产品, 比如说轿车、相机、冰箱等等, 你会发现, 好像它们的价格变得比以前更“便宜”了。人民币汇率上升, 进口商品的成本将会以相同的幅度下降, 从而也就降低了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和在进口环节支付的费用, 自然进入中国市场后价格也就相应下降了, 我们的老百姓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我国依靠进口较多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钢铁、航空、电力设备等,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将会大大降低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 也会对相关行业的赢利状况有一定的改善,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可谓是非常有利的。

2、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改善

长时间以来, 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 使出口结构长时间得不到优化, 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 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改进商品层次, 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 可能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被挤出市场。从长远看, 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 这会带来出口结构的改善, 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在世界经济中的价值更高了, 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了, 人民币汇率更值钱了, 就可以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更好的商品了。这一优势如果放在投资上, 尤其是对外投资上, 其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中国的企业家也开始可以依赖中国货币汇率的上升, 在国际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回报。人民币汇率升值正是中国企业正式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未来, 中国国内也将有更多的国际型大企业拔地而起。

三、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提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 中国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就缺乏出口价格竞争优势, 成本提高, 不利于一些弱小的依靠规模扩张和廉价劳动力生存的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1、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随着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及在我国的不断贬值、汇率的变动、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相对提高、土地价格不断上涨, 导致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经营成本急剧上升, 使我国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国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材料如钢材、铜、铁、玉米、大豆等等, 从2009年初到2010年6月, 涨幅额基本上都在20%以上, 导致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价格远高于出口产品的价格。企业的生产成本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大部分都是依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 例如,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目前的毛利仅仅只有2%到5%之间, 这也就表明, 就算是人民币汇率微小的变动都会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由于近几年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 我国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每年都有超过2成面临倒闭的危险。

2、降低了出口企业利润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非常巨大, 人民币汇率就好像秤上的秤砣一样, 稍微变化都会引起称盘上的巨大变化。有调查发现, 当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将会大量的下滑。从图1中可以看出, 每当人民币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 我国棉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2%左右, 毛纺织品企业的利润要下降8%左右, 服装外贸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3%左右。对于我国外贸企业多以低利润进行运作的情况下,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其打击非常之大。

(注:数据来源:中国财政网。)

以温州鞋业市场为例, 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 汇率的变动每年最少要挤压掉外贸型鞋业企业5成以上的利润, 很多温州鞋业老板都诉苦说, 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 那么一年利润最少百万, 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了其利润直线下降, 情况好的能够赚20—30万, 情况不好的还要面临亏损甚至倒闭。

3、企业竞争压力增大

长期以来, 中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 管理创新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低, 人民币兑换升值导致我国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 使得我国这些依靠低价竞争赢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愈加艰难, 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关门倒闭的困难现象。人民币兑换升值, 还使我国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亚洲的周边国家。

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调查中发现, 由于人民币兑换升值加快, 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 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我国很多企业主都纷纷反映, 以前出口到海外有着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竞争优势, 随着人民币兑换不断升值, 以及印度、越南、巴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企业成本的降低, 传统成本优势的丧失极大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四、我国针对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

1、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

我国外贸企业之所以受制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企业依靠的是低价竞争, 低价竞争也就意味着产品的低利润, 产品没有技术含量, 容易被人取代。这样使其在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中无所适从, 一方面由于提高价格将会导致客户流失, 另一方面要是继续低价将会导致利润下滑。

2、多渠道、多方式降低企业成本

从我国出口企业来看, 生产性企业所占比重比较高, 由于原材料主要来自国内, 其出口成本也就相对较低, 自然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能力也就比外贸流通企业强得多。面对人民币汇率上升所引起的利润的下降, 这类企业可以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降低能耗, 缩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入手, 来化解因政策调整所引起的成本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苦练内功、深挖潜力、不断创新, 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 严格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费用支出, 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 还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 充分利用低廉的人力成本等优势, 扩大出口, 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根。

3、走差异化和品牌化运作的道路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 中国企业面对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大市场。中国大多数出口型中小企业本身缺少品牌意识, 以及对品牌长远的规划, 许多企业一直是通过靠低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 利润空间相对就很小。我国出口企业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赛能力, 提升出口利润, 必须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 完成从低价竞争优势转变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竞争优势。因而, 企业必须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 创建出口产品的品牌优势, 走国际品牌化运作之路。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国外频繁利用反倾销、特别保护等对中国企业进行的外部施压。

4、利用金融避险工具控制升值损失

在我国可通过对金融避险工具的宣传与推广, 引导企业主动灵活地运用避险工具;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 加大对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货等外汇衍生产品的宣传工作与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根据自身发展状况, 有选择性地采取避险操作。

五、结论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问题在近些年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很多人都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得我国很多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我国的经济将走向衰退, 而就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我国的确有很多竞争力不强的外贸企业倒闭了,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变得更加强大, 国家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王健、黄健:以国际视野调整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

[2]崔莉、梁青: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6 (9) .

