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2024-10-26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通用10篇)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篇1

一、引言

2009年4月8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前, 中国先后与六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启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 在本币职能基础上, 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 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历史机遇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 既取决于该国的货币制度和相关的政策, 也受国际市场对该货币评价和接受程度的制约, 更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紧密相关。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以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世界政治地位的提高, 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营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必将对亚洲经济、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看, 人民币国际化遇上了历史性的机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加深, 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高。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变革的强烈要求, 世界银行和IMF的改革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一个更合理和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人民币有机会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

从内部条件来看, 人民币国际化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优势的。首先, 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增长稳定。从总量上来说,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尽管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 但中国经济从增量上来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之后, 经济实力已经能够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其次, 中国在货币币值稳定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中国汇率制度改革4周年以来, 人民币保持强势使得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吸引力, 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通道下人民币国际化如顺水行舟, 更加容易推行。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

1. 获取铸币税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收益是中国可以从中获得铸币税 (Seniorage) 收入。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下, 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广义的铸币税被定义为“因本币国际化而获得的本币及其表征的金融资产的净输出。”在国际上, 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国际货币享有此种特权, 从低成本地发行国际货币中获利, 其获得的利润是他国的商品和劳务及直接投资的收益。如果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 则意味着中国可利用很小的纸币发行成本来占有和使用国外的物品和资源, 也就相当于获得无息贷款, 从而获得了额外的国际资金来源。

2. 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 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些年美国经济萎靡不振, 加之此次金融风暴给美国经济的沉重打击, 使得美元的坚挺形象受损, 美元不断贬值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缩水。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还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国际化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 有助于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从而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

3.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影响力。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 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一旦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则意味着我国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调节权, 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将对我国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并且我国经济金融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也将对这些国家产生一定影响, 这可以提升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从而增强我国对世界经济交往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4. 防范和降低汇率风险, 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影响, 以及降低货币兑换导致的交易成本, 从而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投资。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 简捷方便, 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反过来, 对外经济往来的逐步发展和扩大, 又促进了其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较多地使用本币而少受或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将使我国享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迫使我国付出成本。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根据克鲁格曼的“三角形”假说, 在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汇率制度的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大政策目标中, 一国最多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一国金融制度选择了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 就必须放弃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国际化后, 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 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 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2. 面临“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将承担国际金融稳定的义务, 在必要时充当区域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由此我国将可能面临“特里芬难题”, 即在以贸易逆差向储备国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的过程中, 将出现本币贬值的压力与保持本币币值稳定之间的冲突。

3. 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经济的开放度逐渐加大, 与外部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享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好处的同时, 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 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国际化后当本国货币的汇率与本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一致 (尤其是本国货币存在显著的汇率高估) 时, 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 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国际投机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借入本币, 并在本国外汇市场上集中抛售, 以打压本币汇率并赚取巨额收益。

4. 人民币国际化后, 我国要相应承担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部分责任。

从长远来看,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时, 中国政府或多或少将承担一部分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人民币国际化对改善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利己性、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而被寄予期望。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世界承担更大的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 这些责任可能与国内的政策目标相冲突, 可能损害国内经济利益。

四、结束语

尽管一国货币国际化会给该国一定不利影响, 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比较人民币国际化所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可以看出, 相对于国际化带来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经济政治收益, 国际货币所需承担的成本是相对有限的。可以确定,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必然结果, 同样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证明, 与走向强国之路是一个漫长过程一样, 人民币国际化也将是一条长长的路, 既要有经济实力也要有政治谋略。中国要实现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必须解决贸易大国与金融小国的矛盾, 这需要依托于金融的崛起, 而金融崛起则要求拥有国际化的货币环境。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较量中, 总体而言,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大于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篇2

班级:国贸1204

姓名:李汉玉(留)

学号:5080612432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及其影响条件

一、人民币国家化的涵义与现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涵义

货币的国际化是基于货币功能划分而产生的,是指货币的使用超出一国国界,在发行国境外,能够被本国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国际化货币能为本国或他国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等功能。既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和金融交易,又能作为官方储

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范围扩大,已逐渐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特别是中国经济在亚洲地区的增强,人民币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然成为一种硬通货,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意义讲,人民币已成为了一种区域性货币,有学者认为,1996年12月人民币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标志着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化迈进。可以这样说,我国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尚处在一个初级探索阶段,具体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的货币国际化要在保持其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价值天度,支付手段,价值储备等基本货币功能,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被广泛应用。这就需要人民币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都要具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要加强人民币的国际作用,帮助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商品交易的结算比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平台,打造与人民币互算的协议,加强金融监管,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性。第三,人民币的汇率改革,汇率机制要更加市场化、国际化,这也是人民币升值、走出国门的重要一步。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作为一种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可,而且通过官方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已经成为这种地区间贸易往来最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和有效的结算工具。因此,这种货币的区域化进程也使得人民币迈出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港澳地区的人民币兑换业务,二是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结算,三是全国联发行的人民币借记卡与信用卡在境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的使用,四是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等货币当局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港澳地区的人民币结算业务是与内地与港澳地区密切往来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资料统计,目前在香港有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而且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达700多万元,这就说明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已具有相当普遍性,伴随着中银香港、渣打银行、恒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出台政策,以及港澳居民人民币个人存款、兑换、汇款业务的增多,使得人民币在上述地区的流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 年6 月26 日,台湾当局也进一步开放了兑换人民币业务,可见,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的流量是非常大的。2011 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更大步伐。2011年 9 月,尼币抵押品换取离岸人民币资产;8月,台湾与中国内地签署两岸货币结算安排谅解备忘录;10 月,开启日元对人民币直接报价。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由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阶段,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流通范围、规模和程度。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还需要从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进一步拓展,发展为全球性的国际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利弊影响

(一)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利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规模扩大。在现代货币制度下,铸币税并不是税收体系下的一个税种,而是指发行者凭借其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值大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即货币发行带来的收入。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可以获得丰厚的铸币税收入。同样,国际铸币税收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之后的最大收益。发行国际货币便可以从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而且这种收益是无成本的。因此,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和支付货币,甚至成为储备货币后,我国将获得高额的铸币税税收。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将会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2)节省外汇储备,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贸易成本。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美元资产,无论是美国国债价值下跌还是美元汇率大幅贬值,都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之一,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减少外汇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与此同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这些都会因外币汇价动荡而产生巨大的风险,汇价的波动会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可以减少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可以用本国货币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企业能够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能够降低贸易成本,推动和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

