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

2024-09-27

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共9篇)

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 篇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践取向教育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即要有研究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能力中的“反思与发展”维度中,明确提出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 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能力,以及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这意味着对未来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专业能力。

毕业论文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最终结果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教育学校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提出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改革建议,对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论文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学生主观思想而言,每个人都想有一篇属于自己的高质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反映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最大的困难主要集中在“选题困难”和“写作能力差”两方面。上述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平时专业敏感性较差,缺乏从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缺少参与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幼儿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平时缺少写作练习的机会,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原因之外, 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存在的体制问题也不可忽视。

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安排不恰当。根据问卷显示,50.0%的学生认为我校目前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恰当。目前我校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 从选题到提交最后定稿时间只有5个月(因为下学期学生要到幼儿园实习 ), 时间非常仓促 , 其中有1个多月是在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反映,这个时间学生在家查阅资料非常不便,影响了论文写作质量。第二,指导老师分配不合理。根据问卷显示,65.0%的学生认为由学校调配给自己的论文辅导老师专业与自己选题专业方向不一致。目前,我校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分配原则是, 在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对口的基础上, 按毕业生总人数平均分配给全校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能力的老师。但由于90.0%以上的学生选题方向基本都集中在本专业的某一个点上, 我校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有限, 于是就存在很多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这也极大影响了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第三, 平时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锻炼。45.7%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论文质量差,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资料搜集能力差, 写作能力不强。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 在平时教学中, 学生的书面作业一般都是照教材抄写答案,缺乏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机会,类似论文写作这样的作业几乎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及教学环节改革的策略

首先,加大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加强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规范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纳入课程管理体系中,进行宏观部署,统一安排。建议毕业论文具体实施工作由教务科专人毕业论文工作负责, 这样便于从上课程安排、指导教师的协调、学生见实习的安排、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整等各方面整体协调;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教师指导情况实施全程管理: 从最初的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及指导教师的动员及培训到过程的监管再到论文结果评审和反馈。此外,学校应制定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诸如,《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辅导奖惩办法》等管理规定第二,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指导水平高低,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宽和窄、深与浅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审所能达到的水平[1]。第三,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应尽早提前, 将论文写作时间放长、论文提交时间灵活放宽,避免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与见实习及学生毕业找工作等方面的冲突, 比如可以在大二下期就布置毕业论文任务,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中早做准备,在见实习中注意积累相关素材。

其次,教学环节的改革。第一,将毕业论文环节延伸到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毕业论文各环节延伸到日常专业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 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各科教师必须树立“全实践”理念。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 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实 践中 , 即各科教 师在授课 过程中要 统筹知识 、技能、能力的 教学与实 践 ,引导学生 将知识运 用、技能应 用与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见习、实习机会,让学生获得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最基础的素材。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其在幼儿园见、实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合理分解, 将其与多个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 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从低年级开始,各专业课程的任 课教师向 学生介绍 其所授课 程的实际 应用前景 ,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特点, 并根据自身兴趣和所学专长培养并确定对某个研究领域的兴趣, 在老师指导下对自身后继的学习做出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2]。这样就 可以避免学生在最后毕业论文选题上出现大面积雷同的现象。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如,每一门专业课在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写一篇文章,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通过多次写作练习,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增加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讲授“论文写作”知识[2]。第二,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机会,丰富其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在加强教育科研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的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以强化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如,应尽早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对于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而言, 建议在学生学习了“儿童发展与学习”及 “幼儿教育基础”模块课程后就可以开设该课程,以尽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教育实践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了科研方法、掌握了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后,有利于其早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其专业敏感性。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 特别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紧密的校级课题, 鼓励教师在做这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或者直接带着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学生在历经了项目研究的每个环节后, 获得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同时, 为学生提供呈现研究成果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内部资料《河南幼教》杂志,专门为学生开辟一个教育实践研究栏目, 刊登学生在见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对专业方面的问题思考。这样,既给了学生写作锻炼的机会, 又增强了其论文写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为其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 篇2

3月16日晚上,我接到了小朋友妈妈的电话:“孩子就要毕业了,我们几个家长想送给老师些鲜花,略表心意,兆君妈妈,你要不要一起?”“好啊!”就这样,我交了300日元(人民币15元左右)的份子钱。

3月18日毕业式当天,我按时走进幼儿园,小会议室已被老师们精心装饰好了。当家长、老师及嘉宾都坐好后,会场里响起音乐,孩子们开始陆续进场……今天,孩子们一改往昔的便装,女孩有穿和服的,也有穿洋装的,男孩则清一色的正装西服。

在毕业式致词结束后,园长向每一个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孩子在听到自己的名字后会站起来说我叫什么名字,然后说出自己未来的理想。孩子们的理想可谓五花八门,小女孩有想成为糕点师的、幼儿园老师的、舞蹈演员的……男孩却似乎对当名足球选手充满了兴趣,兆君亦是如此。听得出,这些理想是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绝不带一点儿家长的影响……

园长在给每个孩子颁发毕业证书时,说出的话非常打动人心,因为那里面总有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最难忘的一刻。园长对兆君说的是:“兆君,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中文讲得好,日文讲得更好,还帮助了新来的不懂日文的中国小朋友,将来进了小学,成为了小学生,你要更加努力……妈妈带着你第一天来保育园的情形我还记得……”

这样的话将我这个母亲一下子拉回到多年前,海外育子实非易事,其中的艰辛唯有亲历了,才会懂得。许多育儿的感怀,在这一刻分外清晰。

孩子从园长那里领了证书,走过两边摆着鲜花的小路,将证书亲手递交给站在另一端的家长,此时家长则会对孩子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当兆君亲手将毕业证书递给我的一瞬,我摸着小家伙的头说:“兆君,祝贺你幼儿园毕业,进了小学还要继续努力哦……”说着说着,我的眼眶变得湿润了……

毕业式在孩子们一起唱着《我们大家是朋友》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之后,老师、家长和孩子会聚在一起吃最后一顿幼儿园提供的午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家长们为老师献上了鲜花,以表谢意!