[3]单飞:中日货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 2008, 22 (12) .

[4]马文秀:日元升值下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 2008 (3) .

[5]逄锦彩、孙海梅:从日元升值透析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 2010 (3) .

[6]张晓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7]华晔迪:人民币汇率升值超2%或对出口带来负面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 2010-10-26.

[8]廖文献、郑秀: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型企业的影响分析[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9]朱博:人民币汇率汇率升值的利弊分析[J].今日财富, 2008 (6) .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论文 篇2

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是不可少的。在网上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看书、娱乐、炒股、聊天,它可以让你增加知识,交到朋友,也可以让你掉进万丈深渊,这就是电脑的利与弊。下面我给你介绍网络的利与弊。

在网络上可以和自己的朋友聊天,即使他远在千里,你也会感到他近在咫尺。哪像从前还要飞鸽传书,就算邮寄的也起码要两三天呢。在网络上还可以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发表上去,让大家来点评,既可以知道作品的.好坏,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生作文 wwW.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利与弊 篇3

一、人民币升值对低利润出口企业的毁灭性打击是“假危害”

在过去10多年里,中国经济沿着出口导向型的道路快速前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的出口部门。这个部门既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又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觉看来,这个部门最有可能受到人民币升值的打击。

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过多次专题调研,走访了大量出口加工企业,目的是了解出口部门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很多企业主表达了自己对人民币升值的担心:企业的出口利润率只有3%—5%,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5%,他们将无利可图,可能不得不歇业。

这些企业主的担心引起了政府更大的担心:如果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批量歇业,那么不仅经济增长将下一个台阶,而且还会减少大量就业机会;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政府几乎没有什么办法“保增长”或者“保就业”。直到今天,这似乎还是决策者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最大顾虑。

然而企业主和政府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实际上,“3%—5%的利润率”是所有充分竞争行业的共同特点,与汇率、工资水平无关。中国沿海地区的出口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首先,由于产业聚集效应,每一个出口企业几乎都是在与自己的“邻居”竞争;其次,由于相互学习和模仿,每一个出口企业的产品及其生产成本几乎与自己“邻居”安全一样;再次,由于供给大于需求(产能过剩),出口数量取决于海外需求而不是国内生产能力;最后,由于国内厂商之间价格充分竞争,出口价格取决于国内生产成本而不是海外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对于海外消费者来说,绝大多数“中国制造”都没有替代品,因此海外需求几乎是刚性的。

既然出口价格取决于国内的生产成本而不是海外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那么,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企业的成本上升,那么这些企业将退出市场。这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小企业主们的担心。但是他们不必担心,因为人民币升值导致同一行业里的所有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同样的幅度。如同“水涨船高”一样,全行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将100%地转嫁给海外买家来承担。

目前,除了人民币升值之外,劳动力成本(工资)上升也有可能导致全行业生产成本上升。按照上述经济分析,担心这两个因素的不应该是中国企业主和决策者,而应该是海外的消费者。在2005年到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接近20%,国际清算银行按照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份额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同期也上升了大约10%。二者升幅都远远超过了2005年出口企业3%—5%的利润率,但是无论对美国还是对世界,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改变。如果说上一个案例是“水涨船高”,那么第二个案例就是“水降船低”。为了鼓励出口,中国政府2008年底再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降低出口成本。然而,在随后进行的广交会上,出口企业刚刚降低的出口成本立即全部转化为出口价格的降低。报道这一事件的外国媒体不免感叹:在这世界经济低迷的时期,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送了一份礼品。一些出口企业发现了上文阐述的规律,因此并不惧怕人民币升值。但是,他们惧怕人民币“出其不意”的升值,因为那将导致已经签订的(以美元计价的)合同出现“出其不意”的亏损。为了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中控制好汇率风险,许多出口企业减少了长期出口合同。因此,广交会签订合同的期限变短了、金额变少了。