(3)优化世界货币结构,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战之后,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霸主,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了60%以上,在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占比更是超过70%。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在币种上分散各国储备的风险,且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利。各国储备中多了人民币这一选择,将大大有利于持有过财富的稳定,减少以往面对美元大幅贬值造成的财富缩水却束手无策的无奈。(4)促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金融创新滞后于实体经济,创新不足问题突出。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其金融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结构性产品层出不穷,且其金融体制相对健全和完善。这些都与美元、欧元在

(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相关问题

(1)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目前,央行通过收放银根就可以相对有效地调控市场流动性以及与流动性关联的一系列资产和投资问题。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导致面临的货币需求函数更复杂,货币操作思路就将由中国境内从上到下的线性系统转变为遍布全球和央行联动的网状系统。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市场信号检测的滞后性,将使确定货币供应量成为一个技术难题。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这将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2)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减弱。过去20年中,国际金融交易的猛增使各国中央银行更难以应付,导致相关国家不得不放弃金融全球化的利益,通过实施资本项目的管制来控制资本流动。实行浮动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在利用世界储蓄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一国实施浮动汇率制,虽能控制短期利率,但货币国际化使得汇率对利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的受到来自汇率变化的影响。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都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

(3)国际投机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加重。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必然更为密切,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无论是97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当前仍未烟消云散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相对稳定的经济和金融正是得益于其相对封闭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以及对外汇的严格管制。一旦开放金融市场,外部“热钱”必然会大量流入。因此,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之后,很可能成为一种金融危机的传导工具,降低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4)出口企业面临考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飞速的发展得益于高额的出口。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以后,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当前用美元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就削弱了其价格上的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不变,就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不可避免的对出口企业造成冲击。

三、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影响条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影响条件

(1)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根本上是其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首先,一个总量较大的经济实体可以为本国货币提供较坚实币实现国际化之后,的经济基础,从而有实力抵御经济的外部冲击,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各种外部风险的影响“其次,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越强,带给交易者越足的信心”最后,一个经济实体的规模越大,在国际交易中的网络外部性越大,能减少的交易成本也越多,则给货币使用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大。我国在经历了30 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都为我国货币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是保证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成功的基础条件。近20 年来我国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要实现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我国的经济就需要继续保持一种合理的增长速度.(2)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分析。根据国际货币早期的研究者克鲁格曼(1980)的分析,我们知道交易成本是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因素,那些交易成本低、流动性更强的货币更容易被作为国际货币。由于我国实行人民币不能自由流动的管制措施,使得人民币

得到部分周边国家“准国际货币”待遇之后面临无法有效流通的困境,这需要我国从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方面加以完善。而只有资本的自由流动才能创造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是决定我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支撑性条件.(3)人民币币值稳定程度分析。币值稳定的一方面是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即汇率稳定。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性过程,是伴随着国内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和对外经济交流不断扩大而进行的,人民币作为国内外商品贸易的交换媒介,体现出保值稳定的特质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 1994年我国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升值的态势,使我国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尤其是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的等名义有效汇率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稳定的趋势。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对人民币的国际化非常重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外影响条件

(1)建立适应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各种国际间进出口贸易交换构成了国际经济体系,而货币交易是依附于国际贸易基础之上。不同国家货币的交换体系构成了国际金融秩序,而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势必将融入这一秩序之中,货币的融入其本质是国家经济与外界的融合,先有国家经济贸易的国际化而后自然需要货币的国际化。人民币能够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建立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体系合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2)人民币区域内需求分析。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个主要外部影响是区域内的货币需求。目前,对人民币的需求多数是我国地理周边的亚洲国家,而欧美等发达地区需求相对较少。因此,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成为区域关键货币,在亚洲区域成为主要的交易媒介。中国的发展对本区域内各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较高水平区域内贸易也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性货币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不断的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内的需求。

(3)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在信用经济条件下,人民币信用转换为对中国的信任。在纸币的时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已经分离,判断各种货币优劣不再是看其含金量的多寡,而是信用水平的高低。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就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所谓良币是指那些币值稳定、国际信用度高、兑换性良好、国家经济实力强且发展前景好的货币;劣币主要是指那些币值波动剧烈且有贬值趋势、国际信用度差的货币。一种国际货币在面临成为劣币的风险时,在国际间使用的范围就会逐渐受到良币的挤压。所以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晓迪.浅析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2] 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2)[3] 徐冰涵.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艰难性及路径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4] 王飞.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大众商务.2009(24)[5] 韩莹莹,潘兰芳.浅析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现代商业.2010(21)[6] 李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1(17)[7] 宿玉海,王支援,秦川.国际金融危机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山东财政学

人民币汇率改革利弊分析 篇3

关键词:汇率改革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外汇储备贸易顺差

一、人民币汇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二)本文人民币汇制改革的背景

首先,增幅巨大的外汇储备。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9000亿美元,成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这种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带来了两个非常不利的后果:一方面是我国面临着大量资金闲置和损失,另一方面是储备资产可能面临着严重缩水。

其次,巨额的贸易顺差。2007年5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130亿美元,1-5月份累计贸易顺差达到467.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这样的巨额贸易顺差影响了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顺畅。

第三,国际社会的压力

虽然官方当局表示汇率制度不屈从国际社会的压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以日本为发端,以美国为主力,以欧盟为后盾的方阵,通过各种手段大造人民币升值舆论。

因此,从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情况、外贸的顺差、国际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中国政府有必要改革汇率制度。