在离开幼儿园前,幼儿园还特别为孩子们准备了礼物,有铅笔、彩笔、相册,还有比兆君低一年级的孩子们亲手种的一盆郁金香,以此来表示他们的友谊常在。而这些礼物之中,对于家长来说,相册的意义最非比寻常——它记录了一个孩子从入园至毕业成长的过程。

兆君入园时才开始能说些简单的话,而这相册的第一页则是那时兆君小小的手掌印,下面有老师标注的留印时间,并附有一小段话:“这是兆君入园一周时留下的小手印,虽然一周了,但你还是很舍不得妈妈,一定要加油哦!”看着这样的相册,作为母亲我有着深深的感动。

回想兆君在日本幼儿园的毕业式,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为家长,我参加得毫无压力,不用准备节目、不用准备礼物,甚至不用做现场纪录……一切繁琐的工作都由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完成。我想,虽然我没有刻意为孩子准备一份礼物,但一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担当、一种遇事从容淡定的心态、一次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不都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养分吗?

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 篇3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人的某些先天性能力不相关因素而作出的任何区别、排除或限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急剧加大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选拔中设置了越来越多的不合理条件, 如对学历、性别、身高、英语水平、户籍的要求等, 造成各类就业歧视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中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现象开始频频出现, 使得211高校和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明显的差距, 而且差距表现出明显加大的趋势。许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是政府部门, 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都设置了211高校毕业生的门槛。如2010年4月长沙市天心区政府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 规定必须为211院校毕业生方可报名[1], 引发了网民的热议。麦可思 (My COS) 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年) 》统计, 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0%, 而非211院校87%;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 211高校年终就业率为93%, 而非211院校为90%。不仅在就业机会方面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且在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到 (2009年) 》的统计, 2007届211院校本科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94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则为2241元;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5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2030元;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757元, 而非211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282元。可见, 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人才选拔方面

1.院校歧视导致人才选拔不公平、不公正。人才选拔应该体现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 设置211院校的门槛违反了宪法的人人平等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 并非所有的211高校都是一流高校, 同时并非所有的非211高校都是一般高校。如国内某一知名高校虽然不是211高校, 但与113所211工程大学相比较, 该校其基本指标居于全国60位左右, 甚至许多指标还居于全国前列。可见, 211院校并不意味着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一定比非211院校高, 同时非211院校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其综合素质一定比非211高校学生高。所以, 盲目地采用211高校的就业门槛, 严重造成人才选拔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院校歧视造成人才选拔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高校总数为2021所, 其中211高校为113所, 承担约10%的人才培养任务, 而非211高校为1908所, 培养了全国90%的大学生。如果在人才选拔录用中设置211院校的标准, 就使得人才选拔局限于10%的范围, 人才选拔的面过于狭窄, 导致真正优秀的人才和最适合的人才难以被发现。

(二) 高校健康发展方面

1.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不利于高校多样性发展。211高校或为研究型大学, 或为研究教学型大学, 或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这些类型的高校主要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研究型人才, 对学科基本理论较为重视, 但对操作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相对忽视。虽然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研究型人才, 但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导致许多非211高校盲目效仿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造成人才培养规格单一, 办学特色缺乏。同时, 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导致部分非211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定位, 一味地追求进入211工程院校的行列, 甚至以牺牲办学特色为代价。所以,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会造成高校发展模式的趋同, 不利于高校的多样性发展。

2.院校歧视制约非211高校扩大与优化教育资源。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 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相对211高校毕业生而言, 其就业机会、职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使得非211高校的校友资源相对稀少, 导致在校外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扩大与优化, 进而影响非211高校的长足发展。

(三) 毕业生就业方面

由于用人单位实行院校歧视, 使得非211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就业信心、就业态度、就业动机等方面遭受一定的打击, 给其就业造成消极影响。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大约有50%的地方高校毕业生自认为211高校的竞争力明显高于一般高校, 并认为院校歧视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2]。可见, 非211高校毕业生的被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信心、态度与动机。同时, 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 其提升、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不仅影响到非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而且影响到其职业发展。

此外,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也不利于被录用的211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由于一批毕业生是因为系211高校毕业而被优先录用, 容易使得这批毕业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养成懒散惰性的心理, 自认为是211高校毕业而非常优秀, 从而在职业生涯中不再自觉加强学习锻炼和重视职业能力发展。

三、造成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的原因分析

(一) 相关法律与政策因素

我国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主要散见于《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 而且这些法律条款适用范围过宽, 没有针对性, 内容太单薄, 很难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给予规范。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 使得毕业生就业中的反院校歧视难以得到法律保障。另外, 部分城市, 特别是国内特大城市, 为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人才, 在户籍、社会保障、招录公务员等方面, 在政策层面上实行了院校限制, 特别是硬性提出211高校毕业生的条件。如《2010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规定对申请上海落户的211高校毕业生给予加15分。此类现象在北京、深圳等城市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地方政府政策导向的偏差, 导致非211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也导致用人单位利用对211高校毕业生给予照顾政策, 并在其职业生涯中过多地关照211高校毕业生。