低技术、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这个经济分析的结论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直觉之外。为什么看似毫无核心竞争力可言的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和工资上涨)?原因有二:其一,与自己的“邻居”相比,任何中国出口企业都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但是,相对于海外的同行,国内竞争性的出口行业拥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市场化和学习曲线降低了生产和流通成本。其二,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难免会有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作为具有市场势力的制造业大国,适当提高出口价格于中国有利,即使不得不以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为代价。

因此,中国决策者担心低利润出口部门经受不起人民币升值打击的顾虑,其实是多余的。

二、人民币升值过度导致的资金外流才是“真危害”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数据,从2005年中(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的时点)到2010年底,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升值了22%。人民币升值到什么水平是个尽头?怎么知道是否到了尽头?升到尽头以后会发生什么?升值到头之前中国应该做什么准备?中国的决策者应该提前思考这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看似很简单:那就是“市场供求决定的均衡汇率”。可惜的是:均衡汇率是多少?除非有一个自由浮动的外汇市场,否则不可能有人知道。在缺乏市场信号的情况下,任何机构对汇率的猜测都不可靠。据报道,美国决策者相信:如果任由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人民币将升值20%以上。著名的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甚至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了40%。

既然“价格发现”是市场才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那么发现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外汇管理局停止干预外汇市场、让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汇率。这意味着彻底改变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让汇率自由浮动(free floating)。

如果中国政府这么做,汇率会如何变动?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如果允许自由浮动,人民币升值不仅会一步到位,而且将“矫枉过正”。之后,与其他自由浮动的货币一样,人民币汇率围绕均衡汇率上下波动,波动幅度逐渐收窄,收敛到均衡汇率。

当前中国采取的是“篮子、区间和爬行型”升值,简称BBC型(Basket, Band, and Crawling)。与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相比,BBC型升值的特色有三个:其一,汇率升值的速度减慢了;其二,跨国资金流入的时间延长了、数量增大了。除了这两个区别之外,BBC型升值和自由升值有一个共同点:当升值接近均衡汇率的时候,BBC型升值照样无法避免“矫枉过正”的试错过程。

BBC型升值无法避免“矫枉过正”的原因之一是市场信号扭曲。理论上说,人民银行能够观察到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可以从人民币升值的市场压力推测当前的汇率与均衡汇率之间的差距大小。但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外汇市场上存在大量投资、投机性需求。

由于中国的资本项目仍然没有放开,跨国资金并不能随意进出中国。但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这并非不可克服的障碍,甚至并不困难。例如,中国去年全年进出口额接近三万亿美元。只要高报出口价格、或者低报进口价格,国际资本就可以合法地通过经常项目进入中国。这样,中国的外汇管制已经不是密不透风的长城,更像是一张布满孔洞的墙:它无法抵挡、只能延缓跨境资金流动。

跨国资本流动不仅可以通过经常项目进来,也可以通过经常项目出去。因此,外汇管理部门对跨境资金“宽进严出”的威胁根本不可信,外资仍然放心大胆地往里进。这些金融投机的资金夸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将推动BBC型的人民币升值“过头”(超过均衡汇率)。当市场发现人民币升值过头的时候,投机资金将兑现收益、掉头流出。这样的操作将推动人民币贬值。

BBC型升值过头对人民银行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案是:人民银行的账面损失变成实实在在的损失。2005到2008年之间的人民币升值给人民银行造成了大约1万亿元的账面损失。只要外汇储备不减少,这个损失就是账面上的。一旦外汇储备减少,这个损失就“做实”了。之后,人民银行不得不放任人民币贬值,否则外汇储备将枯竭。贬值的过程以向下的“矫枉过正”结束。随后投机资金再次掉头流入中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再次增长。人民银行“高价买外汇、低价抛外汇”的操作重新开始。主动买卖的跨境投机资金的收益就是被动交易的人民银行的损失。这是一场输赢早已注定的零和游戏,早有先例。1992年,英格兰银行把英镑汇率与德国马克绑定的努力没有成功,在短短几个交易日里就损失了60亿英镑。其中四分之一、大约15亿英镑成为乔治·索罗斯掌管的量子基金的投资收益。日本银行长期、强力干预汇率的操作以更加巨额的亏损而结束,导致日银的净资产长期为负。前车之鉴,人民银行应该提前做好准备。虽然已经形成的账面损失已经成为沉没成本,覆水难收,但是现在能实现的目标仍然有两个:一是尽量少地扩大账面损失,二是不要把账面损失“做实”。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答案就只有一个:人民币升值的最后一步绝对不能以BBC型迈出。在升值过头之前,人民币升值过程就应该从BBC型过渡到自由浮动。