二、本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

此次的人民币汇率上升总体上会抑制出口和促进进口,缓解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国家信息中心以1994年4季度至2006年1季度的数据为基础,利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出口函数进行定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价格弹性约为-l,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贸易出口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进口价格弹性约为0.4,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贸易进口增长率提高0.4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弹性和进口弹性绝对值之和为1.4,大于1,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因此,人民币升值能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善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二)有利于降低企业进口成本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进口国,在升值条件下,可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大大降低中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升值对原材料或设备依赖外国采购为主,或有大额外债的行业是利好,如航空、造纸、电力等。以航空业为例,人民币升值将使飞机、航空燃油等进口物品的采购成本大幅下降,同时以美元计价的大量外债将明显减少。我国民航业美元负债估计在60亿美元左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5%会带来汇兑收益3亿美元,10%为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5亿及50亿左右。以南航为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将给每股收益增加0.03元。此外,进口美国飞机、航材、燃油等均会因美元升值而减少人民币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三)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扶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从长远发展来说,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应用更高端技术,走低消耗、高效益之路,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使中国摆脱仅仅是初级制成品的“世界工厂”形象。

三、本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消极影响

(一)抑制出口

一般来讲,一国货币对外升值,该国出口商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所得外汇兑换的本币就会减少,这必然导致出口商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目前,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40%,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汇率改革对出口的不利影响自然是令人担忧的首要问题。以纺织服装行业说明汇率改革对出口的影响。2005年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150亿美元,是国内创汇第一大行业。纺织行业出口产品大都以美元结算,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的人民币收入将随之降低。由于国内纺织服装业集中度非常低,竞争激烈,公司一般较难将人民币升值的负面作用向客户转移。如果今年汇率调整5个百分点,企业至少要自己吸收3-4个百分点,使出口毛利率相应降低3-4个百分点。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以出口型为主的行业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吸收外资受到制约

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人民币升值后将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利用外资将面临严峻挑战,政府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加大。因为人民币升值将会使外商投入的资金缩水,如果没有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外商将不会投资。下表列示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情况表。从利用外商投资的先行指标——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情况看,2005年下半年中,各月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比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外商的顾虑尚未消除,外商投资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三)增大就业压力,恶化当前就业形势

目前本国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吸引国内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人民币升值必将抑制或打击出口,这最终会影响就业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式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将使就业形式雪上加霜。

根据1984-200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和就业情况统计的资料,以就业人数y为因变量,以人民币汇率x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汇率变动与就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y=a+bx+u。经计算得出人民币汇率x与就业人数y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0.37+11.61x

回归结果表明,汇率升值1个单位时,就业人数将减少11.61个单位,所以从总体上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改善就业状况。

四、结论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篇4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必然性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 在本币职能基础上, 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 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和相对稳定性[1]。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

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强国决定强币, 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一是从经济总量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 是同时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3倍以上。根据The World Factbook《世界概况》 (由美国中央情报局 (CIA) 出版) 报道, 2008年底中国GDP世界排名已超越德国位居第三,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测, 按近十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计算, 中国经济规模到2017年将赶上并超过日本, 到2032年将赶上并超过美国[2], 人民币代表的是正在高速发展的强大的中国。中国1.9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提供强大的支付能力保证。

二是产品制造能力供给能力来看, 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中国很多工业品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例如, 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各类纺织品以及日用轻工业品。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三是从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看。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特征, 就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 中国的“依存度”才7.2%, 中国基本上还是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到2000年, “依存度”达到23.1%, 如今, 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 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人民币作为这个巨大的外向型经济体的交易媒介, 已受到来自全世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追捧。如果说一国国内经济规模不足以证明其货币国际化的必然性, 那么, 一国国际经济的规模和卷入程度将充分证明其货币国际化具有直接的客观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发生了显著变化, 代表其总体经济价值的货币, 必将迟早成为世界货币, 这也是主要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方面

1. 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公正。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也就不存在主权世界货币, 目前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 内在地规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等性, 让其他国家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在美国最近通过发行美元, 把自身的面临的危机困难向全球转嫁时正在变为现实。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了货币话语权, 而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这种弊端需要一股新锐的力量加以改善。人民币国际化恰好顺应了这种要求。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各国储备在币种上进行风险分散, 而且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权利, 将是维护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公正的巨大力量。

2. 有利于增强国际收支调节能力, 缓解中国经济内外失衡。

目前中国拥有数额较大的外汇储备, 实际是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 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和美元滥发的道德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在外汇储备方面可以实现货币替代, 这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国际储备的数额, 而且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摆脱困扰发展中国家的“米德困境”问题, 即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外部均衡, 必然牺牲内部均衡, 如国内充分就业率, 通胀率等。

3. 有利于减少汇率风险, 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目前, 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金融活动步入空前的发展时期, 汇率变动始终是困扰和制约开放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 货币敞口风险较大, 汇价波动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 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使用本国货币计价和结算, 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小, 这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同时, 也会促进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越高, 在外贸、乃至在其他经济往来中所占的比重越是显著, 中国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小, 一旦人民币完全实现国际化, 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4. 有利于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人民币的国际化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由于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具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动态特性, 人民币的国际化, 必然要求中国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反过来, 金融体制的改革, 又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日本政府在看到日元国际化巨大利益的同时, 却忽视了国内金融体制与日元国际化的不匹配性, 盲目推动国际化的进程, 最终导致了金融泡沫的破灭和经济的停滞不前。

5. 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主权国家发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都是借助货币垄断发行权向持有者筹集资金的一种行为。在本国发行纸币, 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 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无偿从别国征收铸币税 (seigniorage) 。中国目前所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 这对一个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大国而言, 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 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和严重的美元道德风险, 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流失。而人民币国际化以后, 中国不仅可以在国际交换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 从而减少外汇储备, 而且相当于间接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人民币, 获得铸币税收入。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不断加大, 其收益也会逐渐增加。而且人民币流出境外, 这对于缓解中国自然资源短缺、市场供应过剩有利。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方面

1. 享受权利的同时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人民币国际化对改善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利己性、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而被寄予期望。美元、欧元等货币的国际化现实说明, 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 就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意味着更多的国际责任, 这些责任可能与国内的政策目标相冲突, 可能损害国内经济利益。如1997年金融危机中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充分说明这一点。

2. 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 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 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 都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 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3]。

3. 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 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 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 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比如, 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 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 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 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3]。

4. 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 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 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贩毒的出现。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 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困难[3]。

尽管一国货币国际化会给该国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但长远看, 国际化带来的利益整体上远远大于成本。

三、结束语

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货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以此标准,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些条件, 如本国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接轨等等问题都需要时间, 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 需要主动规划稳步推进,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沐.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利弊权衡[N].国际财经时报, 2009-03-30.