(二) 人才选拔指标因素

随着高校十来年的连续扩招, 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 在选拔录用人才时, 只能通过一些外在指标, 如院校知名度, 学生外貌、学历等, 这样使得211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方面存在较大优势, 而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存在较大劣势。

(三) 用人单位错误观念的因素

211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 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不是特别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多元化, 绝大部分岗位需要的是懂得实际操作和应用的人才,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单位和岗位并不需要211高校毕业生。但由于许多单位进行人才选拔时缺乏与相关院校和毕业生的沟通和了解, 以至于形成错误的观念, 认为211高校毕业生更为优秀, 造成在人才选拔录用中, 倾向于211高校毕业生, 虽然211高校毕业生并不一定适合岗位的要求。

(四) 高校声誉优势的因素

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由于该工程投入大, 政策优惠较多, 因而211工程被媒介大量宣传, 使得民众认为211高校一定就是一流大学, 非211高校就是一般大学, 使得211高校声誉不断提高, 非211高校声誉越来越下降, 造成社会和用人市场在设置选择人才的标准中, 自觉不自觉地优先考虑211高校毕业生。

(五)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211高校大量的政策和经费的配套支持, 使得211工程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非211高校虽然没有得到211高校的重点扶植, 但同样要承担扩招的任务, 经费投入非常有限, 办学条件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相对困难, 造成非211高校院校教育质量在某种角度看比211院校相对较低, 这也使得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录用时更加倾向于211高校毕业生。

(六) 高校校友资源及地域优势的因素

211高校一般为老牌本科院校, 办学历史相对较长, 校友资源较为丰富。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往往通过校友的资源而使毕业生受到更多的青睐。而且, 绝大部分211院校集中在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 这些城市经济相对发达, 对人才需求相对较大, 这也是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 国家立法部门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调整和完善相关就业政策, 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为保障就业的公平公正, 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工作。美国以《民权法》为基础, 颁布了《同酬法》等一系列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 日本专门颁布实施了《平等就业机会法》。而我国对就业歧视还没有专门的立法, 只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 且没有制定相应的强制措施, 使得反就业歧视难以真正落实。为保障非211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 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 并设立专门的有关就业院校歧视的条款。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应认真贯彻教育部、人事部等四部委2002年9月12日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及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央编委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积极进行政策调整, 取消不利于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规定, 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院校、地域、性别等方面的限制, 鼓励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公平公正地参加就业。为保障反就业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得以遵守和落实, 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 通过这些监督手段, 对一些违反就业公平的现象给予及时处理, 并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定给予纠正。

(二) 非211高校加强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倾向于岗位本身的要求, 而非像以往那样只注重学历和院校名声。所以, 非211高校应加强特色建设和质量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构建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多规格人才, 以消除用人单位的偏见,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此外, 由于非211高校主要是地方院校, 为促进就业和实现就业公平, 非211高校必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依托地域资源, 针对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获得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就业。

(三) 非211高校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 建立多种就业平台

导致非211高校毕业生受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与高校及毕业生的信息不对称, 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非211高校和毕业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沟通, 造成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211高校毕业生肯定比非211高校毕业生更能胜任就业岗位。为此, 非211高校必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 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改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如通过搭建网络平台, 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院校情况资料和毕业生的详细资料, 帮助用人单位对院校自身及毕业生进行深入了解, 以促进就业, 并消除就业中的院校歧视。此外, 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30%的211院校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第一份工作, 而非211高校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只有20%。所以, 非211高校在就业资源开发方面, 还必须重视建立多种就业平台, 通过开展网络招聘、参加校企洽谈会等多种途径, 促进毕业生公平就业、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四) 非211高校创新就业教育模式, 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非211高校要创新就业教育的模式, 针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及职业精神, 使学生以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实力取胜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 要教育毕业生调整心态, 正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学会应对各种歧视, 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度, 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 注意积累就业经验和就业技巧, 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天心区定向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章[EB/OL].http://www.gjrcw.com/gongxuan/Article_View.asp?id=658.2010-06-10.

女儿幼儿园的毕业感言 篇4

离女儿六月底幼儿园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孩子不想,我这做妈妈的也不想,借用孩子的话说:“妈妈,我好想在幼儿园再呆三年,我不想毕业。”可是孩子确实长大了,确实应该离开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大门,再说谁也不能阻止孩子成长的脚步——孩子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遨游,要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从3月7日女儿入园第一天开始到现在,宝贝在幼儿园里度过了三年多美好的时间。女儿在三幼踏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她从熟悉的家庭走向幼儿园,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这样的转折,对孩子的成长经历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 女儿也从一开始哭哭啼啼的娇丫头变成活泼大方的大姑娘,对于女儿的变化,咱这做妈妈的也很自豪。最早带宝贝的董老师、孙老师、韩老师也曾经说过:“小满的变化这么大,真的不敢相信。”对呀,幼儿园的老师为孩子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孩子在幼儿园成长的点点滴滴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的是能够让咱们做家长的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切情况,我敢说,咱们三幼的老师是最细心的。

每天早上走进幼儿园的大门,门口的大小迎宾就会送上带来一天好心情的问候。送、接孩子时,老师们对我们家长总是笑脸相迎,并时时向我们传达着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这种感觉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自然,使我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距离,就像相识已久的`朋友。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老师们也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体验的更多:小小报餐员、小主播、小迎宾、英语小明星、才艺表演、小小升旗手、合宿、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等等。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课外活动老师完全可以不用去做,但是为了让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多多锻炼来增强孩子的自信,我们的老师们也是绞尽脑汁、倾尽所能的想出各种办法。在幼儿园设定的每个活动 、游戏中,都体现了老师们的爱心,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在这样愉快的状态下,她不单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知识,也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基础。