三、为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创造更好条件

从长期的视角来看,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是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一步。但也有一个值得担心的后果,那就是汇率过大幅度的波动。

在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打破世界经济原有的平衡,把世界经济推向新的平衡。市场体制自发应对外部“冲击”的方法,就是调整价格,包括汇率、利率、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其他价格。价格的调整诱使企业和消费者转变行为方式,于是经济向新的平衡点移动。

汇率浮动有利于应对导致国际经济失衡的“冲击”,有助于国际经济再平衡。如果让市场体制在汇率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那么经济体之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将导致以汇率为主的价格调整,而汇率的调整将推动国际经济达到新的平衡点。

为了应对频繁“冲击”,汇率必须频繁调整。以美元和欧元这两个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为例,可以看到汇率波动是家常便饭。

欧元诞生之初,设计者有意让它与美元的汇率非常接近1:1。新诞生的欧元先略有升值,随后贬值到2001年的1:0.9左右,并围绕这个水平波动到2002年初;从2002年初开始,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上扬,在2004年初已经接近1:1.3;在随后的两年里在1:1.20和1:1.35之间波动;从2005年底开始,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1.20以下一路上涨,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历史高点1:1.60。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大了各币种之间的汇率波动。同样以欧元兑美元汇率为例。2008年8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元兑美元汇率从历史高点1:1.60迅速下跌,一度跌破1:1.25,随后又强力上冲到1:1.50。2009年底恶化的欧洲债务危机让欧元兑美元汇率迅速跌破1:1.20,危机度过之后又上涨超过1:1.40。只要从国际主要货币当中任意选择两个,都能看到与欧元兑美元汇率类似的波动。

如果人民币加入自由浮动货币的行列,人民币对任意其他货币的汇率也会大幅波动。这没什么奇怪,恐怕也无需解释。生产者和消费者本来就应该承担市场风险,不应该让政府包办。一旦央行不再干预汇率、转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发各种人民币汇率产品,那么居民和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有些人民币汇率产品(例如NDF)已经在周边国家的金融市场上交易。不过,由于国内价格管制的存在,如果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那么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很可能超过其他主要汇率的波动幅度,人民币成为高风险货币。这不利于人民币成为计价或者结算货币。

四、价格管制如何扩大了汇率波动幅度

当一个不存在价格管制的经济体受到外部“冲击”的时候,与这个“冲击”相关的一系列价格将立即作出反应。每一个价格的变化,都衰减掉一部分“冲击”。由于多个市场分担一个“冲击”,外汇市场不会承担全部“冲击”。

但是,如果价格管制导致一些本来可以迅速变化的价格固定不变(例如汇率官定),或者降低它们对“冲击”做出反应的速度(例如燃油价格审批制),那么外汇市场必然分担更多的“冲击”,这必然导致汇率在受到“冲击”的时候发生更大的变化。

以粮食短缺导致粮价上涨为例。由于不利的气候条件等原因,最近全球粮食市场供不应求,国际粮价已经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面对这么一个外部“冲击”,中国政府是否管制粮食价格,对人民币汇率是有影响的。

第一种情形:假设中国政府不干预粮价,那么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冲击”主要被中国粮食市场承担,结果是国内粮价上涨、粮食出口很少、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很小。如果没有价格管制,中国国内粮价与世界粮价之差,不会超过“粮食输出点”。如果价差超过了“粮食输出点”,粮商们将通过“国内采购、国外销售”实现套利,而出口粮食的行为将减小价差直到其低于“粮食输出点”。

核能的利与弊 篇4

课题组长:XXX(撰写报告,计划统筹)副组长:XXX(资料查询与收集)

组员:XXXX(负责调查访问,资料查询与收集,总结与思考)相关科学:物理

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当今社会的核对人类的利与弊得问题。探究核对人类的利与弊得影响。关键词:核对人类的利与弊

核能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并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几十位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启动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在这以前人类利用的能源,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核能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后,一种通过原子核变化而产生的新能源,从而核能对人类的利与弊同时诞生。

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核聚变是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核聚变能是工业由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在一起释放出的能量。迄今达到规模的核能只有核裂变能。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氢的同位素氘(H,重氢)是主要的核聚变材料。氘以重水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氘的含量占氢的0.015%。1升海水中的氘通过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看不见的射线。一种是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一种是β射线,就是高速电子。一种是γ射线,就是高能光线。其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在一定的条件下,新产生的中子会继续引起更多的铀原子核裂变,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所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链式裂变反应。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链式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核能,1千克铀-235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能量。只有铀-233、铀-235和钚-239这三种核素可以由能量为0.025电子伏的热中子引起核裂变。它们都是核燃料,其中只有铀-235是天然存在的,而铀-233、钚-239是在反应堆中人工生产出来的。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仅为0.7%。