[2]童年成.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12) .

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分析 篇5

崔红茶(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改革货币体系,建立新的金融秩序成为了关键。人民币国际化是把双刃剑,既会带来收益也会引起成本。整体了解人民币国际化引起的成本和收益,具体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有效控制人民币国际化在推进过程中的走向。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国际货币

一、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统计局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GDP为39.8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万亿元,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突飞猛进,成为贸易大国。截止201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这与首次突破2万亿元仅不到一年的时间。然而我国2010年的外商投资额900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人民币占比为零,这充分展示出了一种针贸易和国际货币的严重失衡。近几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国际地位也日渐上升,人民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提升。伴随中国进出口额的增长,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与中国贸易往来中已经开始逐渐接受人民币作为其在对外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

此外,由于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使得国外居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大,这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加之中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尚缺乏严格管理,这使得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和使用规模进一步扩大。由于东南亚地区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因此也成为人民币流通和使用的首选之地,此外一些国家领导人甚至鼓励国民使用人民币。在与中国有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人民币甚至可以全境通用,人民币代替了疲弱的本币货币,成为了主要的贸易货币。这一切都说明在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会将中国稳定的实体经济带进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货币国际化有利就有弊,因此既会给我们带来收益,同样也会带来风险及成本,伴随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一问题日渐显露。因此,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具体分析,采用更可行的策略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分析

(一)收益分析

1.获得铸币税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带给我国的最大收益就是铸币税收入的获取。国际铸币税指当一国的货币国际化后本国货币当局可以借助发行的特权,从外国非居民那获得的可以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国货币从成为国际货币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对该国十分有利。一旦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后,我们就可以用少量的发行成本占有国外的资源,并获得国际资金。

在当今的国际货币时代,一国铸币税的取得与否主要考虑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因此人民币只有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在世界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才能最终获得铸币税收益。

2.防范汇率风险

当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后,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结算将使用人民币结算,出口将不受国际货币汇率变动的影响,防范了交易風险降低了成本。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减少投资成本。

3.稳定外汇储备价值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我外汇储备多以外币形式存在,其中美元占总外汇的70%以上。我国目前仍持有一万亿以美元形式计价的债券,因此美国仅仅只要以简单的通货膨胀的形式就能稀释债务。而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后就可以减少我国对美元的外汇储备,从而减少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财富损失。

4.有益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金融危机后,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这将可能打破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国际货币偏离霸权走向多元化。最终促进国际金融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进步。而且,人们都知道经济与政治是不分家的,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后,间接体现了中国政治强国的地位,增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二)成本分析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在伴随有收益的同时,必然也就有其风险性,也就是存在成本问题。

1.特里芬难题的出现

“特里芬难题”是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它所具有的国际清偿力和大众对他的信心之间存在这矛盾,这也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要想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我们还需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愿意使用人民币。此外,我国需要实现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实现流动性,使其他国家增加人民币作为国际的储备资产。

2.国内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

人民币国际化将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货币的三元悖论我们知道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三者之间无法同时满足。而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实现则要建立在资本完全流动和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因此这就使我们不得不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汇率风险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调控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后,就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市场会自由开放,贸易壁垒消失,国外资金会自由流动,从而影响中国的货币供给,而货币供给的波动又会冲击汇率乃至中国经济。而为了稳定汇率就不得不依靠利率手段,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环境。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措施

通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既会带来收益也会造成成本。收益涉及国际铸币税的收入,国际地位的提升、汇率风险的降低等。成本上涉及政府货币政策的失效、调控成本的增加等。

我们势必要尽可能的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政策。首先,要发展经济,调节经济结构,解决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失衡问题,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经济基础。其次,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保持人民币在合理范围内的稳定,加强风险管理机制,这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下了稳定的金融体系,从而增强了其抗击风险的能力。再次,要放松外汇管制,加速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业务,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金融合作,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最后,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法律支持。加快建设以上海和香港为主的国际化的金融中心,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韩文秀·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周清明·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与合作研究 篇6

一、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

(一)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够让我们获得大量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收入指的是一个国家因发行货币而获得的经济收益。国际铸币税是一个国家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一个国家使用了别国的货币,那么这个国家就相当于把巨大的利润让给了别国,使本国的财政收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必然结果

现如今,美国具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非常高的国际信用地位,这主要是美元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使用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在国际上,如果人民币也能够得到广泛的使用,那么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得到巨大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使中国对世界货币具有调节和发行的权利,提高了我国的债权国地位,使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汇价风险得以降低的重要手段

虽然我国如今的对外贸易事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使各个外贸企业都持有了很多的外币债务和债权等,但是外贸仍然存在着汇价波动等各种风险,这直接对我国外贸企业的运行、经营和发展产生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和进行投资的时候,人民币的国际化得以实现以后,我们便可以使用人民币来进行贸易及投资的结算和计价,使汇率的变动和不确定性等风险得到降低,此外,货币兑换的降低也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及投资的成本,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及投资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性作用。

(四)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推动我国边境贸易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和国家,人民币的使用也非常广泛,我国边境贸易事业和旅游行业等的发展使得人民币在我国和周边各国流动。

(五)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使发债的成本和风险得到切实有效的降低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使发债的成本和风险得到切实有效的降低,因为在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人民币来结算,同时还起到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作用,是我国的外汇储备得以减少。

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弊端

(一)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我国对人民币现金的监测难度和管理难度都相应加大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我国对人民币现金的监测难度和管理难度都相应加大,其形成原因有以下三点,即:通常情况下,对纸币进行管理所需的成本和纸币流通的广度是成正比的;人民币发展成为可以进行自由兑换的货币,使我国社会金融经济的稳定性更加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对于我国境外人民币的现金需求量及其流通量,我们的监测难度将大大增加,同时对其的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加,最终使金融经济稳定的监管成本也大大增加了。