女儿能够走进市直三幼的大门就是一种幸运,也是我最明智、最不后悔的选择。快乐体育、种类繁多的幼儿园活动,也为孩子的童年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也带给孩子更多的尝试和体验。每天早上的晨练也为孩子锻炼出一个超棒的身体。篮球、跳绳、各种传统游戏宝贝也是练得得心应手。孩子马上要毕业了,要与曾经朝夕相处的幼儿园、老师们说“再见!(真的不想说出口)” 。王老师说过是最不愿意带大班的,因为每当孩子们快毕业时,那种难舍难分的场面就让人难过 ,老师对孩子们这份真诚的爱都都深深地刻在心底。

孩子即将毕业了,就要带着老师们的期望走进小学的校园。孩子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些深爱过他们的启蒙老师,而我们作为家长,对您们也同样充满着无限感激,因为您们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我们家长的老师和朋友,孩子就要离开最爱的幼儿园,心中的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女儿在市直三园的这些日子 ,也是我最放心、最难忘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像妈妈一样呵护宝贝的老师们。对女儿即将离去的幼儿园也充满着太多的不舍,有眷恋,也有失落。

在这里也非常真诚的对三幼的所有老师说一声:“您们辛苦了,感谢您们,感谢您们对小满的关爱和照顾,让小满在你们那博爱的胸怀里一点点的长大。也感谢您们为孩子付出的爱。无论小满以后走到哪里,我们全家都会想着您们,都会骄傲的说我的女儿是市直三幼毕业的,那里的老师和孩子都是最棒的,也祝愿所有的老师永远健康、年轻、美丽、平安、顺心、幸福,也祝愿我们市直机关第三幼儿园的明天更加美好!!!”

毕业生的就业新方式 篇5

然而,时下出现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并不像笔者这样急着找工作。有的开始计划着毕业后要去哪旅游,看看壮阔山河、走走茶马古道;又或者对某一项产业感兴趣,想要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的同时为自己未来创业积累经验;有的选择去当志愿者,到偏远艰苦的山区里支教,为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带去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在家休整,陪伴父母同时慢慢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慢就业”。

据统计,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毕业生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笔者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朋友。

不仅仅是旅行

我的朋友小悦,2015应届毕业生,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从小她就喜欢旅行,向往那些未知的神秘的地方。大学四年她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平日里积攒的旅游资金独自一个人走过祖国的半数江山。大四毕业当我们都忙着找工作时,她计划着开始她的新一次旅行。这一次是从北京到西藏最后到达尼泊尔。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进藏了,以前旅行中认识的驴友以及现在很热门的客栈义工这种形式,为她的旅行减轻了许多经济负担、增加了许多经验。在平日里和她聊天时她说道:“工作,以后都会有的,我不想浪费刚毕业时的大好青春和时间被困在那一格格的办公间里。我还是要继续我的旅行,在旅行里看到的、听到的、积累的,是在课本和工作里接触不到的。要是以后上班了就不能这么任性,说走就走了。上班请假出去旅游也是不负责的表现,我还是先看够了世界,再去踏踏实实地工作。”笔者近日又联系上她,她正在苏州的一家客栈做义工,准备沿路玩到北京和驴友们集合后再一起进藏。她说:“我已经爱上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旅途中我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也学到很多。我的英语也在这派上用场啦,好多外国人和我聊天,邀请我去她们的国家工作。感觉脚步不能停,等尼泊尔回来我会先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到时候再看看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我。”

小悦这样的“慢就业”方式也得到了他父母的支持,父母也赞同她多出去走走看看,父母认为年轻的时候还有动力和体力出去走动,等到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可能又开始着急着结婚等问题,属于自己的时间肯定会减少。趁着现在有时间就好好玩、等工作了就好好工作。一件事一件事慢慢来。

小悦的动力和勇气让笔者十分钦佩,有时坐在办公桌前的笔者也会幻想自己是不是也该任性的“出走”一回。

小悦让笔者想起5月份时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名澳大利亚的女生在毕业以后独自踏上了旅行,在一年里,她的足迹不仅踏遍6大洲将近50个国家,同时她还通过意外的写旅行博客日志为自己吸引了32万名“粉丝”,并且为她带来了不小的收益。据报道称,她在毕业之后没有选择马上投入工作,而是购买了一张飞往伦敦的单程机票开始了她以旅行为生的生活。她在旅途中拍摄了许多自己游玩的照片并分享到网络上,这样无意的举动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收入。全世界的旅游委员会、酒店及旅行景点都向她“抛出橄榄枝”,不仅为她提供免费的食宿及旅游项目,同时还会支付一定的工资,只要她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在旅行中她每天挤出一些时间整理拍摄的照片与视频,并且搭配上文字。做这项工作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慢就业”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履历、旅途的乐趣,还让她发现了新的机遇与商机。

在国内,这般“任性”的年轻人就比较少了。其中“慢就业”中部分青年选择再次考研深造。

备考一年,继续深造

小逸是笔者大学时的学姐,大三时她就决定要考研,考回自己的老家。可是遗憾的是分数差了一些。小逸在思考很久以后决定,大四毕业以后暂时先不工作,回家继续备考一年。在备考的一年里,小逸感觉到压力比之前更大,担心自己再次名落孙山,浪费一年的光阴,又害怕自己中途放弃,坚持不到最后,辜负父母。在这样的压力下,她咬着牙在家又读了一年。在她的手机朋友圈里都是同学们晒自己的旅游照片、工作感悟等等,看了也觉得很心酸。一年里,她推掉了许多社交活动,安心地在家备考,父母十分支持并且也表示理解,安慰她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父母的陪伴,自己的刻苦努力,今年的考研成绩出来后,她收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回头看这一年的“慢就业”时光,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熬。考上了,便是最大的回馈。小逸说:“我的好多同学都觉得我很幸福,不用上班在家读书就好。其实我的压力是很大的,有时候挺羡慕上班的同学,但是想想自己的付出与回报,这慢下来的一年也是值得的。”