开启的封印

核对人类发展有不同影响。在军事方面更多关于核如核动力航空母舰,核潜艇,核武器等中国伟大的邓稼先研究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使中国屹立在世界之巅。核对对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如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核在政治也起重大的作用。好的方面如目前得认可到国际社会的有核国家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5国的核地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的。冷战刚结束,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南非等一批国家都主动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而这些没有核技术的国家,在其他方面受到压迫。坏的方面如目前在观察。朝鲜中央通讯社称,“这次核试验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为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带来了幸福欢乐”。2009年5月25日,朝鲜不顾各国反对,仅在1个小时前通知其他国家自己将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试验目的是增强朝鲜自卫核威慑能力。受到各国强烈反对。

核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好处是,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相当于每天8列火车,还要运走4000万吨灰渣。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核电比火电“经济”。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费则比火电厂低得多。据测算,火电厂的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40%~60%,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0%~30%。经验证明,核电厂的发电成本要比火电厂低15%~50%。坏处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核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对我们有利的方面,如:

1.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2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3是能量密集,功率高,为其它能源所不及。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运输量小,可以减缓交通运输压力。

4是在能量储存方面,核能比太阳能、风能等其它新能源容易储存。核燃料的储存占地不大,在核船舶或核潜艇中,通常两年才换料一次。相反,烧重油或烧煤设备需庞大的储存罐或占地很大。

5是核能比较清洁,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世界上大量有机燃料燃烧后排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在全球限制温室气体的大环境下,发展核能几乎被认为兼顾发展经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唯一途径。从而有效地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境。

6是核电比火电“经济”。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费则比火电厂低得多。据测算,火电厂的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40%~60%,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0%~30%。经验证明,核电厂的发电成本要比火电厂低15%~50%。

对我们不利的方面如: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3.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致命的回忆

事例 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了苏联对核事故消息的封锁和应急反应的迟缓。在瑞典境内发现放射物质含量过高后,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4月,在按计划对第4机组进行停机检查时,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公里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0.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0.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接受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食品。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

5月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应苏联政府邀请,乘直升飞机从800米高空察看核电站的情况,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当成“棺材”埋葬起来。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居民另建2.1万幢住宅。这一切,包括发电减少的损失,共达80亿卢布(约合1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也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型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凉的不毛之地。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

2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已作出永远关闭该电站的决定。

同时,核对人类的危害也很大,如果放射性沉降物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如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患、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情景再现”的利与弊 篇5

“情景再现”并不是一个创新的举动。从电视诞生后, 随着电视专题节目、专栏节目的大量制作传播, 它就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表现手法。在新闻传媒专业教科书上, 对专题片、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在相当一个历史阶段内, 绝大部分人认为“情景再现”是艺术范畴的表现手法之一:只在电视小品、电视散文中使用, 在电视专题节目、新闻节目、纪录片中禁止使用此类表现手法。

自从电视台把收视率作为考评编导、制片人的基本标准以后, 有些电视人为提高收视率用“情景再现”开始制造情节、再造故事, 甚至到了不知道是在看专题节目还是在看电视剧的地步。2008年,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之一温德军”时, 摄制组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反映温德军的一部专题片《一定要找到你》。这部片子在表现温德军二十多年前当长途客车售票员抢救平山县一位孕妇的故事时, 大量使用了“情景再现”, 而为了如实地记录温德军的人生历程和高尚品德的形成过程,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草根商人的慷慨情怀———温德军的故事》时, 没有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在他讲到上述历史事件时, 编导采用的是回忆、老照片、当年的村庄、老旧的房屋、弯曲的小路、已经长大成人的当年孩子的对比照片、已近中年的孩子的母亲讲述等一组镜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回忆当中, 仍然感人地展现了温德军的高风亮节。温德军在讲述中几次动容, 几次哽咽难声。摄制团队制作这个片子时强调的是采访的深入和细节的真实。用生活中常见也是他常做的事表现温德军不计名利,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的高尚情怀, 尽管没有使用“情景再现”, 但节目在播出时同样收到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令人担忧的是, 近几年“情景再现”不仅在纪录片中偶尔出现, 在不少社会专题、科学专题节目中也开始泛滥。“情景再现”成了离不了的表达方式, 到了不“再现”就难以讲故事的地步。而最危险的是它在民生新闻类节目中的使用, 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度的降低并败坏了社会风气, 致使作假成风, 假新闻层出不穷。