(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使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对人民币和市场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的目标是确保一个国家货币交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导致一部分人民币不断地流动于国际各国之间,使我国银行对其的调控能力被迫削弱,使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三)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使我国更容易产生通货膨胀等现象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最终引起我国的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地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我国社会金融经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将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因此,我国社会金融经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会随着国际金融经济市场所产生的变动而动荡不安。

三、国际间的货币合作

实现国际间的货币合作,首先要主动作为,不断地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空间;其次要突出重点,加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政策改革力度和政策创新力度;此外要精细管理,努力提高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管理效能;最后还要未雨绸缪,加强对人民币的监测分析及其业务检查,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实现国际之间各种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应该循序渐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使之保持相对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我们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大人民币结算的鼓励力度和推动力度;此外,我们还要对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巨大促进性作用和重要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使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得以实现和推动;最后,我们还要加快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速度和加大对其的完善力度,使我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四、结束语

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其推行过程中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这依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做好对其的权衡和处理工作。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利处和弊端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之间的货币合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做好铺垫工作,以达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际之间货币合作的目的。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利弊,货币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玲.基于货币替代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2]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8):29-33.

[3]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7):16-22.

[4]谢丹凤.论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J].经济视角,2011(9)

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利弊分析 篇7

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可以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关于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确切定义。我们认为, 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是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存在着以下两点重要的联系与区别:

1.二者都是指跨越国界行为, 但面向的区域与范围是不同的

区域是一个与特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概念, 在这里区域化指的是超越某一国家所拥有的领土范围, 组成一个由若干国家与地区构成的地理疆界的过程, 它的实质在于一个特定的区域。而人民币的区域化则应该是指, 人民币从国内货币到由若干国家与地区构成的特定区域内承担货币职能的发展过程与实践。虽然人民币区域化指的是人民币跨越国界的行为, 但是它所承担的职能仅仅是一个地区范围的。

而国际是一个与国内相对应的概念, 国际化指的是由国内向国界以外的发展与扩张, 它的实质在于超越了国界。国际化却没有特定的地理区域的限制, 仅仅指的是跨越国界这样一种行为。因此, 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该指的是在国界以外的区域承担货币职能的发展过程与实践。

2.区域化与国际化具有相同的起点但是目标与终点不同

所谓共同的起点是指, 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出现都是以跨越国界为开始的, 但是区域化的最终目标所考虑的是一个特定的区域, 而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所考虑的是整个世界的范围。比如, 我们所讨论的人民币区域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东亚或者亚洲充当货币职能, 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充当货币职能。这也就是说。虽然区域化与国际化具有相同的起点, 而且在开始阶段, 区域化与国际化几乎是同一件事情, 但是从长期或者发展的眼光来看, 区域化仅仅是国际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或一种模式。

关于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概念的完整的表述是, 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都是指人民币跨越国界承担国际货币功能的动态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从一种在国内经济中发挥相关职能的货币逐渐发展为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发挥相关职能货币的过程, 区域化是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形式和一个阶段, 是人民币从国家货币走向世界货币过程的一个发展阶段。由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从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人民币的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对中国有利影响分析

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一个最直接的收益是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

国际铸币税被称为无任何约束的“国际剥削”。小型的开放经济由于自身的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等条件的限制, 只能选择作为国际铸币税的主要缴纳者;而大国就可以凭借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成为铸币税的分享者。尽管欧元自创立以来在美元面前略显疲软, 但在2002年欧元现钞面世以后的5-10年内, 仍然可能有5000-1000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持有量从美元转换为欧元, 这就意味着欧盟将从美国手中夺得同等价值的欧元所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如果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的支点货币, 我国就可以同美国、欧盟、日本共同分享国际铸币税的巨额收入, 进而投入中国的建设之中。

2.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由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向更加灵活的弹性汇率制度是发展的趋势。人民币的国际化一方面可以在进一步拓宽汇率浮动幅度之前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避免在扩大浮动幅度之后人民币的过度升值而带来的经济冲击, 以确保汇率改革能按照日程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由于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国际货币, 国际社会对人民币以及其币值将有一定的信心, 所以会把人民币作为国际硬通货稳定持有, 不易因国际游资的动向或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大量抛售人民币, 因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更有利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符合中国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

3.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有助于加速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下, 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正在成为国际潮流背景中,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 20多年来, 我国一直在推行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但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低效率的运转、保守的经营方式, 货币市场的不完善、资本市场的体制性缺陷以及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金融跨境监管等金融体制问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而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日本推行日元国际化的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日元国际化来带动国内的金融改革。实践证明, 作为日本金融自由化中重要内容的日元国际化从根本上动摇了日本传统的金融管理体系, 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分化改组, 增强了日本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力。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后, 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体制、信用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以接近国际化的标准。特别是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对中国现行的监管制度的冲击, 会促使我国尽快建立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监测预警体系, 在监管制度和手段上与国际接轨, 以及加强反洗钱的工作力度, 严格监控国际非法资金流动、地下汇兑等行为, 形成对人民币内外监控的风险监管体系, 进而加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

4.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其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对该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合理的汇率制度等各方面的肯定。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代表着中国的整体发展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准。而且, 中国将在国际社会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和国际规则的参与制定权, 这样将有利于更公平的维护中国以及人民币一体化区域内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利益要求。

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给中国带来诸多利益, 同时有利于亚洲、世界的金融稳定和发展。如果以人民币为基础在东亚或者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货币合作, 则这种货币能够更为有效地补充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流动性不足问题, 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弥补区域内各国和地区在汇率制度、金融体系上的缺陷, 从而防止因脆弱的金融体系而遭受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性, 同时增加亚洲地区的贸易量, 改善本地区的贸易条件。人民币最终实现国际化后, 将形成一种新的多元国际货币的格局, 将更加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有利于国际金融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对中国不利影响分析

1.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独立性的可能

现有的理论分析认为, 货币的国际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的效力, 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三元悖论”理论, 一国经济无法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性这三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 只能有一种选择, 即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组合。因为一个高度开放的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价值的稳定是保证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前提。根据这样一种理论来推论, 在人民币国际化后, 我国必须放弃一定的货币政策自主性。人民币被其他国家所持有, 国内的货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牵制, 并有可能因此导致我国内外均衡的冲突;我国在制定为我国经济服务的国际收支政策和货币政策时, 势必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同时其他国家就会制定适合本国宏观经济的政策, 从而抵消我国货币政策的部分作用。因此,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加。