人民日报中关于“慢就业”现象有报道过这位同学。林翔为了未来有更高的起点,选择了拼搏考研。父母的理解支持是他的巨大动力。他觉得“如果随便找个工作,肯定会影响复习效果”。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后,回到家还要静心读书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何不二者择一,好好的备考,考上的概率更大。他说:“我不觉得那一年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我为梦想拼尽全力,虽然没成功,但也无怨无悔。”

毕业后的路还长着呢,“慢就业”也是理性的选择。通过努力继续备考的许多人都成功的考入了自己理想的研究生学校,继续深造是为自己的未来有更高的起点,而且现在毕业后马上就业的许多大学生并不一定是择业对口,考研以后再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概率更高。

支教不是逃避,是奉献

大学期间用暑假的时间去支教的小馨,在毕业后继续加入了支教队伍。她拒绝了父母给她安排好的工作,选择到贵州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父母最初表示不理解,认为之前利用暑假的时间去支教那是很正常的也很赞同,但是毕业了不去找工、作却去支教,不是明智的选择。小馨说:“每次利用暑假去支教时间太短了。课程结束以后,孩子们都很舍不得我,每当想起他们坐在整修好的教室里,努力学习的模样,就想一直陪着他们,尽己所能教导他们。支教的人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新的老师也需要时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所以这次想要任性一回,去支教,想要好好的带出一批孩子们,给他们更好的学习体验。”说起支教,小馨很兴奋,她告诉我在这个队伍里有好多都是辞掉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这个队伍。离开喧闹的大城市和淳朴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支教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父母在小馨诚恳的解释下,同意了她的做法。小馨说:“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是在逃避责任和压力,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只是想尽我所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一种爱和责任。”

支教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志愿教师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他们懂得爱、学会分享和奉献。

新的“慢就业”形式,慢的只是脚步,也许慢下来才能让你看得更清楚自己未来的路,慢下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慎重的思考未来的方向。笔者采访了许多为大学刚毕业就就业的同学,他们谈了对“慢就业的看法”。

小黄说:“我现在都有点后悔入职太早了,其实毕业以后应该要出去走走看看的,现在在这家公司里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好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与动力。而且有点迷茫了,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 篇6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人才时基于与岗位要求不相关的因素而作出的区别、排除或限制。随着高校十来年的连续扩招, 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 2010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在选拔高校毕业生时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如学历、性别、身高、年龄、户籍等等要求, 导致各类毕业生就业歧视。其中, 最为显著的是,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大量院校歧视现象, 许多企事业单位, 甚至是政府部门, 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设置了限招“211”高校毕业生的门槛, 而且这种院校歧视具有发展蔓延的趋势。如2009年和2010年, 长沙市天心区政府连续两年定向211院校毕业生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议。再如, 国内一知名企业, 连招聘前台服务员都要求是“211”院校毕业生。

就业院校歧视对非“211”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根据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年) 》统计: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0%,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87%;2007届毕业生中, “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3%,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90%。就业待遇方面, 2007届“211”院校本科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94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则为2241元;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5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2030元;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757元, 而非“211”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282元。可见, “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院校歧视造成多种负面影响, 其中主要表现为:

1 造成人不能尽其才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多样化专门人才, 是高校办学的基本目标。每所高校都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生源特征, 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与特质, 培养独具规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而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 作为高校, 希望所培养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挥才能的机会。与此同时, 高校毕业生作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 每人都具有独特的才能、专长与发展潜质, 每位高校毕业生希望尽可能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专长, 而且他们有权利有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所以理应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但是, 现阶段由于人为的政策和制度障碍, 形成就业的院校限制, 尤其是非“211”高校毕业生没有平等的机会进入某些特定人才市场, 造成大量的毕业生虽达到岗位要求, 却无法在人才市场中同一岗位竞争中取得起码的竞争机会, 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对用人单位而言, 由于非“211”高校毕业生占毕业生人数90%以上, 在人才选拔制度中设置“211”院校的标准, 将人才选拔局限于10%的狭窄范围内, 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和最适合的人才难以被发现, 导致人不能尽其才。

2对高等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多样化造成威胁

高等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就业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合理, 导致非“211”院校毕业生失去平等竞争的机会, 造成教育结果不公平, 从而从根本上损害了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合理趋势, 因为多样化与知识体系复杂化、劳动力市场多样化以及高校功能多样化是一致的。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我国已形成类型、层次结构、形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格局, 有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但由于就业政策和制度设置的不合理造成就业院校歧视和就业机会不平等, 使得非“211”高校培养的多样化人才不能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 导致许多非“211”院校认为, 只有学习借鉴“211”高校的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甚至有的院校完全效仿“211”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造成办学形式单一、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规格单一、教育质量标准单一。同时, 由于院校歧视, 造成高校间的无序竞争, 使得非“211”高校无法凸显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不能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 逐步丧失自身的办学特色, 从而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