“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专题片、新闻中的出现一般多为表现手法的作假, 在事实真实性上的造假还不多。有的情感故事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地步。风靡全国的交友节目几乎没有一对青年是在真正谈对象, 大部分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言辞越激烈, 行为越出界, 思想越诡异越受制片人欢迎, 真正想借此机会找对象的是没有机会的。河北台有一档旅游选秀的节目, 据编导说作秀人员是百里挑一, 专挑那些言语越位的另类者。因为他发现, 越能煽忽, 话语越苛刻, 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了收视率也只能这样了。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节目, 打着真人真事的幌子, 追求的是无原则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享乐主义, 最终颠倒了是非曲直观念, 在观众中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

情感故事类节目, 说到底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缩影, 因而编导在处理这类节目时必须特别谨慎。石家庄电视台三频道的一档情感故事类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可说是“情景再现”登峰造极的代表作, 它最大的问题是打着真实的幌子欺骗误导观众。节目中许峰的字幕表明“儿子”是住在石家庄四中路的人, 而四中路一带正在进行拆迁, 父亲也是那儿的一个老住户。虽然并没具体到哪门哪号, 但人们不会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看完这个节目, “儿子”许峰的嚣张、忤逆、不孝、不廉基本上都占全了。善良天真的观众自然难免怒火中烧, 直到“儿子”上街人人喊打时才知受到了蒙骗, 真是不折不扣的一大闹剧。

“情景再现”既然闹得沸沸扬扬, 那么, 还能不能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这一手法呢?答案是不能全面否认, 但要把握使用原则。

新闻消息类节目中不得使用“情景再现”手法。新闻专题类节目确有需要使用的, 必须标注“模拟场景”字样, 不得以新闻报道的节目形态, 如主持人介绍、记者采访、演播室访谈等形式讲述虚构或演绎的故事。

情感故事类节目必须确保细节真实, 不得虚构故事情节或进行想象演绎, 由演员或当事人表演再现发生过的故事情节, 必须标注“情景再现”字样。

访谈类节目在当事人拒绝接受采访时, 不得由他人冒充当事人参与节目讲述, 有当事人在场时, 未经当事人同意, 不得使用“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的手法表现当事人的经历。

涉案涉法类节目不得采用“情景再现”手法展示犯罪细节、破案细节和暴力、血腥场面, 不得由当事人参与“情景再现”的表演。

全部由演员表演的故事, 须在节目名称的画面上标注“栏目剧”字样, 并在开始和结尾处出现演员表。栏目剧不得采用新闻报道节目形态, 以免造成受众误解。

看高校“改名”的利与弊 篇6

《蓝皮书》用非常正式的方式, 捅破了一个重要话题———高校盲目合并、改名的不良影响。合并办学为高校带来了如学科建设、招生分配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但盲目求大、历史特色丢失等“症状”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更是尖锐地指出: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 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 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 到爆发之时, 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前述背景之下, 讨论一下大学盲目“合并”“改名”带来的弊端, 甚至讨论一下重新“拆分”“复名”的可能, 未尝没有意义。遗憾的是, 虽然社会各界很热心, 但处于漩涡当中的高校似乎并不积极, 甚至干脆就是排斥的。

多少能理解高校自身的冷淡———毕竟, 很多学校已经合并了七八年了, 合并的时候费了不少周折, 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如果再拆分、复名, 肯定又得付出很多成本。更主要的是, 这等于某种程度承认了此前“跟风”改革存在的错误。花钱事小, 面子事大, 岂有不回避之理?

改革要少走弯路, 少走回头路, 这不错, 但这决不意味着改革可以丧失自省的能力。纯粹为了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而一意孤行, 很可能最终要走更大的回头路、更大的弯路。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 近十年来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 作为国家公办学校, 有些东西是可以学校“自治”, 自己来决定的, 但由全体纳税人支撑、每年能得到大量财政拨款的公办院校, 又决定了它不能不顾公众的批评。一个理性的社会, 没有什么公共话题不能拿出来讨论, 是非对错, 无不可以公开说。一个话题在“私下里”被批评得一塌糊涂, 却就是不肯拿出来公开探讨, 能说这样的“怪现状”是正常的吗?靠躲避、装糊涂, 是不可能赋予一项改革存在的应有的合法性。

上一篇:工程清单模式下一篇: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