2.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国将面临金融冲击的可能性

根据理论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首先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开放。而在开放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中, 人民币的境外流通, 资本的自由兑换、弹性的汇率制度将使中国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 更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国际投机者会利用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通过我国开放的金融体系对我国进行投机性攻击。而且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 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很容易通过国际传导途径输入中国, 造成金融动荡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3.国际化后, 人民币可能会面临国际货币的“两难”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所面临的国际收支的两难, 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其两难在于: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顺差, 那么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将不能满足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但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那美元将无法保持与黄金的比价。特里芬难题虽然是一种理论分析,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元危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 依然可以看到国际货币面临着这样的两难。根据这种理论进行分析, 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人民币国际化后, 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 我国的国际收支将逐渐地由顺差转为逆差。随着人民币国际流动性的增加, 有产生持续与巨额国际收支逆差的可能性。而持续与巨额国际收支逆差会造成人民币币值的不稳定, 削弱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

综上分析, 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 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市场导向的结果和趋势, 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中国参与分配全球金融资源, 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真正成为世界大国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亚洲地区开展金融合作和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必然要求, 那么我们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就要兴利除弊, 适时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时代经贸, 2008年2月.

[2]颜冬梅.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理论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7月.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利弊分析 篇8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流动,现状,利弊

1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利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对外经济贸易不断扩大, 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日渐提高,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 我国始终保持人民币不贬值, 使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大幅提升, 境外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2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现状及影响

2.1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现状

近年来, 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稳健发展, 并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参与国际贸易和资本往来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同时, 人民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币值稳定, 外汇储备充足,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和之后, 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为东亚各国走出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人民币仅在边境地区流通, 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民币流通扩大的过程。

2.2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有利影响

2.2.1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国际货币, 是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和国际信用地位较高的充分体现。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可以改变目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2.2.2 减少汇价风险, 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由于货币敞口风险较大, 汇价波动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一定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即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使用本国货币计价和结算, 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小, 这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2.3 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

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发生的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 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 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另外, 不少周边国家是自然资源丰富、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

2.3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不利影响

2.3.1 增加国内经济金融动荡

人民币跨境流通范围和规模的扩大, 可能使中国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增大。人民币跨国流动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 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波及国内, 国外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都会通过国际途径传递到国内。特别是如果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 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 将给国际游资以投机套利的机会, 刺激短期投资性资本的流动, 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而中国国内金融体系的本身就不健全, 再加上国际金融环境的不稳定, 显然会更加增加国内经济金融动荡。

2.3.2 人民币跨境流动存在资本项目监管风险

我国政府控制短期资本流动的方法是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 使得我国的短期资本无法流出, 境外的短期资本也无法进来。但是, 目前人民币在境外是可以自由兑换成外币的, 尤其是在香港, 人民币与港币事实上已经是可以自由兑换了, 而港币又是完全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 所以, 通过人民币与港币的兑换和港币与其他外币的兑换, 人民币就可以和港币以外的货币兑换了。这样人民币就成了事实上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了。由于人民币事实上的可兑换性, 我国政府对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效果要受到影响。

2.3.3 人民币跨境流动存在境外流动风险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结算货币, 在国际市场上不能完全自由兑换, 在当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全面开放, 国内缺乏成熟的离岸清算中心和开放的金融产品市场的情况下, 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 使得人民币在境外顺畅流通存在较大难度。境外企业拿到人民币, 除了可用于支付中国国内货款外, 别无其他投资途径。再加上一些支付操作技术方面的问题, 人民币支付结算方式有可能反而增加成本。

3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应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 以实现货币区域化的正效应, 防止和减少负效应。监管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包括国内物价的稳定和汇率的稳定, 以防范汇率的剧烈波动导致资本的投机性大幅度转移。监管内容:一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应综合考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变化;二是本外币流进和流出的监控防止大量非正常的流动;三是密切关注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状况;四是防止投机性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五是防止套汇套利活动对外汇市场的冲击。

3.2 建立并完善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渠道

第一, 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是《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要实现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在实现可兑换的顺序上, 可参考“先放开长期资本项目, 后放开短期项目;先放开直接投资, 后放开证券投资;先债券, 后股票, 再衍生产品;先机构, 后个人;先小额, 再大额”的规则。同时,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要与人民币跨境业务进程相适应。

第二, 发展和开放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人民币债券市场由于风险较小, 可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首要选择。一是进一步扩大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 在目前近700亿元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放宽发行主体和扩大发行规模。二是要扩大放开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范围, 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的限制, 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金融市场提供先行试点。三是继续扩大“熊猫债券”市场规模, 为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华以人民币发债融资提供空间。

第三, 进一步有序开放境内股票市场。这也是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必要措施, 但股票市场开放应该是渐进有序的。

3.3 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

只有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 才能消除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 世人才能看到:中国企业打消了对外投资中的汇率损失顾虑, 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人民币也将跟着中国企业一道更多地走出国境;投机资本减少, 宏观经济管理当局面临更有利的政策环境, 宏观经济稳定和人民币币值稳定得到更大保障, 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中长期价值更有信心;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进一步的资本项目开放松绑, 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得到满足;套利动机驱动下的人民币外流下降, 但是出口贸易结算中更多使用人民币。只有如此, 才是可持续的, 能带来长远利益的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桂梦吟.从人民币现钞在北美洲的流通状况看人民币国际化[J].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1 (6) .

[2]陈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益成本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8) .

[3]刘洪钟, 张振家.有限流动与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市场, 2011 (20) .