3使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受到威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 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但是, 正因为当前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向“211”高校毕业生倾斜, 导致各用人单位选拔的是单一的理论性人才, 严重挫伤了非“211”高校培养不同规格人才的积极性, 同时导致一批高校不顾社会需求, 只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 从而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多种多样的人才, 尤其是能体现本校特色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同时, 由于政策制度设计的偏差, 用人单位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 势必造成国家人才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 导致劳动力市场不规范, 难以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所以, 就业机会公平的制度障碍严重威胁到整个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院校歧视的深层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的现实原因有用人单位偏好“211”院校毕业生, 非“211”院校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等, 但深层原因是人为的制度性障碍, 即人为地设置“211”院校的门槛, 缺乏保障就业机会平等的制度设计, 使达到岗位要求的毕业生被挡在门外, 使其失去应有的就业机会。这种制度障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没有制订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 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只是散见于《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 而且这些法律条款适用范围过宽, 没有针对性, 很难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给予规制, 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的权利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进而造成非“211”院校毕业生不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2 不利于平等就业的政策和制度大量存在以及反就业歧视行政措施不力

许多地方政府为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人才, 在户籍、社会保障、招录公务员等方面, 在政策层面和制度设计上实行不同程度的院校限制。如《2010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规定对申请上海落户的“211”高校毕业生给予加15分。此类政策和制度在北京、深圳等城市也是屡见不鲜。同时, 许多地区政府组织在人才开发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中, 硬性提出限招“211”高校毕业生。如重庆市定向选调全国“985”、“211”高校2010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又如2009年元月, 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政府面向“211”工程高校招聘。[3]由于各级政府政策导向的偏差和制度设计不合理, 造成各企事业单位将就业机会只留给“211”高校毕业生, 使非“211”高校毕业生失去应有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如江西省电力公司2008年1月单独面向全国“211工程”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招聘。[4]此外, 我国反就业歧视相关的行政措施不力。虽然教育部、人事部等四部委2002年9月12日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及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央编委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都提出用人单位要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院校、地域、性别等方面的限制, 但却没有制定相应的强制措施, 使得毕业生平等就业机会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

3 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救济机制

我国尚未成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 导致难以对就业歧视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我国缺乏反就业院校歧视的救济机制,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只受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产生的劳动争议, 对人才选拔录用过程并不干预;而法院往往认为就业歧视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 导致就业歧视的救济机制不健全, 这也是导致非“211”院校毕业生难以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的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 使得各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人才时人为地设置院校限制, 从而出现各类院校歧视现象, 导致许多非“211”院校的毕业生失去应有的平等的就业机会。

三反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的几点建议

鉴于就业院校歧视造成的严重危害,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逐步消除人为的制度性障碍。

1立法方面, 制订反就业歧视法, 并在其中设置反院校歧视的专门条款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虽有零碎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条款, 但至今没有任何的法律条款明确提出反就业中的院校歧视。如《劳动法》只界定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四类歧视, 没有涉及非与生俱来的要素;2008年颁布实行的《就业促进法》, 虽然提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利, 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反就业歧视办法。所以, 为保障各类高校毕业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尽快制订《反就业歧视法》。虽然近年来也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制订《反就业歧视法》的建议, 但这些代表所提出的反就业歧视建议并没有包含反院校歧视。所以, 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应包括反就业院校歧视的条款。

2行政方面, 建立机会平等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

各级政府应根据有关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 建立促进机会公平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 并改革业已存在的不利于公平就业的政策与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1) 认真落实反歧视的法律法规, 制订反就业歧视的具体行政措施与实施办法;成立各级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 负责消除影响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的制度性阻碍, 专门负责受理相关的行政复议, 帮助受害者维护自己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的权利。

(2) 改革公共政策中不利于公平就业的导向, 提供均等的公共政策, 保障非“211”高校毕业生公平公正地参加就业竞争。

(3) 建立配套的行政制度, 特别是在户籍、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招录公务员等方面建立平等的制度, 引导用人单位为非“211”高校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应聘机会, 并引导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 多从岗位本身要求考虑。

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 篇7

一、场景——权力空间对心理空间的隐性压制

显然这是一部充满秩序感的电影, 秩序与规则的呈现则是以叙事场景的分割和封闭与角色精神世界的注视和外化达到的。人物的活动场景虽然不多但是富于象征意义, 很明显电影中对空间的造型被构建为秩序权力的模型。单位叙事场景成为权力操纵的微缩模型, 变成了压制束缚工具象征。那个无形的权力中心便是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在此基础上叙事空间被分割为社会化的公共空间、社会化的家庭空间和私人的具象化的心理空间。秩序权力的执行则通过权利、服务、规则、情感、性来达成, 不论个体想不想拥有。观众看到的是一种现代化的秩序如何在社会层面发生作用并通过这种社会化的作用如何影响家庭权力伦理关系并最终对个体心理空间如何施加压抑性限制作用的。

于是影片叙事的场景性转移更像是对权力空间的作用与角力的展示。而且很容易地就能看出生存在这种受公约化秩序的空间里人被控制的苦闷状态。第一场机舱以及机场的戏对这种高度秩序化规则化的社会公共空间予以一种深刻的艺术化表现。机舱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如同主人公一样麻木僵硬, 而画外音则是温柔的公约和规则的提示。长长的轨道上则将人物的命运受制于这种秩序的痛苦虚无通过呆滞化的表演与音乐的内心阐释予以物化呈现。同样在本哲明的家庭中这个本应该私密化的空间被社会化了并通过母亲的权力控制将秩序对人的控制和心理空间的限制予以加强。罗宾森夫人的家同二人幽会的酒店甚至结婚的教堂则成了权力斗争的场所, 只不过是形式的差异即欲望的机制和情感的机制在伦理机制的外衣下的控制与斗争而已。在这些权力场景的展示当中最核心的是对主人公心理空间的描摹, 无疑它是一个无助迷茫的权利的承受者。当然从这个层面来看除了蕴含隐喻的水缸和水池, 那个充满了性欲的房间和那座大桥以及同伊琳约会的街道则成了他精神内部的流放空间。

二、身体——规则潜抑的异化冲动与精神的迷失阵痛

电影的核心事件是本哲明与罗宾森夫人的欲望关系, 欲望关系发生成立的主体是两个痛苦的灵魂。身体的流放成为他们的选择。罗宾森夫人的出现虽然一开始便被定义为欲望的符号。但是当深入到其家庭内部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掩藏婚姻和情感失败的而又不得不维持现有局面的受伤者时而对其行为充满同情和理解, 也的确在同时思考她的角色意义。原本确定无疑的她的出现是对本哲明母亲即秩序的权力体的象征性替代。他们关系的发展行进也同样表现为一种命令式的强制性请求。

本哲明的包括其身体呈现出被禁锢束缚的压抑状态, 被塑造为一个潜水者的形象。对于一个优秀的毕业生为什么会精神抑郁除了他自己想追求不同的内心独白以外, 很显然观众能够从家庭生活的展示能够得到答案。那就是他的生活都是被动的执行。而通过罗宾森夫人观众能够看到一个更加残酷而匪夷所思的社会化规则对家庭及其成员的强大的潜抑力量。两个没有感情的个体可以为了社会的注视过着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于是女性的身体再一次成为精神生存的出口, 而罗宾森夫人被赋予了双重隐喻, 她既是秩序控制下被压抑者和牺牲品, 又是秩序通过其身体作为工具来控制本哲明精神的压抑者。对于本哲明而言性无疑是一种迷茫中的寄托和安慰, 女性的身体显然对于他来说具有启蒙的意义。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二者的欲望关系背负的伦理重负毫无意义, 身体本身和欲望关系被看作是那种压抑秩序下的异化冲动和一种生存模式。

三、角色——对抗的转移消解与动作的失衡隐喻

在思考秩序与自我的问题上, 影片的重心和立场是对自我的追问。随着权力机制的平衡被打破, 权力的承受主体的对其机制的反叛动作的发出, 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以一种近乎革命性的方式得到催发性的觉醒和建构。当身体在性欲的沉沦宣泄中滑向不伦的渊薮中, 影片的推进和高潮部分很有自我拯救的味道, 而且使用的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戏剧性动作。很明显最后的反叛不再是一种青春盲目的冲动, 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的超越, 对秩序下规则的一种超越。子一代也彻底同压抑自我的父一代人彻底地站在一种对立面, 而且当父一代那个自我想象的认同对象不再被看作是行为模范的时候子一代做出了自我的选择。

很显然在影片的推进中故事的对立关系实际上已经悄然发生了转移和置换。不再是纯粹的家庭充当个体解放成长的对立面, 而是性的控制, 欲望条件下的伦理关系成为秩序权力的工具。于是影片的对立关系变成了罗宾森夫妇对本哲明和伊琳爱情的阻挠。主人公的任务不再是纯粹的走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而是获取自己的爱情。于是实质的秩序对人性的压抑的对立关系被消解了变成了自我对秩序的调整和适应的顺从依附关系。这恰恰回答了电影结束时本哲明为什么喜悦之后表情又恢复到凝重与茫然。获得自己的爱情之后该做什么了。而对于那个家庭而言他的爱情原本就是他们计划和预期的愿望。他反叛的只是秩序机制在他生命中制造的一次幻象, 而不是秩序本身, 虽然他自我认为规则对他没有任何意义, 可是他终将无法获得绝对的不同, 恰恰要按照规则行事。常常我们认为社会我的达成能够看出是自我成熟的一种反映。这次心路历程和青春冒险实质只是对秩序与自我关系的适应性调整, 而且也的确这个茫然的孩子似乎找到了轨道。

这是一部相当简单而又相当复杂的电影, 虽然是以喜剧的面目出现, 但还是透着知识分子的悲凉。因为最终自我的找寻仍然是相对的, 如此抽象又那样具体, 电影对于现代社会与自我存在关系的思考也是保守的, 但是也能看出新好莱坞电影的精神走向。当对资本化现代化社会与国家的现实思考个体感到苦闷而又对问题无能为力的时候, 也许真正自由意义的自我只存在于绝对的想象之中, 个体所能获得的也只剩下痛苦而狂躁的状态中追寻自我与世界调整关系的权利。规则是:规则无法打破, 而我们又不人人都是格瓦拉, 生活在拉美。

参考文献

[1]许海龙.弗洛伊德的“孩子”与毁灭的“成人”——好莱坞的“反文化电影”[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7, (03) .

[2]周正贻, 余祖晨.美国电影《毕业生》主人公的人格成长分析[J].电影文学, 2008, (19) .

[3]李轶君.迷茫与反叛之旅——读解《毕业生》[J].世界电影, 2008, (19) .