[4]王妮, 郑在诚.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9

(一) 人民币升值现状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 我国执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地浮动汇率制度, 并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达到8.11人民币/美元, 到2006年上半年的7.9956人民币美元首次突破8元, 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中有升, 幅度较小。但2006年下半年以来, 特别是进入2007年后升值有加快趋势。2008年4月10日,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 当天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920元。这是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 人民币升值进入了“6时代”。截至2009年3月3日, 美元对人民币中间汇率为1:6.8427, 对美元累计升幅超过15.7%。

(二) 人民币升值原因

进入2 1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低迷、萧条, 许多西方国家面临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与政治形式下,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美日压力

2001年以来, 美元相对于世界各主要货币都大幅贬值, 其中也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 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 世界许多的重要经济体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尤其是美国日本出于本国经济、政治的需要向中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日本宣称中国向外输出通货紧缩, 美国则号召中国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 其真实目的都是希望中国承担世界经济调整的沉重成本。

2、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是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动力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国内投资和出口需求旺盛, 经济发展前景仍被继续看好, 人民币继续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信心, 这些都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动力, 也就是说人民币会继续面临升值的压力。

3、国际收支顺差

一般情况下, 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 将引起本币贬值, 外币升值;反之, 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我国近10年来, 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2008年一季度, 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5703.8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4.6%, 累计实现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促进了人民币升值。

4、外汇储备增多

我国近10年来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外汇储备也不断增长。2008年3月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6822亿美元, 同比增长39.9%。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会造成市场短时间内货币量增加, 流动性过剩, 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人民币长期积攒的升值压力不容小觑。

5、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

一般来说, 利率下降, 国内资本流出;反之, 国外资本流入。资本流动将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 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 一国利率提高, 信用紧缩, 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我国在2007年6次提高利率, 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国外资金的进入和我国在外资金的回流, 从而拉动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 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会产生诸多影响, 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有利于我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人民币的升值, 将导致原本流向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 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向有利的方向调整, 最终资本会转向投资国内市场, 当货币升值后, 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 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 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这是伴随着汇率下降产生的。在对很多产业有巨大的冲击的同时, 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总体走势来说还是有益处的。

2、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内需。

中国主要以“物美价廉”打进世界市场。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一定的伤害, 最终导致出口的减少。但同时, 从长远看,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分析, 升值的确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出口贸易结构, 改善我们的贸易条件, 从而对出口企业也会有正面推动作用。

3、有利于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今后我国既要引进外资, 又要对外投资。人民币升值,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成本降低, 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实施“海外”战略。

(二) 消极影响

1、提高了出口成本, 将对中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

作为中国优势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 附加值低, 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出口利润会减少, 进而影响出口企业的标准。如化工、钢铁等原材料行业就容易受到人民币升值的打击, 同时还会减少原油、成品油、原木、铜金矿等资源型商品出口。

2. 不利于吸引外资, 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商的投资成本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外商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削弱了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外资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 外资增长放缓和规模的减少, 会使国内就业原本比较紧张的形势更为严峻。当大量出口企业倒闭时, 大量农民工的失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其聚集效应一旦由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 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就面临巨大的挑战。

3、升值对我国外汇储备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为1.95万亿美元, 其中70%是美元储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降低了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 相应减少了国民福利。此外, 小幅、渐进、可控的升值策略, 催生了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 导致热钱大量流入, 从而增加了国内的流动性。流动性过剩在去年体现为股市、楼市泡沫泛滥, 泡沫所带来社会经济问题也极为严重。

三、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挑战

从人民币升值分析可看出汇率波动是一把“双刃剑”, 人民币升值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中国经济。

首先, 政府要从宏观上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 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保护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与附加值。

其次, 商业银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汇率风险管理及其步骤或工作环节的研究, 大力提高电子网络服务水平, 以安全、简化、快捷的方式、降低双方交易成本, 抢占时空优势, 规避汇率风险。加大人力资源的培养, 为企业迅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最后, 对于国际贸易中出口企业来说, 一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防范单一市场的不稳定风险;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积极开发加工链条、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开拓多元化市场, 缓解由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比较优势行业, 可到产品出口地国进行投资, 就地生产, 就地销售。同时企业根据需要, 尽可能地加大国外先进设备、原辅材料的进口, 以人民币升值的进口获利冲抵出口损失。三是跨国集团公司还可以寻求外汇管理部门在外汇管理政策和服务上的支持, 采用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方案, 提高外汇资金运作效率、节约结算成本、简化结算流程, 达到规避外汇资产汇率风险的目的。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人民币汇率不断上扬。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 2009年3月3日, 1美元对人民币6.8427元。本文就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双重影响做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双重影响,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张静,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影响分析,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J. 2003 (10)

[2]、卜洪运、臧珂炜, 人民币升值对FDI的影响及对策, 市场经纬J. 2007 (5)

[3]、凌波, 浅谈人民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观察J. 2007 (7)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篇10

一、公共危机应对网络

公共危机由于其具有的突发性和紧急性、严重威胁性、高度不确定性以及超国家属性或全球性等特点, 所以在应对公共危机时需要最大可能地吸收各种社会力量, 调动各种社会资源, 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其网络主体主要有政府、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公众以及国际资源这五个方面。其中, 政府部门是公共危机应对网络中起着中心枢纽的作用,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必然要承担危机管理的职责。同时公共危机应对的好坏也影响政府的形象及其公信力。非营利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是危机应对网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人员派遣、物资援助、募集资金、心里援助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会公众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直接威胁对象, 因此也是危机应对的“直接主体”。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可能地降低或减少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或损失。公众自身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同时也是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国际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愈加重要。本文将着重对公共危机应对网络中利用国际资源做相关分析。

二、公共危机应对网络中利用国际资源的优点

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日益增强, 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世界形成了一个“地球村”, 这也使得公共危机的蔓延和影响愈来愈呈现全球化。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及海啸并导致核泄漏事件, 再次引发了全世界人们对核危机的恐慌和关注。对这种全球性的公共危机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单独解决的, 需要寻求多国的合作, 整合利用国际资源来加以应对。得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 一些国家都对本国的核设施进行安检。如中国立即组织对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 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 严格审批核电项目。德国暂停2010年通过延长核电站运用期限计划3个月, 在此期间, 对所有17座核电站安全性进行毫无保留彻底检查。瑞士宣布暂停境内5个老化核电站更新换代计划及新建核电站计划, 强调安全是当下最重要问题。同时, 各国应在公共危机应对网络中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发挥其优势。

(一) 通过利用国际资源, 降低危机救治成本, 提高危机救治效率

由于公共危机其特有的属性, 使得遭遇危机的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危机时, 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资源紧缺。不仅体现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的紧缺上, 同样也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匮乏上。特别是对于某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 致使许多鲜活的生命因国家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及时、不到位而白白葬送。但如果接受国际社会合理的救援, 如先进的仪器设备、医疗水平或高水平的专家建议, 则可以大大减少危机救治成本, 提高救治效率。

(二) 通过利用国际资源, 可以有效消除危机, 重建文明和谐的世界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往往使得发生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公共危机发生“蝴蝶效应”, 迅速蔓延至其他地区, 甚至引起全球性的波动, 引起人们广泛的恐慌和不安, 破坏了人类文明和谐的生存环境。如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 对全世界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各国在寻求自救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国际间的协调, 共同采取行动, 在走出本国经济困境的同时, 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在危机应对中, 整合利用国际性资源可以有效消除危机, 重建文明和谐的世界。

(三) 通过合理利用国际资源, 树立开发负责的国家形象

对公共危机的处理, 也是对一个国家政府能力的考验。在危机中, 政府面临的挑战不单纯是一个危险性事件, 而是一种涉及内部与外部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困境。特别是“世界地球村”的信息社会中,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异常迅速和宽广, 如果一国政府不能很好地应对本国的突发性危机, 不仅使本国的民众对其不信任, 同时也会有损国际上的形象。笔者从中国1978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比较加以说明。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一个拥有120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 这不仅是中国国内的灾难, 也是整个人类罕见的自然灾难。灾难发生后, 国际社会中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伸出援手, 主动表达救助意愿。但由于当时“文革”尚未结束, 党和政府拒绝了国际援助。这也导致唐山地震中死亡人数高达24余万人, 灾区重建工作也举步维艰。而在中国汶川大地震中, 中国政府对国际援助的态度则从被动转向了主动。在大地震发生后, 中国政府便呼吁国际社会实施人道主义救助。据统计, 汶川大地震共接受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援和救助, 极大地提高了震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效率, 同时也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政府讲信用、负责任的风范。

三、公共危机应对网络中利用国际资源的弊端

(一) 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 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矛盾

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 由于时间宝贵, 而各国对危机所提供的应对措施又不全然一致, 并且又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就使得危机应对过程中各国人员之间难免产生矛盾。这种矛盾, 不仅影响了危机救治的过程, 伤害了两国或多国人民的感情, 甚至矛盾会激化、上升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从而导致政治外交上的摩擦。

(二) 一些国家或组织从各自利益出发, 做出损害受助国利益的事

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 以实施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救助为名, 实则是为了窃取受助国国家机密、干涉该国的内政, 甚至是控制该国为目的, 而实施一些危害受助国利益的行为。这也是公共危机管理中国际救助的困境。

(三) 国际援助可能会让一些专制政府对公共危机应对更加懈怠

由于自然灾害规模, 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升级, 国际社会也给一些受灾国提供越来越多的援助。但是, 对于像巴基斯坦这种的非民主受赠国来说, 只会使其更加堕落。因为这些紧急救助款到账快而且监管很松, 政府并没有把它们用在“刀刃”上, 而是通过收买贿赂国内权贵得到他们的支持来维护自己的政权。对非民主国家而言, 如果他们切实有效地保护本国民众远离灾害或消灭动乱, 他们就自己切断了一条重要的财路。

四、合理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应对公共危机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共危机中国际资源的优越性, 并克服其存在的弊端,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建立公共危机分级管理机制

公共危机根据不同的危急情形和不同的社会危害程度有不同的分类, 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危机应对都需要依靠国际资源, 只有那些有一定级别、有相当社会危害程度的公共危机性事件才需要启动国际合作机制。虽然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危急管理体系, 对不同的危机进行了分类管理。但这些公共危机管理体制都是根据各国自身情况建立起来的, 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 给公共危机协调应对地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 需要建立国际统一的危机分级标准。

(二) 在政府要有全球化意识, 协同应对危机

在全球化时代, 公共危机越来越具有超国家属性和全球性,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要有全球化、开放性意识。在本国发生公共危机时, 要以主动开放的态度接受来自他国的合理正当的国际援助;在别国发生公共危机时, 则要积极主动的施予援手, 提供可能而别国急需的人力、资金和技术信息。这不仅可以挽救更多灾民的生命, 而且有利于经济生活的暂时缓解, 并且对重建灾区也有积极作用。同时, 在积极争取国际性资源的同时, 也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要从战略协作的角度看待和处理公共危机, 加强沟通与合作, 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彼此间的误会和分歧, 最大效率地消除灾害后果。

(三) 在利益共同点基础上达成合作共识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领域有个共同的社会观念:即社会系统及子系统若想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得以存在和延续, 必须要社会成员对该系统达成一种“共识”, 这样才可能与合作中抵抗危机, 在受助国接受国际援助的过程中, 必然会涉及到援助方所附加受助国部分国家利益的让渡与损失。这时, “既要避免因为援助方乘人之危大肆侵占受助国的国家利益, 又要避免受助国一味地保护所谓的国家利益而拒绝国际合作而导致危机的失控和升级”, 这就需要双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寻找利益共同点, 要在利益共同点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实现利益互惠。

(四) 完善联合国为核心的危机管理平台, 建立公共危机全球合作应对机制

联合国是全球最大的、最具有权威性的政府间组织, 其宗旨是为了谋取全球、全人类的共同福利, 当前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联合国。对某些专政国家滥用国际援助资金的问题, 可以以联合国作为第三方来控制援助发放的资金账户, 只有危机问题被解决的时候, 资金才会流入受助国的政府户头上。同时, 也可以以联合国为核心, 在危机救治中, 各国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并通过联合国协调小组来协调工作的有效展开。但联合国由于自身囿于国际政治领域的强权政治格局, 离真正的公平公正尚有差距。因此, 要加大联合国改革, 真正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实现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 (澳)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 2001.

[2]、王晓成.论公共危机全球化趋势[J].社会科学, 2004 (6) .

[3]、张小进, 左昌盛.公共危机全球治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7) .

上一篇:改进HT故障模型下一篇:综合网络信息安全维护