幼儿园的毕业生论文 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问题,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档案包括学生登记表、中学信息、军训登记表、在校成绩表、高考报名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党 (团) 材料、体检表、大学期间在校表现、就业通知书等。因此它真实地记录着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 是个体人事档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开始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换, 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到今后的转正定级、工龄和退休金等各种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都与高校毕业生的档案记录直接挂钩。

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人事档案与工作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因此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新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会太重视个人档案, 而更重视在工作中的表现, 因而忽视了自己毕业后档案的去向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问题。首先, 有了档案才可以享受到相关的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服务, 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 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职务、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年限等都是重要依据。其次, 毕业生档案影响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如果不调转档案, 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一定时间后仍然是学生身份,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工龄和退休金的计算。第三, 毕业生档案也会影响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 如果毕业生的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 也没有挂靠在政府指定的人才服务机构, 那么在职称评定时就会因手续不全而受到阻碍;即使毕业后把档案存到了人才服务机构, 但如果没有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等到调动工作时, 就会发现必须要办理参加工作后的所有手续和档案资料, 并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如果人事档案存放不当, 就极有可能无意间做了几年的“无业人员”, 为今后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二、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材料本身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的毕业生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欠缺认识, 在填写时频繁出现错误, 涂改痕迹明显, 填写不完整等情况影响了毕业生档案的真实性, 不仅阻碍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更影响人事档案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一些没有人事主管权的私企或者民营企业工作, 长时间之后遗忘了自己的档案, 存于某地而无人问津, 造成“死档”“弃档”现象, 不仅在管理人员、库房容量等方面给相关部门造成压力, 也不利于以后的查询和利用。

(二) 档案派遣方面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 毕业生毕业后暂时找不到档案接收单位的, 学校可以免费为其保存两年,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 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在工作不稳定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把档案寄放在学校, 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的档案派遣率在逐年降低, 学校滞留的毕业生档案也越来越多。另外, 一些毕业生盲目派遣档案, 甚至不清楚其具体去向, 也不了解档案挂靠部门的职能和服务利用作用, 即使办理了档案派遣, 也没有发挥其利用价值。同时, 由于转递方式的限制, 一些毕业生的档案可能会在转递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难以成功转递。正常情况下, 人事档案的转递方式是专人递送或者机要交通, 不允许邮寄或本人自带, 随着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毕业生档案的派遣地址也纷繁复杂, 一些地方如果没有与机要局建立投递关系, 就会导致档案无法送达而被退回学校。但是毕业生离开学校后一般都会变化联系方式, 学校联系不到学生本人就造成退回的档案无人问津而成为“死档”。

(三) 档案保管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 但随着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 由于一些档案管理部门业务不规范, 用人单位也没有过于重视档案等原因, 造成毕业生形成档案保管没有价值等错误观念。再加上一些企业用人自主, 在招聘时不强调调档, 而且人事档案的调动程序又较为繁琐, 多重原因之下毕业生就会认为个人档案与当前利益没有太大冲突而选择弃档。

三、强化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为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规范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在毕业生离校之前, 学校一定要加强毕业生对个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意识到档案对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个人终身的影响, 引导毕业生增强档案意识。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之外, 学校自身也要重视毕业生人事档案的派遣和保管工作, 确保毕业生档案去向明确、有迹可查。用人单位也要重视毕业生的档案, 因为档案真实反映了该同学在校时的学习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 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毕业生档案的价值, 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同时也是企业提升效益的必要选择。

第二, 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变静态存管为主动服务, 大力拓宽服务领域, 积极了解社会对人事档案的需求动向, 充分挖掘和发挥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 规范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管理。

总之, 毕业生档案管理应该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公共服务, 能够为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减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王玲.加强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J].兰台世界, 2012 (4) .

致2012年毕业生的话 篇9

几年前我招了一个来自西点军校的实习生,那时她刚完成了一个长达数周的训练项目,在那个项目里她连睡觉的时候都得穿着防弹背心。她的文笔十分的好,而且格外谦虚,现在正在阿富汗对抗恐怖分子。如果你也有她那样的经历,那么你有权利对你的生活表示不满。但请记住,她从来没有那么想过。

亲爱的毕业生们,你们已经不是小孩儿了,应该有人告诉你们一些关于人生的实情了。

首先要说的是,在这个知识决定命运的经济环境中,知识依然是很受重视的,但可惜你们也许是这么多年来最缺乏知识的一届毕业生。

几个月前,我面试了一个从常春藤盟校毕业的超高GPA(编者注:平均成绩点数)男生。他想写作关于中东政治方面的文章,于是我们开始谈论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但他只是大概知道这桩历史事件,完全不了解谁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以及继任者。

在我长期面试在校生的经历里,许多面试者的思维就像古旧的地图一般,有许多区域因为没有认知而空白着。很多情况下我觉得他们并不是智力不足,而是当他们根本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的时候,无法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

现在来谈第二桩事实:你们所面对的竞争是国际化的。在像爱尔兰、法国、印度和西班牙这样的地方,不乏天赋的同龄人正在一个更糟糕的经济环境中毕业。与你们不同的是,他们也许会说多种语言,并拥有一个科学或工程方面的学位,他们或许更容易找到一份薪酬丰厚的类似于投行或咨询业的工作。

第三桩事情:你未来的老板对于夸夸其谈的想法早有察觉,但你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糟。毕业生们,当我阅读你们的简历时,我所看见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给自己的广告”。你们在21、22岁时所完成的一切,已经超出沃尔特·李普曼和厄尼·派尔(注:均为普利策奖得主)在他们自传中对自己的描述了。

你无需在简历中标榜自己,并对此有足够的信心,懂得“少即是多”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说,你也许有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是我想说的第四件事情:对于能自我思考的人而言,市场的需求永远存在。

对每一代人而言,人云亦云的问题很普遍。但对于你们这代人来说,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因为你们大量的从众行为大多带上了不走寻常路的伪装。这是我与我西点军校的实习生聊到她带领规定练习的经验时所学到的。

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她说穿着统一的制服,反而让她理解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现在她已经是一个少尉了,而且她有对自己生活意义的独到见解。你们中也许没多少人能完全像她一样,当然也没有必要像她一样。但是如果你能够放下自我中心的想法,多独立思考,也许在你的生命中你能够做出些不枉此生的事情。

加油吧!

上一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论文下一篇:啼笑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